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失血

2024-08-21

严重创伤失血(精选九篇)

严重创伤失血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5月—2015年6月, 选取10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 h内送院就诊, 均出现失血性休克。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 将患者纳入该研究的病例中。

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 各50例。对照组中, 男25例, 女25例, 年龄分布于32~85岁, 平均为 (59.67±18.37) 岁;其中交通事故致伤31例, 高空坠落致伤15例, 殴打致伤4例。观察组中,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分布于33~85岁, 平均为 (59.71±18.41) 岁;其中交通事故致伤32例, 高空坠落致伤15例, 殴打致伤3例。两组就临床资料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 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患者吸氧面罩进行辅助吸氧, 配合急救医生对患者进行护理, 并在急救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护。

观察组施行急救护理+并发症护理, 主要包括病情评估、伤情监测、急救绿色通道开启、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纠正酸中毒、并发症预防, 具体措施如下: (1) 病情评估:迅速组建急救护理小组, 待患者送至急救室后, 对患者进行病情全面评估, 明确伤情关键点, 对伤情进行鉴定,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 伤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 如神志、瞳孔、呼吸、尿量等, 如出现异常, 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处理;对患者的脏器进行检查, 查看是否出现脏器受损;在抢救过程中, 患者应尽量保持平稳体位, 防止由于体位变更而引起创伤恶化[4]。 (3) 急救绿色通道开启:秉持“先抢救后治疗”的原则, 及时开启急救绿色通道, 尽量在创伤后1小时内实施救治[5]。 (4) 给氧: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处理, 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给予患者吸氧面罩或连接呼吸机进行输氧治疗;如患者出现暂时性呼吸停止, 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给氧。 (5) 建立静脉通道: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通道至少两条以上, 给予患者扩容补液治疗[6];在输血输液的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为患者调节输液速度, 同时还应保持输液的通畅, 并对静脉穿刺部位进行护理,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6) 纠正酸中毒:遵医嘱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进行酸中毒纠正治疗, 提高患者的抗休克能力;留置导尿管, 对患者的尿量进行观察。 (7) 并发症护理: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对受损部位和脏器进行检查, 以尽早发现相关损伤, 进行及时的补救, 避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处理, 如患者腹腔内脏器脱出, 应进行及时处理, 但为了避免加重感染, 脱出的脏器应先不送回腹腔;如患者胸部受到损伤, 应给予患者胸腔闭式引流;如患者消化道受累, 应给予患者胃肠减压[7]。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 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进行t检验。当P<0.05时, 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效果对比

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74% (37例) ,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2% (46例)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更高 (χ2=5.741, P=0.017)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有效时间明显更短 (P<0.05) , 具体见表1所示。

2.2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中, 共有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8%;观察组中, 共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8%。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 (χ2=6.775, P=0.009) , 具体见表2所示。

3讨论

近年来,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交通、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事件的发生机率增高, 严重创伤事件也出现增多[8]。严重创伤患者其全身系统功能受累, 失血过多, 往往合并失血性休克, 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 很可能引发死亡[9]。因此, 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 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过于机械化, 未能进行全面的护理, 未能对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10], 因此, 有必要在常规急救护理中施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该研究中的观察组施行常规急救护理+并发症护理, 主要包括病情评估、伤情监测、急救绿色通道开启、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纠正酸中毒、并发症护理,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对伤情进行监测, 迅速开启绿色急救通道, 给予患者吸氧面罩进行吸氧, 建立2~3条静脉通道进行补液扩容, 适当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以纠正酸中毒, 并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卢欣华等[11]发表的《182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及并发症处理》一文中, 对182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并对其急救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并发症措施进行探讨, 该研究中的182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和并发症护理后, 49例轻度休克患者中有40例患者有效好转, 101例中度休克患者中有79例患者有效好转, 32例重度休克患者中有18例患者有效好转, 得出“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综合护理措施是提高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这一结论。与该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但该研究采取的并非回顾性分析研究, 而是临床对照研究, 更具有客观性。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有效时间为 (44.72±18.36) 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79.63±21.47) min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 (P<0.05) 。由此可知, 给予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 并对相关并发症进行预防性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缩短抢救有效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伟, 朱月兰.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5) :1684-1685.

[2]李红.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30) :346-347.

[3]马云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 :331-332.

[4]黄英.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1) :1989.

[5]王玉玲.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及并发症处理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1) :131-132.

[6]周春静.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诊护理及其并发症处理[J].医学信息, 2014, 27 (18) :291.

[7]李娟.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诊护理及其并发症处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7) :262.

[8]邵耘宝, 刘慧清.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3) :86-87.

[9]周永红.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11) :119, 121.

[10]黄品超.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 (11) :1629-1631.

严重创伤失血 篇2

关键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2-02

现代社会中,交通事故及其它各类意外创伤不断增加,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各种严重创伤会导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措施正确和时间及时与否,对于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对急救护理工作进行总结。

1临床资料

本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其中年龄最小6岁,最大年龄56岁,平均年龄44.6岁。17例严重创伤病人直接入手术室进行紧急手术,抢救成功15例,死亡2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工伤事故6例,其它意外伤害2例。涉及骨科病为四肢骨多处骨折并骨盆骨折,普外科为肝脾破裂,脑科多为颅脑重度挫裂伤及脑疝形成,死亡2例原因是由于严重脑挫裂伤并术中恶性脑膨出抢救无效死亡,现将17例病人入手术室抢救综合措施报告如下:

2护理措施

2.1术前准备。

2.1.1在护士长和麻醉医生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分秒必争,快速建立二主三条静脉通道,用静脉套管针开放不停输液,必要时不做静脉切开。

2.1.2准备好手术一切用品,如电刀、吸引器、麻醉机处于良好状态,抢救药品。

2.1.3清创伤口和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改善病人缺氧状态,保持通气道通畅,必要时请示医生做气管插管式气管切开。

2.1.4尽快手术是此类疾病的根本治疗措施,在积极扩容的同时,强调术前量同步进行,尽量缩短手术准备时间,上占护士提前洗手上占准备好手术一切用品。

2.2术中观察与护理。

2.2.1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掌握好输血速度,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与输血,中心静脉压低于正常值说明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输血输液速度,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值时应减慢输血输液速度。

2.2.2术中密切注意心电监测的改变,如:1例患者诊断为肝脾破裂并骨盆骨折,在手术中心电显示异常后心跳骤停,立即给予心外按压,肾上腺素1mg静推,由于及时发现抓住了抢救时机,大约在两分钟后心跳恢复继续手术。

2.2.3准确记录病情及出入量,各种急救措施,尿液变化是判断抗体克效量和功能改变心重要依据,应特别注意观察。

2.2.4做好各种导管的护理,保持通畅。

2.2.5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病人呼吸频率及幅度,如出现呼吸加快,变浅,不规则鼻翼煽动,提示病情呈现恶化趋势及时给予处理。

3体会

3.1及早发现休克早期症状。

3.1.1神志与表情:创伤和失血早期,机体代偿功能尚好。病人神志一般清楚,精神紧张或有烦躁、焦虑,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病人脑组织供血逐渐减少,缺氧加重,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迟钝,甚至昏迷,表示病情恶化,因此,要严密观察病人神志与表情。

3.1.2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休克初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脉搏细速出现心率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血压与脉压差,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因此,严密观察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是抢救休克的关键。

3.1.3呼吸及尿量监测:大部分休克病人均伴有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增加,当出现呼吸加深加快或变浅不规则,并出现鼻翼扇动,提示病情恶化,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尿量的监测是护理工作中观察、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项重要指标之一。本组病人在抢救中,一律放置导尿管,并每小时测量一次尿量,如每小时尿量少于20ml,说明肾脏血液灌流量不足,提示有休克。

3.1.4体温:休克病人体温一般偏低,如病人突然体温升高表示有其它感染,要及時报告医师。

3.2加强基础护理。休克病人应给予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加重休克,当病人体温过低时,应增加室温,增加被服。室温保持在18~20℃,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维持适当的舒适,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让病人充分休息。

多数创伤性失血病人同时伴有多处损伤,骨折、腹部脏器破裂等,需及时手术止血及清创等。

3.3药物治疗的护理。休克病人应用心血管活性药,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每5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待血压稳定后改为每15~30分钟监测—次,并按药量浓度严格掌握输液滴数,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状况。

4病情观察

4.1意识与表情表情淡漠、烦躁、意识模糊或昏迷说明休克较严重,应认真观察,仔细护理。

4.2皮肤粘膜、肢端温度皮肤苍白转为紫绀示休克进一步进展;紫绀时出现皮下瘀点、瘀斑,提示DIC发生。

4.3血压与脉搏每15分钟测血压与脉搏并记录。脉压越小,表示血管痉挛严重;脉压增大,表示血管痉挛缓解,循环功能改善。

4.4呼吸注意观察呼吸节律、频率、深度。

4.5尿量、尿比重。是反映肾灌流量最敏感指标。若每小时尿量<30ml/h应加快输液,当尿量>30ml/h示循环好转,同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小结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处理原则是:抢救患者的生命、预防并发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首先处理呼吸道梗阻、液体复苏同时控制活动性出血等紧急情况,防止和避免加重损伤。护理人员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定时测血压、脉搏,记录尿量和观察意识等情况,随时检查并保证患者输液、输血、导尿等各管道通畅,检查有无合并伤。严格无菌操作,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和病情变化,使患者尽快度过休克关。

参考文献

[1]顾沛,徐建鸣,高颖.外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22

严重创伤失血 篇3

1 急救处理

(1) 有效止血、止痛。止血:创伤病人多由大出血引起休克, 要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出血, 一般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在止血过程中应注意压迫部位的血运情况, 并注明扎止血带的时间, 间隔30~60min松开1次, 以防肢体坏死。还要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止痛:疼痛可引起休克, 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杜冷丁50~100mg, 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 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对闭合性损伤内出血的病人应尽早进行手术, 一方面要快速扩容纠正休克, 另一方面要为手术做好准备, 如备皮、备血、3大皮试、留置导尿等。术中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瞳孔的变化。严格执行核查制度, 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

(2)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创伤性出血休克病人, 其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应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道。一般选用1条静脉用作扩容, 给予少量生理盐水, 以备输血或输入平衡液, 还可输一定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等;另1条则用于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 如多巴胺、立止血等药物, 给药时, 应选择气管内给药和上肢静脉给药, 这种给药途经的循环重建时间快, 有利于抢救[2]。

(3)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 使头稍后仰偏向一侧, 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浓度为40%, 流量为2~4L/min;遇到舌后坠患者可用舌钳夹出, 必要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 给予氧气吸入, 及时改善缺氧状态。

2 护理措施

2.1 及时发现早期休克症状

2.1.1 观察神志与表情

患者在创伤和失血早期, 机体代偿功能尚好, 神志一般清醒, 精神紧张或有烦躁、焦虑;随着休克加重逐渐进入失代偿期, 患者脑组织供血逐渐减少, 缺氧加重, 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迟钝, 甚至昏迷, 表示病情恶化。因此, 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与表情。

2.1.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休克患者体温一般偏低, 如患者突然体温升高表示有其它感染, 要及时报告医师。休克初期, 脉搏加快, 随着病情的进展, 脉搏细速出现心律不齐, 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 甚至摸不到。大部分休克患者均伴有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性增加, 当出现呼吸加深、加快或变浅不规则及鼻翼煽动时, 提示病情恶化, 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因此, 严密观察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是抢救的关键。在抢救过程中, 每隔15~30min测量血压1次, 并作好记录, 直至血压稳定后可减少测量次数。在休克晚期, 应每隔5~10min测血压1次, 直至稳定。

2.1.3 尿量监测

尿量是观察、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 在抢救的过程中, 严格认真地监测尿量极为重要, 若尿量﹤20m L/h应加快输液, 当尿量﹥30m L/h, 表示循环有所好转, 此外还应注意中心静脉压及尿的比重、颜色等, 要及时进行动态监测发现疫情, 报告医师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2.2 预防早期并发症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易并发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极高。因此, 加强围术期的监测与管理, 妥善处理各种并发症, 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除常规无创监测血压、ECG、Sp O2和尿量外, 应尽量有创监测MAP和CVP, 及时准确发现血流动力学变化, 更好地指导液体复苏。单位时间内尿量, 是反映肾脏血流通畅的指标, 若尿量<20m L/h, 应警惕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易引起止血不良, 加上大量液体复苏可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因此, 在液体复苏过程中, 应定时化验血常规和血凝功能, 以明确失血、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状态。一般认为, 纤维蛋白原 (FB) 正常, PLT<65×109/L, 多见于稀释性减少;PLT、FB正常, 活性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APTT) 延长, 多见于Ⅴ、Ⅷ因子缺乏, 应输注新鲜冷冻血浆;PLT﹤50×109/L且持续性下降, FB明显减少, PT、APTT延长, 则应高度警惕DIC的发生。本组有2例病人在术中PLT从正常值降至50×109/L以下, 且持续进行性下降, FB从3g减少至0.1g, PT、APTT从正常值延长至﹥100s, 创面渗血不止;经及时补充FB和新鲜冷冻血浆后, 术毕PLT>50×109/L, FB>1.6g, PT、APTT基本正常, 有效控制了DIC的发展。

2.3 其它护理

待患者血压稍稳定之后, 迅速转送入手术科室。做好有关科室的交接班, 不能因交接不清而拖延手术时间, 如上止血带的患者, 除了该肢体有明显标志及注明上止血带具体时间外, 仍需与有关科室严格交接班, 以免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引起肢体坏死。休克初期患者会有焦虑不安, 甚至精神错乱, 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患者受伤和拔掉身上的导管和导线。休克时常采取许多有创治疗措施, 如导尿、插中心静脉压导管、气管内插管等, 这些都可能引起感染, 在做此类操作时, 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另外, 抢救休克时, 常有大量的口头医嘱, 执行前后应及时查对, 避免差错。

3 结语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起病急、重, 易危及生命, 及时发现和诊断,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快速纠正休克、做好输氧及术前准备、尽快手术是提高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但有些患者出血症状容易被其它病情掩盖, 若护理与监控不当可能使病情迅速恶化。抢救最有效的手段是尽早手术止血, 随后充分液体复苏, 恢复有效血容量, 改善低灌注状态。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 何种情况下需要行限制性液体复苏以及持续多长时间, 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液体复苏, 但是“尽快处理”也是限制性液体复苏所强调的, 要严格掌握时间, 不宜超过1h[3]。因此,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要求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症状, 预见病情的动态变化,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及高质量的护理, 保障抢救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曲明霞, 田贵祥.复合外伤第一小时的护理及意义[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1, 10 (5) :229.

[2]黄爱珍.心肺脑复苏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2) :126-128.

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体会 篇4

创伤失血性休克为外科工作中的危重急症,如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患者的死亡,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在临床抢救与护理中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我院自2012年1~12月共收治的1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了总结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16例均为2012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在18~70岁,以青壮年多见。其中多处骨折6例,动脉损伤3例,多处骨折合并颅脑损伤4例,骨盆骨折合并腹部及其它多处损伤2例,1例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后1.5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

2护理体会

2.1临床护理

2.1.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有效的呼吸支持,病人头部稍后仰并偏向一侧,同时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浓度不超过40%,流量为2~4L/分。患者呼吸道必须保持通畅,遇到面部骨折者,一定要彻底清除呼吸道内血块,积痰及异物。遇喉头水肿或昏迷病人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并于口内置放一通气道内利气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2.1.2迅速补充血容量,用16~18号的套管针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静脉穿刺部位可选择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必要时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

2.1.3排除一切导致休克的因素,本组16例患者休克原因,除低血容量外,就是与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出血有关,要迅速及时处理。一般肌注杜冷丁50~100mg或强痛定50~100mg为好,但要注意该类药物有抑制呼吸的副作用,禁用于创伤合并呼吸困难。经详细检查凡表浅小动脉或小静脉出血者,可用小血管钳或结扎止血。如为大面积软组织挫伤而导致的出血或渗出,一律用无菌纱布,棉垫加压包扎。骨折患者,应局部制动。

2.2病情观察

2.2.1意识与表情:

休克早期脑组织缺氧尚不严重,脑部神经细胞仍处于兴奋状态。此时患者感到口渴、烦躁、焦虑或激动,血压还未明显下降。当休克加重时,脑组织血液灌注量进一步减少,神经细胞的反应性降低,病人转入抑制状态。此时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昏迷等。

2.2.2皮肤与粘膜:

应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湿主工。可从面颊、口唇、眼睑、四肢等部位观察。若皮肤苍白或发绀有斑状阴影,或四肢皮肤湿冷,表明周围血管收缩,循环郁滞。若在治疗过程中皮肤由苍白或发绀转变为发红,四肢由湿冷转为温暖,出汗停止,说明周围组织毛细血管灌流改善,休克有所好转。本组1例患者躯干上出现出血斑,怀疑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2.3血压、脉压与脉搏:

休克时血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时出现较晚。在休克的代偿期血压可以不变,甚至略有升高,对此类患者不能放松警惕,每15分钟测量一次。在监护病人血压的情况下,应了解病人的年龄、以往的血压情况,每次测量后应准确记录,以对病情的发展动作的观察。一般患者的收缩压下降至80毫米汞柱以下(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数值比原来下降20%左右或较以前所测基础值低30毫米汞柱),脉压差小于20毫米汞柱并有组织血流减少的表现者,可诊断为休克。休克早期心率出现代偿性增快,故快而细的脉搏常在休克早期发现。休克晚期心力衰竭,脉搏改变为慢而弱。在休克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虽低,但脉搏清楚可及,手足温暖,说明微循环灌注尚好,休克在好转。脉搏由快转为正常,脉压差由小变大,说明微循环阻力降低,心搏出量增多,也表明病情在好转。

2.2.4呼吸频率、幅度的改变:

当出现呼吸加快、变浅或不规律或出现呼吸困难,应警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2.5肾功能的监护:

對于创伤休克患者应常规留置尿管,持续引流尿液并记录每小时尿量及颜色。当动脉压为80毫米汞柱时,每小时平均尿量为20~30ml,低于70毫米汞柱时,尿量将极度减少,甚至无尿。如果休克得不到积极纠正,可出现肾小管广泛坏死,而导致肾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王书平,梅景华,赵翠梅.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 实用医药杂志,2012,05,54-55.

严重创伤失血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42例;年龄15岁~57岁, 平均年龄 (40.3±2.8)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 min~2 h, 平均 (1.0±0.3) 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1例, 高空坠落24例, 爆炸伤11例, 锐器伤6例, 其他8例。休克程度:轻度63例, 中度22例, 重度15例。受伤部位:颅脑损伤33例, 胸部创伤32例, 闭合性腹部伤18例, 四肢及骨盆伤17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致伤原因、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一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休克程度迅速输注扩容液体和止血;二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三是持续复苏抢救, 建立2~3条静脉通路, 必要时切开静脉和中心静脉置管, 使血压快速恢复正常水平;四是迅速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利用已建立的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 必要时输血或补充平衡液。同时利用一条静脉通路补充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研究组给予急诊护理配合并发症预防性干预: (1) 组建急诊护理小组, 迅速评估病情, 并评估判断病情走向, 制定急诊护理方案。 (2) 排除休克因素。休克与失血过多有关, 剧痛疼痛也是诱发因素[3]。考虑到绝大部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系创伤引起剧痛致休克, 但不排除失血过多因素, 因此在输血补液的同时肌注度冷丁或镇痛药物。对骨折患者需要适当地进行制动, 避免因移动引起软组织或者周围神经受损。 (3) 术后预见性护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多无法自主呼吸, 或呼吸道受阻, 可能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创伤还会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短时间下降, 血尿酸、血肌酐异常上升, 从而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导致急性肾衰竭;大量失血会直接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血管凝血等严重并发症。以上并发症诱发因素均应第一时间纳入到病情评估中, 预防性地加以干预。密切监视患者呼吸、血压、脉搏、心率、心音等体征, 以评估是否产生上述并发症;做好24 h尿量检测, 尿量变化是纠正休克的重要参考指标。若尿频少或无尿, 推测肾功能衰竭或肾功能不全[4];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变化, 若出现紫绀、水肿或苍白等反应, 推测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 (ECG) , 若血氧饱和度<90%时考虑为肺部相关并发症;若血压持续下降则考虑是否存在继发出血现象。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急救成功率:按失血性休克程程度分类标准, 经抢救后休克好转或休克症状消失, 病情趋于稳定, 视为救治成功。好转:休克明显缓解或降级, 休克症状完全消失, 或程度由中、重度转为轻度;无变化:休克症状始终未见缓解, 程度未见变化;恶化:休克症状加深, 程度加重。 (2) 并发症:记录护理过程中和接受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脏器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凝血、水电解质紊乱等。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休克恢复情况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休克好转39例, 好转率78.0%;对照组好转30例, 好转率60.0%, 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31, P<0.05) 。研究组轻度休克好转率83.9%, 而中度和重度分别为75.0%和57.1%;对照组轻度休克好转75.0%, 而中、重度则下降为50.0%和12.5%, 提示休克程度越轻, 救治成功率越高。见表1。

2.2并发症研究组50例患者中出现1例 (2.0%) 并发症, 为水电解质紊乱;对照组患者出现7例 (14.0%) 并发症, 其中3例水电解质紊乱, 3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例脏器功能衰竭。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 (χ2=6.052, P<0.05) 。

3讨论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起病突然, 伤情危重, 且往往涉及身体多个部位和重要脏器, 病死率高。临床实践证实, 受伤后24 h内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对保证救治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对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必须坚持“抢救优于诊治, 优先处理致命伤”的原则, 根据临床经验及病情进展走向, 动态评估病情, 尤其是预判休克早期症状。目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存在的问题是, 对并发症预防性护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和具体有效的措施, 以至于在急诊护理过程中过多地集中于致命伤干预, 而对潜在的并发症容易忽略, 影响后续治疗和预后。本研究在坚持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干预, 从患者入院时起, 立即对其病情及个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用动态性护理思维推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如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并实施预防性干预。控制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 有助于为后续治疗和预后改善奠定条件, 甚至决定患者能否存活下来, 从这个角度上说强化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干预, 对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研究组救治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31, P<0.05) , 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6.052, P<0.05) 。因此, 急诊救治过程中, 实施常规护理+并发症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 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卢换香.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2) :22-23.

[2]周伟, 朱月兰.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5) :1684-1685.

[3]林沂妹, 陈志霞.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的预防[J].吉林医学, 2015, 36 (140) :3203-3205.

严重创伤失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98例,该组男76例,女22例;年龄12~86岁,平均年龄(39±6.7)岁,开放性损伤27例,闭合性损伤71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4例,锐器伤9例,坠落伤17例,挤压伤8例,爆炸伤3例,其他伤7例;腹部损伤情况:单纯脾破裂27例,单纯肝破裂23例,腹部多器脏损伤36例;腹部单纯性空腔脏器损伤10例,腰椎骨折伴截瘫2例。合并伤:胸腹联合伤8例,颅面部轻微损伤7例。入选患者根据其损伤特点按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且两组患者在救治时间、性别、年龄、病情情况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救治方法

所有患者的治疗都按照国际创伤复苏急救的原则来进行救治。其不同点在于观察组采用限制性体液复苏的方法复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液复苏方法进行对患者的进行复苏。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肾衰竭(AR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等,其他并发症包括肠坏死、粘连,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等。两组死亡病例均为院内死亡。

1.3 观察指标

记录好患者就医时间,所输入的液体总量、胶体量。患者并发症的种类、发病情况以及死亡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资料来进行分析。该研究的计量资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n(%)]比较则用χ2检验的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采用传统体液复苏的方法

来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的是限制性体液复苏急救的方法来治疗,其复苏时间,液体用量等情况见表1。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的并发症情况

AR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伴随的其他并发症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08%,对照组死亡率10.20,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体数据见表2。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除ARFP>0.05,无统计学差别,其余各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严重腹部创伤是临床常见病症[4,5]。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机体出现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输入体内的速度和液体量,让机体的血压处在较低水平范围内,直到患者完全止血。在失血性休克救治的过程中,补充血容量是关键。对于补充的方法,是全量补充还是限量补充仍存在争议性。在传统的体液修复的过程中,在补充体液量时,往往出血并未控制,体内血液流失后,新补充的体液会稀释血液,使血浆中的碱性溶质被稀释,引起酸中毒,易使得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同时,过多的体液会打破原来的体液调节机制,加上酸碱平衡的失衡,往往会影响血液凝血机制,甚至已形成的凝血块发生脱落,加重病情的危险度。限制性体液修复方法可使血压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的同时,又防止血液酸碱平衡和凝血机制失衡的发生,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以逐渐达到康复状态[6,7]。

针对以上理论,该院通过对照试验的方法观察研究来验证限制性体液修复在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的救治效果和预后情况。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为10.20%,远远小于对照组的18.37%,通过限制液体的输入,降低了肺水肿的概率,因此ARDS的发生率会明显降低。与郑悦亮等人[8]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研究结果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而观察组的DIC、脓毒血症和死亡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因为血液稀释程度低,所以其凝血酶稀释程度低,血压相对为低水平,减轻了血压对血管的压力,有利于血凝止血,且不增加ARF的发生率。其效果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限制性液体复苏最大程度上维持患者机体可耐受的低压状态,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对机体的损伤程度。虽然我们能够从研究结果得出其法是切实有效的,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复苏指南,在工作中选取最佳的治疗方式,还需共同摸索,以更好的造福临床患者。

摘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98例严重腹部创伤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人。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体液复苏救治方法来进行救治。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是(2226±325)m 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为10.20%,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为10.20%,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8.1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4.29%,病死率为4.08%,对照组平均输液量为(3498±592)m L,ARDS发生率为18.37%,,ARF发生率为10.20%,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6.33%,DIC发生率为22.4%,病死率为10.20%。两组对比,除ARF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体液复苏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能够降低一般休克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死亡率也较传统体液复苏方法明显提高,预后改善情况良好,其综合复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部创伤,限制性体液复苏,失血性休克

参考文献

[1]陈昱.限制性体液复苏治疗40例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33-134.

[2]王阿凤,陆关珍.胸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3):45-47.

[3]刘庆文,周宾径,秦宏兴,等.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7):506-508.

[4]王世杰.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2):124-125.

[5]丁威威,吴性江,黎介寿,等.严重腹部创伤的损伤控制性处理策略[J].创伤外科杂志,2013(5):477-478,481.

[6]卢瑞梅,陈发球,区秀凤,等.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在腹外伤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9):44-45.

[7]陈发球,陈锡林,林惠文,等.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5(2):108-110.

创伤性失血患者的输血护理 篇7

关键词:创伤性失血,紧急输血,护理

创伤合并失血是外科常见病症之一, 创伤性失血导致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 也是休克的最常见类型。常见病因主要有交通事故伤、机械损伤 (如枪弹伤、切割伤、穿刺伤等) 、坠落伤和其他类型创伤。患者受到创伤时由于发病突然, 常合并多组织、脏器损伤, 往往伴有大量失血, 加之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 形成机体代偿失调, 是救治中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1h内是创伤救治的关键时期, 正确有效的早期外科处理对降低创伤性休克综合征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1]。针对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 血液制品在复苏治疗中作为常用的胶体复苏液来使用, 护士作为临床输血的具体执行者, 输血护理的质量关系到临床对患者的救治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至2012年5月年间因急性创伤接受成分输血治疗的123患者中, 男性78例, 女性45例, 年龄8~72岁;其中交通事故伤55例, 机械切割伤、穿刺伤8例, 坠落伤43例, 牲畜踩踏伤1例, 坍塌挤压伤6例。全部123例患者中伴骨折、内脏损伤等多脏器组织复合伤114例, 占93%, 单纯损伤致血管破裂失血8例, 占7%。

2 护理方法

2.1 输血前准备

2.1.1 充分告知患者和家属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风险, 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输血前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接医嘱后备齐所需物品, 核对、交叉配血管标识信息完整无误;床旁再次与受血者信息确认, 规范采集血液标本后连同输血申请单、配血检测单立即送达输血科, 核对登记并记录送达时间。

2.1.2 收到取血通知后, 立即到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双方共同核对配血信息:

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ID、血型、配血结果、血制品种类、数量、血袋号、保存有效期;检查血袋包装完好性, 有无溶血、凝聚、污染、渗漏现象。查对基本信息无误, 血液正常后双方签字确认并记录取血时间。

2.1.3 由2名护士核对领取的血液信息正确无误, 到床前再次行“三查、八对”后进行输血操作。

领取的血液在输血前室温保存不超过30min。

2.2 输血及护理观察

2.2.1 将所输注成分血轻轻混匀, 勿产生过多气泡以免溶血和堵塞输血器。

开始输血前评估患者状况以确定输血的种类和输注速度, 记录时间。一般先慢后快, 休克抢救时可加压输注, 不同供血者血液间隔少量生理盐水, 不可在所输注的血制品内添加其他治疗药品。

2.2.2 密切观察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 通知医生紧急进行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 同时保留输血物品并通知输血科一起核查原因。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时停止输血,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给以对症治疗。有轻微的过敏反应时可减缓输血速度, 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严重时停止输血并积极防治过敏性休克。

2.2.3 随时监测和及时记录输血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积极执行原发病治疗及护理操作。

2.3 输血后护理

输血完毕后及时完善和保存护理病历和输血记录文书, 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 详细记录发生情况和过程, 与血袋一并送输血科统一保存处理。加强对病房的巡视, 密切观察和记录输血患者主要体征和其他生理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异常状况。

3 结果

严格执行制定的输血程序和护理操作流程, 经输血治疗患者中2例发生轻微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对症治疗缓解后继续输血治疗, 2例经输血治疗后因多脏器和神经严重损伤死亡。121例患者获得预期治疗效果。

4 讨论

创伤急救原则主要有急救复苏、早期液体复苏、综合治疗;创伤全身并发症有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ARDS、DIC、骨筋膜室综合征、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2]。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FFP) 、红细胞和血小板为主, 输入的FFP与红细胞或血小板与红细胞比例越高, 患者的生存率越高[3]。血小板由于采集和保存有特定要求, 一般医院难以常规用于急诊输血。急性输血反应临床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性发热反应表现为输血15min至2h出现难以用原发病解释的畏寒、发热、出汗, 体温可达38~41℃, 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明显变化, 一般停止输血后症状即可缓解;过敏性输血反应表现为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 严重时可发热, 面部和结膜充血, 喉头粘膜水肿致呼吸困难, 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后果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是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表现为输血后24h内寒战、高热、腰痛、皮肤潮红、酱油色尿、血压下降、创伤部位渗血等。

输血前全面的免疫血清学检查, 包括灵敏的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和的抗体筛查可避免或减轻免疫性输血反应[4]。护士在输血执行过程中, 认真核对, 统一安排专人执行观察和记录, 认真分析输血中出现的如何异常症状和体征, 追查原因并及时处理可以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差错事故[5]。护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建立和应用临床输血路径[6], 可以规范临床输血操作流程、增加临床输血安全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安全有效地实施输血, 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和救治成功率一直是医学关注的焦点, 也是输血治疗救治成功的保证。输血治疗和护理作为创伤失血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 外科医护人员应当掌握急诊输血的各种应急措施。掌握好救治中相关理论知识及各个环节护理操作技术, 严格遵守护理操作程序, 对提高输血治疗风险的预见性, 增加临床救治成功率均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义兵.161例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救治护理要点分析[J].鄂州大学学报, 2011, 18 (5) :44

[2]王东, 孙海钰.骨科创伤救治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272-310.

[3]马丽, 张生锁, 潘宁玲.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策略及新观念[J].医学综述, 2010, 16 (22) :3463-3465.

[4]许德义, 张哲, 彭明喜, 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3 (增刊) :90.

[5]刘景汉, 汪德清.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83.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体会 篇8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从2010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接治的创伤性缺血性休克患者病例中随机选出的70例, 其中男5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为 (39.42±5.67) 岁。患者受伤因素较多, 其中包括车祸36例、坠伤8例、刀伤12例、压伤7例、其他原因损伤7例。患者中出现颅脑部位损伤者有42例、胸腔部位损伤者29例、腹腔部位损伤者33例、脊椎部位损伤者18例、四肢部位损伤者17例。患者中单独部位损伤者有21例、两个部位损伤者有37例、两个部位以上损伤者有12例。患者从受伤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均为0.5~7 h, 平均时间为 (5.28±3.17) h。患者在入院后均表现为神志模糊, 脉搏超过110次/min, 脉压差<4 k Pa。

1.2 方法

1.2.1 对伤情进行评估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一般表现为伤情明显但复杂的情况, 而且其血液流失较多, 对患者的急救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当患者被接至医院时, 首先就应该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 了解患者具体的出血部位、创伤原因、出血量等, 并及时对患者的瞳孔、呼吸、体温等生理状况进行探查, 确定患者意识清醒程度, 对心跳、血压、伤口感染等生理指标进行密切监控, 根据患者实际受伤程度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要对其创口进行有效的清洗, 以免造成细菌及病毒感染的情况[2]。

1.2.2 建立呼吸通道

当患者入院后, 应及时为患者建立其通常的呼吸通道。首先需要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洗, 将多余的口腔分泌物和血液清除, 以免异物阻塞呼吸道。其次是对患者舌头进行处理, 如果患者有舌头后坠的情况, 应及时利用舌钳将其夹出, 自然放平。如果患者佩戴有假牙, 并且假牙仍然留存在口腔内的, 应将假牙取出。然后为患者建立呼吸通道, 在必要时应为患者采取插管式辅助呼吸方式, 以此保证患者呼吸的畅通。对患者进行常规输氧, 给氧浓度应控制在40%~50%, 避免出现高浓度氧麻醉患者神经的情况, 氧气的流量应该控制在6~8 L/min。在急救过程中, 如果患者出现了心脏急停的情况, 应及时采取心肺复苏。另外, 在建立呼吸通道的同时, 还应该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以保证药液和血液的正常输入。本次分析中, 有32例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26例患者利用口罩式呼吸器辅助呼吸, 患者均建立两条主要静脉通道, 分别在颈部和上肢较为粗大静脉上。本次分析患者均接受补液输送, 主要为平衡液[3]。

1.2.3迅速止血止痛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一般表现为严重外伤, 因此患者出血情况比较严重, 应在入院后的第一时间为其采取止血措施。当患者进入急诊室后, 应为其立即采取压迫止血措施, 如果出现了主动脉或较大静脉破裂的情况, 应该利用止血钳辅助止血, 必要时可以用纱布对伤口部位进行包扎止血。待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下来以后, 可以对患者伤口进行反复清洗, 之后采取缝合措施。对于四肢出现开放性创口时, 应先对患者受伤肢体进行固定, 对骨折情况进行早期处理后再进行包扎和后续处理。当患者伤口呈现活动性时, 应先用无菌敷料进行止血, 之后再进行包扎。如果在对闭合性损伤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后, 患者各项生命提升仍然呈下降趋势, 同时伴有四肢冰凉、瞳孔无反应以及面色苍白等情况时, 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腹部穿刺引流, 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内出血的情况。当对患者进行急诊救治时, 患者因伤口过大而导致的剧烈疼痛感, 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为其注射吗啡、哌替啶等止痛药物, 注射方法包括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但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一些因严重颅脑损伤或已经出现严重肺功能衰竭的患者, 禁止使用止痛类药物, 以免因神经麻痹导致患者病情加重[4]。

1.2.4 密切监控体征变化

一般情况下,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都会表现出危重病情, 并且病情发展较快,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大。因此, 在医师对患者进行施救的同时, 应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控, 主要包括患者皮肤颜色、体温、瞳孔变化、呼吸、脉搏、血压、尿量等。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波动时应及时提醒医师进行相应的救治措施。此外, 还应该对急救过程中患者的各脏器功能进行检查, 以免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的各类并发症。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 脉压差减小的情况时, 应确定为患者病情恶化, 医护人员应及时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1.2.5 常规检测和术前准备

当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 还应该对患者的各项常规指标进行检测, 取患者血液、尿液样本进行分析, 对血常规、尿常规以及尿比重等数据进行记录, 以此作为医师下一步治疗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 医护人员还应该提前对各类手术仪器进行准备, 包括血液、手术器材、备皮等, 以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5]。

2 结果

经过对70例患者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 在本院医护人员积极的抢救之下, 70例患者中存活下来的病例共58例, 抢救存活率达82.56%;而出现死亡的病例有12例, 死亡率为17.14%。其中死亡病例中有8例是在入院后4 h内即宣告死亡, 另4例患者则是在入院后4~24 h内宣告死亡。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在接受急救前出现严重创伤, 失血量过大造成的, 12例患者均是无手术条件或未来得及进行手术。

3 讨论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致死原因就是患者的大量失血, 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会出现血液循环平衡不足, 供氧量下降、细胞活性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等多种症状, 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在急救的过程中, 大量的失血会在1~2 h内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在医学界将1 h作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 相关医护人员要保证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在院前和入院后的抢救工作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但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 一切以保证患者生命为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连阳.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221-222.

[2]刘俊波.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J].现代医学卫生, 2010, 26 (11) :1604-1605.

[3]黄祖春, 陆生军, 陈兴, 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6) :53-54.

[4]张文武, 黄子通.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J].中华使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1:1498-1499.

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210例, 男143例, 女67例;年龄15~72岁, 平均 (43.1±6.9) 岁;其中车祸致伤89例, 高处坠落致伤59例, 刀伤57例, 自杀5例;合并多处骨折115例, 开放性损伤49例, 四肢损伤29例, 上肢绞断17例。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休克表现, 其中11例严重昏迷, 临床体征不可测。

1.2 急救方法

患者均于收治后立即开展紧急抢救, 具体方法如下: (1) 准确判断患者的伤情, 创伤后1h内是抢救的最佳时机, 与患者的生死紧密联系, 接诊时根据患者伤口的出血、临床体征以及意识状态进行初步判断, 并提出具体的急救措施。 (2) 给患者应用呼吸机, 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和氧气的充足;选择最适宜的体位增加患处的回血量;患者出现呼吸低迷时立即使用通气管;失血性休克患者容易发生低氧血症, 保证供养的浓度与流量适度;有心脏功能停止表现的患者迅速增加心肺复苏;依据现实情况采用机械通气设备。 (3) 接受患者后立即建立双静脉通道, 一方面保证血液与体液的及时补给, 避免急性肺损伤或多器官衰竭;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需要保证急救通道, 及时给予相关药物调整体内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4) 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保证血液供给平衡, 促进各器官血液充足, 开展用药时需保证由小剂量作为起始剂量, 逐渐缓慢加量, 并实时监测用药的速度。 (5) 给予抢救措施的同时, 对患者出血处进行有效处理, 骨折患者可增加外固定、降低出血量, 但存在内部脏器出血者需即行手术,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6) 增加生命体征监测, 通过脉搏、心跳、血压等数据对患者做出准确判断, 指导急救开展的正确性和继续治疗的方向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准确记录急救前后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等指标, 并开展比较与分析。急救后统计死亡例数与转科室例数, 根据具体数据计算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急救处理后, 210例患者中174例继行了急诊外科手术, 36例转入ICU并发开展观察治疗, 共抢救成功202例, 抢救成功率为96.2%, 急救后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急救前, 心率低于急救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在急诊医学理论中,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主要是指当机体受到创伤后出现大量失液、失血导致有效循环、微循环灌注不足而引起多个生理器官出现代谢紊乱或者功能障碍的综合性病症[2]。本研究通过对210例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了急救处理, 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抢救后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显著改善。生命体征的平稳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便利, 本组患者经过急救后174例继行了急诊外科手术, 36例转入ICU并开展观察治疗, 最终抢救成功率为96.2%, 仅8例患者因多器官衰竭引发死亡, 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现将急救处理的要点总结如下: (1) 加强对患者早期的临床观察与判断:创伤引发失血性休克患者评估病情程度的主要方法是依据皮肤颜色的变化, 患者皮肤逐渐苍白、四肢浅表静脉逐渐变细是临床判断严重程度的主要依据, 在开展体征监测前具有指导价值。收治患者后立即开展各项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 通过血压、脉搏、心率等基本变化来早期判断是否存在休克风险。观察损伤周边的血管变化, 休克前期小静脉血管发生收缩, 增加静脉通道建立的难度。血容量逐渐减少会造成患者循环系统代偿, 随着病情加重引发意识障碍。 (2) 保证急救措施的合理有效:对于该类患者首先应保证的是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这是急救开展的前提条件, 抢救原则是先处理心脑血管及脾肺脏器的致命损害, 存在呼吸停止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而后给予呼吸道保证, 选择适合体位, 清除呼吸道异物, 对于严重损伤患者增加气管插管。呼吸道畅通后立即给予止血控制, 休克大多由于大量失血而引发, 所以控制失血情况能降低休克的发生率。随后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由于创伤患者的特殊性, 本研究选择两条通道, 不但保证了体内能量的供给, 也为急救创造条件。对存在骨折的患者还需给予相关的外固定措施, 减轻疼痛的同时避免长期失血。

综上所述, 对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中应保证有效准确的临床观察与判断, 为急救措施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急救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的监控, 可有效避免二次损伤的发生, 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210例, 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急救措施和临床施治, 观察患者抢救后的各项生命指标与抢救成功率, 总结相关急救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经过急救处理后, 210例患者中174例继行了急诊外科手术, 36例转入ICU并发开展观察治疗, 共抢救成功202例, 抢救成功率为96.2% (202/210) , 急救后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急救前, 心率低于急救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应保证有效准确的临床观察与判断, 为急救措施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急救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的监控, 可有效避免二次损伤的发生,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创伤与损伤,失血, 出血性,急救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旭, 张林.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院前及院内急救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8) :200-201.

上一篇: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下一篇:理解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