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信息化建设

2024-09-08

国土信息化建设(精选十篇)

国土信息化建设 篇1

关键词:国土信息化建设,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是反应城市各种经济行为的重要信息,包括经济活动特征统计、经济活动行为分析等一系列管理行为。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经济信息在国土信息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强对经济信息在国土信息化建设中的讨论更具有实际意义。从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实际建设情况来看,在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南京市国土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部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南京市国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经济信息链接不完善

经济信息链接不完善存在多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各项经济信息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共享体系。例如,在登记本地区土地资源过程中,实际建设用地与规划用地使用权(如商品房管理权,房屋销售、登记权)未形成有效统一,在数据录入程序管理、信息科学性确认中存在缺陷;同时,部分历史性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其中一些解决方法、解决思想未得到进一步推广,对经济管理、建设行为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数据采集手段单一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在制定数据采集目标后,组建数据采集队伍并收集信息。这种模式既不符合大型经济管理的数据采集需要,也不符合城市国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从南京市国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发展情况来看,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以实现“图片化采集”,即通过将南京市规划为“一张图”的方法,根据图纸要求,将不同城区划为不同采集范围。这种方式虽有效提高数据采集能力,但整体信息化水平也难以进一步提高。

(三)管理系统构建不合理

管理构建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整个国土资源管理中,各项经济信息之间的流通管理存在缺陷,导致各项管理行为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各科室之间的业务关联不明显,影响经济信息互动,弱化具体管理能力。

二、提高南京市国土信息化建设经济信息管理能力的几点措施

从我国各地区发展情况、发展经验来看,在国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经济信息管理能力。

(一)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经济信息管理能力,在国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抓住机遇,促进自身改革。以广州市为例,在2009年,广州市得到国家测绘局批准,成为第一批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城市。在该政策指导下,广州市国土信息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相继完成数字地理空间系统、城市地理空间系统的建设,有效推动经济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南京市国土管理部门借助成立20周年之际,通过开展新型视频报道、图片新闻等活动,向广大群众及社会单位传递国土资源管理新信息,有效加强管理单位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为经济信息管理部门开展信息统计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对于南京地区国土经济信息管理部门而言,必须要抓住自身发展机遇,通过系统化改革,提高经济信息管理能力。

(二)加强统筹规划,提高信息共享能力

从城市现代规划过程来看,在经济信息管理过程中,可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西悉尼共享能力。对不同科室而言,可通过本单位局域网,传播一手国土资源信息(如最新商品房建设信息、新工程土地使用利用信息等)。

应合理运用“微技术”,加快“微文化”传播。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国土资源经济信息管理有了更多途径。例如,相关部门应以微信为平台,建立公共账号,通过公众信息分享、朋友圈转发等方式,传播经济信息对地区经济建设的影响,将多个影响国土资源经济信息准确性的因素(如施工单位、施工人员、房屋销售管理人员等)进行“再教育”,保证经济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国土信息化建设能力;与此同时,也可通过微电影展播、微博互动等方式实现与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的交流。

(三)加强内部管理

市场经济成为影响国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经济信息管理能力,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必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坚持制度化管理,明确日常管理行为,将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工程建设信息管理作为制度化管理的重点内容。

第二,通过各种平台,提高信息可信度,降低信息因素对整个管理过程影响;发挥内容管理能力,通过明确岗位责任做好职责分工工作,以权限划分保证各个岗位的职能得到充分体现,避免出现错漏、舞弊等情况。南京市在明确违法行为及责任的同时,必须要对管理方法传播方式进行进一步优化。例如,在网上办事指南中,应该对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工作内容进行重点标记,保证群众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国土资源经济信息管理的热点问题,强化群众对国土经济信息的监督能力。

三、结束语

国土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经济信息现代化管理必须要遵循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的时代脉搏,通过不断改善自身工作方式,实现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为城市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从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形势来看,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环境基本成熟,其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要进行自身内部管理外,也要借助一切可用到的技术,通过大胆实践、灵活应用,保证经济信息管理工作能从多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信息化建设、制度化建设的双方面突破。

参考文献

[1]吴飞,龚知凡.三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和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2,7(05):121-124

[2]韩飞,程朋根,阮见.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1,7(02):115-117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篇2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本质上是一场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要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必须将全体人员思想统一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来,只有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改革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能,降低工作成本,规范管理行为,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一、搞好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奠定电子政务运行基础。

数据库建设是电子政务运行的基础,为实现主要的国土资源业务的网上审批,逐步完成相关数据库建设,在现已建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做好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评审工作,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同时结合市局要求重点开展基础地理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存量土地数据库、土地储备数据库、耕地储备数据库、基准地价数据库、土地市场数据库、土地执法监察数据库、矿业权数据库、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建设与整合工作,上述数据库建成后汇交局信息中心统一管理。

二、搞好网络安全建设,确保信息不泄露。

(一)内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部署示意图如下:

1)实现县局内网出口边界防护,实现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

2)实现内网中各安全区域间的逻辑隔离及安全区域间的访问控制,实现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

3)实现对内网的网络攻击防范,能对边界内的安全事件进行监控,检测攻击行为并能及时发现系统内非授权使用情况,并为事后追查提供依据;

4)实现对内网信息系统的统一安全管理监控和告警;

5)实现县局内网边界的病毒防护,对进出防病毒网关数据的病毒查杀、木马查杀、抵御漏洞、防邮件垃圾和实现内容过滤的安全防护;实现对蠕虫的安全保护;

6)对内网系统网络架构进行调整和改造,升级部分位置交换设备。

(二)此次外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部署示意图如下:

1)实现县局外网出口边界安全防护,实现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

2)实现对县局外网的网络攻击防范,能对边界内的安全事件进行监控,检测攻击行为并能及时发现系统内非授权使用情况,并为事后追查提供依据;

3)实现对门户网站的主页的保护,防止网站系统主页被非法篡改;

4)实现县局外网边界的病毒防护,对进出防病毒网关数据的病毒查杀、木马查杀、抵御漏洞、防邮件垃圾和实现内容过滤的安全防护;实现对蠕虫的安全保护。

三、加快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网络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切实依托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推进全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结合市局相关要求做好与上级的专网连接,搞好“金土工程”一期开发的建设用地预审管理系统、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系统、矿业权审批管理系统、公文流转管理系统4个业务管理系统的运行,确保与市局联网传输。

四、搞好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政务公开。

浅谈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国土资源;金土工程;信息化建设

1引言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通知》指出,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贯穿上下的政务信息系统,形成“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国土资源工作的高效管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2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机构都刚成立不久,两方面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技术人才方面很缺乏,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来说。管理和维护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二是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不足,计算机设备配置上有待改善。

3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浅析

合理、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成为在信息时代提高企业、政府部门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为各个行业的管理、分析、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已经加入到了信息化建设的大军之中,国土资源行业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国土资源信息化有以下特点:

国土资源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国土资源工作的过程主要是一个信息生产和维护的过程,作为信息化的主体,收集、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数据信息成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就是要开发一系列用于辅助业务办公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下面简要地从机构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及培训、方案制定过程介绍一下本溪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3.1机构建设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设立国土资源信息管理机构,成立信息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县)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建立专项数据库,负责三级网络建设和管理,负责矿业权和土地使用权审批和监控系统管理,行政执法动态监测系统及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管理。

3.2网络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省、市、县三级网络系统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各级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工作,是构建综合协同办公系统的重要工程,对于形成申报、审查、审批和供应于一体的三级网络运行体系,促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效管理,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首先开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的运行,下一步还要开展耕保系统软件、建设项目预审系统、地籍规划系统、矿产资源编号报批系统、城镇1:500地籍图应用系统,以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信息化建设工程必须精算,通过精算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节省的资金可作为完善提高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其他设备和软件等。精算后要由政府控购采购办具体办理招投标业务。

信息化建设工程最好是分批分段进行,这样能前后照应,互相兼顾,互相补充完善,有利于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稳妥地向前发展。

3.3引进专业人才,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任务重,开展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确保系统安装、维修、信息录入、软件开发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需要,保证信息化工作的正常运转。

例如:本溪市国土资源局为配合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将信息中心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求信息中心要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引进技术和人才,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具体计划是:

(1)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的成果组要有信息中心参加;

(2)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要和信息中心合作办公,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要在局内抽调懂土地业务的骨干和国土资源局外借调懂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测绘的专业人员,组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

(3)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仪器设备的引进,包括各种软件的应用,不能和信息中心重复:

同时。本溪市也对执法监察工作做了具体部署,按照国家、省的联网应用要求,推广应用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系统。对广大应用人员就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中的违法案件综合统计、查处,以及卫星数据汇总等操作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培训,使我市的执法监察管理队伍能够熟练地运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系统软件。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应用计算机管理各类违法案件,进一步促进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3.4构建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

(1)基础建设

①开通省、市、县三级网络;

网络是先行,网络是依靠,没有信息网络的支持,信息化即是空谈,网络建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信息共享的程度,信息共享程度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②进行必备设备采购;

③建立办公自动化(OA)流转系统;

④网上办公试运行;

⑤进行县区级的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2)完善管理工作体系

①全面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包括:全市地形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

②建立全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③在三级网络上应用执法监察、耕地保护、矿产开发等各种系统软件;

④正式开展网上报批工作;

⑤对内部、外部机构提供档案咨询和查询的工作。

4结束语

国土信息化建设 篇4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技术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国土资源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疆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总称。可以说国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且国土资源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需要重视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实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就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以及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中融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从而能够为土地、地矿、海洋、测绘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 对国土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因为要向全面推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 就必须在以往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融入更多信息化技术量, 使得科学技术与国土资源管理能够有效的接轨, 这样才能让国土资源信息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实现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并不是单纯的将传统各国土资源管理转化为数字的形式, 这仅仅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中途径, 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国土资源信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 优化传统国土资源管理的模式与工作流程, 从而建立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型国土资源管理模式。本文从以下几点分析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一) 国土资源信息的功能定位

为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实现, 就必须重视国投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定位。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评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功能, 是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的技术平台。因此必须要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准确的定位。以下主要从国土资源的可扩展性以及可移植性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首先国土资源信息的可扩展性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只有较为丰富、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 才能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农林矿业发展规划以及农林技术推广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相关信息依据;其次, 国土资源信息的可移植性就是以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基础, 使国土资源信息能够顺畅地转化为网络信息、电子信息和纸质信息, 在保证信息安全性的前提下, 提高国土资源信息的应用效率, 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国土资源信息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行各业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因此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能够提供标准的、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国土资源信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主体不同, 常常导致的是进行国土资源信息的存储、管理的标准也就不同, 这种差异性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带来了困扰。为了减少这种差异性带来的阻碍, 在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下确立一个管理标准, 使不同管理主体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都以这个标准为依据, 集中开发, 统一使用, 将会大大提高国土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效果, 并且为我国地方的产业发展、生产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 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参与, 而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人才就成为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在人才选拔上进行严格要求, 尽量选择对计算机技术、信息化工作和行业技术有一定基础的人员, 既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开发等知识, 同时也要对国土资源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 使其能够适应国体资源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工作, 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水平。加强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需要我们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当前的现实需要, 同时企业单位也要重视自身人才的培养, 为从业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帮助他们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后盾。

总之,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实现就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革新, 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先进性、有效性, 能够与时俱进, 并且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上来, 创新国土资源管理理念, 并且融合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工作方式, 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能、规范国土资源管理行为, 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实现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而要想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创新能力, 不断加大国土资源信息建设的力度,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复合型管理技术人才。同时在硬件方面还要逐步配置信息化基本设备, 争取将电子计算机、软件等技术融入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当中以应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出的挑战, 提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促进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寅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网格制度研究》, 西南大学, 2008年。

[2]文斌、张文广、张学峰、陈辉:《国土资源数据分析及其整合与集成》, 《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8年05期。

[3]唐桂文:《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地理信息服务》, 首都师范大学, 2008年。

[4]王晓蕊:《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管理及应用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2008年。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期评估综述 篇5

按照《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暨2013年度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情况评估的通知》(国土资信办发〔2013〕9号)部署安排,部信息办采取各地自查为主、实地调研为辅的方式,对“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政务办公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定量评估,较全面地掌握了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进展情况,摸清了《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主要进展

(一)部“一张图”和“三大平台”进一步完善拓展和深化应用。

1.全国“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不断充实。全国“一张图”数据管理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全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全国矿产地、全国1:50万地质图、全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等数据纳入“一张图”。完成2012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第二批31片整装勘查区和煤田国家规划区等数据整合和入库,基本完成采矿用地、闲置地块等数据上图入库。

2.继续完善和深化应用部综合监管平台。新上线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土地储备监管、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监管、矿山储量监测数据管理、矿产资源储量网上登记备案管理、矿产资源基础统计数据网上报送等7个系统,完善矿业权年检报备、矿业权统一配号等系统,土地监管向乡镇一级延伸,矿产资源监管向开发利用全过程延伸。开放监管平台接口,为23个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17类相关综合监管数据。部综合监管平台获得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3.政务办公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办和国家发改委部署的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管理项目通过验收,构建起国家级地籍数据库框架,实现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统一归档、统一监管、统一查询与服务”等功能。部OA进一步扩展完善。油气审批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全国土地登记动态监管查询系统成功运行,通过试点示范实现了土地登记信息的部、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

4.对外服务不断深化。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全年采集信息超过12000条。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在全国部署和应用。继续在全国105个重点城市向商业银行提供土地信息查询服务。

5.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带宽升级到4M。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通知》,开展了等级保护工作,强化国土资源网络、信息系统及重要数据安全。

(二)各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全国省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应用进一步深化,市、县级 “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开始启动。二是网上办公和网上审批业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行政办公和行政审批业务网上运行继续向乡镇国土所延伸。三是继续深化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创新在线服务,拓展信息共享范围,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国土资源业务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不断夯实。

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目前,《规划》实施总体顺利,信息化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

一是国土资源信息基本实现实时采集和动态更新,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建立了网络化动态信息采集渠道,将信息监测网络覆盖到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用地、用矿单位,每年汇集200多万条信息,全面、动态准确掌握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状况,为国土资源形势分析和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二是四级联动的网上管理运行体系基本形成,促进了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部和大多数省、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并持续向县、乡级延伸,构建了政务大厅统一受理、电子报件、接办分离、联网审查、集体会审、限时办结、结果公开的格式化、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审批模式,不断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实现审批提速和简政放权,使权力变为程序,审批成为服务,促进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三是初步构建网上监管运行体系,基本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全程、全覆盖动态监管。部和多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实现年度全国覆盖,将通过遥感监测、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等途径获取的违法线索信息,与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信息整合集成、图上比对、关联印证,形成了内业与外业互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常态化国土资源执法和土地督察新模式,监管触角延伸到土地转用、征收、出让、开发利用、抵押融资等各个环节和全国四级矿业权审批发证、勘查与开发,实现了全程监管和动态跟踪。

四是初步形成网上服务运行体系,促进了国土资源部门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托国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积极为社会公众监督政府、接受服务、表达诉求创造条件。通过在线或离线方式面向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遥感影像、土地登记、地质资料等数据共享服务,发挥了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

《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一)初步建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

1.部基本完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基本建成以覆盖全国的遥感影像为本底的“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体系,整合集成了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土地利用现状、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全国各级开发区、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实地核查等基础数据,以及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矿业权、矿业权设置方案等管理数据,支撑部政务办公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运行。基本形成“一张图”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等相关专项联动的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2.省级“一张图”接近全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覆盖本辖区的“一张图”。北京等23个省(区、市)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张图”数据库架构,初步形成规划、调查评价、监测、管理与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更新同步的机制,构建了覆盖全域全流程的土地、矿产和地质环境等主要业务的核心数据库和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类数据的统一管理及与审批系统的对接,为行政审批、监测监管、辅助决策、综合事务等各项业务提供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撑。吉林将17大类58个数据库和部反馈的各类备案数据都纳入本地“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云南“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与厅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带图审批和压盖分析等日常办公系统对接,并应用于综合监管平台、耕地保护系统和执法监察系统。安徽利用全省30米分辨率的三维影像数据,实现“一张图”数据二维、三维立体展示。青海、西藏、新疆兵团“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工作相对滞后,距离《规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3.市、县级“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开始启动。广西、贵州、吉林等3个省(区)采取省厅统一部署的方式,全面带动基层“一张图”建设与应用。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启动市级“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初步实现为行政审批、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

(二)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综合监管体系。

1.部建成覆盖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综合监管平台,并实现常态化应用和持续完善拓展。以“一张图”为基础,建成部综合监管平台,在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用地、用矿单位部署了30个网络化信息监测系统和综合统计网上直报系统,信息采集覆盖17大类421子类8000余项指标,涵盖四级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16个环节的信息,每年实时汇总约200万条动态信息,信息监测覆盖到土地规划计划、预审、审批、征收、供应、评估、市场交易、利用、登记发证、土地整治、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环节,以及全国四级矿业权登记发证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目前,部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覆盖全国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和9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用户超过7万人,在卫片执法检查、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矿业权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应用已成为日常监测、业务审批、综合统计、形势分析、问题预警、调控决策的依据。

2.全国25个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立覆盖本辖区的综合监管平台并开展初步应用。北京、天津、上海、广西等地等地综合监管平台已基本上实现常态化应用,融入到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全程监管业务中。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应用模式,北京建立“局长桌面”决策系统,动态掌握全市保障房供地等4大类19小类的关键指标数据,综合分析和预判各种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成为局领导离不开的参谋助手。河南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和展示,重点关注建设用地审批、供应等重要监测指标的走势和去向,以月报、季报、年报、公报的形式加以整理和发布,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内蒙建成覆盖三级全辖区的综合监管平台,初步实现资源状况动态监测与预警、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浙江等14个省(区、市)初步建立综合监管平台, 应用于土地批后监管、卫片执法检查等专项工作。福建等3个省建成覆盖土地管理全业务的综合监管平台。陕西等4个省初步建立综合监管平台原型,部分业务开始上线运行。天津等地探索建立了基本农田、矿山违法用地行为易发区视频监控网,现场景象及时、清晰地传送到指挥监控中心,执法部门可远程发现违法违规占地。江苏、山东、湖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7个省(区)尚未开展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3.部分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启动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广西、吉林、湖南采取省级统一部署、市级辅助建设的方式,推动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四川、广东、辽宁等地启动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三)基本实现四级国土资源主要管理业务的网上运行。

1.部实现行政办公和所有审批事项的网上运行。在统一的政务办公平台上,建立和运行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行政审批系统,公文运转全流程实现无纸化,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各项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2.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办公和行政审批等主要管理业务实现全流程网上运行。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自动化系统均已上线运行,其中北京等27个省(区、市)实现非涉密事项无纸化办公。辽宁等9个省(区、市)实现行政审批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北京等3个省(区、市)实现了移动办公,江苏等4个省(区、市)实现了电子签章,河南等3个省(区、市)实现短信提醒功能。绝大多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现本级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主要行政审批业务联动审批,除涉密事项外,做到了“不上网的事情不办、不上网的申请不批”。

3.半数省(区、市)实现三级联网审批。北京等16个省(区、市)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贵州等6个省(区、市)主要业务已延伸至乡镇国土所。云南等4个省(区)与部分市、县实现联网审批。山西等4个省(区)已实现省与部分市、县三级主要行政审批业务网上运行和远程报件。新疆兵团与师的部分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远程报件。已实行联网审批的地方实现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重要行政审批系统网上办理远程报件、会审会签等,提高了行政效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构建了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1.部门户网站成为政务公开主渠道和新闻宣传主阵地。近三年来部门户网站共发布国土资源信息191.2万余条,制作专题专栏44个,开展网上直播87次,举办在线访谈62次,“部长信箱”处理各类邮件17949封,报道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331次。土地和矿业权市场网共发布信息172余万条,网站日均点击数达到700多万。2011、2012、2013年连续三年获得最具影响力政府网站奖和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两项大奖。

2.全国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接近全覆盖。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和市级、89%的县级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其中26个省(区、市)实现县级以上全覆盖。社会关注度高的重要政务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频率均有明显进步,在线服务水平、公众参与功能和效果显著提升。

3.26个省(区、市)开展了土地或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建设。宁夏、北京、天津、江西、湖南、辽宁等6个省(区、市)实现了全辖区土地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建立了透明的交易程序、公平规范的交易环境、快捷便利的查询系统、丰富详实的交易信息,使每一宗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全过程“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

4.一批重要国土资源信息向相关行业和全社会共享。各地利用部配发的地质资料目录查询系统有效推进地质资料的社会化共享服务,形成了完善的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体系,为地质找矿、抗震救灾、抗旱找水、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北京与41个委办局实现数据共享交换。福建在“数字福建”的共享平台上提供土地和地质资料等信息服务。一些地方还利用网络或离线方式为其他行业部门或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增强了国土资源部门的公信力。

(五)建立了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1.国土资源业务网接近全覆盖。除青海、西藏外,30个省(区、市)覆盖全部市级,新疆兵团覆盖到师级。29个省(区、市)覆盖全部县级,北京等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延伸到乡镇国土所,湖南等8个省(区、市)已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网络互联覆盖面的扩大有力地支撑了视频会议、电子数据远程报送和联网审批。北京等23个省(区、市)完成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山西等6个省(区、市)视频会议系统连通全部市级单位。

2.各地均开展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天津等16个省(区、市)完成了非涉密重要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和整改。除西藏、青海外,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双机热备方式开展了重要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在线实时备份。上海在浦东建立了应用级灾备机房,实现数据的同步镜像。北京等8个省(区、市)建立了异地备份中心,实现重要基础数据异地实时存放,保障了数据安全。重庆在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备份,辽宁等3个省(区)在部重庆数据备份中心备份数据。目前,还有19个省(区、市)尚未实施重要数据异地备份。三年来部本级和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三、主要差距和存在问题

(一)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业务信息化程度较低。《规划》明确在“十二五”末,部和省、市级、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有业务,半数乡镇国土所主要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网络化电子数据交换。目前相当一部分市县和乡镇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使用本省(区、市)延伸部署的行政审批系统进行联网审批或远程报件,本级行政办公及行政审批等主要业务信息化程度还不高,信息化建设现状相对于《规划》目标任务进度安排有所滞后。

(二)“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很多地方“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还没有融入日常管理业务工作中,还处于“展示”数据和系统成果的阶段。数据深度挖掘普遍不够,尤其是支撑形势研判和决策的应用比较少。应用范围有待于拓展,调查、评价和监测等专项工作与政务信息化成果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等信息化成果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以及相关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共享不够充分和深入。

(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加强。各地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普遍有待于提高。有的地方缺乏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对网站、系统和重要数据,特别是涉密系统,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手段,与国家在信息网络安全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地方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偏低,无法充分开展数据共享。

上述差距反映出目前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信息化工作统筹有待进一步加强。突出表现在对数据和应用的统筹力度不够。个别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尚未建成“一张图”,已建成“一张图”的一些地方,核心数据库还不完整,还存在重要数据分散保管现象。对于部统一下发的网络化信息报备系统,地方业务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之间没有做好相互协调配合,系统没有在本级数据中心统一部署和运行维护,而是由各业务主管单位各自填报数据,成为数据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部下发的系统也需进一步统筹。

二是部分地方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不足。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够,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经费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没有持续的资金渠道,“等米下锅”的现实造成信息化建设不连贯,信息化工作呈现出“打补丁”的状态。

三是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信息化管理方式和推进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针对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和机构普遍匮乏的现状,还需要从管理方式、统筹措施、技术等层面寻找破解的思路和途径,以大幅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覆盖面。

四、“十二五”后两年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按照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总体要求,针对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兴起的契机,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以此为基础建设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加快推进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重点的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服务,深化应用和持续拓展“一张图”、“三大平台”,加强信息化与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对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维护群众权益、深化改革等国土资源重点工作的保障服务能力,推动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 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开展“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全国“一张图”和“三大平台”基础上,积极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理念,完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明确“十三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方向。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落实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度,从规划、覆盖全国的总体方案、工作计划、年度项目等源头上和根本上抓好管控。

(三)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按照部关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相关要求,整体规划和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查询服务。

(四)深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重点的数据共享服务。构建完善的国土资源网上服务体系,面向国土资源系统、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信息服务。

(五)加强“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度,尽快实现覆盖资源管理全域、全业务、全流程监测监管。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跟进需求,完善功能,加强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逐步实现信息化与日常管理决策深度融合。

(六)大幅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覆盖面。借助新技术、新理念,创新系统建设和部署模式,尽快补齐基层信息化短板,实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全覆盖。

国土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体建议

中图分类号: [W-0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3-1

1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新时期,国土资源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成为主题,而要想实现其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是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国土资源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要想高效的完成国土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要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当前已经构建了信息化建设的大框架:建设了国土资源的信息化数据中心,搜集了大量的国土资源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电子化处理;在国土信息调查等方面,采用了先进的遥感技术等;建立了国土资源的门户网站,给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能够获取信息的网络通道。但是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这些都是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和解决的矛盾。

2 稳步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宣传和引导,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首先,应该成立能够引导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班子,负责信息化建设相关事宜。同时领导班子应充分研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加快相关制度和共享政策等的制定,并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领导班子要做好各方面调研,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要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题,并通过科学决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再次,领导班子要注重在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宣传教育,要在国土资源内部深入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让相关人员充分认识、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为其信息化建设做好铺垫。

2.2 重视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信息素养和技能

除了积极的宣传和引导,要想推进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因此,国土资源部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在新进人员选拔上要把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作为人员录取的重要条件。对于在职人员,则要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可以每月安排一次培训,培训的内容要全面、有针对性,在一个阶段的培训结束之后,要进行考核,考察培训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确保国土资源的管理人员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能够熟练的利用计算机处理各项国土资源信息和数据。

2.3 加强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硬件环境的支持,因此,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置建设。首先,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的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诸如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整合技术、可视化技术或者智能决策技术等,提高国土资源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定期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避免信息技术陈旧化。其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中心。国土资源部门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国土信息,成立一个完善的数据中心是合理科学进行决策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将所有的信息储存起来,便于随时调取利用。再次,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系统。国土资源上下级部门之间是要进行充分的交流的,为了实现上下级部门的信息共享,要构建一个电子政务平台,让上下级之间畅通无阻的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各种数据的共享。

2.4 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技术标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

为了规范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大相关研究,统一技术标准。这样在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交换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才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执行,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在统一了技术标准之后,整个国土资源行业才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实施信息化建设,才能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凭条、建立标准的业务模型,才能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模板和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为了保证其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综合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不能让信息化建设停留在单纯的硬件设备的购买上、软件系统的更新上,而应该落实信息化建设,让其真正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韩华.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提高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J].科技传播,2011,(10).

[2] 杨复凡,邓子祥.湖南省澧县国土资源局 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促进资源保护和科学发展[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9,(02).

国土信息化建设 篇7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现在, 国土资源部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相关部门必须转变职能, 以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可靠的信息基础为保证,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实现资源的宏观调控。面对国土资源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国土资源部门必须重视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 进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

二、目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的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国土资源的数据库系统仍不完善, 无法发挥宏观国土资源规划的目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主义, 无法满足使用需要。

我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础差, 建设经验不足, 在发展的过程中因缺乏全局规划和统一方案, 使大部分地方的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部分部门在跟风购买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之后, 轻视软件系统地建设和数据库的维护, 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库的相关信息, 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不够重视, 大部分国土资源资料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保存, 无法在工作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满足不了实际的使用需要。

(2) 差异明显, 地方局限性强。

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 各地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也不同, 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东部以及沿海地区发展程度先进, 中西部建设相对之后, 由于原始数据积累不足, 全国范围的数据库共享系统尚未建立。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 需要以公开透明的网络进行, 目前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已经可以实现网络共享, 但由于各地的基础建设水平不同, 以及已建成的信息网络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使国土资源信息化网络断点较多, 信息共享的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 各自为政, 运行制度不健全。

目前, 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领导, 也没有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 各地都是自行摸索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缺乏一致的运行制度, 因开发的系统标准各自不同, 难免在建设过程中重复投入, 造成资金的浪费, 也无法共享数据。各地的国土资源情况的不同, 导致各地信息化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管理和运行的标准也存在差异, 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网络的建设带来了阻碍。

三、积极解决问题, 扎实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安全的数据共享网络, 就要积极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统一的标准下明确建设目标, 落实建设步伐, 时刻监督与督促。

(1) 提高认识, 明确建设目标。

要从根本上改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的现状, 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国土资源工作者对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的认识, 明确建设目标, 以准确、高效的工作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硬件设施齐备的前提下, 注意吸引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进行软件维护, 并且及时对原来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改变国土资源工作的工作方式, 走信息化道路, 高效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 统一模型, 建立信息共享。

国土资源的信息处理具有数据量大, 数据模型复杂的特点, 在进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选择信息容量大的数据模型, 为实现数据库的统一管理打好基础。各地区之间要加强沟通, 互相学习, 共通总结经验, 最终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平台, 以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为基础, 实现智能决策和最优管理的技术目标, 与电子政务相结合, 实现国土资源工作模式质的转变,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国土资源的最优利用。

四、结语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技术难度高, 业务覆盖面广, 是需要各地多部门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艰巨任务, 目前,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各地都应该抓住发展机遇,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进行基础建设和人才储备, 最终实现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全球各个行业, 在国土资源工作中开展信息化建设, 能提高国土资源工作的工作效率, 是社会主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简要分析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篇8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指将国土资源的信息全部进行数据化管理, 使信息管理起来更便捷、更容易、更全面、更高效, 信息化的实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它是一种在新的管理思想指导下, 本着新的管理理念的新兴管理方式。

(一) 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性

1. 改革工作方式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要适应于21世纪的这个崭新的工作方式。国土资源信息化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的重要举措, 是适应社会工作发展方式变革的。

2. 提高管理效能

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使很多国土管理工作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例如土地数据的存储、土地使用权发证等, 这些繁杂的信息借助于信息化系统, 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

3. 降低工作成本

管理信息化系统使用后, 很多数据都可以存储在计算机上, 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方便的开始工作。众所周之, 国土资源信息数量庞大繁多, 传统的纸质记录管理方式, 无论是录入, 还是查询都可谓是耗时耗力, 而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工作则省时省力, 节约了工作成本。

4. 规范管理行为

国土资源的信息处理工作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 国土资源信息与国家、人民切身利益又息息相关, 但是, 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 在工作流程的处理上存在很多漏洞。而信息化系统借助于网络加密技术、软件控制技术可以规范工作流程, 规范了信息管理行为。

(二) 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在国土资源工作的开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中存储的是大量的国土资源相关信息, 例如存量土地数据、耕地储备数据、基准地价数据、矿产资源执法数据、土地市场数据等。这些数据内容都关系到国计民生,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因此, 系统建设一定要做到安全、可靠、严密。

二、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内外改造策略研究

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要重视科学创新, 结合常用网络安全技术,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对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做出长远规划, 并对系统的内部访问与外部访问策略进行研究。

(一) 内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策略研究

内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第一, 通过物理手段实现内外网隔离, 在内部网的入口处部署硬件防火墙提供安全区域划分、边界防护、访问控制、入侵防范、病毒防护、通信信道保护, 做到非授权设备不得接入内部网络, 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设备、介质安全;第二, 信息系统引进基于CA和电子签章的身份鉴别认证和防抵赖等手段, 集中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 以保护通信的完整性、数据加密和密钥的安全管理;第三, 信息系统中基本农田数据库、土地执法监察数据库、矿业权数据库等较重要的数据库的操作与管理要实现逻辑隔离, 严格按照制定的数据库更新流程更新;第四, 按照每个职工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为每个人设定具有针对性的访问控制策略;第五, 监控数据中心的数据, 防止数据被篡改, 确保完整性, 及时备份与恢复数据;第六, 将所有计算机用集中管理平台统一管理, 确保各类安全风险及时被发现并采取措施, 在重要设备上部署端口、输入输出设备的访问控制, 确保重要数据和信息不被外泄。

(二) 外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策略研究

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区别在于, 内部网络信息是供内部人员使用的, 针对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 对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操作权限。而外部人员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 只是局限于国土资源相关工作的政务公开部分, 相对于内部网络数据管理而言, 外部网络使用所涉及到的数据较少。外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一般有:第一, 部署防火墙, 防止黑客入侵内部系统;第二, 部署漏洞扫描系统, 及时发现和排除信息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三, 部署流量分析与行为审计管理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 保障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第四, 部署抗拒绝服务功能的WEB应用防火墙, 用以解决诸如防火墙一类传统设备束手无策的Web应用安全问题对来自Web应用程序客户端的各类请求进行内容检测和验证, 确保其安全性与合法性, 对非法的请求予以实时阻断, 从而对各类网站站点进行有效防护;第五, 部署终端与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病毒防护系统。

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建议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是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 是保护国土信息安全的必然条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是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系统安全建设,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 信息化系统规划将安全建设放在首位

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首先要进行规划编制, 分析系统可能要包括的多个数据库, 针对数据库可能会产生的操作。那么, 在进行规划时, 就要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例如每个子库访问权限的设定, 文件审批过程中涉及到的文件信息保密等。只有在规划时, 将安全建设放在首位, 才能与系统的后期建设不产生矛盾, 安全建设才会顺利实现。

(二) 信息化标准制定考虑安全建设

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制定与实施是系统互联的, 这就要求具有较规范的接口, 实现统一的信息管理标准, 利用统一的业务模型。因此, 信息化标准建设会对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产生重大影响。但是, 无论是信息接口设置, 还是信息模型设计, 都要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数据的质量规范, 数据在互联系统中的传输, 在经过相应的接口, 保证数据不被截获与篡改, 都是安全建设应考虑的问题。

(三) 信息安全技术研发

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是保护系统安全工作的研究与创新, 面对不断衍变翻新的病毒与黑客技术, 要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就要有与时俱进的安全技术。安全技术的研究应针对国土资源的信息特点, 强调国土资源信息较强的共享性, 还要考虑到国土资源涉及到的工作流程的严密性。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可以借助于市场上最新推出的先进的病毒查杀软件, 防黑防泄密软件等, 还可与高校等科研单位进行合作, 积极的开发具有普遍适用性, 同时又具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自身特点的信息安全技术。

(四) 培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来使用与维护, 这就要求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工作人员, 要具有信息安全的意识,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而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人员, 则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会使用先进的安全技术, 预判系统面对的安全威胁, 来维护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会针对系统的异常情况, 找到解决方法, 可以通过查找日志记录等手段, 来存留系统被攻击的证据。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专业的安全管理人才, 培养安全管理人才是实现信息化系统安全工作的基础之一。

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建设是对国土资源利用新的管理方式正常进行信息管理的一个挑战, 为应对这个挑战, 我们要做到规划中有安全意识, 标准中考虑安全接口, 技术上有突破创新, 人才具有安全管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敏豪.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2]刘宁.浅谈"十二五"期间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目标[J].黑龙江国土资源, 2013.

[3]杜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新通信, 2013.

国土信息化建设 篇9

0概述

通过实施金土工程, 江西省建设了基于省政务内网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国土资源业务网, 依托部主干网, 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和交换。目前, 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已全部实行行政审批网上运行, 业务数据和基础数据都已存放在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鉴于国土资源数据的重要性, 网络安全成为了当前的突出问题, 为了实现省厅应用系统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可用性, 严格控制对省厅信息资源的访问, 构建一套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就迫在眉睫。现就如何进行构建省厅业务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探讨。

1 省厅业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分析

1.1 部分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不强

一是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较低, 对自己危及信息网络安全的违规行为一无所知;二是接入国土资源业务网后的计算机在操作上受限较多, 一些工作人员抱着饶幸心理, 不执行业务网计算机管理规定, 违规使用业务网计算机, 使业务网络出现了许多安全隐患;三是电脑在发生故障后没有采取安全措施, 直接将电脑外送维修, 存在信息泄露等严重的安全隐患;四是缺少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培训, 大家虽然认识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 却不懂得如何防范。

1.2 省厅业务网内的计算机终端存在风险

提起网络安全, 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来自网络外部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 其实不然。省厅业务网基于省政务内网来构建, 物理上与互联网实现物理隔离, 逻辑上与其他接入省政务内网的横向单位业务网实现逻辑隔离。因此, 省厅业务网主要是来自网络内部的计算机客户端的安全威胁。主要的风险有:客户端设备的系统存在安全漏洞;业务网内计算机终端不能及时更新病毒库;移动电脑和存储设备随意接入业务网;业务网计算机终端非法外联 (一机双用, 既上互联网, 又上省厅业务网) ;客户端设备随意更换IP地址访问省厅业务网;客户端设备恶意修改成与服务器相同信息造成服务器中断服务;占用内部带宽较大及非法下载行为;误删系统文件夹及系统文件等。

1.3 省厅业务网与外部网络存在数据交换

一是省厅业务网与部主干网存在数据交换, 两套网络建设方式不同, 网络安全策略也有所不同。二是省厅业务网内部省、市两级存在数据交换。市级数据上报至省级审批, 省级审批完成后返回市级存档, 省级也相应备份一份。三是省厅业务网与横向单位业务网存在物理连接, 存在数据传输风险和网络入侵风险。

1.4 缺乏详细的访问日志

目前对于用户访问省厅业务网内部系统和数据没有比较完整的日志信息, 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非法访问行为无法从日志里面做出判断, 对于出现问题后的根源追究难以实现。主要体现在:非授权更改网络配置、非授权更改服务器配置、非授权更改业务系统配置, 非授权访问数据库并更改数据库内容。

2 省厅业务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按照部金土工程的统一部署,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进行建设。因此, 网络和信息安全设计也实行分阶段进行部署, 现阶段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2) 使用网闸进行实现部业务网与省政务网的数据交换;

(3) 部署防火墙, 阻挡非授权用户的非法访问;

(4) 设立入侵防御, 查明任何非法访问或偶然访问的入侵者, 阻挡恶意攻击;

(5) 安装一套网络版杀毒软件, 并及时更新病毒库;

(6) 建立内网安全管理及补丁分发系统;

(7) 省厅业务网核心服务器实现负载均衡和SAN存储实行镜像备份;

2.1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繁杂, 涉及面广, 必须建立一套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将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明确到具体岗位, 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以管理保安全, 以安全促发展。一是目前省、市、县三级都已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 单位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下设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国土资源单位信息中心主要具体承担本级的信息化工作, 其中省厅业务网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就是其中的重要工作职责。二是实行多人负责, 一岗双责, 职责明确。每一项与安全有关的活动, 都必须有两人以上同时在场。并对本岗位的安全负责, 明确自己在与安全有关的工作中充当的角色, 履行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三是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规范、科学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是信息化安全应用的保障。目前, 我们已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中心机房管理制度;制定国土资源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和国土资源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 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四是定期开展国土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安全建设专项检查, 经常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 不断改进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培训, 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网络和信息的岗位培训, 促进国土资源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

2.2 加强技术手段, 建立安全防护措施

省厅业务网依托省政务内网划分的纵向MPLS VPN网络, 连接全省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办公局域网的全省统一网络平台, 因此, 省厅业务网与横向单位业务网虽然存在物理连接, 但逻辑上已实现隔离, 互相不能访问, 只允许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和信息访问, 避免了非省厅业务网的其他用户访问。

2.2.1 基于省政务内网与省厅业务网之间部署边界防火墙

为实现省厅业务网内省、市两级基于省政务内网的数据交换, 保证授权用户的正常访问, 限制非授权用户的非法访问, 选用性能较好的硬件防火墙, 配置超过4个LAN端口。我们使用其中的3个端口, 从省政务内网过来的光缆经光电转换后接入内网路由器, 再由路由器连入到防火墙的入口, 其余两个端口, 一个连接省厅业务网, 一个连接DMZ (非军事区) 。三个端口因为连接了不同的网络区域, 因此, 制订了不同的安全策略。DMZ区域连接了服务器群, 如业务应用服务器等。而业务应用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等则是连接在省厅局域网中, 由于DMZ区域和省厅局域网的安全策略不同, 避免了业务应用服务器遭受非法攻击时, 不会影响到内部数据库服务器。

防火墙设置在省政务内网与省厅业务网之间, 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监测和限制, 过滤攻击。根据我厅业务的实际情况, 开放相应的服务器端口, 关闭不使用的端口;指定特定端口的单向通信;授权某些地址对某个应用服务器的访问, 限制对其他服务器和省厅局域网的非法访问, 从而有效地防止来自非授权者的通信, 来实现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护。

2.2.2 在省政务内网和省厅业务网之间部署入侵防御系统

防火墙仅具有四层封包解析[3-4]的功能, 对于利用四层以上的非法的网络行为便无法有效管控。透过IPS的保护, 对于所有进出的封包均进行详细的七层分析, 有效防止各类攻击和扫描。目前, IPS部署于防火墙与省厅局域网之间, 双进双出, 一条路径是防火墙-IPS-服务器群, 另一条路径是防火墙-IPS-核心交换机-内部局域网, 实现了针对服务器群和内部局域网实施不同的安全策略。这样, 既可以防御来自于外部和内部针对核心数据库服务器等的攻击, 也能有效防御外部针对内部局域网某台客户端的攻击。

入侵防御系统提供了对各种入侵威胁行为的防御, 通过下发内置默认策略, 可以实现对如下攻击行为的阻断:溢出攻击、木马后门、即时通讯行为、SQL注入攻击、间谍软件、网络游戏行为、流行蠕虫攻击、僵尸程序、异常协议行为、数据库漏洞攻击、恶意代码、脆弱口令行为、操作系统漏洞攻击、扫描探测行为。另外, 通过开放与禁止不同的网络应用访问行为, 针对不同的应用予以不同的带宽使用以及传输总量限制, 让网络带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2.3 在部主干网和省厅业务网以网闸隔离连接

网闸的设计目的与防火墙不同, 防火墙的是在保证网络连通的前提下提供有限的安全策略, 而网闸就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有限的数据交换。网闸强调隔离, 多采用2+1的硬件设计方式, 即内网主机+专用隔离硬件 (也称隔离岛) +外网主机。在报文到达一侧主机时, 网闸对报文的每个层面进行监测, 符合规则的将报文拆解, 形成所谓的裸数据, 交由专用隔离硬件摆渡到另一侧, 摆渡过程则采用非协议方式, 逻辑上内外主机在同一时刻不存在连接, 起到彻底切断协议连接的目的。数据摆渡过来后, 再由另一侧主机对其进行应用层监测, 符合规则的由该主机从新打包将数据发送到目标主机。

在部主干网与省厅业务网连接时, 网闸的一侧连接了部主干网, 另一侧连接了省厅业务网, 并配置相应的前置服务器。由于厅里需要访问部业务系统, 因此, 针对需要访问的业务系统, 在网闸中为每个业务系统的访问地址定制相应的内部地址, 做到部主干网业务系统服务器地址与省厅业务网分配的地址一一映射, 实现非协议方式的数据交换, 确保网闸双方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2.2.4 在省厅业务网内部署网络版杀毒服务

在省厅业务网部署网络杀毒服务器, 为省厅业务网提供防病毒服务。

网络版的杀毒服务与单机版杀毒相比, 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及时病毒库更新, 杜绝漏杀, 避免由于不能一次性地同时将局域网络中的病毒全部杀灭干净, 而造成大面积染毒事件。

防病毒服务器架设在省厅业务网内, 实时更新客户端的病毒库、监测网络状态, 并处理来自客户端的异常报告。客户端主要是对主机本地的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测与病毒防护, 并及时上报异常状态信息。为解决省厅业务网病毒服务器不能上互联网而造成病毒库不能及时升级的问题, 目前, 采取了专用计算机下载病毒库, 然后使用专用计算机刻录光盘的方式手动升级的办法加以解决。

2.2.5 部署内网安全管理及补丁分发系统

提起网络安全, 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 其实不然。常规安全防御理念往往在网关级别、网络边界 (防火墙、漏洞扫描、防病毒、IPS) 等方面的防御, 而往往忽视了来自网络内部的计算机客户端的安全威胁。相反, 上述威胁却是众多安全管理人员所普遍反映的问题。

在省厅业务网部署一套内网安全管理及补丁分发系统, 该系统具有接入管理、补丁及文件分发管理、桌面管理、移动存储管理、非法外联行为监控、限制更改IP、保护重要文件夹等功能, 并提供详细的事件报表查询分析。

在部署完该套系统后, 大大增强了省厅业务网客户端的安全。主要体现在:

(1) 对未安装客户端的计算机阻断其访问省厅业务网, 迫使其强制性安装客户端, 受控于服务端, 但也允许例外的客户端可以不安装客户端访问外网, 服务器能灵活通过IP来给予控制。

(2) 有效的控制受限的计算机 (未在信息中心登记备案) 超出其网络访问权限, 进行非法联接, 如接入省厅业务网的计算机非法接入INTERNET网, 接入INTERNET网的计算机非法接入省厅业务网。

(3) 对客户端限制其更改IP地址, 并对IP地址和MAC地址进行绑定。如更改IP能马上发警告消息并恢复原有IP地址。

(4) 对终端的输入输出设备如光驱、U盘等设备进行管理, 限制未授权的移动存储访问省厅业务网, 已授权的移动存储不能访问互联网等。

(5) 对网络中占用带宽超过一定阀值的客户端, 发警告消息并能阻断其网络连接。

(6) 对我们需要受限的应用程序进行控制, 如业务外的应用程序。

(7) 对客户端的操作系统漏洞进行自动补丁分发, 并且补丁分发后不会造成客户端出现故障。

(8) 对访问省厅业务网的服务器行为进行管理, 如内部访问限制等, 也能够对其访问行为进行审计。

内网安全管理及补丁分发系统强化了对网络计算机客户端状态、行为以及事件的管理, 成为一个实时的可控内网管理平台。

2.2.6 核心服务器实现负载均衡和SAN存储实行镜像备份

整个系统采用SAN架构, 数据库服务器和业务应用服务器通过4Gb/s的HBA卡连入SAN网络, 并与光纤交换机实现双FC连接。数据库服务器采用Linux操作系统和Oracle RAC的方式实现负载均衡, 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宕机时, 另一台服务器将自动接管所有业务, 保证数据通信应用的不间断运行。所有数据保存在主SAN存储, 通过镜像软件将数据同步镜像到备份SAN存储, 保证了两台存储的数据实时一致, 避免了当其中某一台存储发生故障时影响数据的丢失等问题, 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3 总结

通过建立安全防护体系, 规范了访问业务网的终端只能进行相应的操作, 禁止使用U盘等外部介质, 禁止更改IP、禁止一机两用等违规行为, 可以在业务网内下载各类补丁和杀毒软件, 感染病毒的计算机终端大大的减少。通过设定策略, 使得不同用途的服务器授权给相应的IP地址来访问, 避免了很多非授权访问和攻击行为, 各类数据实现了备份冗余。通过技术+管理的组合措施, 大大地增强了省厅业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性, 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网络安全意识, 增强了保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顾炳中.国土资源内网数据安全交换方式探讨.国土资源信息化, 2010.

[2]石志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尹晓雷等.公安内部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 (1) .

[4]鲁林鑫.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和对策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 (4) .

[5]彭云峰, 沈明玉.入侵防御系统在应急平台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 (2) .

国土信息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法,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各类土地资源蕴含丰富,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需要对土地、地矿、海洋、测绘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分配,从而使国土资源可以发挥出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各类数据信息不断增多,这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原有的国土资源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其管理效率,进而完成新形式的转变。

1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1 目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宗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本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1.2 主要任务为实现以上目标,“十五”期间必须努力完成五项任务: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保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及设计原则

2.1 系统设计原则。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转变最主要的就是系统性原则,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时要根据软件工程的概念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以“实用、高效、先进、可靠”为基本准则,建立“规范、安全、开放”的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2 技术先进原则。

技术的应用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因此在技术的使用上要确保其先进性,以此来保证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中所需要应用的办公需求。技术的先进性可以保证系统具有领先的水平,从而使国土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这些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设计、应用的开发与先进的办公手段来完成。这样可以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对数据处理、业务流程及行政事务等进行集成化管理。

2.3 简单实用原则。

信息系统是否简单实用关系着其是否能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长期使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包含内容复杂,为了发挥出政府社会服务的功能,在对用户需求的处理上有着高效的需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日常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其工作的效率,在使用上要以简单实用为主,其操作主界面需要体现出简明性质,便于操作。

2.4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是与其他系统兼容和进一步扩充的根本保证,所以,系统设计的数据规范和标准化工作是极其重要,是系统开放性和数据共享的要求。

2.5 可扩展原则。

国土资源管理是会跟随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相关的调整,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中要保证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数据资料等文件的扩展性,这样可以保证其格式在需要进行改变时具有动态修改与扩展的能力,从而保证其管理系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后,数据信息依旧可以正确的使用,使业务流程正常进行。

2.6 安全保密原则。

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包含着许多国家与政府的内部信息,其中一些资料具有机密性质。并且,在国土资源的使用中,其中土地使用与矿产开发都属于所有者的个人财产信息,这些信息都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受国家法律所保护。因此,在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对国土资源所产生的数据资源安全性具有一定的责任,这也是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3 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其主要涉及的就是地理信息内容,其与空间、管理、评价、应用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关键技术,以下是几种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常见的技术。

3.1 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式。

由于空间数据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不同的GIS平台采用的存储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文件存储;二是文件与关系型数据混合应用;三是应用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四是应用面向对象关系型数据库存储;五是应用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而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内容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其信息系统的建设必定是走向综合性的发展需求,其管理内容既包含着地理空间信息,又涵盖着大量的事物性数据,这对信息系统的综合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基于此点,在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空间与属性数据。这种系统类型可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对不同存储方式的需求,在资料的转换上也可以避免平台之间切换的复杂性,这也是目前GIS的发展趋势。

3.2 3S集成应用问题。

3S(GPS、GIS、RS)技术是建立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核心之一,3S技术集成与应用问题是空间数据从采集、管理到输出等功能的自动化处理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3S技术集成应用,可以方便的对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DEM数据等进行采集、加工处理、输出等,从而保证系统数据更新、转换和应用的准确性与快速高效。

3.3 系统的元数据管理。

在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把元数据管理问题考虑进去。因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来源多样,只有建立完善的元数据库及其管理体系才能方便的进行数据的应用、交换、分发和信息共享。

3.4 历史数据存储与查询。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的管理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进行保存。第一种是以“备份”方式进行保存并恢复,也就是说将更新前的数据进行独立保存。第二种是只记录数据库中数据变化的变化量,即以“变化量”(或“增量”)方式保存并恢复,并且按部门的规范及工作流程的需要自动区分“编辑”和“确认”两种状态,“编辑”不记录历史,“确认”记录历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将土地、矿产、海洋等领域进行信息化、系统化的规范管理,是集规划、调查、评价、管理、保护与应用为一体的管理手段。其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可以将国土资源的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社会服务等功能进行集成式管理与应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与应用的效率,将国土资源管理所蕴含的最大价值开发出来,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高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探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

上一篇:成本分析下一篇:司法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