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

2024-07-10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十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 篇1

一、激活课堂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经常是如下程序:文学常识 (释题、简介作者、背景) ;逐字逐句翻译讲析课文;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背诵课文;巩固训练。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 很难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

1.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切身感受看似艰涩的文言文情趣。

例如, 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 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迷人的三峡风光, 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精当的解说, 视觉和听觉的巧妙配合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学生兴趣来了, 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 设置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 等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后, 以同桌为一小组, 两人互相提问质疑, 并以正确解答对方的提问的多少作为评判是否优秀的方法。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可以书写到黑板上, 由其他组帮助解决, 教师再适时地进行引导和表扬。这样, 同桌之间在互相考问解答的乐趣中学习并巩固了知识, 由被动的接受转为积极的思考, 形成良性循环, 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讲究诵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 任何一篇文章无论语言多么华美, 主题多么发人深省, 没有良好的诵读都将变得苍白无力。目前,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篇目虽为经典, 但毕竟离我们年代久远, 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理解起来格外吃力。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大诵读的力度, 读准、读熟、读透, 读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 许多教师被文言文中晦涩难懂的词句蒙蔽了双眼, 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字、词、句的翻译上, 课堂中字字落实, 句句讲解, 唯恐有半点疏漏。渐渐地, 学生也认为文言文只要弄懂意思就行无需花费精力去朗读。

常言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要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只要读到此境界就一定能理解文意。因此, 教学中我注意了教师范读这种形式。教师在读中既要读准字音又要注意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读准字音主要是读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字音读准了才能帮助理解句意。读出情感是说教师应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去感染学生。这是激趣的好办法。

三、善于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 从语文教本入手, 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 学生要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掌握一些词语的规律性用法和特殊意义, 并逐渐地学会把掌握的内容应用到新的文言文的学习中。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大量的积累。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专用的笔记本, 记录下常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并对学过的篇目进行对比性记录。

四、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体现这一方式呢?学生怎样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们应提倡让学生自己来翻译课文。在既有注释又有教师指导下, 学生独立译文不仅有很大的可行性, 而且非常有效。详尽的课下注释再加上熟读, 教师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当然, 我们不能期待完美的结果, 因为这一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出哪些是翻译的重点内容, 哪些是要准确翻译,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他们才会深切体会到文言文的特点和精妙之处, 更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 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时,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围绕有效教学, 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真正爱上中国古代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让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课绽放光彩。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阅读并积累相当数量的文言文, 对于继承古代文化与文明,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可是, 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 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存在畏惧心理, 甚至是厌恶的情绪。这说明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既愿读乐学文言文, 又能从文言文诵读中积累语言, 陶冶情操, 塑造人格呢?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教学经验, 与大家共勉。

初中文言文阅读心得 篇2

每每听到此类的句子,我就有种想睡觉的感觉,说实在的,我对古文一点好感都没有。

从小学语文课开始,每学期都要学一些之乎者也的东西,美其名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古人说话方式。于我而言,学习文言文就跟天天看着天书一样。文言文生僻难懂,字音拗口,无论是背诵还是理解都有很大的困难。文言文是我语文考试丢分的首点。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东西,我们21世纪的学生学它实在没必要,平时又不用文言文对话,文绉绉的,读起来就像书中描述的书呆子,一到考试时就是默写翻译,再默写再翻译。对文言文下一个定义就是:无聊。

进入初中,刚一拿到新书,就对语文课本大发牢骚,一学期有5篇古文,课后还有10首古诗,这对文言文一直不感冒的我大为苦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发现文言文并没有那么枯燥。我对文言文的印象开始改变。

每节语文课前,都会有一名同学做古诗,古文积累,听着同学对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作出详尽的解释,我不能不承认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创作出了如此绝佳的诗词歌句。每首被人千古传诵的诗词背后都记载着每个国家朝代的时代背景,记载着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记载着有着别样景致的山川江河,记载着文人志士的报国雄心......

除了古文积累之外,我们还开展过以古文为主的课本剧,做过大量的古文练习,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被古人的说话方式所吸引。

渐渐地,我开始接触古文,慢慢喜欢上了古文。

文言文雅致,精巧,流传悠久而意义深刻,这些文章,有的音韵和谐,有的整散结合,有的写实朴素,有的运用比拟夸张,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娟秀优美,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体现语言之美,这些都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每每读之,语言文字传达出的那种博大精深,简练传神、含蕴婉曲和抑扬顿挫。现在我不能不承认,文言文的确可以培养人的品行,陶冶人的情操。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巧妙导入;讲究提问的艺术;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9-01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部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读音、词义及习惯用语上有很大差别,给学生阅读文言文带来很多困难。为了教好文言文阅读,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在讲述一篇课文前,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他设计导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巧妙的导入是上课的开路先锋。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1、讲故事导入

讲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文言文,这种效果最佳。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这两篇短文是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不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难”的想法,我采用了讲故事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给你讲故事,第一则是:冬天到了,屋外下起了雪,谢太傅(谢安)把一家人聚集起来,给他的侄子侄女们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紧了……我将整篇课文以故事形式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进入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学起来也轻松,教学效果也不错。

2、设置悬念导入

上课导入时,巧设悬念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如教学七年级下册《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在古代有一个长跑能手,他敢和太阳赛跑,你们知道他是谁?还有一个神武的人,他生气了敢去触不周山,你们知道他又是谁吗?”学生们一听马上提起精神,认真思考,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听课方面来。

3、运用情境导入

新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因为语言的凝练和高度概括,学生不容易理解课文。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我采用情境导入。如教学八年级下册《三峡》,上新课前,先让学生观看三峡地理形态,再让学生领略三峡的自然风光,连绵高峻的山,汹涌的水,怪柏,悬泉瀑布等。学生对三峡有初步的印象,为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作品的意境打下基础。

二、巧设环节,讲究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恰当的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颇有裨益。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在学生疏通文意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针对阅读内容,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提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1、木兰为什么叹息?2、我们现在当兵是多大?他的父亲已经老了为什么还要去打仗?3、木兰到集市买东西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4、打仗胜利了,木兰为什么不要天子的赏赐?5、战斗的场面是怎样的?、、、、、、学生们提出来很多问题后,小组先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最有趣的是学生提出了“木兰是个女子,和伙伴在一起十二年,伙伴们都不知到她是女的,诗中说的不真实。”我结合当时的背景向学生反问,他们的伙伴没有看出说明当时战况是怎样的?学生纷纷回答战况紧急。文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也讴歌木兰巾帼形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相机解决课文重难点。

三、加强诵读,提高阅读能力

诵读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学生诵读后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把诵读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如教学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这篇课文时,导入新课后就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让学生听读录音读课文,针对自己的朗读画出节奏和重音后再自读课文、指名读课文。由于文章短小,几遍读下来学生也能粗知文意;然后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后再次让学生读课文并试着背一背。最后出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后再诵读课文。设计问题为1、课文中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那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居住的陋室的环境怎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的是什么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喜欢做些什么?(谈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些描写表达作者怎样志趣?3、作者在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理解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见括号里)。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自己练习背诵,最后进行诵读比赛结束课文。这样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促进思维积极活动,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同时自已的阅读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阅读课本和教材,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充分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情景,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情感,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长花,《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04.15,期刊。

初中文言文阅读 篇4

一、 精选比较例文, 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比较是近两年兴起的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新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本质属性,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苏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词。文言文课文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如:《陋室铭》与《爱莲说》文体相近 ;《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手法相近;《桃花源记》与《孙权劝学》的思想内容相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课文, 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体、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开发读本资源。文言文的学习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可要求学生在对教材上课文学习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通过文字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感触及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及扩展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阅读量。

二、 筛选比较方法, 培养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是常规阅读的拓展阶段,当阅读升为比较阅读后,其阅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进行比较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若没有读懂该篇文言文,比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比较方法。对于文言文而言,比较方法有很多, 可对两者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也可对层次结构及题材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应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尽量小,切忌泛泛而谈。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拿《岳阳楼记》进行比较。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已经全部学习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 ,那有哪位同学能够总结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呢? (自由发言)

生1:从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

生2: 两位作者都是在被贬的条件下写的。

生3:《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但《岳阳楼记》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总结得都不错,那还有谁能够从两者的表达方式、句式上进行比较呢? (自由发言)

……

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对课文进行钻研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强比较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在中考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考察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通过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当然,在进行比较训练时,应在文言字字词落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学习《黔之驴》内容时,可将其与《狼》进行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大家都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两位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 (自由发言)

生1:从主题上来看,两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勇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生2:从情节上来看,《黔之驴》主要讲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而《狼》讲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杀死狼的故事,两者都是弱小群体杀死强大群体的情节, 旨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勇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生3:从语言上看,《黔之驴》与《狼》的语言都较为精简。《黔之驴》中有“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时,一狼径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这些句子都非常简练,但是都能够表达出作者意思, 可谓耐人寻味。

师:嗯,都不错,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 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寓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呢?

……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5

(·四川省成都市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

译文: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文:

5.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4分)

答:

【答案】

3.(2分)B(属:跟随)

4.(6分)

(1) (3分)即使江东父老怜爱我并拥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大意正确计 2分,落实怜的意思计1分)

(2) (3分)我听说汉军用千金来悬赏购买我的人头,并给予万户封地,我就送你这个恩惠 吧。(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德的意思计1分)

浅谈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 篇6

首先,应注重加强朗读教学。

严格意义上的文言文一般都不断句,它不同于日常的白话文。虽然教材编写者已做了一定的标示,但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难度还是有的。因为一旦读错句或读破句,学生的理解将步入歧途,准确理解、把握文言文的内涵就无从谈起了。故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把握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就朗读教学而言,对于刚进初中的新生教师应当率先垂范,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印象,从而树立起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心理,进而进行朗读节奏划分的教学,让学生从理论上把握朗读的关键。除此之外在破读、语调、情感等方面教师也应加以解析,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朗读的要点,从而为学生准确地阅读、理解文意做好铺垫。

其次,应关注重点词汇的含义。

虽然我们现在仍然时不时地引用古语,但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对其含义也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文言重点词汇理解把握不到位,因此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与指导。

例如,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有些词语含义已发生变化,诸如词义范围扩大、缩小,词义改变等。就拿《桃花源记》一文而言,文中就有“交通、妻子、鲜美”等一些词语语义发生改变。教师应着重讲解,使学生头脑中有此印象——不可随便用现代白话语义去解析其内涵。反复强调之后,相信学生定会熟练把握。

当然,重点词汇也包括文言虚词,因此教师也要做出准确的讲解,以使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并把握文言文。

再次,应学会恰当的翻译与理解。

由于语言环境、语言习惯的差异,现代中学生对于文言语句、语段的理解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故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对文言翻译与理解进行辅导。

就翻译而言,一般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一般采用直译方式,一般不能忽略字词的翻译。虽然我们一般不提倡逐字逐句的翻译,但由于是初学者,对于文言的理解不能囫囵吞枣,应先讲求准确,积累文言词汇量。假以时日,方能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进行意译了。

于初学者而言,对课内所学的巩固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畏难情绪,原因很简单——课堂所学不够到位,当面对课外选文时便一筹莫展了。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建立文言知识框架,使学生明确文言知识学习的要领。诚然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很重要,而必要的、精到的训练也是有益的。虽然教师平常勤于说教,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教师选择经典的文言阅读材料就显得至关重要。

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使学生乐于学习。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如能使学生乐此不疲就更好了。虽然学生在小学已开始接触文言文,一般多是浅尝辄止。进入初中后学习要求提高、学习难度加大,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教师应选择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言阅读素材,穿插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日久天长之后,学生定会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了,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初中课堂促进文言文阅读的策略分析 篇7

在以往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经验中发现, 很多教师更关注文言文的识记, 而忽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 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知识延伸不足;古今结合不够紧密。本文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几点意见, 以期促进初中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 提高教学质量。

1. 巩固阅读基础, 重视阅读能力

“授人以渔”———要引导学生阅读而不是主导, 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 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求理解, 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 先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字词含义, 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 正确断句, 简单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然后针对字里行间的疑难点, 联系语言环境, 由学生自行猜想和讨论, 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对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适度点拨, 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 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 并通过课堂训练趁热打铁。

文言文讲究音律美, 适合朗读, 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诵读, 感受文言文之美。可采用教师范读、组与组赛读、生与生比读、前后接力读、分角色对话读等多种方式诵读, 同时要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另外, 要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 入景悟情明理, 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 同时要能通过复读揣摩作者的见解, 提高自己的认识, 并能够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2.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兴趣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侧重于写景的文章, 可以利用多媒体插入精美的图片, 配合优美的音乐进行演示和讲解,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联想, 比如在《三峡》一文中, 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三峡的壮阔奇景, 可以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播放录像片, 将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 湍流不息、势如奔马的江水, 一泻千里、银银闪亮的瀑布, 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等画面呈现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感, 同时通过阅读文章, 体会作者所用语言的精妙之处。

对于侧重于叙事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编写故事, 并根据情节进行文章场景再现, 带领学生进入文章设定的特殊时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课文。

3. 古今结合, 促进阅读理解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 文字和说话习惯都不同于我们如今使用和接触的语言, 学生较为陌生, 阅读时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 文章大意不好把握。因此应当将文言文阅读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 既要理解文言文中的人和事, 还要联系如今的人和事, 完成古人和今人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中的人和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而是与当今社会息息相关的, 使文言文与时代紧密联系,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教《塞翁失马》, 可让学生举例谈谈生活中祸与福之间发生转化的人或事, 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多种角度出发, 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遇到挫折不要灰心丧气, 遇到好事不要得意忘形。

4. 进行知识迁移与延伸, 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在讲解文言文时, 首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 指导学生进行辨析, 总结规律,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可以向学生交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 如, 古代地名人名、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 为开展阅读课外文言文提供参考。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 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比如在阅读和教学《岳阳楼记》之后, 可以引入范仲淹所作的同名答文《灵乌赋》, “彼希声之凤皇, 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 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 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 孰为神兵;焚而可变, 孰为英琼。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此文为范仲淹同欧阳修、余靖等因言事被贬谪时所作。由于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 当时梅尧臣以《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 少管闲事, 自己逍遥就行, 然而范仲淹强调“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篇8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化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文教学而言, 提高文言文素养需要大量阅读业已成为共识, 文言文教学不再拘泥于教材上有限的几篇课文的字字落实, 而是大胆向课外延伸, 不断实施拓展阅读, 文言文的各种拓展读本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 冷静地观察现在的文言文拓展阅读过程, 客观地检测文言文拓展阅读的成效, 其实不难发现文言文的拓展阅读是机械、无序、低效的, 文言文的拓展阅读明显存在着一些误区。

1. 拓展脱离了“文本”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册教材上共有37篇文言课文。这些思想深刻、构思精妙、语言优美的文言文本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例子, 必须用好用足。但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片面追求拓展阅读, 就造成对文本解读囫囵吞枣, 浅尝辄止。事实上过早过多延伸拓展, 会导致学生对教材上的文本没有真正读熟弄懂, 对拓展的材料也是一知半解。例如《隆中对》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 乃见”, 是刘备三顾茅庐的高度概括。与三顾茅庐相关的这部分内容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有详尽的描写。如果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关注小说的情节, 而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的具体内容不作深入细致的解析, 这样的拓展显然是有悖于拓展阅读的初衷的。

2. 拓展打乱了“序列”

从教材的文言文编排体系来看, 从七年级上册的《童趣》 (清代散文) 到九年级下册的《孟子》《庄子》 (先秦散文) , 时间上由近到远、难度上由浅入深的序列是清晰的。但是在实际的文言文拓展阅读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现象。举一个例子:七年级学习《论语》十则, 有的教师兴致所至, 拓展阅读既有《汉书·艺文志》中的“《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又有《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甚至把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片段都搬了出来。这些材料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很用力跳都摘不到的“桃子”。可以说无序的拓展, 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又销蚀了学生宝贵的阅读兴趣, 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3. 拓展加重了“负担”

“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但有时教师从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累出发, 不顾及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而“任取、多取”, 再加上有些文本的分量已较重, 学好文本本身已需很多精力。有的教师还是每篇“必取”:或由节选到全文, 或由此文到彼文, 这样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引起学生的反感。曾经看到这样设计的拓展阅读:学习《马说》后课外拓展阅读韩愈的《龙说》。这种只使用简“加法”的拓展阅读, 耗时多而收效少。

可见, 要真正实现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拓展, 必须探寻切实有效的拓展生成点。

二、文言文有效拓展的生成点

文言文学习因为缺少现实的语言环境, 如果教师不特意安排一定数量的拓展阅读, 学生一般很少会主动地接触一些文言材料。拓展阅读就是有意让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前或之后接触相关的文言材料。这些拓展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 作为学生训练语感和培养阅读能力的依托, 需要根据教材上文言课文的类型、不同年段学生的学情来探寻。在拓展实践中我们发现, 根据教学时段的不同, 拓展生成点分为两大类:课前预设———定向拓展、课后生成--开放拓展。然后根据具体的拓展目标的不同, 每一大类的拓展生成点又细化为不同的小小生成点。

1. 课前预设———定向拓展

课前的预设———定向拓展放在学习文本之前,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本相关的背景、作者相关的情况或文本涉及的有关内容等, 是为学生学习文本诱发兴趣和储备能量。有效的课前拓展阅读会使课堂对文本的解读实施得更顺利更深入, 这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课前的预设———定向拓展是针对特定的文言文本和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的, 在寻找拓展生成点时, 一般考虑从作家、情节、主题三个角度入手, 选择易于教材文本的拓展材料。根据上面三个角度可以外化成三个具体的拓展生成点。

(1) 从作家角度拓展。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名家, 他们的作品是丰富的, 他们的魅力是多方面的, 单窥教材中的一斑并不能知其全豹。不妨借拓展阅读的机会, 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有关该作家的他人作品, 以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作家、比较深入地感知作品。例如学习《出师表》时, 课前的拓展就可以从诸葛亮的角度来定向, 预设的拓展既可以安排陈寿的《诸葛亮严于律己》, 又可以确定为诸葛亮自己的《诫子书》。

(2) 从故事情节方面拓展。这种拓展一般是针对有故事情节的文本展开的, 课前的拓展可以通过对文本故事情节的延伸, 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达到训练语言和思维的双重作用。课堂学习蒲松龄《狼》之前, 向学生出示了《聊斋志异》中的另外两则《狼》,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这样的定向拓展, 学生对狼狡诈、贪婪、愚蠢的本性有了初步认识, 这样的拓展阅读, 学生对课内文本解读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

(3) 从题材主题方面拓展。一样的题材, 一样的主题, 在不同作家的笔下, 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课前拓展可以从题材主题方面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的作品, 在拓展比较中更好领会所学文本的特色。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表现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核舟记》, 为了让学生更感性地认识那精湛的微雕技艺, 课前拓展阅读可锁定《核工记》。再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之前拓展《晏子使楚》《蔺相如完璧归赵》之类的故事, 对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唐雎会大有帮助。

2. 课后生成———开放拓展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例子”功能, 让学生积累文言语汇, 养成文言语感和阅读能力。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既为课后的拓展提供了阅读能力方面的保证, 也为拓展阅读生成了有价值的开放式的拓展角度。结合拓展实践并借鉴成功的拓展做法, 课后开展的生成———开放拓展, 一般选择以下几个角度。

(1) 从语言积累处拓展。语言学习的三个过程中, 第一步就是感受和积累。文言语汇的积累运用, 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所以文言文拓展阅读首先从语言积累处拓展。学完《论语》十则, 学生特别喜欢孔子那些穿越千年的时空溶化为我们生命一部分的警句格言。于是从积累语言的角度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生成点:搜集《论语》中至今人们还耳熟能详、有鲜活生命力的语句。在积极主动的查阅搜集中, 学生知道为了展示文明礼仪之邦的文化精粹, 体现“人文奥运”的特色, 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发起了“用孔子的话作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征集评选活动;掌握了“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子罕》) ”等20句将被推荐为北京奥运迎宾语的《论语》中的话。这样, 学生走近了鲜活的《论语》, 走近了温暖的孔子。

(2) 从问题生成处拓展。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智慧互动能激发精彩的生成, 捕捉其中的一些小小生成就可以延伸成课后拓展阅读的有效生成点。《五柳先生传》中读到“箪瓢屡空”时, 学生都读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 然后又马上从陶渊明的生活志趣联系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君子固穷”。于是这节课课后拓展阅读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论语》里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馁在其中矣;学也, 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和“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 从文本深化处拓展。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 文本阅读就是不断地品味、思考、探究文本来感知作品内容、感悟作品情感和感受作品艺术魅力。《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并重, 课堂学习《陈涉世家》可重点深究两个问题:司马迁记事写人的技法和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出于这样的认识, 我确定的拓展阅读材料是《项羽本记》中的相关片段, 让学生揣摩司马迁对陈涉和项羽两人同中有异的情感态度, 思考司马迁写陈涉和项羽的所用的不同艺术处理方法。学习《孟子两章》后, 学生喜欢上了孟子散文洋洋洒洒的语言, 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气势。所以, 作为古代说理散文的典范之作《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等自然成了第一手拓展材料。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读厚了文本, 开阔了视野。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篇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以初二下学期为例,要求背诵包括《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在内的十首古诗,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四篇古文。通过教学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需要掌握和熟悉的文言文篇幅数在增加,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初中生要重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让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得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四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

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要把基础打理好,只有把根基弄踏实才能把整件事情做好。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也是这样的,文言文的基础就是词汇上的积累,通过诵读来实现自己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目前为止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于那些经典的文言文都是通过时间的洗礼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熟练的背诵这些课文,并且深入的理解其中的句式、古今异义的词汇等等古汉语知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对于范文来学习经典范文中的文学手法,怎样谋篇布局,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样的,在什么语境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从而深刻的理解名篇中的文学内涵。

二、通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辨识文言句式。

语言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收到语言使用环境的影响,古代社会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古汉语的语法,词汇意义,句式等各方面都与现代汉语的使用方法有着一定的区别。要理解古汉语的使用方法就需要我们初中生深入的学习文言文,吃透文言文中的各种语法知识点。

省略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出现,但在古代汉语中出现则较为频繁。还是以我目前我所教的初二年级为例,其中有:(1)省略主语的,如:“(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2)省略谓语的,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的,如:“具答之,便要(渔人)还家。”(4)省略介词的,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这些文言文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一般用判断词“是”。古汉语则有很大的不同。以初二为例:(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表判断。如《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用“乃”、“则”、“为”、“诚”等词表判断,如《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宾语前置句只有文言文当中才有出现。现代汉语中谓语一般置于宾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处于宾语置于谓语之前的现象则经常出现。如《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参考上述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进行学习。我们现代汉语的使用规则是主谓宾定状补,其中定语是用来修饰主语的,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所处的位置是相对灵活的,宾语是放在谓语的后面。所以我们需要依据实际的语言环境来推敲古汉语中特殊句式。在做翻译的时候需要依据现在汉语的顺序来调整各种语言成分的位置。还有对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需要补充其省略的部分,使得句子可以呈现出一种完整性。

三、文言文翻译要重视“信”。

初中学生多会犯这样的毛病,对文章只求粗略了解,但是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式理解存在问题。古代文人对于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实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信”是翻译的第一步。所谓的“信”就是指译文需要遵循原文的意思。“达”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雅”是最难的一步就是要求译文可以追求文章本身的一种古雅之风。“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过分的要求。我们初中生进行翻译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第一步就是“信”然后努力做到“达”。直译法弥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不足,并将文言文翻译中的规律等进行归纳,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是可以触类旁通。

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及翻译过程中,怎样才能将直译法落到实处?我们以《桃花源记》为例,按照下面的步骤:(一)反复诵读课文3至5遍体会文章大意。(二)精读文章,凭借自己的文言文的功底对文章进行翻译,遇到不理解的一些字和词语可以暂时记录下,在通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再依据实际的语境来对这些字和词进行体会。对于一些比较难翻译的地方我们不能过于的依赖课文下面的注释,或者是一些古汉语翻译方面的工具书籍在或者是通过APP软件来在网络上求助。这样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并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细读课文最后一步是仔细的阅读课文,在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然后才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将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义弄清楚,之后要做一个归纳整理,以便在其他的课文里面遇到类似的词句可以顺利的理解其意义。通过细读课文我们需对文言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重点词句做一个标注,比如说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等等。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文言文,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我们应抱着“水滴石穿”的精神,在老师地指导下认真、努力的做好文言文的积累工作,不久后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定会得到提高。

摘要:我们国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语言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作为一个中学生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才能真正的领悟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谓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指学生借助工具书,能直接阅读战国以来历代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著作中一部分浅显平易的文章。一般古籍,不像我们的教科书,有那么详尽通俗的注解,甚至未加标点,那怕是较浅易的文章,要读懂它也不容易。

关键词:文言文,积累,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和.浅谈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J].2015年13期.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篇10

一、注重文本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 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本人之口, 如出本人之心。”真到了这种境地, 文义将会自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设置了以下四步:第一步, 听读课文, 认准字音。在范读时, 应做到声情并茂, 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听朗读带, 务必让他们感受到文章的美, 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读准字音着重是读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如陟 (zhì) 罚臧否 (pǐ) 、以遗 (wèi) 陛下 (《出师表》) ;不亦乐 (yuè) 乎 (《论语》) 等。对多音字和通假字字音, 关键是要弄清某字在必定语境中的意义, 这样才能确定读音。反过来, 读准了字音又能协助理解句义。第二步, 合读课文, 明确节拍。在这一环节, 学生一边随录音范读或轻声诵读, 一边标画节拍, 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 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义, 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 , 学生往往把它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错了。原句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懂得这个意思, 就明白这句话的节拍划分应当是“其一/犬坐于前”。第三步, 分读课文, 领会文义。在这一阶段里, 我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个人读、分组读, 可配乐朗诵, 也可开展朗诵竞赛, 使课堂上书声琅琅不尽于耳, 使学生以诵读为乐。第四步, 齐读课文, 总结全篇。最后全体朗读,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二、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 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心力地讲解, 可学生并不买账, 腻烦情绪很大。结果是教师受累不讨好, 收效甚微。细究起来, 从字、词的注释到句子的翻译, 再到主题思想的概括, 无不在教师的“主讲”之列。可以说, 保守教学中的所谓“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被教师们奉为圣旨, 而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如果我们营造良好氛围, 把学生的语言学习放在“语文大天地, 生活大语文”的环境中, 让学生时刻注意语言学习无处不在, 就会收到一定的实效。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对晤一堂”, 在一个小天地里创造出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把全班分成若干组, 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预习竞赛、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查字典竞赛、把文言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 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 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 增强学生的团体荣誉感, 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好胜求成的动机, 激励学生主动地细读课文, 获取知识。

比如, 在教学《陋室铭》时, 我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让学生大胆摸索尝试: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在预习中处理字词, 疏通文义, 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上, 引导他们思考托物言志的写法, 让学生谈感受。我还设计了“我来讲一讲”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当一回老师, 讲一讲本人的课堂设想和规划, 并让其他学生给出评价。最后, 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有一个成果, 我又给他们一个总结性的指点, 让他们进行了一次紧紧围绕课文的说话练习竞赛:“我喜欢刘禹锡, 由于……”“我喜欢《陋室铭》, 是因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 营造了比较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此外, 有目的地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 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 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并且在运用中巩固、熟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注重温习提高

温习, 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反复咀嚼, 使之巩固。文言文学习更应当如此。按照课标要求,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 这就需要使学生把握浅易文言文的知识系统。由此, 初中生要具有归纳与比较的能力, 使多而散的文言文知识形成一个规而整的系统。如文言文注释中经常碰到的“古今异义”现象, 就需要在学完文章后及时进行温习归纳。《桃花源记》中古今异义词非常多, 教师要通过对“妻子、无论、仿佛、交通、鲜美、尽境、如此”等词古今意义的总结, 加深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词汇, 虽然现在不再注重语法知识, 但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了解还是有益于对文本的理解的。假如能将文言文中常见的判定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基本句型以及一些固定格式进行拾掇, 并分门别类地列出来, 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文言文的温习, 除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和梳理外, 还有其他方式能够巩固文言文知识。以小测验形式检测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虽然能够起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作用, 但并不是最佳方案。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 代替简单的温习检查。可举行一些知识竞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乐趣, 在力争上游的抢答中获得知识。如就“词类活用”现象, 设计关于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分哪些情况, 如何判别词类活用等这几大问题让学生展开抢答, 并且就每一个问题进行举例说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 以积分的形式决定胜负, 负的一组要出一个节目, 或讲一个名人故事, 或背诵一段古诗词。如教学完《唐雎不辱使命》后, 我设置了“实战演练”, 由教师 (或学生) 做命题老师, 当堂考任意一个学生。我规定出题范围和内容:1.以本文实词为内容, 设计一题词语解释题。2.设计一题句子翻译题。 (1) 句子成分省略; (2) 文言特殊句式; (3) 文言实词的直译。3. 从理解文义或感悟、评价的角度设计一题简答题。4. 根据本文与课外知识的联系, 设计一题课外拓展题。这样, 学生热情高涨,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阅读兴趣的同时, 其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 初中文言文教学, 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我在多年实践教学中兢兢业业, 努力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 积极总结探索有效的方法, 认真改进文言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有待于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上一篇: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下一篇: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