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2024-06-08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精选十篇)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篇1

随着学生减负工作的深入, 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缩短了。这使得不少教师压力倍增。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位数学家说:“蹩脚的演奏会把最迷人的乐曲奏得一团糟, 同样, 拘泥于呆板的合乎程式的讲解, 也会把很多光彩夺目的数学思想弄得黯然失色。”过去, 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看成是亘古不变的结论, 侧重于教师讲授, 学生默默接受。教学怎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地位呢?基于这种思考, 提出并实践构建高中数学“五环导学”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高中数学“五环导学”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含义

1.1“导学”即是学案、教案、练习

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写导学案, 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 为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教师精讲点拨做好准备。根据导学案, 教师个人再编制教案。教案的编写, 在符合教学常规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自主学习后问题的预设, 以及对知识、方法的精讲与点拨等。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应编入导学案, 课后作业可另外布置。对于练习的选编,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与导学案同步生成。

1.2实施“五环”指自学、探究、点拨、训练、评价与小组合作学习构建

学生根据学案、提纲或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提前预习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做好自学笔记。课堂上学生把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心得提交给合作学习小组行讨论探究, 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也可根据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开展讨论, 就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探讨。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帮助学生解难答疑, 总结答题规律和答题方法。针对某课所学内容, 精心挑选练习题进行随堂训练, 及时点拨确保有效。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进行及时评价并量化打分 (记分工作可由班长或数学科代表承担) 。评价中特别要重视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在“自学、探究、点拨、训练”等各个环节中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量化评价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构建高中数学“五环导学”教学与小组学习合作课堂模式

2.1教师的导学案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利用依托市场经济背景, 运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编拟故事, 以趣引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 导学案中还包含了随堂练习, 这应与教师教案中的设计保持一致。在备课中, 将教学的目标转化为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 说的机会, 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共享学习成果, 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质疑性和趣味性的提问让学生自主生成推导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错位相减法。

2.2五环导学课堂教学时间设计

高效课堂应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 杜绝“满堂灌”的现象, 讲授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2.3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大家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班级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等科学的把班级学生分成6-8个小组。制定好“组”的相关制度, 其中包括小组课堂表现评价制度。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学习小组进行及时评价并量化打分 (记分由学生进行) 。比如:老师提问:“远望巍巍塔七层, 红灯向下成倍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 试问塔顶几盏灯?”各小组拍一名代表将讨论后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表中第三组的张三同学答案是错误的, 那么教师对该题进行点拨后, 由数学科代表计分。计分方式如:第三组全体学生扣1分 (张三主动上台演示不扣分) , 其他各组学生加1分。当然, 评价量化的方法不唯一, 计分方式只要把握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气氛,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原则即可。

结语

构建高中数学“五环导学”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 课堂教学在花费师生最少时间的情况下, 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摘要:教师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如何高效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真正地贯彻好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的新课改理念, 就需要教师发挥智慧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合作小组学习心得与体会 篇2

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有感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我通过观摩同行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优点多多,它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克服了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甩掉了胆怯、害羞、害怕出错的包袱,敢问敢说,即使那些一向“少言寡语”的内向学生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心,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通过自己的实践今天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加喜爱学习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享受愉悦、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真正爱上了学习。

2、学生互补作用得到发挥,整体成绩显著提高。

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是充分发掘和利用了人际资源。在合作中懂得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也明白了只有大家同心协力,精诚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明显增强。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见解。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且随着课题进展学生会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渐的有难度、有深度、综合性比较强。在提出问题时发言自然大方,不做作。

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问、善问的习惯慢慢养成,敢说、会说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思维常常会产生碰撞,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小组合作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热烈的合作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也因此常常在合作中展示出来。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促进了人格健全。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开展,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可以说在竞争中锻炼了能力,健全了学生人格。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1、合作学习前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

2、合作学习时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少

3、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合作时机的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无序

5、自身缺乏指导“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和技能;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合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思考就匆匆地“被合作”了,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留给学生足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因此,我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

3. 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既注意要有一定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合作学习要把握机会、灵活安排。合作学习的安排可以是课前预设的,也可以在教学中临时安排,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适当的合作时机。一般来说,以下情况比较适宜进行合作学习:

(1)当学习任务比较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2)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学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在学生个人解决某个数学问题习方式。例如,学反比例函数画其图像时,这时组织学生6人一组,让他们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合作过程中,既体会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形状及列表时的注意事项,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一举多得。

(3)当某一知识点,学生的意见出现大的分歧,或解法多样化时,也是组织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4.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组内分工必须明确,1号是组长:他是老师的缩影,负责组织学习、讨论、归纳。2号是纪律委员:负责组内的纪律,提醒监督没有进入状态的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轨迹。3号是发言人;负责汇报组内的观点,展示组内的探究成果。4、5、6号为组员。在这里浅谈一下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即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协助者,所以小组长的培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定期召开合作小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教给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组长要归纳组员的学习成果,并且负责把本组学习的成果去粗取精,给全班同学呈现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或者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二是教给组长合理的安排方法。讨论问题时,组内发言的先后顺序。(6—1)回答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组内相应的同学。从难到易对应1—6号。

三是调动和发挥小组长的监督作用。上课本来是紧张的,给学生讨论的机会,无形中一部分学生就自我放松下来,感觉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说话的机会。所以,一定有一部分学生有“兴风作浪”的想法。或者一部分学生只等待小组讨论的最后结果。此时小组长就可以及时起到监督的作用,及时领导本组的同学来共同学习,督促本组的学生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解决第五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必须坚持经常学习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目前解燃眉之急我们可以课前预习和导学案的设计入手。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构建;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充分尊重,还能将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充分显现出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与运用进行探索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准备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很重,只有具备趣味性的新鲜事物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也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设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数乘法”数学知识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性地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主人公可以是学生比较喜爱的童话人物,让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情节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

(二)注重学生交流、评价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意识,从而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小学数学教师想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效,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只有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将合作学习模式具有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所以教师对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重视起来,并且将其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自身和同学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效。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与运用策略

(一)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具有科学性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小组划分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习小组进行划分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地考虑,其中包括班级人数、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数学知识吸收能力、男女生比例等等,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例如,某个班级有学生人数45人,其中有25名男学生,20名女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习小组进行划分时,要注重小组中的男女比例分配均匀。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小组成员的智力开发水平,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形成互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

(二)要引导学生分工明确

课程教学改革后,要求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工明确,使得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相应的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例如,教师划分的学习小组有5名学生,这5名学生中有3名是男同学,有两名是女同学。经过小组成员协商后,要求其中的一名男生担任小组组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中,小组组长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其余两名男生主要负责小组成员学习活动开展情况的监督工作,小组中的女生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进行综合,并且对各个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从上述内容中可以了解,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可以保证小组内部分工明确,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促进小组学习成效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更为良好地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永华.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71-74.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篇4

一、科学分配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探究式学习, 小组成员的分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败。常用的分组有两种。一种是异质分组, 即组内学生成员处于不同层次, 好中差生都有, 各小组实力均衡, 适合在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 完成同一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同质分组, 即组内学生成员处于同一层次, 各小组间实力不均衡, 这样的分组自然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更能针对教学的针对性, 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但不管哪种分组, 教师都要在分组前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而客观的了解, 考虑到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发挥学生的特长, 在科学分配小组的基础上对组内成员的角色进行合理分配, 这样才能让学生各司其职, 发挥学生的长处, 使整个小组的学习处于最佳的状态。当然组内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眼光来对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学生所处的层次, 对学生进行重新分配, 对组内成员的角色进行重新安排。这样可以为小组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也会激励学生不同的发展与进步。

二、精心布置合作任务

合作学习是以任务为主线所展开的探究, 任务布置科学有效, 自然能够将小组合作探究引向一定的深处, 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探究任务, 享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与探索者。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要重视任务的设计, 这样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任务要具有探索性

开展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形式, 而是要发挥小组的优势来完成个体无法解决的任务, 这正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有效性。这就决定了任务要具有探索性。过于简单, 学生个体就可以解决, 没有合作的必要, 而过于复杂, 即使小组探究也无法短时间内完成, 同样也没有合作的必要, 只有介于二者之间的, 也就是说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通过独立的思考与小组的合作来探索未知。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与动力, 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个体所无法解决的任务,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享受合作探究的乐趣。

(二) 任务要具有实践性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 其根本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水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数学学习不能只是机械而呆板的学教材, 而是要引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 来设计一系列富有实践性的问题, 让各小组运用生活经验来展开数学探究,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如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 让学生来探究校园内圆柱形水池的外壁粉刷面积等。

三、科学引导小组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合作探究的主人, 那么教师在合作探究中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学生是合作的主人, 整个活动是以小组学生为主体所展开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师要充分放手, 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与空间, 突出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但教师并不是从传统事无巨细的保姆型教师变为不管不问的放任型教师, 而是要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为学生创造更多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思维受阻出现问题时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以指导学生展开有深度的思维探究, 进而成功地完成探究。学生的合作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此时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开发学生的智力, 引导学生继续前进。为此, 教师要加强集体指导与个体指导, 面对小组个别问题进行个体指导, 面对小组间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即时解决, 为学生更好的展开主体合作探究保驾护航。

四、科学评价小组学习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篇5

调整小组学生的搭配;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具体的思考学习步骤;以对集体的评价为主

合作学习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时抓不住关键问题

2、有的小组人人都争着发言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有的小组死气沉沉,谁都不想说;

3、有的小组只有某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发表意见,一言堂,其他人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

4、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己不思考之等着听别人的讨论结果。

5、接到一个需要讨论合作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采取有效的策略,分解任务。他们只是漫无边际的东一句西一句。

应对的策略:

1、调整小组学生的搭配,学习中等生和学习特长生搭配在一组中,学习较困难但是还敢于发表自己间接的学生也可以搭配在期中,一个组基本上是一个学习特长生两个中等学生一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三、四人组成一组,这一组老师在讨论时参与进去,以老师的启发指导为主。其他小组则是学习特长得学生担任小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具体的思考学习步骤,以这几个小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探索。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篇6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现如今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众多教师也意识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更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而新课程的改革更是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运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各个个体联系在一起,进行信息共享,在沟通探讨中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分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社会广泛关注并认可,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会出现了许多只重表面形式的情况发生,为了使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得以正确应用于教学中,本文就这种学习模式展开研究,构建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方式。

一、科学地进行分组合作

科学的分组对小组内成员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科学的分组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组合。虽说小组合作的形式具有许多优点,但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顾将学生按数量进行分配,查看基数是否合理,人员是否分配均匀,却没有考虑到这样分配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分组方法就是按学生所在的座位进行分组,认为这样的分组简便快捷,利于操作,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受打击。学生每日都坐在同一个位置,与周围的人形成一个固定圈,对对方非常熟悉,虽然在这样的小组学习中不存有磨合期,但与固定的人进行思想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科学地进行小组划分,从大局出发考虑每位学生的优缺点、长短处,使小组内的学生进行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据统计”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每个小组都进行合作完成数据统计的答案和统计图。在合作前先根据各个学生的特性进行互补组合,将脑子灵活的学生与动手实践强的学生放在一组,不仅能互相配合高效地进行学习,而且还能从对方学生身上学到自己所欠缺的优点,科学地提高分组合作的效率,保证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活动的高效开展,从而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合理加强小组分工

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撑起整个小组的合作成果的,所以每位成员都要贡献出一份力量,这样开展的小组活动才能称为合作学习。每位成员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有的数学教师只将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却没有明确地指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表面上积极向上、热闹非常,却没有实质性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师在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后,也要合理地进行任务分配,将特定任务分到特定的成员身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每个团体都需要有一只领头羊,在小组合作中也需要一个可以领导大家合作学习的领导者来组织小组分工学习,同时也需要各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努力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进行“路程计算”时,数学教师先让全体成员进行合作,试练一下题目,用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小组中分为上、中、下等学习能力的成员,让中等学习能力的成员提出相关问题,由学习能力偏低的成员来回答问题,由上等学习能力的成员来判断正误并找出错误点得以改正。这样,每个成员都能体现各自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合理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和谐愉快的数学课堂环境。

三、在小组活动中加强合作

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各小组对任务进行了科学分配,但也需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数学教师没有经过严谨的思考分析,就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分工学习目标,不利于学生找到各自分工的重点,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解决问题,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降低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的效率。所以,要在小组活动中加强合作就要对学习内容进行严谨的思考,安排具体的分工合作内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对自己心目中的三角形展开描述,先从概念讲起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而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作探讨,一起总结三角形的定义,分享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再由教师提问:“在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三角形的呢?”学生展开思考,利用自身的生活经历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与小组成员总结归纳。在小组活动中强烈的合作精神下,以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快大脑的思考速度。因此,教师在制订学习内容时要关注其合作性,既学习数学知识又加深对合作精神的理解。

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力求构建出较为完善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开动大脑进行科学创新。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数学,课堂

根据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学会质疑、探究,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各方面数学学习潜能,根本路径是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探究、合作平台上实现新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正符合这一学习模式,正因为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逐渐得到推广与使用,而本文的研究,正是这方面有价值的探索.

一、科学分配学习小组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分组,科学进行分组能全面发挥学习效能. 在开展分组的时候,数学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比如学习成绩、性格等,一般情况下高中数学小组成员为4 ~ 6人比较科学,将数学学习成绩相差大的分成一组,性格内向与外向的组成一组,让小组内成员能实现互帮互助,一起进步. 同时,各小组之间的水平也要做到尽量接近,保持特定平衡,更有利于不同合作小组间开展合作竞争,但是小组内的成员也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小组内成员能保持良好的积极性. 因为高中数学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可以尝试将同一合作小组座位调配到一起,减少上课期间调配座位带来的麻烦,同时,也便于同一小组内的成员间形成合作默契,减少彼此间的陌生感,更利于开展合作.

二、做好小组内合作学习培训工作

为了实现小组内合作学习能有序进行,也能很好弥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不足,科学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向学生讲清楚合作学习的流程,教师需要将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流程向学生们讲解清楚,这样能让学生明白彼此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掌握具体的工作流程. 二是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合作效能方面的培训,传授给学生合作的经验和能力,让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建立互信关系. 三是教师对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工作任务进行分工,让小组内的学生明确具体工作任务. 比如,教师可以指定小组内组长,并协调小组内成员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同时,将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观点进行记录,这样分工明确后,既能让学生了解任务,还能进一步规范合作小组内的学习秩序,提升学习效能.

三、科学设定学习题目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科学的讨论题目对学习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开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讨论题目应该突出知识的重难点,以便于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水平. 题目不能太简单,方便学生在讨论之后有一定的收获. 此外,题目还需要科学有趣,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在转变期,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进行题目设定时,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将生活和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这样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教师掌握好合作学习进度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需要科学把握好课堂的进度. 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是教师采用幽默的形式确定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让学生能进入到教师创设的讨论情境内.二是在开展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统筹考虑,掌握好小组讨论进展,当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提示,并把握好讨论时间,保证课堂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五、创建科学评价方案

科学评价方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比其他讨论的科学之处是有完整、科学的评价系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来说,科学的评价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能见证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所以,教师开展的评价的说服力最大,也易于让学生接受,教师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评价人,既要对各小组来开展评价,还需要组织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自评与互评,这样,教师对各个小组表现开展评价,让小组能明确其优缺点,便于在今后的合作讨论中能取得更大进步;而教师组织小组内成员开展自评与互评,既能总结出小组内成员的优缺点,还能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努力带动整个小组实现进步.

第二,实现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有机结合. 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既要对每一个小组和组内成员分配完成的任务进行绝对评价,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小组之间和成员内角色完成情况进行相对评价. 在开展评价过程中,要将两种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统筹兼顾,实现不同小组和小组内成员的竞争.

第三,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结合起来. 对小组内的评价,既要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结果,也就是对教师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个体收获所进行的终结性评价,还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内个体的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注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第四,教师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多给予一些鼓励性评价,少给予一些批评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能产生更多的上进心与积极性,便于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组合作 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团体意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初步感知。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等不靠, 该独立完成的要独立完成, 对于有难度的问题需要小组合作讨论, 但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全员参与,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待所讨论的问题得出结论后, 需要个别学生展示, 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交流。

2.把握时机, 恰当操作, 明确具体操作过程。

数学课堂有其特殊性:离不开练习。 精讲多练是数学课堂必备的环节。 那么练习就一定会涉及相应的梯度性, 对于较基础的知识, 多数学生可以理解运用, 教师无需花费太多时间, 但随着问题难度系数的增大, 学生的困惑越来越多, 此时便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 在相互探究、相互交流中将问题自行解决。

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不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的, 课堂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又要注意团队的合作交流。 选择合适恰当的时机采用合作交流, 教师此时要加强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发言, 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而不是在一旁等探究结果。 这样, 在学生全员参与的情况下,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此种情况下, 每个学生都不甘示弱, 都会积极发表看法;同时也能让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学习别人分析问题的思路, 对知识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使学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意识, 他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而是以集体利益为中心, 充分认识到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3.重视评价,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贯穿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评价, 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认可,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而重要的是学生的评价, 在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注意分析他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 分析的思路是什么, 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多倾听学生的评价,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与其他评价的学生对比, 找到自己忽略了什么, 自己所欠缺的是什么, 等等。 这样, 学生自己就会找到自己的差距, 不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而且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 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 他们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及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 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 这种个性中有很多独立的成分, 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 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 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 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 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 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华罗庚说:“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 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 ”“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 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 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 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 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 影响自身发展。 通过实验, 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尝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甜头, 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探索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闪光点。通过多年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我深刻地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解决初中数学晦涩、抽象、计算繁琐、冗长的推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沟通, 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 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因而,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教师的组织、参与、调控作用。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 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 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当小组合作遇到学习困难时, 教师应该成为小组的成员之一, 及时点拨讲解, 对学生提供有力帮助。

2.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 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 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教学《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我首先让学生解下列方程:

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 然后总结这四个方程的解题步骤, 并启发学生观察第 (4) 个方程与前三个方程有什么不同, 能否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在学生经过几分钟的独立思考后, 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 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要求各组派代表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由其他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对总结准确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加分, 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即“在解系数是分数的方程时首先是去分母, 去分母就是给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从而去掉分母”。如此教师先让学生独学, 然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最终达到了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和心理特征来进行, 力争创设出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时, 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全班每位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的学生质疑:我们统计这么多的数据是否需要很长时间呢?这时, 我说:“能想想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各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并迅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每组的1号学生统计本组成员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其他五位学生分别统计其他五个小组学生的数据。每个合作小组各显神通, 互相配合, 2分钟就完成了所有数据统计, 提高了统计效率。这一系列的活动安排, 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 激发了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小组成员常常表现出不配合合作的状况。如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如果告诉小组其他组员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别人就会超过他。要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想法, 就要培养学生善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这些不能只靠一味的说理, 还应该在课堂上适时予以点拨, 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日历中的方程》时, 每位学生找一张日历, 尽可能是年月不同的。然后由于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手中的日历, 按套色方框的要求圈出9个数字和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 通过观察整个日历, 你还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关系?学生立刻拿起自己手中的日历开始观察, 2分钟后只有第一小组的学生互相说出了自己找到的规律, 开始合作交流。其中有1名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反应较慢, 没有发现规律, 但是在其他组员的鼓励、帮助与指导下, 最终他也找出了其中的规律。当讨论结束时, 只有这一组完成了学习任务, 他们的脸上流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而其他小组成员因为不主动交流, 最终没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我趁机点拨、总结小组合作的好处, 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优势。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工, 通过动手实践、相互协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彼此赞赏, 就会逐渐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从而获得自信, 增强合作意识。

三、合作小组的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组内组间的相互竞争, 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在教室的一角留出相应的位置, 作为组间竞争的展示台。在组长的带领下, 每组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出本组的宣言、组规、组训。每节课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问题的理解, 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 都相应的加1分, 完全准确的加2分。这样, 小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了本组的活动中, 因此小组成员每人都能加1分。各组组长根据组员每天的课堂表现统计填写“小组激励评分表”, 规定每个小组成员每天最终所得的总分是个人表现获得的分数加上小组奖励的分数。在星期五下午的课外活动中, 数学课代表会把本周每人的总分统计出来, 每周一换, 并保存记录。教师每周对每组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给予奖励, 每组排名最后的学生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展示才艺;每周对成绩在前的两个小组予以团体奖励。每月进行综合评比, 奖励优秀小组和组员。

数学小组合作与构建 篇10

在执教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实施“小组合作式探究”活动时容易陷入以下几种常见误区.

(一) 准备不足

小组合作探究前, 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 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 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 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即使部分教师对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但却不关注生成或忽视生成.由于教师自身的准备不足, 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 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学生们仿佛是在一种“无教师”状态下进行学习.事实上, 由于年龄特征与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们要进行那种无教师指导的纯自主的探究是不现实的,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因此, 准备不足致使指导缺位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进行.

(二) 形式主义

实践中一些老师往往未虑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座位的学生组成小组, 贸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 造成学生无从下手或因内容过易无需合作而浪费时间.有的教师频繁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探究, 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尤其是各种公开课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凡此种种为形式而形式, 课堂是热闹了, 但合作探究的目标却磨灭了, 学习的效果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

(三) 收益悬殊

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 承担了主要的职责, 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 参与性、主动性欠缺, 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 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 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由于从小组合作探究中, 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收益上的显著差异, 导致的结果是好的越好, 糟的越糟, 甚至会出现学优生沾沾自喜, 不思进取;而学困生悲观消极, 厌恶懈怠的严重后果.

针对以上误区, 结合近几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我总结了实施“小组合作式探究”中避开误区的一些实施技巧、对策, 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促学的动力, 是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探究要发挥合作功能, 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 共同学习.比如, 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 我先提出生活中常见的叠纸问题, 让同学们思考.题目为:用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30次, 大概有多厚?假如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种种估计后, 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这时学生感到惊诧, 兴趣被激发, 教师适当引导, 小组合作分析, 推导出通项公式, 并计算出h=a30= (2×0.1) ×229=0.1×230 (毫米) ≈105 (米) .这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选取合适的数学模型.

(2)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分组前, 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 根据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不能一到小组讨论环节, 就让前后左右的同学随意组合.并且各组要选取组长一名, 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来当.这段时间, 老师一定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 培养组长的管理和组织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以后, 可以轮流让每个组员轮流担任组长, 展示他们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 也可以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信心.

(3) 明确目的, 把握时机

在学习重难点时,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是最有效的时机.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小组合作力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共同探究, 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例如必修一利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教学中, 老师先给出函数f (x) =lnx+2x-6, 在范围 (2, 3) 内, 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有零点, 若有, 如何求?接着进行小组探究讨论: (1) 只证明f (2) ·f (3) <0; (2) f (2) =-1.3069, f (3) =1.098; (3) 如何求f (x) 在 (2, 3) 内的零点x; (4) 逐步缩小零点所在范围的方法; (5) “取中点”的方法.在问题的创设过程中要明确目的, 把握好时机,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

此外,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 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 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 让学生会探索, 会发现,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 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 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 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最后, 学生本人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学生只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学习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还要认真汲取科学家的崇高科学精神———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等.学生的勤奋努力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合作探究学习顺利开展的根本.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要通过不断的指导, 长期的熏陶, 通过相互探讨, 不断反思、校正, 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摘要:“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实施中一种常用的形式, 对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实践过程中诸多误区的分析, 探索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上一篇:高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下一篇: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