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养培育

2024-08-14

学生素养培育(精选十篇)

学生素养培育 篇1

写在前面的话: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若我们抛开教育教学的技能而言,爱是教育的起点,“师爱”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文化的熏染、校园环境的陶冶和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实施,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期刊发的七篇文章,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具体阐释,有一定新意,对于广大教师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职学生艺术素养培育论文 篇2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

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一样,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学艺术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支撑甚至高于普通类高校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类专门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面对各方压力,除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外,全面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是提升竞争力的祛码,而这一切的培养,都需要基本的艺术素养作为土壤,在此基础_上才能更好的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就这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艺术t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军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同时它又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另一方面,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激发艺术设计类李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而创新性是设计师生存的根本,因此,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其在学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可以适当消除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因此这部分的学习是最长期也是最无形的,也正是这样,往往很容易被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忽略,但它却恰恰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艺术创作者最终能否成为“高手”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索养教育的现状及耳因分析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教育还只停留在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没有深入到艺术设计类学生这一特殊的专业群体,研究的成果也只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

而在所有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特殊性,对这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当单独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的情况

近年来,虽然艺术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多数高中毕业生虽然能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高校,但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人达不到合格的大学新生应有的标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能挖掘和锻炼不够,亦造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单调;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许多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于是纷纷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基础理论和相关鉴赏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忽视、轻视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养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器材、经费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给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制约着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

_离职跳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情况的共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事后与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了沟通,发现反映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对象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覆盖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六个方向,学生年龄段在18一21岁。

调查涉及艺术素养调查、人文精神调查、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三个方面。之所以选择如此多的调查内容,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比较严重。

1.生源素质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生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转而学习绘画,最后通过专业考试,进入艺术类专业学习,这批学生无论是文化基础或者专业水平都比较薄弱。第二类是“画画生”。入校前,他们只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身就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很差,艺术素养也无从谈起。

生源素质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问题,一是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这种以中职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沿袭而来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它与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态势不相符。

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较好于其他专业,因此,有些教师与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就能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进取心,对艺术品味、格调的需求也一知半解。

二是重课堂轻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没有系统、没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为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过多地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并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其中就有忽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倾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较为明显。

3.学校自身师资素质欠缺

通过对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近20名教师艺术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艺术素质同样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改革滞后,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许多学校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层次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相对陈旧或者大而空,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商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t养培养的几种模式新探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培养不能完全遵循其他高校一贯的理论经验,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专业学科学生培养的模式,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此,我们提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新的培养模式,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实施而定。

(一)课程融入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增设有关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开设《设计概论》、《美学》、《艺术考查》、《风景写生》等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

另外可根据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更新必要的艺术素养教育内容,如在《设计概论》中增加现代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内外结合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一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一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使艺术教育能够刚柔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学校情景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一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与艺术素养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定期做好检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火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将各种知识内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支林做好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后备工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学习环境。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我们搞好“回炉”教肯的最终目的。可能当前的艺术类学生仅仅是为了就业找出路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通过几年学校的培养,潜移默化,一定会渐渐地的`爱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将来的前途不可估量。

一综合以上分析,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是极其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对目前这类学生的自身状况,我们看到对其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一些新的理论模式的一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首先,从大方向上,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明确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状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都要注重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从小的方面看,我们应该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小处,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为要求,从整体上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感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艺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步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受重业务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影响,对艺术素养要求不高。其次有的教师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由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任教,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环境没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加之不能自觉地对自己加以艺术素养方面的充实、提高和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很难融入艺术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督促其加深对艺术素养的认识,从自身提高做起,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一要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总体水平,艺术设计类学生升学考试,要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从小就意识到这类知识和素质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进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养;二来可以以此方法引起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总之,时代在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应该不断前进。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自内而外的全方位地塑造人才的过程,应该着眼于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审美水平,强调人的潜能发挥,最终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拓展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拓展;团队训练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大部分职校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形势下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教育要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核心思维、核心行为、核心能力、核心精神,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走向职场的人立足于社会的核心素养。

因此,培养职校生的选择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自我管控思维是基础。同时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环节等方面都要强化使学生具备接受新事物、更新新理念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更进一步是培养学生从事新工作和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追求技术提升的愿望和不断追求的行动过程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良好的心态和求索的意识则是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在动力。

二、树立培育理念和养成机制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要明确培养具备什么素养的学生。我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和树立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实现通过3年的中职学习,要掌握大致相当于中级工水平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可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得根本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主要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和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符合国家《纲要》提出的“创新中职学生评价的价值理念与标准,学校在树立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时也应以此为据。

鉴于对当前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实进行检视和反思,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应避免将“能力本位”错误地解读为“技能(甚至是操作技能)本位”、“专业知识加专业技能本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本位”。 需要根据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目的,借鉴国内外已有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建构的实践经验,创新理念,遵循发展性原则和思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机制的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素质论、新教育目标分类论等理论依据,同时,要依据国家政策规定的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为依据,最终构建出包括了客观性指和主观性指标、定性与定量指标、静态与动态指标、精确性与模糊性指标的可操作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养成模式(模型)。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和养成的研究和实践只有定位于“指导和促进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升,最终内化成学生的稳定品质”,才是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从中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养成机制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立德教育;2、文化教育;3、职业教育;4、艺术(审美)教育;5、人文教育等。

三、核心素养养成模式创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团队式教学法

(一)理念 看成一个学习体,从团队合作中感受职业素养要求。团队作为学习环境和主体。

(二)阶段 组建团队——从理论出发——团队互助学习、协作——将理论用于实践

(三)要素

1、角色转换:

2、教学内容

教授學习工具(和实践)并进行尝试 ,团队教练实行团队及个人层面的动手来学习的方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将用具体的团队工作作为示例阐明所教工具实用。

3、教学目标

培养具备职业核心素养的、能够实现高效团队合作、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中职学生。

(四)实施步骤:

可结合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活动。在整个团队式训练过程中,从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到分工、采买、宣传、营销……乃至最后的盈利分配,基本由教练引导、队员自主完成。松散式的合作能使队员们在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自我认知、专业技能等职业核心素养的外化得到充分强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队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养成效果明显。许多人变得开朗乐观、自信,学会了珍惜、感恩,愿意互相帮助,喜欢参与班级的活动,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并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念,认识到与未来职业匹配,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应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

一、保根。

在语文教学中,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仍然是语文教学之根。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美感体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养就可以逐渐丰厚起来, 语文之根就可以四处生发;学生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感受就会日见深刻, 语文之根就可以不断深入;学生有了健康的美感体验, 情思就会日益畅达, 语文之根就可以更加坚固。保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积极生活态度和健康美感体验。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它是学习之母, 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 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辟:“听, 也是读, 是用耳朵读;说, 也是写, 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 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 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 表情达意。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默读是学生获到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不少时候我们总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 多数学生还没读完, 便开始讨论。殊不知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 “此时无声胜声”。学生边读边思考, 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 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 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 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 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范读胜于讲解, 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 能增强语感, 再现意境, 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 培养听的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 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3.重视课内外优秀篇目的背诵。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 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强化记忆, 巩固阅读成果, 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地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根深才能叶茂, 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 有知才会有能。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 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 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 就会发芽、成长, 取得收成。

二、壮苗。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之苗“枝繁叶茂”呢?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才使得“读写听说”训练有序有效。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就要转变观念, 改变方式, 改进方法, 就要以学生的“学法”为目标, 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做到语文教学的有效要正确处理阅读与练习,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是根本, 学生读得越多, 理解能力越强, 在阅读的同时, 辅之以相关练习、既可以加深理解, 又能使理解力得以巩固和加强。但一味空做阅读练习, 则费时费力且见效不大。因此, 阅读与练习, 应以阅读为主, 练习为辅。阅读与写作也是相辅相成的, 读可以带动写, 写可以促进读, 即“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做到读写结合。

三.“结果”。

显而易见, “结果”就是“结”出语文教学之“果”, 这“果”就是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并形成能力, 达到高水平;就是让学生获得内在心灵的成长、人格品质的提升和文化品位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新课改的目的所在。语文教学能否“结”出这一硕“果”, 就在于语文教师的“保根”与“壮苗”是否有真功夫, 是否肯下功夫。只要我们勤于“保根”, 善于“壮苗”就一定能“结”出语文教学之“果”。

学生素养培育 篇5

2.1培养大学生礼仪素养

随着思想的活跃和自由的泛滥,中国传统的礼仪习惯消失殆尽。同样,中国大学生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其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这不是因为大学生整体礼仪素养的下滑,而是当下的大趋势造成中国传统礼仪的缺失。中国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仪习惯,这都能够切实地影响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中国茶文化中有敬茶礼,便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做到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保证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而且在沏茶过程中会将茶具有图案的一侧朝向客人,旨在给客人美好的一面;同时在奉茶时会双手端茶以表示对客人最诚挚的欢迎。中国茶道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相对较多,但是体现出的无不是招人待物的规矩和礼节,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2.2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追其根源便是对“真”、“善”、“美”透彻的理解。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加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应该引领他们的审美思想,让他们知道抽烟喝酒不是美,网吧夜店不是美;忧郁叛逆不是美;唯有健康积极地生活才是美;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绘画书法等形式才是美。只有扭转了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建立合适的审美追求。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画艺术,便具有典型的美学内涵。中国的茶画是水墨丹青,是墨水与宣纸的互动和结合,并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茶画艺术表现的是茶文化中冲淡平和的审美追求,能够让大学生真正平心静气地欣赏,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3有助大学生道德素养

学生素养培育 篇6

【关键词】语文;职业素养;中等职业教育

语文课程是广大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由于语文课程能够实现育人目标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类型及学生未来职业去向,加强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培育,不断增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9年,教育部版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是中职语文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行动指南,但中职语文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类型,不断优化语文课程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扎实开展面向学生职业实践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

一、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广大中职生进入职业岗位后,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的“帮助文档”的阅读理解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对销售合同、销售发票、银行票据的阅读理解能力;办公文秘人员拟写通知、启事、计划、总结的书面表达能力;机电专业学生的撰写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因此,广大中职生将来从业过程中广泛运用语文知识,展示语文能力,成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育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培育职业素养。广大中职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服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从读懂到读通,为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筛选、整理专业信息,特别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能有效获取职业岗位所需信息。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的文章。如会计专业学生要阅读会计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文章,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的修订或新颁布的文件,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搜集职业相关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二)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培育职业素养。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中职生走向社会后,从事某项职业,适应某项工作岗位,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职业工作情景的交流能力。同时,要提升中职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密切联系职业活动需要的应用文撰写能力,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通知、启事、单据、合同、协议等应用文的书面表达格式与要求。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广大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一是围绕职业生活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要针对相关行业的职业活动要求和典型任务环境,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说明书,会计专业财务状况说明书、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说明书等。

三、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首先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传授目标、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语文素养培育目标以及基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任何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素养培育形式,将会弱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无效课堂。

(二)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的组织形式。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需要选择恰当的、合适的组织实施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合理选择说、演、唱、赏等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需要事先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全面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以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发挥语文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成效。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应用,反思不足与欠缺之处加以改进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创新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式,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参考文献】

[1]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2]袁莉.刍议中职语文如何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J].《课外语文》,2013年12期

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策略 篇7

一、重视史料教学立足历史解释的根基

没有史料就谈不上历史学。当然,史料也不等于历史学,史料只有通过历史解释,才能建构起历史。因此,史料是历史解释的基础,离开了史料就无从客观公正地进行历史解释,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必须重视史料教学,并使学生养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观念。

例如,义和团运动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充满争议,学生很容易受各种说法的影响而对教材中“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的结论产生怀疑,却很难对其做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历史解释。如果我们引入日本人佐原笃介辑《拳事杂记》中收录的一份衡州“拳匪”代拟的“和约”,将有助于引导学生解释义和团运动。

材料: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史料一般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分析史料时,要注意史料的来源、作者的立场和经历,进而把握好其可靠性。显然,上面的“和约”是原始文件,属于一手史料,较为可靠。它真实地反映了义和团民众既具有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进步性,同时又局限于闭关锁国、天朝上国观念的保守性,深刻揭示了义和团是根植于传统自然经济社会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真实历史的复杂性。

二、重视史观运用借助历史解释的理论

历史学家在解释历史变迁的因果联系、客观规律和历史意义时,往往会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包括理论概念、理论框架、解释模式等,对史实进行梳理、叙述、综合、论证。其中最为突出的当然是唯物史观,此外还有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历史解释是史论结合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历史观等理论工具。所以,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历史观或理论工具来进行历史解释就很重要。

例如,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的第41题,就在引导学生重视史观运用,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原题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前者出版于“文革”时期,显然受到阶级斗争和革命史观的影响,以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以阶级斗争为线索进行历史解释;后者出版于21世纪初,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在史学研究领域也借鉴和吸收世界主流观点和方法的影响,以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以全球化的整体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景式地建构历史解释。两者对比,史观的选取和运用对历史解释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重视历史评述保证历史解释的严谨

历史学的学术性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终极依托。历史学特别强调客观性,所以历史解释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历史评价必须公正客观,严谨科学。在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历史评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舍此,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将把学生引向虚妄的迷途。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2004年以前全国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系列中的历史教材(简称“大纲版教材”)和2004年审定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系列中的历史教材(简称“课标版教材”)对于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重视历史评述的重要性。譬如,大纲版教材说:“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课标版教材说:“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其实,当时占全国人口95%的人并没有参与革命,甚至对革命有不少恐慌。因此从平民百姓的层面讲,谈不上觉悟;有点文化的,至多是依稀听说一种叫民主共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使西方、日本强大了起来。可见大纲版教材中的历史评述比较轻率武断,而课标版教材对其做出了说明和修正。

再如,大纲版教材写道:“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课标版教材则写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袁世凯取代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大纲版教材说成是“篡夺”革命果实,而课标版教材道明了其过程,说明袁氏是通过促成政权和平过渡而被合法选举的,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显然,后者严谨的历史评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四、重视联系现实增强历史解释的活力

大史学家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永恒的对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和历史教育都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功能。任何历史解释都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历史解释必然要有时代性,要观照现实,唯其如此,方显活力。

比如,在学习“苏格拉底之死”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苏格拉底身上体现出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为雅典城邦的公民,苏氏面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衰颓之势,他没有移民海外,没有听之任之,而是把重建道德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不惜牺牲性命也要争取公民的思想、言论自由的权利,也要捍卫公民法庭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宁死也不逃离自己热爱的国家。民主、法治、自由、爱国等价值观,在苏格拉底的从容赴死的行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些观念对于现代公民而言也是必需的。也就是说,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也就能更好对“苏格拉底之死”进行历史解释。

五、重视调动学生 尊重历史解释的主体

学生都是“小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历史解释,但永远不能替代学生进行历史解释。所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形成,历史教师尽管要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但是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不可能通过“填鸭式”的灌输来培育,而要调动学生,只有放手,才能放心。

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解释,并不断积累经验。例如,指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举办历史题材的演讲活动或话剧表演,以乡土史或家庭史切入引导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等,都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方式。当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或解释思维导图,也是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方法。思维导图的构思与绘制过程,就是学生历史解释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轨迹的形象再现。另外,解释说明思维导图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过程,同样也是历史解释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历史解释的主体性,也便于教师进行监控和指导。

总之,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重视史料教学、史观运用、历史评述、联系现实、调动学生,是其不同侧面的体现,更深层次的思维特征和教学策略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92.

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篇8

我校作为徐汇区教育局牵头的上海市级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的第一轮实验学校之一,所承接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学校实情积极开展初中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育的探索和实践。在该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校得到了我区教育局、区教科室与课题组成员校的支持以及高校专家的引领。下面,我简单地介绍近一年来该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内挖潜力,外求协同

我校成立了“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课题组,从而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该课题由我校校长、副校长、科研主任等组成核心成员,各教研组组长、年级组组长以及相关学科教师构成研究成员,并聘请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刘兰英教授和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作为我校专家团队。该课题除了研究校园文化的营造外,还集中干预我校初一至初二年级的七门学科教学,即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地理、历史、美术。我校先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如专家讲座、专家与教师的面对面互动交流、分学科教研组教师的研讨、教师课堂教学试验、教师教学观摩与课后反思研讨等。这些活动主要聚焦于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开展理论学习

我校认为,本校生源主要是未经挑选的地块生,因而教师最初接到任务时,更多的是从形式上理解,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认为那便是创新。为了纠正教师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我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发展特点和创新特点,并邀请相关高校教授从理论上帮助教师梳理中外学者对创新、创新素养、创造、创造教学等方面的理论,使我校教师对创新素养的理解更全面,也增强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

2.梳理研究路径

我校从创新素养研究的价值、培育目标、概念理解、培育视角和案例分析等五个维度对初中生创新素养的系统培育进行了指导。我校重点对各个学科课程统整与教学方式的革新进行研究,包括内容的统整、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业设计的变革、评价模式的变革。通过多次的教师研讨、教师与专家互动,我校逐渐明晰了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重点和具体做法。

3.开展实践行动

在研究方案的引领下,我校开展了扎扎实实的探索性研究活动,主要由联动区校资源、深化课程统整和聚焦课堂实践三个部分组成。

联动区校资源,实施共建共享。我校鼓励教师参加由徐汇区教育局举行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题开题会及教师专题培训活动,还积极参加各实验学校的研讨活动,如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和西南位育中学的基础型学科“创新素养培育”研讨活动,汾阳中学和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让教学充满思想,让创新渗透课堂”研讨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促使我校教师把创新素养实践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深化课程统整、确立课程新结构。我校结合创新内容,要求各学科教师重新梳理课程统整指南,并根据学校要求,形成各学科和各年段学生创新素养的系统培育指南。

聚焦课堂实践、渗透创新理念。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但还未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因此是培育其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我校积极探索在基础型课程中落实创新素养培育的有效方式,着力在课堂教学中抓好三种转变,即由传授型转向发现型、由训练型转向体验型、由习得型转向实践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探索,凝练特色

创新是一种复合能力,是受良好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创造性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基于此,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进行了深入探索。

1. 对初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目标的认识

初中教育以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素养为目的,为未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基和输送优质的原材料,而不是期求学生有多少别出心裁或标新立异的发明创造。我校通过课程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增长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激发其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培育其创新精神,如下图所示。

2. 对初中生创新素养培育视角的探索

首先,我校积极处理好六对关系,即强调基础与追求创新、创新普适与个别创造、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单科试验与多科整合、理想追求与现实矛盾、区域要求与校本研究。

其次,我校找准培育突破口,营造创新环境,以活动为抓手提供平台,转变教师观念,深化校本教研,树典型表彰先进,激励全员教师参与,切实提高教师创新素养并促进课堂教学变革。在实践研究中,我校以基础型课程教学为主,分析学校基础型学科现有特色做法,选定一门学科先行试验,以学科教研组的校本教研为抓手,以教研共同体的形式推进研究,其具体做法如下:(1)分年级分单元梳理可创新的知识点,创新教学设计,突出问题解决、学生活动、学生提问;(2)课堂教学的实施要强化对话研究;(3)要关注作业设计改革与评价创新。

第三,我校推进学科课程统整与教学方式革新。我校以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共同体建设(绝非教师个体行为);以现有教材作为基本点,在集体备课中寻求创新生长点,分单元形成创新内容模块,分学期分学科有机推进创新教学。具体地说,在教学内容的统整上,我校注重学科单元内容统整、多学科统整甚至是多教材统整,寻找创新生长点,构思创新模块,定位创新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活动;在教学方式上,我校强调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将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教学对话为中心的互动教学,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活动中学会发散思维,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合作探究,学会自主建构知识并运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在作业设计上,我校提高对作业质量的要求,适当增加“做”和“设计”的比重,鼓励学生在具体项目驱动下,完成现状调查、创意设计、热点评论等作业;在评价模式上,我校从强调知识传递向注重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

3. 对学科课程统整的试验性探索

我校各试点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学科挖掘创新生长点,形成学科课程统整案例,并邀请高校相关专家与学科教师一起开展互动交流和问题解析,进一步明确课程统整的思路和特色做法,分别形成文科和理科两个版本的“学科课程统整内容模块”表格,从文科和理科两个方面将创新的内容结合到教学之中。

例如,我校地理学科杨燕文老师的课程“自主学习,认识地区”获得了区级赛的特等奖。在这节课中,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验证、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基本探究过程,尤其是针对同一问题的二次探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出现的观点碰撞,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为学生求异发散思维的形成提供了空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意识。我校在教工大会上播放了该堂课的教学录像,介绍了她的设计意图,并请刘兰英教授结合这节课的创新素养培育指南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其优点与需要改进之处,使其他教师对创新素养的课程设计有了直观的感受,增强了可操作性。

三、转变视角,学生为本

1. 让创新素养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探索,该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已逐渐显现。2013年3月,我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进入全面课堂实践阶段,我们将在开学初作为常规工作检查的“推门听课”进一步深化,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主题开展校内教学展示活动。

在教学展示周期间,教师不仅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准备,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还积极参与其他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学公开活动。最后,从各个教研组的统计情况来看,我校此次“推门听课”活动比以往历次的“推门听课”的节数都要多。期间,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这是我校第一次进行创新课程的展示,但教师们都是全情投入,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此次“推门听课”活动,我校还组织了教师评课、反思和反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之处进行了汇总。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显性的创新题材,如历史课《第二次科技革命》、思想品德课《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语文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心理课《突破定式思维》等。这些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懂得了为什么说创新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也初步明白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另外,我校有些课加入了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节,即在原本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带有创新特征的板块。比如,英语课《水》,让学生在写作中激发思维,在语文课中加入对某一个传统寓言故事进行有创意的改写内容。有些教师还注重自身教学方式和学生课堂活动的创新,如在语文课上,突破单一的讲读教学的方式,通过访谈、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呈现;在物理课上,学生在布袋中摸取并猜测物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类比,最终完成探究原子结构的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单据中的数学》中,教师在教会学生在读懂水电煤单据上的数据后,再利用单据上的数据,让学生学会编写应用题并解题。有些教师十分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劳技课还有将手工制作和数学几何图形的测量结合,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让教师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磨炼中提高

我校“实行推门”听课活动,从而使教师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有初步的体验,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学目标定位由重知识向促进学生思维转变,教学方式由常规教学向问题解决式教学转变。我校在教学反馈中给予教师极大的鼓励,增强教师教学自信心。

承担公开课的教师经历不同层次的磨课,有同伴互助,有专家引领,也有教研员的多次指导。在教案初稿,首先进行第一轮磨课,在集体备课中进行适当取舍和调整后,再由磨课教师进行磨课教学,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教师们再集中交流互动、反思调整。这样反复磨课,不断积累,教师的教案修改了六次,试讲也达到五次,到最后执教时所呈现出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课评课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特别是教师执著钻研的精神在这次的公开教学中也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专业,职业素养

1 化工职业相关素质要求概述

对于化工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公共素质是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如诚实敬业、遵纪守法、宽容奉献等。专业素质则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1]。

(1) 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从事化工行业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要求具备行业认同感, 并具备安全意识、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 行业认同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关系到学生能否以正确的观念去对待化工专业学习。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 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 让其能够对化工专业具备合理、科学的认知, 并能够了解化工, 对化工学习抱有兴趣。沟通协作能力是化工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化工生产过程中, 需要各部门人员相互协调合作, 才能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是保证化工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另外, 要注重安全意识培养。作为高危行业, 化工生产与安全意识密不可分。将安全教育与职业行为关联起来, 才能保证生产安全与人员安全。

(2) 岗位素质不同岗位所具备的技能需求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也就导致了岗位素质的不同。但无论任何岗位, 职业人员都应该具备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及熟练的技术, 使自身能够顺利完成岗位任务。

2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职教育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学研结合的方式, 培养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这种方针下, 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无论是实践课程教学还是技能实习环节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提升。然而, 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 依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如关系协调能力不足、合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等,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多数高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教学, 对综合素养培育却不够重视。从大环境来看, 化工生产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使得岗位技能要求愈来愈高, 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因此, 要求学生除具备动手能力之外, 还应当具备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2]。这些能力培养在高职学生培育过程中并未受到关注。总体上来看, 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 还包含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发散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 让职业培养与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贴合。

3 促进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策略

3.1 完善教学体系

对当前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将职业素养培育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例如, 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及职业导向课程, 让学生对职业、择业持有更为理性的态度;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劳技课程, 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劳动积极性。利用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公共素质。专业课程方面,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融合, 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逐渐提升学生的行业素质与岗位素质。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 遵循“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循序渐进的过程[3], 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具体如下。

(1) 基础技能培训包括实验仪器的基本应用、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安全应急处理等。基础技能培训过程中,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学科专业特点有所领悟, 并适应这种特征化学习。在增进行业认同的同时, 使其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 基础实验培训可为学生提供小组协作或团队实验的机会,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2) 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化工制图、仪表操作、自动控制操作、化工单元设备等内容。在此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等。通过培训, 让学生逐渐了解并掌握化工单元设备的特征及使用要点, 使其具备基础操作能力。

(3) 综合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 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整个化工工艺流程, 并学会DCS控制[4], 认识到不同单元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技能培训是基础技能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升华, 可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并使其养成岗位素质, 认识到岗位职责的重要性。

3.2 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学校可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或与兄弟学校共同组织, 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以此让学生坚定职业远景。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 利用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升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 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交流平台, 不同的选手经过交流心得, 可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学校还应该加强专业社团建设, 鼓励学生组建社团、参与社团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指导老师可筛选出优秀者作为助手, 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培养其成为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另外, 学校应该加强校内知识网络平台建设,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汲取环境, 鼓励其多阅读、多思考, 不断升华自我。

3.3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优秀企业之间需加强合作。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 而学校可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最终达成共赢。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 教学工作与市场动态应当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深入企业, 才能把握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合作, 可让教学配置更贴合市场需求特点, 这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5]。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应当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经历。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来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丰富自身的企业经历, 并将这些经历与学生分享, 这对于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学生评价需要企业参与进来, 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客观性更强, 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在实习期间, 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学生实习期间将逐渐适应角色转变, 由“学生”向“员工”转变, 这将为学生日后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产生交织, 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4 结语

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 除了要重视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外, 还应当注重职业素养培育。通过职业素养培育, 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成为企业及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为其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计建洪.基于苏南化工类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索[J].经营管理者, 2014, (17) :117.

[2]梁建军, 江洁, 肖陆飞, 孟飞, 周玲玲.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 2010, (32) :86-87.

[3]梁建军, 江洁, 肖陆飞, 孟飞, 周玲玲.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5-6+25.

[4]王林.如何塑造化工类高职学生实验实训中良好的职业素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4) :74.

浅析高职航海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篇10

关键词:航海类学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估标准

“点多、面广、流动、分散”是一般交通运输业的特点, 也是航海事业的一般职业特点。此外, 航海事业还有以下的突出特点:第一, 工作环境的恶劣, 使其具有艰苦性;第二, 气象海况的变幻莫测, 使其极具风险性;第三, 作为是国际物流的关键环节, 会受制于国际公约和国际贸易惯例, 使其具有国际性;第四, 远离大陆、远离国家, 处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 就需要自己做决策和适时应变, 使其具有独立性;航海教育的特殊性离不开航海事业的这些职业特点。航海教育是一项艰巨且重要的任务, 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航海类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良好的人文素养呢?坚定的政治方向, 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军人的素质, 强烈的爱国主义, 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要扎实, 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对安全、环境的良好意识等。

1 高职航海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人文素养”主要的核心, 它对人类各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对人的心理机制、意志能力、情感世界、审美体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当前航海类高职学生认为素养的情况如何呢?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对我院航海类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这些学生中包括在校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调查结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实践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一些参考。调查得到的结果表明学生人文素质还存在一些缺陷, 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 这些都是相较于以往的学生得出来的。那么, 他们的人文素养缺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将从下面几点做出说明:

1.1 人文品质相对弱化

调查发现, 航海类高职类学生大学生的人文品质还不是很高, 显得相对薄弱, 尤其是缺乏情操品格的熏陶, 这也可能与高职生活有关。狭窄化、技术化、专业化和单一化的高职生活让学生慢慢消蚀了他们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创作的浓厚兴趣。对于人类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知之甚少, 甚至对一些必须了解的知识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部分大学生就像一个“空心人”, 对于一些人文概念只是硬性接受, 没有加以理解, 大都停留在表象化阶段, 还有些学生甚至望文生义, 凭空臆断。人文品质的弱化有可能让这些航海类高职学生变成只懂技术而灵魂空洞的人。

1.2 人文传统日益淡化

调查发现, 目前的学生人文素质越来越缺乏, 对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也了解不多, 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电脑等现代科技上, 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浮躁, 他们无法沉下心去看一些传统经典的文学作品, 在业余时间也不看书, 不写字, 只是一味盯着电视或电脑荧屏没完没了的看各种肥皂剧, 或是一心钻进游戏里。于是, “无笔族”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了。

1.3 价值观念日趋功利

调查发现, 现在的学生功利性越来越强, 他们人前人后说利, 是非不明, 道德观念也日渐薄弱, 缺乏诚信, 自律意识不强等。“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离他们越来越远, 让部分学生感受不到, 而且为了避免被孤立, 也就让他们选择了随流。更大一部的学生致力于考各种证书, 海船船员证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 这本来是一件让人觉得欣慰的事, 但他们的目的不是因为学无止境, 提升自己的能力, 而是为了以后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 无疑反映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

2 高职航海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

2.1 加强环境建设, 形成良好人文关怀氛围

环境建设对航海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实际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素养要靠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又依赖于环境建设。环境包括三个方面: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让校园文化更加优化, 才能让航海的学子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他们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华, 并在他们身上继承发扬, 形成良好人文关怀氛围。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 主要是要在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等建设方面进行加强, 这样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又给航海教育赋予了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 建设校园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 主要包括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和教育性。如何建设校园呢?主要有好的校容校貌, 优雅的人文环境, 修建标志性建筑以及让高雅的技术进入校园演出和成立文化社团等。只有这样, 才可以让大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 让他们感受到美, 让校园里充满文化的气息, 让他们的德智体美都能有所提高。

在信息环境方面, 信息的获取可以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大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设施的建设, 让计算机网络发挥其正导向作用, 更好的服务大学生。

2.2 更加重视课程的优化, 努力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如何有效的落实这一计划呢?相信将人文类选修课做精做实的方式是实现这一计划的不二之选。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上开始出现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 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内在品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等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 社会和这个世界;让他们更加重视自己价值的体现。学校要正确认识到人文课程的重要性。

2.3 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人才素质评估标准包含很多方面, 需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也应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中, 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大学生参加的各项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列入人文素质的评价依据。也要看学生们是否有爱心、责任心、自信心、坚定地意志和高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石英.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J].知识经济, 2011, 137-138.

[2]杨太金.航海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职业素养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 2011, 87-89.

上一篇:空间数据匹配下一篇:城市配电网可靠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