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途径

2024-06-18

翻译途径(精选七篇)

翻译途径 篇1

非文学翻译又称实用文体翻译或应用文体翻译。该文体涉及领域广泛且语言特点跨度较大。从文体方面看, 非文学翻译包括公文文体、广告文体、契约文体、法律文体等形式文体;从文本方面看, 非文学翻译还包括旅游翻译、商务文件翻译、电涵翻译等等。由于这类文体本身就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 做这类翻译时, 翻译手法与技巧也不相同。以法律文件和旅游资料翻译为例, 法律文件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 主要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所表述的内容要求用词准确, 结构严谨, 逻辑严密, 客观规范。翻译这类文件时, 要减少主观色彩以保证法律文件的客观性。而且, 法律文件因其严谨性, 多用冗长的复杂句表达特定含义。因此, 译者在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熟练掌握法律术语。同时还要准确理解文件, 注意文化差异。而旅游资料则侧重于文化信息,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吸引游客。因此, 这就要求译员不仅需要具备跨文化知识, 还要注意翻译手法以使游客产生具体的印象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总之, 相比于文学翻译, 非文学翻译的科学成分要多一些。

2. 非文学翻译标准

2.1 翻译职业化

早期翻译活动是围绕宗教典籍进行的, 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翻译需求的扩大, 早期的翻译活动被今天门类广泛的非文学体裁代替, 如对外贸易、教育、医学、科技、政治等等。早期的翻译活动并未形成规模, 它们通常由某个行业的人员自行发起, 独立完成翻译活动。而在当今社会, 活动发起者与译员一般是分离的, 而且译员已经渐渐成为一个职业群体, 他们以翻译为生, 或就职于某个翻译机构、政府机关, 抑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2008年8月4日,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这样宣布:“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3.5万人, 另有约10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可见译员数量之庞大。除了商业性翻译机构外, 国际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企业、究机构等部门对翻译的需求量也很大, 不少机构都设有专门的翻译部门。作为国家, 有外交部作为国家专门的对外交往机构, 而省市政府部门也都设立了外事部门, 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国际采购、生产、销售也离不开翻译。在全球化日益发达的今天,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专业译员的参与。

2.2 非文学翻译的标准

非文学翻译的文体变化迥异, 标准也是多样化。上世纪60年代,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倡“动态对等”理论, 即“译文接受者与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关系基本上是相同的”。 (1964, 159) 如果把“动态对等”理论运用到非文学翻译中, 我们需要做到“使原文的语文信息与译文的语义信息对等;原文的文化信息与译文的文化信息对等;原文的风格信息与译文的风格信息对等;原文的读者反应与译文的读者反应对等”。 (翁凤翔2002:46——47) 只是, 翻译标准至今也无一个统一标准。季羡林教授 (2005) 在谈到翻译标准时说:“我没有深入研究过翻译理论, 凭我自己的经验, 不同门类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需要严格对应, 有的无需或很难对应, 能达意也行, 所以翻译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即使是严复的‘信达雅’, 或者后人新提出的, 那也不能算是翻译标准, 只是对翻译的一种要求, 一种期盼”。因此, 对各种非文学文体的翻译, 译员需要研究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和翻译要求, 遵循不同的翻译标准。

3. 非文学翻译实现途径

3.1 准确理解

翻译的前提是对原文整体的理解。这个道理看似简单, 但真正翻译时并不是每位译员都可以做到。有些译员认为翻译是件很机械的事, 不需要思考, 只是按照原文翻译即可, 即便遇到某些不懂的单词, 查查词典也就可以。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 通篇即便没有语法错误, 译者可能也看不懂, 更不用说读者, 其实和机器翻译并无区别。

而有些译员则认为, 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再创作的过程, 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意译’的习惯, 文章翻译出来和原文完全不同。实际上, 意译并不是让译员猜测作者的意思, 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但理解并非单纯指看懂原文的意思, 而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理解:

3.1.1 楚讲话者身份及其讲话背景

做任何翻译之前, 译员都应先了解讲话者的身份、职责等等, 如若文章没有署名作者是谁, 也要查看原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 期刊由何部门承办, 该部门立场是什么, 倾向是什么。同时, 译员还需了解原文的背景, 如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等, 进而挖掘出文章想表达的深刻含义。

3.1.2 清楚讲话者的目的及其目标群体

一篇文章写出来都有一个目的及其传播的目标群体, 译员应了解讲话者的目的及传播的群体, 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3.1.3 精确单词意思准确理解原文源入语并非母语, 碰到生僻不熟悉的单词实属正常。

以英译汉为例, 每遇到不懂的单词, 译员一定要勤查词典, 尤其是英英词典。英语通常是一词多用, 放在不同的文本、语境里可能就是另外的意思。而汉译英, 则要注意汉语的表达习惯。英语以简洁, 清晰为主, 汉语则有许多赘词。译员需根据实际情况, 考虑需不需要翻译这些赘词, 若删除影不影响文章。

3.2 通顺表达

译员只有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谈得上通顺表达。如果一篇译文表达流畅, 但理解不正确, 就会给读者带来困扰。一般来说, 我们对译文的要求是:看不到人工打造的痕迹。

3.2.1 没有表面错误

切忌小细节上的问题, 如:时态、拼写、标点、句式等等, 这些小问题往往影响着译文的质量。

3.2.2 保证译文连贯性保证译文句子与句子间, 段落与段落间的逻辑性。

一篇好的译文并不是简单的句子或段落堆叠, 是在译员准确理解和把握各段落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译员不仅需要了解原文想要传达的信息, 还应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查看原文的连贯性。

结束语

非文学翻译的各个文体都有其特点, 具体翻译时还需研究各自的语言特点, 遵循不同的翻译标准。因为文体繁多, 涉及领域广泛, 译员在掌握翻译技能的前提下, 还应勤奋好学, 了解各个行业的专业知识, 才能胜任此工作。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国际交往程度的日益加深, 语言作为沟通世界的桥梁成为做好国际工作的前提。相对于传统的文学翻译和鉴赏, 当前翻译市场中, 非文学体裁的翻译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占有绝对优势。本文仅从非文学翻译的标准及翻译途径方面做探讨。

关键词:非文学翻译,翻译标准,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实用文体翻译》顾维勇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年

[2]、《非文学翻译》李长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2009年

二、翻译研究的途径 篇2

翻译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需要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发展自身的体系。迄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翻译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所涉及的范围。事实上,目前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来自不同的领域:语言学、文学、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等等,并引入不同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翻译研究。图表3(见图表

3)大致归纳了各家所研究的范围及其理论流派: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交际理论(communication studies)、文体研究(stylistics studies)、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语用研究(pragmatics studies)、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语言哲学(linguistics philosophy)、机器翻译(machine tranlation)、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

根据研究途径或理论基础,可把活跃在翻译学各个分支下的学者大致分为几个流派:(1)翻译科学派(即语言学派),该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对比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2)功能主义学派,其理论基础是功能语言学及与之相关的语篇分析理论和语用学;(3)操纵派,即比较文学-文化学派,其理论基础是文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文体学;(4)多元系统论,其焦点是社会与文化规范;(5)解构主义学派,该学派把翻译比喻为原文在翻译中得到“解放”;(6)翻译技术学派,该学派的学者多数是信息技术专家,他们借助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机助翻译、机器翻译及信息提取等问题,并开发相关的软件。

中医英译的翻译学途径研究 篇3

【摘要】翻译学途径是翻译研究中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翻译是一个有原则、有标准、有规则、有目的性的活动。中医英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势必要从翻译学途径着手。本文对中医英译的实质、标准和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为中医英译工作提供理论性分析借鉴。

【关键词】中医 英译 翻译 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02-02

中医英译活动自有史料记载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它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无可厚非。然而,想要更好的完成中医英译这项与人类文化、思想交流密切相关的活动,首先应当对其有一个全面、本质、科学的认识。中医英译的实质是什么?英译的标准怎么衡量?英译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是导致最终中医英译中出现问题和障碍的基本理论问题,作者仅就所学提出一些浅薄的理解以供参考。

一、中医英译的实质

中医英译的实质问题是中医英译的第一要素,明确了中医英译的实质就是要说明中医英译究竟是什么,其目的、意义以及种类有哪些。关于“中医英译”,字典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既然是英译,就应当属于翻译的一种。关于“翻译”的定义,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是卡特福德的“把一种语言(源发语)的文本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另一个是巴尔胡达罗夫的“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即话语)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中医英译的概念,从狭义上的语际翻译讲,就是把中医语言的文本材料替换成英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并在保留中医原意义的情况下从汉语变成英语。从广义上讲,翻译同时又包括语内翻译,即为同一语言内部的翻译,诸如古今对译、方言对译等。

二、中医英译的标准

为了做出理想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在翻译完成后又必须有明确的尺度对译品进行衡量,因此,凡是翻译标准都应具备这双重功能。苏联学者科密萨罗夫在他1980年出版的《翻译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厘定翻译标准不应限止在一方面,而要从五个方面加以考虑,即翻译的等值标准、翻译的体裁标准、翻译的言语标准、翻译的实用标准和翻译的约定俗成标准(Komissarov,1980)。厘定各种翻译实际上都要有一个总的标准,这个总的标准在各个低层次的标准中,可以拥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体现。

翻译的总的标准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强调直译原文,认为只要照搬原文字眼,原文的精神也就在。代表人物有鲁迅和德国的歌德等;另一种是强调“创造性的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加切奇拉泽,1987)。总的标准不同,起到的翻译效果自然不同。

三、中医英译的方法

中医英译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应法;二是音译法;三是创新法。

(一)对应法

对应法包括普通词汇的对应、等化性对应和比照西医学词汇的对应。

普通词汇的对应是指对于东西方人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且概念一致的词汇。如手(hand)、脚(food)、眼(eye)、等。

等化性对应是指“字面上的意义与中文原词字面上的意义大体相同者,不过这些词在英文之中从未曾被应用于表达类似中文原词在中医学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这种对应对于英译人员来说,实际上是略显无奈的对应。因为这种既在西医学上找不到对应词,又在西方日常生活中没出现过的词,只能勉强按其字面意义对应来翻译。如将中医的“卫”英译为“defense”。但据 《灵柩·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卫,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文中指出:“营气、卫气都源于中焦饮食水谷所化生”。“卫气”的形成与功能“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无论从“卫”的功能亦或是形成的角度来说,将其译成“defense”(防御、抵抗)都不太合适。无奈由于词汇空缺,只能直接采用了这种字对字的英译方式。

(二)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直接借用拉丁文或汉语拼音的翻译方式。满晰博(Manfred Porkert) 是主张用拉丁文翻译中医词汇的代表,但由于拉丁文推广极其困难,并未得到实际应用。采取汉语拼音音译是由于一方面找不到更好的对应词。

(三)创新法

创新法是根据中医英译的需要而创造出新的英文字、词的翻译方法。包括创造新的英文中医词汇和英文缩写形式。对于一些词汇空缺却又使用率极高的词汇,通过由字或词素融合而成了新的词汇,经长期使用并由业界认可,即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词汇。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中独树一帜的科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风格极富代表性,将其翻译成英文绝非易事。从翻译学途径研究中医英译能够让译者对于英译工作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中医英译找到详实的理论依据,最终为更好的开展中医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2-38.

论歧义产生的途径及歧义翻译的策略 篇4

吴世雄和陈维振 (2003) 两位先生在《模糊集合论与语义范畴模糊性研究》一文中说:“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在语词及其意义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对此, 札德曾经抱怨说, 很少有概念会像‘词义’这样对于人类思维非常重要, 却又难以对它做出明确的定义。的确, 尽管在哲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上已对词的意义作了大量的研究, 可是, 迄今为止在什么是词的意义的问题上仍然没有一个一致性的答案。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模糊语言学研究词义的模糊。词义模糊产生歧义, 歧义指的是词语不止具有一个意义。学术界对词语歧义研究得比较深入, 但由词语的结构模糊而产生的歧义和翻译研究不多, 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中的“词语”指的是一个单词或者几个单词组成的短语或者句子, 着重研究词语结构产生的歧义和翻译策略。

二、词语结构模糊产生歧义

语言具有模糊性, 模糊性是本性。词语结构属于语法范围。语法学家的语法规范语言, 使语言变得精确, 企图摆脱语言的模糊性。然而, 他们的语法仍然无法使语言摆脱模糊性的制约。

下面的句子和词语符合法语, 可是无法摆脱模糊性的结构制约。

例1:Men and women born before 1958 would be excluded entirely;They would not even be asked to register.

【译文一】1958 年以前出生的人完全不包括在内, 甚至不要求他们注册。

【译文二】男人和1958 年以前出生的女人都不包括在内, 甚至不要求他们注册。

例2:She didn’t do that to please her mother.

【译文一】为使她母亲高兴, 她没有做那事。 (=She didn’t do that in order to please her mother.)

【译文二】她做那事并不是为了使她母亲高兴。 (=She did that not to please her mother.)

例3:天人合一

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解释, “天人合一”中的“天”是宇宙自然, “人”指的是人类 (季羡林1993) 。

笔者研究发现, 汉语的时态不表现在结构形式上, “天人合一”这个结构在时态上模糊, 因此得出以下两个意思。

“天人合一”的第一个意思是, 天已经与人合在一起了;另一个说法是指天包含了人而合为一体了。这是中国古先贤们对宇宙自然的第一个认识。“天”———宇宙自然, 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天”理所当然地包括了人这个个体。

“天人合一”的第二个意思是, “天”是一个独立概念, “人”是另一个独立的概念。“天”作为包括人的整体, 是第一重要的;人作为天中的个体, 是第二重要的;“天人合一”中的“合一”表示二者必须和谐统一;这个含义的“天人合一”的另一个说法是“天和人必须合二为一, 人必须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古先贤们对宇宙自然的第二个认识。

张岱年认为张载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和“人”是两个概念, “天”是整体, 包含人, “人”是天的一部分, 天和人有区别, 必须和谐统一。按照张岱年的理解, 张载的“天人合一”包含上文论述的两个意思 (季羡林1993) 。

当时, 张载同程朱一派的理学家意见是不同的, 甚至是矛盾的。

张岱年 (1998) 解释程颐的“天人合一”说, “程颐强调‘万物一体’‘天道与人道只是一个道’。程颐论天与人的关系说:‘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

按照张岱年的理解, 程颐的“天人合一”只有上文论述的第一个意思———天已经包括人, 没有第二个意思;“天”和“人”二者的关系必须合一而和谐相处, 因为天和人已经是一个整体, 没有必要再说合一或者和谐统一了。

“天人合一”中的天和人的词义也模糊, 本文不再论述。

例4:不爱美丽的女人爱江山。

这个句子的结构模糊。“不爱美丽的女人爱江山”可以变成两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由“不爱”“美丽的女人”“爱江山”构成, 意思是 (男人) 爱江山, 不爱美丽的女人。

第二个结构是由“不爱美丽的”“女人”“爱江山”构成, 意思是一个不爱美丽的女人爱江山。

三、歧义由词语的模糊语义而产生

词的意义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的指代, 不能和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画等号, 不能一模一样地再现。万事万物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主观感受千变万化, 变幻无穷, 因此, 语言的词语无法精确描绘万事万物, 这就必然导致产生语言的模糊性。下面例子中的词语具有模糊性:

例1:他是一个老模范。

这个句子中的“老”是一个模糊词, “老”有很多意义, 其中之一是年纪大而老, 之二是“老是, 总是”的老, 不一定年纪大, 年轻人也可以被称作“老模范”。

因此, 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一是他是一个年龄很大的模范;二是他经常当模范, 每一次评选, 他都被评选上, 年龄不一定老。

例2:这次歌咏比赛开得好。

“好”是一个模糊词, 有很多意义。此处的“好”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表示结果好;二是表示过程 (方法、态度) 好。

例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这个句子中的“好”表示过程中的方法恰当、态度认真。“我这次考得很好”中的“好”表示结果好。

例4:一些中国人看不起外国电影。

“看不起”这个短语有两个意义, 意义一是“瞧不起、轻视”, 在这里指“一些中国人瞧不起、轻视外国电影”。“看不起”的意义二是“太贵, 没有足够的钱看”, 在这里的第二个意义是“一些中国人买不起票看外国电影”。

四、词语的结构模糊和词语语义模糊共同产生歧义

有些句子中的词语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明确的界限, 造成了词义界限的不确定, 这就是词义的模糊性;句子的词语结构界限的不确定, 就形成语法的模糊性。这样的句子具有双重模糊性。

例1:汉英翻译我教不好。

这个句子的“不好”一词是由词义模糊产生歧义。“不好”的第一个意义是结果、效果不理想;第二个意义是“不合适, 不恰当”。

“汉英翻译我教不好”的第一个意义是“我教不好汉英翻译”, 第二个意义是“我教汉英翻译不合适”。

这个句子的结构模糊, 导致句子歧义的产生;“汉英翻译我教不好”在结构上可以变成“汉英翻译, 我教不好”和“汉英翻译我教, 不好”。

例2:父在母先走。

这个句子中的“走”有多个意思。“走”的第一个意思是“离开某某地方”, 第二意思是“去世”“离开人世”。

因为“走”字的模糊意义, “父在母先走”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父在母先离开某某地方”;第二个意思是“父在母先去世”。

“父在母先走”的结构模糊。“父在母先走”可以变成“父在, 母先走”和“父在母之先走”。

五、翻译策略

语境确定词语的准确意义。翻译中, 语境可以排除歧义, 确定句子的准确意义, 然后进行翻译, 这是翻译具有歧义词语的第一个策略;第二个策略是逻辑推理排除歧义, 确定句子准确意义, 然后翻译。

(一) 语境中排除歧义, 确定句子准确意义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兼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 (2009) 说, 意义存在于语境之中。

例1:汉英翻译我教不好。

如果是在讨论课程分配, 而且被分配教翻译课的教师水平较高, 这一句话的意思可以确定为“我教翻译不合适”。译文是“It’s not proper to have me to be the teacher of the course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如果教师是在讨论翻译课的教学, 而且担任翻译课教学的教师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或者自己没有这一课程的教学经验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能教好翻译”。译文是“I cannot do a good job in the position of the teacher of the course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例2:父在母先走。

如果谈话的主题是父亲还是母亲哪一个先离开某某地方, 译文有两个:一是“Father is still here but Mother has already left this place first.”;二是“Father left this place earlier than Mother.”

如果谈话的主题是父亲或者母亲哪一个先离开人世, 译文同样有两个, 一是“Father lives alone but Mother died .”;二是“ Father died but Mother lives alone .”或者“ Father is likely to die before Mother。”

例3:一些中国人看不起外国电影。

如果是评价中外电影的好坏, 这个句子的译文是“Some Chinese don’t speak highly of American movies。”

如果谈话的主题是外国电影定价过高, 这个句子的译文是“The tickets of American movies are too expensive for some Chinese who want to see it。”

例4:不爱美丽的女人爱江山。

如果谈论的对象是男性, 这个句子的译文是“He loves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of his country in stead of the beautiful woman。”

如果谈论的对象是女性, 这个句子的译文是“She who is not fond of her own look loves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of her country。”

例5:“天人合一”

如果讨论的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 强调中国文化重整体的哲学, “天人合一”的意思是“天已经包括了人”, 译文是“Nature and Man are in One。”

如果讨论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的意思是“天”和“人”二者必须合一而和谐相处, 译文是“Nature and Man must be in One。”

(二) 逻辑推理排除歧义, 确定句子准确意义

例1: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认真学习, 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 好好学习”是说“好好地学”, 译文是“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这个句子的译文不能是“Do a good job in your studies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因为do a good job表示结果的好, 如“ 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好”的译文是“I did a good job in this exam”.

例2:他是一个老模范。

这个句子的译文是“He isa regular model worker.”这个句子中的“老”是一个模糊词, “老”有很多个意义, 一是年纪大而老, 相当于英语的old, 二是“老是, 总是”的“老”, 相当于英语的always或者often, 三是年纪不一定大, 但是年纪轻的人也可以被称作“老”, 指的是经验丰富, 英语是experienced, 四是与年纪大小无关, 是亲热的表示, 如“老弟”“老乡”“老弟”“老妈”“老师”“老师傅”等, 英语无对应词, 这样意义的“老”可以不翻译, 五是反复、重复的意思, 如“老模范”“老先进”, 这样的“老”相当于英语的regular, 六是生长过头, 如“老蔬菜”中的“老”, 这样的“老”相当于英语的overgrown, 七是以前的、不是现在的, 如过去的“老领导”, 它相当于英语former, 八是不新鲜的, 如“老大米”中的“老”……

翻译含有“老”字的汉语句子, 要根据语境, 确定它的意义, 排除不符合逻辑的意义。

(1) 学校食堂经常吃的是老白菜。

译文:Overgrown Chinese cabbage is served in the college cafeteria.

(2) 昨天我的老领导来看望我。

译文:I was visited by my former leaders yesterday.

(3) 我家里五个人, 老妈、老爹、老哥、老弟和我。

译文: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my family, my mother, my father, my elder brother, my younger brother and I.

(4) 我老弟是一个老“三好”。

译文:My brother is a regular“three excellences”.

(5) 王明老师只有20 岁, 可是在这个山村学校算是一个老教师了。

译文:Wang Ming is only 20 years old, but she is among the experienced teachers in this village school.

(6) 不要吃老米、老面粉之类的食物。

译文:Don’t eat such food as overstored rice or wheat flour.

(7) 他老远就叫我老叔。

译文:He called me uncle when he is far away from me.

(8) 我已经老了, 学不了新东西了。

译文:I am too old a man to learn new things.

(9) 老年人不要吃老猪肉。

译文:Aged people should not eat tough pork.

(10) 我们之间存在着老感情。

There is a long-existing feeling between us.

总之,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一定要准确把握好具体语境和上下文逻辑的关系, 排除歧义, 确定句子的逻辑关系和准确意义, 然后再进行翻译。

摘要:学术界对歧义已有很多研究, 然而对歧义产生的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语本身的模糊词义层面。通过深入探究歧义产生的途径, 发现歧义产生的途径有三个:一是词语的模糊结构产生歧义;二是词语本身意义模糊产生歧义;三是词语的结构模糊和词语意义模糊共同产生歧义。提出翻译具有歧义的词语的策略, 一是在语境中确定词语的准确意义后进行翻译;二是排除逻辑推理不合理的意义后进行翻译。

关键词:歧义,产生,翻译,排除

参考文献

季羡林.1993.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 .

吴世雄, 陈维振.2003.模糊集合论与语义范畴模糊性研究[J].外国语, (1) :30-35.

张岱年.1998.天人合一评议[J].社会科学战线, (3) .

翻译途径 篇5

一翻译教学现状

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翻译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行的修订本《大纲》里面, 英语的教学目的中, “译”还是被排在了末位, 阅读能力是《大纲》始终重视的。受大纲的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无论是实施的教学方法, 还是教材的编选, 都紧紧围绕着英语阅读, 翻译能力却始终没受重视, 往往只是一个摆设。

在实际教学中, 除了英语专业外, 教师的教学手法、各项教学活动都由四六级考纲控制的。虽然近些年来, 不断有人发出改革英语教学的呼声, 但是为了应付考试, 为了让学生取得四六级证书, 为了让学生考上研究生、公务员等, 教师只能进行应试教育。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得不到位, 也没传授学生足够的翻译技巧, 在教学中, 很少训练学生那些应用性强的句子、语篇等。大学虽然普遍有了专门的听力课, 但却没有专门的翻译课, 有些大学即便开设翻译课, 教师也是随便整理些文章, 然后复印给学生, 草草了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也很少用翻译。在这种情况下, 本来就讨厌英语的大学生, 变得更加讨厌, 纷纷逃课;不怎么讨厌英语的大学生, 也渐渐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 厌学情绪也逐渐严重起来。这不仅影响了英语教学, 也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

二翻译教学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无论汉译英还是英译汉, 本质上就是将汉 (英) 语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用英 (汉) 语给表达出来。在英语课堂上实施翻译教学并非要求学生对汉语或英语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那只是初级手段, 而是要通过语篇翻译、意译、情景写作、英汉互译、难字难句翻译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提高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翻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只要教师方法得当, 通过讲解对实例的翻译, 指出学生翻译错误的症结所在, 就会产生以点带面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 恰当的运用翻译能够帮助学生对难字难句进行正确的理解, 对理解整段甚至整篇文章都大有裨益,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教师一直用英语去解释英语, 学生可能很难懂, 但这时如果借助母语, 学生就会马上豁然开朗, 举例来说, 如英语单词molecule, 如果用英语解释, 要费好大的口舌, 具体为“the smallest part of any substance without losing its ownchemical form and qualities , and consists of one or more atoms.”如果这样解释, 不但费时、费力, 学生还往往听不懂, 不如直接用母语说molecule意思为分子, 学生就马上理解了。所以一些难句或者是专业名词, 还是用母语翻译好,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逐字逐句翻译是不可取的, 对难字难句翻译却也不影响外语本意, 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翻译教学还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找到学生学习的不足, 然后进行针对性教学。现今的教材阅读之后大部分是客观题, 如单选、多选、判断等, 学生在不太理解时也能做对, 甚至不看也能猜对。所以, 用这些题来测试学生, 未必能测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而阅读之后如果出翻译题则不同, 学生必须首先理解原文, 然后再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学生要想翻译正确, 首先得正确理解全文。教师可以在讲课前, 从以前的课文中, 挑出一段或一句, 将这一段或一句翻译成汉语, 然后让学生参考中文, 不允许学生看书的情况让学生再翻译成英语, 而且要让他们立即用嘴说出来, 而不是写在纸上。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翻译能力, 又训练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同时, 教师还可以据此来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并找出学生的不足, 是何种原因导致学生翻译出错, 是对上下文的理解不对, 还是对背景知识的认识不足, 或者是语法上犯了错。教师找出学生的不足后,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了。

翻译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加强汉语方面的修养。翻译时需要掌握背景知识, 只对字面进行理解是不够的。因此, 一个优秀的翻译家, 应该是学识渊博, 学兼诸类的。如果读书太少, 知识面太狭窄, 在翻译时难免闹出笑话。如在一定语境下, “piece of cake”意思是“小菜一碟”, 但有些学生因不了解英语中的谚语等, 竟将此直接翻译成“一块蛋糕”。还有些学生将“lucky dog”翻译成幸运狗, 实际上是幸运儿的意思。通过翻译教学, 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 改变以前错误的认识, 还会促使他们通过多读书来弥补此类缺陷。还有些学生汉语太差, 翻译时竟按英语的习惯去翻译, 让他们口译更是词不达意, 语无伦次。这些学生可以通过笔译来训练他们。在英译汉时, 他们翻译完后, 就会注意自己汉语句子的不对之处, 这样既训练了他们对英语的理解能力, 又训练了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翻译教学同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翻译教学时, 也许有学生会认为, 只要掌握了必要的单词和句子就能翻译好, 但有时往往词不达意, 不通顺。有些学生也反映, 每个单词都认识, 就是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背景因素的原因。翻译不仅翻译语词, 还应翻译民族文化, 要想达到翻译教学的要求, 学生必须熟知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树杰.高师英语“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探讨[J].教育探索, 2012, 7.

翻译途径 篇6

1 故宫介绍的文本功能

1934年布勒把语言的功能分为信息功能, 表情功能和感染功能, 莱思在此基础上把文本类型分为信息型 (informative) 、表达型 (expressive) 、操作型 (operative) 。 (张美芳2006:70) 。作为功能理论的代表, 莱思的文本功能类型划分旨在实现翻译的目的, 实现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功能的一致。故宫介绍及其译本皆旨在向游客传达有关故宫的地理历史风俗等信息, 属于信息型文本, 可以采用工具型翻译方法使原文和译文等效。

2 诺德理论在故宫介绍翻译中的应用

诺德在其理论中对各种文本的功能实现问题做了相关的描述, 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此外, 她在目的论基础上提出的文献型和工具型翻译方法, 对信息型归属的故宫介绍的翻译亦有指导意义。

2.1 信息型文本指示功能的实现

在Karl Buher和Roman Jakobson对语言功能划分的基础上, Nord把语言的功能细分为指示、表情、呼唤和寒暄, 并对这四种功能在翻译文本中的体现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解释。 (Nord, 2010:38)

信息型文本以指示功能为主, 来传递不为读者所知的信息。指示功能的实现与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相关, Nord指出文本当中隐含的文化或文化专有项 (the culture or culture-specificity) 信息, 需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得以转换, 以弥补目标读者对源文本信息的文化空缺。 (Nord, 2010:98)

对于明清时期的皇帝和皇后的皇宫, 故宫当列为人文景观。作为信息型文本, 博物馆介绍的指示功能体现在说明它的地理位置, 历史背景, 或者其他特征。在翻译时, 应特别关照外国游客对故宫的了解程度来实现目标文本的指示功能。隐含的信息的明示和对源文化的解释会提高目标文本的可理解性和连贯性。

2.2 翻译类型的分类

作为德国功能派的主要人物, Nord对功能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理论的充分阐释, 及其她后来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她在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基础上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分类, 比弗米尔和莱思提到的交际翻译或模仿翻译的更为具体实用。

这两种类型的翻译各有其应用领域。前者强调原文的再现, 后者注重源语言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功能对等。根据原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功能实现程度不同, 工具型翻译可分为多功能、类似功能和等功能翻译。等功能工具型翻译可应用于技术类文本例如:电脑操作手册, 以及应用型文本, 像使用说明书、菜谱、旅游文本及产品介绍等。 (Nord, 2010:52)

故宫介绍的原文本和译文的功能一致, 皆在向游客传递信息、传播文化, 因此等功能工具型可应用于其翻译当中, 在此框架下可以解决大到文化, 小到语言的翻译问题, 最终达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目的。

3 翻译问题的语篇解决途径

在等功能工具型翻译方法应用于故宫介绍的翻译中, 可以把语篇作为翻译单位, 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语篇特征分析, 用来解决指示功能转换的翻译问题。

作为语言使用单位, “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 是一个语义单位, 有语篇特征。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篇特征 (texture) 把语篇和非语篇区分开来 (Halliday&Hasan1976见黄国文2004:56) 。

信息型文本归属的故宫介绍译文尤其应突出其信息性和衔接性, 使之符合目标语文化中的语篇和文体规范, 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充分发挥其指示功能, 有效传达信息, 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3.1 故宫介绍译文的信息性

如前文所述信息性指的是语篇能够“给接受者传达的或意想不到的东西”, “信息性也是指一个译本向目标语读者所提供的原文的信息是否适度”。比尔格兰德和德雷斯勒 (Beaugrande&Dressler, 1981) 把语篇的信息性分为三级:如果一个语篇只包含已知信息或读者意料之中的信息, 其信息性属一级, 只含一级信息的语篇会令人觉得乏味, 没有价值。如果语篇具有部分未知的或意料不到的信息, 其信息性属二级, 属正常程度。如果一个语篇包含的未知信息太多, 又没有加以解释, 其信息性属三级。 (张美芳2006:144)

翻译中的信息转换受不同文化群体的共同知识、实用信息、文化差异与习惯表达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 译者要根据译文功能、译语文化社会规范、文本类型等实际情况来确定翻译措施。 (张义2011:32)

3.1.1 信息性与语用问题

语用问题的产生于目标语言和源语言对同一类型文本的体裁规约的差异, 即信息级别反应差异。汉语景区介绍往往重笔墨为提升景区形象而加以渲染, 其信息性属一级, 对目标语言读者是一种多余, 可以通过删减、重组原文信息使译文的信息简明表达出来。 (贾文波2004:93)

例1每当大典之际, 鸣钟击鼓, 礼乐齐奏, 帝王御殿升座, 君临天下, 接受王公和百馆的朝贺, 极显其尊贵和威严。

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Tai he d ian) Dur i ng g rand r ituals o r c e r e m o n i e s, t h e e m p e r o r as c ende d the th rone to i mp er i a l music, inspecting the empire as far as he could, receiving greetings and congratulations from his subjects.

采用删减和重组法, 删减不必要的修饰语, 译文把有效信息以平实的语言传达出来。

例2古华轩是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建于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 轩为敞轩, 座北面南, 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轩之内外还悬木雕龙匾4块, 明间楹联一副, 均是乾隆帝为轩前的百年古楸而题, 倚树建轩, 故名“古华轩”。古华轩的装修尤以轩内天花为特色, 卷草花卉图案的楠木贴雕, 不饰彩绘, 典雅高贵, 古朴素雅, 别具一格。

This is a bower with a gable and hip-roof shaped like a tent.Its Nanmu wood ceiling is carved with hundreds of flowers.In the centre hang three horizontal inscriptions and a pair of couplets written by Emperor Qianlong (r.1736-1795) .In front of the pavilion is an ancient Chinese catalpa tree with very beautiful flowers, for which Bower of the Ancient Catalpa (Guhua xuan) was named.

由于接受心理的差异, 有些原文信息可能性不适合转移到译文中, 删除与主题没有太紧密联系的字句, 重组句子, 突出了主要信息。

3.1.2 信息性与文化问题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为外国游客所知的表达方式的信息性属于三级, 可以采用代替法、直译加注或意译的方法进行信息降级。

例1长春宫庭院周边廊内壁上绘18幅《红楼梦》故事的壁画, 这都显示出晚清时期在此居住的女主人的高贵和情趣。

Palace of Eternal Spring (Changchun gong) On the walls of the corridors around the courtyard of the Palace of Eternal Spring are a series of eighteen paintings of scenes from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is novel, written by Cao Xueqin,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s and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s in China.

《红楼梦》的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不言而喻, 而外国游客未必知道。采用增译和解释法对文化信息进行处理, 标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就较好地传递了原文信息。

3.2 故宫介绍的衔接性

韩礼德与哈桑 (Halliday and Hasan1976:4见黄国文2004:43) 认为, 衔接是一个语义 (semantic) 概念, 它指的是语篇中所存在的意义关系。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 便产生了衔接。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体系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 词语、句子之间多用连接词来衔接;汉语重意合, 句子成分的衔接体现在上下文的含义中, 翻译时做一些转换, 使译语语篇连贯, 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例1咸丰去世前, 将“同道堂”小玺赐予嗣位的载淳, 与赐给慈安太后的“御赏”玺共同作为皇帝谕旨下发的凭证。

Hall of Alignment with the Dao (Tongdao tang) On his deathbed, the Xianfeng Emperor granted the“Hall of Alignment with the Dao”seal to his heir Zaichun, and the“Imperially Appreciated”seal to the Empres s D o w a g e r C i'a n.T h e t w o s e a l s combined would certify the imperial edict.

英译文增加了The two seals做照应 (reference) , 另起句子, 调整语序, 使句子更加衔接紧凑。

例2颐和轩前月台接甬路, 与乐寿堂相通, 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还有游廊连接乐寿堂, 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Bower of Well-nourished Harmony (Yihe xuan) It was linked to the Ha l l of Joy f u l Lon g ev it y (Leshou tang) by the extended moonviewing terrace in the middle and the roofed corridors encircling the courtyard.In the courtyard beside the moon-viewing terrace are two flower beds with glazed-tile walls.

例中的译文就将原文的逻辑关系浮现了出来, 语义层次清楚, 逻辑主次分明。需注意的是, 形合法与意合法的转换, 不仅仅是增添或删减连接词的问题, 往往还涉及到对整个句子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

4 结语

在功能理论和语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故宫介绍的英译可以采用等功能工具型翻译策略, 使译文语篇信息性与连贯性特征得以体现。采用增补法和解释法正确处理文化信息, 删减法解决语用问题, 调整句子结构以及增补主语使译文衔接, 达到篇内一致, 从而实现文本的信息功能, 达到吸引外国游客, 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发, 在文本功能划分的基础上, 把故宫介绍归类为信息型文本, 分析了等功能工具型翻译在实现信息型文本指示功能的作用。以篇章语言学中的语篇信息性及连贯性为依据, 结合翻译中出现的语用问题、文化和语言问题, 对实现故宫介绍译文文本功能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故宫介绍,等功能工具型翻译,语篇特征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张美芳.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翻译途径 篇7

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 即“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指出, 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语言输出理论的代表Swain认为:成功的二语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 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 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对语言的习得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很明显“读”属于语言的输入, 它能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语感, 同时扩大学习者的英语词汇量。

翻译是学习外语的重要手段之一, “译”则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综合体和双向活动 (穆雷, 1999) 。学习者对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有利于他们对英汉这两种语言特点和差异的感知, 从而帮助学习者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规避一些中式英语错误的出现。

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和分数分布来看, 阅读理解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 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四级考试中失分较多的部分, 英语翻译更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改革后, 翻译部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阅读翻译等应用能力势在必行。然而, 仅靠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阅读量和翻译任务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英语教师应考虑如何开展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及翻译, 从而达到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1 开展大学英语报刊阅读翻译的实践

笔者院校从2013年开始, 要求学生每学期翻译一万字的英语报刊文章。报刊内容经过英语教师的精心挑选, 主要来源为China daily, Shenzhen daily, Shanghai daily等英文报刊, 为了避免抄袭, 学院布置给每位学生的报刊内容均不一样, 每张报刊都涉及经济、娱乐、体育等多领域的文章, 学生在每学期结束前要把翻译稿及每篇文章中出现频率高的单词的注释、例句整理好交给指定的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纸质的翻译稿及指定个别段落现场口头翻译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学习态度, 最后分数记录期末总成绩。

2 英语报刊阅读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闻报刊的语篇短小、精悍, 它所传递的信息快且准确。同时, 新闻英语词汇大多接近生活和时事,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世界。英文报刊阅读是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翻译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用汉语来表达英语所表达的思维内容, 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课后要广泛阅读, 更要学会自主翻译, 此过程要求学生不停地进行着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练习,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1 借助英文报刊阅读翻译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英语学习的原动力所在。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 兴趣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更是有极大的帮助。与英语课文相比, 报刊上的材料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新颖、题材广泛、贴近生活, 通过英文报刊阅读, 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时尚、最前沿的实用英语。作为大学生更应与时俱进, 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西方的风俗文化, 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 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报刊时不会感到心理压力, 更是把阅读看做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来源, 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文阅读兴趣, 进而使其形成自主阅读学习的强大动力系统。

2.2 借助英文报刊阅读翻译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英语基础不扎实, 然而, 在新的教学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不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反复讲解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 这一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报刊的阅读翻译正是帮助学生抓基础,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会根据语境猜测词义或主动借助字典查阅报刊新闻中所出现的生词, 有些单词甚至会反复出现,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加深对此单词的记忆和拓展, 这无疑是增加词汇量的一种方法, 学生还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报刊阅读来培养语篇分析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 同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翻译表达能力。大量阅读英语报刊资料, 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思维及语感, 同时帮助学习者积累大量优美的词句、英语格言、习惯用语、修辞常识等, 渐渐的, 学习者会将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正如中文的一句俗语:“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 英语报刊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2.3 借助英文报刊阅读翻译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老师则是知识的灌输者, 这导致学生养成了在学习中过于依赖的习惯, 从而导致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借助英文报刊阅读翻译可以改变学生的依赖思想,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课后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长久的学习意志力, 最终达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句子会有不同的翻译方法, 英语报刊翻译也是如此, 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译文, 这就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在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引导下进行创造性翻译学习。

3 在开展大学英语报刊阅读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选择合适的英语报刊

教师在选择报刊时首先要考虑到报刊的趣味性, 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还要考虑到报刊的可读性, 选择难度适宜的报刊, 同时也应考虑到题材的广泛性, 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笔者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阅读翻译材料主要来源于China daily, Shenzhen daily, Shanghai daily等英文报刊, 这些报刊设计的题材广泛, 如:政治、经济、体育、娱乐、校园、美食等等, 每份报纸都包含了多个版块内容, 尤其是一些同学对体育和娱乐尤为感兴趣, 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翻译热情。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 教师在选择报刊时回避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章。

3.2 适当传授英文报刊的阅读方法和翻译技巧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局限等问题, 学生在报刊阅读和翻译的同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尤其是翻译, 大部分同学只能拘泥于原文句子结构和次序进行直译, 尤其是语言和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他们用中文准确翻译出来就更难了, 长时间发展下去会影响学生阅读和翻译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在课上或课后辅导学生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英汉语言的对比知识, 如词汇、句法方面的异同, 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特点。教师也应适当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阅读和翻译的技巧。如:向学生适当的介绍新闻标题和结构的特点, 很多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 这种结构是选择把最吸引人的部分放在了最前面, 那么,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也应注意, 建议学生的中文翻译既应忠实原文, 又要符合汉语读者语言习惯;还应多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的能力。

3.3 鼓励、督促学生注重积累, 贵在坚持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坚持阅读翻译, 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面对信息量大、用词独特的新闻报刊会有畏难甚至厌倦的情绪, 教师必须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在对学生上交翻译稿打分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过多纠正学生的翻译错误, 而是应多给鼓励分为学生加油、打气,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翻译的意志品质。

4 结语

笔者院校开展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报刊阅读翻译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阅读英文报刊越来越感兴趣, 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能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很多同学都把新闻中出现频率高的专业词汇整理并注释。英文报刊阅读翻译是英语教学的良好延伸和补充, 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终身学习。

摘要:自主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阅读和翻译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例, 介绍了自主学习在独立学院大学英文报刊阅读翻译中的实践及意义, 笔者还结合了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此活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文报刊,阅读翻译

参考文献

[1]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 ord:Pergamon, 1982.

[2]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MA:Newbury House, 1985:235-253.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卫平.英语报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翻译途径】相关文章:

浅谈非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实现途径01-19

翻译教学中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研究09-11

新途径04-21

降低途径05-03

选择途径05-08

法治途径05-09

获得途径05-09

途径探讨05-11

可靠途径05-12

转移途径05-12

上一篇:反思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下一篇:残疾损害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