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来源

2024-08-23

教育经费来源(精选十篇)

教育经费来源 篇1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当前,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主要有国家投入、学生的学杂费收入、社会捐赠等几个方向。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最主要的渠道, 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约占全部经费来源的54%, 学杂费收入占比也较高, 约为36%, 其他部分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投入经费和学生的学杂费。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统计而来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看,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以国家投入为主, 能够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 但从整体上看,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矛盾。

(一) 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

职业教育是一项成本昂贵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 其成本显得更加昂贵。对发展中国家各项教育的成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成本的2.64倍。然而, 2011年, 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4 023.5亿元, 而其中高等本科学校为3 348.7亿元, 占总投入的83.2%, 高职高专学校为674.8亿元, 占总投入的16.8%。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学生人数大体相等的情况之下, 这种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状况必然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而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也比高等职业教育要高。如2010年, 国家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的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5.38%,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6.94%。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相对比较晚, 理应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 当前, 我国仍然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 更加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

除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所占的比例较低之外, 从总体上看, 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投入只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总投入的54%, 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平行的美国社区学院教育, 其办学经费约有87%来自于州政府税收、地方政府拨款和联邦政府。与此相比, 可见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投入之低。

(二) 学杂费收入过高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自己的教育经费寻求出路,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费, 这就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学杂费收入过高的现状。如2013年, 广西医科大学普通本科生的收费标准为3 500元/年, 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生收费标准为6 000元/年;北京大学的收费标准为5 000元/年, 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收费标准为6 000元/年。同等级的美国社区学院, 对于本社区的学生的收费标准只有四年制大学的5%, 非本社区的大约只有10%。与此相比, 显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收入比例过高。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对接受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适当收取学费”, 学杂费收入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但从长远来看, 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杂费收入过高反而会使更多的人排斥高等职业教育, 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难现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来看,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杂费收入应该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 经费来源比例不协调

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整体比例不完善。从现在世界各国对扩大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方式上看, 各国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发展校企合作。澳大利亚于1992年成立国家培训总局, 协调行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保证职业教育能够反映企业的需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苹果电脑、全国制造商协会等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虽然当前我国也开始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职业教育, 但现实却是我国的很多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从理论上来说, 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是最合适的, 也是最经济的, 但由于企业对此认识不足, 国家的政策具体性、优惠性不强, 企业无法得到安全的保障, 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企业来源比例不高。

除了国家财政性投入和学杂费收入以及企业来源之外, 只有约10%是来自于其他方面的收入。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上看, 这个比例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数额是很不协调的。

三、改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措施

(一) 加大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不可取代的。尽管国家近几年来也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都涉及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但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在国家的实际拨款中,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的行列, 理应得到同等的待遇。特别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更加昂贵, 其得到的国家投入应该多于普通本科教育。为了缩小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差距, 我国提出要打造示范性高职的计划。例如, 陕西省从2008年开始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个措施确实表明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如此建设高等职业教育, 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国家财政性投入是很有利的。就像普通本科学校划分为“985工程”、“211工程”那样, 能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院校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国家财政性投入。

(二) 国家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

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因高等职业教育学费昂贵而难以入学的问题, 国家提出了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人事部副部长王小初在发言中就提到:“要把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资助纳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范围”。而澳大利亚自1989年以来就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实行学费援助计划———收入偿还贷款机制 (银行为学生提供贷款, 政府作为担保, 学生毕业后分期偿还贷款) 。进入21世纪以来, 澳大利亚开始把这个收入偿还贷款机制应用于职业教育, 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经费问题。在国家的直接财政性投入有限, 学生学杂费高昂的情况下, 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问题的最佳途径, 既能解决学生面临的学费问题, 也能解决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经费问题。

(三) 减少学杂费的收取

纵观当今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 没有一个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入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那么高的。高昂的学杂费, 可能会使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对此望而却步, 即使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 如果高昂的学杂费长期存在, 也会降低人们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看看我们的亚洲邻国韩国, 韩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赞助, 国家的投入比例与我国相类似, 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赞助等要占全部费用约49%, 而不收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仍做不到免学费和住宿费, 但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 即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的困境, 也不应该通过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来作为解决经费不足的渠道, 而是应该通过其他渠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四) 鼓励企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企业发展所必需的高技能人才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 所以企业有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企业投资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经费投入、购买教学设备、聘请师资等, 还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 这种工学结合的形式既能锻炼学生又能为学生提供经济收入。而校企合作的开展, 不仅需要企业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还需要国家提供“有形”、“硬性”的法律、制度等各项措施, 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企业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 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而当前我国开展校企合作主要的困难就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充分, 国家的各项措施不够具体化, 使得校企合作在运行中难以实现。因此, 在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深入企业, 使企业认识到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对它们自身发展的利益所在;而国家要完善各项措施, 尽可能把措施具体化, 而不是泛泛而谈;同时, 可以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 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 国家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培训补贴, 为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使企业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五)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其他来源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 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捐资助学, 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而吸引社会各界组织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对自己院校的宣传, 向社会各界自我推销, 让社会团体了解自己, 吸引社会各界组织或者个人的投资或者捐赠。同时, 高等职业院校要完善自身的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 建设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更多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认可, 成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有利条件。除了通过外部渠道扩大经费来源外,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高技术人才的培训机构, 也可以通过校办企业这个内部渠道来扩大自身教育经费的来源, 从而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3.

[2]翟帆.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不一样的价值[N].中国教育报, 2012-07-18.

[3]吴国生.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6-7.

[4]刘仕辉.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J].教育与经济, 1998 (2) .

[5]刘俊贵.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39-40.

[6]王寿斌.美国社区学院管理特色借鉴[J].教育与职业, 2013 (10) .

[7]Malgorzata Klatt, John Polesel.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ustralia and threedimensional federalism[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3 (57) .

[8]周安福, 王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3) .

[9]王晓初.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的发言[EB/OL]. (2005-12-06)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08/200512/13182.html.

[10]Bruce Chapman, Mark Rodrigues, Chris Ryan.An Analysis of FEE-HELP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J].The 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 2008 (41) .

工会经费的来源 篇2

1、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

工会会员缴纳会费是会员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会员在工会组织内部享受权利的物质基础。会员缴纳工会会费,体现了会员的组织观念,密切了会员与工会组织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职工之间的互助互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的增强。会费交纳的标准,是根据不同时期会员的收入情况和工会工作情况,由全国总工会统一制定的。现行标准,根据全国总工会1978年工发101号通知规定,工会会员每月应向工会组织缴纳本人每月基本收入0.5%的会费。工资尾数不足十元的不计交会费。只要企业发给的是“工资”,而不是发的奖金、津贴或补贴,就应按本人所得的工资收入计算交纳会费。会员缴纳的会费,全部留在基层,用于工会开展活动,勿需上交。

2、行政方面拨交的经费

行政方面根据工会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拨交的经费。根据《工会法》的规定,凡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应按上月份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交当月份的工会经费,并由工会按有关规定逐级上解。县级以上地方总工会有权对行政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行政方面拨交工会经费情况进行检查。对逾期未交或者少交工会经费的单位,经屡次催交无效时,可以正式文件通知缴款单位的开户银行,由银行存款中扣交,并从当月的第16日起,每日扣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修改后的《工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无正当理由拖延或者拒不拨缴工会经费,基层工会或者上级工会可以依法申请支付令,直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上缴的收入。

工会可以利用自己筹集的各种资金,举办职工旅游,职工消费合作社等为职工服务的经济事业。

4、人民政府的补助。

在工会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人民政府给同级工会的补贴,是工会经费的补充来源。它具有一次性和专用性的特点。

5、其他收入。

美国特许学校经费来源分析 篇3

[摘要]特许学校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为美国教育注入了活力。文章采用文献法,从联邦政府,州政府,学区和社会捐赠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特许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发现州政府是特许学校经费的主要提供者。

[关键词]特许学校;经费;来源

美国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1),是举办者依据本州的《特许学校法》通过与当地学区董事会、公立大学或州教育董事会签订特许状(charter)或合同(contract)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公立学校。1991年明尼苏达州通过了第一个特许学校法,1992年两位教师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开办了第一所特许学校。从此,特许学校发展迅猛,截止2008年5月,美国已有4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特许学校法,正在运营的特许学校超过4303所,就读学生超过120万人,占全美基础教育学生总数的3%①。

特许学校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学校在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对经费的提供者、学生家长和公众承担其办学质量和财务状况的责任。特许学校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的择校空间而产生的。但是,特许学校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0年的美国特许学校研究报告(National Study of Charter Schools)表明,启动和运转资金不足是特许学校举办者和管理者最经常提到的学校发展障碍②。

特许学校是公立学校,不能收学费。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政府拨款是指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区共同提供教育经费。社会捐赠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捐赠,以及特许学校的募捐。各个渠道经费来源的比例大致为:联邦政府8%,州政府69%,当地学区18%,社会捐赠4%③。

一、政府拨款

(一)联邦政府

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因此,教育的管理责任归各州。但是,联邦政府教育部有义务确保所有儿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联邦政府依赖大量的补贴和资助,调控着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1.公立特许学校计划(Public Charter

Schools Program)

在明尼苏达州通过特许学校法三年后的1994年,作为中小学教育法案(ESEA)的一部分,美国国会通过了“公立特许学校计划”,开始实施一个竞争性的拨款项目,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特许学校模式,通过为特许学校在计划编制、课程设计和最初实施方面提供财政支持,扩充高质量特许学校数量,评估特许学校对学生、家长和员工的影响。拨付给某个州该笔资金数量的确定要考虑该州正在运转的或已经批准的特许学校的数量。这笔资金的使用范围受到较小的限制,可以用于购买课程材料和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的租赁、维修和更新等。该计划通常只有州具备申请资格,州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特许学校向州提出该计划的申请。如果州不愿意申请该计划,特许学校则可以直接向教育部申请。教育部评估申请的方法是依据几个标准对各个州进行比较、打分,这些标准包括:(1)该州的教育计划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学习处于劣势的学生和别的学生达到该州的学生学业标准;(2)该州开办特许学校的灵活性程度;(3)该州的教育计划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可能性。如果州申请成功,款项通过州分配给各个特许学校。这时,州可以扣除最多不超过5%用作管理费用,还可以留出20%用作特许学校周转性贷款基金。如果州选择不参与该计划,或者参与申请没有被批准,教育部则直接把款项拨给特许学校。这样也可以避免州从该款项中进行扣除。各个州不是向特许学校平均分配这笔拨款,而是采用竞争的方式。

从表1中可以推测,虽然拨款总额总的趋势是在增加,但由于特许学校数量增加的更快,因此,总趋势是特许学校所得到的拨付金额在下降。

2.专项拨款

联邦专项拨款也用以资助特许学校的日常运行费用。这些联邦专项资助包括的项目很多,如儿童发展计划(Child Development)、教育平等计划(Educational Equity)、国家教育补偿计划(State Compensatory Education)等。这些按一定公式计算的财政补贴通过以下两种渠道的一种拨给学校:(1)联邦政府教育部通过其自己的申请程序直接分配;(2)通过州教育管理机构,以不同的方式分发。如果特许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教育机构,那么可直接从州获得联邦财政补贴;如果特许学校归属于地方教育机构或某个特许学校审批组织,特许学校则通过这些机构和组织获得财政补贴。

3.其它补贴

美国联邦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很大,各种补贴很多,如特殊教育基金(Special Education Funding)和学校综合改革示范项目(Comprehen sive School Reform(CSR))。但是,获得这些补贴的标准很严格,一般学校很难做到,新建特许学校(startupcharter school)更是如此。如学校综合改革示范项目,申请该项目需要达到11条标准,内容涉及教师、员工、学生、管理者、家长和社区等学校运作的各个方面。

总之,申请联邦政府的各种补贴和基金都有严格的标准,新建特许学校要么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资格,要么因为申请程序繁琐,涉及到的项目管理复杂而放弃。此外,参与这些项目需要学校具有规模效益才行,而新建特许学校通常规模很小,校长又缺乏财政管理经验。

(二)州政府

特许学校从州政府获得的教育经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基准水平经费和额外补助。额外补助主要包括启动资金、设施租借补助基金和免税债券等,这些补助是为了对特许学校不能获得地方划拨的教育经费的补偿。

1.基准水平经费

基准水平经费(baselevelamount)包括依据生均预算公式计算的经费和基于学校规模和(或)学校开办的年级水平计算的附加经费,普通公立学校和特许学校等量获得这笔经费,这笔经费不包括学校的基建成本,主要用来支付教师工资、购买书籍等,它是特许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但特许学校并不能得到所有的经费,依据特许学校法,特许学校的批准机构可以扣除最多不超过5%作为管理特许学校的经费。如果特许学校是州教育机构审批的,这笔资金由州教育部直接发到特许学校;如果特许学校是地方教育机构审批的,这笔资金将被发到地方教育机构的手中,然后地方教育机构根据其与特许学校所达成的协商进行分配。如亚利桑那州特许学校在2002——2003财年,基准水平经费生均为2,754美元。

2.启动资金

除了联邦政府提供启动资金外,有十一个州(CA,DC,FL等)也提供启动资金,但各州差别很大,如俄克拉荷马州为特许学校筹建者提供50,000美元的启动和创新费用,而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在举办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每所学校可以得到50,000美元或当年学生数的500倍的启动费用援助,视特许学校情况而定,哪种方式得到的多就选用那种方式。加利福尼亚州是以免利息的特许学校周转性贷款的方式为新建的特许学校提供启动资金援助的,单个学校能得到的数额最多达到250,000美元,但要求特许学校五年内还清。佛罗里达州只有给转制的特许学校启动资金(100,000美元)。伊利诺斯州要求州教育部每年要确定好申请该项资助的时间和方式,资助金额按生均不超过250美元计算,这笔资助可以用来购买教科书、办公用品等一切办学所需的物品。俄亥俄州的50,000美元是为没有得到联邦政府公立特许学校计划的资金的特许学校提供的。还有一些州以激励基金的方式提供启动援助(OK,NY,AZ等),但可笑的是,有些州(如AZ)的基金却无钱可提供。

3.设施租借补助基金

多数州都有设施租借补助基金。佛罗里达州有特许学校基建投资信托基金。明尼苏达州特许学校可以租用经教育部批准的非盈利、非宗派组织的场地,政府提供最多可达生均1200美元的租赁费用或实际租赁费用的90%。加利福尼亚州特许学校法规定,州要为低收入地区的特许学校提供生均达750美元的设施租借补助基金。

4.免税债券

征税和发行免税债券是普通公立学校筹措用于改善学校办学环境资金的常用手段。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为州内市政债券提供免税待遇。特许学校虽然是公立学校,但不能为购买或维护教学设施而收税,也不能独立发行免税债券。不过,有两个州已经通过立法,允许州债券发行机构为特许学校改善学校办学环境而发行债券。科罗拉多州通过该方法,六所特许学校共得到了将近2300万的资金。而在卡罗莱纳州,虽然债券发行机构有权利这样做,但是他们没有发行债券,因为他们对于求助于他们的特许学校能否长期存在和学校的信誉度心存疑虑。发行免税债券虽然使联邦政府的收入减少了,但是减轻了特许学校的负担。因为债券利率要低于公开市场的利率。投资者也因为免除债券收入的个税而乐意购买债券。

(三)学区

学区作为一级教育行政机构,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它有权征税,主要是征收学区内居民的财产税,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拟定学校预算等。在美国,90%的学区都有财政独立权。学区是审批特许学校的主要机构,2003——2004学年度,地方学区占所有审批机构的90%。根据各州法律,地方学区可以为特许学校提供教室和其他教学设施,也可以把为普通公立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而发行的免税债券和税收收入分给特许学校一些,但往往招到普通公立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特许学校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占用他们的教育资源会影响他们的教育质量。这正是特许学校生均经费低于普通公立学校生均经费的主要原因。以亚利桑那州为例,2002——2003财年,普通公立学校得到的地方教育经费生均是3,530美元,而特许学校得到的仅为417美元。

二、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在特许学校的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因为特许学校在生均经费和其他补贴方面远不如普通公立学校充足,因此,社会捐赠和学校主动募捐就成为了他们,尤其是新建特许学校弥补经费不足的重要渠道。2002——2003财年,亚利桑那州特许学校教育经费中,大约6%来源于此。

随着特许学校的日益壮大,人们对特许学校有了更多的了解,社会各界对特许学校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一些慈善组织慷慨解囊,倾情相助。这些基金主要用于特许学校起步运作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家的“新学校投资基金”公司向特许学校提供资金以帮助他们修建或者购买公立学校的资产以获得学校的运营权,“新学校投资基金”公司会委派专业财务人员到学校去监督学校的商业化运作。一些个人也向特许学校捐钱捐物,有些甚至提供教室。学校更是积极努力,四处募捐。纽约市特许学校学术优异中心(NYC Centerfor Charter School Excellence)专门编写了一份《特许学校募款指南》,内容包括校委会在募捐中的责任、设立募捐目标、明确募捐对象、募捐策略以及募捐申请书的书写等,详细讲解了特许学校如何才能够成功地募集到款项。

特许学校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校机会,它以绩效责任为目标,以灵活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以及低于普通公立学校的教育成本,为全国超过120万的学生提供教育,使每一分钱都花在了教育上,提高了公立学校的办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Alliance for Public Charter Schools.GROWTH AND QUALITY IN THE CHARTER SCHOOL MOVEMENT:2008 DASHBOARD[EB/OL]

http://www.publiccharters.org/files/publications/file_Charter_Dashboard_2008.pdf,2008-05-05

2. http://www.uscharterschools.org/pub/uscs_docs/r/facilities.htm,2008-07-05

3. 郑旺全.美国的特许学校[J].《基础教育参考》,2003,(12):12-13

4.http://eric.ed.gov/ERICWeb Portal/custom/portlets/record Details/detailmini.jsp. nfpb=true & &ERICExt Search Search Value 0=ED423592 & ERIC Ext Search Search Type 0=no & accno=ED423592,1998-04

5.CHARTER SCHOOLS PROGRAM [EB/OL]

教育经费来源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来源结构,不均衡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近几年,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中等职业学校2000年招生408.3万人,至2005年招生已扩大到656万人,在校生突破1 60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创历史新高。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担了一半左右的教育任务的职责。

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现状

(一)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日益弱化

1.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GDP 比例极低

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些年来一直徘徊在2%-3%之间。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0年为2.87%,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始终未达到4%的既定目标。而教育经费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欠发达国家。

2.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缓慢

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构成部分,某类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出政府对某类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又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分析可以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资状况。

数据来源:《2000-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图1显示: 2000-2004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达到17.88%,但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仅为9.44%。

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职教发展的规模,大批学校办学条件差、实习设备陈旧,没有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质量差,能力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继而加剧了职业教育的不良发展。

3.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相比,预算内拨款分配严重不均衡

2004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各级各类教育预算内拨款总额的比例为6.15%,比普通高中低4个多百分点。与普通高中预算内拨款占教育拨款总额的比例逐年提高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拨款所占比例自1993年以来逐年下降,2004年比2000年下降了3.15个百分点, 仅相当于1993年的一半。

很显然,在这种状况下,缓慢增长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和各级各类教育的预算内拨款分配的严重不均衡根本不能满足规模迅速扩张的要求,彰显了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财政主导作用的缺位,没有发挥政府财政的基础性作用。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占总投入比例偏高,学生及家庭负担过重

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学费收入达到150.72亿元,比2003年增长8.15%,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学费收入20.67%的增速, 但由于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其他经费来源少,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占总投入的比例达到29.40%,比1993 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高出近7个百分点。

如此高的收费标准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并不匹配,其中的缺口甚大。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40元。因此,投入不足、个人成本分担比例偏高, 使我国职业教育处于两难的矛盾, 一边是生源不足, 一边是企业技能型人才缺乏。

(三)社会力量投入不足,而且投入数量不稳定

近年来,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数量从2000年的53所上升到了2006年的278所,增长了524%。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也有大幅增长, 2006年比2004年增长591.76%;但整体而言,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一方面, 民办职业院校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学费维持发展,而办学效益在短时间难以显现,并且相关扶持政策又难以落实, 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差和办学质量差强人意等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鼓励企业投入办学的机制, 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投资办学的功能甚至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方,办学经费投入增长较缓,2006年与2005年相比,仅增长1.68%, 社会捐赠办学经费在2006年甚至是出现了负增长(-3.41%)。

三、职业教育投入渠道确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是确定其投入渠道的主要依据

在经济学上按一定的标准可以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统称产品)分为三类,即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纯粹公共物品是这样的物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主要:其一,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其二,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凡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相反,凡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应该由市场来提供。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它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一方面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比如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又具有外在利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对邻居、同事、社区、社会都有益处,教育对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由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可以主要由政府提供,同时,又由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私人性,所以享用者应支付一定的费用。

根据上文的分析, 我们不难给中等职业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在既定教育供给下,多一个人对职业教育消费,其成本是增加的,而且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学生是要交学费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不仅仅使受教育者受益,还具有更重要的“社会利益”——推动经济增长、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等等。因此,属于准公共产品。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要求受教育者应共同分担教育成本,进行职业教育投入。

(二)成本分担理论

成本分担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针对高等教育于1986年提出的,但此理论适用于一切非义务教育。该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其成本分担理论所依据的价值基础是: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雇主)、企业、家庭、大学。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谁收益谁付款,教育的成本就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它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国家并未强制人人都接受,因此其不具备法律赋予的纯公共产品性质。所以,它可以按照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实行教育成本分担。

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均衡的对策

(一)落实政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的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 社会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政府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

首先, 要提高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都同时伴随人力资源的快速增长,其中,职业教育充当了提高国民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纵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可以看到,无论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还是中央集权制的法国,乃至体现福利教育的英国、德国,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都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因此,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切实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而不是现在的3%多一点。

其次,在确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前提下, 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 调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 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院校成本投入体系。对职教的学生,提供与普通学校相应的公共教育经费,使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与普通教育的学生总体持平,以改变目前两类教育在学杂费上的较大反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公平竞争条件。

再次,政府应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扶持制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教育经费差距, 重点惠及弱势群体院校, 以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弱势群体院校享有平等的发展权。

最后,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中央政府要采取灵活的投入形式,有重点、有层次、有批次的支持和引导实训基地建设。地方政府要统筹区域内职教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建设,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监督和管理工作,彻底杜绝当地低水平重复建设,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职教发展。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求学者提供接受职业教育良好平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6510.94元,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934.38元,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14.35%。这说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有支付能力用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近两年中职招生普遍存在教育需求不足的现象,有些学校招生不足或招生后流失,反映出学生个人及家庭对中等职业教育消费淡漠。影响毕业生个人及家庭对中等职业教育消费信心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世俗化观念影响,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比较中,感到无论是目前成本还是未来收益,中等职业教育都处于比较劣势。因此,客观认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潜力,提供宽松可行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管理政策,使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三)鼓励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受益者。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恰恰满足了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资格和学历层次的要求。企业对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货币化的经济收益,如利润和提高生产率等。第二,非货币化的经济收益,如社会声誉、扩大企业知名度、为本企业职工提供福利性的教育资助等。因此,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将拥有一个巨大空间和潜在市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适时地制订鼓励和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政策,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企业环境。

(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我国国家财政的投入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民办教育可以汇聚资金,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多元融资渠道,改善公共财政严重不足的状况。国家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个人、团体以各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对于民办职业教育应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于有意投资职业教育的个人或社会力量,应按照《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给予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超.基于公共经济学角度的中等职业教育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2)9-10.

[2]汤大莎.职业教育政府投资问题初探[J].文史博览,2007,(11)51-54.

[3]李芙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地区差异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4-6.

[4]赵伟,张颖,张婷.2004-2006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相关情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51-54.

县级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及启示 篇5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 台湾社区大学 办学经费 大陆县级社区学院

欧美各先进国家的有识之士,为了使成人得以充实新知、发展潜能、提升技术,引导成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进而使其在行为态度上产生改变,大力推动成人有系统、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社区学院就是最早在欧美产生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学院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没有太大差异。德国民众高等学校与美国社区学院起步较早,发展迄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成人教育模式的典范。虽然我国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不长,但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文以美国、德国和我国台湾的社区高教机构的经费来源为参考,提出我国大陆县级社区学院经费筹措的建议。

一、境内外社区学院发展概要

1.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概况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许多高中毕业的青年因受限于家庭经济与自身资质,或不愿远离家乡出外求学,而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引起了一些高等学校领导人的注意,希望为上述未受高等教育的对象,提供接受大学前两年基础高等教育的机会,倡议创立社区学院。1901年全美共成立了8所二年制的社区学院,发展至1992年已增至1 469所,学生人数已达572万余人。社区学院除了为青年提供正式高等教育外,也为社区成人提供非正规的职业技能、语言课程培训等,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学习机会。社区学院创设至今为全美培育了为数可观的人才,成为美国社区成人教育的特色之一。美国社区学院中乡村社区学院约占50%,公立的约占近90%,全美约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学院就读。(注:鲍博·克立安.美国社区学院模式[DB/OL].http://www.bhjy.net/thsq/2003-4-11)在今日的美国,社区学院已经成为主要实施高中后各类教育的、具有社区特征的,整合教育、社会、文化、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新型高教机构,其主要职能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转学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学院集中体现了社区与教育、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动与结合。

2. 德国社区学院发展概况

德国的社区学院称为民众高等学校,它是德国政府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立法并提供经费所设立的另类大学推广教育机构。它由地方政府管理及监督,目的是促使民众充实休闲生活、提高精神生活以完成公民教育,在日间、夜间及假日,提供继续教育课程供全体国民学习。根据黄宁的研究数据显示,德国民众高等学校根据机构归属可分为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根据法律则可区分为六类:一是乡镇民众高等学校;二是县立民众高等学校;三是联立民众高等学校;四是私立民众高等学校;五是市立民众高等学校;六是其他类型民众高等学校。各类型中除第四、六类为私人经营之民众高等学校外(此类型较少约占35%),其余均为各不同层级公立的民众高等学校(此类型为大部分,约占65%)。(注:黄宁.德国民众高等学校作为终生教育机构之研究,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硕士班硕士论文,1999)

3. 我国台湾社区大学发展概况

我国台湾把社区学院称为社区大学,它是在正规教育体制外,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自行或委托办理,提供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活动的教育机构。台湾社区大学的举办形式有:公办公营的形式,由各地方政府自行编列预算并由其所属的教育主管部门经营;公办民营的形式,由地方政府编列预算,通过一定的程序委托非营利组织经营;民间办理地方政府补助,如台北县各社区大学即是此种形态。台湾社区大学的理念是:发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重塑生活形态,引领社会价值;培养批判思考能力,进行社会内在反省;解放知识,重构经验知识;结合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提升台湾整体文化。

4. 我国大陆社区学院发展概况

我国大陆的社区学院是适应大陆社区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需要,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教机构。它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它的目标是为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大陆社区学院有两种起源: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成人高校和专科院校与地方结合举办的社区学院。另一种是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之后,在教育部发动的社区教育试验中,主要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宗旨,把教育深入到街道、社区、乡村。

目前,大陆社区学院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办,社区各方参与,以推进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及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多功能的高教机构。如,以浙江省社区学院的发展为例,浙江省电大系统之中的杭州、台州、金华、嘉兴、衢州、丽水、温州等7个地市电大,30余个县级电大已经挂牌成立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当地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注:佚名.浙江电大向乡镇延伸,成为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重要力量[DB/OL].中央电大时讯网,2006-7-23)浙江省社区学院基本分两种类型:一是以地市电大为依托,建立社区大学向下覆盖县(市、区)级的社区学院,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学校和居委会、村级教学班,以点带面,形成地市社区教育的综合立体网;二是在成人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学院,宁波市以及下辖区县基本是如此建立社区学院的。还有一些地方的街道、乡镇建立了从事社区教育的社区教育学院。

二、境内外社区学院办学经费的来源分析

1. 美国社区学院经费来源分析

美国社区学院的经费大部分来自联邦政府资金、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租税及学费,小部分来自于私人捐赠及附属服务收入(如表1)。

表1清楚地显示,美国社区学院历年来自于政府的经费补助(包含联邦、州及地方)皆超过七成,这符合社区学院公共服务的取向及其公益非营利的精神。再者,学员的学费收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和成人教育所倡导的“使用者付费”原则相吻合。此外,地方政府的补助逐年递减、州政府的补助则逐年增加,这意味着州政府主导社区学院运营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如北西雅图社区学院1996年的经费预算为26 035 225美元,经费来源主要为州政府,占39%,联邦政府及社区工商界定期补助占21%,学生学费及学杂费收入占36%,募款占10%,其他自筹款部分占4%。再如韦克技术学院的主要经费来自于州政府的补助,1994~1995年的总运作经费为26 252 435美元,其中73.1%来自州政府,19.4%来自地方政府,2.8%来自建教合作方案,4.7%来自于学生财力资助的补助。(注:林振春,刘子利.台北市社区大学经费运用之调查分析[DB/OL].http://163.21.249.205/Download /Word/2004-12-12)综上所述,美国社区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于联邦、州及地方的税收,其中又以州及地方的税收为其主要来源。

2. 德国民众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分析

德国民众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除了地方政府资金、联邦和各邦政府的补助外,还包括学员学费的收入。通常学员学费收入约占40%,政府的补助约占60%(表2)。(注:佚名.台湾社区大学成立之理念[DB/OL].http://jia.cersp.com/JSB/ZJZX/200505/173.html,2005-5-14)

德国民众高等学校受各邦法律保障,在经费来源无忧的状况下运作,得到了稳定发展。如巴伐亚邦(Bayern)于1974年7月24日,通过《成人教育法》,此法第139条规定“成人教育通过民众高等学校和其他同受政府经费补助的机构来推动。”再者,德国各级政府对成人教育经费的补助负有不同任务。其联邦政府的补助项目为成人教育示范措施及教育方案计划;邦政府及地方政府的补助项目为成人教育措施与机构单位。

3. 我国台湾社区大学的经费来源分析

台湾社区大学的经费来源目前约有下列几项:学费,为学员选修课程所交纳的学分费;政府补助,由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市、县政府编列预算,审议通过后,依各自所订立的办法,补助各县市政府所认可的社区大学所属承办机构或单位;项目计划收入,由各社区大学依自己的条件或能力参加台湾省各级政府的项目相关规定,提出项目计划,向政府申请,政府相关机构按一定程序批准后补助社区大学;捐款,由社会各机关团体,出于理念认同而予以赞助。台湾社区大学的经费比例大约是:学费收入大概占65%;其次是政府的经费补助,包括地方政府与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大概占25%;剩下10%的经费来源各种各样,有来自向其他政府机构申请的项目经费,有来自于基金会的经费支持,有来自社会人士的捐献,有些则靠办活动的经费盈余。(注:佚名.台湾社区大学成立之理念[DB/OL].http://jia.cersp.com/JSB/ZJZX/200505/173.html,2005-5-14)

台湾各县市情况有所不同。以台北市2003年度为例,社区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四方面,社区大学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向学员收取的学杂费,占68%;其次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提供的经费,占19%;再者为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的补助及奖励经费,占5%;最后其他政府部门的补助款占6%。(注:杨碧云.台北市社区大学营运现况与未来发展[DB/OL].http://www.tpcc.tp.edu.tw/2004-12-17.)如图所示。

4. 我国大陆县级社区学院经费来源分析

我国大陆县级社区学院是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建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尤其以开展农村高等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农村高教机构。目前,我国县级社区学院基本分两种类型:一是以县级电大为龙头整合县域高等教育资源,建成的辐射乡、镇、村的社区教育综合立体网;二是在县级成人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辐射乡、镇、村的社区教育综合立体网。县级社区学院主要是面向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解决农村人口全面发展问题的,由中央政府提供政策和部分资金支持、县级政府统筹下的,农、科、教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由县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统筹整合的,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实施的,经济高效的,能够提供多种、多次便利学习机会和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学习需求的农村高教机构。目前我国无论是依托电大还是成人学校创立的县级社区学院,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拨款、学校董事单位的捐资、学生的学费。如浙江省建德市社区学院基本费用由县级政府筹措,2006年先期的学院筹建经费拨了10万元,之后社区学院运作经费按全市人口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给予财政拨款。政府鼓励社会各方面捐资支持社区学院,学院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可以按照国家规定适当收取费用。(注:建德市社区学院(筹).建德市社区学院评估验收汇报提纲[DB/OL].http://www.jdtvu.com/shequ/2006-11-15)再如,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为本区社区学院投资1 000万元,对校舍进行改造;区政府每年安排50万专项经费,从2004年起,又按照人均不少于3元的标准,把社区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社区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财政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尽管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了政府投入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标准,但从浙江省调研情况看,下城区、义乌市等少数县(市、区),温岭市太平街道等少数街道能按常住人口标准予以落实外,其他多数县(市、区),街道(乡、镇)都难以落实。(注:浙江电大全省社区教育工作调研组. 浙江省社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DB/OL]. http://video.tztvu.zj.cn/shequdaxue,2006-9-25)

三、美国、德国和我国台湾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对我国的启示

由上述可知,美国社区学院的经费来自于联邦及州政府的补助约占2/3,来自于外界捐款及学员学费约占1/3。德国民众高等学校的经费则60%来自于政府补助,40%来自于学员学费收入。我国台湾社区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学员的学费收入和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县市政府的经费补助。学者葛利齐(Gleazer)对美国社区学院的一般性研究表明: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支持强度反映在财务的支持上,主要项目是建筑物与经费两方面;社区学院要获得政府经费补助,必须保障教育质量和保证教育机会平等;社区学院经费中有20%为学生所负担,30.5%由当地配合,而有54%由州政府来承担。(注:Gleazer, E. J. The community college :Values, Vision and vitality.Washington, D. 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and Junior College.1980)可见,美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政府对社区成人教育均投入学院所需的大部分经费,使其正常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获得政府对社区学院经费补助的三点启示:第一,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必须以政府为主,兼顾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第二,社区学院经费应用于维护教育机会均等和为社区服务等方面;第三,国家与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经费应有一定的比例。(注:浙江电大全省社区教育工作调研组. 浙江省社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DB/OL]. http://video.tztvu.zj.cn/shequdaxue,2006-9-25)我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刚起步,各地政府对县级社区学院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德国和我国台湾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经费来源渠道。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开展社区教育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注:浙江电大全省社区教育工作调研组. 浙江省社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DB/OL]. http://video.tztvu.zj.cn/shequdaxue,2006-9-25)

教育经费来源 篇6

一、美国教师教育经费的来源

一般而言, 教师教育分为师范生阶段和在职教育两个阶段。一个国家要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不仅要重视师范生阶段的培养质量, 而且还要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 而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经费。美国的教师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广泛, 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 社区、学校和教师个体也得支付相应的比例;而且, 美国的社会捐赠资金用以提高教师质量的风气也非常浓厚。

(一) 州政府的拨款

在殖民地时期, 美国没有师范教育机构, 教师待遇很低。独立初的几十年里, 美国师资主要来源于私立性质的文实中学师范班和少数导生制中学, 其大部分经费由州政府提供, 但对其不完全负责。如1812年纽约的董事会向州立法机关建议州政府应当鼓励文实中学训练师资并给予援助, 1834年州政府正式向培养教师的机构如文实中学拨款, 后来又向州立师范学校提供经费。政府除实际提供经费外还颁布法律予以明确。如1838年美国州政府正式颁布《师范学校法》, 规定将私人慷慨捐赠的资金以及由州政府提供的拨款在教育局的指导下用于培养公立学校的合格师资。1839年美国麻州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公立师范学校运动的开始。此后陆续成立的州立师范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州政府的经费支持。不仅如此, 州长对创办师范学院负有一定的责任。1836年宾州的州长就在其报告中明确提出, 每年州要拨出1万元资助创办师范学校以培养教师, 而且这笔经费应该认真地、分别地加以提取, 不能随意挪用。此后的30多年, 宾州的州长都为师范教育机构提供了一定的费用[1]。

最近10年的调查报告显示, 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开始改革教师教育, 将大学课程与中小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及逐渐建立起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机构就是一种积极尝试。但是, 对于许多大学而言, 建立这种伙伴关系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投入不足。针对这种情况, 有的州试图增加教育经费, 为创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提供良好条件, 如北卡罗利纳州通过专门教育经费法案, 帮助卡罗利纳大学建立“临床学校网络” (Clinical School Network) , 每月召开一次会议, 向大学提供有关教师教育课程计划的建议和反馈, 同时中小学成员与协调人、大学视导员以电话、电子邮件、参观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2]。尽管如此, 州政府对教师教育改革的经济支持仍然比较少, 使得大学里的教育学院所获得的资金数额低于其他院系的平均水平。为解决这种弊端, 学者们提出了提升教学和服务在教授奖励制度中的权重并建立公平的教师奖励制度等措施。古德莱德 (John Good lad) 就在其《教师教育的19个主张》中明确指出, 教师教育计划应该与大学的其他计划一样, 在合法性地位、研究和服务领域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尤其是从事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教授应该得到公平的奖励待遇。他还通过其创办的“全国教育变革网络联盟”, 要求参与改革的25个教育学院改变其奖励政策来吸引和奖励那些参与教师培养的大学教授[3]。

(二) 联邦政府的拨款

20世纪70年代后, 美国联邦政府才开始积极投资师范教育。当时联邦政府提出, 在未来15年中, 每年增拨3500多万美元经费支持师范教育改革。不仅如此, 对于研究教师评价体系也拨给了400万美元的经费, 其研究成果至今对美国师范生教育和在职教师的培训都有影响[4]。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社会逐步完成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 信息社会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美国师范生培养的时间延长到了5年。为此, 美国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联邦政府机构还积极投入经费资助与教师教学相关的科研项目, 教育科学院在2003年至2004年提供了专门研究早期阅读、学前教育、中学数学教学等10个项目的经费[5]。

美国联邦政府也非常注重投资在职教师培训。20世纪50年代, 由于当时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动了美国上下, 美国国会在《1958年国防教育法》中提出, 1959-1962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 专门用来改革各级学校、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6]。自从1983年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一篇题为《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以来, 美国政府开始重视提高教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其教学水平, 同时还拨给在职教师培训很多经费予以支持[7]。同年, 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 拨给州和地方政府2.5亿美元, 专门用于教学、科研教师的在职进修和新教师的培训[8]。2002年, 布什总统为实施规模最大、最为广泛的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的在职培训工作, 总投入约3万亿美元, 这笔经费比2001年高出35%[4]。为了有效贯彻实施主要从事招聘新教师的“为美国而教” (Teaching for America Program) 计划, 由联邦政府拨给260万美元的经费。而且, 联邦政府还宣布参与这个计划的所有教师都有资格获得4725美元的奖金以支付其高等教育所需费用。为了增加每个班级高深资格教师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布什总统宣布将经费由2001年的30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8000万美元, 并提议拨给2000万美元来资助“教师集体培训计划”。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领导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国政府在实施“国家写作计划”的同时, 也为参加这种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提供经费, 在2004、2005和2006年, 国会就分别拨款1789、2034与2153多万美元。由于有足够的经费保证, 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目前已由原来的一个培训点扩展到遍及美国各州的175个基地, 每个基地都是由当地大学和地方学区合作培训教师, 而且该培训已经扩展到家长团体、会议成员、行动研究以及新教师团体等[9]。2006年, 联邦政府每年支出4.9亿美元以吸引更多更高素质的教师[10]。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美国政府在2002财政年度投入的经费达10亿美元, 并要求学区必须至少将该项经费的25%用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发展方面;而在2003年要求把联邦政府教育技术资金的30%投放到把教育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项目上[11]。不仅如此, 联邦政府还拨给巨额资金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和评估以保证培训效果。总的说来, 由美国联邦政府拨给在职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经费是比较多的。

(三) 社会捐赠

实际上,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 美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大多都是由私立部门特别是慈善机构提供的。这些机构通常提供大量经费赞助有关团体对教师教育问题方面的调查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普通教育委员会资助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语言艺术调查”和“社会科学调查”后, 发表了关于改进这些学科领域的师范教育报告。而在美国进步教育协会赞助下, 有关团队进行调查后出版了师范教育的《八年研究报告》一书[4]。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重组的福特基金会积极从事师范教育改革以摈弃师范生培养机制中的一些弊端;1955-1962年, 福特基金会专门拨款用以资助挑选出来的学院和大学发展“第五年计划”;卡耐基教学改革基金会说服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家科南特专门对师范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并出版了《美国师范教育》一书[4]。1983年秋, 霍姆斯小组召集17位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举行了2次会议, 讨论如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以及分别在50个州的主要研究型大学建立和实施新的教师教育标准, 并建议改变专业终身教师的奖励机制以及提高教师待遇等提议, 得到了纽约卡内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约翰逊基金会、纽约时报基金会等的积极支持[12]。还有的基金会直接资助师范生培养课程, 如1959年著名教育学家罗伯特·布什 (Robert Bush) 在福特基金的资助下, 在斯坦福大学开设5年制硕士课程, 并进行教学技能和技巧方面的改进措施的研究[13]。不仅如此, 个人捐赠创办师范学校或资助师范教育发展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霍拉斯·曼曾经捐出1万美元给麻州教育秘书, 让他专门用以培养麻州公立学校的教师, 麻州教育局每年都要提出一份具体使用这笔经费的清单。与此同时, 美国政府还注重鼓励高校将其收入如获得的捐赠部分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因为美国高校尤其是私立大学从社会各界获得的捐赠很多, 如1980-1981学年, 高校从工业界获得捐赠为42亿美元, 1988-1989学年的捐赠经费总数为89亿美元[3]。

(四) 社区、学区学校以及个人的投入

除了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各种慈善机构提供较多教师教育经费外, 美国的社区、学区、学校以及个人也负担一定的经费, 如师范生实习方面的费用, 由于时间比较长且形式多样, 所需要的经费很多。因此, 在通常情况下, 学区按照师范生实习培养计划给每位实习生支付一定的经费作为其实习期间的支出费用如交通费、午餐费、专业服装费等, 实习教师在这一年中的工作还有相应的报酬, 同时负责指导实习生的教师也有一定的收入, 弗吉尼亚大学附设的柯里教育学院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给予优秀指导教师丰厚的报酬[13]。此外, 还付给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大学特别资格课程学习的补贴。而在教师在职教育方面, 除了联邦政府提供经费外, 有的州还拨专款设立教师培训中心和中小学教师进修基金。很多学区和教师本人也分担部分培训费用, 有的学校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为教师提供所有费用。总的说来, 美国教师教育经费采取共同分担的方式, 如教师在职培训的一门课程是300美元, 联邦政府每年为每位教师补助65美元, 州政府补助15美元, 学区补助70美元, 教师自己支付150美元[3]。

二、美国教师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与启示

美国教师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多样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教师教育资助方式多样, 社会捐资用以培养教师的风气浓厚, 为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提供经费以及通过强制手段如立法等以提高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的执行率等等, 这些经验对于我国探索教师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 教师教育资助方式多样化

在美国, 不仅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经费方面给予师范生和教师的在职教育提供大量经费, 而且, 企业与慈善机构等基金会的捐款往往用于教师教育科研与实践等方面;同时, 美国的社区、学区、学校以及教师个体也会支付一定教育和培训费用, 这种政府与民间共同提供教师教育经费的做法, 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的紧张。不仅如此, 美国教师教育经费来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社会各界提供的经费其用途非常具体而明确, 而且资助的领域也非常广泛, 有利于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师范生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 以及学生缴纳的学费, 其中学费收入是很多师范学院尤其是地方师范学院的一大财源。如果实行免费培养师范生, 那么很多师范学院就将直接面临经费短缺的局面, 因此, 如何建立合理的师范生培养经费分担机制就显得非常迫切而必要了。对于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方面的经费, 我国也采取由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共同分担的办法, 但是, 就其实际情况来看, 问题之一是, 很多经费投入政策更多地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且对教师的覆盖面比较小。因此, 提高我国教师教育经费投入执行力度以及扩大对象范围是非常必要的。问题之二则是, 我国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往往没有明确其具体任务, 也就是说各级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主要用于培训教师哪方面的技能, 大多没有详细规定, 不利于教育经费使用政策的有效执行。

(二) 社会投资教师教育的风气浓厚

美国教师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 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那就是社会各界对提高教师各种能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可能与美国人大多信仰宗教、美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受到良好的校园捐赠文化的熏陶以及美国已有比较健全的捐赠与使用机制等有关。目前我国也不乏捐资助学行为, 但总的说来所捐赠的数目还是太少, 如1995年度高等学校获得的社会捐赠是44万, 占高校总经费的比例仅为1.51%[14];2001年我国的慈善捐赠总额只有7亿元人民币, 而本来就很少的捐赠用于教师教育的费用就可想而知了[15]。而且,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捐赠氛围, 因此, 在我国营造良好的捐赠氛围以及健全捐赠体系, 将民间资金有效吸引过来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是拓宽我国教师经费来源的一大途径。

(三) 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的制度健全

首先, 由于美国教师收入的多寡与其学历的高低和教学成效的好坏以及工龄等因素来划分等级的, 如学士学位的教师修满45学时可以享受硕士学位的待遇,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修满90学分可以享受博士学位待遇等, 最为关键的是与提薪有直接关系, 如获得学士学位的最高级10级工资为36250美元, 而博士学位外加3年工作经验的教师第10级工资为43000美元, 最高20级工资为59750美元[16]。再加上美国政府规定只有短期证书的教师, 必须在有效期间届满以前通过在职进修取得相当数量的学分, 才能换取新的证书, 否则就要被解聘, 因此尽管工作已经相当繁重, 中小学教师也是尽量找时间去进修。同时, 美国各级政府大都采取强制性手段如颁布法律条文规定教师不断提高进修动机[8]46。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毛利法案》规定在职教师要进行技术知识的进修学习;1984年美国国会颁布法案决定在2年内提供9.65亿美元用于资助数学和理科教师在职进修, 并为这些学科的师范生提供奖学金和贷款[17]。各州也有法律条文, 如加州的《教育法》就规定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活动提供设备和经费。美国政府还在教育法规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参与培训的激励措施, 布什总统颁发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也开始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依据, 以及与教师的奖金挂钩[18]。

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法律条文都比较少, 尽管有一些规定性文件, 但条文也比较笼统, 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因而在操作过程中, 不容易对其进行有效的考核与评估。再加上教师进修后的学历所带来的工资上涨幅度也不是太大以及没有相应的淘汰机制, 因而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

(曹惠容,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系讲师, 浙江杭州

310027)

摘要:当代世界很多国家都注重教师教育, 其教育经费来源有的是以政府拨款为主, 有的是由各级政府与学校等机构共同分担。而美国则采取政府拨款、社区、学区、学校以及个人分担和社会捐赠的方式来支持教师培养与培训活动。

教育经费来源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优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影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鉴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发展本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2007年底各类高等教育规模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比1998年上升13.2%,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并且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既要考虑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成本支付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更要考虑高等教育的公平原则。在中央政府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进行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合理性研究,这对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重新定位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优化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及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育经费来源的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财政拨款(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勤工俭学);2、学费和杂费;3、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4、社会捐赠;5、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集资办学经费;6、其他教育经费。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整理计算得出。

通过表1可以看到,黑龙江省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

(1)教育经费总量增长迅猛。由1998年的20.5亿元增至2008年的139.76亿元,增长幅度为6.82倍,年均增长21.61%。

(2)财政拨款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拨款从1998年的11.0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1.60亿元,增长率为457%,但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53.92%降至2006年的33.72%,下降了二十个百分点。

(3)事业收入比例总体上升。1998年事业收入为6.2亿元,2008年则增长到72.75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1.73倍,事业收入在教育经费总收入中的比例总体上升,增速最快。

(4)其他来源(服务收入、捐增收入、社会投入、其他收入、基建拨款)呈现波动不定。其他来源所占比重其他年间保持在10%左右,但2008年不到4%,可见,其他来源不够稳定,而且比例差距悬殊。

另外,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呈现出以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为主的二元格局,其他经费来源成分并未形成适宜的比例,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比重过低,科研收入和社会捐增等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以捐增收入为例,所占比重最多的一年才达2.12%,在美国这一来源所占比重约为10%左右。因此,从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实现适当比例这个角度而言,黑龙江省的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出现。

三、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经费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高校教育经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反映了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1. 来源渠道相对狭窄,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杂费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和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也突显增强,国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府财政拨款模式,试图转变为多渠道的投资方式。但从表2中不难看出,财政拨款从1998年的53.93%下降至2008年的投资次席;事业收入从1998年的30.23%上升至2008年的52.06%,来源主体从原有的财政拨款转变成为事业收入(多为学杂费);而其他来源只有2008年不到3.9%,其他年间均在10%左右。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整理计算得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为24%。相比来看,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为66%。可见,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给家庭开支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由于高校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筹资功能,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和社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2007年全国高校贷款规模2000多亿元,校均贷款规模近1亿元。贷款可以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利息支出也增加了办学成本。

2.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省属和部属高校间投入差异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国际上较快的发展,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际统计数据显示:国外中等收入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一般为4.35%,高收入国家为5.46%,平均水平为4.59%。而根据我国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情况执行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占GDP的比例,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2006年为3.01%,2007年为3.32%,2008年为3.48%。这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国家要求达到4%的目标。

高等教育投资在结构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政府对部属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大学)的投入力度远远强于地方高校。从图1各项指标分析来看,2007年部属高校的校均财政拨款是地方高校9倍,部属高校的校均事业收入是地方高校近6倍,部属高校的校均其他来源是地方高校192倍。另外,可以看到财政拨款仍是部属高校经费来源主体,占投资总量的主导地位。

数据来源:根据《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和《黑龙江省教育统计主要指标提要》整理。

地方高校的投资总量、财政拨款、校均经费水平较部属高校都较低,其来源结构中事业收入过高、经费使用效益过低等不合理情况也较部属高校更为严重。另外,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省会高校与地市高校、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等校间财政投资差异化较大,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结构性的不合理,违背教育公平,阻碍高等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3. 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教育投资。在现实环境中,原本就不足的高等教育投资中,还有许多因素限制了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甚至还存在许多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高校教育经费效益不高和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为:(1)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的使用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约在60%以下。(2)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和竞争机制。高校行政和后勤的运行成本过高,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平均只有59.17%,而黑龙江省的比例仅为52.92%,使得原本以教师为主的高校非教学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增加了许多非主导因素的经费支出,比如办公费、差旅费、人员经费等,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以高等教育活动为专门职能的高校,不得不承担许多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比如黑龙江省2008年支付师生员工的医疗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28235万元,占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个人部分5.8%。3、科研成果转化效益低。尽管我国高校每年的国家级科研成果8000多项,但真正能够成功转化却不到十分之一。据2008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显示:大专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30.26%,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70%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4、高校专业设置趋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形成了校校办“英语”,校校设“计算机专业”的局面,高校没有按照自身的类型和未来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导致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也浪费了教育资源的投入。

四、教育经费来源存在问题

1. 国家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高校教育经费的多少,高校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应占有多大比重,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最终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校教育经费的需要量,也决定高等教育投资的可能量。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

2. 政府间投资责任不明晰

各级政府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划分不清、划分不当是政府投资职能弱化和地区间教育投资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央与省级政府条块分割,中央部门多头投资办学,使高等教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1998年以来,中央部门将所办学校或下放给地方,或交教育部管理,逐渐形成了教育部、省级政府分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投资管理模式。但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权利与义务的划分上尚未作出明确规范,中央政府较多的注重于对部委所属高校投资,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央财政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转移支付机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级政府财力上的差距,导致不同管理体制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教育财政投入差距很大。

3.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政府投入是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渠道的前提下,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从中美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构成比例来看,我国高校吸纳社会投资、捐赠、为社会服务等筹资渠道还有较大空间。社会捐赠是国外名校重要的收入来源,哈佛大学至2007年所获捐赠市值高达349亿美元,耶鲁大学至2007年所获捐赠市值高达152亿美元。我国虽然颁布了捐赠法,但在税收政策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只是实行税前从所得中全额扣除捐赠额,没有其他税收优惠以鼓励社会捐赠。另一方面,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教育投入相关法规。我国现行教育投入方面的法规,除《教育法》外,其它均是以国务院的条例、部委等文件形式下达,其立法级别不够、刚性不强;对教育财政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作出规定、或者规划得不很具体,这是导致教育财政落实不到位、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问题。

4. 高校内控管理缺乏科学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我国高等投资产生短缺的原因,除了供给不足外,对资金需求过度膨胀也值得重视,这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大规模扩张中的摊子铺地过大、建设标准脱离实际、重复建设严重、投资规模膨胀上,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利用效率低。另外,高校教育成本不断增长,教育资源浪费。学校相关专业重复设置和后勤机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现象,均不断增加高校教育成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五、结论及建议

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现状。目前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因此,重视优化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基于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教育经费多元化格局,优化教育经费来源结构。

1. 观念先行,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

为了达到法治就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这既是为了防止政府财政活动随意性的需要,更是为了提高财政自身效益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育财政法制化建设非常迫切。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重视立法和依法办事,当然也重视教育投入的立法工作。我国应修订现行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定《教育投入法》,完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2.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弱化微观干预。

(1)重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分权模式。按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的规范,中央财政的事权范围是“全国性事务”或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物品的提供,地方财政的事权范围是“地方性事务”或受益范围在某一区域内的公共物品的提供。我国目前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改革其实就是对高等教育事务“地方性”的确认。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高等教育主要是地方性事务,但某些事务却超出了地方性事务的范围,如地区差异的协调、高等教育的公平保障等,应视做“全国性事务”由中央政府承担,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的划分不应当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而应当根据具体的高等教育事务的特征来划分,属于地方性事务的由地方财政承担,属于全国性事务或地方不便履行的事务由中央财政承担。因此,必须建立与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责任。

(2)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黑龙江省因为经济实力弱,科技研发硬件设施不强,福利待遇不优厚,不仅很难吸引人才,还致使大量人才“孔雀东南飞”,因而使该省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中央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偿,同时争取中东部地区的支持,促使地区间教育资源互补。为此,中央政府必须建立规范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之成为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工具,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在维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准上,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

3. 立足国情,创新制度,促进投资体制改革

(1)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在很大程序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在资金上依赖于教育性收费,处于“以学养学”的状态,政府资金扶助力度不够,相关机制严重滞后,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2)鼓励社会捐赠。社会捐赠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实施了,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企业或者个人出于对学校的一种仰慕或者报答所采取的行动。这些捐赠行为对学校来讲是一种比较随机的行为,也是很不稳定的行为。因此,首先需要培养和规范企业或者个人向高校捐赠观念和行为,借鉴国外的捐赠行为,加强规范意识的建立,使企业或者个人能够认识到,捐赠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活动,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氛围,激励企业或者个人主动实进行捐赠行为。其次需要建立捐赠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使高等教育接受社会捐赠的管理应该公开、透明、公正,程序必须规范。最后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捐赠企业或个人,可以考虑申请当地政府给予表彰,满足捐赠企业或者个人的社会荣誉感。

(3)实施教育金融。高校作为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建设的特殊机构,也离不开金融杠杆的作用。积极的高等教育投资策略必须要充分利用一切经济杠杆,充分发挥教育金融的功能,为高校发展开辟一条高速公路。首先,成立教育银行。国务院1994年7月3日印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第二十四条指出:“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教育资金来源。”教育银行可以扩展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方式,利用教育银行具有发放债券和贷款,以及获得储藏的职能,可为高校获得发展的资金。其次,设立教育股票证券市场。高等教育也可以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采用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投融资。利用股票市场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用于高等教育事业。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全社会重视高等教育。最后,发行教育彩票。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博士于2003年8月24日指出“教育彩票是可以发展的。我们国家一定要办多元化教育,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要共同发展。”当前,世界彩票业十分火爆,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教育。我国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都得到成功的发行,而且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如果适当发行教育彩票,那么将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从而将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注入新力量。

4. 规范成本分担机制,确定学生学费标准,完善资助体系。

建议在规范高等教育成本基础上,由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审计,再由学校根据审计确认的教育成本、社会评价、社会需求、居民收入水平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成本分担比例等因素确定收费标准,报教育和物价部门审批备案,向社会公布,最后按照公布的收费标准进行学费收缴。在我们国家,政府承诺“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就必须修订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探索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确保每名困难家庭学生不辍学,也保障高校预算收入的完成。

5. 发挥高校自主权,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增强创收能力。

(1)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学校作为事业独立法人,依法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还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落后专业,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稳定办学规模,来保障学校稳定运行和改革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束缚学校发展的“瓶颈口”的今天,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转变“等、靠、要”的传统观念,走“争、创、筹”的路子,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2)扩大社会服务领域。社会服务这一经费来源渠道拥有最大的潜力和空间。社会服务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社会服务主要是指高校为一个区域进行培训培养各类专业的人才,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行为。一般来说,是由高校提供技术服务,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提供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获取相应的经济收入。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励,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不能仅仅靠企业自己就能实现的,要紧紧依靠人才和创新,才能使企业充满生计和活力。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双赢的,高校可以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获得相应的资金,企业可以从高校中得到科研成果,也可以从高校中得到企业所需要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启广:高校贷款数字谜局[J].暸望东方周刊,2007,(3)

[2]李泽彧:高等学蠸胝叵档牧礁鑫侍鈁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美国哈佛大学捐赠资金已高达349亿美元[N].广州日报,2007-8-23

[4]乔春华: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发达国家高校经费来源分析及思考 篇8

一、发达国家高校经费来源分析

(一)美国高校经费来源概况

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多元化的融资格局被视为高校融资的经典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构架下,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于五大渠道(见表1)。

1、政府拨款、销售和服务收入、学杂费是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

政府拨款包括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拨款和地方政府拨款三个层次,一直占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50%左右,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销售和服务收入主要是高校通过科研专利、校企合作、高校教育活动的销售与服务等方式获得的资金收入。留学生招生就是一种重要的高校教育活动销售与服务手段。据统计,美国高等学校中的留学生数量在过去20年间增加了3倍,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扩大收入的重要来源。学杂费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从80年代开始逐年增加。据有关数据,1986年美国公立学校总学费收入为1019863.3万美元,到2004年变为3852565.7万美元,翻了将近4倍;但占公立学校总收入的比例却稳定在20%以下。随着学费的增加,为了保护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能力,美国建立了“学费折扣”制度、预付学费制度和延迟付费制度。

2、捐赠收入是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辅助渠道。

美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捐赠的历史由来已久,哈佛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康纳尔大学等高等院校都是在捐赠资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年来,美国政府利用“免税”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捐赠高等教育,使社会捐赠对高等教育的补偿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英国高校经费来源概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英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也日益多样化。从表2可以看出,英国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于公共拨款和学杂费。

公共拨款包括基本的公共基金和科研基金两层次。基本的公共基金全部由政府拨款;而科研基金来源于三个部分:政府下属的科学、自然环境、农业、医学、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五个研究委员会设置的研究奖学金;申请课题获得的政府机构给予的研究资助;慈善基金,但一般只资助与医学有关或少数艺术领域。因此,可以说英国政府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部分。

英国的学费收入起源于20世纪末。在此之间,英国政府在“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造力因经济压力而受影响”思想的指导下,不仅没收学费,而且还向学生提供大部分生活费用。但在此之后,学费不断增加。从表2可以看出,2009-2010年学费收入已达到30.9%的比例,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在学费增加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废除了“先行缴费制度”,允许学生欠费接受教育;并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免高达1/3的学费;学生可在毕业后年工资收入达到2.2万美元后才进行还贷款,如果按年收入9%的比例25年仍无法还清,则25年后应付的部分贷款全部免除。

在公共拨款和学费收入的基础上,英国高校也广泛挖掘其他经费来源渠道,其中重要的两条就是吸引社会捐赠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社会服务又主要以招收留学生为重要手段。

(三)澳大利亚高校经费来源概况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国有一半以上的高校位居世界前400名之列。从经费来源上看(见表3),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融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政府拨款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学杂费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

政府拨款包括三个部分:联邦政府拨款、贷款计划政府补贴、州和当地政府拨款。其中联邦政府拨款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为了增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曾于1973年起实施免收高等教育学费的政策。但后来为了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又于1989年开始推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学杂费收入总额逐年不断增加,但在高校经费来源中所占的比例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25.63%后有下降的趋势,2007年为24.52%。而从2007年澳大利亚高校学杂费的构成来看,留学生学杂费收入为2598336千澳元,占学杂费收入的61.2%,占总经费收入的15.01%,是澳大利亚经费来源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同时,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学生贷款政策———“高等教育贷款计划”,在学费和贷款上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目前,贷款计划政府补贴已成为各高校政府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7年,补贴总额已达到高校经费来源的13.39%。

2、积极开拓其他经费来源渠道。

在政府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外,澳大利亚还有17.58%的经费来源于其他渠道。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最重要来源有投资收益、咨询和科研合作两项,分别占经费收入的4.83%和4.57%。这主要得益于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大学重视与工商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和研究的政策。据统计,在2004年澳大利亚的36所公立大学中,就有34所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其次是非政府资助和捐赠收入,分别占经费收入的1.32%和0.90%。

二、国外经费来源的特点及思考

(一)国家财政支持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部分

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澳大利亚,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一直是其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中最多的是澳大利亚。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正的外部性,而社会又是高等教育外部性最大的收益者。因此,政府理应成为高校经费的主要承担者。国际上一般用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投资)占GNP比重的大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经费构成来看(见表4),政府拨款所占的比重为46.77%,虽然仍处于第一位,但主体地位不明显,仅比事业性收入多出2.3%。特别从政府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来看,2008年只有3.4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不仅有必要继续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额,更有必要增加政府拨款在高等教育经费中的比重。

(二)学费收取制度加资助系统的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20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教育经费的需求也日益扩大。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各国纷纷引入学费收取制度。而且学费收入逐年提高,从美、英、澳三国的情况不难看出,学杂费收入已成为仅次于政府拨款的重要经费来源。然而,随着学费收取制度的引入和学费标准的提高,必然会有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因此,各国又推出了高校资助体系,为贫困的学生在学杂费和贷款上提供一定的资助和优惠。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延期支付、学费折扣和贷款补贴等。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事业性收入(学杂费和其他杂费)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美、英、澳三国,特别是高等学校人均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2008年为22.59%,高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而美国为15%,英国为7.3%。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助学金和奖学金的金额有限,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率太低等。因此,我国需要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的学费标准,特别是为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应把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支付能力,作为确定学费标准的基本依据。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优惠。

(三)积极开拓其他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目前,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教育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从美、英、澳三国来看,其他渠道筹措的教育经费比例分别26.6%、19.1%和17.58%。其中重要的来源有销售和服务收入、捐赠收入。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鼓励和引导,如美国为了鼓励高校进行社会服务和投资,免征高校的资产税和营业税;其次与各高校自身的积极参与有关,如募捐在美国被当作重要的专业活动。而在我国,其他渠道的经费来源只占8.76%。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其他经费来源渠道的开拓和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应该继续加大宏观上的政策支持,如加大对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发行教育债券、教育彩票,鼓励和吸引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等。在高校层面上,高校应改变“等、靠、要”的传统筹资模式,主动寻求或创造多种形式的内外部资金来源。如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应该将其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因此,应多加强和企业科研合作,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高校融资开拓一条“双赢”之路;加强对捐赠活动及其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成立专门的募捐组织或机构,形成对捐赠意向的追踪、落实和使用的科学管理,使捐赠能形成稳定的、高效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另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也是美、英、澳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点澳大利亚表现的最为明显。如2007年,留学生学杂费收入占到总学费收入的68.5%,留学生人数达756747人。而我国在2008年,在校的留学生人数为也只117548人,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53%。因此,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努力改善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外设立国际化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化宣传,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生源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向东, 张伟, 陈英霞.欧美高校经费来源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5) .

[2]、Australian Government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DB/OL].http://www.dest.gov.au.

[3]、解建立, 吴红岁.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 2005 (3) .

[4]、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3) .

教育经费来源 篇9

一、基层工会经费来源

基层工会经费的来源主要有:

(1) 行政拨交经费。基层工会一经成立, 所在单位行政即应按月、按本单位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付工会经费。

(2) 会员交纳的会费。

(3) 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

(4) 行政的资助。

(5) 其它收入。

二、工会经费的用途

《工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经费使用的具体办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这一规定。为工会经费的正确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根据全国总工会的有关规定.基层工会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组织会员开展集体活动及会员特殊困难补助;开展职工教育、文体、宣传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为职工举办政治、科技、业务、再就业等各种知识培训;职工集体福利事业补助;工会自身建设:培训工会干部和工会积极分子;召开工会会员 (代表) 大会;工会建家活动;工会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开展的法律服务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慰问困难职工;基层工会办公费和差旅费;设备、设施维修;工会管理的为职工服务的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附属事业的相关费用以及对所属事业单位的必要补助。

另外, 基层工会在保证正常工作活动且经费有结余的前提下, 可用部分结余经费或实物开办为职工服务的“三产”或做投资经营。县以上各级工会机关除按照规定应该由政府开支的费用外, 其他所有费用, 均从基层工会按2%收缴的工会经费中约40%比例的上解经费中开支, 其范围主要包括:职工活动费、工会行政费、工会业务费、事业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县以上各级工会经费的使用, 应坚持为下级工会和基层工会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原则。

三、经费计算交纳办法

1. 行政拨交经费是全国工会 (包括全国总工会、省市县总

工会、产业工会在内) 系统的主要经费来源, 其计算收缴办法是:

(1) 全部职工是指不论编内编外、是否出勤、工作地点、正式临时, 只要是由本单位支付工资均应包括在内;

(2)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 (洗理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均计入工资总额) ;

(3) 各单位行政财务部门按月计算提取拨至基层工会;

(4) 行政拨交经费实行四级分成, 逐级上缴的办法分配, 即:以行政拨交的2%工会经费为基数, 基层工会留成60%, 市县总工会 (或有关产业工会) 25%、省总工会10%、全国总工会5%;基层工会将收到经费的40%按时 (省直工会规定按季度上缴, 于下季度第一个月的15日之前) 上缴到上一级工会 (省直工会所属基层工会属于厅局直属工会或者集团公司工会领导的, 向上级厅局直属工会或者集团公司工会上交, 其余基层工会直接向省直工会上交) , 依次逐级上缴。

2. 会员交纳的会费, 是指会员按照本人每月工资收入的0.5%计算交纳, “工资收入”具体包括:

(1) 机关的工会会员: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

(2) 事业单位的工会会员:职务工资、等级工资;

(3) 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人会员:岗位工资、等级工资;

会员工资收入合计尾数不足10元部分不计算交纳会费。

3. 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 是指由工会投资

兴办的经济实体, 其赢利部分按照投资关系上交给主办工会的可以作为工会经费的补充 (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工会开展职工技协活动的收入结余部分) 。

4. 行政的资助, 是指根据工会工作和开展活动的需要其经费不足的, 经与本单位行政协商, 由行政给予的资助。

四、工会经费的帐务处理

在过去, 工会经费的收缴是由基层工会上缴。现在, 很多单位改为由税务部门代收, 或者由财政直接划拨。工会经费收缴方式的改变也带来帐务处理方式上的一些变化。

1、通基层工会上缴工会经费的帐务处理。

(1) 财务上的处理:按月计提工会经费时, 借: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贷:其他应付款———应付工会经费。将计提的工会经费拨付给本单位工会时, 借:其他应付款———应付工会经费;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2) 工会会计的帐务处理:基层工会在收到本企业拨付的工会经费时,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贷:拨交经费收入。工会会计在将收到的工会经费按规定比例上缴上级工会时, 借:上解经费支出;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2、委托税务部门代收工会经费的帐务处理。

此种方式下, 工会经费由税务部门按照计税工资的2%代收并上缴到总工会, 总工会再按一定的比例返给单位基层工会自用。

(1) 财务上的处理:按月计提工会经费时, 借: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贷:其他应付款———应交上级工会经费, 其他应付款———应付基层工会经费。实际拨缴工会经费时, 借:其他应付款———应交上级工会经费, 其他应付款———应付基层工会经费;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2) 工会会计的帐务处理:基层工会在收到拨付的留成工会经费并获知税务部门已代收上缴部分时,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上解经费支出;贷:拨缴经费收入。

3、财政直接划拨方式缴纳工会经费的帐务处理。

财政直接划拨方式缴纳工会经费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提取并按规定纳入部门预算的工会经费, 由财政部门直接划拨到上级工会经费专户, 再由上级工会将所收到的工会经费按规定的比例下拨到各单位基层工会。

(1) 财务上的处理:各单位收到上级工会的经费专用收据时, 行政单位的帐务处理:借:经费支出;贷:拨入经费, 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等。事业单位的帐务处理:借:事业支出———工会费;贷:财政补助收入, 事业收入, 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等。

教育经费来源 篇10

一、美国公私立高校经费来源结构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世界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教育质量都稳居世界前列。美国形成公立高校、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和营利性高校“三分天下”的高等教育格局。当然,无论哪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都难以维持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因此,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总体而言,美国高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分为政府财政性拨款和非财政性拨款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政府对办学成本的补偿、政府与高校签署的项目与合同拨款,后者则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投资收入、私人捐赠与合同资助收入等。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近些年来美国高校经费来源结构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变化趋势。

(一)公立高校学费收入上升,政府拨款减少,但政府合同与资助收入有所增加

据统计,美国公立高校生均学费收入由2007年的3,260.07美元增长到4,076.12美元,涨幅25%;学费收入所占比重也从20.45%上升到22.34%,增长了1.89个百分点;而生均政府拨款由2007年的7,106.46美元减少到6,274.43美元,减少了832.04美元。可见,美国公立高校采取增收学费的方式来缓解政府拨款减少所导致的办学经费短缺问题,公立高校呈现出“私营化”趋势。与此同时,生均政府合同与资助收入出现小幅上升,2013年比2007年增长了637.93美元,其所占比重也相应地上升了6.44个百分点,达到28.2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公立高校从政府手中所获得的财政拨款并未出现大幅下降,而是政府将减少的财政拨款转而以政府合同与资助收入的方式提供给公立高校,此举旨在激励公立高校提升竞争力,提高高等教育财政的利用效率。总体而言,美国公立高校校均总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达到校均1.5亿美元,其中政府拨款占36.26%,政府科研资助与合同收入占28.29%,学费收入占22.34%,私人捐赠与合同收入仅占2.17%。

(二)美国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学费收入大幅上升,投资收入起伏波动较大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导致公私立高校捐赠基金等投入收入大幅缩水,特别是私立非营利性高校损失尤为惨重。据统计,2009年美国私立非营利性高校校均总经费跌至谷底,仅为2,359万美元,比2007年的6,767万美元减少4,408万余美元,跌幅达到65%。尽管到2011年,美国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经费水平已经基本得到恢复,但是受股市频繁波动影响,投资收入所占比重起伏波动较大。与之相比,学费收入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在2013年达到61.36%,比2007年上升约8个百分点;而政府资助与合同收入稳定在7.3%左右,私人捐赠与合同收入维持在20%左右。

(三)美国营利性高校以学费收入为主,且学费收入增幅明显

如前所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但是却对营利性高校冲击较小,甚至“化危为机”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在学生数量方面,营利性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在财务运营方面,营利性高校控制支出,总收入和净利润大幅提高;在股票市场方面,大量社会资本转向高等教育行业,使得营利性高校的股票价格大幅上升。[2]如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营利性高校校均总收入从2008年的1,367.9万美元增长到2009年1,551.9万美元,增幅达13.45%。而学费收入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87.15%已经增长到2013年的90.11%,生均学费增长了2,102.75美元,增幅达18%。

虽然美国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高校,其经费来源结构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而言,美国公立高校经费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收入为主(约占65%),学费收入为辅(约占22%);而私立高校主要以学费为主(约占66%),投资收入、政府合同与资助收入和私人合同资助与捐赠收入等多渠道为辅。而从纵向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公私立高校学费收入都出现了大幅增长,特别是私立高校,学费增长尤为明显;而政府财政虽然对公立高校的直接拨款有所减少,但是在政府合同与资助收入方面,政府对公私立高校的资助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态势。同样,在研究型大学内部,美国大学经费来源的市场化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结构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达,主要得益于拥有一大批像哈佛、耶鲁、MIT等世界闻名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据统计,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美国共有49所高校进入世界前200,高居世界各国之首。而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学校中的“极品”,自然也是极为昂贵的“奢侈品”,每年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资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如哈佛大学年收入达到66.9亿美元,堪称富可敌国。当然,与普通高校相比,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的市场化又有着更为显著的差异。

(一)与公立普通高校相比,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私营化”倾向更加明显

具体而言,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学费收入所占比重在2013年达到31.63%,而公立普通高校仅占22.34%;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政府拨款和政府合同与资助收入分别占23.3%、22.44%,而普通高校分别占35.26%、28.29%,均高于公立研究型大学;私人捐赠与合同收入和投资收入所占比重分别比公立普通高校高5个、2个百分点。此外,在校均总收入方面,公立研究型大学比公立普通高校多461%;在生均总经费方面,公立研究型大学比公立普通高校多71%;在生均经费方面,公立研究型大学比公立普通高校多143%;生均政府拨款比公立普通高校多23%。由此可见,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更加多元化和市场化,经费来源的“私营化”倾向更加明显。虽然公立研究型大学办学经费更为充足,但是在生均政府拨款方面与普通高校差距不大,由此彰显出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平性。

(单位:美元)

(二)与私立普通高校相比,私立研究型大学的“公共性”更为明显

具体表现在,私立研究型大学学费收入所占比重比私立普通高校要低18个百分点,仅占38%;私人捐赠与合同收入比私立普通高校要低6个百分点,占14.5%;而政府资助与合同收入所占比重比私立普通高校高11个百分点,占18%。而在生均经费方面,私立研究型大学与私立普通高校差距更为明显。以私立非营利性高校为例,私立研究型大学的生均总经费和校均总经费分别是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的5.77倍、15.21倍,但是在生均学费方面,私立研究型大学仅比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多58%。总之,私立研究型大学与私立非营利性高校相比,虽然办学经费更加充足,经费来源更加多元,同时其经费来源结构的“公共性”更为明显,学费收入、私人捐赠等非财政性收入所占比重要少。

(单位:美元)

(三)与普通高校相比,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更加多元化,市场化倾向更加明显

首先,公立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学费收入(31%)、政府拨款(23%)、政府资助与合同收入(22.44%)、投资与私人捐赠合同收入(10%)等,而私立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渠道则主要包括学费收入(38%)、政府资助与合同收入(18%)、私人捐赠与合同收入(15%)、投资收入(18%)等,其经费来源结构都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市场化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公立研究型大学学费收入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政府直接拨款收入所占的比重,逐渐接近私立研究型大学学费收入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型大学的公私界限已经趋于模糊,它们“在资助方式上的区别正在减少”。[3]尽管如此,公立研究型大学与私立研究型大学在生均经费方面的差距依然十分显著。例如,据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总收入多达14亿美元/校,而公立研究型大学仅为8.6亿美元/校;在生均总经费方面,私立研究型大学约为24万美元/生,而公立研究型大学仅为3.4万美元/生,两者相差巨大。

当然,具体到每所高校的经费来源结构又会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以研究型大学为例,经费来源的组合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以投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高校,如普林斯顿大学(76%)、莱斯大学(61%)、哈佛大学(56%)、耶鲁大学(56%)、斯坦福大学(51%)等;第二类,以学费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高校,如诺瓦东南大学(89%,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杜肯大学(77%,Duquesne University)、东北大学(73%,Northeastern University)、福特汉姆大学(72%,Fordham University)等高校;第三类为以科研合同与资助收入为主要来源高校,如以政府资助与合同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高校包括加州理工学院(44%)、凯斯西储大学(38%,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范德堡大学(37%)、匹兹堡大学(36%,University of PittsburghPittsburgh Campus)等高校;第四类以私人捐赠与合同为主要来源的高校,如杨百翰大学(48%,Brigham Young University-Provo)。当然,也有一些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两种渠道组合而成。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经费收入中政府资助与合同收入占36%,投资收入占34%;杜克大学的经费收入中35%来自投资收入,28%来自私人捐赠与合同收入。总之,美国高校经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且与美国高校重视募捐、浓郁的捐赠文化、完善的募捐机制、人性化的捐赠服务等密切相关。[4]

三、对我国推进高校经费来源结构多元化的启示与建议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打破了由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体制和模式,到二十世纪末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格局。[5]尽管如此,“我国高等教育来源多元化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且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和学杂费呈现出此消彼长的二元化态势”。[6]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得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迅速膨胀,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我国必须要推进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多元化,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市场化程度。

(一)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提高高校非财政性收入所占比重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生均高等教育支出仍然偏低,如2013年美国公立高校生均教育总经费已经达到20,040.69美元,生均公共财政预算达到1.2万余美元(包含政府合同与资助收入),而我国同期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仅为15,592元人民币,仅为美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的1/5。究其原因,除了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以外,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过于依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经费来源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并未真正实现。据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学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3.15%和32.26%,政府财政拨款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0.64%和52.03%,两者相加分别为73.79%和84.29%,在高等教育经费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收入仅占1%左右,而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收入已经达到10%左右,私立大学这一比重甚至更高。除此之外,在投资收入方面,我国高等学校还仅限于银行贷款、存款利息、校办产业收入等投资渠道,而通过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筹集办学经费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换而言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高等学校的资源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未来我国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与改革举措,不断拓宽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提高非财政性收入在高等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扩大高校财务自主权,允许高校自主支配与使用办学资金;其次,在下放高校财务自主权的同时,通过制定“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加强对高校财务的审计与管理;第三,推进高等学校教育基金会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在发展高校与校友、企业、市场等方面的融资优势,通过发行债券、基金投资、融资租赁等手段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第四,深化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知识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专利出售、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学校教学与科研发展。与美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高校经费来源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拓宽高等教育来源渠道,提高非财政性收入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实现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多元化与市场化战略。

(二)改革财政拨款模式,实施分类拨款与绩效拨款,提高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投资具有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双重特性。高等教育在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给个人带来了较高的收益。虽然有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要高于社会收益,依据“谁受益,谁付费”原则,个人和社会都需要承担一定的高等教育成本。[7]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承担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而且从防止高等教育的过度市场化所带来负面效应入手,政府也应当承担起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众所周知,市场机制的引入固然可以激发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也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大学育人功能的削弱、大学形成的功利色彩、大学自治受到侵害、学术精神遭受资本的侵蚀、师生关系利益化等。[8]即使是倡导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美国,政府对公立高等教育的资助所占比重也达到了63%,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资助平均占7%,而某些私立研究型大学更是达到40%左右,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当然,近些年来美国政府不断推动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由原来的投入拨款转向产出拨款,由原来的对学校直接拨款转向间接拨款,由“一揽子”拨款转向分类拨款等,[9]重点实施绩效拨款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如前文所述,美国州政府虽然减少了对学校的直接拨款,但是却增加了对政府合同与资助方面的投入,此举旨在不增加公共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因此,未来我国在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渠道,推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的同时,还应当推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改革,实施分类拨款和绩效拨款,提高高等教育财政的使用效益。具体建议如下,首先,政府扩大绩效拨款在高校财政拨款中的比重,明确绩效拨款的原则、标准和实施程序;其次,按照教学和科研属性不同实施分类拨款,教学拨款应坚持公平优先,兼顾绩效原则,重点向地方高校倾斜,重点改善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而科研拨款坚持效率原则,引入公开竞争机制,重点提高高校的科研质量和学术竞争力;再次,设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基金,对发展前景广阔、学校管理完善、办学成效显著的民办高校予以财政扶持和奖励,鼓励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展开竞争;最后,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的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机制。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后大众化时期,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供需矛盾日益紧张。而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在推进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市场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对美国高校经费来源市场化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对我国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注释

1[1]宋秋蓉.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趋势[J].教育与经济,2003,(3):47-51.

2[2]喻恺,胡伯特·埃特尔.当高等教育遇到经济危机:对营利性高校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47-158.

3[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刘济良,译.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

4[4]林成华,洪成文.大宗筹款运动与大学发展——当代美国一流大学大宗筹款运动研究[J].教育学报,2015,(3):87-98.

5[5]刘黎莉.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1999,(3):53-54.

6[6]刘彦伟,胡晓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J].高等教育研究,2005,(6):34-39.

7[7][9]许长青.公立高等教育筹资市场化:国际比较的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5):36-40.

上一篇:绿色产品设计管理下一篇:差异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