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应用

2024-07-07

药物治疗应用(精选十篇)

药物治疗应用 篇1

一、磺胺类药物

1.对氨基苯磺酰胺。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粉末,难溶于水,多用于感染性外伤。

2.磺胺噻唑。磺胺噻唑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无味,难溶于水,易溶于碱性溶液,是磺胺类药物中抑菌作用较强的一种,在肠道中被吸收,由肾脏排出。该药主要用于治疗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疾病。第1 次应用时应加大剂量(倍量),以后每隔4小时喂1次,症状消失后还要以维持量的一半继续喂1~2天,以彻底治愈,正常量为每只鸭每日0.2~0.5克,在服药时应配合等量的碳酸氢钠内服。

3.磺胺嘧啶。磺胺嘧啶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无味,不溶于水,易溶于碱性溶液,毒性小,吸收慢、排泄快,作用与剂量同磺胺噻唑。

4.磺胺脒。磺胺脒为白色粉状结晶,味微苦,难溶于水,其作用比磺胺噻唑弱,口服后只有部分被吸收,而大部分留在肠内。所以该药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和球虫性肠炎,可以按0.5%~0.6%的比例拌在饲料中喂给。

5.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这两种药与磺胺嘧啶类似,但吸收较快,排泄较慢,在体内可维持较高的浓度和较长时间。这两种药剂可用于治疗副伤寒、禽霍乱等病,用量为饮水量的0.025%~0.050%。

6.磺胺吡唑。磺胺吡唑为中效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弱,优点是容易被吸收,副作用小,每12 小时服1次。

注意:磺胺类药物不得用于产蛋鸭和种鸭,以免引起产蛋率下降。

二、抗生素

1.青霉素。青霉素种类很多,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的抑菌作用。

2.链霉素。该药对结核杆菌和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对有些革兰氏阳性菌如丹毒杆菌也有效,对其他阳性菌则不如青霉素效力强。链霉素在机体内的有效浓度一般可维持12小时,排泄速度较青霉素慢。治疗时,一般采用肌肉注射,成鸭每只50~100毫克,雏鸭每只10~40毫克。

3.四环素族。土霉素、金霉素和四环素同属四环素族广谱抗生素,口服剂量为每千克体重第1次50~100毫克,第2次减半,也可按0.02%拌入饲料中喂服。

药物治疗应用 篇2

早在1982年,WHO就将缓解癌痛列为癌症综合治疗的四项重点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三阶梯止痛方案”。癌症三阶梯止痛法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而分别使用不同等级止痛药物为治疗原则的止痛方法。作为一种最常用且极为有效的止痛方法,WHO大力推荐,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慢性疼痛。所提出治疗癌痛的三阶梯用药方案是:①第一阶梯:对于初期的轻度癌痛病人,可以使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盐等),同时根据病情使用或不用辅助类药物;②第二阶梯:对于从轻度疼痛发展到中度疼痛的癌症病人, 药物治疗可以逐渐过渡到弱阿片类止痛药(如氨酚待因、可待因等),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同时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和辅助类药物;③第三阶梯:对于具有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晚期癌症病人,最后可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即释片、控释片或芬太尼贴剂等), 同时也要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合并使用非甾体类和辅助类药物。同时还应按照Twycross等提出的“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三阶梯”原则给药。

1.合理选择药物种类

首选阿片受体激动剂,例如吗啡、芬太尼、羟考酮和美沙酮。吗啡是中度、重度癌症疼痛治疗的代表用药。芬太尼或羟考酮不仅可替代吗啡达到理想镇痛作用,而且还具有活性代谢产物低的优点。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用量有较大个体差异。由于纯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无剂量封顶效应,因此通过调整滴定剂量达到理想止痛效果。当用一种强阿片类药止痛效果不理想时,可以通过换用另一种强阿片类药物而获得止痛疗效。由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混合剂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这两类阿片类止痛药具有剂量极限效应,因此镇痛作用有限,并且使用这两类阿片类药物还可能使正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戒断症状或疼痛加重,因此不推荐在治疗癌痛中使用。

2.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安全、无创性给药应是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首选给药途径。因此口服给药是理想的给药途径。口服给药具有安全、实用、患者易接受等特点,但一些患者可引起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此外,透皮给药也是一种无创的给药途径,芬太尼具备高效、低分子量、高脂溶性和对皮肤无刺激等优势,使其能透过皮肤发挥作用,因此是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TS)的首选,芬太尼透皮贴剂作用时间为72小时,并且还具有减少便秘反应的优点。经直肠给药也可用于不能口服用药者, 经直肠吗啡的生物利用率及作用时间与口服吗啡基本相同,因此两种方式的等效剂量也基本相同。对于疼痛剧烈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者,可选择经静脉、皮下、肌肉等有创给药途径。静脉给药可采用间歇性、持续性或患者自控装置(PCA)。

3. 剂量的选择

吗啡的起始用量应根据以前镇痛药的需要量。但口服吗啡的生物利用率在15% ~60%,因此患者的有效治疗量存在很大差异。通常,由第二阶梯进入第三阶梯的患者起始剂量为每四小时肌注5mg~10mg吗啡,年老及肾功损害者减量。若选择口服吗啡,可按口服与肌注的效价比为2∶1~3∶1换算剂量。对于持续性疼痛,多数情况下应日夜给药或在给予有效的较小剂量后再日夜给药。慢性癌痛患者在持续疼痛的同时还可能发生突发性疼痛(又称爆发性疼痛)。突发性疼痛常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和难以预知性。典型的突发性疼痛一般表现为爆发疼痛,持续时间约1小时。对于所有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给予阿片即释剂备用于突发性疼痛,一般原则是在特定期间所给的救援性镇痛剂量的总量应与该期间应用的常规剂量相同。当吗啡是按照4小时的间隔给药时,如遇爆发痛发生, 应给予一次单次足量作为“救援”量。未控制时,则应增加单次投与量30%~50%,例如:每4小时投与5 mg、7.5 mg、10 mg、15 mg、20 mg和30 mg。此外,口服吗啡除了选择即释片外还可以口服吗啡控释片,与即释片的区别就在于药物在体内维持的止痛时间不同,因此服药的间隔时限也不同,但两种剂型的止痛强度和效能无明显差异。由于控(缓)释片可以间隔12小时服药,而且服药后的血药浓度相对保持平衡,无明显的血药峰值和浓度的波动,即减少了服药次数,又维持了较长时间的止痛效果,有利于病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和饮食睡眠,并减少发生吗啡耐药性的机会,所以更符合病人对镇痛的要求。

4.其他阿片类药物

目前对于癌痛的治疗,除了吗啡之外还有很多选择,例如:氢化吗啡酮、羟氢可待酮、美沙酮和丁丙诺啡。对于吗啡不耐受的患者可以选择其它的阿片类药物替代,例如:羟氢可待酮和芬太尼。但即使这种转变,结果也很难预料,一项前瞻性的调查显示,20%的患者需要两次甚至更多的转变才能找到合适的阿片药物。氢化吗啡酮、羟氢可待酮和吗啡一样,也有普通和缓释两种类型。药效和耐药性氢化吗啡酮和吗啡相同。羟氢可待酮是吗啡的一种有效替代药,在副作用和药效上两者相同,但羟氢可待酮有较好生物利用率为60%~90%,高于吗啡。

药物治疗应用 篇3

【关键词】小儿腹泻;蒙脱石散;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治疗;临床效果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1],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导致身体严重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影响患儿身体健康,严重者可能引起患儿死亡。为此,本文特选取118例腹泻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18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平均每日大便次数>5次,大便的性状呈黄色蛋花汤样或者稀水样,含有少量黏液,无脓血边。对照组男36例,女23例,年龄3个月至4岁,平均(2.5±0.5)岁,病程1~3天,平均病程(2±1)天,大便次数4~12次,平均(8±4)次;治疗组男39例,女20例,年龄4个月至4岁,平均(2.5±0.5)歲,病程1~2天,平均病程(1.5±0.5)天,大便次数5~13次,平均(9±4)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大便次数上没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根据患儿年龄确定药物的剂量,1岁以下患儿1.0g/次,3次/天,1岁以上患儿1.0~2.0g/次,3次/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岐三联活菌片口服,依照患儿年龄给予不同剂量,6个月以下患儿1片/次,3次/天,6个月以上患儿2片/次,3次/天。

1.3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3天后,全身伴随症状消失且排便正常;有效:治疗3天后,全身伴随症状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患儿排便次数有所好转;无效:治疗3天后患儿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 15.0,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或χ2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53%(54/5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52.54%(31/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

3 讨论

小儿腹泻一定要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滥用抗生素。蒙脱石散是一种高效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能够保护消化道黏膜,提高消化道黏膜的防御作用。患儿服用蒙脱石散后,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入血,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不改变患儿正常的肠蠕动及其大便颜色,故能够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通常情况下,蒙脱石散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临床方可达到显著疗效。双歧三联活菌片剂,其主要成分为长双歧杆菌活菌,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胃酸分泌,增进食欲,并能合成机体所需维生素,激发机体免疫力,适用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慢性腹泻[2]。本研究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53%,且止痛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及大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腹泻应用蒙脱石散联合双岐三联活菌片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具有较高安全性,且不良反应少,临床症状消失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4]。

参考文献

[1]倪宏.42例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21.[2]陈颖.金双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3,(8):1565-1566.

[3]常燕燕.蒙脱石散和金双歧片联合治疗小儿腹泻6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97-98.

探讨颈椎病及其治疗的药物应用 篇4

关键词:颈椎病,治疗,药物应用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且较多发作的病症, 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 臂手麻木, 肌肉萎缩, 甚至四肢瘫痪, 以及神经压迫导致的失眠、头痛、头晕等[1]。颈椎病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间盘两椎体之间碰垫发生衰老退化, 每节之间的高度就变低变薄了, 从而引起周围组织结构的松弛产生晃动, 造成韧带肥厚、骨质增生 (骨刺) , 椎间盘老化后还会向周围膨胀, 这些病理的变化都会压迫刺激神经根和椎动脉等。在日常生活中, 对颈部的劳损、不正确的姿势, 均可造成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人们在工作中经常采取的姿势是头颈向前屈曲, 两上肢的活动是在外展90°以下的范围内, 这是一种非生理姿势, 长时间在这种体位下, 使颈椎、骨关节、神经根受到不良影响, 进而破坏了颈椎的正常稳定和灵活性, 久而久之, 就会出现颈椎退变, 产生疼痛。

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很多, 在其产生和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包括:①年龄变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个器官的磨损增加, 颈椎产生各种退化, 而椎间盘的退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基本和关键的。此外, 小关节和各种韧带的变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②慢性劳损:这是指在长期生活中对组织产生的损害, 或者说它超过了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最大限度, 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由于它没有明显的外伤, 所以很容易被忽视, 这是构成颈椎骨关节退变的最主要的因素。③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 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④不正确的睡眠姿势: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长期伏案低头工作者患颈椎病非常多见。⑤精神因素:从临床实践中发现, 情绪不好往往会使颈椎病加重, 而那些已经患有颈椎病的人, 在其病加重或发作时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 使得情绪更糟糕。⑥除此之外下列情况也是导致颈椎病发病的因数:如不恰当的体育活动导致头颈部过度负荷, 使颈部承受较大压力, 也会使颈部组织过早的退变;头颈部外伤和全身各部位的外伤对颈椎产生影响, 其中以头颈部的外伤影响最大。据统计, 颈椎病患者90%与外伤有关, 尤其是交通外伤与颈椎病有直接关系。并不一定是车祸碰撞直接损伤颈部, 也许一次紧急刹车或突然改变方向使身体失去平衡, 造成颈椎骨或软组织损伤, 也会导致颈椎病发病[2]。

颈椎病的各种症状会依据病变部位的不同, 受压组织及压迫轻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其主要症状有:①颈椎病患者颈神经受到刺激:当颈神经受到刺激时, 其早期表现为疼痛过敏;当受到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时, 其远隔部位表现为感觉减退。②颈椎病患者颈肩背疼痛:颈椎病常常会引起颈背疼痛, 短期内会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疼痛且伴有麻感。颈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现象, 使得你活动及不方便, 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甚至视物模糊、吞咽模糊。上肢会出现一侧上肢或两侧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 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的感觉及运动障碍, 此外有的下肢症状也会出现一侧下肢或两侧下肢的神经功能障碍。③会出现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头皮痛、枕部痛或颈后痛等症状。颈椎病患者颈部活动有压迫感, 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 放射痛的范围会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的部位, 皮肤有时会出现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会出现上肢力量下降, 手指动作不灵活。④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会出现肢体怕凉怕冷, 局部温度偏低, 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 继而出现红肿或疼痛加重等症状。有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等严重症状。⑤剧烈锐痛。当头部或上肢长时间保持一个不正确的姿势时, 会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临床治疗颈椎病使用药物能够起到较显著的作用, 药物的应用主要包括[3,4]:①治疗颈椎病的常用药物:a.消炎镇痛类药物:供疼痛严重者服用, 有阿斯匹林、消炎痛、炎痛静、强筋松、抗炎灵等。消炎痛、布洛芬和肠溶阿司匹林不适合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中老年高血压也要慎用消炎痛。b.活血及扩血管药物:适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 起活血或扩血管作用。有菸草酸、血管舒缓素、地巴唑等, 服药期间应注意血压的变化。c.解痉类药物:如安坦片、苯妥英钠等药, 可解除肌肉痉挛, 改善神经组织代谢。d.营养类药物:有谷维素、刺五加糖衣片, 健脑合剂, 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 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②治疗颈椎病的局部使用药物:a.水针疗法用药:将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或痛点注射, 能消除疼痛。常用的药物包括:0.25%~1%盐酸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混悬液, 维生素B1、维生素B12、5%葡萄糖注射液、50%~100%丹参注射液等。临床实际使用中以麻木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 而感觉疼痛、患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患者使用丹参注射液效果较好。b.外用止痛药物:主要有松节油和冬青油软膏及正骨水等。实际使用时将患处洗净并先行热敷, 然后以手指蘸少许药液或药膏用力揉擦患处, 可止痛、止麻、使人倍感轻松。c.另外还有外敷、熏洗药:有坎离砂等, 对消除肌肉酸痛有一定疗效。③治疗颈椎病的中成药:治疗颈椎病, 除了按摩方法外, 还多采用散风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中成药物, 可起到减轻疼痛, 麻木, 头晕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分为药丸和方剂两种。常用药丸有:天麻丸、虎骨木瓜丸、风湿痹痛片、换骨丹、养血荣筋丸、骨刺丸、桐丸、大/小活络丸等。临床中常用方剂有:四物止痛汤、独活寄生汤、桃红四物汤、骨刺汤、伸筋活血汤等。

治疗颈椎病的药物虽然必要, 但并不能完全治疗颈椎病。颈椎病的根源主要在于关节的损耗, 如病情严重, 还需要手术等手段治疗;如情况尚可, 也不可用药物马虎对待, 应积极锻炼、自我治疗。

参考文献

[1]林东强.定位旋转斜扳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4-01.

[2]高春东.清算颈椎病[N].中国健康月刊, 2003-04-01.

[3]徐娟芳.办公人员颈椎保健牵引枕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 2007-05-14.

药物治疗的四大原则 篇5

所谓用药如用兵,兵者,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诸多用兵之道。有战略和战术之区别。同样,药物治疗也要讲求“君臣辅佐”,也要讲求排兵布阵,讲求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的区别,等等。其中,最最基本的就是药物治疗的四大原则:“足量、足程、有效、联合”

足量:足够的药物用量。很多情况下,每天3次服药,很多人会忘记,静脉滴注抗生素,多数药物需要2-4次/日,也就是说,至少是2次/日,而几乎是所有的人,每日静脉滴注抗生素,都习惯性的1次/日。这往往就达不到治疗需要。

足程:足够的治疗过程。但就急性炎症而言,从发病到痊愈,整个炎症过程,多数情况下,需要至少2周,也就是说,药物治疗常常需要2周一个疗程。如果是慢性炎症急性发作,这个治疗过程可能还要延长。而实际治疗过程中,人们常常只是服用几天药物,待症状稍有好转,便立即停药,从而使炎症的消退常常不彻底。

有效:有效的药物治疗。不同的炎症类型,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种类。只有选择正确药物治疗,才能获得良好效果,这才能称之为有效。而很多情况下,仅仅依据一次就诊情况,即便是医生在选择药物治疗时,也会出现问题,需要在服药后及时复诊,以便不断调整并确定正确的药物治疗种类、用量、时间,等等。而且,患者自己还会不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选择药物治疗。因此,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将会受到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篇6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07-03 中图分类号:R 749.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5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识障碍、记忆受损、人格改变、情感障碍等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有大脑皮层和海马结构等广泛的神经元丢失、神经纤维缠结(NET)、脑内有大量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等。目前AD病因尚未阐明,人们普遍认为Aβ的形成与沉积是AD发病机制的核心[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s)、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脑血管改善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被应用于治疗AD。文献资料显示,多种药物对AD有治疗作用,这些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疗效各异,本文对目前AD治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

AD病理特征与胆碱酯酶抑制剂

AD病理特征之一,是大脑皮层、海马结构、边缘系统等区域胆碱能神经元凋亡、缺失,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下降,乙酰胆碱(ACh)的合成、释放和摄取减少,以致学习和记忆衰退。改善胆碱能系统,增加脑内ACh水平,是治疗AD的重要途径[2]。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s)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减少ACh降解,提高突触间隙ACh含量,从而改善认知功能,缓解AD症状;ChEIs还能抑制丁酰胆碱酯酶,减少Aβ形成,从病理上改善AD[3]。当前用于AD治疗的ChEIs有多奈哌齐(Donepezil)、利凡斯的明(rivastigmine)、加兰他敏( galantamine)、石杉碱甲(HupA)等。

药理研究认为,多奈哌齐对胆碱酯酶选择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改善脑血流、保护海马神经元、减轻Aβ神经毒性等药理作用[4],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AD治疗药物。用药起始剂量为5 mg,qd,4~6周后增至10 mg,qd,目标剂量10 mg,qd。多奈哌齐无肝毒性,患者对其耐受性好,治疗AD安全、有效[5]。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大部分作用轻微、一过性的。在选择用药时,有的选择利凡斯的明,此药又称卡巴拉汀,是一种中枢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对中枢性胆碱酯酶具有双重抑制作用,既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增加脑内ACh水平,还能选择性地抑制脑内丁酰胆碱酯酶,减少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6],可显著改善AD 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且耐受性好,使用安全,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见[7],费用亦高于多奈哌齐。用药起始剂量为1.5 mg,bid;两周后增加至3 mg,bid;最大剂量为6 mg,bid。随着剂量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大,应根据个人耐受情况确定每日剂量。

加兰他敏与上述两药比较,其血脑屏障通透性好,可逆且特异地与AChE上的活性部位结合,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提高脑内ACh的浓度;还能阻断Ca2+激活的K+通道,增加神经递质释放,保护神经元,对抗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性;干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和代谢过程[8]。研究认为[9],加兰他敏在改善语言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多奈哌齐,而对于患者睡眠行为的改善则逊于多奈哌齐。可注射和口服给药,推荐剂量30~60 mg/d,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多见。以上三药是美国FDA批准用于AD治疗的药物,但临床实践表明,本类药物有效率为30%~40%,仅能改变轻、中度AD患者症状,并不能阻断AD的进程[2]。临床观察发现,

从草药蛇足石杉中分离而得的生物碱石杉碱甲,具有中枢胆碱脂酶抑制作用,能提高脑内ACh,增加神经突触间隙ACh含量,可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和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和整体能力,用于AD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10]。用法为口服,剂量100~200 μg,bid,日剂量不超过450 μg。不良反应发生率约3%,均为轻度、一过性的反应。

受体拮抗剂与脑血供药的临床应用

美金刚(memantine)是目前唯一用于AD 治疗的NMDA 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脑内谷氨酸神经递质系统,能使谷酰胺信号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从而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临床研究表明[11],美金刚用于中、重度AD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且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美金刚与ACHI合用,可以提高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疗效[12];美金刚联合银杏注射液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两药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显著改善认知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3]。用法用量:第1周为5 mg,qd;第2周5 mg,bid;第3周早晨5 mg,晚上10 mg;第4周10 mg,bid,维持剂量每天20 mg。肾功能损害患者应注意调整剂量。不良反应有幻觉、意识混沌、头晕、头痛和疲倦,发生率低于2%。焦虑、肌张力增高、呕吐、膀胱炎和性欲增加等少见。

脑血管改善药常用的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维拉帕米等,其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平滑肌收缩,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脑血灌流,改善脑供血,防止、延缓脑神经元凋亡,改善AD的症状,延缓AD进展。尼莫地平(nimoldipine)能改善各期AD 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症状[14],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D 最多的脑血管改善药。口服、注射给药均可,安全、有效、经济。脑代谢改善药能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海马,保护、激活或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从而促进学习和记忆,常用的有吡拉西坦、奥拉西坦、双氢麦角碱、尼麦角林等。有研究表明[15],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治疗轻、中度AD有效,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提请治疗时应根据AD的程度灵活选择应用。

调节胆固醇代谢及抗氢化药物的临床应用

近年研究发现,AD患者血脂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胆固醇的代谢与AD有密切关系,纤维状Aβ组成的老年斑的形成或消除可能受到胆固醇的调节。他汀类药物为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有效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酯蛋白,从而减少Aβ的形成和沉积。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降低AD的发病率,认为轻、中度AD患者不论血清胆固醇高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均能改善认知功能;国内研究[16,17]也表明:他汀类药物在降血脂的同时可延缓轻、中度AD的进展。他汀类药物在AD防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其作用存在矛盾,疗效也有待证实。他汀类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可选择试用。

机体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自由基(H2O2、NO、HO等),对机体有直接损害作用,并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18],自由基损伤和氧化应激是导致AD大脑神经元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清除自由基、干扰氧化应激,进行抗氧化治疗从理论上成为AD治疗一个重要策略。研究人员用维生素E、银杏叶提取物、褪黑激素(Melatonin)、司来吉兰(Selegiline)等自由基清除剂进行临床研究,但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高剂量维生素E能延缓AD的恶化,但维生素E>400 U/d能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英国药理学会声明,银杏治疗痴呆的认知损害中度有效,但效量较小,可能无临床意义[19]。由此可见,自由基清除剂应用于AD治疗,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雌性激素是强有力的ACh能神经系统保护因子,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Aβ沉积对细胞的损害,防止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延缓和防止AD病情的发展。男性睾丸素可以治疗多种神经退化性疾病[20],具有抑制Aβ沉积和抗Aβ的细胞毒、抗氧化和抗自由基作用,能促进神经突触生长和重塑,对AD有防治作用[21]。但激素类药治疗AD疗效不明显,且长期使用会增加卵巢癌、冠心病等的危险,限制了其在AD治疗的使用。

AD其他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认为[11],Aβ在脑内沉积可激活小胶质细胞引起炎症反应,释放白介素、还氧化酶2等,导致神经元损害。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增生,防止和延缓AD的发生,但临床试验显示没有明显效果。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Aβ是AD发病机制的核心,基于防止Aβ产生和沉积,科研人员研制了Aβ疫苗(主动免疫)和Aβ中和抗体(被动免疫),两者均在AD动物模型和AD患者中减少Aβ斑块的产生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22]。尽管免疫治疗AD的机制尚不明朗,临床试验也发生一些严重不良反应,但免疫治疗AD仍是一条前景十分乐观的途径。目前Aβ疫苗目前还处于Ⅱ期临床试验之中,而被动免疫治疗AD方面已有药物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相信不久将研制出治疗AD的免疫制剂。

近年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散发性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参与散发性AD病例的发生与发展[23]。胰岛素增敏药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受到研究人员关注。但目前胰岛素增敏药用于AD治疗还处于研究阶段。

中草药中人参、黄芪、灵芝、当归、远志、石菖蒲等具有一定的益智和提高记忆的效果;许多服用煎剂,如益智醒脑煎剂、温胆煎剂等,被证实对改善AD症状有效,可以有效减少AD细胞模型凋亡[24]。但这些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动物或小规模病例,不具备循证医学的临床证据,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试用。

综上所述,ChEIs及美金刚可显著改善AD 患者认知、记忆、语言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是AD治疗一线用药。ChEIs对轻、中度AD有效,美金刚多用于中、重度AD患者。脑血管改善药与脑代谢改善药、中草药已被确认对AD有治疗作用,可根据病情选用。自由基清除剂、他汀类药、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对AD的治疗作用尚需研究与改进。免疫制剂及胰岛素增敏剂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能研制出新的治疗药物。AD的治疗是一个长时间用药过程,应根据患者情况、经济能力等选择有效药物,并规范地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王 鑫,张 莹,何金生,等.阿尔茨海默病的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2):1577-1579.

[2]方 立,陈 瑶,张亦华.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9,33(7):289-295.

[3]喻东山.胆碱酯酶抑制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J].医药导报,2010,29(2):186-189.

[4]徐学君,徐德琴,汪 骏.多奈哌齐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9,13 (4):352.

[5] 范廷俊.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7):94-95.

[6]王荫华,陈清棠,张振馨,等.卡巴拉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34(4):210-213.

[7]杜小平,杨期东,李 闵,等.卡巴拉汀与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风与神经病学杂志,2004,21(1):44-46.

[8]王 聪,石心红,屠锡德,等.加兰他敏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16 (1):45-48.

[9]洪 霞,张振馨,王鲁宁,等.加兰他敏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39 (6):379-382.

[10]张振馨,王新德,陈清棠,等.石杉碱甲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941-942.

[11]徐 岚,洪 震.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9,28(9):1182-1184.

[12]DANTON IE T,AUR IA COMBE S,Sara zin M,et al.Rivastigmine monotherapy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ematine in pationts with moderately severe Alzheimer's disease who failed to benefit from previous cholimesterase inhibitor treatmen[J].Int J clin pract,2006,60(1):110-118.

[13]张燕平.美金刚联合银杏叶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4):7-8.

[14]翟蕴新.尼莫地平治疗轻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4-55.

[15]姚 革,程 洁,王晓蓉,等.奥拉西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5):307-309.

[16]黄爱明,谢林珠,秦素萍.氟伐他汀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1):48-50.

[17]杨丽瑞,钟 伟,崔 嫣.辛伐他汀对轻、中度老年痴呆合并高脂血症病人疗效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2):1261-1263.

[18]Zafrilla P.Oxidative stress in Alzheimer peti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J].Current Medicinal chentistry,2006,13(9):1075-1083.

[19]喻东山.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药物开发[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9,30(2):56-59.

[20]陈 萍,杜浩宇,宁愿志,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2005,11(2):1033-1034.

[21]李 莎,崔慧先.雄激素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9,30(2):200-203.

[22]杨 芳,王 双,孙志伟.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4):148-149.

[23]李 焱.中枢胰岛素抵抗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关系的认识[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3):248-250.

[24]石和元,王 平,胡永年,等.温胆汤改良方对Aβ(2535)诱导AD细胞模型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6):37-40.

(收稿日期:2010-08-23 修回日期:2010-09-04)

浅谈心血管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7

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由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病情有时瞬间多变, 且异常凶险, 而大多数心血管药物又具有血管活性类性质, 起效极快, 观察必须严密, 处理必须及时, 剂量必须精确。现就如何合理应用心血管病治疗药物浅谈如下。

1深入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

不断地扩大对药物种类的了解, 包括药物的适应证, 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药物的毒副作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认真阅读药品的说明书, 减少用药的盲目性, 增加针对性, 合理使用药物剂量, 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效应, 避免不良反应。注意观察与报告药物的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许多心血管活性药物, 诸如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硝普钠、升压药等起效极快, 半衰期又很短, 必须常规采用规范化稀释后静脉输注的方法, 在严密观察反应下调整到所需的最佳剂量。任何情况下医生都应明确所用药物的每分钟 (或每分钟、每公斤体重) 输注的具体剂量, 最好应用微量泵。

2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

药物说明书、药理学、临床试验、诊疗指南、参考文献等提供的用药方法是选择具体药物、掌握具体剂量和使用方法的重要依据。但在应用时应因人而异, 严格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包括选择药物种类的个体化, 剂量的个体化。JNC6和2002欧洲高血压指南提出, 抗高血压治疗的远期效应主要在于降压幅度的大小, 而不在于具体药物的选择, 这一观点已受到质疑。HOPE研究等证明ACEI、ARB和钙拮抗剂等制剂还具有降压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某一药物对于不同对象, 或者对于同一对象的不同疾病阶段, 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同样, 剂量的大小也存在个体化问题。

3严密地观察病情变化

任何时候应明确用药目的, 用药以后, 究竟效果如何, 必须仔细观察, 及时得出确切的结论, 以利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任何药物治疗以后, 其结果无非是有效、无效或恶化。无效的原因可能由于剂量不足或药物不对症, 为此应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恶化则是停药换药的绝对指征。临床上, 应用某种或多种中西药物以后, 未能仔细观察反应、及时地评价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的确切效果, 心中无数或似是而非的概念模糊的现象颇为常见。中成药的应用尤为突出, 譬如复方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的应用很普遍, 但其确切疗效迄今比较模糊。在危重急性病例, 深入细致和严密地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掌握病情发展趋势, 及时迅速做出果断措施, 成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即使在慢性病例也应及时掌握病情趋势和药物效果, 避免用药盲目性。

4药物疗程问题

一般而言, 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情和治疗目标。急性重症患者疗程较短, 慢性患者的疗程较长。短则短至单次或数次剂量。譬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心律失常的转复药物等一般以单剂量为主, 必要时加量;急性心肌梗死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以5~7 d为妥。由于心血管疾病一般是终生难于治愈的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等大多数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性药物, 如“他汀”, 阿司匹林, ACEI等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药物治疗。

5常见的不合理联合用药举例

5.1 普萘洛尔与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联用胰岛素与普萘洛尔时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继而发展为高血压危象。因此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时, 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 如必须应用, 可考虑选用选择性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如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因其不影响低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 也不引起心率减慢和血压增高[1] 。

5.2 卡托普利或胺碘酮加地高辛

卡托普利或胺碘酮加地高辛合用时, 洋地黄中毒发生率明显增加[2]。可能机制是使地高辛从肾脏及肾外排泄减少或将地高辛从其他结合部位置换出来, 而胺碘酮在体内消除缓慢, 停药后其作用可持续数周, 因此两药合用时应调整地高辛的剂量, 以免发生中毒。

5.3 地高辛与安体舒通

由于安体舒通可使地高辛的血液清除率减少50%, 血药浓度升高50%, 而地高辛的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差很小, 两者合用时易造成地高辛中毒, 故应调整用量后使用。

5.4 西地兰与氨茶碱

强心甙是由配基和糖结合而成, 其有效部分为配基, 但其水溶性低, 与糖结合成甙后, 其水溶性、通透性和附着力均提高而显强心作用。如在西地兰的输液中加入氨茶碱, pH提高呈碱性, 强心甙水解析出配基而导致药效降低。因此应将两药分别加入高渗葡萄糖中缓慢静注。

5.5 巯甲丙脯酸与别嘌呤醇

服用巯甲丙脯酸和别嘌呤醇3~5周后可出现阿斯综合征, 是因前者促进后者的机体利用率所致[3]。故两者合用时应注意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曾庆基.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广西医学, 2000, 22 (4) :877-878.

[2]万仁忠, 苏美英, 周茂金不合理用药处方实例分析.中国临床医生, 1999, 27 (7) :8.

抗凝药物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 篇8

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在平均70岁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5.3%, 住院患者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病率达24.8%, 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趋势, 80岁以上脑卒中患病率高达32.9%。

因为10%~20%的心房颤动患者将在未来发生严重的致残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患者最大的威胁。因此, 应根据脑卒中的危险[2]来选择抗凝策略, 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病史 (包括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其他部位的栓塞病史)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和瓣膜置换术后;中度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75岁, 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或糖尿病患者;低危因素包括年龄65~75岁、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甲状腺毒症。

由于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 因此除非患者为孤立性心房颤动或存在禁忌证, 所有心房颤动 (包括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 患者均应接受抗凝药物治疗。

目前, 国内应用抗凝药物的实际情况与指南存在巨大差距, 不仅自然人群应用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 住院患者也很少接受规范抗凝治疗, 还有很多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但没有监测。抗凝药物的应用不规范是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病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阿司匹林可使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相对危险降低21%[3,4]。与阿司匹林相比, 华法林可使所有脑卒中事件的相对危险降低46%, 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相对危险降低52%[5]。氯吡格雷也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 不需要监测INR而且出血的风险性较低, 但其预防脑卒中的疗效远不如华法林, 即使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 其预防中风的作用也明显差于华法林[6,7]。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多项一级预防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 华法林治疗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8%[8]。同时, 心房颤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试验表明, 华法林可使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由12%降至4%。

2006年版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推荐, 有任何一种高危因素或≥2种中度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应选择华法林抗凝[2]。有1种中度危险因素或多于1种未证实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选择阿司匹林 (81~325mg/d) 或华法林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为2.0~3.0]。对于没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 推荐应用阿司匹林 (81~325mg/d) 预防脑卒中。做金属瓣膜置换的心房颤动患者应根据瓣膜类型使INR维持在2.5以上。在应用华法林期间, 应根据I N R的测定值与变化趋势, 适时调整。

华法林的应用和监测方法[9]: (1) 华法林的起始剂量2.5~3mg/d, 起效时间2~4d, 5~7d达治疗高峰; (2) 在开始治疗时应隔天监测INR, 直到INR连续2次在目标范围内, 然后每周监测2次, 共1~2周, 稳定后, 每月复查一次; (3) 华法林剂量根据INR调整, 如果INR<1.5, 则增加华法林剂量, 如>3.0, 则减少华法林剂量; (4) 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 有效性取决于是否将INR维持在目标范围内。INR>3.0时出血风险增加, <2.0时栓塞危险性增加; (5) 华法林剂量每次增减的幅度一般在1.5mg/d以内, 剂量调整后需要重新监测INR, 由于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受各种食物、药物、酒精等的影响, 因此, 华法林的治疗需长期监测和随访, 控制INR在治疗范围内。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占15%~20%, 因此, 对于心房颤动的患者, 应用抗凝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摘要:主要探讨抗凝药物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心房颤动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栓塞发生风险, 通过应用抗凝药物治疗, 能够明显地降低血栓栓塞, 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药物,脑卒中

参考文献

[1]Wolf PA, Abbott RD, Kannel WB.Atrial fibrillat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the Framingham Study[J].Stroke, 1991, 22 (8) :983-988.

[2]Fusterv, Ryden LE, Cannom DS, et al.ACC/AHA/ESC2006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Cwriting Cummittee to Revise the2001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and the Heat Rhythm Society[J].Circulation, 2006, 114 (7) :e257-e354.

[3]Petersen P, Boysen G, Godtfredesn J, et al.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sed trial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in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The Copenhagen.AFASAK Study[J].Lancet, 1989, 1 (8631) :175-179.

[4]Optimal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ecent cerebral is chemia.The European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 Study Group[J].N Engl J Med, 1995, 333 (1) :5-10.

[5]Van Walraven C, Hart RG, , Sinyer DE, et al.Oral anticoagulants VS aspirin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an individnal patient meta-analysis[J].JAMA, 2002, 288 (19) :2441-2448.

[6]Warfarin Versus aspirin for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sm in atrial fibrillation: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II Study[J].Lancet, 1994, 343 (8899) :687-691.

[7]Kamath S, Blann AD, Chin BS, 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aspirin-clopidogrel combination therapy and dose-adjnsted warfarin on indices of thrombogenesis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J].J Am Coll Cardiol, 2002, 40 (3) :484-490.

[8]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efficacy of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atrial fibrillation.Analysis of pooled data from f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Arch Intern Med, 1994, 154 (13) :449-1457.

药物治疗应用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肠结核患得, 男42例, 女20例。年龄12~76岁, 平均36岁。慢性腹能29例, 发热16例, 有排便习惯性改变。

1.2 诊断

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右下腹肿块、原因不明的肠梗阻;X线钡剂检查示充盈不良、激惹、溃疡、肠腔狭窄等征象;肠镜发现黏膜炎症、炎症息肉或肠腔变窄等;结核菌素 (PPD) 试验强阳性。对症状不典型, 高度疑似本病的, 可抗结核试验性治疗2~6周, 以明确诊断。

1.3 方法

一般同时采用2~3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 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若出现耐药, 应及时换药。疗程6个月至1年。常用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等。

2结果

肠结核经充分治疗一般可痊愈。抗结核病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总有率98%以上。除了早期用药外, 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 保证足量、规律、全程用药, 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加强支持治疗, 提供幽静休息环境, 清新, 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维生索、微量元素, 无污染的食物, 对肠结核的康复是必不可少的。

3讨论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 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 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90%以上肠结核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少数由牛型结核杆菌所致, 系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而感染。

结核杆菌主要经口感染肠道。如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患者, 因经常吞下含结核菌的痰液而感染, 或经常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而忽视餐具消毒隔离, 使结核菌进入消化道。由于结核菌系抗酸菌, 在胃内少受胃酸影响, 可顺利到达回盲部。由于回盲瓣的作用, 含结核菌的肠内容物在回盲部停留较久, 结核菌有机会与肠黏膜密切接触, 增加了肠黏膜的感染机会。回盲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 而结核菌最容易侵犯淋巴组织, 因此, 回盲部成为肠结核的好发部位。其他部位也可受累, 但均较少见[2]。肠结核也可由血行播散, 或由腹腔内及盆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结核病的发病是人体与结核菌相互作用的结果。经上述途径感染仅是致病的条件, 只有当入侵的结核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大, 或因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功能紊乱、肠黏膜局部抵抗力削弱时才会发病。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与肺结核的治疗方案相同, 包括强化期与巩固期的治疗。治疗中可出现眩晕、耳鸣、耳聋, 还可出现皮疹及药物热等过敏反应。异烟肼:抑制DNA合成,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大剂量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 转氨酶升高。可用维生素B6对抗周围神经炎, 但可能影响异烟肼疗效。利福平:抑制mRNA合成。可有肝功能损害。吡嗪酰胺:杀灭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 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关节痛、胃肠不适和肝功能损害。乙胺丁醇:抑菌药。不良反应少, 大剂量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视力减退、视野缩小、中心盲点, 一般停药可恢复。氨硫脲: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肝肾损害、骨髓抑制、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症状。利福定:与利福平有交叉耐药。对氨基水杨酸:抑菌药, 因常引起胃肠道反应, 宜饭后服。肠结核治疗成败主要取决于药物治疗的成功与否。导致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疗程不足, 不规范用药、药物剂量不够或单一用药;次要原因是原始耐药菌感染、病情过重、免疫力低下, 电解质紊乱、肠外结核存在、心肺功能衰竭以及出现各种并发症等。无论出现何种并发症, 在处理并发症时均不应随意停止抗结核治疗。

本病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当病变尚属炎症渗出阶段, 经治疗后可以痊愈, 预后良好。全程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也是决定预后的因素。肠外结核尤其是肺结核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 使痰菌尽快转阴。肺结核患者不可吞咽痰液, 保持排便通畅。提倡公筷进餐, 牛奶要经过灭菌才能饮用。

摘要:目的 探讨肠结核病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的方法 。方法 收集肠结核患者62例的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结果 抗结核病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总有率95%以上。结论 坚持联合、足量、规律、全程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患者通常使用抗结核一线药物, 二联或三联连续治疗, 复检。病情好转后, 可减少剂量。

关键词:肠结核,抗结核药物

参考文献

[1]谢惠安, 阳国太, 林善梓.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54-555.

药物治疗应用 篇10

1 mi RNA的特点

mi RNA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内源性非编码核糖核酸 (RNA) , 是人类基因组表达的主要调节点之一。在许多疾病中, RNA的表达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使其成为首选的药物作用靶点[2]。尤其是在癌症中, 某些特定的mi RNA是癌基因表达的抑制剂, 符合作为治疗药物的要求。迄今已知的人类mi RNA约1 400种, 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新型药物的作用靶点, 同时为临床开创新的治疗模式提供了条件。

mi RNA是由22核苷酸组成的单链RNA, 在细胞质中, 可以与携带互补序列的信使RNA配对, 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mi RNA可与多种信使RNA不完全配对, 因此能调节多个基因的表达。癌症是一种基因异型改变的疾病, 单一基因靶点治疗往往不能成功[3], 但是mi RNA可针对多个基因靶点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有希望治愈癌症。

2 mi RNA的传递载体

如何在保证mi RNA完整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到靶向组织, 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4]。较成熟的传递载体可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种[5]。病毒载体虽然转载率高, 但对肿瘤的特异性低, 并且残余在体内的病毒载体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引起机体的基因重组或细胞基因变异[6]。非病毒载体包括阳离子脂质体和纳米粒子复合体。其中阳离子脂质体制备相对简单, 能含大量核酸分子, 同时转染各种类型的细胞, 用途较为广泛。虽然其能够避免引起免疫反应, 但对肿瘤细胞同样缺乏特异性, 并且转染率较病毒载体低。纳米粒子复合体是一种新的肿瘤细胞基因治疗系统, 具有配体导向的肿瘤特异性, 有良好的传递效率和特异性, 对mi RNA的靶向传递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体试验已取得一定进展。

3 mi RNA对肿瘤的作用

2002年首次在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证实mi RNA具有抑癌作用[7], 也在套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胰腺癌患者中得到同样结论。Cimmino等[8]研究发现, 在造血细胞中mi R-15a和mi R-16-1缺失或下调, B淋巴细胞瘤的基因表达升高, 最终导致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发生。随后对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 mi R-126功能恢复后可抑制肿瘤的增殖, 同时发现mi R-335具有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的功能[9]。这些发现丰富了对mi RNA功能的认识, 为mi RNA治疗癌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研究发现, mi R-34家族与p53肿瘤抑制基因存在协同作用, 这一发现为mi RNA能够抑制肿瘤增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部分mi RNA的表达增加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在成神经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和肺癌中, mi R-21的表达增加, 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 mi R-21排除后, 能导致半胱天冬酶介导的细胞凋亡[10]。Si等[11]在乳腺癌的研究中, 也发现类似现象, 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 乳腺癌组织中mi R-21高水平表达, 拮抗mi R-21后, 由mi R-21介导的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细胞凋亡有所增加。这些证据充分证明了mi RNA和细胞增殖密切相关。

此外, 除了在抑癌和致癌方面的作用外, mi RNA与肿瘤的迁徙和转移也存在关联性。研究发现, mi RNA-10a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在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细胞中, 随着mi RNA-10a表达升高, 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及转移能力相应提高。

mi R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相关性, 在一些肿瘤中, mi RNA起到了癌基因的作用;而在其他肿瘤中, mi RNA却扮演着抑癌基因的角色, 因此对mi RNA的定位要考虑其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在未来, mi RNA的一些潜在生物学功能将逐渐被开发。mi RNA的作用靶点不可能是单一的, 可调节多个靶向信使RNA的转录过程, 此调节过程非常复杂, 需要进一步研究。

4 mi RNA治疗尚存在的问题

mi RNA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克服mi RNA的生物化学不稳定性, 未修饰的mi RNA容易被细胞及血清的核苷酸分解, 通过载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 但即使载体经过了化学修饰, 仍会产生不良反应。其次, 要进一步提高mi RNA对靶基因的特异性, mi RNA对靶目标识别具有碱基序列特异性, 使靶基因沉默只需mi RNA与其靶基因编码的信使RNA部分互补即可, 因此要提高mi RNA对靶基因的特异性识别, 需在蛋白质组学研究基础上, 通过大规模筛选, 提取识别高度特异信使RNA的mi RNA分子, 达到对肿瘤的特异性识别, 从而避免发生可能存在的骨髓抑制和免疫反应。目前mi RNA治疗靶基因的范围有限, 因此在设计mi RNA时, 应优化mi RNA对靶基因的选择, 增加mi RNA对靶基因的识别特异性。研究发现, mi RNA分子介导的基因敲除治疗过程中, 会并发神经病变, 如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基于mi RNA治疗的不良反应, 运用mi RNA分子治疗癌症时, 需做进一步评估。

5 展望

mi RNA从发现到治疗功能的开发, 仅仅用了10年时间, 这种快速发展反映了mi RNA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但如何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具有稳定作用的药物仍然需要进一步克服困难, 直面挑战。随着载体导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在临床应用中完善以及新的载体导入技术的不断涌现, mi RNA治疗必将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摘要:近年来, 对于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但是药物治疗肿瘤的现状仍不乐观。微小核糖核酸 (mi RNA) 在肿瘤组织中的发现在临床中有了新进展, 研究表明mi 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肿瘤基因靶点的不断确认, mi RNA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上一篇:金刚砂耐磨地坪下一篇:快乐的图书跳蚤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