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瓣膜置换术

2024-07-07

重症瓣膜置换术(精选八篇)

重症瓣膜置换术 篇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5.2±3.6)岁。发病部位:二尖瓣9例,主动脉瓣10例,二尖瓣与主动脉18例,二尖瓣与三尖瓣7例,主动脉瓣与三尖瓣6例;心功能等级:Ⅱ级14例,Ⅲ级27例,Ⅳ级9例;手术方式:二尖瓣置换术2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双瓣置换术14例,联合置换术7例。

1.2 ICU护理方法

1.2.1循环系统护理:

术后要对患者心电进行严密的监护,如果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症状,应该要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措施。如果患者心动过缓,可以给予起搏器治疗,如果患者具有严重的房颤症状,则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利用有创性动脉测压监测法来控制患者的血压。术后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测量和记录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保证患者中心静脉压通畅,在测量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且不能使用药物。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尿液颜色、量以及性质。定期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和血气。如果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或者血气异常等症状,应该要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防止患者出现室颤、血钾紊乱和心律失常等症状。

1.2.2呼吸系统护理:

患者在术后要给予10-72小时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呼吸频率设为12-14次/min,患者在恢复意识后,可以改为间歇性同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通气次数进行调整。在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呼吸频率等。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定时进行器官吸痰,对氧浓度进行有效控制。要对呼吸机进行定时消毒[2]

1.2.3管道护理:

术后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引流装置,同时要保证引流管的畅通和密闭,定时对引流管进行挤压,仔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留置尿管要保证畅通,仔细观察并记录尿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各个管道的管口和接口要保证无菌,在给予患者血管活性类药物时,应该建立静脉通道。

1.2.4抗凝护理:

患者在引流拔管之后,如果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就可以给予适当的抗凝药物治疗。抗凝药物的首次剂量为3.75-5.0mg,同时要监测凝血酶原活性和时间,并根据用药的检测结果对剂量进行调整[3]。

1.2.5其他护理:

护理人员要定期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术后要给予营养不也,在患者病情恢复后可以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术后要保证伤口的清洁和卫生,而且还要做好术后疼痛护理工作。

2结果

经过术后ICU护理,全部患者均治愈,术后1例患者病例心律失常、1例患者并发低心排,术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虽然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术后还是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病情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加强术后ICU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术后ICU护理中,给予患者循环系统护理、呼吸系统护理、管道护理、抗凝护理以及其他相关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循环护理可以密切观察患者心电、血压、尿液、血气、水电解质以及中心静脉压,对患者存在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发现,从而才能给予及时的处理措施;呼吸系统护理可以对患者的呼吸状况进行有效掌握,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管道护理保证管道的通畅,防止各种管道事故以及并发症的出现;抗凝护理能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控制,密切观察和控制抗凝存在的不良反应,让死亡率降低;皮肤护理、营养护理和切口感染护理可以保证患者术后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后给予系统有效的ICU护理措施,可以让手术治疗预后效果得到有效改善,让死亡率降低,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ICU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50例,术后给予积极有效的ICU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经过术后ICU护理,全部患者均治愈,术后1例患者病例心律失常、1例患者并发低心排,术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后给予系统有效的ICU护理措施,可以让手术治疗预后效果得到有效改善,让死亡率降低,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ICU护理要点

参考文献

[1]吴荣,石丽,徐薇.252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A].中华医学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1:1.

[2]李如娟,赵云丽,郑静,杨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人性化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8:284-285.

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总结 篇2

李新荣陈红卫王宏山孟树萍申红亚李凯 重症心脏瓣膜病全身生理紊乱严重,生命器官继发损害明显,术前不易完全纠正,手术死亡率较高。统计我院近2年一组瓣膜病34例,其中重症瓣膜病人27例,占同期瓣膜病例的79.4,手术死亡率11.1(3/27),晚期死亡率7.4(2/27),总死亡率18.5(5/27)。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15--50岁。其中三瓣膜病变13例,双瓣膜病变12例,单瓣膜病变2例。风心病24例,先心病3例。治疗后术前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8例,IV级3例。术前X线检查心胸比率0.45--0.95,其中心胸比率0.66者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D32--102mm,〉7Omm者3例;EFO.38--078,0.5者6例;FS0.19--0.46,lt;0.3者14例。心源性恶液质2例。

1.2围手术期处理:入院后根据病人心功能分级指导练习深呼吸、闭气、咳嗽等以改善心肺功能。每日刷牙4次、饭后漱口,早晚消毒液含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和改善营养,必要时辅以胃肠内营养支持(TEN)和/或静脉内营养(TPN)。入院后和手术前各静滴1--2周极化液(GIK液,含硫酸镁2.5/250--500ml/d)。口服地高锌0.125--0.25mg/d和利尿剂,注意加服醛固酮拮抗剂,维持电解质平衡,特别注意补钾。对食欲差、肝大、腹水等吸收困难患者可注射给药。口服巯甲丙脯酸或开搏通,必要时加服消心痛。从小剂量开始。心功能lt;Ⅲ--IV级或治疗无效者术前静滴多巴胶+硝普纳一周。每日吸氧1--2h。术前静滴维生素20--4Omg/d,连续3--5天。

进入手术室安慰精神紧张的患者,吸氧等,快速平稳的气管插管,充分供氧,使氧饱和度在96以上。术中注意良好的心肌保护,氧合机血停跳液主动脉根部灌注,同时替换主动脉瓣时加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包内局部冰泥降温。经右房--房间隔切口暴露MV,尽量保留瓣下结构,2--Oprolene线连续缝合置入机械瓣。对扩大的三尖瓣环常规进行DeVega环缩。主动脉瓣替换采用间断褥式带垫片缝合置入人工瓣。出手术室标准:循环稳定;ACT基本正常;氧饱和度96以上;血钾正常;体存〈1Oml/kg;Hb100g/L。

2结果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DVR)+三尖瓣成形(TVP)13例,二尖瓣替换(MVR)+TVP8例,DVR2例,主动脉瓣替换(AVR)+TVP2例,AVR2例。总死亡率18.5(5/27)。早期死亡率11(3/27),晚期死亡率7(2/27),分别死于术后36、70天,均为心内感染合并心衰死亡。

3讨论3.1早期死亡病例资料:共3例,其中1例脑栓塞治疗后再次脑出血死于术后第6夭。另2例为不能脱离体外循环而死于低心排。该2例均为心源性恶液质,其心功能分别为Ⅲ、IV级;心胸比率为0.66、0.95;LVEDD48mm、62mm;ESD35、33mm;EF值0.61、0.78;FS值0.32、0.46。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参考有关报道,我们执行如下标准:①全心扩大,心胸比率0.7者;②左心室扩大,EDD70mm,ESD〉55mm者;③小左室,EDDlt;40mm或LVEDVIlt;6Oml/m2者;④心功能Ⅲ--IV级治疗后不能恢复至Ⅱ级者;⑤MS闭式扩张等心脏手术后再次手术者;⑤瓣膜病变合并心内膜炎者;⑦发生一次以上脑栓塞者;③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者;⑨心源性恶液质;⑩多瓣膜损害者。符合以上1、2、4、6、8、9、10其中一项者,余具备两项以上者可诊断重症心脏瓣膜病。重症心脏瓣膜病由于瓣膜病变的存在与发展,心脏处于高度超负荷、超耗能和心肌细胞大批衰竭、死亡状态,有些变化属于不可逆状态,故死亡率较高。国内报告9--13.8。有报告早期开展瓣膜外科的总死亡率达17.8。本组早期死亡率11(3/27),晚期死亡率7(2/27),接近国内水平。本组死亡5例均为三瓣膜受损,行DVR+TVP者,死亡率与多瓣膜损害成正相关。早期不能脱机死亡2例均为心源性恶液质,术前心功能Ⅲ--IV级,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此类病人是否手术虽然意见尚不统一,我们认为手术应极为慎重或延长术前准备时间,确实治疗无效者应放弃手术。但对先心重症瓣膜病手术应持积极态度,本组3例均获治愈。其中1例,男32岁,先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前心功能Ⅲ--IV级,心胸比率0.78,LVEDD102mm,LVESD82mm,EF38,FS23。行AVR,手术顺利,术后半年恢复轻工作,术后4年生活工作完全正常。对此类重症病人如果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手术不应拒绝,但应做好工作,以减少医疗纠纷。

3.2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本组心胸比率〈0.65者19例,0.66者8例,〉0.70者5例,低心排死亡2例分别为0.66、0.95,死亡与心胸比率成正相关。LVEDD45mm者6例,46--55mm者12例,56--70mm者6例,70mm以上者3例,低心排死亡2例分别为48、70mm,死亡率与左心室扩大程度有关,特别是风心病人。EF值lt;0.5者6例,0.51--0.6者8例,0.61以上者9例,未报者4例。死亡2例为0.61、0.78。EF值小于0.5者仅1例,术后70天死于心内感染,EF值0.49,本组死亡似与EF值无关。FS值〈0.3者14例,0.31--0.35者5例,0.35以上6例,未报告2例。死亡病例FS值均在0.3以上,本组死亡与FS值无关。

重症瓣膜置换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50例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 包括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43~71岁, 平均58.7岁, 体质量在40~70 kg, 平均体质量为56.5 kg。这些患者中, 联合瓣膜病变患者14例, 主动脉瓣病变患者6例, 二尖瓣病变患者30例。其中, 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次换瓣6例, 曾发生过脑梗死12例。术前心功能Ⅲ~Ⅳ级, 其中Ⅲ级42例, 占84%, Ⅳ级8例, 占16%, 心胸比0.58~0.81。另外, 50例患者中, 经检查, 合并左房血栓17例, 术前肝肾功能异常者18例, 左房血栓5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3例, 另外, 肺动脉高压、糖尿病以及高血压患者各1例, 主动脉瓣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有2例, 采用麻醉诱导心停跳边复苏边紧急建立体外循环而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有4例。

1.2 方法

对选取的50例患者均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办法进行体外循环管理, 然后采用Jostra人工心肺机, 选择希健膜式氧合器、Medtronic膜式氧合器及鼓泡式氧合器, 并对50例均采用无血预充, 预充液为乳酸林格氏液及贺斯, 晶胶比为1∶0.4~0.6, 对术前HCT高, 体质量偏大的患者均于转流前从上腔静脉放血10~15 m L/kg, 为保持循环稳定, 同时从主动脉插管补充液体, 采用中度低温, 红细胞比容 (Hct) 稀释后为22%~26%, 灌注压维持在50~80 mm Hg。选用2.5~3.0 mg/kg肝素全身肝素化后, 建立体外循环, 对于部分出现合并升主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股主动脉、单房插管主动脉或者是股动静脉插管灌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要求在转流前插入左心引流管[2]。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血气以及电解质来调节氧浓度、氧流量以及碳酸氢钠和氯化钾的量。根据持续混合静脉氧饱和度调节灌注流量的大小, 等待心脏复苏后进行血管活性药物, 保证心脏从机械辅助循环逐渐过渡到药物辅助循环, 保证生理循环的有序性, 一般情况下, 操作主要是: (1) 二尖瓣置换者在进行主动脉根部灌注混合高钾 (20 mmol/L) 冷氧合血的比例为1∶4, 之后即可进行持续低流量灌注; (2) 主动脉瓣或者是双瓣置换者, 可以直接切开主动脉行左右冠状动脉灌注, 之后每隔30 min即可进行再次灌注。一般情况下, 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0~75 mm Hg是最适宜的。

2 结果

对50例行重症心脏瓣膜术的患者进行体外循环管理后, 体外循环的时间为50~225 min, 主动脉阻断的时间为42~170 min, 心脏停止跳动时间为40~170 min, 手术中的灌注压为50~82 Hg。50例患者在进行重症心脏瓣膜术后, 出现术后肺部感染死亡的患者有1例, 瓣膜损伤致死的患者有1例, 心脏功能衰竭而死亡的患者有1例, 其余47例患者治疗效果表现良好, 有效率为94%。

3 结论

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 由于病程长, 心功能差, 术中辅助时间长, 术后容易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等, 故对体外循环 (CPB) 的管理要求较高, 而体外循环是非生理性过程, 血液过度稀释或者是转流时间过长, 都会使得血液成分受到破坏, 所以对于血液的保护也是重症心脏瓣膜术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并且还要尽量的缩短心肌阻断的时间, 减少缺血性损伤, 待瓣膜病变消失后, 心排血量会有所上升, 便可以使用扩血管药来减低心脏的后负荷, 保护心肌功能[3,4,5]。

对于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患者中, 有效专业的体外循环能够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 从而有效地减轻机体损伤的可能, 保证了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管理的有效率, 降低重症心脏瓣膜术患者的病死率。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 结果 通过对50例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 体外循环的时间为50~225 min, 主动脉阻断的时间为42~170 min, 心脏停止跳动时间为40~170 min, 手术中的灌注压为50~82 mm Hg;50例患者采用重症心脏瓣膜术体外循环管理后, 死亡的患者有3例, 病死率为6.0%。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 由于病程长, 心功能差, 术中辅助时间长, 术后并发症多, 故对体外循环 (CPB) 的管理要求较高, 专业的体外循环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重症心脏瓣膜术患者的救治有效率。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护理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美英, 于布为.重症风心病二尖瓣主动脉置换加三瓣成形术的麻醉处理[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0, 15 (1) :70.

[2] 龙国粹, 程群之, 李中学, 等.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95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1, 8 (1) :17.

[3] 褚衍林, 吴英渝, 张长春, 等.重症心脏瓣膜替换175例报告[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0, 20 (3) :139.

[4] 俎志勇, 刘树合.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 3 (22) :46.

重症瓣膜置换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42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16例,患者年龄均在31-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5.3)岁。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且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心慌、气短等临床症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全麻的方式进行麻醉。且在中度低温下实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无菌错操作流程进行。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对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予以患者心理疏通。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手术,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同时患者因为疼痛感,精神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中,以及产生不良情绪,并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解,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在进行交谈时,要用亲切的话语对待患者,对患者详细的讲解治疗的方法,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在临床治疗中,还需对患者的心率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则应立即向医生报告。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呼吸机进行相应的护理,在使用呼吸机前,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使用方法,以此来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患者在服用药物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其用药状况进行严密观测,按照患者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减剂量,不得擅自添加药物,如果用药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则需要立即告知医生。

1.3 统计学处理

以上两组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及处理,当两组间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观察组患者通过护理后,非常满意例数为17例,百分比为80.95%,满意例数为3例,百分比为14.29%,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患者通过护理后,非常满意例数为10例,百分比为47.62%,满意例数为5例,百分比为23.81%,满意度为71.43%,两组间经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测,特别是在手术后的3天之内进行观察,查看患者的是否存在创血压现象,心率变化状况[2]。如果发现异常则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低心排现象。低心排综合征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需要对患者的血压以及中心静脉压进行相应的监测,以此来预防此病的发生。除此之外,采取一定的药物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就目前而言,在临床中通常选用的药物包含了多巴胺以及多巴酚丁胺。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以及体质对用药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此药物能够有效的增加其自身的心肌收缩能力[4]。

同时充分了解患者的电解质以及酸碱度等相关指标,以此来确定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液动力学[5]。而不同患者的年龄、体重以及肺顺应性也同样存在差异。所以需要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检查其血气,以此保证患者的呼吸机处于正常状态中。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指导患者正确排痰。一旦发生水肿现象,患者则不宜进行饮水。

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引流护理,其引流护理的内容为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是否保持顺畅。每隔半小时就需对引流管进行相应的挤压,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以及性状[6]。充分了解引流管的挤压状况,保证其处在顺畅状态。对患者的出血以及渗血情况进行观测,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

同时对患者的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进行检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是否患有胸闷气短、恶心以及运动异常等现象。患者在麻醉后未清醒之前,护理人员应每膈30-60分钟对患者进行一次呼唤,观察患者的瞳孔颜色。且对其四肢进行揉捏等动作,切忌动作不宜用劲。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输液量、进食量、尿量以及引流量进行记录,并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原因致使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在术后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现象,而心衰则是手术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对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产生心衰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通过优质护理来缓解患者自身所具有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和淑英.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心衰的临床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6):284.

[2]廖云姝.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心衰的护理观察[J].医学信息,2014(8):60-60.

[3]杨雷一.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5):86-87.

[4]白琳,李军,王玉琴等.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的护理[J].工企医刊,2010,23(2):60-61.

[5]刘菁,吴若彬,肖学钧等.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1):670-672.

重症瓣膜置换术 篇5

腺苷是较早被认识并深入研究的一种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无论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腺苷均具有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重症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停跳液中进行缺血后处理, 通过观察比较患者术中、术后的血清肌钙蛋白T (c TnT) 、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 、乳酸脱氢酶 (LDH) 水平, 探讨腺苷缺血后处理对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分组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接受瓣膜置换手术重症患者40例, 将其随机分为腺苷缺血后处理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 2组资料见表1。2组患者均由同组手术医生、灌注医生共同完成治疗。

1.2 麻醉诱导与维持

术前30min, 肌注吗啡0.15mg/kg, 东莨菪碱0.3mg。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05~0.1mg/kg, 哌库溴铵0.1mg/kg, 芬太尼10uk/kg。在劈胸骨前追加芬太尼10ug/kg, 咪唑安定0.05mg/kg, ECG前5 min追加咪唑安定0.15mg/kg, 哌库溴铵0.1mg/kg, 芬太尼10ug/kg。ECG期间每隔30min追加芬太尼5ug/kg。麻醉诱导后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直接动脉压 (MAP)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静脉注射肝素4mg/kg, ACT>480s转机。

注:AF:房颤;NYHA心功能分级;C/T:心胸比;EF:左室射血分数;FS左室短轴缩短率;LVE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1.3 ECG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 进口膜肺。中度低温, 中度血液稀释, 心脏停跳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预充液主要为乳酸林格氏液、血定安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和50mg肝素。动脉血pH值维持在7.35~7.45, 转流期间灌注流量2.0~2.4L/m2·min, 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0~70mmHg, 鼻咽温度维持在30~33℃。

1.4 腺苷缺血后处理方法

A组4∶1高钾含血冷停跳液+1mmol/L腺苷, 转流开始主动脉阻断后由主动脉根部 (可直视下) 灌注15~200ml/kg, 每半小时灌注一次半量8~10ml/kg。B组:不采用任何腺苷处理方法, 转流动开始主动脉阻断后由主动脉根部 (或直视下) 灌注4∶1高钾含血冷停跳液 (不含腺苷) , 每半小时灌注一次半量8~10ml/kg。

1.5 标本采集与检测

记录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心脏复跳方式、术后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分别于转机前、升主动脉阻断30分钟、心脏复跳15分钟、术后24小时采血测定血清c TnT、CK-MB、LDH。

收集血液后, 1000×g离心10min将血清和红细胞迅速小心地分离。分成小部分-70℃保存, 避免反复冷冻。在室温下解冻并确保样品均匀、充分地解冻。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ELISA法) 检测各时间点的c TnT、CK-MB、LDH的水平。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注∶为消除ECG中血液稀释的影响, 初测数据用Taylor公式校正∶稀释后物质的含量=实测值×术前HCT/采样时HCT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术前一般资料2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注:2组比较, P>0.05

2.2 术后心脏复跳及辅助循环情况

心内操作完成恢复心脏血供后, A组自动复跳16例、B组12例;术后B组10例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辅助循环, 而A组仅为6例。

2.3 2组血清cTnT、CK-MB、LDH水平均明显升高

血清c TnT:体外循环前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升主动脉阻断30分钟、心脏复跳15分钟、术后24小时, 2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CK-MB、LDH:体外循环前、升主动脉阻断30分钟,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心脏复跳15分钟、术后24小时,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绝大部分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需要暂时阻断心脏冠状动脉循环, 而阻断后出现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关系手术成功与否和术后心功能恢复。在缺血期间加强心肌保护, 减轻再灌注损伤尤为重要, 而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对心肌保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缺血后处理这种心肌保护作用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减少组织过氧化物产生, 抑制心肌凋亡, 降低微血管损伤[1]。

理论上讲, 后处理比预处理更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因为这种治疗方案不需要在发生缺血事件之前应用, 而是应用于再灌注之时。已经有少量试验在研究后处理是否可以在人类身上进行。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患者, 后处理方案由两个90s的球囊再扩张和3~5min的再灌注组成。结果发现在后处理组, ST抬高比对照组要低, ST段恢复正常的速度要快, 冠脉血流量同样得到改善。随着缺血后处理对人类的作用效果及其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 实施方法也有所改进。但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 损伤性应激过程毕竟是一种创伤, 如缺血后处理过程中的缺氧与代谢废物积聚、能量消耗和再灌注引起的过氧化等, 都有一定的细胞损害作用[2], 从而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药物模拟后处理, 药物模拟后处理就是对已缺血的心肌于再灌注时给予适量药物, 可产生类似于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果。在缺血后处理作用机制的不同学说中, 内源性腺苷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很受重视[3]。

腺苷是几乎存在于每个细胞内的一种内源性核苷, 是三磷酸腺苷降解产物, 是人体内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1998年经美国FDA批准后, 腺苷在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能量利用在体内无处不在, 故腺苷可在全身各处组织, 包括心脏内、外, 细胞内、外产生, 产生腺苷较多的地方是血管内皮、血小板膜、中性粒细胞。腺苷受体存在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膜上, 属特异性嘌呤能受体, 目前至少有4种, 即A1、A2A、A2B及A3受体, 其中以A1、A2A、A3受体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A1受体分布在心肌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A2A受体位于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中;A3受体存在于心脏组织中, 可能在心肌和心脏的血管内皮细胞上[4]。

腺苷与A1受体结合后, 主要产生下列生理效应: (1) 通过抑制If电流, 使窦房结细胞自律性减慢, 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 (2) 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出现Ⅰ°、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 (3) 心房肌的收缩力减弱; (4) 使心脏β受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5) 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6) 使肾素分泌减少; (7) 使肾脏对钠的潴留增加; (8) 通过激活IK-Ado, 缩短心房组织的动作电位。

腺苷与A2A受体结合后主要有下列生理效应: (1) 显著的扩血管作用, 对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有明显扩张作用。腺苷与A2A受体结合后扩血管作用强, 而与A2B受体结合后扩血管作用弱。 (2) 抑制血小板凝聚, 这主要与A2A受体有关。A3受体激活则可以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如组胺, 从而引起血管扩张及炎性反应[5]。

腺苷的以上生理效应使其具有重要的心脏保护作用。腺苷可通过负性肌力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及降低后负荷, 降低心脏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减少肾素释放等使心肌耗氧减少, ATP消耗减少。腺苷又能通过扩张冠状动脉, 抑制血小板凝聚, 使心肌供氧增加。此外, 腺苷减少氧自由基产生, 减少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趋化作用,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防止细胞内钙超负荷等作用均对心肌保护有利[6]。腺苷的多种心肌保护机制在心肌缺血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及在心肌细胞凋亡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cTnT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节蛋白, 由于cT-nT的高度心肌特异性、高敏感度, 具有诊断的早期性及很宽的诊断窗口期, 目前已被认为是一种接近理想和全能的监测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CK-MB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是肌酸激酶CK的同工酶之一, 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对急性心梗的灵敏度高于CK, 其阳性检出率高达100%, 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LDH是观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指标。

我们选择了病情较重, 操作时间较长的瓣膜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ECG中均灌注两次或者两次以上, 在A组心肌停跳液中加入腺苷直接灌入冠状动脉, 在冠状动脉内形成较高的腺苷浓度, 从而提高了心肌间质腺苷的浓度, 我们的检测数据也显示其心肌保护效果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缺血后再灌注时将腺苷加入停跳液进行心肌灌注对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再灌注心肌具有明显的缺血后处理效应, 腺苷缺血后处理对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可以模拟缺血后处理效应所产生的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腺苷进行缺血后处理对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 (每组20例) 。A组∶腺苷缺血后处理组, 4∶1高钾含血冷停跳液+1mmol/L腺苷, 转流开始主动脉阻断后由主动脉根部 (或直视下) 灌注15~20ml/kg, 每半小时灌注8~10ml/kg;B组∶对照组, 4∶1高钾含血冷停跳液 (不含腺苷) , 转流开始主动脉阻断后由主动脉根部 (或直视下) 灌注15~20ml/kg, 每半小时灌注8~10ml/kg。2组其他处理相同。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升主动脉阻断30分钟、心脏复跳15分钟及术后24小时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 (cTnT) 、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 、乳酸脱氢酶 (LDH) 。结果 2组血清cTnT、CK-MB、LDH水平均明显升高, A组术中、术后血清cTnT、CK-MB、LDH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 (P<0.05) 。结论 腺苷缺血后处理对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可以模拟缺血后处理效应所产生的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

关键词:腺苷缺血后处理,重症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体外循环

参考文献

[1]陶凌, 李源, 高峰, 等.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兔心脏的保护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 21 (6) :116~118.

[2]Castedo E, Segovia J, Escudero C, et al.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dur-ing experimental heart transplantation:evaluation of trimetazidineps cyto-protective effect[J].Rev Esp Cordial, 2005, 58 (8) :941~950.

[3]Linden J.New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by adenosine[J].J Clin Inve, 2006 (116) :1835~1837.

[4]Mubagwa K, Flameng W, Adenosine.adenosine receptors and myocardialprotection:an updated overview[J].Cardio-vasc Res, 2001, 52 (1) :25~39.

[5]潘楚雄, 袁克志, 张炳熙, 等.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三磷酸腺苷含量及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5, 3 (4) :216~218.

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6

瓣膜置换是治疗瓣膜病的主要手段,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我院对32例心脏瓣膜患者实行了机械瓣膜置换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3岁至60岁。其中先天性心病11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主动脉瓣狭窄并粘连4例;风湿性心病2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重度狭窄9例,二尖瓣重度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合并肺动膜高压、大量腹水1例,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心衰、脐疝4例,室缺、主动脉瓣置换7例。病史5-12年,均有反复心衰史,入院时心悸、气促、口唇发绀、呼吸困难,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肺淤血,心胸比率为0.5-0.78(平均0.64)>0.7的患者11例,ECG示房颤9例。32例患者均在全麻CPB下行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后ICU监护2-3天,呼吸机辅助呼吸20-26小时,手术至治愈出院15-23天,平均19天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1)了解病人健康情况:

生命体征,心肺功能,协助做好术前检查,收集常规检验结果,行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检验,风湿性心病患者查抗“0”、血沉等。(2)宣教:a)鼓励病人做好心理准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消除恐惧、忧虑,减少活动,向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拟行手术,麻醉方法,手术过程,手术切口等。b)讲解各种管道的作用,取得病人合作。c)讲解呼吸道治疗对肺功能回复的重要性与方法,并使其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嗽。d)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每日刷牙4次,饭前漱口,皮肤、会阴部保持清洁,戒烟酒。e)讲述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的训练,指导床上活动肢体,避免剧烈运动。f)避免受凉,预防呼吸道感染,术前1周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低盐低脂饮食,根据病情,血甲指标给予静脉输注极化液,按时服用强心利尿药物,调整心肺功能,遵医嘱吸氧。(4)术前准备:术区常规备皮,测身高、体重,术前晚行普通灌肠一次,根据需要服用镇静药。

2.2 术后护理

2.2.1 循环系统监护

2.2.2 术后48-72小时内严密监测动态心电图,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心律变化,动脉测压部位经桡动脉插管测压。

测压时应:(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2)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出血,道管有无脱落,远端皮肤颜色、温度。(3)拔管后压迫局部,防止出血。

2.2.3 中心静脉压、心房压监测往往经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植入导管。

进行测压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管道通畅,预防道管折断或道管头脱落、出血,拔管后压迫止血并监测心率、心律变化。

2.2.4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搏动以及口唇、甲床、毛细血管和静脉充盈情况并及时处理。

2.2.5 呼吸系统监测一般需要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4-48小时,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深度,听诊双肺呼吸音,协助床边拍胸片,了解气管插管及肺部情况,有自主呼吸者观察自主呼吸情况[2]。生命体征平稳2小时后可翻身扣背,行气管内吸痰,每次不超过15秒,严格无菌操作,每次更换吸痰管,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可向气管内滴(2-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拔出气管插管后,鼓励患者自行咳嗽、排痰2小时/1次,雾化吸入2次/日,每次20分钟。同时经常听诊两肺有无呼吸音、湿罗音、哮鸣音,观察痰的色、质、量。

2.2.6 定时监测电解质术后72小时严格控制水、钠入量,维护心功能,控制液体量。

输液速度要根据中心静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8-15mm Hg)、尿量的多少而增减,要特别重视血钾的含量,维持血钾压4.5-5.5mmol/L,本组均采用0.9%NS.30ml+10%kcl.20ml微量汞泵入。

2.2.7 抗凝治疗的护理密切监测出凝血情况(引流、手术切口等),鱼精蛋白备用。

置换机械瓣膜患者必须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测血酶原时间[3],要求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值1.5-2倍,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本组患者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掌握定时定量,药量准确原则,剂量为1.5-3mg,晚上口服一次。晨查血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为了正确抗凝要经常采血做化验。在摸索合适药量期间,一般每日或隔日验血一次,找到规律后可每周测一次,若反复多次测定均很稳定,可2-4周测定一次,一般维持华法林在3mg/日左右,但由于个体差异所需剂量不同,临床观察最多需7mg/日,最少只需0.5mg/日。需长期抗凝治疗者,出院时详细交代。

2.2.8 术后出血的监测密切观察每小时引流量及出血总量,血

流动力学情况,每隔15-30分钟观察一次,胸腔引流管保持通畅,每小时引流量小于100ml为正常,并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柏油便、月经量增多、头痛等症状,本组均正常。

2.2.9 饮食护理拨出气管插管后4-6小时进少量流食,次日起

应少食多餐,以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以免肥胖加重心脏负担,不吃腌制食品及用碱或小苏打制作的食品,可使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桔子、瘦肉等。

3 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和护理32例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均指导其定时定量服用华法林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半年内注意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或劳累,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服用10%kcl、强心、利尿药避免服用影响凝血酶原时间的药物经过半年追踪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李文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39-3240.

[2]梁继娟,方文,诸蕊玉,等.康复护理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4-726.

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篇7

目前我们常用的抗凝药物是双香豆素类抗凝药,例如华法令 (Warfarin),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血液里的部分凝血因子,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抗凝药物的作用

置换人工心脏瓣膜手术后第一天开始抗凝治疗,每天晚上规律的服用抗凝药,例如您可以选择每晚八点左右服用抗凝药物。

剂量需要个体化,并根据验血监测药物的作用效果,由您的医生来调整剂量;

抗凝药用量不足时,有导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的危险;

抗凝药物过量时,有导致出血的危险;

所以抗凝不足或过量都会对您的健康造成影响,正确抗凝对您非常重要。

抗凝药应放在密闭的药瓶中,储存在室温15℃~30℃,儿童拿不到的方。

抗凝治疗的时间

置换不同类型的瓣膜,抗凝治疗的时间有所不同;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需要终生抗凝;

生物瓣膜置换或人工瓣环成形术: 抗凝治疗3~6个月。如有合并房颤和左房存在血栓的病者,亦需要长期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的监测

我们可以通过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 (PT) 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来监测华法令的用量。

国际推荐瓣膜置换术的PT-INR值是2.0~3.0,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推荐PT-INR值是:1.8~2.5。

复查时间安排

术后第一周每天抽血检查;第二周隔天查一次。

出院后门诊复查:

1.术后第一月内:每周查一次;

2.术后第二个月:每两周查一次;

3.术后第三个月起:如PT-INR值稳定,则一个月查一次至终生;

4.如遇PT-INR值不稳定,而调整药量,应视具体情况随时抽血检查。

不良反应

华法令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出血, 常在服药过量时出现:

出鼻血;

皮下瘀斑;

牙龈出血;

尿血,小便颜色呈浓茶或洗肉水样;

便血,小便黑色,呈柏油样,或有新鲜血迹;

腹内出血 (腹痛);

颅内出血 (头痛、昏迷);

月经过多等。

华法令药量不够抗凝不足时可能会出现人工心脏瓣膜的血栓形成和导致血管栓塞,可表现为:

人工心脏瓣膜上血栓形成使瓣膜活动障碍,而导致的心功能不全 (表现为心悸气促加重);

脑血管栓塞 (神志不清、偏瘫);

肢体动脉栓塞 (肢体疼痛)。

如有出血或栓塞征象,应立即与您的医院联系。

影响抗凝药物疗效的因素

服药期间,下列因素可能会影响抗凝药物的疗效及PT-INR的结果。

1.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某些药物与华法令合用时可能会影响抗凝效果。

增强抗凝作用:例如阿斯匹林、 布洛芬 (分必得)、消炎痛、双氯灭痛 (扶他林)、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泰诺、百服宁、幸福伤风素、散利痛等)、某些抗菌素 (如红霉素、氯霉素、青霉素、甲哨唑、磺胺类等)、部分抗真菌药、甲氰咪呱 (泰胃美)、雷尼替丁、奥美拉唑 (洛赛克)、胺碘酮 (可达龙)、苯妥英纳、奎尼丁、甲状腺素、氯丙嗪、苯海拉明、别嘌呤醇、 心律平、利尿酸、洛伐他汀、力平脂、 菠萝蛋白酶等。

降低抗凝作用:例如维生素K、 螺内酯、催眠药、利福平、卡马西平、 灰黄霉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辅酶Q10、抗组胺药、消胆胺等。

中成药:有些中药可能对抗凝治疗有影响,例如红花、丹参、川芎、 当归等中药会增强抗凝效果,而三七、 甘草等中药则会降低抗凝效果,在使用中药或中成药前应咨询您的医生。

上述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和监测PT-INR下使用。

2.部分食物

含维生素K丰富或有药酶诱导作用的食物可能减低药效,如动物肝脏、 萝卜、胡萝卜、绿茶、菠菜、韭菜、 生菜、芥菜、芦笋、卷心菜、花椰菜、 青花菜、白菜、油菜、芥兰、甜菜、 豌豆、大豆、小扁豆、蕃茄、马铃薯、 蛋、牛乳、金丝桃、蓝绿藻、海藻、 酪梨、鳄梨等。

只是在长期大量进食上述某种食品时,才有可能会影响抗凝药的作用, 正常饮食时,食物经常变换,一般不会导致某一种成分过量而影响抗凝效果。

3.不良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的改变

吸烟及酒精: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并会影响血液及血管的机能。

发热、腹泻、呕吐可影响药物吸收。

肝脏及肾脏疾病:影响维生素K合成和影响药物的代谢。

体重的异常变化,例如短期内体重减轻或加重。所以,应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出现异常变化时要及时联系您的医生。

特殊情况

手术:抗凝药物会影响手术伤口的止血,应告知医生您正在服用抗凝药。由医生为您决定服药方法,手术的时机和方式。

妊娠:由于抗凝药物对胎儿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妊娠期间血液呈高凝状态,如抗凝药剂量不足,又易使人工心脏瓣膜上血栓形成。因此, 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在计划怀孕前应详细咨询专科医生。

其他

家居安全:服用抗凝药后,有出血倾向,若有伤口则较难止血。所以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若有小的伤口, 压迫止血的时间要长,必要时请医生协助治疗。打针抽血时压迫针口的时间至少十分钟。

外出旅行:计划旅行前,您应该将身体状况和PT-INR的结果咨询您的医生,是否适合旅行。除了注意安全外,药物尤其是抗凝药物的准备是相当重要的。例如您计划外出一周, 携带的抗凝药至少多于7天的药量, 以备不时之需。

综上所述,正确的使用抗凝治疗非常重要,我们建议:

必须认识您现在服用的抗凝药物及每片的剂量;

定期监测PT-INR的结果非常重要;

有身体不适时,及时看医生;

必须告诉医生,你正在服用抗凝药物;

合用其他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切勿自行用药;

必须戒烟;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篇8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瓣膜病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可解除瓣膜狭窄或反流,改善血液动力学,长期改善心功能[1],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住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7例,其中男7例,女20例。年龄34~59岁。病程2个月~18年,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6例,退行性瓣膜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真诚的和患者交流,帮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病因,不手术的危害性以及手术的必要性。让病人与同类手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接触、交流。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术前健康宣教工作,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2)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保证病人充分休息。遵医嘱给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或扩血管药物,改善心脏功能。做好备皮、备血准备。(3)遵医嘱术前30min肌注吗啡10mg,东莨菪碱0.3mg降低心率,扩张血管,减少氧耗。

2.2 术后护理

(1)维持循环功能稳定:(1)持续动脉血压监测,根据病情补充的血容量,血压是衡量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心血管术后监测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患者术毕返ICU即刻进行持续动脉血压监测,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同时密切观察出血量、心率、CVP,尿量变化及未稍循环等,根据病情补充充足的血容量。补充血容量首先用剩余机血,其次全血血浆,血浆代用品等。当患者CVP在10cm H2O以上,心率100次/min以下,平均动脉压75mm Hg左右,末梢温暖、尿量充足者,一般表示血容量已补足[2]。(2)微量泵泵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心脏手术患者由于心功能、麻醉、手术等影响,常常规应用多巴胺或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使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血管活性药物一般根据体重计算药量,将血管活性药物[3mg×体重(kg)]加入5%葡萄糖溶液至50m L静脉泵注,根据病情增减浓度。微量泵上应标明药名、剂量、体重、配制时间。硝普钠避光使用,每4~6小时更换。血管活性药物禁止与输血、输液、测中心静脉压及其它药管道混用。泵注速度恒定,避免意外中断或加快,使患者血压波动。根据病情,血压水平调节药物用量。(3)维持体液平衡,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血压稳定,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量,以减轻心脏负担,消除组织间水肿,改善心肺功能。静脉输液速度应均衡,绝对不能超速、超量。精确掌握出入量,量出为入。定时监测电解质变化,保持血钾在4.5~5.0mmol/L之间,血钙2.25~2.75mmol/L,防止电解质紊乱而导致心律失常。(2)呼吸的监护:术后早期使用机械铺助通气,维持氧供与氧耗平衡。严密观察呼吸机的各项指标,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对人工气道的管理要遵守“无菌、无创、快速有效”原则[3]。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动度等。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自主呼吸有力及早拔除气管插管,减少不良刺激及呼吸系统并发症。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1)大出血及心包填塞:术后密切观察心包纵隔引流量颜色。定时挤压引流管,及时发现大出血倾向。引流液多,成人>300m L/h,且颜色鲜红,可能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密切观察引流管内是否有凝血块形成。如引流液突然明显较前减少或引流不畅,经挤压引流管无效,同时伴有心率增快,血压进行性下降,CVP持续增高,烦燥不安应警惕急性心包填塞发生,应及时开胸探查止血。(2)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是衡量低心排的重要指标,尿量是反应低心排的敏感指标,未梢循环常提示低心排的发展趋势[4]。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未稍循环的变化,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平衡,保证充足的血容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3)心律失常:有研究[5]报道,瓣膜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58%,以室性早博多见,可诱发室颤。术后严密监测心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电解质变化,特别是血钾对心律,心率影响极大,应注意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变化。出现心律失常时,迅速查找并纠正诱因。必要时监督起博器应用。

参考文献

[1]阮坚丽,邵冲,谢永明,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附52例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2(4):285.

[2]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1.

[3]张春桂,高娟玲,何碧姣,等.心脏瓣膜置换术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10):2765.

[4]陈朝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31.

上一篇:产后出血防治下一篇:男性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