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涉农专业学生

2024-08-19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精选六篇)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 篇1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局势下, 其不仅要完成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 (王守仁2013) , 更要结合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唐人2013) 。从目前来看,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安排主要分为校内实验, 校内实践和实习实践。校外实践自由度大, 收效甚微, 缺少科学的监督与量化管理, 往往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不能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与潜能。欧美国家的实践教学方案如IAP、MAS和UROP, 学生的独立活动学期, 新生的培训计划和科研机会项目 (程建芳2007) , 为我国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参考, 但要立足本土对我国接收在校生实践教学的市场作足调研, 用统计数据指导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规划意义重大, 这也成为本次调研活动的最终服务目标。

二、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本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7月至9月三个月的时间内, 采集了覆盖全国21个省市直辖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问卷与访谈。每家单位发放问卷一份, 并就典型涉农单位完成访谈一份, 访谈占受访单位的30%。受访单位包括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也有深入内地以农林作业为主的县区地市单位。本次研究重点调研了天津市区以及郊县100多家单位, 涉及农作物养殖、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农家乐、风景旅游观光区、村委会、乡镇中小学等涉农单位。

调查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及访问的形式, 了解及分析关于社会生产对涉农外语人才需求的现状。调查问卷内容特别了解受访单位是否曾接收和是否愿意接收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如若受访单位愿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外语实践的机会, 受访单位将提供每年接收实践的频次, 学生人数以及实训岗位等重要指导意义的数据。

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受访单位是否曾接收过在校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安排、接收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该单位有什么影响, 对涉农外语专业大学生培养期间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的看法与建议, 旨在深入调查不同企事业单位对在校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看法、需求与要求。

调查过程:本调查对300位受访单位以纸质形式和电子问卷形式发出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78份, 收回率达93%。其中天津地区发放问卷100份, 有效问卷收回95份, 有效收回率达95%。访谈是利用受访者休息时间面谈或电话访谈形式, 访谈时间分别长约10分钟到20分钟。问卷与访谈都得到了受访单位真诚的合作, 调查分析结果有效性和可信度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接收大学生实践单位类型

本调研问卷设计首先对所调研单位进行了类型分类, 分别按照事业单位 (包括学校) , 国家行政部门,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 中外合资的基本类型, 使本次调研结果便于高校教学基地合作对象的择选安排。根据问卷收回数据分析, 结果显示, 不同类型单位在是否接收在校大学生实践的意愿方面表现不同, 在所调研单位总量中所占比例区别明显。天津地区调研分析结果同全国范围对比分析结果存在差异性:

注:%A为占本类型单位总量的比例;%B为占所有类型单位总量的比例

从天津市收回的95份有效问卷分析来看, 有接收意愿的单位总55家, 占总量的57.8%, 大部分的受访单位愿意支持高校在校大学生入单位进行实践活动。从表1分析数据得到, 在天津市范围内收回的有效问卷中, 其中事业单位占总受访单位的17.9%, 而事业单位特别包括中小学校, 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 70.6%的单位愿意接收在校大学生实践。相对于较温和的国企与私营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大, 66.7%的合资单位表示愿意提供在校大学生实践机会。虽然私营企业只有53.8%的比例有接收意愿, 但相对其总量最大来讲, 在总受访单位中仍有29.5%的份额。通过此组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天津市范围内中小学校, 中外合资企业以及部分企业特别是外贸行业有优势成为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的长期合作单位。

注:%A为占本类型单位总量的比例;%B为占所有类型单位总量的比例

从全国收回的278份有效问卷分析来看, 有接收意愿的单位总196家, 占总量的70.5%。在占总受访单位27%的事业单位中有76%的事业单位愿意接收实践大学生。除天津外的20个省份地区的受访事业单位中, 学校比例占到76%, 包括15所小学、20所中学、3所高职院校。可以得出结论, 处于县区级的地方基础教育需要补充新鲜知识, 并且表现为英语专业教师资源的短缺。从全国范围调研数据来看, 各种类型的县区级单位都表现为对高校涉农外语专业资源的强烈需求。问卷中对问题“您单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程度?”的回答中, 天津78%的受访单位表示有一定需求;全国的183位受访单位中77%的表示有一定需求。

(二) 接收单位接收实践大学生人数情况

本次问卷通过对愿意接收在校大学生实践的单位其接收实践学生人数的统计, 此数据对整个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产生整体影响。受访单位对实践学生的可接受人数直接影响到高校实践教学的计划制定与工作安排, 以及与实践接收单位的合作安排。通过问卷统计得到不同类型单位的人数安排情况:

从表3分析得到, 有接收意愿的事业单位以及外企对实践学生的人数要求较高, 75%的事业和66.7%的合资企业单位能够提供1-3人的实践机会;国营企业对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 因企业情况不同所提供机会的多少也有差异;对比之下私营企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与包容性, 也成为高校接纳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场所, 42.9%的单位愿意接收5-8人次的在校大学生。本次问卷统计发现没有单位选择8人以上的实践人数。

从全国的数据统计来看, 有意愿接收涉农外语大学生实践的单位对接收学生人数表现出很大的统一性, 70.2%的事业单位, 一半的企业包括国企, 私企以及外企, 对接收的人数提出了严格的限制在1-3人。还有四分之一的单位选择3-5人的实践机会, 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提供8人以上的机会。此组数据对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人员安排计划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 接收单位接收实践大学生频次情况

接收实践学生单位所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对于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接收实践教学工作的每学年的频次也为总体实践教学设计提供关键的参考数据。根据所做天津市的问卷数据分析得到, 在占受访单位总量57.8%的55家有接收意愿的单位中, 各类型单位表现出同一的趋势, 仅有很少的私营企业能够承担每月一次的实践任务, 而50%甚至更多的单位都选择了每半年一次的机会, 也有40%左右的单位更是选择了每一学年一次的实践机会。从中可见接收在校大学生实践学习对于接收单位来讲有很大挑战。

就全国情况分析, 表现出与天津市数据的总体一致性。占50%左右的事业行政部门表示可以接收每半年一次的实践机会, 50%的国营企业仍然选择每一年一次的机会, 表现出了在单位类型上的差异性。从全国数据总结来看, 从属于事业的教育与学校更需要补充新知识, 对在校大学生的需求量大, 而重工作经验的企业部门在大学生的接受上表现出一定的严谨与谨慎。

(四) 接收实践大学生的岗位类型

通过对有接收大学生意愿的196家单位回馈数据的分析得到, 为高校涉农外语专业提供实践教学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翻译, 中英文秘书, 教师岗以及外语培训。从全国来看, 不同类型的单位也表现出不同岗位需求, 事业单位主要以中小学为主, 62%的受访单位选择了教师岗位, 76%的私营企业选择了翻译或者秘书。总结数据来讲, 对涉农外语专业的高校在校生的需求, 仍然是对外语专业基本能力的要求。在问卷中涉及用人单位对在校生的能力要求中, 70%的天津受访单位选择了听说翻译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而只有48%选择了涉农学科基本知识, 说明单位需要的是外语的专业能力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理应具备的交际能力。从全国统计数据看, 也有70%的受访单位提出了对专业基本能力的要求, 同时65%的受访单位也提出了对涉农学科知识的要求。

四、涉农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一) 建立与实践教学接收单位的长期合作

高校在校生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从事发挥本专业特长与促进能力提高的实践工作, 对于单位的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 无论愿意接收在校生或无意愿接收单位都表示, 接收在校大学生的实践给单位带来了正面的影响。通过接收外语专业学生实践工作, 可以解决对外交流中的语言不通问题, 提升企业对外服务水平。可以树立单位的形象, 为单位的发展储备人才。通过接收大学生的实践, 开拓本单位员工的视野, 补充新鲜血液。中小学受访单位还反馈到, 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深入农村课堂, 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 提升了师资力量。在全国受访的196家有意愿接收实践大学生的单位中, 一半的认为高校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很有必要, 另一半认为有必要。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有很大的需求, 同时对于人才培养也给予很大的关注与支持。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同社会用人单位刚刚尝试建立人才培养的合作。除了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肯定方面之外, 也有一些中肯的建议。在受访单位中反映了校企合作面临种种顾虑。集中反映了接收的实践学生工作效率不高, 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因此投入大收益小。针对用人单位反映的系列问题, 校企人才培养合作中要考虑到, 保证长期合作机制, 保护用人单位利益。结合问卷反馈的数据, 做好在校生人员安排, 包括总人数, 实践时间, 频次以及合适岗位的安排。避免短线合作, 降低因实践大学生的人员循环安排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损失, 做好工作的交接, 保证用人单位工作要求的持续性, 切实提高用人单位的效益, 以服务求进步。

(二)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教学

随着农业科技的国际化交流, 农产品加工的国际化趋势的加强, 社会对于复合型外语涉农人才的要求急剧升高。高校涉农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急需加强实践教学 (张霞2014) , 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专业综合技能, 以及促进交叉学科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1. 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涉农外语专业发挥外语专业与涉农学科的优势, 在跨国农业技术引进以及贸易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要加强跨学科知识的积累。本调研中受访单位对涉农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

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天津市朱杨庄萝卜种植合作社提出, 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业观光, 更需要涉农外语专业掌握旅游英语的技能。除涉农外语外, 掌握两项与用人企业相关的职业技能, 根据单位特点掌握一定的销售知识、贸易英语、酒店英语等。天津天士力集团负责人提出, 他们更需要懂生物制药的翻译人才。中小学用人单位认为学校需要有教学经验的人才, 更欢迎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大学生。高校提倡跨学科学习, 重视提高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 学校在提供其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应该为其提供第二学位的学习, 积极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做好实训前的培训。针对访谈中反映接收在校大学生影响本单位工作效率的问题, 受访单位给出建议, 培养综合能力的大学生, 不仅要做好通识教育, 更要做好个体培养。同时实训前做好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 了解用人单位需求, 有的放矢, 提高工作效能。各级政府要在加大农林高校经费投入的基础上, 要加大对农林院校实践教学人才技能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设立专项基金, 用于高校合作单位对涉农在校大学生技能培训。因此, 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财政资助下建立校企的长期合作是建立在高校人才培养基础上, 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跨学科的学习能力成为决定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2. 专业人才人的培养

高校的责任不仅在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教书育人, 高校更要肩负培养合格公民, 敢于担当, 谦虚谨慎, 诚恳上进的年轻人。通过访谈, 当前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放低姿态, 将书面知识通俗化, 以勤恳的态度工作, 以谦虚的态度求教, 学会与人沟通。天津市景太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接收过大学生的经验, 负责人除了肯定大学生带活工作气氛, 同时强调年轻人性格倔强, 缺少谦虚沉稳。这为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提醒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人格培养, 培养“学业精, 品格好”, 真正服务社会的人才。

五、结语

我国高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 要改变一直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 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需要在高校与社会需要之间搭建人才成长的桥梁。本项目关于高校涉农外语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调研数据, 为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以及其他涉农专业提供了有利证明, 校企合作, 互惠互利, 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是社会经济发展, 是高校建设的动力 (熊康俊2014) 。开展校企合作, 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 更需要高校改良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质量评估策略。

本调研结果分析表明, 社会各单位需要高校提供智力支持, 也有意愿为高校在校大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实践机会。本调研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真实情况, 实现了本次调研的目的。同时由于调查对象不能对全国各个地区进行覆盖的有限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局限性, 本调研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关于“三农”建设中的涉农外语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对涉农人才需求的加大, 国际化的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的频繁, 涉农外语人才作为沟通的桥梁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调研数据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程建芳.2007.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 (8) :55-56.

唐人.2013.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9) :111.

王守仁.2013.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 (2) :6-9.

熊康俊.2014.基于企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实践困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11) :45-47.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 篇2

今年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王灵光没有选择就业,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搞起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从农民手中承包土地,通过专家指导,采用科学的手段统一播种、灌溉、施肥,雇用当地农民耕种,不仅让农民获得了更高的收入,自己也获利颇丰。

“我们鼓励王灵光这样的大学生创业,他读大三时就开始创业,勇气难能可贵,为此,学校资助了他5 万元经费。”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德东说,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河南农业大学开展了“走近创业校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校友创业典型进行了深入调查。

通过向9 名创业成功校友发放问卷发现,作为一所以农业为主的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最高,占调查总人数的72%。

专业涉农创业有便利

许多农业院校经过长期发展, 正在成为多学科型大学。杨德东表示,经过统计,农业大学的涉农专业相应在萎缩, 所占比重在40%左右, 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以涉农专业的学生居多,其中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动植物制药、生物制品、饲料、种子生产及营销、园林绿化的约占71%,在此次接受调查的91 个创业典型中, 有66 个为涉农专业毕业生,占被走访创业校友的72%。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找到了创业方向。资源环境学院的`王洋在本科期间就与同学尝试创业, 年研究生毕业时,与同学创办的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也初具规模,成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首批扶持项目。他们利用自身所学,研究无土草坪的栽培技术, 边研究边实践,目前已经拥有环保型无土草坪生产、立体绿化专利3 项。 年,他们获得投资公司30 万元资助经费, 并入驻河南国家大学生创业园区。同时,他们还把无土草坪应用到婚礼、展会、工艺品等领域。

“涉农专业实用性强,自主创业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更适合创业。”杨德东认为,农学专业社会需求大,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为农业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毕业生多在10 年内创业

作为创业成功的校友,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庚辰等人经常回到学校与在校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他们的创业故事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启发,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秦英林经常给大学生介绍自己创业的例子。

他在毕业工作3 年后放弃铁饭碗创业,创办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 经过19 年发展,公司现拥有11000 多名职工,有5 个饲料厂、20 个现代化猪场,年出栏生猪50 多万头,成为较大的集约化养殖基地。

有成功典型做榜样,很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也开始了创业。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秦志远,2008 年毕业时看准时机在郑州开了一家宠物店,从事宠物美容、宠物用品和食品的销售等业务。如今,秦志远的直营宠物店已经发展到两家,还吸引了若干加盟店,他的创业团队也已经吸纳了个毕业生。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5 年内创业的占,6-10 年内创业的为29%,11-15 年内创业的占18% ,16 -19 年内创业的占,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创业的占3%。其中在学习期间创业的和毕业10 年以内创业的共占80%。

之所以选择10 年内创业, 杨德东认为,首先是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产生了作用;其次,是由于毕业生走向社会时间不长,“他们年轻,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创业激情。毕业10 年以后的毕业生, 绝大多数工作稳定了,家庭安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大大减少,缺少创业的冲动”。

扶持政策需增强刚性

虽然影响毕业生创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集中反映在缺乏资金、缺乏经验、缺乏好的政策环境上,分别占被调查者的、80%和25%。

杨德东表示,创业需要投入,投入要有资金,刚毕业或毕业不久想创业的毕业生, 缺乏创业资金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使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创业的毕业生,随着事业的发展,资金筹集仍很重要。

近些年, 随着食品安全不断出现问题,绿色农业方面的创业机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关注,杨德东在日常工作中也关注了农业创业的困难。他表示,除了自然灾害的问题不可控之外,大学生还应该作好思想准备,农村的条件比较差,创业的环境几乎没有。政府虽然出台了诸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但杨德东发现,这些政策到基层很难兑现,以大学生创业贷款来说, 像王灵光这样的创业大学生,几乎无法获得贷款支持,但有了启动资金之后,他的项目运作得非常成功,目前承包的土地已经由去年的 亩发展到今年的3000 亩了。杨德东表示,“除了贷款,大学生创办公司的手续繁琐, 需要时间长,条件非常多。即使是大学生创业,还是按照社会上的要求走程序,对大学生几乎没有优惠,出台的政策都没有落实到位。”

针对此类情况,杨德东建议,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要增强刚性, 增强透明度,“各个单位做得怎么样,应该有个监督,不能落实和不落实都一样,这会打击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我们就有大学生因为受政策鼓励去创业,后来由于瓶颈太多而失败的案例”。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就业与创业能力途径

【分类号】G712;S-4

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和深度改革开放期,以及当前全球经济的低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度开始逐渐增加,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变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尝试创业。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是迷茫的,就像迷失在大海里的航船,豪无方向和目的。许多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创业政策、法律与法规知之甚少,更有很大一部分创业者选择的创业项目与专业无关,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创业成功率较低等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就面临着的更为艰巨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们给予一定的指引。本文探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途径,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培养有一定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存面临的困难

1.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到2000年4月,国家教育部在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定为创新教育试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才在我国高校中逐步开展。我省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起步更晚。有数据显示,2012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263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0人;2013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406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0人;2014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6185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556人;2015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11455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2572人。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逐渐增强,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还不足以撑起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旗帜,创新创业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2.利用所学专业创业的愿景不强。众所周知,农业对我国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人的思维意识形态还局限在传统农业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祖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刀耕火种的生活,希望他们的下一代利用学习、读书的机会走出农村,在城市中立足,不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受此影响,很多学生虽然在当初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农业类的院校,并且也学习了涉农类的专业,但叫他在回到农业相关的行业就业或创业时,很多学生心里是有一定的抵触甚至反感的。

3.创业项目没有可持续发展性。即使学生创业项目是自己的所学专业,但创业项目盲目性大,缺少严谨的规划,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往往是纸上谈兵,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现象,在现实的考验中,就会出现夭折的现象。这些无疑会在无形中打击了创业者的信心。

4.创业资金的匮乏。现在也学很多人都会提出要创业,钱不是问题的观点。毕竟,只要有好的项目,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很多风投公司愿意投资。但现实是在校的学生在创业时选择的项目缺乏发展空间,更有甚者,所谓的创业项目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往往很多同学提到创业,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创业国家的无息贷款的情况怎么样。

5.对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从以往创业的同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同学对国家制定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有一部分同学甚至在这方面是法盲。他们在办理很多审批程序的过程中,不知道具体该找哪个部门报审,也不知道哪些是国家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串。

6.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在我国,近十年来每年国务院颁发的一号文件都会与农业有关,但是在很多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些职能部门中,涉农的创业项目在审批过程中还是与其它的项目同等对待。

二、培养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培养模式。从政府到行业、企业再到学校全面协调,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愿意从事与农相关的职业,最终促进学生在创业时愿意涉农。构建一个合理的创业实践能力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涉农的高职院校可以以“农”为特点,立足于农,借助国家扶持农林类学生创业的政策东风,在资金、场地和技能方面提供帮助。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与农相关的创业园区,加强管理与集中指导。

2.进一步优化涉农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立足于专业,以专业促创业。高职涉农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旨,按照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现代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合格和可持续发展的农创人才。学院应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及时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积极为学生开拓实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分院开展的现代“师徒制”教学,就是以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一种尝试。

3.鼓励学生以专业为基础的创业项目,实践和创业的结合。学院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一些成本低、风险小、可行性高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配备创业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我院14级学生葛坤的创业项目——早春大棚生姜电热温床催芽及栽培技术,就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经过两年的实践,今年已经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进行延伸,多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我院二年级学生的暑期生产实习以及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学院应主动与企业、行业沟通,重视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4.做好学生创业的政策宣讲工作,以导师引创业。政策的宣讲,有利于学生清楚国家的方针,减少创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同时减少创业过程中的遇到的政策困扰。高职涉农院校可以采取创业学生导师制,即“团队+项目+导师”的模式,专业教师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为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即使学生毕业离校,导师也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了产学无缝对接。

三、结语

所谓创业,即在创新的基础上创造事业,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遇。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更需要涉农类专业学生在广大的農村地区不断地创新创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涉农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愿意立足于土地、服务三农,回报社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明娟,杜洪涛,王小东.农科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途径.考试周刊,2012,27:168-169.

2.陈小影,曾剑,王娜娅,等.高职院校农类专业学生农业创业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5-76.

3.郭连军,顾海川,回春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国高职研究,2008(6):23-25.

4.嵇怡,董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现代企业教育.2012,17:24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 篇4

济南市财政局、发改委、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部门近日联合发文, 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根据规定, 济南市此次免学费的实施范围为: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的比例不低于在校生的5%, 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涉农专业为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农林类所有专业, 具体包括种植、农艺、园艺、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业等21类专业。

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 济南市将通过财政给予补助、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获取的收入来解决, 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免学费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 篇5

一、学生就业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一种综合的负性情绪, 是人们主观预期有挫折威胁压力等情境来临时, 感到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就业焦虑是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

就业焦虑有三个特点:第一, 有明确的原因, 因择业过程而产生, 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第二, 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相关。大场合的、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择业面试, 使得焦虑程度加重, 持续时间更长长。范围小、对自己影响较小的择业面试, 焦虑程度减轻, 持续时间短;第三, 就业焦虑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障碍, 而焦虑症常有不自主的发抖或震颤的精神运动性不安症状, 也常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 对职业期望值过高。

期望值过高是产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 许多学生都希望能有较高的工作起点, 从而改善经济状况, 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部分学生就业心理和意识或多或少停留在坐等分配和跳出“农门”的层面上, 片面追求专业对口的现象仍存在。有些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 对职业期望值过高。

(二) 涉农专业高职生源素质, 专业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涉农专业生源减少, 质量下降;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 开放型的思维能力较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 生活阅历和见识不广等直接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对职业岗位的决策, 使部分学生就业压力大, 焦虑症状严重。

(三) 家庭及亲友方面。

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发展的变化中, 就业制度还不够完善, 人才市场还不健全,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大学生, 有一部分学生“走后门”、“凭关系”选择到好职业, 导致学优生却找不到好工作的现象。高职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 其家人及亲友的社会地位不高,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亲戚朋友不能帮助推荐好的岗位, 因而忧心忡忡。也有学生觉得无法实现家人的期望, 或与家人的就业观念不一致, 因而引发就业焦虑。

(四) 学校方面。

1.近几年, 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指导方法不够灵活, 满堂灌输理论, 案例运用少,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际训练机会, 因此学生不感兴趣, 教学效果差。尤其对于涉农专业的毕业生, 就业指导明显存在诸多不足, 如就业指导课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开设随意性大, 导致课程内容不完善、单一性和零散性问题突出。

2.毕业生面临就业时, 迫切希望学院帮助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 维护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平衡, 特别是在就业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的形势, 毕业生的上述需求更为迫切。如学院的就业心理指导缺乏针对性,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

(五) 缺少创业资金。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创业, 除具备专业技能以外, 还需要创业资金, 而涉农专业的学生, 大多来自农村, 家庭条件不富裕, 很多学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创业资金。国家虽然有青年创业基金, 但向高职专业学生提供的特别少, 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一) 高度重视, 合理引导毕业生找准定位。

涉农专业高职院校必须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 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好就业心态, 准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 要引导学生坚定就业信心,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认识到自己的素质和技能是就业最有力的保障。其次, 引导毕业生认识自我, 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 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 了解职业需求, 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 缓解就业焦虑。

(二) 健全劳动市场用人机制, 完善农业类就业准入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为实现合理就业提供重要保证。2002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对没有执行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 同时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 确定不同学历的劳动者工资的最低标准, 增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意识, 确保涉农专业高职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应的职业岗位。

(三) 加大扶持力度, 打造“零门槛”、“零成本”的创业实践平台。

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涉农专业高职生的扶持力度, 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为其搭建一座“零门槛”、“零成本”的创业实践平台。例如, 可以集中建立一个孵化基地, 通过整合政府、金融、媒体、企业等各方面资源, 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为涉农专业高职创业者提供创业导航、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创业沙龙等各项服务的非营利性专业组织, 专门为高职涉农专业创业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

(四) 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的心理辅导。

调查发现, 学生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城乡差异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高于本科院校学生, 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学生在复杂的就业过程中, 面对就业的困难、挫折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等, 会出现多种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学院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咨询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 最大限度地降低就业焦虑。

参考文献

[1]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5.

[3]张兰君, 李涛.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结构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 篇6

未来的中国农业将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人才的支撑,农业人才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出了农业,学术界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人才的流失是同时存在的,不少年轻人和精英型人物流出了农业,而流入农业领域的农业人才有限,留守农业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始终在低效率中徘徊。〔1〕

具有涉农专业的高校是培养与培训农业人才的主要基地,而从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情况来看,也并不乐观。全国普通农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足5%,研究生占全国的比例不足2%,成人高等农业教育在校生占全国的比例不足0.5%,这一状况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2〕虽然还有些地方性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也进行着涉农专业农业人才的培养,但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比例。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改变校名并调整招生专业和方向的现象,农业人才供给总量增加有限。事实上,高校培养的涉农专业人才,还存在服务农业的意愿不足等问题,大量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进入农业领域并服务农业。因此,如何吸引涉农专业毕业生进入农业行业,并为农业发展服务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农业人才服务农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其中,Gidarakoa〔3〕研究认为,女性对于农业工作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MohammedSalehShenaifi〔4〕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显示,84.12%的受访者认为只有农业背景的学生才会选择从事农业行业;赵翠萍〔5〕的调查表明,多数毕业生缺乏到农村就业任职的强烈意愿,认为个体禀赋特征、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系数是主要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但农业人才缺乏的现实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农业部、教育部等部委共同出台了《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2010~2020)》,方案中提出了“努力培养科研杰出人才、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目标,本文对涉农专业人才服务农业的意愿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相关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理论分与模型构建

1. 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文章以“服务农业的意愿”为因变量,自变量的选择将依据职业选择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的需要进行选择。职业选择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霍兰德〔6〕提出的特质观,认为职业选择取决于人格与职业的相互作用,既考虑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又考虑职业本身的职业特性;二是萨伯〔7〕提出的发展观,认为职业心理是动态变化着的,从个人人生发展的角度,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并提出了“烙印效应”,表明家庭、学业、伙伴关系等都会影响职业选择;三是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经济观,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其中,MeiTang〔8〕等人的研究认为,“家庭背景”、“文化适应”、“自我效能”三个因素对亚裔美国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影响很大;Saunders〔9〕等人认为,本科生在职业选择时,会追求在未来收益的最大化,比如“获得一个自己满意的职业”、“一份不菲的收入”等;AsenaCaner〔10〕等人的研究认为,“父亲的工资收入”、“自主创业的状况”、“社会保障的状况”是土耳其大学生选择一个更有风险性职业时的重要影响因素;MarannByrne〔11〕等人的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良好的工作环境”、“职业倾向”是爱尔兰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国内的何苗〔12〕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薪酬和待遇”、“实现自我价值”、“兴趣爱好”居影响因素的前三位;王艳丽〔13〕研究认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比较看重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行业的发展前景,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刘小瑜〔14〕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生源地、户口性质、专业类型对大学生就业状况会产生显著影响;杨怡凡〔15〕认为,文化作为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同样有重要的影响;焦烈〔16〕研究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由政策、学校、家庭等因素组成的社会客观因素;二是由个性心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组成的自身主观因素。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业人才即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一般而言,毕业生的个性特征、经济基础、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同,其价值观和未来规划不同,职业需求和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对涉农专业毕业生而言,其个体特征是服务农业决策的内在影响因素,社会、家庭等因素是外在环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物质基础性质的条件约束性影响因素,文化因素则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思想性影响因素,发展因素是预期个人未来发展空间的影响因素,而作为涉农专业人才即将进入的行业———农业,其行业形成的职业特征也将会成为农业人才选择服务农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综合而言,自变量的选择具体包括7个方面,一是个体特征因素。包括性别、学历、在校期间平均成绩、家庭背景;二是社会因素。包括农业的社会地位、是否有亲朋在农业行业;三是家庭因素。包括父母从事的行业、父母对子女服务农业的态度;四是经济因素。包括家庭年收入状况、农业行业工资性收入状况、对农业政策的了解;五是文化因素。包括传统文化中农村和农业低人一等的价值观、农村和农业的脏乱粗放文化特征;六是职业特征因素。包括农业行业工作环境、从事农业行业的技能要求;七是发展因素。包括农业行业的发展空间、从事农业后对未来子女发展空间的影响。

2. 模型构建

“服务农业的意愿”因变量的研究,以“愿意”与“不愿意”作为选择项。“愿意”表示农业人才愿意进入农业行业并服务农业,“不愿意”表示农业人才不愿意选择农业行业并服务农业,影响“愿意”的因素将成为推动农业人才进入农业并服务农业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愿意”和“不愿意”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表现为二分类变量分析研究,根据统计分析理论和方法,可以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其模型为:

式中,pi表示农业人才“愿意”进入农业并服务农业的概率,α为常数项,xj表示第j个影响农业人才进入农业并服务农业的自变量,m为自变量的个数,βj是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农业人才选择“愿意”与“不愿意”进入农业的概率比值是事情的发生比,为回归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立足江苏展开调查,主要是因为江苏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和农业发展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立足江苏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研究选择江苏涉农专业的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所本科院校以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涉及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12个专业。调查主要采用集中填写问卷的形式,初步形成问卷2432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完整性、逻辑性、真实性等分析,去除无效问卷,最终形成可用于本文分析的有效问卷2107份,问卷有效率为86.63%。在2107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的男性为1181人,占56.05%;本科毕业生为1016人,占48.22%;家庭背景是农村的人数为1453人,占比例68.91%。总体而言,样本选择在学历、性别和家庭背景方面是合理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回归分析时,因变量“服务农业意愿”中的“愿意”和“不愿意”以及自变量“性别”中的“男、女”、“学历”中的“本科、高职”、“家庭背景”中的“农村、城市”、“农业政策的了解”中的“了解、不了解”、“是否有亲朋在农业行业”中的“是、否”和“父母所在行业”中的“农业、非农业”采用1、0赋值;在校期间“平均成绩”和“家庭年收入”为分类变量,平均成绩从100分~60分设四级分类,家庭年收入从9万元以上到3万元以下设五级分类;其他变量运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调查,以1、2、3、4、5对影响程度的选择项进行等距序数赋值,很小=1,较小=2,一般=3,较大=4,很大=5。

四、数据检验与模型计算

本文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影响因素研究,需要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由于问卷中的观察变量都只用了1个问题加以测量,信度分析主要计算整个问卷的信度系数。问卷中,农业人才的个体特征是对每个调查对象的客观性记录,因此,信度分析主要对态度和意见式五级量表调查形式的变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应用SPSS20计算Cronbachα系数,结果为0.873,表明问卷的信度是可信的。采用回归系数方差分解法(RCVD)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17]计算结果显示,每一维数对应的方差分解值没有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接近或大于0.5的情况,同时,对较大方差分解值所对应的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验证,无法有效提取累积方差达到有效比例的主成分。因此,可以认为变量两两之间不存在明显共线性问题。

***、**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本文运用SPSS20软件,基于最大似然估计对模型进行回归,在模型回归过程中,首先将理论分析中所有可能影响农业人才服务农业的影响因素变量参与回归,称为模型Ⅰ;然后根据WALD检验结果,逐步剔除掉WALD最小的解释变量,再重新拟合方程,直到所保留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为止,得到的模型称为模型Ⅱ。其中,“平均成绩”和“家庭年收入”按分类变量参与回归,并选择“最后一个”作为参照系。回归结果见表1。

-2LogLikelihood等模型检验值表明模型拟合度不是非常好,这可能是因为本文是探索性研究,调查对象是在校学生,他们对农业的认知客观上有差异,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决策也有偏差,影响了模型的优度,但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仍具有研究与分析价值。

五、计算结果分析

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其含义具体分析如下:

1. 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

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男性更倾向于选择服务农业,统计结果显示其比例为57.68%,高于女性的比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农业行业和女性职业选择的价值观有关;学历高的倾向于不愿意服务农业,统计结果也显示,本科毕业生选择愿意服务农业的比例为41.23%,专科毕业生选择的比例为53.59%,高12个百分点,其原因是学历高的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虽然农村家庭背景的毕业生更愿意服务农业,选择比例为52.48%,高于城市背景毕业生的41.35%,但家庭背景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规律性;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毕业生明显不愿意选择服务农业,同样是因为成绩好的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其他成绩段的毕业生的选择不具有关联的规律性,因此不显著相关。

2. 经济因素的影响

虽然调查数据显示,了解农业政策的人数比例只有31.61%,但“农业政策的了解”与“服务农业的意愿”显著正相关,表明了解农业政策的毕业生比较一致地选择了服务农业,主要是国家出台的不少农业扶持政策,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对服务农业的意愿产生了一定正向影响。“9万元以上家庭年收入”的毕业生显著愿意选择服务农业,主要是因为家庭收入给毕业生选择提供了较好的经济保障,加上农业发展前景的吸引,使其具有到农业寻求事业发展的明显意愿,而家庭年收入低的毕业生想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去改变家庭收入状况,因而会有离开农业、寻求更好工作的愿望;“农业行业工资性收入”与“服务农业的意愿”不显著相关,表明服务农业的选择不完全受农业行业工资现状的影响,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3. 社会因素的影响

虽然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农业社会地位在“中、低”的人数比例高达81.23%,但“农业的社会地位”仍然与“服务农业的意愿”显著正相关,即认为自己的选择受农业社会地位影响大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服务农业,这一现象表明,毕业生主观上认为农业社会地位是低的,但在进行服务农业的选择时,又未把农业的社会地位作为其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呈现出了一定的分离状态,这可能是受到了近年来农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影响。毕业生服务农业的选择受到了在农业行业亲朋的显著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亲朋的带动作用,毕业生通过与亲朋的接触,增加了对农业的了解,进而选择了服务农业,这一结论进一步表明,了解农业是服务农业的关键影响因素。

4. 文化因素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农村与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且城市的拥挤、房价居高不下以及雾霾的影响,使农村与农业的吸引力增加,但对于这一代毕业生人才来说,传统文化中低人一等的农村与农业社会认知以及价值观内涵,仍然影响着他们主观上服务农业的选择,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大的毕业生显著不愿意服务农业;而农村和农业的脏乱等粗放文化特征不再显著影响毕业生的选择,估计系数比较小也说明,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部分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获得了较大的改善,原来的粗放状况有所改变,加上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这一变量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

5. 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在农业行业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服务农业,主要是毕业生可以从农业行业的父母那里获取更多的农业行业信息,提高了毕业生对农业的熟悉程度,进而影响了服务农业的选择;现实中也发现,父母不在农业行业的毕业生,对农业的兴趣不高,选择服务农业的意愿不强;回归结果显示,“父母的观念”的影响不显著,且受父母意见影响大的毕业生倾向于不选择服务农业,这一结果表明,从事农业行业的不少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服务农业行业,影响了部分毕业生的选择,但也有部分是不受父母观点影响的,而是自己不愿和父母同样从事农业行业,进而选择离开农业。

6. 职业特征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行业技能要求”都不是“服务农业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且影响不大。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农业生产环境与以前体力劳动支撑农业生产不同,现代农业更多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学管理,在这一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同毕业生会有不同的感受,进而有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农业行业的技能要求对农业生产效益目标实现影响不显著,除部分农业产品的生产外,不少传统农产品生产都是依靠农民的生产经验,体现不出技能的作用,当然,还有部分毕业生对农业行业的技能要求没有切身体会,因此,对服务农业的选择不同,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7. 发展因素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受农业发展空间影响大的毕业生会选择服务农业,这主要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一直非常重视,给予了农业很多优惠政策,使得农业发展空间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但认为从事农业行业对子女未来发展空间影响大的毕业生倾向于不选择服务农业,统计数据显示,58.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从事农业行业会影响子女未来的发展,现实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同学不想祖祖辈辈从事农业行业,自己选择农业行业将会使自己的子女有可能只能接受农村的教育,生活在农村并接受农村文化的影响,这是他们仍然不愿意的。

六、政策建议

为实现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目标,更多地吸引农业人才服务农业并留在农业,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第一,完善农业发展需要的财政、金融等政策,吸引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推动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形成农业人才承接平台,为农业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改善农业人才工作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

第二,进一步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农业职业教育规模,改进农业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和农产品生产规律,完善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农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更多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农业人才,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完善涉农高校形势政策等相关课程内容,强化国家最新农业政策的解读,加强农业政策的宣传与介绍,让涉农专业学生更多的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增加农业创新和创业课程,归纳总结农业企业发展规律、农产品品牌形成和市场销售特征,增强他们服务农业的意愿和能力。

第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实际,强化城乡融合,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根据当地农村的传统文化特征,创新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当地农村特色的先进文化,创造适合农业人才生活的文化环境。

第五,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注重中小学教育布局体系的完善,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合理分配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农村与城市适年儿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机会的差距,为农业人才子女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解决农业人才服务农业的后顾之忧。

上一篇:高中数学问题下一篇:中小微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