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宣传

2024-06-29

思政宣传(精选四篇)

思政宣传 篇1

问题的提出:宣传教育中说教与实践的反差

高校思政宣传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有关实践性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距离。这一反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一般性务虚与普遍性准入的反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 要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1]但多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停留在口头上的多, 讲座、课程方面“务虚”的多, 而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总是被组织方设置了准入门槛, 做出种种限制, 大多数学生被拒之门外, 难以得到社会实践的锻炼, 造成以点代面的结果。

其二, 实效性要求与形式性过场的反差。16号文要求: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多年来, 在实际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宣传教育活动中, 经过组织方的精心组织筹划的活动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 但也存在着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譬如:虎头蛇尾, 开场隆重热闹, 追求新闻效应, 但疏于全程管理, 草草收场;程序做足, 时间充裕, 报道及时, 图片有冲击力, 但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思想道德是否改变, 不得而知;有的学生找关系搞虚假证明, 以应付学校的检查, 实际上没有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

其三, 互惠性要求与单向度诉求的反差。16号文要求: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实习基地、毕业设计基地建设) 、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可以说, 宣传教育的立足点和检验尺度在于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性。即在互惠性的行为中体现宣传教育的效果。这既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职责使然, 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长久开展的重要前提。目前, 一些高校把宣传教育的实践性理解为找到搞活动的地点, 其结果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持久, 难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问题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的缺失

依笔者所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宣传之所以缺少实践方面的可操作性, 原因颇为复杂, 是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并存、社会因素与高校自身因素芜杂。细细梳理, 似有如下几点:

其一, 认识不到位:责任的缺失。对高校思政宣传理论的实践性认识不足, 存在于高校和社会不同领域。譬如: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不少高校行政主管领导并没有给予高校思政宣传的教育与其实践应有的重视, 仅仅把它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 讲完了事。因此, 实践的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等诸方面, 均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学生本身认识不到位。不少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有偏见, 将其视为意识形态的单纯说教。社会部门认识不到位。仅仅把培养大学生的品德视为高校一家的事情, 忽视了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 对高校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思政宣传的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要么拒绝配合要么消极应付, 过分追求合作的经济效益。

其二, 谋划不科学:统筹的缺失。对高校思政宣传的实践环节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从学校层面看, 学校党委未能统一部署, 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主要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部门 (如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及各系部) 的相关工作统筹兼顾, 致使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搞一套, 造成活动内容、参加学生、人力物力的重复浪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 使宣传部门与思政课教材出现了内容重复的实践教学, 如不同教育课题重复观看同一影音资料, 不同课程重复参观访问同一场所。这自然消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降低了实践活动的效果。

其三, 资金不充足:保障的缺失。高校思政教育诉诸实践, 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目前由于各环节资金的投入不足, 致使思政宣传理论难以落实设计的各个环节, 从而也就不能实现种种预期的效果。

解决问题的思路:切实加强“五个着力”

为了解决当前高校思政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切实提高教育的实践性, 从而增强实效性, 笔者认为, 应当侧重于五个方面的“着力”。

其一, 提高认识, 着力于全员参与。要在高校积极宣传和落实16号文精神, 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大学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问。即, 社会实践对于人才的培养,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3]417同样, 只有通过实践,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 理解宣传教育的实践性, 积极参加“全员一体化”育人, 使全体大学生都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切实增进与工农群众的情感, 拉近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真正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 把握原则, 着力于有的放矢。为了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宣传教育的实效, 在操作层面, 应当把握和遵循科学的原则。1.互为主客体原则。一方面, 要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围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而进行宣传教育, 所有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来设计和进行;另一方面, 又要以宣传部门和教师为主体, 在理念引领、问题引导、方案设计、方法确定、资源整合、行动组织、效果评估等方面和环节上起到主体引导作用。2.选择性原则。在高校思政宣传教育活动中, 选择场所、设定问题、设计方案、确定方法、组织行动、评估效果,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选择性地从事宣教。要依据教育目的选择, 一切活动均须考虑宣教功能, 充分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感性直观、情感体验、感情升华、信念认同、智能转化的特点, 让宣教更为生动活泼。3.互惠性原则。既要考虑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宣传教育是为了锻炼培养人才这一根本目的, 又要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单位部门的利益,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自己得到学习、锻炼和提高, 另一方面又能够服务社会, 为接受大学生的单位作出服务、作出贡献。

其三, 科学谋划, 着力于资源整合。马克思指出:“一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及共青团为主体的学校思政宣传教育领导小组, 负责对宣教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总结表彰, 形成责任落实、推进有力的工作机制。2.将思政宣传教育的实践性教研活动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 使之获得与课堂理论课同等的地位,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强制性和保障性, 从而能够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同时, 要科学构建实践工作体系, 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 对宣教实践的总体要求、具体内容、教育形式、考核标准等作出明确要求, 以保证宣教的质量。

其五, 增加投入, 着力于后勤保障。经费保障是高校思政宣传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障。1.在经费安排上, 要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 设立宣教实践的专项经费。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 增加经费的投入, 以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2.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军合作, 基于互利互惠的原则, 从社会、企业拉取赞助, 为思政宣传教育的实践活动解决一部分经费。3.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严格经费使用审批程序, 根据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内容论证、形式论证, 对宣传教育意义大、社会价值高、可行性强、实效性显著的实践项目予以立项, 真正实现有限经费的效果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实践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于一般性务虚与普遍性准入的反差、实效性要求与形式性过场的反差、互惠性要求与单向度诉求的反差。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的缺失, 即责任的缺失、统筹的缺失、保障的缺失。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切实加强“五个着力”:提高认识, 着力于全员参与;把握原则, 着力于有的放矢;科学谋划, 着力于资源整合;健全制度, 着力于长效机制;增加投入, 着力于后勤保障。

关键词:高校,思政宣传,实践性,着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4]16号)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2版, 1995: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 1972:417.

思政宣传 篇2

高校思想政治政工作

核心要义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坚持改革创新

办学治校“四个根本”

牢牢把握办好中国大学的根本方向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 牢牢把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 牢牢把握办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

高校的职责和使命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高校人才培养坚持“四个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校“四个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三个聚焦

聚焦领导干部、专业骨干、思政工作队伍等“关键少数”,推进全员育人

聚焦学生课内到课外、教室到寝室、线上到线下等“学业过程”,推进全过程育人

聚焦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推进全方位育人

教师

做“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做“四个引路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2 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坚持“四个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四个提高”: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是“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三个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推进思政课建设“五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七协同”

坚持责任和使命的协同 坚持教学和科研的协同 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 坚持理论教育和情感育人的协同 坚持系统教育和热点问题的协同 坚持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协同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其他活动的协同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机制

思政宣传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宣传;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必修课。目前高校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体系和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规划。在互联网时代,应用网络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法宝。高校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枯燥无味感,使更多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产生兴趣。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教育现状

高校思政教学和网络的紧密结合能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真正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推动其独立自主学习。在教育工作方面,网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平台,也是思想政治教学宣传的主要工具。思想政治教学在网络方面的宣传目前主要通过教育网和学校自身搭建的网站平台来实现,笔者实际调查发现这种方式已经开始不适应当前学生对网络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宣传的网络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校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网站,但只是发布一些官方的信息,提供教学材料,学生对这些网络宣传不感兴趣,也就不会登陆这些教学宣传网站。

高校用于教学宣传的网站设计不够吸引人,网站设计太偏向公务网站的风格,也不受学生的喜爱。

在思政教学网站的管理方面,网站的设计与实际运营是分离的,实际运营者不能在运营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栏目的增删,导致网站在一段时间内失去活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宣传网站应组建一个适应网站宣传需要的团队,以保证内容和形式的及时更新。

二、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效果的对策

1.提高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宣传工作需要一定的网络硬件和人才支持,所以做好思政教育的网络宣传,需要高校重视网络硬件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管理,加大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经费投入,通过完善的领导监督机制保障投入的费用能最大限度地应用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建设上。注重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网站管理模式。思政教育宣传网站主要由学生管理,但教师也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责,组织建立负责不同任务的学生部门,比如信息采集部门、网站建设部门、网站宣传部门等,这些部门都应该在教师的监督下做好自己应当承担的工作。主管教师应该把握好技术工作和内容编排方面的大方向,引导学生完善相关的管理与网站运营工作。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宣传工作的内容选择精度

高校思政教育的宣传网站以内容为核心。内容编排需要与时俱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生动形象和丰富的内容信息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宣传材料的选择方面,应该密切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在选材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注重材料组织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除了一些信息类和评论性的内容外,网站还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空间。比如定期推出网络课堂,举办各种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网络管理团队以创新推动网站的内容发展。

3.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向个体进发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电脑端网络的使用逐渐减少,微博、微信或媒体成为他们接收信息的主要媒介。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宣传要抓住这一特征,从网络发展的新特点出发,在微博、微信、APP上创建属于自己的阵地。教师要鼓励学生管理团队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或APP上进行创新,创建相关的新媒体账户,通过优质的思政教育宣传内容吸引学生“粉丝”,通过日常的点对点推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输送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优化,同时要引导学生和账号之间的互动,使这一类宣传阵地更加具有亲和力,从而推动学生思想进步。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宣传要在“内容为王”的标准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要注重大本营——信息传播网站和前哨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APP等的建设,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在推送中恰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念,以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思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陈云玲.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38-139.

[3]都晓琴.大学生情感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

[4]张程明.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思政宣传 篇4

关键词:宣传照片编辑,高校,思政工作

据调查显示,人们对大标题文字的关注度是100%,对图片的关注度平均在93%。高校宣传工作中无论是校刊、宣传册、宣传橱窗、校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或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各种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都需要大量有力度的照片来丰富宣传报道、加强宣传效果,宣传照片在高校政务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对外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思政人员要重视照片的编辑,探究科学规律,发挥照片的宣传作用。

一、要坚定政治立场,发挥旗手引航作用

宣传照片先天讲求目的性,是为实现传播者的宣传意图,实现主观上的宣传目的而有意识地通过拍摄、征集等活动而取得的成果,要求主题与画面的结合严丝合缝,观点鲜明、材料典型。除了直接传播理论、观念、态度和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评述外,也传播经过筛选、能表明所要传播的理论、观点和态度的事实。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高校宣传媒体是学校党建、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高举旗帜,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因此,编辑人员要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刻认识照片的宣教功能以及高校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牢记责任使命,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提高对师生阅读习惯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宣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弘扬主旋律,努力使高校宣传照片发挥应有的影响。从时度效着力,多层面、多角度、多因素进行思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明确时代、时期、时刻之分,了解度的数量、质地和层次之别;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增强作品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从新闻的重要程度、关注热度、能量强度、报道高度、触及的深度等决定报道的频次、体量,采取强化突出、适当反映或淡化处理等报道方式,通过版位时序、用词用语、表现形式等,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二、以提升制版效果的判断能力为基础提高照片编辑加工水平

照片的加工处理主要包括制版效果的判断、剪裁、缩制、转换照片格式以及编排、撰写文字说明或标题等,制版效果的预判能力至关重要,是确保照片编辑品质的保证。

(一)根据预判的制版效果合理选择照片。高质量、高拍摄难度的照片容易吸引读者,但这样的照片不一定符合刊登载体的需求。编辑在选片时要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控制好照片数量,选择符合媒介需要的照片,提高整体表现力。版面的安排要为读者营造适当的视觉氛围,注意照片周围留白的处理。图文疏密有致,版面舒朗大气、舒畅清新,避免读者视觉疲劳。要根据一段时间的总体指导思想和版面的需要考虑照片在版面的区位设定,排版时要利用好报纸左上、右上、中部、右下、左下的视线顺序方位,使读者在各个区位都有“最佳视域”。要考虑到照片的长宽比例,考虑画面上的景物,特别是人物缩小制版后,是否能清晰地看出来,做到背景明显、阴影柔和、富有层次感。挑选照片时,要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选片“小气”、用片“大气”,为最终的版面效果计,要尽可能地将照片放大,以求“浓眉大眼、神采飞扬’的整体视觉效果。

(二)统一格式转化、适当裁剪照片。因摄影器材和摄影者的拍摄习惯不同,照片仅RAW格式就有尼康的NEF、佳能的CRW和CR2文件,另外还有TIFF格式、JPEG格式等,编辑前要根据版面要求对照片的清晰度、格式、大小等统一进行处理,方便在制版软件上的操作。有时还要在符合构图原则和摄影者构思原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剪裁,矫正相机未端正、景物倾斜等缺陷;妥善处理空间分配,改变水平线位置,突出视觉趣味中心,令照片的主题更加鲜明、画面形式更加完美,增加视觉冲击力。如改变照片的长度或宽度,剪裁不必要的景、物,增加主体所占空间,弥补现场取景时的构图局限,提高主体感染力;也可以把一张不出色的照片剪裁成一张或两张精彩的照片(即破格剪裁),以获得强烈的力度感和趣味性,组织成新的构图格局;但要避免因剪裁掉照片中的特定部分而改变了整张照片的含义。

(三)把握节奏理性安排尺寸。当一个版上有多张照片时,照片的大小也应该有主次之分。版面是“奢侈品”,不可能每张照片都放大,要有取舍,分开等级、形成节奏,有层次感。通常,一张照片要想形成视沉重心、体现视觉强势,它所占的面积至少是其它照片的四倍;同一个版面上大小对比越强,大照片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突出,产生视觉节奏和韵律。要根据新闻的重要程度和版面的艺术效果以及全版图片的数量、画面人物多少和大小来确定照片的大小。编辑一般情况下看到的照片都是大尺寸原片,照片上的方方面面都能看清楚,但把信息丰富形式感强的照片在版面上做小了,读者有可能会因看不清小照片中的内容而忽视照片。视觉元素复杂的照片、人物肖像照片、能够获得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一般要保证版面。比如一张人头非常小的群体活动照片如果在版面上做小了,读者无法辨识其中的信息或是难以让读者通过人物表情体会到照片的力量就会失去兴趣,达不到传播的目的。因此,版面上照片少,就可以适当制大些,反之则应小些,但小要以确保读者能看清楚为标准,否则宁可少登一张。用于陪衬的照片或拍摄质量不高又不得不用的照片能小则小;内容敏感的照片小些可以减少刺激。有时候做一个跨页的图片,会使版面增色不少。有时捕捉到了非常精彩、难得一遇的镜头会不吝版面,但要注意照片拍摄或冲印过程中常会出现疵点,若将原照放大制版,一些疵点会明显地暴露,甚至一些本来看不出的疵点也会显现出来——用于制版的照片最好要比制成的铜版每边大一至二倍左右,制版时把原稿缩小,疵点就不会显露出来了。

(四)虑周藻密编好照片说明。照片说明是用简短的语言阐释拍摄者和编者所要反映的内容以及要表达的含义,能传达照片中抽象的、无法用影像语言表达的信息,对于照片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容忽视。好照片的文字说明应该是“指向照片背后的语言手指”。将同一幅照片加上不同的说明给不同读者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文字说明可以消除照片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准确传达传播者的意图、引导读者对照片正确理解,要表达清楚也要惜墨如金简单明了。要判断不同读者的兴趣点和适当的接受形式,同一张照片的说明,报纸用要简明、杂志用要深入、电视用要口语化;要弄准时间点,将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展示清晰,将照片所表达的意思反映到位,最大限度发挥图文组合的优势,实现教育、引导功能。可以参照新闻导语的写作,采取倒金字塔的方式,首先提炼最主要的事实,然后是背景等次要信息;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切忌模糊,用词要严谨,可用中性词、慎用贬义词,避免法律纠纷。不要主观臆断、要通过事实表达观点;不用写显而易见的、要写照片中不可直接反映的内容。例如,某球员在赛场上正在激烈地拼抢——这就是照片中显而易见的信息,若改成“某球员以出色表现成为本场比赛最有价值球员”这样通过照片无法获取的信息,对读者才更有意义。

三、加强摄影策划及成组照片的编辑

(一)提升编辑美学素养,做好摄影策划。高校师生文化素质、欣赏水平和审美眼光高,照片编辑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美学功底,遵循构图规律,应用光线的明暗、色调的对比以及线条变化来美化报道的版面。采访拍摄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编辑要尊重摄影者的创作与他们充分沟通,在高校宣传的大局中做好摄影报道的组织、策划,选择适合需要的选题、适当的时机,安排人员按需拍摄,发掘照片价值。对被访事件、采访目的、拍摄重点、景物、角度及拍摄方式等做到合理预判。漂亮的版面仓促难成,往往需要周密的计划。要编写选题计划书,使得从文字到视觉设计的所有环节都很清晰,把自己想要的风格、色彩、主题、拍摄对象、拍摄结果都和拍摄者沟通充分,从而得到符合宣传主题、适合版面风格的照片。

(二)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加强对成组照片的把握。编辑宣传照片必须充分体现宣传的目的性,全盘把牢各个流程,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编辑出让读者入脑入心、起到宣传意义的照片,促进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开展。要善于把握本质、主流和趋势,把握社会心理,把握时度效,注重针对师生特定心理,制作符合高校审美情趣的宣传报道,加强正面宣传,把握时机节奏,吸引读者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同时把新闻心理学中敏感的思维方式、传播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等一些常识应用到照片的编辑之中。单张照片只能抓住一个瞬间,两张或者更多的照片才能展示连贯动作,用组照来说明某个活动或一件事的集纳组合、也叫同题集中。如用大场景照片表明事件发生的地点,再配一个特写镜头表明场景的某一局部。美国著名图片编辑、《棕搁海滩报》副总编马克·埃德尔森曾谈到:有时候你不见得选用最好的照片,但是一定要选用能结合在一起的照片。在做集纳组合时有四个原则要注意:第一是相邻原则,几张照片放在一起要能让读者直接感觉到照片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二是主次原则,每组照片要有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三是互补原则,照片的内容和视觉感受应该互相补充而非用两种方式表达同一内容。第四是节奏原则,用两张或者更多成组照片时要能形成一种对比或流畅的节奏,提升报道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曾璜,任悦.图片编辑手册[M].第3版.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

[2]林路.视觉的理性与激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杨肸.高校新闻图片编辑工作浅析[J].科技信息,2011(25).

[4]程靖.高校照片档案的摄影技巧探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

上一篇:土地利用特性下一篇:教师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