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组织

2024-07-05

体育产业组织(精选十篇)

体育产业组织 篇1

1 “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以美国媒体产业对有关体育组织报道的内容、方式,以及二者间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为依据,二者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平面媒体阶段、广播媒体出现后电视媒体出现前阶段、电视媒体出现后阶段。

美国媒体产业与体育组织间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1773年5月5日——《波士顿公报》(Boston Gazette)派一名记者到拳击协会申请一场拳击比赛的采访权。从此体育新闻作为每日新闻和政治事件的补充,开始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中并一直延续了150多年。这一阶段,媒体产业与体育组织的关系非常单纯:媒体只关注某些体育比赛的结果;体育组织和媒体产业间没有任何经济方面的往来。

20世纪20年代,广播媒体对体育传播的介入,标志着“关系”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初期,“广播员开始通过西部联盟(the Western Union)电报线路即时介绍体育比赛的详细情况,并且用声音来模拟比赛中的动作。”[1]体育传播首次出现对于比赛过程的报道。然而,平面媒体并没因此衰落:“由于全国性公众教育系统的完善,新闻写作者的文学水平大大提高,平面媒体业开始大量雇佣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并且能熟练应用英语写作的人,从而进入了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黄金时代”的阶段。”[2]但无论平面媒体还是广播媒体,较之第一阶段,他们与体育组织间的关系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媒体只是将报道的范围由原来的“比赛结果”扩大到了“比赛过程”,对赛场之外的事务仍然没有兴趣,与体育组织也没有任何经济往来。

上述“关系”直到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萧条期间商人们发现利用广播是倾销商品的便利方法,而体育报道可以吸引较多的男性观众,于是出售男性商品的公司成为广播体育报道的稳定赞助商.”[3]这使媒体产业与体育组织间的关系第一次涉及经济因素——媒体产业开始从体育组织所举办的各种比赛中获得“第一桶金”。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组织并没因此从媒体那里获得任何利润:在这一时期,媒体产业在通过转播体育节目而获得广告费的同时,却不需要向体育节目的另一个创造者——体育组织支付任何费用。

20世纪50年代,电视的普及把美国体育组织和媒体产业间的关系带入了第三个阶段,二者在规模、社会影响力、获取商业利益方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当电视媒体开始在周末提供棒球联盟、大学橄榄球和职业橄榄球比赛的转播后,整个媒体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电视机的拥有量从1952年的1500万台猛增到1960年的4500万台,媒体产业的总收入因此从2亿美元增长到13亿美元”[4](Hiebert er al.1991b)。然而,有趣的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体育组织开始从媒体产业的获利中分成。恰恰相反,在体育组织和媒体产业产生双向经济关系的初期,是体育组织为了转播他们的比赛而向电视网付费——1936年“柑橘碗”委员会(the Orange Bowl Committee)为了转播他们的比赛向CBS支付了500美元。

当然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在产业管理者发现体育节目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相应的广告收入后,开始为获得独家转播权而支付相当多的费用给体育组织——1964年,NBC为第一次制作“柑橘碗”电视节目支付了30万美元[5](Hiebert等,1991),并同时获得了上百万美元的广告费。从此后,美国体育组织和媒体产业间关系便维持了这种状况,只是所涉及的金额由几万美元激增至几十亿美元,呈天文数字般上升。

2 “关系”的现状

旧金山大学大众传播教授温勒(wenner,1989)在《媒体、体育和社会》(Media,Sport and Society)一书中将美国体育组织和媒体产业间的现状命名为“共生关系”:“双方都需要彼此来创造一个大的市场空间。媒体产业通过体育组织创造的体育信息和娱乐节目获取了大量的观众,而大量的观众又使他们获取了高额的广告收入;体育组织因为公开曝光而增加了观众的兴趣,同时又通过转播权协议得到了经济收入”[6]。

然而很多研究者发现,在“共生关系”的表面下,美国媒体产业和体育组织间还隐藏着“寄生关系”(如同南美一种需要把卵寄生在瓢虫身体里的蜂和瓢虫的关系):媒体产业通过选择体育组织,为不同的赞助商提供受众。这时,媒体产业的唯一目的和产品是制造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受众,而体育组织因其创造的体育节目在“提升支持率,吸纳会员,吸引广告主以及可以在黄金时间大肆宣传方面是最好的方法”[7](Hammer,1989,p66),“有幸”成为媒体产业创造更多受众的宿主。就像是“南美蜂和瓢虫”的关系:媒体产业是“蜂”,它的投资是“卵”,受众是“卵”的孵化物,体育组织是瓢虫,当媒体产业把“卵”殖入体育组织体内后,媒体产业所希望的只有“卵”的孵化和膨胀。尽管“瓢虫”不会因此而死亡,但其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已经不复存在。

3 “关系”对美国体育的影响

把当今美国媒体产业和体育组织间发生的很多事件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二者间的“双重关系”对美国体育已经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表面上看,体育组织借助媒体的力量都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影响力:当2004年姚明率领的火箭队闯进季后赛时,有关这支球队的所有门票将炙手可热,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疯狂的挖掘每一个参赛球员、教练甚至队医的新闻。然而,还是这个球队,当它去年5胜21负时,这些媒体去那里了?此外,在一支女排队伍创纪录的20连胜横扫美国大联盟的时候,他们那里去了?所有这些问题拥有一个答案——“寄生关系”对美国体育的影响。这种以制造受众、产生利润为目的的关系将所有体育运动定义为两种类型——赚钱的和不赚钱的。对于赚钱的项目,如全美橄榄球比赛、冰球比赛和NBA、ATP等就大加追捧,疯狂投资;对于不赚钱的项目,如除了网球的大多数女子项目,以及男、女NCAA的第二和第三级别的比赛和所有残疾人项目则冷眼相对、不管不问。因此,从历史的视角看,这种以经济驱动的“双重关系”造成的第一个危害是美国体育运动项目结构的失衡,所有体育运动项目发展成为两个极端——能吸引大量赞助商的强势项目变得越来越强,直至“全民参与”;其他没有“买”家的项目就越来越弱,直至“可有可无”。

除了体育组织的两极化,“双重关系”对美国体育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商业化的不断加剧。“为了使比赛时间与美国黄金实践吻合,美国电视网轻易的说服了1984年奥运会组织者改变了比赛安排”[8](Min,1987);为了使比赛更加刺激,有能力的体育组织设立了巨额奖金,使一些运动员及其教练员或经纪人可以通过一场比赛获得上百万美元的收入。面对这些巨大的物质诱惑,“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无疑将被“重在获胜”所取代。试想,如果放任这种影响的加剧,还有哪个运动员或是团体在赛场上是为了“奥运精神”而奋斗?体育精神的价值将如何体现?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兴衰存亡将会被哪些因素决定?

更重要的危害是,体育组织在利用出售电视转播权获取巨额收入的同时,实际上是将话语权“出卖”给了媒介和商业利益,从而使媒体产业“担负”起对很多体育理念甚至种族观念的“解释权”。事实证明媒体并没有正确地使用这种权利。例如,媒体一贯将火箭队中锋姚明的成功归结于天赋,将热火队中锋奥尼尔的成功归结于刻苦训练,那么他们传达了关于种族的什么信息?那是说黑种人比黄种人更刻苦训练吗?有多少人在接受媒体信息时觉察到这种隐藏信息的存在?“因此事实上完全有这种可能——得益于媒体的帮助,很多人在从来没有进入过体育场的前提下,就能形成很多有关体育的认识的形成或是改变以前的观念。也就是说,媒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指示受众如何去理解比赛以及什么是真实的体育——即使这些阐述是不正确的。”[9]

4 结语

美国体育组织与媒体产业间关系的发展是美国体育和传媒事业发展的共同结果,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体育组织和媒体产业的特点。随着“关系”的发展,二者在产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方面都获得的巨大的成功。然而与此同时,媒体产业运用这种“关系”对美国体育的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影响: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体育组织和运动项目的两个极端化;通过不断的商业化,导致赛场上体育精神的沦丧;通过制造和传播被公众认为是自然和正确的“现实图像”,过分强化现存的期待,对受众感受体育文化、形成体育观念的过程进行粗暴的影响和暗示。因此,从媒体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讲,这种“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卓有成效的,但从体育的和谐、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它的危害是无疑的。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拥有众多规模和影响力均属世界一流的跨国世界体育组织和媒体产业,美国体育传媒的发展模式必将对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作为29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如何评价和面对体育传媒方面“美国模式”的影响,对于北京奥运会成败评价标准的确立、甚至我国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尼克斯,等著,易剑东,范帆,崔伟,等译.体育媒体关系营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11,21.

[2]Hiebert,R.E,(1996).Courtiers to the crowd.Ames,I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3]Hiebert,R.E,Ungurait,D.F,&Bohn,T.W(1991b).Mass media IV.NewYork: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4]Wenner,L.A(1989).Media,Sport and Society.Newber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Inc.

[5]Hammer,J.(1989,December11)Betting billions on TV sports.Ne-wweek,114(24):66.

体育活动的组织 篇2

《早期教育》07、10

内容:

一、保证各班场地面积

分配方式:共享场地、轮流场地、主场地+辅场地

二、班级轮换共享器械

根据课程的需要和现阶段孩子的发展需要,拟订出40项适宜的运动项目,然后分班级制作,每月轮换,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使用效率。

三、保证锻炼的有效时间

四、避免家长的交谈干扰。

我国语言培训产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篇3

【关键词】语言培训产业;SCP范式;产业组织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192-02

1 理论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20世纪40—60年代,哈佛学派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范式。

本文试图将SCP范式引入我国语言培训产业的分析,对我国语言培训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竞争行为与经营绩效作简单阐述,并由此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2 SCP范式分析

2.1 语言培训产业简介

我国外语培训行业起步于上世纪末,发展于世纪初。刚开始基本所有的培训机构提供的是英语培训,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与更多的国家有了各方面的往来,英语培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小语种——如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和东南亚各国的语言越来越受到青睐,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发展起来。我国外语市场的总体规模非常庞大,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报告,目前我国外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已经达到300亿元,全国的外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60,000家,而且我国外语培训的市场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的增长。

外语培训行业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呈现出细分化,从开始的单纯教授语法、发音、听力等基本内容,发展到现在包括职业英语、IT英语、考试英语、商务英语、口语等各种有侧重点的授课方式。随着中国人外语学习更加趋于理性、实用性,一些注重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综合外语课程、口译、口语等培训项目,将成为外语培训市场的热点。商务外语以及采用外语授课的管理、财会等培训项目,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白领和专业人士。

2.2 市场结构

2.2.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表示在具体某一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所拥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很多,其中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便易行的衡量指标,它指某一具体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资产额或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比重。

目前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也已达到了5万家之多,并且市场集中度仍然显得偏低。经调查,排在首位的新东方集团仅占全国英语培训市场的5%左右。全国市场未来几年还会处在群雄逐鹿的市场格局划分竞争当中。从单个区域市场来看,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城市的产业集中度较高,一般排位靠前的外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EF英孚、环球雅思、李阳疯狂英语、華尔街英语、灵格风国际语言等,合计能占到整个市场的50%以上。

2.2.2 进入壁垒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指出,进入壁垒可以理解为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而非已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一种额外的生产成本。

现在英语培训市场最低的门槛可以低到只要能请到懂英语的大学生,拿出几万元启动资金,然后打着几个故弄玄虚的口号,就可以办英语夏令营甚至培训班。市场整体良莠不齐,急功近利的心态十分严重。

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壁垒,总起来说,进入退出壁垒包括以下几点:

2.2.2.1 政策性壁垒

我国的民办教育法规规定:民办学校校产不可以转让、拍卖或抵押,办学收益不能用于其他投资,同时规定投资者的投入只有在教育机构被解散时清偿学生的学杂费、教职工工资和其他债务后才能返还,使投资教育的退出成本极高。

2.2.2.2 资金壁垒

新进入者不论多少总要有初始启动资金,虽然外语培训产业的启动资金可以很低,但是不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借款,依然是壁垒。

2.2.2.3 规模壁垒

当培训机构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可以保证办学经费的稳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形成品牌效应,能够吸引更多更优的生源,从而大大降低学校的运营风险。而新进入者则没有这种优势。

3 市场行为

3.1 价格行为

价格大战的战火还没烧到外语培训行业,虽然行业竞争激烈,但各培训机构都没有明显的降价行为。但大部分会采取免费试听、赠送教材等让利行为。

3.2 广告行为

广告是企业的一种非价格竞争行为,它作为信息披露的手段,能够向顾客传递有关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服务等多方面的产品特性信息,因此对于顾客感知产品差异、扩大顾客的心理偏好作用很大,广告是企业用来传递产品差异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常用手段。

外语培训行业的广告投入是很高的。而相较于电视广告而言,各培训机构更倾向于广告牌、传单等广告方式,还很有多英语培训机构的宣传媒体主要是报纸、网站、单张、免费讲座、免费视听等等,这是由广告受众决定的。培训行业的消费者大部分是公司白领、在校学生等,这类群体是没有很多时间看电视的,而除了公务员等相对轻松的工作,大部分也没有看报纸的习惯。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工作(学习)、应酬外,剩下的时间基本消耗在网络上。网络广告和路边的广告牌是最有效的促销媒介了,走在路上,随处可见新东方、环球雅思、剑桥少儿英语等机构的广告醒目的矗立在路边。而对于学生来说,传单无异于最实惠而又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毕竟广告牌和传单要比电视广告费用低很多。但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像新东方这种大型连锁机构的融资能力提高,规模增大,电视广告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3.3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可以扩大需求,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的需要,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了外语培训市场的细分。国内外语培训市场总值逐年提高,市场上外语培训企业进入白热化竞争状态。培训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价格、服务之争,而独特的目标群体、特色化的教学产品在如今外语培训市场专业化、细分化的发展趋势中越来越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的理性消费也决定了外语培训业必须走差异化道路。选择机会的增多让消费者日趋理性,要吸引足够数量的学习者,外语培训机构必须不断挖掘自身的独特之处,以拿手绝活去占领市场。因此,差异化的策略和特色经营成为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

3.3.1 企业商务语言培训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国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中国境内的中外企业都面临着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管理水平、培养全球化眼光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急迫任务,所以企业培训英语市场大有潜力可挖。

3.3.2 少儿英语培训

本土少儿英语考试主要包括全国少儿英语等级考试、清华少儿英语等级考试、上海市通用少儿英语口语星级考试、泡泡少儿英语等级考试等,呈现出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态势。进驻中国的国外少儿英语考试主要有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和伦敦少儿英语考试两种。

3.3.3 考试类语言培训

主要是四六级英语考试和考研英语考试。2006年开始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PETS即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应运发展。PETS是面向全社会、以全体公民(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外)的非学历性证书考试,主要测试应试者实际英语交际能力。

3.3.4 出国留学语言培训

主要是托福英语和雅思。托福英语主要的大品牌培训机构是:新东方学校、北京紫铭文化交流公司、环球雅思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学院、上海昂立进修学院等。主要雅思培训机构:环球雅思学校、新东方学校、新航道学校、北京雅思学校、戴尔国际英语学校、上海朗阁培训中心、澳际英语学校。

3.3.5 职业外语培训

近几年,外语培训课程日益细化,旅游英语、酒店英语、医疗英语、金融英语、会计英语、外贸英语、IT英语、法律英语等行业英语的兴起,为白领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具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除了市场细分外,各机构又有自己教学特色,教材、师资等各有特色,教学方式上也各出奇招,歌唱英语、全封闭式培训、英语沙龙、英语舞会、英语修学游等各种不同形式存在的英语培训班。

33.6 并购行为

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向着集中度逐步提高的方向发展的,外语培训市场也不例外。2008年4月17日,新东方宣布,与北京高考复读培训机构——北京铭师堂教育考试培训学校签订协议,新东方收购铭师堂60%的股份。铭师堂将成为新东方的一家子公司,但仍将保留铭师堂的品牌,在人员、业务等方面仍保留铭师堂原有模式。2008年7月29日,新东方集团宣布并购吉林省长春市同文高考培训学校,成立长春新东方同文高考学校。未来,高考复读将成为新东方重点开拓的市场之一。培生公司(Pearson)收购中国的两家民营英语连锁学校──乐宁教育中心(Learning Education Center,LEC)和戴尔英语(Dell English)。

目前外语培训市场的并购行为还是很局部的个别行为,对市场结构形不成什么影响,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并购会成为普遍现象,并导致市场的迅速集中。

4 市场绩效

4.1 国内培训机构竞争力

在培训机构选择意向调查中,除了老牌的新东方,华尔街、EF英孚、韦博、环球雅思外,来自英国的贝立兹、来自加拿大的戴尔特等洋品牌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外来机构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任何行业发展到成熟的时候,将出现高度整合和集中。与传统培训机构相比,洋品牌在“小班教学”、“外教授课”、“纯英语环境”、“自主选择授课时间”等方面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他们把传统的“上英语课”转变为“用英语上课”,给机构本身增加了核心竞争力和用户认可度,品牌至上、适度集中将成为未来英语市场发展的总趋势。

虽然目前国内教育机构市场占有率占相对较大比重,但如果不尽快改善教学方式,很可能很快就被抛在后面。

4.2 资源配置效率

在外语培训热的表象后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目前仅上海就有1000多家外语培训机构,其中教学质量有保证的正规机构只是少数,大部分是采用挂靠方式开展招生活动的“临时户”。二是培训课程过于雷同。大多数培训机构的课程研发能力不够,而是奉行“拿来主义”,拷贝别人的课程,导致培训课程“千人一面”的现状日趋严重。三是培训质量堪忧。据上海市消费者协会的消息,外语培训已成为目前消费者投诉的“火力区”。

5 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5.1 目前我国外语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有:

5.1.1 国内的培训教育市场集中度不高,连锁程度较低。全国性的权威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少,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5.1.2 企业成立时间短,连锁企业的教学改革有待深化。对于如何深化标准化运营,提高体系内管理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以打造稳固的连锁品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5.1.3 许多培训教育项目办学特色不鲜明,没有自身课程体系,耽误危害了学员的利益,并损害了市场信誉度;企业需加大课程及教材的研发。

5.1.4 潜在加盟商的投资热情有待激发。2005年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潜在投资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培训教育品牌感兴趣的潜在投资人占9%,低于餐饮、零售、体育健身、洗衣、家装等行业。原因可能是加盟培训项目需要人员素质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连锁企业的发展。

5.2 培训机构可以采取的对策有:

5.2.1 着眼一流,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

品牌已经成为培训机构赢得学员、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已经成为培训机构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

5.2.2 规范流程,完成培训项目战略布局

培训项目体现了培训机构的品味和价值取向,也体现了培训机构的战略发展方向,因此,培训项目布局要科学,有利于培训机构的持续性发展和滚动式发展。

5.2.3 突出特色,形成精品培训项目群

培训机构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要加强研发,开发、形成系列化的特色培训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序列)。

5.2.4 加强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培训机构应积极走出校门,与各方展开合作,建立政产學研一体化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从合作模式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5.2.4.1 与政府部门紧密联系,开展长线培训项目合作。

5.2.4.2 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职业、岗位资格认证培训。

5.2.4.3 与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认证培训。

5.2.5拓宽视野,创新国际教育培训合作模式

包括学历学位、与国外有关协会合作,引进有竞争力的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移植新理论和新课程、出国进修等。

5.2.6 立足发展,实施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以能力为导向,制定有效的员工素质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养、提高员工的培训市场需求调研能力、招生渠道及市场开拓能力、培训项目策划设计与开发能力、组织优质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的能力、沟通协调和培训管理能力等。

げ慰嘉南:

[1] 马永斌,吴志勇.中国培训市场分析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发展报告,2005

[2]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2008年语言培训行业研究报告,2008

[3] 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我国物流产业组织研究 篇4

1 物流产业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对物流产业的基本认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也有人认为物流产业并不构成一个独立产业。关于物流产业的界定,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①王佐《论物流产业研究——兼论物流企业的界定》认为:物流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产业,运输、仓储、货代、船代等早就作为独立的产业或行业而存在,物流业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商贸流通业的范畴。

②张圣忠提出了物流产业属于一种概念产业,是指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以整体优化理念为指导的、系统化的概念产业。

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协会在《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2007)》中将物流产业定义为:以物流服务为产品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或单位的集合。

④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的汪鸣先生则提出物流产业是“复合产业”的概念,认为物流产业是“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集成”。

2 基于SCP范式的我国物流产业组织分析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恩(Joe S.Bain),他指出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结构关系,即生产同一类产品(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贝恩教授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著名的SCP范式,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要素构成。

2.1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也就是指特定的市场中,企业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影响物流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2.1.1 市场集中度

我国物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不大,单个公司所占市场的相对比重非常有限。我国物流市场基本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并存在过度竞争。根据贝恩对产业结构标准的划分,我国物流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属于微粒市场。目前中小型物流企业数目较多,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市场的竞争加剧,物流市场将进行新一轮的整合。

2.1.2 产品(服务)差异化

我国物流产业处于发展时期,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从产品差异化程度上体现出了二元化结构,即传统服务供应能力充足甚至过剩,物流服务内容有限,功能单一,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不能提供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难以形成产品差异化;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供应能力缺乏,产品差异化水平显著。

2.1.3 进出壁垒

物流市场在进入退出壁垒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二元市场结构的经济特征。我国物流市场的低端市场进入壁垒无论是产品(服务)差异的壁垒、绝对成本优势的壁垒、政策法规壁垒还是规模经济壁垒都很低,进入高端物流市场的企业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和强大的资金支持,所以其进入壁垒则较高。

物流产业的退出壁垒主要表现在沉没成本壁垒,在物流企业退出市场时,大多数的设备难以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销售出去。所以,物流产业沉淀成本壁垒较高。同时,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产值的职工人数较多,这一方面使得我国物流产业的生产效率低,经营效益不高,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物流产业的解雇费用壁垒也较高。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体制逐渐转变、完善的阶段,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尚不完善,造成产业转移困难。对于物流业这样的劳动力和资本都相对密集的产业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体制政策法规壁垒也较高。可见物流市场的退出壁垒较高,这使得物流企业在过多地进入低端市场以后既不能成功地向高端市场转移,也不能顺利退出,从而造成中国低端物流市场的过度进入现象。高端物流市场由于进入壁垒较高,不仅没有出现过度进入,反而发生竞争不充分的现象。

2.2 市场行为

企业市场行是指企业的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或给定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外部经济信号做出的经常性和规范性的反应。物流业的市场行为是指物流企业根据物流产业内的供求条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市场占有率或其它战略目的而采取的策略行为。物流市场行为通常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2.2.1 定价行为

我国物流企业大都采用成本加目标理论的成本加成定价方法,我国物流市场集中度低,竞争激烈,没有哪个企业能对市场价格起决定作用。低端物流市场打价格战,利润空间较小;高端物流市场在高附加值业务环节有较高利润。我国物流市场基本属于竞争市场,物流服务供给相对过剩的市场供求状况也使得物流企业只能采用成本加成定价,而不大可能采取价格领导或是价格歧视的定价方法。此外,成本加成目标利润的方法,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利润,从而能够全面顾及企业所有者希望保证投资回报率、经营者希望保证经营利润、职工希望保证个人收入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物流企业自身的成长。

2.2.2 产品策略行为

①有关技术开发方面的策略行为

我国物流企业加强技术开发的策略行为倚重于:物流企业根据市场前景和技术发展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改善生产技术,提供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我国物流企业目前普遍在积极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设备及条形码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数量。

②有关广告宣传和各种销售服务活动方面的策略行为

我国物流企业在广告宣传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但也有一些较为专业化,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企业已逐渐开始注重客户关系管理,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进行关系营销,并提供更多附加服务,比如产品追踪、自动补货、收集信息等。

2.2.3 组织调整行为

在产业经济学中,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主要指的是企业间的兼并行为。企业兼并可以从存量上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优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对于我国物流业这样的新兴产业:一方面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兼并衰落、弱小企业获得其资本存量,扩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衰落、弱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被兼并,避开较高的退出壁垒,顺利退出物流业,从而使物流业的市场结构得到优化。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业中的企业兼并行为还很少,一是优势企业的力量不够壮大,优势不够明显,大部分企业还仅处于维持经营的状况,没有实力实施兼并行为;另外就是地方保护势力的行政干预使得企业兼并难以顺利实现。

2.3 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物流市场绩效反映了物流产业运行的综合效率,并反映出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程度。本文用如下四个指标来评价我国物流业的运营绩效:

2.3.1 资源的配置效率

根据物流行业报告,近年来,物流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加,但利润率水平变化不大,低端物流市场的利润率大多在5%左右,高端物流市场的利润率较高。现代物流业对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效果正在逐步实现,物流产业开始由粗放式经营阶段向集约式发展。

2.3.2 规模结构效率

我国物流业的产业规模结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大部分物流企业没有达到规模经济。33.6万家物流企业中只有中外运、中储等少数几家原有国有大型运输和仓储企业达到了一定的经济规模,但同国外的物流企业相比,我国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物流企业。

2.3.3 技术进步程度

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我国物流信息化程度整体上还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另一方面,自动化、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透层次较低。

2.3.4 区域物流能力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的地域集中度很高,近80%的收益都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影响区域物流能力因素是区域内部的生产能力,第二影响因素是区域内部的贸易能力,第三影响因素是区域流通作业力。

3 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作为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应当使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物流服务业的进步和发展。

3.1 制定和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培育物流需求,促进物流企业的成长

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将物流管理从生产过程和主业中分离出来,社会的物流需求还不充沛。当今时代企业主要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提倡将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而企业只做自己最擅长、最关键的业务,进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扶持我国物流企业尽快成长,建议在物流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实行低税率,并且避免重复征税,进行统一核算、统一纳税,实行一个利润中心,这样将会有助于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作业效率。

3.2 实行物流资源整合,提高物流业的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我国现有的物流资源已经很丰富。我国现在现代物流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其差距就表现在整合方面,即如何把已有的存量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如何使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运转迅速的供应链体系,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形成一种快速的流程,来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有效地整合,物流产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完整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物流服务,为顾客创造满意的价值,并且能够提高物流产业的运行效率,创造竞争优势。

3.3 制定统一的全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改善物流法制环境

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管理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分别由铁道、交通、民航、内贸等不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这些部门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扭转这一局面,就要加强协调,做到全面统筹,整体布局,经过认真切实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之后,制定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的全国性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一个统一开发、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并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抑制低效的小规模物流企业过多、多滥地扩张,同时,鼓励物流企业进入高端物流市场展开市场竞争。

3.4 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制订适合物流行业的作业标准

物流标准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实现物流运作系统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对于保障物流活动的通畅,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和流通费用,以及提高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制订适合物流行业的作业标准,在经济开发地区重点扶持示范性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引导这些物流企业实现物流现代化、智能化和标准化,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物流资本的运作效率。

摘要:物流产业是我国近年来重点培育的新兴基础产业,它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关系到其他产业的发展。文中运用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的SCP产业组织理论框架来考究我国物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揭示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建议。

一小时校园体育体育活动组织方案 篇5

组织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更加深入的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增强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为主题的课间体育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二、领导机构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于子廷

副组长:马志红

组员:全体班主任 体育教师

(二)学校领导机构

“阳光60分快乐大课间、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管理与组织是一 项涉及到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体育教师的一项系统工作。因此,我校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级领导、政教处、体育组参与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日常管理。

三、工作重点

1、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时。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2、在学习日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从下午第二节课后3:05至5:05安排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课作为学生体育锻炼,从课时安排上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达标。作计划,统筹安排学校体育工作,抓好学生

课间体育活动。

①学校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安排统一的课间操(跑操),下午

第二节课后统一安排大课间活动。

②开展经常性课余体育锻炼和多样性的学生体育竞赛,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益和质量。

③每学年组织全校性的、综合性的田径运动会。

3、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组建学生乒乓球兴趣小组、小足球兴趣小组、跳绳、踢毽子、乒乓球等兴趣小组,成立班级篮球队等,充分体现课外活动的全员参与性。

四、课外体育活动的宗旨

1.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

3.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长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4.学会友好合作,形成积极进取、有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培养 学生团队精神。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具体措施

1.成立课外活动领导小组,加强课间活动的管理,确保课间活动顺利施和有效的进行。

2.课外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安排,确保课外活动长期可持续的开展。任何教师不得将课间活动随意改动、或者用于其他安排。

3.完善课外活动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证课间活动的质量。

4.以班为单位,做好课间活动学期总结,积累经验,相互借鉴。

六、课外活动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课外活动的内容也随着变化而变化。其内容如下:第一段课间活动时间(上午)主要是以集体进行广播操、跑操。下午分班进行:游戏、篮球、乒乓、长跳绳、短跳绳、橡皮筋、羽毛球等多项活动内容。

如果下雨,各班的指导教师轮流辅导下列内容:

1. 总结近期的课外活动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讲一些体育名人锻炼身体的有关故事。

3、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及体育锻炼常识。

七、课外活动的形式

课外活动集中统一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分班进行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活动的场地、发放器材,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使所有的学生动起来。

八、课外活动的要求

1.辅导教师按时到场,不得随意缺席,迟到。

2.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充分准备,认真辅导,师生一起参与。3.各班必须按照指定的地点,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进行活动,做好各班的安全工作。

4.各教学班按时归还器材,爱护器材,故意损害器材者,视其情况批评、教育、照价赔偿。

5.辅导教师应根据学校推荐的内容进行活动,也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合该年龄段的项目进行活动。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阳光60分快乐大课间、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用英语组织的体育活动 篇6

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的生活,幼儿处在游戏期,他们在游戏中成长。而体育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灵敏协调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模仿力强,而心理障碍少,他们尤其对语言敏感,既乐于感知,又善于模仿,对于幼儿来说,体育游戏是娱乐,也是学习,是他们解决身心发展过程诸多矛盾的主要途径,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与学的过程中成长。用英语组织的体育游戏是以英语指令为载体开展的主题活动,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学习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指令的英语表达。用英语组织的体育游戏,正符合了幼儿爱玩好动的特点,可从帮助他们在玩的同时学习语言。体育活动中既有大肌肉运动,也有小肌肉运动,即可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室外进行,即使是短时间的接触游戏,也可是长时间的锻炼,幼儿随时随地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在体能和语言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用英语组织的体育游戏动作性强,便于儿童参与、模仿,体育游戏中动作的成分多,而语言的成分相对较少,且往往与动作有关,靠动作来体现。进行这种活动,幼儿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游戏中,使他们在愉快。情绪的支配下感知、接受那些为数不多的英语词句。但如果仅仅是玩,在活动中幼儿不需开口,那么幼儿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实际上,用英语组织的体育游戏在许多情况下是与音乐游戏或儿歌游戏相结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就可以边唱边玩、边念边玩,从而达到双语教育目的。

二、将英语运用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具体做法

1选材。幼儿英语教育要求我们排除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抛弃那些过高的语言目标要求、无效的操作模式及单词、语法、句式等教育内容,但同时又要有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活动目标。每次活动锻炼何种素质能力,培养何种英语能力以及有没有可能用英语组织体育游戏等等,这些都应予以考虑和计划,这些目标应是明确的、简单,易学的、符合幼儿实际的。因此,每次活动还要设计主题明确、感染力强、游戏性强的情境,例如:活动《Bump and Bump》中,幼儿每次在听懂教师口令后,就用与小伙伴相互接触肩膀、膝盖、脚的动作就能完成口令,幼儿在轻松而有趣的氛围中很容易就完成了英语指令,从而达到了活动目标。又如(Rabbit and wolf)这个游戏情节幼儿非常熟悉,不需要老师多加讲解,幼儿也知道狼追小兔时,小兔要赶快逃跑,所以游戏时幼儿一听到“Wolf is coming!” 的口令,并看到“狼”出现了,幼儿就赶快学小兔跳逃跑了。

2组织方法。用英语组织的体育游戏与用汉语。组织的体育游戏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的分类方法却是相同的。如按基本活动能力分类,可分为走的游戏、跑的游戏、跳跃的游戏、投掷的游戏、钻的游戏、爬的游戏等。按身体素质的培养分类,可分为力量游戏、耐力游戏、速度游戏、灵敏性游戏等。无论哪种类型的游戏都包括一定的规则,而且规则在体育游戏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幼儿对游戏规则不理解、不明确,那游戏就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所以规则一定要交代清楚。有些游戏规则简单、动作示范性强,教师稍加演示,幼儿即可从教师的动作,表情中领会到游戏规则,这些游戏就可通过环境的创设、教师的动作示范等方法直接用英语进行,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借助相应的教具,辅以角色模仿活动,向幼儿展示英语活动的内容,引导幼儿观看、思考、想象、活动,明确英语体游戏的具体内容,在意识和行动上自觉靠近目标,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英语知识。例如:反映社会生活的游戏“Red light and Green light”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十字路口,并打扮成警察,手拿红绿灯站在指挥台上,而幼儿每人套着一个大纸箱做成的汽车当司机,游戏时用英语交代游戏规则,幼儿通过逼真的情境展示和精美的道具使用,已能大概了解游戏的规则,接下来幼儿通过教师扮演的交警手势表演,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游戏。

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 篇7

1.1 保险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保险产业是指保险企业的集合或者是以保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经营管理系统。保险产业作为金融产业的一部分, 首先具有金融产业的基本特征, 包括保障性、金融性、国际性、服务性、公共产品属性等。此外, 保险产业又属于自然垄断产业, 它还具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沉没成本大、有统一的技术经济标准的特征。

1.2 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以来,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2010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1亿元, 比2009年增长30.4%。从保费收入构成的情况来看, 保险业务结构更趋合理, 其中, 财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895.6亿元, 增长35.5%;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679.5亿元, 增长29.8%;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77.5亿元, 增长18%;意外险业务275.4亿元, 增长19.7%。

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 由人保公司独家经营到多家经营, 到有了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和保险同业组织等, 并且险种越来越多, 保险服务对象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2006—2010年, 中国保险公司由93家增加到146家, 保费收入由0.56万亿元增加到1.45万亿元, 总资产由1.97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 资金运用余额由1.78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 (详见表1) , 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 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尽管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就国际横向比较而言, 无论规模、赢利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存在差距, 2010年, 我国保险深度为3.7%,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保险密度约为165美元,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 也落后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 更存在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保险企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偿付能力不足、资本金缺乏等诸多问题。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 经整理得到。

2 保险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中SCP (市场结构 (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 的分析范式和相关理论, 首先对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主要以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等为分析指标, 考察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结构类型以及各种市场关系。

2.1 市场集中度

考虑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 本文选取市场集中度指数CRn (Cnocnetartion Ratio) 来测度我国保险产业市场集中度。其中, CRn中的n分别取4、6、8三个值, 分别测度近年来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 结果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的数据计算。

可以看出, 2002—2010年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呈现如下特征和变化趋势:

(1) 市场集中度很高。我国保险产业的CRn指数很高, 2010年财险和寿险的CR8值分别为81.21%、87.57%。根据瑞士Simga的统计资料, 保险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的市场集中度平均在20%~40%, 与国外保险市场的集中度相比较, 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极高的。

(2) 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CRn指数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表明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正不断下降。近年来其他保险主体开始进入成长期, 正不断拓宽其业务范围和生存空间, 使得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快速提高, 市场由极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垄断的局面有所缓解, 市场份额分布的差异在缩小。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 中国寿险业和财险业都已从2004年前的寡占Ⅰ型发展到2010年的寡占Ⅱ型, 下降趋势很明显。

2.2 保险产品的差异化

我国目前保险产品差别基本上以主观差异为主, 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品牌的信任程度不一、公开媒体的广告和业务员的主观推荐。另外, 由于国内投保者的保险知识欠缺, 对保险产品的辨别与比较能力较差, 也是形成主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国保险产品的客观差异程度较低。首先就险种的结构而言, 基本特点是产品品种单一, 险种同构率高达90%。其次就险种创新而言, 更新率也不高。我国保险产业的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种, 若以此来计算我国保险险种的更新率只有17.6%左右, 远低于国外的发展水平 (瑞士、英国等更新率为23%) 。

2.3 市场壁垒

2.3.1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1) 经济性进入壁垒。

我国保险业经济性壁垒主要有:一是资本金壁垒,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 而且必是为实缴货币资本。同时必须将注册资本的20%作为保证金, 存入监管部门指定的银行, 不得随意动用”;二是规模经济壁垒, 保险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 规模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与风险管理成本。

(2) 法律和政策进入壁垒。

法律和政策进入壁垒主要有:①根据我国《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立的严格的许可制和审批制;②经营范围壁垒, 保险业经营范围方面总是面对一定的制度性进入壁垒。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不断发展,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以及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在销售网络、资金管理和风险分散等方面的趋同性使分业经营逐渐成为约束保险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从实际的情况看, 法律和政策壁垒是我国保险业最主要的壁垒。

(3) 社会性进入壁垒。

考虑到保险产业的特殊性, 我国对外资或私人资本进入保险产业均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 使得保险产业具有较高的社会性进入壁垒。尽管在我国加入WTO后, 保险产业的社会性进入壁垒正逐步降低, 它仍是我国保险业的主要进入壁垒之一。

2.3.2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的退出壁垒

阻碍企业退出的各种因素称之为退出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说, 保险企业的退出不仅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也是保险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合理途径。

(1) 经济性退出壁垒。

由于保险公司的各种营业设施具有一定资产专用性, 退出市场时有一定转让损失即沉没成本。但这种退出壁垒目前在我国保险产业表现还很不明显, 因为保险公司经营设施特别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权在目前还是一种稀缺资源, 退出时的沉没成本并不会很大。

(2) 法律和政策性退出壁垒。

目前, 我国保险企业退出市场可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 缺乏专门针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企业退出市场的具体规定。而且可以看出, 针对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规定仍然比较模糊。

(3) 社会性退出壁垒。

我国保险产业发展至今, 对于保险企业的退出, 遵循了谨慎性原则。针对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产生的负面效应, 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 通过设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利益, 降低保险公司退出的社会壁垒。但是由于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集中度既反映出较少的保险公司控制着较多资源的事实, 也揭示出保险公司由此而累积了大量的经营风险和社会信用风险。

3 保险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3.1 价格竞争行为

长期以来, 保险企业的定价行为缺乏足够的自主权, 受到严格监管政策的约束, 难以自由地利用产品价格进行竞争。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实行费率管制, 不但规定保险费率和条款必报保险监管部门批准, 而且个别险种还严格执行全国统一颁布的条款和费率, 不浮动。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保监会逐步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化, 价格行为在我国保险市场开始发挥作用。从保险费率来看, 随着大量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市场竞争加剧, 保险费率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开始得到运用, 有效提高了保险市场的经济绩效。但由于我国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尚薄弱, 对险种的认识模糊, 在购买保险时一味关心价格而不关心保险合同是否符合自己独特的风险需求, 再加上各保险公司“搭便车”的模仿战略, 使得不少保险公司片面依赖价格竞争, 不仅提高了公司经营成本, 降低了服务效率, 而且加大了行业风险, 破坏了市场秩序。

3.2 非价格竞争行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大量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更加剧烈, 其非价格行为主要有产品创新行为、广告行为以及兼并行为。为了扩大产品差别,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越来越重视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例如许多保险公司专门针对女性开发的险种、专门为儿童开发的众多险种, 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在促销手段上, 开始把广告宣传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 进行差别化营销, 利用各种媒介和媒体加大咨询、服务的宣传力度, 使新险种尽快投入市场;销售方式上, 开始利用多种营销手段主动出击;在业务处理流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含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由于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兼并行为还没有发生, 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市场的对外开发, 兼并行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行为之一。尤其是现实中, 我国保险业中多数保险公司都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有些公司还存在小型化、区域化、分散化的特点, 这为兼并收购提供了一定运作空间。

4 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学中, 市场绩效反映的是整个产业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 由此我们从全行业保险公司的利润状况、承保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4.1 保险公司利润状况

2010年, 保险公司利润总额为831.25亿元, 同比增加300.66亿元, 增长56.67%。其中, 财险公司利润总额为225.59亿元, 同比增加190.5亿元, 增长542.9%;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为476.39亿元, 同比增加41.81亿元, 增长9.62%。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趋于竞争, 保险公司所获得的超额利润逐渐变小, 这将使我国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4.2 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分析

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因此, 保费收入及其增长情况能反映保险公司在市场拓展能力、产品与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等方面的实力, 二者呈现正比关系。2010年, 全国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97亿元, 同比增长30.44%, 增幅较上年上升16.61个百分点。2010年保费规模是2000年的9.03倍。由此可见,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不断加大以及保险公司规模的扩大, 我国保险业的承保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保险市场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5 保险监管制度

虽然政府监督管理在各国保险业中十分普遍, 但中国保险业的监管是最严格的, SCP之间的关系受政府制约严重, 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第一,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 我国自1995年颁布保险法后, 保险监管逐步法制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 已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体系, 包括《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暂行) 》、《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 (暂行) 》和《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另外, 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对各险种的管理规定。保险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使保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规范保险秩序, 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应看到, 我国保险立法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 从政府监管来看, 政府监管亟待改善, 管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一方面约束过强, 影响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我国现行保险监管从整体上讲仍然属于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严格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 保险监管仍处于被动监管状态, 保监会尚未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其一, 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管理人员、设备缺乏;其二, 监管重点还在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手续费标准等方面, 对保险偿付能力准备金、再保险等方面监管不够。这样就制约了保险监管职能的行使, 致使我国保险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 这些都表明需要转变政府监管方式, 开放市场, 将市场壁垒逐步降低, 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保险行业进行竞争。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其一, 从市场结构来看, 就集中度而言, 我国的保险业属于寡占Ⅱ型市场, 也就是垄断性很高的市场。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调, 但是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 特别是保险业“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不断下降, 保险市场结构将趋向于合理化。从产品差别看各保险公司产品差别较小, 以主观差别为主。从市场壁垒看, 目前无论是进入壁垒还是退出壁垒都较高, 使得竞争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注意, 这是由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尽管保险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 但我国保险企业的小规模现状决定了我们面临的主要不是垄断问题, 而是发展问题。

其二, 从市场行为来看, 寡头可以运用限制性定价驱逐竞争对手, 但是保监会对保险费率的监管使得它不能自由的运用这些价格竞争行为。在广告行为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 各市场主体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这些正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所具有的特征。而兼并行为更是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是随着大量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一方面将使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将会促进新市场的开发。外资在市场上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迫使我国保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尽早实现产品创新和升级。

其三, 从市场绩效来看, 发现无论是从赢利能力、承保能力, 还是从成本费用、资金运用角度, 我国保险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水平总体不高, 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但随着外国保险公司的不断进入, 将促进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以及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从而不断扩大我国保险市场的容量和完善保险市场的结构, 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强大动力从而提升中资保险企业的总体水平。

6.2 政策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6.2.1 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

一要对现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保障金管理及运用和再保险中的有关条款不适应新的《保险法》的规定加以修改;二要根据新的《保险法》的要求, 制定《保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保险保障金管理办法》、《再保险管理规定》, 对业务的操作进行规范;三要建立我国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方式、程序和科学的保险保障制度, 规范保险市场的进入、退出, 并在保险人出现偿付能力危机时保护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四要在引进发达国家财务报告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全国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法定会计原则及保险风险的评价、预警、监控系统;五要建立优化的、鼓励保险创新的税收制度。

6.2.2 建立适合的监管模式, 调整监管重点

从前面对保险产业组织的研究, 我们认为要建立一种审慎和逐步放开相结合过渡性的监管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为此, 必须构建好三个层次的基本框架:首先是立法机构制定的一系列法规, 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法律框架来明确行政机关在监管市场时的职责;其次是法院, 其依据有关的法规来解决保险人和决策者之间出现的争端, 并对违规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最后是中国保监会, 其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以及准立法和准司法权。在此基础上, 最终形成完善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 以实现保险监管的稳定性、效率以及适度保护民族保险业的目标。

就保险监管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而言, 监管部门应该本着既要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的原则, 及时调整监管内容和重点, 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 并加强监管部门的联系, 关注业务交叉的动向, 做好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以此来适应监管对象的变化, 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摘要: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同时结合一些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指标, 运用历史和现实、定量和定性以及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保险产业组织, 发现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有所下降, 但是市场行为未得到改善, 市场绩效未明显提高, 结构、行为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制建议。

关键词:SCP范式,保险业,产业组织,政府规制

参考文献

[1]江生忠.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3]肯尼斯·W·克拉克, 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中译本)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4]孟昭忆.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7]魏华林, 李开斌.中国保险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8]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 (1979—2003)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9]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 (8) .

[10]张芳洁.中国保险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11]朱俊生.中国保险业转型期发展研究:结构、效率与资源配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策略研究 篇8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虽然当前社区体育也逐步成为城市社区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但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管理制度,还是在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当前我国急需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的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找出阻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发展的因素, 发现改善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的因素,进而为推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的现状

1.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

1.1.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机构

组织机构是一个组织开展活动的程序体现,一个组织机构设置的科学与否对于组织的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与其行政机构相一致,是以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三层管理组织,但是各个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在社区体育组织活动中职责,这导致了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制度的缺失。

1.1.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体系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城市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内的文体活动,还都是以自愿性为原则,社区居民愿意参加就可以自动参加,不愿参加也没人专门的管理,同时各个社区内的体育活动类型单一,缺乏吸引力和科学的组织服务。

1.1.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体系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并没有专门的人才进行指导,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基本上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或朋友间的相互指导,没有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帮助,总得来说,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指导服务体系处于缺失状态。

1.1.4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信息服务体系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含义是指社区体育服务信息的流通。城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社区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的宣传。宣传力度大,社区居民的关注度高,就能够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是,大多数街道办事处只是简单的在公告栏内贴公告的形式进行宣传,这样的宣传力度小,影响力低,社区居民看到的可能性小,起不到宣传的真正效果。

1 . 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2.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人员资源

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人员是开展好社区体育的保障。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专业的体育活动组织人员进行全面的负责和运作。但是,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资源状况缺失,大多数城市社区中并没有专业的的社区体育人才。

1.2.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金资源

钱财是开展一项活动的基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建设加快,但是当前我国的社区体育资金资源并没有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资金来源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来源方式。

1.2.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资源

场地资源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础。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开展的场所一般在社区的全民健身路径、社区周围的公园、社区周围的广场等开展。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社区的居民还不能够较好良好的利用这些场地资源。总体分析,当前社区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场地资源还不充足,不能满足广大城市社区居民的继续体育锻炼需求。

2当前影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发展的因素分析

2 . 1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责权划不一致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存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等问题。在健身点有计划组织一些活动上报请求拨款、人员技术支持时,没有明确的机构和责任划分,无法及时、快速、明确的去解决这些诉求,很容易让前期活动计划无法实施。而管理组织的松散,也容易产生一些安全死角,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例如:很多公园附近的居民进行锻炼的时候就是到公园里进行锻炼,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而河水旁边没有安全救助器材,极易引起不安全事故;健身路径器材坏了,谁负责维修, 谁负责管理等等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社区体育组织机构责权划分的不明确。

2 . 2城市社区体育法制建设不健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社区体育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制制度。社区体育的法制制度建设呈现明显的滞后发展状态。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这最终导致了社区体育的发展无法按照有序的情况顺利开展和运行。

2 . 3城市社区体育经费来源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经费来源形式总体来说较为单一,经费来源形式的单一就导致了经费总数的不足,经费总数的不足就导致了社区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许多活动和人员受制于经费而无法开展,最终导致社区体育的发展处于一个缓慢乃至停止的阶段。

2 . 4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中的管理者多不是专业的, 多是兼职的。他们虽然对于社区体育活动有着积极的热情,但是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管理才能。许多社区体育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承担其自身应该肩负的责任,这就导致了社区体育的发展所到了加大的制约。

3加快建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的策略研究

3 . 1加快城市社区体育法制建设进程

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以有法可依为依据,因此,在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尽管完善相关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法律法规, 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治文件,去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进而建立完善、科学的社区体育组织服务管理体系。

3 . 2进一步优化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机构松散、运行不流畅等管理问题,须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情形下,加快组织和管理机构的建立和优化。使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运行制度和运行机制,使社区体育的组织成员可以清楚的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

3 . 3多种形式加大城市社区体育宣传力度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开拓社区体育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和选择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宣传形式和宣传途径,进而逐步提高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3 . 4步拓展社区体育经费来源的渠道

社区体育管理组织机构要多方面的拓展社区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团体参与到社区体育锻炼中来,使社区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 . 5进一步加打社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社区体育人才培养对于社区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尽管我国社区体育在发展中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培养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高校中加大社区体育的人才培养,进而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

4结语

社区体育作为一项在社区内开展的城市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对于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价值。但是,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存在管理制度缺失、运行机制不流畅等问题,因此,必须从组织管理、法律制度、经费来源、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促进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摘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对于培养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推动价值。本文采用文献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的组织管理为研究切入点,在深入的研究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策略,希望通过此研究可以加快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

体育产业组织 篇9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很多产业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 虽然我国的钢铁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 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 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却不甚理想, 不相匹配。究其多方面原因, 产业组织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从世界各钢铁强国的发展之路来看, 合理化钢铁产业组织是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所谓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就是在一国产业组织成长过程的特定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下, 通过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间组织的优化, 使产业内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产业组织基本形态 (市场结构) 和产业组织形式 (企业间组织形态) 的选择是其中心问题。

1调整产业组织政策, 提升产业自组织能力

我国的一些产业与国外相比, 在资源 (尤其是高级资源) 、能力、知识等方面不具备优势, 在短期内又难以提升。因此我们在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要注重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 充分认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环境因素和竞争力的关系, 着手优化产业组织。从中国钢铁产业来看, 国家的钢铁产业政策及产业组织结构还没有较好起到最优资源配置作用, 中国钢铁企业在市场“自组织”能力不强。因此, 产业组织政策调整主要就是要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来提升产业的自组织能力。

1.1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 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对我国钢铁产业而言, 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 , 就要解决钢铁产业因过度竞争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具体来看, 有效竞争应该是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 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形态, 也是一种在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干预下的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协调有机结合的市场行为。通过一些学者对发达国家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规律研究, 发现大多数工业产业只有形成“寡头主导, 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 才能长期保持高的国际竞争力。日本钢铁产业就是形成以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等寡头主导, 大量中小企业与之共生的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 使日本钢铁既充分享受到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 又始终保持创新竞争活力。

1.2降低行政性壁垒, 是形成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结构的关键如前分析, 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竞争力不够强, 正是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 企业的“自组织”能力难以发挥完全。有效竞争取决于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 而竞争活力又取决于市场竞争度, 市场竞争度又由市场集中和进入壁垒相互联系共同决定。我国钢铁产业之所以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实现差, 关键在于存在行政性的进入和退出问题。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的实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 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 在产业组织结构的自发演进中实现, 政府要为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不能替代市场、人为安排一种产业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下, 进入与退出是产业主体的“自组织”行为, 这是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关键。我国包括钢铁产业的许多产业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都存在的在一个较突出的问题, 即产业进入过度而退出刚性, 带来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差、地区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严重等状况, 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这与我国地方政府的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于打开行政壁垒、放开竞争, 这是培育和增强我国钢铁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取向。总而言之, 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效果就是做到使产业组织即有竞争性又具有组织性, 既反对大些企业垄断, 又要防止中小企业的无序竞争, 即形成有效竞争局面。其目的不是刻意一味追求“集中度”, 而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去引导、规范企业自组织行为。

1.3钢铁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取向针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具体情况, 为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有效竞争格局, 应该在钢铁产业组织政策上有所调整。

1.3.1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构筑适度的进入壁垒, 遏止过度竞争, 改变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壁垒过低是必要的;也要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 降低退出壁垒, 让在竞争中面临淘汰的企业能够顺利尽早退出, 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注意调节以“集中度”控制为目的的进退管制政策思路, 向注重“技术创新”政策思路转变。

1.3.2引导企业集团进行“自组织”形成。除进入退出管制政策的调整外, 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我国钢铁产业总量增速飞快, 但成本上升急剧, 造成整体利润率却下滑。想要扭转局面, 获得更大的市场绩效, 就必须要整合现有产业内部资源, 提升行业控制力, 实行集团化合作, 走规模经济道路, 实现钢铁市场向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转变。在整合现有生产能力, 促进钢铁企业集团形成过程中, 应改变过去政府行政安排的方式, 充分发挥企业自组织的行为能力, 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1.3.3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整合。随着我国钢铁需求扩张出现的原材料、燃料供应, 运输紧张及供需矛盾问题, 迫使我们必须关注钢铁业上下游关系的调整, 有必要还应鼓励企业走出去。

2创新产业组织形式, 提高产业组织竞争力

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对产业内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 而产业组织能力的形成与积累是伴随着产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因此, 通过创新产业组织形式,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提高产业组织能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1产业组织形式的演进产业组织形式演进来看, 制造业逐渐从纯市场、纯科层企业向准市场的企业共生网络组织演进。企业共生网络是企业之间不采取合并行为 (外部组织内部化) , 而是利用资本、技术、人事等多种纽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的网络组织形式, 如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等。它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 使产业组织更加协调, 既有利于克服企业过大、市场过于集中造成的效率损失, 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积累“共同知识”, 培育产业组织能力。对产业组织形式演进进一步观察, 可发现企业网络组织以是以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来实现。聚集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具有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及区位优势等作用。结合产业空间聚集的特征, 这种网络组织形式往往又体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 其在成本、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所体现竞争优势已越来越引人关注。以日本钢铁业为例, 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特点就是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洲五大工业区。1976年, 该区域内钢铁生产量占全日本的87.3%, 消费量占83.9%。

2.2我国钢铁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对于钢铁业这种长流程生产模式的产业, 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快速提升其国际竞争优势。因此, 提升钢铁产业组织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对策, 就是要尽力促进钢铁产业的集群发展。

2.2.1充分认识钢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打破“省界经济”约束。我们分析了我国产业组织的“自组织”能力低, 产业组织政策的“他组织”效应差, 有效竞争的结构难以形成, 与我国体制问题、与“财政分灶吃饭”等造成的地方政府的过度行为密切相关。在钢铁产业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存在“小、散、乱”的格局, 缺乏效率而又重组困难, 体现出浓厚的“省界经济”特色。在现有体制下, 中国钢铁产业集群化存在较大的体制阻碍。因此, 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组织形式创新, 发展钢铁产业集群的体制前提就是要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 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整合。

2.2.2对现有钢铁生产企业所在区域进行区位优势分析, 调整钢铁产业集群的区位布局。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 同时也是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 我国钢铁业生产原材料相当部分依赖进口。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内陆原材料、燃料地布局为主的空间格局已经远远不符合发展经济原则。即使是宝钢也没有深水港作为依托, 达不到像日本钢铁联合企业那样, 进口铁矿石不经转运直接进入厂区。供应宝钢的铁矿石要在北仑港转装小船, 从而增加了成本, 也降低了同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进行空间格局调整。钢铁工业空间格局调整需同时与关停并转小型高炉企业、在临海地区增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结合考虑。

2.2.3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加强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 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是企业自组织或组织的综合体, 企业只有在掌握重要资源, 能获得显著合作效益才会成为集群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因此, 政府应尽可能为企业建立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 引导产业集群区内建立合作组织, 促进企业间的自组织合作。这样产业集群内部才能够逐步形成信任与合作基础, 增强企业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降低商务谈判和合同执行成本及企业间的技术服务成本, 进一步使集群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2]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08年钢铁行业风险投资报告.国家改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导报社.

体育产业组织 篇10

1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1.1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我们说,任何一种活动的背后都有某种意识或观念发挥作用,这些意识与观念就源自于客观现实的强化,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建国初期全国百废待举的情况之下为了振奋民族精神,我国采取了举全国之力办竞技体育的方法,集中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调动国家及社会的积极性,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所传达的荣辱与共的精神与无畏不屈的传统意志,正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

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我国竞技体育的目标就在于能够在国际比赛中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争得荣誉,来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使得优秀运动员与教练员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尤其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国际重大赛事上的胜利会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大大激发人们的民族的荣誉感、自豪感。体育比赛不仅仅是技战术上的较量,同样是运动员意志力、毅力、纪律和道德和精神风貌的比赛,同时还是国家、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投入等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1.2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发展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15枚金牌,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是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有学者认为:洛杉矶奥运会一定程度上指引了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奥运会结束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提出奥运战略并实施,发展竞技体育。自此,我国竞技体育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时期。

1995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奥运争光计划》,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技体育高效、快速、健康发展,夺取更大成绩,赢得更大荣誉,为实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服务。正是因为有了举国体制,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全面走向世界,在国际竞技体育领域中逐渐有了一席之地并愈来愈重,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力,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对体育资源垄断现象,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优势,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2 我国体育中介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2.1 体育中介组织的性质

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有着重要地位,其拥有的丰富资源与信息在发展市场经济和解决供需矛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供需双方提供可靠的资源,能够有效的降低交易的成本,当前对于在市场中从事中介活动的中介组织、经纪人的概念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中介组织与经纪人在法律意义上是等同的,掌握经纪人的概念,可以说就可以掌握中介组织的概念。

经纪是指市场经纪活动中的组织和个人为实现产品的交易充当媒介而形成的居间,行纪或代理关系的总和。经纪人是指以收取佣金为目的,充当委托人与第三方之间签订合约的媒介或为委托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体育经纪人是经纪人的下位概念,是指在体育市场中的体育组织或个人为实现体育产品或服务的交易行为冲到媒介而形成的居间、行纪或代理等活动的总称。可以说,体育竞赛表演等核心体育市场的发展衍生出体育中介市场,同时体育中介市场催化体育市场各个领域发展,也制约着核心市场的规模与规范发展。

2.2 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的发展

体育中介业是体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就目前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滞后,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职业运动员人数不断地增加使得劳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劳资双方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于是专门为职业运动员提供法律咨询,安排各种活动,策划和筹备各种比赛,并从中提取佣金和劳务费的机构和个人出现在体育市场上,他们就是体育中介组织或体育经纪人,他们的活动行为已经显示出了体育中介组织的现代功能。

3 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特点与功能

3.1 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的特点

3.1.1 发展起步较晚,具有后发优势

与国外的体育中介组织不同,我国职业体育起步较晚,而且并不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约束,这也就同时制约了体育中介组织的中介活动。虽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体育中介组织直至当前也没有得到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但借鉴国外成熟的中介业发展模式是我国体育中介组织发展的优势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1)在体育中介组织的服务对象上,可以将眼光开放至大众体育这一方向,相对于竞技体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竞技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大众体育的目标集中在强身健体、放松身心上。(2)我国体育中介业目前较为混乱的状态有很多成因,其中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法制规范是问题之一,美国体育中介业行业法规健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1.2 代理商模式以兼营的形式为主,项目管理部门参与运作

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的产生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对我国体育职业化的推行,体育开始产生收益,以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个别项目的职业化,开始对我国体育中介业产生需求,很多广告公司、传媒公司或者投资公司等开始兼营体育中介业务,这些兼营体育中介业务的公司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地区。

3.1.3 经纪范围多以体育赛事经纪为主

体育组织是一个特定体育领域中具有一定权威的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积累了大量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体育组织经纪就是体育中介组织在体育组织的委托之下对体育组织的各类资产进行开发,使其效益最大化。体育组织经纪在我国在未能形成很大的规模,其中的体育行政机构、体育事业组织属于政府领导的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很少能够接受体育中介组织的代理。体育企业包括经营性质的体育场馆、体育健身娱乐企业、体育中介机构、体育事业单位兴办的第三产业等等,它们对体育中介组织也有一定的需求。体育社会团体是发展体育运动最基本的、实质性的体育组织,最著名的要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了,我国体育社会团体也有很多,有中国奥委会、全国各单项体育协会等,是体育经纪服务的重点。

3.2 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的功能

我国体育中介起步比较晚,存在的形式较为单一。直至目前体育中介组织对于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利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依然比较有限,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取代政府体育部门的职能。我国体育中介组织体现出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3.2.1 促进体育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体育市场的不断开放使得体育产品不断涌入市场,职业体育的发展又带动了体育人才的流动,使我国人、财、物还有信息等资源进入市场的速度加快。目前我国职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项目,如足球、篮球、乒乓球,在人才引进与转让方面基本都会依赖体育中介组织,通过委托中介组织完成交易。

3.2.2 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我们知道,社会分工的深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也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但与此同时,交易成本却在不断上升。企业重视信息的收集及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体育企业或体育俱乐部却缺少体育资源的有效信息和对市场形势的专业化评估,市场主体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始选择依靠体育中介组织占有高质量信息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专业有效的咨询服务和建议,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3.2.3 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保证每个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前提条件,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除了制定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之外,还需要体育中介组织作为第三方,在运动员转会价格的评估、体育市场中的各类交易所产生的法律诉讼等方面问题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

3.2.4 诱发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正在不断的向前推进,改革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入,依托社会走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虽然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制度创新的较高供给成本、制度创新中的有效性需求不足以及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程度等很多条件的拘束,但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变革的动态过程中,依然会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而逐渐的向前演进。

4 结语

由“国家办体育”向“社会办体育”逐渐过渡,体育中介组织的存在,可以说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条桥梁,能够使制度、社会、政府、个体都获益,对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制度在不断的发展变迁中适应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再是以行政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对竞技体育高水平的追求目标;政府部门对体育资源的产权分离中在赢得经济利益;体育产品也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收获了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8-21.

[2]曹剑光.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析[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1-26.

[3]易剑东.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逻辑基点与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11,18(1):14-25.

[4]谭建湘,马铁.体育经纪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

[5]马铁.体育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6]万芳,丛湖平.关于我国体育市场研究的文献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5):19-21.

[7]谭建湘,邹亮畴,张宏,等.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5-12.

[8]黄毅.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我国竞技体育中介组织功能与转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5-9.

上一篇: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下一篇:山东土地流转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