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

2024-09-02

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精选十篇)

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 篇1

一、处理违纪情况要合理恰当, 让学生能接受

体育课上课过程中学生出现违纪行为,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学生好动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会在体育课堂违反纪律, 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别人跑步速度快, 某个学生速度慢, 这种情况就要区别对待了, 教师可以走近表示关心, 如果真是身体出现不舒服或者有其他不适应的身体症状出现, 这都是可以原谅的, 如果是故意偷懒的学生, 他们是很害怕教师去认真地关心他们的, 这时候你去真诚地关心他的时候, 他就会知道立刻改正, 迅速跑快追上其他同学。这些情况教师都没有必要发脾气, 去批评学生;而当学生的违纪行为明显干扰整个教学秩序的时候, 教师就必须立即处理, 但是也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电到为止, 只要学生有反映就可以了, 如果学生耍小聪明故意违纪, 教师可以示意一下, 点到为止。总之, 教师在处理违纪行为时, 尽量不要影响课堂教学。

二、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对学生严厉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正常课堂管理的手段, 但是也不能小看奖励, 这也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有效管理方法。当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体育老师的奖励后, 学生的心理就和老师保持了近距离的关系, 感觉老师很亲近, 愿意主动维护课堂纪律, 还会主动维护老师的尊严, 对不严格遵守纪律的同学进行批评。体育课中的的惩罚是必要的。教师有意识惩罚是通过使学生感受不愉快的做法, 来改变其违纪行为,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体育教学中, 可以通过锻炼其身体的惩罚的方式:罚做俯卧撑, 惩罚他们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 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 一般情况不要惩罚全班同学。那样容易造成敌对情绪, 以后就很难上课了。

三、体育课堂教学调控的作用

1. 优化了课堂教学秩序。

决定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组织管理, 一个美好的设想,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是难于达成的。因此要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 要使学生快乐健康地得到充分的活动和发展, 必须理顺各个教学环节, 充分把握及运用内容、目标、方法的作用, 通过教师有目的“引、导、探”,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情感,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真正地参与学习, 努力探索研究动作技术、技能知识, 找到掌握动作的方法、规律, 对动作理解得更透彻, 知识、技能掌握得更扎实。

2. 可有效防止伤害事故的产生。

体育课伤害事故的产生, 有相当一部分是课堂组织松散、管理松懈、不按课堂常规要求进行练习、教材组合不合理、场地布置与选择不妥造成的。通过课堂教学程序的调节, 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 在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中, 加强了学生练习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无暇顾及课堂教学以外的事物, 抑制了不良行为的产生, 减小了不安全因素, 从而有效地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3. 充分有效地发掘教学资源。

首先要明确的是调控不是限制, 而是要更好地发掘现有的教学资源。由于现在的教学设备、器材、场地设施等还不够完善, 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因此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调控, 能更有效地、充分地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 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2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用教学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调控,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的`、千篇 一律的教学,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

初一语文课堂的调控艺术 篇3

一、课堂氛围的掌控

语文课本是教师上语文课、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初一课本选材较小学课本更丰富。文体的多样性、文章内容的鲜明性都将影响学生上课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语文课,不同课文内容都要讲究不同的课堂调控技能。要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要有自己的魅力,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造一种和谐民主、充满生机,乐教乐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1.建立平等互动平台。课堂不是古人所言“师道尊严”,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身份是引领者,是服务者,是组织者,而不是统治者,学生就是教师的朋友,教师应平稳心态,应更多地用鼓励的语言、赞许的目光、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促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2.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课文内容的不同,决定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只是一味的“灌输式”的教学,或者千课一腔,一样的面部表情,一样的肢体语言,要想把初一学生的心抓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文课堂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自控能力的差异决定的。因此要充分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传统的课文结构分析和时代背景介绍外,让小学生回忆小学学习阶段的校园生活,来自乡村小学的学生介绍乡村特点及城市小学很难相遇的趣闻,让课堂成为快乐的乐园,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讲解朱德《我的母亲》,让学生们阅读范文后,自己介绍自己的母亲的闪光点,或爱心、或勤劳、或善良,产生共鸣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每位同学感受到中国母亲的伟大,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收放的节点

初一语文课堂的形式应多样性,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解王安石《伤仲永》范文时,一改传统的做法,发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当今存在一种“家长后怕”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绝大部分学生成绩良好,同时兼上多种兴趣班,学生的琴棋书画技能各有所长,然而进入初中、高中后,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便有明显的变化。究其原因,自负不求进取、虚荣不求勤奋,缺乏毅力、缺乏目标,枉费聪明智慧。教师应及时注意讨论课的进度,进行恰如其分的归纳总结,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引导学生总结为人、做事、读书的本源与真谛。安徒生童话的《丑小鸭》寓意深刻,哲理明显又浅显易懂。因此,由学生分组朗读,其后由学生感悟“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过程,学生发言生动有趣,教师一定要把握课堂节奏,应当收放自如,课堂效果便事半功倍。

三、感情调控是主线

语文课堂,以情感人,情感熏陶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的情感表露架起学生与范文作者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进入课本所描述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产生情感共鸣,领悟文章的主题,感悟作者的心意,体会文章的思想境界。讲解鲁迅的《藤野先生》,教师应用平静的语调和怀念的表情引导学生一起和鲁迅先生回忆藤野先生,体会日本人民的友善,同时教师应用严肃的表情介绍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区分日本极右势力和日本人民的区别,学生不仅受到课文的感染,同时明白事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教师的情绪应如春风一样和煦,学生才能融入朱先生的春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能入“景”悟“情”,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抽象的语言得以形象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有助于语法的训练。情感的调控是语文课堂不可缺的调控艺术。

四、思维调控是根本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数理化思维训练得到高度重视,其实语文课教学核心也应是思维训练,因为培养思维能力要从理解语言开始。语文思维的培养有别于数理化推理演算,应采取多种方式,如广度思维启迪、质疑角度选取因势利导、求同存异、情感拓展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找寻范文的逻辑主线,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连续性,准确性。因而教师在授课时,不能随性而为,而应紧扣范文的思维逻辑主线,引导学生逐层解剖,课堂思维的流畅性是调控课堂的根本,讲解《木兰诗》时,应从历史背景入手,以代父出征,建立功勋,荣归故里,还我女儿身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探寻木兰的内心世界,木兰的情感世界,感悟巾帼英雄的内心情怀。教师课堂教学如果逻辑严谨、思维主线明确,那么,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学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学会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办法,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鹅湖中学)

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 篇4

一、启发讨论,点拨纠偏,归纳补充

当学生的反馈信息带有普遍的意义,对于知识模式的建构具有一定价值时,教师可以适时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及时点拨纠偏、归纳补充。

例如:如图1所示,一根长L的轻质细杆,在中点和端点处,固定两质量相等的小球A、B,将杆拉至水平位置,松手后,由静止开始绕轴O摆下,求杆到竖直位置时,两球的速度大小。

在解此题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在杆摆下的过程中,A、B两球只受重力作用做功,因而A、B两球的机械能各自守恒。

其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一个学生提出用柔软的细线代替细杆,让其自由摆下的设想。按其实施,结果发现在运动过程中,细线并不像细杆那样平直,而是弯折如图2所示,表示两球的运动步调并不一致,即A的角速度大于B的角速度。通过新的观察、新的感受,学生形成了新的思维方式。经过积极思考后,学生终于明白,那是因为杆的作用力对A做负功,对B做正功。所以我们就不能将机械能守恒单独运用于A球或B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将球踢给学生”,通过启发与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可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在深入的探讨中建构新的认知模式,符合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架桥设坡,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就要适当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若发现预设的问题过于简单,就要添加问题,增加难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时,教师演示了小球沿弧形槽作平抛运动后,如果直接提出平抛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就会觉得问题太突然难以回答,教师可提出三个适度性的问题: (1) 小球在离开槽的瞬间有无初速度?方向如何? (2) 小球离开槽后在空中的运动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方向怎样?(空气阻力不计) (3) 小球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通过这三个问题起到架桥设坡的作用,再提出原问题,学生稍加思索就可解决。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扣一层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三、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课堂气氛沉闷,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就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改变情绪,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状态。

例如:在“液体表面张力”教学中,我设疑:“回形针、小硬币能否浮在水面上呢?”大多数学生回答:“不能,原因是回形针、小硬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放在水中会下沉。”于是我做了下面的实验:将一玻璃水槽放在实物投影台上,在水槽中放一小烧杯,往烧杯中倒满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竟可高出烧杯口,这是以前他们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学生由此产生好奇心理。接着我把一角硬币从杯口边沿一侧慢慢平放入,水面上竟可以放好几个一角硬币。我引导学生猜想液面像什么能够托住轻小的物体,然后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液体表面如同弹性橡皮膜一样,液体表面存在分子张力。学生在“问题情境—探究发现—交流归纳—新情境”下的迁移与循环往复参与中,动手、动脑、动口,重新创造和发现知识,并产生了积极情感。

四、设陷置疑,加深记忆

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陷置疑,使学生充分暴露错误。教师应通过指错、纠错过程,引导学生最终获得解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诱学生在关键地方犯错误,或者先有意设陷置疑,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错误原因,走出误区,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得以训练。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授课老师通过列举生活中实例概括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引出论题“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同意或否定教师的观点,并举例说明理由。老师“坚持”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并且用演示实验加以支持这一观点。学生则进一步用实例或设计实验进行反驳。老师承认被学生“驳倒”了,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运动无需外力来维持,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同时指出,要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从而学生深刻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

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的事情发生,使课堂教学发生紊乱,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想方设法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波的干涉和衍射”教学过程中,突然听到远处公路上一声巨响,课堂一阵惊扰,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可随机应变,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巨响”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到耳中,属于教学内容中的哪种现象,从而顺利扭转课堂,回归教学主题。

六、反诘寻因,探疑适度

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有少数学生坚持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外力来维持,教师可提出反诘的问题:在平路上骑自行车时,如果不用力蹬车,自行车会立即停下来吗?如果路面是非常光滑的,自行车将如何运动呢?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为了探疑的适度,教师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和艺术两者的融合体。单一谈科学或艺术都是对教育的分割,只有真正实现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才是对教育最好的诠释。所以,教师在把握课堂调控艺术的形式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个性、情感及认知能力,迅速、准确、恰当地把握课堂节奏,利用艺术的形式来传授科学,利用传授科学的同时来展示教育艺术的一面,进而实现教育的完整统一,使教育和学生的发展相得益彰。

摘要:课堂调控艺术, 是教师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 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 快速调整教学方案, 采取灵活而有效的调控艺术形式, 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调控课堂开题总结 篇5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工作小结

(2013年11月——2014年3月)

我们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研究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研究》,课题于2013年5月申报,2013年11月被邯郸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市级立项课题。自申报以来,县教研室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展开、推进。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宣传发动,成立中心课题组

在广大教师中着力宣传课题开展的必要性,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题研究是我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科研强校的重要策略之一,二是学会做课题是每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当代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之一,三是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研究》是针对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的,是每个教师都应站出来解决的。

在教研室的组织下,经过推荐,成立了一支热爱教学,课堂调控管理方面有一定经验的教师组成课题研究队伍。确定XXX课题组主持人,XXX、XXX、XXX、XXX、XXX、XXX、等为课题组成员,其成员均为学校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均参与过相关课题研究,由县教研室主任为课题指导,率先在学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堂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悠久的历史。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成绩都不是特别优异,这和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的调控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良好的课

1堂能实现教学质量的高效,必然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确立《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研究》课题,课题组经过讨论研究,确定了课题研究中的重心,预测了课题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存在的课堂问题及相关的突发事件,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做一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力争积累一些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案例,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最后达到教育教学的高效,实现学生乐学、爱学、向学的阳光课堂。为下阶段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的因素的研究

3、教师灵活调控课堂的途径的研究

4、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的模式探究

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

建立教师课堂管理记录袋,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进行跟踪研究。

2、调查法

针对学校内的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的因素进行座谈或交流,探讨困扰课堂管理的因素及本课题的研究对他们的促进作用。

3、文献研究法

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重视素质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及时总结、学习,借鉴已有及新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参考本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献。

4、行动研究法

定期组织研讨会、辨论会、教学论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优质课、观摩课等活动,要把实践研究与教师能动的活动结合在一起,避免课题研究从报告中开始,又在报告中结束的不务实际的作法。

三、反复论证,申报立项。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实验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实验方案,对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正,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在各种条件具备和资源充足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研究》向邯郸市教研室申请并被立项。

四、强化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知道,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一是通过培训抓教育观念更新。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文件,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的研究有足够的认识,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价值,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二是通过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实际课堂调控能力,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建立健全相应的实验管理制度

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我们还成立了实验顾问小组、实验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全面负责整个实验策划、指导和督导管理;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教育科研课题人员职责”等等,使课题组教师明确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任务

3和工作方向,在具体实验研究中,坚持每个阶段完成“四个一”,即一份研究报告、一份教案、一堂研究课、一篇总结。

五、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师整体认识有差异,致使部分教师还没有明显的行动,还在初期的探索。

六、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培训、指导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努力探究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们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题的实施阶段。在准备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失误和不足,今后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改正和解决,加倍努力,圆满地完成课题实验任务!

调控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篇6

一、教学流程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教学流程的节奏调控首先要做到“三定”:定向、定量、定时

定向,就是确定方向、目标、教学重难点,实现“定向”控制。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具体课文、作文、知识短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等确定出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突出重难点,通过“定向”控制,使每个课堂教学环节“百川归海”。

定量,就是确定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和练习总量,在教学内容和练习对象上实行控制。一节好课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并且接受较多的信息。但这个“多”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密组织、认真筛选实行数量的控制和质量的追求。

定时就是时间控制。课堂教学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学环节都应科学合理地安排,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活泼得体。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合成最佳课堂结构,才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了一条学生的学习心理流程:我们称之为“课间兴奋中心”,即课前十分钟的兴奋小高潮,进而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兴奋低潮,之后又出现一次获得知识满足感的兴奋高潮,随后便是等待下课,注意力又回到减弱状态。所以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兴奋中心变化的三个关键点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调控课堂节奏,以便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至少一堂语文课的起始、高潮、结尾要明确。

(三)控制语文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

其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控制。学生的年龄、年级不同造成其心理特点的不同,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控制也应有所不同。初一、初二的节奏以轻松跳跃、循序渐进为宜;高一、高二以自然节奏为宜;初三、高三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张弛结合。

其二,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重难点应放慢速度,节奏宜缓,让学生利用“缓”的时间来思考和消化问题。一般之处,节奏可以放快些,一次性过去。

其三,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控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当教师感情奔放、激烈时,速度要急骤,以起到推波逐浪的效果,与学生产生共鸣。当教师感情舒缓平静时,速度缓慢些,给学生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四)突出重点,力避面面俱到

有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或上课时,为了让学生多学些知识,每节课都面面俱到,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让学生明了每节课应掌握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与学。对于精华部分,可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要“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获取扎实的知识;对于次要部分,不妨采取“走马观花”的方式,“轻轻掠过”。

二、教学语言对课堂节奏的调控

教学语言对课堂节奏的调控,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表达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及其形成的回环往复”。

1. 根据各环节内容,选用不同的语体和节奏,让语文课中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好每堂课语言节奏的一般规律:讲述语均匀平缓,描述语轻快生动,议论语激扬有力,抒情语真切感人,过渡语平实简洁,概括语强调精练,多种语言交替使用,富于变化,这样自然就能增强表达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还离不开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变化。课堂教学靠语言组织调控,它是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纽带。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这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情绪,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快慢、强弱变化,却能使课堂教学变得起伏有致。语调语速的高低快慢,语气的轻重缓急,都会令人感到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之美,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 课堂上教师可用说话语音的轻重强弱变化来调控节奏。同一句话,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音来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情绪,使课堂节奏趋于变化又富有弹性。

三、以师生心理互动与互控来调控课堂节奏

1.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表现为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指向和集中,教师的注意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调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注意整个教学内容的进程,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是否遵循了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有效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中自己的各种智力因素,专注于教学活动,自然是教师注意的重要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注意的分配,也就是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如何按备课计划进行教学,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教学调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将注意力投射到学生的反应上。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自己注意的广度,使自己在同一时间内,能关注更多的对象,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心理进行灵活自如的调控,才能将课堂节奏调控自如。

2. 师生间心理的互动与互控。在教学中,师生间的和谐统一得力于师生双方心理的相互协调。实际上,教师和学生中的一方在调控自身心理的同时也在调控着对方。当双方心理互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共鸣时,课堂教学节奏就能得到完美的调控。

师生间心理的互动与互控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语言的互动互控。②表情的互动互控。③动作的互动互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保持动态平衡的态势,双方围绕着同一课题、同一目标,以同样的节奏进行。因此,教师对教学心理的调控必须掌握动态平衡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开始认知活动前,其认知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当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打破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平衡,使学生产生“没有了解”“没有掌握”某方面知识的不满足感时,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当教师通过讲授,并与学生共同解决“没有了解”“没有掌握”的知识时,学生心理上又达到了某一平衡状态。因此,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艺术主要体现在控制教学活动的动态平衡上。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7

教学方法可以对地理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

二、兴趣调控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而带来的情趣,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而产生的理趣,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而形成的谐趣,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

三、语言调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两眼无神,则学生也将会情绪低落,甚至睡意蒙眬,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

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五、反馈调控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创设种种情境,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就能够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就能够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六、机智调控

浅谈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8

一、教师的自我情态调控

中学生模仿性强, 小到模仿教师的写字、爱好, 大到学习教师的人品、道德观、精神面貌, 在他们心中, 老师就是一种楷模, 是其崇拜的对象, 甚至在他们心中, 教师的地位还要超过父母。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因为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暗示, 甚至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一) 调控表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的关注焦点, 他们每时每刻都会从中获取信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定能根据所授课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听课状态作出某种相应的表情和行为。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 要用善良的心态和表情心平气和地进行教学。应该说, 微笑是教师平时最常用的表情。例如每一节课开始时, 教师面带微笑走向讲台, 就会在一开始带给学生一种和谐放松的感觉, 学生就会如沐春风。如果教师一进入教室就面若冰霜, 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 会使学生在听课时如坐针毡, 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并不是要不分时刻地面带微笑, 有时对待一些学生的错误, 也要严格一些。郑重严肃的表情会给学生一种暗示, 会让他们知道错误的严重性, 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严肃凝视的目光, 可牵回学生走神的思维等等。

可见, 教师表情要随教学的深入和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要灵活恰当地运用这个手段, 去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二) 调控自己的动作

在上课时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 而且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有端庄的姿势、良好的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学生感到老师在讲台上既有一种威势、一种力量, 又有一种气氛、一种信心, 形成一种特有的吸引力。为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状况选择一些动作, 调节教学氛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不能滥用动作, 那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要做到恰到好处。

(三) 语言调控

从教法上看, 讲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语言是教师讲课的主要工具和基本工具, 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知识的传授, 能力的培养都是主要依靠语言实现的。因此, 教师要调控自己的语言, 使其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符合逻辑, 并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出来, 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良好的情境之中。所以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 要有启发性、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四) 形象调控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言传身教。我国古代思想家杨雄说过:“师者, 人之模范也。”一位文学家说得好“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必须自己心里有阳光。”因此, 在课堂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做到, 要学生坐直听课, 自己就必须站直讲课。教师的一言一行, 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 教育着学生。只要在工作、生活中重视自己的形象, 在思想上树立教书育人的目标, 就一定能培养出品学兼备的优秀学生。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

教师是“演员”, 但更是“导演”, 要引导和调动学生进入角色参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听课状态, 可以利用学生的听课表情来了解学生在上课时的内心活动。根据学生细小的无声变化, 教师能在上课时正确判断出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 从而准确、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在一种无声的内在语言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意志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 要调控提问

生动有效的课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师生在课堂中应该进行一系列的交流互动活动。其中, 课堂提问时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 教师要禁止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那样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同时教师也不能片面追求气氛活跃, 实行“满堂问”, 这样表面的活跃实际上掩盖了实质上的无效。那么如何来设计提问才能尽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呢?我认为问题首先要难易适中, 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过于难, 学生都不知所措, 难以理解, 会丧失求知的兴趣。过于容易, 又起不到引导启发的作用, 导致学生思维松懈。其次, 问题提问的频率要合适, 提问过多, 会减少学生的考虑时间, 提问就失去意义。反之提问过少, 就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的培养。总之, 在课堂提问中, 问什么、问谁、怎样问都应有个安排, 使学生各有所得, 共同提高, 达到教学目的。

(二) 总结调控

一节课刚讲完, 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 为了加深印象便于理解, 教师在讲完新课后, 一定要做简短而精练的小结, 以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无定法”, 课堂小结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理清线索和思路。小结的语言要巧妙, 要有激情, 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总结得当容易使学生掌握重点, 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 为下节课作好铺垫,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课堂调控艺术探究 篇9

一、教法调控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 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科学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 追求教法的新颖性, 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 科学课堂教学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实验为主的新模式, 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 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 让学生积极活动, 主动参与,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总是学习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因而, 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趣激疑, 以趣激思, 那么, 科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我在教学《简单电路》时事先安排学生自带各种简单的电动玩具, 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玩玩具, 有的玩具会叫, 有的会跑, 有的会投篮……学生兴致勃勃, 然后安排学生拆分、重组玩具的内部电路, 最后让学生将数种玩具的电路功能合而为一, 或者将玩具的电路功能一分为二, 学生望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玩具或者添加了新功能的玩具爱不释手, 对科学探究的热情极度高涨。

三、语言调控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知识的载体, 是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科学教师大多是行动 (动手能力) 的“巨人”, 语言的“矮子”, 其实在科学教学中, 知识的传播,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提高, 能力的培养, 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语言的艺术。授课语言首先要规范, 要使课堂气氛兴趣盎然, 语言表述要逻辑严密, 说理透彻, 叙事清楚, 还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突出艺术性, 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气氛的渲染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讲解科学原理时, 要严密准确, 化抽象为具体;总结科学规律时, 要抓住要领, 言简意赅;讲述实验要点时, 可提高音量, 减慢语速, 适当重复;突出情感教育时, 要富于感情, 声情并茂。在教学中还应善于适时的用体态语配合教学, 如表情、视觉等去与学生交流感情, 或用微笑给学生以鼓励和勇气。恰当的体态语能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 消除了学生的疑虑和恐惧, 产生了语言难以达到的神奇效应。正如魏书生说过:“你对大山喊我信任你, 那么她的回音就是我信任你。”

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 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总之, 科学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才能对科学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四、情绪调控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 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 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 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积极的情绪投入科学教学, 真正用情去讲授, 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 将全身心投入科学学习中去。

五、反馈调控

信息反馈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 当学生听讲时点头微笑, 表明学生听懂了;当学生频频举手时, 表明他需要发言展示的机会;当学生目光呆滞时, 表明他走神了……进而调整教学措施, 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科学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 创设种种情境, 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 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就能够使科学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六、机智调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 若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做到临“危”不乱, 处变不惊, 快速作出反应, 当机立断, 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化被动为主动, 有效地调控科学课堂教学。

科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 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师乱答不行, 不答也不行, 如何处理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了。如果是稍加考虑就能解决的问题, 不妨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有谁能回答吗?”教师迅速利用这个“时间差”, 调整思路, 寻求正确答案。如果问题难度太大, 教师暂时无法解决, 也可说“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讲不清楚, 为了不占用这堂课的教学时间, 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样, 教师可争取课后的时间查资料解决。总之, 科学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也是一种对科学课堂教学实施调控的教学艺术。

高中地理课堂调控艺术 篇10

1. 教法调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 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

首先, 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 追求教法的新颖性, 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 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 而应重在诱导、引导、指导, 让学生积极活动, 主动参与,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 学生走路,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 独立地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其次, 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堂堂用、年年用, 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 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

2. 兴趣调控

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总是学习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因而, 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以趣激疑, 以趣激思, 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近及家乡, 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 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 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 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 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语言调控

在地理教学中, 知识的传播,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提高, 能力的培养, 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 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 符合逻辑, 遵循语法, 通俗流畅, 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 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明扼要, 内容具体, 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才能集高中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语音清晰, 音量适度, 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 音乐性浓, 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 要生动形象, 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 要严密准确, 深入浅出, 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 要抓住要领, 编成口诀, 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 可提高音量, 减慢语速, 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可暂时变换声调, 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 要富于感情, 声情并茂, 使学生受到感染。

4. 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堂的气氛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 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 精神抖擞, 目光有神, 满怀激情, 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 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 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

其次,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 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如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 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 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 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 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 真正用情去讲授, 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 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5. 反馈调控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 教师讲、学生听, 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 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 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 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 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信息反馈。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师生共同活动, 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 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 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 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 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哪些已达到了目标, 哪些还有差距, 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 扬长救失, 亡羊补牢。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 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 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 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 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 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 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只要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 创设种种情境, 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 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就能够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 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6. 机智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因此,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做到临“危”不乱, 处变不惊, 快速作出反应, 当机立断, 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化被动为主动, 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总之, 地理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是一种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调控的教学艺术。

上一篇:资源标准下一篇:农民工住房公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