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能力的训练

2024-06-19

大学体育能力的训练(精选十篇)

大学体育能力的训练 篇1

拓展训练最早起源于西方, 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与训练方式, 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 让学习者通过挑战自我及团队学习的方式参与, 从而挖掘团队精神及完善个人品格。我国大学生因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使得其个性张扬, 团队意识淡薄。高校作为一个社会人才的输送方, 其不仅需培养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 还需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及进取精神, 提高其综合素质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新课程, 其不仅能让学生强身健体, 还能对学生的心理、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二、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即一种锻炼培训方式, 最早起源于二战时间的英国, 从宏观角度来讲拓展训练能通过特定的训练方式, 增加参与者的意识见解, 培养身心, 提高精神毅力。拓展训练具有灵活性、适应性、挑战性、刺激性、开放性、趣味性、组织性及计划性。拓展训练并非简单的体育和娱乐, 其强调做中学,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去学习、感悟及提升, 其实以体验为主体, 以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其把个人挑战项目与团队合作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精神。

三、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拓展训练能最大的激发个体的潜能, 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 心理抗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其不仅让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还在精神上、能力上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故拓展训练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挖掘学生潜能

我国大学生入学之间的主要以学习、考试为主, 很少参与综合性质较强的体育训练中。因缺乏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各项潜能还有待开发。拓展运动中一些较难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大学生们潜在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了解到自身在团队的重要性。拓展训练能更好的让自己挖掘自身的长处, 从而更准确的在团队中定位。这种训练模式也能让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更加的适应社会, 并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定位, 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效的规划。

(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 在大学期间学生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 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开创学生思维是现在高校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拓展训练能通过拓展分组拟定口号, 设置小组目标, 通过短时间任务式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助的同时, 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生源来自四面八方, 因不同的生活习惯、成长环境及家庭背景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目前, 我国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抗压能力相对较弱, 而不同程度的压力会造成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情绪, 如焦虑、悲观、抑郁等。当今很多国家运用体育锻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情绪, 拓展训练会挑战学生的竞争、对抗能力, 其艰苦的训练环境及紧张的氛围会有效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增加学生的意志力, 并在竞争中养成谦虚谨慎、沉着冷静的好品质, 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加学生的抗压能力。

(四) 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当代大学生多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 具有较强的个性, 进入大学群体生活后, 不善于与人相处。团队合作是拓展训练中最重要的能力体现方式, 在某些项目中需要团队共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在团队合作中, 学生们会了解相互信任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会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学生真实的体验相较于课堂填鸭式的讲解更能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合作的意义。

(五)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单一的知识水平已不在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唯一标准, 大学期间人才的培养也从单一的知识水平的灌输转向多方面综合素质培养。拓展运动中各种训练活动能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运动技能、思想与道德修养、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与自愿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培养,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总结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增添拓展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 培养养创新精神, 完善人格, 陶冶情操, 磨炼意志,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活力和创新力, 而这种素质体现更是现代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所需。

参考文献

[1]罗峰, 赵亮, 辛阳等.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 2011, (3) :187-188.

[2]李吴磊.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探索, 2013, (9) :65-66.

[3]韩来国, 吴俊英.体育拓展训练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7 (4) :160-161.

[4]宗有智, 常同礼, 秦翌雨等.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探究[J].价值工程, 2011, 30 (7) :264-265.

[5]赵小坤.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评《高校体育教学及其常见运动项目健身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15, (19) :后插11.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训练中的影响 篇2

一、前言以及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的创始人是德国教育学家库尔特.哈恩。他认为一切理论知识都源于实践,要获得经验就要亲身体验,有了这个过程才会获得对知识长久的记忆。拓展训练是对该教育理念深刻的反映和诠释。拓展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学识方式和培训模式,鼓励学员在外界自然环境下,通过对项目的设计,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让学员解决各种问题,应对各种挑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员的潜能,还能增强学员团队的活力、凝聚力、创造力等等,从而提高学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实践经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现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团队意识比较淡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对能力普遍不高。

大学作为一个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对学生的培养上,不仅仅要注重各种各项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还需要重视和抓紧对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身体和心理抗压能力等等一系列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拓展训练是大学体育教学形式以及内容之一,其具有特殊教育功能,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对学生心理素质、精神层面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素质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之外,还充分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更加符合现代化体育发展的需求。

二、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训练中的影响

拓展训练活动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之一,该教学方式的提出、推广到应用体现出当代大学教师以及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认同,实践证明,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训练中具有积极影响。拓展训练能最大的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其不仅让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还在精神上、能力上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因此,拓展训练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拓展训练丰富了大学体育训练形式

传统的体育训练一般都局限在学校的训练场上,训练考核的内容固定,学生在训练结束后获得的体验并不丰富,感觉只是完成了一项简单的任务。拓展训练将视野和场地放到了更大的环境中去-野外,通过对训练项目的设计、完成、总结、分享这样一个完整的活动流程,一方面,身处野外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心态;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2.拓展训练能更大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唯“学习成绩论”的思想已经在国人的意识里根深蒂固,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忽视了强身健体是一切革命的基础这一重要理念,导致大学生很少参与综合性质较强的体育训练。在体育训练方面严重缺乏实践意识和能力,大学生的体育潜能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拓展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等,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努力在团队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拓展训练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长处,比如活动统筹组织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等,让学生能快速地找准在团队中的定位。这种有素的训练对学生以后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将自身的优势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去,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

3.拓展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思维

我国是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当然,条件允许和更注重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家庭的唯“成绩论”意识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来说,一直被 “囚禁”在应试教育的栅栏之中,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 模式,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而开拓训练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小组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合作完成,遇到问题,每个学生都要充分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完成一个个目标,每个学生想的应对措施可能不同,这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4.拓展训练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大学心理抗压能力、承受打击的能力普遍较弱,在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同时,还承受着来自于其他方面的压力,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好,压力过大时,就会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情绪,比如悲观、焦虑、自卑、等等心理问题。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可以设置竞争性的项目、艰苦的环境训练等等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拓展训练来有效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塑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内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应对困难的坚韧、取得胜利的谦虚品质。

5.拓展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个性”,“自我”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形象概括,虽然不能以一概全,但却是对当代大学生普遍素质的真实写照。现代许多大学生是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由于社会环境等等多重因素导致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相处。拓展训练是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体育项目,只有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认识到自我的渺小,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结语

总之,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对大学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的充分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养成更是意义非凡,拓展训练活动中所需要的素质正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因此,大学应对体育训练中的拓展训练给以更高的重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全面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夏清平.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训练中的影响[J].亚太教育,(34):271-271.

[2]n晓虎.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3(15):62-63.

[3]赵小坤.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评《高校体育教学及其常见运动项目健身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19):75-75.

大学体育能力的训练 篇3

关键词:体育拓展训练;社会心理能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30-03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内容被简化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体育课程资源也大多集中在学校,学校外的家庭、社区、社会教育体育被排斥在外,游戏化、多样复杂的体育被浓缩在平面的有限课堂空间之中,难以实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体育课堂的要求,联合国(UNESCO)提倡连接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体系,课堂开设的形式应从封闭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面临着挑战,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与成败,要使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首先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从我国国情和当前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建立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为契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素养教育。新《指导纲要》指出:“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拓展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2]。

我们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吸取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的经验,摈弃旧的思想观念束缚,依据现代教学思想,大胆改革体育教学模式,1995年完成“单元选课制”的改革,学生可以在“单元内”自行选择教学内容;1997年实施“周选课制”的改革,实现学生选课“三个自由”;2000年开始推行“学分制下的分层教学”,在“三个自由”的平台上与学分制全面接轨[3],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还应拓展体育课堂外的体育资源,开始研究 “大学生户外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探究式、自主体育学习,把它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健康,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多方面的需求,实践证明该实验改革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手段,极大地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的体能、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新《指导纲要》提出的拓展体育课程内容,实现课内、校内外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基本精神。

1实验设计

1.1教学目标以融入自然,陶醉自然、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个性解放、交流互动、增进友谊为目的,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控制情绪、人际关系、缓解压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能力。

1.2实验设计内容本实验的教学训练内容紧扣“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目标,“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实验的出发点,从拓展学生校外体育课程出发,丰富和补充校内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下体育的功能,因势利导,根据环境条件进行设计和组织户外体育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拓展训练包括单纯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1.3实验程序第一阶段训练:选拔队员,基础知识、拓展训练项目培训,共同设计校外训练课程;

第二阶段训练:双周日户外体育生活训练实践,包括定向运动、登山行走,复杂地形穿越等体能训练训练中增强学生体能,塑造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的毅力、耐力和承受挫败的心理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训练:大学生暑期体育夏令营,采用知识讲授、行为指导、情景体验、互助发现等体育综合教育方法教学。

第四阶段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科目:包括战胜恐惧的跨桥、勇攀高峰,挑战极限的登高、空中跳杠,飞跃自我、信任背摔、攀登天梯等,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坚强的心理防线,高尚团结的协作精神,积极探索心理教育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自愿报名的78名大学生,男54名,女24名。

2.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

2.2.1调查法问卷内容从高校体育课程内涵、心理健康的素质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内容与方法等的认知态度、效果、观念等方面来设计。

2.2.2实验法将理论研究的具有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特色和符合体现《指导纲要》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验,为确立有理有据的教学观点提供帮助。

2.2.3文献资料法选择近期发表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素质教育理论专著及论文加以研究,并把部分论点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3实验测量指标体能指标、社会心理能力指标。

2.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在SPSS for Windows 11.0上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实施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教育成效分析教学效果评价从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课程内容、形式、能力等方面客观的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表1),大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形式及安排持积极肯定性(很满意、较满意)评价者分别为90.5%、85%及83.4%,中性(认为一般)意见为7.1%、7.1%、9.5%,负性(不满意、较差)评价者分别为2.4%、7.9%、7.1%,说明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情感心理健康,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上给予很满意或较满意的积极肯定性评价,认为这种体育课程新颖独到,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表明训练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正确理解,否则会导致认知偏差,出现心理问题,通过训练课程中知识讲授、行为指导、情景体验等方法,学生了解特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结构,正确认识体育功能和自身健康知识的促进,结果也表明认为自己情感心理和健康知识学习收获明显的分别为64.7、80.9%,中性的占32.4%、17.8%,收获较少的不到4%,总体效果满意达到95%(表1),说明学生需要一些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有内在的需求,需要学校体育的加强,不能回避大学生健康知识和体育能力不足,加强内涵教育,本课程设计无疑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尝试。

3.2实验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明显实验前受试者的身体素质具有相同的基础,经过2年的体育生活训练,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表2),表现在俯卧撑(T=2.871,P<0.01)、仰卧起坐(T=3.290,P<0.01)、12 min跑(T=2.174,P<0.05)、肺活量(T=2.892,P<0.01)等变量上差异明显,说明体育生活适应训练对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有明显的作用。

3.3体育拓展生活训练后的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明显加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期望被社会和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共同分享思想、建立亲密关系、互相帮助,获得情感的相互支持,同时又获得独立,但离开家庭融入到新集体后,社会支持网络资源发生变化,孤独感表现强烈、无助,需要寻求中介媒体,建立新的社交网络,进行再社会化,如果大学缺少学生再社会化中介,大学生会孤独、自我封闭[4],因此,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健康问题也应引起高校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求干预措施,针对性开展体育活动,挑战自我,勇敢走出狭隘的自我交际圈子,积极参加文体社会活动,主动融入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与人交往的技能,有助于我们寻找切实有效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干预策略,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等社会健康,如新西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注意审视在教学和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从事游戏、娱乐、运动等文化活动期间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思考相互间价值观、态度、行为等身心健康的影响,学生间应增加人际交往技能,进行有效交往,学会评价社会和体育文化因素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本身具有游戏、娱乐功能,创造了一种快乐的体育教学环境,阳光、空气、自然、健身、快乐有机结合,也可以看作人的一种特殊的再社会化教化,在此特定教育过程中,发展体质健康的同时,从心理、意识和行为上接受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去体验快乐,获得和谐的社会健康发展[5]。体育教育的效果评价是推广应用的基础,一般包括过程评价、影响评价、结果评价,体育生活拓展训练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中长期效果评价,可以进一步证实体育生活拓展课程可有效降低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实施2年的体育生活训练课后,结果表明(表3)在自我认识能力(T= 20792,P<0.05)、缓解压力能力(T=6.602,P<0.001)、人际关系能力(T=2.334,P<0.05)、控制情绪能力(T=6.218,P<0.001)、自我监控能力(T=3.387,P<0.01)、自我效能(T=2.860,P<0.05)等社会心理能力上变化显著,表明经过2年的校外体育生活训练课,大学生的社会性适应健康明显加强,获得情感的相互支持,表现为同学主动互相交流,情感留恋,拉近心理的距离,合作竞争力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健康的发展。

3.4实施拓展体育生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良好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压力,减少或缓解心理问题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验结果显示2年体育生活训练体验可以有效帮助减少心理压力,促进了相互理解与信任,形成了团结奋进,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与心理健康关系是密不可分的[6,7],拓展训练是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8],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生活训练可以有效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形成合理的心理应付机制,能合理解决冲突和挫折,产生生理、心理上的代偿失调,使人理性看待生活中问题,在集体性的运动应激情景中,大家共同体会生理、心理上的资源耗竭和心理激情动员,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下,大学生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形成心灵上的感应和精神升华,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过2年的体育生活训练,结果显示(表4):大学生在人际敏感(T= 3.241,P<0.05)、抑郁(T= 2.814,P<0.05)、恐怖(T=3.212,P<0.05)、偏执(T=3.450,P<0.01)上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表明体育生活训练课有助于心理健康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4结论

1)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新颖独到、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有明显的作用。

3)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自我效能等社会心理能力的变化,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健康的发展。

4) 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课程有效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形成合理的心理应付机制,在集体性的运动应激情景中使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心理上的资源耗竭得到合理解决,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惠红,朱伟强,等.“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实验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31-33.

[2] 季克异,季浏,等.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研究概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3(1).P:50-51.

[3] 杨剑.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4):121-124.

[4] 张力为,主编.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 汪晓赞.学校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5):70-72.

[7] 白莉,等.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20-122.

浅议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篇4

1 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教师缺乏明确教学目标

据调查显示, 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 而没有按照相关的教学方案教学, 这样就使得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过程不够规范,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其次, 由于缺失明确的目标, 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学习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如果教师依旧不能明确教学目标, 那教师将无法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和培养也无法产生显著的效率。

1.2 教学方法需改善

尽管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对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 但目前, 部分中专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没有转变, 教师依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并在课堂教学时占据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体育知识和技巧, 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体育教学缺乏学习的兴趣, 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体育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1.3 学生的体能意识需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以主科知识为主, 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深刻的理论知识, 而忽视体育教学课程, 这样就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体能意识, 大部分学生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无法掌握正确的锻炼技巧, 另一部分的学生则对体能训练毫无兴趣, 久而久之, 由于学生缺乏锻炼, 致使自身的身体素质降低[1]。

1.4 教学氛围需创造

体育教师要想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 增强学生的体能意识, 教师就应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训练氛围, 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情感, 从而主动融入到训练过程中。然而, 部分体育教师只注重将基础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 而缺乏营养良好的学生氛围, 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学习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2 加强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重要性

根据对中专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 我国大部分中专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而且缺乏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 加强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重要。素质教育指出, 体育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教学目标,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指导, 从而挖掘学生运动潜能, 让学生形成正确运动观。此外, 随着时代发展, 体育教学方法也逐渐转为科学化, 学生按照的科学的体育方式进行训练, 必然能形成良好的身心, 这对学生而言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所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 为学生日后的体能训练做好基础准备[2]。

3 针对中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出的教学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改善体育教学模式

中专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 同时, 也应转变教学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全面开展体育教学, 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熟练的体育运动技巧。其次, 体育教师应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形式,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融入到体能训练中,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才能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形式, 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体育生。

3.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能训练。因此,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目前的三个维度,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当教师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后, 学生就会被教学内容吸引, 从而主动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比如:在短跑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任务短跑比较枯燥乏味, 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短跑的意义和价值讲授给学生, 激发学生对短跑的探究欲望。然后, 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参与到游戏过程中, 使学生做游戏时增强自身的体能, 这不仅能让学生主动进行体能训练, 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3.3 创设情境教学,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锻炼环境

创设情境教学是一种普遍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 使用教学用具布置课堂教学环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体育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或者与学生一起分享国际国内的体育新闻, 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育项目, 并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只有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会激发自身的体能意识。

3.4 拓宽学生体能训练的途径

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 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而应在增强学生体能意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体能训练的途径, 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体能训练。比如: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自主训练意识灌输学生的思想中, 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能训练活动, 丰富学生的体育盛会, 从而使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这样一来, 教师既能减轻教学压力, 有能提升教学效率。

3.5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和掌握技术动作的不同阶段, 适时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 并把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学习体育运动技术上去,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等能力, 也加快了掌握动作的过程。

4 结语

总之, 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形式, 坚持以健康教育理念为主,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大力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宣传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要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训练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 我国逐渐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同时, 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身心的健全。因此。中专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体育能力。

关键词:中专生,体育能力,培养,训练

参考文献

[1]肖丽.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 2012 (10) :62-64.

[2]刘志远.中学生体育能力与素质培养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4 (4) :121-122.

[3]徐燕萍.学生个性化培养与终身体育[J].九江师专学报, 2001 (5) :48-49.

大学体育能力的训练 篇5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1]。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因教学内容单一,难免会产生乏味、困倦的心理,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为此教师将体育游戏加入体育教学,从而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度,使其更积极地参与训练。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选择学生喜欢的且开放性较强的游戏,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融入其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熟悉游戏规则,避免在开展活动时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常见的开放性游戏有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均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跳绳、踢毽子、投篮等体育活动。其中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当学生进行这样的体育游戏时,不仅能够体会到游戏多样化带来的乐趣,而且能够在运动中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在参与中展现个人风采,发挥自身在集体之中的价值。另外,学生在自由组合及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可见应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体育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体育课程,其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对一些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取胜点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体育训练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增强体育训练效果。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增强思维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及防守、进攻策略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反应力与思维能力得到锻炼[2]。在体育训练中运用创新性思维的手段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方式均能实现相同的目的,从而既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活动多样性的要求,又能达到训练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另外,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真正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在体育训练的内容上应灵活多样,应用学分制的考核形式,扩大学生在体育训练内容上的选择空间,学生拥有主动权之后,便能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定义为充满创造力与创造热情。体育训练或体育教学有效实施与创造思维密不可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思想进行指引的,因此,当思想上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之后,才会出现富有创新性的行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锐意进取与创造精神融入体育训练中,结合学生的需求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设定新的教学目标及富有新意的实践方法。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创造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朝着更高的目标行进。以跳绳这一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这项体育训练时,应摒弃传统单一的跳绳方式,采用花样跳活动,如绕八字、蹲双摇、单摇编花等。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体验各种高难度的跳绳动作,从而使其在丰富的跳绳运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趣味性[3]。让学生在竞争中挑战自我,敢于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体育运动项目不是单一的,只要发挥创造力,就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运动玩出花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善于思考,通过自己的创意,将体育运动进行加工再造,从而达到在运动中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在竞争中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制定富有新意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各个关节。同时教师应重视进行相应的指导,实现体育锻炼与实践的融合。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与风险性,而正因这两个特点的存在,体育才令人着迷。竞争意识强的人能够在体育比赛中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让体育精神成为其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为了研究如何取胜而对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其思维能力,增强体育训练的实践性。如学生在短跑比赛中开始前会通过多次实践来研究如何超越对手及跑得更快的方法时什么。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其创新思维由此得到锻炼。在体育竞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充分将自身的潜力释放出来,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育竞争的风险性并不会因为参与者的能力而有所减弱,身体是体育运动的载体,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应做好心理准备及相应的防护措施[4]。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在训练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展示自身的优势,发挥善于挑战的精神。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彰显。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助推作用,教师应善于总结,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体育训练之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陈晓光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波.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全文版:教育科学,(02):165.

[2]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143.

[3]时光.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4(01):124-125.

大学体育课中开设拓展训练的意义 篇6

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它已经成为提高沟通技巧、凝聚力、领导力、决策力、竞争力、人际信任和个人心理素质培训中广泛采用的技术。它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将一群平时在一起工作的人集合起来,并将他们带入一个户外的环境或设施中进行体验式、参与式训练。这些户外环境和设施提供了一个与日常工作完全不同的场景,并且运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满足不同的参训者。

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

大学生个体技能一般比较突出,知识和技能都是有形的资本,而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动手能力和意志的坚定、坚韧往往比起书本的知识更为有效和实用。同时,如何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你身上,而您自己却从未真正了解的力量,怎样才能弄清,您与他人的沟通和信任到底能深入到什么程度?其实进入社会就讲究的就是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团队发展,沟通技巧和领导艺术培训技术,拓展训练在最近几年已经变得十会流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AT&T,时代镜报、通用汽车、IBM和花旗集团都在采用拓展訓练。杜邦公司已经将其近两万名管理者送去参加了这种培训。目前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国有企业了都广泛地采用这种培训方式。这些,就是拓展训练的真正意义。

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作了一项研究,在两组具有相同性质的工作团队之间进行比较。一组参加过拓展训练,而另一组没有。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公司的员工流失率为1%,而没有参加的为11%。研究还显示那些参加了拓展训练的人明显提高了士气并且员工承担义务的能力了增强了。

拓展培训对企事业单位团队建设的意义重大,不仅增强凝聚力,促进内部沟通,融洽团队关系;增强竞争力,树立相互配合、支持的团队意识;变革与学习,针对参训单位特别要求设计的方案,能潜移默化地使员工认识到“只有变是唯一的不变”,达成“变革与创新是最好的生存发展之道”的共识,并建立共同愿景,从而消除企业推行变革时的理念意识阻碍;同时,通过让受训者深入体验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过程,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标。

拓展培训不仅对企事业单位团队建设的意义重大,而且拓展训练对团队成员个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释放生活工作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强化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进取心;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 沟通与协调,优化人际环境。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已开发成熟,已有几十个单位与组织用于内部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全面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和组织绩效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拓展常用的培训项目如下:场地项目:飞跃断桥、速降、天梯、云梯、背摔、电网、越障、雷阵、盲阵、同舟共济、信任之旅、袋鼠跳、鳄鱼潭、空中单杠、空中绳网、空中钢丝绳、带球赛跑、孤岛求生、有轨电车、相依为命、风火轮、同心结、胜利墙等等;野外项目:登山、野营、逆溪、速降、定向越野、徒步穿越、丛林求生、野外救生,等等;水上项目:扎筏、无舟飞渡、百舸争流、水上救生,等等;室内项目:造桥、绳结、生涯时光遂道、都市变脸等等。

拓展训练的显著特点有: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挑战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集体中的个性。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自我教育。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员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高校开展大学生野外体育训练的意义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野外生存生活,可行性,课程内容

0 引言

在我国,本应是立体多样的场外实地训练的体育教育被浓缩为平面的课本内容。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虽然部分高校已有一定程度的改造,但在自然环境、野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仍未占据主流,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的现象仍未摆脱。而高校已是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地,为了使得学生走进社会后有各健康的体魄以及一定的野外生存的知识及技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应逐渐向野外教育方向倾斜。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及发展趋势。

1 野外训练是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生存的可行性有效手段之一

野外体育训练应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工作。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环境应该走向野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森林、田野、湖海、荒原等自然环境;开展途径则是教师与学生切身参与,在实际示例中教师来引导与示范,从而传授给学生;开展的基本要点是教师要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以及思维发散性,来适应不同的野外环境;而此项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则是在锻炼体魄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的技能,比如辨认食物、辨别方向、搜索水源、就地取火等。最终,通过野外教育使得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意义,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及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野外体育训练课的形式和内容技巧

2.1 教学组织形式

不同的教学课程及教学主体,其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为了符合学校教育的安全指数,高校野外教育必须有周到细密的组织形式,来确保学生的身体及生命不受损害。自发组织、社团俱乐部组织和体育部组织是当前高校野外生存课程的主要形式。

严格意义上来讲,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野外体育活动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但是学生自主组织野外活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各地安全惨案时有发生,血的教训应该铭记于心,高校教师、学生都应加强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牢记安全第一。

相对于自发组织而言,社团俱乐部及体育部组织都是较为可行的途径。此二种组织形式均有特定的组织团体和负责人,还有完善的规章制度、配套设施、既定路线等,更重要的是参与者有一定的野外求存经验及技巧,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及时采取一定措施抢救生命。同时,此二种组织形式还可以把兴趣、娱乐、交往、竞争、学习结合在一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2 教学内容技巧

为了确保野外情境下人员的安全保障,野外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样。首先,野外体育教学活动应该传授基本的野外活动常识及技能。它包括,其一,穿着、及必带物品的选择。颜色鲜亮、质地轻巧、保暖且防风防衣物及鞋子为首选其二,徒步行走要保持体力,上坡身体前倾,下坡双腿斜侧一定角度,平坦步行则应放轻脚步。其三,借助自然现象辨别方向,掌握通过太阳、北极星、植物生长方向,指南针、腕表等工具来辨别方向,谨防野外迷失方向。其四,收集、保存级过滤饮用水的技巧。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寻找水源。比如根据植物生长茂盛状况判断水源所处方位,以及收集草、树叶露珠,雨水、日夜温差形成的水分等;收集完毕后通过,由木炭、土砂、石子组成的简易过滤器进行净化,方可通过漏斗状树叶引入密闭容器,留作饮用。其次,还应包含安全意识灌输及安全措施实施的教学内容。安全工作也包含几个不同的类别:其一,营地选择应以安全为主。野营露宿地点应设置在地势较高、平整,但远离山谷、山洞等,以可避风遮雨、通风、靠近水源的地带最佳。其二,远离蛇虫及其他野生动物。禁止因好奇心接近途中所遇动物,尤其是大中型野生动物,以防其突然袭击。其三,辨别野外可食生物、保护中草药。野菜野果在确认安全后才可食用,不可因饥饿胡乱填食。其四,掌握急救抢险技巧,要可应付蚊虫叮咬、昏厥、中毒、中暑等现象。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开设能够锻炼大学生的体魄,增强体质素能。野外训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体能基础,由此可刺激学生养成每日锻炼身体,正确的体育意识,以及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2)野外训练教育作为一项团体运动,应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安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互相协作、团队主义精神。为学生日后走进社会打下集体主义思想意识的基础。(3)高校野外体育教育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该项活动离不开队员的沟通,以及队员拼搏向上的探索精神。由此可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也为平时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个自然的与集体相处的机会。其次,野外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活动完成的艰辛、以及其中蕴含的拼搏向上的求索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保护意识。(4)高校野外教育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大自然,释放压力的机会。当今学生也是身同感受当今社会的强节奏及高度压力,野外体育教育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释放压力,愉悦放松心情。同时,与大自然的接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及环保意识。

3.2 建议

高校野外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并且是开展各类型的野外生存教育活动。从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做出详尽的执行计划及策略。教师,则要在保证学生健康及生命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一方面开发学生野外生存的技巧及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友好团结、拼搏求索、勇敢积极、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起到正确导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祎中.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可行性[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01).

[2]姜丽,吴秋娟.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大学体育能力的训练 篇8

拓展训练 (Outward-Bound) 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当时, 许多英国舰艇在遭到德国潜艇袭击后沉没, 大批水兵因此丧生, 但总有少数人能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后来人们发现, 这些幸存者并不是体能最好的年轻人, 而是年纪较大的、经验丰富的、求生意志最强的老水手。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当灾难来临时, 决定你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是体能, 而是心理素质。

素质拓展训练以它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愉快、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 领悟道理, 改变自身行为, 挖掘内在的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质的形成。拓展训练课程的功效已深得广大高校的青睐, 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表明, 素质拓展训练能通过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等, 更好地发掘参与者的自身潜能, 认识群体的作用, 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等,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当前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现状

1. 训练课程时间安排

一般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持续时间多为一到两天, 高校的教学制度使得学生有节假日、寒暑假等等, 而这些时间都可以用来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课程, 也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学习。

2. 训练课程内容方向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主要由四大模块构成:一是破冰, 主要是让学生彼此熟悉, 建立情感友谊, 为后续训练课程奠定心理基础;二是团队建设, 熔炼团队, 逐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三是项目挑战, 包括地面、水上、高空、野外项目。四是分享个人体验, 道出感悟。

二、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的异同

1. 两者的相同点

(1) 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与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相一致。

素质拓展训练是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实现“超越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传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共同点, 而且素质拓展训练中所锻炼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倡导的。

(2) 素质拓展训练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与学校体育教学相同。

传统体育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不断重复练习, 从而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及意志品质的培养。而素质拓展训练是将培训的内容渗透到学员的行为体验中, 从学员面临挑战时的本能和现实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入手,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完成观念的转变并形成更好的行动方案, 让学员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品质。

(3) 素质拓展训练运用的原理和途径也与学校体育教学有很多相同点。

传统体育教学和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的都是体验式的学习模式。素质拓展训练设置特定的场景, 让学员通过训练发现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让自己得到一种心理和行为的体验。这种体验方式和体育教学中的模仿练习及教学比赛非常相似。另外, 体育教学和素质拓展训练都是通过对学生身心的不断刺激使之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2. 两者不同之处

(1) 角色定位不同。

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相对固定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标准化教学, 教师是主角, 是整个课程的中心。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 学员是主角, 是整个活动的中心, 培训师 (教师) 围绕学员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培训。

(2) 训练内容不同。

体育教学是以体育项目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执行。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更注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特征来组织和实施项目体验。因此, 两者在授课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对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 体育教师向培训师角色转变所应必备的知识、理论支撑

(1) 体育学知识为主, 辅以科学健身常识

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共同参与, 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 然后进行反复练习, 最后教师作出评价。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组织过程也是从破冰、热身部分到项目部分, 再到最后的评价和回顾分享部分。此两者皆是让学生直接通过体验而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可见, 素质拓展训练的授课过程及基本环节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环节是基本相同的。另外, 培训师在进行项目规划和实施时, 要考虑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要符合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规律。

(2) 熟悉教育学知识, 灵活运用教学规律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课程, 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而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也必须按照教育学的原理进行授课。同时, 培训师从项目选择、项目指导、回顾分享和实际运用这几个阶段的实施来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3) 掌握心理学知识, 解决学生心理障碍

素质拓展训练注重体验, 课程项目大部分安排在户外, 用精心设置的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参与者主动去体会、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 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挑战, 思想得以启发, 但同时对学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扰和挫折, 此时培训师就要因势利导, 及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的障碍。

(4) 贯通管理学知识, 努力提高课程效率

拓展训练在进入高校课程之前, 基本用于公司、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因此训练课程的很多项目的研发背景都来源于管理学科。高校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 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常用的拓展模式, 但参训学员也要走进职场, 走入社会, 这就意味着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中要了解管理学知识, 在项目中穿插管理学经验, 提升项目的内在价值, 帮助学生转变思维、观念, 加速从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5) 探究体验式教育, 挖掘素质拓展训练新领域

高校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 既要延续课程开展, 同时也要不断的优化训练课程, 训练课程得以优化, 主要依赖于培训师团队。培训师团队要通过自身对体验式课程的探究, 并结合学员的反馈和建议来解决训练课程的不足的问题, 从而实现课程的优化, 并挖掘出更多适合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 扩宽素质拓展训练上在高校实践中的新领域。

2. 体育教师向培训师角色转变所应必备的执业技能

(1) 语言表达技能

由于教学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讲求运用规范化语言教学。规范化的语言教学突出了教师为中心, 相反, 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是主体,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采用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 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 体育教师还应在语言表达时要做到口型、声调、语调准确, 语速适当, 声音响亮、自然, 语意表述清晰, 具有相应的音乐旋律性、激情及感染力。

(2) 沟通、互动技能

每一次的拓展培训, 拓展训练培训师面对的可能是几十个人学生, 甚至上百个学生, 这就要求培训师具备与他人交往, 沟通互动的能力。拓展训练培训师从一对一、一对多的沟通、互动中接受从学生那里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 并能提前或同步作出判断, 对活动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随时关注学生的状态, 以便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或提供必要的帮助。此外, 学生回顾分享环节时, 有可能词不达意或含糊不清的现象, 培训师及时地总结与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3) 驾驭课程技能

对体育教师来说, 控制九十分钟的课堂相对容易, 面对一到两天的培训课程, 既要保障课程的有效性, 同时又要让学员保持高涨的训练热情,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训练课程的实施和进度进行有效的把控, 利用一些控制技巧, 克服外界条件因素的干扰, 从容应对多种突变的情况, 游刃有余, 积极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

(4) 拓展器材操作技能

素质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要用到:保护性器材、辅助性器材、模拟器材等等, 体育教师平时较少用到这些器材。因此, 很有必要了解、认识这些器材, 更要熟练掌握各种器材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尤其是高空项目中器材的保护性操作方法更为重要。

(5) 安全保护技能

拓展训练课程的部分课程是要求学生在空中完成攀登、跳跃、行进、下降等一系列动作, 许多学生从未体验过拓展训练, 他们并不知道在拓展过程中自身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因此对安全的顾虑也会一直伴随着他们直到课程的结束, 毕竟拓展训练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拓展训练中要想保证学生的安全, 就要求培训师做到:一是高度的安全意识;二是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三是转变自身的安全观念。

(6) 应急急救技能

应急急救技能是素质拓展培训教师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这是因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多半是在户外进行授课, 而户外课程中的中、高空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一旦发生就很容易酿成严重后果, 这就需要培训教师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因为培训教师作为应急处理人员, 并非医疗人员, 所以在急救过程中要注重急救的原则:一是先排险后急救;二是先重伤后轻伤;三是先施救后运送;四是急救与呼救并重。

小结

体育教师是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主力军。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在高校得以长足发展, 很大程度依赖于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建立一支素质高、理念新、业务强的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实施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根本保证。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地破除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更新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拓宽工作思路、勇于实践创新、开发自身潜能、提升自身在教学业务上的素质和能力, 方能在体育教学职业生涯中创造出新天地。

摘要:随着广大高校不断推行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课程, 高校体育教师在素质拓展训练中也愈发体现出其重要性, 体育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 如何更好地承担并出色完成素质拓展训练工作, 既是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任务与使命, 也是进行自我提升和能力转变的机遇和挑战。对此,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如何进行角色定位与能力转变, 就成为了关键。本文试图对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能力间的合理转换, 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 一才多用而提出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角色定位能力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燕桐.拓展训练在高校中开展的意义与可行性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0, (1)

[2]葛会欣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9 (2)

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运用分析 篇9

1 拓展训练的涵义

为了在学校体育课程外给学生们更多地锻炼和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场所而进行的场所,德国哈恩博士于20世纪初创建了拓展训练这一心理训练方法。美国人皮赫又于20世纪70年代将其引进学校,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在学校中进行实施。拓展训练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都以体育教学为中心,现已成为美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国拓展训练的引入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由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在运作,用于企事业单位为了提高团队精神而参加的训练,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也有融入,但范围不大,主要是教师的额外活动和学生的自发组织训练,同时也主要用于学生素质拓展、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

拓展训练包含多种运动形式,都是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环境而进行设计,如七巧板、齐心桥、武装泅渡、定向寻宝、动感颠球等等,针对现代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困惑、问题等进行。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团队协作能力、都需要合作共赢达到目标,英雄主义、单枪匹马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参与者触动心灵、受益匪浅,从心底接受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集体主义荣誉感。身心体验的活动,有特色、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在个性与团队共同倡导的前提下,挑战极限、挖掘潜能,升华集体意识。

2 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

2 . 1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 这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刻体现

当今提倡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将个性彰显、提倡创新意识的思想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而拓展训练适应这一需求,通过新型的身心体验式课程,设计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充分利用典型性场景和特殊性活动方式,让学生生经历一系列考验。在这一体验过程中,学生磨练毅力、克服困难、增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观念,养成健康心理素质、积极进取人生观念,尤其是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增进,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 . 2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 突破传统局限, 提高学生兴趣

尤其是在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的局限下,这种拓展训练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传统体育教学容,主要以体能训练为主,以达到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目的。远远没有触及、延伸到学生的精神层面,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未较深入涉及,学生暂时得到锻炼。也主要以个人竞技为主,有一些集体项目也未充分发挥项目的团队合作。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己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革创新,也根据素质教育理念,选修课、保健课等体育课程相继出现,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依然未能够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建设。拓展训练的引入,有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完善了我体育课程体系,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

2 . 3 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新需求

新时期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方面,而是更喜欢追求时尚、激情、富有挑战的运动项目,以期在运动中增强自己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力、适应社会能力等。而拓展训练项目则能契合学生这一需求,内容丰富且实用,来源于生活,灵活的形式,多样的方法,集趣味性与体育性为一体,在集体合作中实现教学相长,应对挑战、提高身心素质等。

3 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运用分析

拓展训练是对传统体育学习模式的一种改革与发展,有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更为全面发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应对问题的能力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地将拓展训练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 . 1 健全师资队伍, 做好安全教育

拓展训练的开展,离不开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前的现实是,好多体育教师缺乏拓展训练的实际,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迫切之需,这也是拓展训练能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专业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多学习、多积累、多交流、多参与是重要的手段,真正掌握拓展训练的内涵、方式、组织实施与效果反馈。

拓展训练具有挑战性,有一定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存在,不是百分百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拓展训练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安全性,不仅要保护学生,也要使学生自我做好安全防范意识。教师在整个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安全性。首先,必须定期检查器材的安全性,是保证训练的安全前提。其次,对于拓展训练项目尤其是野外项目,必须先踩点,务必保证所需道具的安全性。还要随机应变,根据实时天气、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安排;再次,训练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也还注意保护措施务必做到位,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一定保证学生的安全。

3 . 2 完善课程体系, 循序渐进开展活动

拓展训练包含多种运动形式,都是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环境而进行设计,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等进行。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参与者触动心灵、受益匪浅,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集体主义荣誉感。身心体验的活动,有特色、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在个性与团队共同倡导的前提下,挑战极限、挖掘潜能,升华集体意识。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中,要借鉴社会拓展训练课程,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自身情况综合考虑,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拓展训练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因此,一定要逐步实施。由校内简单易行、危险性较低的校内训练项目逐步向校外拓展,在积累足够的经验、学生掌握足够的能力之后,再向野外生存、野外定西等项目。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善于把握现有条件和教学情境,逐步开发更多的拓展训练项目、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将拓展训练更好地运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去。

3 . 3 结合优势资源, 创新训练形式

拓展训练项目不是一成不变、固定的,是根据环境和特点进行完善的。前文所述,简单的校内项目、复杂的校外项目,都是逐步摸索和完善的。拓展训练教师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将拓展活动运用的更加自如。可以根据学校周边环境来进行改善,是否有山地、公园等,是否合适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活动。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经费来完善条件,搭建一些简单、安全的辅助器材,如盲人摸号、木头体积等。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拓展训练项目,建立学校内部拓展训练基地。体育教师要巧妙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将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团队合作情景,开展以团体形式进行的拓展活动,这种多向性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并要逐步创新训练形式,以改变学生一成不变的认识与消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性。野外生存活动等,激发学生斗志、磨砺学生意志;七巧板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团队领导力等;沙漠探险等训练项目,提高学生判定风险的意识,正视困难、勇于挑战。多种形式、多样化的挑战,是学生学之不尽的财富。

大学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的探究 篇10

1 户外运动训练的主要课程内容的相关分析

所谓的户外运动训练课程, 其主要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主要包括:拓展体验课程、挑战自我课程、团队建设课程以及回归自然课程等等。而户外运动的主要训练形式也是多样的, 主要包括:水上户外训练、野外训练以及场地训练3部分。 (1) 水上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游泳、划艇、跳水以及扎筏等等。 (2) 野外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远足露宿、野外定向、户外生存技能以及登山攀岩等等。 (3) 场地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能够在专门的训练场上, 有效利用各种训练设施, 例如高架绳网等等, 从而能够将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加以开展, 如攀岩以及跳跃等等。而对于参与者来说, 可以通过参加户外运动的方式, 更好地亲近大自然, 实现自我的挑战, 除此之外, 还能有效地帮助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以及户外生存能力的作用。

近些年以来, 由于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自我生存能力逐渐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在全社会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而高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 也逐渐开始重视户外运动这一项目了, 高校期望通过设计这项课程, 促进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 并且通过参加集体教学活动的方式, 使得大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以及自身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当前, 由于在各个高校实际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时候, 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使得户外运动课程的实际开展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和限制因素, 例如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教学器材十分匮乏以及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等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些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1) 学校对开展户外运动这一项目不够重视; (2) 学校担心学生在实际参与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和伤害事故; (3) 学生就户外运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正是因为以上因素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的实际开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与制约[1]。

2 高校开设体育户外运动训练课的实际意义探讨

2.1 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变化

现阶段, 我国教育改革的显着特点就是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从而实现教育人性化以及教育个性化, 逐步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户外运动训练课而言, 其主要的引导方式就是体能活动, 并且通过设计出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体验式课程, 来有效地利用各种典型的场景以及活动方式, 从而能够让大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运动方式, 另外, 还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应对挑战的毅力和合作意识。户外运动的教学活动并不是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实现的, 而是要实现向内灌输的目的, 使得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之所以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方式, 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将学生学习的潜能更好地挖掘出来, 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2.2 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的高效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如内容相对比较局限, 仅仅是体能训练, 而不够重视和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训练, 另外, 也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已经改革和创新了一些运动项目, 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体育课程资源过于在学校集中的问题, 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很难得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而户外运动训练作为一项融社会与大自然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不但将体育课程长期以来的封闭现状打破了, 同时, 还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与现代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

2.3 符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不知不觉之中,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们不但具有一些共同价值观, 如强身健体、促进智力发展等等, 同时大学生更加喜欢新兴时尚并且具有激情的运动项目, 还十分重视自身社交能力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而户外运动训练项目恰恰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不但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实用, 而且其形式也是十分灵活和多样的, 使得现代体育课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这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来说十分有效和重要[2]。

3 高校应该如何更好地开设体育户外运动训练课

3.1 不断加强和完善户外运动训练课的师资建设

对于户外运动训练课的有效实现来说, 其最根本的保障就是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因此, 体育教师不但应该具备一定的户外运动训练课的设计能力, 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施教学能力, 从而能够做到身体力行。由于当前绝代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师本身缺乏户外运动训练的经历, 不够了解户外运动训练, 所以, 在户外运动训练课实际开设之前, 需要培训师资力量。而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应该对户外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足够掌握, 同时还要及时学习相关资料, 对户外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以及内涵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

3.2 不断健全和完善户外运动训练课的项目内容设计

在实际开设户外运动训练课以前, 应该对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教学机构以及硬件配置等内容有充分地认识, 从而使得开设后的户外运动训练课不再被动。高校在设计户外运动训练项目的时候, 应该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其专业环境, 使得户外运动训练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专业更好地结合。

3.3 不断健全和完善户外运动训练课的组织管理形式

(1) 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构。要从户外运动训练课的课程特点出发, 逐步设置相应的训练管理机构, 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管理体制, 使户外运动训练课得以更好地运行。 (2) 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在不影响学校户外运动训练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上, 高校应该适当加大经费投入, 使得训练器材和场地得以完善, 从而能够使户外运动训练项目更好地与社会相融合。 (3) 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安全保护器材的购置, 要对虑危险因素加以充分的认识与考虑。要对训练场地的安全情况进行仔细地检查, 对训练过程加以严格的监督与管理[3]。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我国当前高校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来说开展户外运动训练项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但使得高校体育课的内容大大丰富了, 同时还有利于体育课时间与空间的拓展与深化, 对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十分关键。所以, 高校应该重视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开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 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广卫, 余曦.户外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30-132.

[2]王晶.大学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29) :60-61.

上一篇:小组交流讨论下一篇:幼儿教育生活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