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备课

2024-08-16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 篇1

一、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不仅是对教学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现实的理解, 而且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 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 找准各时段的学科教学目标。其次, 要纵观整册教材, 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 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 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 要全面掌握学校已有的能为本教材教学提供的资源, 初步确定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备课程序

教师备课, 要结合课程标准解读文本, 并且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制定全册教学目标, 进行单元设计, 书写课时教案, 提出每一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备课重点

有效备课的重点在于在精通教材、备好教材的基础上, 考虑运用恰当手段, 突出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精通教材, 做到心中有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让“教材走进心中”, 达到“人本合一”, 这样既能较好地预设课堂, 又能较为从容地应对突发的、临时生成的问题, 做到宏观运筹、微观调节, 满怀信心地实现从预设走向生成互动的课堂。

1.突出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这节课自己想要做什么, 但很多时候, 某些自己心里明白方向, 可是上完课, 别人不知道你这一堂课要干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老师备课时教学目标不明确、不集中, 重点目标被次要目标冲淡。如果这一篇文章反复肢解, 面面俱到, 全作重点, 那么这节课就没有重点。重点是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 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知识点。要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就必须突出重点, 备课时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 想办法。包括如何提出问题, 如何创设情境, 如何启发引导, 如何层层推进, 等等。一堂课, 重点突出了, 目标就明确了, 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2.解决教学难点。在备课时, 怎样才能设置难点的解决呢?首先就要明确难点, 难点是由两方面决定的, 一是教材的难度大, 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二是由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 即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教师要突破难点, 首先就要认真研究和分析难点, 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 “难”在哪里?再根据难点所在, 抓住教材中一些关键性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四、应用多种方法, 让教学扎实有效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 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 准确鲜明, 引人入胜, 提示文章内容,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 首先要学会读题目, 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 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课题, 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 他是干什么的? 他为什么要写字? 他的字有什么特点? ”带着这些问题读, 学生兴趣浓厚, 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有成就感, 阅读兴趣浓厚, 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 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 把课文读通。

2.由预习导入, 引导学生初读解惑。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第一课时教学时, 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 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 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 如“可采莲, 何田田! 戏”, 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 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 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找到答案, 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 他们会有成就感, 阅读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 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 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 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激发学习兴趣。

3.抓重点词句, 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 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设计悬念, 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 余音绕梁”, 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结束时, 教师设置疑问, 抛下话题, 启发思考, 留下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例如教学《雾凇》一课时, 学生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 课结束时我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 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蓄足气势, 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研究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正以不同形式在各地、各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备课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有效备课更焕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新课程下的备课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形式单一,方法陈旧,甚至发现不少老师对备课的认识失之偏颇,把备课视为“例行公事”,把编写教案当成应付检查的“苦差事”,自觉不自觉地把备课当成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以致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资料→教案→黑板→学生→笔记→考试卷子”的分数“生产流水线”,置课程标准、教材的整体于不顾,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

就我校而言,2007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老师们在备课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等,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我校已结题的省级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学案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如何让“学案式”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有效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其高效作用,我们仍存在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找到二者完美结合的有效路径。本着进一步完善我校“学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提高备课质量开始的设想,在原课题结题之后,我们又提出“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研究”,探讨不同类型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基本理论、形态、模式,以期达成实施语文课堂有效备课、有效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本课题作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后续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重要概念的界定

1、“备课”:备课的“备”,可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备课也是无止境的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等

2、“有效备课”:这是一个结构化的行动过程,教师要遵循有利于体现有效理念的具体要求和总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主要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行动,在此基础上,创建教师文件夹,对备课行动过程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梳理。在备课重心上,要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要处处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在备课方式上,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有条件可以把部分家长参与到备课行动中,吸取他们对备课的指导意见;在备课内容上,教师要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放的课程整合,教材不是备课的“枷锁”,要开发丰厚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需要创新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备课时间上,要舍得下工夫,备课时间是没有标准的,直至达到比较满意为止。工夫舍得越多备课效果越好,不存在侥幸心理。

本课题所强调的有效备课要求关注教学实效性,教学实效性主要表现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都会学”、“学得好”。只有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才是最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

3、“高中语文有效备课”: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观照,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效益提升的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教师能挑战传统,超越自己,大胆创新,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扬弃“五环节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且能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尽快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本课题着重讨论在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处理的过程中,如何以新课标为基石,确立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策略等,正确回答课堂文本教学中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以形成区域内课堂文本教学前备课的基本策略和规范。

三、理论依据和假设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的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有效备课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为目的,课前备课要把握“我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的原则,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策略、方法等,课后备课要注意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质疑、交流,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备课的策略及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激励。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有效备课就是不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且还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的备课,是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的备课。

3、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理论。文喆的《课堂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理论,余文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理论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他提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策略,还提出教师应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情景时能作出决策。

(二)基本假设

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研究,能总结出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策略,找到影响语文有效备课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推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持续、深入地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备课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备课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备课策略,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基于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背景,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目的,而进行的有关语文课堂教学前备课行动的研究。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课堂基本教学策略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如平等对话、探究学习等;课堂教学行为、辅导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确立,如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等教学准备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理念和原则的研究;

3、高中语文有效备课基本要素的研究(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自己和备设计的策略研究);

4、高中语文无效备课与有效备课的研究;

5、高中语文有效备课团队建设的研究;

6、高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流程与实施研究;

7、高中语文个性化备课行动的有效性研究;

8、高中语文备课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

9、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案式”教学设计;

10、高考语文有效备考“自助式”学案设计。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检索、个案研究为主,兼及比较研究、分析研究、分类研究和实践研究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图书馆、数据库、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语文备课因素的存在及其变化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备课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个案研究法。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规律,依托备课团队的力量进行分项研究,将同类课型备课设计及教学效果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备课策略,及时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高中语文有效备课行动的基本策略、基本形态和评价指标体系。

3、比较研究法。对新旧备课设计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备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4、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分类研究法。将课题研究目标分成若干个“点”,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点”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6、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成效进行研究,以教学设计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教学设计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备课反思、心得。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两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前期实施阶段、后期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写开题报告。

2、前期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分解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后期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4、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召开课题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和典型课例等,编著《高中语文有效备课的研究》。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

课题组组长:奚家福

课题组成员:刘志胜、姚跃进、丁坚、潘明球、姚红兵、杨倩。

六位年富力强的高级教师,一名年轻有为的新教师组成的本课题组,人员精干,结构合理。有校长的直接参与,有市教研室教研员的全程参与和指导,有课题组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该课题研究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课题组长是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对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心理和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有较长时间的思考,1989年就有《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论文发表,2006年开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和有效对话策略及“学案式”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009年4月,完成省级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本课题作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后续研究,,有较广泛的信息资源,丰富的经验积累,资料准备充分。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检索、个案研究为主,兼及比较研究、分析研究、分类研究和实践研究等。

学校有专项科研经费,课题研究经费有保障。

八、预期的成果

谈小学语文备课的有效策略 篇3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着重或重点要求追求教学质量,反对做秀似的表演。但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自身语文素养的展示来表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一定不要丢弃课堂的主人——学生,同时,一定要弄清备课的含义,背什么?二者兼顾缺一不可。

【关键字】 学生 兴趣 讲解 语言 调动 备课 阅读 素养

备课是教育之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的观念及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学的前提。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要想上好课,就得备好课。怎样才能备好课呢?不同的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老师也可能有不同的经验。也正因为如此,在对于怎样才能备好课的思考与探讨中,大家产生了在思想上的激烈碰撞,与个性上的飞扬。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新课改的实施,为了追求更好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在课前下大力气去研读课本,研究作者创作的背景,设计教学语言、环节、训练重点等等。也就是要认真的去备好课。然而我们在这样费尽心思的备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忘了在心里问一问我们精心准备的教学大餐学生们会喜欢吗?

一、教师要想,我们对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吗?

好奇是儿童天性,他们是一个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当中去。例如,对学生喜欢的科普类说明文,而教师往往却不喜欢上,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体验不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此类文章的教学就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课前学生喜欢,但上课时学着学着便开始讨厌这篇文章了。那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

其实,只要我们在备课时想一想:学生喜欢自己是以什么角色学习这样的文章,尴尬的教学局面就完全可以避免。例如:科普说明文,可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改变角色来学习这几篇文章。如在《海底世界》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当海底探险家,畅游海底,与海底的生物对话,了解海底生物的习性和特点。而《猫》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当摄影师,品读文章语言的过程,就像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猫的静态、动态的照片。在《未来的房屋》一文中,可让学生当发明家,在充分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品析语言特点之后,让小发明家先介绍自己的“发明”,然后在当原创发明家,自己发明创造一种新型的房屋。在《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中,则可以让学生当太空侦探,请学生分陆、空两个小分队分头调查,并拟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二、教师要想,我们的讲解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吗

随着“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开始引入一些整合过程的课外内容。这当然没错,但备课时我们想到过这些整合的资料学生会感兴趣吗?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如早早提出“文中描写的飞蛾和香瓜还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学生往往会面面相觑,不得要领,此时如果教师提示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学生就会明白了。在学生享受顿悟所带来的欣喜的瞬间,就以说明课堂内容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了。之后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就会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要想,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呢?

学生喜欢清新如风的教学语言;喜欢诗意唯美的教学语言;喜欢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当我们为了一句苦苦觅得的过渡语言而激动时,要问一问自己,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吗?

对学生而言,长期美妙的教学语言熏陶,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又是一种语言的习得。但不一定是教师的语言水平越高,其所教的学生语言水平也就越高。两者虽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有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并不成正比。原因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慷慨陈词,既占用了大量的学生发言时间,同时又会在一定层面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担心自己说的不如老师说的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精心思考教学语言的魅力,还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教学的语言更具有时效性。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备课的有效策略 篇4

一、备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舵手”,是源头,也是方法。但是有些老师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而忽视了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甚至有些教师都没见过课标的样子,就更不用说研究课标了。这样的备课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舵手,无法远行。备课标就像砍柴前磨刀,只有刀锋利了,砍柴才能更快。

二、备教材

虽然不能照本宣科,但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备教材也就成了备课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把握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呢?

1. 研究字词

学习一篇课文,需要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2. 朗读课文

教师在备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几遍课文,既能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又能领略课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用精彩的朗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揣摩作者

揣摩作者也就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在语言运用方面都是独具匠心的,因此我们需要细心琢磨、认真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只有教师把握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4. 思考练习

思考练习也就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必要的应先做一做。

5. 查阅资料

要习惯于阅读《教师参考用书》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三、备学生

备学生,也就是了解所带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包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状况和潜在学习需求,只有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了、掌握了,才能根据学生情况制订适合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备教案

1. 三维目标要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语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发现、总结学习方法。

2. 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也不例外。课堂导入要讲究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接下来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有效、激趣的导入。

(2)好的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是对课文中难理解的部分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提升,交流中也能够拓展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进行引导,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用好板书。虽然这是科技时代、多媒体时代,但板书的作用仍是无法替代的。板书是一门浓缩的艺术。板书设计力求新颖、有层次性,同时突出重难点。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择适合的切入点,对全文做高屋建瓴的概括,结构上力求简明扼要,语言上要精心提炼,形式上要活泼新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板书就能回忆本篇课文的内涵、重难点。

3. 设计学习评价

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样重要。积极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评价后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同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喜欢语文、喜欢回答问题。

4. 进行课前反思

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5. 教态语言设计

面带微笑、气质高雅、热情大方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小学生喜欢模仿也善于模仿,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备课时我们一定要仔细推敲能预设的部分语言。如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何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会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推进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以为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篇5

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对于小学数学课,教师该如何有效备课?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钻研教材

1、吃透教材

首先,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

其次,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本中习题都看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

2、活用教材

知识无处不在,教学的阵地也可以无处不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止的教学资料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知识。让数学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通过实践知识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让教材的内容情景化、动态化、生活化。

二、了解学生

1、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4)、要解决的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5)、哪些问题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教学如何切入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了。

2、备课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它进行。学生作为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备课时,要明确备课的对象,因为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一点拨,就可以理解;有的学生需要老师讲解,才能理解;还有的学生需要老师多次讲解才勉强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包括知识、能力和思维习惯等,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一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详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

三、研究教法

1、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在确定重点以后,就要想办法来突破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还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自己应千变万化法,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备课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89

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备课准备充足则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保证。语文教师备课好,那么在教学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如鱼得水,取得预期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单纯依靠临场发挥和经验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整个教学活动则会显得混乱而无法收到预期效果,故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学生紧张学习的同时应该充分做好自己的备课工作,帮助学生一起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水平

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应该紧紧围绕的一个中心,而学生学习水平则是所有教学活动制定的重要依据。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备课中,教师应该首先充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比如说,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模式,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对学生思维模式及学习模式的掌握则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文章主旨大胆预测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疑惑同时也包括学生对教材所传达的中心思想的困惑,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水平的前提下大胆预测,积极准备,以免在课堂上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应该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哪些方面促进其成长。语文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科学性和多样性,旨在帮助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以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比如在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好几篇文章,其中《祥林嫂》这篇文章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祥林嫂不幸一生背后的社会因素,而文章《狂人日记》则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对于学生从多方面了解鲁迅的创作,了解鲁迅笔下的中国都有具体的、有侧重点的描述,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习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乃至是价值体系。

二、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等有关于学生的众多因素,同时,教师在备课中也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的重要知识来源。对教材进行充分全面的把握是对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都是针对一篇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进行语文小单元的学习。语文与数学不同,数学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知识点的联系非常紧密,而语文各知识点的联系则没有数学那么紧密,它更多的是学生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故其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零散。所以,在语文篇章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全面的了解教材内容,充分准备教学材料。比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首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将这首诗的文体、文体特点和教法等进行充足的准备。此外,对徐志摩这位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了解充分,将作家生卒年,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众多关于文本作者的知识点都要有所准备。最后,将涉及到的这首小诗中的修辞、意象,重点词句的理解等内容也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当然,语文教师在教习的过程中不见得要将教案里所有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这也是45分钟的课堂无法完成的任务,教师对教材的全面充分的了解其目的只是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所要教授的内容,突出重点中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主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重点完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前两个准备阶段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教学过程的安排是整个备课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充分了解学生水平,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就应该重点完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益求精的设计和安排。针对教学过程,有几个环节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首先是语文文本的朗读。在语文教学目标中都会提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教师才能够从学生语速以及停顿中初步了解学生对词语的识记,对作者情感的认识和体会。尤其是作品中的诗歌部分的教学更需要重视朗读的作用。此外,伴随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融入了多种教学手段,其中课堂讨论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一种有效的改革。在语文课堂中,讨论效果的好与坏与教师问题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问题设置的恰当对教学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林冲是如何一步一步被逼到杀人乃至走上梁山的。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以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对学生概括文本,掌握故事发展脉络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在教师教学过程的准备过程中要注意课后作业的合理设置。其实,作业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查也是巩固其知识的重要手段。一堂课结束,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那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学会适当合理的分配。课后作业一般有三种类型:巩固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与研究以及拓展延伸研究。针对不同的文章,语文教师应该合理的选择恰当的作业,以期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谈初中语文有效备课 篇7

一、课前备课有效预设

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 “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 但如果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 也会让语文课堂失去灵动的魅力。课前备课要从大处入手, 粗线勾勒。我以为, 教案应该粗线勾勒, 不应事无巨细。教师预设的教案, 在深度考虑教材、全面考虑学生的前提下, 应大开大合放手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1) 清晰的教学思路。

清晰的教学思路, 可以帮助学生走捷径,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从什么地方开讲, 什么地方打开切口, 设计怎样的问题, 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 到什么地方及时收住……教学思路的设计, 决定了课堂的走向, 可以说, 教学思路的设计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脉络。

(2)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的解读是多元的, 教师要善于多角度挖掘出有价值的、能给人以启迪的、促进学生智慧生成的语文化问题。如老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师除了关注环境描写, 其实还应更多地关注两个人物:一个是祥子, 一个是“坐车的”。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既然如此, 环境描写其实也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 我们在探讨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时, 是不是还可以探讨一下那个“坐车人”?正是有这样的人存在, 才会让“祥子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的存在甚至比恶劣的天气更可怕!如能围绕人物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并具有深度的。

(3) 突出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本色, 要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尤其要重视语文能力的训练, 既要求教师讲得透彻, 又要求学生训练投入, 训练的形式可以依据需要, 课堂的活跃指数也完全取决于文章的需要。

二、课中备课有效生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外”, 因为有“意外”, 所以无法预设精确。因此课堂的教学机智即随机备课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说“相机诱导”, 就是要求教者在教学中处处留一个心眼, 当一个“意外”出现时, 教师要善于根据当时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并运用自己的语文功底, 帮助学生一起理解, 调控好学生的观点、思考的倾向, 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课中的备课是需要智慧和底蕴的, 需要语文教师果断而正确地处置好课中的二次备课, 才能有效生成而不致狼狈。在教学实践中, 体现教学机智的二次备课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化整为零。

将一个大问题转化为几个小问题。如《最后一课》教学, 教师在预学案设计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预习, 解答了这个问题, 但是非常片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教师在课中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平时小弗朗士怎样?最后一课时小弗朗士怎样?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时, 小弗朗士又怎样?化整为零后, 学生很快有切入口, 思维也活跃起来, 最后综合概括, 达到课堂生成的目的。

(2) 化难为简。

有些文章, 带着浓厚的时代特征, 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确有难度, 如《学问和智慧》《敬业与乐业》《幽径悲剧》, 这样的课文教学, 必须考虑学情, 备课的时候更要掌握好分寸。以《幽径悲剧》为例, 我注意到学生有些茫然, 在教学时迅速作如下调整:一是反复读文章, 二是找出文中的悲剧所指, 三是找出文中由物及人的文句, 这样一步一步, 循序渐进, 把难懂的问题化为较为简单的小问题, 最终也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课后备课有效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即便是自以为成功的一节课, 也会多少留下一点遗憾, 再成功的课, 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 这时, 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课后备课, 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课后反思性备课可以不断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不断破解教学瓶颈, 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 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课后反思备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究竟如何反思, 重要的是教师在实践中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 明确撰写的重点,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质量。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集体备课策略 篇8

一、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前提是成立和谐融洽的集体备课组, 并制订好计划, 明确目标, 并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教案。要使集体备课行之有效, 必须遵循以下程序规范操作。首先, 备课组要做好“规定动作”, 即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各项精神。其次, 备课组要做实“自选动作”, 即夯实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 做到“三个三”:“三备”是要落实备课的多个环节, 一是教师个人专研教材, 进行个人初备;二是主备说课, 备课组群体合作, 集体共备;三是遵循群体智慧, 个性化调整, 进行二次备课。“三明确”:是备课内容要做到明确目标、明确学情、明确方法。“三落实”:即要落实二次备课, 落实课后反思, 落实检测题。

二、整合资源, 合作互补

当前大多数农村初中一个年级三、四个班, 最多配3个语文老师。像这样的学校, 以年级为备课组, 不仅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质量也难以保证, 且不能发挥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因此, 针对这种状况, 要因校而异,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比如, 以教研组加备课组的形式, 加以整合。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 七年级4个班配3个语文教师,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仅有3个语文老师, 无力教研, 集体备课质量也上不去, 教师得不到发展。最终学校把七年级备课组整合到学校语文教研组, 整合后, 七年级语文组如鱼得水,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教科研氛围更浓厚了, 且能经常采取针对性、有效性措施。整合资源, 合作互补, 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更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样交流、探究, 思想火花碰撞、交锋, 促进了集体备课从有效到多效的根本改观。

三、紧扣课改, 以备促研

集体备课, 应围绕语文教学规律, 紧扣课改, 探究适宜学情的教学方法。课改要求集体备课, 求实, 求知, 求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空间, 逐步建立有效学习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不断创新, 在课改中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新路子。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备课的途径 篇9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时代、形势, 苏教版新教材的新特征 (分模块教学) , 都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备课要求, 例如, 要强化目标引导;要关注热点问题;要挖掘文化内涵;要凝聚集体智慧;要从关注教参、课本向关注学生转变;要从设定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向拟定具体的、可实现的教学目标转变;要从滥用教学方法、媒体和学习形式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使用转变;要从只关注局部教学内容向关注整体教学内容转变等等。特别是, 在大力推行“五严”规定的形势下, 要求“短时增效”, 就更要求教师去研究并掌握有效备课的智慧和策略。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大多数教师备课时仍未注意到以上转变, 仍然习惯于传统备课模式, 备课无策略现象严重, 主要是备任务、备知识, 不能很好的做到备过程、备方法, 常常会忽视教材、学生、过程、方法, 照搬教参现象严重, 特别是仍未注意到新理念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从而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又如何谈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从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如何有效备课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备课要有利于学:

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扎实的学、真实地收获新的知识。久而久之还能有利于学生的习惯培养, 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得以减轻。

二、有效备课要有利于教:

有利于教师有效的教、巧妙的教、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长此以往还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三、基于新形势, 要研究新课程, 专研新教材, 挖掘新教材的本质和特征, 有效备课。

新课程实施后, 我省使用的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也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机会。苏教版新教材特征鲜明, 分模块式构建, 人文气息浓郁, 文化底蕴丰富,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强调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紧抓重点、把握难点和关键,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余地, 充分挖掘蕴涵在知识中的语文思想。在课前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解读、研究。在此基础上, 合理的整合教材, 做到既尊重教材, 又不局限于教材, 努力使备课富有自己的思想, 为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全面、深入的准备。

四、凝聚集体智慧, 群策群力, 建构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当下, 有些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无实效可言。进行集体备课的目的, 是让教师们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 发挥集体的智慧, 以期待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合理的预案、拓展教学思路, 提高业务能力。把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教材、确定教学整体目标, 以及探寻普遍的教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相对的统一, 然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 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 设计出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案, 用集体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 在交流中获得共识, 在争论中深化认识, 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五、编定好、使用好有效性结构化课前预习 (预学案) 、当堂训练, 追求教学的优化和有效。

为实现目标、激发兴趣、省时增效、化难为易, 达到有效教学, 在备课时, 编订好每节课所使用的结构化课前预习 (预学案) , 这也是有效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 篇10

一、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切实备好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唯有吃透教材, 精心备课, 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备好一节课, 应该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农村薄弱初中的语文教师, 在钻研教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文体, 语法, 修辞方法等知识体系) , 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 由易而难地展开并融入到所设计教学重点难点中;

二是所设计的教学重点难点的目标性内容不宜过多, 一般各为一个较为适中;

三是所确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标性内容, 要力求简明而扼要, 切合教材本身的特点 (文体特点) , 力避含糊不清;四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计, 要力求抓住教材与学生实情的契合之处, 要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教材, 眼中有学生。唯有如此,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才是真正明确的, 才是有利于实施教学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

二、紧贴课标, 整合三维目标

农村薄弱初中的语文教师, 在设计三维目标时更要科学地处理教材, 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郭沫若的《白鹭》时, 对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文章的衬托比较的方法。

2. 初步掌握文章采用的粗线条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白鹭的美。

2.通过合作交流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

3. 精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感受自然世界中的美, 善于发现美, 歌颂美。

教学重点:

1.感受白鹭的美美在何处。

2.文章所采用的衬托比较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勾勒和大写意的写作手法。

【评价】该教师较为有效地整合了三维目标, 而不是人为地加以割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定, 能够有效地关注学情, 并能够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从听课的整体感受而言, 这堂语文课气氛较为活跃,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互动。这与该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准确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教学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无视学情, 让该教师拿着这份教案到农村薄弱初中来上同一节课的话, 便很难上出这样的效果, 很有可能会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

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 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 而是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的。尽管时下普遍认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必须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但教师在具备整合三维目标的意识的同时, 却不能为了上所谓“优秀的课”刻意追求三维目标的实现, 而要真正地领会到设计三维目标的真谛所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努力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效设置问题

“预设”,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承载形式, 应当呈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案例】前不久听了我校一位教师的一节阅读课。她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时, 在做了充分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代后, 让学生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并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概括故事梗概。2.课文展示了那几个场面?3.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4.课文揭示的主题是什么?整节课听下来, 感觉气氛相当沉闷, 基本上是学生先匆匆思考再匆匆讨论, 教师再匆匆归纳。

【反思】这节课之所以上得不成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该教师没有考虑到教材的实际难度, 让学生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读这么长的一篇小说, 恐怕他们是很难读出个所以然来的。第二,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很好, 但是设置这么多的问题, 恐怕他们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第三, 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还不到位。第四, 既然是整体感知, 如何让学生读出文章的真意, 不能仅仅靠教师的归纳, 还得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 自己体会出来。

【建议】首先, 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其次, 精简问题。考虑到学情可以只设置如下几个问题:⑴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⑵课文揭示的主题是什么?最后,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相关的语句体悟出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

农村薄弱初中的语文教师, 在备课时应充分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科学的处理教材的基础之上, 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效设置问题。众所周知, 学生的学习总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问题”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除此以外,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⒈问题的设置面不能过大, 切合面要小。⒉问题的设置, 要有层次性, 要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⒊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有必要的引导和点拨。⒋问题的设置不能割裂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要能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悟同文本进行对话, 要能够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只有把握住有效设置问题, 即“预设”这一环节, 才能更多地去关注生成, 才能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上一篇:条件接受系统下一篇:境外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