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2024-09-03

传统武术发展研究(精选十篇)

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篇1

1 传统武术发展的优势与困境

1.1 传统武术发展的优势

1.1.1 国家对传统武术政策的扶持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更需要中长期发展相结合的战略研究。目前,国家已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武术)的保护政策,中国传统武术将真正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得到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一个弘扬传统武术的新形势正在到来,广大武术工作者和爱好武术的同仁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1.2 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武术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以宇宙万物返还生克的规律作为指导技击与健身的法则,把人体的攻防技术和道家的吐纳养生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健身、技击和开发人体智慧融为一体,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可以说,中国传统武术是在中国这个特殊地域、特殊人文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特的文化现象。现代搏击运动的宗旨是练打,中国传统武术除了练打之外,还特别强调对习武人的道德品质教育、武德武风教育、正义正气教育和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教育。比如太极拳中的动与静、屈与伸、柔与刚、直与曲、合与并、张与弛、抑与扬等理论的精辟论述都是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原理的不同表达方式。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的同时,都能够进一步领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1.3 传统武术具有实用的健体防身功法

谈到传统武术无不让人想起健身养生,传统武术历来就和中医养生、气功、养身等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的健身术很多,比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内功等。传统武术的养生功能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健身文化,同时它也是东方体育健身的一大派系。传统武术的健身锻炼方便,对场地要求不高,俗称“拳打卧牛之地”,同时,所需器材简单,投入少,另外,传统武术项目繁多,可因人而宜,并能适应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要,满足人们健身养生的个性化需求。

1.1.4 传统武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尽管我国传统武术受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的巨大影响,但是传统武术依然广泛根植于民间,这是竞技武术所不可比拟的,201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年~2015年)》指出,“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而传统武术正好可以抓住这一跨时代的机遇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1.2 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

1.2.1 人们对传统武术认识的误区

“功夫”一词响誉世界,得益于李小龙的影视作品的推广。事实上,中国的“功夫”一直被神话所笼罩着,即使在文明程度如此发达的今天,功夫依然没有脱去“神”的外衣。人们提及“功夫”,顿觉满纸江湖,令人回味无穷。在观看《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时,每当擂台上有选手使出绝招使对方扑倒时,总能引来台下观众的大声喝彩。他们热烈鼓掌,跃跃欲试,纷纷感慨台上选手功夫神妙之极,有“真功夫”的味道。但是,对于选手的厮打扭抱,很多观众又是嘘声一片:“没真功夫”。仔细想来观众对功夫有无的判断,大多是停留在平日里的功夫电影情节中。因此,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影视之中。

1.2.2 西方体育对传统武术的冲击

19世纪末,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扩张而传遍世界的现代西方体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现代体育运动,其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由于西方工业文明在科技、经济等领域所具有的巨大优势,今天的全球化其实表现为西方化,在体育上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奥林匹克强势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世界许多边缘和弱势民族的传统体育受到以奥林匹克为标志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甚至在全球化的阴影下被弱化,被迫按西方文化的规则游戏,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渐增长的西方体育文化打压下,代表中国五千年东方文明的传统武术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发展处于相对低谷,甚至到了面临失传的境地。

1.2.3 传统武术未突显经济效益

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开展的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观赏性及娱乐性不够高,不如篮球、足球、体操等运动的观众多,在观看WMA时,很多人都抱怨说像是在看“女人打架”或是“摔跤”,当然也有不少高手出现,但总体水平的确不尽人意,因此观赏性欠佳,直接降低门票收入,举办者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哪些活动可以脱离经济而发展?因此,其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及经济性直接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

1.2.4 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20世纪末的中国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时代,竞技体系庞大,后备队伍充足,这在武术发展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从高级别的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到初具规模的省、市、县、乡级武术比赛,从具有较高学历教育的体育院系到各级体校及地方武术学校,从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到全国武术协会及地方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其工作的重点和培养的目标,无论从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其具有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相比之下,传统武术尽管有2009年刚成立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以及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但竞技武术模式的大规模发展对传统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仍是不可回避的,在竞技武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武术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在武术之乡天水,武协主席李森林忧心忡忡的说:“在天水地区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传统武术套路没有人会练了,随着一些老拳师的谢世,许多传统武术套路也基本上灰飞烟灭了。

1.2.5 传统武术理论研究的滞后

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不了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关传统武术理论的书籍、光碟、电子文献等读物还很少,以及传统武术的练习方法、手段与现代训练学中的科学选材、技术训练、心理训练等系统、完整、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相比,带有明显的滞后性。

1.2.6 传统武术自身的局限

一方面,传统武术的传承多采用“师徒传承”和“血缘传承”的方式,这种传承的封建保守意识虽然有利于各门派在技术上的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与传统,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传统武术近亲繁殖,甚至拳种失传。同时,由于传统武术注重言传身教,一旦找不到理想的传人,该拳派也就灰飞烟灭。再者,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社会生活的改变,真正愿意“十年磨一剑”勤学苦练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一些老拳师谢世,加速了这些拳种的消亡,他们的离去也就把那些还没来得及记录下来的拳种带走了,传统武术失去了最忠实的传承者,也失去了最直接的老师。

另一方面,传统武术中的繁、杂、多、难等问题。据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考证结果显示:“源流有序、拳理明断、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更是不计其数。因此,由于种类繁多,风格不同,在练习拳种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每一种拳种既有拳术还有器械和对练,器械和拳术又有不同的套路,再加上武术套路的“三多”问题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传播。

2 传统武术发展的策略

2.1 加大传统武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

从央视《武林大会》到《中国武术职业联赛》都是借助视频传播效果,扩大了传统武术的信息传播渠道,极高的收视率印证了现代传媒的高效力,吸引着更多的眼球关注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通过电视媒体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不仅改变了武术古老、低效的师徒身授形式,而且拓展了传统武术文化时空,短时间内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识、了解、接受武术,感知武术的魅力更增加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传统武术的普及。

2.2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性是各项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接受科学的检验,以人体技能为本的传统武术也不能例外。以往的口传心授的代代相传的方式已受到音像书刊的冲击,武术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科学的时代,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传统武术蕴含的科学道理和深刻哲理进行探究,总结先人的经验。同时,利用现代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来阐释武术的运动机理,分析传统功法机理,弄清楚传统武术各个流派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2.3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协调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武术的发展不尽人意,而竞技武术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这并不能说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只能只取其一而不能共存,相反二者应相互协调和谐发展,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不竭源泉,而竞技武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训练、竞技和普及推广机制,传统武术可吸取竞技武术走向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和利用其精华,更好地改革和完善自己,从而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2.4 还原真实武林,注重攻防实战

为了挖掘整理和大力发展武术,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协会、各地方政府及武术协会举行过多种类型的武术比赛,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挖掘、发现、秉承祖辈流传下来的武术绝技。然而,从历年来各种竞赛的名称可以看出,传统武术的竞赛形式仍以观摩赛、邀请赛、交流赛为主,都是注重套路表演、功法对抗等表演性质的传统武术竞赛方式,忽略了传统武术真正技击技法的核心,大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攻防实战,失去了传统武术最本质的特点,导致了许多武术拳种慢慢失去特色,央视WMA提出了“超越传说”的口号,通过擂台实战赛,并在整个擂台竞赛竞技过程中特别强调传统技法的运用,从而将不同门派拳法所传秉的技法展现给观众。WMA栏目的火爆令人眼前一亮,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传统武术唯有通过攻防实战,各门派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才能使传统技法得以保留并更好的发扬光大,要想摆脱目前的窘境,要有自己的对抗方式,传统武术要保留对抗性,在对抗中求得发展和复兴,在实战中走出困境。

2.5 抓住机遇,立足国内,推向世界

2008年12月30日成立的WMA,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练武的热情。因此,传统武术应以这些有利因素为契机加速发展。只有立足本国,把各个门派各种拳种先在国内发展成熟,提升传统武术竞技水平,真正把传统武术最本质的技击特点培育成熟真正代表了传统武术固有特色,建立系统规范的传统武术科学体系,才能为传统武术的创新作指导,以及更好的服务现代生活,同时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体现本身价值的强有力的基石。

3 结语

传统武术事业的拯救与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更需要广大武术爱好者的不懈努力和全民的重新认可与积极行动,在目前全球背景下,虽然传统武术有众多的困惑: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国内竞技武术的排挤及自身的瓶颈,然而,只要我们依托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借助于传统武术自身的其他体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技术及文化优势,借鉴竞技武术发展的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与竞技武术协调发展,积极完善其传承方式与传播模式,定能开拓中国传统武术的国内外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彩桐.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

[2]李效辉.制约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53~55.

[3]武展.《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发展的若干启示[J].中华武术,2008,5:70~71.

[4]曹红敏.浅析北京奥运会后传统武术的发展[J].中华武术,2009,8:74~75.

[5]秦子来.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38~41.

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篇2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嫁接到互动发展的漫长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077-05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中,都蕴藏着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加强民族团结,活跃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P129-133)。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两者的交融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制,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互动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不断更新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已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发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一棵璀璨的明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深刻地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被融入了年发节庆的活动中,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使节日活动的内涵更加充实,而且使节日的内容更加健康丰富。

1.起源

传统节日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结构,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2](P195-295)。每个节日的起源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独特的情趣和神秘的色彩。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农业国家,在远古时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固守一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着缓慢但具有很强季节性的农耕生产,形成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和生活节奏,人们在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中,获取丰收的成果。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需要寻求欢快的娱乐来满足心理的愿望,以求得上天的保佑,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身心健康,于是形成了诸多含意不同的传统节日和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传统节日类型主要分为祭祀性、纪念性、社交性等等,而节日中的传统体育有娱乐观赏性的、强身健体性的和赌胜竞技性的等等。传统节日即有一定的风格模式,又有不同的礼仪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而各种传统节日则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活动场所。

2.民族传统节日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良好的展现平台

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嫁接到互动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两者的互融性和互促性更加明显,这是因为:①在人类诸多的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以及促进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而民族体育更具特色[2]。为此,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重视的青睐。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到风景优美的边塞,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及趣味醇真的民族体育。②现代民族传统节日内涵不断丰富,层次逐渐加深,覆盖面增大,对节日中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多功能和大众化的更高要求,使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内容即丰富多彩,又突出节日主题,充分显示出民族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③在民族欢乐的传统节日里,要举行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盛大的经济贸易活动。如彝族民间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进行体育活动和节日庆典的民族传统盛会,精彩激烈的摔跤、跳火绳比赛与民间歌舞引来了四方宾客,同时举办的各种经贸易活动更是热闹非凡,欢乐的体育文化氛围为民族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桥梁,“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内外经济贸易交往,而且使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由一种文化形式变为一种有效资源,直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了体育社会功能的效应,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和大众化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进行重塑和改造,从而来满足传统节日中对传统体育的内在需要。

在民族传统节日中,为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宣传力度,要着重在活动项目上增强其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使节日气氛更加活跃。所组织的大型体育表演,体育比赛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学习和培训,起到扩大影响、广泛宣传、普及推广,提高知名度的作用。民族传统节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需求,实际上是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可展现的平台,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内容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改造――重组――展现――再改造――再重组――不断完善的互动式发展。

3.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表明: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族人民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各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具有民族传统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那达慕”的骑马射箭;赫哲族“乌日贡”的游泳、拔河;白族“三月街”的斗牛、赛马;彝族“火把节”的摔跤、跳火绳;苗族“龙船节”的抢花炮、踢键子等等。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伴随物,滋养于各民族的社会风习、生活方式的土壤中,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实用性等特点。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较高的技击性,而且还表现出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情,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趣味醇真,简单易行,在民族地区得到广泛开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节日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活动起主导作用,其内容的丰富程度限制着传统节日对其它活动的可选择范围,因而传统节日中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节日的体育活动。如:被誉为“洱海边上的广交会”的“三月街”,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白族传统节日,在这个欢乐的民族传统盛会里,威武的霸王鞭和精彩的赛马、斗牛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深深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宾客和世界各国朋友,这些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传统的节日内容。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只有符合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迎合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以满足大众的多功能需求为目的,对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进行超前性发展,才能为民族传统节日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

三、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思考

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民族体育是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不断更新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已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实现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首先要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用科学的理论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更新和转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关系。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对两者的生存与发展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要清楚的看到两者的互融性和结合点,树立正确的互动发展观念,加强政府与体育、文化等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并达成一定的共识,统一思想。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要以促进两者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在正确统一的思想驱动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互融、互动和互促,使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向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2.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其最终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无论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还是民族传统体育,最终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一般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具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身心健康,繁荣经济、宣传民族文化,迎合民俗民风等多种功能。加强民族团结主要是通过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统一的民族爱国战线;而促进身心健康主要是在传统节日中,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经济繁荣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提高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宣传民族文化主要是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迎合民俗民风就是为了满足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传统节日的体育活动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健康与体质。为此,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以政策导向为支持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效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传统节日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直接受到经济的制约。为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大力支持,采取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体育经费的投入,实行国家、企业、集体、个人等多种渠道集资,减免民族传统节日中某些活动的相应税收等措施,实地解决经费问题来激活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大力扶持民族体育事业,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对节日活动的组织宣传、场地设施、节日用品提供充分的保障,并发动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并对其所开发的项目进行安全检查,以保证节日活动的有序进行与规范的执行。另要抓住传统节日中体育活动的机遇,在政策支持和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施等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推广和普及工作,建立建全基层的体育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培养一批具有对民族体育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失时机地通过节日体育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普及推向高潮,努力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4.以开发社会效益为出发点

研究民族传统节日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重构、改造与创新和民族传统体育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作用与价值,必须站在发展的高度,以市场经济为向导,本着体育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传统节日与民族体育彼此改革及相互吸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既有本土体育的主要成分和精髓,也包含着外来文化的因子,具有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双重性。改革与创新的着重点应放在开发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上,在不影响节日内涵的前提下,去劣存优,增加社会价值大而效益高的成分,提高节日的社会效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重构、改造与创新,更要突出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吸收、转化及创新性开发,使节日所选择的内容既能有效地满足节日的需求,发挥其功能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显示体育的社会价值,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的目的。在民族传统节日的规模上,要大小结合,以小型多样为主,尽可能使大众都能直接参与活动。在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上,要结合实际,突出社会效益,即可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体育表演和竞赛,也可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符合节日内涵和民俗民风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供大众参与健身娱乐,从而实现以民族传统节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更新与普及,同时又以民族传统体育的蓬勃发展来推动民族传统节日的兴旺繁荣。

5.形成产业组织结构

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必须改革重组管理机构,形成规模宏大的民族产业经济,建立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竞争制度,使民族产业经济的经营者与投资者都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合理的配置资源。要利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优势,将分散或面临衰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商业包装,推向市场。要把具有较强潜力的经济价值高的如新疆的“达瓦孜”、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蒙古族的“赛马”“摔跤”、满族的“珍珠球”、侗族的“抢花炮”以及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具有实战对抗的“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形成民族体育产业经济,以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在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初期,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鼓励各投资主体进行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性开发与利用,并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组织。产业组织应具有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法人资格[3],成为体育市场的主体,负责在传统节日中组织规模较大的民族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发行体育彩票、组织观众有奖竞猜活动,既承担体育经济人的职能,他们的经营行为从微观上保证体育产业具有内在的市场动力,而在宏观上则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培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专业人才

要促进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就必须提高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知明度,营造节日气氛,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增加运动项目的对抗性、技能性、惊险性和表演性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消费,体验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哪原始古朴、趣味纯真、具有民间风情的刺激动态。为此,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少数民族中选派出一批优秀人才进行本民族的体育项目训练[4]。这些优秀人才不仅具备高超的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具有非凡的组织观众积极参与能力,使观赏者在回归自然、欢乐而惊险刺激的气氛中心旷神怡,积极参与和尽情消费。

四、结论

1.在人类诸多的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的思想、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以及促进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而民族体育更具特色。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民族体育是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为此,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是本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2.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两者的嫁接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互动发展。

3.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互动发展关系,坚持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研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互融、互动和互促,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向大众化、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篇3

摘 要:传统武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传统冷落、传而不统、统而不全、名实不符,传统失真等。传统武术急需重建和再发展,其途径是一条评价、整合、推广的道路,评价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确立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不丢失,动态地从其时态出发,客观的评价传统武术,实现其传统文化、技击、健身价值; 传统武术拳种的整合,包含相邻技术系列、性质相近拳种、从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角度、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五个层面整合,相对应的应该有一套整合的措施;推广主要有段位制模式、竟赛模式学校武术模式。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法是功力测试——拆手对练——套路演练三位一体化竞赛。

关键词:传统武术;评价; 整合; 推广

中图分类号:G85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51-04

On the Strategy of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WU D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Wushu is facing some troubles in the new era such as loss of tradition, descending without unite, unite lack of all-round, disjoint of title and facts, and distorted tradition. It requires re-construc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in a way of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whose general theme is consoliding the basic value of traditional Wushu, doing dynamic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realizing its value of culture, attack and fitness. Compound of Wushu boxings combine from boxings of similar techniques and nature, humanity, nature and society,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e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ushu. A series of corresponding integration are required, including stage mode, competition mode, and school Wushu mode. Traditional competition format of Wushu routine is a trinity of quality test, single movement combat, and routine practi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 evaluation; integration; promotion

当我们为传统武术与新型的竞技武术发展不平衡而鸣屈时,传统武术本身是否也应该做一个反思呢?那就是,传统武术拿什么奉献给今天的社会?这就需要传统武术自身首先要进行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发展的途经应该是一个评价、整合、推广的过程,墨守成规,无动于衷的结果只能是被冷落及无可奈何的衰微。因为文化的发展,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必然是个逐渐优化的过程,这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规定。

1 传统武术的困境

1.1 传统武术的定义 传统武术是由传统与武术两个概念复合而成,在空间方面,我们限定在中国的地域上,在时间方面,一方面,根据“当代中国武术就目前的结构特点而言,大致由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系统组成”的事实,为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对应(尽管这不符合逻辑);另一方面,为了剔除当代个别人打着传统的幌子,自称是传统武术,其实是还没有经过历史检验的新编武术,所以,我们认为将传统武术的时间界线划定在武术成为全国运动会竞赛项目的新中国诞生的1949年,为传统与现代的时间分界线。将此前形成并流传到当今的武术技法视为传统武术的内容。

那么,具体的传统武术是什么呢?按照逻辑学的发生定义法(就是用事物发生形成过程中的情况作为种差的定义),从传统武术的发生过程,我们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

这样从传统的时空特性和武术本质属性角度,按照逻辑学词语定义的方法,我们将要讨论的传统武术定义为:从解放以前形成并流传于当今的传统武术。

具体特征表现为:

1) 从时间性上,我们排除了解放以后为了竞技比赛新编的各种套路,包括贯以传统武术拳名的套路,同时,也排除竞技形式的散打比赛等内容。

2) 从属性上,要求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包括清晰的历史传承、系统的训练、完整的技术、独特的风格等。

3) 从内容上,主要指经过80 年代挖掘整理出来的130多个拳种内容。

1.2 竞技优先,传统冷落 长期以来,在我国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大背景下,武术也同样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形成以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一支独秀,与竞技武术相比,大量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从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到投入的人才物力都是不可同日而语,在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传统武术就象流浪汉,四处飘荡,散落在民间,依靠一批痴心的武者苦苦支撑,致使大量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已经或正在流失,如两仪通背、猿公腿法等拳种,以至于有人发出了“传统武术是我们民族最大宗也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1]的哀叹!

不容质疑,除去我们在武术赛场上看到的武术外,的的确确还有大量非常优秀的传统拳种,而这些拳种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健身价值、特有的娱身功能,而之所以这些拳种不能普及推广,很大程度不是拳种本身的问题,而是和我们的一些推广体制和方法有直接关系,就像在某一个荒山僻林中有大量的宝藏,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好的途经运不出来,不能造福人们,宝藏也成了“废物”,比这个例子更可怕的是,宝藏或许总有一天被人们发现,可是,大量的传统武术是以一些人来保存的(录像与书本绝不可能代替),随着一些武术艺人的逝去,有可能失而不可复得,如刚刚去世的孙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孙剑云老师,其一些技艺将随之西去。

1.3 传而不统,统而不全 我们一面为传统武术的冷落鸣不平,一面我们也“怒其不争气”,当然这和各级部门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但是,从传统武术本身看,许多传统拳种本身在传承过程中就有断续之处,仅就传统武术拳种的套路而言,记载的与流传的,原创的与保存的都有相当大的出入,以至于不少正宗传人也不得不广罗散失的套路,如白猿通背传人胡绍光讲:“……怕这拳法失传,我们挨个拜访了上辈传人…”,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苦苦寻求失落的传统武术套路,且不说其意义大小,反映的是传统武术本身存在的问题,1982年进行的大规模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所谓的“自成体系”的129种拳术,真正落到操作层面而不是纸面的拳种有多少呢?

究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社会变迁、传承方法、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目前,呈现给我们的许多传统武术拳种本身就不够系统,这是必须正视并加以挽救的事实。

但是,特别指出的是,目前传统武术拳种的不“传”与不“统”,不是传统武术本身没有,主要是散落和杂乱,缺乏系统科学的梳理和建构,如某一拳种在一定地域或某些传人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就整体而言,如果能够互补,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对完整科学的传统拳种体系,完成这样的工作必须是有组织有步骤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当一部分传统武术老师的人去楼空,这项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1.4 名实不符,传统失真 尽管,传统武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她顽强地在延续,可以看到难以计数的不同肤色的武迷,不远万里千里探寻传统武术的真谛,这正是传统武术巨大魅力,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遗憾的是传统武术被一些人玷污了,膺品传统武术的泛滥与危害给原本灿烂的传统武术蒙上了阴影,打着传统武术的幌子,喊着“神功”、“绝技”的武术随处可见,只要你随便翻阅任何一本武术杂志,想必不难找到你想学习的所谓“正宗”传统武术的各种奇功异技,前提是只要你肯付钱,花十几天甚至是数十小时的功夫,学得正宗传统武术不是问题;还有一类,相对普及的一些传统武术拳种鱼目混珠,不断涌现,如各种自称传统的太极拳,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时间冠以各种名称的传统太极拳如雨后春笋般的凸显,也不能不叫人瞠舌,扰乱了市场,也毁坏了传统太极拳的声誉,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也需要打假,否则,丧失了声誉的“传统”武术以后还怎么发展。

2 传统武术的评价

2.1 评价的思路与意义 基于我们对评价理论的认识和传统武术的把握,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不同的文化价值不同,传统武术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具有了,第一,传统民族性。这是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的特点。传统武术以技术传授为主要载体和途径,其中寓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特性,如拳礼的民族性,抱拳礼等;动作的文化内涵,如形意拳的五行拳,包含了五行、五脏等内涵要求;运动形式的哲理性,例如套路的编排就有暗含“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象小八极拳套路的“冲天炮”——“闭地肘”——“合手者”组合,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第二,功套用的一贯性。这是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特点。不同的武技都有自身的技击价值,但是,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实现,它所依存的训练过程就是功法、套路、应用三位一体的一贯性,这恰恰是技击价值的特点,传统武术的实体是成熟的各个拳种,而成熟的各个拳种的技击性各有特点,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功法、套路、实用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由此实现传统武术的独特的技击价值,具体表现在整体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法全面、练法独特、攻守巧妙、效果突出、赋予哲理等。第三,武医健身的统一性。这是传统武术健身价值的特点。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是以武为体,以医(传统中医为主)用,实现健身价值,不同的运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健身作用,传统武术的健身主要是通过练习具有攻防属性动作的武术内容为载体,遵循传统中医理论,而达到健身作用,如形意拳的劈拳,动作的主要属性是劈击,而遵循中医五脏学说,以劈拳属金,通肺为依据,以求健肺,使武术技法与医理相统一而健身。

其次,我们应该从事物状态角度认识传统武术的评价。传统武术的状态有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而且是一种有着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方向性的矢量,故而评价必然是回顾过去、立足现在而面向未来,判断的根本标准就必然是出发于现在走向将来的远大目标。因此,传统武术的应然性是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必然有相对这个文化环境下的时代特征,而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武术必然会有实然性的变革,传统与现代常常是矛盾的,如何有机的结合是传统武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确保传统武术特有的价值前提下,动态地保留过去传统武术中丰厚的文化底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开发将在未来社会发展的空间,将是传统武术评价的一个方向。

由此,我们得出对传统武术评价的基本思路:确立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不丢失,动态地从其时态出发,客观的评价传统武术。

对传统武术的评价旨在真正意义上的推动和推广传统武术的发展,这是培育民族自信心、自强观念,宏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唤醒和实现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潜能,实现民族强盛的使然。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21世纪,诞生于华夏大地、闪耀着黄河文明智慧的传统武术必将流播于世,供世人学习和崇敬。那时,我们会无愧于强大的祖国,无愧于伟大的中华民族。

2.2 科学评价传统武术的基本标准

从传统武术价值层面和状态出发确立对传统武术的评价,由于传统武术的实体是具体的拳种,所以,事实上对传统武术的评价落到实处,是对拳种的评价,基本标准:

2.2.1 丰厚的传统文化性 这是体现传统武术传统民族的文化价值,以及过去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

具体表现:

1) 清晰的历史传承。传统,在拉丁文中“traditum"原义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事物。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从操作意义上说,延续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事物都可以看作传统。一般要求在三代以上的流传关系,要求有实物的证明,如拳谱、文献、师徒之间的拜师帖以及回帖等。

2) 充实的哲医内涵。不管是具体的武术动作,还是各种练习形式,甚至是武术礼节,服装器械等都要赋有充实的哲理、医理、以及民俗文化等,反映一定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

2.2.2 完整的技术体系 整个拳种要有包括从基本功、动作、套路、实战等一系列完整技术体系。这是实现传统武术技击、健身价值的前提之一。

具体表现:

1) 规范的基本技术。要求具有本拳种相对确定的技术规范,而且具有科学性。

2) 突出的风格特点。本拳种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拳种的特点,如特有的动作造型,别具一格的技术要求,独特练功方法等。

3) 完整的训练程序。传统武术在长期的传流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功法入手,进阶套路,过渡实用的基本程序,其中包含了一个具体而详实的训练过程,这是传统武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2.2.3 突出的健身功效 这是传统武术健身价值和现在时态的体现。

具体表现:

1) 依武而健。传统武术拳种的健身功效不能也不应该脱离武的特点,也就是所采用的动作要有武术的攻防属性或具有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寓武性于健身性中,这是武术健身的本质特点。

2) 因拳而异。不同的拳种,因技法要求的不同,其健身效果各异,每一个拳种都要有相应的突出的健身功效。如八卦的走转对下肢的健身效果,通背的长击对上肢的锻炼作用等。

2.2.4 传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这是传统武术文化性,以及贯通过去、现在、将来时态的要求。

拳种不但要有技术体系,还要有自己突出的相应理论体系。

具体表现:

1) 理根传统。传统武术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产生的,必然具有传统的理论基础,如传统的阴阳、五行、六合、脏腑、经络等,因此,这些都是传统武术所必须依托的理论基础。

2) 符合现代。传统的武术理论建构在传统理论基础上,同时,应该符合现代科学原理,我们反对削足适履的改革,一味的“西化”,但是,利用现代科学的实证研究必不可少,保持传统理论的架构,应用现代科学的诠释与不断完善是衡量传统武术的必须,这是事物状态发展的要求!

3) 技理统一。无理不成拳。技术与理论必须高度的统一,无论是传统理论还是现代科学都不能是牵强附会的穿凿,需要实证、实证再实证。

3 传统武术拳种的整合

3.1 传统武术的整合层面 传统武术整合是以完善“文化的”、“技击的”“健身的”武术体系为宗旨,最终的整合目的是实现其各种价值。这种价值整合观念是传统武术整合的核心,主要在五个层面的整合。

第一个层面是相邻技术系列的整合。这是最直观、最基础、最容易实现的整合,比如同一拳术不同流派的整合。

第二个层面是性质相近拳种的整合。这是基于相邻的技术系列有机联系起来的、比较容易实现的整合,比如相同技术特征之间的拳种整合,长击、短打、圆柔类。

第三个层面是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传统武术的整合。这是传统武术技击性、文化性、表演性、健身性、娱乐性等不同层面的整合。

第四个层面是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几千年来形成和流行的传统武术,对文化发展在具有选择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封闭性,使得传统武术与文化发展之间出现了断裂和异化,需要武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整合。

第五个层面是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整合。传统武术不可能游离于世界武技之外,与世界其他武技之间的整合,是传统武术屹立世界武技之林的必然。

3.2 整合的措施 第一层面相邻技术系列的整合。

按照传统武术的认定标准,对现存的同一类拳种,不同的技术流派,进行整合,具体方法:

1) 确定拳种基本标准。

2) 科学论证,容许合理个性存在,求同存异,最优化。

3) 通过试验证实,确定相对标准。为以后传统武术的推广、竞赛、实行段位制等做好基础建设。

第二个层面是性质相近拳种的整合。

1) 从劲力和技法特征确立标准。

2) 按同技合流,异技分立原则归类。

3) 提出相对集中的各大拳种认定标准。

第三个层面是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的整合。

1) 抽取各大拳种的典型动作和套路等内容。

2) 从文化、技击、健身等方面对同一内容进行实证研究。

3) 提出可操作的技术内容。

第四个层面是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1) 厘清传统武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2) 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必要的现代论证。

3) 让传统武术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第五个层面是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整合。

1) 寻求世界其他武技与传统武术的异同。

2) 借鉴、吸纳其他武技有益的成分。

3) 保持民族传统性适时改进自身以融入世界武技,经久不衰。

4 传统武术的推广

4.1 推广的必要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落到实处,有步骤计划的推广。现有的体育制度,需要国家主管武术部门的行政和学术的领导,在评价和整合的前提下,大力的有步骤的推广传统武术,可以将现在较为成熟的拳种,逐步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活动,推广传统武术的发展。

开设传统武术专业,培养现代化传统武术人才。传统武术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规格是决定传统武术发展的核心,传统武术的评价、整合、推广,特别是在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没有现代化的高级传统武术人才是难以完成传统武术的真正发展!

4.2 推广的出路

4.2.1 段位制模式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利用段位制模式推动各个传统拳种发展。段位制是一种成熟的推广模式,许多域外武技都成功地利用段位制推广,但是,作为传统武术的段位制,应该注意的是完整地保留传统武术技术和理论体系,不能肢解和异化武术的整体性,如技术训练由功法、套路、到实用的训练过程,其中,贯彻渗透着浓厚的文化特色,要追求文化性、技击性、健身性的统一。

4.2.2 竞赛模式

4.2.2.1 赛制模式 竞赛是撬动传统武术套路发展有力的杠杆。有学者从武术整体性,原本性的角度认为不宜再搞类似竞技武术套路的比赛,但是,竞赛对一个运动项目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因此,我们认为从推动传统武术套路发展的角度,竞赛必不可少,通过正式的国家认可的高规格的竞赛,会极大的推动技术水平提高,以及普及推广,具体的竞赛模式有:

成立单项拳种协会,举办专项的拳种比赛,促进技术的发展。这是针对某一拳种举办的单一拳种比赛,如八极拳、形意拳等比赛。这种比赛可以促进拳种的技术发展,以及相关拳种的人口普及。

全国最高规格的传统武术套路锦标赛。这种竞赛是与目前竞技武术锦标赛相同规格的竞赛,但是,值得研究的是是否能够真正体现传统武术套路的本质,为此,我们设计一种新的赛制模式。

4.2.2.2 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法 传统武术套路本质特点——突出技法,追求劲力。传统武术套路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动作的技击性,编排构思巧妙,体现一种技击属性,训练的主体价值取向于练劲,培育技击之本,表现为功力大小。

功力测试——拆手对练——套路演练三位一体化竞赛。根据传统武术套路的本质特点和竞赛规则,套路属于难美性项目,对套路的特点检验应该属于同项群的项目,因此,根据套路的本质特点,针对其构思巧妙的技击属性应该采用拆手式对练,如类似八极拳对打,这种对打不同于脱离套路单练的对练,而是针对单练套路技法和攻防编排的对打,旨在检验技法的真实含义,和套路编排的攻防合理性;针对传统武术套路的追求技击劲力的特点,设计相对的功力测试,具体方法是选取若干拳种典型动作,以击打的力度和准确度为测试手段,如八极拳的顶肘、通背拳的拍掌、形意拳的崩拳、短兵的劈刺、软兵的击打准确等,由此,三项竞赛形式,以有机的形式组合而成一个赛制,以求完整的保留传统武术套路的本质特点,将三项竞赛得分以一个相对合理的权重配比,构成一个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式。

4.2.3 为现行的竞技武术提供支持的模式 为竞技武术发展的技术支持、全面振新传统武术、包括传统武术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现行的竞技武术按项目主要有套路和散打两项,竞技套路比赛的技术与风格的枯竭与迷失,面对由传统武术延伸而形成的竞技武术技术越来越枯竭,只能大量的搬运其他体育项目的动作,如舞蹈,体操等,其实,传统武术中蕴藏了大量的资源,由于我们继承的太少,重视的不够,因为“不知”而“迷失”,这也是我们常常怀疑竞技武术是武术吗?或者竞技武术被指责不是武术的一个技术原因。竞技散打比赛,美其名曰中国武术散打,事实上中国武术存在的实体是各个传统武术拳种,然而,今天的散打,我们难以看到其与传统武术拳种之间的真正关系,以至于人们疑问现行的散打是源于我们的传统武术吗?如果真正立足于传统武术拳种,从中高度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武术散打训练体系,技术体系,想必我们看到的散打一定是一种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的真正中国武术散打,这需要从传统武术中汲取丰厚的资源,也是传统武术应该为现代竞技武术提供的技术支持。

4.2.4 走向学生的学校发展模式 拳种的感召力和独特而丰富的功能是满足不同人需求的宝藏。

许多拳种早已随着文学影视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极赋有感召力,可以吸引众多的学生加入武术的学习队伍中,而且,各个拳种都具有各自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身心锻炼价值,为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地需要提供了宝贵地武术资源,为改变长期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学校体育,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内容保障,同时也是传统武术拳种得以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领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杨民族精神,绝好的载体。

5 结论与建议

1)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

2) 传统武术目前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竞技优先,传统冷落、传而不统,统而不全、名实不符,传统失真。

3) 传统武术的评价的基本思路:确立传统武术的基本价值不丢失,动态地从其时态出发,客观的评价传统武术。主要表现在丰厚的传统文化性,具体反映为,清晰的历史传承和充实的哲医内涵。完整的技术体系具体反映在,规范的基本技术、突出的风格特点。和完整的训练程序。突出的健身功效,具体反映在依武而键、因拳而异。传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具体反映理根传统、符合现代和技理统一。

4) 传统武术拳种的整合。包含相邻技术系列的整合、性质相近拳种的整合、人文、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学科的整合、是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传统武术与世界武技的整合等五个层面,相对应的应该有一套整合的措施。

5) 传统武术的推广主要有段位制模式、竟赛模式、学校模式等。传统武术套路竞赛方法,是功力测试——拆手对练——套路演练三位一体化竞赛。

6) 建议本研究只是宏观的战略研究,尚需具体的针对每一个环节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15-19.

[2] 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4.

[3] 袁责仁.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7.

我国传统武术发展之策略研究 篇4

1 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对武术的评论中, 最忌讳的指责就是“不科学”, 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有知无识”、“有述无作”、“信而好古”的规训, 中国武术素来就偏重于佛、道、儒、文、史、哲方面, 思维方式上讲究非逻辑的“由臆达悟”程式。中国武术的发展首先是意太高, 而言太少, 即“言不尽意”。其二, 武术的“实践”超前, “理论”滞后, 二者严重脱节。其三, 武术提倡“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本来武术是一种至高境界, 但却遗憾地转向失传。这些大大限制了武术发展的空间, 最后使之流入浅薄的明间“角抵百戏”, 失去了与竞技体育融合的机遇, 其原因如下。

1.1 中国武术的传承模式

中国人对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 认为越古老的东西越是尽善尽美的。所以, 武术讲辈分, 并善于流派, 技艺的流传, 形成了“自成一统”的个性和上下承传的发展规律。另外, 武术也以儒家思想为内涵, 主张“法古”。历史证实, 儒家思想维护了中国武术的整体性, 收敛性和伦理特征, 但它们也有意无意地制约了武术的发展与创新。

1.2 专制的社会制度与形态扼制了武术的发展

自夏朝以来, 中国一直就是一个君主制、家天下的国家。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形成并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政策和礼制来规范上层社会的举止行为。在这种伦理思想的指导下, 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特性是依附和服从, 正是这一显著的文化特点, 扼制了武术的发展。

1.3 文化的早熟和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辩”

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在那种等级森严, 尊卑分明的传统礼制的影响下, 中国武术始终没有走向推崇个性, 以民为尊的现代体育形态。直至近代由于受西方科技和文化的挑战与冲击, 中国才开始转型。中国武术也随之更新机制, 把视角转向现代体育。

2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

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的问题上,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观点:应该把体育理论是实践相结合, 努力改变当前理论上积极而实践不力的脱节现象。一方面要反对落后、复古的民族主义观念, 另一方面也要反对西方体育至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正确认识体育精神, 加强科学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健康良好发展, 并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精神。概括以来有以下几个较为成熟的对策思路。

2.1 正确评价民族传统武术, 摒弃、保存与弘扬并举

形成于古代社会的民族传统武术, 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 要发展中华武术, 就必须加强科学研究,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 对于一些落后的, 不科学的, 甚至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悖的活动, 采取摒弃的态度, 而那些既体现民族特性, 又融合竞技性, 健身性, 艺术性于一体的项目, 采取积极弘扬的态度, 使武术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即立足于传统, 兼收并蓄, 以完成自我的发展与超越。

2.2 百花齐放, 互相借鉴, 既保持武术的固有特点, 又沿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方法各异, 形成了各种拳种、流派, 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发展武术要讲科学。在武术的流传中存在一些不讲科学, 甚至故弄玄虚, 掺杂迷信色彩的东西, 不要把这些也看作是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相反, 这是糟粕, 是应剔除的, 否则, 不利于武术的健康发展。要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原理去解释武术的作用和传授方法, 使武术沿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2.3 加强人才培养, 改革竞赛制度, 促进全面振兴

培养优秀的民族传统武术人才是武术发展的基本保证。这些年来,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武术队伍, 包括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师、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业余体校武术班的学生, 以及社会上大批的武术拳师。这种队伍是发展武术运动的基本力量。要继续加强武术队伍的思想、组织的建设, 使他们在各个方面进步、成长, 在发展武术运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重视理论建设和科学研究

传统武术建设的核心是理论建设。尽管在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一套精深的理论, 但还是需要有一个挖掘、整理、吸收的过程。建国以来, 尤其是文革后, 在武术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但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各种的需要。21世纪是“科技立国”的世纪, 体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克服理论上的贫乏, 树立科学观念, 重视理论体系建设, 促使传统武术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中华武术前进的步伐。

总之, 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弊端, 我们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 立足于民族传统武术的现代社会意义的追求和改良, 将古老的武术用今天或者未来发展的理论进行诠释, 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只有这样, 才能使武术得到发展, 才能真正做到武术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

参考文献

[1]李重申, 谢谨.寻求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点[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5) :50-51.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取向研究论文 篇5

摘要: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等文化内涵,然而近些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从立足现代,融汇中西、树立价值,明晰内涵、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传统武术;高校发展对策河南省焦作温县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而河南理工大学又是焦作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专科院校有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院校,极具传统武术开展的优越性與便利性。但目前有关焦作市高校内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分层、分类对学生课上与课余习练传统武术调查更是屈指可数。本文针对焦作市高校传统武术开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同时通过现状探索学生学习传统武术背后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理论参考。

1.影响武术发展的因素

1.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本文选取了河南省焦作市三所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查分析,包括河南理工大学(理工科为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科为主),焦作大学(综合类),通过调查发现:在课程内容上,传统武术占比例很小,项目也很单调,主要以太极拳为主;课时安排上,在传统武术课的培养方案中,教学时数少,课时量小,每周仅有一个课时的课程;师资力量上,具备专业的传统武术的教师较少,关于传统武术的教具也很难见到。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经费的投入。

1.2武术课程自身特点的限制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主要特点有:内容是丰富、技术复杂、方向不确定、路线变化大,这就使学生很难掌握。加之学生不努力学习作用,限制了武术课的发展。学校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有些趣味,这样学生们学起来才会有更大的信心。

1.3武术教学场地、器材设施、教材用具的匮乏

根据调查显示,61.3%的学生对传统武术感兴趣,但学校内专用武术场地太少,且在露天场地上课,影响教学效果,器材设施过于陈旧,连武术教材也比较落后,内容没有新意,致使学生不愿意上课,找不到兴趣点,这些情况一直困扰着武术教师。而且教师对武术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中大都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的教学模式。

1.4武术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焦作市普通高校武术选修课统计出的数据来看,传统武术课的上课人数和上课时间都较少,而且项目也很单调,主要以太极拳为主,要注意教授除太极拳以外的传统武术项目。由于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武术项目的规模变得更小,限制了武术的发展。

1.5武术教师相对匮乏,即“数量不足,质量单一”

通过调查所知,学校教师大都是以教太极拳为主,而忽略了其他的拳种的教学,真正了解太极拳文化的更是少之又少。但76.8%的武术教师在相关技能的教法上很死板,不能现身说法,说不出什么子丑寅卯。

1.6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武术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取得学分,保证自己不挂科,或为了学点功夫,去逞强斗狠等。教师们应当给学生讲练好传统武术的必要,讲述武术文化,对武德有一定的理解,使得他们有明确的习练目的,这样不仅能强身健体,且也可以陶冶情操,了解并传递传统武术的优秀文化,从而发展终身体育。

2.对策及建议

2.1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加强

学校应不定时的组织教师对武术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并且运用到教学实践和中,形成一套既相对完善又比较适合焦作市普通高校开展的武术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2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学校要对武术场馆的建设大力支持,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传统武术。同时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武术场馆进行维护,并定期维修,做好安全工作。

2.3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内容与养生功法

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自己想学的武术套路,自由选择太极拳、少林拳、长拳、八极拳、功夫扇等等,增加传统武术养生功法(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的教学。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武术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武术健身养生、娱乐表演、技击格斗的内容,掌握武术的技击技术,理解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而达到了解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

2.4增加武术选修的学时和课外辅导时间

学校为了学生的能学习到更多的武术知识,应适当的开展一些武术兴趣班的,增加学生学习武术的时间和课时,教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学习的思想认识。

2.5以学生为主,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

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加强学校武术社团的有力建设,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传统武术的教学应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武术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大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相信在学生们真正认识和了解传统武术之后,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邢国福.范保国;论中国武术在高校体育发展中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马洪全.朱全飞.谈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发展[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管慧香.王宁.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及其对策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0).

[4]肖亚康.高校武术发展战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12-13.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7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传统项目, 传统武术理论博大精深, 伴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传统哲学思想理念、民族特色文化、区域特色文化有着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特点, 传统武术既有以中国山川河流划分的传统武术拳术名称, 也有以古人姓氏划分的传统武术拳术名称。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 传统武术不同流派和门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南拳北腿逐渐走向统一, 中国传统武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具有较为广泛而深厚的影响意义[1]。传统武术文化在散打运动中的取向, 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发展到今天主要以散打为主, 散打运动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之上融合了现代体育竞技的内容而创编出来的, 因此散打运动是现代武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散打运动的发展最终是对有着几千年传承历史的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散打运动是传统武术在当代体育的表现形式, 是传统武术的竞技化。传统武术文化的的价值取向也有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 有利于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地继承。中国传统武术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 传统武术自古就具有南拳北腿这样一种说法, 其主要意思就是在北方的武术技击当中主要是突出了腿部的进攻, 而在南方武术技击当中主要的是突出了拳法的进攻。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发展几千年还保持着活力, 主要是因为它深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民族特色当中,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主要特征既相互联系, 又在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 传统武术在技击方面的散打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是武技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共存的问题, 其根本也就是处理好武技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2 武德在传统武术中的特色地位

武德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所在, 传统武术文化的武德是建立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 在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上, 同时又吸收了中国古代道家、释家等中国古代传统思想, 融合了中国古代百家哲学思想为一身,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武术文化又赋予了新的哲学思想理念, 习武之人必须先学习武德, 传统武术的第一课便是学习“抱拳礼”, 只有具备良好的武德, 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习武者, 武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习武者武艺的高低, 一个有较高武艺的习武者必定有较高的武德, 反过来一个武德水平较低的习武者其武艺水平必定有限, 真正的习武者能够做到一身正气, 小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大到精忠报国, 这些都是武德的具体体现, 因此武德在传统武术文化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武术的武德可以说是对习武者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 武德影响着习武者的方方面面, 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传统武术文化当中的具体体现形式[2]。

传统武术的技击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武艺和军事兵器武艺, 同样也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门各派, 传统武术的功法包括古代气功、养生功法、拳法套路、兵器套路等传统技击内容。武术的技击性在民间广泛流传, 各门各派都有其独特的拳法套路, 也有相同很多相同点, 在民间就有百家武术出于少林一说, 传统武术由于深受传统武术的影响较为深厚, 传统思想也同样左右着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较为封闭直接导致传统武术就有着同样较为封闭保守, 传统武术有着独特的师传、传男不传女、不传外性等独特特点。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石核心, 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力, 传统武术离开了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就会失去了传统武术的精髓。

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影响着中国武术的明天, 传统武术的改革和创新必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特色文化特征。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繁衍生息, 传统武术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由于外来强势文化的介入,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传统武术也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面对西方体育的强势介入, 传统武术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传统武术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何在当前后现代主义社会当中传承和发展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 传统武术能否繁荣昌盛是当前每一个传统武术工作者面前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武术文化及其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由此可见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武术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方方面面, 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重视传统武术技能的传授, 也应该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习武者通过对传统武术知识的学习, 能够更好的习练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受到了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国外也有很多的武术爱好者, 中国传统武术第一次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是在第11届奥运会上, 这是中国传统武术世界的第一次接触, 1936年8月1日, 第11届世界夏季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 中国代表队参加了此次夏季奥运会, 同时还派出了一共由九名传统武术运动员组成了中国国术代表队到会参加表演, 在这次表演当中九名武术运动员为大会表演了传统武术拳术和器械, 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 队员们伸手敏捷, 动作娴熟, 翻腾跳跃, 赢得了大会的好评, 使得外国人大开眼界, 此次传统武术代表队在奥运会上的表演引起了整个柏林的轰动, 震惊了整个世界体育界, 德国人都以亲眼目睹了此次中国传统武术代表队的武术表演而感到庆幸[3]。从此以后中国武术不断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目前国外有很多中国传统武术爱好者, 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武术,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武术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些地区成了了许多中国传统武术研究团体。

3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3.1 实现竞技武术的国际化

中国传统武术的社会价值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背景之下, 全球经济和交流高度一体化, 在这个良好的世界大环境之下, 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促进国际交流, 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 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心主要放在了竞技武术上。中国参加奥运会已经有很多年, 在许多西方体育项目上摘金夺银, 扬眉吐气, 而曾经在奥运会上表演极受热烈欢迎的中国传统武术却因不是奥运项目被拒之门外。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武术套路和散打运动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 中国武术正向着世界奥运会项目的标准不断接近, 在2008的北京奥运会当中武术已经被列为奥运会的自选项目,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中国武术在国际化方面付出的不断努力和取得的可喜成绩,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见中国武术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 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武术的发展。我们当前的主要责任和目标就是把中国传统武术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认同, 因此武术工作者应该研究训练方法和内容的科学化, 竞技项目更能够接近国际化的标准。实践证明, 只有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化, 让中国传统武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走进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场, 才能让世界范围内的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武术健身当中,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使得中国传统武术能够很好的为全世界人民更好的服务。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就是通过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之间武术的相互交流, 在不断交流和沟通之中, 寻找各国武术方面存在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力求能够做到求同存异, 尽量减少各国之间在武术方面存在的差异之处, 以便能够更好的加强各国之间武术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这种途径寻找各国都能够认同的一致内容, 最终能够实现武术的全球一体化[4]。使武术成为民族振兴的一部分。

开展武术运动是强国之路的必经方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不仅仅依靠经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重要, 强国一定要有高素质的国民, 一个国家国民身体素质的高低也是评定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为国人提高了良好的平台,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融合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内容和形式为一体的整体综合能力, 因此中国传统武术势必成为全民健身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国传统武术作为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展, 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 如果对中国传统武术重视不够, 势必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武术存在认识上的重大误区。传统武术的套路门派种类繁多, 对习武者的基本功要求严格, 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势必会对当代人讲实效、求功利的价值不相符[2]。散打运动并没有突出中国传统武术自身的风格特征。综上所述, 面对中国传统武术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中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中国传统武术应该加强宣传力度, 使得中国传统武术能够真正走进学校的体育课堂。在传统武术的实践过程中, 无论是武术套路还是散打运动, 在训练方式和内容上都应该使其训练技术的简单化和实用化。传统武术的各门各派的拳种和器械都应该相应编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简化套路, 这样使得传统武术易于普及, 太极拳在传播中这方面做的很好, “简化24式太极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传统武术应该突出传统武术的技击性的特征, 传统武术应该结合新时代的需要创编出简单实用的格斗术。通过规范养生气功等领域, 使中国传统武术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的良好方向发展[5]。

3.2 开拓思想, 加强交流, 增强竞争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至今已经经历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其门派各异, 内容丰富, 形式多种多样, 形成了各门各派。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以继承为前提,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 才能使中国传统武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另外对传统武术中存在的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故弄玄虚的东西要勇于剔除, 在推广过程中尽量避免搀杂夸张虚假的成份, 使人们对传统拳种的功法、技术及其健身作用有真实的了解, 这将有利于传统拳种在大众中的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在推广方面应该制定逐步完善与传统武术相适应的比赛规则和和一系列的激励办法措施, 中国传统武术流传至今得益于其丰富的攻防格斗技法[6]。这就要求我们的竞赛不应仅仅以套路表演为其主要方式, 两人或多人的徒手及器械对抗性比赛也应纳入其内容, 使其功法、技法得以真实体现。当然比赛中的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武术工作者去研究解决。另外, 定期举行国内、国际性的传统武术比赛。要敢于向世界上其他格斗术挑战, 以交流、发展为目的举行邀请赛[7]。

3.3 加强科学理论研究, 力求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众多, 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各有特点, 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才能够传承和发展至今。武术工作者在对传统武术研究中应该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和传统武术理论的研究, 同时应该注重传统武术技击方法内容的探究, 使得中国传统武术能够做到有理有据[8]。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相比西方强势体育项目在国内发展较为缓慢, 一方面主要因为传统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授理念、方法的影响;另外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传统武术的训练十分注重习武者的基本功练习, 基本功练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一些人练习传统武术由于不能够很好的坚持武术基本功的练习, 以至于后期慢慢荒废了。因此在当今后现代主义的今天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和内容的同时应该对传统武术的训练进行科学化的改进, 从而使得传统武术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这是摆在当前武术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责任[9]。

3.4 加大行政部门对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视

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视和扶持的力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来, 才能使得武术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通过每一次的发展变革,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武术的每一次变革, 国家行政部门机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国家行政部门把传统武术放到新的发展战略上, 在当前物质泛滥的时期,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其一, 中国竞技武术实质上已经与传统武术不断分开, 已经脱离了大多数人民群众, 其二, 随着上一代武术家的不断步入老年, 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因此政府行政部门必须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视程度, 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扶持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武术有一个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近些年来, 随着竞技武术的不断发展壮大, 民间武术和学校武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革。因此要想使中国传统武术能够发扬壮大, 就必须得到国家行政部门的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武术得到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10]。

3.5 加大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当前学者应该深入武术实践的研究中去, 通过对武术历史、中国传统武术的演练和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等多方面进行入手,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武术, 加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总结。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方方面面的研究, 使得把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上来, 并在此基础上生根发芽, 最终把中国传统武术落实到实处, 切实做好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11]。实践研究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内部动力, 20世纪80年代, 国家体育委员会就召开了中国武术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明确指出了要“深化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挖掘传统武术, 抢救武术文化遗产, 是当前的急迫任务”武术的武术家和爱好者投入到了武术挖掘工作当中,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武术的门派种类繁多, 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医学、哲学、军事学等, 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掘和整理功过任重而道远。

3.6 加强传统武术教师和教练队伍的培养机制

大同市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研究 篇8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具有重大作用。传统武术具有修身养性,强健体魄以及社交愉悦身心等多种功能,对人们的健康有重要作用。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悠久历史。经过几千年来众多武术热爱者的不断努力,传统武术文化在大同这一地域范围不断得到继承与发扬。但是,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几年来,大同地区的传统武术发展正步入低谷。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研究对大同市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推动传统在大同市的广泛开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大同市大同公园、生态公园、大同大学、东信广场、儿童公园等地的传统武术习练者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百度文库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及相关期刊进行研究,查阅大同市与武术相关的书版报,宣传栏和大同市的资料记载进行研究。

2.2.2 问卷调查法

对大同市居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了400 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395份,有效率为98.75%,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2.2.3 访谈法

通过对大同市居民和资历较深的武术习练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访谈,了解大同市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完成必要的数据统计处理,得出结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大同市传统武术的开展现状

3.1.1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的性别情况

从表1 可以得出,男性练习传统武术有44.56%;女性55.44%,反映出大同市武术炼习者中女性要多于男性,女性进行武术锻炼的积极性高于男性。

3.1.2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的年龄情况

从表2 得知,年龄在20-35 岁之间进行武术锻炼的人有4.82%;年龄在36-45 岁进行武术锻炼的有14.03%;年龄在46-55 岁进行武术锻炼的有18.64%;年龄在56-65 岁之间进行武术锻炼的人有42.11%;年龄在66 岁以上进行武术锻炼的人有20.3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同市传统武术习练者大部分是中老年,其次是56-65 岁之间的人居多,而35 岁以下练习武术的人则非常少。

3.1.3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的学历情况

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大众的整体素质水平,不同学历的武术锻炼者多于武术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根据表3所知,接受小学教育的人有18.64%;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有48.25%;接受过大专或本科教育的人有27.85%;接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文化教育的人数有5.26%。从表3 可看出大同市武术锻炼者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受过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人数较少。

3.1.4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的职业情况

由表4 所知,在武术锻炼者中学生有11.62%;已退休的职工有41.67%;企事业单位有26.09%;公务员有4.82%;服务人员有6.36%;其他人员9.44%。说明大同市参加武术锻炼者都是以退休职工和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

3.1.5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的场地选择情况

由表5 可知,大同市武术锻炼场地的选择情况为:在公园进行武术练习场所的人有301 人占76.20%;以广场为传统武术习炼场所的人有256 人占64.81%;在住宅小区附近进行武术活动的人有171 人占43.29%;在公共体育场武术锻炼的有160 人占40.50%;在单位场地进行武术学和练的场所的有115 人占29.11%;在专门的体育俱乐部进行武术学习的有31 人占7.85%;而在其他场所练习武术的有25 人占6.3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公园和广场进行武术习练的人数占多数,这也突出了大同市的体育场馆相对不足,人民大众进行武术锻炼的时候势必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人们就不能去户外进行身体锻炼,导致人们不得不间断武术练习。武术锻炼的场所是人们进行武术练习的一个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好传统武术才能得到继承与发扬。所以,大同市的相关部门应加大武术的场地投资与建设,为武术习练创造一个好的平台,这会促进大同市传统武术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发展。

3.1.6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的专业人才的情况分析

从表6 可以看出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中受过系统学习及参加过专业比赛的人只占一少部分,分别为18.73%与10.89%。由于竞技体育的冲击传统武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困境,人们对武术的不重视造成了专业武术人才的缺乏。国家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先生曾说过:目前全国50 万体育教师中,专业武术教师微乎其微。大同市除了一些武术学校、民间团体、俱乐部和高校的少数体育教师精通传统武术外,许多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民间的拳师又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对大同市传统武术的传承和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此的大同市应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宣传与推广传统武术,是人们逐渐认识与了解中国的传统武术,为大同市传统武术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基础与平台。

3.2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的主要习练拳种

从表7 可以看出目前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大部分练习太极拳,而其他拳种在大同也有良好的发展但与太极拳的发展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太极拳由于国家的宣传推广发展状况远超过其他拳种。我们期望的是所有的拳种都有良好的发展,但是前提是必须有个别拳种有带头作用,太极拳起到了带头作用,而其他拳种并没有跟随,反而越来越落后,所以我们应加强对大同市传统武术的宣传与推广,创造良好的武术氛围,促进大同市传统武术的持续发展。

3.3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对习练拳种的了解程度

从表8 可以看出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的人群大部分是注重习练内容的技术方面,其次是单纯练习的人较多,在调查中只有一少部分人参加过比赛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所以大同市传统武术习练者应加强对习练拳种的理论研究以及专业性的技能,不能盲目的锻炼。

4结论

4.1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的基本情况

大同市传统武术习练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女性进行武术锻炼的人数多于男性且积极性较高。

4.2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的习练拳种

目前大同市的传统武术习练者主要以太极拳为主,将近占到总人数的一半,太极拳动作柔缓,简单易学,符合中老年人的锻炼需求。有助于增进健康,符合现在人们的养生观念,所以在锻炼时人们多习练太极拳。

4.3 大同市习练传统武术人群习练武术的动机

大部分人群参与武术练习是为了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和预防疾病,还有部分人群是通过武术习练丰富社交生活。

4.4 大同市传统武术的场地建设

宝应县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9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也是中国的瑰宝,不论从中国哲学思想、中国传统道德及中国民族精神等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武术都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国社会基层传统武术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凝聚了千百年来历代人们的智慧,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也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有利传承。

中国传统武术因具有独特的健身机理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而有别于现代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武术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在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飞跃发展,并且我国传统武术的一些优秀项目,如太极拳得到了大力的推广,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休闲健身方式。然而到目前来说,具体到有些地方却开展的不容乐观,宝应县的传统武术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推广与普及方面渐渐落后,并且传统武术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制约着传统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失去了其发展的动力和环境,从而失去了习练氛围。通过分析宝应县长期开展的传统武术项目、类型、人群、地点和组织状况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情况。指出宝应县传统武术项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传统武术项目的传承提供参考意见和规划,以期对推动宝应县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宝应县的安宜镇作为调查对象,该镇武术规模相对较大,把它作为重要考察对象以及宝应县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武术教练员、个别已故教师的高徒,参与传统武术晨练的人群,对研究宝应县传统武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需要,利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了大量传统武术传承等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宝应县地方志,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与总结,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2.2 调查访问法

多次拜访了宝应县的武术家,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武术教练员、个别已故老拳师的高徒,与部分传统习武者进行了交流,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宝应县传统武术的发展脉络,了解传统武术运动的开展情况,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2.3 逻辑分析法

本文主要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理清和把握宝应县的发展现状,并对此进行逻辑思维分析,发现问题。

3 结果与分析

3.1 传统武术项目的概念

传统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时代的背景下,通过长期与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建立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基础上,以技击为本质,以养生为终极目的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心养性等功能于一身并注重内外兼修,形神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传统武术包括内家拳、外家拳、南拳、象形拳等等,内家拳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剑、形意剑、八卦刀等,长拳主要是少林长拳派系,包括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弹腿等,南拳主要是短打、咏春拳、洪拳、地术犬法、蔡李佛拳等,象形拳包括螳螂拳、猴拳、虎鹤双形、蛇拳等。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区别:传统武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依据,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如今现代武术是以艺术表现为特色,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的竞技武术套路及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搏斗运动,也可以说是竞技武术运动。

3.2 安宜镇传统武术发展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武术的习练男性占43.3%,女性占56.6%,反映出宝应县传统武术的练习,女性的积极性高于男性。

从表2可以看出,传统武术锻炼的人群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8.8%;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进行传统武术锻炼的有2.4%;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进行传统武术锻炼的有11.6%;年龄在41-50岁之间的进行传统武术锻炼的有15.4%;年龄在51-60岁之间的进行传统武术锻炼的有34.5%;年龄在61岁及以上的进行传统武术锻炼的有27.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宝应县传统武术练习者大部分是中年人,51-60岁之间练习人数居多,21-30岁人数则非常少。

3.3 传统武术项目

3.3.1 太极拳、太极剑

宝应县安宜镇有6个集体练习点,练习的时间是上午六点到九点,练习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并且练习的时候都配有缓慢的音乐。从表3可以看出练习的人群是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他们对太极拳太极剑还是挺热衷的,表中电视台前锻炼人群占8.4%,白田广场锻炼人群占10.5%,时代广场锻炼人群占19.7%,亚细亚广场锻炼人群占19.3%,体育场9.1%,在公园练习武术的人数是最多的,占安宜镇几个练习点的32.7%,因这里环境、空气相对其他几个地方较好。

3.3.2 传统武术培训班

教练:刘喜春,曾在少林寺学习武术,精通少林拳、南拳,刀枪剑棍,国家竞技武术比赛套路、双截棍、散打。从表中可以看出,练习武术的青少年还是很少,年龄在8-15岁,应该是是小学期间,而且武术种类不是很多,较单一。可以个别家长希望孩子在小学期间,学校任务不大,压力相对较小时,给孩子学点武术,培养兴趣,15岁之后进入初中,学习压力较大,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学习武术。武术培训班的练习项目较单一,根据刘教练的分析,虽然他知道的挺多,他也希望把所学的都教给学生,但是练习武术,基本功是至关重要的,刚开始练习时,打好基本功是重中之重,一大半时间花在练习基本功上,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太强,一个动作需要反复练习,所以五步拳,规定拳比较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的,刀枪剑棍,国家竞技武术比赛套路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成绩。通过与他交流以及这段时间的考察可知道,宝应县一般家长给孩子上培训班最多上到初中之前,这就导致武术培训班教练刚把学生基本功打好,其他武术套路学的差不多了,准备教一些新颖的内容,例如少林拳、南拳之类的传统武术的时候,学生因为上初中,学习压力大不再参加培训班。从中也隐约看出政府不重视传统武术,国家也没有把武术列入学校教育考试硬性要求里,不然家长不会因为初中文化课学习压力大而放弃练习武术的。在我认为,传统武术如果要一直传承下去,国家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养成好习惯,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传承才指日可待。

3.3.3 武术交流情况

青少年武术培训班每年暑假都会参加扬州市武术比赛,同时宝应县举办运动会在开幕时都会有武术表演。之前来自武术之乡丰县、沛县武术世家前来传道授课,在宝应县开了大洪拳武官,教授内容是大洪拳、五步拳、太极拳、国家规定表演拳、散打、女子防身术、四方功法、朱叶手、铁砂掌等功夫。根据最近调查,这家武术馆已经关门,主要因为宝应县人对传统武术热衷不高,前去学习的人少之又少。也有可能宝应县人民对洪拳、四方功法、朱叶手等传统武术不了解,还有大洪拳武馆的宣传力度不够,我之前一直不知道还有这家武馆,也是因为最近调查才发现的,可能还有许多我没发现的因素,导致这家武馆关门了。

4 制约宝应县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

4.1 组织机构缺失,政府部门缺乏规范管理

宝应县的武术协会仍未成立,体育职能部门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小,关注的还是奥运项目,人们不能通过传媒了解到传统武术的魅力,民间传统武术得不到扶持,体育职能部门很少组织有关传统武术的比赛和交流活动,因为一场比赛或活动需要很大的费用,还需要单位的赞助以及政府的支持,在这两方面获得不到帮助,比赛、活动因经费不足无法实施,因此武术爱好者无法通过此来展示自己,练习的积极性降低,均都影响了传统武术在宝应县的传承和发展。

4.2 传统武术大师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及武术大师的渐去

过去“拜师学艺”的盛况已经不存在了,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物质基础得不到保障,生活较为艰难,传统武术的活动阵地日益减少,一些传统武术大师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或因过世导致独特传统武术拳法失传。

4.3 外来体育对传统武术的冲击

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外来体育运动项目也对传统武术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跆拳道运动,发源于韩国,虽然历史不长,但宝应县最近几年,儿童少年中跆拳道氛围很浓,跆拳道培训班层出不穷,跆拳道的传入对传统武术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4.4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选择简单的锻炼方式

大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受动作电影、电视剧的影响,有较强的参与武术意识,但实际上参与的却很少,主要由于学业负担重,家长、学校不重视,以及现在武术比赛项目大部分是竞技套路。同时传统武术的动作难度大,需经长期训练方能见功效,现在人们学习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许多人在锻炼方式的选择上逐渐趋于简单。各种气功,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广场舞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目前,宝应县各个武术练功点,除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外,绝大多数传统拳械早已不见了踪影。

5 结论及对策

5.1 结论

宝应县传统武术的发展处于生死徘徊的边缘,县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重视度不高,县里缺乏有关传统武术的专门人才和系统的理论基础,同时大众对传统武术了解甚少。宝应县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潜在性,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然而推广传统武术项目的普及与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为此,必须尽快成立武术协会,完善部门构建,是传统武术在武协的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把传统武术与全民健身、儿童少年的体育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且借助媒体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武术,使传统武术本身所存在的传统性、民族性、娱乐性、养生性等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5.2 宝应县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

5.2.1 加强传统武术理论研究,加大对传统武术知识的普及

传统武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潜在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使其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与产业化,跟上时代步伐,更有利于大众运用简便科学的方法接受传统武术项目,通过技术动作的研究,使人们可以直观地认识传统武术的养生功效,能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以及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武术的武德精神在培养意志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宝应县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力量,加大对传统武术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力度,把传统武术及文化映射于每个层面,使传统武术成为宝应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2.2 领导重视传统武术,设立专门协会负责管理

领导应转变下思维观念,充分认识发扬传统武术的意义,设立专门协会,强化机构职能作用。主管部分上至县武术协会,下至各乡镇武术协会和学校有关部门,配备专人负责武术发展的规划、组织、指导和管理,要责无旁贷地把发展传统武术作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任务来抓,领导人重视、组织机构健全与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是落实这一项工程的重要基础。宝应县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门协会同时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武术产业规划的编制修订,传统武术赛事活动的组织开展,民间武馆的补贴扶持等。

5.2.3 举办传统武术比赛来推动传统武术项目的发展

将传统武术项目作为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以及单独举办传统武术比赛,会立即在全县迅速推广开来。因为竞赛是激励机制,是促进体育项目发展的基本手段,同时传统武术爱好者可以借此展现自己,发挥特长,宝应县传统武术项目也应走上竞赛道路。在保留传统武术项目特色基础上,丰富其内涵,赋予其竞技色彩,更好地推动传统武术发展。

5.2.4 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提高传统文化传承者地位

武术教练是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应从各地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充分发掘利用本地区的传统武术人才资源,加强传统武术人才和武术爱好者的培训。在县区以上地方积极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管理和指导,以缓解传统武术专业教师缺乏矛盾状况。并且国家应该为生活困难的传统武术继承者提供基本的财政补贴,保证正常的生活,提高其拳师的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宣传影响力,促使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5.2.5 加强学校体育对宝应县传统武术的传承

青少年是初升的太阳,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少年是全民健身的重点,青少年体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青少年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尤其中小学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时期,大多是被动式学习,学校提供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就可能学到什么样的知识。青少年对事物的接受力强,少年强则中国强,传统武术的传承需要从青少年抓起。传统武术进校园已经推广数年但依然没有得到普及,学校多数学生和部分老师对传统武术文化历史和内涵了解甚少,武术进校园已经是一种趋势,县教育局、体育局以及相关武术老师可组织一起编写一套简化武术套路,融入宝应特色,并将传统武术进入教材大纲中来,并且学校应按要求教授武术课,在全县中小学内进行推广。

5.2.6 根据不同人群,开发特色的传统武术健身法

在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开展的今天,效果不同乐观,锻炼人群多集中于中老年人,其次青少年儿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以意志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然而传统武术难度大,应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结合传统武术的不同拳种、拳法,取其精华动作,多开发一些技术简捷方法,便于掌握、运动效果明显的武术套路,形成有特色的传统武术健身方法。

摘要:传统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相应文化自身的历史演变,传统武术的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宝应县传统武术项目发展现状并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宝应县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加强传统武术理论研究,加大对传统武术知识的普及,设立专门协会负责管理,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提高传统文化传承者地位,加强学校体育对传统武术的传承等方式,促进宝应县传统武术的发展。

陶瓷传统纹样发展研究 篇10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身、岩画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 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吉祥图案, 它们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代表, 并且也是一种时代的象征。夏商时期的人们崇尚武力, 所以多饰以夸张的人面纹;周朝则是以雷纹为主的时代;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仍然没有走出对龙、凤、兽面纹的迷信;高度统一的秦汉时期动物纹和人纹大为流行。例如魏晋时期战乱不断, 但佛教的兴盛为中国传统纹样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复交纹样尤其是宝箱花纹空前盛行。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汇融合, 各种纹样都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而作为唐朝国花的牡丹则是主流纹饰。教派图腾的信仰也对中国传统纹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民族特点在一定的朝代也在纹样中得以体现, 蒙古人性子狂放, 元代则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达到最高峰, 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袭加之中央集权的统治, 使得这一时期讲究 “凡纹必有义, 有义必吉祥”, 因此吉祥的概念被无限放大, 这些都造就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传统纹饰。

纹样类型极为丰富,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类型:几何纹样、动物纹样、花鸟鱼虫、吉祥纹样、器物纹样、人物纹样等等。介于有这么多的传统纹样, 那么它依附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建筑、服饰、器物等都成为了纹样的依附物而陶瓷则被普遍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适合陶瓷艺术的装饰图案和纹样形式; 还有一类是以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在陶瓷艺术上进行的工艺转换。

由于陶器和瓷器都是由人来制作的, 那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表达意志的工具, 在描绘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时也必然带有人的主观态度。陶瓷艺术装饰既传达出人的固有观念, 也在一定程度上附带表达了人们的一些幻想。陶瓷艺术装饰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的一种装饰艺术, 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国的瓷器负载了人们对于过往的尊重, 其所传达出的重点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是对理想化生活的具象化。

二、传统图案与陶瓷纹样

传统图案的价值表现在图案的象征及其寓意, 中国拥有着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文化, 这一点在陶瓷艺术的装饰中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的传统图案讲究“图必有义, 义必吉祥”。 陶艺装饰, 这个词指的就是修饰打扮陶瓷器物的意思, 而陶瓷器物装饰, 就是指根据装饰美的一些表现形式和表现规律, 在原有的陶瓷器物上将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升华为理性认识, 从而再一次进行艺术的创造。审美法则和装饰规律结合了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搭配, 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审美艺术世界[1]。陶瓷器物的装饰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釉色、文饰等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从而来美化陶瓷造型。

汉代被装饰在瓦当上的四神兽在东周也已经被作为吉祥之物来象征四方和顺吉利之意。在圆形瓦当上刻有一些吉祥的词语, 象征汉王朝的统治经久不衰、繁荣昌盛之意。唐代生活富裕稳定, 这片富饶的土壤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养料, 此时的题材众多, 色彩华丽, 气势雄厚典雅。

现代陶瓷器物的装饰是集审美功能、物质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综合体现。所以它既是物质的产品, 又是精神的产物, 一般情况下需要符合“适用、经济、美观”三大设计原则。

随着人们的审美眼光越来越高, 现代人对于传统图案的应用不仅仅从意义层面上进行研究和设计, 并且还要结合构成方式来充分展现其美好。

传统图案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 它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且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独立发展。在现代社会, 不断接受新技术和传统观念的结合和冲击, 从而使得传统图案在现代创作中不断发展, 它的内涵和精神是民族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 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现代陶瓷装饰对于传统图案, 并不遵循一味的照搬照旧, 而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 在文化氛围中结合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的上升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创新, 使它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 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三、陶瓷作品与陶瓷装饰艺术的结合

陶瓷器物装饰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而来, 陶瓷器物装饰的目的在于美化器皿, 但是由于两者的承载体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它的装饰形式主要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局限, 只有通过和陶瓷器皿的完美结合, 才能形成一件完整的成功的陶瓷艺术品, 这就是陶瓷器物装饰和一般绘画的不同之处。这种特殊的艺术装饰表现形式, 在彩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成功的表现;陶瓷艺术的装饰或是纹样图案装饰形式或是绘画装饰形式, 无论表现题材是风景、花鸟、人物或者是动物, 它都必须巧妙地在瓷瓶、瓷罐、瓷碗、瓷盘等陶瓷器皿上进行构图, 并且要和器皿巧妙地结合, 更好地以画美物、以物托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的蜕变下一篇:语文独立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