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教材

2024-07-29

课本教材(精选十篇)

课本教材 篇1

可是, 目前因为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 缺少文化氛围, 再加上本身枯燥乏味, 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淡薄, 致使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其实, 从高考试题来看, 最容易拿分的、提升分数最快的就是文言文这一项。那么如何快速地提高文言文成绩呢?我认为应该吃透教材, 以本为本。而要想吃透教材, 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诵读

诵读, 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多年来已经被“满堂灌”“填鸭式”的讲解代替。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 老师更是唯恐学生不懂, 讲完实词讲虚词, 讲完句法讲文法, 忽视了语文训练最有效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诵读。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 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关于模仿, 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1]语文课既然是主要的技能课, 那么, 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技能训练, 以学生活动为主, 把诵读作为学习的“铁门槛”。叶老曾说:“诵读就是学生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的一种训练。”

在此, 强调文言文的多读, 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来理解文意, 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三步进行。

1. 粗读课文。粗读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字, 借助注释, 准确地读准字音、断句, 然后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

2. 精读课文。

精读时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 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 体会文章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特色。

3. 熟读课文。

要熟读成诵, 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 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浅显易懂的典范作品, 尽管古今汉语中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但两者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产物, 所以学生不理解古文是正常的, 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如果在学生尚未正式接触文章之前, 就让他们去理解, 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 不管懂不懂只管读, 一直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到这时, 文章的大意自然就能基本掌握。因为通过“读”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耳濡目染, 学生的脑海里便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时间一长, 便可达到“通”的境界。

如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先播放《三国演义》连续剧中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让学生感知大江的气势, 想象《三国演义》片头画面, 随着滚滚东逝的江浪, 一个个英雄豪杰走上屏幕, 接着我声情并茂地背诵, 然后学生齐读、个别读、男生女生分开读, 要求他们读出词的豪迈奔放的气势。下课时, 学生均能将词倒背如流, 课文目标完全解决。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如读邹忌要读出他的机智;读妾、读客要读出各人不同的思想动机和心理反应。同学们听着朗读, 仿佛看见鲜活的人物在进行着表演, 人物的特征、性格, 不要多讲, 一切尽在朗读中。这样针对课文内容, 设计不同的读书方式, 活跃了课堂, 加深了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多读自然能了解文章的大意, 但高考不仅仅考查文章的大意, 还要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而学生读书读到什么程度, 对课文理解了多少, 要通过翻译、通过实虚词的解释等加以考查。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题目中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考查学生的领悟和表达能力。学习文言文如同学习外语, 只有会翻译才能说明理解掌握了。因此, 对于一些含有重要文言现象的句子要重点翻译、落实, 因为往往这些就是考查点、命题对象。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 考查的是学生对全句的理解, 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 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因此, 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即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这些题目对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如何科学、高效、到位地翻译文言文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功夫要下在平时。从历年高考文言文命题方式来看, 在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都是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句式, 在文中运用的词汇主要是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 所以学生要在平时学好课本中的文言文。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直译课文, 这不仅是省力省时的办法, 而且是高考考试大纲的明确要求。

讲读文言文, 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 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第二步, 关注特殊的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 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第三步, 用“留、删、增、换、调”五字法, 试译课文。

保留。对于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除。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文言虚词。像音节助词、结构助词之类可以删除不翻译。如“填然鼓之”———咚咚咚地击鼓进军, “之”为音节助词, 不译。“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 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两个“之”字为结构助词, 不译。

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只有补出省略的成分, 才能使句子完整。

替换。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日”译为“太阳”, 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倒装句式是高考必考内容, 包括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翻译时一般调整语序, 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2]

如果按部就班, 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 都可以顺利解决。建议在翻译时做好笔记, 尤其是针对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定的句式等要学会积累, 并逐步达到贯通。高考试卷上的选文出自课外, 但是知识点却都来自课内, 当我们把语文课本上的文言知识点融会贯通了, 不管出题人如何变化题型, 也可以应对自如。

三、巧背

有人认为只有大量地背诵课文, 实现“量”的积累, 学生才能充分地汲取文章的精华, 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背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果每篇文言文都全文背诵, 则不仅会浪费时间,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深切, 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 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3]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选取优美的语段,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背诵, 比如《琵琶行》一课, 就可以让学生背诵描写音乐的精彩语段及含有哲理的语句, 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古典诗词自不必说, 即使散文, 也可选取一些优美的段落, 甚至是优美的语句, 让学生背诵。古人教学, 从不讲解“之乎者也”, 但是历数古文化大家, 他们的文学成就却光照千古, 为什么?我们都已习惯了在电影、电视上看古人摇头晃脑的读书情形, 想来, 他们大量的背诵、丰厚的积淀, 是他们厚积薄发的文化源泉。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高考体现的是对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检测, 而语文学习是慢功, 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收其效于朝夕。如果忽视日常学习积累, 寄希望于高三做模拟卷来提高语文成绩, 只能是事倍功半。“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想演好高考考场这“三分钟”, 就要把功夫下在平时, 而临考突击, 常常难以奏效。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商务印书馆, 1983:335.

[2]陆晓华.文言文翻译 (导学、导析、导讲、导练) .

[3]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例谈.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2) .

小学体育四年级课本教材分析 篇2

(身体活动、身体娱乐、身体表现)

一、指导思想

1、简单介绍关于课改精神的理解

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根据学生特点、实际、注重个体,尊重平等;全面发展(德、体、心、智、社会)。

2、教材设计如何体现课改精神

教材载体不是固体挤占空间,液体互相融会,调味要适当、适机。设计教案导向可以取舍、拓展。

3、实际操作中教师的对策

鼓励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给学生以尝试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积极参与、引导学习。二、四年级课本中教材分析: ★身体活动 教材1:走和跑

教材:30米-----50米快速跑

25米2分钟往返跑

各种非直线跑

障碍跑、跑的知识(马拉松)

设计要求:

1、掌握简单合理的技术要求;

2、各种辅助练习

3、反复练习;

4、承受生理负荷促进体能发展

5、关注成长记录 P3----P4

A、不倒翁、驾马车、1)起跑移重心练习;2)合作学习相互帮助 B、击掌追逐跑

对面站立1—2—3--,一个跑,一个追。C、起跑30---50米,成绩作好记录; D、弯道跑: 简单的知识:

1)弯道跑时,身体要向跑道内倾; 2)左臂摆臂幅度要增大; 3)右臂摆臂幅度要减少。

E、放手帕或报纸的迎风跑和顺风跑

(试将不同大小的手帕或报纸放在胸前跑!怎样使它们在跑动中不掉落?)

F、25米2分钟往返跑

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在绕行时灵活自如!H、马拉松跑:(体育文化)

1、由来;

2、距离(42、195千米;

3、学生每天跑多少?(200米做到循序渐进、结合运用数学知识)

I、障碍跑: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设置障碍跨、跳等多种方式来越过多种障碍。教材2:跳跃

教材:支撑跳跃(跳上成跪撑----跪跳下)

跨越式跳高

急行跳远

设计要求:

1、学习与方法的学习(保护、丈量)

共同点:落地

2、如何做到轻巧落地,动作漂亮。

3、做好准备活动;

4、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5、支撑时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关心帮助同伴,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步骤:★原地起跳 ★3步起跳 ★5步起跳 学习方法:1)如何丈量成绩距离

2)你会帮助同伴丈量成绩 支撑跳跃:1)利用跳箱进行各种练习

2)各种跳与跳的组合练习

3)器械辅助练习及分解练习

4)支撑跳跃的保护与帮助

5)支撑跳跃及组合练习

跳高:选择适合自己的助跑方向和助跑距离、速度,是跳得高的重要因素。(助跑------起跳------过杆---落地)1)决定助跑方向 2)各种形式的跳练习3)跨越式跳高

跳远:(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想要有那么漂亮的空中动作,就得有较长的助跑距离,跑动速度也要快。1)各种助跑、起跑练习2)越过一定高度的橡筋 3)踏板板起跳练习教材3:投掷---实心球前抛

实心球后抛

垒球掷远

设计思路: 左右均衡练习

1、要重视对称练习,左右手练习

2、注意安全(海绵球、废报纸)

卫生习惯

3、利用可乐瓶,做投、滚等各种各样的练习。

实心球练习:p 11—12

1、一定距离抛接练习

2、头上传接游戏

3、原地站立与走步前抛

4、跪地前抛

投垒球的方法:

向--前--后

向--左--右

跪--投掷

卧掷

肩上投掷。

教师提示:原地向前走几步投垒球,投掷时出手的速度和适宜的角度是关键。

P--13

1、跑、跳、投综合练习1)跑投练习;2)跳跑练习;

3)接力跑与传球互动练习:4)迎面接力

2、跑的游戏:1)快快跳起来 ;2)踩尾巴 ;3)钻上洞越岭

3、跳的游戏:1)撑骆驼(高度自定

连续跳背接力)2)跳竹 3)跳龙门(跳长绳)

4、投掷游戏

1)攻防堡垒:方法A、在规定的时间内击倒“堡垒”多者为胜; B、击倒所有“堡垒”。用时短者为胜。

2)打龙尾:注意保持“龙形“很重要!被打中的“龙尾”要求迅速跑至“龙头“,保持”龙形队伍。3)投准练习4)投远练习

5、跑跳投综合练习P17 1)星球大战

要求:各种可以投掷的物品,都拿来试试

规则:左右手都可以试试。规定的时间一到,哪一方的场地内器材多就算输 2)夺球战

规则:除了“篮扳”是可以动的,其他规则都和打篮球差不多。★

探究旅程

注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废物”都可以用作游戏的器材

想一想、做一做

可乐瓶

装沙子→沙球 空可乐瓶→投掷

空可乐瓶→跑道、保龄球、做操 报纸→投掷、跑(贴在胸前)、立定跳。

△、简易滚保龄球 △跳(兔跳、蛙跳)△跑道、搭图形、搭字 ★身体娱乐

4、支撑与悬垂 p—17

教材:悬垂(各种悬垂表演、倒悬垂)

支撑移动

设计思路:

1、通过合理的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

2、培养合作精神。

悬垂:重心在支点以下的当中称为悬垂。支撑:重心在支撑点以上的动作称为支撑。方法p19--20:

1、拍“手”欢迎

2、钟摆的摆动

3、空中弓箭步

4、空中芭垃舞

5、倒悬垂

5、攀登与爬越:p22—2

3教材:爬行、爬越肋木架

设计思路:通过合理方案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乐趣。

方法:爬杆、爬越体操垫、爬越肋木、蚂蚁搬木头等

6、民族民间体育p24--26

教材:跳绳、滚铁环、毽子 设计思路:创设条件欢乐练习

跳绳:1)同侧跳长绳

2)双人跳绳(一带一)

3)向后摇跳绳

4)两臂交叉跳绳

5)双人跳绳(2人同时摇、同时跳)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合理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刻苦锻炼。记录好自己的成绩。

滚铁环:方法:1)滚园形 2)滚曲线 3)滚直线4)自由推

5)设障碍推

毽子:1)踢毽比高、比远

2)两人对踢毽子 3)作业手交换拍毽

4)胯下拍毽

5)下蹲拍毽

攀爬组合练习:1)爬墙比高

2)爬过跷跷板

3)攀爬架练习4)推小车 注意:器材有些可能没有,但根据接近或相应的器材料开展活动。

绳环综合游戏:1)组合练习

2)双人跳绳→切铁环→套上铁环以开火车的方式返回

3)三对三拍毽比赛

4)挪圈快走

5)拉圈比赛等。探究旅程:

身体表现:p31

7、滚翻:

滚翻与韵律活动,能很好地锻炼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并逐步使我们掌握在活动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造型游戏是展现丰富鲜血力的好机会,练习时通过和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创造灵感。

方法:1)摇啊摇

2)侧滚翻

3)连续前滚翻

4)前滚翻接后滚翻

5)连续后滚翻

6)后滚翻过圈

7)远撑前滚翻

8)前滚翻接抛球

9)后滚翻接跪跳起

自我评价:

8、韵律活动:p34—35

设计思路:简单易行。一看图解就知道。

垫上操:头部、上肢、扩胸、前踢腿、后踢腿、整理

9、少儿拳击操:左右移动、上步勾拳、侧步直拳、并步侧踢、整理

设计思路:体现阳刚之气,配合刚劲有力的呼号或音乐,做操的效果一定更好。

10、队列队形p36:

教材:1)看齐

2)原地变换队形

3)行进间队形变换 要求:上体正直,摆臂自然,精神饱满,步幅均匀。

整齐划一,严格要求。

11、集体舞p37

教材:简单的舞步

设计思路:1)注重自我体验,表形内心的感受。

2)简单的能培养韵律感、节奏感,正确引导学生勇于表现自己。

1三、补充说明

1、学生的成长历程记录使用

2、探究旅程的把握理解

《轻松汉语正音课本》教材分析 篇3

关键词:《轻松汉语正音课本》(2003年12月第一版);汉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C43;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59-01

一、教材概况

1.编写背景。语音是留学生汉语学习时的重点、难点之一。现在通用的汉语教材一般将集中学习语音的时间限制在两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这样的语音教学既无法让教师辨析与修正留学生的发音错误,也不能使留学生全面地了解汉语的发音规则,充分地进行语音训练。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专门针对留学生汉语的语音学习,尤其是针对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中常见的偏误、问题的一本教材,以帮助留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语。

2.教材结构。(1)全书结构。包含了编写说明、中文目录、英文目录、正文内容(全书共有十五课)、习题参考答案这五个大的部分。(2)各课结构。

导入:漫画。

第一部分:知识储备环节。a.诊断测试;b.语音知识介绍(这一部分所有的内容都是英汉双语的)。以第一课为例,在该部分介绍了“声母”、“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清音和浊音”这三组名词各自的概念,判断的方法以及对应的例子。

第二部分:练习环节。a.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比朗读;b.听录音,写出正确的拼音;c.朗读句子(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汉字的拼音已经被标出);d.朗读绕口令;e.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材的前半部分选的是现当代诗歌,后半部分则侧重于古代诗歌,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f.听录音,选出正确答案;g.朗读给出的短文并注意发音;h.扮演角色,朗读书中给出的小品台词;i.朗读民谣;g.复述故事(第四课);k.故事接龙(第五课);l.读谜语,猜猜看;m.看图说话(第十二课);n.相声表演(第十四课)。

3.内容。(1)声母部分。第一课“你很棒”还是“你很胖”?(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清音和浊音);第二课“四十四只石狮子”(卷舌音和平舌音的分辨);第三课“墙装窗,窗装墙”(舌间后音zh、ch、sh,舌间前z、c、s和舌面音j、q、x的分辨);第四课“你老是打扰,让人很烦恼!”(浊擦音r与边音l的分辨,鼻音n与边音I的分辨)。(2)韵母部分。第五课“哥、伯、叔、姨买大鱼”(单韵母的发音辨正);第六课“风吹灰堆灰乱飞”(复韵母的发音辨正);第七课“板凳宽来扁担长”(鼻韵母的发音辨正);第八课“这么办!”还是“这么笨!”(鼻韵母的宽复合与窄复合比较)。(3)声调部分。第九课“妈、麻、马、骂”(声调基础);第十课“妞妞扭牛头”(声调训练)。(4)音变部分。第十一课“一心一意;不大不小”(“一”的变调,“不”的变调);第十二课“理想美好”——(第三声的变调,其他变调情况);第十三课“爸爸买了一个橘子”——轻声;第十四课“没门”和“没门儿”——儿化音。(5)朗读和语调部分。第十五课“他不知道谁知道?”——語调。

二、教材评估

1.编写意义。(1)针对现有教材中语音教学的内容过于简单笼统的现象,本书以简洁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留学生语音学习中最应该掌握的、实用性最强的发音规则;(2)针对以往教学中语音辨正随意而零散的现象,本书着重对大量容易混淆的语音进行详细的辨析,对常见发音错误进行系统地纠正;(3)针对一般语音教学只求发音标准的现象,这本书增加了各种特定情境下的语音、语调训练,力求让学生说汉语时将标准的发音与适宜的情绪完美结合;(4)本书以科学、实用、趣味为编写原则,编排了生动有趣的联系内容,如绕口令、小故事、诗歌等;设计了灵活丰富的联系样式,如选择、辨别、模仿、表演等等,期待能够有效扭转语音教学给人的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印象;

2.存在问题。(1)在相似音节对比的环节,过度拘泥于两组词语声母、韵母和语调的对应,以至于出现了一些生僻的,甚至毫无实际意义的词语、短语,如图所示:

根据刘珣先生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及的教材编写和使用的五原则中的实用性原则,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无实际意义、无使用价值或者只是为了例解语法点的“教科书语言”,如图1中的“风戽”这样的生僻词,以及“犁牛”、“牵系”这样不常用的或者说不符合中国人日常语用习惯的词显然不该出现在这里;还有,图2中“哥、伯、叔、姨买大鱼”这样的表达,也是不规范的。由此可见,《轻松汉语正音课本》在这点上做的显然不够。

(2)举例不当。作为一本通用的汉语教材,在举例的时候应该举的是与现阶段大部分中国人现实生活贴近的、能反映当下中国风貌、外国朋友易于理解的例子,该教材在这点有失妥当。

从图3中可以看到,编者选用了《测字》这篇短文作为学生的朗读练习材料。其实,这种选择是很不妥的,首先它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什么是“测字”,其次,它容易让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产生诸如中国人都很迷信甚至是中国是一个神秘的迷恋占卜的国度这样的误读。这样的名词出现在汉语程度现对较低的语音学习者的课本里是不恰当的。

(3)缺乏配套的音像制品。这是一套语音教材,学习语音的目的就是要让学习者能够“说出来”,所以,相关的音像制品在语音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本书安排了大量的朗读练习以提高学生“说出来”的能力,但是,独自的朗读活动由于缺少衡量标准,换言之,就是学习者无法判断自己朗读发音的正确与否,所以在实际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这本教材能够有配套的CD,可以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也听一听正确的发音,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本教材 篇4

纵观近年来各省语文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越来越呈现出回归课本的趋势。有的文段阅读、诗歌鉴赏在课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关内容, 有的题目中则大量隐含着课本的材料和信息, 其答案也是隐含在课本之中。话说“万变不离其宗”, 尤其是近些年来江西命题越来越注重提倡“回归课本注重素养”, 这从近几年江西语文高考试卷略见一斑。

2008年高考江西语文卷, 回归教材的特性非常突出。

比如第1题字音A项:付梓“……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出自高中第二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第4题标点符号C项:材料来自高中第一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诗词鉴赏取材于江西作家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 》, 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道题是直接考查了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知识。考查文言文实词“病”字的词类活用, 四个选项都来自中学教材《病梅馆记》《论语·卫灵公》《触龙说赵太后》。语言表达题第20题仿写题:“山上有了小屋,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是单纯的底边上一点灵动的色彩。”素材来源于高中第一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再看江西省2010年与2011年语文高考卷的字音题。

【2010年题】 (注:江西至2010年学生使用的仍是老教材, 即人教版实验教材。)

绚丽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丰腴 (《米洛斯的维纳斯》《过秦论》有“膏腴”) /倩影 (《荷塘月色》) /赦免 (《林黛玉进贾府》有“贾赦”) /嗜好 (《灯下漫笔》、《孔孟》、《孟子见梁襄王》) /逡巡 (《过秦论》) /弱不禁风 (《阿Q正传》有“禁不住”一词, 词义也同“弱不禁风”中的“禁”。) 游说 (《孔孟》) /愤懑 (《〈呐喊〉自序》) /逶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阿房宫赋》均有“逦迤”一词, 毛主席《长征》诗有“五岭逶迤腾细浪”的诗句。) /不见经传 (《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泅渡 (《荷花淀》) /坍圮 (《我与地坛》, 另穆旦《赞美》中有“倾圮”。) /否极泰来 (《孔雀东南飞》《边城》) 。

2010年的字音题, 除了“乳臭未干”与“恐吓”两个词, 不能从课本中寻出, 其他14个词语全都出现于课本。

【2011年题】 (注:江西2011届学生使用的是新教材, 即人教版课标版教材。)

蹑niè足行háng伍 (必修3《过秦论》) /彳chì亍 (必修1《雨巷》第6页有注释与读音) /着zháo装 (这是干扰项, 试题注音错, 应读zhuó。必修2《故都的秋》有“着zhuó着很厚的青布单衣”) /少不更 (gēng) 事 (必修3《祝福》) /造诣yì (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校xiào对 (这是干扰项, 试题注音错, 应读jiào。虽未出现于课本, 但2007年字音题却考了这个词语。/珐 (fà) 琅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动人的北平》) /茕qióng茕孑立 (必修5《陈情表》) /蟊máo贼 (必修4《哈姆莱特》) /弹劾hé (必修4第64页《苏武传》注释4, 内有“劾”的注音) /勖xù勉 (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内有“相勖”的注释及注音) /鲜xiān有所闻 (这是干扰项, 试题注音错, 应读xiǎn。必修5《陈情表》有“终鲜xiǎn兄弟”, 初中课文另有“陶后鲜有闻”。) /圭臬niè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都江堰》) /肖xiào像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特利尔的幽灵》) 迤yǐ逦 (迤逦yǐlǐ必修5第3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注释7, 另有注音。) /咄duō咄逼人 (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011年可以得出结论, 命题人特别重视从课本中提取语音题的命题素材, 16个词语除“校对”一字未出现于课本, 15个词语均出自课本。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课本出发, 夯实基础。

组织同学们将必修五册的课文及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点词语, 一一归纳汇总, 反复巩固, 强化复习。并且以上教材课文中词语, 大多是注释中的词语并出现了注音的, 这些词语就是复习的重点词语, 就要加倍注意。2011年江西高考题中的16个词语绝大多数是课本注释中有注音的词语。

2011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明 (1)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 (2) 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1)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2) 士:指介之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 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1) 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2)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这里的第二问用典的出处就是考察课本知识选修教材《齐人有一妻一妾》。

文言文在高考中的考察对许多考生来说是致命伤。其实同学们不应该有太多的畏难情绪, 文言文的知识点主要来源于课文, 因此文言文的复习要回归课本, 掌握重要的词义、句式, 对文章的注释和一词多义等给予更多关注。有的同学针对高考文言文大多出自《史记》《资治通鉴》的情况, 就花大量的时间去看这些典籍, 其实这样是收效甚微的海底捞针而已, 即使你曾经看过这篇文章, 试题未必能做出来;有的同学则是搞文言文题海战术, 这也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 滥做不如细看精练。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抓住课本, 将课本的所有文言篇目吃透, 一个字一个字地细抠, 这个字什么意思, 它放在这用了什么做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还是怎么样的, 然后每句话的意思, 不留死角, 不留盲点, 做到课本中所有的文言文烂熟于心。这样的话, 语感自然就提高了, 并且试题中的词句可以很快在所学课文中找到一样的用法, 试题就迎刃而解了。

从对近年高考试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直接使用教材命题的有默写古诗文的名句名篇, 在答题中可以直接使用教材内容的有四类题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古汉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及翻译等。事实上, 无论高考试卷怎样命题, 都要从课本中寻找答题的思路和方法。甚至我们的作文素材也可以从课本积累灵活应用而生发出来。

后期作文复习, 除了要搞好审题立意、文体规范等方面的工作, 不但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更要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 准确引用素材, 紧扣观点分析素材, 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和学生过于热衷社会新闻、名人逸事、时文选粹、明星动态、流行歌曲之类的素材。这些并无不当, 但是千人一例, 未免一例千用, 作文难以有亮点和新意。其实, 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 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 是为活学活用, 举一反三, 知识迁移。教学过程中, 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 再把教材读厚, 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 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不必好高骛远, 不必舍近求远, 认真研讨教科书, 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 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

历年高考成功应用课本素材写出佳作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2009年高考 (湖北卷) 作文题:请以《站在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作文。 (60分) 要求: (1) 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然后作文; (2) 立意自定。有一考生的作文就是《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以其独特的构思, 精巧的文笔获得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 被判为满分作文。阅卷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 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 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 心灵为之感动, 情操为之陶冶, 想象为之激发, 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 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感受的中学生来说, 合理利用教材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 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课本教材 篇5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一、《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二、《荆轲刺秦王》

●素材开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送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想象画面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秦营。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险途,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心理描写型——

(提示:心理描写是最能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那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思考,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时,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没有那样,他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思维激活

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材料适用于“壮烈”“诚信”“责任”等话题作文 ●思辨议论型—— 不朽的壮烈

壮烈,不因生命的短暂而改变;壮烈也不因地位的卑下而贬值。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人生一世犹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绿色。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屈大夫不随流俗而沉汨罗,让人一酹江月;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生命之花,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又何足道哉!●记叙抒情型—— 当他逝去的时候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击筑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太子丹为他饯行,奉觞端酒,深深一拜,然后高举过顶,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着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魏国、赵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秦国的虎狼之师,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声泪俱下,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于水火,闭门谢客,下决心苦练剑法。无论严寒,无论酷署,每日闻鸡起舞,练至深夜。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但为了燕国的百姓免于兵戈之祸,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微马前行,急忙赶路。

三、《鸿门宴》

●素材开发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却败在了“无赖”刘三的手下,鸿门宴不能不说是一个转折点。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之言,不从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的大好局势葬送;而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计策,尊重项伯的安排,甚至还采纳樊哙的建议,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功脱身,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谈意气

在棋盘上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自然地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鸿门宴上的仁慈,乌江岸边的自刎,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个小人,很少有人听一听“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高唱便会热血沸腾。可历史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的大汉王朝,让张骞扶着驼铃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走向了大漠;是他的大汉王朝,让卫青挥动旌旗,舞起了大漠的飞沙。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但“意气”二字所取的义项并不相同:楚王是意气用事,汉王则是意气风发。●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性格铸成败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特有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刘邦、项羽的两种不同性格,决定了成功和失败的两种不同命运。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骨铮铮,性格秉直而落了个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人丧失人格,曲意逢迎而得以飞黄腾达。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大夫屈原披发行吟江畔。虽然他的建议不被怀王采用,但他没有放弃进谏。虽然他遭遇小人陷害而被贬,但他没有忘记天下苍生。面对昏君,面对乱世,屈子不是像庄子那样消极避世,不是像孟子那样“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他总是关心着天下黎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归园田居(其一)》

●素材开发

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

●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失败的英雄

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项羽的英雄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壮士突围,他大呼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他凄然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细腻忧伤的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读了《项羽本纪》后,曾颇有须眉气概地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这位失败的英雄推崇备至。●精彩议论型——

(提示: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形象地议论可使文章奕奕生彩!)

虚掩的鸿门

“鸿门虚掩,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宴会在里面举行。智慧半开闭,糅合成战车的轮辙碾碎西楚霸王高傲而又天真的梦。酒香,熏散项庄剑尖一束疲软的硬伤。宴席上,四十万侍应,笑声中各藏着一把警觉的刀,只为一位客人斟酒,宾主双方的心思惊心动魄地浮沉„„”

倘若当初项羽杀死刘邦,今朝江山又该是谁的天下?我轻叩历史的门,如月的薄纱笼在上面。

四、《离骚》

●记叙抒情型——

(提示:发挥想象,重新演绎经典的故事,会使经典更精彩!)

水中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胸怀天下

不愿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陶渊明以回归田园的惊世之举向人们展示了他脱俗的追求。可惜,在尘世的喧嚣浮华中,我们的灵魂被沉重的枷锁缚系,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躁动不安,我们要学会为自己找片心灵的净土,建设好那片心灵的家园,坚守那份淡泊与宁静。●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明智的归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给无数面临困境的文人雅士以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寄托。离乱纷争是社会的悲剧,生不逢时是陶渊明的悲剧。权贵们的乱政夺权,朝廷的腐败堕落,使他陷入悲愤痛苦中。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自我个性的坚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人格的尊严,坚守心灵的自由。●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精神家园的固守者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中国古代,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这种精神代代传承,逐渐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人的精神往往屈服于物质的时代,学习陶渊明,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拒绝精神的物化,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六、《兰亭集序》

●素材开发

在《兰亭集序》一文中,作者阐述了人生中一个最重大的问题——生与死的问题。作者列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和理解,揭示了人性中“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这样一种弱点,表达了要珍惜时光,奋发有为,不要给人生留下太多悔恨和遗憾的观点。角度点拨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爱和眷恋。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能使文章感情真挚、见解深刻!)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七、《赤壁赋》

●素材开发

本文描绘了赤壁秋夜的优美景色和月夜泛舟的闲逸兴致,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怀和达观的态度,从羽化成仙的超然之乐到现实人生的苦闷,再到从清风明月中找到出路,表现出作者力求排遣心中苦闷、听顺自然的思想。●角度点拨

本文的素材可以用在“自然与心灵”、“感悟自然山水灵韵”、“面对挫折”等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的写作之中。●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苏轼与赤壁

赤壁,终究是古战场,纵然没有苏轼;苏轼,终究是一代文豪,纵然没有赤壁。

赤壁,从春秋无义战的那个年代起,就开始感受宫阙万间终成土的悲凉,在东风和西风交错的时空中,赤壁缄默了一个又一个世纪。

公元208年,曹操和刘备、孙权在此展开了激战,烟尘横飞中赤壁记下了这次惊心动魄的三分天下的战斗。几百年之后,苏轼抖落乌台诗案的污水,头顶明月振衣而来。

那晚的月,不是秦时的月,不是关山的月,是赤壁之上的大江明月。

疏星残月的浅照中,乱石穿空的赤壁矶已黯然在朦胧的晚风中。苏轼站在黄州凄离的晚风中,远离了曾经的和风细雨,无羁无忧;远离了官场翻云覆雨的诡计和陷阱,苏轼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劫后的伤感。

诚然,你的到来使赤壁更加地耀眼;在大江明月的赤壁之上,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从你口中吟咏而出。但天性作诗的人,每到一处总有惊天动地的诗句蓬勃而出,在定惠院,在杭州,在岭南,在儋州,苏轼用诗文一步一步铺好了通向一代文豪的道路。

所以我说,苏轼和赤壁,在历史上只是偶然的相遇,他们并没有事先的约定,亦没有必然的相逢,苏轼之于赤壁,只是一个官场的天涯过客、偶留只爪的惊鸿,匆匆的一瞥,哪里会“复记东西”呢?

月上西山头,月光拉长了他徘徊不定的身影,拄杖徘徊已三更,没有人知道,一场凤凰涅槃一样的重生即将开始,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突围已凌然拉开了序幕,浩浩长卷的文学史册将在此揭开最壮丽的一页!

●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奔 跑

扎实的功力,奔放的才情,铸就了他的潇洒;尖锐的锋芒,纵横的才气,凝聚为他的不羁。他注定了要承受政治与文坛一起泼来的污水。

峥嵘的岁月已去,宁静的时光在一片朦胧的月光下铺展开来:大江明月的赤壁之下,诗人驾一叶扁舟,用一份创痛之后的宁静来丈量千里的皎皎月光;用一支更加稳重的笔来书写描绘风云激荡之后的一段人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从容地穿过一片人生的风雨,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中归去。殊不知,在这次轻悄悄的归去中,诗人抖落一身的污水,以奔跑的姿态闯进一番崭新的天地。

激情与闲适,豪放与舒缓,旷达与超脱,如上天的仙音降落在大江赤壁之上,徘徊在东坡上一个小小的草庐之中。于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先后以奔跑的姿态在文坛现身,让我们后人望尘莫及,长叹不已„„

而今捧读《赤壁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旷达之人勇敢地跨越人生的挫折,以昂扬的姿态穿越于人生的风雨之中,以潇洒的形象奔跑在赤壁的月光之下„„ ●记叙抒情型——

(提示:发挥想象,重新演绎经典的故事,会使经典更精彩!)

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仰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地走着,心情渐渐地轻松而愉快起来,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八、《游褒禅山记》

●素材开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了“学者不可以深思慎取”的结论。● 角度点拨

可用于“感悟自然”“求学”“深思慎取”“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目标 ”“自信”、“盲从” “成功的要素”、“意志”“志、力、物”等话题 精彩运用 ●引用思辨型——

(提示:结合原文,以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

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议论抒情型——

(提示:广征博引,围绕话题,文采斐然)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无不愿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中有所领悟并获得启示。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羲之于兰亭聚会.“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始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感慨。●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颁奖词

志在“非常之观”的胸襟袍负.坚守不随流俗。不避险远的追求精神.文成八大家.诗传越千年。不畏浮云遮望眼.敢当天下改革事.不愧“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九、《蜀道难》

●素材开发

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辛,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写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独特的风景

有一种风景叫豪情万丈,如一股清流奔涌而来,水波潋滟。那恣意,是李白骑着毛驴手执酒壶,散尽千金的潇洒;那恣意,是怀素酒后在蕉叶上挥毫泼墨的阵阵风雨声;那恣意,是严子陵对权势藐视的桀骜目光;那恣意,是李敖无畏而锋利的光芒。

那道风景明亮而耀眼,是豪迈的象征,是追求的精彩,处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冲天豪情,让我们奋进,令我们心生激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要说,风景这边独好。

无冕的帝王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想象抒情型——

(提示:发挥想象,重新演绎经典的故事,会使经典更精彩!)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

那只曾在高力士手中留下尊严与豪迈的靴子,而今早已不见踪迹。但你一路流浪,一路收集,收集山的雄伟,水的灵动;收集雨的轻柔,风的自语;收集月的皎洁,心的纯真,集成册,于青山绿水间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美轮美奂的皇家庭院,潜得住一代帝王包举宇内、并吞八方的雄心,却容不下一颗不朽的灵魂。

青山绿水让我懂得了你的豪迈,四处漂泊让我懂得了你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记叙抒情型——

(提示:记叙可再现经典的曲折,抒情可升华自己的感悟!)

归 去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底,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重蹈覆国的命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十、《登高》

●素材开发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本诗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当时他生活无靠,又身患疾病,病痛不时发作,心情愁苦至极,难以排遣,这年秋天他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眼望秋江万里,满月秋色,引动了杜甫老病孤愁之伤感,遂成此篇。●抒情描写型——

(提示:描写可让人身临其境,抒情可情深意长而感人肺腑!)

漂泊的诗魂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涛声依旧,人已沧桑。你是天地间的一只鸟,飞翔在没有归宿的江边。悄然登舟,站在船艄,你就像站在秋天的尽头,远眺家乡,远眺千里之外那片苍老的浮云。江风掠过稀疏的白发,江水打湿了你的记忆。夜未央,长安乱,再回首,梦已殇。

高高的桅杆,是你孤独的守望;漂零的小舟,是你流浪的驿站。远离梦想已经很久了,你高尚的灵魂已经疲惫,你只是一个瘦小的诗人,你那双浸透笔墨的双手,写得出伟大的诗篇,却挽救不了一个朝代衰败的命运。

风不断卷入你破旧的衣裳,当落叶再一次飘零,你饮一杯浊酒,再一次选择了出发。飘泊异乡的诗人,你的梦想在哪里?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于是,你把乱世丢在一边,开始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远征。滚滚长江水,落木萧萧下。●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心忧天下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凄惨变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当他为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横到心上。

他那种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难寐之夜,杜甫非但没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即使有,体现的总是凄凉,可能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太深了吧!●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被历史咀嚼的生命

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十一、《琵琶行》

●素材清单

《琵琶行》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遇沦落异乡的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与诗人。诗人将对琶琶女不幸的遭遇的同情与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诚如《唐宋诗醇》所评:“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写作素材

1、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年,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后。杭州做刺名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时,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

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花荒山。他主持群体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休统,白居易对这种言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民为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2、“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也都是这个意思。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是说“伤心事”还不止琵琶女的身世。金吴激《人月圆》从“南朝千古伤心事”一直说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也是指伤心事太多,其中“同是天涯”还用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元白朴《夺锦标》在新亭眺望时触目伤心,也说到“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这就是写自己的悲痛了。追本溯源,把司马青衫理解为一种同情之泪、哀怜之泪。这更能让我们想起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感时花溅泪”、鲁迅的长歌当哭及汶川时温总理的白发。

3、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说有声响,反而更显得寂静;同样道理,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无声比有声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由此我们不由联想到:大声疾呼或许不如如泣如诉更能表达心中的情感,无声的抗议或保持缄默也许更能表达心中的不满。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平静水面下的“暗流”,听出“于无声处”的“惊雷”。这或许就是“眼耳”“慧眼”,就是事物的辩证法。●素材激活

知音之音

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便是一张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今夜,谁在那一勾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和轻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滚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一曲终了,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而诗人则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经典。两行长长的泪水,垂在历史的脸庞,再也无法抹去。

弦上的月光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江边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出这港湾。这无风又无浪的港湾就是她的家,而家的温馨和欢乐永远都是远方最温柔的呼唤。琵琶声夜夜从这不大不小的画船上轻轻地、幽幽地划过江面,与空旷江水上的月低语。

就是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月夜,幽咽的琵琶声羁绊了离者的脚步,打湿了失意漂泊的江州司马的青衫。

繁华喧闹的京都、朱红的琉璃和玉盘珍馐记录了短暂易逝的笑语。无论这位佳人,还是这个才子,春风中的美丽终成过往,如缤纷的春花,一场风雨,即是落英狼籍。

当孤独的琵琶弹痛乐天的心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痛,瞬间袭击了两颗沦落天涯的心。于是一曲悲歌唱了千年,一弯秋月注视了千年,一江荻花苍白了千年。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乐天不幸来到浔阳,浔阳有幸收留了乐天。轻视“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士,一心抱定“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乐天的笔锋刺透黑暗,百姓的疾苦是他心中最深刻的痛楚。然而权贵动一下唇齿,乐天便被发配江西浔阳。黑暗的时代里狰狞的魔鬼惯于制造悲剧,于是乐天就像一片秋叶被风打落盘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失意的才子选择了“吏隐”,然而心系国计民生的乐天,却抹不去内心深深的失意与伤痛。

于是在那个秋天的月夜,乐天的心弦被那双纤纤细手有力地弹拨,同病相怜的感慨化成了如泣如诉的名篇,在无数天涯沦落人的心上震颤。

那小小的浔阳自此再也走不出那个月光惨淡的夜晚,而哀怨的琵琶声至今仍在江上月下凄美地回旋,还有那个低眉落寞、轻弹琵琶、年长色衰的女子也成了千古美丽绝唱。

一次美丽的邂逅,就这样凝结成了弦上永恒的月光。

历史制造了许多悲剧,而并非所有悲剧都因悲剧的主角而演绎成永恒的绝美。●适用话题

可用于“知音”“情感”“音乐”“审美”“沦落”“理解”“关注弱者”“同情”“和谐”“同情心是人性的标志”“要忧民之忧”“流泪如何不丈夫”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角度一:空白处有无限的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不是虚无,是由实而生出的虚,会引起欣赏者的想象与联想。中国自古就主张“沉默是金”,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大特征就是空白之处的魅力。留白也是为了让想象展翅飞翔,从空白处发现无尽的美。例如《深山藏古寺》《蛙声十里出山泉》《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等都是非常精妙的留白绘画作品。●角度二: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真性情的流露。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首或婉转低回或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琵琶女的琴弦拨动了白居易的心弦,白居易也借助这奇妙的音乐将不快之情一泄而出。因为音乐的触媒而让两颗孤独忧郁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乐曲的美妙让两个天涯沦落人互诉心曲。●角度三:要寻找直正的知音,必须抛开世俗的杂质

白居易与琵琶女短暂的相逢,便碰撞出思想共鸣的火花,其间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法探知的灵魂。然而在“知音”面前,这些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值得我们品尝的是知音心灵碰撞那一瞬间的芬芳。真正的知音应该游离在物质之外,贵相知,贵知心。可如今,太多的人习惯了一层一层地伪装自己,到最后连自己的真心都找不到。●运用范例

1、白居易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中,用浅近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记得国学大师南怀谨说过:做人的道理应该如此,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必讨厌他,要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尽量帮助他,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人,原谅人家一点,如果自己是对的,当然要助人,自己不对就免谈。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兼爱”,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弱势群众理应得到社会的关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大的帮助力所不及,一些小事起码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在车、船上主动给老者、弱者让座,遇到有人问路热情指点,等等。(《天下最高的学问》)

2、当胡锦涛总书记高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总理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进,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占先生在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下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体察到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信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诗人的心灵光芒。

3、我是个山里娃。

山里娃和城里娃不一样。城里娃只管埋头读书,吃喝有家长伺候。山里娃没那福气,除了读书还得帮家长干农活。

山里娃和城里娃也有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不管是山里娃还是城里娃,大家总有一种期待。

城里娃的期待很单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山里娃的期待也很单纯——走出大山,变成个城里娃。

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城里娃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读书,读书,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较之城里娃,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山里娃要付出两倍的努力,因为要走出大山,要变成个城里娃,先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很小的时候,这个期待就开始在我心里酝酿、发酵。

往事越“十”年,“牧童”挥鞭。那时一放学,我总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挥着鞭儿,牵着绳儿,吆着牛儿,上山去了。

放牛的时候,牛和我都很繁忙。牛忙着吃草,我忙着读书。牛吃草,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我读书,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牛吃着草,不时东张西望,哞哞地叫几声,像在告诉它的小主人:别管我,你只管安心读书,我不会走远,我就在你身边。善解人意的牛,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忘情地读书,读语文,读英语,读那些拗口的定义、定理??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满耳的天籁之音——风声、流泉、鸟鸣,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回荡。就在这平淡的牧童生活中,我幼小的心灵一天天地骚动起来:这样的生活,我是多么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就这样在大山里放一辈子牛,更不甘心重走父辈的路。我要走出大山,到山外的世界闯荡,使自己变成个城里娃!

可是,山外的世界,是说去就去的吗?当年,白居易初到长安,诗坛泰斗顾况训导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白居易凭着出类拔萃的才情,很快在繁华的长安站稳了脚跟,名噪京城。是啊,走出大山,得有真本事才行。

于是,怀着这种期待,面对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我不再犯愁了,书海冲浪,不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吗?听到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不再抱怨了,逆耳忠言,不是校正航向的罗盘吗?面对考试的失利,我不再沮丧了,一次挫折,不是通往成功的一块基石吗?

就这样,我脚踏实地往前走,我心中的期待不仅越来越清晰,而且离我越来越近了。

城里娃,你们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和你们一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娃。

山外的世界,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向你走来,走进你的怀抱,融入你的血脉。

因为,总有一种期待,会赋予你无限的生活激情;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在坎坷遍地的路上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总有一种期待》)

4、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面上,一位身着官服的人站在画舫上,看着“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完全陶醉在春日江南的婀娜当中„„我眼中的白居易,这么多情,这般陶醉。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人间美景的化身。我喜欢他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细心发现和对美好春天的悉心欣赏,喜欢他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的深情感叹和对人生的黯然神伤。我更喜欢他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大火无法烧尽那小草的生命,春风吹来,那生命的绿色又重新铺满大地,无论是古老的荒路,还是荒废的古城,在荒路瓦砾间都有它亮丽的身影。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见了青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她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叶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使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枝熬寒凌雪、不屈于官场腐败的红梅。他虽然是朝廷命官,但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利用诗歌直抒胸臆,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统治。他痛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腐败官吏欺压百姓的强买强卖,他同情“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自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他嘲讽“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昏庸。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到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格,使我学会了明辨是非,与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

如今,物是人非,千年又一季,而白居易的诗歌及其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野火春风中的小草,秋江夜中的那轮明月,风雪寒天中的腊梅,这就是我眼中的白居易。(《我眼中的白居易》)

十二、《寡人之于国也》

● 素材开发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会自取灭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前总理朱镕基在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正是体现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可谓说在了点子上,抓准了要害。角度点拨 ●角度点拨

可用于环境与生存、民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主观教育、和谐相处、看问题抓本质、谦虚对己等话题)

●议论抒情型——

(提示:用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辉.情真意切.语言优美)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描写抒情型——

科学发展,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孟子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堪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

地球母亲.她往日那秀美的森林长发.早已像老人一般.变得不是枯黄就是脱落殆尽;她往日那漂亮的蓝色海洋衣衫.早已被污染得油迹斑斑一片乌黑;她往日那丰满细嫩的土地肌肤,早已布满皱纹和创痕.到处被涂上难看阴冷的水泥;她往日那结实的大气层外套,早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她往日那众多的孩子——鱼儿、虫儿、飞禽走兽,如今已所剩无几;她的乳汁不再甘甜;河流——她的血液,早已充满砂石和废液;她的气味不再芬芳——花儿凋谢,只剩下 呛人的浓烟 „ „

而今当百年难遇的雪灾侵袭我国南方,当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当藏羚羊成片地倒在残忍的盗猎者的枪口之不,不知人类贪婪的欲望和短浅的目光何时能够转变? 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世纪之声是否能够唤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科学发展呢? 领奖辞: 孟子

你宣传仁政思想.也曾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你蔑视权贵、刚直

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你,养浩然之气,做顶天立地的中华大写的人。●《寡人之于国也》素材运用

一、适时放弃眼前利益(把眼光放长远)应用片断:

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滩死水;相反地,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

二、认识自己,理智为人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应用片断:

1、看得见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梁惠王如此,世上许多人都如此。古希腊的特 尔斐神殿刻着一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虽以神的口吻,却是人类对自己的告诫。认识自己的优点容易,认识自己的缺点并且不对它们讳莫如深,这需要足够的勇气。一个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组成一个理智的民族,理智的民族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适用“理智’川省察”“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话题。【拓展阅读】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你自己,你便是一道风景。大老婆夸他,小老婆夸他,客人也夸他,他不盲目自喜,而是仔细观察,再分析,坚信自己不如徐公美。邹忌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于是五十步笑百步,便觉得自己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是最好的统治者,梁惠王不是一个坏人,却是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我,你便是智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盲目自大或自卑,你就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成功者。

备注:材料适用“理智”“省察”“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话题。●

三、学会说话,远离简单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荀子周游列国

残阳如血,苍凉的古道上缓缓驶过一辆简陋的马车,孤单的铃声摇曳着夕阳的余晖,一下一下地撞击着秦国威武的城墙。

苍凉的西风下,一片黄叶无奈地离开树枝,飘舞在一个老人缭乱的思绪里。老人昔日透着精光的眼睛掠过一抹无法掩饰的哀伤。脑海里浮现出秦王无知与嘲弄的一张脸,老人仰天长叹:难道我的残年就如这落叶般无地置之了吗?

● 应用片断:

进言者不但要敢于进言,还要讲究进言的艺术。邹忌进谏并未作居高临下的指责,而是从自己的家事说起,现身说法,以已喻人,收到奇效。孟子则巧设譬喻,先扬后抑、欲擒故纵,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的主张。

●备注:材料可以用来演绎“策略”“成功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话题。

四、科学发展 应用片断: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的,然而孟子已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主张。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备注:材料适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等话题。

十三、《劝学》

●素材开发

该文本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的作品。节选的部分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通篇设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重点强调了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专心致志等,力求博学与专一的有机结合。

●延伸阐发型——

(提示:没有延伸,就没有升华,就没有创造!)

伟大的卑微

在“百家争鸣”繁荣将尽的尾声中,在孔孟足以黯淡日月星辰的光辉下,站着一位老人。

没有孔子的执著坚毅,没有孟子的气宇轩昂,他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以一种伟大而又卑微的姿态。从他气势如虹的著作行文中,从他集百家之长的思想精魂里,我看到一个博学、包容、气概雄浑的荀子伟大地站在那里。

当他以衰老之躯姗姗地进入秦国,当他放下思想家的尊严和文学家的脸面,向那个高高在上的王,那个寄托着他最终理想的国君诺诺地奉承时,我看到一个年迈、无奈的名叫荀况的老人卑微地站在屈辱里。

然而在那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时代,当现实的“荒洪”如猛兽般向他袭来,他站在现实的悬崖上只能委曲求全地选择卑微的姿态,痛心而无奈地守护着那足以纵横天下的思想。

窗前的灯熄了,黑暗中发黄的书页里那个卑微的身影站立在无边的黑暗里,刹那间高大起来!因为伟大而曾经卑微,因为卑微而愈加伟大。●画面想象型——

又一片落叶被风吹起,就像吹散了如花般的流年与抱负。“老师,我们去哪?”

老人沉思了一刻,黯淡的眼睛重新浮起昔日的光彩:“我们去楚地!” 马铃声渐渐远去,这何其不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尾音„„

月亮上来了,这是秦国的月光,多年以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月光下一个老人的忧伤。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十四、《师说》

●素材开发:

《师说》中“人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至今看来仍为金玉良言。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人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得最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师请教学习。然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不少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极差,对老师大呼小叫,丝毫不存敬意,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师”对我们十分重要。毛泽东就十分尊敬老师,他八岁的时候进家乡的一家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后来,毛主席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对他的启蒙教育。一次,毛主席回到韶山与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还给毛禹珠敬酒。尊重老师,虚心学习,既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修养,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 角度点拨:

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尊师与成材” “自信自强”、“能力”、“择师”、“倾听”、“不耻下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话题)●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师说》我国魏晋时期形成的门阀制度,造就了特权阶层——上层士族子弟,也导致不从师、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的形成。中唐时代,此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对此恶劣风气深恶痛绝,深切意识到此风气对社会的危害。于是,他勇敢地承担起历史和社会给他的责任,与恶劣风气作起了艰苦的斗争。“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面对恶劣社会风气时,是随波逐流,是洁身自好,还是勇担责任,力除时弊?这恐怕是当今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做?韩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勇敢站出来,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斗争中。哪怕你势单力孤,哪怕你曲高和寡。只要你坚持,你就是一盏灯,黑暗会因你的存在而慢慢淡去......●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在那个耻于从师的年代里,韩愈勇敢地站出来,写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论述教育的文章—《师说》

●思辨议论型——

(辩证地议论分析,条理清晰,深刻有力)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颁奖词:

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倡导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传道、授业、解惑,明师责呕心沥血,开一代学风。

●《师说》作文素材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角度点拨:①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②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

●角度点拨: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传世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十五、《雨霖铃》

●素材开发

柳永词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写江湖流落的感受,《雨霖铃》是其代表作。全词现实与想象交替,离情迭起,别绪迭生,连缀着一幅又一幅画面,画中含情,情中出画,富有创意。●记叙抒情型——

(提示:记叙可再现经典的曲折,抒情可升华自己的感悟!)

回首向来萧瑟处

霏霏细雨,柳色青青,沉沉的胡琴,从心底传来,飞珠溅玉的琵琶拨动得离人泪珠纷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歌声么?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是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的行者么?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离恨深深的情痴么? “送别”,好凄美的一个词。一壶浊酒,两行别泪,醉了多少人的魂!

相隔千年的长度,我踏上寻觅的征程!满眼的荒漠已找不到青青杨柳。阳关,当我从千里之外回眸时,去年盛开的桃花已葬于记忆的香冢。

谁能读懂沉重的脚步,在这离恨深深的季节。

唐朝那些北风中的胡马,月光下悠悠的羌笛,让人心中充满了悲凉,飘起弥漫心扉的大雪。在举杯的刹那,在挥手的刹那,西去的白云呼唤着归来的大雁,离别之后我们终会重逢!●描写抒情型——

(提示: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抒发激烈委婉的胸怀是作文高分的妙招!)

绝美的离别

在那种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思念在分手后开始成长,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来,轻轻诉说千种风情。

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可你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离别里是谁与你浅斟低吟?

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可不曾想到,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一种流行之后,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十六、《苏轼词两首》

●素材开发

苏轼在中进士时曾被宋仁宗视为宰辅之才,然而之后却屡遭贬谪。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生性旷达的诗人仍能直面人生的挫折,泰然处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哲思的名篇佳作。●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汤汤,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 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才略,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明月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画面想象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着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记叙描写型——

(提示:记叙可演绎经典动人的故事,描写可营造冲击视觉的画面!)

赤壁落日

赤壁旁,苏轼独立江边,白衣飘飘,似乎要被风吹散。他反复吟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直吟得涕泪纵横:“周郎,为何你有得意之时,而我却无施展抱负的机会?世人都言我词雄浑豪迈,谁又能读懂我凄苦的心声?”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你伫立在萧瑟秋风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生命的小船搁浅了,只需要御用文人的宋王朝抛弃了你,才华横溢却被视为草芥,“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弹指一挥间,往事犹在眼前。不知道千年后的今天,我的哭奠能否成为载动你愤懑的小船?

十七、《辛弃疾词两首》

●素材开发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执著于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怨无悔。●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叹稼轩

走近你的词,每每会使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便已隐隐听到那龙吟般的铮铮剑鸣。

那把“吴钩”呢?曾被你无数次在醉后的深夜里挑灯看过的,看那青冷的剑身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幽幽的光。

不敢再轻易地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在梦里布阵点兵。

可惜你这把锋利的剑,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化作了一首首剑一般豪放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壁的声音清晰可辨。●议论描写型——

(提示: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生动形象中有深刻!)

英雄的悲歌

我听到历史的磨盘在轰然作响。大丈夫披一身豪情冲向报国的前线。不料身后轰响而来的是小人的诽谤,昏君的猜疑。他忍受着屈辱和愤怒选择了为国的沉默。于是他像一粒铜豆在磨盘中滚动。他选择“把栏杆拍遍”,却在“山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是他的选择将这样一位将军逼成了伟大的词人,是他的选择将黑色的文字铭刻成钢刀镌铸的人生。他就是辛弃疾。

漫长、遥远。

无言的冷月,永逝的春水。

在这穿越时空而亘古不变的选择中,我已心有所悟。

此时此刻,天外深处,正有清脆的歌声,悠悠而来。●精彩引用型——

(提示:精彩而恰当地引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

吴钩下,拍栏人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是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与你共醉明月。

十八、《廉颇蔺相如列传》

●素材开发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角度点拨

可用于胆识、忠勇、团结、合作、双赢、谦逊、爱国、大局为重、知错能改、忍让、沟通等话题 ● 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德才兼备

坐上穿越时空的列车,眨眼便来到秦王殿上。瘦弱的蔺相如镇定自若地站在威风凛凛的秦王面前,沉着应战他的每一条诡计,而最终得以“完璧归赵”。秦王的阴谋未得逞,便想借渑池之会,羞辱赵王一番却未曾想到反自取其辱。蔺相如的才可谓彪炳千古,而他的德更让人汗颜。当击退秦王一系列对赵的欲加之罪,相如功大,廉颇开始宣恶言,发誓“必辱之”。而相如却引车避匿之,因为他明白“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徒以吾两人再也”。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杰出的才能,更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的品德。

●思辨议论型——

(辩证地议论分析,条理清晰,深刻有力)一步与一生

古语云:“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用血泪写成的话里包含着多少深刻的教训啊!不过,“一步错”真的就“步步错”吗?“一失足”真的就“千古恨”了吗?“浪子回头金不换”又给我们重新振作的勇气,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样,可以成就出色人生。廉颇身为赵国重臣、一代名将,却为名利与蔺相如相争,不能不说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可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及时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越王勾践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也沦为奴隶,在这样的打击面前,再英勇的人也要低下头了吧?可是,勾践却能“卧薪尝胆”,积蓄国力,最终一洗国耻。

合作,共赢

文有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武有廉颇的深谋远虑,有了他们一文一武的精诚团结、亲密合作,才有了和氏璧的顺利回归,才有了渑池之会上赵王的不被凌辱。当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有了将相和的美谈,他们文武合作,才使得赵国稳如泰山。比尔盖茨说:“我最大的成功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其实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合作,不是单方面的奉献,它是双方或多方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荒寂无人的小岛上,你有鱼竿,我有关食,我们互相合作,才能双双保全生命,渡过难关。天堂中手持长柄勺团团围坐的众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中食物喂给对方,才会生活得其乐融融。只有合作才能共赢。让我们学会合作实现共赢,共创人生的辉煌吧!●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机智

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战旗和盔甲被历史的长河悄悄掩埋,我仿佛听到了蔺相如铿锵的话语和秦王的苦笑之声。翻开《史记》泛黄的书页,蔺相如告诉了人们:越是在严肃的场面,机智就尤为重要。

面对赵王不予秦璧,赵难存的处境,又苦于无报秦之人,蔺相如肩负国家荣辱安危于一身而出使。这其中的可贵品质令人佩服。当他“视秦王无意偿赵城”时,“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他用他的机智与眼前这个残暴的君主针锋相对。

当蔺相如说出“臣头与璧俱碎于柱矣!”时,秦王妥协了。他用行动证明了越是在严肃的场面,机智就显得尤为重要。

忍让,宽容

尽管后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各种议论,但不可否认,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

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已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这故事,实在很值得一再提到的。●颁奖词

千里奔赴,将生死置之度外;危难之中,不畏强权,心系民族,用自己的忠诚浇灌着国家的荣耀;曲解之下,坦然以对,不与争列,用自己的大度化解着国家的安危。完璧归,渑池会,将相和,一次次果敢决断,一份份赤胆忠心,在浩浩历史长卷上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廉颇蔺相如列传》素材运用

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际遇进行思考:如蔺相如的角度(从他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廉颇的角度(从他与蔺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秦王的角度、赵王的角度、宦者令缪贤的角度(从他推荐蔺相如的角度)等。

●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立论:

●(1)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适用话题 宽容、大局观念、国家利益至上、舍小家 保大家、合作、沟通 精彩运用 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2)从廉颇与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从廉颇起初负气寻衅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廉颇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贬损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对手不是相如,或是相如听了门客的劝告而与之闹翻,造成龙虎相斗的局面,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可见,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干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利益。对他们因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因此可得出结论:不能为满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错误。如: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适用话题 知错能改、团结

精彩运用 荒寂无人的小岛上,你有鱼竿,我有美食,我们互相合作,才能双双保全性命,渡过难关。天堂中手持长柄勺团团围坐的众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中食物喂给对方,才会生活得其乐融融。廉颇与蔺相如捐弃前嫌,文武合作,才使赵国稳如泰山。战国时六国各自的力量并非不强大,而其相继破灭,不仅“弊在赂秦”,更在于六国的不合作。如果他们密切合作,共同对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来立论:

从事件本身来看: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如果推荐的人不能担此重任,那么缪贤难逃罪责;缪贤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可提炼观点: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从缪贤举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荐过程来看:缪贤不惜公开“隐私”,不顾及自身利益,不惜贬损自身形象。这个心底无私、襟怀坦白的宦者令确实令人击节赞叹。可提炼观点: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从举荐的结果来看:一般说来,高风险应有高回报。可是,缪贤除损失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之外,不曾有廉颇那样的嫉妒之心。应该说,是缪贤玉成了相如,使之脱颖而出。这种成人之美、不思图报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无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奋,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炼观点:付出不图回报。

十九、《苏武传》

●素材开发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苏武为了心中之义,十九年雪地牧羊,始终未易其志。这与卫律之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批评苏武是愚忠不懂变通,这些人难保不会在特定条件下出卖朋友、亲人、国家。而幸运的是中华民族历来就不乏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者,而苏武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典型代表。苏武牧羊是苏武用自己的行为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直接抒情型——

(提示: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抒情可使文章奕奕生彩!)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节旄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半生的重量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头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精彩记叙型——

(提示:用记叙的手段重新演绎精彩的故事,会经典而动人!)

伟大的坚守

两千多年前的贝加尔湖畔,一位老人正深情地遥望着东方,那根光秃秃的杆子还紧紧地握在手中——汉代使节苏武,曾经的才俊英杰,如今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叟,多少人,多少次以人之常情来劝服他,但只能认为他不懂人之常情。

也正是他的坚守,他的执著,竟然让单于不愿放弃对他的纳降,哪怕他与一群公羊困守在苦寒之地,艰难度日。

卫律来了,他讲述的理由最符合人之常情:“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生活无忧。”但苏武回答他的是不容选择的坚贞——宁愿自杀成仁。

李陵来了,曾是至亲好友的知己,将人之常情的深刻表露无遗:“皇上好大喜功,杀人不问功罪,如此受难守节,内心怎能平衡?”苏武绝然要以死告慰君王的举动只能让劝降者羞愧而去。

不愿与凡俗的人同流合污,苏武以十九年的忠贞坚守,诠释了另一种人生的伟大,成就了旷古英名。

即便是云拨日开,苏武回到了朝思夜盼的祖国,他也没有据此为功,推却了能到手的高官厚禄,辞官回乡。又是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随便任何要求都是人之常情的所为,他又超越了常人的思维程式,千百年传为美谈成为人们心中一块永恒的丰碑。

二十、《张衡传》

●素材开发

张衡(78--139)东汉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地理学方面,曾就研究心得绘出一幅地形图。绘画方面,张衡为东汉六名名画家之一,据说他有用脚趾作画的本领。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 角度点拨

适用于全面发展、刚正不阿、超凡脱俗、不慕名利、创新精神、谦让、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等话题 ●示例运用

●话题

一、全面发展

张衡,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时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话题

二、术业精神

地动仪的横空出世震惊了四方,使历史长河中的天文星宿更加璀璨夺目,张衡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天文学家又引起了世人的沉思:要在怎样的环境下研制,使用怎样的仪器,又怎样进行那烦琐的计算。种种猜测虽然包含着世人的惊羡钦佩,但最让世人铭记的是他那刻苦勤勉的术业精神。古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应是对张衡的最好诠释,也是留给后人最具魅力的财富。话题

三、创新

东汉时期,地震频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张衡凭着在天文阴阳方面的优势,敢想敢做,经多次测试,终于在阳嘉元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够精确测验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一伟大科学成果的诞生与张衡的创新精神是密不可分的。●颁奖词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淡泊了功名利禄,远去了你争我斗,以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勤政为民的高尚品质和“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奇才的风范

二十一、《归去来兮辞》

●素材开发

陶渊明借《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调摆脱仕途羁绊的决绝态度,赞美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表达田园生活的安适喜悦之情,向往和追求崇高、自由的精神境界。●思维激活

这则素材可以用到与“入世与出世”“自由”“乐天安命”“人生志趣”等有关的命题、材料或话题作文中。引用时注意变换角度,自然贴切。另外原文中的许多语句可以直接引用到作文中,陶渊明及其其他作品均可作为素材充实我们的作文内容。●思辨议论型—— 真正的陶潜

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历来为人推崇的出世者——陶渊明。带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一身刚正,他飘然而去,去寻找那一方净土。于是,在那南山脚下,草庐之中,又多了一位不染尘埃的隐者。然而我的心是有些不平的。想像在那样的混沌浊世,该是少有他这样一身正气的官员吧,可是他却选择了出世,甘对清风明月,忍弃天下苍生。世间多了一位逍遥的隐者,却少了一位正直的好官。他对污浊的官场是眼不见心不烦了,只是苍生何辜,又少了一丝隐隐的希望。然而眼不见就真的心不烦了吗?他能完全脱离污浊的社会吗?他躬耕之地难道没有受到黑暗社会的一点影响吗?答案他应该是知道的。在我看来,一位真正崇高的人,当既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又有着视名利为粪土的旷达洒脱。●抒情评论型—— 傲骨的亲抚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好一句“田园将芜胡不归?”你用你的傲骨涤荡世间一切的污浊,用五斗米铸造你铁骨铮铮的腰板,在不苟于世中让人性的大旗在生命的上空高高飘扬。你把大印挂在了朝堂,用傲骨清嗅泥土的芬芳。于是,才有那江岸上野菊的阵阵幽香,才有那后世文人的隐逸洒脱,才有了民族高洁的傲骨。

你的美名流传百世,你用傲骨亲抚着一片野菊。看!今年野菊花胜去年红,因为它记得陶潜的傲骨。●拓展应用型—— 美丽的田园

清风拂过,淡淡香草气息吸入鼻腔,在这个被污染的世界里,让我感到说不出的受用。虽然耳畔回响着汽车鸣笛的声音与楼旁建筑工地上钢筋的铿锵声。但其中时时透着几丝微弱的麻雀叽喳的叫声,却使我感到分外的悦耳与欣喜。身体也就舒服了些。闭上眼,触碰着窗外树枝上那雨后翠绿的嫩叶,感受自己与大自然融合到了一起。我低低鸣唱,婉转悠扬飘散大地,随即,万物生灵一起长鸣。我起身旋转,在林中翩翩跳跃,随即,万物生灵一起共舞。世界清明了,大地纯净了,心灵升华了!不再有勾心斗角,不再有血腥与厮杀。天空浩瀚无边,蔚蓝宽广,淡云随风清转。●联想应用型—— 亲近自然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否你总幻想着乘一叶轻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那股清香便已让你沉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否你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时间在此刻为你停留。而残酷的现实总将你从梦想中唤醒,你身陷于这喧嚣的都市中,何处才是自然?但不必惆怅更不必悲戚,闭上双眼,听听灵魂的声音。城市的躯壳挡不住向往自然的心,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

清晨,走在路上。岸边的柳树,在风中轻轻地抚摸着微微颤动的水面,却没有一毫柳絮的飘飞,大概它们早已在春风中飞尽了吧。在匆忙的脚步中,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美好。为何不抬头望望天边呢?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阳光打着卷,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的光。

刹那间,都市在你眼中融化了,一栋栋高楼仿佛成了热带雨林中的棵棵参天大树,耳旁不绝的车鸣变成了鸟儿的悦耳歌唱。你在参天古木中漫步,而阳光轻轻把你围绕。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

十二、《滕王阁序》

●素材开发

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济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思维激活

此则材料可用于“感怀”、“人生慨叹”、“抱负”、“文字的魅力”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议论抒情型—— 滕王高阁临江渚

正如倘若没有达•芬奇、莎士比亚,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倘若没有王勃的杰出贡献,恐怕就没有盛大辉煌的盛唐气象,就没有生动的大唐山水。如果我们把李、杜、白喻为一只美丽凤凰身上的三支最漂亮的羽毛的话,那么王勃——这位近体诗的先驱者——就是那高高扬起、桀骜不驯的凤头。王勃,字子安,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文学主张是崇尚实用,他有感于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文风,于是开始了近体诗的创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努力下,唐代文学竟走向了一段新的里程,掀开了中国古代诗歌崭新的一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依然在我们的口中传唱,“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依然在民族的记忆里回响。这位不幸的诗人用他短暂的人生为自己书写下了一个精彩的开始。

二十三、《逍遥游》

●素材应用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思维激活

此则材料可用于“人生”、“选择”、“理想”、“自由”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思辨议论型—— 诗意地生活

康德说惟有心中的道德与头顶上的星空令他敬畏,当我们选择诗意地去生活时,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汇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素材开发积累

建议:早操、课间操必读!

饭后、课间等零碎时间反复记忆,琢磨!

整理:王建伟

2015.3.31 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藉,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宁难以寻求。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微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

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了病危的母亲。他叫田世国,他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二十五、《项脊轩志》

●素材开发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他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联想议论型——

(提示:联想是写作贴近实际,打开思路的法宝!)

伟大的母爱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份爱,将我们感动:这个人就是母亲,这份爱就是母爱。在记忆中驻足,在迷茫中回首。我发现母爱以相同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不变的眷恋。

母爱是什么?是“孟母三迁”中那赶路的脚步,是“游子身上衣”中那密密麻麻针脚般的贴心的呵护,是送子远行的赵太后那双目里的不安与期待,是《项脊轩志》中那“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与问候。

母爱是阳光,洒在你心中每一方可企及的角落,母爱如春雨,在不经意的细微处默默抚平每一处曾经的伤痛!

让母爱绽放,在每一个孤独寂寞的夜里。●拓展应用型——

(提示:没有拓展延伸,就没有升华,就没有创造!)

母爱·父情

在骄阳最炽热的那一刻,我感动于父亲盛夏里的一抹汗珠;在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中,我感动在母亲亲手缝制的温暖外套中。

回眸中一个真诚的微笑足以触动心灵的感动,更何况庄重刚劲的父爱和慈祥温柔的母爱。母爱是深夜桌旁的一杯热牛奶,母爱是布满星星的晨曦中母亲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父爱是时常扎痛我脸颊的坚硬胡茬,父爱是父亲打我以后那落得满地的烟头,父爱是心中不倒如山沉默无言的严肃背影。

母爱如水,涓涓地流淌过心田;父爱如山,巍巍地耸立于心间。

岁月的推移是亘古不变的规律,父母已人到中年,在心灵猛然间成熟的那一刻,我忽然发现,只要父母平安,健康,幸福,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二十四《陈情表》

●素材开发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用于“亲情”、“事业与亲情”、“爱”、“至情至理”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议论联想型—— 一片孝心在玉壶

孝心,没有刻度,却可以称量世间任何一个灵魂;孝心,没有色彩,却可以让曾经的苍白变的五彩缤纷;孝心,没有标价,却足以让看似轻微的生命高贵无比。

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我不欣赏那些父母卧病在床却断然离家的游子,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的最后期冀斩断。于是我欣赏李密的孝义,敬佩他拒官尽孝的果敢。泪眼婆娑中,我看到伏案写信的李密,此时夜已沉寂,灯影幢幢,他疲惫的身影在闪烁不定的烛光中若隐若现,旁边,睡着的是白发苍苍的祖母,李密神色凝重,在一个秋风秋雨之夜,伏案写下了催人泪下的《陈情表》。●抒情议论型—— 感恩之心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联想议论型—— 传递是一种责任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是否每个人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

加强对小学英语课本教材的开发利用 篇6

关键词:英语教材 开发利用 实用 整体 趣味 情感

如果提问小学生:《英语》课本是做什么用的?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照着里面的课文朗读、照着里面的单词抄写等等。可见,在小学生们的认识当中,课本教材所起到的作用是范式、是模板,毫无生机可言。其实,小学《英语》课本教材的形式并不是固化死板的,它可以跳跃灵动。其内容也不尽然是浮于表面的部分,而是丰富深入的。想要充分发挥出课本教材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助力作用,关键看教师怎样对其进行挖掘与开发。

一、挖掘教材实用性,促进课堂生活化

想要让学生热爱英语学习,走进英语课堂,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关注与兴趣。最为简捷的途径之一就是将英语学习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意识到,生活处处有英语,英语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挖掘教材的实用性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Our new home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几个房间的照片,它们包括客厅、卧室、厨房等。随着逐个介绍这些房间,本单元中的重点词汇clock,fridge,sofa,table,bathroom,bedroom,kitchen,living room等逐个在照片的相应位置中出现。这就不需要教师进行刻意引导,学生们便已经发现本单元中的词汇在自己的家中也可以找到。于是,很多学生记忆单词的积极性大增,贴纸条,做卡片,回到家中还会找到自己会表达的物品加以实践。

无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想要对于教材的使用进行何种创新,脚踏实地关注其实用功能是基础。通过对课本教材的实用性进行挖掘,让学生们从课本中找到自己实际生活的影子,整个英语课堂都会散发浓郁的生活化气息。在这样轻松熟悉的氛围之下,英语学习便会十分自然。

二、挖掘教材整体性,促进课堂立体化

很多教师在使用课本教材时,常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教材内容既然是分单元分章节进行编排的,教学时只要按照顺序分别教授就好。这样的做法,往往会给学生一个认为教材内容十分零散的错误印象,这就对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都是不利的。课本教材的整体性,必须得到强调与挖掘。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的教学开始之前与全部完成之后,笔者都对整本教材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挖掘,并将该整体性思路提供给了学生们。简单来说,整本教材就是教给学生们如何交朋友的过程。Unit 1 Hello与Unit 2 Im Liu Tao中的内容,适用于两个人初次见面时。想要交朋友,就要先向对方问好,通过礼貌性用语“Hello!”“Good morning!”等来表达,然后采用Im Lucy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两人熟悉后,学生便可以通过接下来两个单元中的表达方式:“Hes Mike. Hes my friend.”“This is Helen. Shes my sister.”借以进一步互相了解彼此及其朋友与家庭。随后,还可以继续通过对话了解双方的喜好所在,如:“Look at my skirt. Its orange. I like it very much.”“Would you like a pie? What about a cake?”如:当两人成为好朋友后,便可以采用Unit 8中的“This is for you, Mike. Its a ball. Happy New Year!”方式一起庆祝新年了。经过这样的整体串联,学生们马上就能够轻松立体地掌握整本教材的内容了。

只要教师们在备课过程当中认真观察与总结便会发现,教材的编纂不是随意为之的。无论是从知识内容还是知识难度的角度来看,每个单元之间都是存在着很强的内在联系的。挖掘出这些联系,将课本教材以整体性的面貌呈现给学生,能够使其以立体的眼光看待这个英语学习过程,是学习视野的升华。

三、挖掘教材趣味性,促进课堂灵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很多教师一直苦于如何顺利找到学生在英语课堂当中的趣味所在。实际上,趣味并不遥远,课本教材当中就蕴含着很多颇具趣味性的内容。只要教师找到这些“趣味点”,并以灵活的方式予以呈现,整个英语课堂便会由原有的刻板固化走向灵动欢乐。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 3 My day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课本中出现了很多表示学生们一天活动的词组。一下子让学生们熟练掌握这么多格式相似、容易混淆的词组并不容易。这时,第19页的图片对应的形式给了笔者启发。按照教材中的样子,将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in the evening,at night几个表示时间的短语及get up,go home,watch TV等多个表示活动的短语分别做成卡片并打乱次序,学生们以游戏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应归位,介绍出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饶有兴趣地加入一些描述:“I go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学习效果很好。

小学生们正处于天性活泼的年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违背学生的性格特征。深入挖掘课本教材当中的趣味所在,让整个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一方面,增强了小学英语教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与学生的性格特征相一致,学生对于英语课堂也会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十分有利的。

四、挖掘教材人文性,促进课堂情感化

英语不仅是一门工具性语言学科,更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教师需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词汇、语法等知识内容本身,更要带领学生了解英语背后的广阔天空,例如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部分知识才是英语能力成长的沃土,也是学生们应当更为重视与掌握的。因此,教材当中的人文性应当被充分发掘并在课堂教学当中予以展现。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单元当中,Story time板块中第二幅图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表达引起了笔者的注意:“This soup is too cold. This soup is too hot. This soup is just right.”在这之中,“right”一词使用得非常巧妙,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了英语这门语言当中的人文色彩。笔者首先拿出这个单词,要求学生说出它的含义。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右边。”然而,当把这段课文展示出来后,大家发现,“right”这个词在这里显然不是原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学生发现它表示“正好,刚好”的含义。告诉学生英语表达中有很多类似“right”用法的词,虽然短小,但却可以在很多不同的位置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一词多用”的英语现象,让很多小词汇变得强大起来,它们贯穿于文章之间,且能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这也是英语学习的一个乐趣所在。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时间较短、知识储备有限、接受能力不强也不甚成熟等原因,课本教材当中的内容设计大多将语言基本知识作为重点予以呈现。但是,这并不表示人文知识不重要,更不代表人文知识不涉及。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从课本教材的点滴当中抓住人文知识的影子,并将其适当放大。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当中,学生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英语不只是一个冰冷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感丰沛的艺术。

五、挖掘教材延伸性,促进课堂深度化

虽然课本教材本身是固定的,但是,教师看待它的眼光与应用它的方式不能随之固化。课本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应当得到教师们的足够尊重,但它所展现的更多地是一个教学思路与纲领性的指引,而不应当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授知识,尤其是当课本内容教授完毕之后,本次学习内容绝不能就此结束,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性挖掘,是每个教师应当继续实践的。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单元中,为学生呈现出了《皇帝的新装》这一生动风趣的小故事。在这个内容学习完成后,笔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鼓励学生们走出课本,让他们自己搜集更多类似的英语小故事,并且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带到课堂上讲给大家听。一个学生在向大家讲述“A monkey and a tiger”的小故事时,便很熟练地用到了“With these words the tiger jumped into the river. He did not come out again.”及“The little monkey uses his wisdom to bit the tiger. Just remember those who are weak can beat those who are strong.”等表达,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如果一次课堂教学只是严格依照课本教材的指示,按部就班地逐项完成,可以说,这次英语教学是合格的,却不能说它是优秀的、出彩的。课堂教学要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即围绕本次教学主体内容,之前有温故知新的前奏,之后有升华提高的尾声。因此,每次的主体知识内容教授完毕之后,教师不要就此戛然而止,而是要拿出发展性与延伸性的眼光,从课本教材当中挖掘出新的提升空间,让整个英语课堂更完整、更有深度。

课本教材 篇7

参与教学的这些年, 遇到过教材或大或小的调整。中学语文教材也对许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或编排方式都做了调整, 认真研读这些不同的呈现方式, 不同的编排顺序, 可以体会到编写者对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意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比新旧教材的不同, 从中领悟深意, 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下面,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当前语文课本调整的思考

纵观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60 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其语文课程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与趋向:

(一) 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及其目标和内容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各个阶段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但是语文课程的发展一直围绕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价值属性。课程目标、内容等的设置是相对稳定的, 反映语文学科特有价值的目标及其内容始终贯穿其中;一些思想价值高、知识含量多、文化积淀厚、趣味性强的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 中学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原来单一的“准备性语文”基础上向注重兼容吸收多种语文教学思想、并与“终身语文”接轨的“育人语文”方向发展。

(三) 在课程目标上, 由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生物学价值取向基础上向注重学生身、心、群和谐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变;在注重语文多种功能发掘的同时强调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在注重语文的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向注重谋求社会需要与主体的个体需要相统一的方向发展。目标构建的整体性、系统性特点日益明显。

(四) 在课程教材体系的组织建设上, 持续不断地调整与补充, 致力于打破以知识灌输传授为主线的体系, 建立综合性教材体系;同时随着教材的个体性需求不断增加, 教材的弹性及其可选择性也不断提高。

(五) 语文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特征逐渐显现, 开始谋求语文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并注意从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从语文课程教学和课外自学的衍接与统一等层面谋求其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发展。

二、语文教材调整基础上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课程标准 (2011) 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语文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语文应用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用语文的眼光、从语文的角度观察、分析与解答问题。笔者发现新教材中所做的调整, 就是满足语文课程这一重要的目标的。对比新旧教材, 我们深切地领悟到新教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很有道理, 目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 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通过学习, 学习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 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新教材的变化, 读懂变化背后的意图, 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 让我们的语文课有效、有用。下面,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根据课程性质的角度出发, 在理念上要求:传承“人文知识为主”的指导思理念, 关注学生健康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人文的热爱, 培养学生养成并坚持主动提高人文素养的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在区域及个体方面的差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 围绕“课程目标———学习范畴目标———水平目标”三个层面来建立课程体系, 形成递进关系。在具体目标的表述上要求尽可能清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以便于操作和评价。

(三) 教材的调整体现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就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弱化, 只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 只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提出一个大体的范围或建议。

(四) 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团结与沟通”为核心特征的学习方式, 并构建“热情、探索、团队”式的新学习方式。

(五) 在学习评价方面重点指出, 传统的评价方式大部分是一个选择性过程;在这个选择过程当中, 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得到鼓励与成功的体验;过于注重知识记忆的量性评价, 而忽视态度、情感的质性评价;过分关注语文课程的的最终评价, 而忽略了语文课程的过程评价;仅仅关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 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在教材的调整有试图弱化最终性评价所具备的筛选功能, 而转化为对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的重视, 倡导学习评价核心的转化。倡导以多元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评价体系及和评价对象组成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正确把握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领会编者的意图, 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 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才能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分析, 在第一部分提出当前中学语文课本调整的思考, 在第二部分就中学语文课本的调整与改革进行分析, 并提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语文,课本,调整,对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杨明全.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04)

[2]邓达森.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概览[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1)

课本教材 篇8

一坚守Word power主阵地

1. 音形义相结合, 妙用多媒体

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形象、直观等特征为多数教师所喜爱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完美地呈现单词的音、形、意, 达到帮助学生识记单词的目的。如在学习badminton (羽毛球) /tennis (网球) 一组单词时, 由于其图片和意思较接近, 容易混淆, 笔者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它们的区别。直观的视频加上生动的解说, 使单词识记通过多媒体实现了音形意的完美结合。

2. 巧记单词规律, 分类归纳

牛津教材中Word power板块教授了一些构词法知识, 通过加前缀或者后缀以达到词性变化的目的, 如health (n.) —healthy (adj.) , attract (v.) —attractive (adj.) 等。另外还有合成词及英美单词拼写区别等。在学习新词时, 可联想先前所学的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 进行系统地归纳分类, 形成一条词汇链。如:Enjoy—appreciate—enjoyable—enjoyment—enjoy doing—enjoy oneself—joy—joyful—joyless—like—dislike。

3. 创设真实情景, 积极参与

情景教学是用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只有当新学词汇与模拟情景之间有合理的契合点时, 这种方法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例如模块二第二单元的Word power板块涉及的词汇是旅游所需用品。笔者设计了学前和学后两种情景, 情景一 (学前) :利用多媒体播放笔者在世博会期间所拍摄的一组照片,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情景二 (学后) :假设学生获得一次去黄山旅游的机会, 让他们列出必带物品 (多为书中所列词汇) , 还自然地引出tent, flashlight, boots等单词。

二抢占Reading制高点

牛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语言材料, 每个单元都有围绕同一话题的Reading, Project, Task等板块。集中讲解词汇的传统方法在无形中将词汇教学与课文阅读教学分割开来。因此, 笔者将其分成三类, 穿插在reading的教学过程中。

1. 读前

此部分通过“头脑风暴”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或写出已学的与话题相关的尽可能多的单词。如模块五Unit 2 The environment中Welcome部分“头脑风暴”活动, 笔者要求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所知道的与环境有关的单词, 如: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ubbish, protect, healthy, survival, nature等。这些单词是以环境为中心发散思维写出的, 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说出这些单词该如何归类:有的学生提出按词性分类, 有的提出按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分类, 学生们思维发散,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 读中

通过句型或上下文语境来教单词, 赋予单词以生命, 单词的记忆才会更加牢固。如puzzle在以下例句中的用法区别: (1) Please fill in the word puzzle. (n.字谜) (2) What puzzles me is why he left the country without telling anyone. (v.迷惑;使困惑) 还有不少单词通过上下文线索即可推断出其在文中的含义。

3. 读后

读后的相关词汇记忆训练主要体现在用英语进行讨论及任务型阅读等活动方面。讨论环节主要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词汇, 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然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使词汇学习得到深化。以模块五Unit 2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读后活动为例, 笔者设计了读后讨论的问题:Is it possible to keep a balanc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What practical measures can we take to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要求学生至少使用读前和读中的五个单词来讨论 (用得较多的单词有environment, protect, waste, treasure, healthy等) 。

三巩固Workbook领地

牛津教材中, Workbook板块的主要单词练习题型有词形转换、近义词辨析、翻译等。通过口头或笔头练习, 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单词的词形变化。教师要适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自己查字典, 找出单词间的异同, 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即可。如convenience—convenient—inconvenient—inconvenience的词形变换, 帮助学生巩固了构词法知识。

课本教材 篇9

一、“点击”材料——拓展延伸文本内容

1. 变“无”为“有”——在空白处写出内容

出于表达的需要, 教材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 有的地方形成空白, 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教师应挖掘课文“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处, 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 让学生在补充中想象、创新, 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补上, 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进行课堂练笔, 让学生绽放思维的火花, 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课堂。

例如, 《荷花》一课, 为了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这样写:

师:如果“我”也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 会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把你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写下来吧!

生:我变成一朵盛开的荷花, 向四周一看, 好像兄弟姐妹都欢聚在这里, 我们穿着雪白的衣裳、碧绿的裙子, 好看极了。一阵风吹来,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摆动衣衫, 抖动裙子, 跳起优美的舞来。

生:我是一朵美丽的白荷花了, 听着小鱼对我的赞美, 我不由自主地跳起了舞蹈。

……

2. 化“虚”为“实”——在简练处写出色彩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 字字珠玉。凝练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 然后将其改写成一篇文词秀美的文章。

例如, 《清平乐·村居》中“青青”“莲蓬”两词充分体现了夏季生机勃勃的情景, 我让孩子们围绕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于是, 学生写出了“看, 小池里的水清澈见底, 水中的鱼儿正在欢快地追逐嬉戏, 好不热闹啊!一朵一朵的荷花更是惹人喜爱。有红的, 有白的, 有紫的, 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着, 犹如一个个妙龄少女在翩翩起舞”的作品。

二、“链接”情感——深入挖掘文本思想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给我们的写作教学一个启发, 那就是深入挖掘文本思想, 切入写作的情感。

1.“笔”随“心”走——写出动情处的“感动”

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一种渲染和写照, 用笔随心走更为恰当。如《掌声》一文学完后, 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你要赞美谁 (什么) ?”的小练笔, 学生写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话语:“我要赞美同学们, 因为他们将掌声送给小英, 那掌声像阳光, 一样温暖了小英的心, 让她不再自卑, 让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我要赞美掌声, 因为掌声像就一把钥匙, 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如果得到掌声, 就会让人无所畏惧。今后我会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 我也会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学生有了这样的读后感, 练笔也就“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而且这种“真情实感”也会绽放出学生独特的思想光芒。

2. 由“表”及“里”——写出冲突处的“个性”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课本中深入, 但更要从课本中走出, 由表及里的认识, 使学生在写中净化了情感, 升华了思想。

例如, 在《秋天的怀念》中, 当作者史铁生多次带母亲去看菊花的情景时, 教师适时通读原文, 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 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再通过一个描写母爱的练笔来体会母爱。

有人说写作的意义在于一次成功的体验, 有人说写作是一个人用文字瞭望世界的眼睛, 也有人说写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唤醒学生懵懂的心灵。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 当孩子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悟、发现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时, 我们清晰地看到, 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文字带给自己的快乐, 我们愿意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用心思考, 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完善他们的人格, 提升他们的修养, 在文字中感受真善美的奇妙……

参考文献

[1]黄巧玲.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 2009 (9) .

课本教材 篇10

由于插图浓妆艳抹、披红插花、招摇过市似的粉墨登场, 无可置疑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于是, 利用插图进行教与学也就成了师生无法回避的共同选择。不可否认的是, 插图—开始的确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为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惊喜, 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也确有帮助。然而, 好景不长, 插图的这点“闪光效应”之后, 学生大都不能逐字逐句细细地深层次品读课文, 只是粗略地读一下, 领会一点大意便觉得十分满足。他们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看图取乐上。可以说, 读图使浅阅读风气在学生中日益升温, 已经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有效的解读, 语文学习兴趣的衰退, 也可能与它不无关系。例如, 笔者执教冰心先生的《观舞记》一文时, 要求学生细细品读, 特别是“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一段, 透过字里行间,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会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艺。然而, 学生在下面骚动了起来, 正当我认为他们是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自得时, 一声尖叫彻底粉碎了我的梦:“乖乖, 真是个大美女啊!”全班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哄堂大笑起来。我如梦方醒, 知道学生是对插图中的“美女”感兴趣并进行品评了, 至于文本, 他们根本没去细读, 当然更谈不上细品了, 因为他们对“品图”更感兴趣!后面, 我做了多种努力, 试图把他们带入文本, 结果都收效甚微, 一节课草草收场。

而且, 由于学生不能认真的品读课文, 这些品质粗劣的插图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形成了负面影响, 甚至图文不符, 歪曲了文意, 制造了课堂闹剧。如笔者教学《天净沙·秋思》时, 在学生初懂文意后, 让其对照插图, 展开想象, 想象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 进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地步, 与文字产生共鸣。但出乎意料的是, 学生喧闹了起来:有一学生指着图中的“乌鸦”大喊“老鹰”;有一学生感叹“山真蓝, 水真绿, 夕阳正红, 骑马游一圈”;还有一学生说“真是一个好地方, 有山, 有水, 有人家, 风景真美”。反观其图, 我也感到颇不适宜, 一是画中景物与文不符, 如插图中找不到“枯藤”、“老树”的影子, 只见“老鹰”, 不见“乌鸦”。二是图文内容大相径庭, 《教师教学用书》中说得很明确:“一个秋日的黄昏, 荒凉的古道上, 西风劲吹, 落叶纷飞;道旁,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 鸦雀已归巢, 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 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 人们正在准备晚餐, 炊烟袅袅。这时, 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但图中既看不到落叶, 也没有缠着枯藤的老树, 树上无鸦窝, 看不出“乌鸦”有归巢之意, 不见炊烟, 不见牵着瘦马的人。只见雄鹰展翅高飞, 朽木桩两根, 绿色的流水, 火红的夕阳, 骑着马的闲游人!三是图的色调与文的感情基调相去甚远, 文是“悲”, 图是“喜”。试问, 这样的插图究竟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美感?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发展有何益处?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多少影响?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有何好处?再如八年级下册《雷电颂》文中的配图, 屈原的形象就与文本相去甚远, 甚至可谓南辕北辙。文前的“舞台提示”中是这样描述屈原的形象的———“屈原手足已戴刑具, 颈上并系有长链, 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 披发, 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 行步甚有限制, 时而伫立睥睨, 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 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 则卷曲于胸前。”而配图中的屈原呢?手足并无刑具, 颈上亦无长链, 亦未披发, 更不见手镣脚镣, 而是腰挂佩剑 (文中屈原云:“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 一手指天, 长衣飘飘, 烨然若神人!试问, 像这样与文本格格不入的配图, 对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又有何作用?

为什么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甚至闹出笑话呢?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教科书中的插图几乎都是“拉郎配”, 即文本最初本无配图, 当其选入教科书后, 教材编写部门的工作者, 为了使教科书更丰富多彩, 便找了一些接近课文内容的图配上去;二是他们配图时并未进行认真严格的审定, 致使一些貌合神离、品质粗劣的图浑水摸鱼, 蒙混过关。

上一篇:质量与创新下一篇:工程机械的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