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调查

2024-08-10

野外调查(精选十篇)

野外调查 篇1

关键词:野外试验场,浅层,水文地质,调查

野外试验场浅层水文地质调查是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 在调查的过程中, 可以了解到野外试验场浅部含水层的分布情况、地下水的动力学参数以及流场的基本特征,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安全评价。在本次调查中, 对试验场的钻孔进行了抽水试验、注水试验、地下水流速测量等。

1试验场附近的地形、地层及地质构造

本文介绍的野外试验场在暖温带干旱气候区与中温带微凉干旱气候区交界处的半干旱气候区, 年均气温9.8℃, 年均降水量394.9mm, 年均蒸发量1923.0mm, 年均相对湿度55%。从地质环境上看, 试验场地中间为开阔的平坦盆地, 整个地形由山区向盆地逐级下降。

本区地表黄土剖面垂直节理相当发育。据场址附近沟谷剖面观察, 裂隙几近垂直, 一般长0.7~3.7m, 宽0.1~0.3m, 裂隙间距0.1~12m, 有一定的连通性。地震主要发生在盆地南端。盆地内共记录有5级以上地震12次, 同邻区相比, 强度较小但频率较高。距场址最近的一次强烈地震为6级地震, 烈度为7度, 震中距场址30km左右。

2调查区水文地质情况

2.1含水层的分布及富水性。本次调查的野外试验场中, 调查区的面积为40km2, 结合现有的资料, 可以了解到含水层介质岩性特征以及地下水的赋存情况。调查区地下水属于奥陶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中, 由于地层裸露区含有岩溶潜水, 所以该区域富水性具有空间差异性。该区域碎屑岩隙水主要分布在区域北部, 含水层富水性中等。松散岩类空隙潜水分布在黄土丘陵区, 含水层富水性较弱。

2.2浅部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以及排泄。相关工作人员对调查区浅部承压水的民用水井水位了测量, 这可以了解到调查区浅部承压水的流向以及水力坡度。该区域地下水流向南西, 可以对盆地潜水以及承压水提供补给。在黄土丘陵区域, 潜水以及承压水都是靠大气降水供给的。该区域蒸发排泄多发生在水位较浅的沟谷中。基岩地下水也是靠大气降水供给的, 渗入碎屑岩裸露区域或者灰岩缝隙中, 会流经径流区的承压含水层中, 最后达到盆地排泄, 部分水通过越流的方式还会对上层承压水提供补给。大气降水可以为径流区人工排泄提供水源。

2.3地下水化学特征。在本文介绍的调查区中, 北部山区的潜水是大气降水通过不断水循环为得到的产物。潜水的水质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HCO3-Ca, 另一种是HCO3-Ca Mg。在流经径流区, 并最终达到盆地的过程中, 地下水矿化度会大大增加, 水质的类型也会发生改变, 最终成为SO4 (Cl) -Ca Mg, 基岩山区承压水的水质是以HCO3-Na Ca为主。盆地的承压水水质分带性并不明显, 矿化度也比较低, 水质类型是以SO4Ca Na为主。

3试验场水文地质调查

3.1水文地质钻探。在调查的过程中, 首先要进行钻探, 这可以了解到该区域含水层的埋深以及地下水位, 还可以了解到含水层介质结构, 得知地下水参数。通过采集土壤样品, 可以了解试验场的水文地质情况, 在钻探的过程中, 需要准备好专业的设施, 为物探测井以及含水层试验提供设施保障。根据钻探的结果绘制出的野外试验场浅层水文地质剖面图如图1所示。

3.2钻孔水文地质试验。试验的目的是获取水文地质参数。通过混合抽水试验, 测得S1孔的平均渗透系数K为4.28×10-6m/s;通过单孔稀释试验, 测得S2孔的平均实际流速U为2.74×10-5cm/s, 纵向弥散系数DL为7.4×10-4cm2/s;通过注水试验, 测得S5孔的K为5.7×10-6m/s;连通抽水试验结果表明, S4孔所揭穿的含水层为潜水含水层, S5孔揭穿的为承压水含水层, 二者之间水力联系较差。

3.3浅层地下水水文动态。在钻探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通过采集岩芯岩样, 对岩性进行了分析, 在抽水试验以及注水试验中, 还了解到试验浅部含水层的划分情况。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试验场浅部含水层的分布以及岩性发生了一定变化, 地下水位也在不断的变化, 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 潜水与承压水位的变化具有同步的特征。

3.4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及特征。在对野外试验场进行地质调查时, 工作人员是在2.5km半径的范围内进行调查与测量的, 对6眼浅井进行地下水常量分析时, 采用的方法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标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试验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分布情况与地形组合比较接近, 含水层主要是靠大气降水提供补给的, 该区域部分地下水属低矿化的HCO3-Na或HCO3-Na、Ca、Mg型, 总硬度为7.6~12.4德度, 属微硬水, 估计主要由北部山区大气降水补给。部分区域地下水属中等矿化度的SO4或HCO3-Ca、Mg型水, 总硬度达52~112德度, 属极硬水, 可能由煤系地层地下水和矿坑排水补给。

结束语

在对野外试验场浅层水文地质进行调查时, 需要结合基础资料, 还要进行钻探试验, 了解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情况, 对地下室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该试验场在调查区域径流区上游位置, 浅部含水层是由潜水及承压水组成的, 含水层的渗透性比较差, 全年的平均流速比较慢。试验场浅部含水层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比较小, 而且不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浅部含水层主要是靠大气降水量供给的, 而该地区全年大气降水量变化比较小, 与平原水区的距离较远。野外试验场浅层水文地质调查结果显示, 地下水水质是以HCO3-Na为主, 水质变化与试验场地形组合及地下水循环有较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辉.曹家湖水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8 (4) .

[2]杨列彦, 朱昌元, 张文举.曹庄井田水文地质调查及综合防治水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 2009 (3) .

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总结 篇2

为了切实落实好《***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省厅组织研究制定了《***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要求》。我们根据编制要求的内容与县一级国土厅进行了协调,在***2003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核实与调查工作。现将工作任务与取得的成果汇报如下:

本次工作有2个人参与,4月17日到达***,4月18日早上组织培训,下午赶往***。4月19日在***国土资源局支持下进行野外踏勘至4月22日结束共持续4天。4月23日早上在***国土资源局进行工作汇总和收集相关资料。野外踏勘涉及7个乡镇,对各个乡镇2003年已统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实,特别针对危害程度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新整理,更新数据,然后填地质灾害核查记录表。以及针对2004年至2011年期间新增加的的地质灾害点先确定其灾种,然后填地质灾害点野外调查表。

此次工作取得的成果:***共调查 20 个地质灾害点,其中8个新增点,12个核实点。其中有6个需工程治理,2个需搬迁避让,3个延续工程治理。

本次工作得到***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的***大力支持,在四天时间内,***涉及到的险情大,灾情大需要进行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的隐患点,我们一一走到,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对于工程防治类项目,初拟订工程方案、估算工程量和资金数额;对于避灾搬迁类项目,先确定有无搬迁条件,有搬迁条件的列入搬迁计划,搬迁费用暂参照当

地民政部门因灾搬迁补贴标准计算。对已有防治工程进行现场调查评估。主要是因为先前实施的一些治理工程项目,可能由于设防标准偏低、工程不配套、维护管理措施跟不上等原因,造成工程防御能力不足,一旦遭遇规模较大灾害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我们重点考察上述三种情形。同时我们还对2003年登记在案的险情在中型以上的隐患点进行排查,从实地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隐患点变形迹象不明显,并且近几年没有出现新的变形迹象,所以我觉得本次进行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的隐患点是***在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

此次***之行,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了资料的收集工作和野外地质灾害情况的实地考察,让我对***的地质灾害情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跟谈老师一段时间的野外学习,让我对地质方面有了一定的深刻了解。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野外调查 篇3

完成国家863课题夏粮野外调查

近期,国家863课题“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测量与估产业务系统”野外调查工作在江苏进行。目前,调查工作圆满完成,调查结果已上报国家统计局。

江苏调查总队领导高度重视此次调查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并将任务明确到处,责任到人,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实施。

调查组织实施阶段,江苏调查总队在宿迁专门召开会议布置野外调查工作,总队领导到会作动员讲话,对调查意义,调查规范和调查时效分别提出要求。会上课题组有关专家详细介绍了《农作物播种面积野外测量技术规范》及野外调查工作方法。会后,各地调查队认真研究调查方案,并对参加野外调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调查质量。

实地调查阶段,各调查队组织人员,分批分次,按照课题组提供的调查图板。根据调查村点位分布图和调查村地块详图资料,结合调查村、调查地块GPS点位坐标,运用GPS工具,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准确查找调查地块,现场完成主要农作物及其他地类标注,认真绘制抽样调查村调查地块详图。

山西总队

创建城镇住户数据控制标准体系

为了进一步贯彻“三个提高”方针,强化数据质量建设,山西调查总队年初启动了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思想观念,强化控制体系建设意识。结合山西工作实际,总队确立了全员、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把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提上工作日程、列入中心工作,引入了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理论,构建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专题研究。总队专门成立了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领导组,并下设办公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讨论有关标准体系的实际问题,结合全省城镇住户调查专业实务工作制度,反复归纳,提炼,整理起草了全环节,可定量、可控制、可考核的重点控制环节标准体系。

针对重点环节,深入基层试点。组成专题组深入到基层,针对城镇住户数据生产过程、控制体系中的数据采集、双人访户,双人审核等重点环节,进行了实地访问。

深入开展调研,推进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在广泛征求基层队领导和专业人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调查员、辅助调查员工作和记账户记账的全过程中验证了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可行性,掌握了修订完善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第一手材料。

河南总队

今年以来,针对景气调查单位多、行业多,覆盖面广的实际,河南调查总队着力在“访”字上大做文章,积极开展“三访三查”活动,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提高景气调查质量。

带着调查报表找企业家回访,查填报质量是否真实。即一查企业确定的景气报表填报人是否符合要求;二查该填报人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是否重视景气调查工作纪律和工作制度的严谨;三看填报是否有序,有无疲沓、软散等不负责任的现象和行为。

带着调查结果进企业走访,查经营情况是否属实。针对排查出来的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特别是具有共性的問题,由处长牵头,处室人员参与,及时赶赴问题所在地企业实地了解情况,指导企业妥善解决报表填报中的困难。

野外调查 篇4

遥感(RS,Remote Sensing)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1],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远距离不直接接触物体而识别、测量并分析目标物性质的技术[2],可在全球层面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已深入到环境评价与监测、地球资源勘探及动态监测、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业生产条件研究及作物估产、水灾和火灾监测、森林和作物病虫害研究以及军事侦察等诸多领域,从室内的工业测量到大范围的陆地、海洋、大气信息的采集以至全球范围环境变化的监测[3]。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尝试,现在已经在实用化的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产生于70年代中期。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日趋广泛[4,5],GIS的定义也各种各样,其中比较准确且被广泛接受的表述为,GIS是一个能用于进行有效的搜集、储存、更新、处理、分析和显示所有形式之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有关人员(用户)的有机集合。而对用户来说,能熟练地选择和使用GIS工具盒中的工具进行复杂的分析工作(如空间分析和模拟预测等),并且熟悉与所用的数据有关的知识时,才能视为GIS的一部分。

我国GPS技术研究起步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GPS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5,6]。GPS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已成为获取现势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也广泛地应用到了地质工作中。它作为野外定位的最佳工具正逐步成为现代测量的主要手段,大幅度地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

在地质调查方面,地质调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地质工作,是各项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是运用地质理论和各种技术手段在一定区域内系统地进行综合性调查工作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7~9],利用GPS手持仪方便进行地质填图的数据采集,可以减少野外工作量,缩短成图周期,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的一些缺点。增强了数据的共享性,有利于数据的二次开发与利用。GIS技术在地质调查图件的处理及数据库模式的管理方式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方便后期数据的查找与共享。通过遥感技术可直接从遥感图像上判读地层、构造、水系等地学信息。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岩溶塌陷及地面沉降等。各类地质灾害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模,既受制于自然地形地质环境,又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即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特定的地形、地质因素,且必然影响到工程建设及居民的正常生活。

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查清楚调查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情况,从而为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提供依据。以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地质调查时,受调查路线、调查范围及个人经验的局域性和时限性所限,一些被自然或人类活动改造过的地质灾害遗迹,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体,在常规路线调查中往往不易发现,使部分重要的地质信息被遗漏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尤其当勘察工作周期短、人员紧张时,此种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在地质调查及测绘工作中,如何以最省时的工作、最省力的办法,获取最多的地质信息、达到最理想的调查效果,历来为广大工程地质人员所重视。

地质灾害调查现场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是野外工作,工作中充满了危险因素,加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野外调查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工程人员对现场环境不熟悉,导致调研出现盲区。即使对现场环境十分熟悉,由于人的本身能力的限制,在大自然中仍然是十分的渺小,视野不能无限开阔,视角不能任意选择,从而导致现场地质调查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在现场拍摄一系列照片的过程中,要逐一记录下拍摄照片的位置,记录的过程无疑又消耗了宝贵的现场调研时间。即使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GPS数码相机,由于它的原理是在照片的元数据信息中加入了坐标信息,但是由于有泄密的隐患,故此未能快速普及。

目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已经引入了部分3S技术,比如借助手持GPS定位仪进行定位[10,11]、遥感图像等[12,13]。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来整合这些资源,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提速。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市面上相关产品的情况和RS、GIS和GPS各自的特点后,提出了一套总体的解决方案,并严格遵循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代码编写、系统测试、安装部署等步骤进行系统开发。

在本研究中,将室内逐渐普及的三维实景GIS系统,通过与GPS等现场工具相结合,研发出适用于野外地质调查的综合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现场调查中遇到的记录繁琐、灾害点识别易失误、照片信息记录和定位困难等实际问题。

1 关键问题研究

1.1 现场定位问题

对于外业人员来说,现场条件艰苦、地形地貌类似、人的视角和视野的局限性以及现场经验缺乏等都可能诱发定位的错误。

而如果将卫星影像、DEM合成三维的GIS场景,在配合GPS的实时定位就可以开发出一套辅助系统,从而使外业人员随时知道所处位置以及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视野无法看到的地方的情况,从而辅助外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判断。

1.2 现场调研路线

传统的地质调查工作中,外业人员都是通过手持GPS定位来记录一些关键的坐标,在整理调查资料时通过这些关键坐标来描述当时情况,以致于路线描述不详细。

在系统开发中,引入数据库技术,将GPS定位信息实时写入数据库中,从而在内业整理资料的时候,将详细的调研路线生成。

1.3 现场照片

在地质调查工作现场,外业人员都会拍摄一些现场照片,在调查目标比较多或者调查范围比较大的时候,往往在资料整理时遇到照片描述与定位困难的问题。若现场就对每景照片进行描述,则要耗费大量的现场时间来记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时间坐标的概念,就是将照片拍摄的时间和拍摄的坐标之间建立一个数据库联系。这样在内业作业时就可以对大量照片进行快速的定位。

2 总体方案设计

本系统结合地质灾害调查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总体设计方案共分为硬件部分、软件部分、数据处理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

2.1 硬件部分

硬件部分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野外笔记本、GPS模块、数码相机。野外笔记本主要承载总体方案的软件运行部分;GPS模块主要给系统提供GPS坐标,便于系统显示和记录当前的坐标信息;数码相机主要是拍摄调查现场实际情况的照片。

2.2 数据及处理部分

该部分主要是GIS数据和RS数据的整理、转换并制作成三维GIS系统数据库的过程。

2.3 软件部分

软件部分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数据显示部分、GPS数据处理部分和数据库部分。

数据显示部分主要是显示调查现场的一些基础数据(比如居民点、道路、河流、行政区划等)、GPS数据(当前坐标和已经走过的路径)和RS数据等,以及现场照片的拍摄地点和时间等;GPS数据处理部分主要包括GPS数据解析、数据库的读写、现场路径的更新、现场照片的自动加入等部分;数据库主要是负责记录现场的路径。

2.4 系统功能

系统的主要由如下功能组成:

(1)实现基本的点线面的创建与编辑操作,便于现场灾害点的描述和记录;

(2)三维场景的任意角度和距离的视角和全屏功能,方便现场参考;

(3)实现GPS当前点的实时显示功能,让现场作业人员知道自己的位置;

(4)实现路径记录功能,便于现场调整调研计划等;

(5)现场照片自动配置到场景的功能,便于后期资料的整理、报告和会议讨论;

(6)数据库操作功能,方便记录现场的信息。

3 总体方案的实现(如图2所示)

3.1 硬件部分

当前市面上的笔记本电脑理论上都可以用于本系统,但是由于是野外现场工作,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电池的续航和野外光线强的问题。因此宜选用续航时间长的笔记本,必要时备用一块电池,笔记本屏幕的明流度也是一个主要标准,如果是明流度低的话,系统在强日光下很难看清楚。

目前市面上的GPS模块主要有独立GPS导航器、蓝牙GPS模块、USB GPS模块和笔记本内置模块,但是考虑到经济和易用方面,推荐采用USB GPS模块。

数码相机使用平时野外调查用的普通数码相机即可。

3.2 数据及处理部分(如图3所示)

数据处理部分主要是由四个任务组成:

(1)从多源的等高线数据转换为GIS的等高线矢量数据,最后转换为数字高程DEM数据;

(2)将遥感数据进行配准、融合和调色等工作,使遥感图像色彩更接近真实;

(3)将DEM和遥感图像进行整合处理,制作出三维GIS数据库;

(4)将其他矢量数据(如道路、居民点、河流、行政边界等)进行整理,加入到场景中,便于现场参考。

3.3 软件部分

软件部分的开发有如下两大原则:

(1)产品模块化:将产品按照功能进行拆分,拆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制作成一个类,拆分原则是输入参数简单明了,功能独立。

(2)参数灵活化:不能将一些关键参数写死,比如GPS端口号等,方便后期扩展和调整。

软件部分主要是采用C#为开发语言,采用商用三维GIS进行二次开发,作为系统的显示部分,设计了照片加入坐标的模块,GPS当前位置实时显示部分和历史路径部分的功能。

部分模块详细设计:

GPS解析模块

输入参数:从程序目录的GPSparameters.ini读取GPS参数(数据位长度、波特率、端口号);

输出参数:通过公共变量,返回如下参数X,Y,Z,速度,卫星数,方向,水平精度,当前时间;

public方法:GPSStart()、GPSStop()。

3Dlabel模块

输入参数:GPS解析模块—GPSClass,3DGIS窗口对象,程序目录下的Picture Parameters.ini文件提供Label名称,label文件名,图片缩放大小三个参数,isFoucus和isWrite2DB;

输出参数:在3DGIS窗口创建Label,时时控制label的坐标;

public方法:Start()、Stop()。

路径记录模块

输入参数:时间间隔—POI2DBparameters.ini,GPS解析模块—GPSClass,Access数据库文件—自动复制模板文件

输出参数:无,直接向数据库中插入记录

public方法:Start()Stop()

另外还有POI照片自动处理模块、数据库读写模块、基本点线面描绘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软件的数据库部分,因为需要记录的资料主要是GPS采集的信息,数据结构简单,因此选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的数据库文件(*.mdb)作为数据库来存储数据。

4 方案展示

4.1 工具栏

为了方便现场的操作,系统主要以工具栏形式操作,如图4所示。

4.2 所在位置和历史路径

图5展示了系统实时路径及当前位置功能,图5中部的曲线表示曾经走过的历史路径,圆圈位置为3DGPS系统当前所在的位置。

4.3 现场照片自动加入效果展示

自动加入照片后,每个照片显示为以照片名称显示的标签,鼠标悬停在标签上提示照片拍摄的时间,鼠标点击标签时弹出照片的预览效果,如图6所示。

5 结论

野外调查 篇5

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野外地质现象的观测结果。这些观测结果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性资料,是同学们每天辛勤劳作的汗水结晶。因此,要分外爱惜野外记录簿,注意保存,不要随意丢失,也不要随意撕页。

野簿记录的格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范,但是应该简明扼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楚,方便自己和他人阅读。一般要求用铅笔记录野簿,而不是用钢笔或圆珠笔。这是考虑到野外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造成野簿受潮或被水浸泡,铅笔的字迹或线条不容易散开,从而便于及时补救。

翻开野外记录本,右页是划线页,记录文字描述的内容;左页是方格网页,记录的则是图件,也可带少量说明文字(图6-7-1)。每次出队前要求事先在划线页上用 铅笔画两条竖线,分别距划线末端约1-1.5厘米。这样,划线页被划分成左侧、中间(主体)和右侧三部分,每部分都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内容。

野簿的记录是随着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开展,记录下路线上每个观察点上的观测内容。每条路线的开始都要求单独另起一页记录,在该页上面写清楚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和工作地点。每个观察点要填写和描述的内容包括点号、点位和点性三方面。

点号:所有的观察点都要连续编号,采用“TS”或“No.”等为前缀的阿拉伯数字,如“TS05”或“No.23”。

点位:每个观察点位置可以根据地质图或附近标志明显的地貌或人工参照物来确定,象山峰、垭口、沟口、小路分岔、路标、桥梁等等都可以用来做参照物。例如,图6-7-1的TS02号点的位置是“羊山东沟沟口水库西岸公路拐弯处”。每个观察点的位置和编号都需要在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点性:观察点的布置一般选择重要的地质界线,如地层单元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接触界线、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侵入体内部的岩相分界、断层等等,也可以是构造如褶皱转折端和节理统计处、化石、矿化点等等。观察点上,要尽可能地详细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内容包括地质现象的组成、岩石学特征、地质时代、形状和规模等多方面。此外,还要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和尺度,画地质素描图或照相,采集岩石或化石标本。所采集的岩石和化石标本也要分别统一编号,将编号登记在每个观察点描述的后面,并且用记号笔或红蓝铅笔在标本表示出来。观察点上所有的描述都记录在划线页中间即两条竖线之间,地层代号写在左侧,标本编号写在右侧。每个观察点描述完毕后,要空一行再接着描述下一个观察点。

图件是一种非常实用、形象直观的记录方式,与文字描述相辅相成。有时候,大堆的文字描述还不如一张简图那么明了、直观。图件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地质素描图、剖面图和平面图、示意图、地貌图等等。所有的图件尽管各自要求不尽相同,但都必须是自明和完整的,除了图件本身外,还要有图名、图例、方向、比例尺和可能的简单说明。

在所有的图件中,野外最经常打交道的就是地质素描图。它所描绘的对象可以是露头上的断层、褶皱、地层接触关系、化石、沉积构造等等五花八门。地质素描图不同与美术上的素描图,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所画即所见,而是要求通过细致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抓住本质特征,用简洁的线条表示出所要揭示的地质现象。因此,地质素描图的制作往往超出了描绘本身的内涵,带有不同程度的地质分析和解释。

如何画好地质素描图?这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美术修养,而且更主要地取决于个人的地质专业水平。这是一项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需要同学们在本次实习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勤奋苦练,逐步提高。

图6-7-1 野外记录簿的记录格式 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1.野薄记录格式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路线:(如:自 经 至)手图号: 航片号:任务:(岩区(或...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路线:(如:自 经 至)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 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点号:(如:0066)座标: X: Y: GPS:(经度 纬度 高程)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照相:(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详细内容是:(1)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点间:(如:(1)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2)650ms+850m1500m: 沿途为„„„

(3)1500m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熟悉;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注重: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2.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天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四周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重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3.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 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② 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 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 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 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 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

各类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登记表

各专业调查采集样品种类、数量、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等的选择,根据研究内容、调查面积等内容详细确定。一般情况下某些特种样品,均需配套采取薄片,标本、光谱样品视具体情况确定。

1、薄片及标本 确定岩石的矿物或碎屑颗粒的种类、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对岩石定名分类;测定岩石的沉积、变质变形等显微结构构造特征;鉴定岩石后期交代及矿化;测定矿物的晶形、粒度、构造、蚀变、光性、物理性质等特征等。采样及制样要求:样品一般采手标本大小(3×6×9cm)即可,磨片大小2.4×2.4cm厚度0.03mm。光片 测定不透明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矿物共生组合。采样及制样要求:样品采手标本大小,光片一般2×3cm,厚0.5cm,表面抛光。岩组分析 对矿物颗粒向量进行测量统计,研究应力大小和方向。采样要求:采手标本大小,在构造面上标注产状,如(节理),磨片厚度0.04mm。4 人工重砂 副矿物特征,有用矿物的赋存状态,挑选单矿物作其它测试用。采样要求:一般在同一露头用拣块法采10—20Kg岩石。粒度分析 沉积岩粒度概率统计分析。采样要求:采手标本大小,制薄片。6 大化石 化石定名、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确定时代及对古环境作出判定。采样要求:样品大小依化石大小而定,尽量采集化石整体;对疏松化石,先作固结处理,再采集;对大脊椎动物化石,应打成1×1m2的格子,对格子编号、照相,按格子整块采集。化石在野外要进行初步整理。微体化石 微体化石种属、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统计微体化石的出现率组合及演化、确定时代及对古环境作出判定。采样要求:一般逐层采集,采样间距一般5—10m,取掉表面风化物,样品重量一般不少于1Kg,以1.5—2Kg为适。X—射线衍射分析样 一般样品挑几粒—十几粒晶体(X—射线单晶,采用粒径为0.1—2.0mm左右的单晶体),一般需矿物重量十几克,粘土矿物鉴定采粘土100g以上,同一地质体需采三个以上样品测定。测试要求:1)X—射线粉晶 矿物定名,测定结构简朴的矿物晶体晶包参数及格子类型,区别同质多象变体及长石有序度;(2)X—射线单晶 测定晶胞参数(a、b、c、α、β、γ)、空间群、原子坐标参数(表征晶胞中原子种类、数目和相对位置),分子晶体中分子立方体构型、键长、键角、电荷分布、分子间的距离、离子晶体的配位、构型、离子大小、晶体结构的有序、无序等。电子衍射法样 测定矿物晶体结构及参数,确定矿物种类。采样:采手标本大小的块状样品。10 红外光谱分析样 鉴别矿物种类(尤其是胶体矿物和火山玻璃等均质体)、确定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区分类质同像和某些同质多像矿物、区分矿物多形结构、阴离子基团配位对称性、原子的有序—无序分布、阳离子配位数、确定沉积岩成熟度和相指标、含油岩层中干酪根的特征和演化,测定海绿石膨胀层含量。采样要求:挑所需单矿物2克左右,液体1ml,气体200ml。激光拉曼光谱法 测定矿物及有机物成分、结构;鉴定矿物显微气液包裹体中子矿物种类及气体、液体的成分;同位素含量及其比值。采样要求:固体和粉末样品要多于1g,液体和气体多于1ml。穆斯堡尔谱法 鉴定铁、锡矿物种类;确定矿物中铁、锡氧化态(如Fe3、Fe2含量及比值)、电子组太(如低自旋、高自旋),配位对、配位状态及化学键;确定铁、锡离子有序—无序及类质同相置换,含铁、锡矿物的同质多相变体;生油岩成熟度;在不同温压下矿物相转变过程。采样:200mg破碎的岩石和矿物 13 核磁共振波谱法 矿物中水的类型,矿物结构的有序—无序,矿物中扩散、相变、结构缺陷,晶体中电荷分布,化学键的确定,定性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定量测定混合有机物中各组分的量比。采样:固体80—160g,液体1—2lml 14 热分析样 有差热分析和重热分析,二者常同时进行。测试要求:鉴别粘土矿物、铁、铝、 氢氧化物等含水矿物以及碳酸盐矿物、胶体矿物、非晶质的种属,鉴定类质同像系列矿物的种属(碳酸盐岩、绿泥石、蛇纹石等),确定矿物的风化、蚀变程度,测定矿物中CO2、有机碳等的含量及水的赋存状态,定量测定矿物的反应热,作样品的热分析曲线。采样要求:单矿物或岩石均可,样重5g。15 矿物包裹体分析样 测温,包裹体成分分析。采样要求:

1、测温:均一法,样品采手标本大小,制薄片(粘片用加拿大树脂);用于爆破法的样品,需是单矿物,纯度高于98%,粒度0.5—1mm。

2、成分分析:测定对象主要为石英、长石、绿柱石等硅酸盐矿物或部分氧化物,单矿物纯度高于98%,粒度0.2—0.5mm,送样重量10—30g。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样 对矿物微区(微米级)进行元素常量分析(不能区分变价元素价态)和形貌、结构分析。采样制样要求:采集薄片样,用环氧树脂粘接,不盖玻璃片,载片小于28mm×50mm;也可采单矿物颗粒。离子探针微区分析样 矿物微区同位素比值测定,元素含量测定(ppm级)。采样制样:同电子探针相仿。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样 分析要求:确定矿物晶体形态,矿物种类,扫描分析矿物微区表面形态(如石英、锆石)及微观结构;鉴定微体古生物种属。采样制样:采薄片样,减薄至1000埃左右;粒度小于1微米的颗粒样品,取数毫克可直接测试。1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 矿物表面微区形貌、显微结构和微晶形态等;通过稳定矿物表面特征(石英、锆石等),分析颗粒的成因和水动力条件;古生物(特殊是微古生物)的微细形态和结构的确定;分析岩石成分、结构及石油储油层显微构造。采样制样:基本与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样相同,试样大小取决于仪器型号,一般不超过100×30 ×50mm。激光显微光谱法 测定矿物中杂质元素种类;定量测定矿物次要成分,杂质痕量元素含量;确定微细矿物名称;岩石重砂中副矿物含量的快速统计。采样:固体样品制成光薄片后测试,液态和粉末样需作处理后才能测定。岩石化学全分析样 主要有硅酸盐岩石全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14项、有时还要加上S、Cl、F、烧失量。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分析结果百分数总和99.30—100.70%。采样要求:拣块取新鲜岩石2Kg。岩石化学多项分析样 根据需要分析部分项目,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采样要求:拣块取新鲜岩石2Kg 23 单矿物化学成分全分析 分析项目根据不同矿物理论化学式来确定,分析结果百分数总和99.30—100.70%。也可用电子探针等仪器测定。挑选单矿物10—100g;用电子探针分析,采集薄片样即可。岩石微量元素定量分析 分析项目根据样品的用途而定,精度要求要比元素在该岩类中的丰度值高一个数量级,分析误差不得超过20%。采样:新鲜岩石拣块,500g左右。岩石稀土元素定量分析 分析稀土元素15种,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采样:新鲜岩石1—2Hg,拣块法。单矿物微量元素定量分析 分析要求:分析项目依样品的用途而定。采样:挑选单矿物2g。K—Ar年龄样 有体积法和稀释法,测定新生代—古生代未受后期热扰动的成岩年龄,热事件年龄。采样要求:测定对象常为云母类、角闪石、辉石、斜长石、海绿石、伊利石、霞石、火山玻璃,以及含钾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全岩。选单矿物重一般2—50g,全岩样500—1000g。40Ar—39Ar年龄样 样品要在反应堆中经快中子照射,测定氩的同位素比值,经多阶段加热,测定岩浆岩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事件年龄、沉积岩的沉积年龄和后期热事件年龄、变质作用的年龄、硫化物年龄;提供多阶段加热的氩同位素分析数据、年龄值及年龄坪谱图。采样:测定对象及样品重量同H—Ar年龄样。29 U—Pb年龄样 分析要求提供每个矿物颗粒的U、Pb同位素比值及年龄值,多个矿物的一致曲线及年龄。采样:取新鲜岩石分离、挑选单矿物,主要测定对象为锆石、独居石、磷灰石、晶质铀矿,对锆石含量高的花岗岩取3—5Hg,对火山岩取10—15Hg,对中基性、超基性岩取20—25Hg,一般挑单矿物重量0.5—2g,纯度>98%,每种单矿物按物理性质不同分别测定。铀系法 40×104a以内的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锰结核、盐类、碳酸盐岩(珊瑚、钟乳石、钙结核、贝壳、骨头)、年轻火山岩、自然水的形成年龄。采样:样重一般为10—100g,水样10—20lml,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取新鲜岩石。31 Rb—Sr年龄样 测定中生代以前的岩石形成年龄、变质年龄及物质来源信息。要求提供同位素测试数据、等时线图、等时线斜率、截距、相关系数、等时线年龄及误差范围。采样:测定对象主要为中、酸性岩;全岩等时线样一般采6—10块样,每块1Hg左右,要保证样品的同源、同期、同一封闭体系;全岩—单矿物等时线样和矿物等时线采一块即可,单矿物测定对象同H—Ar法;样品要新鲜。32 Sm—Nd年龄样 测定中生代以前的岩石形成年龄、变质年龄及物质来源信息。要求提供同位素测试数据、等时线图、等时线斜率、截距、相关系数、等时线年龄及误差范围。采样:测定对象主要为超基性、基性岩;全岩等时线样一般采6—10块样,每块1Hg左右,要保证样品的同源、同期、同一封闭体系;全岩—单矿物等时线样采一块即可,单矿物测定对象同H—Ar法;样品要新鲜。

14C年龄样 200—5×104a含碳物质的年龄。采样:采集对象及重量,木头、木炭、树根、古植物种子等采25—30g;泥炭、珊瑚、贝壳、淤泥200—1000g;土壤500—2000g;动物骨骼1000—1500g;水500—1000g;样不需破碎,剔除非测定杂质;样品装入塑料袋(不直接装入布袋);水样应在野外进行处理后,将沉凝物,装入玻璃或塑料瓶中送化验室,通常100升左右的水才能分离出足够数量的沉积物供测定。

古地磁 测定岩石的天然剩余磁场,求得样品的平均磁偏角、磁倾角、磁极位置等参数的对比,根据样品的磁极对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研究板块的迁移。采样要求:

1、间距,垂直走向逐层采集,采样间距一般为1—5m;

2、数量,应满意统计的要求,侵入岩在中央取样,不得少于10块;

3、规格,野外采样12×12×12cm大小手标本,并表明层面或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对于松散沉积物可采用器具取得定向标本,误差不得超过10,室内制成4×4×4cm,每块手标本截取四个以上的样;

4、采样对象为含磁性较高的沉积物和岩浆岩;

5、采集方法,可在新鲜岩石采集手标本或用手提式钻机采取;

6、送样时附剖面图,写明采样位置及经纬度。

热释光(TL)测定受热受光样品,如古陶瓷、断层泥和黄土、沙丘等(测石英、长石),测年范围1000a—1Ma ;采样:深度,30—40cm,采样避光进行,不透光包装。样重,1000g左右。

光释光(OSL)测定河流相、洪积相、湖相、海相、冰水相、风积物、火山喷发物及断层磨擦生热烘烤的产物及考古样的最后一次暴光或受热以来所经历的年龄,测年范围2千年—50万年。采样:基本同热释光样 37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定物质内部结构特征;测定第四纪沉积物、火山岩地质年龄及断层最后一次活动年龄等,测年范围几百年—几百万年。采样要求:1)测定物质结构的样品,单矿物采长度为2—9mm的单晶,粉晶采4—9g,液体需0.01—0.1ml。2)第四系测年采集对象为碳酸盐类钙结核、贝壳、珊瑚,磷酸岩类牙齿、骨头、硫酸盐石膏、硅酸盐、火山物质、断层物质、经阳光照射的样品等;采样深度30—50m;避光处理和保存;样品量一般50—100g,含石英颗粒松散沉积物一般需1000—2000g。

裂变径迹(FT)测定对象磷灰石、锆石、硝石、云母、火山玻璃等。测年范围几百年至几百万年。采样:样品要新鲜,矿物充分结晶;测抬升速率沿不同高度系统取样,样品量足以保证选出几十个矿物颗粒,送单矿物100—500颗,送岩石2Kg。

氧同位素 测定样品的氧同位素组成和同位素平衡温度取样:根据用途不同而不同:1)、计算成岩温度常采同一世代矿物对,岩石要新鲜,矿物纯度98%以上,矿物样重0.2g ;计算碳酸盐岩古海水温度要用腕足类及软体动物贝壳。2)、判别岩石物质来源采单矿物(或全岩),岩石要新鲜,矿物纯度98%以上,粒径小于0.3mm。判别水的来源主要用矿物包裹体。3)、测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采集冰块和雪装入玻璃瓶,蜡封,样品体积50—100ml。

氢同位素 测定δD值。用于计算温度,判别物质来源,结合氧同位素研究地下水成因。采样:测定对象主要有云母、角闪石、蛇纹石、天然水,测定包裹体的矿物有石英、萤石、硫化物、碳酸盐等;样重,单矿物20—50g,水10—15ml。41 硫同位素 分析硫同位素组成,计算δ34S,计算矿物的平衡温度。采样:测定对象主要为硫化物,测定温度取矿物对,挑单矿物0.5g左右。

碳同位素 测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用于计算温度,判别有机碳和无机碳、淡水和海水碳酸盐岩。采样:采样对象主要为碳酸盐岩、含石墨变质岩及含碳地下水、气体和植物,样重0.5g,气体5—10ml;测定包裹体碳同位素组成的矿物主要有石英和硫化物,样重150g。

铅同位素 分析铅同位素比值,计算模式年龄,判别成因。采样:测定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钾长石,样品要新鲜,取矿物重1—2g,同一地质体应取三个以上样。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化学分析样 根据矿石成分作基本分析和必要的组合分析,确定矿石中有益组分和伴生组分及有害元素的含量。采样原则:根据自然分层和矿化情况连续拣块系统取样,在一层内以样长0.5—1m垂直矿层连续刻槽采样,沿矿化走向至少布置两条以上采样线。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光谱全分析样 了解矿体及围岩的元素含量情况。46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自然重砂样 分析要求:重砂矿物定性定量分析。采样:采集重量15—30Kg,经野外粗淘后不应少于10—15g。47 非金属矿物理性能及工艺性能测试样 测试项目及采集方法与矿种及用途不同而确定。

采煤层煤样 刻槽法(10×10—25×25cm)直接在煤层上系统取样,作半工业分析(水分、灰分、挥发分)、全硫、磷、发热量及元素分析(C、H、N、O、S)等。

生油样:分析项目为有机质含量、元素分析、沥青族组分分析、氯仿抽提物等。采样对象有油页岩、沥青质岩、煤、浅色碳酸岩等,采集新鲜岩石,要系统采集,样重一般为300g—1000g。

储层样:分析项目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采样规格6×6×7cm,采样岩石为油页岩、含油砂岩、含油碳酸岩。51 盖层样:测定孔隙度、渗透率及岩石突破压力实验。

水样:主要有简分析水样、全分析水样、专项分析水样和现场分析水样,水样的采集、分析项目与密封见有关规范。

土壤样:分析与矿产、农业、牧业、林业、污染、环境生态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样品采集系统采集有机层、淋积层、母质层,样重100—150g。

野外生存锦囊 篇6

用报纸引火,不易引燃木柴,可事先准备好浸过打火机油的木屑,如此可以很方便地引燃火苗。用石头起灶,灶口应朝风口,剩下的三面用石头围起来,空气流通越好,火苗就越旺。必须注意的是:绝对不要在禁止火种的地方用火。灭火时,也要十分小心。将烧旺的火用水浇灭,确定火已完全灭后,再仔细清扫灰烬残渣,然后覆上土,将它恢复原状。这是野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在大自然中漫步,鞋子选择要讲究。在不平的路面步行时,鞋子的舒适与否关系到脚疲劳的程度。步行鞋既轻又软,十分具有机械性。购买时应注意:脚尖和脚跟的强度要适中,应有防滑条纹;试穿时,脚尖最好能自由活动。

被石头绊倒或被树枝剐伤是家常便饭,但撞击到的如是要害部位,就可能演变成紧急事态。若只是手脚轻微撞伤,可用水冷敷,再将患部抬得比心脏高,这样的紧急处置已足够。头部受重撞后发生呕吐现象,便有危险,必须尽快送医院。

做菜时,余火引燃衣服而烫伤,先用水冷敷。若有自来水,则用水缓缓冲洗患部10分钟。如果引燃的衣服贴在皮肤上,同样先以水冷敷,切不可将衣服撕下来。待充分冷却之后,请医生处置。

野外调查 篇7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教学的过程只有通过适当的评价才能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新《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内容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机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绪表现等, 评价方式主要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与以往的传统体育课程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上都有所不同。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体能和技能评价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交往与合作能力纳入学习成绩评价的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与学生产生思想互动交流, 使课程的评价内容更加符合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特点。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地区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高校 (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网上的相关资料以及涉及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以及各个方面资料进行查阅, 以了解现在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的现状。

2.2.2 调查法

对各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对各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场地设施等教学硬件以及教学等相关软件资料进行调查。

2.2.3 数理统计法

在研究过程中, 将调查的所得数据经过筛选录入电脑,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了常规的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考核内容以及方式调查分析

目前,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评价分为阶段考核和过程考核两种形式, 前者主要是以理论课、训练课的形式在教室、操场以及学校附近可利用的自然环境中进行, 在某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运用;后者利用野外综合实践, 对学生野外生存生活中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对北京地区四所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考核评价情况调查 (表1) 显示, 考核内容比较固定, 基本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四个部分, 而基本理论部分的考试大多数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而基本技术部分则采用与传统体育项目相同的技评、达标和教学比赛的形式;考核的重点是野外生存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反应能力、组织能力和安全自救能力;另外, 平时表现也被列为考核成绩中。各学校教学大纲显示,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考核内容和比例基本上是理论考核20.00%-30.00%;实践能力考核是技术评定 (达标) 占30.00%, 野外综合实践能力占30.00%, 野外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野外特殊技能的技术评定, 二是野外综合训练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平时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占10.00%。

根据表1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的调查, 然后通过学生对教学考核情况的进行调查统计。表2中可以看出:70.00%的学生对此课程的考核方式表示比较满意; 27.50%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满意;只有12.40%的学生认为评价一般。

从上表3中则可以看出评价方法 (50.00%) 和评价的主体 (66.70%) 还是和传统体育项目一样单一, 多采用终结性评价, 而评价的主体是以教师为主;而综合性评价占25.00%和过程性评价占16.70%, 两者主体为学生占33.40%;而诊断性评价仅占8.30%。虽然,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是新开设的课程, 能够达到《纲要》上许多心理健康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弥补了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在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考核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学考核过分注重了终结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所占比例较小, 考核内容仍然以技术评定和达标为主, 轻视了对学生情绪体验、态度和进步幅度等内容的评价, 评价方式上缺少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评价的目的上, 忽视了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3.2 教师教学质量及效果的评价

教学质量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综合结果做出科学判定, 旨在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使教学按一定方向和水平有序地达到既定目标。通过对四所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教师的实地走访和调查, 其考核内容按照《纲要》的要求进行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两个大方面内容的评定。 评定方式调查如下表4所示, 所调查的高校所采用的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多样化, 主要采用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 占83.30%;其次, 教师评价和领导评价占50.00%。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是比较全面和比较合理的。

此外, 从教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调查情况 (见表5) 来看, 有37.50%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较好, 有41.70%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好, 只有20.80%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评价一般。可见, 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新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是能得到充分认可的。

3.3 影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北京高校虽然是试行阶段, 但是通过对教师和学生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体验调查发现, 此课程有效地弥补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无法达到新《纲要》中新的教学目标, 有效地拓展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 提高对“健康第一”思想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 由于此课程处于开设的试行阶段, 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针对影响此课程教学因素对教师进行调查 (见表6) 。

从表6我们不难看出, 影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因素很多:分别是场地器材方面所占比例最大为95.80%, 大纲教材不完善比例次之为79.20%, 再次是师资水平有限占66.70%, 课时安排太少占54.20%, 最后是领导不重视占29.20%。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 此课程刚刚开设尚处于试行阶段, 开设时间短, 开设内容较少, 因为相关的场地器材需要添置和完善, 场地器材的缺乏给教师教学组织、组织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学生的上课练习也缺乏保障;其次, 经对北京地区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调查, 此课程的教学要求较高, 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基本上都是由体育课教师经过统一培训学习, 然后担任此课程的老师;第三, 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 此课程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完善的教学大纲,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题组, 正在积极地进行教学实验和实践, 教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将会有望在2006年正式出版;第四, 考虑到安全因素的考虑和场地器材等原因, 严重限制了教学的课时数。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考核注重了学生的平时表现, 评价的方式多采用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学生对该课程的考核比较认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 四所高校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师均反映教学效果较好。

2. 课程开设时间短, 场地器材不足、师资水平有限、缺乏统一教材、大纲以及相关教辅和课时安排较少严重影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质量。

3. 北京地区高校野外生存生或训练课教师人数少, 学历和职称偏低, 教师培训和学习较少, 应该加大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4.2 建议

1. 建议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评价, 建议运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 采用百分制评分+评语的方式, 分别从教学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建议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相关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 以保证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安全顺利的推广和开展。

3. 建议高校和教育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师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 可以充分利用参加如登山协会、户外运动协会和俱乐部组织的讲座等机会, 加强专职教师的这些课程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4. 建议尽快编写统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材和制定完善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 以进一步推进此课程的开展。

摘要: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高校已经多年, 作为新课程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就新课程教学评价以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进行分析, 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野外生存,训练,教学评价,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育部, 2002, 8.

[3]梁传声, 梁传成.野外生存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

[4]姜丽.普通高校构建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5, (1, 2) .

[5]王翔彭光辉.定向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陈小蓉.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野外自助手册 篇8

在已经变成一片瓦砾的废墟中, 或者已经变成一片汪洋的地方, 你如果想要生存下来, 继续生活下去, 你自己就必须采取行动, 不能光靠别人的救援。

现在必须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让我们冷静地思考, 并且开始快速行动吧。即使是一个人, 沉着冷静下来采取行动的话, 也会为自己求生取得最大的机会。

在这个手册上记载的“生存下来的技术”, 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用到, 但你却要认真地学习, 以备万一。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火可以用来取暖, 也能确保照明, 火还可以消毒、杀菌。无论在什么时候, 火都是必须的一样东西。生火的方法有很多种, 关键是找到适合你的办法, 并能把火点燃。

方法1:钻木取火法

在木板上凿个槽, 用木棒钻头使劲摩擦。摩擦会产生木屑和热量。随着热量的积聚, 温度升高, 到了着火温度 (木材的着火点是400~470℃) , 木屑就会燃烧起来。

方法2:塑料瓶聚光

把装满清水的塑料瓶倒着拿, 把圆形部分替代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只要找到了焦点, 很快就能点燃火!

如果没有这个将无法生存

收集饮用水

人类如果要活下去每天要饮用2升水。所以必须要收集雨水或者河水, 并且想办法把它们变成饮用水。水, 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关键要素。

用防雨布来收集雨水效率比较高。收集到的雨水经过过滤后, 一定要烧沸一次。无法去医院也无法取到药物的情况下, 直接饮用雨水或者河水是很危险的。

为了安全度过夜晚

自制照明工具

如果没有灯光, 日落以后就没法行动, 在黑暗中, 一切都显得那么恐怖。灯光不但给人带来便利, 能给人带来安全感。

在空罐里倒入油, 把餐巾纸拧成细绳状, 或者用细棉绳作灯芯, 一端浸入油中, 一端点着。这样就做成了一盏能够长时间燃烧的灯。

向远方的人寻求帮助

发出SOS信号

灾难降临的时候, 要把自己的所在地通知远方的救助队是出乎意料的困难。我们除了挥舞醒目的物品引人注意, 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1:利用反射光

闪光的东西很远就能看到。镜子、玻璃、CD片等, 只要是可以反射光的东西都可以利用起来。

晚上如果有手电筒等, 用灯光求救也是很好的方法。

方法2:利用声音

如果身边有哨子之类的东西, 可以吹响。哨子的声音要比自己的呼喊声传播得更远。

国际通用的SOS求救信号是:三短三长三短, 即吹哨子的时候声音三声短的, 三声长的, 再三声短的。

方法3:利用烟

如果是在野外受困, 可以利用烟雾传递信号。国际通用的受困信号是三柱烟。潮湿的草、树叶、木材等, 因不易完全燃烧, 都比较容易产生黑烟冒出。

为了预防疾病

卫生·厕所

在求生的非常状态下, 疾病会夺取人的生命。所以要非常注意卫生管理。特别是如果离居住地或者水源比较远的情况下, 必须确保有简易厕所。

在非常情况下, 水是很重要的, 要节约使用。如果水源还算充足, 要勤洗手。特别是在避难所生活时, 很多人容易感染疾病。

关于厕所, 1个人的情况下只要挖一个大概深20厘米左右的坑就能解决问题了, 但是人多的情况下有个厕所会比较好。厕所设计要便于蹲坐。可以把坏椅子的座面拆下来, 下面放上套好塑料袋的纸箱 (如图所示) , 一个简易厕所便做成了。方便完之后, 只要换换塑料袋就可以了。

野外迷路,“北斗”免费导航 篇9

“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小时候,长辈们总是教孩子们辨认北斗星,只要找到了北斗星,就找到回家的路。如今,终端可精确到1厘米以内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世界提供免费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0年左右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野外如何认识毒蘑菇? 篇10

“毒蘑菇能毒死人”,一般人还是有这个常识的。因此,民间流传着很多鉴别毒蘑菇的“高招”。其实,民间流传的种种鉴别方法,没一个靠谱的。

高招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无毒

这大概是我们最常听说的鉴别方法了。的确,如果在荒郊野地里突然发现一朵极为鲜艳美丽的蘑菇,恐怕第一个反应就是毒蘑菇!相反,如果采到几个其貌不扬的灰色或白色蘑菇,怎么看都与市场出售的食用蘑菇没有什么区别,也就不太担心了。那么,这个办法靠谱吗?

如下图中这种色彩鲜艳的蘑菇,在欧洲被称为“凯撒蘑菇”,传是凯撒大帝最喜欢吃的蘑菇,学名是“橙盖鹅膏菌”。是的,它正是出自大名鼎鼎的“毒王之家”鹅膏菌科,与同科里那帮剧毒的兄弟不同,它一点毒性都没有,很好吃。

反过来,外表朴实无华的、颜色很像我们在菜市场里的食用蘑菇的蘑菇,则是鹅膏菌科的“灰花纹鹅膏菌”,却是如假包换的“世界最毒蘑菇”!

高招二:煮的时候,能使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蘑菇有毒

“银器遇毒物变黑”,估计大家也都不觉得陌生。传说,古代用银针刺探食物,如果有毒,银针就会发黑。毒蘑菇当然有毒,用银器鉴别一下好像也挺有道理。至于大蒜和米饭,想必会和毒蘑菇的某种毒素发生反应从而变黑吧。那么,真是这样的吗?

一句话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右图中这个淡红鹅膏菌位列世界最毒蘑菇之一,用银器皿怎么煮也不会发黑,与大蒜和米饭也不会发生变黑反应。事实上,古代用银器验毒,是用来对付砒霜(三氧化二砷)的。限于技术条件,那时的砒霜不可能提炼得很纯,总会混有一些硫化物。用银针试探的时候,银会与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这就是银针验毒的原理,它验的其实是硫。如果某种毒物中不含硫,比如淡红鹅膏菌、很多无硫的有机毒物甚至提纯后的砒霜,都无法让银变色。至于能让某些食物变黑的毒蘑菇,还真是有的,例如胶陀螺科的叶状耳盘菌,俗称“黑木耳”,在水中漂洗的时候,水就会变色,和鸡蛋一起炒的时候,蛋也会变黑。但是,这不能反过来理解为“不让银器、大蒜、米饭发黑的蘑菇就没有毒”。

高招三:不被虫咬的蘑菇有毒,被虫咬的蘑菇无毒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买菜时如果有虫子啃过,就表明“没打过农药”,因而对人是“健康”的。而虫子都能吃的蘑菇,肯定没有毒性。听起来,好像也挺有道理?

看看,如图,好端端的几个鳞柄白毒鹅膏菌被虫子啃成了这个样子,而它可是属于“极毒”级别哟!原来,人和虫子的体内环境、生理机制虽有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还是差得太远了。比如,人体内存在的某种受体能够与某种毒素结合,之后就会引发中毒反应,而虫子体内没有这种受体,自然也就不会中毒了,反之亦然。因此,除虫菊可以让虫子死掉,人却没什么感觉(无毒或低毒);而这种毒蘑菇,虫子啃得不亦乐乎,但人只要吃上一个,基本就回天乏术了。而在自然界,太多的可食用蘑菇从没被虫咬过,而它们本身并没有毒性。其实,更简单的办法是举例子。对人极毒、对虫无毒的,有鹅膏菌科的鳞柄白毒鹅膏菌;对人极毒、对虫也有毒的,有毒鹤膏菌;对人无毒、对虫也无毒的,有前面讲过的橙盖鹅膏菌;对人无毒,对虫却有毒的,则有鸡油菌科的鸡油菌。可见,虫子有没有咬过、是否能毒死虫子,都无法确定地证明某个蘑菇是否对人有毒。

高招四:气味或味道不好,比如腥/辣/苦/涩/麻/臭的蘑菇有毒,否则无毒

吃蘑菇嘛,当然要吃鲜香的。那些气味或味道不好的蘑菇,谁知道里面会有什么成分?很可能就是毒蘑菇!但是,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气味或味道不好,这个标准涵盖了很多复杂的味道,而且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很难逐一定量讨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某种蘑菇没有这些令人不快的味道,而且甚至带有些鲜香,也不能成为这个蘑菇无毒的证据。事实上,很多毒蘑菇在烹制时与食用蘑菇非常类似,也有着鲜美的滋味和口感,在锅里的样子与食用蘑菇完全无法分辨,吃起来也同样是鲜美可口。正因如此,造成了很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隐蔽性和危害性非常大。

特别提示:

其实,人人都知道毒蘑菇很危险,那么为什么每年各地都会不断爆发毒蘑菇中毒事件昵?究其根本,还是“误认”。

第一种误认:不认识,觉得“不会有毒吧”。

第二种误认:根据“民间鉴别高招”,确认不会有毒(但实际有毒)。

第三种误认:觉得认识,它是我吃过的某种蘑菇,没毒。但实际上认错了。

第四种误认:面对混杂在一起的多种蘑菇,只认出了无毒种,而忽略了其中夹杂的有毒种。

实际上,上述的第一种误认,即“胆子大”,相对还少一些。实际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原因,往往是出于后三种误认。比如第二种误认,就是“民间鉴别高招”误人性命的典型例证。前面提过的致命鹅膏菌,位居世界最毒蘑菇之列,广东省90%以上的毒蘑菇中毒死亡事件的肇事元凶就是它。但是,它是白色的,并不鲜艳,也没有什么异味,按照“民间鉴别高招”来看完全可以吃,结果一次次酿成悲剧,比如2013年4月,广东某地就再一次出现了致命鹤膏菌中毒事件,9人中毒,其中4人死亡。

第三种误认,与人口的长距离流动有关。某些蘑菇在家乡很常见,无毒,也很好吃。到了千里之外的某个省市后,又见到类似的蘑菇,就放心大胆地吃起来了。但是,这次见到的蘑菇可能已经是另外一种蘑菇,只是外观相似而已。我们无法确定,这次摘来的蘑菇,一定就是我们在家乡见过的那种无毒的蘑菇吗?

第四种误认,其实也很常见。一袋子摘来的野生蘑菇,看着都很像,但未必是同一种。2012年3月,四川某地发生群体性中毒事件,470名余人参加婚宴后,218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蘑菇外观识别金标准

种种“误认”导致了层出不穷的毒蘑菇误食事件。那么,究竟有没有比较靠谱的识别方法,或者说“毒蘑菇外观识别金标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让我们看看,设定“外观鉴别金标准”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实际问题吧。

首先,自然界可能有上千种蘑菇,而中国迄今已经发现了421种毒蘑菇,横跨了39个科。要在这么广泛的范围内、这么多种近似的蘑菇中精确地划出一根“红线”,线的这边是毒蘑菇,那边是无毒蘑菇,而且能总结提炼成简单几条外观识别规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其次,不少毒蘑菇的毒性并不强,量少时毒性作用不明显,量大时才有危险;有些毒蘑菇的毒素在一定条件下(比如长时高温蒸煮后)可能遭到破坏,毒性可能消失。这样的现象,让“毒”和“非毒”、“不可食用”和“可食用”之间的界限本身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外观鉴别金标准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关于毒蘑菇的研究还很不够,毒蘑菇的名单未来也可能会有增(新发现了毒蘑菇)、有减(曾认为是毒蘑菇的种被证实无毒)。比如双柱小林鬼笔、五棱散尾鬼笔、蛇头菌、红鬼笔、细黄鬼笔(均属于鬼笔科),以及星头菌、红笼头菌、中华散尾鬼笔(均属于笼头菌科)等等菌种,虽然都已被列入421种毒蘑菇名单,但其毒性究竟如何,都还打着一个个的问号。那么,面对这张可能会动态增减的名单,又如何能制定出一个既能概括当前,又能适应今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外观鉴别金标准呢?

这就意味着,能够“完全准确地将无毒蘑菇和毒蘑菇区分开”的“百分之百精准的外观鉴别金标准”,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

虽然如此,专家仍然提出了两条建议。这两条建议并不能保证你认出所有的毒蘑菇,但在较大的范围内,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第一条建议:“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不要吃!这条建议是说,凡是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即有菌盖(头上戴帽)、有菌环(腰间系裙)、有菌托(脚下穿鞋)的蘑菇,很有可能是毒蘑菇。为了安全起见,不要去吃!

第二条建议:只吃自己熟知的蘑菇!这条建议很朴实,但却很有道理。不少人毒蘑菇中毒,就是为了吃“新鲜、没见过的野味”。但是,毒蘑菇种类太多、分布太广,自己熟知的可食用蘑菇总归要保险一些——当然,误认是另一种情况。

上一篇:中职教学教法下一篇:班级管理中的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