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2024-07-21

文章标题(精选八篇)

文章标题 篇1

由于标题总是首先给读者打下烙印, 因此, 标题的制作既要考虑其思想性的一面, 又要考虑其技巧性的一面, 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一般来说, 好的标题具有鲜明、准确、生动、简洁等特点。

鲜明、醒目。文章的主题鲜明与标题鲜明是相一致的。好的标题能概括一个深刻的思想, 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努力方向, 或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 或揭示一件事物中的要害问题。鲜明的标题, 往往能体现出作者鲜明的观点、立场, 能一针见血地告诉读者文中最集中、最明了的本质与内涵, 不含糊其词, 不模棱两可, 不朦朦胧胧, 而是最明确地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致力点, 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并最有力地唤起读者的激情。因此, 文章的标题必须让人感到醒目。

准确、贴切。标题是文章的“眉目”, 它必须具有准确性。每一篇文章都有标题, 不同主题的文章有不同的标题,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风味的标题。看文先看题, 看书先看皮。对大多数标题来说, 都要求直接概括全文的内容, 反映文章的精神实质, 揭示文章的主题。标题的准确、贴切, 最基本的要求是标题与文章的内容相吻合。有些体裁的文章虽然可以用比较形象的文字作标题, 但也要确切地反映出文章的内涵。比如有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的标题虽然带有形象化、艺术性的色彩, 但也必须符合文章的主题思想, 与全文的精神实质相一致。如果忽视了标题的准确性, 必然会出现张冠李戴、文不对题的现象, 使标题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生动、活泼。生动活泼而不千篇一律才能有新鲜感, 而具有新鲜感才能抓住读者, 令人耳目一新,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起到更好的宣传、鼓动效果。标题的新鲜感, 既有思想内容上、写作表达上的问题, 也有用词造句上的问题。思想内容上有新鲜感就是有新意、有特点;写作表达上有新鲜感, 就是不落入俗套, 手法上有创新;用词造句上有新鲜感, 就是语言生动, 文字活泼, 力戒陈言套话。一个生动活泼的标题, 其效果绝对是耐人寻味、牵动人心的。

言简意赅。简洁、精练、高度概括的标题, 对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标题文字冗长、拖泥带水, 往往让读者扫兴。同时, 标题简明扼要也便于记忆, 让人过目不忘。但标题的字数不是绝对的, 它必须根据文章内容的实际需要高度凝炼, 用最简单的文字概括出最深刻的主题。

在写作中, 标题的制作不是一件小事, 在标题制作中, 把标题制作得精美传神,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位成熟的作者和编辑, 对做好标题总是很刻意地去追求, 总是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推敲和斟酌。要制作好标题, 作者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跳出思维定式。长期的习惯性思维, 往往束缚作者的思想, 限制作者的想象力。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 许多稿件标题程式化、公式化、套套化, 生硬得很。有的甚至是大话、套话、官话大拼凑, 刻板、呆滞、死气沉沉。要跳出思维定式, 要走出习惯性思维的圈套, 最重要的是力戒就事论事, 而要讲究标题的思想性, 在标题制作上立观点、立精神。要善于从新的角度去捕捉个性, 找出特点, 用高人一筹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去分析事物, 从别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揭示出别人知而不明的道理, 从而立出标题的新意和深意。

讲究新鲜活用。所谓“新鲜”, 就是要充分调动新的手法, 使文章的标题更为生动。所谓“活用”, 就是要用活语言文字。语言是为表达一切事物和思想服务的。没有鲜活的语言文字, 文章乏味, 标题也没味, 作者的思想观点就不能获得好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活用, 要求作者不能老去炒别人的剩饭, 不能总用人云亦云的词语颠来倒去。目前, 有些词语的使用率特别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对有些词语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但是, 好的词语在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是新鲜的, 一旦被大家用多了、用滥了, 再好的词也没味了。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巴尔扎克也说过, 第一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庸才, 第三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蠢才。这些认识和道理都告诉我们, 一味模仿别人, 照搬照套人家的构想, 而无自己的创意, 这是不可取的。讲究新鲜活用, 还要注意使标题富有动感, 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活灵活现的情景。

好的文章标题 篇2

一、先明意图后谋设计。标题服务资料,资料体现意图。在构思框架、设计标题时,首先要研究这篇文章要用在什么地方,主要讲什么资料,要到达什么效果?比如,用于领导会议讲话,标题设计要凝练有力、通俗易懂;用于对上汇报、对外交流,标题设计要凸显亮点、体现特色;用于演讲致辞,标题设计要合时应景、有感而发;用于报刊发表,标题设计要注重文采、平实达意;用于信息简报,标题设计要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等等。当然,这些仅是相对而言,在写作实践中,拟稿者要独立思考、灵活运用。

二、先按套路后添新意。往大的方向讲,设计大小标题的过程,其实也是谋篇布局、构成提纲的过程。比如,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有通用模板,一般划分为“提高思想认识、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三大部分,这个已是约定俗成的套路,不必刻意追求什么“伟创新”,只需在层次安排、观点提炼、句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微创新”即可。再比如,讲党建,离不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资料。讲经济,离不开项目、园区、实体、产业、市场、软硬环境等资料。拟稿者在熟悉工作、了解情景、掌握素材的基础上,接到一项写作任务后,应立即能够在脑子里构成一个立体模型,从相关的人与事,前与后,上与下,虚与实,点与面,长与短,新与旧,左与右,宏观与微观,专业与综合,深入与表现等角度进行充分联想、广泛拓展。然后根据文稿要求、素材资料,再对写作提纲中标题进行推敲琢磨,设计出富有新意、恰到好处的大小标题,切莫在列提纲时就在标题上费尽心思。就是说,秀外必先慧中,先拟出中规中矩、具有可塑性的"“粗胚”,再来想办法雕琢成让人耳目一新的“精品”。

三、先有灵感后图整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标题制作的灵感从哪里来?首先,从素材资料来,从上下文中找出事物规律性、思想闪光点提炼出小标题。其次,从平时积累来,受相关会议讲话、文件、新闻及文论、古诗词、名言警句中的一字一词一句得到启发。第三,从交流探讨来,领导的片言只语、座谈讨论的发言,甚至是QQ群里的聊天,经别人稍加提点,可能立即触发灵感。笔者接到大任务时,比较喜欢“卧思”,就是晚上睡前在床上胡思乱想,往往在半睡半醒之间,灵感从梦中闯进来,进而生发拓展,一组标题基本成型。于是,赶紧爬起来,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有时是顺手拿起笔记本、文件夹、报纸随意性地翻翻,或者是上网浏览下,经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先能达意后求传神。精练隽永的小标题能够起到醒目提神之功效。然而大拙至美、大道至简。美食大家汪曾祺说故事:“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做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读到此节,心向往之。

小标题,大文章 篇3

一、引航之灯——据题猜文,确定课文教学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文章标题如同悬于篇首的一盏灯,不仅统照全篇,更是指引着师生课文学习的方向。由于标题往往统帅全文,概括力强,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故我们可以运用其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教师于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在黑板上板出该文标题,和学生一起对标题作一分析:这标题是由什么词构成?是什么类型的短语或什么句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是词,就弄清词义词性;是短语,就区分出是偏正、主谓、动宾、动补还是其他;是句子,就分辨出是陈述、疑问还是感叹等等。这样解题以后,再让学生依据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猜测。首先估计文体,是写人叙事、状物抒情呢,还是说物论理或其他;接下来猜想文章会分成几部分,写些什么内容;第三,让学生设想文章可能会用到的写作素材有哪些。这些可以让学生整理后记在纸上,相当于猜想出的课文提纲。当然,猜题时教师也可以透露出课文的部分背景信息以供参考。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标题引导下的课文进行一番猜测后,往往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与课文一致,因而能兴致勃勃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在学生猜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教学内容的预设,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点,向学生明示,以起到引读作用。

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便可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分析词组:大多数同学会认为这是偏正词组,即荷塘的月色;但也有会说是并列词组的,即荷塘和月色。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达成一致的是,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中一定写到荷花、池塘、月色,(可能会写到有一个漫步塘边的观赏者,也可能不在文中明示);但也可能是记叙文,记叙在“月夜里,荷塘边”发生的一件事情,作者由事生情,再移情入景,以景烘情,故以“荷塘月色”做标题……那又将是怎样一件引发作者如此幽思雅趣的事情呢?教师这时可告知学生该课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状物散文,以引导学生继续猜设:文章可能用大量优美的词句状写月色笼罩下的荷花美态——作者将用到哪些描写手段?怎样的修辞手法?会不会引用一些有关荷花或月亮的名诗佳句?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就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态。教师这时应及时抛出本课的教学点,如(1)把握写景散文的特点;(2)品味散文的优美意境;(3)借鉴写景文的写作手法(描写,抒情等);(4)学习在写景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猜读激趣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的陌生感化为学习的动力,再加之明确的课文学习目的的导引,学生便能积极投身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思维之锚——改题发疑,解析课文关键点

上面我们说的是在教学伊始如何利用标题找到文章的切入口。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巧用标题的变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因为标题常常是画龙点睛之笔,提纲挈领,关联着全篇脉络。这时,标题的作用恰如船之锚,将学生的思维聚于某处,避免其漫无目的地漂移。利用文章标题进行改题发疑的具体方法例举如下:

(一)加词减词。许多由词或短语组成的标题,我们可以为其添加或减去一些成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标题里蕴含的信息,进而理解文章要点。如教学《背影》这一课时,学生对全文初步感知后,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标题上来:文中写了谁的背影?什么时候的背影?接着和学生一起在板书中的“背影”二字前添加若干词语,以揭示全文的结构:

(谁的?)(什么时候的?)

买橘时的

父亲 告别时的 背影

回忆中的

通过三个场景里背影的回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标题的深刻意蕴以及与文章内容的联系,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之一。

再如宁鸿彬老师在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给文章的标题加上一些修饰语——什么样的石拱桥;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加的修饰语作出解释。学生列出了如下一些标题:

古老的中国石拱桥、成就辉煌的中国石拱桥、美丽而且坚固的中国石拱桥、造型奇特的中国石拱桥、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

由学生所加的词以及对这些加词理由的陈述,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

减词法通常运用于稍长的短语型标题里。如《我的叔叔于勒》,可发问:减去“我的”二字,有何变化?在“叔叔于勒”四字里再减去“叔叔”这个称呼,又有何变化?继而引起学生思考“于勒→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称呼的变化,暗示着外人、家人、“我”对于勒的不同感情,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二)换名。即让学生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并说明理由。有位教师在教学《散步》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给文章重新拟题,并说明拟题理由。学生拟的部分题目及理由如下:

“三代人之间”——这是一篇表现一个家庭三代四个人散步时发生的故事;

“爱护”——全文表现了一个家庭各成员间的爱护、理解、体贴与尊重;

“责任”——这是一篇歌颂关爱幼小生命、善待衰老生命的文章;

“亲情无商量”——这篇文章歌颂祖母、儿子、孙子之间深情的爱。

尽管学生积极思考重新拟题后还是很难超越原作的题目,但这一尝试对于引导学生认真感悟课文极为有益,也使学生欣赏到正文和标题契合的艺术。因为学生只有在整体阅读课文并积极思考后方能拟出适宜的标题。对学生来说,这是对其初读课文收获的进一步梳理;于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给课文重新拟题和理由陈述,可以获得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的反馈。完成这一步后,教师再顺势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拟出了那么多好题目,为什么作者偏用“散步”为题呢?教学自然过渡到精读阶段。带着这个问题去精读,学生会品味到作者用普通的具体事件命名,而不是抽象地揭示主旨,这是标题要和正文含蓄蕴藉的行文风格一致的要求。由此学生对“返璞归真”的大师文风便可见一斑。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提示文章的线索,点出文章要旨,让学生体味到语文锤句炼字用词之精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跳跃之杆——读写结合,启发作文构思拟题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最好方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标题的学习,其实质与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异曲同工。当然很多时候为了让教学内容不“旁逸斜出”,我们只能对牵涉到有关作文的内容点到为止,让学生经受多次的“耳濡目染”后,再适时推出有关标题的专题课。这里对这种专题课不予讨论,只就相关的渗透因素作一阐述。

(一)据题猜文与学生作文构思

上文提到的据题猜文大致有三步:(1)猜文体;(2)猜行文思路(文章内容和安排次序);(3)猜文章材料。这三步对应于作文审题过程:(1)定文体;(2)定作文内容和安排次序;(3)选材。先前提到,学生据题猜文的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其自身作文时的一般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文时,除了是有目的地确定当堂课的阅读教学点外,更能据此来教学作文时的审题构思。“我碰到《荷塘月色》这样的题目时,会怎样写?朱自清又是怎样写的?对比之下,我能从中吸收哪些营养?”教师及时的发问提醒,会让标题成为学生由阅读跃到写作的撑杆,从而将课文价值作最大发挥。同时,让学生将猜想的结果记在纸上成习惯后,学生也就养成了在作文前编写作文提纲以梳理思路的好习惯。

(二)改题析题与学生作文拟题

学生在对课文原标题的改动和众多标题的分析比较中,会深刻体验到标题对于文章的“指示灯”作用,并逐步明确到一个好的文章标题所具备的特点。当学生认识到好的文章标题应该具备的特点之后,自己在作文拟题时就会自觉遵循这些标准,掌握种种技巧。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好标题特点有三:

(1)切。标题宽窄适度,与内容相符,适合文体特点,与文章风格保持一致;

(2)精。标题能高度概括全文内容,用词讲究,言简意赅;

(3)巧。标题新颖有趣,不落俗套,发人深思。

能够在“切”和“精”的基础上做到“巧”,便是标题中的精品了。这类标题往往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而使文章题目增色。如《变色龙》借变色龙这种动物善于很快变化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特点,来比喻当时沙俄专制社会的官吏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特征,三个字便将一个小丑般的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比喻得栩栩如生,让人叹服。这类标题在课文中不多,但在众多报纸杂志和其他媒体上却频频亮相,也被广泛应用于考场作文时的拟题。如:《心灵比色卡》(2002年高考佳作)就利用术语嫁接,出奇制胜,妙趣横生,让人联想;《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2004年江苏高考佳作)则运用拟人手法,将两个城市和山水文化巧妙关联,形象生动,极富创意。让标题变“巧”,可以借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或是反弹琵琶、点石成金等用词技巧……

我们在对课文标题的教学由阅读向写作跨越时,首先是让学生在大量案例中体会到好的文章标题应该具备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拟好文章标题的方法。如在讲到《变色龙》这个标题的艺术性时,就教学生抓住文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本质,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特征一个形象化的喻体,并以该喻体作为文章标题。随后可用适量的文段篇章供学生进行拟题练习,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给一些段落起个小标题。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仅通过此法学会了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段落大意,从而使其对课文的把握更准确,同时也训练了作文拟题的技巧,真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列于文章前头的小小标题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了紧扣标题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阅读教学也好,写作教学也罢,教师都应关注到“小标题”里的“大文章”,巧妙地以之为突破口,真正实现标题的“四两拨千斤”之效。

文章标题常用词语含义 篇4

一瞥:对某方面事物或知识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扼要概括介绍的文章。

鸟瞰:就是某方面的事物进行概略观察所得到的东西而写成的文章。

管窥:谦指自己所写的文章, 犹如管中看物, 就某方面的认识看法不全面的见识短浅的文章。

絮语:谦指自己对某方面的见解或主张是属“啰嗦”话, 期待读者评说的文章。

面面观:将某方面的材料或事件多角度, 全方位地进行阐述、介绍的文章。

摭谈:将散冗于各类报刊资料中现成的事例或章句, 经过组合梳理而成的文章。

拾萃、集萃: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而成的文章。

拾零:将零散于各类资料中的同类材料搜集整理、编辑成文。

文章标题 篇5

2.装修好管家,别墅装修厨房装饰设计妙处多 3.让女人永葆青春的绝密风水术,4.惊叹不已,晒明亮温馨76平米轻装修 5.装修项目四猫腻巧规避 6.收纳空间,打造春意公寓 7.粗狂也自然,简约更添亲切感 8.温馨简约,白领妹晒家

9.装修新人谨记,家装墙面验收攻略。10.吧古文化引进室,感受别样的历史韵味 11.读懂新消法,马上有保障

12.扮家DIY,自制小花瓶,靓丽家居

13.家居企业延伸专业服务,与装修公司“抢饭碗”。14.质量差危害人体健康14种建筑装修材料被禁用 15.,春季装修小妙招。

16.美女设计师提供的水电改造建议

17.气死人的包工头,一团遭还狮子大开口 18.净化空气好帮手,室内植物知多少 19.灯具水份大的惊人,常备慧眼防止被骗 20.亮瞎眼,色彩控让你视线不在停留黑白灰 工装

1.农民工跪地讨装修款,宾馆否认欠债 2.酒店老板装修破墙而出,被占公共用地

3.浮宫会所花艺装饰,带你体会别样的高端大气 4.宾馆装修自求完美,乱堆垃圾阻碍人行通道

5.艾薇儿在意酒店装潢风格,选中宫廷化典雅酒店 6.中式会所装修设计简约风格---紫云轩中式设计 7.最新办公室装修效果图时尚大气环境

8.武汉装修公司欧林雅筑,引领湖北家装厂房办公室装修新时尚 9.办公室装修风水禁忌

10.Loft办公装修-瑞祥佳艺装饰成都高档办公司装修最好 11.办公司装修污染,员工患病难定职业病 12.宾馆可燃装修埋藏隐患,松原消防查封整改 13.新消法八大亮点约束家居业 14.商场装修的装修知识

15.长春室内设计公司透露书房装修中的秘密

16.酒店装修设计是一门科学重视酒店的规划与设计 17.装修合同“不明觉历”?谨慎小心,不能上当

18.消防工程知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施工过程的问题 19.喜爱夜浦来这里12图秀柏林粉色酒吧。20.运用独特函数设计酒吧。21.绿地杯,室内创意大赛

22.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展览会引领行业潮流 23.欲装修纠纷“专家维权团队”帮忙 24.解读中式设计的色彩搭配

25.“非常梦想家”高端设计沙龙成功举办。26.让人放松的荷兰小酒吧 27.店铺装修风水

文章标题应“以小见大” 篇6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重教给学生审各种类型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归纳各种类型题的规律,强化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就题讲题。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能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举一反三,而且在教学中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众所周知,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此过程是受到作家的生活经历、经验、创作意图和表现主题等诸多因素限制的,所以才会有不同作家表现出不同风格的特点。正是上述诸多因素决定作家绝不可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全方位周到的反映,而只能择取其某一点。因此,我们断定文章标题(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是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去审视的。

“以小见大”是指选材虽“小”,却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可以说供作家挑选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小到滴水片石,大到宇宙万象,无不可以成为作家笔下钟爱的对象。不过总的说来,作家往往更多地从一些生活琐事取材,由自己身边的景与物、人与事出发,即兴、率性地抒发一时的感受,或者表达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大千世界到处散布着细小的、不起眼的沙粒,可恰恰从这些沙粒里可以悟出大千世界的种种道理。作品“小”题的深层,其实蕴涵着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大义”。这意味着,自然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言一动、一笑一颦,无不与整个大千世界、复杂人生相联系着;“这一毫一厘便是那一千一万的具体而微”(朱自清),此时此刻的“点滴”和“有限”,正是彼时彼刻的“无穷”与“无限”的具体而微。如张慧敏的《书签》,并没有选取客观世界中宏大的对象作为标题,仅撷取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丽“书签”一枚,肯定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并希望忙碌的人们敞开心灵去发现美、珍视美。

在审标题时,也要看到文章标题的寓意。就是说,要看到作家总想在平常事物中寄寓点什么。这样,我们读者就会在标题中看到,沧海一粟,云龙一爪,其实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和社会的变迁;一枝一叶,一草一木,其实对应着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田野;一句话,我们透过标题可以看到深含其中的真实世界。看似平淡、散漫的文题的“形”,在精巧、严密的“神”的统摄下,指引读者去深入领悟文章内容。如契诃夫的《胖子和瘦子》,标题就是社会当中很平常的两个人,我们通过分析题目短语类型(并列短语)推断文章内容是介绍二者关系的,当我们看完文章内容时,我们就更明确文章确实是通过瘦子得知胖子社会地位高低,写出瘦子的态度变化的。尽管文章是以“胖子和瘦子”为标题的,但文章要揭示的却是这两个人存在的社会上的一种现象:逢迎拍马的官场作风。

作家如此意义建构下的作品,也恰恰给我们读者提供了一个“以小见大”的审美视角。我们可以小处着眼标题,大处领悟。就是说,在作家运笔的一事一物的细部,在细微处领会“大义”;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做到体物入微,微中见大、见深,微中传神,直至微中出味。古语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用来解说文章标题和主旨的关系,实际上显示了文章标题的由微见著的呈现方式:以细小、平凡来展示宏大奇特,从局部、表象来表现整体与实质。

综上所述,笔者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把握文章阅读的方法:首先必须牢牢抓住文章标题(阅读文章就必先看标题);然后根据标题短语类型确定文章写的对象并弄清楚文章内容涉及的是对象的哪方面相关内容,再去推断文章可能写什么内容,最后再去阅读文章,确定下来文章的内容以及理清文章的主旨,可以说抓住了标题就基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秋天的回忆”这个标题,我们要明确“回忆”是文章的写作对象,“秋天”是“回忆”这个对象涉及的方面。于是不难看出文章写的是秋天里的“回忆”。作者选取作为标题的对象往往标明文章内容,是一个“点”,所以只有牢牢抓住标题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及主旨。

文章标题应“以小见大” 篇7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为此, 我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重教给学生审各种类型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归纳各种类型题的规律, 强化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意义建构, 而不是就题讲题。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不仅能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举一反三, 而且在教学中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众所周知,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 此过程是受到作家的生活经历、经验、创作意图和表现主题等诸多因素限制的, 所以才会有不同作家表现出不同风格的特点。正是上述诸多因素决定作家绝不可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全方位周到的反映, 而只能择取其某一点。因此, 我们断定文章标题 (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 是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去审视的。

“以小见大”是指选材虽“小”, 却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可以说供作家挑选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 小到滴水片石, 大到宇宙万象, 无不可以成为作家笔下钟爱的对象。不过总的说来, 作家往往更多地从一些生活琐事取材, 由自己身边的景与物、人与事出发, 即兴、率性地抒发一时的感受, 或者表达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大千世界到处散布着细小的、不起眼的沙粒, 可恰恰从这些沙粒里可以悟出大千世界的种种道理。作品“小”题的深层, 其实蕴涵着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大义”。这意味着, 自然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 生活中的一言一动、一笑一颦, 无不与整个大千世界、复杂人生相联系着;“这一毫一厘便是那一千一万的具体而微” (朱自清) , 此时此刻的“点滴”和“有限”, 正是彼时彼刻的“无穷”与“无限”的具体而微。如张慧敏的《书签》, 并没有选取客观世界中宏大的对象作为标题, 仅撷取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丽“书签”一枚, 肯定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并希望忙碌的人们敞开心灵去发现美、珍视美。

在审标题时, 也要看到文章标题的寓意。就是说, 要看到作家总想在平常事物中寄寓点什么。这样, 我们读者就会在标题中看到, 沧海一粟, 云龙一爪, 其实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和社会的变迁;一枝一叶, 一草一木, 其实对应着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田野;一句话, 我们透过标题可以看到深含其中的真实世界。看似平淡、散漫的文题的“形”, 在精巧、严密的“神”的统摄下, 指引读者去深入领悟文章内容。如契诃夫的《胖子和瘦子》, 标题就是社会当中很平常的两个人, 我们通过分析题目短语类型 (并列短语) 推断文章内容是介绍二者关系的, 当我们看完文章内容时, 我们就更明确文章确实是通过瘦子得知胖子社会地位高低, 写出瘦子的态度变化的。尽管文章是以“胖子和瘦子”为标题的, 但文章要揭示的却是这两个人存在的社会上的一种现象:逢迎拍马的官场作风。

作家如此意义建构下的作品, 也恰恰给我们读者提供了一个“以小见大”的审美视角。我们可以小处着眼标题, 大处领悟。就是说, 在作家运笔的一事一物的细部, 在细微处领会“大义”;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做到体物入微, 微中见大、见深, 微中传神, 直至微中出味。古语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用来解说文章标题和主旨的关系, 实际上显示了文章标题的由微见著的呈现方式:以细小、平凡来展示宏大奇特, 从局部、表象来表现整体与实质。

文章标题 篇8

1 模因与模因论

1.1 模因, 模因论和语言模因论

模因论 (memetics) 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其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 (meme) (张运桥, 2009:37) 。模因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76年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的著作《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中出现的。Meme源自于希腊语mimeme, 仿照gene (基因) 这个词, 道金斯去掉mimeme的词头mi, 创造了meme, 并被广大学者接受。道金斯 (1989:192) 认为meme有两个含义:一是“文化传播单位”, 二是“模仿单位”。那些不断被复制传播的观念、语言、流行时尚、文化习俗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摩尔 (Susan Blackmore) 丰富并发展了模因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 (1999:66) 。关于meme一词的翻译有很多, 如:“觅母” (Dawkins, 1981) 、“谜米” (Blackmore, 2001) 、“密母” (王斌, 2004) 等, 现在为广大中国学者所接受的是何自然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模因”这一译法。

布莱克摩尔对模因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所著的《模因机器》 (The Meme Machine) 初步确立了模因论的理论框架。模因论的根本在于将模因看作是一种复制因子, 它要想生存就必须靠模仿来不断复制自己, 并寻找宿主不断传递下去。模因论在西方已发展了三十多年, 然而直到2003年, 国内学者们才开始关注这一理论。

模因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逐渐被引入语言学领域, 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语言及其相关现象。语言是模因的重要载体之一, 模因可以在字、词、句、段落乃至篇章的层面上得以表现。同时, 模因的植入也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由此可见语言与模因关系之密切。语言作为模因的生命力在于被大量的复制传播, 然而, 语言模因并不要求像数字化一般精确, 在传播的途中, 它可能会发生形式或内容上的改变。何自然 (2005:58-60) 认为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因型, 即相同信息以同形或异形的方式传播;另一种是表现型, 即“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1.2 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

并不是所有的潜在语言模因都能够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反, 只有少数模因能够通过竞争生存下来。模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 也遵循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原则。布莱克摩尔 (1999:13) 认为“复制因子的自我复制能力各不相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模因, 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 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语言中的强势模因就是指那些能够迅速复制、广泛传播、在竞争中获胜的生命力强的成功模因。相反, 弱势模因是指那些随着实践的推移, 不再活跃、逐渐被人们淡忘直至消失的模因。当然, 强势与弱势模因之分是相比较而言的, 并不存在明显的界线。

2 双语杂志中文章标题植入模因的方法

文章标题作为新模因要想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 拨动读者的心弦, 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与具有强大自我传播能力的强势模因进行捆绑。双语杂志主要是面向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那么如何从标题上吸引读者就是编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了。对《英语沙龙》及《疯狂英语》这两本杂志阅读版文章标题初步分析后, 我们不难看出流行元素的渗入、影视作品的模仿、文学语言的利用都是在双语杂志中植入模因行之有效的方式, 也是在双语杂志文章标题的构建中最为常用的三种方法。

2.1 流行元素的渗入

现实生活中, 年轻人总是偏爱使用流行语来进行交流, “高富帅”“白富美”“伤不起”“XX Style”等已然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这些已然流行开来的语言模因作为一个整体, 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当中。将文章标题与这些流行模因进行捆绑, 更便于读者理解文章要旨, 而且能使得标题新颖独特,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 Generation Y当代美国社会的“80后” (《英语沙龙-阅读版》2010年第7期)

2) Having the Angry Birds as a Meal吃掉“愤怒的小鸟” (《英语沙龙-阅读版》2013年第1期)

3) Sharp Brother in the US:Homeless Man Uses Make-shift Board美国版“犀利哥”:自制乞讨标语牌 (《英语沙龙-阅读版》2011年第8期)

Y一代 (Generation Y) 特指美国自1981到2000年间出生的人, 他们娇生惯养, 追求时尚, 但却富有创新精神, 与中国的80后如出一辙。这里的中英文标题都植入了流行模因, 二语学习者看到Generation Y这个标题恐怕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其意思, 但译作“80后”, 中国读者就立马明白了其文化内涵, 因此借助中国文化中特有的“80后”这个流行模因可以促进读者对文章的解读。

愤怒的小鸟是2009年苹果公司发布的一款手机游戏, 可谓是风靡全球。游戏的广受欢迎使得愤怒的小鸟这个语块成了一个强势基因型语言模因, 被人们广为复制传播。这里中英文标题借助此模因的流行, 制造出人意料的效果, 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眼球, 成功的推销这篇文章。

例3中“犀利哥”是宁波街头一名流浪汉。当一位宁波市民将他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后, 他英俊的外表和吉卜赛风格的穿着立刻使他成为了网络红人。中国网民们称其为“乞丐王子”、“英俊的流浪汉”, 当然, 最为流行的还是“犀利哥”。英国《独立报》也专门刊文报道了sharp brother (“犀利哥”) 风靡中国网络的事迹。将这个流行语模因体现在标题中, 会迅速秒杀读者, 也使中国自身的文化模因得到传播。

已然流行的模因简单明晰地传达了文章的内容, 比直接归纳文章内容的标题更有吸引力, 同时也迎合了大众追求时尚的心理。

2.2 影视作品的模仿

成功的影视作品肯定不乏经典的语言模因 (赵翊翔&周雪婷, 2012:118) , 如影片名、台词、歌名、歌词等, 它们常常会被大众套用到现实生活里的恰当场合, 成为人们言语行为中的模因。很多双语杂志的文章标题也会揉合经典影视作品名, 台词以及歌名来赚取观众的眼球。

4) Saying Goodbye to My Mother-in-law再见, 我的“野蛮”婆婆 (《疯狂英语-阅读版》2009年第7期)

5) Celebrity Sure Nose How to Sell闻香识名人 (《疯狂英语-阅读版》2009年第12期)

6) The Pill that Can Wipe out Those Painful Memories“忘情药”可抹掉悲伤记忆 (《英语沙龙-阅读版》2010年第7期)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一放映就引起了轰动, 在亚洲引发了观影热潮, 也掀起了一股“野蛮”狂潮, 此后陆续有“野蛮”系列的作品播出, 影视作品如《我的野蛮同学》《我的野蛮王妃》, 歌曲有《野蛮游戏》《野蛮天使》等。“野蛮”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势模因。文章的英文标题中并没有体现“野蛮”的字眼, 但中文标题中却运用横向嫁接的手段, 植入了这个强势模因, 在对其进行模因表现型传播的同时, 也赢取中国二语学习者的好感。

例5中的英文标题是巧妙地借助nose跟knows的谐音关系来构建的, 诙谐幽默的同时也更能吸引读者的眼光。而中文标题很明显是对1992年公映的一部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闻香识女人》 (“Scent of a Woman”) 进行了移花接木。采用这个人们熟知的影片名模因结构来进行复制模仿, 容易唤起大多数人头脑中已有的模因记忆, 为文章赢得更多的关注。

2010年第7期中的这篇文章中英文标题的构建与例4大同小异, 英文标题中并无模因现象, 直译过来是“一种可以抹掉悲伤记忆的药”, 但这样的文章标题就显得过于平庸。于是, 文章译者想到四大天王之一刘德华1994年的一首同名专辑主打歌《忘情水》, 此歌曲旋律优美, 风靡大江南北, 斩获各大奖项, 此后“忘情水”也常常出现在影视剧的台词中, 俨然成为了一个强势模因。中文标题中加入这个强势模因的变体“忘情药”, 以表现型传播了这个模因, 会立马唤起人们对经典的回忆, 让人们对文章内容产生好奇。

影视作品包括流行金曲是语言模因丰富发展的一条管道, 文章标题中揉合这类强势模因, 犹如给文章加上了光环, 让读者忍不住去阅读文章内容。

2.3 文学语言的利用

文学语言简洁而且极富表现力, 标题内容附着于文学语言可以扩大语音模因的传播力。一些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 杂曲散文, 骈文八股的结构多半是创造模因变体的源泉, 文章标题植入这些强势模因的变体会更显韵味十足, 独具一格。

7) Sniffing out Mr.Right and Ms.Right一“闻”钟情 (《疯狂英语-阅读版》2009年第12期)

8)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授人以渔, 救人一生 (《英语沙龙-阅读版》2010年第11期)

9) Susan’s Magic Carpet礼轻情意重 (《英语沙龙-阅读版》2013年第11期)

例7英文标题中Mr.Right表示如意郎君, 文章作者仿照Mr.Right造出了模因表现型变体Ms.Right, 作为与其相对应的反义词。英文标题直译为“闻出你的伴侣”, 但这样的标题会让读者觉得莫名其妙, 而“一见钟情”是人尽皆知的成语, 表示男女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 将其变异为模因表现型“一闻见情”, 不仅简洁明了, 而且也贴合文章内容, 一举两得。

看到《英语沙龙-阅读版》2010年第11期中的这个中文标题让我们想起了源自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的一句话“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英文标题正是这句话的译文。直接采用这个保真度极高的强势基因型模因作为标题会让读者联想到这句话背后的教育意义, 颇具启示。

例9的英文标题直译过来是“苏珊的魔毯”, 但这样便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英文标题中有magic一词是因为文章女主人公态度大转变, 跟着魔了似的, 并不是真的指有魔力的毯子。“礼轻情意重”比喻礼物虽然很轻, 但情意却很深厚。中文用这个固定结构作为标题, 既符合文章内容, 也进一步传播了这个已被打造成强势模因的结构, 并以此吸引读者。

文学语言言简意赅又极富表现力, 将其植入双语杂志标题不仅能求得读者关注, 还能发展此类语言模因。

3 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双语杂志文章标题中存在很多语言模因现象, 其中中文标题中的模因现象显然多于英文标题, 而且标题大部分都是以模因表现型出现, 也揉合了中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这是因为中英双语杂志主要面向的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标题中用强势模因, 或置换掉原语块中的某个字或词, 亦或套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 可以使文章标题更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所接受、所喜爱。双语杂志的目标是帮助读者真正理解英语, 掌握英语, 热爱英语, 让读者在阅读中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致, 然而醒目的文章标题能为其赢得更多的关注。在文章标题中植入强势模因是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 流行语言、影视作品中析出的语言模因、以及文学语言都是强势模因, 也因此为双语杂志文章标题所青睐。借助强势模因已广泛传播的特点, 可以使文章更加吸引读者, 从而完成文章的自我宣传, 也促进了模因的进一步传播。

摘要:双语杂志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渠道之一, 其文章标题是吸引读者的首要因素, 只有吸引人的标题才会激起读者阅读杂志内容的欲望。语言作为模因的生命力在于被大量的复制传播, 而后变为强势模因存在于人们日常交际当中。而文章标题的强大传播力在于其常常与强势模因结合, 做到吸引读者的眼球。对国内权威双语杂志标题进行分析能揭示双语杂志标题植入模因的基本方法, 给双语杂志编辑一定的启发, 同时也丰富了模因论的研究。

关键词:文章标题,模因,强势模因

参考文献

[1]张运桥, 严敏芬.《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M].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9 (3) :36-38, 48.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 (new edition) , 1989.

[3]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9:13-66.

[4]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 张岱云,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5]Blackmore S.Evolution and Memes:The human brain as a se-lective imitation device[J].Cybernetics and Systems, 2001 (32) :225-255.

[6]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 2004 (3) :38-44.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4 (6) :54-64.

上一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下一篇:化工园区消防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