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心理障碍

2024-07-21

消除心理障碍(精选十篇)

消除心理障碍 篇1

当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加大体育投入,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搭建了平台。但也因为器械的不当使用而导致一些教学事故的发生。一节技巧课上, 由于学生在器械上动作过大, 落地不平稳, 同伴保护不到位, 造成右手腕轻度骨裂。对此, 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引起学生掉落的原因有很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名学生的运动心理需求较强, 运动信心良好。为此, 笔者对全校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发现对于器械类运动项目, 部分学生存在恐惧心理。为加强学生运动心理的承受力, 消除心理障碍, 我利用单杠, 分步骤对学生的运动心理进行训练,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原因——把握学生心理

通过调查发现,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一旁发愣

此种情况大多发生在那些弱势群体中, 运动兴趣低迷或身体部位有某些缺陷, 这也是我们在体育课中需要共同关注和帮助的群体学生。

2. 简单地玩

这群学生不爱与人争, 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只是简单地拉几下单杠、爬上双杠跳下等。

3. 大胆地玩

在尝试了简单动作之后, 部分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有意识地加大难度, 展示自我。比如:距离单杠一定距离跳跃抓杠、跳跃杠上支撑;双杠练习由原地到助跑的杠上支撑侧跳落地练习等。

4. 挑战极限

学生逐渐找到自信, 敢于挑战极限, 测试自己的能力, 不怕失败。如:单杠的跳跃抓杠, 主动增加距离, 自我加压。

三、生成教法——引导健康发展

1. 教学内容

单杠教学——大胆地玩、挑战极限

2. 教学要求

每个学生在掌握了跳跃抓杠动作要领之后, 根据自己的能力, 选择离杠的距离进行练习, 简单测试自己跳跃抓杠的距离。

3. 教学策略

第一步:让学生分组体验单杠的玩法。如:原地引体向上、两臂悬挂双脚前后翻、跳上抓杠等简单动作。

第二步:教师参与学生的练习, 表演 (一定距离的跳跃抓杠) , 目的是让学生模仿, 也是教学内容的暗示。

第三步:选择几名悟性较高的学生进行展示, 目的在于鼓励其他学生进行一定距离的跳跃抓杠练习, 体验单杠带来的激情和乐趣。

第四步:心理拓展测试。教师清楚讲解拓展训练自信心的方法, 在自己原来跳跃距离的基本上慢慢加大距离 (提示学生不可操之过急) 。

4. 价值探索

教育随笔: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篇2

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我班的男孩子喜欢玩“跳马”的游戏。他们让一个孩子俯下身、手撑地,其他的孩子从他的身上跨跳过去。起先是两三个孩子玩这个游戏,后来发展成大部份男孩子都参加,就连不少女生也加入了。

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玩这个游戏,我就特意组织了一次“跳马”比赛。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我用几张小方凳叠在一起充当鞍马,在方凳前方铺上泡沫板。在比赛中,大部份幼儿都能跨跳过鞍马,只有一小部份幼儿不敢跳或跳不过去,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全班就只有云云一个人跳不过去。我发现,他有时是跑到鞍马前突然停下来不敢跨跳,有时是跳起来后就坐在鞍马上不敢下来。我一再的鼓励他勇敢的跨跳过去,并保证我会在旁边保护他,可不管我怎么说都不见成效。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敢跳过去呢?”云云说:“鞍马太高了,我怕。”于是,我当着云云的面把充当鞍马的小方凳拿掉了好几把,看着变得低矮的小方凳,云云很快就跨跳成功。我对他说:“你看这方凳一点都不好看,我们找一块布给它盖上,让它穿上漂亮的衣服好吗?”他很高兴的说:“好、好。”于是,我让云云把盖电子琴的红布拿来,趁他进教室的机会,我偷偷的叠上几把小方凳,增加了鞍马的高度。云云拿来了红布,我马上盖在方凳上,云凌一点都没察觉鞍马的高度增加了,他依然像刚才一样,很快就跨跳过去了。在这个高度上,我让云云连跳了几次,他都成功的跨跳过去,没有一次失误。我这才告诉他我做的手脚,并拿下红布让他看。我对他说:“云云,其实鞍马一点都不高,你完全跳得过去,你刚才跳了好几次都跳过去了,你行的,现在,我们把鞍马上的红布拿掉,你再跳,跳过去后,老师就把这个奥特曼的奖品送给你,因为只有最棒最勇敢的孩子才可以拿这个奖品。”这一次,云云犹豫了一下就成功的跨跳过去,后来,连跳了几次都成功了,我把奖品送给了他并拥抱了他。

消除心理障碍 转化后进学生 篇3

关键词:心理障碍;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47-01

在班集体里,由于能力素质、家庭环境、学习基础等差异,个别学生落后于大多数学生,成了后进生。后进生形成原因有诸多方面,有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等,但共同点都是心理障碍。转化后进学生,要准确把握心理特点,找准问题症结,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向优秀学生转变。

一、经常性鼓励表扬,增加自信心,转化自卑心理学生

有些学生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上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逐渐消极对待学习,失去学习信心,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后进生也不例外。老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经常性鼓励,引发求知欲,并及时加以表扬肯定,不断促其上进。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自律守纪差,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冷遇,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一次班会课上发现他讲故事的音色特别好,讲得有声有色,家访中了解到他还经常给邻居的孩子讲故事。于是班上组织了讲故事比赛,他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同学们和老师的称赞,使他大受鼓舞。从此,他做事情少了一些自卑,多了几份自信,他相信只要努力,成功是有可能的,他经常做完作业后主动拿给老师看,请老师指导。因此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可见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扬起了后进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后进生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于是后进生的转化便从这里开始了。

二、经常性热心关爱,消除隔阂心,转化戒备心理学生

后进生受到的批评特别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 “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后进生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要全面了解戒备心理的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无情讽刺,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淡,隔阂。因此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后进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三、经常性尊重支持,强化认同感,转化逆反心理学生

个别学生因成绩差,经常受到人格污辱,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懼、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逆反心理。对此,教师首先要改变态度,尊重支持逆反后进生,坚持“把微笑带给他们”,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并认真细致地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共同携起手来,帮助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强化集体认同感,从而努力去学习。如:我班的小马同学每次考试总是拉班级总分的后腿,遭到同学们的白眼,老师的训斥。久而久之,他对同学和老师便采取敌对的态度,因此成绩越来越差。我知道情况后,将其找来谈心,给他补习功课,刚开始他还采取强硬的态度,不久就被我的“真情关爱”所感化,开始向我吐露真实思想。他说“别人要他好,他偏不高兴干”。在对他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加倍地关心他,安排好同学帮,再也没有同学歧视他。可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动之以情,用教师火一般的热情,去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要“爱”字当头,如同在药片的对面涂上一层糖衣,做到良药不苦口,使他们排除逆反心理,与大家融洽相处,做到心理相容。

四、经常性倾情启发,端正价值观,转化厌学心理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反应模式,主要表现是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学生厌学,常见的成因主有学习压力过大、要求过低或放纵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厌学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因压力过大形成的厌学,要适当减压,加强素质教育。因放纵形成厌学,要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发掘教材思想性索材,倾情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父母的精神期望和心血,好成绩是给父母的最好回报,也是国家建设的使命所在,帮助厌学学生端正价值观念,把个人的目标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唤醒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自觉性,让学在不同的时期的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对学习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对待学习。此外,严重的家庭问题引起的厌学,老师要和家庭积极联系,讲清家庭和睦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自觉为孩子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经常性开导加压,增强进取心,转化惰性心理学生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篇4

一、分析心理障碍, 寻求产生障碍的根源

1. 畏惧胆怯心理。学生的畏惧胆怯心理是影响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发言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教师训斥挖苦。部分教师教学时对发言声音小、口齿含混不清、表达不连贯的学生十分厌烦, 常常面露愠色, 随意训斥。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加重了一些胆小、内向的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对交流发言心存疑虑, 生怕自己说不好, 只好逃避发言。

(2) 同学冷嘲热讽。部分学生因发言有误, 遭到一些同学的讥笑和起哄。这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在没有十足把握情况下, 不敢轻易发言。

(3) 学生缺乏自信。部分学生比较自卑, 总认为自己不行, 不如别人。他们通常会采取“观望”的态度, 看到成绩好的同学没有发言, 就认为自己肯定也不会。

(4) 学生孤僻性格。部分学生孤僻的性格影响了他们课堂上的表现。他们习惯于默不作声, 虽然有时心里知道该怎么说, 但缺乏站起来发言的勇气。

(5) 学生无话可说。部分教师选择的话题偏深、偏难,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 学生感到无话可说, 生怕当众出丑, 就采取逃避行为。

2. 坐享其成心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认为只要认真听、记, 就能考出好成绩, 不必自找麻烦去交流发言, 不如听听老师或同学的标准答案。课堂上, 他们虽然动脑, 但不爱动口, 勤于“动手”, 坐享其成。时间长了, 他们也甘于“寂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存在, 严重阻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进而影响健康的交际心理的形成, 二者相互影响,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交际障碍。

二、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 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消除学生心理疑虑。

课堂上,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 为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交流发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转换角色, 平等相处。通常, 学生与教师交流十分拘谨, 而学生之间交流却能谈笑风生。其实, 不少成年人也有这样的体验。人们在乎与谁交流, 归根到底是由于交际双方的不平等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 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意识。教学中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 话语要亲切自然, 以一个交际者的身份加入到合作学习小组中,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2) 善待学生, 鼓励交流。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注意传递激励和期望。当学生发言有误时, 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少一些批评, 多一些表扬, 要肯定其勇于发言的优点, 再加以引导、矫正。同时, 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 认真听讲, 不挖苦嘲笑他人等。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 没有被老师责备的忧虑, 就能充分享受交流发言的乐趣。

(3) 自主合作, 促进交流。有关研究表明, 语言的表达是与其心理素质及环境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小, 语音含混不清, 表达困难, 在课外则声音大, 滔滔不绝, 应对自如。造成这种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交际环境, 学生交流时没有心理负担, 可以轻松、自由地表达。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际环境, 淡化课堂凝重的气氛, 大胆采用贴近生活的分组式的合作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组成学习小组, 并从课堂的环境布置上, 方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交往, 让学生成为交际的主人。

2. 精选贴近生活的话题, 激发学生交流兴趣。

(1) 关注生活, 广引话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语交际训练资源。作为教师平时要关注生活, 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以此为素材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 关注学生, 精选话题。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不同的生活环境。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 环境不同, 阅历不同, 因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 感兴趣的事物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 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的、个别的、新奇的事物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那些带有一定综合性、社会性的事物, 如国家大事、校园热点问题等的兴趣逐渐增加。只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话题, 才能使学生人人感兴趣, 人人有话说。

3. 营造口语交际大环境, 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而口语交际课上所进行的训练是极其有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有效途径是:“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只有通过大量实践锻炼, 才能扫除学生心理障碍, 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交际心理和交际能力。

(1)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语文课堂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得天独厚的阵地, 口语交际的训练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抓住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创造性地开发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语言训练点, 通过对话、讲述、辩论等形式, 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听记、听辨、听赏、对白等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还可以将导游式、解说式等训练形式搬到教学中, 构建口语交际模式的阅读课。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 我们可以采用“自导自游”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扮演导游和游客, 在介绍景点、提问答疑中学习口语交际。

《消除自卑心理》说课稿 篇5

赣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严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除自卑心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本课所处的地位

《消除自卑心理》是选自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我的安全我知道》高中版第十一章《拒绝心理阴影》中的第一课,属于心理安全教育的内容。本章内容主要有排遣抑郁症、正确对待叛逆等,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自卑心理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才能更好地拒绝其它的心理阴影,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至关重要,也为本章后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高中年级安全教育目标的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自卑心理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危害。(2)掌握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消除自卑心理,培养良好的心态,做一个信心百倍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重点、难点定为掌握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换位思考,同时运用丰富的案例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明理并指导实践,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体验式、合作探究式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分八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情景剧场:

老师为大家带来三位朋友,他们正因为一些事情而烦恼,需要大家的帮助。片段一:

珊珊是高一学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5岁那年不幸摔了一跤,左腿落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后跟随在城里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她不敢与同学交往,害怕大家看不起她。她寡言少语,常常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里,同学邀她干什么都不去。

片段二:

小林考上了某市重点高中,他的父母望子成龙之心更迫切,要求小林每次考试要进入班上前5名,小林也信心十足。但是学校高手如云,每次努力都没如愿,父母因此没少责骂他,甚至当众批评他,面对父母失望的目光,他情绪十分低落,成绩毫无起色,慢慢地小林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于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片段三:

心心从小热爱舞蹈,但性格内向,做事胆小。一天,班主任找她商量,准备让她报名参加学校的舞蹈大赛,她很想去,但又害怕,于是她对老师说:“老师,我不行,我肯定不如别人。”

分别请三个学生根据以上情境进行表演,看完表演后请学生思考:他们3人出现的种种烦恼源自于一种什么心理?什么是自卑心理?它有什么表现? 教师通过恰当的设问导出课题《消除自卑心理》。通过情景剧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并总结出自卑的表现是低估自己的能力,放大自己的缺点,同时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二)探究解疑:

1、现场小调查:你是否存在以上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找出产生自卑心理的各种原因:

生理缺陷、家庭条件差、成绩不好、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等。

2、议一议:请结合小林的故事和自身实际谈谈这种心理现象对高中生的成长会产生哪些危害?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自我贬低,容易产生失望、忧郁、忌妒等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轻生或伤害他人。

(三)阅读天地:

课件出示两个事例。

1、女科学家因为缺乏自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故事。

1951年英国女医生弗兰克林无意中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经研究,她提出大胆的假说,并以此为题作了一次出色的报告。但许多人怀疑照片的真实性,在这些压力下,她动摇了,想了想,一个普通医生怎么能有这么大的研究呢?便公开否认了自己的假说。两年后,另外两位科学家将这一重大发现证明出来后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弗兰克林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2、身边的感动——罗琪的故事。

赣州市“罗琪读书社”的店主罗琪,来到这个世界才8个月,小儿麻痹症就无情地使他失去了享受正常人生活的机会。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他对自己失去信心,他的心灵与正常人一样渴求着知识与美好,但是他的每一步都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漫画家,作品得到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高度评价,自己的“罗琪读书社”也由十多平米扩大到了一百多平米。2008年,罗琪代表赣州50多万残疾人传递奥运圣火,成为了赣州市坐在轮椅上的火炬手。

通过例举名人以及身边人物的典型正反事例对比,让学生谈谈故事给他们带来什么启示,使学生明白克服自卑、增强自信的重要性,为后面寻找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做好铺垫。

(四)自信魔方:

寻找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高二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比较活跃,这个环节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小组讨论:为珊珊、小林、心心走出困境出谋划策。

2、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整个过程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找到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允许有不同于教材但合理的答案。在引导学生得出消除自卑的方法时,可相机融入四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升能力。

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活动一:说说我自己。

虽然我,但是。老师举个例子说明要求,如虽然我长得丑,但是我歌唱得好。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消除自卑,首先要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活动二:快乐记忆。

课件出示一些以前自卑,后来克服自卑走向成功的名人的例子。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曾为自己是孤儿,从小流落街头而自卑; 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曾为自己的身材矮小和家庭贫困而自卑;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亡父,自卑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动力„„他们都曾因为各种理由自卑,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克服了自卑的心理,走向了成功,令人羡慕。

列举名人的事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经历,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三:请拟写一条座右铭激励自己增强信心。

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活动四:故事分析。

婷婷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偶然间听到另外两个同学正说自己的“坏话”,这两个同学说她长的不漂亮,还是个没爸爸的孩子,以后要少跟她来往。于是婷婷十分难过,原来在同学的眼中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不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也是消除自卑的一种方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五)小品回演:

刚才同学们为他们想了许多好点子,相信珊珊、小林、心心一定颇受启发,会有一些变化,设想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发生哪些改变,请用你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通过小品回演,让学生变“纸上谈兵”为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掌握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既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

(六)教师寄语:

消除自卑=建立自信=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不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的确,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啊!

这一部分既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期望。

(七)板书设计:

简明、概括的板书是课堂最精华的表现。本课的板书紧扣重点,简明扼要,系统地体现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记忆。

(八)课外延伸: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来消除自卑心理,我请同们们以“消除自卑,增强自信”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四、说教学效果

纵观整节课,我除了用自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还通过创设情境,模拟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让每个学生都受益终身!这也是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学以致用,受益终身。

消除障碍激发兴趣 篇6

一、激發写作的欲望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产生出这样一种探索的兴趣,萌发一种“我要写”的强烈求知欲,自然就会努力去获取新知,这无疑是迈出了作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方法有很多:第一,佳作赏析。在《趵突泉》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有目的地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捕捉住学生心头闪过的念头“如果我也能成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就好了”,在讲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悟文,在作家的描写当中领略景物的美。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有似你追我赶、也有半天才冒且一碰即破;冬天的池面轻腾热气,水草飘荡,把人引入一种神秘的境界。学生如临其境,感受着景物之美,这时再加以点拨“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作家的生动描写,只要我们多加努力,也一样能把我们身边的事物用语言文字描写出来的”,让学生回过头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我要写”的种子。第二,兴趣迁移。例如,要练写一次活动,先让学生尽情地回忆活动中的趣事,再把对活动的浓厚兴趣迁移到作文上。要练写一个熟悉的人,先让学生不提姓名,描述班中的某个同学,然后让老师、同学猜猜是谁。谁描写得最准确、最传神,也就最容易让人猜出来,就是最成功的。引导学生描写出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或表情,把准确形容的乐趣迁移到具体描写上。第三,需要变迁。例如要让学生练习按照一定的方位介绍一个地方,对学生说的是“许多地方老师没去过,星期天想去逛逛,你们有什么好地方可以介绍?在哪?从学校出发该怎么走?请写下来告诉我。注意写清楚,可别叫老师迷路哦!”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进行写作,积极性自然提高。著名的教育学家夏恩说过:“为人师者,若不能首先启发学生的求学意志与学习兴趣,等于捶击冷铁。”同样说明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尤为重要。

二、指导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写作的欲望,只是一种动机,内在的驱动力。作文应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获取材料。首先,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如布置观察同一颜色的植物、同一形状的物品、体态相近的动物等;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做好事、瞻仰烈士纪念碑、观看书画展;布置观察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怎样工作的……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把所见、所闻、所思记一记,画一画,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是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教师如果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将会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其结果,与主观愿望恰恰相反,语言能力难以提高,作文能力只能止步不前。其次,要指导从阅读中积累材料,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词句,学习、吸收良好的写作方法,必要时要求强记下来。这样,学生写作文有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加上创作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三、培养审题、选题,灵活运用材料的能力

光有好的材料,没有好的建筑师也不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我们最不想见的。审题、选材方面,我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演示多个作文题目,让学生逐一讨论提示重点,归纳作文要求,并各自到《学生作文库》中找出符合题目的文章,再让学生结合作文题目评议。比如演示这样一个题目: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注意抓住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大部分学生找到了描写亲人、朋友、邻居、老师的多篇文章,也有个别找出的却是描写在路上遇到的人的表现。学生经过评议,认识到后者属陌生人,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既能达到训练目标又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进行加强巩固。

四、教给修改作文的方法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存在着“多劳少功”的现象,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学生往往只看分数,并不能认真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生的一篇作文总要来来回回让老师改上好几次才能定稿,久了也会丧失写作的信心,继而产生“厌作”心理。解决的方法就是直接给出修改方法,指导学生修改。一开始,应先帮学生找出错漏,作上标记,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确定学生具有一定能力后组织同桌间讨论修改,教师随堂点拨。由扶到放,有的放矢,保证了学生的作文到老师的手中时已是比较好的。这样一来,学生品尝到了成功,自然兴趣大增。

五、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人类语言的发展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互相为用,相辅相成。很多教学实践证明,凡口头语言发展得好、听说能力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比较强。可见,加强语言习惯训练,即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提高书面作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学生“怕写”、教师“难授”,是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因势利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合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契机,选择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并实施到作文教学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想写、会写”。

【作者单位:洛阳市瀍河区东新安街小学 河南】

如何消除钢琴演奏中的心理障碍 篇7

公开演奏, 是当众表演。既然是众, 无论多少, 总要被许多双眼睛同时注视着, 这必然使弹奏者的心理状态不同于平时。当一个人能够把钢琴艺术美给他人分享时, 他一定会由于自己成为“美的传达者”而愉快, 自豪。而感到多了几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 也必然因此而得到周围人的理解, 尊重和友谊。当一个人当众弹琴时, 必然比平时练琴有种格外认真, 严肃专注的态度。而当他意识到别人正欣赏他的表演时, 又必然激发他表达美的事物的热情。这些, 都可能引发他的灵感, 使他感受到并表现出平时并未察觉到的艺术体验来, 这就会无形中提高他的艺术水平。即使觉得弹的并不很满意, 那他也会从中发现某方面的不足。从而在练琴时, 着重克服缺点, 这也是一种提高。总之, 人前演奏, 是益处很多的事情。

二、心理障碍的成因

公开演奏既不同于自己练琴, 也不同于在老师那上课, 不象平时练琴弹错了可以重来, 所以这种一次性, 足以让自己产生紧张忐忑的感觉。此外, 弹奏环境的改变, 钢琴的改变还有在意识中会出现无关紧要的念头, 观众中的咳嗽声, 光亮, 心中的恐惧和激动等都会成为演奏中的障碍。当演奏者在一个狭小自我封闭的空间练琴时, 对环境毫无意识, 那就不会产生紧张和压迫感。而把自己处于一个迥然不同的环境中, 突然与观众面对面, 这种开放的空间让人无法回避。

钢琴表演, 虽然表面上是一系列的技术动作, 但实质上, 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 心理上受到任何影响, 心理状态的任何改变, 都会立刻从演奏上反映出来。在演奏中害怕, 准确的说, 是由于关注的太多了。同时, 你仅有的一次机会把你的工作化为成果, 这一特殊时间里发生的事会让每个人倍感压力。这种压力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转化为紧张来恐吓自己。紧张的情绪会带来一系列身体的连锁反应, 会坐立不安, 手指和腿部紧张, 节奏速度越

心理活动

弹越快等等。而这时, 也许就会生出一种极深的信念, 认为自己不够格, 活该失败。如果你一路弹下来, 这种信念也一路想下来, 无疑, 这场演奏是失败的。那应该怎样让这种沮丧发生转变。我们知道, 为他人创造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敞开心灵的愿望和深入的自我体验。在接近演出的那一刻, 常常会发现自己和内心正在苦苦搏斗, 否定自己和肯定自己来回替换。这种力量并不只是简单的自疑。当意识到在演奏中自我表现受到阻碍时, 没有办法尽情的发挥时, 否定自己的思想就紧随而来。这种来自内心的折磨使演奏者害怕, 感到失败的痛苦和愤怒。作为表演者, 在钢琴演奏时就需要利用全部的情感力量。即使是在弹一首简单抒情的歌调, 也应全身心的投入, 也可以使演奏者有力, 清晰而专注的说出弹出心声。这样, 你会把最美, 最触动心灵的旋律像箭一般穿透观众的心灵。从而达到共鸣。

如果在分享音乐同时, 因为错了几处, 让自己在演出过程中产生自责的想法, 例如:我把这一段弄的结结巴巴, 这场演出全完了, 我把它搞砸了, 我太没用了!这些想法是没有必要的。在人们公演某一作品两、三次之前, 不要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演奏的使自己满意。对于一些小意外, 钢琴演奏者不必感到惊讶。要考虑到不同音乐厅的音响特征会对人构成严重的差异。自己的情绪不好, 或者身体不舒服, 甚至一些严厉或由于缺少自信而冷淡的观众。这一切, 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音乐厅的音响特性从节目开始到终都是保持不变的。钢琴演奏者要学会快速的熟悉这些音响特征, 并试着习惯它。这样才不会让你感到压力, 有陌生感。因为新的环境并不同于你平时熟悉的练琴房, 所以应尽早了解你的演奏场所的音响效果, 然后——尽力而为。在环境许可的程度下, 使演奏尽可能接近你脑子中所保存的音乐图象。有时候害怕在人面前演奏, 可能是在技巧水平上的“自卑感”。这样的话, 则必须提高自己的技巧, 所谓“艺高胆大”, 通过意志力及不懈的自我训

三、对于钢琴演奏中的一些心理障碍提出的建议和方法

1、对于环境造成心理障碍的解决

在钢琴演奏中最关键的心理障碍是环境的问题, 在一本书中有人曾提出怎样去认识环境。当大脑舒缓下来, 不再胡思乱想之后, 大脑就会更多的注意到你感觉到的眼前的事物。呼吸的深浅快慢, 身体坐在座位上的稳固程度, 以及你周围的空气, 光线和声音会成为意识的最前沿。你也会更进一步的感觉到身体的存在, 而不是那些意识问题。

钢琴演奏者需要这种实际存在的身体去演奏音乐。我提出的建议是呼吸练习。可以说, 在台上演奏者的呼吸与音乐的速度快慢有直接联系。当你因为紧张而加快呼吸, 你的音乐也会越弹越快, 这是很多演奏者出现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 一两分钟的时间, 就可以观察周围的空间来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稳定自己的情绪。越是感觉稳定, 平衡, 就越容易放松。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体验, 以至于演奏者经常忽视它。当对环境的感觉非常敏感时, 这样的练习会为演奏作好准备。在演奏前, 常常大脑会“一片空白”, 而通过有意识的呼吸是思维放松的练习, 在演奏时体验它会减少心理负担。

练习把环境放在心里, 它就会成为你日积月累的经验的一部分。有了对环境的敏锐感觉, 就不会再有恐惧心理。在熟悉环境之后, 既可以获得放松, 也可以同时保持对演奏的注意力。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到演奏这件事情来, 演奏者便可以承受住周围的活力, 呼吸练习可以让自己舒畅自由。在处的环境中敞开心扉可以与观众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有些钢琴演奏者假装没有观众或是对任何人视而不见来避免演奏中的恐惧。实则不然, 如果可以把观众纳入到演奏之中, 就会感觉到这种区别, 而演奏的音乐也会更加生动。

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的简单动作作为理清大脑和放松身体的一种方法快速有效。首先, 做在演奏时的椅子上, 要让自己舒服的做直。躯干重量时可以感觉的到。双脚稳稳的站在地板上, 双手垂直放在腿两边, 抬起头, 面向前方, 目光自然下垂。不要注视你眼前的任何东西, 放松自己的眼睛, 同时也放松下巴。如果可以使呼吸更为顺畅的话。嘴可以略为张开。这时注意一下紧张的部位, 有意识的去放松这些肌肉。这些预备工作做好以后, 在呼吸是留意一下呼气。吸气无须留心, 注意呼气就够了。而且也不必用任何特殊的方式呼吸, 顺其自然就行。呼气具有很好的放松作用。演奏时, 由于紧张常常会屏住呼吸, 而且呼吸是没有规律的, 有时呼气不够彻底, 吸气略快。如果对呼吸加以控制, 它就会变的放松并且有规律。所以, 当呼吸练习之后又认识了环境, 一旦安做下来, 演奏者可以把足够安静的大脑用在演奏中, 在舞台上有了表现自己的位置。这就像在家中轻松躺着, 或是舒舒服服的坐在饭桌前享受美食一样。放松于所处的环境之中, 可以使人同样悠闲快乐的心情投入到演奏中。

放松并不意味着缺乏活力或演奏乏味。呼吸练习可以让体内的活力不受拘束, 受你操纵。演奏者的呼吸可以赋予音乐以生机。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演奏能够为音乐会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调。或许有一些演奏者并不怯场, 会冲上舞台, 然后迫不及待的开始演奏, 展示自己。但是, 一个真正自信的钢琴演奏者会非常从容不迫, 热情的向每一位观众致意。如果练琴时沉着冷静, 就可以培养演奏时的自信心。无论身在何处, 都可以从容应对, 当然, 做到这些需要不断练习和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所以, 全神贯注于呼吸, 在演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花上一分钟去体验一下周围的环境。当感到舒适, 全身心的安坐之后会演奏怎样的音乐。许多演奏者被授予此法, 在登台前得到放松, 紧张的消除使他们的演奏充满活力。

2、如何消除内心的不安因素

在电视上看一些大师级演奏音乐, 舞台风度极具魅力。在一次次的极富戏剧性的演奏时, 大师们不断以一种旺盛的精力和狂热的姿态投入到音乐之中。在几千观众面前, 他们用更具有魅力。所以钢琴演奏者可以带着更多的个人色彩, 更多的内心的力量和信心来练琴。

内心的不安因素是什么?可以说, 恐惧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但也是一种力量。如果演奏者对它敞开心怀, 你就可以将恐惧转变成无畏。勇敢并不意味着不感到害怕, 如果是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是需要勇敢面对的。勇敢意味着对某种形势感到害怕, 但仍然迎面而上, 展示出勇气。将恐惧转变成无畏, 这一过程中, 就实现了自我转变。

有时, 演奏中的紧张是害怕失败。当身处得失攸关之地, 演奏者们渴望迎头走出, 但也应该想到演奏的真谛是什么, 并不是计较成功与失败, 而是在分享音乐, 分享快乐。每一个观众看者你并不是看你哪里出错, 而是欣赏你真正投入的那一刻。即使你弹错并懊悔不已, 对自己也使下很大压力, “别人会怎样看我, 肯定会鄙视我!”熟不知别人已对发生的错误忘的一干二净。所以钢琴演奏者应该对自己鼓鼓掌。无论如何, 在感受恐惧的同时弹琴, 也正将恐惧化为无畏和勇敢。只有勇敢的人能做出勇敢的事, 在给予观众音乐之外, 演奏者也将自己给予了他们。演奏者给出的是此时此刻的自己, 而每一次演奏都是唯一的。钢琴公开演奏应当注意的事情, 实质上就是公开演奏的经验。演奏者们在无数次演奏中成长。当新的演出开始时, 相信可以比上一次做的更好。要反复的给自己信心。同时, 也被每一次不一样的听众和演出时的气氛所影响。所有的因素混为一体, 这时需要的就是冷静。演奏者必须让体内的精力呈现出原始的状态, 并让行为从这精力中自发的油然而出。开启精神力量的闸门, 才会侵透全身。演出才能迎刃而过了。

3、对于钢琴公开演奏具体实际性的准备工作

心理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 来面对演奏中的不安情绪。在真正演奏时, 要做好实际性的准备。表演前的准备步骤——舒展, 适应, 调整你的心态。去找一个舞台幕后能够独处并集中力量的场受到解放被禁锢的紧张情绪时的快意。

为了适应环境, 演奏者会需要比通常练琴之前更多的时间。你可以去尝试, 看看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对你有益处, 试试钢琴键盘触感, 踏板深浅, 琴凳做感等等。当走到钢琴前坐下时, 一定要调整一下琴凳的高低前后左右。坐感要稳定, 不能有任何不适之处, 就像不能有后顾之忧一样。当准备为他人弹唱时, 你的心很容易向别人敞开。在练琴前做的调整练习——短暂性的思考——现在也许并不是必要的。因为演奏者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了在表演中机会只有一次:彩排已经结束, 你正做在聚光灯下。现在需要的是去唤醒你对将要展示的能力和信心。唤起信心始于正视自我和给自己以热情。这样, 便能很自然的将这种热情延伸到音乐和听众中。无论你生命中的这一天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无论你是成功或是失败, 也不论你对生活中事情的感觉是好是坏——你都需要和你自身的信心, 和你的心接触, 而这是为了与演奏者的听众的心取得共鸣。这一过程或许会在几分钟内发生, 也可能需要成年累月的准备, 这取决于个人的力量与经验以及某一次演出对于演奏者而言的重要程度。

当一切心理活动准备好时, 演奏者需要的是冷静。冷静的想好速度, 不冷静的话、, 这时的速度感肯定比平时要快。当然快一点点还可以, 可要快多了就要带来“灾难”。

4、怎样解决整首曲子的开头, 中间, 结尾

真正的演奏上, 要有充分的准备弹好开头, 因为乐曲开头通常是主要主题, 主要乐思陈述出来的地方, 音乐的基本性质, 后面发展的来源, 要告诉别人的主要音乐“意图”, 都在这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时间”即速度, 节奏, 节拍都要取决于乐曲的开头。

一首乐曲是由有组织, 有逻辑, 有有机关系的乐音组成的。这些乐音好象沿着一个特殊的轨道进行, 在前面做好充分准备下, 弹好开头, 就像上了轨道, 后面的音乐, 就会顺理成章的弹出来。所以, 开始的演奏有个极好的引导作用。弹奏一旦开始, 就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演奏者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始终要融为一体。只有做到这样, 才能与台下的观众很好的交流, 把好的音乐分享给大家。在弹奏的过程中, 是不是应该什么都不想, 任其发展呢?一些技术上的关键处, 音乐发展的转折点, 大大小小的高潮, 特别是最高潮, 都要想的清清楚楚。至于此外还要想些什么, 这可是有点神秘的事了。因为钢琴家们自己也说不清。可以肯定, 他们的想法并不一致。这样, 反倒可以说, 弹奏者可以有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的自由。注意, 音乐的结尾又是一个重点。这是乐曲的归宿, 是音乐的结论, 是过程的完结。归宿是否圆满?结论是否可信?完结是否合理?完结之后, 我们要给听众的记忆留下什么?这一切, 都取决于结尾是否弹的恰到好处。处理不好时, 纵然前面都弹的很好, 也要留下不好的印象。好象本来是一顿美味, 最后一口却不好吃, 那是什么滋味?常常弹到最后都有这样的心态, “马上就要结束了, 一切都要完结了, 终于快弹完了, 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当有这样的想法时,

音乐的演奏是享受, 分享情感的过程, 而非应付差事。理解这一层的差别, 也是完成整曲最好的心态。

最后是不要介意弹奏中的小差错, 既不必为此心烦, 更不必停下重来。这样只会影响到后面演奏的发挥。

四、总结

综上所述, 上台前的一切心理准备是为了增强自信, 排除杂念, 集中精神, 放松肌体。以心平如水, 不慌不乱, 镇定自如的心理状态, 全神贯注的在舞台上表现音乐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发挥自己最佳的演出水平, 重点是消除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可以说, 钢琴演奏者一人做在台上, 下面是成千上百双挑剔的耳朵, 必须单独承受精神这持久性的考验。所以, 消除演奏中的心理障碍对演奏成功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克服以上种种心理障碍, 需要经常的, 不间断的, 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演奏者在舞台上弹出的音乐, 是勇敢的, 自信的交流音乐, 分享音乐。在改变自己演奏心理障碍的同时充实自己的听众更增加自己的收获。再造的不仅是一件音乐作品, 也再造了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 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巧, 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了这些, 才能把自己体验到, 感受到的美妙音乐分享给周围的人。才能够自然准确的诠释音乐, 达到“琴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

[2]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

[3]美国玛德林娜《练琴的艺术—如何用心去演奏》

消除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教学研究 篇8

一、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练习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当运动心理障碍出现时, 会影响个体练习的积极性, 减弱自我控制能力, 产生消极行为, 并有损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来自外界条件因素, 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1、学习动机不明确, 意志品质差, 缺乏自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平时缺乏锻炼, 导致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 在联系中当他们遇到有一定难度和强度较大的项目时, 如中长跑、跳高等项目, 经常会主动放弃, 由于得不到成功的体验, 产生自卑感而导致心理畏惧。

2、学生个人某些先天运动能力的制约与影响,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如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或运动能力缺乏自信, 在进行一些相对于自身条件难度较大的项目练习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如: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 身体肥胖的学生在进行协调、技巧类项目时极易表现出焦虑、恐惧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3、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及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了解太少, 在自己的练习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再加上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调缺乏新意。不注重进行分组教学, 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4、教师对学生态度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关爱学生, 对体育差生态度冷漠, 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 致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 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也是学生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

二、在课堂教学中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

1、注重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不能偏爱, 讲解力求生动形象, 教学中增加娱乐性, 适当组织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2、增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 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练习时把技术好胆量较大的学生排在前面, 通过体育骨干成功完成动作来影响其余学生, 有效激发他们的联系热情, 从而行成;良好的“比、帮、带”的教学氛围。

3、根据学生实际,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中, 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项目特点, 合理地降低练习难度,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女生在练习跳高可用橡皮筋代替横竿, 在跨栏练习时, 可适当降低栏架高度和缩短栏距, 从而有利于学生避免因恐惧而导致的运动心理障碍的产生。

4、加强练习时的保护和帮助。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表明, 加强保护和帮助是克服学生恐惧心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态度要和蔼, 手法要熟练, 掌握好保护与帮助的时间和位置。另外, 还应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而切实有效的保护方法。

5、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而个体心理素质差异对学生的运动心理状态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教师应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生理、性格等特点,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注重对学生进行大胆坚定、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适时运用引导和鼓励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克服恐惧。

三、结束语

学生的体育心理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分析其内在的制约因素。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有效地教学手段, 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隋晓伟:《体操器械教学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中国学校体育》, 2002. (2) 。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消除 篇9

自卑心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博士谈到自卑和谦虚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孩子谦虚得近乎自卑怯懦.”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 他们过低地估计自己, 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心理自卑的学生, 通常说话吞吞吐吐, 走路畏缩, 甚至达到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程度.

依赖心理:表现为依赖性强, 习惯于求助于他人, 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有些同学在生活上完全依靠父母打理, 于是学习上, 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见解, 遇到较复杂的题, 自己不积极动脑筋, 就等老师给出答案.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 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

焦虑心理:焦虑是由过分紧张、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焦虑对学习有极大的危害, 对思维过程有瓦解作用焦虑心理会造成学生情绪低落, 心情烦躁, 反映速度明显减慢, 从而失去了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恶性循环导致失眠等症, 以至影响学习与健康.

厌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每到一定的阶段, 就有一些学生显示出对数学的“厌倦”现象, 主要表现是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畏难情绪较大, 有的学生苦恼地告诉家长和老师每天机械地学习, 他们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感觉不到学习中的快乐.这种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 导致对智力发挥的抑制.这种现象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影响数学课教学的质量.

逆反心理:中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越禁止, 他们越要干, 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 因此他们听不得批评和劝告, 经常与老师、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的逆反情绪会导致厌学, 直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教育, 就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学习心理,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对每名学生负责, 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和平常心可以消除这些心理障碍.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 对家庭和集体, 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 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 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 关注自己的人格, 看重自己的能力, 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 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尊心, 不但能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 而且能调动其自身向上的因素, 融洽师生关系, 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自信心是人的一种思想信念, 也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将要做的事情做成功.自信心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 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 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 它是使一个人不断要求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进取之心, 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通过它, 可以不断地接收和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充实更有力量.

初中学生的自尊心有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 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只要教师很好地利用它, 就能使学生永远精神振奋, 充满信心.

学习过程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就有了学习的毅力, 就能产生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就会增强我经常告诉学生:有志者, 事竟成.只有坚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以自信心作为成长的催化剂, 将在学生成长进程中不断发挥作用, 它将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母.

中学生除了拥有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外, 还应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的内涵博大精深, 看似平常的“平常心”, 其实并不平常.现在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他们大多数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 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给学生以必要的教育, 使他们能端正自己的心态, 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风风雨雨, 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有障碍, 就会阻碍智力水平的发展;消除了心理障碍, 必然会大大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当两者互相作用时, 往往心理因素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时, 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摘要:数学学习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教育部干预“奥数”培训以来, 各个学校都在审视自己学校的数学教学条件及办学质量, 就学生而言, 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因此, 本文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中学生学习数学时如何有效消除心理障碍.

如何消除教师的“幻灭”心理 篇10

消除教师消极心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和支持。如改善教育大环境、给教师创设宽松的人文感、强烈的校园小环境, 帮助其达成合理的角色期待。再如, 国家切实采取措施改善教师待遇,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从而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教育政策法规时, 应充分了解教师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各种压力, 切实保护教师权益, 使教师真正感受到教师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2. 构建和谐校园,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校园是师生活动的场所, 是师生成长的摇篮。学校应重视营造学校文化, 让文化引领教师主动发展, 努力营造人际关系简单、亲情浓郁的校园人气场;学校要积极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 让教师不仅成为知识的富有者, 还应成为物质的富有者, 享受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在学校发展进程中, 学校必须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明确学校的办学思想, 让学校发展的愿景成为凝聚全体职工团结进取的动力。学校为教师设置新的追求目标, 在竞争中实现跨越, 在进步中体会幸福。教书育人属于教师人生的一种经历, 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 学校的教和学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度过人生中最美好、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学校教育要用性格塑造性格, 用胸怀去开阔胸怀, 用境界去拓展境界, 让教师与学生在和谐校园中幸福成长。

3. 享受教育, 内化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作为教师, 既然选择了教育, 走上了从教之路, 一定要学会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感受幸福。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受, 幸福是一种心态。要感受到学校是教师干事业图发展的乐土, 对学校应该有一处眷恋感, 对事业要有责任感、荣誉感、优越感、成就感, 即职业的幸福感。教师应献身于职业, 以忘我的精神献身于崇高的教育事业, 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在职业生涯中, 应经常感受到这种责任的存在, 并在履行这种责任、使命的同时, 不断形成和发展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 并以此献身于职业。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才可能是幸福、愉快和有成就的。因此, 教师如果能以享受的姿态从教, 那么他的教育生涯就是幸福的, 享受教育每一天, 幸福生活到永远。

上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下一篇:高职营销专业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