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园研究

2024-07-21

庭园研究(精选十篇)

庭园研究 篇1

关键词:寺庙,景观,规划,植物

1 引言

长沙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以南地区, 湖南省东部偏北, 地图坐标为东经111°53′~114°5′, 北纬27°51′~28°40′, 总面积为12 000km2。地域呈东西向长条形状, 地貌北、西、南缘为山地, 东南以丘陵为主, 东北以岗地为主。位于浏阳境内的大围山七星岭海拔1 616m, 为辖区最高处;岳麓山的云麓峰海拔300.8m, 为城区至高点。长沙土壤种类多样, 以红壤、水稻土为主, 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70%与25%。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约275d, 年平均气温16.8~17.2℃, 极端最高气温为40.6℃, 极端最低气温为-12℃。年平均总降水量1 422.4mm。植物资源丰富, 如香樟、红继木、桂花、马尾松、杜鹃、山茶等。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长沙谷山宝宁寺隐于河西岳麓区谷山主峰谷王峰下 (海拔362m, 乃河西最高峰) , 三山环抱, 东南面紧邻谷山水库, 景色优美, 属于藏风聚水之宝地。自晋唐起宝宁寺即为高僧驻锡弘法修禅之所, 始建寺者为唐代谷山藏禅师。20世纪50年代香火较盛, 2009年11月22日, 举行了宝宁寺恢复重建奠基仪式。

2 宝宁寺寺庙建筑重建方案

宝宁寺寺庙建筑重建方案按照唐代风格, 采用全梨木卯榫结构, 其中作为核心的大雄宝殿仿中国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盛唐遗构, 采用斗拱七铺作, 双杪双下昂, 为中国汉传佛教寺院最高规格建筑形制, 面宽为九开间, 总长度为47.95m, 进深为四开间, 总深度为22m, 总高度为16.02m, 总建筑面积为1 510m2 [2]。

2.1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按照《城市规划法》和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或条例, 宝宁寺庭园总平面规划必须服从宝宁寺的总体布局, 与建筑风格相协调统一, 亭、廊等园林构筑物采用全木制卯榫结构, 柱式均采用莲花底座, 使宝宁寺能最大程度还原其唐代始建时期之风貌, 并将寺庙文化融入景观之中。

2.2 规划范围及功能要求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 该拟建庭园位于宝宁寺主建筑群正门前, 范围以山河宝宁寺主建筑群为界, 以谷山水库为中心做宝宁寺前庭园景观规划。规划面积约4万m2左右。其入口主轴与宝宁寺中心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宝宁寺中心轴线南端为水库的放水口, 与下水潭有较大的落差, 因此停车场地设置在水潭前广场, 宝宁寺庭园内不再设置停车场地。西侧为陡峭山壁, 山壁与水库之间距离5m左右。东北角为狭长梯状山谷。东侧山体与水库过渡较为平缓, 东南角可见对面山体潇湘陵园之全貌。要求该庭园建成后, 成为宝宁寺的主入口兼宣扬佛理文化的休闲场所。

广场的基本功能应定位为:主交通入口, 宝宁寺建于三山环绕之谷地, 正南方为谷山水库, 因此此庭园就成为了宝宁寺唯一的主交通入口, 将成为交通流量压力最大的部分;佛文化休闲场所, 为宝宁寺增添佛文化氛围, 也为香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交流佛文化的场所;主要景观节点, 此庭园为宝宁寺的入口庭园, 处于宝宁寺建筑中轴线和入口中轴线的交汇处, 在整个寺庙景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 。

2.3 功能分区及流线组织

2.3.1 入口和壁雕区

水库的西南角为入口, 入口竖立“宝宁寺”牌楼作为头道山门, 起到点景作用。连接入口与寺庙的主道路由于西侧紧挨山体形成的陡坎, 东侧紧邻水库, 在枯水期路平面与水平面有较大落差, 故只能设置4m的行车道, 缺乏会车和游人避让场所, 因此规划中在道路东侧用挑台的形式斜挑出3个会车坪。会车坪间用上下起伏的悬挑走廊连接, 悬挑走廊即可以丰富主路侧立面景观层次感, 在水库的枯水期也可以形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同时可以用于分散人流, 缓解主道交通压力。

利用道路西侧的陡坎这一天然条件设置佛文化石刻壁雕, 即可以丰富入口景观、宣扬佛理知识, 也可以起到挡土墙的作用。

2.3.2 放生平台区

宝宁寺前放生平台采用三级平台形式, 拉近与水面的关系, 也丰富了寺庙建筑立面景观, 一级平台与寺庙建筑标高平齐, 面积最大, 用于人流集散, 为寺中举行放生等户外佛教仪式提供场所。二级平台利用高差在石壁上刻字作为寺庙的照壁。三级平台与水面临近, 让香客近距离感受水的生命力。

2.3.3 自然溪流区

自然溪流区利用地处山谷汇水线处的优势, 在山上建一汇水池, 池水旁边设立观景茶阁, 在此可将整个寺庙景观一览无余, 茶阁同时也成为寺庙至高点的一道景点。

汇水池下沿汇水线置石、种植水生植物, 利用汇水池的水源供给, 可以成为一条叠水溪流, 雨水丰沛时甚至可以形成小型的叠水瀑布, 水滴击打石壁腾起的水雾可为寺庙披上一层神秘的薄纱。溪流两侧设置登山游步道, 可以拉长整个寺庙的游览路线, 当香客流量多的时候为寺庙缓解一定的人流压力。

2.3.4 放生池区

整个庭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原有水库, 将此水库定位为宝宁寺的放生池, 供香客放生鱼、龟等。由于宝宁寺建筑群中轴线与入口区中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为了避免整个寺庙景观缺乏中心, 在两条主轴的交汇点处设置大型莲花喷泉雕像, 从主建筑群与莲花雕像的连线上设置小型水上莲花灯。在放生池的东南线沿岸行走可以看见对面山腰上潇湘陵园的全貌, 因此将在此区域范围内设置水上栈桥和半廊, 起到障景的作用。半廊廊壁上雕刻佛经, 供香客诵读。栈桥与半廊将水面一分为二, 围出一个小荷塘, 荷塘中设置龟、鹤雕像, 使荷塘除了观赏的作用外也可以做许愿池只用。

2.4 植物配置

2.4.1 植物的选择

植物的选择在寺庙景观的营造上尤为重要, 好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寺庙, 从声、色、味、嗅、触等方面创造全方位5D景观效果, 还可以净化空气、营造舒适的小气候、宁静幽深和沧桑的历史感, 甚至可以陶冶心灵。

寺庙气氛应该庄严并且充满佛文化底蕴, 所以在本方案中以乡土树种为主, 用树形威严、端庄、优雅的常绿、长寿的树种, 寓意佛教文化威严端庄而源远流长, 如香樟、银杏、松、柏等;用具有佛教教义象征的植物来体现佛教禅学之意境, 如莲花, 罗汉松、七叶树、竹等。佛教之人戒荤腥, 因此可以在寺庙内选用湖南本地果树、蔬菜和药草, 在丰富景观空间的同时也可以供寺庙中人食用, 如柑橘、梨子、苹果等。

2.4.2 植物的布置

(1) 在需要地势较为平坦宽阔之处用枝形优美的色叶树种进行点景, 比如在寺庙建筑旁边草坪的黄金分割处点缀一棵姿态秀美的银杏, 吸引人们的眼球并做视线的引导, 将视线引向建筑方向。

(2) 在需要障景的地方种植枝叶茂盛的树种以遮挡视线, 如在放生池的东南线沿岸种植青竹、桂花等避免香客透过枝叶看到对面山上的陵园。

(3) 在需要框景的地方选择枝叶舒展、树干优美的树种, 如在入口道路两侧列直水杉, 水杉笔直高大的树干带来垂直方向的拉伸感, 象两排高大威武的卫士, 守护入寺之路, 给人以威严向上的感觉。

(4) 在需要敞景的地方选择植株矮小的植物。如栀子、萱草、兰花等。

(5) 在水岸散步道处种植具有野趣的水生植物, 如荷花、睡莲、唐菖蒲、旱伞草等。在色彩的搭配上切忌花俏、亮丽, 要布置得素雅、静蔼。

3 结语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3大类型之一, 一个优秀的寺庙景观方案必须具备美学和文化双重内涵, 将宗教、园林、建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赋予树木、建筑、小品灵魂, 使香客身处其中无时无刻不感到佛性的萦绕, 得到一种身心的释放和沉淀。

参考文献

[1]张雄图, 王文清.长沙府志[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8.

[2]谷山宝宁寺.谷山宝宁寺宣传册[R].长沙:谷山宝宁寺, 2009.

[3]王蕾.中国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J].林业科学, 2007 (1) :40, 62~67.

庭园研究 篇2

关键词:传统岭南庭园; 当代热带庭园;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3-0029-04

收稿日期:2014-05-16

修回日期:2014-06-1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ises the Lingnan traditional garden art and i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tropical garden design.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sis of some method including sight organization, space sequence, plant management, and tracing back to historical source.It hop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ropical gardens.

Key words :Lingnan Traditional gardens; Contemporary tropical gardens ;Inheritance; Innovation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度假成为了当下的一种风尚。以“浪漫、神秘、热烈”著称的热带休闲度假更是成为大众的心之首选。于是,展现异域风情(诸如西班牙风情、东南亚风情等)的热带庭园在中国遍地开花、争奇斗艳。然而,想要在众多热带庭园中脱颖而出、并占有一席之位,一味地模仿和复制肯定是行不通的;中国的热带庭园不应也不能仅仅成为巴厘岛、马尔代夫或者是夏威夷的复制品,设计师应探索、开创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当代热带庭园设计之路,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肯定。

有道是“Look past for future”。从历史的角度,中国热带庭园“不管如何发展都源于岭南园林”[1];从气候带的角度,岭南地区位于热带与南亚热带区域内,属于热带园林的研究范畴[2]。岭南庭园是地域气候和文化的产物,是岭南园林中历史最悠久、成就最突出、知名度最高的园林形式[3]。因此,本文将回望岭南庭园历史,找寻中国热带庭园之根。

1 岭南庭园的历史回望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由于受到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植物繁茂、山清水秀,呈现出典型的热带自然景观。岭南庭园历史悠久,从史料记载和现存园林来看,岭南造园始于南越,兴盛于明清,沿及民国[4],直至现代。传统岭南庭园精巧秀丽,尤其在布局立意、空间组织、景观感受等方面带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地域风情:一是强调功能、尺度精小、布局巧妙,空间界面表现力丰富;二是导风纳凉、贴近生活、适应气候,空间与环境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三是依托自然山水,营造适应地理、历史文化习惯和气候的生活空间,水石花木配置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提炼与再现,力求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达到鬼斧神工和宛若天成的意境效果[5]。

2 热带庭园的历史情结

2.1地域文化与历史文脉的延续

传统岭南庭园蕴含了地域文化、宗法礼制、哲学思想和历史文脉等多方面的内容,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的热带文化。当然,热带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优秀的热带庭园都会体现出对传统的继承和思考,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和探索。如令人称颂的三亚亚龙湾的喜来登酒店庭园、希尔顿酒店庭园等,就是在深刻领悟传统庭园精神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和造景元素进行反复地筛选、提炼并融入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各种热带植物,结合平台、凉台、水景和绿地等进行巧妙布局,打造出视觉效果丰富、生机灵动、繁茂美丽的热带庭园。这样,既尊重和延续了传统和地域文化,又融入了时代精神,为中国热带庭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2.2空间布局与组合方式的发展

传统岭南庭园布局巧妙,注重利用建筑朝向、通风、降温等措施来消除夏季的酷暑。“前疏后密式”和“连房广厦式” 是两种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前低后高,即南低北高的园林建筑构成方式,并与水石花木有机结合。这种手法在当代热带庭园的设计中被普遍借鉴运用。如海南亚龙湾的喜来登酒店、丽思卡尔顿酒店等,客房建筑采用“U”型布局,酒店庭园整体呈南低北高之势,向大海敞开。这样,既巧妙地借景了大海,又最大程度地迎接夏季的主导风,使凉爽的微风吹到庭园的每一个地方,很好地消暑减热,适应热带的气候。

此外,以水为中心进行布局也是传统岭南庭园常采用的手法:小庭园内小水面,大庭园内大水面[6](图1),充分满足岭南人亲水近水的需求。并且因为水的比热较大,具有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能有效地消除夏季的酷热,为庭园带来令人愉悦的清凉。在当代热带庭园中,水这一元素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成为营造美丽景致不可或缺的要素。有自然山水时,理所当然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如前文提到的喜来登酒店、丽思卡尔顿酒店等借景大海;此外,还可人工开凿,筑成水池、泳池,配合花卉草木打造出迷人的庭园(图2)。其平面形式灵活多样,有自然形态的,也有规则型的。在错落有致的植物的掩映下,泳池在建筑和庭园间隐现蜿蜒,碧水随建筑而环绕,犹如“冠带水”,既符合岭南传统的风水观念,又丰富了庭园景观层次,让人领略到了岭南水乡的风情,清爽宜人。

2.3空间渗透和交流的表达

《园冶》认为建筑应“轩楹高爽,窗户虚邻”,以便“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样的设计赋予了庭园建筑虚实相生、吐纳空间的功能。岭南庭园建筑常利用完全透空的门洞、落地屏门、漏花窗、格窗、花罩等通透的分隔(图3-a,b),让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或趋避)风、阳光等自然气候因素,营造出舒适的小气候;同时,又能使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如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立于八角形水池之上,八面可开启的窗户模糊了内外空间的界限,使内外空间渗透相融,夏季通透凉爽,冬季又可抵御寒风(图3-c)。

该手法在当代热带庭园中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借鉴运用,最常见的就是把整面墙做成可自由开启和关闭的折叠门窗。该做法在喜来登酒店、希尔顿酒店、红树林酒店、文华东方酒店等都有应用(图4)。如此开放式界面巧妙地将园内外空间融合在一起,不仅有较强的流动、渗透感,让游客尽情欣赏美丽景致,还展现出了很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炎热时可通过完全打开来实现通风散热,若遇台风则可关闭来遮风挡雨。

值得一提的是喜来登酒店中的瑶池西餐厅,它环绕于绿水之中,采用架空层般的形式,利于导风纳凉,加上餐厅屋顶的天光水池的隔热降温作用,形成了一个卓有成效的自然气温调节系统。同时,富有韵律美的立柱巧妙地形成框景、借景、透景的效果,让空间多了光影的变幻,使空间意境更诗意地渗透、交流(图5)。希尔顿酒店的“ize冰源”餐厅同样出彩,它立于绿水之上。白天,透明的玻璃幕墙静静地反射着周围的建筑、绿树等,模糊了空间界面,增加了景观层次,让空间亲密地渗透和交流,极具现代感(图6-a);夜晚,暖黄色调的灯光把整个建筑打造得晶莹透亮,与水中倒影相对称、呼应,如梦如幻(图6-b)。它们在实现空间交流和互相渗透的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看与被看”的关系。

nlc202309011613

2.4视线与空间序列的营造

传统的岭南庭园注重从游览者观看的角度去安排庭园空间,讲究点景、借景和意境的创造,力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通过增添景深层次来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受。当代热带庭园同样关注人的行为心理,不同的空间以开放的形态有机地穿插和组织在一起,使观赏过程更富情趣。如喜来登酒店,其空间序列从酒店北侧颇具气势的跌水池塘开始,经大跨度的入口雨篷,在高耸的坡屋顶下的宽敞大堂空间作一小小的停顿,紧接是落水台阶、大堂吧、天光水池、远处的大海。整个序列巧妙利用了大堂-庭园-海滩这一主景线,实现了空间内外流畅而不着痕迹的转化,让景观循序渐进地在游客面前铺陈展开,构成了富有诗意的特色空间,给人最佳的心理感受。

2.5移花接木提炼自然

岭南拥有热带气候“四季繁花、植物常绿”的显著特征。传统岭南庭园喜植高大乔木,如榕属、樟科等乡土树木常被大量运用,如伞般的绿荫既能遮荫挡雨,又能美化庭园。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园中不乏“梅、兰、菊、莲、竹、桃”等传统植物材料的运用。芬芳可人的白兰Michelia alba、黄兰Michelia champac、含笑Michelia figo、茉莉Jasminum sambac、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和米仔兰Aglaia odorata等花木是庭园中常见的宠儿。同时,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紫藤Wisteria sinensis、簕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绿萝Epipremnum aureum以及蕉类、芋类、蕨类等花木,也常巧妙搭配其间,大大丰富了植物景观层次,尽显自然情趣。注重务实性的传统岭南庭园,果木是园中常见的骨干树种,如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芒果Mangifera indica、杨桃Averrhoa carambola、黄皮Clausena lansium、蒲桃Syzygium jambos、波萝密Artocarpus heterophyllus、芭蕉Musa basjoo等,不仅可赏优美树姿、避暑纳凉,而且在果熟之时还可尽享丰收的喜悦,堪称岭南庭园之一绝。

可见,传统岭南庭园在植物运用方面注重遮阳乔木与观赏花木的结合,以本地树种为主,搭配外来品种,以求营造出“四季花香果美、绿荫婆娑”的美景佳境。当代热带庭园秉承了岭南传统庭园的造园理念,在植物材料的运用选择上更加丰富多样,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交相辉映,广泛使用棕榈科植物、榕属植物,搭配造型新奇、色彩艳丽的观叶观花植物,如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印度橡胶榕Ficus elastica、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槟榔Areca catechu、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鹤望兰Strelitzia reginae等,并根据协调对比、韵律与节奏、对称与平衡、多样与统一等原则,采用孤植、列植、群植等手法进行配置,打造出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的复层植物景观,使花木蕴秀的庭园更加自然迷人(图2、5)。

3小结

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愈发激烈,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热带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精华,理应成为当代中国热带庭园建设的底蕴;传统岭南庭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更是与当代庭园相通。如何处理好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吸收与转化的关系,超越模仿、堆砌本地与外来元素,探索出现代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路,让传统庭园的精粹在当代热带庭园中恰当地表达出来,还需各位同行共同努力。

(注:图片来源:图1,图6-b,来自百度; 图3引自杨静.岭南传统庭园门窗的特色及承传研究[D].广州大学,2013;其余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吴庆书.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9.

[2] 李敏.谈热带园林营造艺术与地带园林学[R].南京林业大学:园冶论坛,2011.

[3] 李敏.岭南庭园的艺术传统[J].古建园林技术.2010(12):40.

[4]金开诚,陈长文.岭南园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2.

[5] 张万玲. 广州小洲村的岭南园林特色[J].古建园林技术,2011(2):33.

[6] 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1.

作者简介:

王晓明(1972—),女,广西平南人

硕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

E-mail:1287285168 @qq.com

*通讯作者

陈展川

E-mail:466495583 @qq.com

岭南建筑师庭园设计研究补遗 篇3

岭南现代建筑的发展大体有两条主线, 其一是气候适应性研究与设计实践, 其二是庭园空间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现有研究对岭南庭园与岭南现代建筑结合的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如石安海先生主编的《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 卷》便是这方面的力作;而对岭南建筑师庭园设计研究的整理则相对较少。笔者在旧书摊中翻得早期岭南建筑师庭园研究的若干被遗忘之文本, 结合相关文献中提及的历史信息, 按时序粘连, 观其概貌, 察看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的结合过程中岭南建筑学派建筑师的努力探索。

1 夏昌世与莫伯治提出“岭南庭园”概念

1952 年, 夏昌世先生带领青年教师罗宝钿及学生等对顺德清晖园开始了最早的实测工作, 1)其后, 在1954年, 又对粤中地区庭园进行了调查实测, 2)可惜, 这些早期庭园调查的原始记录已无可寻觅。

莫伯治先生对庭园的调查, 更多地起于项目建设的需要。1956 年, 莫伯治与丁健达等人按照建设局的安排, 到顺德、新会一带收集民间木雕制品, 收集的材料用于听雨轩酒家、兰圃、北园、泮溪、南园酒家、山庄旅舍、双溪别墅及矿泉客舍等工程项目中。3)

1957年, 莫伯治、冯树勋根据之前所做的粤中庭园调查, 在《广州建筑》4) 1957第1期上发表的《粤中庭园散记》 (图1) , 其调查足迹覆盖了中山、顺德、佛山、番禺等地。作者详细介绍了“保存较具规模”的佛山十二石斋 (梁园) 、番禺余荫山房与顺德清晖园等三个庭园的大体布局和主要特色, 此三园后来与东莞可园并称“岭南四大名园”。同一年, 广州市设计院的余清江先生发表《庭园设计》, 论述了江南园林风格、空间及造园艺术。此二文应是较早公开发表的岭南建筑师庭园研究文献, 前者未见于2003年出版的《莫伯治文集》, 并较《广州北园酒家》 (1958) 为早, 是莫伯治早期庭园调查的重要记录, 后者则仅于后文介绍的佘畯南先生文章之中提及。

1961年秋, 由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及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协作, 对岭南庭园进行了有系统的调查工作。5) 夏昌世、莫伯治先后发表了《中国古代的造园与组景》 (1961) 、《漫谈岭南庭园》 (1963) 、《粤中庭园水石景及其构筑艺术》 (1964) , 两人合作编写《岭南庭园》于1963年按计划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准备出版, 不幸因形势变化而搁浅, 至2003年才由曾昭奋先生整理, 于《莫伯治文集》中刊出文字稿, 后于2008年正式出版。

夏昌世在1930年代曾与刘敦桢先生等一起测绘苏州古建筑和园林, 是较早“研究园林艺术的少数人”, 解放后, 其与莫伯治在1950-1960年代开展的岭南庭园调查研究, 与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调查研究也基本同步, 遗憾的是, 他们在有生之年均未能看到研究著作正式出版。6)

图 2 佘畯南《现代建筑及我国江南 庭园空间组织问题的探讨》油印本

1962年5月26日出版的《华南工学院》校报报道称, 夏昌世将于该年6月的广东省建筑学会年会上, 发表《南方庭园特点和布局手法》, 并提到, 夏教授正在写作《南方庭园》, 报告是该书的部分内容。另据《建筑学报》1962年第12期题为《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举行科学报告会》的简讯, 在庆祝工学院建院10周年的建筑系科学报告会上, 夏昌世发表《岭南庭园》, 该文在调查了广东地区三、四十个庭园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了广东庭园的特点、平面类型、建筑布局、庭园植物品种与成长特征等问题。根据上面两处报道, “岭南庭园”概念的最终确定, 应在1962年下半年间。以1952年夏昌世对清晖园开展最早的调查起算, “岭南庭园”概念的酝酿, 前后经历了十年;而以《漫谈岭南庭园》一文发表时间计算, “岭南庭园”概念的提出, 至今正好一甲子。

此外, 1964年, 从事园林建设的金泽光、郑祖良等人编写的《广州园林建设 (1950-1962) 》由广州市建设局市政工程试验研究室印刷出版, 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州公园建设成就和经验, 其中述及作为“园中园”的庭园设计以及文化公园、越秀公园听雨轩、北园酒家和泮溪酒家等案例, 还详细介绍了广州传统叠山工艺、建筑工艺、庭园花木等内容。

2 佘畯南从现代建筑设计视角研究庭园空间

从一开始, 岭南庭园研究就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筑师的主动思考与研究促成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相融合, 传统庭园从功能与形式上实现现代转型, 而其空间特质得到延续。

现代岭南建筑中, 较早成功引入庭园空间的作品, 大概当推1951年夏昌世设计的华南土特产交流会水产馆。1958年, 莫伯治等设计的北园酒家成功地将传统庭园空间与餐饮功能结合, 1959年, 梁思成访问广州, 北园得到梁的赞赏。莫伯治后来介绍说:“设计‘北园’时, 我根据地形和功能性考虑。地形可以搞园林, 我就学苏州园林的“何园”, 只有一个小庭院。……我参考了余荫山房, 也作改变, 想超过它, 就要创作。”7) 其后, 泮溪酒家、南园酒家相继建成。三个园林酒家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庭园空间及传统建筑形式, 是以园林建设为目的庭园调查的成果;《岭南庭园》一书引用了不少刚建成的园林建筑等作为案例加以分析, 使此书不停留于对传统庭园的调查总结, 并预见性地提出, “新时代庭园的创作, 是在运用岭南庭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不同的使用功能, 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庭园, ……是采用传统的造园手法来解决现代生活功能的一种尝试。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前提下, 结合新的内容和新技术的成就, 岭南庭园将有更大的发展领域和光辉前景。”8)

图 3 郑祖良等撰写的《广州公园》 油印本封面

1962 年, 广东园林学会成立, 先后出版会刊《广东园林学术资料》四期, 夏昌世任常务理事长。

在夏昌世、莫伯治等忙于整理成果、撰写《岭南庭园》的同时, 佘畯南从另一个角度开始思考庭园空间。1962年12 月, 广州市设计院刊发广州市土木建筑工程学会成立一周年纪念论文选辑 (四) ——由佘畯南撰写的《现代建筑及我国江南庭园空间组织问题的探讨》油印本 (图2) 。林兆璋先生认为, 此文很有见地, 却在文革中被当做大毒草来批判, 9)不过, 该文在1997 年出版的《佘畯南选集》中也未被收录。

这份52 面的油印本共分四节, 贴有76 幅手绘的蓝图插图, 通过大量国内外传统与现代建筑实例以及作者自己的创作陈述观点。第一节占了一半的篇幅, 作者介绍“现代建筑空间组织手法及其演变的过程”, 包括建筑空间构图手法、室内空间的处理、室内外空间的联系以及漏花格窗的运用;不少后来被认为是广州建筑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如高低层结合的空间构图、漏花格窗、露天外梯运用等都在讨论之列。第二、三节中, 作者介绍并分析了“江南庭园组织空间的一些特点”、“江南庭园建筑的空间构图手法”, 作者分析江南庭园, 强调其特有的空间意境、空间组织与构图手法之外, 有意识地寻找其与现代建筑相通之处。作者在第四节中论述了其时设计实践中广泛关注的建筑与庭园结合及空间构图问题, 总结提出多种建筑与庭园结合的手法, 特别提出妥善安排天井, 可以解决通风采光, 还可组织小庭园空间;通过巧妙建筑布局划分空间、组织空间, 使建筑与自然相通, 富有东方气息。

虽然标题为江南庭园, 佘畯南也论及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西樵山云泉仙馆等岭南庭园, 作者还对刚建成的北园酒家、泮溪酒家提出若干意见, 认为设计者搜集民间建筑工艺精品并灵巧地组织和运用到建筑中, 庭园布局与精美装潢对酒家是适宜的, 但对庭园艺术空间组织未能给予应有注意, 华丽有余而庭园格调薄弱、熙熙攘攘而缺乏幽雅气氛, 平面布局受限于面积和功能要求, 疏密结合不够理想, 加上对临界建筑的空间组织未够注意, 某些部分空间不够开朗。

莫伯治曾提到, 三个园林酒家建成之后, 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 副市长林西提出这类形式以后不宜多搞, 应该适应新的功能, 寻求新的手法。10)但我们仍不禁产生疑问, 在园林酒家的传统形式与山庄旅舍的现代形式之间, 更多的是形势所迫的被动转变还是建筑师的主动探索?佘畯南的论文, 似可给出答案。与山庄旅舍同期, 佘畯南主持设计的广州友谊剧院便以现代建筑与庭园相结合的设计出现。广州建筑因为1972 年启动的“广州外贸工程”11)而提早复苏, 白云宾馆的立体式庭园、东方宾馆与矿泉客舍的屋顶花园、架空层庭园的出现, 毫无疑问得益于建筑师前期的主动研究和思考。

3 新时期庭园设计研究的复苏和发展

1970 年代末至1980 年代是广州建筑师对前期庭园设计实践进行总结并寻求发展的时期, 室内庭园设计研究伴随波特曼“共享空间”理论的引进和文化公园园中院、白天鹅宾馆的设计建设引起关注。

1977 年, 莫伯治、吴威亮、蔡德道等发表的《广州建筑与庭园》是设计经验的总结, 文中主要阐述了庭园的功能与风格、空间尺度与结构以及庭园组景等, 核心观点是庭园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采用新技术手段。1980 年, 莫伯治在一次研讨会上阐述了古典园林“古为今用”的若干观点, 1981 年, 莫伯治等先后发表了《山庄旅舍庭园构图》、《庭园旅游旅馆建筑设计浅说》等文, 进一步阐述对庭园的功能、空间组合与序列组织。除公开发表的文章, 莫伯治还撰写了《中国庭园空间的不稳定性》、《中国庭园空间组合浅说》二文 (后收录于《莫伯治文集》) 。大约在1980 年代中, 林克明先生也撰有《现代建筑与传统庭院》。12)

致力于园林研究的刘管平先生敏锐地注意到了建筑小品设计领域的发展, 1979 年8 月, 他在全国园林绿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园林建筑小品》一文, 较早指出园林建筑小品设计研究的现实性并归纳了建筑小品的类型及设计特点。13)1980 年, 其编著的《建筑小品实录》一书出版, 并因广受欢迎而一再突破印数, 共出版了三辑。

1978年, 广东园林学会恢复活动, 林西发表讲话。1979年2月《广东园林》 (不定期) 复刊。1979年, 郑祖良、何光濂等整理编辑了广州园林学术资料《广州公园——建国以来广州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经验》油印本 (图3) , 着重于公园规划建设的同时, 对庭园设计给予不少关注。

至1981 年3 月, 郑祖良在《南方建筑》创刊号上发表了《前进中的广州庭园建设》, 对中国传统的优秀庭园布局手法与国外室内花园和栽植做了详细介绍, 从中国传统庭园手法运用和国外室内花园、中庭做法“合流”的角度详细介绍广州文化公园“园中院”的设计施工。园中院位于一座五层展馆的首层, 原来并未考虑庭园处理, 空间较为阻塞封闭, 庭园设计者将首层非承重墙拆除, 恢复支柱层格局, 组织多个庭院营造层次丰富的庭园。设计继承了东方宾馆、矿泉客舍的架空层庭园做法, 更突出主题意境和地方特色, 设计吸收了国外流行的室内庭园做法, 有所突破, 与鹅潭饭店 (白天鹅宾馆) 的中庭设计同步。

随后, 《建筑学报》1981年第9期刊出了郑祖良、刘管平的《广州文化公园“园中院”》, 文章分四个主题阐述“园中院”的立意构思与空间组织;同期还刊出了叶荣贵、林兆璋编绘的《岭南庭园图录选》, 首次在权威刊物上介绍岭南四大名园。这一年, 陆元鼎、魏彦钧的《粤中四庭园》、刘苹苹的《广东顺德清晖园》、王雪虹的《粤中园林石景》被收入《中国园林史的研究成果论文集》中;1984年, 陆元鼎的《粤东庭园》发表于《圆明园》第3期;至1985年, 邓其生在《广东园林》1985年第1期上发表了《庭园史程》;刘管平在《广东园林》1985年第3期上发表了《岭南古典园林》一文, 此文后又刊载于《古建园林技术》、《建筑师》杂志, 可见颇有影响;1987年, 其著作《岭南古典园林》成书出版, 这些成果弥补了因《岭南庭园》一书出版搁浅而形成的空白。

1986年, 由华南工学院的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主编的《园林建筑设计》出版 (图4) , 这本系统实用的园林建筑设计参考书同样多次重印。刘管平撰写了第三章“建筑庭园设计”, 论述庭园的类型、布局、组景、水石景栽, 作者运用空间视觉理论分析庭园空间的尺度, 并结合因旅馆建设热潮引入国内的波特曼“共享空间”理论, 专题论述了室内景园, 反映了其时庭园设计研究的新进展。该书附录收集了7例新庭园, 其中北京、上海各1例, 广州5例, 参与该书编写的叶荣贵先生忆述时认为, 选例侧重广州地区并未在参与编写的各校学者中引起争议,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建筑师在建筑庭园设计方面的成绩得到广泛认同。14)

4 巧合与反思

1963 年第3 期的《建筑学报》同时刊登了夏昌世、莫伯治的《漫谈岭南庭园》、彭一刚的《庭园建筑艺术处理手法分析》、郭黛姮、张锦秋的《苏州留园的建筑空间》;15)多年以后, 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主编的《园林建筑设计》于1986 年出版, 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也于同年付梓。时间点的巧合, 有着相近的历史背景, 但一南一北, 却又如此不同:彭先生1957 年赴苏州调研, 1963 年发表上文, 停顿十六年后, 立足设计应用从视觉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16), 由一篇文章发展成一部力作;岭南建筑师却于人事变幻中断断续续探索庭园空间的现代应用, 谱写了一段闪亮的历史, 而其人其事却尚待深入发掘研究。当中, 夏昌世先生的不公待遇、李恩山先生的英年早逝、《园林述要》与《岭南庭园》二书出版的坎坷, 给这段历史增添了悲剧色彩, 令人唏嘘, 但接力式的庭园研究与设计实践, 显示了岭南建筑师群体汇聚的力量。

研究显示, 1980 年代初之前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建筑师汇聚随着项目建设的完成而终结, 不过, 华南工学院, 特别是陈开庆先生为新时期岭南建筑师汇聚作出了努力, 1980 年林克明先生担任华南工学院建筑设计院院长, 1983 年, 何镜堂先生调回母校设计院, 1985 年, 佘畯南先生、莫伯治先生受邀担任华工设计院兼职教授, 一个新的协作模式由此形成。实践、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尝试, 孕育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促成了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前前后后, 不同中又如此相似。

5 结语

如夏昌世先生所述:“承前启后之继承, 必须意味着包含扬弃的发展;惟发展要能踵前规, 不失传统而又有创新, 才是最好的继承。造园从新的形式出发, 研究旧时园林的处理, 乃具有巨大的意义。”17)1950 至1980 年代, 岭南建筑师的务实、致用使其庭园设计研究走了一条注重发展创新的道路。

传统庭园注入现代功能与现代空间融入庭园要素两条并行不悖的思路, 推动现代岭南建筑的发展与成熟, 反映出岭南建筑学派设计思想中敢于吸收、务实创新的精神。至关重要的是, 对这一领域的共同关注、自觉协作与自由发展, 揭示了岭南建筑学派生命力常在的内在因由, 启示了学派后期的发展模式。此精神与模式正是今日之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所必须秉持的。

图 4 《园林建筑设计》封面

图片来源

本文插图由作者提供。

摘要:庭园研究是岭南建筑学派早期较为关注的领域, 对庭园空间持续深入的研究构成岭南建筑学派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庭园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相互促动以及岭南建筑师群体汇聚的接力式工作, 助推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现有研究对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介绍, 而对岭南建筑师的庭园设计研究则缺乏相对系统的梳理, 通过对岭南建筑师19501980年代的庭园设计研究文献的发掘, 补全历史残片, 明晰历史脉络, 以助系统认识岭南庭园设计研究的发展, 从另一个侧面察看岭南建筑学派敢于吸收、务实创新的精神, 以及自觉协作、自由发展的模式。

庭园雅趣文心赏石 篇4

庭园:寄托文人生活雅趣的理想之地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庭园,无一不沉淀着历代文化的精华。从建筑布局到石刻木雕,庭园主人的生活雅趣和美学品位一一呈现。庭园亦是一种文化,于自然是一叶人文风景,于人们是一种生活方式。

庭园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存在,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脉络,由模仿自然山水向寄情文人山水的发展过程中,自宋代步入新的美学境界,到明、清进一步成熟。这时欧洲正在大量建造城市街区,以显示出城市的繁荣,而中国正热衷于独门独院,包容山水的庭园建设。江南和北京形成了一批充满书卷气和雅逸艺术格凋的庭园,留下许多不朽的佳作。值得称道的是,当时的文人、画家直接参与了造园,不少人成了造园大家。文人的庭院园林源于山水意识。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在庭园的实境上,除了以往的全景山水写意式缩移摹拟,还出现了更为深化的造境手法:在叠山理水上以局部代替整体,折射出文人画中以少总多的写意追求,在色彩上以白墙青瓦、栗色门窗表现淡雅心境,植物上以莲、梅、竹、兰包含象征意义……由此,庭园的意境更为深远,庭院艺术比以往更加密切地熔冶诗文、绘画趣味,从而赋予其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宋、明、清发展至今,庭院成为文人生活极为重要的一处所在,体现了文人容纳万有的胸怀。历代名家绘画尤其是明清绘画中常见描述庭园文人雅集的题材,园中赏玩,集置石、叠山、理水、莳花之实境和诗词、书画、琴茶、文玩之雅态为一体,这样的庭园,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

“主人无俗志,筑圃见文心”。情趣高雅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驰骋情思,庭园内的水石景致、一草一木,无不流溢出氤氲的文人气息,渗透着雅的情韵。位于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社址为典型的江南庭院,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而秉承西泠印社百年文脉的西泠拍卖亦于2009年末入驻晚清大学士府王文韶故居,院落内幽静典雅,物华文茂,呈现了中国庭院艺术的江南风格,也籍由此传递了西泠拍卖倡导“艺文并重,典藏生活”的理念。中国庭园艺术追求人文雅趣,融合山水、建筑、花草、书画、金石等多种创作元素,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蕴含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致,代表了庭院主人的生活品味和文化修养。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我们知道,历史是不可以没有美学实体的。一个传递庭园文化的梦想,一个分享文人生活雅趣的想象,籍由今季西泠春拍的“中国首届历代庭园艺术-石雕专场”成为现实,以“中国庭园”这一载体表达“生活的艺术”,去体味一种文明,一种历史,一种新意。

庭园石文化的魅力:以景富情,感物明志

自古就有“室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之说。历代庭园艺术中,石文化尤其值得关注。细细观察,庭园中用石表现的形式诸多,石桥、石岸、假山、石径、石阶、石桌、石椅、石台、石柱、石楼、石雕、石盆、石刻、石灯、石画、孤赏石等等。用不同的布局、造型将石与自然融合,相映成趣。特别是在文人庭园的语境里,石景、石韵与文人雅士在文化品性上存在着契合、共鸣。此次专场共呈现100件拍品,涵盖了宋、元、明、清历代庭园石雕佳构,以石盆、石凳、石桌、抱鼓石为主体,亦汇聚了石狮、蔗镇、赏石等石艺术作品,在“叠山理水”的景境之外,更多地从实用性的角度,体现文人庭园生活的雅趣。

石盆之用,古时所见大多为皇家园囿、王府贵宅,“家无园圃”者无力为之。尤其是明清皇苑,盆石罗列,御题其上,是故石盆所用不可谓不珍。而今,私家庭园文化再度兴起,成为一种品位风尚,石盆作为庭园中的石雕艺术之一,无疑具有凝重的分量。古人云:“盆玩者,须古雅之盆,方惬心赏,然盆古为难”。本次专场中,多为宋、明、清之石盆,量多且精,殊为难得,识者若领其雅趣,幸甚矣。石之为盆,大多定制,样式繁多,形制独特,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级、雕镂铭刻,记载植木赏石之心得。此次的石盆,石质以汉白玉为主,间或青石、柳叶石等,以长方形盆居多,其中一件明代汉白玉长方形盆,盆长88厘米、宽56厘米、高32厘米,四壁以“剔地起突”的方式雕刻花纹,品位高雅;而另一方清早期汉白玉长方形盆,盆长99厘米、宽50.5厘米、高25厘米,造型端庄、朴素无华,石质洁白,做工精致,正反映出养花赏石者清静的心境。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形制,包括葵形、梅形、六角形、椭圆形等,比如宋代梅形盆、元末明初葵口型盆、清早期椭圆形汉白玉盆,都堪称珍品。特别是其中一件宋代青石莲花盆,盆长9l厘米、宽91厘米、高47厘米,盆体所雕花叶阔大饱满,造型生动活泼,琢磨圆熟,轮廓清晰,具有强烈的浮雕效果。古有云:“燕地苦寒,江南群芳不易得”,故以石代之得享“庭中雅趣”,而奇石之立则非石盆莫属。本次专场呈献的石盆中亦有数件精工之作,太湖石立于盆中,古巧奇俊。

明代是公认的中国园林、家具艺术以及庭园石雕文化的巅峰时期。明代曾勉之在《吴风录》中提道“至今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可见当时庭园生活已然成为上流社会雅士们的一种社会风尚。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仇英(约1494—1552年)的《人物故事图册页之竹院品古图》,描绘了文人在园中与石为伴的场景。三位文人在园中鉴赏古董古玩。两面大立屏布置园中,围成博古观书之处。屏风后可见太湖石及竹林,此图所画正是一处户外园林。屏风外,刹那中,存在永恒的不朽:一张石桌,三个石凳。厚石板的桌面上,一侍者正在准备围棋……明代画家尤求也曾以文人在庭园中鉴赏古玩为题材,绘就《品古图轴》,画中石桌,边平缘滑,腿坚足固。在明代书画作品中常见真实或想象中的“园乐”,令人体悟到寸石生情之妙,感受到文人的生活雅趣。其中的石桌、石凳大多在本次专场中亦多有实物写照,可在其上品茶、赏画、吟诗、听琴,皆具风雅意趣。

清代藏石赏石之风更盛。乾隆对奇石、园林等自然美的东西十分崇尚。他将书画大家倪瓒设计的苏州“狮子林图”景观蓝本,照搬在北京故宫、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地建造。值得一提的是,在至今仍保存相对完好的古代园林石雕中,有一些就是圆明园的遗物。如保存在苏州拙政园内的汉白玉石台,雕刻精美,为放置花盆所用,均刻西洋蕃花图案,造型为两种,一种另一种为四方束腰形状。此次专场中,亦有一对皇家御用汉白玉石台,为四方直上直下形状,所雕西洋蕃花图案精美绝伦,是乾隆时代融合西洋风的典型之作。此外,本次专场中,亦有多件清代石雕作品,如石狮、赏石连盆、门鼓、水盆等,既有皇家精品,也荟萃了集石材和雕刻技艺为一体的佳作。

庭园的石雕文化魅力究竟在哪里?是在其物质载体本身,如美石、文玩书画?抑或是赏石、品古、作画、弹琴等生活行为?还是更深远、形而上的什么?石雕与庭园空间的交相辉映,将生境升华为画境和意境,庭园中的石雕文化魅力,正在于“以景富情,感物明志”。

浅析枯山水庭园艺术 篇5

一、枯山水的形成发展

13世纪中国禅宗文化正式传到日本, 对日本的庭园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平安时期庭园的代表作位于岩手县毛越寺伴随池畔的枯瀑布石组, 在池庭的假山边上, 由石组构成的瀑布。不是在池水和遣水等流水的边上, 而是选在没有水的地方, 用石组来表现自然景色, 这正是日本造园专著《作庭记》中所描写的枯山水表现手法。

进入平安、镰仓时期后, 以京都为中心的庭园文化变得繁荣起来, 位于京都的西芳寺的枯瀑布石组就是从前期枯山水到后期枯山水过渡时期的庭园, 庭园整体是以池泉为主的, 枯瀑布石组和龟石组等枯山水部分是室町后期象征手法表现的先驱。站在西芳寺庭园的枯瀑布石组前能感受到源源不断往下流的瀑布, 在“无”中能看到“有”, 这正是枯山水庭园抽象、象征的表现效果。

当时中国的佛教、禅宗和各种思想的发展对庭园有很大的影响力, 引进这些思想和文化思潮后, 设计者开始建造与原来表现方法不一样的庭园, 在宗教、思想和文化层面上, 不单单是原来的池泉庭园, 庭园多方面的表现都开始逐步具体化, 是向成熟阶段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于枯山水与池泉庭园在空间规模上的差异使得植栽设计要最小化, 表现石头的永恒性, 为了要在庭园中更具体地表现理想世界, 因此采用高难度的石组技术, 单单用石头来强调山水的表现, 构成另类的造型美。特别是京都龙安寺庭园的山水表现, 尽管受到当时宗教观和哲学观的影响, 它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一直被人们思考和探索, 这种运用高度抽象的表现手法是后期枯山水庭园的特点。

二、枯山水的特性

精心设计的枯山水庭园, 巧妙运用有限的天然材料, 使单纯的山水表现变得更加富有象征性和抽象性, 枯山水庭园中明显缺少一般庭园构成的要素, 却具备一般庭园构成所缺少的要素。枯山水是供游客在屋内静心鉴赏的, 没有游乐、散步等的实用要素, 所有游园所必需的设施都被枯山水拒绝, 所以枯山水庭园设计不需考虑是否适合人体的尺度, 由实际的自然尺度和个别的自由尺度概念所构成。水景设计必须保证水源、水利和水位控制等的工程技术, 而枯山水庭园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至多用石组的配置来表现驳岸, 因此枯山水与池泉庭园在特性、尺度、构造等方面有区别, 材料的选择也不同, 突显庭园景观的造型原则。

山水景观正是因为有水才有生命力, 所以水在山水景色里是不能缺少的, 但是水是最具流动性、抓不住的物体, 作为景观造型的要素是很难把握的, 因此产生了枯山水象征性表现水的技法。此外, 庭园除了水之外另一个容易改变的要素是植物, 枯山水庭园要选择适当的树种, 必须严格地加以修剪, 以使其形状保持不变, 更彻底的就像京都龙安寺那样没有配置植物。枯山水庭园样式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因为它缺少变化最大的要素——水和植物, 所以庭园作品流传后世最好的样式便是枯山水, 枯山水的古庭园能较好地保存作庭者当初的设计意图。枯山水不采用作为庭园生命的水当造园素材, 违背了自然, 象征性地表现了水, 提高了庭园作为美术作品的造型性。

三、枯山水的留白艺术

日本庭园本来以表现山水风景为主要着眼点, 首先想到的是池泉庭园的修筑, 所以日本庭园中大部分是池泉庭园, 池泉庭园样式上一般在池庭中配置有多个岛, 池的面积比较大, 池水面有宏大的气势, 巧妙运用了留白艺术。后期枯山水发展起来后, 池泉庭园留白的美感已经渐渐被人们重视, 就像枯山水在小庭院里用石、砂、树等来点缀和装饰, 留白的砂地衬托出了配石、配树之美。空的艺术就是如此, 从“假”的艺术出发, 渐至“空”, 蕴藏了“无”, 空虽然终究是空, 却能通向“无”, 本质上静中有动, 空即便是空, 也具有很大的精神和升华作用。

这种留白艺术在日本东山时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以枯山水为特色的庭园艺术发挥了萌芽的作用。在枯山水庭园中用石头和植物做陪衬, 努力营造尽可能广阔的砂地面积, 这种手法就是留白艺术的表现。日本京都龙安寺庭园、大德寺方丈庭园和正传寺庭园是是留白艺术表现手法的代表作。空的有规则纹路的白砂地把庭园表现的更加广阔, 此时空的表现理想化, 是很有效果的, 有即是无, 动即是静。空间越小的庭园, 在里面设计大片留白的地面就越能有效地表达, 所以枯山水庭园中的空地一般不能进入, 是有意义的。

枯山水中所有的点越是枯, 就越能表现出生动的美, 如大德寺大仙院庭园用石头以枯山水的手法来表现瀑布、流水、山等景观, 虽然大仙院庭园是个小庭园却能在此欣赏到很多大自然的风景。

四、枯山水的幽玄艺术

幽玄的思想对日本的审美思维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广泛应用于枯山水之中, 枯山水以沙代水, 以石代山、瀑布等, 使用另一个领域的材料构成别具一格的庭院, 这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 幽玄将庭园中看不见的景色具体化了。幽玄是指实体所要表达的不是它本身, 鉴赏的也不是它本身, 不单要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一致, 而是一边要表现形式, 一边要表现价值。幽玄是对造园要素的重新创作与鉴赏, 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枯山水在东山时代逐步发展成熟, 那时的枯山水庭园基本是以禅宗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当时的幽玄所展示的美不单只是表现自然美的形式和内容, 而是在自然景观之外加入了其他的情感。幽玄思想蕴藏了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以及眼睛无法看到的景观, 寄情于自然本体, 心却在本体之外, 既超越了自然又显得非常神秘。因此在东山时代, 美的表现是在单纯的自然景观之外再赋予超自然的情感, 通过自然之美, 甚至在自然美以外寻求更深层次的美。正如枯山水继续以庭院为目标, 采用幽玄的表现法努力展现大自然之美。

根据看的人不同, 反映的事物和思想也不同, 看到河流、大海或是云, 能把每个人的心境反映出来, 这就是枯山水的特征, 没有水但是能让人感受到水的枯山水庭园。

摘要: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 系日本园林之精华, 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文章从枯山水的形成发展、特性、留白艺术和幽玄艺术四个方面阐述了枯山水的庭园艺术。

关键词:枯山水,庭园艺术

参考文献

[1]郭伟.“枯山水”的由来[J].古建园林技术, 1988, (1) .

[2]林静.枯山水庭园的造园艺术与现代演绎[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3, (1) .

潮州寺庙庭园空间分析 篇6

1 潮州开元镇国禅寺

潮州开元镇国禅寺系属我国著名佛教寺院, 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 , 为当时奉诏所建之全国十大开元寺之一, 是现存一组较为完整的唐代建筑群之一。全寺五进院落, 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及玉佛楼, 东西两长廊, 纵深达60余米, 寺东侧有大悲殿。

开元镇国禅寺山门 (金刚殿) 与天王殿之间为前天井, 石铺地面且中轴石作甬道, 左右两侧各置唐代石经幢一座, 底下围绕摆置罗汉松、棕榈等景盆, 钟鼓楼分置东西两侧, 一派香烟缭绕, 晨钟暮鼓之佛寺庭院美色。前方为天王殿内正中之弥勒佛座像, 透过座像隐约可见大雄宝殿前之大天井, 隔透着前后天井的连续性。

天王殿后便为寺内之大天井, 中轴延续前天井之石作甬道, 笔直通往主殿前净坛。中部东西两株苍劲挺拔的菩提树, 浓荫覆盖、遮天蔽日, 述说着释迦牟尼禅成道故;大天井东西南北处置四大部洲石塔, 素雅静谧, 引导着人们的思路寻游佛界;大天井前东西两侧分别为地藏阁和观音阁;天井中央散布着盆栽绿木, 多以茂绿为主, 香炉、烛台等佛家物器隐漏在绿叶丛中, 屡烟盘绕, 清爽圣灵 (见图1) 。大天井包围在建筑内部, 石作铺地孤置两树四部洲, 清净、空寂、高雅闲逸, 两侧长廊连天王殿与观音、地藏两阁, 廊之矮、殿之高, 错落有致, 中部菩提两树欲登苍穹, 诵经阵阵, 鼓铃声声, 伴随着清脆的鸟鸣犹如置隐于深山幽谷之中。

大雄宝殿之后, 藏经阁之前为后天井, 此处遍植花木, 灌木、盆栽, 孤植、丛植结合, 大石香炉放置其中, 枝虬繁茂, 欲盖檐板。前方“藏经阁”匾额悬挂檐下, 左侧为供24诸天神像五观堂, 右侧为文物陈列室香积橱 (见图2) 。

寺东侧为“大悲殿”, 兴建于世纪之初, 殿之两侧环以联廊, 周围种植假连翘、桑叶等岭南常用植物。植物丛中摆放数座石作罗汉像, 形态生动, 栩栩如生 (见图3) 。墙角尽头处, 亦植灌木与枯树, 化解角隅处死角地带, 起点缀之用。此处植物色调搭配柔和, 层次感凸显, 草绿、木绿、赤红, 草木、佛像、枯树高低错落, 隐约有致 (见图4) 。

潮州开元镇国禅寺庭园造园特色在于庭园空间的连续与变化。前天井与大天井通过中轴在线石作甬道的延续来联接, 前天井之石经幢与大天井之四部洲又形成前后呼应;前天井空间的狭小衬托着大天井空间的开阔与菩提圣树的高耸;镇国禅寺造园的重点在于大天井, 在殿堂、长廊的围合下, 仅有四大部洲与两株菩提树, 多则繁琐少则空荡, 寥寥数笔渲染着佛门净土别有洞天的古幽沉寂。后天井则与前两者截然不同, 繁花盛木, 将藏经阁隐障在植物群当中, 大有“隐于深山幽谷”之意;;庭庭园园中中主主次次空空间间清清晰晰分明, 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开畅通透, 心灵的感悟在佛门净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2 潮州寺庙庭园技艺与建筑空间布局

潮州庭园建筑布局以建筑空间为主, 即建筑包围园林, 追求空间的围合, 以敞廊、漏墙等形成一个围合的建筑空间, 在内部营造庭园的自然气氛, 赋予其欣赏、实用的价值。其特点是, 庭园面积虽小, 但与建筑的居住、宴席、娱乐功能紧密结合, 造园之山、水、植物三要素均从属于建筑。

在潮州寺庙建筑组群当中, 殿堂、庙宇、祠堂为主体建筑, 配合联廊、天井、庭院等组成院落。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 形成前低后高、前疏后密的格局, 主体建筑物均放置在中轴线之中后部或高处。窗户之开设大多为南北朝向, 由于与风向垂直, 正面迎风, 利用朝向和季候风来解决建筑内部通风问题[1]。同时采用小天井来解决部分采光问题。

联廊在寺庙建筑中起着联系、划分、间隔空间的作用。廊的形式有直廊、曲尺廊、跌落廊、回廊等。特别是潮州开元镇国禅寺大悲殿两侧之敞廊, 引人入胜, 造型优美, 是园林建筑中的精品。亭子在寺庙庭园中的组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它既衬托着主体建筑的优美轮廓, 又供游人驻足欣赏。

3 潮州寺庙庭园发展与兴衰进程的思考

潮州寺庙庭园结合着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着当地民间建筑艺术、贯穿着佛道神仙思想、崇尚着先贤圣人的丰功伟绩, 运用隶属岭南庭园艺术手法, 将潮州寺庙文化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亦寄托着对佛道的尊崇、对先哲的缅怀。潮州寺庙庭园以清晰明了、主次分明、朴素雅致取胜, 在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样式、艺术手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 如倍享雅誉的嵌瓷技艺, 精工细刻的木雕, 引人遐想的金漆彩画等, 此类“文”饰艺术在寺庙庭园建筑中都有很强的表现, 有些甚至比起北方或江南建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艺术特点虽无北方园林之壮丽辉煌、亦无江南宅园之典雅清幽, 也不完全等同于岭南庭园的轻盈畅朗, 但却又有着自身风格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由来及其经验均值得我们注意。

1) 潮汕居民的朴素民风, 是创造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因素,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域人种发展其文化艺术的潜在因素。

潮州居民民风朴实, 勤劳节俭, 善于运用各种废弃的边角料来装饰自家厝宅。嵌瓷工艺便是其中一种, 早期工匠们怜惜瓷厂废弃的碎瓷片及边角料, 将其收集起来, 混以胶结材料, 拼贴成龙凤、鸟兽、人物等形态各异的装饰造型, 后来逐渐运用于厝宅、寺庙、祠宇等的屋脊、檐下、照壁的装饰, 遂成绚烂多彩、美轮美奂的极具潮州民间建筑艺术的装饰艺术 (见图5) 。正是由于民风的朴实与勤俭, 才有了嵌瓷技术的发展, 使其成为潮汕民间审美的重要载体, 进而充实丰富了当地建筑装饰艺术, 形成了独特的园林建筑装饰艺术。

2) 潮州庭园艺术的兼容性, 是创造庭园艺术的重要特征。

潮州寺庙庭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是多个方面的有机综合体, 既有佛道崇尚轮回转世、羽化登仙, 又有追怀先哲以勉后世, 也不乏山水田园的风光、水乡野趣的美景, 并伴随着经世致用的造园理念。因此潮州寺庙庭园有着“海纳百川”“万物皆备于我”的气魄, 同时又彰显着本身的地域特征, 许多外来的建筑符号、造园手法均用于潮州寺庙庭园之中, 既有共性特征又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既体现着造园本身的严谨性又渗透着庭园技艺的随意性。韩祠庭园空间中轴线的序列布置, 两侧密实疏朗的对比, 依山而建的山地地式庭园则犹如西域的露台花园;祠体本身非当地建筑样式而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府式建筑, 然而其脊饰却又有土生土长的嵌瓷装饰, 种种隐含在庭园内部的符号均展现着潮州庭园艺术的兼容性。

4 结语

寺观园林作为园林史上的一大分支, 较之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欣赏与借鉴作用, 它表现得更为实在, 更贴近城镇居民的心灵意境。潮州寺庙庭园凝聚着粤东园林文化的精髓, 融汇着千百年来岭南人在探索与自然平衡点中所作的贡献, 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庭园艺术均在其中得以保存并发展至今, 佛道文化、先贤圣哲亦随着传承。进一步了解把握潮州寺庙庭园艺术, 把握渗透于其中的造园理念、细节、手法, 对于我们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园林住宅规划有着一定的启迪与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116-118, 320-324.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33-34.

[3]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243-246.

在现代小居中建造个性庭园 篇7

1 个性庭园的建造

1.1 楼底小园

很多住在底楼的用户, 房前屋后留有小型的空地, 有些小区开发商将之卖给了用户, 以鼓励人们购买一楼住房。无疑, 在喧嚣的城市能有个私家的个性小园, 是居住者们最大的心愿。

1.1.1 空间布置要协调。

楼底的小园, 无论面积的大小, 都重在空间的变化。空间有收有放, 相得益彰, 既可以观赏四周的景致, 又能有私密的空间, 方便居住者活动。如10m2以上的铺装地板, 配上小型的花架, 不宜修建亭、廊、大型花架等园林建筑小品, 否则处在四周高楼大厦环境中, 建筑和人都会有压抑感, 空间尺度的不平衡, 再好的植物配置也不能起到舒缓心情的作用。注意多利用不同高度的植物增加景深, 拓展空间。

1.1.2 植物配置要精细。

植物配置多从植物的色彩、姿态、质感、形状、味道来选择。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多选用紫荆、紫玉兰、玉兰、碧桃、红檵木、金叶女贞、菊花、马尼拉草等喜阳植物搭配种植;在较阴的地方, 则选用桂花、石榴、杜鹃、迎春、茶花、绣球花、红叶石楠、麦冬、吉祥草等搭配种植, 也可采用经典的“兰桂当庭”布置, 表示富贵吉祥的意思。在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 不宜选择有毒或多刺的植物。

1.1.3 园林小品配置要精致。

小巧的水池种上几株睡莲或水仙, 精美的瓷砖贴画, 自然小巧的云石驳岸, 加上休闲桌椅都是不错的布局。喜欢花的人们则可以根据不同花期、不同花色的草本、木本花卉和观叶植物的株高来排布, 保证开花有序, 均匀散布;小巧的景石搭配, 再配以鹅卵石路面或者其它铺装地面, 做成自然而又井然有序的花境式的庭园。另外, 富有情趣、别具一格的庭园灯, 如石灯、鼓灯、草皮灯、庭院灯等, 也是装饰个性小庭园的经典小品。

1.2 观景阳台

这是房屋中最大的阳台, 也是住户主要休闲的区域。一般无论多么袖珍的阳台都可以变成房屋的视觉空间延伸, 提供全年的舒适感受, 是植花种草、夏日乘凉的好场所。在色调上, 阳台的地板应与客厅同色, 作为客厅的延伸, 可以增加较宽敞的视觉效果。

在园林空间的营造上, 以植物配置为主。植物配置力求精致细腻, 利用植物的色、形、味、质等精心搭配。由于阳台面积不大, 因此小型盆栽是最佳的选择。几盆时令芳香、冠幅自然的花卉 (杜鹃、茶花、米兰、兰花等) , 几盆修剪整齐的球状木本植物或简易的篱笆, 1~2盆山石盆景, 一张躺椅, 皆可构成舒适怡然的阳台室内景观。

1.3 楼顶天台

购买顶楼的居民往往会被赠送楼顶天台或是屋顶花园, 对于现代化的城市而言, 天台是人们休憩和日光浴的理想场所。在楼顶允许承重的情况下, 运用园林的造园手法, 可以建造出良好的天台休闲环境。

站在单纯的楼顶, 灰白或耀眼的天空会让人无所适从、枯燥乏味, 因此, 在园林空间营造上, 可用廊、架、亭等园林建筑, 或蘑菇亭等园林小品来分割空间, 再进行植物造景。面积小的, 应力求简洁优雅, 一座并不高的假山石、两三株南天竹, 三五丛菊花或是天竺葵等, 再加上几盆盆栽, 就是很好的休憩环境。或者只置一形状自然的石桌, 几个石凳, 摆上三两盆盆栽 (品种如文竹、袖珍椰子树、龟背竹、红背桂、桂花、茶花等) , 简洁明了。情由景生, 失意时看云卷云舒, 心静自然平;得意时泡上一壶好茶, 颇有“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味。要么, 就种上几株葡萄或紫藤、木香, 天台也是炎夏纳凉的好去处。总之, 空间开敞, 可借它处之景;空间封闭, 可以自得其乐。

2 小庭园的养护管理

要想有一个完美的个性庭园, 明确的目的、细致的规划、便利的水电、良好的排水设施和精心的施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外, 最关键还在于养护管理, 只有做到精心的养护管理, 才能更好地发挥园林的美和意境, 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庭园景观。庭园养护主要有以下措施:

2.1 整形修剪

要使得植物一直保持某种生长状态, 一定要进行整形修剪。工具可用大平剪、枝剪等, 粗壮的枝条要用手锯。低矮灌木按照所设计的形态修剪成形, 中、大灌木和小乔木一般修剪成自然开心形。结合整形修剪, 还应去除病虫枝、徒长枝、过密枝等。有草皮的, 高度宜控制在5~10cm。

2.2 浇水施肥

庭园苗木栽植后, 要及时浇足定根水, 3天后灌第2次水, 5~6天后灌第3次水。天气炎热时, 要随时注意保湿并加盖遮阳网, 以确保苗木的成活。恢复生长势的苗木, 浇水一般要把握干透浇透的原则;对于一些特殊的植物, 在栽植时要注意浇水方法, 如球根花卉、肉质花卉不宜浇太多的水。

苗木栽植时, 要根据土壤肥力施足基肥, 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在植物开花结果时, 要注意追肥保花保果, 多以氮磷钾等无机肥为主, 叶面追肥也可结合浇水进行。为确保园内植物生长良好, 每年需施底肥至少1次, 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

2.3 防病治虫

浅谈建筑室外庭园绿化设计 篇8

庭园与建筑关系密切, 庭园中建筑物的性质决定了庭园的性质, 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庭园的风格, 如纪念性的建筑庭园庄严肃穆;行政办公性质的建筑, 其庭园简捷大方;宗教性质的庭园则严整、神秘;而宾馆、商场、餐厅等庭园, 则比较活跃。

(一) 庭园的类型

庭园的分类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 可以根据庭园在建筑物中的位置来划分, 以及庭园的景观主题来划分。1.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 分为住宅庭园和公共建筑庭园。其中住宅庭园又分私人庭园和集体住宅庭园 (如居民住宅楼、宾馆、旅馆等) ;公共住宅庭园如体育馆、图书馆、陈列馆、电影院、车站、码头、机场、餐厅、商店、办公楼、学校、医院等。2.根据庭园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来划分, 分为前庭、中庭、后庭、侧庭、小院。3.根据庭园的景观主题来划分, 分为山庭、水庭、水石庭、平庭。

(二) 庭园与建筑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之初, 建筑师们对庭园就有所考虑, 并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给予安排, 其手法主要有:1、融合。在地形变化较多、功能复杂的地方, 建筑师常将建筑化整为零, 分割出许多庭园, 使建筑、庭园和环境相互融合, 成为一个整体。2、核心。把庭园特别是中庭作为建筑的核心来处理, 建筑组合围绕中心庭园而展开, 这种庭园具有内向聚集的空间效果, 在许多中低层公共建筑中常采用。3、抽空。在高层建筑中, 为活跃建筑内的环境气氛, 常将建筑内部的局部空间抽去作为内庭, 从而形成耐人寻味, 景观变化较为丰富的“共享空间”。4、围合。用建筑、墙、廊等围合成封闭向心或通透自由的庭园, 它既可以是规则整齐的, 也可以是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的多种围合形式, 这种处理手法在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中采用最多, 如苏州园林。

(三) 庭园空间的组合

庭园空间是由庭园景物构成的, 由于它位于建筑的外部, 并由建筑物所围成, 所以, 它不同于建筑的室内空间, 也有别于不受建筑“围闭”的园林空间, 而是一种类似“天井”的空间。单一的庭园空间, 是以静观为主的景观。但如果采用适当的组景技法, 去组织空间的过渡, 扩大和引申, 就可使庭园空间“围而不闭”, 产生具有先后、高低、大小、虚实、明暗、形状、色泽等动态的景观序列, 使庭园景观生动而有秩序。

二、庭园造景设计

庭园造景不同于公园和花园, 它大多是处于建筑限定的空间之中, 视野范围小, 背景条件差, 大部分是一些小型人工景象, 因此, 应注意空间的比例尺度, 以及各处的观赏角度和距离。同时满足功能要求, 如聚散、休息、户外活动等。造景设计涵盖以下几点:

(一) 主景的创造

在主题和内容决定之后, 首先要考虑主景的表现形式和主景放置的位置, 一般要求放在庭园空间的视线焦点处, 即构图的重心。

(二) 配景的处理

为了渲染和衬托主景, 可以利用一些小的景物如灯柱花草植物、小品设置等造成一些前景和背景, 以墙景深层次和焦点效果。

(三) 庭园组景

庭园组景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根据空间的大小、层次、尺度、景物、地面状况和建筑造型等进行组景, 使庭小不觉局促, 园大不感空旷。

庭园组景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手法:

1. 围闭与隔断

(1) 用建筑物围闭:采用四面或三面建筑, 一面墙廓的围闭方式, 造成封闭性的空间;

(2) 用墙垣和建筑物围闭:多采用一面 (或两面) 是建筑物, 其余由墙垣围成。此类庭园的组景常常运用下述三种手法:

(1) 以屋檐、梁柱、栏杆或较开敞的大片玻璃窗作为景框, 把庭景收在视域范围里的一定幅面上, 形成庭景的主要观赏面;

(2) 在庭园内的地面上设置相应的景物, 如景石、水池、花坛、雕塑、园灯等, 作为庭景的中心主题;

(3) 通过景窗、景门、敞廓等将墙外的自然景色 (如树梢、远山、天空等) 引入墙内, 借以丰富庭园空间的层次, 增添庭景的自然气氛。

(3) 以山石环境和建筑物围闭。

(4) 沿墙构廓、高低起伏、曲折空灵, 是传统的“化实为虚”的手法。一些倚山的侧庭或后庭, 往往利用山石或土堆作为庭园景物, 并起到围闭空间的作用。

2. 渗透与延伸

为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 庭园组景往往冲破相对固定的空间局限性, 在不增加体量的前提下, 向相邻空间联络、渗透、扩散和展延, 从而获得小巧玲珑见大, 扩大视野, 增加层次和丰富庭园组景的效果。其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用空廓分隔和延伸; (2) 利用景窗互为渗透; (3) 利用门洞互为引申; (4) 利用树丛、花木互为联系。

3. 利用影射

影, 主要指水面的倒影, 它可借地面上景物之美来增添水景之情趣, 同时, 也为庭园景色提供了垂直空间的特有层次感。

射, 指的是镜面反射。用巨幅壁镜把镜前的庭景反映在镜面上, 以达到间接借景, 虚拟扩大空间和丰富庭园水平空间的层次感的目的。

4. 巧用对比

对景物尺度和质感的估量, 除与人的观赏条件 (如视点、视距等) 有关外, 景物本身的对比, 也可影响景物的实际效果。因此, 庭园组景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把两种 (或多种) 具有显著差异因素的景物安排在一起, 使其相互烘托, 达到组景变化多趣的效果。

5. 设置珍品

珍品的设置, 可使庭园身价百倍, 因为各类珍品, 不论其为古木、奇花、名泉、怪石还是文物古迹, 均具有潜在的观赏魅力。

明式家具重寻苏州庭园的精致生活 篇9

明式家具原产地是江南的苏州、东山一带。苏州的庭园宅院,以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借景框景的表现手法见称,如果置身于这样的空间环境里,就不难理解明式家具的魅力根源了。

8月14日至9月4日,如果你去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一定会惊讶于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艺术空间怎么化身为苏州庭园宅院了?其实这里正在举办“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的展览。在拟古的现代空间呼唤明式家具的苏州根源,体现简洁优雅的明式家具与现代生活空间的相融之妙。

此次展览呈现明式家具精品38件套,以苏州庭园宅院为空间规划元素,建造长廊曲径,空间全纯白,令家具流畅的线条和完美的比例一目了然。展场设置的客厅、书房、茶室三个家具组合生活空间,极好地表达明式家具的跨时空设计,使其精彩地融入到了现代生活中。

提及“攻玉山房”主人叶承耀医生,对于《中国收藏》杂志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10年前本刊就曾介绍过他的丰富收藏,并分享了他的收藏理念。他曾先后于1988年、2012年度担任著名高端收藏家团体“敏求精舍”主席一职,而他在书画方面的庋藏也早已享负盛名,在明式家具方面的珍藏更是蜚声海内外。他所藏的黄花梨及明式家具不仅质量高而且精罕,系列齐全,得到了明式家具之父王世襄先生亲临香港鉴定及认可,并赋赠四绝句诗表扬。更为难得的是,每件精品都泛着一种文人精神气质,反映收藏家追求完美的执着。

提及攻玉山房的明式家具就不得不说“嘉木堂”。因为他所藏的家具几乎都购自于此。而“嘉木堂”主人伍嘉恩女士是全球知名的明式家具专家,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审美观得到了海内外藏家、学者以及博物馆专家的一致好评,也为“攻玉山房”的藏品提供了品质保证。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叶承耀,是一位知名的皮肤专科医生。他专注于建立家具收藏,源自于他此前对中国艺术及古董的深厚认识,以及其钟爱文人传统所培养的优雅品位。然而,一位藏家能在短短20多年间集结如此精妙的收藏,非一般的收藏热忱所能及。“收藏家的心中须有坚执沉迷的一面。”正如他所言,凭借这份执着与认真,他才得以缔造世界知名的收藏,深入研究精彩的中国家具珍品。

叶医生更成为新一代收藏家的典范,他所向往的境界超越了以往文人雅士的闲雅追求。这些收藏家在搜集藏品的过程中融入鉴赏及学术元素,更与全球各地的学者、专家、博物馆策展人及艺术商紧密合作。除了作为艺术委托者,他们更活跃地参与研究、讲座及研讨会,出版学术文献以及策划展览。

“攻玉山房”明式家具藏品载录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的专辑三册,更得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欣赏与认可,纷纷举办叶氏收藏展览,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美国华盛顿沙可乐美术馆、史密森博物馆、丹佛艺术博物馆、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艺术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当代艺术中心及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等等。

“我很高兴能在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与各界知音人分享我的明式家具收藏。明式家具的魅力就在于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简单而明快则是其让人仰视的原因。”为期20天的展览,将为世人呈现世界顶级明式家具,也将让观者在这优雅的空间里一睹明式家具那份历久常新的独特人文气质,这对很多人来说绝对是幸事。

晚明 黄花梨高靠背南官帽椅(成对)

长58.5 厘米 宽45.3 厘米 高124 厘米

南官帽椅为典型明朝椅具。明朝时各种椅具有等级之分,大型与高靠背椅子被视为较重要之座席,是府中主人与身份地位较高的宾客专用。此例靠背特别高,当是非常重要人士之座具。此对椅子全身光素,只在椅盘下起窄边线和前牙子压皮条线,令其特高靠背如雕像般分外显眼。靠背板木纹状如旋转圆窝,尽显黄花梨木纹美态。现例属南官帽椅的标准式,但特别高大的造型让其气势雄浑。

晚明至清前期 黄花梨镶嵌黄杨木龙纹提盒

长35.5 厘米 宽20 厘米 高24 厘米

此类多撞提盒设计源自食格类器物。为了便于携带,食格多用竹或较轻的柴木制成。明代画作及小说版画插图也常有描绘外游时侍从挑食格的情景。现例制作精良,用木质细密坚实的黄花梨木造,设计如一般食格,看面更满镶嵌黄杨木螭龙纹,其用途已演变成储藏珍贵物品之器具。铜条端小孔上如再加铜锁,整件两撞提盒就被锁上,不能开启,这装置颇能引证此提盒用途为储藏珍贵物品。

晚明至清早期 黄花梨升降式灯台(成对)

长21.9厘米 宽27.8厘米 高122厘米

灯台多成对,惟传世年久往往只存其一,故成对传世实物屈指可数,非常珍贵。灯杆下安横木,横木两端纳入两根立柱内侧的长槽中,故灯杆可上提或下落。横木两端安活动铜插销,可随意固定灯杆的高度。

晚明 黄花梨独板围子罗汉床

长202.5 厘米 宽86.4 厘米 高91 厘米 座高50 厘米

制于明末清初带原件正面与侧面围子之罗汉床传世品中十分稀少。此类品种如此珍稀,是由于活动式的围子可装可卸,易与床座分离。这具典雅的罗汉床造型优美,全身光素,用材大小比例适宜,给人一种凝重中见挺拔的感觉。牙条、腿足有着简约利落的线条,矮马蹄古朴,围子上端柔婉外翻,处处散发着古拙、和谐与宁静的气息。

晚明 黄花梨折叠式炕案

长85 厘米 宽41.7 厘米 高25.8 厘米

此具炕案造型优美,大弧度壸门牙子,锼叶形腿足,均保留了在绘画中可见的宋代家具风格。折叠式的结构方便储存或搬移到室外亭园使用。各种结构的折叠式及可拆卸式家具,构成中国古典家具中一项特别种类。

晚明 黄花梨方角炕柜(成对)

长39.2 厘米 宽24.3 厘米 高49.9 厘米

体型袖珍如此方角柜例,应是置于炕上使用。传世品中黄花梨木制炕柜单件都十分罕见,成对更异常珍稀。此对炕柜木纹华美生动,制作精美,通体黄花梨木造,十分考究。

天衣无缝的榫卯体系

明式家具狭义指晚明至清前期造的硬木家具,传世品大多为黄花梨木制,原產地为江南的苏州、东山地区。其出众的品质,尤其是精湛的榫卯系统,令人赞叹。中国家具结构有悠久而优良的传统,至宋代而越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既提炼到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因为使用了质理坚实致密的硬性木材,使匠师们能从心所欲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榫卯来。构件之间,金属的钉子完全不用,鳔胶粘合也只是一种辅佐手段,凭借榫卯就可以造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联结合理,面面俱到,工艺精确,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常使人欢喜赞叹,有天衣无缝之妙。

晚明 黄花梨攒靠背圈椅(成对)

长61.1 厘米 宽46 厘米 高94 厘米

圈椅是明朝家具三种主要椅型之一,惟独中国家具有圈形弯弧扶手设计,20世纪的家具设计师从这种设计中得到启发,创作出各种现代椅具。圈椅扶手两端不出头而直接连结鹅脖成为腿足,这在中国古典家具传世品中要比设计扶手两端出头的圈椅稀少。此对靠背板四段攒框编藤席,非常罕见。后腿上截安三弯角牙也十分特别。

晚明 黄花梨裹腿高罗锅枨大画桌

长213 厘米 宽76.3 厘米 高83.4 厘米

现代庭园,创造生命之美的艺术商品 篇10

中国古代的造园成就是世界造园史上的精华, 历朝历代名园层出不穷, 天堂苏杭等地都是精品聚集地。如今的中国已发展到了私家庭园兴起的时代, 财富的积累让部分人从物质追求过渡到精神追求, 人们返璞归真, 重返自然之心再次燃起, 造园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园林重要的部分。但是现代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土地资源的局限,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这种追求, 所以, 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的景观价值体验是现代造园的追求。中国传统造园博大精深, 继承传统固然重要, 但从中国古代传统造园孕育出现代造园, 建立新的造园设计思想体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中一个新的基准, 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都在发生改变。如今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 希望能触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 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人生。庭园就是一种具备创造性、艺术性, 开启人们新生活意识的现代商品。既然庭园可被归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准的商品, 那么以下过程即为现代造园的大致流程。

1 认识———认识园主、认识庭园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凡事都从基层开始, 造园亦是如此。现代领域广阔, 专业细分, 多半园主都不涉及造园领域, 所以需聘请专业设计师。设计师通过与园主沟通、踏勘现场, 理解园主自身的想法要求十分必要。设计师与园主的互相认识, 再转到设计师与庭园的互相认识是现代造园重要的第一步。因为庭园设计不仅与个人的价值观以及喜好有关, 在当今的商品社会, 也是促进经济利益增长, 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不管对企业还是个人, 都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2 分析———分析园主、分析庭园

当设计师接受一个庭园设计时, 已经肩负了使命与责任, 似乎可以决定这个庭园的命运。每个庭园都是一个生命集成体, 有自身的小环境, 有生生不息的生命……一个成功的庭园一定会有生命的赋予, 一定会有灵魂的注入。所以设计师在认识的基础上, 要深入深刻地掌握一切与庭园相关的信息, 如主人喜好、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室内外互动等等。深入分析、理解透彻, 然后再确定主线构思方案。庭园的设计并不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花样百出, 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 而是要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 让园主感受全新的生活体验。

3 认同———对方案的认同

等初步方案成稿, 与园主再次沟通。到现场再次感受布局是否合理, 条件是否允许, 风格是否赏识。设计师需专业地解释图纸内容。人多为视觉动物, 所以图纸尽量唯美, 内容尽量全面, 让园主有良好的图纸体验。但基于客户群的差异, 此环节无论前后都可能遭遇重新甚至多次修改的状况, 此时设计师应不急不躁, 发挥专业特长。凭借扎实的知识, 灵活的应变力, 良好的沟通力, 不断虚心学习的精神与业主沟通, 改进方案, 再按照自己的步骤, 保持自己的立场, 同时设计师需用言语表达设计, 与园主一起交流设计的纤细感受, 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 设计出最佳方案。

4 认知———园主对庭园的认知, 对设计师的认知

方案确定后, 施工图阶段设计师需标明详细的做法, 各类材料, 苗木品种, 水电等全部施工内容的详情让业主确认, 让园主对庭园对设计师都有更深一步的信任与认知, 以便顺利进入施工阶段。但从方案平面图、效果图到现阶段庭园的施工图, 都不过是一种表现方式, 并不是庭园设计的本质目的。如今设计不是一种技能, 不是单纯对图纸的描绘。而是要捕捉到每个庭园的本质, 感受与洞察每位园主的需求, 时刻保持对庭园美的敏感度, 对园主心态的敏感度。从整体到局部, 从竖向到横向, 从平面到立面, 从硬质到软质, 从色彩、光影、嗅觉到给排水、灯光的设计、黑暗的设计都是为施工做好充足的准备。

5 施工概算的拟定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在任何时代, 价格与价值的争论永远存在。如何平衡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或则让园主体验出价值高出价格, 也是设计师的设计范围。因为如今设计师也不能是功能单一的职业, 在这个多元化商业化的社会, 设计师必须面对解决很多问题, 虽然设计的本质只为创造艺术性的庭园, 对现在的设计师来说必须重新认识自身职业职能和立场。所以在方案认可的前提下, 应确定材料的种类、数量、价格、产地等一系列与价格相关因素, 合理编制概算并得到园主的认可也是如今造园不可缺的关键部分。

6 施工

从理论到实践, 前面的种种准备都为了这一步的实施。具体过程的看址、放样、选材等就不一一详述,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庭园施工也是如此, 从整体到细节, 都应以创作有生命的艺术品对待, 以专业的知识, 专业的态度赢得信任, 赢得市场。现代庭园作为一种商品, 既然是商品, 品质就必须有保证。设计师与施工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从设计到实践, 创造出让客户舒适的甚至感动的产品, 一流的用户体验。

7 决算

如今的造园已被非常有效的组织到经济发展之中, 合理有效的提高附加值也是现代造园施工的一部分。在概算的基础上, 编制一份清晰明朗, 合理诚实且具有说服力的决算, 让园主体验到庭园的价值, 同时也让企业或个人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

8 养护及后期服务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庭园的营造三分种七分养, 庭园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生命力, 日复一日, 时间总能让它更具内涵。故施工完成后期的专业技术养护对于庭园景观效果十分重要。好的养护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施工存在的遗憾之处。对生命的精心呵护, 总能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越发迷人。

造园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上述略谈几点流程, 每一步都蕴含丰富的知识, 展开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现代一个庭园的营造需经过重重步骤, 在这个竞争的社会, 把每一步都制定成一个周密的战略, 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艺术性商品, 满足消费者的消费, 注重客户体验, 以真诚对待每位园主, 以热情对待每个庭园。草木润性, 浮沉乱心, 营造出让时间在自然的韵律中慢慢流逝的场所, 创造生命之美。

摘要: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中一个新的基准, 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都在发生改变。如今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 希望能触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 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人生。庭园就是一种具备创造性、艺术性, 开启人们新生活意识的现代商品。

关键词:庭园,商品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浙中城市群下一篇:新闻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