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

2024-07-23

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精选十篇)

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 篇1

一、传统实验教学状况分析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市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如( 1) 实验器材不足; ( 2) “讲实验” “背实验”多,而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技能低; ( 3) 演示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少; ( 4) 化学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 ( 5) 教师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教学须让实验和事实成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从而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 但是在学生做实验时,若过分强调实验技能训练,如怎么取用化学药品、气密性检查等. 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被冲淡,学生往往不理解技能要领,只能机械地模仿. 这样,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乃至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 久而久之对实验就觉得可有可无,磨灭对实验的热情. 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 何况大多数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会以化学为职业,即使准备从事化学工作,他们也还要经过多年的专职培训. 所以新教材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减少了大部分实验技能要求,强调实验重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二、教师指导实验角色的改变

传统实验课与探究实验课的特点见表1.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新教材的编写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2]. 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并非简单的技能模仿,而科学实验探究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 爱因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 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 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尤其对实验探索过程的理解.

三、改变实验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平时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一些实验经验以后,适当的将教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演示,即学生做、学生看,将会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如在学习了实验室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后,可以让学生上台做“双氧水分解制氧气”. 对做实验的学生来讲,学生演示是对他知识、实验能力的考验,可以满足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 对看实验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自己的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教师做实验, 更加关注并能认真地观察这个学生的每一个操作过程是否规范,且会毫不客气地指出错误之处,哪怕是很小的错误.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直观性,会使刚接触化学实验的初中生很感兴趣,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早知道结果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的进行,会使他们逐渐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实验方式,使实验教学跟探究性学习融汇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重视探究过程; 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设计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展成更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3]. 如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然后由学生自主讨论出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真正交给学生,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四、注意实验方案的改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化学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对实验仪器,药品,装置,步骤等所进行的一种设想和规划.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刚接触化学实验的学生开始很感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案, 使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发展成一种持久、探究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品质和思维.

例如,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铁的生锈

[课前观察]铁在干燥空气中,铁在蒸馏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讨论]根据实际事实,分析讨论生锈的原因.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引导讨论]

[板书]铁在潮湿空气中……

[提出问题]通过钢铁锈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图片展示, 由学生提出问题: ( 1) 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 2) 如何防止钢铁生锈?

[作出假设]由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提出: ( 1) 钢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的结果. ( 2) 钢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 ( 3) 钢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氧气与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钢铁在潮湿的有空气的环境条件下很容易腐蚀生锈.

[课后交流]提出钢铁防锈的建议.

如,在分子这一节的教学中. 传统的实验方法演示浓氨水与酚酞反应的试管实验,一般先提出观察要求,明确观察目的, 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让他们知道酚酞由管口向管底依次变红. 但新课程标准中对此实验做了改进. 先设计一个问题情景,学生看到小烧杯内变红了然后提出假设,再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变红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学生获得结论. 以上所举案例对于注重结果的传统实验教学或许没有意义,但在探究实验方法运用中,却发现有意义的知识内容.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可以自主地观察提问,交流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给学生自由实验的环境

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实验教学中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随时可见,大多数学生害怕实验不当,不符合教师要求而被训斥,害怕实验失败,因此在实验探究中,要抓住学生情感变化, 善于察言观色,创造积极自由的情感境界. 参与他们的活动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热情,真正使实验成为创新的重要途径[3]. 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氛围中“手”“脑”有机结合,克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初中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 篇2

李呈利

实验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探究,进行研究性实验,而化学实验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初探 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又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该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成为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的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的前10天将实验装置做好,放在教室或是实验室(同时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实验的乐趣,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三、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创新思维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燒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地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烧杯里,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篇4

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学生的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做实验,不太注意操作步骤,只注意实验现象。看同学操作则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立即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关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学生很喜欢利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二、灵活变通各种实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我对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一)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

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注意力集中,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试。这时在老师的鼓励和点拨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设计,产生了探索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哪有买实验仪器的,好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是否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等等。看到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笔者尝到了探究教学的甜头。

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两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两支长短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就感到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让学生热情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了。这时老师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的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一下),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他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别集中,效果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著,很受学生欢迎。

(三)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

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化学实验作为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仅仅是知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对培养人的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纵观实验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课程设置者的良苦用心———在化学实验中,不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在自身的感受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个性。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化学实验中,成为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富有创造性的人,懂得团队精神的人;更希望我们的化学课堂,能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浅论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王金平

(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河南修武

“如果不能创新,不会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本质,指出了时代发展对培养人才创新素质的呼唤。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注重观察、质疑探索,诱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 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激发出来,而应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实现。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2.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特别是以实现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利用生物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随着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遗传图谱的绘制完成及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均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列为战略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生物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善于从学生所接触、所关系的事物中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并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注重观察,质疑探索

敏锐的观察力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钥匙,也是发现问题、认学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也是通过几种药品:氧化铜、木炭、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稀盐酸等之间的比较和装置(制氧气、氢气)的选择来设计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和装置。

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教学更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学生时代的争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必要的集体学习和良好的讨论气氛对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从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学生实验课上,在完成了规定的实验后,也让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如:“实验五”时,让学生设计一个用两种固体加热制取一种密度比空气轻的,易溶于水的气体的装置。“实验六”时,让学生思考怎样用干燥的氢气还原氧化铜,从而更严密、科学地证实此反应中有水生成。“实验七”时,让学生鉴别两块外表相似的石头:一块是大理石,一块是花岗石(主要成分Si O2)。“实验八、九”时,让学生鉴别一些溶液:HCl和H2SO4;

识世界、创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又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人中之上。”正是因为达尔文善于观察,见到别人所未见到的,才使其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能敏锐地观察到从浴缸中溢出的水,且注意到人受到向上的托力,使他连日苦思冥想的皇冠之谜迎刃而解。苹果落地是多么普遍的现象,但牛顿从中看到它不普通的一面,从而提出了万有引力……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与他们敏锐的观察、睿智的思维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使学生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敏锐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生物学科上,敏锐的观察表现为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

在教学中,要把观察任务具体化,设法从隐蔽的细节中带领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细微差异,教会学生怎样观察、怎样质疑、怎样发现。例如,讲“环节动物门”一节时,先给同学们提出观察提纲:(1)用手来回抚摩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2)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的运动,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运动?移动时有无声音?为什么?(3)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又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得快,在粗糙的纸上运动得慢?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提出质疑:为什么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得快?在粗糙的纸上运动得慢?通过讨论大家得出:蚯蚓主要是靠身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运动的,玻璃板光滑阻力小,前进速度就快;刚毛的作用类似田径运动员的钉鞋,在光滑细密的玻璃上刚毛难以固定易打滑,而在粗糙纸上,刚毛能很好地协助身体的肌肉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但可以知道动植物生活的奥秘,学到真实的知识,而且初步掌握研究生物的本领。

三、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突破过去以知Na OH和Ca(OH)2;Na Cl、Ca Cl2和HCl等。从限制条件题设计鉴别方案:只用酚酞试液鉴别三瓶无色溶液:H2O、Na OH、HCl;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四种无色溶液:Na2SO4、Ba Cl2、Na2CO3、HCl。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感悟到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中,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许多学生所做的实验没有产生爆鸣现象。经过老师的启发和自己认真地分析,学生应用“爆炸极限”概念,讨论出了改进方法:向试管内挤进一些空气,让其在爆炸极限内爆炸,终于听到了尖锐的爆鸣声。学生顿时雀跃欢呼,实验成功了。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5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实验的安排与设置,尽可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选取一些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可以透过一些趣味化的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和学生的已有认知形成冲突的实验内容,这些素材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内容,最好是选择那些易于学生操作的实验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实验素养的体现,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做“探究燃烧条件”实验时,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白烟时,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学生对此实验现象虽然产生兴趣,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根据此现象不易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维,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当杯中温度已达到80℃时(超过了白磷的着火点)水中还有氧气吗?再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对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会意识到,氧气不溶于水,可见水中的白磷不能与足够的氧气接触,是不能燃烧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够获知问题的实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与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引入学生的自主实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展开对于很多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或者引导,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的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规范有序地进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时,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四点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这样,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学习目的明确,任务清楚,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这些要求也适用于其他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技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提倡探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探究    科学素养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化学实验大多是为了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而提供“证明”和“依据”的实验,实验目的大多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使用框架下重新验证结果,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实验结果一切在预料中,学生也可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牢固,无法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主动吸取知识,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对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学生的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对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削弱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2.理论依据

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其研究对象是未知的,实验在前结论在后。实验探究过程与科学认识过程是一致的,符合中学生的探究心理。探究实验的探究特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打破“明确问题—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因而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浅谈谈看法。

3.开展探究性实验的具体策略

3.1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在知识的呈现的方式上,主要采用“知识介绍型”的写法,过去教师大多按部就班地表演给学生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忽略了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大作用。如“新制的FeSO■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制取Fe(OH)■”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可设计出多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在试管中加入新制的FeSO■溶液,然后加入一些还原铁粉,最后加入NaOH溶液。

方案二: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还原铁粉,再加入稀H■SO■等,反应还没反应完时就加入NaOH溶液,然后用塞子把试管塞住。

方案三:往试管中加入稀H■SO■溶液,先用酒精加热,再加入铁粉,等快反应完时加入NaOH溶液,立即用单孔塞把试管口塞住并通入水中。

……

通过上面实验探究,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制取Fe(OH)■要绝对排除O■,其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先向试管中加入煮沸的FeSO■溶液,然后用长滴管将煮沸的NaOH溶液插入FeSO■溶液中,再慢慢挤入NaOH溶液;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已有的结论和方法。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重演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演示出“用新制的FeSO■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制取Fe(OH)■实验最佳方案”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程序反映的是科学地做实验的体验,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2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分组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以往的“学生实验”大多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老师提供实验必需品,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如实验探究盐类的水解;实验探究铁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探究Al(OH)■的两性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解释和交流、反思和评价等,尽可能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3.3挖掘教材的实验潜力,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如关于浓硝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的讲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⑴将铁(或铝)片放入稀硝酸溶液中,观察有气体生成;⑵取出实验⑴中的铁(或铝)片,洗净后放入冷的浓硝酸中“钝化”;⑶将“钝化”后的金属再放入稀硝酸中、观察有气体生成。通过动手实验和现象的对比观察,学生对“钝化”的事实确信无疑。总之,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素养表现的机会相对较少。感受和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几点思考

4.1教师角色要正确定位

“保姆式”的教师将无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赢,教师应有新的角色定位,要成为教学的导入者、兴趣激发者、情境的设计者、信息的传递者及成果的评价者。

4.2教师观念要转变

教师必须改变把实验当做验证知识的“物证”、为教师服务的观念;在设计没一个实验时,必须以学生为本,首先考虑通过该实验能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能使学生学到哪些科学方法和知识,受到哪些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4.3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教材内容,实施探究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不断予以支持和鼓励。

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同时引导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浅析 篇7

与验证性实验相比, 探究性实验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前教师向学生讲清有关知识点, 将实验方案和步骤及注意事项明确告诉学生, 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 此时学生做实验的主要目的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检验。而探究性实验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通过“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等过程,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论证, 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 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 增强了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究意识,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在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积极尝试以下做法, 解决了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课时要求较多的问题。

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探究性实验

在内容多、时间紧、高考升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 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纵观高中化学实验内容, 可选为代表性实验的有“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浓硫酸的性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醛的性质”等。

这些探究实验可以在教师监控引导下, 由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假设, 并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通过分析现象,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 进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效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功能。

有些探究性实验, 如“周期表中第三横行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探究有机物的结构及性质”等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与相应的教学内容合并开展, 即教学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探究的方式完成。

经过这样安排, 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探究的主要步骤和科学方法, 使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落实,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 这也缓解了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在一个学期里如果能真正完成几个高质量的探究实验, 其效果肯定比每个实验都泛泛而过要强得多。

二、选择实验中某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在进行不同的探究实验时, 根据实验内容、学生实际和课时安排, 选择其中某几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探究。下一个实验则另选一个环节由学生探究, 这样既解决了探究实验费时费力的问题,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对不同实验环节的掌控能力。例如, 在进行实验“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 我设置实验情境:在表面皿中加少量胆矾, 再加入约3ml浓硫酸, 搅拌, 让学生观察有何变化,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胆矾晶体的颜色为什么会变化?进而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增强问题意识。

在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时,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假设与预测:1.浓度——其他条件相同时, 反应物的浓度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2.温度——其他条件相同时, 反应的温度越高, 反应速率越快。3.压强——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 增大压强, 反应速率加快。4.催化剂——其他条件相同时,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这个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假设与预测的能力。

在进行实验“探究氯水的性质”时, 在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设计的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进行实验“探究常见离子的检验”时,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选择实验药品。这两个实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三、开放实验室, 使探究性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了促进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解决学生个性化要求和仪器准备之间的矛盾、增加实验探究机会, 我们和实验中心协商, 让学生先在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实验设计, 然后再到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实验时采取以班级为实验小组、各班轮流进行、教师轮流指导的方式, 这样, 就可以使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既补充了课时及设备不足, 又为探究实验的开设提供了保证。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篇8

一、概念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针对注入式化学实验教学而言的, 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并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地用实验来开展,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使之亲自参与实验, 并能根据实验事实, 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规律。

二、意义及作用

探究性实验要求实验在前, 化学概念的形成、化学规律的认识在后。前者是后者的感性基础, 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实验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 实验又为其提供了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 使得理性知识更容易掌握。因此, 这种教学的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克服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某种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解决化学问题的障碍。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主要有: (1) 切实培养学生使用仪器、药品的技能, 实验操作能力, 记录实验的能力, 特别是设计实验的能力; (2) 深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以及根据实验事实分析归纳、综合总结能力; (3) 有效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并能拓宽已知知识, 发现未知知识; (4)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使之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课题类型

中学化学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有两个类型:

1.结合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 对某个化学反应进行延伸、拓宽的研究, 如探究反应的路线, 探究反应现象和本质, 等等。此课题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基础, 使之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从而增强创新探索能力。

2.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研究相关的生活、生产及环保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如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此类课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显著特点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新教学理念下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交流和合作, 学生参与的全员性。

2.学生是主体, 教师引导, 师生互动。

3.在学生可创造的能力范围内探索未知领域。

4.强调探究的开放背景和途径, 是学生能围绕某一主题主动的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探究实验教学的原则

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的科学性非常强, 实验的原理、操作的方法和程序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科学方法保持一致。在探究过程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记录实验的方法, 以提高其素养。

2. 创新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应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试验性, 要充分体现出创新原则, 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去认识新知识。

3. 可行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课题大多是书本知识的升华, 通常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但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结构, 设计的实验要切实可行。

4. 安全环保原则。

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较大, 而学生的经验不足, 实验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危险的试剂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操作。

5. 趣味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内容除课本知识以外, 还应选用有关日常生活、生产、环境、能源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与自己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来培养学习兴趣, 发展特长, 激发学习动机, 增长求知、创新欲望。

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

1. 模式一:

此种模式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理、原理的教学。模式中的化学实验事实不仅包括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直接实验事实, 还包括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条件下从其他媒体获得的间接事实。

2. 模式二:

七、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学生是实验探究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其中, 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生应变“带着教材走进教室”为“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此外, 还应该让学生主动选择学习的方法和对象, 以完成设计活动及作业, 生疑、交流, 直至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规律。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受到知识的限制、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以及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等因素的制约, 决定了他们还不能独立完成研究任务, 其探究活动仍然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而不是“注入式”、“包办型”, “导”的目的是不“导”, 从而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2. 正确处理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实验探究和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一致的, 在实验探究中, 学生以实验为基础, 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但与科学研究仍有区别, 形象地说,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知识生产的过程, 而实验探究教学可认为是知识再生产的过程, 它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 经过人们精心设计和组织, 对实际的科学活动进行加工、改造, 使之成为简约化的活动过程。教学中, 学生探究的知识可能是他们所未知的, 因此, 在实验探究的教学中, 首先要确定探究的内容必须具有探究性, 可以挖掘隐藏在深层次的规律, 跨越条件和结果之间的距离, 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明确时, 则需要尝试错误、提出假设, 并进行实验探究。其次, 要考虑探究的内容应尽可能联系日常生活, 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 从而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创新意识。最后, 实验探究的内容要适度, 减弱探究的学术化倾向。设计的探究内容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 又要有一定难度, “跳起来摘桃”才能引起他们认知的矛盾冲突, 引起最佳的或最大限度的不平衡来刺激指示的同化和异化。

3. 正确处理好实验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掌握科学的实验技能固然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但仅限于此还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科学教学要担负起培养未来人才的使命,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还应培养和发展其能力, 使之形成科学的态度。这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统一的, 三者在运用科学方法, 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 而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是三者统一的关键。因此, 应将实验技能和探究活动融为一体, 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八、实验探究教学示例

1. 模式一。

(1) 提出问题:盐能否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

(2) 实验和观察。

(3) 试验知识及处理。

(4) 表征性抽象。比较得出这四个实验分为两类, 一类发生了化学反应, 为a、c两组;另一类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即b、d两组;从a、c两组可以看出, 铁比铜活泼, 铜比汞活泼, 也就是说活泼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b、d两组可以看出, 汞没有铜活泼, 铜没有锌活泼, 也就是说, 活泼性弱的金属不能把活动性强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5) 结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6) 应用。不能用铁桶装硫酸铜溶液。

2.模式二。

乙醇的分子结构的确定。

(1) 提出问题:乙醇分子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

(2) 收集事实和理论。

(1) 分子式:C 2H 6O

(2) 化合价:C、H、O的化合价为+4, +1, +2

(3) 提出假设。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和三种元素的化合价, 可写出乙醇的化学式有两种可能。

(4) 对假设进行推理和判断。如果是结构 (1) , 那么1mol的乙醇能产生2.5mol或0.5mol的H 2;如果是结构 (2) , 那么1mol的乙醇能产生3mol的H 2。

(5) 实验检验。测定和记录一定量的乙醇与金属钠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经计算, 1mol乙醇大约能产生0.5mol的氢气。

(6) 得出结论。乙醇的结构是 (1) 而不是 (2) 。

(7) 交流和应用。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推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是化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充分认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关系, 恰当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课题类型和模式, 是搞好探究性教学的第一步。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原则,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振江, 郭景光.化学教材分析[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知新, 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对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篇9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示范实验, 它能使教学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现有教材中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若教师一味地去照书本操作实验, 学生觉得枯燥, 无新意, 也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对演示实验进行精心研究和分类, 多增加些探索性实验, 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课堂演示实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帮手.

例如, 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 滴加新制氯水, 边滴边振荡, 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 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 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 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 若红色重现, 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 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 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 学到技能, 而且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所以,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精心设计、改进课堂演示实验, 发挥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的特殊作用, 将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充分利用学生分组实验, 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试验, 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 加深对所学得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 对于分组实验, 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 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

例如, 在做醇氧化实验时, 让学生拿一根铜丝在酒精灯焰上灼烧, 火焰为什么呈蓝色?铜丝表面为什么变黑?再伸入内焰为什么又由黑色变成紫红色?内焰中有什么物质?铜丝起什么作用?如何除去铜丝表面的氧化物?等等.尽量让学生大胆提出合理的猜想, 再针对自己的猜想提出相关的验证实验方案, 再通过亲手完成实验来验证,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给出方案—实验验证的一系列参与过程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与分析能力.

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学生分组实验, 使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互补形式, 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充分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中学教材里安排了很多“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 它们作为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 目的是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能力.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 知识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紧密.

例如, 让学生课外完成自制叶脉书签、自制肥皂、自制汽水以及海带成分中碘的检验等等.也可结合环保和能源问题, 在社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如“工业废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研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 篇10

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 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 通过近几年的探究和摸索, 我们逐渐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探究对于九年级新生, 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抓起。

第一阶段:教师示范, 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 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 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 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 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 教师可尝试着稍稍放手, 在先学习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后, 让学生尝试化学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方案, 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 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第三阶段:师生、生生合作, 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行实验、分析、解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 要鼓励他们采取如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共同提高。

二、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事例:1981年6月9日, 巴拿马散装货轮“塞尼克斯号”满载着炼钢用的半成品——多孔铁粒, 驶进印度东海岸的港口。人们打开船舱准备卸货, 突然 , 一股灼人的热浪从舱内冲出 , 仔细一看, 发现部分铁粒正在燃烧。船长见此情景, 赶忙把部分货物卸下拖离洋面。最后, 船舱里的数千吨铁粒整整烧了一个月, 直至沉没。调查发现 , 在这起事故中没有任何的人为纵火因素。

疑问:多孔铁粒怎么会自己燃烧呢?问题:多孔铁粒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感到新奇, 想急于探究为什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情景新颖,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 探究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问题, 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 、探究的问题难度适当。太简单的问题, 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 学生会认为问题无从下手, 从而丧失探究的信心, 要使探究的问题处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 使学生跳一跳、伸一伸手, 就能够得到。

三、自主探究 , 加强合作

“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深入形式, 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宽舒的思维时空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所以, 结合本学科的特殊性, 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 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 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 要认真探寻化学同“自主探究”的联系点, 悉心钻研化学学科的诸种教改实验。实践证明, “自主探究实验”能有效地触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激发学生深入实验的主动性。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在探究实验活动中, 学生的假设、收集的信息、探究方案、探究的体会和探究的结果都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学间互相合作、交流和讨论能使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达到成果共享, 可以最有效的发挥实验探究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进步。

四、提倡方法多样, 唤醒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 我们寻求并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 推崇自由式的讨论和发言, 大家想说就说, 不必先举手。

这种学习方式, 可使学生在随意、宽松的气氛中拓宽思路、丰富联想, 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最可喜的是无序性发言中“创新”见解最多。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探究时, 学生提出了许多“出乎意料”的观点, 例如:锥形瓶也可改用广口瓶、大试管、烧瓶;用漏斗和烧杯组合也能作为气体发生装置;集气瓶中放只小气球可根据小气球的位置来判断气体是否收满;用排水法也能收集到二氧化碳等等。自由式发言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想说—敢说—会说”的习惯, 从而避免了一些学生“想说—怕说错—不敢说—不愿说”最后导致不会说。实践证明, 老师的有效放手, 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寻求理论知识的纵横迁移。

实验教学中, 既让学生“求同”, 更引导学生“存异”。在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 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怎样除去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一看题目, 学生开始有点无所适从, 因为学生经过思考感到在FeCl2中要除去NaCl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只盯住“怎样除去”, , 故而很难找出合适的方法。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考虑, 把除去NaCl改为从溶液中提取FeCl2的问题来处理。此时学生恍然大悟, 思维就开始活跃起来, 经过讨论与归纳很快找到合理的方案。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 只要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就能真正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认真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确保实验教学效果

对学生亲手做的探究实验, 均要求学生如实写好探究实验报告。在完成作业时要求学生必须尊重事实 , 不能弄虚作假, 篡改实验记录。实验中如有失败情况, 也应合理分析原因, 找出失败症结所在,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及时收阅报告, 认真讲评优缺点, 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不能以实验结论的对或错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 变演示实验、家庭实验为探究实验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 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我们总结出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教师示范, 边讲边实验, 合作实验, 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等等。

上一篇:道路运输企业下一篇:项目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