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危重患者

2024-07-12

潜在危重患者(精选八篇)

潜在危重患者 篇1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心胸外科,潜在危重症患者,护理,ICU满意度

“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患者安全”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1]。“潜在危重病”即入院时患者主观诉求不强烈, 表面上看无特定器官衰竭的明显依据, 但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处理, 有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后病情急剧快速发展, 演进为危重病, 甚至危及生命。该类患者的入院评估非常重要, 评估的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 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2]。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是近年来国外新兴的以生命体征为基本评价指标的快速病情评估系统, 由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演变而来。此系统依据患者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和意识等五项基本生命指标进行综合评分, 将病情危重度分值化, 据此进行基本分类, 以便针对性实施诊治, 具有快速、简捷、科学及对病死危险性进行预测等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生执业模式的改变对病房护士病情观察及护理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3]。为了探讨心胸外科住院患者的最佳护理模式, 选择400 例心胸外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住院患者进行护理, 分析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应用于心胸外科优质护理中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心胸外科住院的患者400 例, 其中男225 例, 女175 例;年龄16~65 岁 (平均36±3.5 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42 例 (35.50%) , 冠心病75 例 (18.75%) , 先心病 (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 右室双出口等) 43 例 (10.75%) , 肺癌115 例 (28.75%) 、食道癌25 例 (6.25%) 。选择2014 年1 月~2014 年6 月在心胸外科住院的200 例患者为对照组, 2014 年7 月~2014 年12 月在心胸外科住院的200 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心胸外科的病患均无基础疾病, 排除患者及家属不配合者, 排除有基础病变者。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治疗及护理同意书。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医保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对照组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住院流程常规处理, 责任护士对新入院和术后患者进行常规的生命体征测量评估, 将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安置于普通病床, 将存在心脏骤停、呼吸道梗阻、心律失常、心衰等潜在危重症, 病情随时有变化的患者安排在抢救室。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报告医师后采取对应的急救措施进行处理, 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临床工作经验对患者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观察组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系统通过对相关的每一项生理参数进行观察并赋值, 即给予一个分数, 将所有参数评分相加得到一个总分并判断是否达到或超过了事先约定的触发值, 从而启动相应的医疗干预预案[4]。MEWS经过实践改良得到简化, 由收缩压、心率、呼吸、意识、体温构成, 见表1。每个参数0~3 分, 总分15 分。评分时用患者资料先对照参数, 获取单项参数分值, 各项参数所得分值之和为总分。该评分的最大优点就是简单易行, 能在患者床旁快速获取参数, 数分钟完成对患者的评分及病情评价, 目前应用于14 岁或以上的患者[5]。观察组手术患者在入院时、术后回病房上心电监护动态评估至生命体征平稳;未上心电监护的患者术后回病房的当天, 由白班责任护士、晚班护士、夜班护士各评估1 次、病情变化时连续动态进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估, 进行手术患者的动态病情观察, 及时发现潜在危重症的早期生命体征变化。每次评估发现潜在危重症的早期生命体征变化, 根据分值及时报告并床旁边严格交接班。直到单项<2 分 (不包括呼吸单项2 分) 或总分<4 分才停止评估。同时在电子记录模板记录, 随时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3 评价方法分析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和再次转回心胸外科ICU的机率, 比较患者及家属对优质护理的满意度。意外事件发生包括心脏骤停、呼吸道梗阻、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心衰等潜在危重症。手术后患者从心胸外科ICU再转回专门安置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的普通病房, 在恢复期间发生意外情况, 通过紧急处理后患者需要再次转回心胸外科ICU进行监护或继续抢救。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总分共计为100 分, 非常满意评分为≥99 分, 满意为≤95 分, 不满意≤90。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1.0 软件对所有收集的患者数据做统计、分析,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观察组发生意外事件26 例, 发生的机率为13%, 对照组发生意外事件80 例, 发生的机率为40%, 两组比较差异 (P <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2 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观察组满意度调查总满意率为97%, 对照组满意度调查总满意率为92%,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3。

3 小结

心胸外科3病室的手术患者主要是做心脏搭桥、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瓣膜成形术、复杂性心脏病矫形术、还有心内膜炎和心脏肿瘤及肺癌、食道癌、胸腺瘤、漏斗胸矫形、气胸的肺大泡切除等, 患者的病情变化十分迅速, 有些患者生命体征看似稳定, 事实上随时可能出现潜在危重症, 危及生命。责任护士需根据病情变化情况, 及时观察生命体征, 再给予相应处理, 方能提高优质护理满意度。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香港、台湾的大多数医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8,9]。文献说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预测心外手术患者评价病情、预后, 尤其是在住院患者潜在危重症的早期识别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10]。引进MEWS系统将护士的被动执行医嘱改变成主动观察病情, 责任护士也能够根据MEWS系统的数据来报告医师和相关专家, 体现了优质护理中患者安全第一的精髓。采用MEWS系统后, 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比较:对照组发生意外事件80例, 发生的机率为40%, 观察组发生意外事件26例, 发生的机率为13%, 两组比较差异 (P<0.05)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早期预警评分进行护理, 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低于对照组, 手术患者再次转入ICU的机率也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调查显于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心胸外科优质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是肯定的, MEWS可有效评估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 提高手术患者术后潜在危重症的早期识别率, 提高患者安全。综上所述,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具有准确率高、结论快、方法简便等优点, 用于心胸外科优质护理中, 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 降低术后患者再次转回ICU的机率, 并提高患者满意度调查的满意率, 对责任护士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2014-10-24.

[2]周小金, 赵紫榆, 汤月萍.“潜在危重病”信息识别管理模式初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3 (1) :13-14.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师多点执业将分类管理.2014-10-24.

[4]彭伶丽, 李映, 贺爱兰.建立病情早期预警工作流程, 保障患者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2 (14) :1250-1254.

[5]Petrillo-Albarano T, Stockwell J, Leong T, et al.The use of a modified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 to assess stability of pediatric patients during transport[J].Pediatric Emerg Care, 2012, 28 (9) :878-882.

[6]Jeroen L, Evert DJ, Astrid G.Measuring adherence among nurses one year after training in applying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and 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 instruments[J].Resuscitation, 2011 (82) :1428-1433.

[7]Lee LL, Yeung KL, Lo WY, et al.Evaluation of a simplifi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28) and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 in predicting physiological deterioration during inter-facility transport.Resuscitation, 2008, 76 (1) :47-51.

[8]Escobar GJ, La Guardia JC, Turk BJ, et al.Early detection of impending physiologic deterioration among patients who are not in intensive care:development of predictive models using data from an automated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2012, 7 (5) :388-395.

[9]Hammond NE, Spooner AJ, Barnett AG, et al.The effect of implementing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ing (MEWS) system on the adequacy of vital sign documentation.Australia Critical Care, 2013, 26 (1) :18-22.

危重患者护理纠纷与防范 篇2

危重患者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为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因护理工作缺失导致的护患纠纷,在此将危重患者护理中出现的护理纠纷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1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

1.1患者及家属因素患者及家属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无理取闹;对重症疾病治疗上的局限性及高危险性缺乏认识,期望值过高;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维权意识增强;危重患者住院费用昂贵,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家属对抢救及治疗期望值过高。

1.2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调查显示:护士对民事诉论举证一般规则的知晓率为36%,对医疗诉讼举证的新规则的知晓率为43.5%,平均为39.75%。可见护士法律知识的缺乏[1]。技术水平欠缺,经验不足,抢救过程中技术不熟练,静脉穿刺失败,药物外渗,仪器使用不熟练,对突然发生的紧急情况缺乏正确的判断,不能及时给予处理;抢救中缺乏有序的工作行为,导致家属的不信任;病情发生变化未与医生沟通,延误抢救时机;言语行为不当。

1.3护理记錄缺陷护理记录中描述不准确,与病情不符,客观资料记录缺乏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与医疗记录不一致,有时甚至相矛盾;抢救过程中口头医嘱多,因此做回忆记录时可能有漏记现象。

1.4巡查不到位病情出现异常由家属先发现;压疮、烫伤、坠床等发生前未采取相应措施;管道堵塞、扭曲、滑脱导致不良后果。

1.5告知缺陷未告知及无效告知,主要为应该履行告知而未尽告知义务;书面告知未签字;告知对象不当,书面告知签字者为未成年人、非患者委托人或法定代理人等[2]。告知不全面,手术科室以术前对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告知不全面为主;非手术科室以病情变化告知不当为主;药物使用告知不详细;如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不全面;病情严重性、危险性未告知;在进行高风险的护理操作前未将可能发生的意外告知如吸痰告知、输注刺激性药物告知、约束病人告知等各项制度。

1.6转运安全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未告知,转运过程中设备与药品准备不足,病情监测不到位,无医护人员随行。

1.7治疗安全随意执行口头医嘱,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特殊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化疗药物、抗凝药物、降血糖药物未严格按要求输入;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未进行监测;大量输血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未采取预防措施等。

2防范对策

2.1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加强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力。

2.2改善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强调“以人为本”,做到及时服务、谨慎服务,如言行举止,护理行为,重症抢救,重点病人等。

2.3建立设备操作流程,专科疾病抢救流程,意外事件处理流程如停电、自杀等,护理人员要熟悉和熟练掌握这些。

2.4重视护理文书的记录及书写质量,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过程中经常有“这是为我自己工作作证”的念头只占25.78%[3],护理记录是一份完整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方举证的重要资料,应全面、准确、真实、及时地填写,严格管理,妥善保管,如果管理不规范也可使护士举证困难,同时还要保证与医疗文件的同步性。可定期组织学习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并由专职人员每日检查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对存在问题及时修改,护士长不定期抽查。

2.5履行告知义务解释病情要科学,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进行沟通,沟通时要体贴和关心,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危重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并发症或是高风险的操作应告知全面,签字手续要完善。

2.6剔除侥幸心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突变,准确给予处理。

2.7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危险性大,护理并发症较多,因此应做好意外事件评估,如压疮风险评估(诺顿评分),患者跌倒、坠床安全评估等,通过评估对有发生危险者,加强警示管理,书写护理记录,时时评估,积极采取有效保护性措施及健康教育,做到防范于未然。对使用保暖措施患者,应注意防止烫伤发生,向家属履行告知,引起重视。

2.8抢救药品、器械定期点检、保养,做到五定,方便取用,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2.9护士长的重要作用,掌握所管病房人力、物力、财力、设备等全面情况,经常督促和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专科护理落实情况,保持与患者,与家属,与下级,与领导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妥善解决护患间的矛盾、妥善处理医护间、领导与下级间的关系,使护理工作处于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张优琴,章亚娟,钱萍萍,等.举证责任倒置后护士证据意识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1-203.

[2]刘森林,孙伟民,俞玲丽.告知缺陷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院管理,2012,1(2):57.

危重患者生活护理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危重患者34例作为实验组, 其中男21例, 女13例;年龄18~87岁;脑出血18例, 脑外伤10例, 脑瘤6例, 均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带多管道。普通外科危重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9例;胰腺炎5例, 腹膜炎6例, 肺癌7例, 动脉瘤4例, 前列腺癌5例, 胸部外伤3例, 复合伤4例, 均实施手术治疗, 带多管道。

1.2 生活护理内容

患者在病情危重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 以往的生活护理是由家属来完成的, 护士给予协助与指导。基本内容包括:患者梳头、洗脸、漱口、擦洗身体、洗脚、会阴清洗、修剪指甲、剃胡须以及喂食、喂水和大小便等。实验组生活护理全部由护士完成, 家属协助;对照组生活护理由家属完成, 护士协助并指导。

2 落实生活护理

2.1 护理观念转变

针对神经外科患者病情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并发症多的情况, 医院率先对神经外科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 将科内护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齐全, 减少陪护, 患者的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护士的观念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由认为生活护理不是护士所做, 护士承担的工作应该是打针、发药转变到为患者进行全身心的护理, 其中生活护理占据了护士的大部分时间。护士从按流程进行流水作业到包床到护, 实施小组责任制, 工作时间由原来固定的排班到实施弹性排班, 在早晚需要为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时增加人手, 保证工作质量。

2.2 护理措施实施

护士实施包床制, 每位护士分管6例患者, 护士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护理计划。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均由分管护士完成。

3 效果观察

见表1、2。

4 讨论

4.1 两组发生不良情况对照:实验组生活护理由护士完成, 34例患者中发生不良情况3例, 占8.82%;对照组生活护理由家属完成, 护士协助与指导, 不良情况发生11例, 占32.35%。

4.2 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对照:实验组收到表扬信或锦旗较多, 护士的态度与责任心强, 总满意度为97.06%;对照组收到表扬信较少, 护士表现出的服务态度与责任心均不如实验组, 总满意度94.12%。

4.3 看似非常简单的生活护理, 对危重患者来说,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的, 必须结合一定的护理知识与临床护理经验。危重患者的生活护理不能自理, 以往主要依靠患者及家属来执行, 家属在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时存在着很多风险, 因为家属对基本医疗、护理常规知识不了解, 特别对手术后带多管道的患者生活护理中常常出现翻身方法不当, 损伤皮肤, 擦洗时动作幅度较大, 拉脱、扭曲管道、漏针;喂食、喂水量与温度掌握不准确, 出现不良情况;大小便护理中, 对量与颜色的观察不仔细、不准确, 出现记录差异;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口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护士为危重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不仅能够增强护士对病情的观察能力, 而且能很好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 融洽了护患关系, 减少了不良情况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6.

急诊危重患者的救护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66例急诊危重患者, 患者均符合王一镗[2]所著的《实用急诊医学》中各类危重疾病急诊的抢救标准。

1.2 方法

针对本研究设计出专门的急诊救护统计报表, 详细统计此1266例急诊危重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情况、患病类型与救护结果 (死亡原因) 等方面情况, 进行统计排序, 并对结果展开一定分析。

2 结果

2.1 急诊救护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构成

1266例急诊危重患者包括男851例, 女415例, 男女比约为2∶1, 年龄8~87岁, 平均 (51.4±11.8) 岁, 患者年龄<10岁19例 (1.50%) , 11~岁86例 (6.79%) , 21~岁142例 (11.22%) , 31~岁199例 (15.72%) , 41~岁179例 (14.14%) , 51~岁224例 (17.69%) , >60岁417例 (32.94%) , 患者年龄以中高龄为主。

2.2 急诊救护的疾病类型统计情况

急诊患者疾病类型排列前5名的分别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各种外伤、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各种中毒事件等 (见表1) 。

2.3 急诊救护中死亡病例及原因构成统计

1266例急诊危重患者中共发生死亡91例, 其中各种外伤34例 (10.3%) , 心血管疾病25例 (6.3%) , 脑血管疾病22例 (6.5%) , 各种中毒6例 (11.5%) , 呼吸系统疾病4例 (2.7%) ;总体死亡率为7.19%。

3 讨论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医学的边缘学科, 其最大特点就是在第一时间应对各种病情及患病程度的患者, 疾病类型之复杂决定了急诊救护具有了非常强的随机性, 尤其是对于急诊中所遇到的危重疾病患者, 救护工作更需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尽可能正确的诊断与处理[3]。

本研究结果显示, 此类急诊危重病症的发生男性较女性更多, 且可分布于各个年龄阶段, 但以青壮年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更为普遍。究其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今社会男性的生活习惯较女性更为复杂, 其工作类型也可能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 可导致男性危重患者的比率较女性更高;另一方面, 各类疾病种类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心脑血管疾病仍占据着最高比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人体功能整体衰退情况日趋严重, 加之人口寿命的延长, 某些系统的潜在疾病则会逐渐暴露出来,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这些急症中最为多发的疾病类型之一。目前国内各类急症的发病率中,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各种急症中最为多发的疾病[4], 已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同时更对人们健康与生命具有严重的威胁[5]。因此, 进一步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提倡合理膳食, 避免过度肥胖, 保持心理健康和乐观情绪,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加强高血压的控制和糖尿病的有效治疗等都是减少心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环节。

再者, 在我国社会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的情况下, 尤其是建筑、化工以及交通等行业的繁荣与进步, 必将造成大量青壮年长期工作与生活在生产第一线, 这就增加了他们接触危险因素的机会, 以至于在当前发生坠落伤、车祸伤以及各类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 对此类患者在尽量做好现场包扎与转运的同时, 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师对其展开及时有效地救护, 对其生命的抢救具重要临床意义。因此, 当前在加强一般病理性危重疾病宣传教育的同时, 可将工作开展的重心适度向宣传公共安全知识方面偏移, 必要时甚至采取某些强制手段,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正常性病死率, 同时根据以上急诊危重患者的就诊特点与规律来进行救护,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与降低死亡率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救护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与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266例急诊危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6例急诊危重患者包括男851例, 女415例, 男女比约为2:1, 年龄8~87岁, 平均 (51.4±11.8) 岁, 患者年龄以中高龄为主。急诊患者疾病类型排列前5名的分别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各种外伤、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各种中毒事件等。1266例急诊危重患者中共发生死亡91例, 总体死亡率为7.19%。结论 根据急诊危重患者的就诊特点与规律开展救护工作,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与降低死亡率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危重并,急诊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加新.再谈基层中医院急诊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5) :756-757.

[2] 王一镗.实用急诊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9-33.

[3] 张涛, 王明晓, 张斌.中国急诊医学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2) :295.

[4] 伏军贤, 李景梦, 刘丹平.综合性医院应对危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12) :43-45.

急危重病患者脑出血患者的防治 篇5

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是目前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其一旦发生, 则很难挽救患者的生命。急性法脑血官病患者发生MOF时, 其他危重患者同样可以出现胃肠功能衰竭。为此, 及时发现和预防胃肠功能衰竭, 是防治MOF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2005年2月至2007年6月住院内科收治的108例急危重患者 (重型颅脑伤、脑出血和多发伤) 的临床护理和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60例, 女性48例, 年龄12~80岁。疾病种类:重型颅脑伤26例, 严重脑出血64例 (CT或磁共振证实, 并有意识障碍) , 多发伤18例。

1.2 胃肠道功能衰竭的标准

轻到中度:不耐受饮料和食物, 胃肠道蠕动消失, 或者应激性溃疡。本组资料以肠鸣音减弱至消失, 明显胃肠胀气和便秘为标准。重度:应激性溃疡出血或穿孔。本组资料以出现消化道出血, 如呕血或便血为标准。

1.3 法莫替丁防治

对其中34例严重出血患者, 诊断明确后即给予制酸剂法莫替丁20mg静脉滴注, 2次/d, 连续3~7d。

1.4 结果 (表1)

脑出血非防治组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为63.3%, 防治组为26.6%,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重型颅脑伤组发生率46.2%, 多发伤组为44.4%。

注:与脑出血非防治组比较, P<0.05

2 原因分析

正常情况下, 胃肠道功能受到神经和体液因子的调节, 本组患者出现严重脑出血、重型颅脑伤和多发伤时, 强烈地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致使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受到抑制, 内脏血管收缩, 胃肠黏膜缺血、缺氧, 同时患者会出现体液因素的改变, 结果出现腹胀、便秘、急性胃黏膜病变并上消化道出血这些胃肠功能衰竭的表现。

3 护理和防治

3.1 密切观察, 及早发现胃肠道功能衰竭征象

本组患者多为有意识障碍者, 在未出现呕血和便血这些明显的胃肠功能衰竭征象前, 很少能自述腹部不适症状, 如:腹痛、饱胀、便秘等, 即便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时, 其述上腹不适、恶心、饱胀、便秘等症状时也多不为医护人员所重视, 大多数被归结为:卧床不活动, 未吃食物和不习惯床上排便抑制便意等所致, 上述这些症状实为轻至中度胃肠功能衰竭的表现。当患者出现明显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咖啡样或鲜红色血时, 则已为严重的胃肠功能衰竭。

3.2 轻—中度胃肠功能衰竭的护理

3.2.1 减轻胃肠道的压力

少进食易产气食物, 增加助消化的酶类药物。如腹胀严重, 可用胃肠减压吸出胃内容物, 减轻胃内张力, 改善胃黏膜缺血状态, 同时可用肛管排气。如有严重便秘, 可通过改变排便姿势, 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 服用温和的缓泻药直至灌肠导泻。

3.2.2 促进胃肠运动

如病情允许, 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因体位变化可引起肠道反射而促进肠集团式蠕动, 加快肠内容物排出。另可以脐为中心, 沿腹部四周顺时针方向做环形按摩, 或做深呼吸来挤压, 刺激肠道, 使其加速蠕动。另可针刺足三里, 加速胃肠运动。再者可服用药物如薄荷水、西沙必利等促进全胃肠道运动, 非常适于轻—中度胃肠功能障碍者。

3.3 重度胃肠功能衰竭的护理和治疗

3.3.1 注意有无“三高”、“三低”征象“三高”即心率快、肠鸣音强而多、尿素氮高的表现。“三低”即血压低、血色素低、尿少的表现。“三高”和“三低”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 在临床上表现突出并且便于观察, 同时方便记忆, 是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很好依据。

3.3.2 我们观察到的呕吐、排泄或胃内抽出的血量多为显性出血量, 因为还有大量的血积存在胃肠道内, 因此应注意当时患者的表现, 如血压、脉搏、血色素、尿量的变化, 综合判断其出血量及有无休克。

3.4 预防

297例危重患者长途转运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长途转运危重患者297例, 男, 191例, 女106例;年龄:1~75岁, 全部为救护车转运, 临床诊断情况见表1。

1.2 转诊过程中的治疗情况

见表2。

1.3 转运方法及注意事项

1.3.1 出车前的准备

接到急救电话后, 首先向当地医院主管医生了解患者病情, 根据患者情况, 准备相应的抢救仪器及药品, 若患者病情危重或成批伤等情况应立即上报医务科, 以便准备相应专科的专家随时参加抢救。每辆救护车由急救医生、护士、司机各一名组成抢救小组前往。

1.3.2 转运决定

到达当地医院后, 出诊医生详细询问病情并认真查体, 结合当地医院辅助检查结果, 明确诊断并决定转诊与否。

1.3.3 转运前准备 (1) 交代病情:

决定转诊后首先由出诊医生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 征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并在《院前急救危重病人病情告知书》上签字, 然后才能转运; (2) 转运前预处理:对高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预处理是保障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如保证呼吸道通畅, 彻底清除口腔内呕吐物、气道内分泌物, 必要时行器官插管;颅内高压患者给予脱水药, 失血性休克患者应扩容治疗, 出血部位包扎止血, 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者给予胸带固定和胸腔闭式引流等等。

1.3.4 转运途中观察 (1) 生命体征的观察:

主要观察呼吸、心跳、血压、瞳孔、神志的变化, 还要密切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等; (2) 各种管道的观察:转运时有的患者身上已经插上各种管道, 如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静脉留置针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等等, 要防止其脱落、扭曲, 保持导管畅通; (3) 原发病及并发症的观察: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等患者要严密观察其神志、瞳孔、呼吸等的变化;心肌梗死患者要询问疼痛是否缓解或加重,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有无心律失常, 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否则易引起猝死。

2 结果

297例危重患者成功转运287例, 途中死亡10例, 转运成功率96.6%。其中死于重型颅脑损伤3例, 心肺复苏后3例, 脑出血2例, 急性心肌梗死1例, 严重多发伤1例。除了10例死亡病例外, 还有44例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变化, 均经相应处理成功转运。

3 讨论

3.1 危重患者长途转运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各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 患者家属对急危重病患者抢救成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对医疗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且目前我国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 农村牧区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2], 所以到城市或到外地就医成为一种新的就医途径, 长途转运的患者将越来越多[3]。将危重病患者及早转送到医疗条件好的上级医院抢救治疗, 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是危重病医学的院前延伸[4]。

3.2 危重病患者长途转运时的评估

长途转运途中颠簸和时间对危重患者是个巨大的考验, 再加上救护车上抢救条件有限, 转运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因此, 我们一定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 出车前的评估:在接到急救电话后, 详细询问患者病情, 根据患者病情, 携带相应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并报告医务科组织相关专科专家随时参加抢救; (2) 现场评估:达到现场后, 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 结合当地医院的辅助检查,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完善车上抢救药品; (3) 途中评估:在转运途中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生命体征发生变化时随时采取应对措施。

3.3 危重病患者长途转运体会

(1) 良好的转运制度和流程是成功转运的基础:我们急救中心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长途转运工作, 多年的院前急救经验使我们建立健全了转运制度和流程, 中心所有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转运制度, 同时认真按照转运流程运作。如到现场后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危重, 在转运途中有可能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等, 征得患者家属理解, 并在《院前急救危重病人病情告知书》上知情签字, 这样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我中心在10年的长途转运工作中无一例医疗纠纷的发生; (2) 注重人员培训是成功抢救的关键:我中心所有医生均经过派出进修和院内各科室轮转学习, 并每月一次在科内进行急救技术培训, 院内常年派两名内科外科主治医师在急救中心开展工作, 所有急救人员均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急救经验, 熟练掌握了技术操作和抢救设备操作; (3) 车载设备是成功转运的保证:多年的转运经验告诉我们, 救护车是一个独立的救治单元, 车上有无足够的抢救设备, 对成功转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成功抢救的保证; (4) 通讯联络是长途转运的必要保障:救护车作为长途转运的急救单元, 由于工作环境的流动性、途中的不确定性、病情的未知成份较多等特点, 这就要求通讯联络必须通畅无阻。我们每辆救护车上都配置有一部专用手机, 并备有院内各科室的连络电话, 无论途中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及时请示妥善解决, 也能随时向中心报告情况。

参考文献

[1]杨兴易, 林兆奋, 赵良, 等.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的运行体制和专业范畴[J].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11) :791-792

[2]吕传柱, 周才旺, 张玉霞, 等.院前急救在急诊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 (6) :370

[3]陈玉明, 刘林成, 唐建星, 等.院前急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3

濒死危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2例危重濒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82例子患者创伤严重情况根据 (AIS-ISS) 进行评分均高于16分, 平均分为 (35.7±7.4) 分。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31例, 换年龄在19~71岁, 受伤至入院时间再20min~3d。其中高交通事故伤63例, 砸伤7例, 刀刺伤5例, 空坠落伤4例, 挤压伤3例。患者损伤包括:血气胸、颅脑外伤、骨盆骨折、肝脾破裂等。在入院前17例子患者出现创伤性心跳呼吸骤停。

1.2 救治方法

1.2.1 院前急救

接到急救指令迅速到达现场后, 第一时间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 主要确保患者气道的充分通畅, 立即对患者口腔和鼻腔的血液、异物、痰液等进行清除。对于出现创伤性心搏骤停患者应马上实施心肺复苏, 同时对患者立即实施止血和包扎固定。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运回医院进行急诊就诊。

1.2.2 院内急救

对于濒死危重创伤患者持续实施复苏抢救。第一时间完成深静脉置管通路建立, 及时补充患者血液容量。在实施抢救过程中, 同步完成常规性检查, 对再次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出现呼吸障碍的, 可酌情采取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必要可给予机械通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心电监护, 确保化妆呢生命体征平稳, 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 立即进行术前准备。

1.2.3 急诊手术

对于濒死危重创伤患者, 应采取及时的损伤控制外科控制术, 通过急诊手术对患者的生命损伤和出血进行及时控制, 在送入重症监护病房,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进行分次手术和对症治疗。本研究中对于骨盆骨折患者立即实施髂内动脉结扎止血, 对于外伤肠破裂立即实施和肠外置造瘘, 对术中生命体征比较稳定的患者, 可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对严重脑外伤患者在完成出血控制和复苏治疗的基础上, 及时转入专科专科病房, 实施对症治疗。

1.2.4 重症监护

在对濒死危重创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 进入重症监护, 根据需要实施会诊, 对收住专科病房的濒死危重创伤患者患者, 由专科医师实施相应手术治疗后, 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濒死危重创伤患者除实施必要的检查外, 应尽可能减少患者搬动, 尽可能请专家到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现场诊断和救治。

2 结果

本组82例濒死危重创伤患者在到达医院前, 有17例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现象, 复苏抢救无效死亡9例, 在实施急救手术中死亡2例, 术后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 进入专科病房后死亡7例, 其余62例患者经急诊手术和监控护理救治, 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大, 意外创伤的发生概率不断增高, 当前意外创伤已经占各类死亡原因的第四位, 是青壮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在对濒死危重创伤患者进行救治中, 积极处理患者原发伤, 立即进行出血控制和休克抢救是救治的基本原则, 在对威胁患者生命创伤进行处理的同时必须注意对严重缺氧表现进行及时处理, 采取有效的通气手段, 尤其是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和胸部损伤患者常常出血心跳和呼吸骤停, 第一时间恢复和维持患者的呼吸循环至关重要, 临床熟练、科学、规范的急救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濒死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 时间性十分关键, 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确保出诊迅速, 到达急救现场及时, 建立畅通的急救绿色通道, 对于病情严重的濒死严重创伤患者, 做到迅速进行病情诊断, 迅速实施急救措施。一是要通过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确定患者创伤严重程度。二是立即对置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伤情进行救治, 迅速进行止血和呼吸通畅处置。三是有效建立患者静脉通道, 及时补充患者血容量;四是要通过及时的相关检查, 确定威胁到患者生命的核心问题。五是要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 保护患者主要脏器, 做好手术准备。六是通过急诊手术控制患者早期损伤,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确定性手术。七是进行重症监控护理和对症专科治疗。

濒死危重创伤急救协调化、专科化、规范化是当前医疗发展的方向, 应采取科学的急救救治方案, 实施一体化救治,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程燕东, 周宗庆, 付志红, 等.一体化急救模式与损伤控制策略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 22 (3) :58-59.

[2]孙明寅, 李海山.创伤评估法在急诊创伤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12 (3) :188-189.

[3]鲁德生, 邵翔, 田晶, 等.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 2010, 43 (19) :12-14.

[4]崔小锋, 乃远福, 肖玉光.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措施[J].现代医院, 2006, 31 (12) :322-324.

[5]阳世宇, 唐代彬, 陈淑波, 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15 (8) :77-78.

[6]刘毅, 吕青, 张宏, 等.多发伤的临床特征与急救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5 (10) :29-31.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篇8

1 转运前准备

通过院前急救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从现场转运到急诊科, 经急诊诊治后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医院内转运, 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如出现呼吸、心搏骤停, 大出血, 心律失常等, 瞬间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也易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文献报道, 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1]。为了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转运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1 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医生、护士应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适合当前转运, 有心搏、呼吸骤停者, 有紧急插管指征但未插管者, 急性心包填塞可能导致心搏骤停等转运禁忌症者暂不转运。如患者病情危重而诊断性检查或治疗为必需的话, 护士应坚持需有医生同往, 并在严密监护下转运。

1.2 患者准备

(1) 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多的患者转运前要充分吸痰, 有条件备便携式吸痰器或空针抽吸, 以备紧急情况下抽吸痰液, 并备足氧气。气管插管患者要妥善固定好气管导管, 并做好标记。 (2) 转运前确保各管路的妥善固定。危重患者必须建立静脉通道, 以便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能及时给药。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为防止液体外渗, 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 并妥善交叉固定管路, 必要时加延长管, 防止牵拉、受压、打折。 (3) 置引流者, 应清空引流袋, 根据病情暂时夹闭引流, 防搬运中反流, 甚至脱管。 (4) 保护患者隐私。根据病情和季节注意给患者保暖。 (5) 使用保护措施, 如床栏、安全带、约束带, 防坠床。 (6) 搬动患者后应对患者再次进行评估。

1.3 风险告知及签字

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并发症、病死率、伤残率, 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有效沟通, 将转运地点、转科或检查的原因、目的、转运风险采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告知, 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1.4 转运人员准备

(1) 转运医生、护士须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 熟练的急救技能, 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对患者目前病情、治疗用药、护理措施熟悉, 能准确评估是否适合转运。卢勇等报道, 院内转运的工作应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职转运小组负责, 成功转运各类危重患者194例次, 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仅为2.58%, 成功率为97.42%。负责人应由较高资历的医生担任[2]。 (2) 护士通知患者家属转运的时间, 配合做好转出准备。 (3) 有条件时配合麻醉师一同转运, 能增加转运安全性。 (4) 担架工也应经过搬运培训, 能熟练掌握搬运技巧, 配合转运。

1.5 应急物资的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准备急救设备, 如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呼吸机、除颤仪、吸痰器、心电监护仪。保证急救设备电源充足、供氧充足、运行正常。急救箱常规备抢救复苏药品。

1.6 畅通绿色通道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接收科室, 提醒对方做好接收患者准备, 如床单元、监护仪器等。还应联系电梯, 减少不必要等待时间。如果是进行检查, 也应电话预约, 确保患者到达后能优先进行检查。

1.7 搬运工具准备

保证平车、担架等设施完好备用。保证轮胎气压充足, 护栏、刹车性能完好, 并配备保险带、约束带等保护设施。尽量整床转运, 减少搬运次数, 搬运患者时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

1.8 环境

选择平整路面, 减少颠簸。

2 转运途中

(1) 做好病情观察记录, 护士始终站在患者头侧, 通过监护仪不间断监测生命指征, 包括意识、面色、呼吸、脉搏、瞳孔的变化及血氧饱和度等。置气管导管患者, 应重点观察呼吸情况, 注意有无导管移位、脱出。创伤患者注意观察伤口出血、包扎固定情况, 静脉通道通畅与否, 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损伤。多发伤患者注意防止搬运中体位变化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昏迷患者加护栏, 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 防坠床。上、下坡时, 患者头部应于高处。 (2) 保证生命支持设备, 监护仪工作运行稳定。 (3) 清醒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4) 保证转运途中的有效救治。遇病情变化, 立即就地或就近抢救。 (5) 有转运应急预案, 病情突变时能及时有效应对。

3 转运后

患者转运到目的地后, 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 转运医护人员与接收医护人员共同安置好患者。双方认真做好床旁交接, 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转运交接记录。包括病情、治疗、皮肤、管路、用药、贵重物品清点, 交接单双方签名。

4 小结

危重患者转运存在很大风险, 提高转运人员风险意识, 全面、准确地评估是保证患者转运前、中、后安全的保障。转运前准确评估, 途中严密监护, 完善转运后交接, 是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Day MW.Transport of thecriticallyill:thenorthwest med 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05, 17 (2) :183-190.

上一篇:灌溉施工技术下一篇: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