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

2024-05-31

吞咽功能(精选十篇)

吞咽功能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延伸组和普通组各61例。延伸组中男33例, 女28例;年龄35~84 (64.5±2.4) 岁;并发症类型: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1例, 脑出血9例。普通组中男31例, 女30例;年龄33~85 (63.4±2.1) 岁;并发症类型: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0例, 肺炎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 均进行常规检查和分级吞咽训练, 出院后普通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指导, 延伸组给予延伸护理:吞咽训练、心理护理、药物指导。

1.2.1 吞咽训练

每周对患者及其家属作吞咽功能训练培训, 告知患者家属训练方法。据患者等级采取不同训练方法, 5级障碍选择流质食物, 以鼻饲喂食, 刺激口、唇、咽喉;3、4等级患者选择半流质食物, 以间接吞咽法喂食, 训练吞咽;2级以下患者进食需缓慢, 避免发生呛咳。

1.2.2 心理护理

患者易产生抑郁、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 影响疾病的恢复。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 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 家属尽量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 让患者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发放脑卒中的相关资料,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特点,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药物指导

患者在家用药依从性差是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不明显的又一原因, 定期做回访, 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尽量选取流质、半流质且高蛋白类食物, 每天进行适度的锻炼, 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若遇特变病情, 应立即送院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护理1个月后, 评定疗效, 采用洼田氏饮水法[2]:备40°温开水30ml, 记录两组患者饮完30ml水所需次数及饮水表现。共分5个判定等级, 显效:患者饮水次数为1, 且无呛咳表现;有效:患者饮水次数为2, 无呛咳表现;轻微改善:饮水次数为1, 有些许呛咳表现;无效:饮水次数大于2, 伴呛咳表现;恶化:饮水困难, 且呛咳表现严重。总有效=显效+有效+轻微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统计如附表所示, 护理前, 两组吞咽功能无差异, 护理后, 延伸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是中老年患者, 对中老年患者的晚年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同时也加重社会负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摄食、饮水困难, 机体营养不足, 还可诱发肺炎等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可采用吞咽分级训练及护理, 对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出院后, 缺少医护人员的护理及用药依从性差, 患者吞咽功能得不到改善, 甚至会加重疾病。本文研究患者出院后给予延伸护理的疗效, 对比普通护理, 疗效显著。

本文采用的延伸护理主要分为吞咽训练、心理护理、药物指导。相关研究显示, 给予患者不同障碍等级的吞咽训练, 可有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水平。根据患者的吞咽障碍等级给予不同的吞咽训练, 如本研究中给予5级障碍患者以鼻饲法喂食流质食物, 温度控制在35°左右, 4次/d, 200ml/次。喂食前, 需将床头向上倾斜30°, 利于患者进食。保持鼻饲工具整洁, 保持口腔卫生。刺激患者口、舌、唇, 目的在于让患者有吞咽的意识。3、4级障碍患者, 间接吞咽法喂食半流质食物, 食物尽量放于舌根处, 量应适中, 过多会引起误吸, 过少会难以发生吞咽反射。2级以下则应进食缓慢, 做好空腔卫生。心理护理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让患者建立战胜吞咽障碍的信心, 更有利于恢复吞咽障碍。药物指导旨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以及提高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两组患者出院吞咽功能无差异, 经过1个月的延伸护理后, 延伸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 (85.25%) 显著高于普通组 (67.2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延伸护理相比于普通护理, 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延伸组和普通组各61例。延伸组出院后给予延伸护理, 普通组仅采取定期复查。护理1个月后, 对比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延伸组吞咽功能恢复总体有效率 (85.25%) 高于普通组 (67.2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延伸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障碍, 恢复吞咽功能。

关键词:延伸护理,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功能

参考文献

[1]韦梅珍, 许小玲, 徐巧玉, 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2) :1387-1389.

吞咽功能 篇2

【摘要】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 方法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29例,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结果 9例重度吞咽困难者痊愈4例,明显好转2例,有效率为66.67%;15例中度吞咽困难者痊愈7例,明显好转6例,好转1例,有效率为93.3%;5例轻度吞咽困难者全部痊愈,有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86.2%。结论 对急性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84-01

吞咽功能障碍时指固体或者液体从口腔至胃的运动障碍或传送延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45%,占全部吞咽功能障碍者的25%[1],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本研究总结了我科29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特点及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收住我科的29例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男14例,女15例,年龄45~88岁,平均(67±5)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9例,缺血性脑卒中20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证实。所有病例均无意识障碍,无口腔及咽喉占位病变,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29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5例,中度吞咽困难15例,重度吞咽苦难9例(经鼻导管进食),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1.2 结果康复疗效判断标准见参考文献[2]:≧9分为痊愈;6~8分为明显好转;3~5分为好转;1~2分为无效。本组9例重度吞咽困难者痊愈4例,明显好转2例,有效率为66.67%;15例中度吞咽困难者痊愈7例,明显好转6例,好转1例,有效率为93.3%;5例轻度吞咽困难者全部痊愈,有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86.2%。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或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要注意调整患者的心态,在患者进食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增强其安全感。 

2.2 鼻饲饮食的护理 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经口进食,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和保证患者的生理需要量,发病48h后给予鼻饲。按鼻饲护理常规,,可选择牛奶、鸡汤、鱼汤、肉汤等,每次200~400ml,温度40℃,每次推注15~20min。每次鼻饲完毕后进行口腔护理,胃管每周更换。平时鼓励患者多做吞咽动作,经治疗训练后,基本完成吞咽过程者应尽早拔出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2.3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2.3.1 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 嘱患者做微笑、皱眉的面部运动,轻张口后闭嘴、鼓腮,使双颊部充满气体后轻轻吐气。也可将患者手洗净后,取一块无菌纱布包裹手指后放入口中,让患者吸允该手指,以收缩颊部肌肉和轮匝肌,2次/d,10~20min/次。

2.3.2 舌肌、咀嚼肌运动 在患者未出现吞咽反射或吞咽反射不健全的情况下,先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自我按摩,然后做伸舌运动。嘱患者张口,将舌尽量向前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转至舔上唇及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做上下牙齿互相咀嚼10次。如果患者不能自行伸舌,护士则用压舌板或汤匙在舌部按摩,嘱患者将舌伸出,用纱布轻轻把持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将舌还回原处,请托下颌闭口,以磨牙咬动10次,分别于早、中、晚饭前进行,每次5min。

2.3.3 冷刺激吞咽反射区 无菌棉签10根,用5%葡萄糖5ml浸湿,平铺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冰冻2小时以上备用。常规口腔护理后,由康复护士进行操作,用冰棉签直接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停止刺激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同时用鼻深吸气,3次/d。操作时注意棉签在口腔中停留不超过5s,冰棉签随取随用,避免解冻或落在患者口中。用物均一次性使用,患者用餐前进行此项训练,有利于患者形成条件反射,且葡萄糖的微甜可以刺激腺体分泌。

2.3.4 颈部活动训练 活动颈部,以增强颈部肌力、呼吸控制、舌的运动和喉头运动,利用颈部屈伸活动帮助患者引起咽下反射,防止误吸。

2.3.5 呼吸训练 鼓腮呼吸,咳嗽训练,提高患者咳痰能力,建立排出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训练2周后,待患者吞咽功能明显好转,在进行摄食训练。

2.3.6 口腔护理 由于口腔卫生不良而滋生的细菌和胃酸反流产生的高酸度误咽物与误咽性肺炎有关[3],进食前后必须进行口腔护理,认真清洁口腔。

2.3.7 体位 视病情而定,取仰卧位30°~60°,偏瘫者以枕垫起,护士位于患者健侧,使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块向舌根运送,还可以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4]。能坐起者,取坐直位,头稍向前20°,身体也可以倾向健侧30°,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防止误咽。

2.3.8 食物的形态 食物的形态对误咽有较大影响,应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如先给予易吞咽的流食,随着吞咽功能的改善和体能的恢复,将食物做成冻状、粥状,例如蛋羹等;然后过渡到糊状、普食。避免对疾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物。脑卒中急性期易并发应激性溃疡[5],因此,应避免过热、过硬、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要尽力将食物做的符合患者口味,让患者有良好的进餐感觉。

3 小结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效的康复及基础护理,不仅促进了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同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防止了误咽。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实施系统化的吞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促进患者身体的全面康复。 

参考文献

[1] 李冰洁,张 通.脑损伤所致吞咽障碍的评定技术[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70

[2] 周惠娥,张盘德,张薇平.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07.

[3] 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91-92.

[4] 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和营养问题[J].现代康复,2001,12(5):52-53.

吞咽功能 篇3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针刺疗法,吞咽治疗仪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病因是由于两侧大脑皮质或皮质延髓束受到损害,引起假性或真性延髓麻痹,致使软腭、咽喉、舌肌运动障碍,致患者进食障碍[1]。目前本病暂无显效药物治疗。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科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的方法治疗,可使患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8~72岁。病程15d~2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3岁,病程15d~2个月。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62例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确定为脑卒中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以消除脑水肿,控制血压,抗感染,营养脑神经,改善脑血液循环,同时配合常规运动、作业等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

1.2.1 治疗组:

①针刺疗法:主穴取廉泉,旁廉泉(廉泉左右各旁开1寸),天突,咽后壁,金津,玉液,风池。配穴取翳风,列缺,照海,颧髎,地仓。具体操作:常规消毒,先点刺咽后壁。让患者张口,发长“啊”音,清楚暴露咽后壁,用3寸毫针点刺双侧,以微微出血为度。同时点刺舌下金津,玉液,进针深度0.5~0.8寸;廉泉穴选用1.5寸毫针向舌根方向刺入1.2~1.5寸,行提插强刺激手法,留针于1.2寸深度;旁廉泉于廉泉两侧旁开1寸处进针,斜向舌根方向,若延长廉泉及旁廉泉三针,针尖应相交于舌根处,行针手法同廉泉;天突穴用3寸毫针在天突穴处向下斜刺进针,到达胸骨上缘骨面时,稍向后退,边退边下压针尖,再进至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进针2~2.5寸,行捻转强刺激(小幅度,每分钟>200转)1min后缓慢退出[2]。风池穴用4~5寸芒针,斜向喉结方向透刺,右手捻转缓慢进针,左手于颈侧皮下感知针体,至喉结附近时,停止进针,捻转行针1min后缓慢退出。翳风,颧髎,地仓,列缺,照海用1.5寸毫针常规针刺,列缺,照海取双侧,照海双侧同时捻转行针1min。所有穴位得气后均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每次1~2min。肢体穴位常规用穴。②仪器治疗:采用吞咽治疗仪(Vocastim master,德国菲兹曼公司生产)。把两个电极的正极放在第7颈椎处,负极放在颌下与甲状软骨之间,根据菜单选择T/R低频刺激,刺激时间(T)为1s,休息时间(R)为3s,电流强度因人而异,以患者能忍受并见到吞咽动作为佳,同时嘱患者小量频频饮水,配合吞咽动作。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

1.2.2 观察组:

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用法与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以上各项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3]

疗效评定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为标准。

治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评定Ⅰ级;

显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

有效:吞咽困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由Ⅳ级或Ⅴ级达到Ⅲ级;

无效:吞咽困难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

2 治疗结果见附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1]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及生活质量。中医历代医家认为本症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亏虚为其本,风、火、痰、瘀为其标。下元虚衰,阴不维阳,虚阳上浮,气血逆乱,痰浊与瘀血互结上泛舌本,阻塞喉舌之窍,舌体、咽喉失其所用,遂发为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本研究遵循传统中医学理论,又充分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针对功能障碍所在部位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从而达到利咽开窍,恢复咽喉部功能之目的。

电刺激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把电极放置于患者的颈部,通过输出电流,对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功能有关的神经进行刺激,促进麻痹受损的神经复苏,电流刺激同时引起肌肉收缩,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强化肌肉的协调性,改善喉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治疗同时嘱患者频频饮水,较易诱发吞咽相关肌群的兴奋,改善其协调性,恢复吞咽功能。

本研究证实了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此方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行,易于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汪军,翟晓,瞿培育,等.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4):225~227.

[2]钱宇斐,樊小农,李雅洁,等。针刺不同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29(3):215-216.

吞咽功能 篇4

方法: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高压氧治疗,2组均治疗6疗程。治疗前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法对吞咽障碍恢复情况进行评价,6疗程后评价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才藤氏吞咽障碍疗效评价结果较治疗前提高(P<0.01),并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针刺结合高压氧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且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针灸疗法针刺高压氧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07-01

脑卒中是指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30%—45%[1],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比例高达44.7%,有误吸的中重度吞咽障碍的比例高达33%[2],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传统的经鼻饲进食、胃部造瘘解决了患者的营养摄入障碍,却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本院采用针刺结合高压氧治疗患者,显著改善了脑卒中吞咽障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患者80例。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3],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43—82岁;病程3d—2.1个月;脑出血20例,脑梗死35例,既有梗死又有出血者7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治疗。重度痴呆、拒绝或无训练动机及要求者除外。按入院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评价方法。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4]评价:患者坐位,饮温水30ml,观察全部饮水状况及时间。评价标准:1分:能1次(5s内)饮完,无呛咳、停顿;2分:1次饮完,但超过5s,或分2次饮完,但无呛咳、停顿;3分:能1次饮完,但有呛咳;4分:尽管分2次饮完,但有呛咳;5分:有呛咳,全部饮完有困难。判定标准:1分为正常、2分为可疑、3分以上为异常。由专人负责记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天各进行1次评估。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加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

1.3.1高压氧治疗。将患者置入高压氧舱内以净化压缩空气加压,治疗压力为0.2mPa,加压20min,吸纯氧30min,通风休息吸空气10min,第二次吸纯氧30min,然后匀速减压30min,降至常压治疗结束。每日1次,12次1疗程,共2疗程,疗程间休息6天。

1.3.2针刺治疗。针刺取穴:风池、翳风、廉泉、外金津玉液。操作:风池、翳风,针尖向喉结方向进1~1.5寸,使针感传到咽部为佳;廉泉、外金津玉液,针向舌根部刺入,以得气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1次,治疗1周为1疗程,中间休息1天,再进行第2疗程。共治疗4疗程。

1.3.3常规疗法。根据病情常规使用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的神经细胞活化剂及营养支持疗法。

1.4疗效评定。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2级,饮食内容提高1~2级,进食量明显增加,进食时间明显缩短为显效;吞咽症状明显改善,饮水试验提高1级,饮食内容提高1级,进食量增加,进食时间缩短为有效;吞咽障碍无改善,饮水试验无变化为无效。

2结果

3讨论

脑卒中后,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脑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大脑皮层皮质束受损,引起脑神经及面部肌肉麻痹,至吞咽功能障碍。

早期进行针刺治疗作为一种适宜的外周刺激,通过针刺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从而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5]。有实验证实针刺能改善脑缺血区微血管形态,使大脑局部脑组织及时得到代偿血流的供应,增加脑的能量供应[6]。早期针刺介入可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的氧代谢,保护中枢神经元,减少脑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与代偿。

高压氧能明显改善全身的缺氧状态,对多种缺氧性疾病如急性脑缺氧有良好疗效。①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机体处于高压氧下随着肺泡内的氧分压迅速提高,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量也相应增加,使血氧分压提高,使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因而减轻脑水肿,高压氧下,尽管脑血流量减少,但由于血氧含量增加,足以改善脑缺氧状态,打破了脑缺氧与脑水肿之间的恶性循环,对脑缺氧,脑水肿患者的抢救,及多种脑血管病的治疗十分有效;②增加血氧弥散能力,高压氧下,肺泡内的氧分压与肺毛细血管内的氧分压差增大,氧从肺泡弥散入血的量相应增加,可增加组织氧储备量,使氧的有效弥散范围增大,可应用于组织水肿致毛细血管与周围细胞间距增加的病症(如脑水肿)和由于血管损伤或阻塞而造成组织缺氧的疾病如烧伤,冻伤,植皮,断指再植,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以解除或减轻病变组织的缺氧状态;③高压氧增强红细胞可变形性,改善组织氧供;④高压氧下,血凝系统被抑制,抗凝系统被激活,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调节功能;⑤有资料表明:高压氧能促进纤维细胞转化,使毛细血管迅速再生,建立侧支循环,减少组织出血及渗出,减轻脑水肿,改善微循环。

因此针刺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有效地纠正病损区缺氧,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长垠.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复视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3):48-49

[2]王彦华.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150例[J].新中医,2005,37(10):70-71

[3]中华神经病学会.各類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2(12):414—415

[5]余志辉,胡建芳.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8):10

225例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评估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25例, 全部患者均为发病24h收治的, 本组全部患者均有急性脑卒中的症状与体征,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其中男108例, 女117例, 男:女=0.92:1, 年龄40~90岁, 平均 (73.2±3.5) 岁;缺血性卒中192例 (85.33%) , 出血性卒中33例 (14.67%) ;其中有血压病史患者185例 (82.22%) , 糖尿病史患者125例 (55.56%) , 吸烟史87例 (36%) , 脑卒中史106例 (47.11%) 。本组全部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排除发病时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排除此次卒中发病前就已经有咽下困难、饮水呛咳症状的患者。

1.2 评估方法及标准

(1) 评估方法:采用洼田饮水试验[6], 首先让患者饮30ml的温水, 然后对患者的饮水情况进行观察, 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及分饮的次数进行评定。 (2) 评定标准:能一次性将30ml温水饮完, 并且没有出现呛咳、停顿的情况为Ⅰ级;能够分两次将30ml温水饮完, 并且没有出现呛咳、停顿的情况为Ⅱ级;能一次性将30ml温水饮完但是出现呛咳的情况为Ⅲ级;能够分两次或者是两次以上将30ml温水饮完, 出现呛咳情况的为Ⅳ级;饮水时屡屡出现呛咳的情况, 难以将30ml温水饮完的情况为Ⅴ级。

1.3 分组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 然结合评估方法及标准, 其中108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 轻度吞咽障碍 (饮水试验Ⅱ~Ⅲ级) 组患者60例, 占55.56%;中度吞咽障碍 (饮水试验Ⅱ~Ⅲ级) 组患者25例, 占23.15%;重度吞咽障碍 (饮水试验Ⅴ级) 组的患者23例, 占21.30%。

1.4 并发症及预后

轻度吞咽障碍组60例, 其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4例, 占6.67%, 中轻度吞咽障碍组25例, 并发肺部感染患者9例, 占36%, 重度吞咽障碍组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1例, 占91.30%。对患者采取综合治疗, 在轻度吞咽障碍组中52例 (86.67%) 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在中度吞咽障碍组中18例 (72%) 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2例 (8%) 患者死亡;在重度吞咽障碍组中, 14例 (60.87%) 病情好转出院, 其中6例 (26.1%) 患者病情出现恶化自动出院, 3例 (13.04%) 患者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吞咽困难发生率

22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 其中出现吞咽困难患者108例, 发生率为48%。

2.2 不同病变部位与吞咽困难的关系

单侧大脑半球30例, 占44.3%;多发及双侧大脑半球42例, 占53.2%;脑干及小脑35例, 占53%。不同病变部位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

2.3 脑干及小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明显多于其他部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62, P<0.05) (见表2) 。

2.4 吞咽障碍程度与并发症和预后关系

轻度吞咽障碍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4例, 占6.67%, 中轻度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患者9例, 占36%, 在重度吞咽障碍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1例, 占91.30%, 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显著对于中轻度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3) 。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资料统计显示其发生率48%,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2%~65%[8], 国内孙伟平等报道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为62.6%[8], 与国内、外报道相近。

本组研究表明, 卒中病变部位主要是单侧大脑半球、单侧大脑半球、脑干及小脑。发生吞咽困难的情况可能与吞咽的皮质中枢存在单侧化倾向有一定的联系[9]。本研究显示, 70例单侧半球卒中患者有31例 (44.3%) 出现吞咽困难, 不同病变部位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故不能根据卒中部位来判断患者有无吞咽困难。

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脑卒中, 患者出现迷走、吞咽及其舌下神经核或者是核下损伤的情况, 延髓麻痹或假延髓性麻痹导致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因此, 吞咽功能障碍能反应出患者的功能损伤, 包括:迷走神、舌下神经及舌咽神经等。吞咽功能障碍不仅能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情况发生, 另外还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造成一定的影响, 还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等[10,11]。本组调查并发症及预后 (见表1) 显示, 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其患者的预后也很差, 证实了吞咽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

电视透视检查虽然是对脑卒中后的吞咽困难检查的金标准, 但在临床上患者不易接受、部分患者不愿配合, 操作难度大, 实施不易。而吞咽功能障碍的一种非常简单的临床检查方法就是饮水实验。本组对患者采取洼田饮水试验, 其具有分级明显、清楚, 操作方便简单, 且较易进行评定, 另外还具有可以反复进行的特点, 床旁易于操作, 便于临床医生快速简单判断患者情况, 发现异常采取针对性措施。因此, 洼田饮水试验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床旁检查手段, 快速甄别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及时沟通、结合抗栓、控制并发症及改善微循环治疗改善病人预后, 减少医患纠纷。

摘要:目的:探讨了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与卒中部位、并发肺部感染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22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在患者入院24内对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对患者行头部CT或MRI检查判定病变部位, 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进行比较。结果:22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 其中出现吞咽困难患者108例, 发生率为48%;单侧大脑半球30例, 占44.3%;多发及双侧大脑半球42例, 占53.2%;脑干及小脑35例, 占53%。不同病变部位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脑干及小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明显多于其他部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轻度吞咽障碍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4例, 占6.67%, 中轻度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患者9例, 占36%, 在重度吞咽障碍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1例, 占91.30%, 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显著对于中轻度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急性期的常见问题, 吞咽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吞咽困难,脑卒中,预后,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邹晓莲.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 (34) :4390~4391

[2] 池万章, 池丽芬, 周强, 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多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9 (3) :117~119

[3] 戴晓红, 曹正祥.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J].临床荟萃, 2011;26 (8) :709~711

[4] 尹秀玲, 杨初燕, 冯珍, 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前后的呼吸功能变化[J].实用临床医学, 2012;13 (10) :24~27

[5] 刘惠.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 (11) :1797~1798

[6] 招少枫, 窦祖林, 何怀, 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 2013;28 (6) :439~442

[7] 郭道骝.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7) :1151~1152

[8] 胡笑群, 李敏, 张朝霞.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 (12) :493~494

[9] 李敏, 李胜活, 张朝霞, 等.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结局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医学, 2013;20 (6) :156~157

[10] 孟宪忠.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探讨[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1;8 (2) :102~104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测量仪设计 篇6

目前国际上评估吞咽功能的方法为:使用不同压力的空气脉冲刺激喉部杓会厌壁或室带,引起室带内收来了解喉粘膜的感觉情况。国际研究结论为:用0~10 mm Hg气压给予50 ms气体刺激,观察室带的内收缩情况来作定量评判,其中室带的内收缩<4 mm Hg视为正常水平,4~6 mm Hg为中度感觉功能障碍,>6 mm Hg视为重度感觉功能障碍。

我们开发的吞咽功能脉冲气流测量仪主要由空气脉冲产生、测量和显示等部分组成。可以应用于OLYMPUS(奥林巴斯)和其他纤维喉镜的吞咽感觉功能测试,开展鼻咽癌患者的吞咽感觉功能的测试业务。该仪器可广泛应用于医院、医学院校、医学科研单位等部门。

2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测量仪整体设计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测量仪在单片机的指令下,用气泵给气囊充气,达到一定压力后充气停止,步进电机旋转,运动部件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并慢速挤压气囊,使得气囊中的压力逐步增加,当压力为测量值时,步进电机旋转停止,压力保持在测量值,然后单片机控制电磁阀F1以50 ms的单脉冲放气,压力气流经管道输出,测量过程完成。传感器把气囊中的压力值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大,送入单片机的内置模数转换器(ADC),经单片机处理,在显示器上显示测量结果。整体设计结构,见图1。

为了达到产生微小气压、高精度测量的目的,压力的产生分两步实现:(1)以气泵给气囊充气,提供基础气压;(2)对气囊施以外压力,提供高精度的测量气压。

在输出压力气体时,从电磁阀F1至患者喉部的气道有一定长度,这会产生气道压力损失,必须在气囊端对测量端附加一个补偿压力,使得到达患者喉部的放气脉冲值与显示压力的实际值相符,该补偿压力经计量确定。

在计量周期内,为了方便操作者确定测量压力的准确性,设置电磁阀F2、压力浮子F3、接入和电磁阀F1至患者喉部的气道长度、内径相同的管路做校准。其原理是在某确定气压下,开放电磁阀F2,气流经管路到达空心浮子F3的底部,浮子另一端通大气,由于气压的大小与浮子F3的高度成正比,压力不变时,浮子上升的位置始终在固定的位置。同理该端压力也经过计量确定。

3 测量仪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主要有压力测量电路、LCD液晶显示电路、运动部件、步进电机及驱动、单片机及电源等部分。

3.1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测量仪硬件结构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测量仪硬件结构,见图2。

3.2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单片机系统

ATmega16为一个功能较强的单片机,为许多嵌入式控制应用提供了灵活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ATmega16支持片内调试与编程,内置有10位可编程增益的ADC,采用8031单片机中最新型的ATMega16单片机作控制,用单个芯片替代常见的单片机最小系统中的5~10块电路,不但简化了电路,而且提高了硬件工作的可靠性。软件设计用C++高级语言编程和外部PC直接调试。

3.3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电源系统

该系统检测的对象是微小空气压力,运算放大器和传感器的电源设计是系统稳定工作的关键,设计把开关电源与模拟电源的优势互补,开关电源为一次稳压,模拟电源为二次稳压,系统电源设计框图,见图3。图3中±12 V电源、+5 V开关电源是初级电源,±5 V模拟电源,来自±12 V开关电源,二次稳压的效果提高了电源的稳压能力,还大大减少电源纹波,降低了电源干扰,提高了放大器的运算精度。传感器的恒压源,是在±12 V电源、8 V线性电源的基础上,用精密基准电源为传感器供电,两者的有效措施大大减小了传感器和运算放大器的温度漂移及时间漂移的误差,保证了系统模拟量的测量精度。

3.4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压力测量电路

压力的准确测量是本系统设计的重点之一,本系统采用微压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电阻应变片桥式结构,不需要调零、温度修正调试过程,不但减化硬件设计、减轻调试工作量,同时也方便软件编程。压力信号经传感器转换后,送入精密运算放大器放大,放大器的输出送入单片机的ADC。

3.5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运动部件

运动部件把步进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气囊挤压的直线运动,用软件调试步进电机的旋转速度。步进电机的主轴通过连接器与丝杠连接,丝杠的转动拖动运动部件实现慢速直线运动。在运动部件上部,固定有气囊挤压板,运动部件移动时,挤压板压迫气囊,使得气囊内压力增加。为了防止运动部件、压力异常,设置了运动限位保护。

3.6 其他技术

稳定可靠是医疗电子产品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除采用简化硬件设计外,还对电源输入端用电源滤器进行滤波、电源隔离、控制信号与驱动信号之间光电耦合器隔离及多次稳压等方法。

对单片机的ADC采样,多次采样后取平均值,在每次压力测量前,先采样放大器的输出电位初值并储存,测量中用采样数据减去储存的初值。

4 吞咽功能脉冲气流软件设计

本系统用C语言作为主要编程语言,充分发挥C语言编程的高效率优势,执行程序分为两个模块,分别是自检程序和测量程序。在两个程序中包含数个子程序,子检程序包括泵、阀功能、管道漏气、气压产生、压力取样、显示、气压输出测量、校正等。

5 小结

实际证明本系统压力测量误差<0.2 mm Hg,已在临床得到了应用。

参考文献

[1]强笔,田兴德,汪华,等.纤维内镜检查在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5):385-388.

[2]苑斌,赵卫生,陈娟,等.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0):85-87.

[3]王丽平,解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系统评价[J].中国针灸,2006,26(2):141-146.

[4]刘瑞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程英升,尚克中.吞咽障碍(二)—吞咽障碍的特殊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779-780.

[6]孙伟平,黄一宁,陈静,等."AnyTwo"试验在卒中后误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23-25.

[7]李五一,倪道风.吞咽障碍和误咽[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4):318-320.

[8]石曦,杨宇航,陈伟宁.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光电尿量监测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25-27.

吞咽功能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共100例。临床主诉均有进食困难等吞咽障碍表现, 既往排除咽部疾患。入选病例100例,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早期康复组男38例, 女12例, 年龄38~88岁, 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 年龄45~87岁, 平均年龄60岁。其中出血性卒中31例, 缺血性卒中69例。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伴发病及既往史, 吞咽障碍程度均无差异 (P>0.05) 。

2 饮食训练方法

2.1 基础的训练方法

对吞咽障碍评定3级以上的病人, 行基础训练。具体方法: (1) 感觉刺激, 用冰冻棉签刺激咽部、舌根部, 嘱病人轻吞咽。 (2) 空吞咽, 每日3次, 早、午、晚餐前, 每次20min; (3) 舌运动促通, 舌做水平、后缩及侧方运动, 用勺子或压舌板增强阻力, 使之做抵抗运动; (4) 唇运动体操, 可预防唇的僵硬和保持唇的最佳生理外形, 防止口腔的液体和食物外流。保持唇位置持续5~10s, 每日2次; (5) 咳嗽训练:努力咳嗽, 建立排除气管异物防御反射。

2.2 摄食训练

对吞咽障碍评定为3级以上的病人, 行摄食训练。具体方法: (1) 体位:让病人半卧位, 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 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 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 (2) 食物的特点:提供容易吞咽的食物, 其特征为密度均一、黏性合适、不易松散, 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 不在黏膜上残留, 此外, 还应顾及食物的温度, 冷食比热食佳, 每餐前可供给30~50m L冰水饮用, 然后进食; (3) 进食量和速度:以3~50m L较为适宜, 速度应由慢开始, 不宜过快, 同时还要注意餐具选择, 开始以采用薄而小的匙子为宜。

2.3 针灸法:包括头针和舌咽

3 结果

(1) 2组病例在入院及住院1个月内, 分别对其摄食-吞咽能力 (1) ★★★广东省云浮市医药卫生科研课题, 2009B012。

进行评价, 康复疗效评价准则: (1) 达到Ⅰ级为治愈; (2) 原来Ⅳ级以上的达到Ⅱ级的为明显好转; (3) 原来Ⅳ级以上的达到Ⅲ级为好转; (4) 无改变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2组数据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经统计, 康复组:痊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 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 有效率76%。康复组康复训练后评分较康复训练前明显改善, 并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0.01。

4 结语

(1)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资料表明如能及时采取恰当的功能训练, 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人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 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运动, 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因此必须尽早改善吞咽功能, 早期实施饮食护理干预。

(2) 对吞咽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吞咽训练, 使患者摄食-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吞咽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护士应尽早掌握不同类别和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早期饮食功能的阶段训练和康复护理, 训练越早越好, 越有利于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营养需要, 增强机体抵抗力, 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减少后遗症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永肖.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 2004, 19 (1) :1016.

[2]赵玉香, 孙淑芳.老年吞咽困难病人误吸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1) :47.

[3]刘晓联, 靳晓玉, 于忠和.进食训练在吞咽障碍致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5 (13) .

[4]万诗燕, 王传英, 黄金萍.早期功能锻炼减轻鼻咽癌患者放疗反应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6 (15) .

吞咽功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住院脑卒中病人40例, 男26例, 女14例;年龄48岁~80岁, 平均56.3岁;住院时间17 d±4 d;脑出血12例, 脑梗死28例;首次发病37例, 复发3例;置鼻饲管17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意识清楚, 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及运动障碍, 但能配合护士进行康复训练;入院后3 d~5 d生命体征稳定, 无明显听力及理解障碍, 无严重痴呆、精神障碍, 无肺部感染。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方法

1.2.1.1 心理干预

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往往并存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及精神症状, 生活不能自理, 情感不能用语言表达, 功能恢复是一个缓慢过程, 又因不能进食产生易怒、恐惧、焦虑、抑郁、悲观、厌烦、消极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 部分病人有拒食心理, 医务人员积极主动与病人沟通, 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耐心解释, 让病人和家属知道经过治疗康复训练, 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 大部分病人生活能自理, 尽可能地争取病人及其家属的配合和信任。列举病区内功能恢复成功的病例, 以其现身说法, 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1.2.1.2 饮食干预

①经口进食干预。床旁准备好吸引器、纤维支气管镜、氧气, 评估病人的吞咽功能, 根据病人需要备好食物, 原则是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先选择密度均匀又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 如果冻、鸡蛋羹等, 然后过渡到糊状。吞咽功能有明显改善时改为碎状食物, 如粥, 最后为普食和液状食物, 兼顾色香味、热量和温度;食具应选择薄而小的勺子。进食时环境要安静, 少说话, 不进行任何处置, 避免病人因分散注意力而引起呛咳, 将病人调整到最佳进食状态。让病人坐直或稍向健侧倾斜, 把颈部向患侧旋转, 头稍前倾45°左右, 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护士位于病人健侧, 进食从健侧喂食, 从口角用小勺进食, 先喂1勺温开水润滑口腔, 入口量先以3 mL~4 mL开始, 然后酌情至1汤匙大小, 量约10 mL, 以确定一口量, 进食速度宜慢, 予以充分的咀嚼、吞咽, 在下一口摄入之前, 确保前一口已吞咽完毕, 可在每次吞咽食物后, 再做几次空吞咽, 使食丸全部咽下。每次进食后进行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保持坐位或半坐卧位, 进食时及进食后观察15 min, 注意病人有无呛咳、呼吸急促、发绀等, 在此期间不宜翻身、叩背及吸痰。②经胃管进食干预。食物为汤类、牛奶、粥、菜泥、蛋羹等流质或半流质。每次喂食前评估病人有无胃潴留, 鼻饲前证实胃管在胃内, 鼻饲前后用温开水20 mL冲洗胃管, 每次喂食鼻饲量250 mL~300 mL, 每天5次或6次, 每次间隔至少2 h, 鼻饲后给予半坐卧位或坐位, 每日行口腔护理2次。2次期间在护士监护下咀嚼一些可口食物, 然后尽数吐出。观察鼻饲时及鼻饲后30 min病人呛咳, 食物反流情况, 如无则在保留胃管鼻饲的情况下, 少量多次经口喂食, 以糊状食物为主。

1.2.1.3 吞咽干预

①吹吸管训练:用手阻塞吸管口, 然后嘱病人吹气, 见鼓腮后放气, 再吹气, 反复练习, 每次20 min, 每天2次。②做舌操:嘱病人用舌头沿着牙齿上、下、左、右转动, 反复转动训练舌肌灵活性, 用舌顶住压舌板做舌肌抗阻练习, 左、右反复练习, 每次10 min, 每天2次。③冷刺激口咽部:用冰棉棒刺激前腭弓、后腭弓、软弓、咽后壁及舌后部[2], 各处分别缓慢刺激10 s, 反复进行, 每次10 min, 每天1次。或吃冰棒、果酸果汁。④进食训练: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食物。⑤颈部活动度训练:反复活动颈部。⑥口唇闭合训练:用指尖、冰块叩打口唇周围, 运动方向以外测向中间移动;口唇运动训练是让病人张口发“a”“si”“wa”音或做缩唇吹口哨动作, 从而训练口唇肌肉, 每天2次~4次。⑦空吞咽训练。让病人吞咽口水。⑧呼吸功能训练。让病人反复深吸气动作。⑨电针治疗。

1.2.2 评价方法

病人入院时及干预后15 d进行评估。①吞咽功能:采用四指评估法评价病人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护士用四指按住病人咽部 (中指按喉结, 示指按在喉结上方, 无名指、小指按在喉结下方) , 嘱病人吞咽口水, 同时记录测定发动1次吞咽所需时间, 5 s内发动1次吞咽属正常;5 s内发动1次吞咽, 但力量减弱, 为功能减弱;5 s~10 s发动1次吞咽, 饮水呛咳为严重障碍;10 s以上发动1次饮吞咽或无吞咽动作, 力量减弱, 饮水呛咳严重为功能消失[3]。②营养状况评估:测量病人健侧臂围, 采血测量血白蛋白。③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为误咽、窒息及肺部感染。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病人吞咽功能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不同进食途径护理干预前后病人营养状况比较 (见表2)

2.3 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护理干预后经口进食或经胃管进食, 均未发生误咽、窒息及肺部感染。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 有报道57%~73%的脑卒中病人发生吞咽功能障碍[4]。正常整个吞咽过程受大脑皮层、皮质延髓束、脑干神经核、第Ⅴ、Ⅶ、Ⅸ、Ⅹ、Ⅺ、Ⅻ对颅神经及第Ⅰ、Ⅱ、Ⅲ对脊神经控制, 需要口腔、咽部、食管的协调作用完成。正常吞咽过程分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而脑卒中病人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在口腔期和咽期, 对影响吞咽功能的相关肌群进行早期指导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5,6], 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 提高吞咽肌力和吞咽反射的灵活性, 改善吞咽动作的协调性, 对麻痹的肌神经有促通作用;同时可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 避免发生误吸, 防止肺炎的发生。电针治疗电刺激可兴奋咽喉部肌肉, 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 使其活性增加;反复刺激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 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 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因此, 早期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进行吞咽功能及进食训练是促进病人尽快康复的有效方法。经口进食比较符合人生理功能, 但有误吸危险, 且费时间;而经胃管进食, 病人常有恶心、咽部不适, 长时间会导致吞咽肌肉失用萎缩, 但确有减少误吸危险。本研究显示, 干预前后, 无论经口或经胃管进食, 病人营养状况及发生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脑卒中吞咽困难病人无论经口进食或经胃管进食, 只要护理得当, 并进行有针对性、系统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以使病人尽早建立良好的吞咽反射, 改善病人吞咽功能, 维持病人营养,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惠嫦, 张盘德.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3) :96.

[2]周樊华, 黄群华, 肖文文.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吞咽障碍和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4, 19 (2) :124.

[3]麦锦和.吞咽功能障碍的手法评估[C].昆明:全国脑卒中康复治疗学习讲座, 2004:91.

[4]Han TR, Paik NJ, Park J W.Q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A 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fluoroscopic studies[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1, 82:677-682.

[5]王红, 赵红, 丁萍.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7C) :1255.

吞咽功能 篇9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标准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医疗法;吞咽治疗仪;脑卒中;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63-02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一种常见的功能障碍,约占卒中患者的25%~70%,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吸人性肺炎、营养不良等相关并发症,不仅耽误患者康复进程,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临床治疗吞咽障碍方法较多,包括吞咽训练、吞咽治疗仪干预、中医针刺、中药服用等,疗效各异。为了提高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笔者对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行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70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表现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均为首次发病,患者知情并同意治疗,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肺部感染、神志模糊、过敏体质等患者。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2~65岁,平均(52.3±7.0)岁;病程6天至4个月,平均(1.2±0.5)个月。其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1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4~67岁,平均(53.1±6.9)岁;病程8天至5.2个月,平均(1.5±0.8)个月。其中脑梗死24例,脑出血11例。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包括张合运动、空吞咽训练、呼吸训练、咬肌训练等,1次/d,30min/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具体措施如下:①Vocastim-Master型吞咽治疗仪(德国菲兹曼医用电子公司生产)治疗。于第7颈椎、颌下与环状软骨间分别放置正极、负极,T/R低频模式,刺激1s,休息3s,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电流强度,指导并刺激患者完成吞咽动作,1次/d,20min/次。②针刺治疗。针刺穴位主要包括风池穴、人迎穴、吞咽穴、廉泉穴等,不同穴位选择不同尺寸毫针及针刺手法,1次/d,30min/次。③中药治疗。自拟开口利咽汤,组方:地龙、远志、赤芍、石菖蒲、郁金各15g,桃仁、胆南星、僵蚕、川芎、当归各lOg,红花、关白附各5g,全蝎3g,随证加减。l剂/d,2次/d,200ml/次。1疗程4周,两组患者均治疗1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吞咽功能评分通过标准吞咽功能量表完成,包括临床检查、吞咽实验等内容,其中临床检查包括患者意识、呼吸、喉功能、咽反射、自主咳嗽等,总分8~23分。吞咽实验先让患者吞咽5ml水3次,总分5~11分,观察患者是否重复吞咽、吞咽后喉功能等情况,若无异常则再患者吞咽60ml水,观察吞咽时间及是否咳嗽等,总分5~12分。该量表总分18~46分,分数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

1.3.2 临床疗效 临床痊愈:吞咽障碍症状消失,饮水试验1级;好转:临床明显好转,饮水试验2级;无效:症状变化不大或加重,饮水试验3级及以上。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评分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吞咽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核或核下损伤有关,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吞咽障碍通常持续时间较长,易引发相关肺炎,增加脑卒中病死几率。因此采取安全有效措施及时治疗吞咽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吞咽功能训练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效刺激,促进舌咽及相关运动神经功能恢复,进而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但受常规吞咽训练治疗时间、患者依从性等限制,其疗效难以持久。

中医认为吞咽障碍一症,发病在咽,病位在脑,与血瘀密切相关,治疗方法包括针刺、中药口服、穴位贴敷等。其中针刺不同穴位功效不一,如风池穴具有熄风通络、开窍功效;针刺左右、上廉泉穴具有通络醒神、通利咽喉功效;针刺人迎穴、吞咽穴能有效刺激兴奋相关神经(舌咽、迷走及舌下神经),并经由神经元传人至大脑皮层及延髓,进而以改善吞咽功能。同时辅以中药以活血化瘀,方中僵蚕、全蝎为君药,具有祛风化痰功效;红花、川芎、桃仁、地龙、当归为臣药,活血通络;远志、胆南星、郁金、石菖蒲为佐药,主要功效为开窍;甘草中和各药性,为使药。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在临床应用较多,其中吞咽治疗仪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对相关肌肉群刺激,促使咽缩肌群功能(收缩、扩张)恢复,便于食物进入食管,有利于吞咽反射功能重新建立,最终恢复患者吞咽功能。本文将中医针刺、中药服用与吞咽治疗仪联合应用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发现其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常规吞咽训练高。

吞咽功能 篇10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电刺激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有关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30%~60%[1], 近四年来, 我们采用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吞咽障碍并探讨其治疗时机与疗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90例为观察对象,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习会议修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急性期组为第一次发病住院的患者, 恢复期组为在门诊复查及部分住院康复的患者, 病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即日~1个月, 恢复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后2个月~1年, 患者皆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 伴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的表现及构音障碍或软腭、舌肌运动障碍, 或咽反射迟钝、消失, 3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并发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排除标准

①意识障碍;②完全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③有痴呆或精神症状;④有明显的口腔或咽喉疾病影响吞咽者;⑤严重的肺气肿与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者;⑥有癫痫疾病;⑦治疗区于皮肤有过度肿胀、感染、皮肤开裂、疼痛、可发生癌病变;⑧不能完成测试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根据病因和病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治疗。

1.3.1 吞咽训练[3]

①口唇闭锁练习;②冷刺激与空吞咽;③舌运动训练;④声带内收训练;⑤屏气-发声运动;⑥呼吸控制训练;⑦咳嗽训练;⑧摄食训练;⑨心理治疗。上述训练30~40 min/次, 1次/d, 每周6 d, 持续4周为1个疗程。

1.3.2 电刺激治疗[4]

使用美国Chattnooga吞咽障碍治疗仪VitalStim, 刺激强度为5-11 mA输出脉冲频率为30-50Hz, 最大输出强度为25Ma (标准差10%) , 共4个治疗电极;采用专用的体表电极 (型号59000) 治疗强度和电板摆放的位置是治疗师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吞咽障碍类型、病情轻重以及恢复情况进行调节。①4个电极放置;②1对电极并列置于颏下, 另1对电极放置于瘫痪侧面神经颊支位置上;③第1对电极水平置于舌骨上方, 第2对电极沿正中线垂直放置于第1对电极下方;④2对电极沿正中线两侧对称性垂直放置法。在电刺激过程中, 当刺激强度较小时, 患者咽部有“蠕动、麻刺感”, 当刺激强度达到治疗量时, 患者咽部有“抓握, 挤压感”, 并伴有轻度强迫吞咽动作;当刺激强度过大时, 患者会感觉咽部疼痛不适, 治疗1次/d, 每次1小时, 每周5次, 持续4周为1个疗程,

1.4 临床评定标准

分别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 进行吞咽功能评定。

1.4.1 藤岛一郎疗效评价标准

吞咽功能评价:吞咽能力评分不适合任何吞咽训练, 且不能由口进食评1分;仅能进行基础吞咽训练, 仍不能由口进食评2分;可有摄食动作, 可进行摄食训练, 但仍不能由口进食评3分;诱导下可少量进食, 但仍需静脉营养评4分;可经口进食1~2种食物, 部分需静脉营养评5分;经口进食3种食物, 部分需静脉营养评6分;经口进食3种食物, 不需要静脉营养评7分;除特别难咽的食物外, 均可经口进食评8分;可经口进食, 但需临床观察指导评9分;摄食与吞咽能力完全正常评10分。

1.4.2 吞咽能力康复疗效判断标准

吞咽能力≥9分为基本痊愈;吞咽能力6~8分为明显好转;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1级:能顺利地一口咽下 (5 s) 评0分;2级:能一次饮完, 但超过5秒评1分, 或分两次以上咽下评2分;3级:能一次咽下, 也有呛咳评4分;4级:分2次以上咽下, 也有呛咳评6分;5级:屡屡呛咳, 全量咽下困难评8分。吞咽能力3~5分为好转;吞咽能力1~2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3组患者所得资料统计学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有2例退出, 急性期组有1例因不能耐受退出, 其余均进入结果分析。

各组患者治疗4周后, 藤岛一郎吞咽能力, 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电刺激治疗与吞咽训练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电刺激治疗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电刺激治疗效果优于吞咽训练, 急性期治疗优于恢复期治疗, 见表1。

注:*治疗前后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急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常发生在口腔期和咽喉期, 其发生的类型与梗死部位有关, 前循环梗死出现吞咽障碍为口腔器或口咽混合期, 能看到舌的前后左右活动较差等舌下神经麻痹症状, 没有肌肉萎缩, 咽反射存在, 常伴有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 后循环梗死出现吞咽障碍主要为咽腔期可发生延髓神经支配的咽、喉、腭、舌肌肉瘫痪, 咽腭反射消失, 后期伴有舌肌萎缩, 本研究入选者均为口腔期或口咽混合期的治疗, 吞咽训练证明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明确的疗效, 张盘德等[5]证明其有效率达90%, 本研究发现3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 其症状比治疗前显著好转, 提示吞咽训练、电刺激治疗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本研究发现电刺激合并吞咽训练滕氏评分高于田氏评分低于独用吞咽训练, 且急性期组优于恢复期组, 这提示早期持续康复治疗优于恢复期治疗, 能使患者更大程度的改善吞咽功能, 同时要结合患者的认知、情感及有关家属的配合、支持等方面因素, 施行心理疏导让患者认识疾病, 面对现实, 主动训练, 使神经肌肉的调节达到最佳程度, 有助于吞咽功能恢复。

本研究应用VitalStim电刺激仪[6]进行治疗, 主要目的是强化肌力, 恢复其运动控制能力。有研究发现电刺激可使肌肉蛋白含量增加, 有氧途径的酶含量增高, 毛细血管密度增大等, 使受电刺激的肌肉表现出明确的正向训练系统, 同时电刺激电极放置法具有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 电刺激可以显著的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和颅底动脉血流状况, 还可以改善病变导致的面部、口唇、舌肌肌肉瘫痪、局部肌肉痉挛的问题, 促进面部、口唇、舌及咽部肌肉的协调运动, 从而改善或恢复吞咽功能。

参考文献

[1]Daniels SK, Brailey K, priestly DH, et al.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Arch PhysMed Rehabil, 1998, 79 (1) :14-19.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南登崑, 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50-1364.

[4]李舜, 丘卫红, 万桂芳, 等.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咽部期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 30 (1) :34-36.

[5]张盘德, 周惠嫦, 姚红, 等.针刺与吞咽训练辅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 (12) :827-831.

上一篇:现状问题及改善对策下一篇:音乐艺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