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治市场经济

2024-08-06

经济法治市场经济(精选十篇)

经济法治市场经济 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治经济,持续有序

一、市场经济的产生

市场经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市场经济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城市形成的前提条件。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中亚、南亚、西亚、地中海、两河流域;还是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在欧洲、非洲、美洲,总之,一切有商品交易的场所都有市场经济存在。

市场经济发展是在自由资本主义产生以后,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

1. 古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形成。

中国在古代同世界各文明国家一样,是一个农耕社会,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它融合着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也集成各民族的智慧,这一点可以从出土文物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拍摄的边疆行节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的制陶业、制瓷制、造纸业和制酒业,以及制盐业、竹木加工业、药材加工业,都反映着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形成。尤其是中国千年的古镇存在更能说明是古代商品交换市场形成的缩影。所以,市场经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商品交换市场形成的必然结果。

2.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

在中国长达上万年的农耕社会,所谓:神农取火,女娲制布,男耕,女织,这在《天仙配》的戏剧中,就反映这一点。这说明农耕社会的文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产品和丝绸为主的产品,陶瓷产品主要也是日用品,只有少量的才供皇家和达官贵族享用。因此,在中国的工业产品自从19世纪到20世纪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才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制造业基地。尽管在古代有茶马驿道和丝绸之路以及海上瓷道,所谓的“一带一路”,那也是只有少量商品出口。绝大多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主要是用于国内人民的需求。因为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有4000多万人口,后来发展到几亿人口(现在有十几亿人口),国内市场庞大。所以,自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步入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无论是制造业、装备业、运输业和加工工业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3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产品和制造业,加工工业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各地都有China的产品。同时也已迈进世界航天大国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这一点从“神州飞船”和“大国重器”的视频节目中看得出来。

3. 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几乎30年时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尽管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就,比如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实现“两弹一星”、粮食和石油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人民仍然缺衣、少食,没有解决温饱的问题。所以,计划经济这种模式在建国初期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也暴露了其中很多弊端,如吃大锅饭,端铁饭碗,官僚主义作风、人浮于事、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勤、出勤不出力等等现象特别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搞改革开放”,“以经济建立为中心”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南巡,到深圳等地考察,再次强调“改革开放”,并提出来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同时也提出上海浦东要搞开放成立浦东特区。所以,党的十四大才决定提出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样再次推动改革开放,深入持续的发展,使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弄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中国从改革开放前的GDP在全世界占130多位,上升到2011年的全世界第二位,在2014年12月达到10万亿美元。因此,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4. 市场经济在国外的产生。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在古代的埃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等地区都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发源地,后来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西欧、东欧、南欧的进一步扩展,使整个欧洲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古代欧洲商品市场交易主要是罗马法调整。但是到了16~17世纪,哥伦布带船队航行发现美洲大陆后,经贸扩展到全球,特别是荷兰和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市场后,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张。特别是18~19世纪,英国人控制全球市场的一半(50%)。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瓜分殖民地,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点从列宁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看得出来,自由资本主义是怎样演变成垄断资本主义的。由自由竞争而演变成垄断资本主义的托拉斯、卡特尔等大垄断集团。所以,资本主义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而市场经济发展也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生产集中和垄断的本身加强就是剧烈竞争的结果。而垄断的统治又加强了生产集中,这就表现为企业兼并的加剧。英国从1960年至1970年兼并企业就高达9012起,每年平均为800多起;法国企业兼并在1966年一年就超过前10年的总和;美国兼并企业也一样使战后垄断组织之间竞争加剧,在1966年为101起,1968年增加192起。

随着生产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的不断加强:一方面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另一方面是垄断资本每年榨取了巨大的利润。垄断的统治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但是生产资料却更加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这就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由于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消除,所以经济危机仍然不可避免,只是改变了经济危机的形式。因此,在帝国主义时代市场经济还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现在跨国公司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所以,全球市场的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跨国公司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动力。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

1. 从“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各个区域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已经开始形成,以欧盟为主的西欧经济体,以东盟为主的东南亚经济体(10+3),以拉美为主的南美经济体,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经济体,以美国为首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北美经济体,还有中东阿拉伯国家和非盟等世界几大经济体市场。另外,还有谈判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美国为首的TTP合作经济区以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区域等各种各样的组织;再就所谓金砖五国,即中、俄、印、巴西和南非五国新型发展合作组织。无论是哪种经济体形式,都是想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合作和交流,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前提。这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平与发展,但是超级大国为了私利而搞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控制世界、挑拨国际矛盾,弄得天下不安宁,这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阻碍,这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所反对的。世界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国际和平环境。超级大国仍然以“冷战思维”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而忽视了当今应坚持和平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应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同时要坚持环境保护为重任。

2.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跨国公司的投入资金来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设立为再次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是沿带和沿路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巨大的动力和机遇,所以,这些发展和提高,都要靠各国的跨国公司包括中国的跨国公司这个引擎来带动。但是,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也要受到该国的政治因素影响,如果投资国与被投资国在政治观点不符,甚至有敌意的话,经济投资也要受到阻碍。所以,经济与政治是两个相互联系体,有着很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

3. 关于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也是用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交换的法律关系总称。

就目前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法律依据,仍然使用国际条约和国际规则以及某些大国主导的国际商事法律等。但是国际经济复苏和发展,仍然需要各国人民的继续努力和合作,达到各国合作共赢的目的。有利于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三、关于法治经济

所谓法治经济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制定法律、法规、决定和命令等形式来调整经济关系和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指导经济运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和惩罚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整个经济运行按照法律、法规预定的方式稳定、健康、持续有序的朝着市场规则方向发展。

1. 从世界市场规则来看,自从16~17世纪是葡萄牙、西班牙开始海上贸易,到18~19世纪是荷兰、英国制定的一些海上规则、条款以及公约,如巴黎公约,再后来是法国,在1804年由拿破仑制定《法国民法典》。

拿破仑曾经骄傲地说过,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一部《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曾经在1804年至1814年的10年执政中,征服了整个西欧,同时他也把法国民法典带到了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整个市场交易都按法国民法条文来调解。当然随着英殖民地的扩张(18~19世纪),英国的普通法和衡平法也在世界各地实行。在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美国称霸,这个天平由美国人制定游戏规则,所以,美国商法典和海商法典问世,包括后来制定一系列公约、条款在国际上通行无不打上美国人的落印。就是到了“二战”后,由联合国制定的公约和条款也是由美国人和西方大国领导人所主导的。

2. 从中国国内来看。

(1)在旧中国是个农耕为主的社会,国内市场仅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消费和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易额一般都不大。从1840年以后,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资本家也打入中国市场,航运和大型机械制造,都控制在外国资本家手里,就连海关都由英国人撑控。大清帝国的法律外国人是不认可的,连租界都是国中之国。中华民国成立后,就是国统区也实行不了,各军阀各霸占一方、各行其事,钱粮国税随便征。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还谈得上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大清律也无法在旧中国实施更谈不上法治社会。(2)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后。才制定新中国的法律,逐步恢复法治,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交易主要是国家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的。所以,法律、规则不重要,主要是行政命令和政府指定的价格进行交易,生产者只按计划生产,然后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按计划指标销售,赚钱亏本全由国家包干。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法治作用不大,主要是国家统一调配,按指标分配。所以,产生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人浮于事等现象。(3)改革开放以后,在20世纪末期,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才逐步实行市场交易法治化。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产者,也有消费者,而且也有销售者以及市场的管理者和执法者单位及个人的行为。另外,还有政府的主导行为。因此,经济违法和犯罪也是多方面的。这不仅要制定和修改经济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惩罚那些触犯经济法、行政法和刑法的犯罪分子。所以,打击和惩罚经济领域的违法行为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又是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一切经济行为都必须合法,也必须遵守市场的道德规范,而且也要求市场管理人员、市场监督人员以及消费者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办事。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行,也才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才能使那些假牛肉、假羊肉、假奶粉、假疫苗、假烟、假酒、假人参、假药、假货币、假发票案等,统统退出市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让孩子们吃上放心的奶粉,从而健康成长。在推进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同时,同样也要追究那些市场管理者、市场监督者和市场执法者的不作为和不履行职责的法律行为。对那些严重失职和违法者不仅要清除出公务员队伍,而且要交司法部门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经济按照安全、有序、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

四、结语

本文论述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市场交易安全与法治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同样市场经济交易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没有国界、没有地域概念,也没有民族和种族、肤色概念及宗教和文化概念等区别,只要有人类生产和交换商品的地方就有市场商品交换,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只不过交换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的网上购物和国际互联网兑换等形式。所以,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都必须依靠法治的渠道才能保障安全,也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才能促进市场经济安全、有序、稳定、健康发展。所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道理就是如此。在现代条件下就中国而言更需要加强法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经济更加朝着稳定、健康、快速、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1978.12

[2]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单行本).1959

[3]2015年3-4月广州日报资料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 篇2

无论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的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经理人员持股和股票期权,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产权界定。以经济学的视角看来,重要的不是名义所有权,而是实际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实际上是把剩余索取权交还农民,交还天然拥有控制权的农民。企业改革中的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经理持股和股票期权,也无一不是把部分剩余索取权交还天然拥有控制权的企业经理人员。

产权一得到清晰界定,市场就卷土重来。这就是我们三十年来的改革实践。可是,仅仅产权被清晰界定市场还不能良好运行。如果经济的交易费用很高,那么即使产权被清晰界定,市场也不会良好运行,甚至不会有市场。经济的交易费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交易费用占产出的比重稍高一点或者稍低一点,经济绩效就会呈现出天壤之别。

疑问,界定产权本身就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如果草地产权界定不清,那么我就要多放羊,因为增加的羊的收益由我独享,而草坪遭破坏的损失则由大家分摊。实际上,大家也都会这样做。最终,草地就会变得一毛不生,本来有价值的草地变得毫无价值,租值发生了消散。这就是“公地悲剧”的含义。如果草地产权界定清晰,那么这样的结果就不会发生。

如果企业产权界定清晰,那么我不干了,可以让我的儿子干;儿子不干,还可以卖了获取声誉溢价。我有激励注重并维护企业的声誉;我有激励不卖假货,也有激励改进服务质量。

但是,仅仅产权清晰还不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这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是。现代市场经济以非现货交易为主,并且跨空间范围很大,仅靠声誉机制很难确保交易正常进行。现代市场经济通常要借助第三方来协助执行合约和完成交易。这个第三方正是法律和法院。

法治约束的是经济人的机会主义。人的自利有促进生产和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面,但是也有增加交易费用和减少社会福利的一面。这后一方面需要法治加以约束。正是因为法治对于机会主义的约束,人的自私才不是利害参半,更不是害大于利,而是利大于害;人类也因此能够生存下来。法治是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执行合约来减少交易费用和增加社会福利的。

不仅如此,交易费用还来源于政府。政府随意地增加或者减免税收、滥发货币、政策朝令夕改、形形色色的不合理管制、滥用权力等等,都会极大地增加经济的交易费用。

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政府对于经济的影响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约束和规范政府的行为显得特别重要。约束和规范政府的行为,根本出路也在于依靠法治的力量。

法治约束的是政府的任意干预。政府的权力天然大于个人和企业。给定这一权力,政府随意干预经济的倾向很难自我抑制。如果政府行为不受法律约束,独立企业制度和自由交易就没有根本保障,市场经济就没有基础。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重要一条是老百姓可以通过法律约束政府行为。

法治的第一问题当然是立法,但执法和司法更为重要。原则上,一个国家可以简单地照抄它国的法律。但是执法和司法就是另一回事了。执法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这显然不容易。

现实世界没有完美的市场经济,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也不必一定是完美的市场经济。但总的说来,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治基础上的,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法治建设尚为落后。我们要建设“好的市场经济”,法治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可是,法治不是呼之即来,我们想要法治就可以法治的。法治有前提条件。“公地悲剧”表明,权利必须得到界定,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可以将权利附着在物上面,通过物的所有权来界定权利。资源是我的,那么只有我可以使用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别人可不可以使用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可以,但要有我的同意,或者要给我支付足够的价格。资源产权也可以模糊界定,但那样就必须要有论资排辈、等级制度等安排来界定权利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大搞论资排辈和取消择业自由不是偶然。这正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避免租值消散的必要的措施。古代的时候,家庭财产不做划分,于是就要对家庭成员的地位做出界定:父亲和长子的地位很高,其他人的地位就要低一些。吃饭的时候,谁先动筷子都有规定。这也是要减低租值消散。今天一家三口过小日子,于是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

再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现代法治;产权

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也必须是法治经济。

——张文显

一、当前的研究简述

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中,以“篇名”搜索方式在检索框中输入“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共检索出期刊报纸等文献127篇,时间自1989年至今。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当然成果较多的依然是近些年。这些研究:第一,是以服务中国经济改革为研究宗旨,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法治建设。第二,这些研究在不同版本的法理学教科书中得到了体现。第三,多是宏观描述和抽象理论,难以让普通人以直观的方式明了自己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这个表述中的地位。这使得当今我国大部分的市场主体(或公民)无法意识到,法律尤其是法律中的以产权为核心的权利、自由等对于自己进行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性。

二、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名言早已被我们中国人熟知并铭记在心——眼下的一点物质利益远不如获得这种利益的方法重要。但是,当下一个段子打破了这一传统思维。段子内容是这样的:

“一高僧问老顽童冰哥:一根鱼竿和一筐鱼,你选哪个?冰哥说:我要一筐鱼。高僧摇头笑道:施主肤浅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你懂吗?鱼你吃完就没了,鱼竿你可以钓很多鱼,可以用一辈子!冰哥说:我要一筐鱼之后把它卖了,可以买很多鱼竿。然后把鱼竿出租给别人,收租金作为利润,钓上的鱼可以深加工,要是累了还可以提供住宿服务,吃住行一条龙农家乐。高僧:阿弥陀佛……贫僧不和***的人说话。”

这个段子在网上流传有段时间了,大家看了都是一笑了之。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搞笑段子中获得启发:小农生产或作业①不需法治环境支撑,市场经济与法治息息相关。

(一)小农作业不需要法治环境支撑。从世界范围来说,早期人类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作业,中国也不能例外。然而,当古代希腊罗马的自由交易发达之后,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为主。古希腊早期对自由交易有一定限制,但后来自由交易突破这一限制,并被法律认可和保护,罗马更是制定了当时世界上非常发达的法律以保护自由交易。中国自战国商鞅变法之后,历朝历代都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打击民间的商业、商人不说,还强制推行小农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务“本业”(农业)就会被国家唾弃甚至视为犯罪。

在小农作业下,人们基本上自给自足,除了一些生产工具之外,对外所需甚少。加之统治者国家机器压制民间商业,并从道德上进行否定,形成了整个社会对民间商人的仇视。使得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形态难以实现,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无法在小农作业社会。重农抑商制度下加上天灾等,使得农民只是牢牢记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即使能生产出多余的产品(粮食),也多是备灾备荒,不用来交易。既然不能用来交易,就限制了人们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欲望和行为。这种制度下,农民没有自由去选择其他职业以谋生;在國家对民间商业从道德上进行否定的宣传下,农民的思维被牢牢限制在小农作业上。在这个段子中,传统社会,一筐鱼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食用完,无法食用完就会坏掉,即使是渔民捕鱼也是以养家糊口为目的,而非牟利。于是要“鱼”显然不如要“渔”明智,有了“渔”之后,吃多少就“渔”多少(自给自足)。当交易成为非常态,与交易相关的法律也难以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就不一样了。

(二)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这个段子“冰哥”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卖鱼”和“买鱼竿”属于买卖合同;把“鱼竿”租出去属于租赁合同,这需要合同法。在买卖合同中,如果一方是消费者,还需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商品质量有问题,还会需要产品质量法、卫生法,如果构成犯罪还需适用刑法。对“鱼”进行深加工时,如果是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进行经营,适用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如果要建立企业,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法律;如果建立企业,需要雇工,这需要劳动法。如果要建“农家乐”,会适用不动产登记的法律,如果有地产公司建房,还会用到房地产法。这其中各环节都不可少的就是交税,这需要税法;如果其中出现了纠纷,可以选择仲裁,这就需要仲裁法,如果要诉讼,需要诉讼法,法院组织要有组织法,等等。

这些法律有不同的立法机构来制定,为了避免和处理法律之间的冲突,直接的需要是立法法,对立法法进行约束的是宪法,宪法具有最高权威。因为宪法就是确保大家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市场主体不平等、不能自由的选择、没有公正的解决争议途径,商品交易就难以突破“星星之火”,已达到“燎原之势”,市场经济就难以形成。所以,这个段子就显示了,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处处离不开法律,缺少法律的保驾护航,市场经济就难以进行,所以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三、市场经济的发达得益于产权平等和交易自由

这个段子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于是这样的理论也就顺之而容易理解了:市场交易的前提是主体地位平等、意志自由,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使权力直接干预生产生活行为变为权力依法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等;法律也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保障、引导、服务、规制等。[1]在这个段子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相关研究者也鲜有提及的一点——对于市场主体产权的平等保护。

(一)传统中国的制度缺陷。传统中国也出现过非常繁荣的商品交易现象,譬如两宋,但是却无法突破临界点,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使得以商品交易为主要目的生产行为难以成为主流形态。因而传统中国一直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导致这种结果,除去缺乏自由、平等、公正外,还根植于传统中国对待财产的态度。先秦时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论说,可能不及实现,但是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整体之后,化家为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就成为财产占有的依据,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清末,刚毅有言“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就是潜意识里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影响,财产和人民都是皇帝的,人民对自己实际占有的财产不具有产权。皇帝拥有生杀予夺大权,有权籍没除他之外任何人的财产,没有任何与之平等的权力对他进行限制。

nlc202309051823

从古代“租”、“税”同义也可以推出,皇帝是天下财产的最终占有者,其他人最多只是这些财产的租赁者,而且是法律地位低下的租赁者,或者是皇帝用来生产财富“会说话的工具”。皇帝不但有权籍没他人财产,而且有权抬高地租(农业税),皇帝同样有权重征商税。这就意味着整体上而言,传统国人的生命和财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生产再多的财富是“为他人作嫁衣”之时,他们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创造财富的动力。对他们来说,自给自足就可以了,拥有过多的财产可能惹来杀身之祸(除非寻求全力保护——官商勾结)。这种情况下,商品交易一直存在,但是难以形成市场的广度,使得整个社会变成以交易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方式。

不能从制度上对皇帝和他人的财产进行平等的划分和保护,小农作业就无法实现向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转变。我们的祖先对二十四节气的总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节气对于小农作业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生产来说,节气已不再重要。所以传统中国才会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至理名言。现代社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然重要,无论是谁都需要有“捕鱼”的方法。但是,这已经不足以适应市场经济形态了,因为市场经济下,“捕鱼”的目的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为了牟利,所“捕”之“鱼”多多益善。

(二)西方对产权的平等保护。“所有权”概念尽管在19世纪末才出现在《德国民法典》中,但是欧洲对于所有权的平等保护却源自古希腊罗马,尤其是罗马。到今日为止,古罗马依然发挥灿烂光辉的事业就是,他们制定了罗马法。罗马法以私法为主,在罗马私法中,对具有法律人格的人的财产权都进行了平等有效的保护,这一点被欧洲继承下来。如当征服者威廉一世去世后要埋葬时,王室也不得不向土地拥有者支付60先令,才能安葬他。后英国出现了《大宪章》等法律,于是对于平民的房产就有“风进雨进国王不能进”的豪言壮语,其他西欧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从法律本身以及实际情况来看,欧洲对于市场主体财产权的保护是平等对待的,即使是王室,也不能持强凌弱。

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了宪法或者宪法中暗含其中。加上宪法所确认人的各种自由和其他权利等,他们才会有“破茧成蝶”——由商品交易向市场经济的突破。私有财产“神圣”可能已不在,但是对公民或市场主体产权的平等保护依然严格贯彻,今日更是注入了保护弱势者的因素,使得弱势者一样能在市场中和强者公平自由的交易、竞争。

四、结语

历史已经过去,传统中国的小农作业亦非今日生产行为的主流,我们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传统中不利于产权平等和交易自由的就应该予以摒弃,现今应该实现共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平等对待,必须强化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公平保护。中国历史证明了,缺乏人身自由和财产自由,国家即使存在繁荣也是短暂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中国来说,尤其需要保护公民的产权和交易自由。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修改土地管理法中对国有土体和集体土地的不平等对待;在物权法中弱化公有财产,提升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拆迁条例中废除“强拆”条款;在刑法中废除除因贪财犯罪外其他罪名“没收财产”的规定,等等。

此外,这个段子给人的另一个启示就是:一定要打破传统思维惯式。以“大师”为代表的一批人就是墨守成规的思维惯式,而以“冰哥”为代表的一批人就打破了这一惯式。市场的边界是看不见的,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思想是自由的、思维是开放的。而小农制度所带来的思维是封闭狭窄的,这必然也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打破限制人们思维的障碍,尤其是教育模式。创新思维是人们天生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在教育中不要扼杀它,只要人们行为得当,不要干涉别人所思所想。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305-307.

作者简介

晋龙涛,男,黄河科技学院黄河法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法史学。

①笔者认为“小农经济”概念不成立,“经济”蕴含着以保护产权为基础的广泛自由交易的可能及其实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生活无法和经济联系在一起,可参见笔者《对中国古代有无经济法的几点思考》,载《经济研究导刊》,2014(32)。因此,传统中国的生产生活行为用“小农作业”比“小农经济”更合适。

经济法治市场经济 篇4

法治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态, 从一般语法角度分析, “法治的”是来修饰市场经济的, 它是定语。所谓法治, 在中国现代语境下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首先, 法治之法律完全不同于人治之法律, 法治国家的法律被视为“公意”之集合,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中形成, 是良好的法律;另外, 法治的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也是法治的最基本原则;最后, 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 权力拥有者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

用法治来约束市场经济, 使市场经济处于法治的背景下, 这就是吴先生所说的法治的市场经济, 它有两个要点:

一是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 好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市场经济相对的是法治不行、公权不彰、腐败蔓延、“黑道”盛行的权贵资本主义。好的市场经济是以法治为主导, 坏的市场经济就是以“权贵”为主导。

二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是转变政府的职能, 使政府权力受到约束和监督。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自由配置, 这是我们常说的“看不见的手”。同时,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一点也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适性法则。在当下中国, 政府对市场干预异常强大, 有时, 国家这只手更多去管资源配置、抢利益、追效益, 扭曲了市场经济发展。因此改变政府职能, 建立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就成为法治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为什么要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迎来了“最好的时期”、“光明的季节”和“希望的春天”, 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我们经济在高歌猛进的同时, 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得以四处蔓延, 经济改革的同时, 政治改革更加不乐观, 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正在做许多不应该由他们做的事情。这样就导致了改革的两种前途严重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 一条是权贵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后者来势更加咄咄逼人, 它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威胁也是不言而预的, 吴教授作为一名一直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的志士, 不会容忍权贵资本主义的到来, 他呼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 切实推进改革, 呼唤公正法治的市场经济。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另一隐含原因是法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基于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情况, 引入法治的概念是必要的。法治可以被用来支持现代市场交易, 更可以用来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 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透明和预见性高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 法治可以为我们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一套很好的制度保障。

三、怎样达成法治的市场经济

中国的现状必须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但法治从何而来?怎样达成法治的市场经济?吴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是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我国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是在增长模式上的问题。我国主导的产业, 都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业, 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 因而附加值低。我国要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要点有三:加快科学和技术进步, 力促自主创新;加快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吴先生的这些观点对于当下世界范围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要实现法治的市场经济, 政治体制的改革更加重要。吴先生常引用邓小平的话:“只搞经济体制改革, 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西方国家增长模式的转型, 主要依托于宪政民主体制,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也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为前提。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猖獗, 也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其次, 要完善我们的法律和司法层面。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特别是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树立法治观念;宪法高于所有人的意志, 要依据国家宪法建立透明的法律体系;要完善司法体系, 实现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要通过法治切实保证公民的基本权益。

最后, 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的联盟。过去30多年里, 中国经济有高速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市场竞争导致贫富分化、利欲熏心、商品价格不受控制, 这些问题远远不是经济学家所能解决的。中国改革面临的问题, 是如何通过立法和维权, 实现经济学家所提倡的个人产权、自由竞争等市场经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更多地关注法学家界, 使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达成联盟, 共同为实现法治的市场经济而努力。

前几天正好听到北京大学苏力教授的一次讲座, 题目为“法治的中国语境”。他在谈到法治的中国经济语境时, 说到:“当前, 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因为从书上、从国外了解到法治的好, 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法治。就像一个人从年少长到成年之后, 不是因为听说爱情美好而向往爱情, 而是人成年之后本身需要爱情。”我想他这一番话很好地映证了吴先生的观点, 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已发展到需要法治的阶段, 金融危机爆发更为我们呼唤法治提供了一个契机。真正实现法治的市场经济, 这是吴先生晚年最大的梦想, 实际上, 这也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梦想。

摘要:2008年以来, 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在全球蔓延, 进入2009年, 情况并没有好转。中国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也未能幸免。残酷的现实, 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导致危机的原因和怎样摆脱危机的困扰。最近, 我重读了吴敬琏先生《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一书, 或许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那就是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

关键词:法治,市场经济,呼唤,建立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海关经济、法治工作总结 篇5

在南昌海关党组和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景德镇海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全国海关关长工作会议、关区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四好”内陆强关工作思路和“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的发展目标,积极策应XX市打好三张主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战略,按照“眼光远、理念新、工作实、管理严、带队暖、心胸宽”的18字要求,积极创建“五型”海关,着力优化海关监管服务水平,着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有效防范三大风险,努力促进景德镇经济发展,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亮点频显。

一、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概况

今年以来,我市外贸出口总量稳中有升。今年1至10月XX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9.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下降0.82%,其中,出口总值9.1亿美元,同比增长3.49%;进口总值2055万美元,同比下降65.17%。其中,生产型企业出口总值达5.01亿美元,增长2.78%,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3.87%。同期,经营型企业出口总值共计4.09亿美元,同比上升4.36%,其总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43.98%。目前,景德镇海关辖区在海关注册登记企业203家,其中aa类企业1家,a类企业24家,有实际进出口记录企业100家,产品远销180余个国家及地区,外向型经济多元化发展成效凸显。陶瓷、医药、化工、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直升机装配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迅猛。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打造通关“快车道”营造便捷通关环境。深化区域通关业务改革,落实企业分类管理和无纸化通关改革各项便捷措施。对aa类高资信企业推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通关新举措,进一步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便捷通关措施适用范围,对低风险快速放行的产品出口实施“接打放”一体化操作,通关效率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办理出口业务海关平均作业时间为13秒/票;共开通无纸化通关模式企业20家,富祥药业公司获海关总署特批保留高资信a类管理类别。与九江海关签订了绿色通关协议,进一步优化景德镇地区企业的通关监管服务,降低了我市进出口企业的物流、仓储等贸易成本,为进出口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该项工作在江西卫视新闻联播中播出,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便利企业在本地通关,积极协助地方单位推进口岸作业区建设,邀请南昌海关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对宁波港务集团投资建设景德镇“无水港”项目进行专业指导。

浅议经济法与经济法治建设 篇6

关键词:经济法;法治建设;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10-01

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后,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节奏,人大和国务院以加速度的步伐删除和修改了我国多部重要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比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时,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和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人大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市场经济法律,比较受关注的,有《物权法》、《反垄断法》和《劳动合同法》,这样我国市场经济法体系大致上就此形成。

一、经济法的渊源

有经济并不一定有经济法,经济法的源头来自于活跃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出现,首先要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为此在适应社会的刚性发展,就需要要打到一批现存又阻挠社会进步的社会关系,这样就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一批新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社会安全秩序。所以,在此基础上,为了建立强有力的社会规则——法,就这么产生了,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败,就造就了调整经济关系的职能的经济法就此产生。从前面的推论可得,现代的经济法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产物,它是社会改革的发动机,而同时,经济发的发展和兴盛,也加强了现有资本体制的牢靠和进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法学理论来自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科学发展观,通过这些理论武装指导我国现在的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且做到经济法的研究和进步发展是我国思想解放的动力,促进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一人都是“社会经济动物”,经济生活活动已经与个人、组织、社会和国家密切相连,这种程度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无法与其相比。同时,人们为了方便在经济活动中有所方便,都能遵守它,此时,法就成为对经济关系调整的最为社会公众认可的行为准则。在这一方面,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一个经商兴盛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适应我国经济环境的现状,人大和政府制定了许多、直接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和政策,成功建立了我国计划经济制度,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全民经商的浪潮中,冲击了我国固有的农村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制度,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更是加大了对经济立法、修法的力度,形成了我国的经济法制。

二、经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依法理讲,经济法治所要求的核心内容就是民主与法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素。这些在我国经济法中是得到的最佳、最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法和中国的经济法治建设已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學界通说,市场经济的原本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存在的核心就是对经济法治有着内在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立志维护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转,就必须加强经济法治建设。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要求实现经济集中和经济民主的统一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所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一个“在保持必要的经济集中的前提下,恢复和进一步发扬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和法治的过程”。就法理而言,所有的法律都有对责任进行细分和规划,所以,要加强经济法治建设,就必须要求经济法以社会责任为本位思想,对国家利益和组织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进行和谐协调,这样才能够保障公权力更有效的实施,同时又能维护现有合法权利的真正有效的实现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的繁荣,必会推动经济法的完善,而经济法的发达必然是民法的显达,这样也会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法的繁荣,同时又通过自身的价值优势弥补了民法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实现了对市场秩序的有效保护和调整。

三、中国经济法治建设的困境

我国经济法治方面的障碍有众多因素,首先在立法及其指导思想方面,从法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力争利益的群体都没有被吸纳到法中去。即使我们现在采取了通行的公布法案采集意见、召开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等比较好的方式,而我国的立法者也会因利益的考量往往不能站在大多数人长远利益的高度取舍、集中各方意见,而是照着自己的意思考量。其次,我国现有政府的角色定位缺失,我们是一个充满角色社会的一份子,每人要把自身的角色演好、做好,尤其对于哪有许多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组成的政府来说,正需要对其准确定位,使得其角色不会出现错位、利益没有冲突、人人都可问责(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于那些不守规矩、不讲诚信的政府角色扮演者要依法承担不利的后果。最后,执法或司法不够力度。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人治史,不管盛世还是乱世,都以人治为基础,看人不看法,已成为习惯。

四、完善我国经济法治建设

经济法治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建设,它需要各种不同的零部件,不管内部还是外部因素都需要协调发展来推动着工程整体的进步,同时,就像开快车一样,车速快了,也能带动各个零部件能良好运转,使其发挥到最大利益。市场经济发展和不断完善,加速经济法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市场经济领域中不断深入和提升,同时,哪些比较有规范性的法律已陆续出台,并颁布实施,此时我国的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经济司法的能力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促使我国的经济民主也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法治品味的逐步提高,已经表明我国在经济法律面前以得到了人们可以接受的普遍遵守的程度,这样不仅是人类的经济生活的提高,也是我们法律观念的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由此可以得出,这种素质上的变化,将极大地改善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有利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成功。我相信,经济法的这种质的变化会增强我国经济法学者对此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促使他们继续勇敢的挑起重担,不断地推动我国经济法的理论建设。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作者简介:何淑潇,女,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人文学部08级法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3,74.

[2]周德义.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治的思考 篇7

一、主体制度的法治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 广泛存在的各种大中小型的企业是整个市场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要处理好的不再仅仅限于外部的物品交易, 还涉及到了企业内部的人的流动。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纵观我国现有的对于法律主体进行规范的法律, 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一些关系的规范还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冲突以及不够明确的情况。

(一) 企业外部交易主体地位需平等

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由计划经济过渡过来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 但是毕竟由于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不同性质的企业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规范和冲撞, 因此现在的法治建设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 实现平等市场主体的构建, 使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能够完整、独立地承担平等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然而在实际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 性质不同的企业其法律的主体地位往往不同。由于市场垄断性行业的存在, 该类企业利用自身垄断的资源优势或者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扩张, 这就导致社会不公平, 易滋生腐败的情况, 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由于被赋予了较高权利, 也会造成对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欺压, 使得市场调节的作用无法体现。

(二) 企业内部人员管理需平等

企业内部员工的关系既不是民事主体的关系也不是行政管理的关系, 但是这种员工的关系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行为。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 使得企业的管理、财务、审计等部门能够更好地进行分层次职工福利体系的构建, 从而能够使企业的领导对其建设的全过程中发现的职工福利分配不公的现象进行及时的宏观管理和监督。部门之间及时进行轮岗交流, 也可以减少这样的垄断性企业在岗人员竞争压力小, 我国在调整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关系上的规章制度较不完善, 因此员工的权益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二、市场行为秩序的法治问题

市场的行为秩序是一个市场得以长久、健康、稳定发展的根基, 是一切市场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因而, 市场的行为秩序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要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易、消费、分配等环节的正常运行, 以保障市场的良性调节作用。市场发生问题时, 还要能够进行有效的弹性范围内的主动调节, 以保障市场的正常震荡。维护市场的行为秩序主要是指维护其交易行为的秩序以及竞争行为的秩序。这就要求市场主体要公开参与、公平竞争、公正裁决, 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 市场交易面临的全球一体化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外部环境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对企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要求不够高,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企业作业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的体系没有较为规范性的文件做指导, 以规范企业作业的质量。市场的全面开放后, 国家对企业的保护政策逐渐减弱, 各企业必须面对国际化的竞争, 并且在竞争中不断通过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 以及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来争取自身的立足之地。而法治建设能够在制度上、法律法规上规范市场的交易行为, 在市场出现问题时利用法律的手段进行政府干预, 以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有法可依。

(二) 同行业市场竞争也要公平

质量不仅是企业的生命, 更与企业的信誉息息相关, 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 管理只是其发展的手段, 而提高质量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在市场这双无形大手的调解下, 市场主体所进行的市场交易要能够给市场的良性竞争取到自身的立足之地。通过更多规章制度进行保障, 以使企业能够通过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来赢取竞争的胜利。相关部门也要出台一些相应的保障市场竞争秩序的法规, 对于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 如假冒伪劣、恶意压价、诋毁对手来获得利益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对于不恰当的地方保护措施进行整改, 以搭建区域内的良性竞争环境。

三、解决我国市场经济法治短板的方法

(一) 完善立法的体制, 提高立法的层次, 有效解决有关部门主导立法的问题

立法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限制公权力, 而部门主导的立法很难使这一目的得以实现。所以,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应进一步从主导立法的角度对它的力量进行充实。于立法机关而言, 我国30多年来对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经验, 完全有能力承担起独立完善的重任。

另外, 若想改变部门的主导立法, 由相关部门提出修正案或法律草案, 然后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讨论通过, 最后提交至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一做法从源头上把立法部门化的问题解决了。同时, 努力避免抽象概括的立法, 切实提高法律的操作性, 减少授权的立法, 可以很有效地将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的生存空间得到压缩。最后, 还要将立法层级不断提高, 使立法得以升级换代。

当然, 我们所说的将部门立法弱化, 并不意味着不尊重相关部门的意见。立法机构在草案形成后, 一定要充分征求各方的意见, 召开立法听证会。最后将各方的意见以及草案报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讨论。

(二) 设立专门宪法的责任追究机构与程序

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应当从树立宪法的权威开始, 依法追究违反宪法的责任可以保障宪法权威的树立。由于宪法的责任存在不同的种类, 所以追究违宪责任的方法也不同, 但最主要的还是违宪审查制度。

(三) 依法、民主且科学的立法, 将责、权、利进行合理配置

要想解决立法中有关法律责任很不到位的问题, 不仅要坚持依法、民主且科学进行立法的原则, 还要在立法中很好地处理好责、权、利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 要通过法律对基本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这是合理配置责、权、利之间关系的前提。

因为限制和剥夺人身自由、财产权利等处罚方式只有通过法律进行才是正当的。

2. 在立法中一定要将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进行

合理且平衡地配置, 以改变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重行政责任的现象。责任类型的不同, 其严厉程度、体现的价值和要实现的社会目标都是不同的。所以, 在不同的责任类型间是不存在替代的基础的。

3. 在立法中一定要明确规定具体的责任, 将我国的“模糊处理”的立法现象得以改变。

这不仅能让潜在的违法者进行提前防范或分散法律风险, 同时还可以对执法者及司法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

4. 把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和配置升到法律层次。

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使社会保障措施能够得以施行。

四、结语

市场经济法治问题的不断改善与规范, 不仅能够给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强的监督与规范, 更能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与交易行为实施监管与保障。通过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法治短板进行不断探析, 才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进行更好地规范。

参考文献

[1]杨秋红.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S1) .

[2]卢小龙.和谐语境中的市场经济构建——以市场经济与法治关系为视角[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09, (02) .

市场经济与道德和法治精神培育 篇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 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 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 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 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 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 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 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 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 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市场经济需要强化职业道德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视察奶制品市场时, 批评一些企业缺少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现实的情况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 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或者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 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作过研究, 认为个人必须履行他的工作或他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他的天职。

为什么市场经济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加强调职业道德呢?这是因为, 市场经济是通过分工和交换组织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而交换就会产生交易费用。这里所讲的交易费用, 是指与生产无关的包括搜寻交易对象、辨别真假、签订契约以及维护权益等的费用。如果交易费用过大, 这样的市场经济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在极端的情况下, 这会迫使人们退回到没有交易的时代 (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不买不信任的东西) 。因此, 高效的市场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而大家都遵守职业道德,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 最终使自己、也使整个社会获益。如果突破道德底线的现象普遍存在, 整个社会就会无序, 无序的社会对谁都没有好处。因而, 遵守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从理论上看, 市场经济离不开职业道德, 但有的个人和企业仍然存在这样的担心:遵守职业道德会吃亏。事实上, 他们可能会在一个时期或某些方面吃亏, 但从长期和总体上看并不一定吃亏。这是因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易是不断重复进行的, 那些缺乏职业道德、没有良心的企业和个人最终会遭到唾弃。例如, 在这次“三鹿”奶粉事件中, 人们纷纷购买没有检出有毒物质的企业的奶制品, 就是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的最好褒奖。当然, 除了人们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给予的这种褒奖, 社会还应当严惩那些丧失职业道德、没有良心者。没有惩罚就没有约束, 就难以铸就职业道德。

三、市场经济与法治观念培育

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从半封建、半殖民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 再加之以住"左"的错误的影响, 使我国的市场发育至今还不充分, 市场机制不成熟, 长期计划经济的固有模式、传统习惯、思想观念, 导致特别是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不完备、不健全, 人治习惯还顽固存在。这些都给发展市场经济造成诸多阻力和困难, 使我们尚未具备立即直接迈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主客观条件。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 努力创造好条件, 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 力争尽快地与现代市场经济接上轨。在这个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必须高度重视法律在引导和保护市场经济发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深切认识和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观念, 以便增强我们运用法律手段来引导和规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大力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以及整个民主、法制建设, 加速这一转变过程, 使我国经济发展快步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台阶。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 是对法治的全身心认同和投入, 是理性化了的对法律的激情。就社会而言, 它意味着充分调动各种智慧、情感和力量去为法治而奋斗;就个体而言, 它意味着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为法治而献身的精神。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精神实质, 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应通过普法教育, 使人们坚信,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经济繁荣有序、政治民主昌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对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生存状况和前途命运的深厚关怀。

总之, 市场经济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建设和法治精神,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竟的健康运行, 让我们致力于公民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育。

参考文献

论法治建设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 篇9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党的 “十四大” 提出的命题,党的 “十五大”又提出了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在过去的改革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从纵横两个方向考虑过去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话,可以看出在中国过去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只有广度而深度还不够。这就说明在今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势必会加深改革的深度,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的权利与义务,做到产权的清楚界定。而法治化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权利与义务、产权的清楚界定的基础,不久前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将会对中国今后的市场经济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了中国今后的市场经济改革将会向产权的方向迈进。明确产权,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消除模糊产权给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将成为中国今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早在300年前被认为是经济学创立者的亚当·斯密在其主要的著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简称 《国富论》) 中就提出了著名的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向前发展。在提出 “看不见手”的同时也提出了政府要做一个 “守夜人”的假说,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同时也需要政府这个守夜人去维护一定的市场秩序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的守夜人的作用主要通过法律来实现,只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才能使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对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很多观点,但是这些观点都基本大致相同。有些学者提出了法制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体的确立需要法治化。 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法律来解决市场经济活动的秩序问题,只有具备完善合理的法律,才能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这说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 吴金怀,2003) 。市场经济是所有者平等交换产权的一种关系,法治的作用是保障自主交易在有序的条件下运行下去,而不是政府过多地滥用法治的权力去干预市场经济活动 ( 朱荣,2004) 。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契约关系表现出来的,这表明市场主体天然具有独立性、平等性、自主性; 契约关系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法律关系,所以市场的主体需要法治化 ( 亓宗宝,2005) 。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需要法治的不断完善; 推行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进行体制改革,就是要利用法治的方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作用,保障经济主体的决策权,约束政府的权利,使得经济能够在一个合理公平的环境中运行 ( 顾功耘, 2013) 。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的经济,完善的法治化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运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市场这种通过契约关系配置资源的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领域达到极致。

2法治对政府职责的规范

我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曾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终因其效率低下、缺乏市场活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其进行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是自发的,通过供需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动来自动地调节资源在各个领域的配置,而政府借助权力对市场经济过多的干预容易导致市场缺乏效率、缺乏活力以及市场秩序的紊乱。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应该充当一个什么角色,政府利用权力如何做才能够更好地发挥 “守夜人”的作用。很显然政府的 “守夜人”的职责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它的权力来实现的,这就存在一个过度使用权力的问题,法律能够赋予政府权力同样也会限制政府权力,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越是健全政府的权力使用越是得当,市场经济发展越是有效率。我国政府目前存在着严重的过度使用权力现象,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干预过多,束缚了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法制的健全对政府权责起到了明确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成为有限政府、责任政府。

2.1有限政府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社会契约论的合理思想,政府的权力来源和归属都在于人民,这就说明人民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由于人民让渡的只是部分权利的使用权,所以政府享有的是一种有限制和约束的部分权利,而非无限制的权利。现实社会中政府往往使用的不是部分权利而是无限的权利,特别是对于经济的干预; 这就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的作用大大地削弱。对于政府权力的限制需要法律的有力执行,宪法是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基础,如果一个政府的权力没有宪法对其进行限制就会成为一个拥有无限权利的政府,因此宪法是政府一切活动的基础。宪法对于政府权力的支配不仅局限于其产生而且也要防止其权力的滥用,所以宪法在授予政府权力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明确了政府权力运行方式方法和程序。通过法治化的建设,使得政府的权力建立在权力取得的合法化、权力运行的法治化、权力矫正的法定化、权力行使的责任化基础之上。让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 “守夜人”作用更好地体现在有限政府、规范政府和效率政府的层面。因此,法治对于政府权利的明确和规范将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2.2责任政府

在市场经济中理性人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者说市场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政府责任的实现和保障。选民国家可视为选民同统治者 ( 政府) 之间的隐性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可以理解为委托与代理的合同关系。 这就要求政府这个代理人有责任实现委托人 ( 人民) 的目的,通过委托人赋予他们的部分权利来实现委托人的最终目标。体现在市场经济领域就是政府有责任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市场失灵的部分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达到有限资源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目的。然而政府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委托人与代理的目的冲突使得政府经常会不按照人民的意愿去行使责任。法治化的存在会对政府的责任的履行进行一个规范,法律的健全会促使政府按照人民的意愿去履行自己的责任,而且会尽全力实现人民的目标。在市场经济领域,政府会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目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比如会减少寻租行为,制止垄断行为和卡特尔组织。在市场失灵领域,比如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外部经济、信息不对称等, 做到边际成等于边际收益的效益最大化。

3法治对市场秩序的规范

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秩序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内生秩序, 这种内生秩序是在长期的市场交易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在不断的演化,它不是人为设计的规则也不是政府规范出来的一种秩序。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在市场交易中只要自由的追求自身的利益,最终会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形成一种经济秩序; 换句话说就是在个人利己心理的驱使下形成一种秩序, 因此市场秩序是一种自然秩序。支持市场秩序的自由形成的学者很多,例如哈耶克认为由于市场交易的复杂性,人类不可能为这个复杂的、了解甚微的过程设计出周全、完善、系统的规则。正如哈耶克本人所说: “人类知识远不足以领会复杂人类社会的所有细节,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来细致入微的安排这样一种迫使我们满足于抽象规则的秩序。”也可以说由于人类是知识的局限性迫使人类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内在自发的市场秩序。自发的内在的市场秩序并不否认外在规则对市场秩序的形成和调节的重要作用。外在规则对市场秩序的调节和规范主要是指法律在市场秩序中的规范作用。

3.1法治对自由竞争的规范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自由竞争自发形成市场秩序,但这种自由竞争不是无责任的自由竞争。哈耶克跳出新古典经济的框架,提出了市场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并且认为法治是市场秩序的保障,他本人认为法治远比人治好,因为法治在规范和保护了人们自由的同时,也限制了政府的权利。没有不负责任的自由竞争,自由和责任是不能分开的。责任是对自由本身的一个校正,一个为自由提供最大空间的自由社会存在和维系。法律对有责任的自由竞争起着规范和校正的基础作用,正是因为法律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的规范,才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其主导性的优势。近些年来由于无责任自由竞争导致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对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的同时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例如在食品、药品的实体经济领域不断出现的恶性事件以及证券、期货等虚拟市场经济中屡禁不止的欺诈行为,都要求市场自由竞争的秩序需要法律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实现有责任的自由竞争市场秩序。

3.2法治对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的校正

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并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领域市场是无法对其进行调节和配置的,这些领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具体来说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 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三种情况。对于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其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使得 “搭便车”的行为经常发生。只有通过制定一套完整的公平的法律才能使得公共物品的提供得到保障的同时禁止 “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对于外部效应而言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都是边际收益不等于边际成本的情况,虽然科斯曾经提出著名的 “科斯定理”, 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通过产权的转让可以解决外部效应,但是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所以只有通过法治的健全和完善,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行为主体征收课税的同时对于外部经济的主体进行补贴,使得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和最大化。信息不充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信息不充分导致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是导致市场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法治化的建设,提升信息的充分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消除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3.3法治对交易费用的降低

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坚持认为交易是有费用的。从本质上说,有人类活动就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市场交易费用的典型形式是使用市场的费用和企业内部发号施令的费用。具体的讲交易费用包括市场型交易费用 ( 搜寻和信息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监督和执行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 ( 建立、维持或改变一个组织设计的费用,组织运行的费用) 、政治型交易费用 ( 建立、维护和改变一个体制中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费用,政体运行的费用) 。交易费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交易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造成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制度是一系列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制度又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主要是指法律,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律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调整、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活动的基本秩序,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最好办法是法律 ( 规则) 。只有人人按规则办事,通过规则把阻碍市场主体间交易的摩擦降至最低,建立合理的交易预期,使之安全、有序、快捷地进行交易。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高度发达的法治化社会对于交易费用的降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法律才能规范市场秩序,减少市场主体间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交易摩擦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4结论

从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诞生到现在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的产生经济学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产生了很多经济学派别,他们有着自己对经济学不同的观点,主流经济学还是坚持 “看不见的手”的观点,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好方式。只有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市场的自由运行是建立在完善的法治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才会使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在政府这个 “守夜人”的照看下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其最大作用。具体来讲在宏观领域法治的健全会使政府的权利得到明确,使得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这样政府这只有形的脚才不会踩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保证市场能够自由的通过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同样在微观领域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会使市场的秩序得到规范和保证,法治会使自由竞争在有秩序的情况下进行,法治能够更好地校正市场失灵,法治通过减少市场主体间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

摘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是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完善和健全对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就犹如空中楼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私人产权的合法性,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从法治建设与政府、法治建设与市场两个方面对法治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经济法治市场经济 篇10

关键词:公司清算,解散,股东,清算程序

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治经济, 公司法人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不仅要遵守市场进入的规则, 也要严格遵循退出机制。很多公司法人出现解散清算情形时, 不及时清算, 或者借公司清算隐藏资产, 达到逃废公司债务的目的, 严重损害了债权人或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听任这种现象泛滥, 那么既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也反过来会从根本上损害公司法人制度。

一、公司清算概述

众所周知,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商品经济时代的重大创举, 无论现代公司如何变革, 公司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没有改变, 那就是: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而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对于投资者来说, 投资的风险客观存在, 降低投资风险, 减少承担投资风险的方式是投资者在公司成立伊始就认真考虑的问题。但对于公司交易的相对人, 要实现降低交易风险, 务实的想法就是扩大公司投资人责任。

一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公司法人制度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创造财富, 但另一方面, 也应正视公司法人制度的种种弊端, 如公司虚假出资, 抽逃出资, 滥用公司法人格。针对上述的弊端, 人们也设计了一系列相对应的制度加以制约, 如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刺破公司面纱) , 公司侵权制度的建立。一般来说, 投资者恶意利用公司法人制度弊端的公司一般存续不会太久, 那么公司清算作为公司终止前的最后一环, 对于有效控制公司法人制度弊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司设立制度是公司设立高效性和目的正当性的重要保障, 公司清算退出制度不仅能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 同时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最大限度克服公司法人制度的弊端,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所谓公司清算, 是指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产后, 依照一定的程序了结公司经营事务, 收回公司债权, 清偿公司债务并分配公司财产, 最终使公司终止消灭的法律行为。正常情况下, 公司法人主体资格终止必须经过合法的公司清算。

按照不同的标准, 公司清算有不同的分类, 包括任意清算与法定清算、破产清算与非破产清算、普通清算与特别清算等。另外依据导致公司清算的原因, 又可以分为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本文主要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视角阐述公司清算制度的相关法律问题。

《当代经济》2013年第20期

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规定要求, 公司解散注销要经过公司清算, 同时按照法定的清算程序来保证清算顺利执行。一般的公司清算流程包括:成立清算组, 整理公司财产, 通知、公告债权人并依法进行债权登记, 提出财产评估和清算方案, 分配财产, 注销登记, 公告通知。

二、公司清算法律制度

完整的公司清算制度包括清算组织的成立、制定清算方案、履行清算程序。除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引起的解散外, 其他原因导致公司解散时, 法律规定必须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法律规定, 发起清算程序主要有三种:股东自行组织清算;债权人申请法院指定清算组清算;特殊状况下, 持股一定比例的股东提请解散公司, 进而进行公司清算。

1、公司解散事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1条、第183条、第184条规定: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 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 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人民法院予以解散。当公司依据上述情形解散的, 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 开始清算。

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 (以下简称《公司法司法解释二》) 规定了对于出现公司僵局时, 股东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无法召开股东大会, 无法形成有效的股东会决议, 公司董事长期存在矛盾, 公司经营发生重大困难, 上述情形的出现, 也预示着公司处于事实上的瘫痪状态, 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突破了原先公司法第181条规定, 是出于对相关权利人权益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赋予了相关权利人更深一步的司法救济途径。

2、组成清算组。

进入解散清算程序, 首先解决的就是成立清算组。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如果公司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及时成立清算组, 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公司的债权人及公司股东有权申请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公司法司法解释二》规定:公司解散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 虽然成立清算组织但故意拖延清算的, 违法清算可能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股东利益的, 对于上述情形的, 债权人或者股东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

3、清算组的职责。

清算组在成立后, 需要清理公司财产, 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通知债权人, 处理公司未了结的业务, 清缴所欠税款及后续过程中产生的税款, 清理已有的债权债务, 处理剩余的公司资产并代表公司参与诉讼或仲裁活动。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清算期间, 公司依然存续, 但清算组不能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 公司财产在没有按照清算方案清偿前, 不得分配给公司股东。清算组在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 应当及时制定清算方案, 并报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经过确认后, 清算组才能最终具体实施清算方案。

清算组另一项法定义务是, 公司清算结束后, 清算组应制作清算报告, 报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只有通过确认后, 报送到公司工商登记部门, 申请办理注销公司登记, 公告公司终止。

当然, 清算组成员在履行清算义务时, 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获得非法收入, 不得侵占公司财产, 一旦违反上述规定, 将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情节严重的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公司清算中几个重要法律问题

1、股东应担负起公司清算的主要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 存在着大量的公司, 在其不进行经营或者出现了终止事由时, 拒绝履行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义务, 使本该进入清算程序的公司财产被哄抢, 公司资产大量毁损流失, 进行清算所必需的财务资料、报表、账册等流失殆尽, 甚至出现公司资产被负有清算责任的主体私分或者无偿转让他人, 对公司债权放任不管, 有的股东为了躲避债务, 想尽办法规避清算, 利用吊销营业执照制度的模糊性来躲避清算, 未清算进行注销, 解散后不清算, 违规清算等等, 从而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等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9月18发布的第三批指导案例中的第9号案例, 重申了股东在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必须进行清算的法定义务。营业执照只是公司营业资格的一种表征, 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只是取消了公司的营业资格, 只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公司进行的一种行政处罚手段, 公司法人格并未消灭, 只有经过清算注销之后, 公司的法人格才终止。公司股东不能以自己不是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者没有参加公司实际经营为理由, 免除自己的清算责任, 公司股东一旦违反上述义务则应向相关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9号指导案例, 对于审理股东履行清算义务案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全体股东均是清算义务人。

股东清算义务的承担, 不以在公司中所占股份的大小, 对公司实际经营活动参与程度的不同, 而区别对待, 全体股东在法律上都一体成为公司清算义务人, 这是基于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股东是公司的出资者和权利的最大拥有者, 理应对公司清算承担全部义务。另外根据诚实信用原则, 股东依照规定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经营风险承担责任, 那么一旦公司经营不顺, 停止营业时, 那么股东就应当“兑现”承诺, 及时对公司资产进行清算, 尽可能地减少公司债权人、公司员工及其他相关方的损失, 才能体现出公司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公司清算过程中, 股东之间有相互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股东履行公司清算义务, 可以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统一行使, 对于那些不愿意履行公司清算义务的股东,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通过内部机制进行追究, 可以解决股东人数较多公司的清算问题, 大大提高清算的效率。

3、未履行清算义务股东的法律责任。

199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于公司的清算规定的非常模糊, 对于公司解散, 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 进行清算。原先的规定, 过于强调国家权力机关对于公司事务的干涉。

对于股东未履行清算义务, 公司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强制清算申请, 处理公司债权债务, 分配公司资产, 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 可以要求股东承担清算赔偿责任, 公司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进行清算, 造成公司财产灭失、毁损等, 致使公司偿债能力下降, 公司债权人实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 那么债权人就有权要求清算义务人在其损失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就是直接的法律依据, 多数学者认为, 清算义务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的一种。

特殊情况下, 还可以要求股东承担清偿责任, 如果股东作为清算义务人, 怠于履行清算义务, 使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灭失, 导致清算无法进行的, 债权人有权要求股东对于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4、现有的清算制度的不足与建议。

我国现有的关于公司清算制度的法律规定没有系统性和操作性, 有的仅仅是寥寥数语, 有的压根就没有任何规定。对于公司在进行普通清算程序时, 如果遇到重大障碍, 无法进行下去时, 或者在公司所负债务与公司资产相比, 债务可能大于资产的情况下是否立即启动破产清算程序, 启动破产清算程序费时费力, 启动的时机不对, 将会严重浪费国家司法资源。

另外, 普通清算组在进行公司清算时, 能否引入第三者来进行监督, 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公司清算存在不透明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会严重侵害到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司债权人是最值得关注公司清算的一方, 如果能够成立债权人会议类似的机构, 因为债权人的意见对于公司顺利清算非常重要, 可以把债权人会议的职能定位为:对公司清算事务进行监督, 并对公司清算人提交的财务账册进行审核, 同时对制定、操作清算方案进行参与并监督。债权人会议可以设定会议代表, 给予授权, 无须债权人会议经常开会研究, 从而大大提高其自身的办事效率。

在多数情形下, 公司债务大于公司资产, 除了优先支付相关费用和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后, 公司资产往往所剩无几, 债权人是无法得到百分百清偿的, 如果债权人与清算人就债务偿付能够协商一致, 各自作出让步, 以协议的方式完成清算程序, 就可以避免进入破产清算之程序, 在清算制度是否可以设定清算人与债权人协商制度, 达成的协议有强制和解的法律效力。《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17条有类似的规定, 但仅限于人民法院组织的清算, 对于公司股东组织清算的则是空白, 不管怎么说, 这毕竟在公司清算制度方面算是很大的进步。

在公司清算中, 如果清算组中个别成员存在不适当履行清算职责时, 怎么更换该成员就很重要, 清算组成员解任、更换程序怎样启动, 解任、更换清算组成员的权力由谁来行使, 希望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或解释出台。

上一篇:多元价值下一篇:税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