馆藏资源配置

2024-07-28

馆藏资源配置(精选十篇)

馆藏资源配置 篇1

1 馆藏期刊资源的配置原则

1.1 并存互补, 兼收并蓄

目前, 印刷型期刊是期刊信息的主要载体, 出版周期短, 发行速度快, 内容新颖, 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且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可自由选刊而不受任何制约, 一次购进便可永久拥有而无需再支付其他费用, 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可能没有电子版而必定有印刷版。但是电子期刊代表着期刊资源的发展方向, 具有印刷型期刊所不具备的检索方便快捷准确、便于存储和共享的优势。不足之处:是电子期刊的出版时间滞后于同类纸质期刊2~6个月, 这就必然影响到电子期刊信息的利用价值。因此这两种载体的期刊各有千秋, 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 两者将并存互补, 因而这两种载体的期刊在图书馆配置中应兼收并蓄。印刷型期刊与电子期刊相互补充、兼收并蓄是目前图书馆期刊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 区别对待, 中外有别

对于不同语种的期刊资源, 应区别对待, 中外有别。由于中外文期刊的价格因素与利用率的不同, 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配置应遵循不同的原则。读者需求量大, 利用率高, 价格相对较低的中文期刊, 应尽可能多地搜集读者需要的品种, 配置足够的复本。外文期刊价格昂贵, 利用率普遍较低, 应严格把关, 慎重选订。考虑到外文期刊在学术研究上已达到的总体高度, 部分学术性期刊已具有的权威性及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所特有的分散性, 图书馆的征订数不小的特点, 可较多地采用集团购买的方式, 对那些使用率非常低的外文期刊可考虑停止订购。将中文期刊与外文期刊区别开来, 中外有别, 厚中薄外, 这也是目前图书馆期刊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3 发展一般馆藏, 凸显特色馆藏

特色馆藏是特定图书馆所收藏的保障性文献的延伸和继续。保障性文献是特色馆藏的基础, 特色馆藏是保障性文献的核心。一般馆藏的建设以常用性文献为基础, 是达到成熟规模后的常用性文献的总和。特色馆藏建设应有明确目标, 包括远期发展规划、近期实施措施, 应常抓不懈。特色馆藏建设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原则, 保证品种, 减少复本。而一般馆藏建设应坚持稳定性、实用性原则, 精选文献, 适当配置复本。网络环境下的馆藏建设应进一步重视特色馆藏建设而不忽略一般馆藏的建设。在两者出现矛盾时, 应首先保证特色馆藏的建设。发展一般, 凸显特色, 是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资源配置应遵循的策略原则。

1.4 明确定位, 重视实用, 兼顾藏与用的关系

馆藏期刊资源按使用频率可划分为常用性期刊和非常用性期刊。二者在馆藏文献体系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功效, 常用性期刊的主要功用体现于使用频率, 非常用性期刊的主要功用体现于文献保障功能。由于两者的价值取向与功效目标迥然有异, 因此在馆藏配置中必须区别对待。常用性期刊应借助文献借阅率统计分析, 品种配置应适应特定图书馆常用期刊品种的分布要求, 复本量要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非常用性期刊应根据特定图书馆的性质及馆际协作的分工来确定配置范围和品种, 长期执行, 定期修订, 其文献配置一般不必考虑复本。常用性期刊的配置应以基本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目标, 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非常用性期刊的配置可结合特色馆藏建设进行。

2 用户需求导向的馆藏期刊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2.1 品种上的馆藏期刊配置策略

总体原则是在读者需求导向的基础上, 对各种馆藏期刊资源进行品种的合理配置。那些使用频率低、使用人数少的学术性、专业性特别强的研究型期刊, 可仅收藏电子版。科普性、娱乐性期刊可收藏纸质型。一般学术性、专业性期刊, 使用人数众多, 可两种载体兼而有之。在专业期刊和非专业期刊的关系上, 就专业期刊来说, 应基本满足读者的需求, 对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要把握好;就非专业期刊来说, 可根据馆内用户需求适度收藏。对于杂志和报纸来说, 应尽可能少地入藏报纸品种与数量, 适度扩大杂志的收录范围, 尽可能多地入藏相关学科门类的学术性、专业性期刊。对于正式刊物和内部刊物来说, 应尽可能多的选购、入藏正式刊物, 多渠道地获取、收藏内部刊物。

2.2 已有专业期刊与新增专业期刊的配置策略

就已有专业而言, 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建设应坚持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原则, 促其平稳发展;就新增专业而言, 则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若新增专业是其他学校已设置的“老专业”, 与之对应的期刊文献数量较多, 可通过比较筛选, 突击采购此类文献, 尽快提高文献保障能力。若新增专业确是前所未有的“新专业”, 确实存在文献出版量总体缺乏的情况, 则应根据期刊文献普遍分散分布的特点, 从众多的刊物中撷取相关内容, 经整序再提供给读者使用。采购人员应抓住时机, 广泛收集征订信息, 尽快将这些专业的期刊全面收藏。

2.3 图书馆与院系合作配置策略

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多种渠道的馆际互借与传递, 图书馆可以考虑适当减少自身文献信息资源的积累, 这并不妨碍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在资源配置上还可以探寻新的采购方式, 比如图书馆与院系分工合作, 强化联合采集力度, 特别是对大型的国外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引进, 可通力合作, 共建共享资源。如笔者所在大学图书馆曾经尝试与本校法学院共同出资购买Hein Online全文数据库, 通过协作, 节省了图书馆购买数据库的费用, 打破了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数据库采购模式, 使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投入得到更大的产出。

3 期刊资源配置中注意的问题

3.1 藏与用的问题

期刊作为一种连续出版物, 其“连续性”、“完整性”是保证其学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图书馆的期刊调整策略中, 很重要的一条是考虑期刊订购的连续性, 这其实就是“藏”与“用”的选择问题。但随着信息泛滥、文献激增、知识老化速度加快, 期刊配置也不能仅仅拘泥于保证期刊连续性和完整性, 而应当根据实际利用率, 进行适当调整更新, 订购最新的、更适合本校学科建设的期刊, 并在此基础上维持一定时期的稳定不变, 保证馆藏期刊的相对连续和完整。尤其是价格昂贵但利用率非常低的一些外文期刊, 更要考虑其效益, 要考虑通过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的方式索取原文。

3.2 用户意见征询问题

期刊订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是用户意见征询。大多数图书馆采取定期把订购目录送给学科带头人、专家和教授, 由他们推荐、选定各专业所需文献资料, 和图书的订购一样, 这种征询形式存在一个兴奋点的问题, 国内有图书馆做过分析, 教师对于图书订购的兴奋点是在勾选目录上, 而不是实际的书刊。教师很愿意说某种图书、某些期刊对自己的学科和学生有用, 但图书馆实际买回这些图书和期刊后, 去借阅的师生很少, 甚至利用率为零。更实用的征询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 即图书馆不去问教师们需要什么图书和期刊, 而是直接向教师们汇报:我们将要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我们为什么将要买什么和为什么不买什么。这种形式更容易刺激教师去认真考虑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获得的反馈会更为实用。

3.4 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整合问题

目前读者主要是通过两种独立的渠道来利用期刊:对于印本期刊, 读者是通过OPAC系统来获取相关信息或者到现刊/过刊阅览室去浏览;对于电子期刊, 则利用电子期刊服务系统去查找或浏览。这样的服务模式让用户感觉到的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期刊馆藏体系, 给期刊利用和了解期刊馆藏带来不便, 进而为合理配置期刊馆藏带来不便。因此, 图书馆应该合理组织这两大类型的期刊资源, 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服务渠道。目前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有少数几家图书馆或引进或开发了相应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 并以此类系统为基础逐渐把图书馆的印本期刊纳入到其管理范围, 这样就可以通过该类系统来获取全部期刊的馆藏信息。期刊资源的整合为读者利用带来了方便, 同时结合期刊利用率的调查, 也为合理配置纸质期刊提供了依据, 带来了便利。

参考文献

[1]何华连.馆藏期刊信息资源的配置[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2) :107-109.

[2]先卫红, 乐盈.馆藏期刊资源的优化配置探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 :75-79.

[3]田乐胜, 周国华.纸质外文期刊订购调整策略[J].情报探索, 2008 (9) :135-136.

馆藏资源配置 篇2

敦煌市档案局赵红云

加强档案资源整合是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突出馆藏“特色档案”的重要途径,是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源整合的力度大小,它直接关系着档案馆这个基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能反映出服务于民生的方式、水平和程度,进一步体现了档案馆馆藏特色档案的文化品位。加强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要在提高馆藏特色档案和改善馆藏结构上做文章、下功夫。

一、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

首先,要认识到档案来源于文件,档案又是文件的归宿。档案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措施,监督、检查和指导各部门、各立档单位各种文件材料的形成、管理、立卷归档工作,达到符合档案整理要求,达到便于科学管理要求,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一句话就是说,凡是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要标准化、规范化,比如文书处理部门在起草文件时严格按照文书处理方面的规定标准执行;其它各专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有专业文本标准和要求,应严格执行。这是档案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加强档案监督、检查和指导的关键性一步。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档案室与案馆的关系,做到工作互补,资源共享。档案室是档案馆的基础,馆藏档案大部分来源于各个档案室。档案部门要投入精力,帮助和培训基层档案人员,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特别是让那些新手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如机关档案室创建示范活动时,我们应积助他们做好机关档案工作,把重点放在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上,进一步做好整理、鉴定工作,使之档案符合质量要求。只有这样,档案交接才能顺利,才能保证案卷质量,档案馆档案资源得以充分。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必须要严格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使档案室工作与档案馆工作同步发展。

第三,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中心,重点做好经济建档工作。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的同志,随时掌握和了解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抓重点、早安排,跟踪服务,做好经济建档的指导工作。特别是要根据县市的发展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好建档安排,如敦煌市委、市政府2008年在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集中精力狠抓了“五件大事”和“十件实事”,档案部门随时关注着大事要事的发展,很快研究出了方案,制定出了岗位责任,指定专人负责,落实了经济建档工作,基本做到了经济建设发展到那里,档案工作跟踪服务到那里的意识。另外,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档案部门密切和有关单位、部门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作战,为完成经济建档工作打好基础。

第四,要在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中,加强重点档案的指导性安排。做好重点档案指导工作,是档案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2007年酒泉市档案局在全市作了加快重点工程建档和旅游资源建档安排后,各县市按照要求都作了这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2008年又提出对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部门进行建档,在各县市档案部门的努力下,已拉开了建档头绪,特别向敦煌市作为旅游开放城市,获得二星级以上的宾馆、饭店36家,工作量大,任务重,计划在二、三年内完成旅游部门建档工作。

二、新时期,地方特色档案的框架构思

过去,县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结构存在非常突出问题,就是种类的单一化。各档案馆文书档案占了馆藏的90%以上,其它档案的数量很少,甚至是空白。1979年,敦煌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旅游开放城市,那时,馆藏档案才4737卷,主要是文书档案和少部分的图纸,种类极度贫乏,更谈不上结构合理。随着我市旅游开放城市的整体推进,国际旅游名城

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档案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到1991年,馆藏档案达14299卷,2008年馆藏档案达36696卷,包括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教学档案、印章档案、人事档案、公证档案、统计档案、票证档案等,时间为1949年至2001年;馆藏还有珍贵的历史档案,现存12件藏文经卷(中唐时期);清代档案共14件,如《敦煌乾隆志》(清抄本)、《敦煌道光志》(属木刻版印刷),清代档案还有、如文契、尾契、证书等档案;民国档案如《重修敦煌县志》(又名吕志)(属手抄本)等.。

新时期的档案馆,需要现代特色档案来装饰,更需要具备文化品位较高的地方特色档案来曾托,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地方特色档案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敦煌作为旅游开放城市,其特色档案也有所不同,下面就特色档案的框架结构问题进行尝试,仅供参考。

首先,了解市情,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来定位特色档案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市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平均海拔1138米,年平均气温9.3℃,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0毫米,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其市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具有近4000年的文明历史。历史上的敦煌,是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丝路边塞文化、两关长城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融汇聚的结点。著名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7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92年经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敦煌旅游经济开发区”,1998年敦煌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敦煌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奇特迷人。现存各类文物景点24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4A级景点三处,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被称为“文化瑰宝”的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还有被国家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奇观鸣沙山·月牙泉,著名的古关遗存玉门关、阳关,保存完整的汉长城、积薪堆和大自然神工鬼斧、妙造天成的雅丹地貌(魔鬼城)等等,这一切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寻秘探幽、观光揽胜,使敦煌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热线上的黄金旅游点。近年来,敦煌市大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光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

敦煌地处内陆,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平均气温9.3℃,平均最高气温24.9℃,平均最低气温零下9.3℃。太阳年辐射总量153.76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150天左右,为发展优质林果业、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敦煌是甘肃粮食、棉花、瓜果、蔬菜主要产地之一。敦煌市还盛产葡萄、苹果、李广杏、紫胭桃、香水梨、鸣山大枣、敦煌蜜瓜等40余种名优水果和蔬菜。敦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钒、铁、磷、硫、石棉、芒硝等4大类(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26个品种,品位高、贮量大,开采方便。其中位于方山口的钒矿,属大型矿床,探明储量125.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07%,位居全国第四,平均品位0.86%,最高达3%,潜在经济价值28.24亿元。

3、基础条件完善,发展环境优越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优越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敦煌铁路已建成运营,开通了敦煌到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酒泉三条线路,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已基本建成使用;境内公路是通往新疆、西藏、青海的交通纽带,313线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投入运营;敦煌机场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西安、成都、西宁、乌鲁木齐、兰州等12个大中城市的航线,旅游高峰期每周达120架次,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二是优质充足的能源电力供应。党河水库及坝下四个水电站年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时。总投资2.78亿元,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燃机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每年输入敦煌的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又为敦煌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三是优化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投资1亿元的8万吨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日供水量达到2.2万吨;全长9.7公里,总投资1亿元的城市外环路建设工程已批准立项;全面启动实施了城市立面改造、城市夜景灯光、风情城、党河风情线等城市十大景观工程;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接待服务设施已具规模,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37家,取得资格的导游706人。四是优惠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1992年,敦煌市被批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五是优秀一流的社会发展环境。敦煌市先后建成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全省综合治理模范市”、“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城”、“全省广播电影电视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全市上下处处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其次,结合实际,寻求档案资源,划定特色档案的范围

敦煌市委、市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下,重新确定了“旅游立市,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优势资源培植支柱财源,以市场理念推动旅游开发,以敦煌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以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以改革开放推动全民创业,努力把敦煌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国际旅游名城。在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敦煌、艺术之都”,着力推进“城市特色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档案部门紧密结合这一实际,提出以下地方特色档案的框架。

1、历史档案。广泛向社会征集散存在民间的能反映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各种历史档案资料,时期为解放以前各个历史阶段。敦煌市档案馆在这方面已坚持了多年,很有成效,如从各种专业期刊收集到的反映与敦煌文化、敦煌艺术有关的学术论文,民间征集的老照片,清代、民国时期的文契、各种证件等,这些填补了档案馆缺乏历史档案的空白。

2、旅游档案。敦煌为旅游开放城市,我们把旅游资源建档和旅游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纳入建档范围很有特色。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37家,建档完全达到标准化正是一项大工程,但市档案部门已启动了此项工程。

3、突发事件档案。自然灾害如风灾、火灾、水灾、震灾,还有向03年的非典、09年甲型H1N1流感预防、山体滑坡、煤矿瓦斯爆炸等造成的直接危害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事

件。我们应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收集整理应急预案、现场录音录像、照片及后期处理结果等,一定要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4、重大活动档案。主要是在本地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以及重要接待方面的档案资料,比如,敦煌市档案馆在近几年,始终注意收集市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材料,如市上已成功举办的四届文化旅游节会、招商会,敦煌航空口岸开通庆典活动,08年北京奥运火炬敦煌传递活动等档案收集、整理非常到位。还比如市上的重大接待,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到敦煌视察、参观考察、调研等活动中形成档案资料,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接待日程安排、题词和照片上,但我们的经验是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应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和接待,重点拍摄第一现场的照片。

5、民生档案。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很多,如,教学档案、职工档案、劳动合同档案、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失业登记档案、工伤事故档案、生育保险档案、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拆迁档案、房产档案、病案档案、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土地承包档案、复退军人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以及知名人士档案、劳模档案、家庭档案等。这部分档案相关单位每年不同程度的都在做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6、名优产品档案。各地有各地的名优产品,敦煌为了让农产品产生“品牌效应”市上围绕“敦煌”二字的含金量,在品牌销售上打响敦煌牌,先后在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阳关牌”葡萄,敦煌“飞天牌”棉花,“飞天牌”弹棉胎,“飞将军牌”李广杏等7个农产品和30多个加工产品商标。2008年我市生产的无核白、红地球葡萄被评为全国“中华名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收集获得名优产品的申报材料、照片以及证书等。

7、城市改造档案。城市改造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编制城市规划,按规划分批实施。近两年来,敦煌市在城市改造上以敦煌文化特色为主线,先后启动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城市街景的立面改造和道路改造、城市夜景灯光设置等“十大城市景观工程”,使敦煌的城市特色日益凸显了出来。特别能让游客体验到的是敦煌文化元素包装了整个敦煌城,大到建筑物的整体色调、外观造型、浮雕图案,小到人行道的改造、大理石的石刻花纹都精心设计制作,出出体现敦煌文化特色。在人行道的铺设上,按照方案精心选择了石窟壁画中隋代、唐代的莲花砖及藻井和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古币图案,铺装了莲花街和古币街。走在敦煌大街上,使人有一种“眼中现古今,脚下生莲花”的感觉。敦煌市档案馆抓住这些特色,已启动收集工作,列出了收集计划,先着手将以敦煌古文化元素包装的城市五条大街和人行道街景用摄像机、照相机拍摄出现场景色。

8、荣誉档案。包含两个方面,既,一是市委、市政府等部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证书、奖杯等归入档案馆保存;二是个人获取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劳模、先进工作者等领回的证书、奖杯争取收交档案馆保存。

9、名人档案。这里面我想从几方面着手,一是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特殊贡献的,将他们的论著、论文、证书收集归档;一是在摄影、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有成就的地方名人,将他们的作品、获奖证书收集归档;一是研究地方曲子戏并有成果的名人,将他们收集的地方戏曲、词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证书等收集归档。

10、实物档案。档案馆重视收集一些比较珍贵实物档案很有必要,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依据。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探讨和构思出的敦煌市特色档案框架,在这些特色档案中,有些档案已收藏进馆,有些我们在做积极努力,准备开始收集整理,还有些需要创造条件,如经费问题,专业人才问题,特殊保管设施问题等,只有条件具备时,才能对那些具有地方特色档案做系统的收集、整理、鉴定和归档。

馆际互借让馆藏资源“动”起来 篇3

图书是人类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人类通过阅读来汲取书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思想。图书馆在图书和读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服务的渠道,读者通过图书馆找到所需要的图书,而图书中的知识也通过读者得到了传播。图书馆担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使馆藏的图书资源更广泛地流通。

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作为一个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其参考外借图书资源数量、种类都非常丰富,通过馆内的索书系统,上图参考外借的有效持证读者可以方便地从中借阅所需的书籍。为了让上图这个资源宝库发挥更大的作用,上图通过服务模式创新,优化馆藏资源配置,以馆际互借服务为载体,做到激活馆藏,打通了分馆与分馆、分馆与总馆间的界限,使读者能够轻松获取自己所需的图书。

馆际互借服务

上海图书馆施行馆际互借已有近20年,原先的馆际互借服务主要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处理。上图1998年加入国际OCLC馆际互借服务(OCLC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原称PRISM ILL)系统,随着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的发展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建立,上图牵头组织的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致力于为馆内外广大用户、读者从境内外图书情报机构获取急需文献,与此同时,上海图书馆全面接受国内外图书馆向本馆发出的文献提供请求。

上图目前已上线的上海图书馆网上委托借书系统、上海图书馆原书馆际互借服务系统都是采用了馆际互借的服务模式,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馆际互借服务。

上海图书馆网上委托借书系统所服务的用户为上图参考外借的有效持证读者。在原先的服务模式下,读者借阅和归还上图参考外借图书,都需要到上图总馆。

在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趋势下,读者和上图总馆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上海图书馆自2000年11月正式启动以“一卡通”服务体系为重要内容的中心图书馆建设,目前中心图书馆已经形成以上图总馆为核心、包含23家区(县)级分馆、260多家街(镇)服务点的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

网上委托借书系统依托上海中心图书馆的服务网络,读者可以选择离自己借还书最近的图书馆作为委托馆,上图总馆完成索书后,由中心馆物流将书籍送到委托馆。通过网上委托借书系统读者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借书委托,并能实时跟踪委托状态,就近借还书。系统缩短了读者和上图之间的距离,方便了读者对参考外借图书资源的使用。

上海图书馆原书馆际互借系统跨出上海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领域,面向全国各公共、高校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服务。馆际互借系统目前采用直接面向委托馆馆员提供服务的模式。委托馆的读者需要通过委托馆的馆员向上图总馆提交图书借阅的请求。上图总馆完成索书后,由快递公司将书籍送到委托馆。

馆际互借系统在读者的服务范围上进行了扩展,使上图参考外借图书资源,特别上图一些特色馆藏(如西文图书等)可以为更多有需要的读者提供服务。

馆际互借系统架构

上海图书馆网上委托借书和上海图书馆原书馆际互借系统从业务角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从系统架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看,还是具有很大的共性的(见图1)。

图1 上图馆际互借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的三个层面。馆际互借系统的架构可以分为服务层、业务层和支撑层三个层面。馆际互借服务中参与的业务角色包括:读者、上图总馆、委托馆和物流等四类角色。服务层提供用户对参考外借资源目录的检索,以及馆际互借服务请求的提交。业务层完成对馆际互借服务请求的处理,完成总馆、物流、委托馆三者的相关业务处理。支撑层对系统中的用户、流通政策、业务统计、消息提醒等基础业务对象和处理逻辑进行管理,为业务层和服务层的应用提供支撑。

服务层整合上图书目目录资源系统(IPAC),读者/委托馆馆员通过目录查询参考外借馆藏资源。读者/委托馆馆员对于需要的资源可以一键式的提交委托,并在线跟踪委托的处理状态。

馆际互借系统的业务层处理流程大致如图2所示:

图2 馆际互借业务流程

首先,总馆在接收到读者/委托馆馆员提交的服务请求后,由系统形成索书清单进行索书处理,索书完成后,总馆将索书成功的书籍条码扫入系统中,完成借书处理。然后,总馆每天按照委托馆生成、签发借书物流单,并提交物流,委托馆在收到物流送交的书籍后,进行收书清点,并签收借书物流单。读者到委托馆取书时,委托馆扫描借出书籍条码,完成委托馆借书处理。读者到委托馆还书时,委托馆扫描还入书籍条码,完成委托馆还书处理,对于逾期、遗失等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委托馆定期生成、签发还书物流单,并提交物流,总馆在收到委托馆的还书物流单后,进行收书清点,并签收还书物流单。最后总馆将归还的书籍条码扫入系统,完成总馆还书处理操作。

支撑层对系统中的用户、流通政策、业务统计、消息提醒等基础业务对象和处理逻辑进行管理。系统中的用户可以分为两类,即读者和馆员。读者的管理在不同系统中会存在差异,在上海图书馆网上委托借书系统中,读者信息需要和上图LDAP系统进行对接,而在上海图书馆原书馆际互借系统中,读者由各委托馆进行审核管理。用户管理中可以结合诚信度策略,对不遵守馆际互借服务约定的读者进行账户锁定。流通政策相当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业务的服务策略控制信息,对图书流通的周期、借阅图书的数量、馆际互借的计费策略等进行管理。流通政策管理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增强系统对不同时期和业务环境的适应性。查询统计为馆际互借服务业务中各环节业务状况的管理、分析提供了数字化分析工具。消息提醒则通过和上图现有的短信、邮件服务系统的结合,提醒读者及时到馆借书和按时还书。

外部系统整合。上图馆际互借系统是建立在上图已有的业务基础之上的,所以馆际互借系统和上图已有的业务系统接口也比较多。主要整合系统由七个部分组成(见图3)。

图3 馆际互借系统和外部系统整合

首先,上图用户LDAP目录服务起到了读者认证的功能。上图总馆的有效持证读者约有30多万,其中开通参考外借功能的读者约有2万多,这些读者信息都记录在LDAP中。LDAP中保存了读者的姓名、卡号、证件号码、借阅证状态等等信息。馆际互借系统中和LDAP需要进行交互的业务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读者信息管理,它通过LDAP对读者姓名和证件号码的唯一性判断,建立馆际互借读者和LDAP上帐号信息的关联。其次是读者借阅证的有效性验证,它可以通过LDAP中的信息判断借阅卡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开通了参考外借功能。最后是读者服务登录,它通过LDAP验证登录读者的读者卡号和证件证号的正确性。馆际互借业务系统对LDAP中的信息应该是只需要进行读取的操作。接口的方式通过提供LDAP Schema说明,由系统通过JNDI的方式进行访问。

另外,索书系统和上图大库相衔接,完成对上图总馆的参考外借和参考阅览读者的索书请求。馆际互借系统的读者索书请求在确认后,需要进入到索书系统。

在这个整合系统中,Horizon系统是上图业务的核心系统,图书的编目和流通管理都在这个系统完成。馆际互借系统中和Horizon系统需要进行交互的业务功能主要包括借书处理和还书处理两方面。借书处理即馆际互借业务中在上图总馆将图书交给物流公司传递到取书馆之前,需要对借出的书籍在Horizon系统中进行的借出登记处理。还书处理是馆际互借业务中在物流公司将还书馆的书籍还回上图总馆之后,需要对归还的书籍在Horizon系统中进行的归还登记处理。

IPAC系统是互联网公共目录查询系统(Internet Public Access Catalog)的简称。读者通过IPAC系统就可以完成对上图书目的检索,获取需要书籍的索书号以及馆藏状态等信息。馆际互借系统中和IPAC系统需要进行交互的业务功能主要是委托书目查询。馆际互借的委托需要提供借阅书籍的书名、索书号等信息,这些信息就来源于IPAC系统的查询结果。

同时,上图总馆自建的支付网关,通过衔接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支持多家银行卡的网上支付。馆际互借系统中和网上互借系统需要进行交互的业务功能主要是自助委托支付馆际互借费用。读者通过网络自助提交借阅委托后,可以通过网上支付的方式直接支付馆际互借费用。馆际互借系统按照支付网关的接口标准,完成馆际互借费用的支付。

上图总馆还自建了短信网关。馆际互借系统中和短信网关需要进行交互的业务功能主要是取书短信提醒。在用户委托的书籍到达读者取书馆后,取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将取书通知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用户。馆际互借系统按照短信网关的接口标准,完成用户取书短信提醒的功能。

最后,馆际互借系统中和邮件系统需要进行交互的业务功能主要包括读者邮件验证和取书邮件提醒。读者邮件验证,即在首次输入或修改读者邮件地址的时候,需要进行通过邮件系统发送验证邮件到用户信箱。取书邮件提醒,即在用户委托的书籍到达读者取书馆后,取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将取书通知以邮件的方式发送给用户。馆际互借系统只按照SMTP邮件发送协议和邮件系统衔接,完成读者邮件验证、取书邮件提醒的功能。

通过上海图书馆网上委托借书,读者可以登录上图网上委托借书的网站,通过检索书目、网上委托后,二到三天内上图就会通过邮政快递,把书籍送到各区(县)的分馆,读者可以到家门口的分馆服务点取书和还书。目前分馆服务点有长宁区图书馆、徐汇区图书馆、黄浦区图书馆、浦东新区陆家嘴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等。

上图原书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已经和118家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合作关系。这118家馆均可通过系统,向上图申请馆际互借参考外借类资料,3至5个工作日内,所需图书就能送到馆内。

我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探析 篇4

一、建设特色馆藏的意义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第三章第十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 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注意收藏本校的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建立特色馆藏是衡量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水平的标志之一。

目前, 图书馆界已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模式, 要从宏观上统筹考虑, 各图书馆应根据本单位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与优势, 根据读者的需求及本单位原有的基础, 根据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分工安排等实际情况, 选择与突出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专业文献作为自己的特色馆藏。民族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合理采选, 抢救和保护民族地方文化遗产, 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的信息资源, 这样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科学技术、城乡建设、旅游开发、中外文化交流等的发展, 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创建自身品牌优势。特色馆藏的建设是民族高校图书馆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 是信息时代对信息处理分工的必然。特色化和数字化是民族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也是实现共建共享的桥梁和纽带。

二、建设特色馆藏的前提:准确了解读者需求

实现特色馆藏资源的合理化建设, 关键是要及时掌握读者信息需求动向, 准确把握关于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数据库、共享资源等各种资源需求信息的全方位跟踪和集成化管理, 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智能化深层挖掘与分析。如今我校图书馆实行自动化、网络化管理, 载体资源的借阅和使用都有定期的记数和分类统计。另外, 图书馆还采取了多种具体的措施来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了“读者荐购”栏目, 提供了征订书目供读者荐购;在阅览室和流通书库备有“留言簿”, 随时由工作人员将读者的购书建议反馈到采编部;定期做读者调查, 了解信息需求;在馆内设有信息咨询台, 读者可随时咨询有关图书馆的服务, 并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提出建议。

三、特色馆藏文献采选原则

我校属于文理兼顾的综合性院校, 民族文献既是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民族特色, 又是学科特色, 图书馆应该把地方民族文献作为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建设。

1. 计划性原则。

在进行采集工作之前, 需要有目的地制定周密详尽的计划,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取最有价值的地方民族文献。制订的计划既要考虑到当前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需要;在广为开辟少数民族文献信息源时又要尽可能节约经费;既突出重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又要兼顾一般性文献资源;既重质又要重量。

2. 系统性原则。

要系统地采集和积累地方民族文献资料, 尽量收齐连续出版物、多卷书和丛书,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料的整体效能。地方民族文献收集的系统性主要从文献本身的系统性、读者需求系统性和文献保存传递系统性这三方面来考虑。有重点、有特色的藏书系统, 是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者长期选择、系统积累的结果。藏书的系统性需要长时期、有步骤的选择和不断调整藏书计划才能形成。

3. 针对性原则。

根据我馆所处的地域确定收集文献的民族范围, 有计划、有目的地采集聚居在本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以藏族、彝族、羌族为主, 我馆根据自己的学科重点和专业特色自建了藏族、彝族和羌族文献特色数据库。图书馆以藏族、彝族、羌族三个民族的文献资料收藏较全, 民族文献的收藏偏重于这三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考古等方面的内容。

4. 协调性原则。

任何一个图书馆要想完全收藏各种出版物是不可能的,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一定区域内馆际协调分工合作, 明确各自采集地方民族文献的重点, 办出自己的特色, 对各馆所有的文献资源实现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各馆确立各自的收藏重点之后, 可通过双方提供多余复本或复印本进行馆际交换, 互为补充,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的协作关系, 为我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办理了各馆通用的借书证和阅览证, 为读者开展文献复制和办理来函邮寄等业务, 这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普遍的、有效的形式。

四、我馆进行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 专业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专业特色馆藏是指馆藏某类学科或某些专业文献比较系统完整, 能充分满足学校重点学科的专业研究和特色学科建设的需要。图书馆的“学科性”特色馆藏要充分考虑本校教师的科研需要。建设具有学科和地域特色的馆藏是提高我校图书馆馆藏质量的重要手段。我校现有1个一级省级重点学科, 10个二级省级重点学科, 1个二级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7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 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1个国家级共建实验室, 11个省 (部) 级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 (藏、彝、羌、苗) 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 (彝、藏、傣) 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民族高校在研究本地区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时, 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图书馆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馆藏。我馆收藏的民族文献涉及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史志等各个方面, 以及地方志和民族古籍。比如, 关于藏学方面的文学史料有《格萨尔王传》的藏、汉文资料及其研究论文等, 宗教方面有藏文《大藏经》等许多珍贵的资料。另外, 我馆收藏的畜牧兽医文献数量庞大, 在整个民族高校图书馆中也是一大特色。

2. 地方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地方特色馆藏是指根据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特点, 对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进行完整系统的收藏, 从而形成特色。地方文献多出自地方人士之手, 史料翔实、数据真实可靠, 具有权威性。凉山地区是四川彝族的最大聚居区, 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制度是全国奴隶制社会的典型, 我馆对于凉山地方文献也有较多收藏, 对康区的藏族文献收藏也较为完整。

3. 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特色数据库也是对专业特色文献和地方特色文献按照一定的主题, 进行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数字化的专题馆藏。特色数据库具有独特信息价值和多途径检索功能, 它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最主要的信息资源, 是传统图书馆特色馆藏在数字时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目前, 我馆共建有21个自建数据库, 重点打造的有藏族信息资源数据库、康区藏族文献数据库 (论文) 、彝族信息资源数据库、羌族文献研究数据库。另外, 我馆还建成了学科论文数据库, 其中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西南民族大学硕、博论文数据库、西南民族大学成果数据库、少数民族信息资源数据库、畜牧兽医信息资源数据库和西部开发信息资源数据库。其中, 西南民族大学成果数据库收录的是本校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 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是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兼容, 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础。特色数据库是在网络环境下, 特色文献馆藏的延伸和发展, 是特色文献馆藏的数字化体现。特色文献数字化能够利用网络为特色文献资源创造现代化的管理平台, 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备的、更多角度的检索系统, 从而充分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并为远程利用打下基础, 实现资源共享。

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是图书馆业界已经达成的共识, 是图书馆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文献资源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特色馆藏是在长期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 高校图书馆为了配合这一转变, 也相应地加大了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与开发, 使得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形成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的局面, 从而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特色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要想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使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 就要更好地建设特色文献资源馆藏体系。

摘要:文章结合本馆特色馆藏建设实际, 探讨了民族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 并提出民族高校图书馆进行馆藏建设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 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

关键词: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映红.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6 (6) .

[2]王超湘.现代图书馆理念论纲[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馆藏资源配置 篇5

4.2扩大宣传,加强收集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的力度

争取地方立法或地方发文,确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以此获得重庆市各新闻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另外,加强与各三峡库区区县图书馆的联系,同他们一道共同收集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目前,已有部分库区区县正式发文,确立了当地地方文献向重庆图书馆呈缴的制度。此外,应广开渠道、多方收集,比如:上门收集、信函收集、交换收集,在各种以三峡库区为主题的座谈会、新闻发布会、学术研讨会、展览会上现场收集等。

4.3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成了举世瞩目的亮点,中央支持的重点,全国关注的焦点,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特别是三峡库区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为了更好地吸引国内外商人、企业家来三峡库区投资建设、共同发展;吸引国内外明星企业、名牌产品来库区安家落户,国务院、重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为发展库区经济,扩大移民安置容量创造有利条件。那些已到或准备到三峡库区投资建设的商人、企业家必定要了解三峡库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重要信息资源,作为向社会提供这些信息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扩大自己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如何开辟特色服务,发挥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优势

5.1 编制剪报

编制剪报无疑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它经费投入少、信息出台快。针对性强、对工作人员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我馆订有1400余种报刊,占全国核心报刊的83%以上,其中三峡库区的地方报刊也有多种。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小组可派1~2人专门编制有关三峡库区信息的剪报,供重庆及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参阅。

5.2 制作数据

全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各图书馆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以自己的特色馆藏入网。我馆应在逐步形成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适合计算机网络需要的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可建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目录数据库、摘要数据库、主题专辑数据库等。

5.3 撰写专题综述、决策建议

剪报是对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的粗加工,除此之外,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对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深加工。首先做好市场调研,根据社会热点,经济重点撰写专题综述、决策建议,供重庆决策首脑机关参阅,供重庆一些地方企业参阅。

5.4 出版书籍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社会情况,可与重庆或全国的出版机构共同开发、出版有关三峡库区的各类书、画,既可选择一些通俗易懂、普及性的题材,如:《三峡库区文化系列丛书》、《新三峡与旧三峡》等。又可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学术性的题材,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工程》、《三峡库区人防问题》等等。

5.5 开展系列活动

可聘请有关学者与专家,举办以三峡库区为主题的讲座;组织评选三峡库区优秀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活动;举办反映三峡库区文化、经济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展览;成立三峡库区文化沙龙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库区、认识三峡库区,同时,也扩大重庆图书馆自己的影响。

5.6 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1992年4月,全国人大做出了兴建三峡库区工程决定后,国际国内掀起了长江三峡旅游高潮,旅游在逐渐成为三峡库区经济的一大支柱。图书馆可与旅游部门合作,利用自己丰富的文献资源,深入挖掘三峡文化的内涵,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旅游小纪念品、旅游宣传小资料等。目前,三峡库区的旅游大多停留于低层次的“乘船观光游”,图书馆与旅游部门可对三峡库区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开辟一些科考探险、了解风土人情等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西部大开发百问学习资料,.4

(2)郑敬东,中国三峡文化概论,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7

(3)黄济人,三峡工程议案是怎样通过的――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9

(4)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8

(5)许曦,对开发三峡库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3)

(6)王秀芬,孙晖,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湖南:图书馆,(3)

馆藏资源配置 篇6

关键词:馆藏资源 共词分析 战略坐标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2-0088-05

馆藏资源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实践领域和教学科研领域的核心主题之一。对馆藏资源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有助于图书情报机构更好地了解新信息环境下馆藏资源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高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馆藏利用率,从而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准确、有效的知识服务。为了了解我国图书情报领域馆藏资源研究的主题分布情况和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要研究主题,本文应用共词分析、层次聚类以及战略坐标的方法,绘制出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题战略坐标图,直观地展示出馆藏资源研究各主题的发展情况以及核心研究内容。最后通过对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题分析,就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建议,为馆藏资源研究的发展与成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之所在。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依托CNKI数据库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馆藏资源”进行主题检索,共获得论文4455篇。经过数据去重之后,共得到相关论文4365篇。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共词分析、层次聚类以及战略坐标分析的方法,以检索到的4365篇论文为数据源,利用自编的VBA程序以及SPSS19软件生成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矩阵以及主要的关键词类团。通过计算每一类团中各关键词的粘合度值,表达类团中各关键词对聚类成团的贡献程度,确定每一类团的核心概念;同时通过计算不同关键词类团的向心度和密度值,绘制出我国馆藏资源研究中不同研究主题的战略坐标图,描述各研究主题内部联系情况和主题间相互影响的情况。

2 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题内容分析

2.1 高频关键词的选取与聚类

本文以检索到的与馆藏资源相关的论文为数据源,套录每一篇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各关键词的词频,考虑到多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低,从而导致共现的频次也低,而且过于零散的词频分析结果无法深入的展示出各研究主题的产生演变情况以及主题间的交叉融合情况,从而阻碍了对于某一研究总体研究趋势的把握。因此本文截取了前98个、频次大于20的高频关键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见表1)。

在得到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后,本文利用自编的VBA程序,统计其共现关系,生成了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但是这种共现矩阵所反映出来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只是一种表象,因为两个关键词共现频次的多少直接受到各自词频大小的影响。为了真正揭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本文引入了表现关键词共现相对强度的指标——Salton指数。

Salton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S=nij/(ni*nj)1/2

其中ni和nj分别表示关键词i、j出现的频次,nij表示关键词i与j共现的频次[1]。

利用Salton指数,本文得到了我国馆藏资源研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对共现强度矩阵(见表2)。

将上述矩阵输入到SPSS 19软件中,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发掘关键词矩阵中关联强度大的主要词群,从而揭示出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流领域。在聚类的过程中,聚类方法主要选用层次聚类法,其原理是先将所有n个变量看成不同的n类,然后将性质最接近的两类合并为一类;再从n-1类中找到最接近的两类加以合并,依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变量被合并为一个大类。类内部个体特征之间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个体特征的差异性较大[2]。聚类标准采用欧式距离平方,并选用Z分数对矩阵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最后得到我国馆藏资源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树图。根据聚类结果,同时参考相关的文献,本文最终将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为17类。

2.2 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核心主题的确定

上述得到的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是通过词间距离的远近而形成的类团。这些类团只能显示出哪些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较强,而对于这些类团的中心概念却无从得知。为了对各类团的主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本文引入了钟伟金等[3]学者提出的粘合力思想,用以衡量类团内各主题词对聚类成团的贡献程度,表达每个主题在类团的聚集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在类团中,粘合力最大的词称为中心词,中心词在确定类团的名称与性质中起至关重要的影响,能够表征某一类团的核心概念。计算公式为:

N(A)=×F(A→B)

其中N(A)表示关键词Ai的粘合度,F(A→B)表示关键词A与同一类团其余关键词的共现频次。根据上述公式,本文计算出了17个类团中每一个关键词的粘合度值,并以此为基础,对17个类团进行主题分析。因为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列举出子类团1的关键词粘合度计算结果(见表3),其余的类团只列出其主题分析结果。

从列举的各关键词的粘合度值可以判断出,这个类团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馆藏的电子期刊资源利用、整合以及利用率的评价。按照以上方法,其余类团的主题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类团2:各类型图书馆网络数字资源共享建设以及开发利用;类团3:基于用户需求的馆藏资源建设以及开放存取;类团4: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类团5:图书馆信息服务、读者服务以及管理创新;类团6:高职院校图书馆基于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建设;类团7: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类团8:基于读者需求的医院图书馆工作以及读者服务模式与质量研究;类团9:开架借阅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类团10: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类团11:各类型图书馆虚拟馆藏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类团12: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参考咨询;类团13:各类型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类团14: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信息自动化建设;类团15:信息时代馆藏资源的知识管理研究;类团16:基于读者需求调查的个性化服务研究;类团17:馆藏资源的知识产权研究。

3 我国馆藏资源研究主题的战略坐标分析

本文将馆藏资源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以及粘合力指标的计算后,得到了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题,粘合力的计算进一步确定了馆藏资源研究的具体主题内容。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即共词聚类分析以及粘合力指标的运用只有助于了解某研究领域内具体的研究主题,然而各研究主题的发展状况以及成熟度却无法揭示,同时对于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研究领域内核心研究主题的确定也无从了解。因此,为了考察我国馆藏资源研究领域不同研究主题的研究地位以及发展潜力,本文引入了战略坐标这一概念。

3.1 战略坐标及其指标

战略坐标是LAW在1988年提出的,用来描述某一研究领域内部联系情况以及领域间的相互影响情况。在战略坐标地图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密度与向心度来衡量某一研究领域各主题类团的内部发展状况以及主题类团间的相互影响状况。

密度是一种用来衡量主题类团内部关联强度的指标,它表示该主题类团维持和发展自己的能力。类团密度有很多种计算公式,可以用本主题类团内所有关键词间两两共现频次总和的均值、中位数或者平方和来表示[7]。由前文介绍的粘合力指标得知,粘合力是用来表示主题聚类类团中各个关键词的重要程度,而密度是对类团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的表示,因此从概念上来看,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学者也在研究中表明,类团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用粘合力来表示,具体的表示方法如下:

向心度用来衡量一个类团与同一研究领域的其它类团联系的紧密程度。向心度越大,说明某一研究领域的一个主题类团与其它主题类团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该主题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就占据核心地位。向心度的计算可以用某一类团中关键词与其余类团中的关键词两两出现频次的总和,平方和或者平方根来表示[3]。类团内关键词数量的多少对于类团的向心度的影响很大,因此本文对于向心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良,即将用某一类团中关键词与其余类团中的关键词两两出现频次的总和除以该类团内的关键词总数,从而解决了这一影响。

综上对于密度以及向心度的表述,本文计算出了我国馆藏资源研究领域各主题类团的向心度以及密度(见表4)。

3.2 绘制主题战略坐标图以及结果分析

战略坐标图以向心度和密度为参数绘制成的二维坐标图,其典型结构是横轴表示向心度,纵轴表示密度,坐标的原点在两个轴的中位数或者平均数。这个地图将每一个二维空间的题目领域划分为4个象限,可以用来描述各主题的研究发展状况[4]。按照上述绘制主题战略坐标图的方法,本文绘制出了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题战略坐标图(见图1)。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沿着X轴方向,向心度值越大,在战略坐标图中,主题类团所在的位置越偏右,向心度越大,这说明了该主题类团与其它主题类团关联十分紧密,具体则表现为这种主题类团中的关键词与其它主题类团中的关键词能形成搭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即两个主题类团中的关键词共现频度较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该主题类团在所属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其领域内的核心主题或者关注热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易消失。沿着Y轴方向,密度值越大,在战略坐标图中,主题类团所在的位置越偏上,密度越大,这说明该主题类团内部的关键词联系非常紧密,在所属领域中该主题研究已经趋向成熟。同时本文以向心度以及密度平均值的相交点(0.86,0.32)作为坐标原点,将整个战略坐标图分为四个象限。下面对处于四个象限中的主题类团分别作具体分析。

类团17所代表的研究主题“馆藏资源知识产权研究”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拥有的密度与向心度值都很高,这表明此研究主题不仅内部关联紧密,而且与其它研究主题也存在着较强的联系。这种情况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该象限的主题类团是所属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热点;二是主题类团中的关键词是所属学科研究的活跃主题,受到关注也很多,且与其余主题研究关联密切。

战略坐标图第二象限中的类团2所代表的各类型图书馆网络数字资源共享建设以及开发利用研究主题以及类团7所代表的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主题密度值很高,向心度值却较低。这表明这些研究主题内部关联紧密,已经自成一体被很好地研究过,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但是这些研究主题与其他研究主题联系不是十分密切,在学科表现不活跃,生命力不太顽强,因此这些主题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能会由于没有有效的提升动力而慢慢消失。

处于密度以及向心度都较低的第三象限的主题类团有类团1、类团5、类团6、类团9、类团10以及类团12,它们分别代表的馆藏的电子期刊资源利用、整合以及利用率的评价、图书馆信息服务、读者服务以及管理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基于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建设、开架借阅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以及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参考咨询;这些研究主题内部结构松散,与其他的研究主题联系不密切,属于所在研究领域关注较少的边缘研究领域,研究尚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战略坐标图第四象限中的主题类团3、4、8、11、13、14、15、16的向心度很高,说明这些主题类团与其它主题类团的联系紧密,在所属研究领域表现活跃,是其它主题类团重视的研究主题,但是自身内部结构松散,发展不够成熟。在后续研究的发展中,由于研究主题分散容易演化成相关主题。因此总体来说,这类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自身联系不紧密,结构不稳定,易分解。

4 加强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于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题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馆藏资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位于战略坐标图四个象限中的研究主题为了取得后续的发展,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努力,而努力的最终目标就是向着第一象限前进,成为所属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活跃主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⑴馆藏资源的知识产权研究想获得发展要做到研究上的“深”与“广”。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有着特定的生命周期规律。由于受到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某些反映某一领域研究热点以及核心内容的研究主题可能会被其它新的研究热点以及主题所代替。所以,位于战略坐标图第一象限的研究主题——馆藏资源知识产权研究是目前馆藏资源研究领域发展成熟度与活跃度都很高的研究主题,为了保持住其研究地位,要在研究上做到“深”与“广”这两方面。从研究深度上来说,该研究主题要做更深层次的研究,使其发展的更加成熟,内部结构更加稳定;从研究广度上来说,该研究主题要注重与其它研究主题的联合,从而形成更广泛的研究,推动该研究主题更上一个层次,从而拓宽其所属领域的研究视野。

⑵对于图书馆、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要注重研究范围的拓展。图书馆、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等主题位于战略坐标第二象限,对于此类主题的研究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且独立,因此这些研究主题为了获得新的发展,就需要有效的提升动力。此类研究主题需要拓宽研究范围,寻找与其它主题合适的契合点,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研究点,为此类主题的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促进该主题领域的发展。

⑶位于第三象限的研究主题可以作为馆藏资源研究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存在于战略坐标第三象限的研究主题包括馆藏电子资源的研究,高职院校图书馆基于教育职能的馆藏建设,以及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等等,从发展状况上来看,这些主题内部结构松散,研究尚不成熟;但是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这些主题均是馆藏资源研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研究主题以及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主题,它们可以作为馆藏资源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为馆藏资源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因此该类研究主题为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夯实研究基础,为后续研究发展做铺垫;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寻找与发展成熟的研究主题完美的结合点,成为馆藏资源研究新的发展思路与研究方向。

⑷馆藏资源的开放存取、知识管理、虚拟馆藏以及信息化建设等研究要提高主题的一致性。第四象限的研究主题多而分散,包括了馆藏资源的开放存取、知识管理、虚拟馆藏以及信息化等主题。经过分析发现,这些主题大多都是馆藏资源研究与其他领域通过结合而形成的研究主题,研究的新颖性强。但是这些主题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即内部联系不紧密,易分裂分化相关主题。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这些研究主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主题一致性,寻找研究主题的共性,将所有研究围绕这一共性去展开,使主题内部形成稳定的结构,从而促进该类研究主题的发展成熟。

5 结语

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我国馆藏资源研究的主题分布情况以及发展状况,但是由于本文分析的数据源仅限于学术论文,没有统计专著、研究报告等其它类型的数据,此外由于检索策略以及共词分析固有的缺陷,本文中的分析难免有片面或者疏漏的地方。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致力于改善这一状况,以便更全面客观地反映馆藏资源研究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梁立明等.科学计量学: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杨颖,崔雷.基于共词分析的学科结构可视化表达方法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1,(1):92-96

[3]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方法研究(二)[J].情报杂志,2008,(6):141-143.

[4]冯路,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88-92.

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检索初探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知识经济强势兴起。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 必须具有利用信息的能力, 才能更快更好的适应科学技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局面, 才能有效利用信息为学习、工作及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源。据此, 本文介绍了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检索的相关知识。

二、信息资源检索概念

信息资源检索可分为狭义信息资源检索和广义信息资源检索。狭义信息资源检索是从信息资源集合中找出所需信息内容的过程, 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的主题概念或提问式与一定的信息资源系统的检索语言相适应的过程, 若两者匹配, 则所需信息被检索出来, 否则检索将会失败。广义信息资源检索还包括将信息按照特定的方式组织并存储起来, 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本文中的信息资源检索特指狭义信息资源检索。

三、信息资源检索的意义

高校信息资源检索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

1、信息资源检索可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借鉴和交流。同时, 还可以节省科研开支。

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延续的过程, 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发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必须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文献资料不仅是对过去科研经验的总结, 还是未来发展的向导。有目的的检索文献可以全面的了解当前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以及国内外是否有人做过或正在做类似的研究若有人研究, 其采用哪些方法、取得什么结果等。借助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可事半功倍, 缩短研究周期, 提高研究效率, 取得最满意的研究结果。

2、信息资源检索可防止学习者自身知识老化, 是其进行终身教育的工具。

真正学者的知识不全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 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在他人的帮助下,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获取的, 因此, 掌握了信息资源检索的方法, 可以说从根本是行解决了终身教育的问题。

四、检索工具

检索工具即人们用来报道、存储和查找各类信息的工具, 一般包括传统的二次、三次印刷型检索工具, 面向计算机和网络的联机数据库检索系统, 光盘数据库系统, 以及搜索引擎、FTP、BBS、Telnet、E-mail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庞大信息与人们对其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历史上的文献如浩如烟海, 现代文献量更是无法统计, 只能用信息爆炸来形容。所以, 无数的检索工具随之产生, 1999年统计报道, 世界上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各类数据库共计11339个, 这还不包括其他类型的工具书等。

检索工具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标注和方法, 按解释文献的深度、信息量的大小及检索途径的多少可将其分为4种即目录、题录、文摘、索引。

(1) 目录

目录即对一批相关文献外特征的揭示和报道, 是有序的文献清单。目录对文献的描述一般比较简单, 只记录文献的外部特征如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等。多按分类或字顺编排, 供人们了解出版或收藏机构是否藏有所需图书、期刊等出版物。目录的特点是着眼于实有文献的收藏。

(2) 题录

题录是一篇文献外表特征的揭示和报道, 是对某一篇文献外部特征的描述, 是由一组著录项目构成一条文献记录。题录的著录项目一般包含著者、文献名及文献出处等, 常以一个内容上独立的文献单元为基本著录单位。

在揭示文献内容的深度方面, 题录比目录深入, 但又比文摘简单。题录特点是报道速度较快, 覆盖面非常大, 用于查找最新文献时较多, 经常作为文摘性检索工具的先导和补充。

(3) 文摘

文摘是指对某篇文献的内容所做的简略、准确的概括和描述。文摘的著录项目除了著者、文献名及出处外, 还包括文献的内容特征。其作用主要是通报最新的科技文献, 引导读者阅读原文, 节约阅读时间, 一般不需查看原文, 便可大致了解文献内容, 确定原文内容与查找课题的匹配程度, 有助于读者选取文献资料。故所含信息量大于目录和题录, 是二次文献的核心。

(4) 索引

索引是对一组信息集合的有系统的指引, 主要作用是指引特定信息内容储存的地址, 是一种附属性的检索工具, 也称辅助索引。索引具有便于检索, 揭示事物比较深入、全面、明细等方面的优点。最常用的索引有题名索引、主题索引、分类索引、著者索引。

五、检索手段

检索的本质是信息用户的需求和信息集合的比较与选择, 即信息用户与信息集合之间相互匹配的过程。用户根据检索需求, 对一定的信息集合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根据一定的线索与准则找出相关信息。因此, 根据信息的存储媒体和检索技术的不同, 可将信息资源检索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1、手工检索

使用的通常是一些印刷载体的工具书和检索期刊, 诸如目录、索引、文摘、字典、词典、年鉴、手册、百科全书等。这些检索工具编排有序, 内容丰富, 一般都具备分类号、主题词、作者、文献序号等必要的检索标识, 并能提供各种体系的辅助检索, 如分类索引、主题索引、作者索引、号码索引等。其检索过程由人脑和书刊翻阅的配合完成, 匹配过程实际上是人脑的思考、比较和选择的过程。手工检索的特点是检索过程灵活, 检索结果准确, 但检索不易查全、检索速度不快。

2、计算机检索

所谓计算机检索是指检索者在计算机或联机终端上, 将检索提问式按特定的检索指令输入计算机, 计算机检索系统将检索提问式与数据库中的文献特征项进行匹配, 并将符合检索提问式的文献记录输出, 由计算机或终端设备显示或打印的过程。计算机检索的前提是必须预先收集大量原始文献, 以特定的格式, 输入到计算机, 经过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可供检索的数据库, 存储在计算机中待用。所以说, 计算机检索从广义上讲, 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存储信息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是利用计算机与远程通讯技术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检索和传递。

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不同的只是检索特征、载体形式、检索途径及效率的差别, 总的说来, 计算机检索明显优于手工检索。

六、小结

本文介绍了高校信息资源检索的概念、意义, 并重点介绍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手段, 这为人们检索图书馆馆藏资源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中小学图书馆藏资源与储备 篇8

收藏图书资料是图书馆(室)的一个重要功能,但收藏并不是追求的目标,让收藏的图书得到广泛借阅与充分利用才是目的之所在。如果馆藏图书总是睡大觉,也就失去了收藏的价值与意义。而要将沉睡的馆藏图书被唤醒,使其由“死”变“活”,走进读者视野,成为师生精神上的“美味佳肴”,既需要管理员转变观念,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自己的宗旨与理念,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细心观察、主动询问,热情服务,真诚对待每一位读者,营造出亲切、温暖的环境,让读者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更需要管理员转换角色,由图书管理者变为资源开发者,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发。

1. 积极宣传,热情推介

如在图书馆(室)门口或学校人流集中的场所开设宣传橱窗,设立“新书评介”、“优秀图书推荐”、“期刊概览”、“馆藏经典必读”、“中学生必读”等栏目,积极推介馆藏图书;向师生定期印发图书宣传材料;通过展板、展台、校园网对馆藏图书进行推介;在校报、校刊发表书摘、书评;将图书目录装订成本,重要书籍还附以简介,分发到各班与各处室;设立咨询服务台,为师生提供图书咨询服务;有条件的还可将图书内容制成视频短片,在图书馆的电子屏幕上反复播放,使静止的图书内容主动向读者“展现”与“言说”,由“静”变“动”。这些,都有利于师生充分了解和积极借阅,将沉睡的图书“唤醒”,使其由“死”变“活”。

2. 利用科技,转换形式

目前有些学校已进行了图书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开辟了电子阅览室。管理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文学、科普等读物或通过扫描,将其由纸张为载体转换成以磁盘为载体,或进行录音,使其由文字为载体转换成声音为载体,或利用软件,将文字内容转换成音像、动漫形式,使其由“静”变“动”,使师生的阅读多样化,由单纯“看”转向既可“看”,又可“听”;由单纯地看文字转向既看文字,又看图画。这样,既减轻了师生的视觉负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又使其能一心二用,一边享受“听”书的乐趣,一边浏览网页或做其他事情,就能有效提高师生的阅读兴趣和图书的利用率。

3. 活动多样,激发兴趣

管理员可围绕“读书”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书评征文、图书欣赏、新书评介、阅读经验交流、故事会、演讲、讲座、专题讨论等,或成立“信息交流学会”、“文学社”、“读书社”、“书评小组”等团体,或开展写作、图书馆知识、信息检索等竞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馆藏图书,又有助于学生读有所获,读能受益,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4. 过往报刊,编制索引

报纸期刊的内容丰富,涉及广泛,除专业性期刊外,综合性期刊大都不便于师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报纸,又没有目录,读者要查找相关信息更是十分不便,这就容易导致其无人理会,鲜有问津。要改变其长年“睡大觉”的状况,就需要管理员对过期报刊作好目录与索引编制,对重要内容加以摘编,编撰报刊文摘,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信息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

5. 配合教学,专题服务

在新课程背景下,图书管理员要积极配合学校的课题研究、兴趣小组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相关主题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信息收集和综合加工,形成专题性的资料信息或建立专题资料库,以为师生进行相关研究或开展活动提供专题服务。管理员也可与科任教师合作,开展有关图书信息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或开发图书信息方面的校本课程,或举办图书信息知识讲座,或结合阅读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工具书使用、读书笔记、卡片制作等方面的指导,这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图书信息进行加工的水平,使学生能围绕某一主题将零散的知识信息收集整理,对原始的信息材料筛选加工,使静态知识喷发活力,在聚集交汇中摧生师生的智慧火花,这既能提高图书借阅率,还能使图书馆由静态资料库变为动态思想“场”,由信息集散地变为知识“孵化器”,由资源收藏馆变为知识创新“厂”,收藏的图书资料也就由“死”变“活”,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二、清理筛选,提炼过滤,使资源由“粗”变“精”

受经费制约,中小学图书馆(室)每年添置新书的不多,而且在现有的图书发行体制下,其购买的书籍常常是由新华书店统一配置,再加上图书管理员一般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专业知识,有的又未转变服务观念,不了解师生需要,致使采购的书籍常常不合师生“胃口”,使馆藏资源质量不高,甚至良莠混杂,还可能包含有不健康的内容,给师生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而要提高馆藏图书的质量,使其由“粗”变“精”,就需要管理员对其清理提炼,加工制作。

1. 了解需求,切合需要

能否满足师生的阅读需要是衡量中小学图书馆(室)的馆藏书籍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要使馆藏图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阅读需要,就要求管理员要积极与师生沟通交流,了解师生的阅读需要,或在各处室、各班设立图书需求反馈本,或让师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校园网等渠道推荐优秀图书或提出自己需要的书目等,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图书需求反馈机制,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师生的阅读倾向与个性需求,这既有利于减少新书的盲目采购,增加热点书的复本量;又有利于根据师生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开发与加工,使开发、配置的资源具有针对性。如教师借阅大多基于教学需要,所借书籍多为学科工具书与参考书,侧重于专与深。学生借阅则内容广泛、五花八门,侧重于广与博,管理员在为教工阅览室与学生阅览室配置书籍报刊时,就要注意这种差异,使配置的图书能切合师生的阅读需要。

2. 提高技能,优质服务

管理员自身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提高管理员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图书资料的加工开发水平,从而提高馆藏资源质量,而且管理员服务技能的提高其本身也是馆藏资源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与表现。作为管理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责任心,要十分熟悉馆藏各类图书资料的内容与特点;能根据师生的需要准确选取相关资源;能围绕某一主题将散见于相关图书文献中的知识事例搜集汇合、疏理加工,为师生提供有效的专题服务;或熟练利用现代技术查找到师生需要的材料与信息,将其加工成课件、视频短片等。

3. 把好入口,清理过滤

对采购的新书或音像制品,要注意把好“入口”关。管理员要在自己的头脑中设置“栅栏”,在采购图书资料时要注意将那些包含庸俗、淫秽内容的书刊或音像制品阻挡在外。对原有的图书资料也要注意清理过滤,包含不健康的内容要予以封存,或进行剪辑加工。对内容丰富,良莠混杂的网络资源,管理员也要做好筛选与过滤工作,已下载的网络信息,不健康的要予以删除;重复、冗余的信息要进行清理;低俗的网站要加以“屏蔽”,如给电脑安装“过滤”软件,通过信息导航系统向师生提供获取优质信息资源的路径与入口,引导学生到健康网站浏览,通过宣传栏介绍不良网络的危害,识别的方法与途径,等等,以提高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对电子阅览室要进行“光盘检索区”“光盘阅览区”和“上网阅览区”的功能划分,这既有利于网络系统的优化运行,防止造成网络拥塞,也可满足不同读者对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清理提炼和加工过滤,就能有效地使馆藏资源由“粗”变“精”,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也保证其质量,能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要,更有利于发挥资源的积极作用。

三、拓展空间,提高效率,使资源由“少”变“多”

馆藏图书资料只要注重质量,应该是越多越好。但学校经费又捉襟见肘,十分有限,难以大量投入,这就产生了馆藏资源量少与师生需求量大的矛盾。作为图书管理员应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在不增加学校经费开支的条件下,通过其他途径,也能使馆藏资源由“少”变“多”,在量上得到增长。

1. 通过网络合法下载

现在的中小学一般都建立了校园网,管理员既可通过网络中的游览、搜索工具,把师生需要的信息检索出来,又可通过下载与刻录,从网络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资源,增加馆藏资源的数量。如网络中既有属于公开出版物的“白色文献”,又有属于秘密出版物的“黑色文献”,还有介于两者之间,被称为“灰色文献”的资源。“白色文献”的获取通常需要付费,而“灰色文献”是指“利用访问、会议、报告、通信等手段提出,但尚未出版的文献”,包括报告、动态、论文、内部刊物等。这类文献既没有通过商业渠道发行,又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与学术价值,通过网络下载既合法,又便捷,还资源丰富,是增加馆藏资源的重要途径。

2. 保证设施的稳定运行

在今天,网络已成为师生获取资源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保证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就有利于师生获取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作为管理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电子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知识,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操作技能,能及时处理计算机运行中的常见故障,以维护系统的稳定运行,这既能为自己搜索、筛选、加工网络信息提供基本条件,也能为师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下载需要的信息提供有效平台。此外,网络还能使馆藏资源的空间范围得到有效拓展,虽然严格地讲网络资源还不属于馆藏资源的范畴,但它又可以使师生获得相关资源,也就无形中增加了馆藏资源的数量,也可将其纳入“准收藏”的范围。

3. 加快馆藏资源流通,提高利用效率,使其在“量”上获得相对增长,这是馆藏资源由“少”变“多”的又一重要途径

作为管理员应改进服务方式,如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与师生的作息错开时间;节假日、双休日照常上班等,以增加师生的借阅时间,从而加快馆藏资源的流通速度,也就无形中使馆藏资源由“少”变“多”。又如通过完善图书借阅制度,督促借阅者尽早归完,减少图书资料在读者手中的“沉淀”时间,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速度。再如实行开架借阅,将文献资料的收藏、外借与阅览融为一体。这不仅能使读者以阅代借,以复印代借,使一部书籍能在同样时间内被更多的读者浏览与翻阅,还有利于读者根据需要多方选择,在自己想借的书已被借走的情况下,仍能从同类藏书中得到相近的文献,使一些长期沉睡的图书也能得到借阅,这既满足了读者需求,又加快了图书流通速度,提高了馆藏文献的利用率。

4.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附近的其他学校、单位及公共图书馆建立图书网络系统

一方面,各馆(室)可通过协商,确定各自的藏书重点,协调采购,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藏书网络,避免重复采购,减少图书复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统一的机读目录数据库和联机编目机馆互借系统,使各馆的机读馆藏目录能相互交换,这既能减少了重复劳动,有利于编目成果共享,又有利于通过馆际互借,集体外借,预约借书等形式,相对增加馆藏图书资料的数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馆藏资源在无形中由“少”变“多”,数量大大增加。

四、修补加工,甄别改造,使资源由“旧”变“新”

学校馆藏的图书文献由于时间久远,有的已经陈旧破损,这类书籍或出于资料保存的需要不便于外借,或因残破不全使师生不愿意借阅,致使其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有的书籍资料或因包含政治方面的错误观点,或因包含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的内容,虽作为资料有保存价值,却不宜向学生开放,这也会使这些资料的利用价值不高,长年睡大觉。作为管理员要提高其利用率,充分开发其资源价值,就要对其进行修补甄别,加工改造,或改变形式,或完善内容,使其由“旧”变“新”,重新得到利用。管理员让资源由“旧”变“新”通常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 通过修补性加工将残破缺损的资料予以修复

如将缺失的文字加以补齐,缺损的页面进行增补,破旧的封面予以粘贴、松散的页码重新装订等,使残破、陈旧的图书文献的面貌焕然一新,由“旧”变“新”,既利于保存,又利于师生借阅。

2. 将纸质文本图书转换为电子文本图书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扫描,将纸质文本图书转换为电子文本图书,改变其载体,使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上的由“旧”变“新”也既有利于保存,又便于师生查询借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对馆藏图书资料注意分类合理处理

如音像制品加工简便,不健康的内容加以剪辑就可以了,而且通过对原本的复制还使其加工不影响原本的保存,使保存和借阅两不误。而文本资料不仅加工复杂,需要剪贴、分拆、重新装订,文字加工等多种方式,而且其文本一经加工,就往往难以保持书的原样。这就需要管理员仔细甄别,酌情处理。如有的既包含有较多的不健康的内容,不利于分拆与剪贴,但又有艺术上或史料上的收藏价值,就可将其存封,作为资料保管,只供教师研究之用,不对学生开放;有的原本保存价值不大,可以通过文字删节或内容剪贴等方式,将不健康的内容清除干净,再向学生借阅。有的本数较多,可留一、两本作为原始资料保存,剩余的可对其进行文字性加工,或通过剪贴、撕页、拆分、重装等方式,剔除糟粕,保留精华,使其内容得以完善,由“旧”变“新”,能与读者重新见面。

管理员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根据教师的教学或研究需要,或结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等需要,将散见于不同书籍、报刊中的相关内容收集疏理,加工整合,形成一种新的专题综合材料,或围绕新的社会热点,搜集、整合相关文献资料中的历史知识,为学生理解新的热点提供历史背景或相关链接,使馆藏的文献资料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也是一种由“旧”变“新”的加工方式,也有利于馆藏资源更好地满足师生的教学与研究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资源价值与作用。

摘要:图书馆(室)既是知识宝库、智慧沃土,也是资料中心和信息集散地,蕴藏着丰富资源。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有许多在睡大觉,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即图书管理员观念陈旧,恪守“坐等读者借阅”的信条,缺乏资源开发意识,致使图书馆(室)这一“知识宝库”难以成为“智慧喷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管理员转变观念,对馆藏资源大力开发,使资源由“死”变“活”,由“粗”变“精”,由“少”变“多”,由“旧”变“新”,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宝库,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廖应萍.在图书管理服务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参考,2008-07-01.

对数字环境下馆藏资源的优化控制 篇9

关键词:网络社会,图书馆资源,文化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如雨后春笋般把全球连结在一起, 文化、民族逐渐同化、消解, 在这个越来越不分明的世界里, 谁强大, 谁就有话语权,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 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数字环境下, 应凭借互联网, 在全球意识领域占有一定话语权。

作为信息中心、资源中心的图书馆, 是控制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馆藏直接反映了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 其馆藏内容、知识流向、传播方向都影响着文化这个工具的发挥, 为此, 优化馆藏, 建立知识传播体系, 掌控知识流向, 促进知识的转化, 使中国文化在网络世界意识领域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这对贯彻主流意识实现本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优化馆藏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中心, 拥有大量经过整合的资源, 是文化的基因库、种子库。正如一位名人所说, 即使世界湮灭了, 只要拥有一座图书馆, 我照样可以恢复世界。显而易见, 图书馆的重要作用不用在此赘叙了,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馆藏的优劣对着重建世界的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基于图书馆职能来讲, 图书馆不仅有保存知识文化的义务, 同样有宣传本国文化的责任, 而且宣传是更重要的工作。而做好本国文化宣传工作, 图书馆不仅应主动承担传承与弘扬文化的责任, 还应在培育人文精神方面, 对本民族文化、本国文化乃至全球文明举行提炼和宣扬。因此, 优化馆藏, 完善知识服务体系, 对促进知识文化传播具有积极地意义。

在网络环境下, 知识以网页、视听等形式存档、归档, 用户可以利用多种途径, 方便获取以多种格式保存的知识。因此, 对馆藏资源, 除强调强化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存贮质量外, 还应该提高用户获取资源、检索资源的方便程度。

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是馆藏的基本力量, 它从采访开始到流通服务, 每一个过程都贯穿着知识文化的宣扬、存储和更新。

1.1 馆藏知识的生成

图书馆作为反映主流意识的文化机构, 其馆藏知识资源已成为体现特定时代群体以及主流意识意志的思想库, 其蕴含的知识作为可被掌握的工具被主流统治者所掌控。知识作为推广、宣传主流意识的思想、观念, 凭借图书馆这个平台, 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某种那个意义上来讲, 知识变成了掌控人们意志的物品, 成为权力的延伸和改变命运的工具。由此, 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构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 主流知识的构成

主流知识的构成影响着图书馆的馆藏知识构成, 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官方正规的组织保存、流通、传播的代表主流意识的读物, 如纸质和数字的图书、期刊;二是以官方组织名义在论坛、博客、网络上传播的主流知识以及体现主流意志的原生知识资源。

1.1.2 非主流知识的构成

非主流知识的构成:一是通过非官方组织流通、收藏、传播的反映当代群体意志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也打上了主流意志的烙印。如宗谱、地域文化、个人空间;二是通过网络链接, 吸纳、传播的民间及西方的文化知识, 丰富了馆藏, 促进了知识的更新、流通, 提高了主流知识的融合和更新。

1.2 优化馆藏的技术支持

1.2.1 图书资源

目前, 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 互联网、手机、手机阅读等多种载体与纸质并存, 形成了多维立体传播渠道, 除纸质外, 电子图书、期刊、报告以及会议录、论坛、博客, 都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成为文化的知识库和新知识的发源地, 因此, 馆藏也由静态的知识库汇聚成为动态的、流动的海量知识库, 为传播主流阶层主旨提供了资源支持。

1.2.2 专业人员

采访人员是执行主流意志的守门员, 流通服务人员是知识的中介, 提供的知识, 是通过整合、体现主流意志的知识, 通信技术发展改变了读者阅读习惯, 读者已经习惯了利用网络和网络产品, 如手机阅读等方式。另一方面中老年读者仍然依恋纸本阅读的感觉, 不同的读者对新媒体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在资源性选择上, 综合各媒体的特点进行整体考虑, 整合书目系统, 揭示馆藏资源, 以方便、快捷为宗旨, 突出新载体的优势, 加大资源的利用与传播,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2.3 图书馆员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 为保证主流意志传播通道的畅通, 图书馆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馆员作为贯彻主流意识的实行者, 其思想、意识、行为与主流意识的要求是一致的, 其传承主流价值的根本, 在为读者服务中, 自觉地把主流意识传播给读者, 读者在主流意识开展的环境下, 无形中, 去寻找符合主流意识的规范要求, 并通过自省去迎合社会的规范, 并形成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价值观念, 主流知识通过馆员或媒介, 使主流思想得到贯彻、灌输、传递得到了实现, 其思想、行为融于对读者的控制与引导中, 使主流意识馆藏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渗透。

2 构建馆藏知识传播体系

2.1 纸质资源

现代信息采集、分类技术的推进, 使图书馆资源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传统的采访、加工已被外包所替代, 给知识的筛选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挑战, 外包所选的知识能否反映主流意识主旨, 成为馆藏入藏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要求构建一个馆藏评价体系, 来保证馆藏资源质量, 如建立采访标准、构建馆藏评价等级等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 根据本馆的任务, 紧密关注各个学科的最新出版动态以及社会热点、重点问题, 选择信誉高的出版社和杂志社, 把能够发扬主流主旨的资源的图书、期刊以及非正式出版物, 收入馆藏。

(2) 为保证馆藏的质量, 根据读者不同职称等级或学术研究水平, 分别给与不同的选书数量权利, 建立选书制度, 确保馆藏资源的知识性和有用性。

2.2 数字资源

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数字资源建立甄别、筛选, 如利用云计算技术文本在海量的文献中选择反映主流意识的知识来满足不同读者群, 建立资源导航系统, 使不同的读者都能得到所需的资源。

使用资源共享, 根据用户需求, 提供技术手段把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 使不同类型信息资源通过整合平台, 实现无缝连接, 形成成一站式查询。元资源整合就是实现跨库、跨平台的整合, 为广泛传播主流意志提供了技术支持, Agent整合机制, 能主动适应计算机的网络环境的变化, 兼容各种新媒体设备, 运用于整合系统中。

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 可以弥补馆藏资源, 减少重复, 提高利用效率。在云计算环境下, 利用PC、PAD和手机等设备入网, 可以方便获取到需要的资源。如Oclc (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是全球最大信息资源结构提供者, 其Worldcat (在线联合编目) , 他提供的馆藏资源95%的的馆可以互借到。

2.3 构建馆藏知识控制模型

如何控制馆藏知识流动, 使之成为主流阶层输入其意志的真正工具, 就需要对馆藏知识进行整合界定, 以利于建立知识流动控制模型。

通过对馆藏知识的优化, 确保通过整合技术的筛选, 图书馆所藏知识符合国家的信息政策和价值观念;保证所选图书是主流阶层的制度需求;能够体现主流阶层权力的作用。同时, 为更好使馆藏知识被人们所接受, 除注重宣传外, 还要注意服务的对象, 注重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 尊重不同的价值取向, 构建一个能融于一体的大知识控制体系, 目的使社会个人成员行为更符合规范, 更容易接受, 使宣传效果最大化。

馆藏知识控制主要体现在馆藏知识的流动控制, 通过人或者机器媒介把馆藏资源 (纸质和数字资源) 传递给用户, 这个过程是有技术支持的控制过程, 保证在传播过程中的正确性。

实体馆藏是提供知识的主体, 它是知识供应主体, 其知识存量、表述能力、输出知识质量对知识流动效果都起着重要的影响[2];人和机器是知识在知识主体间的流动沟通的重要途径和媒介, 他不但直接影响着馆藏知识流动的效果, 还影响着用户吸收知识的动机和意愿以及对用户搜寻能力、学习强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也都产生着影响。

数字馆藏与用户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借助于知识链接来实现的。通过建立在不同知识主体间的链接, 知识通过新媒体形式的转载、引用、广播, 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融合和创新的网链结构体系[3], 通过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转化 (内化和外化) 环节, 体现共同参与知识创新活动的交互作用, 对实现馆藏到用户之间知识优势的互补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馆藏知识控制模型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 通过控制馆藏, 不仅能提高馆藏质量, 还能规范、提高馆员或其他媒介载体的沟通能力, 促进知识用户产生新的知识需求, 通过用户的知识内内化和外化, 与知识主体间产生共有知识, 共有知识越多, 与主流知识的知识差距就越小, 本国社会主流知识的传播就越广泛, 其在意识领域的话语权就越凸显。

参考文献

[1]迈克尔.W.P普尔意识形态与知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5

[2]徐建锁, 王正欧, 李淑伟.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5) :133~136

馆藏资源配置 篇10

一、重视图书馆宣传、读者培训, 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离不开宣传。没有宣传, 读者对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范围、程度以及与信息资源开发有关的知识就会了解甚少, 对馆藏资源的利用就会造成不小的障碍。由此可见, 图书馆宣传工作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宣传图书馆就是向读者推荐党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设施, 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图书馆宣传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 既可以是口头宣传, 如图书馆信息服务讲解, 开办专题讲座等, 又可以采取新书通报, 写推介文章, 办定期剪报, 发放图书馆指南小册子等途径宣传图书馆功能。通过宣传提高读者的读书质量, 以提高读者入馆阅读和借阅图书的频率带动文献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党校图书馆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对读者进行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的教育和培训, 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 提高检索技能。如安排专人对读者进行“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教育, 介绍馆藏、分布、特点及其查找方法。还可以开设《文献检索利用》课, 同时结合讲授计算机检索知识, 进行文献检索指导等。通过教育激发读者求知欲, 提高信息意识, 较好地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最终使读者知道在准确的地方通过恰当的方法及途径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信息, 从而提高文献资料的检全率、检准率, 以此达到高效利用图书资源的目的。

二、对文献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 提高资源利用率

1. 着力党校特色的数据库建设, 高效利用馆藏资源。

建立数据库是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 是党校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建设则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创新标志。它既改善现有数据库尚未揭示或无法揭示的文献类型或领域, 在整体上起到了一种相互补充和配合的有机体;同时也改善了各馆文献收藏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促进各级党校之间、地区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党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 除重视文摘数据库、索引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建设外, 还应该着力于党校特色的数据库建设, 充分发挥党校图书馆的收藏特色, 建立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

党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要体现党校特色, 必须做到:第一, 应具有思想性,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贯彻党的思想原则;第二, 要有政治性, 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法和法规;第三, 要体现党校的性质和任务, 体现“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党校教育目标, 围绕“三基本”、“五当代”去进行。专题数据库是党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一大具体特色。比如以党校图书馆重点收藏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方面的著作、党的文献以及各级党政机关的决策信息和改革与发展的各种资料来建立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 为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此外, 一些地市级党校图书馆相继建立了市情阅览室, 收集、整理大量与本地经济、科技、文化密切相关的资料, 作为自己的馆藏特色。各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本馆特点, 集中力量建好它。在数据库建设时要在标准化、规范化上下功夫, 统一标准、统一格式, 以便在建立地区、系统数据库时有所遵循, 为以后在党校图书馆系统、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创造有利的条件。特色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学科性, 专题数据库所揭示国内外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学科研究信息, 具有实用性和保存价值。因此, 图书馆将各自最具特色的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 提供上网, 必将极大地丰富网络信息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利用价值。

2. 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 方便读者查阅信息。

深入开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推荐工作。图书馆可对图书报刊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层次开发, 把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挑选出来, 挖掘文献资料潜在价值, 开发二、三次文献, 编成题录、资料汇编、文摘等, 推荐给校内的教研人员和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向读者传递最新信息, 使读者获得决策或研究或课题急需的前期性、背景性文献资料。通过各种信息渠道, 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新动态, 特别是对当前中国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信息研究的基础上, 编写出各种有实用参考价值的专题、综述、述评研究性文章, 为教研人员提供参考。开发针对性越强, 文献利用率就越高。

3. 开发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检全率、检准率。

充分挖掘网上的信息资源, 筛选有价值、适合教学科研使用的信息, 应成为现阶段党校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因特网上各种信息应有尽有, 但也有大量的信息是无用的甚至是反动的, 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需求, 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紧密结合党校教学科研的实际, 对文献资料进行科学有序的加工整理, 对大量的网上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形成新的信息产品, 为教研人员提供最佳的文献信息服务。

由于网络中信息分布十分广泛, 读者往往难以正确搜寻到所需信息。为此, 图书馆要组织专业人员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针对读者需求向其提供知识信息查询服务。如主动向用户推荐热门、优秀网站;有针对性地建立网上站点链接栏, 指引读者到特定设置的网址获取所需信息。还可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弥补馆藏不足, 将有用的网络信息下载, 经有序化组织后提供给读者。图书馆还可通过网络预约功能、公告栏、电子函件等实现实时的馆际互借, 读者可在网络终端上查到所需文件及地点, 利用电子邮件或远程登录等方式获取。这样既方便了每一个上网的用户, 也拓展了馆藏资源。

三、推进以提高馆藏利用率为目标的个性化服务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图书馆应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力度逐步加大, 导致了图书馆藏书结构的改变, 如电子资源增加、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导航服务正在成为主流。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平台应用, 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等也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因此, 个性化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的新课题。它是以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查询行为和个性化特征为基础, 以个性化信息需求为牵引, 以个性化信息提供为目的, 以个性化服务为宗旨的一种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突出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开拓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思路, 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在信息时代向纵深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 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应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以读者需求分析为前提, 提供信息定制服务。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虽然网络上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但信息的有序化组织程度低, 没有经过系统的整合, 读者使用时可能会遇到种种麻烦, 为此, 需要图书馆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所谓个性化定制服务就是按用户要求定制特殊用户界面。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有用户的积极参与。为了深层次地实现个性化服务, 必须充分了解用户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研究方向, 充分了解用户现在的需要, 有了用户的积极参与, 才能有的放矢, 避免过多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 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

建立用户信息库, 获得用户的信息需求模式、需求爱好、使用习惯等非常细节化、具体化结果, 准确把握信息用户的个性和需求。图书馆不仅收集、分析用户数据, 而且会积极地利用这类信息, 进而提供合适的、个性化的服务, 提高用户的阅读价值。图书馆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户实现额外的阅读价值: (1) 图书馆允许用户自制网页或主页。用户可在此类定制化网页中列出自己希望阅读的书籍, 也可与图书馆共同设计自己需要的书籍和服务。同样一个网站, 不同的用户看到的是不同的页面与信息资源, 定制出个人数字化平台。 (2) 针对用户需要的信息开展活动, 为用户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和定制化的产品。图书馆则针对用户的需求, 免费为读者查找书刊资料, 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产品传递给用户。 (3) 图书馆向用户收集反馈信息, 了解用户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看法, 征求用户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对用户提供的信息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答复用户提出的问题, 为用户创造在网上参与图书馆活动的机会。 (4) 用户之间的交往也能为用户创造价值。如图书馆会参考用户的意见, 编写书评, 以便其他用户选择图书。图书馆还通过联机用户群体, 鼓励用户直接交往。志趣相投的用户可共同讨论某个问题或聊天, 参与图书馆主持的“讨论会”。

2. 根据教研需求, 提供定题服务、专题跟踪服务。

党校教学科研近年来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课题研究占总体科研总量的比重加大, 且重大课题比较多。二是科研选题较新颖, 时效性强。三是主体班次以某个主题为核心, 教学内容集中。根据这些特点, 党校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和较强的检索能力, 主动纳入课题检索服务中去, 有针对性地主动开展文献信息定题服务。定题服务是根据读者研究课题需要, 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给读者, 直至协助课题完成的一种连续性的服务, 具有主动性、专深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图书馆人员围绕学校重大课题的申请、研究工作和主体班次的培训主题开展信息资源服务保障工作, 对学校每年立项课题应跟踪课题立项到成果评审整个过程提供定题服务, 提高定题服务的综合效益。对相对稳定的基础学科, 如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建等, 要进行系统性的长期跟踪服务, 采取专题服务、定题服务等形式。对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信息资料、情况简报、政务信息等, 则开展有特色的专题服务。总之, 馆员要注重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 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 努力把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提供给教学科研人员, 以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 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3. 开展网络化交互式咨询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从面对面服务转变为网上服务, 极大地缩短了参考咨询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距离, 使二者的交流更加方便、及时, 不再有时空的局限, 咨询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信息资源准确无误地传送给读者。人们可以利用E-mail、BBS和留言板的形式相互交流, 进行问题的咨询与解答。

上一篇:MATLAB数学实验下一篇: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