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灵动的数学教学

2024-06-24

充满灵动的数学教学(精选十篇)

充满灵动的数学教学 篇1

一、相信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充满灵性

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我们观察优秀教师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发现他们心中有“生”,以学定教,课堂充满愉悦的氛围。他们想学生所想、所难、所疑、所错,使自己的“教”切合学生的“学”,明白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再按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学会“怎样学”,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数源”充满灵性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这道出了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初中数学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知过程。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的实际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备,逐渐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教师通过列举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个性化教学,多样化评价,让教学充满灵性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因素。教师应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期望目标和奋斗方向,使每位学生都充满着希望和憧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将教学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总目标迈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的评价应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又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既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定成败,允许学生在多次考试中选择一个优异的成绩代表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当然,教师也得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学生才能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充满灵动的课堂智慧 篇2

——读《潘文彬讲语文》有感

读《潘文彬讲语文》,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字字珠玑,闪着溜光,放着思想的异彩,缭绕眼球,光辉心田。当我写下这一句时,尚觉得还不足以叙述文字徜徉于心之舒畅,言我心声共鸣之快乐。(注:后文中称呼潘文彬老师为潘特)

一、使用“陌生化”的教法,课堂有新意

记得我准备上人生中的第一堂语文课之前,紧张忐忑,手捧语文书,反复咀嚼,读着文字中挤出的香甜的乳汁,感觉一遍有一遍的香醇。只是不知如何把文字飘溢出的屡屡幽香传给学生,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那些网络上现成的教学设计,不免有落入俗套之嫌,另外,如何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我所烦恼的。我开始遐想假如我是学生,会有什么疑惑,学这篇文章能获得什么。作为老师,我又该教给他们什么,怎样教,注意哪些方面„„一遍遍在脑中盘旋,一次次产生新想法在自我否定中否定,极力想有一个好方法能唤醒或刺激学生对 “新”的认知,上出一节节自认为满意又新颖的语文课。寻寻觅觅,终于在《潘文彬讲语文》中得到结论——“陌生化”教法。啊,经典,真经典,道高一筹啊!我曾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罗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这篇文章。在文章中,什克罗夫斯基提出了一种叫“陌生化”的理论。所谓“陌生化”就是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陈出新,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使丧失了感觉的语言变得生动起来。“陌生化” 手法是以一种新颖的、独特的信息,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高度集中,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势,使人们的感受从麻木不仁和昏昏欲睡中惊醒过来,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新的感觉和发现。而在潘特《生命的林子》教学实录中,他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陌生化”的教学方法,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他仅仅抓住六个词语(晨中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从听写词语—发现词语—感悟词语—比较词语-回归词语,到形成主线,一气呵成。这个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耳目一新。一环套着一环,孩子们永远不知道老师葫芦里究竟会卖什么药,不敢有丝毫懈怠。因而小脑袋始终在高速运转着,思维的火花碰撞着,交织着。在发现词语环节,潘特让孩子们读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能发现些什么?结果孩子们发现它们都是四字词语,它们都是描写法门寺的,逐渐发现了法门寺名气很大,名气太大,能人太多,高僧聚集,成名很难。在感悟词语环节,对于一时半会儿理解不透的词语,潘老师不紧不急,慢慢搭建语境让学生领悟,直到最后完全说出来,看似很磨时间,但正是这一过程教会了学生反复读书,不断揣摩语境领会词义,孩子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不知不觉中有了质的飞跃!

潘特对于文字那种敏感的嗅觉,非常的味觉,灵活的触觉,以及融合一起 谱写出的灵动的课堂乐章的掌控,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沉醉其中,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为什么要拘泥于别人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贯串,如果都这样,哪来创新,卯着这股倔劲,我也根据不同的文本,尝试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让“陌生化”带给孩子们一个又一个惊喜。记得那次我上《天鹅的故事》一文,我尝试用简笔画画出一只正在破冰的老天鹅。这只天鹅一下子点击了学生记忆的闸门,掀起 了课堂讨论,交流的热潮。这里,我完全可以下载一副画就可以了,可是我想用手动的方式,画画的过程,让学生去猜,去想,让过程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后面文本作铺垫。果然,它就像一块大火石,开启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大家交流着、碰撞着。我骤然觉得,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适合的,语文教学果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运用干练的语言,步步设营,环环相扣,内容传授得流水无痕

对于文本,他既能匍匐于文字之间,又能凌驾于文章之上。用出世的智慧做入世的文学。想进时进得去,想出时出的来,进退自如。而且在教学铺设的语句中,没有一句无用的话,句句像是过滤过的,除了简洁明了,还仿佛一汩汩清泉,解渴清凉,又引学生回味,深思,不觉中要去找寻泉源。读完潘特《生命的林子》教学实录(后附), 我闭眼想象课堂的互动,不禁感叹做他的学生真幸福。坚信在这样的老师熏陶感染下,要孕育出多少文学的种子呀!有了文学种子在心中萌芽,在多元化的自由的社会土壤中,信手拈来的都是文学的甘露,何愁苗不茁壮?生活中有了文学之苗的荫护,该多丰盈啊!整堂课师生对话46次,学生回答67次,按出现的频率,感觉互动是否有点多了,可是回归课堂,除了19处试陈述句,其余都是问句,句句深入,循循善诱,于无声处就把学生带到了目的地,而且看到了伟岸处的极景。

他曾说:“语文教学要语文一些,我们要关注语言、落实“人文”。真正让教材构成滋育学生生命成长的林子,学生徜徉其间,心灵得到浸润,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洗礼,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有了这样的思想主导,他的课堂语言组织的简洁唯美,每一个问题的设置,既是美的享受,又是美的引导。他反思:“因为话题感召,张弛有度,激发了学生阅读期待,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智慧之门,把学生引领到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所以。我才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心灵的花开的声音,聆听到那滋育生命的生动对话。”

潘特的课堂智慧从哪里来的呢 ?回味潘特的教学语录,以下几点不可或缺:(一)学而不怠,教而有思

潘特:1)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最美丽的行走方式。2)同书为伴,滋长心灵智慧;与思相随,收获七彩人生

3)写“教后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举措。教师写“教后记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反省的过程。

4)教学反思是一个且行且思、循序渐进的过程。反思需要武器,教师还必须经常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刊,丰厚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提升能力。

(二)研读教材,创新思维

1)语文教学要务教材这个“本”,要紧扣教材,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意蕴。2)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的“意义空白”,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去解读文本,创造性的填补这些“意义空白”。

3)教学需要研究。研究,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三)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打造灵动课堂

1)语文教学一定要切合自身的规律,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既得言,又得意。2)语文教学要教得实在一些,再实在一些;“语文味”要浓一些,再浓一些。3)语文教学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愫,建构知识,丰富经验,获取智慧的过程。

4)语文课堂要少些约束,多些自由;少些灌输,多些沟通。5)语文课堂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蓄积丰厚的对话资本。

三、用朴素的语言把文章的本质具像化,让学生可以爬到它的至高处

升华语文本质的方法是什么?没有方法,没有模式,说不清道不明,可是每篇课文的本质却被潘特自自然的传达给学生,有种润物无声的效果。让我们看看他在《生命的林子》一课中最后的结尾:

T:要知道,“生命的林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它生命的林子是什么?S(答略)

T:对于玄奘来说呢?S(答略)

T:对于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来说呢?S(答略)

T:其实,我们的六(1)班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我们的游府西街小学也是一片生命的林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班级,在学校,在社会这片生命的林子中奋发向上,茁壮成长。

T:------就这样,文字中绵延的营养,静静地注进了学生的心田,拨动了心弦,敞亮了性灵,生长了智慧,开发了潜能。从文本中开发出肥沃的精神土壤,在质疑中深耕思想的种子,在抽象与现实的枢纽间升华语文的本质,于无声处化精灵,让语文的气质永远的渗透在生活的处处,默默的开出充满文字气息的人文之花,彰显着文字中绵柔又坚韧的深远力量。这种力量的传递没有一点刻意的痕迹。让我不禁与曾经经历的教学形式比较起来,那种“通过------表达了-----抒发了-------”的公式化的模式,真的“out”了。试想,学生们面对着这种驾空了文字的结论概括形式,一边强迫自己背着,一边在脑中执拗的否定形式中内容的牵强„„长此以往,对于文学的丁点爱好,一定或消失殆尽,或从此被泯灭了吧。读着潘老师的教学实录,由衷佩服,这是我心中一直向往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学生学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为所用,使文字溢出的乳汁永远流淌在生活的空间里,滋生出文明的生活,有品味的生活。文字的力量升腾如游丝,深入胜血液,随着岁月的延绵,它的发酵更加醇厚。读了他文章之后,我曾学着把他的智慧运用于我的课堂,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一次赛课,上的是一篇课外阅读《奔跑的母亲》。讲的是黑人母亲切默季尔为了给三个孩子赚读书的钱,而选择奔跑,最终获得了马拉松比赛冠军的故事。预设的内容已经上完,可还有10分钟。我预设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位母亲陈玉蓉的内容。于是,我一边打出 准备好的关于介绍陈玉蓉的截频,并饱含深情地朗诵了写给她的颁奖词: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孩子们在声形交错中,表情怔住了,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我轻轻地说,切默季尔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现在就让我们来为切默季尔写一份颁奖词吧。很快,孩子们就写好了。一个个争着上来朗读写给切默季尔的颁奖词。有的歌送她他的坚强伟大,有的赞扬执着的人生信念,做母亲的不容易。文字朴实,真诚,我被感动了,评委也被感动了。我慢慢带着学生向语言深处漫溯,在觅得语言滋味的过程中砸摸言语,获得智慧。这样一种具像化的方法一步步引领着学生达到了文本的高度,无痕无迹,浑然天成。

在语文教学中,这怎能不是一种境界呢?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潘特所说 “思想,砥砺我的教学智慧”。是的,思,新之始;想,新之源;教学中的思、想是对教学的一次淬火,能催生出更时代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有了思想,教学必然会日新月异,取得喜人进步。在未来的教学中,常思常进是我们的要求,也是追求,让智慧贯穿课堂,充满灵动,也让灵动的课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读潘特,学潘特。于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绽放思想的火花,升腾出精当的育人之露来浇灌我们的学生,默默滋养他们语文的素质。

写到到这里,似乎还不解我对于他教语文的理念、思想、课堂语言、习作指导精神的解读之馋,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我读着时的温暖,快意,汩汩清流涌向喉咙,何尝不是领悟的另一种形式呢?

后附:《生命的林子》公开课实录

执教者:南湖一小 潘文彬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一课时,生字新词会写吗?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听,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2.对照屏幕订正

3.齐读生字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生交流:是形容寺庙的人物很多,从这些词语看出这里是个名寺,这个寺庙里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来法门寺

法门寺是一个高僧云集的寺庙,玄藏一开始想离开寺庙,后来又留了下来,此时玄藏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问他些什么?

教师板书:走

师生交流

看来大家对于玄藏的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放飞你们的思想,好好感受文章中的语句,在书上做出相应的圈划

二、新授

1.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做出圈划

(1)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走呢?

学生说:有人和玄藏说要想展示才华,就要到小的寺庙去,就要去向师父辞行(学生实际是在读书回答)

老师说: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呢

学生说(2)师:从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玄藏想潜心修炼,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却身在法门寺中,读(刚才听写的词语)

(3)想这玄藏待在这个法门寺想出人头地容易吗?

所以他要决心留下来

我们可以擦去这个问题吗?

2.为什么他又留了下来?

(1)学生说:他的师父对他说,山野小寺就没有竞争,最多在那里当一个方丈,但是留在法门寺的话,会有更多的竞争和提高;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就像一棵树不能离开树林一样

3.方丈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启发玄藏的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的4—9小节

师生交流:

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两片树林来引导他的;是问玄藏是愿意做太阳还是愿意做烛火的问题来引导他的,方丈是在循循善诱地教导玄藏,他一共问了玄藏几个问题?

师生交流:一共问了四个问题

4.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出示:先来看看这个问题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做太阳呢?”

方丈为什么要这样问?

师生交流

是方丈想了解玄藏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

5.于是方丈带着玄藏来到了树林,他为什么要问这两个问题呢?

(1)出示“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是这么修长,挺直呢?”

(2)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有什么不一样呢?

说说树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

从同学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这棵树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完全不一样呢?

师生交流:

6.让我们来听听方丈是怎样说的?在他的话语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师生交流

方丈不是拿树作比较,而是拿人做比较,师:就是像他这样扣住词语来谈自己的感受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语叫做“鹤立鸡群”是什么意思?

师:你说的是字面的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谈体会:有了竞争才会让一个人成才

方丈的话语真是令人回味啊,请一位同学再读这段话 学生读课文

7.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联系前面的内容,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生交流:方丈在耐心地指导玄藏,成为一代名僧

读了这段话我有浏览两幅画面,高高的松树立在灌木丛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画就是全是松树的林子

这片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的林子、充满生命力的林子

8.方丈如此循循善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玄藏,看看玄藏自己是怎么说的?

(1)

指名读

(2)法门寺还是那座法门寺,再读词语

(3)此时的法门寺就是„„

(4)读下去

(5)此时的玄藏还会觉得待在法门寺没有意思吗?

(6)再读课文

9.玄藏一开始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也还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

寺还是这样的寺,经过方丈的教导,玄藏明白法门寺就像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林子

如果走了玄藏会觉得自己像什么?

师生交流

教师板书:“柴”

“材”

三、拓展

1.后来玄藏又遇到了那位曾经劝他离开的僧人,玄藏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2.学生构思

3.师生交流

学生:我决定不走了,我待在这里一定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我不要离开法门寺了

学生:我想继续留下来,不然到了山野小寺里永远不会成为明亮的太阳,否则没有竞争的压力,我永远不会成为高僧

学生:如果我离开了法门寺,我在山野小寺成了名僧,也不过是一棵灌木丛中的杂树而已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目,齐读,你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了吗?

学生: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更高的成就

学生:只有有压力才能茁壮成长

学生:„„

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小结

1.生命的林子是无处不在,对于一棵大树来说,对于玄藏来说,成才的人来说其实对于六一班,游府西街小学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预祝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

2.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开头,连读两遍

音乐让语文教学充满灵动与诗意 篇3

1.引进音乐导入新课,鲜活情境,浓厚兴趣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然而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的氛围,同时使课文一开始,就直抵学生心灵。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一开始就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 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紧紧吻合文章主旨的这几句话,所有的语言不用多说,课文的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丰满、鲜活起来。

2.引进音乐渲染氛围,精彩诵读,深化主旨

肖邦曾用音乐,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然后他用琴声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的孩子静下来,并进入梦想,这足以说明音乐对意境的渲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歌及散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对作品意境和基调把握。如能恰当运用音乐便能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诗歌和散文情感的理解与感悟,而学生的朗读是建立在对课文情感与意境的理解与感悟之上的,学生感悟的深,则诵读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朗读时加以音乐的渲染可以使学生的诵读更精彩。

如教学《广玉兰》时,学生对于作者观赏广玉兰时怡然与惬意,广玉兰花那无法用文字形容的美以及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悟,因而读起来也显得没有色彩,但当《秋日私语》的钢琴曲想起,再配以画面,学生的朗读立即就变得不一样。

3.引进音乐练写习作,飞扬想象,高雅情趣

记得一次,在滕州书苑小学听了双语实小王丽老师的“听音乐、想象作文”《回家》,音乐所渲染的那种家的情绪融化了每一颗易感的心,模糊了在座每一双凝视的眼睛。音乐所带给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强大动力,是其他的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也让我对一向头疼的作文教学忽然有了峰回路转的灵光一现:何不用音乐去敲开学生的写作之门?

寒假后的一次习作练习中我让学生写《元宵节》,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快乐节日》。随着曲子欢快的旋律,孩子们仿佛又回到了那快乐的元宵节。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元宵节的快乐场景,说一说在元宵节那天都做了什么。然后第二遍播放曲子,此时,音乐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就是一种流动的语言,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把头脑中的一幅幅图画连缀在一起,使其加工信息、整理信息的难度大大降低。儿童的语言材料一旦安排就绪,写作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作文教学中引入音乐,让学生在听音乐、想象、书面表达中,把“语感”与“乐感”完美统一起来,通过“乐感”引发积累的“语言模块”,积极进行作文表达,就能在这一审美体验中,完成对美的感知、理解与表达,可以使想象更飞扬,情趣更高雅。

4.引进音乐积累背诵,牢靠记诵,深厚底蕴

卢梭说:“音乐包括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的确,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们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丰富。在今年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普遍感到为难,背诵的积极性也不很高,但我知道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听歌、唱歌,便让学生学唱古诗词,用这种方式学生学会了谷建芬老师所有谱曲的古诗,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一剪梅》,还让学生按照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的曲谱,填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学会一首歌,也就能熟练背诵一首诗。通过学唱古诗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增加了记诵的速度和效果,加厚了学生的语文底蕴,加深了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生命涂了亮丽的底色,我想,即使事隔很久,那优美的旋律还会在他们心头吟唱,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音乐,是可以低唱的语文;语文,是可以浅吟的音乐。乘着音乐的翅膀,学生的感情会升华,思维会迸发,想象会轻翔,在音乐中浸润的语文教学会更灵动和诗意。

打造充满“灵动”的数学新课堂 篇4

一、教师要转变理念,提炼自身素养,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1.树立教学新理念

作为教师不能用昨天的观念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生活.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更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因此教学的形式要改变以前满堂灌的局面,这首先要教师转变理念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如果内容简单,我就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我先布置学生自己设计怎么讲,课堂上请学生上台上课,其他学生在下面听,完成后请其他学生提出有没有需要补充的.这样学生讲得认真,听得也认真.我有时也让学生自己出题目考别的同学,考完后让出题的同学面批.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对调,会引起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信心,有了兴趣,自己动手又动脑,才能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报告中曾说过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因为课堂是学生张扬和修改个性的地方.”

2.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教师要有与新课程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技能,一般要具备科学思维与表达、书面表达、口头阅读、科学提问、善于倾听、讲授、良好的板书、探究活动的组织等能力.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逢.”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我们常听学生说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厌恶该学科,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课堂上,教师激励的言语、赞许的眼神、鼓动的手势都可能让学生有勇气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设计、方法上下工夫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数学是一种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给出了许多例子,例如,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与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相联系.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上课后做好的小正方体在课堂上搭不同的图形,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画出所看到的图形.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和画中学会了三视图,就不感到学习有困难,反而产生了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举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

数学知识有难有易,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学或相互讨论,对于较难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讲解点拨.例如,在讲“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内容时,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通过让学生选举班级“文明之星”的活动,了解选举、唱票、监票和记录统计的方法,由几名学生相互协作完成.课堂上,自学、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老师讲解等方式交替进行,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名学生都能动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新教材中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给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学习方式,也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作为教师要把握什么情况下应该讨论,什么情况下坚决不讨论,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做,会做,有话说,会说.

3.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由学生自己悟出来,教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可以解决,问题问得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教师要适时引导,使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尝试,从中感悟数学的某些特征、规律,并加以总结、应用.例如,在学习“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时,我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线的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倒过来说成立吗?倒过来怎么说?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呢?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得到学习的快乐.

4. 关注弱势群体,合理设计题组,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一定差异,他们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要精心设计教案,特别对于练习的编排要精心策划.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既备教材、教学方法,还要备学生,在思考怎样教的同时,要思考怎样安排题目,使每一名同学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适当使用教学辅助设备,活跃课堂气氛

适当使用教学辅助设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的内容如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和侧面展开图就要用到实物.对于用多媒体技术,也要能够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可以用,但不要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如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通过两圆运动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观看到两圆的运动变化情况,学生就不难得到两圆的位置关系了.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时要有的放矢,有目的地使用教辅设备,使我们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充满活力和灵动.

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 篇5

吴跃文

2014年4月25日,我有幸聆听了李志刚校长关于 《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报告。

李校长全面、形象、深刻的解读使我深刻的感受到高效教学的节奏与氛围,体验到高效课堂的快乐与收获,培训活动结束后我又研读了李志刚校长所著的《课堂风暴》,更是让我耳目一新。

即墨二十八中是山东名校,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提倡的是“师友互助”。

“师友互助”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两名学生里头,一个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师”,一个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友”,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两人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检查,最终使每个人达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和谐互助”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是老师和学生想要的课堂。在课堂上,小师傅耐心的讲解,负责的提问、检查,中肯的鼓励性的评价。学友在师傅的帮助、督促下,努力地学习,师友共同收获着知识、同时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真是“和而共谐,助而共进”。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五步十环节”模式为载体,同桌两人为一组,师友互助为特征,通过“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五个环节,突出了课堂教学中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特点。采用五步十环节的模式流程,五步固定,十环节活用。具体如下: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各学科在具体实施中,又各有其灵活性,复习课、新授课、训练课也各有差别。

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做“学友”,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就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学友,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教师讲解。这样,通过学生帮助学生,达到兵教兵、亦师亦友、师友双赢。

为了更好地促进“和谐互助”他们制定了具体使用的划分标准。即:①智力水平、学业成绩、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因素、交往能力综合考虑,班主任用心搭配;②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按照优秀带一般,良好带薄弱的均衡标准,避免优质资源浪费。师友产生方式也不相同:指定式、自荐自选式、民主式、综合式相结合,进行动态管理,强化培训。培训分为:课堂集体培训、课堂个别培训和专题培训。

1、课堂集体培训:①思想意识培训,明确责任、调动积极性;②教学方式培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给学生教的方法和注意事项;③培养问题意识。

2、课堂个别培训:教师在课堂上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培训,指导师傅如何讲解、怎样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很重要,及时表扬与鼓励。

3、专题培训:

①专题培训师傅。包括教育方法培训、知识系统培训。

②专题培训学友。教师不但要培训师傅,更要注重学友的培训,培训学会沟通、交流,培训他们学会发现师傅的优秀品德,培训他们如何模仿。

③专题培训师友。定期在班级选择优秀师友进行经验交流。

④角色轮换培训。为了增强师友互助的凝聚力、理解力,师友间在擅长学科的课堂上进行角色互换,增强理解与支持,共同体验。

⑤专题培训教师。学校利用教师例会、级部例会、备课组活动,进行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经典案例培训。

“和谐互助”的课堂特点是:

①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探究权还给学生,把教学权还给学生。

②以和谐、灵动、高效为特点。

③先学后教,以学定导,学导和谐,问题评价,互助共赢。

即墨二十八中的教学模式带给我很多收获与感悟:

1、课堂教学模式简便、科学、易学。

从即墨二十八中课堂教学来看,教学模式易于操作,简便而科学,课堂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兼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定位准确,学生互助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既自主开放,又能够灵活掌控,收放自如。

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能流于形式,外表的浮华喧闹下要有内涵,所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为内容服务的,重在通过形式的改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与即墨二十八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是即墨二十八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往往是以团队形式来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团结、同伴互助,实现共赢。

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即墨二十八中的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在抓教学的同时,更重视教育功能。他们提出了“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的校训,为此,学校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每年都有学雷锋活动月,长年坚持、扎实开展。在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做好事,学生为学生做好事,师生关系融洽、生生关系密切,每年的活动都有新的主题,雷锋精神重新构建了学生的价值观、教师的育人观、学校的发展观,在“爱”的感召下营造了和谐互助的校园氛围,为教育教学蕴育了极大的潜能。“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和谐互助、共享共赢中人格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里,必将产生激情燃烧的热情,并产生理想的效果。

4、打造师友文化,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设立竞赛评比栏目,征集学生感言,开展演讲比赛,打造各种艺术社团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最好的课堂是和人生课程联系在一起的”,和谐是一种状态、互助是一种品质。

5、要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无论怎么改革教学模式都是以高素质教师为保障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教师的掌控与指导下进行的。现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上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课前、课下的功夫要更强,课前的备课与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功力、课上的驾驭点拨指导需要功力、课下的检查批改分析需要功力、教师对学生学法教法指导需要功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美 篇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呈现一种动态效应。让学生“动”起来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灵动的美。这样的课堂才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

一、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

课堂中,学生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维是广泛的。丰富的课堂形式,可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

1.阅读课——精彩纷呈。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放飞心灵感受语文的魅力。上课时,可据不同文本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课、阅读感悟赏析课、创意论辩评析课等。

2.作文课——活泼跳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作文课要与学生的生活亲密接触。作文课形式多样,场地不限于课堂,走出校门,写活动作文。春天,到郊外寻访春的足迹,聆听春之音,笔绘生机勃发的春;秋天,去登高,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周末,逛街市,品味生活的丰富。另外开辩论会,读书会,在作文课开设“阅读新空间”、“信息广场”等栏目。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说构思说选材,让学生在说中交流思想,在产生了共鸣的基础上再动笔写。点评作文应该让学生参与,让被评者和评论者进行交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把评论所得写成作文后记,学生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积累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3.活动课——开放自由。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活动课的功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必须完全开放。上课前,教师精心策划好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将任务细分给学生,之后再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在活动课上,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每次活动的主持人(一般由4个学生组成),教师以评审者、听者的身份介入。让学生感受做活动主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让学生在宽松中“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应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创设开放型课堂,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灵感就会被撩起,生命的活力就會得以释放,学生才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动”起来。

1.把自由还给学生。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给学生在课堂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活动时间的保证,最好要达到三分之二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处在听的状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九义教材”初中第一册中《秋天》一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品读,并让学生读后自由发言,自我展示,学生可以主动上讲台配着音乐诵读,学生可以说说对此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还可以就某一句甚至某一词发表自己的主观体验……让学生在这个自由的时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精神活力,使课堂动起来。

2.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能为完成本课时即定内容,而把时间和空间控制的太死,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3.把赏识与激励送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使用教学评价。错了,要允许学生从新回答;不完整的,要允许学生补充;没想好的,要允许学生再想;不明白的,要允许学生发问……通过这些方式,将课堂上紧张的气氛改为宽松,让学生体味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三、驾驭课堂流程,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静态的教学设计永远不等于动态的教学流程。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和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都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流程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动起来。为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广泛涉猎,确立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要有“跳出文本看教材,走进文本去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地接触、涉猎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同文本进行全面的对话。在此基础之上确立语文课堂的灵魂,让这个灵魂始终牵动学生目光。

2.回归本真,保持语文课堂的自然美。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力求让课堂拥有个性,让课堂回归本真。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把生活的真实带入学生的视野。

3.倾心打造,保留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教学丰富的内涵以及它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语文课必须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倾心打造,创造好每个细节,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这一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创设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保留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动”来的语文课堂,才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灵动的美,才会创意无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充满灵动的数学教学 篇7

一、“准”

1.高考靶心 瞄得准。 教师备课时 , 应清楚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高考重点考什么? 怎么考? 广度与难度有多大?

2.学情把握 得准。对于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一定要有清晰的、多方面的了解, 熟悉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方式、接受能力等。在备课、教学、辅导等环节中, 时刻关注学情。

3.教学内容选 得准。教学中针对学情 , 选择恰当难度的重点内容, 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实施有效教学, 切忌教学内容求全、求深、求细、求广等不切实际的做法。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致使学生学得云里雾里、难以招架, 在没有理解透彻的情况下, 加剧学习畏难情绪, 产生厌学现象。

二、“新”

1.教学理念新 。新课程标准实施多年来 , 主体教育、情境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终身学习等许多新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 及时吸收新理念, 开展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有效教学。

2.教学手段 新。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 , 学生学习资源学习渠道日趋多元。教学中, 广大教师除了用好传统教学手段外, 还要积极用好各种现代化学习设备、学习资源。做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化整合,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有效性。

3.教学设计 新。我校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思路是:考纲要求———真题再现———知识归纳———自主命题———习题巩固。

例如: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的复习课上, 在知识归纳环节, 教师列出一表格, 横向为:卤代烃、醇、酚、醛、酸、酯有机物类别及代表物结构简式;纵向有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酸性高锰酸钾、氯化铁溶液等物质。要求学生判断出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 并依据官能团的性质, 讨论上述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学生根据要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学生代表通过实物投影或ipad拍照展示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 同时说出本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困惑。不同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应避免重复, 重在订正、补充、完善学习过程, 教师及时做好质疑、评价、深入探讨的教学活动。最后, 本节课主要知识网络的构建, 根据学生团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开展。

自主命题环节的教学值得提倡, 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活动。在《有机物的性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 教师给出了一个含有多种官能团的有机物结构简式, 请学生出题, 充当命题老师。有的小组列出了含有四个选项的选择题, 有的小组列出了一道填空题等。

学生通过自主命题过程, 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知识迁移能力, 强化了学习团队意识, 增强了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活”

1.课堂活动活。根据教学内容 , 合理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探究学习、团队展示交流、ipad教学、自主命题等方式开展有效教学。

2.教学内容 活。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 , 江苏大市模拟考题, 高考、模拟考改编题, 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素材, 科学前沿信息等为素材。

3.教学评价活 。根据课堂教学节奏 , 及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例如:自主学习评价、小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评价、学生自我成就评价等。

四、“深”

1.课堂立意有深 度。在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素材选择 、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手段使用、教学问题呈现、思维台阶铺设、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思考:怎样巧妙突破重难点? 怎样使课堂教学一气呵成? 怎样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悦? 怎样掀起课堂教学研讨的高潮? 怎样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佳?

2.课堂生成性教 学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要注意学生知识盲点的深化, 重要知识关联点的深化, 问题的变式、拓展的深化, 学生学习中错误原因的深化等。

3.课堂思维训练 深入。知识的呈现采用问题讨论形式 , 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学习错误, 小组完成知识的网络构建、自主命题等活动, 有效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之中,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总之, 高三复习是一项综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要求广大教师不仅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 还要开展各种精致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准”、“新”、“活”、“深”, 使高三教学活动真正做到生动、高效、创新, 努力打造一个个灵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后熊主编.新理念——化学教学技能训练 (第一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丰继平, 徐爱英译.学会教学 (第一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江田主编.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一版)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4]刘知新.化学教育, 2014, 35 (3) :3-6.

[5]单旭峰.化学教育, 2014, 35 (5) :37-40.

充满灵动的数学教学 篇8

一、设情创境, 知识导入生动化

“黄金三分钟”是指上课铃响之后, 课程教学开始之前的用于课程导入的三分钟, 这三分钟如果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之后的教学便能事半功倍。因此, 提高导入知识的生动性,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信息技术生动性教学的重要一步。如何提高知识导入的生动性?笔者建议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趣闻轶事、文学形象相结合, 提高导入知识的生动性、生活性、趣味性,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

例如在教学初中信息技术“视频的格式”这部分内容时, 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偏向理论化, 如果直接跟学生介绍现在的视频都有什么格式的话,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就只有一串扩展名, 学生根本记不住, 也不感兴趣。为了将这部分内容更加生动地教授给学生,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入:“同学们, 视频家族中有许多有意思的家伙, 但目前最受欢迎的要数mp4格式了, 它身材适中、脾气随和 (兼容性好) 、面目姣好 (清晰度佳) , 为广大用户所喜爱;avi格式块头比mp4大一点, 其它方面较mp4相差不大, 也受到很多人的喜欢;rm格式曾经红火了一阶段, 但是现在因为长得不如mp4帅, 也不如flv小巧, 人气渐渐没那么高了;视频格式中不得不说mov, 它来自贵族世家apple公司, 应用虽然不广, 却都十分重要。至于其它有意思的家伙, 请同学跟我一起到课本中去了解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 将课程知识与故事情境结合在一起, 将视频格式拟人化, 通过风趣的语言表现各个格式的特点, 充分激起学生兴趣, 学生斗志昂扬, 都积极投入到课程教学中。

二、问题导学, 知识学习生动化

初中生的注意力仍旧处于比较容易分散的阶段, 加之他们对信息技术已经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因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能打破陈规、生动教学, 势必会因为失去学生关注而导致课堂低效运转。初中信息技术问题导学的关键在于趣和导:趣是指生动性, 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心理需求、兴趣特点相适应才能具有生动性;导是指具有引导性, 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 与教学目标相对, 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笔者是这么做的:

在教学“视频的获取”这部分知识时, 笔者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昨天老师的一个好朋友去看张学友的演唱会, 用数码相机拍摄了视频, 老师如果想看那个视频, 该怎么做呢?”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感性认知经验回答:“老师可以用数据线把视频拷到电脑里”、“老师还可以用读卡器把视频传到电脑里。”笔者适时总结:“同学们答得很好, 这就是我们获取视频的方式之一: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并拷到电脑上。”笔者向学生演示视频拷贝的过程。接着笔者又抛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 这段视频里面没有老师最想看的内容, 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学生思考后说:“老师我们可以到网上去下载。”笔者顺势引出获取视频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搜索引擎下载。之后笔者又通过问题设计引出视频的截取、简单合成等内容。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趣味点紧密结合, 内容生动有趣, 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有所发挥, 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教学效果很好。

三、活动探究, 知识运用生动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明确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且要回归实践。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这样, 只有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究, 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学会运用知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多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 依样画葫芦。这样的知识运用太过机械枯燥, 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也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要让知识运用生动有趣, 可以通过让学生开展活动探究来实现。笔者具体是这么做的。

在音频的处理与制作这一部分知识教学中, 笔者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 之后由笔者进行文章朗读, 让他们录制笔者朗读的声音。完成录制之后, 笔者让学生用软件处理他们录制的声音。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音频:“老师, 我的这段声音有杂音。”学生说, “那该怎么做呢?”笔者反问。“对了, 我们可以降噪。”学生兴奋地开始实践。这样的探究性运用, 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学生可以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运用哪些课程知识, 实践过程更灵活更生动:当学生发现录制了没有用的人声的时, 他们会利用剪切工具剪切掉;当他们觉得朗诵的内容比较单一时, 就会给音频加上背景音乐, 完成了混响的练习。通过这样, 让学生在活动中, 录制作品, 分析作品, 完成作品, 既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更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 喜欢上信息技术, 更加努力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篇9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其生命能否得以延续、绽放,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 真情演绎文本内涵, 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 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 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 字外意”。要让学生披文入情, 教师首先应该对文本深情投入、对主人公真情流露。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 传授越多, 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 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 合理建构文本,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彰显课堂的生命力。

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 流言家看见的是宫闱秘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面对同一篇文章,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抛开教学参考, 摒弃教学框图, 一言以蔽之, 教学呼唤文本解读的异度重构。

一、与时俱进, 正确定位文本的价值取向

有些文章, 由于时空关系, 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些作品在新的时代、新的读者身上生长出新的意义来。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 教师如果游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旨性, 重知识介绍轻语文能力培养, 那么本课的教学就会纠结在对五种玻璃特点和功能的介绍上。教材只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 通过这则说明文我们可以来一场新型玻璃展销会, 在介绍这些新型玻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也可以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扇窗, 通过这扇窗,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想象进行文本的再创造, “防雾玻璃”“除臭玻璃”“抗辐射玻璃”……在课堂上应运而生。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完全不必再拘泥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传统解读, 我们可以把文本定位在“以美写悲, 悲也求美”的基调上。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在心头点燃愤怒的火把。这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安徒生写作此文, 又不是应一百多年后的一个东方大国教育部之需, 为他们的小学生而专门创作此文的。所以, 不必刻意去揣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创作当时的意义。但这是经典, 是一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力作, 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那么, 它在今天, 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积极的影响呢?今天的中国孩子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首先应当树立对贫困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其次它告诉每个人在困境中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的文本解读, 是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与时俱变的。唯有这样的文本解读, 才能赋予文本久盛不竭的生命活力。

二、抓住实质, 发挥想象,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时刻注意抓住实质的东西, 把所学的内容贯穿成一条线, 使学生思路贯通, 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 必须抓住“美不美不在外表, 要看能不能为人民做事”这个实质问题, 通过六幅图片,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中的公鸡形象和神态, 根据图片一步一步提问题, 启发他们思考。孩子们经过观察、思考、联想、回答、提问, 他们对文章的中心理解得深刻, 记忆得扎实。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加深刻, 深入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 对于一些课文我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续写课文。在学生的续写中, 他们展现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个性。

三、对话互动, 催发生命的灵性之美

课堂教学中, 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生成一种动态的美。“教学的艺术不存在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的目标并不是教师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方法和技巧交给学生, 让学生拥有那双点石成金的手。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要把结论轻易地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亲自感悟、领会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会使得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高尔基不是一个公平的人, 他对秘书说, 如果是小男孩就让他进来, 如果是杂志社的记者, 就说他很忙。”于是, 一场课堂辩论便热闹地展开了, 学生们激情荡漾, 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 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在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 学有灵性, 学有个性, 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

让高中生作文充满灵动的生命力 篇10

【片段一】

在山岭的蜿蜒小路上, 我独自行走, 有一个信念———我能。

在泥泞的沼泽池塘边, 我独自前进, 有一个信念———我能。

上天给了我一个艰苦的生存环境, 我背负着贫穷的大山, 但我不愿放弃, 我要实现理想, 因为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能。

命运赐予我一个闭塞的桃源世界, 我摒弃着无知的泥潭, 但我不能放弃, 我要直达梦想, 因为我坚守着一个信念———我能。

———2007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1]727

【片段二】

意气, 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 是杜甫“致君尧舜上, 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 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壮怀……人要有意气, 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 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 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 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2006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1]719

这便是高中写作训练的样板产品。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就是这样成批量地训练这种作文模式, 从拟题、开头、结尾、引用、套用、模仿等等环节进行仔细的训练操作, 更有甚者, 高考作文教学只训练排比句段。于是, 高中作文便一篇篇地产生那种缺乏内容、感情苍白、矫揉造作之产品, 都是被整过的“病梅”。一个“整”字, 概括了高中作文教学所普遍追求的技术主义浮躁之风, 作文的面貌总体是模仿性质的:语言形式的模仿;结构模式的模仿;思维痕迹的模仿;情感体验的模仿。在这些模仿中, 学生的个体差异渐被抹杀, 创造性和生命体验日渐枯萎, 逐渐失去了文章该有的血肉!

余秋雨说:“文章的苍白, 源于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 源于生命的无聊。”[2]作文教学在技术主义上的片面追求, 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脱离了写作的本来意义。学生作文个性失落, 思想苍白。写作本应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充满生命律动的事, 与知情意行和谐成长, 与人的发展融为一体, 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到达的存在方式, 是一种人生形式。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 爱过, 写作过。这曾经激励了多少热爱写作的人们。然而如今的对作文的技术训练是多么忽视学生生命本真内容的存在。作文评价失当, 写作标准偏颇而单一, 这使得学生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态度日渐消极, 作文的内容也就难免单薄了。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如何端正作文评价导向

如何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笔者认为应迫切形成共识, 端正作文评价的导向。

(一) 赋予写作教学以生命意义, 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 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 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写我自得之见, 抒我自然之情, 用我自由之笔, 显我自在之趣。”如果写作教学能做到重视体验, 就是真正关注了学生主体的心灵世界, 关注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引导了学生人生智慧的获得。

(二) 净化矫揉造作之文风, 培育坦诚真切之人格

鲁迅先生在《琐忆》中有这样一个比方:“一条小溪, 明澈见底, 即使浅吧, 但是却浅得澄清, 倘若烂泥塘, 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与其故作高深, 不如清纯自然。高中生作文的荒漠化、空洞化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这一部分与高中生本身的写作水平、写作态度有关, 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源于写作教学的导向问题, 如开头提到过的那些空洞华丽的高考优秀作文的错误引导。

(三) 改革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 如教师批阅, 简单评语, 全班交流, 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其中最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写作个性, 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着力于作文评价方式的改革。

1. 作文评价应在横向集体比较之外, 同样重视纵向成长关注

教师要建立学生写作档案, 关注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发现学生每一次写作的进步之处, 同时在作文讲评中要注意多层次挖掘, 努力让每一个水平层面上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能得到肯定和认可, 使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会唤起学生的成功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促进学生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作文评价应在语言评价之外, 更注重对内容的评价, 并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语 (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语) 应体现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关注, 重在写作内容的生发理解。在评价方式上, 可采用教师精批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更多地依靠学生互评小组的评价, 将作文的裁判权交还于学生。同时, 积极构筑作品展示的大舞台, 满足学生的发表欲。发表, 本身就是对学生作文的褒奖。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向相关报刊投稿以外, 教师还可以广泛开展佳作展示、佳句集萃、文集编订、互写序言等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作文成功的体验。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策略探索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孔子说:“辞, 达而已矣!”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钱理群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 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古往今来这些有关写作的论断均阐述了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写真情实感, 发真知灼见。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越丰富, 情感的历程越细腻, 他对生活的感悟就越独特越耐人寻味。而把这种独特的情感历程写进作文, 作文的内容就会异彩纷呈, 个性凸显。

(一) 着力于体验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是活动所需要的氛围, 它是指进行某种兴趣活动所必需的, 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情境的创设是作文教学中实施体验策略的关键。学生所困扰的往往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 无情可写, 或是想说的不多, 情感贫乏, 只好去胡乱模仿;或者几乎没有酝酿时间, 提起笔来苦苦拼凑。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在酝酿运思过程中找回真实的自我, 触发表达欲。这个情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复制, 不是一个外在的故事, 它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心灵参与, 具有心力整合、心理辅导的功能。

(二) 实行生活化作文教学引导, 坚持多样化的作文训练形式, 提高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感悟生活的能力

除了课堂作文教学之外, 作文教学必然依赖于生活的广阔平台。因此, 教师在作文训练形式上应不拘一格, 生活札记、随笔随感、访谈演讲、读书笔记等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作文形式, 都可以采用;在写作内容上, 人物素描、校园采风、乡情民俗、课文质疑、春夏秋冬、真情告白、课堂写真、街巷见闻、读书感言、影视评论、奇思怪想、往事回眸等也都可以采用。

1. 倡导开放式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

街谈巷议, 感受自然, 体味人事, 培养他们观察感知社会生活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写作冲动。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题材, 发现课题, 从而参与生活, 形成相伴终身的独特生活感悟。春秋佳日、和乐佳节、时事热点、街市新景、俗世悲欢均可以成为触发感悟的题材。

2. 体味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重视心灵视界的拓展, 引导学生充实精神世界

家庭和学校是和学生成长直接相关的两个方面, 它们直接构筑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的版图。母爱父爱是感之不尽、写之不尽的永恒主题, 读懂母爱父爱也就是读懂人生的源头。学校里的点点滴滴当然也是学生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的印迹, 关注成长路上的挫折, 铭记同学老师的情谊, 这当然应该成为学生精神地图的经纬线。作文关注了这些人生体验和生活内容, 才能写出真我的风采。

3. 走进文学名著, 陶冶情操, 培育趣味, 以读书体验促写作体验

韩愈曾作诗勉励他的儿子说:“人不通古今, 马牛而襟裾。”意思是说, 作为人如果不能通过读书来通晓古今历史、人情、风貌、知识, 那与马和牛穿上衣服没有什么两样。不读书无以为人。学生精神生活的另一面就是阅读。有人说,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作文要记录和促进这段精神成长, 就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古往今来的文学名著凝聚着作家独到的人生感悟、人性体验, 充满着情趣美、人性美, 对学生来说这既是人生智慧的启发、美好情操的陶冶, 也是写作思路的引领和写作方法的范本。因此, 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阅读, 让学生在自己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三) 鼓励学生感悟生活, 养成思考的习惯, 形成清新独特的思想和文风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树立善于挖掘素材的榜样, 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比如, 某次带领学生去草坪上大扫除, 发现草坪上丢着一个饭团, 学生纷纷说:“恶心, 真恶心。”我笑着说:“这个饭团, 也许曾是人家从食堂或街上小店花两三块钱买来的美味早餐。如果把这个饭团装在精美的盘子里, 配上精美的勺子筷子, 放在星级酒店的餐桌上, 也许就要二三十块钱。可当它被丢在这个草坪上的时候, 却被大家认为恶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同学们能对这个饭团进行一番评论么?”接着, 我又补充了以下几点: (1) 世界上没有垃圾, 所谓的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东西而已; (2) 环境是很重要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 不同环境下衬托出的人是不一样的; (3) 同学们要努力啊, 如果不努力的话, 日后就会有和这饭团类似的命运。学生听后, 都若有所思。

平时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多积累, 就会拓展写作空间, 提升写作水平, 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会是干巴巴的、东拼西凑出来的, 而是自然而然“生”出来的———如瓜熟蒂落一般!

参考文献

[1]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 (语文教师用书)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出口退税电子申报系统下一篇:校长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