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2024-07-25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精选十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1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一系列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那孩子们就一定会高兴地参与, 就一定会学到应有的知识。如我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设计了数练习本、白纸、小棒、黄豆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100的大小, 学生非常喜欢。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让孩子进行换钱、购物的活动, 让孩子感受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些有趣的数学活动, 孩子们真正动起来了, 真正参与到了数学学习中, 从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2. 走进现实生活, 让孩子们感受数学价值

课标指出:要让孩子们学习有用的数学。这就说明我们的数学要与生活挂钩, 要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引领孩子走进生活中, 从生活中找寻数学,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如教学认识钟表, 上课前就让孩子们先认识家里面的钟表, 了解钟表给生活带来的作用, 一到上课孩子们就不会对钟表陌生, 而且学起来会特别轻松。这一些活动的安排学生极感兴趣, 并且从生活中学到了数学, 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原来就藏在生活中, 并且为生活服务。

3. 进行角色转变, 让孩子们充当数学学习的小主人

学习如果被动, 孩子们找不到其中的快乐, 而当孩子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那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我在上课时, 总要选出一批数学思维快、有点调皮的孩子担任小助手, 做题时只要他们已完成, 就让他们下座位去进行辅导, 此时的他们可神气了, 像模像样地当起了老师, 他们再也不会因为自己做得快而去想影响别人, 而是认认真真地辅导。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优生更好地学习, 也有利于学困生学得更好, 同时还有效利用了时间与资源, 真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这样的活动只是充分利用了孩子们想当小主人的心理, 使孩子们的角色稍微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被动学成为了主动学, 由学生变成了“老师”, 所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加强了, 学习效果就截然不同。

4. 设计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幸福

数学学习重在思考与练习, 怎样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呢?关键在于恰当地设计好问题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在探索研究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如学完进位加法后, 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了下面的问题:平平和方方都集邮。平平给了方方3枚后, 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平平的邮票比方方多几枚?学生用到的方法有:一是假设方方原有3枚邮票, 当平平给他3枚后, 他有了6枚邮票, 则此时平平也有6枚邮票, 说明平平原有9枚邮票, 则平平原有邮票比方方多6枚。二是通过画图, 发现平平原有邮票比方方多6枚, 用3+3得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研究:如果平平分别给了方方4枚、5枚、6枚后, 两人的邮票同样多, 原来平平的邮票分别比方方多几枚?学生通过研究后发现给4枚时, 多8枚;给5枚时, 多10枚;给6枚时, 多12枚。接着学生总结了规律:认为给几枚, 就多两个几枚。此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给n枚, 会多几枚呢?聪明的孩子一下就答出了 (n+n) 枚。

一年级小朋友还没有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 但他们能用字母表示这样一个规律, 我真的感到很惊奇。他们潜力真的无限, 作为数学老师一定不要抹杀他们的才智, 一定要相信他们, 充分去引导他们, 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 我们一定要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与闪光点, 让孩子们发展成为最好的自我。从他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 我发现孩子们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思维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而当他们找到规律以后脸上那份自信与喜悦油然而生, 此时的他们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 享受到了成功的幸福。

5. 开展积极评价, 让孩子们在成长中享受赞美的愉悦

人的内心深处均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我们常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用赞赏的话语来激励学生, 让学生的内心时刻温暖, 时刻充满激情与阳光。只要我与孩子在一起, 就会给予他们赏识与鼓励。这样我所教的孩子他们时时刻刻都会充满了自信。只要有一天没有上数学课, 他们就会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只要有一天没有见到我, 就会很想我。其实孩子们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赏识, 在老师的赏识中成长他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评价,让学生享受劳技学习的快乐 篇2

——四年级劳动与技术自选教材《环保笔筒》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2013年4月19日,萧山区小学劳技教坛新秀教学观摩活动在义蓬一小举行,作为劳技教坛新秀,我承担了一节观摩课——《环保笔筒》。本课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牙膏盒来制作“环保笔筒”,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需要进行设计,并运用分割、组合、美化等方法对牙膏盒进行加工制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巩固学生画、剪、贴等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中,我对课堂评价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与探索,在揭示课题——拆分探究——自主设计——尝试制作——展示交流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及时、科学的评价,在尝到教学改革甜头的同时,更让学生享受到了劳技学习的快乐!

【案例回放】

片段一:(揭示课题环节)

„„

师:平常在家里,我们是怎么处理牙膏盒的?

生1:把牙膏盒积攒起来,有点多的时候再卖掉。

师评价:嗯,你很有经济头脑,将来有可能成为总经理。

生2:我有时候会把牙膏盒当做储物盒,放铅笔和橡皮。

师评价:老师认为这位同学懂得废物利用,很有环保意识。

生3:我们家会把牙膏盒放入垃圾袋,扔掉。

师评价:扔掉,老师觉得太可惜了!其实牙膏盒还是很有用处的(出示用牙膏盒的教具“小刺猬笔筒”)

„„

片段二:(拆分探究环节)

„„

师:现在我们知道“小刺猬笔筒”的主要材料是牙膏盒,那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谁能来说说。

生1:“小刺猬笔筒”由四个半截的牙膏盒组成,而且是中间两截高,两边的低。1

师评价:(老师伸出大拇指)这位同学观察非常仔细,不仅说出了牙膏盒的数量,还告诉我们牙膏盒是有高低的。谢谢您!那其他同学呢?

生2:四个半截的牙膏盒是长形排列的。

师评价:这位同学的眼睛真亮,准确地说出了它的排列规律。那等一下我们设计的时候,除了长形排列,还可以怎么排呢?

„„

片段三:(自主设计环节)

在结束“拆分探究”,进入“自主设计”时,我安排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酝酿、讨论。一番争论之后,学习小组开始填写《环保笔筒设计单》,原以为是初次尝试,学生能填满就不错了。但孩子们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家从笔筒的外形、结构、方法、美化等方面去构思笔筒,有的甚至画出了笔筒草图,还加了简单说明,介绍设计的意图和笔筒的作用。

看到这么出色的设计单,我情不自禁地邀请小组代表来展示他们小组的设计,介绍设计的思路:“我们这样设计,主要是想……”

学生在展示、介绍、点评时,我就在旁边“煽风点火”:“他们的设计,独特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听了同学的介绍,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整原来的设计?”……

片段四:(尝试制作环节)

方案设计大功告成,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在明确了注意事项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制作。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有2个合作小组仅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分工不明确、任务不具体到人,而且交流声音太响。发现这样的情况之后,我扫视全班,打算用评价来引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亲爱的同学们,请大家停一下,现在我要郑重地表扬这一组同学(我用手指指着目标小组),他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优秀,优秀在哪里呢?一是他们分工明确,一位同学负责制作牙膏盒组合,另一位同学在忙着画、剪笔筒外形;二是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安静地制作,没有一点声音。我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尤其是第四、第六两个小组,要好好学习,争取制作出实用、美观、有创意的笔筒来……

片段五:(展示交流环节)

制作完成了,看着那一个个极具个性的环保笔筒,我真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孩子们也是喜形于色,像捧着个宝贝似的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于是,我安排各小组代表把环保笔筒送到一个四层展示台,并请部分代表进行

现场解说:我们制作的是什么环保笔筒?这个作品,我们最满意的地方是哪里?因为有亲身实践的体会,发言的学生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也因为有亲身实践的体验,不少地方还引起了其他小组的共鸣。

其后的点评也在一种欣赏、肯定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仔细发现同学作品的创意,发表自己的评价及修改建议。我的点拨也穿插其中,根据学生的评价,我及时肯定他们的劳动,不光是对作品本身,还有劳动技能,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对作品中的创造性设计,给予表扬、推广,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展示、解说、点评之后,我又安排了以铅笔为选票的投票活动,各小组派出代表把唯一的一张选票(铅笔),投到认为最应该得到好评的环保笔筒中,最后又把创意无限的“环保笔筒照片”作为奖品送给孩子们,既是奖励,更是鼓励孩子们挑战自己,做出更好的作品。

【案例反思】

课堂评价是劳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不断接受提醒与引导,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中享受劳技学习的快乐。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课堂评价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

一、评价的目标要“明”

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表扬激励、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劳技课堂更具生命活力。如何真正把握课堂评价的精髓,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滋有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之前就要做到目标明确,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评价。

上例中,“片段一”、“片段二”中的评价,其目标指向就是表扬,让学生在感受老师激励、体验成功的同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片段三中的评价除了表扬激励作用之外,还增加了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的功能,为了达成这个评价目标,所以我就在旁边“煽风点火”:“他们的设计,独特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评价。最后,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我及时对学生的设计作出科学评价,特别是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予及时的肯定,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要求学生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能满足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得到别人肯定的愉悦。

二、评价的主体要“多”

教师和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使学习中师生互动的评价贯穿于劳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评价过程本身又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参与评价的机会,即重视评价对象对评价过程的参与,不应让他们完全处于“被评”的地位,让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自己来品头论足。

上例中,我多次安排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进行评价。在自主设计环节,我邀请优秀设计小组代表来介绍他们的独特设计;在展示交流环节,我又安排了作品展示、现场解说、铅笔投票等举措,创造了诸多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之一。

在给予学生评价机会的同时,我也对学生怎样评价给予了适当的指导,以丰富评价的内涵和深度,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优化劳技课堂教学。我要求学生使用“先摆观点、再说原因”的评价方式。比如在《环保笔筒》一课中,有位学生就这样评价同学的作品:“我喜欢这个笔筒!因为笔筒的外形是我喜欢的小动物,笔筒也很实用,长笔、短笔、小尺子都可以放,而且做工精致。”

三、评价的内容要“广”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学科,其评价内容,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应是能力的体现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的折射。因此,评价内容要“广”。具体包括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评价还应是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习得与创新,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的进步与发展。

在“片段四”中:当发现有2个合作小组分工不明确,仅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而且交流声音太响时,我立即用表扬优秀合作小组的方法,告诉全班学生他们优秀在哪里?同时号召大家向优秀合作小组学习,并提出希望。用褒奖来肯定合作的好的小组,给其他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他们知道技能学习该怎样合作。

上例中,我在巡回指导时,发现面对面坐着的男女两位学生,在剪环保笔筒的外形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笔筒外形从大小来说是差不多的,但男生用了一张纸,而女生只要半张纸。发现这个现象后,我立即表扬了那位女生:“你真会精打细算,沿着边缘来剪外形,还有半张多呢!”同时,也提醒那位男生也可以试试像女

生一样剪。通过表扬和提醒,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评价的方式要“活”

评价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劳技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发挥评价的功能。为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身体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灵活运用言语、展示、奖励以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在“片段一”、“片段二”中,我依据劳动与技术学科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的原则,积极运用表扬、肯定等正面言语评价,语言丰富无重复,既尊重客观事实,又有针对性,而且“适度”。除了使用口头语言,我也积极尝试肢体语言,发挥肢体语言的特殊作用,用竖起“大拇指”、微笑、点头赞许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赞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拆分探究阶段,除了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劲头之外,还有效引领孩子去探究、去发现。

在“片段五”中,我创设了一个四层展示平台,足够容纳各合作小组的全部作品。这个环节,我综合运用了作品展示、自评解说、铅笔投票、“优秀环保笔筒照片”奖励等评价方式,受到学生喜欢,达到了预设的评价效果。在展示中,好几个孩子通过与同学作品的比较,发现了不足,主动拿回,修改后又重新进行展示。我还巧妙地把铅笔定为“选票”,既有创意,又让学生感到新鲜,还能检验环保笔筒的实用效果,可谓一举多得。还有那“优秀环保笔筒照片”,当学生拿到这份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奖品时,他们先是惊讶,之后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知道,我的巧妙设计成功了,这既是对他们的褒奖,又是鼓励他们挑战更高的目标,同时也很自然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

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篇3

片断一:

(教师引导学生摸摸看看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学具的六个面。)

师:我们刚才摸到长方体的六个面,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面积,下面请大家把学具平放在桌子上展开各面看一看,想一想怎么去求,想好的同学请上台来演示给其他同学看看。(几分钟后)

生1:长方体有六个面,把六个面挨个加起来,长方体面积=上面面积+下面面积+左面面积+右面面积+前面面积+后面面积。

生2:我们可以看到长方形的对面都是一样的,所以长方形的面积=上面面积×2+前面面积×2+左面面积×2。

生3:我把长方体面横着分成两组,就是上面面积、前面面积、左面面积为一组,剩下的三个面做一组,那么长方体的面积=(上面面积+前面面积+左面面积)×2。

生4:我把长方体的底面周长算出来乘以高就可以得到长方体周围的四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上下面面积加到里面就可以了。

……

(教师请不同方法的同学分别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再让同学们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一一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都很努力,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种求长方体面积的方法,那么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更简洁些呢?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我将手中的长方体展开,大家看看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合起来看看,每个面都是由长方体上哪两条棱相乘得到的。学生依据刚刚讲的很快就得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发言踊跃。)

片断二:

1.请大家动手用直尺测量出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学那个具的长、宽、高,并计算出面积。

2.我们的教室不就像放大了的长方体盒子吗?我们现在就在长方体的教室里面学习,请各小组一起动手来计算教室的表面积。

3.我们放饮水机的柜子想要油漆,要油漆多少面积呀。

4.如果我们要给教室内部粉刷,就要扣除黑板和门窗的面积。

分析、反思:这是笔者在一堂名师公开课上所看到的,我们在上述的两个片断中,清楚地看到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老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看看、摸摸、摆摆等方法,学生不但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信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每个学生真正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范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因此,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

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流。

一、营造愉悦气氛,建立和谐关系

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有兴趣、有热情、有欲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自發专注,投入活跃、表情兴奋,愉快满足、乐于参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二、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一定的情景后,让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知识的呈现上,必须具有顺序性的知识,而不仅是结论性的知识。顺序性知识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了解得出结果与结论的过程和先决条件,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知识。并用直观性的教具,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直观演示和自己动手操作,去感知事物,获取知识。我们可以从这里的教学案例中看出,这位教师首先让学生拆开长方体,让学生自由去组合,想一想如何计算;然后通过自由拼摆,并自己去思考,找出自己计算的方法,再上前去汇报自己思考的结果;依据自己想到方式,推导出自己要的公式,并归纳出所要的最简公式。

三、小组学习,有效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小组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在班级实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改进课堂交往活动,拓展学习活动空间,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行数学交流,加强数学体验。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由发言,充分表达每个人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从这堂课中也发现教师在课最后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测量教室,计算教室面积等,让学生将知识回归到实践当中。

总之,要让孩子自主学习还有很多注意点,还有待于有心人的发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总享受到阳光,享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4

一、赏识性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以外, 更应激励他们, 帮助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赏识性教育, 让学生在激励中看到希望, 开发潜能。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夸耀之处, 都有潜在的闪光点。教师与其花时间和精力苛求学生, 不如多用一点心思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以此鼓励他们,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那么, 采用什么方法, 怎样挖掘他们的潜能呢?现代教育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 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而取决于许多非智力因素, 比如进取心、自信心、意志、性格等。如果一个学生的意志不坚定, 品行不端, 消极悲观, 那么即使智力超常, 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相反, 如果一个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就能把这些抽象因素转化为智力的推动力, 思维深刻敏捷, 想象力丰富活跃, 记忆力增强。甚至还能开发心理潜能。赞赏、认可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 教师的亲和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注意在日常交往的细节与具体行为上表扬、鼓励他们。常用的方法如下: (1) 物质激励法。直接把学生的实际表现与物质奖励挂钩, 如:给予小卡片, 笔记本, 奖学金等, 这几乎能对所有学生起到鞭策作用。 (2) 情感激励法。以饱满的热情、诚挚的真情与学生交往, 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3) 竞争激励法。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 可以组织一些比赛吸引他们参与, 如英语演讲比赛, 书写比赛等。在竞赛后, 教师有针对性地说些激励的话, 更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 (4) 榜样激励法。寻找邻近的“参照物”, 给他们一个“够得着”的榜样去追赶和超越。教师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 都有可能在学生心湖中激起涟漪, 拍起浪花, 何况振奋人心的激励呢?适时采用赏识性教育,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降低教育难度, 提升教育高度, 效果显著。

二、游戏式教学

如果说赏识性赋予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土壤的话, 那么, 接下来我们就应辛勤地耕耘和播种。我介绍两种方法:游戏式和情景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 简言之就是将“游戏”与“教学”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把特定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 让死板、单调的知识变得活泼、生动, 就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令学生愉快地接受。它的基本原则是严格界定“教”与“乐”, 让学生在“乐”时能够学到知识, 尤其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 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这种新型教学方法,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深层挖掘学生的潜力,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那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呢?一是操练游戏法。主要用于学习英语单词, 要求学生反应能力迅速、准确, 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 在快速呈现和反复操练的过程中巩固单词。比如在课堂上出示单词图片, 学生挨个快速拼读单词, 说出汉语, 或快速在本子上写出英文单词。二是兴趣性游戏。多为引新知, 如“猜猜看”, 手握东西说“Guess what’s in my hand?”, 让学生练习动口、动脑。三是合作性游戏。它是小组游戏的一种, 把学生分成小组, 在规定时间内练习, 如单词接龙, 应对反义词等, 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拓展性游戏。一般用于教授新知后, 帮助学生贯穿新旧知识, 系统化。教一个单词, 让学生说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如:super, 学生可说superman, superstar supermarket等。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 课堂上, 适时地玩各种类型的游戏, 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教学效果。

三、情景式教学

情景与知识就如同汤与食盐的关系。食盐溶入汤中才能被人体吸收, 知识同样需要溶入环境, 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吸收。情景教学, 可增强学生的感受, 发展思维能力, 增强参与意识。常用的教学法有:一是比较情景。在学习新知或复习时, 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比较情境, 达到温故知新、以旧换新的教学目的。比如, 讲过去进行时“was/were doing”时, 就要先引入“am/is/are doing”现在进行时, 这样比较, 能复习旧知识, 巩固基础, 易于获取新知识。二是问题情景。“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师生心灵接触。如讲到“There be”句型时, 有意识地把自己房间的东西录制到课件上, 引导What’s in my room?What’s on the wall?等。三是兴趣情景。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快乐。如讲到交通图标时, 我就利用周末, 带领学生来到大道上, 引导和学习有关的指示牌和路标, 边看边学。学生既轻松又有兴趣, 还印象深刻。四是直观情景。多利用实物、图片、课件, 创设直观情境。五是动作情景。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使用体态、表情等方式帮助理解、记忆。如学到现在进行时态时, 让学生做一些动作, 如开门、喝水、游泳等。然后问:What’s he doing?学生回答:He is opening the door.等。重复几次, 就容易学会了。六是表演情景。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是可以表演的, 如讲到购物或看病时,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换成自己的真实姓名或需要, 通过真实的交流和表达, 学生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5

缘起缘灭,情深情浅,不过弹指一挥间的转瞬一念,“那个秘密”亦如此,如狂风版驿动心田,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题记

也许是我太过懦弱,期末考的来临将我压倒,也许是我太过执着,一次的失意就让我失魂落魄,也许没有也许,只是我太过自我。

叮铃铃下课了。果然不出所料,卷子上的难题征服了我,只留下白云朵朵,想必老师又要以那灼灼生辉的红日回馈我吧。我叹息着,无奈的任由老师夺取了那朵白云。

别灰心,之只是意外,考试还有些日子,会好的。一个头带光环的天使在我耳边轻拂到,我正鼓足信心想跳龙门时,一阵暴风雨猛袭,将我打入十八层地狱。算了,别再自欺欺人了,那个烂理由说的我耳朵都起老茧了。一个小恶魔说道。是啊,可又能怎样呢?在皇帝地统治下,一个微笑的我只能乖乖就范。所以,我又生拉拽,不管他三七二十一,把自己车到优秀行列中,闷头学了。

可惜,我不懂落叶,她飘然下坠,不是因为风的吹打,也不是因为树的不挽留,只是因为她像林黛玉纤纤玉手,葬入大地,滋润大地。所以,我拿起数学书时茫然,拿起语文书是无奈。

这是每一个身影快速山通过我余光的地狱,冲到我身前,在我耳边轻声窃语前,望了望周围,然后说道:这是我学习的密招,只传你。随后,塞给我一个丁点的小纸条。我信以为真,连忙手脚并用,打开了那个字条,上面写着:

这就是学习的秘密――放松。看完后记得销毁。

我惊愕了,随后似有所悟的在嘴边扬起微笑。望向窗外,天也好像宽敞明亮了许多呢!

我再次拿出数学书,看着那几个生动的字符奏起绝唱,心中一阵翻涌,对数学的概念,再也不是几个几何,想破脑袋。而是数学数学,学来不难学习学习,快乐我行!果然,那些死对头统统被我玩与指掌之中了。再拿出语文书们聆听那诗中蕴含的哲理有种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有?头思故乡的思想情怀,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如此如醉般的意境,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对普天之下人民的美好祈愿……真实趣味无穷啊!当然,学习的妙趣也不止如此,它包罗万象,正如这漫漫人生路,有了兴趣与信心还怕走不远嘛?此时的我真实黄河之水不复回,想入了学习的深渊里,颇有学无止境之意。

星星划过黑夜,只隐约一迹,而那个秘密照亮我的心底,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真是大恩难报。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6

一、鼓励学生选择自主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在学生面前展示出跨越时间、穿越空间的广阔世界。学生在这里通过自己的阅读感知来解读历史,了解社会,体察人生,探索未来,评判世相,寻求真知。

如教学《清平乐 村居》一诗,我把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然后组织评议、交流,大家兴趣盎然,学得十分投入。这样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张扬个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励学生大胆进行个性化解读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常常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的。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主动大胆的个性化解读。

如教学《九色鹿》时,教师给充足的读书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研究九色鹿和调达不同的形象特征,突破学习重点。交流中,一个学生把话题“扯”到了很不起眼的乌鸦身上,他认为乌鸦同样值得尊敬。教师当即肯定了他的发现,并让他谈出自己的理由。乌鸦不是课文的主角,学生的提议看似打了一个“边球”,但一个对生命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的闪光点正在这时“擦”出了火花,教师敏锐地捕捉住这瞬间“蹦”出的教育契机,随机调整了预设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歪打正着”,生成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这样非但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反而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三、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独特感受

儿童的精神世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灵去建造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缺乏热情,并不是他们不喜欢语文,是因为他们对语文缺乏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应在于让学生获取一种独特的感受,体会到一种诗意的情感。

如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习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情景时,学生在情境中“边飞边鸣,寻找同伴倾诉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在组织交流时,学生尽情地表述,抒发自己的感受,乃至后来产生“翩翩起舞的少女也没有夕阳映照下的灰椋鸟美丽”的独特感受。

总之,鼓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自我表现,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个性化的追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学习方式,张扬个性,激发潜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享受学习的乐园,永远焕发生命的气息!

体验快乐学习让学生享受科学 篇7

其实, 许多进入初中的学生都感到科学难学, 甚至怕学, 老师也感到难教。不管老师多么用心, 学生成绩也难以大面积提高, 甚至出现老师花的时间越多, 学生越反感的反差现象。这缘于长期以来, 科学教学手段简单, 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仿佛成了上课、练习、考试的机器, 被动地学习, 很少有主动表现的机会, 更谈不上学习的快乐了。现在, 新课标呼唤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我想, 科学课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动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快乐。平时, 我们枯燥的讲解会使学生乏味。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化解教学难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使其专心致志学习, 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营造良好的兴趣氛围。

一、做好科学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 绝大部分概念和规律都由实验归纳得出。学生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因此, 做好实验, 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例如, 在讲授“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变化的关系”时, 做实验前, 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 提出观察目的。接着教师出色地完成实验, 使原来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后重新沸腾, 再让同学观察, 对比想象的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极大兴趣。然后教师逐步解剖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来沸腾的水离开酒精灯后停止沸腾, 是因为不再吸热且温度低于原来沸点, 浇冷水后, 烧瓶内热水温度会略降低一些, 瓶内密封空气温度降低, 压强减小, 使瓶内热水沸点降低, 实际温度超过现在沸点而重新沸腾。这样, 激发了学生兴趣, 同时观察、分析实验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二、运用直观教具, 演示科学的抽象过程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科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 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 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 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这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在观察或操作中理解概念或规律, 体验学懂的喜悦。例如, 在学习气压时, 课文中提到抽水机抽水过程和原理。常见抽水机是不透明的, 内部工作过程不易观察, 我们教师可用空矿泉水瓶制成一个活塞式抽水机模型来演示抽水的物理过程。由于矿泉水瓶是透明的, 且把两个阀门染色, 学生能清楚看到活塞上下运动情况及两个阀门的开闭情况, 通过直观分析可理解内部的压强变化及工作原理。又如, 在《音调、响度、音色》的教学中, 音调、响度是本节难点, 极易混淆。可以把电子琴作为教具或学具, 在键盘上按不同的键发音, 说明音高不同;按同一键发音调节音量大小, 说明响度不同, 区分音调、响度;还可模拟不同乐器发音, 说明音色不同。这样, 突破重点难点就轻松多了。

三、凭借科技手段, 破解教学难点

自然界中的现象, 错综复杂, 有的太快或太慢, 有的太大或太小, 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运动、磁感线以及核的裂变等, 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 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 模拟这些物理学过程, 或上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 播放给学生观看, 便于学生理解。例如, 在讲平面镜成像原理时, 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用实线制作光线, 用虚线制作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让光线缓慢照到再反射到人的眼睛, 同时反射延长线相交像点, 在像点处制作一个虚像。再如, 学习《天气》这一节时, 让学生模仿播音员在天气预报影片音乐中播送天气预报, 练习摄氏度的读法, 过一把播音员的瘾, 体验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

四、插入风趣语言, 激活课堂气氛

中学生正值青春成长期, 大脑容易疲言或故事, 来激活课堂气氛, 缓和紧张的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 在讲授《做功与内能的改变》时, 教师可引入“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 用生动的口头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讲到董存瑞到碉堡底下时, 插入问题:董存瑞是怎样把炸药点燃的呢?然后自己用诙谐的语言提出几种不可行的方法, 再又逐个否定, 引导学生提出可行的点火方案 (拉导火索、摩擦生热) , 引入正题, 从而缓和学生的紧张情绪, 减轻大脑疲劳。

五、巧妙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学习

思维是活动的核心, 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 创设问题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例如, 在浮力教学中, 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得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 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 却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 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 学生有了思维活动, 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 学习摩擦时,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摩擦, 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不论成绩好坏, 都能积极思维, 参与讨论, 表达自己见解。这样, 通过设置疑问, 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 解题能力增强了, 学生学习科学时就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我想, 在科学课堂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积极性, 让学生快乐学习, 是我们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 不同的学生水平也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 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 构造快乐课堂, 让学生享受科学, 这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 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把准学生脉搏, 进入学生内心, 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迸发。所以,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与学生一同享受科学吧。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是科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实践中, 本文作者力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参与探究的过程, 享受自己探究的成果与快乐,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学习中获得终身的快乐, 让快乐在科学课堂上升华。

关键词:科学,兴趣,直观,快乐,情境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8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 广大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深入, 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任务和目标, 转变为更加关注教学的“生成性”。然而,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由于一些老师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成的资源来深化和延伸学习内容, 造成课堂失控, 教学游离目标, 音乐课堂出现了偏差。

【案例1】生成让教师始料未及。

音乐课上老师问:××××××的节奏型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奔跑声?

生: (异口同声) “马——”。

师:同学们真聪明, 回答的很对。

生1 (小声地) :老师, 是牛。

生 (激动的摇着手) :不对, 不对, 牛跑起来没那么快。

生1 (怯生生地) :牛急了, 跑起来也很快。

师生: (愣住了——)

反思:我们知道, 音乐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 它带给人们的想象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案例2】生成无效。

一年级音乐课上:

师:我们一起练唱名“Do Re Mi Fa So La Si”。

生 (突然一孩子嚷着) :老师, 我还会别的唱名!我可以唱成“一二三四五六七”。

师:你真会动脑子。

(老师这一肯定的评价起了暗示, 马上使更多的孩子产生了“灵感”。)

生:老师, 我可以唱成“A B C D E F G”……

显然老师不能厚此薄彼, 只好同样作了肯定与鼓励性的评价。

接下来, 在学唱《粉刷匠》的歌谱时, 教室里一下子乱开了, 有孩子在唱“五三五三五三一”, 还有的在唱“E C E C E C A”。

反思:音乐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 不唯师, 不唯书。但是, 对于那些已被确定并广泛运用的具有历史渊源的音乐理论, 应当提醒学生认可与遵循。显然, 案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 导致教学偏离了生成的目的和正道, 迁就、放任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生成缺乏把握, 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推手。

【案例3】生成被动。

这是一堂电子琴课。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有哪些乐器吗?

生 (纷纷回答) :有小提琴, 钢琴, 二胡……

师:你们知道谁会同时拥有这么多乐器的音色呢?猜猜它是谁?

生 (纷纷回答) :音乐王国的国王, 音乐王国的公主, 青蛙王子……

(老师有些手足无措, 只好继续引导。)

师:换一个思路!好吗?再想一想, 换个思路!

(终于有一位女同学揣摩出了老师的用意。)

生:老师, 是电子琴!

师:你真聪明!我们, 表扬她!

(教室里响起了整齐的掌声)

反思:想象是儿童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现实生活中, 成人往往忽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维护, 自觉不自觉地去影响孩子, 引导孩子过早地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从这个细节里, 我们可以看到, 孩子们鼓掌赞同的“聪明”就是意味着能够和老师“走”到了一起, 具有能够顺着老师意图回答问题的智慧。我们需要这样的智慧吗?

二、探究有效生成的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小学音乐课堂的确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 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 形成了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一定的发挥, 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 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 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发生争论, 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 课堂由于生成性资源的动态加盟而灵性闪烁, 个性飞扬。由此看来, 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关注, 探究有效生成的策略刻不容缓。教师应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探索, 不断提高生成的实效性。

1. 预设开放, 凸现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但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摒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说法,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精心预设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人”, 它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动态预设, 能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

如上述案例中的电子琴课, 教师如果课前能精心预设, 面对学生的质疑, 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 那么, 生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就能摩擦出灿烂的火花。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有哪些乐器吗?

生: (纷纷回答) 有小提琴, 钢琴, 二胡……

师:你们知道谁会同时拥有这么多乐器的音色呢?猜猜它是谁?

生: (纷纷回答) 音乐王国的国王, 音乐王国的公主, 青蛙王子……

师:你去过音乐王国吗?想象一下, 国王长什么样子?公主长什么样子?

(这些话会开启孩子天真的想象, 他们会想象出一个个美妙的童话故事;会想象出国王的衣服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乐器。然后, 教师再问。)

师:音乐王国的国王 (公主) 已经来到了我们教室, 它的身上挂满了各种乐器的音色, 猜猜它是谁?”

此刻, 在探究思维落成之后, 每个孩子都会知道, 原来是电子琴。这样, 在他们心里, 电子琴不再是冷冰冰的乐器, 而是一个会唱歌的多才多艺的国王, 一个有生命的伙伴, 童心童语生成了一个童心的世界——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好!离孩子很近很亲。

2. 适时点拨, 拓展动态生成。

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 只有老师睿智地调控、引导学生用他们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乐曲的内涵, 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 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期间, 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不可预测的, 当学生的问题在理解乐曲之外时, 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一直帮着解答呢?如何在发生偏离时点拨和引导?下面这个案例是值得借鉴的。

【案例】

《走进西藏》 (聆听歌曲《青藏高原》后, 教师提问——

师:同学们, 这首歌曲歌唱了什么?

生: (齐声) 青藏高原。

师:知道青藏高原在我国的哪里吗?

生:大概在西藏的边境吧!

师:你“大概”答对了。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西藏, 去了解那里的一个美丽的民族——藏族。

(伴随着《在北京的金山上》的音乐, 多媒体显示西藏的地理位置图、西藏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以及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MTV。)

师:欣赏了刚才的MTV, 你了解了什么?

生:西藏那里有美丽的雪山。

生:藏族人民能歌善舞, 他们跳舞的时候总是甩起长长的袖子。

生:他们的歌声高亢、嘹亮。

(突然, 一位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看上去满脸兴奋。老师请他回答。)

生:老师, 前几天我刚看了一篇关于介绍“藏族”的文章, 知道了好多关于藏族的知识。

(由于时间关系, 再加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藏族歌舞的特点, 学唱藏歌。因此, 在这个环节用时不能太多, 于是老师灵机一转。)

师:是吗?非常好!现在你别急着告诉同学们, 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藏族歌曲, 在感受了藏族歌曲的特点后, 你再结合藏族知识给大伙简单介绍一下藏族, 好吗?

(多媒体播放《珠穆朗玛》MTV, 学生感受藏歌高亢、嘹亮的特点以及藏舞的豪爽与优美。)

最后, 在老师的引导下, 那位同学结合藏歌高亢、嘹亮的特点介绍了藏族人民的憨厚朴实、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结合藏舞介绍了藏族人民的服饰、风俗礼仪, 等等。在他的介绍下, 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藏族音乐的理解。

任何课堂的动态生成都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进行调控, 在学生“学”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因势利导, 随机点拨, 才能收到实效。在这个案例中, 老师的灵机生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了教学内容, 更紧扣了预设目标, 使课堂更富有了音乐味。

3. 平等互动, 催化动态生成。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在现在开放的、自主的、合作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只有教师调整好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 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甘为琴师, 拨动“情”弦。音乐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 因此课堂上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丽的生成图。音乐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乐情的统一, 要做到“三情统一”, 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 并用激情感染学生, 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达到融情入理。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9

一、“绝知此事须躬行”

我班的戴忠同学曾给我写过一封信,他说:“我很想好好学,可当我坐在写字桌前时,却不知从哪复习,怎么复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他们需要掌握常用的复习整理的方法,更需要提高初步的自我建构的能力。

第一节总复习课,我给学生讲的是复习方法。我以“整数和小数”的内容为例,详细地指导学生按“自己回忆,质疑存惑—查找资料,释疑记忆—整理要点,综合联系—自练自评,总结经验”的程序尝试自我复习,学生兴趣较浓。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将“分数和百分数”的复习提至这节课,鼓励学生“照章行事”。学生从中自然地体会到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知识的前后联系,积极地自我建构起了初步的知识体系,提高了自我复习的能力。

二、“百舸争流千帆进”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在总复习时仍然是“至理名言”。六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教师不妨开放讲台的空间,让他们“小试牛刀”;六年级的学生爱挑同学的毛病,教师不妨交予挑刺的任务,让他们“辩中有悟”;六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逐渐突出,教师不妨共享师生对话的意义,使“教学相长”。

三、“书山有路勤为径”

重复地做题并不是有效的练习,题海战术不一定能熟能生巧。复习中有效的练习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训练学生的灵活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激励学生后续学习。

1. 练习设计的主体可多元开放。

除了传统的教师命题的形式外,教师还可将命题主体的范围扩大到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经过6年的数学学习,他们可以说是“见多练广”,从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做题经验。

我鼓励学生在课前自我整理时搜集一些自认为重要的练习,在每节概念课上我会安排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资源共享”。此外,我引导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每天自编三道有价值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2. 练习设计的内容宜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既指教材又指学生。教师对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忌小步子练习,宜综合练习;忌“众生平等”,宜循序分层;忌“闭门造车”,宜放眼生活。

四、“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要能够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组织、应用,其必不可少的机制是心理上的反省思维”。以往教师常用大量地完成习题的过程来代替学生反省知识的过程。表面上看,学生一直在动手动脑,但是“做”的不一定能代替学生“想”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每一节复习课结束前我都会给学生留三到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回顾本课所复习的知识点,反思总结自己做题的经验教训。这样能使学生及时地查漏补缺,加深理解,让他们逐步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方法,巩固了学习成效,完善了学习品质。

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有复习就免不了检测,有检测自然就有成绩,有成绩也就不可避免“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后进生因经历了几次“失败”,已显颓丧之色,而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会因考试中一次小小的失误而懊恼好久。在交流中,我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多看看自己的优点,从而使他们不断地自我激励,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让孩子爱上语文,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10

一、让语文教学走进孩子的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注重的是知识传授, 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 没有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自然就不可能爱上语文学习, 很多学生只是老师要我学习, 家长要我学习, 我不得不学习这样一种无奈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 你经常会看到小和尚念经那样的读书模样。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实践、探索, 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让语文教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在语文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们现在使用西师版本的教材, 很多课文中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 教学中很难找到与学生共鸣的地方。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 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母鸡》一课时, 我让学生提前一周回家观察自己家或者别人家母鸡的表现, 看看它们生活的细节。比如怎样呵护小鸡, 下蛋之后的反应, 要吃食时的表现……因为我们这是农村, 很多孩子都掌握着第一手资料来上课。所以, 课堂上, 学生精彩的描述、汇报代替了我的讲解, 有孩子的讲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亲身经历这样的一堂课, 作为语文老师, 我充满了自豪感、幸福感。

(二) 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

读书时, 我会时时提醒学生, 别把书读死了, 要把它读活。如学生读到“凡读书, 须整顿几案, 令洁净端正, 将书册齐整顿放, 正身体, 对书册, 详缓看字, 子细分明读之”, 我就让学生看看自己的书桌是否洁净端正, 互相看看身体是否坐正。这样一边指导学生的朗读, 一边指导学生的行为, 无形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 受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有时根据需要, 还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前, 对班上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比如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情况。教学时就针对学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做了安排,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巴迪以及巴迪的爸爸、妈妈。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 对课文的再现, 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让学生明白爸爸的“精彩极了”和妈妈的“糟糕透了”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 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 还懂得了理解父母, 消除了与父母的误会, 体贴父母。一个小女孩这样写下了她的心里话:“我一直以为爸爸重男轻女, 只喜欢弟弟不喜欢我, 学了这篇课文, 我才明白那浓浓的伟大的父爱。”

(三) 让孩子在情景中去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 亲自尝一尝。”同样, 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 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 去感悟, 加深感受。

在教学《我的中国心》一文时, 因为这本是一首歌词, 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了张明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唱这首歌的视频, 并介绍当时的背景, 然后听了歌词的朗诵, 我就让学生跟着旋律唱一唱, 这样大概花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当我让学生朗读时, 那真的是声情并茂, 一个个十来岁的孩子, 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从他们的朗读声中流淌了出来, 比老师讲的效果好了很多。

二、教师做孩子学习的伙伴

(一) 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

作为教师, 时常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指指路, 带带路, 切忌越俎代庖。那样孩子是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你可以告诉孩子, 前面有水井, 里面的水清凉可口, 自己想办法把水喝到, 而不是把水灌进孩子的嘴里。如我在进行生字教学时, 都是让孩子自己学习, 然后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的方法, 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尝到自己打起来的井水是那么清甜爽口。

(二) 做孩子学习的伙伴

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 千万别高高在上, 对学生指手画脚。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激发孩子学习的愿望, 让他们爱上语文, 爱上学习, 享受学习的快乐。如在教学《看海》一课时, 我这样开课:“孩子们, 你们看过大海吗?想去看大海吗?”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想想想, 没去过。”我接着说:“老师也没去过, 也想去看看, 那我们一起出发吧!”这样的一堂课, 让孩子觉得, 学习是多么有趣而快乐的事啊!

(三) 做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长期的一线教育教学生涯让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只有十来岁, 是啊,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 可这个世界不会随时为你敞开。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很乐意听孩子们讲他们的见闻、感受, 甚至爸爸和妈妈吵架了, 自己犯错了。在这过程中, 我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 课堂上, 一群好朋友在那里畅谈, 学习, 其乐无穷。

上一篇:数学思想方法及应用下一篇:传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