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趋势

2024-08-18

耐药趋势(精选七篇)

耐药趋势 篇1

1 KP的耐药趋势

1.1 KP的国内外耐药趋势研究进展

自从1983年首次在德国发现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以来, 其数量及种类在世界各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1992年欧洲的一些调查,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达到13%~16%[1], 可见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较高。国外报道[2]肺炎克雷伯菌产酶率约在10%~40%。黎巴嫩一家大型医院2006年临床分离的124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20%产ESBLs。以ICU分离的菌株产ESBLs率最高, 达到38.4%。国内报道产ESBLs率亦在20%~50%之间, 且近年报道产酶率多在40%以上。北京军区总医院许景峰等[3]2007年的调查显示, 在院内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所占的比例由2005年的11.3%升至2006年的20.9%, 增加9.6%。说明院内感染或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伤口、败血症、及脑膜炎等感染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菌株不断发生变化有关。在2007年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中, 肺炎克雷伯菌检出ESBLs阳性率为46.3%[4], 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 而且第三代头孢菌素是诱导产生ESBLs的重要因素, 平均35.7%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者诱发ESBLs耐药菌株, 其中在痰标本中获得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诱发ESBLs耐药菌株高达48.2%。由于ESBLs是质粒介导的, 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转移等方式传递而造成耐药菌流行, 因此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可有效抑制ESBLs产生。

1.2 KP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以前常用于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药物如氨苄西林、氨曲南、哌拉西林等, 现均已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而且对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也产生了耐药性, KP的耐药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马越[5]1999年~2002年四年间收集的广东地区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由1999年的19.8%和18.6%增加到2002年的29.2%和25.3%;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从1999年的25.4%增加到2002年的35.4%。刘凤琴等[6]对大庆油田总医院2002~2004年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的住院病例进行了初步分析, 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超过了50%, 分别为100%、99%、97.1%、94.3%、52.3%。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也超过了40%。赫睿[7]对收集的6例产超广谱β一内酰胺酶产酸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吩、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棒酸、安曲南都耐药。北京军区总医院许景峰[3]调查显示, 2005年和2006年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菌药 (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美罗培南、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 的耐药率分别为41.7%和46.0%。同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ESBLs的阳性率为42.3%。有人[4]应用WHONET 5分析其所在医院2006年1~12月临床分离的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9.8%、49.8%、49.8%、61.0%、61.0%、53.1%和23.3%, 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未发生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除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未发生耐药外, 对其他抗生素均已高度耐药。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菌素类均产生了很高的耐药性, 并产生了明显的多重耐药性, 耐药谱也在明显扩大, 而在20世纪90年代, 肺炎克雷伯菌对上述这些抗菌药物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是治疗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可见随着近年来临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 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性。

2 KP的耐药机制

2.1 KP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 灭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 而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8], 特别是质粒介导产生的β-内酰胺酶在耐药性表达方面尤为重要。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上的广泛使用, 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广谱β-内酰胺酶越来越普遍, 而且渐渐衍生出耐药性很强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ESBLs是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最重要的一类β-内酰胺酶, 属功能分类的2be组, 分子分类的A类, 其分子基础常是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基因的点突变导致的相应酶上一个或多个氨基酶改变, 是最新一代的抗生素选择压力的结果。产ESBLs可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环酰胺类以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等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而对碳青霉烯类以及头霉素类敏感, 且这种耐药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钾所抑制[9]。此外, 肺炎克雷伯菌还可通过产生质粒介导AmpC酶 (头孢菌素水解酶) 、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等来抑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挥作用, 从而产生耐药;②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是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早在06年的研究发现[10]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言,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可能有:在生物被膜环境中, 细菌表面改变, 抗生素作用位点消失, 或作用位点存在, 但抗生素无法作用;生物被膜中细菌分泌的碳氢化合物被膜和抗生素降解酶如β-内酰胺酶合成, 可阻止抗生素穿入;生物被膜中的细菌由于营养限制导致低生长率, 并以静止状态长期存在, 这使得仅杀伤分裂状态细菌的抗生素对其难以发挥作用;③外膜孔蛋白缺失也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有关, 在此机制存在的情况下, 可明显提高耐药程度。西班牙研究者[11]报道, 利用插入序列干扰肺炎克雷菌OMPK36孔蛋白合成造成外膜OMPK36孔蛋白缺失, 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的耐药性增加, 较好地证实了外膜孔蛋白缺失可直接导致肺炎克雷伯产生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此外外膜孔蛋白缺失机制、主动外排机制等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也起着作用, 细菌胞膜通透性降低和β-内酰胺酶产生之间发生协同作用;细菌群体的生物膜耐药与多种耐药机制有关;尤其是产ESBLs耐药基因质粒的广泛传播加速了多种耐药的产生。

2.2 KP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肺炎克雷伯菌等G-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最重要的机制是编码DNA旋转酶的gyrA基因及编码拓扑异构酶IV的parC基因变异, 导致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的结构、构象发生变化, 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 起不到阻止细菌DNA合成的作用, 从而引起耐药[12]。gyrA基因的变异在耐药机制中起主导作用, 仅有gyrA基因的变异即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parC基因变异起补充作用, 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增加。国内章建立等[13]报道, 临床分离的3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 19株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菌株均存在gyrA变异, 在9株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和1株低度耐氟喹诺酮类菌种同时存在parC变异。主动外排机制的存在, 也增加了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此外还可能由于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形成生物膜等方面的机制。

2.3 KP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临床上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是钝化酶的产生, 即抗生素的氨基或羧基被酶修饰后与核糖体结合不紧密而不能进入下一阶段发挥抗菌作用。在细胞浆内对抗生素进行修饰的钝化酶主要有三类: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和氨基糖苷类核苷转移酶[14]。肺炎克雷伯菌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机理是产生钝化酶, 催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或羧基的共价修饰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集合减少, 促进药物摄取的EDP-II也被阻断而产生耐药性[15]。

综上所述, 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有: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抗生素的渗透障碍或因主动外排泵是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而阻止抗生素效能的发挥;靶位改变、代谢途径改变的。在这些机制中以产ESBLs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中最为重要。

某市耐药结核病成因及趋势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做过结核菌药物敏感测定的100例患者。100例患者的结核菌培养均呈阳性。100例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在16~81岁,平均年龄为49.7岁。

1.2 方法

药物敏感性测定所用培养基为无淀粉改良罗氏培养基,配方与制备方法同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药敏试验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分别对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以及卡那霉素(KM)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1.3 评判标准

至少对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和利福平产生耐药的结核病为耐多药结核病;单纯对异烟肼产生耐药的结核病为耐单药结核病。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耐药患者71例,总耐药率为71%,其中耐单药率22%,耐多药率49%。2007年耐药率为69%,2008年耐药率为71%,2009年耐药率为73%,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耐乙胺丁醇32例,耐异烟肼24例,耐链霉素19例,耐利福平8例以及耐对氨基水杨酸钠7例。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耐药结核病的成因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至2009年耐药结核病的总耐药率为69%、71%、73%,呈上升趋势。在对耐药结核病的成因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导致耐药结核病的总耐药率上升的原因主要包括:(1)缺乏有效的管理。确定的化疗原则、合理的化疗方案,必须在严密有效的督导管理下才能真正得到落实,结核病得到控制;反之,导致耐药性产生,化疗失败,最终导致病情的恶化。(2)经费、药品供应和质量缺乏保障。结核病患者经济困难,服药中断,疗程不足,药品供应不足、药物质量低劣,都可导致不规则治疗、结核菌耐药、化疗失败,都是导致耐药结核病形成的原因。(3)单一用药后治疗方案不合理。由于医生对抗结核药物的应用知识掌握欠佳,对本地区结核病的起始耐药情况不了解和不合理应用抗结核试验治疗以及营养间歇方案没有增加药物剂量的原因导致了单一用药方案的不合理,从而造成耐药结核病的产生。第四,受药物代谢率影响,部分快灭活性的患者,血中药物浓度偏低,不能达到杀灭结合菌的要求。第五,艾滋患者口的上升。有文献记载目前世界多起MDR~TB流行,均与HIV有关。1/3艾滋患者死于结核病。这些都提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伴发病[2]。

3.2 耐药结核病的趋势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形势急剧恶化,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结核病患者数都在增加。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近20亿人口感染结核菌,共有结核病患者约2000万,且95%的结核病负担在发展中国家[3]。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发现,按耐药率的顺位排列为链霉素32%,耐异烟肼24%,耐乙胺丁醇19%,耐利福平8%以及耐对氨基水杨酸钠7%。值得注意的是,链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可能与其除应用于抗结核病外,还用于一般细菌治疗有关,可改用含乙胺丁醇的治疗方案取代含链霉素的方案,以提高结核菌敏感率。另外,根据上表,我们发现,2007至2009年期间耐药结核病的总耐药率程上升趋势,仍处于高耐药水平。在我国,对结核菌耐药性的监测经历了一个渐进认识的过程,目前有关结核菌的耐药性资料大都不系统,同时也欠完善。2007年至2009年结核菌耐药性也呈上升趋势。

3.3 防治措施

首先,加大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耐药结核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让人们做好预防工作。其次,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系统规范动态的耐药结核病监测,真实的反映忻州市耐药与结核病流行控制和发展的情况,为防控工作、评估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促进切实可行的控制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落实[4]。最后,医院要积极开展抗结核新药,从而从医学技术的方面减少耐药结核病的发生率。

总之,2007年至2009年间耐药结核病的总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我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耐药结核病的控制和管理,从源头上解决和控制耐药结核病的形成。

摘要:目的 对忻州市耐药结核病的成因以及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办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100例做结核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患者,对患者的总耐药率以及3年内总耐药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100例患者中,耐药患者71例,总耐药率为71%,其中耐单药率22%,耐多药率49%。2007年耐药率为69%,2008年耐药率为71%,2009年耐药率为73%,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由于化学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问题,导致我市耐药结核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结核菌也呈上升趋势。做好耐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耐药结核病,成因及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倩.我国结合病耐药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173-109.

[2]易滨.耐药结核病及其预防[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217-194.

[3]吴蔚.30例多耐药结合病成因及预防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2004,9(6):188-146.

耐药趋势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1.1.1标本来源:2008年1~12月我院妇科门诊245份宫颈分泌物标本。

1.1.2标本采集:在应用抗菌素治疗前采集样本,用扩阴器扩阴后去除多余黏液,取宫颈分泌物,避免局部用药,采后立即送检。

1.1.3试剂: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剂盒;试验药物强力霉素、米诺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司帕沙星、林可霉素、甲砜霉素、大观霉素10种抗菌素。

1.2方法

1.2.1标本的处理:采集的标本立即接种于培养液中,在室温条件下不超过1小时。

1.2.2检测及药敏试验: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培养24小时判读Uu结果,培养48小时判读Mh结果。菌落计数三104CFU/ml,培养液变成红色,为阳性。同时记录各种药物的敏感、中介与耐药。

2结果

245份子宫颈分泌物标本中,148份样本培养出支原体,总检出率60.4%,比国内相关报道[1,2]高。其中,单纯人型支原体(Mh)感染为11例,阳性率为4.5%;单纯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为106例,阳性率为43.3%,解脲支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Uu+Mh)感染为31例,阳性率为12.7%。

106例Uu、11例Mh、31例Uu+Mh的药敏结果见表1。

近年来,生殖道支原体已成为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病原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人们重视。通过本次统计分析表明,在本院妇产科就诊的患者中Uu、Mh和Uu+Mh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3.27%、4.49%和12.65%。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主要病原体。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宫颈炎、盆腔炎、不育症、流产等疾病。极大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威胁人类生殖健康。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早诊断、早期有效治疗,对限制其传播及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从支原体药敏分析显示,在Uu引起的女性道感染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强力霉素、米诺霉素敏感性高为95.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敏感率为77.3%、交沙霉素敏感率为68.9%,司帕沙星46.2%,阿奇霉素27.3%,其余耐药率在90%以上。在Mh所致女性生殖道感染中,强力霉素、米诺霉素敏感率100%,交沙霉素敏感率63.6%,克拉霉素敏感率18.2%,司帕沙星敏感率27.1%,阿奇霉素9.1%。在Uu+Mh混合感染患者中,四环素类敏感率较高87.1%,略低于单纯Uu、Mh感染,交沙霉素敏感率为35.5%,明显低于单纯支原体感染,克拉霉素敏感率16.1%,明显低于Uu感染。由上述分析看出,支原体只对强力霉素、米诺霉素敏感性较高,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敏感性比报道[3,4]明显降低,耐药率增高,尤其常用药阿奇霉素、司帕沙星耐药严重。且支原体感染种类不同敏感药物也不尽相同,尤其混合型感染耐药性较强。由调查分析看出,支原体耐药率上升,本组试验中有31例对8种以上抗生素耐药,2例混合感染者对10种抗菌素全部耐药。

近来,支原体耐受性不断发生变化,一些不规范治疗、滥用抗生素使支原体耐药菌株逐年增加。提示临床在治疗Uu、Mh所致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足量、足疗程用药,避免低浓度药物与支原体长期接触,使原来敏感菌株被抑制或杀灭,诱导或选择出的耐药菌株繁衍成抗菌药物主要作用对象,造成治疗失败。另外,过去的经验用药阿奇霉素耐药现象严重,所以要避免经验用药,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产生耐药菌株及耐药率上升,提高疗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冬科,陈丽,胡建云.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趋势及耐药率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2):170-172

[2]周林峰,贺爱军.女性生殖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淋球菌感染220例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3;18(7):412-413

[3]杨平.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感染680例的耐药分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5):393-395

耐药趋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来源于我所2008年至2012年肺结核患者的痰培养当中分离出来的, 经菌型鉴定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的菌株有1266株。利用异烟肼 (INH) 、链霉素 (SM) 、利福平 (RFP) 、乙胺丁醇 (EMB) 、丙硫异烟胺 (PRO) 、对氨基水杨酸 (PAS) 、卷曲霉素 (CPM) 、卡那霉素 (KM) 、丁胺卡那 (AKM) 、左氧氟沙星 (LOF) 这10种抗结核药物对其进行敏感性试验。

1.2 试验材料

以改良罗氏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 对抗结核药物溶液的纯粉进行配制, 所有培养基均由广东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统一配置。

1.3 试验方法

改良罗氏培养基中培养阳性后, 经涂片确认为抗酸分枝杆菌, 用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10-2和10-4稀释后分别取0.01mL接种至含药和不含药的培养基上, 进行10种抗结核药物 (INH、SM、RFP、EMB、PRO、PAS、AMK、KM、LOF、CPM) 的耐药性测试。培养基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耐药性的判断标准

含药培养基上菌落数/对照不含药培养基上菌落数>1%为耐药, 至少同时对H (异烟肼) 、R (利福平) 两种以上药物耐药时为MDR-TB。耐药性的判断标准主要以《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当中的比例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2]。

1.5 质量控制

每批药敏试验用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 (H37Rv) 作为敏感对照。如高稀释度菌液 (10-4mg/mL) 在对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少于20个菌落, 则从对照管传代培养, 重复试验。

2 结果

2.1 总体耐药率及其发展趋势

通过试验发现, 5年间结核病患者的总体耐药率比较稳定, 并无较大变化, 无统计学意义 (χ2=8.23, ν=4, P>0.05) ;其中耐多药率以2012年最高, 比例为31.46%, 五年的耐多药数据进行χ2检验,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0.51, ν=4, P<0.05) 。具体数值可见表1。

2.2 不同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及其发生的频率

对2008~2012年不同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及其发生的频率进行比较发现, 一线药耐药顺位为SM (31.20%, 395/1266) >INH (28.59%, 362/1266) >RFP (24.80%, 314/1266) >EMB (15.72%, 199/1266) ;二线药耐药顺位为CPM (9.16%, 116/1266) >LOF (7.35%, 93/1266) >PRO (4.98%, 63/1266) >AMK (4.03%, 51/1266) >PAS (1.66%, 21/1266) >KM (1.18%, 15/1266) 。其中耐多药率为25.83%, 广泛耐药率为12.32% (156/1266) 。

3 结论

现在, 耐多药结核病的产生不断增加, 不仅如此, 广泛耐药性结核病也慢慢变得很常见了, 两种结核病患者的日益增加使得其不断得到全球医学界人士及至普通群众的关注[3]。而结核分枝杆菌是这两种结核病的核心, 如果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及扩散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那么慢性传染源会越来越多, 从而使得结核病的治疗及管理也会越来越困难, 对于结核病的防治及规划也不能够有效地实施下去, 导致结核病的治疗及控制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对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已成为国内及至国际结核病防治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各个国家都是将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测定、耐药性动态监测及流行病学特征作为分析及研究结核病治疗的重点, 同时其也成为很多国家及地区为控制结核病而制定有关规程及日常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及重视[4]。

本文通过对2008~2012年以来我所结核病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 5年的总体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耐药率为48.03%, 相比于前些年的耐药率33.60%[5这个数据来说, 其耐药率有所上升。2012年耐多药率达到了31.46%, 与前几年的耐多药率数据进行比较发现, 有明显的升高, 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值得业界人士引起重视。经过分析, 考虑患者出现耐多药率升高的可能原因为: (1) 患者体内结核菌基因突变率高, 容易形成抗药性; (2) 结核病患者在进行治疗时, 依从性不好或因耐受能力, 不按医嘱或不规则用药; (3) 部分结核患者在综合医院进行结核病治疗, 因其个人或是医院患者管理存在问题, 导致患者的治疗不完全, 而致使体内结核菌耐药。

耐药率最高的为SM, 其次为INH, RFP, EMB;而二线药的发生频率较低。耐药顺位率与第五次流调[6]结果不一致, 有本地的特点.对其耐药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 SM的耐药率最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分支杆菌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突变位点检测率因体内外环境不同而变化, 限制性突变在体外与非限制性突变K42R检出率相同, 在体内却很少发现[7]。值得注意的是二线药物的耐药率也在不断升高。

我们都知道, 传染性的肺结核病其发生率一直不断升高, 而其中的耐多药性结核病的患者又不断增加, 导致难治性结核病患者的比例不断上升[8], 因此, 对于耐多药性的研究我们必须更加努力, 以早日治疗结核病患者, 减轻患者痛苦, 尤其要减少难治性结核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董梅, 李艳艳, 匡铁吉, 等.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调查与耐多药结核病流行特点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 (5) :569-571.

[2]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M].深圳: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5.

[3]唐神结, 肖和平.广泛耐药结核病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 (5) :355-357.

[4]钟贵才, 纪建平, 彭建明, 等.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2 (17) :29-30.

[5]黄国楼.惠州市结核患者耐药状况的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7 (2) :106-107.

[6]王宇.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汇编[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1.

[7]熊礼宽.结核病实验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耐药趋势 篇5

1 采用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处理软件WHONET统计处理2009年7月—2014年9月5年的资料, 通过分析发现

1.1我县5年来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变化趋势及耐药状况:条件性致病菌如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检出率逐年增高, 并且发现2013年之前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只检出过2株鲍曼不动杆菌。2013年开始临床常见菌株流行趋势发生变化, 以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逐年增高, 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肺炎克雷伯杆菌等。

2 针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 研究治疗对策

2.1根据MRSA的耐药趋势分析, 发现临床上糖肽类抗生素 (如万古霉素) 仍然是MRSA感染的经典治疗药物[2]。

2.2目前排名第1位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除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于30%, 复方新诺明低于55%外, 其余抗菌药物均呈现严重耐药。故我县临床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主要以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为主, 且米诺环素和舒巴坦类联合使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和累加作用。

2.3针对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肺炎克雷伯杆菌,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如亚胺培南) 耐药率一直低于10%, 对产ESBLs菌株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 是目前治疗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所致各种感染最为有效和可靠的抗菌药物[3], 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重度感染。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耐药率约低于25%, 主要用于轻中度感染患者的治疗, 且需适当增加给药剂量和次数。氨基糖苷类 (如阿米卡星) 虽然耐药率总体低于30%, 但因具有耳毒性、肾毒性, 而且体内分布不理想, 故仅作为重症感染患者治疗的联合用药。

我们对我县医院采用WHONET软件统计处理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 分析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变化趋势及耐药状况, 制订治疗对策, 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不仅是控制感染、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延缓耐药、提高经验性治疗准确性的重要一环[4]。结合国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整治活动, 我院率先在县级医院中多科室联合管理, 对抗生素合理应用进行监控, 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对多重耐药菌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 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节约了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程齐俭.关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指导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 (4) :313-316.

[2]陆一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及治疗对策[J].新医学, 2012, 43 (10) :687-690.

[3]吕媛, 李耕, 薛峰, 等.2004年—2010年中国血标本中致病菌耐药趋势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6) :411-418.

耐药趋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病历方法收集我院2009 年及2012 年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情况资料。

1.2 诊断方法

在患儿使用或者更换抗生素之前, 从颈静脉、桡静脉以及股静脉等不同部位进行2 次采血[3], 在无菌操作要求下抽取1~3 m L血液, 然后注入有树脂吸附剂的血培养瓶 (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 增菌时运用BACTEC9240 全自动血培养仪。 把阳性报警的血培养瓶在血平板 (由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中转种, 对纯菌落分离, 在鉴定菌株和药敏试验时运用DL-医学检验系统进行补充纸片法[4]。

1.3 评定标准

依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NCCLS) 2004年制定的试验标准对药敏结果进行判断, 并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以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为质控菌株。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种类

2009 年我院共上报80 例新生儿血流感染病例, 有9 株分离病原菌, 分离阳性率为11.2%;2012 年共上报110 例新生儿血流感染病例, 有29 株分离病原菌, 分离阳性率为26.3%。 较2009、2012 年我院分离病原菌阳性率明显升高 (P < 0.05) 。 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是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占近50%, 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其次。 2009 年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我院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 2012 年转变为白色念珠菌为我院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 2009 年及2012 年我院白色念珠菌感染率分别为7.2%、12.3%, 即较2009、2012 年我院新生儿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明显升高 (P < 0.05) 。

2.2 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情况

2009 年及2012 年我院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以及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 相较于其他抗菌药, 2012 年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 (P < 0.05) 。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原菌有沙雷菌属、枸橼酸杆菌属以及肠杆菌属。 见表1。

2.3 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情况

2009 年我院3 种球菌对万古霉素均高度敏感, 然而2012 年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率为6.3%。2012 年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和表皮葡萄球菌 (MRSE) 比率分别为79.3%、88.4%, 较2009 年的74.5%、67.4%均明显升高 (P < 0.05) 。 见表2。

注:“-”表示无数据

注:“-”表示无数据

3 讨论

血流感染可能会引发全身性感染, 并且症状比较严重,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 使得其更加容易出现感染, 特别是早产儿, 非常容易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 2009 年我院有80 例新生儿发生血流感染, 共有9 株分离病原菌, 分离阳性率为11.2%;2012 年我院有110 例新生儿血流感染病例, 有29 株分离病原菌, 分离阳性率为26.3%;2012 年病原菌分离阳性率明显高于2009 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说明我院新生儿感染至2012 年明显增加, 提示必须加强对新生儿真菌感染的控制。

2009 年及2012 年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是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占到了近50%, 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其次。 这与杨晓华等[1]研究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一致, 其研究的589 例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 共检测出病原菌228 株, 总阳性率为6.35%, 其中革兰阴性菌194 株, 占总分离率的85.09%, 这充分说明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是造成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本研究中,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2009 年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中分离率最高的病原菌, 而到了2012 年转变为白色念球菌分离率最高, 其所占的比例由2009 年的7.2%上升到了2012 年的12.3%。 一般认为, 葡萄球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化脓细菌, 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相关研究表明, 葡萄球菌是医务人员身上携带最多的病菌, 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 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耐药性。 而白色念珠菌是霉菌的一种, 可存在于人体口腔、上呼吸道以及阴道和肠道中, 在正常者集体中数量较少, 不容易引起疾病, 但是新生儿免疫能力较差, 防御力下降, 会导致正常菌群的失调, 从而导致大量细菌的繁殖引发疾病。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 对于各种病菌的抵抗能力较差, 容易感染。 2009~2012 年我院新生儿血流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 已经成为感染的首要致病菌。 通过白色念珠菌、细菌以及抗菌药三者之间关系的体外实验可以得出, 抗菌药杀死或者抑制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株时, 会引发微生态出现失衡情况, 减弱了生物屏障的作用, 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 从而使得菌群失调而出现真菌感染[5]。 因此, 要想预防新生儿血流的真菌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是关键所在, 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具有广泛耐药性的致病菌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大量研究证实, 葡萄球菌对磺胺类、红霉素类和苯唑西林的耐药性均在60%以上, 因而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药物已经不能够首选红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等药物。 虽然葡萄球菌对氯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在33%以下, 还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 但是经国内的研究证明, 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株已经被发现。 本研究显示, 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 对第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在50%以上,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呈增长势头。与未加酶抑制剂者相比, 革兰阴性菌对加酶抑制剂的抗菌药敏感性高, 这说明产酶菌在我院革兰阴性菌感染中比例较高。 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 血流感染的首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在总细菌数当中,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到了43%[6]。 然而因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一个正常菌群, 临床上在对新生儿采血中如果延长了操作时间抑或没有充分消毒都会形成污染,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为常见的污染菌。但是由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能够生产毒力因子, 致病性高, 同时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性日趋增加的形势下, 对于新生儿这一抵抗力较弱的群体来说, 就愈发显示出了它的致病性[7]。 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菌药物的靶位数目和作用靶位改变, 使病菌不与抗菌药物相结合;2病菌产生钝化酶或者灭活酶, 从而使抗菌药物的结构改变或者使抗菌药物失活, 导致不能够杀灭病菌;3革兰阴性菌会使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 使抗菌药物药性不能够进入病菌体内; 4病菌通过主动排外作用, 将药物排出病菌体外;5细菌分泌的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能够将细菌自身包围, 形成细菌生物被膜, 也会使革兰阴性菌产生耐药性。

目前,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引发的感染发病率不断增加成为了革兰阳性菌耐药的突出表现[8], 这也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在本研究当中, MRSA和MRSE的发病率由2009 年的74.5% 和67.4% 上升到2012 年的79.3%和88.4%, 其中, 与MRSA的上升幅度相比, MRSE的上升幅度比较明显。 由于VRE的主要危害不只是尚无抗菌药治疗由它引起的感染,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把万古霉素耐药的基因向毒力更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传递, 对新生儿造成的威胁更大[9]。 基于此, 对VRE所引发的感染进行预防与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 为了对细菌耐药性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 要适时增加对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菌和一些耐药率明显增高的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监测[10], 并提升抗菌药的应用管理。 广大医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消毒意识, 勤洗手, 杜绝交叉感染的机会。 另外, 要防止抗生素滥用或者抗生素过度使用, 这也将成为以后临床工作中的重点。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的新趋势。方法 选取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以下简称“我院”) 2009年及2012年收治的新生儿, 运用BACTEC924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 并运用DL-医学检验系统进行菌株鉴定, 最后对其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离阳性率明显高于2009年 (26.3%比11.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是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 抗革兰阴性菌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明显较低 (P<0.05) ;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和沙雷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显著上升;革兰阳性菌耐药菌株比例有上升的趋势。结论 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是我院近年来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临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予以重视, 并且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和沙雷菌等抗菌药近年来耐药性有显著提升, 医院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并加强管理。

关键词: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杨晓华, 谭南, 林爱心, 等.中山地区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3) :385-388.

[2]李天娇, 钟海英, 郭红荔, 等.新生儿血培养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9) :1451-1453.

[3]陈瑞林, 张达衡, 杨伟业.某院2008至2011年血流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48-52.

[4]金中淦, 葛平, 徐蓉, 等.16S rRNA、16S-23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检测主要血流感染病原菌比较[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4 (3) :181-185.

[5]张航烽, 黄文芳.利用MALDI-TOF MS对血流感染病原菌快速鉴定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 25 (2) :242-246, 封3.

[6]林锦喜, 崔敏涛, 张海英.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与常用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5) :702-703.

[7]李茉莉, 潘频华, 胡成平.呼吸ICU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布与致病菌耐药性的变迁[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8 (3) :251-257.

[8]任敏蒲, 刘岚, 李丽, 等.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临床特点及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 38 (4) :280-284.

[9]谭雪梅.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6) :694-695.

耐药趋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标本来自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有自觉症状患者及少量泌尿科住院患者, 共收集到816例支原体培养标本, 男性493例, 女性313例, 平均年龄为35.4岁。

1.2 材料及培养液

珠海迪尔生物工程公司提供支原体 (UU/Mh) 分离培养药敏试剂盒, 药敏实验为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美满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司帕沙星。

1.3 标本采集方法

男性采用专用无菌拭子由前尿道1~2cm处取分泌物;女性采用无 (下转87页) (上接85页) 菌拭子先擦去多余分泌物, 再用另一支拭子在宫颈管内1~2cm处旋转并至少停留20s以便获取更多的细胞。

1.4 培养及鉴定方法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及结果判断。

1.5 药物使用率资料来源

本院药剂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述12种抗生素使用情况统计表进行分类汇总。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816例支原体培养标本中, 支原体阳性且半定量计数>104 CCU/mL386例, 阳性率为47.30% (386/816) , 女性阳性率65.37% (202/313) , 男性阳性率3 7.1 6% (1 8 4/4 9 3) , 单纯u u阳性者占3 6.2 7% (296/816) , 单纯Mh阳性者占1.10% (9/816) , uu+Mh混合型感染占9.93% (81/816) 。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 单纯解脲支原体感染为主要特征。

2.2 药敏结果分析

对386例支原体阳性标本的12种药敏结果中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如下:交沙霉素:8.95%, 强力霉素:9.90%, 美满霉素:10.22%, 四环素:20.13%, 克拉霉素:45.69%, 阿齐霉素:51.44%, 罗红霉素:51.79%, 司帕沙星:65.18%, 左氧氟沙星:65.50%, 氧氟沙星:69.65%, 红霉素:78.91%, 环丙沙星:81.15%。

2.3 药物使用率调查结果

12种抗生素临床使用量 (年度使用累计总量DDD数) 排名与抗生素耐药率比对表 (表1) 。

其中耐药率>50%的7种抗生素的平均DDD位次均靠前, 并且年使用总量都曾经进入前10位或前20位。

3讨论

支原体是泌尿生殖道的常见病原体, 近年来感染率有增加趋势, 已被列为性传播疾病, 引起医师和患者的重视。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女性不孕、肾盂肾炎等多种疾病[1,2,3]。本次调查统计资料显示:816例支原体培养标本中, 共检出阳性患者386例, 阳性率为47.30%, 女性阳性率为65.37%, 男性阳性率为37.16%, 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 说明支原体在泌尿生殖道特别是女性生殖道寄生及感染十分普遍, 该病原体可以导致女性生殖道炎症、宫颈炎、输卵管炎、盆腔炎、不孕症、异位妊娠及孕期感染甚至流产、早产、死胎等, 提示我们女性朋友应注意性卫生, 同时医师应对女性支原体检测和合理用药应引起高度重视。单纯uu阳性者占36.27%, 单纯Mh阳性者占1.10%, uu+Mh混合型感染占9.93%, 以单纯解脲支原体感染为主要特征, 结果与其它相关报道基本一致, 说明在进行支原体感染经验性用药时, 应当主要针对uu选药, 如大环内酯类药物。另外uu与Mh混合型感染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 支原体的耐药率呈上升态势, 对很多原来敏感的药物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 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现象早已是屡见不鲜。为此笔者就支原体常用的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进行了排序, 同时对我院近年来住院及门诊抗生素的使用总量的排名进行了收集整理, 结果发现患者使用较多 (DDD值排名靠前) 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而使用较少或未曾用使用过的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而与抗生素种类无直接关系, 比如同是UU治疗用的首选药大环内酯类中红霉素耐药率高达78.91%, 新一代的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使用总量较高, 耐药率也较高, 而同是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交沙霉素使用率较低, 其耐药率也较低。这一现象说明不做药敏试验, 根据传统的经验用药, 有时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 反而会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和蔓延, 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 临床医师请重视送检支原体培养, 根据药敏结果选药, 减少经验性用药。

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区支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状况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 并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与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用真实数据警示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方法 对816例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检测, 同时对我院相关抗生素近五年的使用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816例标本中, 支原体阳性且半定量计数>104CCU/mL 386例 (阳性率47.3%) , 单纯uu阳性296例 (占36.27%) , 单纯Mh阳性9例 (占1.10%) , uu+Mh混合型感染者81例 (占9.93%) 。女性患者标本阳性率65.37% (202/313) , 男性患者标本阳性率37.16%, 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调查数据显示耐药率>50%的抗生素在临床的使用率排名靠前。结论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是提高疗效和控制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支原体,药敏分析,药物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张卓然, 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教材)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鄢志丽, 袁平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J].实验医学, 2010, 8 (3) :28-2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耐药趋势】相关文章:

激素耐药07-30

耐药调查08-02

耐药因素08-14

耐药突变08-22

耐药位点突变05-05

体外诱导耐药06-04

耐药率分析06-12

细菌耐药分析08-13

万古霉素耐药08-27

耐药分子机制09-11

上一篇: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下一篇:浅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