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花生

2024-08-01

间作花生(精选四篇)

间作花生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选用稳产性、抗逆性较好的花生、芝麻品种。花生选用中花4号, 该品种生育期较早, 株型紧凑, 株高中等, 抗病性、抗逆性较强;芝麻选用鄂芝5号, 该品种生育期适中, 抗逆性较强, 丰产性较好。试验地属岗地黏土, 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 整地时施花生专用复混肥900 kg/hm2作底肥。

1.2 试验设计

花生行间种芝麻, 设6个处理, 分别为:花生、芝麻间行比为6∶2 (A) 、6∶3 (B) 、6∶4 (C) 、5∶2 (D) , 6行花生 (CK1) , 6行芝麻 (CK2)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小区长6.67 m, 宽2.00 m, 小区面积13.34 m2。

1.3 试验实施

花生于4月29日播种, 开沟定距穴播, 穴距20 cm, 每穴播健籽3粒, 留2苗, 9月2日收获。芝麻于5月18日播种, 开沟条播, 定苗后, 株距20 cm, 每行留苗33~34株, 8月25日收获。花生和芝麻分小区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 CK1花生产量最高, 为5 539.73 kg/hm2;处理A为5 434.78 kg/hm2;处理B为5 187.41 kg/hm2;处理C为4 962.52 kg/hm2;处理D为4 692.65 kg/hm2。芝麻产量以CK2最高, 为721.59 kg/hm2, 其他处理产量随着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综合来看, 随着芝麻种植行数的增加, 芝麻产量增加, 而花生产量呈递减趋势, 处理A、处理B、处理C花生产量均比CK1低, 处理D减少了1行花生, 产量也比CK1低。说明在花生行间种植芝麻对花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种植行数越多, 影响越明显;降低花生密度也会使花生产量减少。

2.2 效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单纯种植花生或芝麻收益相差不大, 花生收益9 417.54元/hm2, 芝麻收益9 380.67元/hm2;花生行间种植芝麻后, 花生收益有所降低, 但是芝麻的收益随着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增多, 总收益增加。处理A、处理B、处理C总收益分别为10 272.11、10 523.01、10 404.80元/hm2, 分别比单种花生增加854.57、1 105.47、987.26元/hm2, 比单种芝麻增加891.44、1 142.34、1 024.13元/hm2, 其中处理B总收益增加幅度最高, 分别比单种花生、芝麻增加1 105.47、1 142.34元/hm2;处理D减少了1行花生, 芝麻只种2行, 总收益分别比单种花生、芝麻降低了339.80、302.93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花生行间种植芝麻, 比单纯种植花生或者单纯种植芝麻效益更高, 虽然芝麻对花生的产量有一些影响, 但从总收益上看, 芝麻行数的增加对提高总收益有一定帮助, 其中花生芝麻间行比为6∶3这种模式较为合理, 可比单种花生或芝麻增收1 050元/hm2以上。这种间作模式以花生为主作物, 花生密度没有降低, 只是在花生行间适当种植芝麻, 利用两者生长空间的差异, 达到调整种植结构、丰富农产品种类、增加单位面积收益的目的。

采用花生芝麻间作模式应当注意:一是品种选择。花生应当选择:株型紧凑、直立的品种, 给芝麻的生长留出一定空间;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 荚果充实较快, 后期芝麻对其影响较小;抗逆性强的品种, 对干旱、渍涝及各种病害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芝麻应当选择单杆、株高中等、早熟、抗逆性较强的品种, 既能保证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 后期也不会因为荫蔽对花生的成熟造成较大影响[3,4]。二是播种期的确 (上接第53页) 定。花生出苗较慢, 芝麻出苗快, 花生早于芝麻播种, 两者播种期相差10~20 d为宜[5,6], 要保证花生封行之前芝麻达到5~6片叶, 使两种作物在苗期互不干扰, 均达到壮苗标准。三是加强栽培管理。田间管理要精细、及时。花生、芝麻都力争一播全苗, 保证足够基本苗数;苗期及时破壳松土, 保证幼苗正常生长;及时间苗、定苗, 避免形成高脚苗, 培育健壮植株;花生和芝麻都是喜温作物, 尤其是芝麻对渍涝较为敏感, 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 增加通风透光, 雨后及时清沟排渍。

参考文献

[1]王健, 蔡崇光.花生、芝麻间作高产高效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 2002 (1) :44-45.

[2]彭兴东.地膜花生套种芝麻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 2001 (10) :17.

[3]曹小娣.芝麻花生间作效益好[J].农业科技通讯, 2007 (4) :33.

[4]陈欢梅.小麦芝麻花生套种效果好[J].农村新技术, 1995 (9) :32.

[5]黄卫国, 李长青.花生间芝麻两油双丰收[J].河北农业, 2009 (2) :16.

鄂东南地区花生+棉花间作模式研究 篇2

关键词:花生;棉花;间作

中图分类号: S34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113-02

收稿日期:2014-04-02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14)。

作者简介:李宁(1985—),男,湖北随州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E-mail:lining040305027@163.com。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利用2种或2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间作以提高土壤利用率成為当代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间作是农田多种多收、高产高效栽培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1]。棉花一般在5月上旬移栽,7月中旬后封行,其间有相当长时间的温光、土地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杂交棉推广为农作物多熟复种提供了新的契机[2],间作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土地综合产出率。中国棉田多熟立体间套生态工程模式复杂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棉田群落类型达43种之多,涉及28个物种[3-4]。花生是种植效益较高的油料作物,适应性广,既可上山丘旱地,也可入平原沃土[5]。王小琳等研究表明,棉花间作花生是一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壤肥力的优化种植模式,具有很高的产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6]。棉花是深根、耗地作物,而花生是浅根、养地作物,二者的营养生态位可异质互补而不产生竞争[7]。棉花间作花生可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棉花的抗旱能力[8],不仅可促进棉花增产增收,而且能增加花生效益,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等[9]。因此,棉花与花生间作是用养结合良好的多熟复种耕作模式,能缓解粮、棉、油作物争地矛盾,增加棉田整体效益。

黄冈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湖北省棉花和花生主产区,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在6.67万hm2,花生面积保持在467万hm2左右。黄冈花生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种,8月中下旬成熟,花生生育期120 d左右;而棉花一般在5月初移栽,10月收获,花生与棉花共生期较短,约90 d,对棉花影响较小。本试验探索黄冈花生+棉花间作复种模式,开展花生品种、播期、生育特性及经济可行性等研究,为该模式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年3—11月在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梅家墩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立地条件好,土层深厚,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为油菜,冬季闲置。

1.2供试品种

花生品种分别为濮花28和天府11号,适宜鄂东南地区种植;棉花品种为冈杂棉8号,植株中等高,塔形稍紧凑,前期生长势一般,中后期生长势较强,均由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提供。

1.3试验设计

棉花采取移栽和直播2组模式,进行花生单作、棉花单作、花生与棉花间作处理。花生3月31日采用地膜播种,播种前使用吡虫啉拌种;棉花4月1日进行营养钵育苗,4月28日移栽,5月24日直播,移栽时喷洒农药防治地老虎,撒施6%四聚乙醛颗粒剂防治蜗牛。试验采用起垄分厢种植,厢面(不含沟)宽2.2 m、长23 m,净面积50.6 m2。单作、间作时棉花均种植2行/厢,采取大行1.6 m、小行0.9 m相间种植,棉花株距0.35 m,定植2.4万株/hm2;单作区花生种植5行,行距0.33 m,株距0.23 m,双粒穴播,定植15万株/hm2;间作区种植花生2行,种植于棉花大行之间,行距0.4 m,株距023 m,双粒穴播,定植10.5万株/hm2(图1、图2、图3)。花生地膜播种时施基肥750 kg/hm2,棉花移栽、直播时追施尿素。

1.4调查项目与方法

分别从生长发育指标、花生荚果干质量和棉花皮棉产量、产值等分析花生与棉花间作的整体效果与效益,研究在黄冈地区推广花生+棉花间作模式的可行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表1可见,棉花与花生间作,不同花生品种的主茎高和侧枝长均有增加,花生的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均较少;濮花28与直播棉花间作时,花生主茎高比花生单作时显著增加,结果枝数显著减少;天府11号与移栽棉花间作时,其主茎高也显著增加。

2.2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见,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的饱果率和荚果干质量不同;棉花与花生间作,与花生单作相比,不同花生品种的饱果率和荚果干质量均有所降低;不同种植模式下,濮花28的饱果率和荚果干质量无显著差异;天府11号在间作模式下荚果干质量显著低于花生单作,与直播棉间作时,其荚果干质量较花生单作降低15.64%。

2.3不同种植模式整体效益比较

由表3、表4可见,与花生单作模式相比,不同品种的花生在间作种植时整体产值均有所增加;棉花移栽和直播与花生间作,濮花28和棉花的总产值分别为32 661.9、31 773.6元/hm2,天府11号和棉花的总产值分别为 32 096.7、30 963.6元/hm2;棉花移栽间作花生时种植产值增幅最大,濮花28总产值增加5 513.1元/hm2,增幅达2031%,天府11号总产值增加11 111.1元/hm2,增幅5295%。

3结论与讨论

花生与棉花间作,对花生的生理性状有一定影响,与花生单作模式相比,不同品种花生的主茎高和侧枝长有显著增加,花生的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均较少,同时,花生的饱果率和荚果干质量也均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棉花阻挡阳光,影响到花生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棉花与花生间作时,应及时喷洒生长调节剂控制棉花的株型,防止棉花过度生长而影响花生的生长。

尽管间作对花生的生理性状和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 但

与花生单作相比,不同品種花生间作种植的整体产值均有显著增加,其中,花生天府11号与移栽棉花间作时,总产值增加最高,为11 111.1元/hm2,增幅达到52.95%;花生与直播棉间作时,其增产值虽不如移栽棉间作高,但2种间作模式的增产值差异不大,同时,直播棉播期较晚,与花生共生期较短,其劳动成本和投入较少。因此,在鄂东南花生种植区,如湖北省红安、罗田等山区丘陵地带,可采取地膜花生与直播棉花进行间作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蔡承智. 间套作增产原理[J]. 农村实用技术,2001(2):62-63.

[2]李育强,杨芳荃,肖才升. 湖南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J]. 湖南农业科学,2000(4):19-20.

[3]杨峰,王阶祥,腾俊磊,等. 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086-2087,2089.

[4]孙敦立,王同朝,姚向高,等. 棉花花生间作群落种间适宜间距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5(4):7-9,6.

[5]万书波. 中国花生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王小琳,刘辉,顾正清. 棉花间作花生试验的效应研究[J]. 江西棉花,2001,23(3):23-26.

[7]陈菊蓬,费维,胡嗣渊,等. 棉花花生间套效益与技术[J]. 宁波农业科技,1998(3):23.

[8]刘登望,李林,王正功. 棉花花生间作复合系统的照度、生长发育与生产力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270-275.

花生间作套种研究进展 篇3

19世纪中后期, 大花生传入我国, 针对花生与禾谷类、果蔬类、地下块根 (茎) 类、大豆、烤烟、茶叶等的间作进行研究, 促进作物增产, 农民增收。为此, 综述近年来我国在花生间套作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以指导花生的生产。

1 花生间套作栽培的理论基础

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喜温、喜光、耐旱, 是短日照作物, 作物杆较低, 而且自身有较强的固氮能力, 对间作遮荫条件下的弱光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4]。花生适应性广, 在山丘旱地、平原沃土均可种植, 经济效益较高[5]。花生与高杆作物间套作, 形成多层群体结构, 叶面积系数、群体密度增加, 提高截光率, 这样既提高冠层的净同化率, 又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还能增加边际效应, 从而实现比单一种植更高的产量[6]。花生是深根作物, 与非深根作物间套作, 由于根系扎根深度不同, 吸收养分的区域不同, 从而降低作物间对养分的竞争[7]。花生是豆科作物, 具有生物固氮能力, 其固定的氮素, 一方面满足自身需求, 另一方面直接转移给与其邻近的禾本科作物, 或通过其氮素节约效应, 节约土壤氮素供给与其邻近的禾本科作物, 从而为间作提供了氮素营养保证[8]。因此, 花生适宜于多种作物多种方式的间套作。

2 我国花生主要间套作栽培模式

2.1 花生/禾谷类间作模式

(1) 花生/玉米。玉米与花生套种时, 应选择植株较矮的玉米品种, 或通过去雄降低株高, 以减少玉米对花生的遮荫, 或选择耐阴的花生品种, 提高其对弱光的吸收利用率, 从而提高产量[9]。王彦飞等[7,10]研究发现, 在玉米、花生行距分别为40、20 cm时, 玉米与花生带距为30~50 cm条件下, 行比2∶4时玉米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含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的吸氮量、吸磷量在行比为2∶10或2∶2、带间距为50 cm时, 达到最高水平;花生的氮、磷、钾吸收量在行比为2∶8、带间距为50 cm时达到最高。玉米对氮元素敏感, 但花生对氮元素不敏感, 在二者间作时, 花生带轻施氮肥, 玉米带重施氮肥。对于磷元素则是花生敏感, 需求大[7,9]。玉米/花生模式的田间NH3挥发量显著低于单作模式。可减少肥料中氮素的大量损失, 避免因其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11]。云贵高原玉米间作花生的最优模式, 即玉米行株距分别为35、45 cm, 花生行株距分别为45、15 cm[12]。河南省黄泛区平原多为砂壤潮土和粗砂潮土, 主要间作带型有玉米∶花生∶玉米的行数比分别为3∶8∶3[13,14]、2∶6∶2[15]。一般根据土壤铁营养状况确定玉米与花生间作带型, 当土壤铁营养较丰富时, 适当增加花生行数, 反之减少行数[16]。在河南、山东多采用“九四二”模式, 即小麦花生间距离15 cm, 玉米花生间距离35 cm, 每个带宽2 m, 有9行小麦、4行花生、2行玉米[17]。

(2) 花生/小麦间套作模式。增施有机肥料, 并在当年秋季进行覆膜是旱薄地麦套花生取得粮油双高产的有效途径[18]。在辽宁, 主要采用0.6 m∶0.6 m或1.4 m∶0.6 m 2种套种形式[19]。

2.2 花生/果蔬类间作模式

(1) 花生/龙眼间作。广西红壤果园内畦面 (限于树冠外) 套种花生, 不但增收了花生, 而且花生藤还园, 降低果园土壤容重, 提高有机质、氮、磷、钾含量, 从而促进果树生长[20]。

(2) 花生/香蕉间作。香蕉与花生间作能使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等与土壤氮、磷、碳转化密切相关的水解类酶活性提高[21]。

(3) 花生/板粟间作。间作花生对栗园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化作用, 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氮、速效磷、速效钾, 使得与花生间作果实品质明显高于单作地[22]。

(4) 花生/芝麻间作。采用3∶1或6∶2方式间作能保证芝麻和花生的密度,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稳定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LER, 增加土地利用的优势[23,24]。

(5) 花生/西瓜间作。间作的花生能保护瓜秧不倒, 瓜胎不受地面的磨损, 不滚瓜[25]。晋西北旱地种植形式以130 cm为一带, 一带一膜, 膜中央种西瓜1行, 膜两边各种花生1行[26]。新疆套种方式有1∶1和1∶2 2种[27]。

(6) 花生/大蒜套作。山东大蒜、花生套种最佳模式:高产田以“三一式” (3垄蒜1垄花生) 较好;中产田以“二一式” (2垄蒜1垄花生) 最好。套种花生最适期是4月底5月初[28]。

2.3 花生/地下块根 (茎) 类间作模式

(1) 花生/甘薯。甘薯与花生套种全年种植模式为冬季作物/花生/甘薯, 在甘薯种植区均有分布, 冬作主要为马铃薯、小麦、蔬菜。冬季作物中预留行种花生, 花生一般在3—4月播种, 冬季作物5月中旬收获后扦插甘薯苗, 甘薯10月收挖后种冬季作物。在花生盛花下针期套插甘薯为宜, 缩短共生期, 以利生长[29]。

(2) 花生/木薯。40 cm行距间作花生可提高木薯的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 、蔗糖合成酶 (SS) 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 对提高木薯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30]。丘陵红壤旱地花生套种木薯, 空间影响表现为距木薯越近, 花生产量越低, 负面影响的空间距离为40 cm左右。此外, 间作对红壤旱地的光能利用率提高显著, 辅助能转换效率也较花生纯作提高69.42%, 产值增加20.3%, 纯收入提高24.9%[31]。在广西桂花771、桂花22和桂花26适合与木薯间套种, 其中以桂花771表现最佳[32]。

2.4 花生/烤烟

烤烟与花生年内间作、年间就地轮作是长期种植烤烟的新型种植系统, 能明显增加烤烟的产值、产量。同时, 能有效协调土壤养分比例, 降低连作障碍,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值得在贵州省主要烟区推广应用[33]。

2.5 花生/茶园

浙江春播, 小拱棚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分别在2月中下旬、3月上中旬、3月下旬播种, 其中露地栽培可推迟到5月上旬。夏秋栽培, 7月播种, 尤其是秋花生, 在立秋前后10 d播种为宜。播种密度, 一般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幼龄茶园分别种3、2、1行, 每穴2粒, 穴距30 cm, 种子深度为5 cm, 以利出苗[34]。贵州, 在4月上中旬播种。宽行为1.4 m的茶园, 种植2行花生, 宽行两边的茶苗距花生苗40cm, 花生种植行距×株距为30 cm×20 cm, 隔株播3粒花生, 留双株 (多余苗用于查苗补缺) ;播种深度3~5 cm, 种子在窝内保持一定的距离, 播后细泥盖种[35]。

3 结论与展望

3.1 待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 这几年来关于花生间作套种技术及其机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但是关于花生间作制度的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仍不清楚, 具体如下。

(1) 在进行花生间作时花生品种如何选择, 如何培育适合进行间作的花生品种还需进一步研究。

(2) 尽管花生间套作系统的生产优势已被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所证实, 但在理论研究上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比如间作作物和花生两者对土壤养分、水分、光能的竞争强弱、根系分泌物的相互作用及花生根瘤固氮效应对间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等, 这些仍有待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3) 通过间作株高、花期、熟期不同的作物, 由于物理屏障、掩盖和分散作用, 昆虫生境发生明显改变或天敌增加, 一般能够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机率。但也有少数情况下病虫害发生加重, 要加强花生间套作制度的病虫害防治研究。

3.2 前景展望

目前, 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短缺、资源匮乏问题突出, 粮食生产安全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尤为迫切。花生间作系统由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好, 符合我国新时期作物栽培科学“高效、优质、高产、低耗、无公害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摘要:回顾了近年来花生间作套种的研究进展, 阐述了花生间作套种的意义和特点, 总结了花生与不同作物的间作套种模式, 提出今后花生间作套种应该加强间作花生选种研究、与间作物种竞争关系的研究、花生间作制度病虫害防治研究。

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木薯,大豆,花生,间作模式

木薯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是大戟科木薯属植物, 又称树薯, 块根是其主要营养贮藏器官, 淀粉含量可高达40%, 是世界上三大薯类作物之一[1,2], 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热能来源, 为全球约8亿人口提供基本的食粮[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类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 但由于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紧缺, 甚至日趋减少, 人类必须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措施, 以缓解粮食、资源与环境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间套种具有充分利用水、土、光热资源, 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高产量的特点[4]。

间套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土、肥和劳动力等资源, 是实现高效农业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5]。合理的间套作, 将空间生态位不同的作物组合在一起, 使其在形态上一高一矮, 叶形上气圆一尖, 叶角一直一平, 生理一阴一阳, 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一早一晚等[6]。据统计, 全世界农作物间套作面积达1亿hm2以上, 在种植面积一定的前提下, 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一般比单作增产20%左右[7]。间套作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8], 合理的间套作, 可以增加土壤覆盖率, 有利于保持水土[9]。豆科/非豆科间作, 因2种作物特性不同, 特别是豆科作物在生物固氮方面的作用, 倍受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 分析不同的间作模式对木薯、大豆和花生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探索木薯与大豆、花生最佳的间套种模式, 为木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木薯试验基地进行, 种植前取小区0~20 cm土层土壤样品, 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试验区土壤肥力中等偏低, 基本理化性质:p H值5.19, 含有机质0.81%、碱解氮58.58mg/kg、速效磷19.60 mg/kg、速效钾44.58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木薯品种为华南8号, 取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大豆品种为华夏1号, 取自海南省农科院;花生为海南省儋州市地方栽培品种。

1.3 试验设计

种植模式为每个小区木薯分别与大豆和花生间作,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分别为处理T1:每3行木薯间作3行大豆或花生 (木薯∶大豆/花生为3∶3) ;处理T2:每3行木薯间作2行大豆或花生 (木薯∶大豆/花生为3∶2) ;处理T3:每2行木薯间作3行大豆或花生 (木薯∶大豆/花生为2∶3) ;处理T4:每2行木薯间作2行大豆或花生 (木薯∶大豆/花生为2∶2) ;CK:木薯单作, 即不间作作为对照。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木薯种植规格为行距1.0 m, 株距为0.80 m, 每行木薯种植7株;大豆和花生种植规格为行距35 cm, 株距为15 cm, 每穴大豆或花生播2~3粒种子。

1.4 田间管理

在木薯种植后60 d追施复合肥300 kg/hm2, 花生在苗期追施复合肥225 kg/hm2, 大豆在开花后施用尿素60 kg/hm2, 在大豆生长期间, 用氧乐氢菊乳油配制成2 000~3 000倍液喷雾, 以防治蚜虫和食心虫, 并结合中耕除草。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在木薯成熟期, 每小区取10株调查其株高、茎粗, 测定收获指数、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以及鲜薯产量;在大豆成熟期, 每小区取20株测定和调查其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以及荚果产量;在花生成熟期, 每小区取20株测定和调查其主茎高、单株果数、单株果数、单株果重、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以及荚果产量。木薯、大豆和花生产量均按小区测定并折算为公顷产量。

1.6 数据统计分析

用Excel 2010和DPS v7.0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不同间作模式的木薯的株高、茎粗、收获指数、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等性状差异均不显著, 与CK相比差异也不显著;处理T1、T2、T3、T4之间木薯鲜薯产量差异不显著, 但处理T1和T3与CK差异达到显著, 处理T2和T4与CK差异不显著, 其中以处理T3鲜薯产量最高, 较CK增产40.3%, 处理T1次之, 较CK增产38.9%, 而处理T2、T4分别较CK增产28.3%、31.7%。

2.2 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 不同间作模式的处理对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影响并不大, 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在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处理T1与其他3个处理的单株荚数差异显著, 而处理T2、T3、T4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T1、T2、T3和T44个处理的荚果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处理T1、T32个处理的荚果产量均高于处理T1、T2, 处理T1、T22个处理的单株荚数也高于处理T2、T4。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1%水平差异极显著, 下同。

2.3 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不同间作模式各处理的主茎高、单株果数、单株果重、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和荚果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但处理T1、T3的主茎高、单株果重、百果重和荚果产量都比处理T2、T4的要高。

3 结论与讨论

木薯虽有投入成本低、易种、管理粗放等优点, 但经济效益较低, 如果纯种木薯, 则会因效益低而逐渐被弃种。据估计, 在华南9个省木薯主产区, 木薯间套作短期作物占木薯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10]。在较低的生产水平下, 间套作可增加产量的稳定性, 减少农业投入, 培肥地力;在较高的生产水平下, 间套作能够充分利用光能资源, 增加作物总产量[11]。本研究结果表明, 以木薯种植行距为1.0 m, 株距为0.8 m的种植密度, 每2行或3行木薯, 分别间种2行或3行大豆或花生, 其中以每2行木薯间作3行大豆或花生间作模式, 木薯鲜薯产量最高, 大豆、花生的荚果产量也最高, 对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这与韦民政等[12]以每畦种植2行木薯间种3行大豆模式 (C模式) 的纯收入最高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本研究仅局限于木薯与大豆和花生间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 木薯与大豆间套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时空结构, 至于木薯与豆科作物间套作所涉及对根系活力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变化、光合生理及作物之间的互作与竞争等, 将做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ANSSON C, WESTERBERGH A, ZHANG J, et al.Cassava, a potential biofuel crop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Applied Energy, 2009, 86 (1) :95-99.

[2]TAYLOR N, CHAVARRIAGA P, RAEMAKERS K, et a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genic in cassava[J].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4, 56 (4) :671-688.

[3]ANNA BURNS, ROSLYN GLEADOW, JULIE CLIFF, et al.Cassava:The Drought, War and Famine Crop in a Changing World[J].Sustainability, 2010, 2:3572-3607.

[4]卢良恕.中国立体农业概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5]刁荣生.作物栽培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6]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7]宁堂原, 焦念元, 安艳艳, 等.间套作资源集约利用及对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4) :159-163.

[8]WILLEY R.Intercropping-Its importance and research need.Part I.Comp-etition and yield advantages[J].Field Crops Abst, 1979, 32:1-10.

[9]陈显双.浅谈木薯的间作和套种[J].广西热带农业, 2003 (3) :36-37.

[10]黄洁.木薯间套作与高效利用技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5.

[11]焦念元.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6.

上一篇:几何知识下一篇:输液玻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