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2024-08-09

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精选十篇)

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篇1

一、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 也是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部审计活动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 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才能正确地实施审计, 才能做出客观的鉴定和评价。笔者认为,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一种相对的独立, 在规定的、不受其他任何限制的工作范围内,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该是自由和客观的。自由意味着他可以自主判断、自主抉择, 不受其他部门、个人或其他外来因素的制约;客观意味着他应实事求是, 保持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职业态度和操守。西方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 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 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其他部门无权干涉, 独立性较强。我国单位内部审计形式上独立性强, 其实缺乏独立性。笔者认为, 首先是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其实就是单位的一个处室, 与其他处室一样都属单位领导, 在这样的情况下, 独立性很难谈起。我国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鉴定和评价的结果, 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其次是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目前内部审计人员是单位领导任免, 其福利待遇都由单位领导说了算, 在这样的情况下,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很难做到自由和客观。

(二) 对内部审计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要, 担负的历史责任越来越大, 应该把内部审计摆在一个重要位置。因为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需要科学的预测与决策, 科学的预测与决策需要真实的经济信息, 而内部审计的结果, 可以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加强管理的经济信息。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对审计工作不理解, 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对审计有抵触情绪, 甚至不配合, 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 有的人对内部审计怀畏惧心理, 持怀疑态度。

(三)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战略地位的提高, 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上一个大的台阶。但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 他们比较熟悉财会业务, 但不具有足够的审计知识、技能和审计判断水平, 知识更新较慢, 基本技能不足, 不熟悉单位的经济活动, 不熟悉国家有关的政策与法规, 不具有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 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 很难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 企业内部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评价、监督、服务职能, 首先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是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部审计活动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 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才能正确地实施审计, 才能做出客观的鉴定和评价。首先要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明确隶属关系, 增强审计独立性;其次要建立健全政府审计对单位内部审计的指导体系, 逐步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政府委派制;再次用法律形式明确内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 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业、部门内审规章制度, 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 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 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 加强对内部审计作用的认识。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 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没有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的经济活动就会出现混乱。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了从源头上预防、治理各类违规、违纪问题的力度, 杜绝了虚列工程、套取资金、弄虚作假、高估冒算等问题。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作用的认识, 单位管理层要对内部审计工作高度重视, 维护审计的权威性, 只有管理层在思想上重视, 才能使员工对审计工作有充分的认识, 内部审计职能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效果, 才能真正通过内部审计达到改进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 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目前企业的内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为此, 一方面应加强审计机构, 充实审计人员;另一方面要对内审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 创造条件为内审人员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 让内审人员及时正确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单位各种规章制度, 不断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提高岗位的胜任能力, 以适应新形势下单位管理要求。信息化技术已应用单位管理的众多领域, 而我们现在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 为此, 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的培训, 充实网络、软件开发专家, 以新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四) 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考核制度和追究制度。

只有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考核制度和追究制度, 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笔者认为,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对内部审计成员明确责任, 全程控制, 评价其工作业绩, 奖惩分明, 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同志要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 同时要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出现各种情况如何追究责任, 如批评、通报、调离岗位、建议行政记过、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形式, 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提高审计质量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任翠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中国经贸导刊, 2005.7.

[2]姜建宏.经济全球化的内部审计应对策.商业会计, 2006.

[3]陈巧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监督, 2004.4.

[4]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中国审计教育网.

[5]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河北省内审协会网.

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篇2

作者:贾华芳

【摘要】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业务核算存在虚增无形资产和开发成本;人为调节经营收入和经营成本;漏缴规费;套取银行信用,违规贷款;偷漏税金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审计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规划性强、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点,与之相应的会计核算涉及面广,核算环节多,核算对象繁杂

开发企业调节利润或偷漏税金创造了条件,也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的不同问题,建议采用不同的审计重点与思路。

一、虚增无形资产和开发成本

2004年8月31日以前,土地交易未实际公开竞价,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利用政策空间,以“危房改造”或“开发经济适用房”的名义取得土地

价款记入“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然后设法改变土地用途

取得土地按商业用地或商品住宅地进行评估,且一般要求高估

评估增值。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评估价值进行账务处理

产开发企业对该土地进行开发时,将该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而开发产品成本中所含的土地成本为土地评估价值,而不是该土地的取得成本违反了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虚增了开发成本。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高估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建议审计时应将企业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与当地土地市价进行对比,对高于市价的部分提请企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转入开发产品成本的土地使用价值的确认问题

规定,笔者认为应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则,在将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转入开发产品成本时,先将评估增值部分冲转,按实际取得该土地所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减去无形资产摊销后的余额记入开发产品的成本。

二、人为调节经营收入

(一)将预收售房款长期挂账,延迟确认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的预售房款在商品房已竣工验收,与购房人办理商品房交付使用手续后即应确认收入。但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调节收入,通常人为延迟商品房竣工决算

工决算为借口将预收售房款长期挂账,不确认收入。

(二)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房地产开发企业除自行开发业务外

发、委托代建、待售商品房出租等业务。由于这些业务不受国家规划制约作空间大,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小金库收入的主要来源。

发产品的合资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对分回的开发产品不入账

售,收回销售收入账外存储,形成小金库;在委托代建业务中,客观上为房地产笔者认为,对房并先按实际支付的聘请评估机构对原,形成大额的土地,,还经营合资开,可操在投资比例分配开,而将其账外销开发经营业务复杂的特,,虚增了无形资产。房地,企业会计制度未明确,以商品房未办理竣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往

往将代建工程收入不入账,资金体外循环,或只作往来核算,形成账内小金库;在待售商品房出租业务中,对收取的租金不入账,账外另存,形成小金库。

(三)将开发产品用于投资、偿债、捐赠、分利、自用、职工福利及以房换地,不作视同销售的账务处理。按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产品用于对外投资、抵偿债务、捐赠、分配利润、职工福利和作为固定资产自用的,应视同销售进行账务处理,按规定计缴营业税及附加。但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只按成本价作存货减少处理,未作视同销售的账务处理。

(四)将出租房、周转房销售的收入直接冲减出租房、周转房的改装修缮支出。商品房、出租房、周转房三者之间变化频繁,审计难度较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出租房、周转房时,往往不按规定进行商品房销售核算,而是将出租房、周转房销售收入直接冲减出租房、周转房的改装修复费用支出,既虚减经营收入又造成开发成本和销售费用不实。

对于上述调节经营收入的行为,建议审计时除应认真审核经营收入明细账、往来明细账和相关原始凭证外,还应审查《商品房买卖合同》、销售不动产发票存根、动迁房发票存根、《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房屋代建合同》、《合资开发项目合同》、《房屋租赁协议》等相关资料,查阅企业的股东大会会议记录、历次董事会会议记录。将经营收入与“销售不动产发票存根、动迁房发票存根”相核对;将经营收入各分类明细账分别与《商品房买卖合同》、《房屋代建合同》、《合资开发项目合同》、《房屋租赁协议》等相核对;将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与董事会会议记录中涉及工程竣工验收、投资、偿债、捐赠、分利、职工福利等事项的决定与相关账簿记录及原始凭证相核对;同时采用查询、观察、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查实企业人为调节收入的问题。

三、人为调节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

(一)随意提取公共配套设施费,调节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办理商品房竣工决算时,对于尚未完工、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通常采用预提办法将所需配套设施费预估计入开发产品的成本中,预提标准由企业根据建筑面积或投资比例自行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往往根据需要随意确定配套设施费的提取标准,多计或少计开发成本。

(二)不遵循借款费用的计量原则,随意分摊借款利息。根据借款费用的计量原则,企业在确定每期专门借款利息的资本化金额时,应将其与每期实际发生的资产支出数相挂钩,根据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资本化率计算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确认开发项目的借款费用时,不是按规定的方法计算分摊,而是根据企业利润情况和财务报告的需要,在开发成本和财务费用之间为划分,调节当期利润;对于计入开发成本中的借款费用,在各开发项目中的分配也未经过认真计量,而是随意分摊,造成各开发项目之间负担借款费用不合理的现象。

(三)不同类型商品房的经营成本计算不合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同一项目开发的不同类型的商品房,如底商、住宅、写字楼等,在销售价格上相差悬殊,其经营成本也应该各不相同。而企业在开发成本的核算中,一般以开发项目(同一块土地上同期开发的各类商品房)为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在结转经营成本时统一按平均成本

进行结转,造成住宅、写字楼、底商之间单位成本相同或相近、利润率高低悬殊的现象。还有的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完毕,进行销售时,将先期销售的商品房多结转经营成本,后销售的商品房少结转经营成本,形成同一开发项目同类商品房的单位经营成本前后不一。

(四)挤占和虚增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当前的高收入、高利润行业,为了少缴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房地产企业往往将自行开发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自用办公场地的开发成本和代建房屋、代建工程的建设成本 挤入商品房开发成本中,增大商品房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此外,企业还通过虚报工程结算,虚报堪费、虚报回迁安置费、虚报土地征用补偿费等方式,虚增商品房开发成本和商品房经营成本,以降低开发产品增值率,少缴土地增值税;虚减经营利润,少缴企业所得税。

对于以上问题,建议审计时除应认真审查开发成本、开发费用明细账、短期借款明细账、应交税金明细账、往来明细账及相关原始凭证外,还应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使用证、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立项批文、工程项目概、预算资料、当地政府部门颁布的城市基准地价表或平均标定地价资料、政府部门的关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的规定和项目投资费用估算资料等,还应查阅企业股东大会会议记录和董事会会议记录。将开发成本、开发费用明细账中的各项成本、费用发生额与工程项目概预算、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投资费用估算资料及当地地价、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标准等资料相核对;将股东大会会议记录和董事会会议记录中涉及投资、筹资、堪察设计、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工程施工等事项的决议与相关账簿记录和原始凭证相核对;同时运用单位指标估算法、工程量近似匡算法、概算指标估算法及类似工程经验估算法等方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工程配套设施费等进行估算;运用查询、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根据总投资或预计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对规划设计费、开发间接费、期间费用等进行估算;根据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对借款利息的资本化金额进行匡算;以合理认定开发产品的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审查出人为调节成本的数额,并提请企业调整账务,按规定补缴税金。

四、漏缴规费

(一)漏缴土地出让金。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各种关系以危房改造、开发经济适用房等名义取得划拔土地后,并未按规定仅于回迁安置和按经济适用房开发出售,而是开发成高档商品住宅、写字楼和商业用房出售。根据国家规定的土地出让金缴纳标准,出让不同用途的土地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数额相差悬殊,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后改变用途的,应按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但实际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危改房用地和经济适用房用地用于建造商品房后,一般都未按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造成国家土地出让金的流失。

(二)漏缴配套费、增容费及教育附加费等规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开发过程中除交纳土地出让金外还需交纳多项规定费用,如公共设施配套费、水电增容费、消防配套费、人防工程配套费、消防设施监督金、绿化保证金、施工用电保证金、教育附加费等等,由于以上费用名目繁多,缴纳程序不透明,存在关系操作空间和政策利用空间,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利用各种关系,采取缓缴、欠缴或关系

减免等方法,漏缴各种规费。

对于上述问题,建议审计人员应详细了解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过程,掌握相关法规和各项费用上缴标准,将企业已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和各项规费与国家及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应缴数进行对比,查出漏缴金额,提请企业按规定补缴或披露。

五、套取银行信用,违规贷款

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外部资金的支持,银行贷款则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将实际上已不拥有产权的资产抵押给银行,套取银行信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未曾开发时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可用于抵押贷款;在对该土地进行开发时,其土地使用权应从无形资产转入开发成本,此时,该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已转化为房屋的成本,实质上已不具有价值。但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将已进行开发土地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给银行,办理抵押贷款。

(二)签订虚假售房合同,套取银行按揭贷款。房地产开发企业为解决资金困难,往往与公司职工或其他关系个人签订虚假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由企业垫付首付款,到银行办理大项耐用消费贷款手续,套取银行按揭贷款。

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篇3

[关键词] 会计 内部会计控制 对策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为了保证会计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对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给国家、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而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单位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者根据真实有效的相关经济信息进行决策。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是整个经济信息的基础性信息,其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他经济信息的有效程度。这是由会计信息所特有的全面、综合、系统和连续四个基本特征决定的。

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会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決策的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影响经济的发展;会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滋生腐败、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

然而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费用支出的多少对于企业的利润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情况是许多企业的费用支出正处于失控状态。如某些企业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企业雪上加霜;有的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做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上存在偏差。我国很多企业认识不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之公司治理结构普遍存在先天不足,组织结构混乱,人员素质较低,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存在很大困难,进行操作时也会遇到重重阻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也达不到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要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以及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这两点目前许多企业都未做到。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企业领导对财经纪律了解不深造成的,实际上许多领导明知故犯,“对财经纪律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只是借口而已。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存在问题。因此,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领导的利益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领导者才会有动力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成因,论者多归结为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控制不健全、单位外部监督不力等。笔者认为,这只是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部分原因,没有揭示出导致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如此泛滥的根本原因。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才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指现代公司制企业在领导、管理、激励、约束方面的制度和原则,它涉及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控制关系和制度结构。它包括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方面。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竞争市场对公司所实施的间接控制,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其中主要是资本市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股权结构情况,是相对分散还是相对集中,董事会和经营者是相互分离还是合而为一;如果是分离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制约程度如何。

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公司治理结构,将通过健全的管理与控制、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反之,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公司治理结构将诱发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甚至失真。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公司治理结构很不成熟,存在较大缺陷。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但没有起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会计信息失真。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只有对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分析,才能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只有解决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2.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择、考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一是选择机制。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由人事部门负责选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从内部选拔和从外部公开招聘。这需要公司建立专门的人才招聘制度,制定晋升细则。二是考评机制。由董事会或薪酬委员会按年度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业绩和履职情况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决定下一年度的年薪定级、岗位安排直至聘用与否。三是约束机制。现代企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许多经营者往往在实际上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对经理的监督制约十分有限,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相应健全,放权的结果导致放任自流。此外,董事只是股东的受托人,他们并不全是股东,也可能偷懒甚至产生与经理们相互勾结、谋夺股东利益的问题。企业股东作为外部人很难直接观察和控制代理人行为,他们担心代理人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管理者则担心其努力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价。为了协调双方关系,激发代理人的积极性,诱导他们采取正确行为,必须给予企业董事及经理人员更大的风险责任,而客观的业绩考核办法能够使企业管理者信服。因此,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是法人治理结构健康运行所必不可少的。

3.构筑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線供产销全过程中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控制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偏差和舞弊行为又可能便于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就是使各单位的所有不相容职务全面分离,其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从而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其他部门的工作相协调和相关联并受其监督和制约,使每个人或每个部门在其他人或其他部门的监督下,在其正常的职责范围内处于既不能弄虚作假又不能掩饰错弊的地位。它包括我们通常说的钱账分管、账物分离等。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和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

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中小企业如不需配备专职人员,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

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

以上三个层次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4.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其行为主体全是人(这里所指的人是指一个企业从领导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搞好。具体地讲,除领导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第二,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使之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奉公守法、廉洁自律;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要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进行基础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性错误。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件与运行[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胡世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有文必答[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书力:内部会计控制实务与案例[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4]周亚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5]李晓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经济,2006,(10)

[6]林茂超:企业内部控制披露制度[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0)

[7]任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4)

[8]翟利艳: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会计之友(中),2006,(10)

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4

(一)在思想认识上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偏差。

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在职能作用方面,将企业会计部门与内部审计相混淆。

作为同样对企业经济具有监督作用的会计和内部审计,它们是企业对其经济实行监督的重要手段,虽然同样是监督,但它们两者之间在经济监督的时间、范围、程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一是从监督的时间来看,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是贯穿在企业整个经济活动当中的,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而会计只是对企业事后的经济活动实行监督;二是从监督的范围来看,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不受核算范围限制,不仅可以对企业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同时还可以对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进行审查,而会计对经济的监督只能够局限在会计核算的工作范围之内;三是从监督的程序来看,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监督,可以起到监督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执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能简单而盲目地用会计监督来替代内部审计监督。

(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机构在设置上有待继续完善。

在我国整个审计监督体系当中,企业内部审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近年来在部门机构设置方面,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加强对其内部实行管理的过程当中都逐渐认识到了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内部审计的相关部门机构进行了积极的组建。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很大一部分单位和企业在思想上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仍缺乏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因而一些个别企业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机构的设置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甚至一些企业将其内部审计机构撤销或是与其他机构合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实际工作难以见到成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就容易对内部审计的地位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是可有可无的,进而受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机构的组建工作发展逐渐趋于缓慢。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对策

(一)强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工作。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理顺和调整好企业内部审计各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工作,使其机构设置更趋于合理化。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在其内部经理层和董事会之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并允许这三个部门之间在业务上存在互相指导的关系,但在机构设置上内部审计部门要始终处于主要的地位,在业务方面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就当期业绩向企业审计委员会报告并向其负责,在行政方面内部审计部门需向企业经理层报告当期工作并向其负责。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不存在审计委员会的中小型企业,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企业董事会直接负责,并且其业务的开展还要在企业监事会指导下进行。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组织和设置,能够将企业内部审计所特有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进而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下保证内部审计职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方法。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企业在内部审计方式上应有所突破,改革原来传统的事后审计方式,将事后审计转移到事中和事前审计工作上来。不仅要在事前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主营业务、决策进行审计,还要对有关合同、预算、项目的有效性、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进行评价和监督,且还要对这些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防止遗漏、失误的发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其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也不再只是局限在控制中,而是需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其内部控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和监督。

(三)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调研询问问题 篇5

一、基本情况询问:

1、贵公司是否设立专职内审机构?

2、专职内审机构隶属于哪一级组织结构管理?

3、专职内审机构人员配备状况?计算机等硬、软件配置情况?

4、人员配备,硬、软件配置能否满足内审工作的需要?

5、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何?

6、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

二、内审工作开展情况询问:

7、专职内审机构人员分工情况?哪一个人负责哪一方面的工作或者是哪一个人负责哪一项目的工作?

8、分工后的工作是如何协调起来的?

9、对内审工作中查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如移送上机领导审批,同级部门组织整改,对相关责任人有无处罚及处罚尺度,特别是对舞弊的处理是如何进行的?)

10、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有哪些?除财务制度外,对公司的业务监管,公司政策执行是如何进行监督的?

11、如何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相关部门未按法律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执行?

12、一项业务工作的开展都经历了哪些步骤?在这些步骤中哪些可能出现舞弊情况?公司是如何应对的?

13、是否接受过除内部审计之外的其他审计?(如政府资金使用专项审查(如有的话),银行贷款的社会审计,以及上级部门或股东要求的其他审计?)

14、公司是否有贷款?

15、公司对贷款的使用用途是如何监管的?银行是否对贷款进行了跟踪管理?他们是如何管理的?(使用了哪些手段和办法,如要求公司每月或季度报财务报表,要求每对公司进行审计,对公司的重要客户进行调查等。对银行报送的报表是否与报送到税务机关的报表一致?如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6、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17、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是多大?其中流动资产是多大?固定资产是多大?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是多大?对固定资产是如何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程序是怎样的?

18、对资金的监管是如何进行的?对费用的控制都制定了哪些办法?费用超标是如何管理的?费用超标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业务的增长还是管理的不善?)

三、内审工作的现存困难及规划、解决办法询问:

19、现阶段内审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是否已报告给直接监管层,直接监管层有否批示?批示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20、对今后内审工作的规划,如要达到的目标,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完善,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及修订?

21、现阶段内审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开展内审工作后对企业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哪些不便?(好处比如业务的规范化,业绩的提升等;不便如流程更加烦锁,业务单位的抵触情绪即内审工作的配合度,内审工作的开展是如导致业务开展的不顺畅?

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篇6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企业内部控制;特点;意义

一、引言

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未来发展中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当前我国经济以新经济的态势在发展,各大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将改革与创新的元素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当中。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必将成为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本文将浅析在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应注意采取何种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

二、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企业内部控制特点

(1)持续性。内部控制是融合于企业管理中的活动之一,其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内部管理也是企业长久运营的保障。

(2)目的性。内部控制是指一连串有目标、有指向的一种企业管理活动。

(3)双重性。企业中,员工既作为内部控制的主体,又作为内部控制的客体,不仅肩负着对自身岗位进行监督管理的责任,同时又要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和管理。

(4)动态性。内部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同时不断适应企业的外部变化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

2.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1)企业领导自身内部控制意识不强。领导者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是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提高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是完善内部控制工作的必要手段。当下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领导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公司层面上只是把内部控制作为公司运作中微乎其微的部分,甚至将其作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工作,这使得内部控制失去的其本身的意义。

(2)企业风险评估机制不成熟。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主导部分,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很多企业更重视的是事后管理,而忽视是事前以及事中管理,由此导致了风险评估的结果没有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在风险评估中企业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此项工作,这种发展现状将影响企业的整体前进态势。

(3)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缺乏规范化。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上存在很多漏洞,这不仅将造成企业的资金浪费,而且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另外,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法律对其进行约束,由此虚假发票掩盖实际支出的现象络绎不绝。

(4)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我国现阶段正在完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但这些外部监督都不能很好的保证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社会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力度不够大使得其执业质量低下,这些现象都说明企业外部监督的不到位。同时,在企业的内部,大部分企业也并没有设立审计部门,即使存在也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内外监督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企业便不能全面控制财务行为,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便得不到保障。

三、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哪些问题

1.企业应关注并落实资源计划

EPR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的企业外部资源计划,起到对企业各个运作环节的有效监管,大幅度提升企业市场的决策能力的作用。即使目前来讲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但在我国的企业中还是有一部分成功的案例的。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企业实施EPR将是大势所趋。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及时了解结账速度及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其次,在销售方面,可以更加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为客户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2.企业内部控制应关注并迎合电子商务发展需求

有专家指出,在未来发展的10年之内,互联网交易额将攀升到全球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贸易往来,但由此引出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在传统企业内部控制中,企业内部的人员无论是从事生产还是销售都要经过必要的审核同时拥有完善的手续,而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只需要与简单的工具就可以进行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的存在使得商品贸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应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提高网上交易质量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3.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在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创新后的内部控制的关键是规避传统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建立能够真正反映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这种会计制度的核心是拥有一套完整的套会计核算指标。另外,新经济下企业已经不能在完全取决于有型资源,而是更加看中是否可以有效利用无形资源。我国企业不仅要向新经济学习,还要向世界上位居前列的大型网络公司和高科技产业学习,可以通过投资,或者买创新,买经验的管理方法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在未来的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具备全球经济意识,要感知如品牌价值、域名价值、互联网等事物价值。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乘风破浪,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不可逾越的贡献。

4.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利用员工的价值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要遵循经济规律,同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价值。面对经济环境的开放,员工逐渐向高素质和高流动性的方向发展,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也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运做的必须要素。面对这种形式走向,企业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待员工的价值。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

5.企业内部控制要重视能力体系与制度体系的建设

企业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须要重视能力体系与制度体系的建设。企业基于一部分制度体系,通过使用权利可以保证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基于能力体系,就会产生对现有资源進行配置的附加或者放大,换句话说,就是可以促进企业资源尽快实现高效利用。由此看出,能力与体系制度的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新经济形势下的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以及控制的完整体系,对当代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工作的科学规划和有效落实,能够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性能,同时对财会处理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管理,也使企业的会计数据更加真实完整,由此提升了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效率,使企业的运作更加流畅。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企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我国企业终将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受益。

参考文献:

[1]王龙英.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9:43-44.

[2]马建丽.论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完善[J].当代经济,2011,22:23-24.

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篇7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零售企业开始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在过去的20多年内, 企业审计得到迅猛发展且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是内部审计的发展却较为缓慢。零售企业的审计一直都偏向于传统的审计方法, 而内部审计则发展较缓甚至尚未涉及。在当前经济环境下, 零售企业的竞争加剧, 销量急剧下降, 当然企业的利润也随之下滑, 合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态势下, 如何提升零售企业的竞争力, 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竞争中去, 这是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 零售企业因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而导致企业出现问题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严重的问题使得零售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 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 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通过对零售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到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完善零售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二、零售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1. 零售企业的概述。

零售企业是指直接供应生活消费品给消费者或供应非生产线消费品给社会集团为主营业务的流通企业。商业零售企业能够直接提供商品和服务给消费者, 一般的零售企业内都具备营业场所、柜台并且企业不直接生产商品销售而是作为第三方的最终面对消费者的形式。零售企业作为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 一般包括百货商场、专卖店、百货市场和超市等。

零售企业具有十分鲜明的经营特征, 主要为: (1) 商品交易次数多, 单次消费金额较小; (2) 商品品种繁多; (3) 商品销售价格较便宜且稳定。因为零售企业具有独特的经营特点, 所以其商品成本核算方式与批发型企业不同。

零售企业的存货一般都是按照商品市场来确定, 通常只计算金额却不计算数量;而极为少数的贵重物品因其自身的价值较高, 需要同时对金额和数量进行核算。零售企业一般采取实地盘点制度进行存货盘点, 在进行库存商品登记时只登记收入的数额, 并不登记发出的数额, 并且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商品进行盘点, 按照盘点后得到的数量乘以市场价格作为商品的账面金额。

2. 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是指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身的审查和监督工作。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部门, 主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流程、标准和方法等进行全面地监督和审查, 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帮助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效率,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内部审计既是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需求, 也是为了帮助企业提升面对外界压力的需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 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因而其所有者难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所以企业需要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帮助所有者充分了解企业状况, 进而维护所有者的自身利益。而在面对外界压力时, 企业因外部审计而使其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企业必须承担社会分配的责任, 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为国家政策提供制定依据。

三、零售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较晚, 是在二十世纪后期才逐渐开展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逐渐形成了多种模式。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审计模式, 我国的内部审计模式都带有政治色彩。因为我国的内部审计产生于改革开放时期, 国家为了保障市场经济能够顺利转换, 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企业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因而,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最开始是为了国家政策而进行的, 并不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而实施的。可以说,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 采取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财政收支及各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科学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 出具报告并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提出具体建议的监督活动。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对象主要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改革程度的加深, 企业将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的规则和作用, 将其从最初的辅助性角色转变为极为重要的角色, 使其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全面地服务。

当前, 我国的经济环境不稳定, 经济市场也日渐萧条。在这样的经济危机下, 零售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的强烈冲击和国内的零售企业的全力挑战。严峻的挑战不断冲击着我国零售企业, 迫使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以超市、百货市场等为主的零售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致使我国的零售业规模不断增加。同时, 零售企业从根本上缺乏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 尤其是非常多的零售企业并没有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处于较低的水平, 会给企业带来不确定的损失。

四、零售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不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制度。

自建国伊始, 我国就出台了相关的审计法律制度, 后来又出台了《内部审计暂行规定》来规范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内容。在这之后, 我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根据这些法律法规, 我国企业能够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基础之上, 把握市场的运行规律, 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制, 逐步开展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并且有了一定的进步, 使其在法律和规范方面都有了提升。但是, 我国当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不完善。现行的内部审计机制比较笼统, 实践性不强, 这就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发挥自身的职能。

2. 管理者忽视内部审计。

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大多数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的, 运营法律和行政手段建立和发展内部审计制度。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并未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只是将内部审计当做外部审计的延伸, 甚至当做国家强制的一项审计工作, 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甚至有的企业根本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有的也只是迫于国家压力, 使内部审计部门只能停留在表面。目前, 内部审计部门的基本任务还是查账对账, 以财务审计为主, 只是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当做自身的监督手段, 阻碍了内部审计的职能。

3. 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

在我国,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形式繁多, 有的企业专门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 而有的企业则只是将内部审计部门划归到财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较为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通常由企业的管理者直接领导, 需要在管理设定的权限内实施工作, 不能自主进行决策。内部审计部门依旧是企业的职能部门, 其人员构成、升迁和薪酬等都由企业管理者决定, 这样就导致了审计人员因为利益等原因不能公平、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 最终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不能独立进行。

4. 内部审计范围狭窄。

当前, 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够重视,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收支等方面。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会计相关资料, 客观地考察这些资料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目的是为了查找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错误, 进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 我国内部审计的审计工作主要是进行事后审计, 很少在事发之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 并且内部审计不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不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出系统地考察和管理, 难以发现企业的潜在风险, 进而不能对企业的管理提出有效的建议, 也不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5.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十分高的综合素质。首先,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从专业的角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考察。其次, 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这样才能够与企业内的各个部门进行沟通;最后, 审计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审计人员才能得到其他同事的尊重。然而,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较晚, 而零售企业尤甚, 大多数的内部审计人员均是由财务人员转岗而来, 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均较为单一, 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总的来说, 我国零售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不能全面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完善零售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分析

1. 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

虽然,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 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是, 从本质上而言, 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环境并不乐观, 内部的法律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现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比较笼统, 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业务操作指南, 增强内部审计的实践性。此外, 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准则, 进一步健全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2. 提升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程度加深, 企业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了当前自负盈亏的企业形式。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的重要程度逐步加深, 能够逐步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 而不能只是将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局限于检查会计工作的错误。因此, 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因此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内部审计建设, 促进企业科学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工作, 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3.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若想内部审计发挥其自身的职能, 就必须能够保持其独立性。通过实践表明, 企业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并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进行直接管理, , 这样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发展和维持其自身的独立性, 能够促使其发挥出自身的审计职能。企业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企业的需要, 建立适合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另外, 企业还应当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确保审计人员能够客观且公正地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

4. 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

过去, 我国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了查找会计工作的错误, 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审计企业的财务活动。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适应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 内部审计不应该仅仅关注财务活动, 而应该将关注重点转向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审计, 使内部审计的范围不断向经营管理领域扩展。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所设定的各项目标和决策, 评价和管理企业已经实施的各项活动。另外, 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当加强企业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评价, 加强对各项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管理, 降低企业决策的经营风险, 充分发掘企业的潜力。

5.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发挥审计功能的重要基础,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我国目前零售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的状况, 企业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后期专业培养, 使审计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审计技能和知识, 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和专业法规。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另外, 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 强化审计法律法规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立会.浅议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 2011 (11) :54-55.

[2]陆颖.试论零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天津经济, 2009 (2) :69-71.

[3]叶笔勇.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J].现代商业, 2011 (8) :17-18.

[4]汤小芳.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3.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篇8

一、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不佳

根据德勤2007~2010年连续四年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与监管机构的一系列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要求相适应,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持续性的进步,内部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同时,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企业普遍认识到了内部控制在风险防范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而现阶段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大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第二,大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系统缺乏或不完善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充分

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并维持有效是管理层的责任,管理层亦有责任将内部控制信息予以披露,以满足投资者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信息需要。于忠泊等(2009)和宋绍清(2010)的调查都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总体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宋绍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提高幅度大幅度低于强制性信息披露程度,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愿披露动力不足。

大部分公司都能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是信息含量相差较大。周勤业(2008)研究发现,在海外交易所同时上市的公司信息披露内部较为详细,可能是由于海外的相关法规完善的原因。也有不少公司用一段话带过,只说明内部控制比较完善,既没有说明相关负责部门,也没有说明其内部控制覆盖了哪些方面。杨玉凤(2010)的研究也发现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普遍偏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差距较大。

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还是为了满足监管的外生需要为主,而非企业积极主动之行为。而且根据信息披露情况推断,一些公司可能并没有成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说有形式主义之嫌。

(三)内部控制评价不积极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公司“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也就是说,聘请外部独立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是企业的自愿行为。而德勤(2009)所做的调查显示,约29.41%的企业聘请了独立会计师对其2008年度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审计并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且均获得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林斌等(2009)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好的公司越有动力通过对外披露内部控制独立审计报告向市场传递其优质的信号。所以,对于另外70.59%未进行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的企业,一方面,可能出于审计费用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大多数企业仍对其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的信心不足。

总而言之,我们从三个方面的考查得出的结论都是相似的,那就是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难以尽如人意。为了深入分析导致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重新审视,再度认识内部控制。

二、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认识

内部控制思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但作为现代内部控制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发展却并不均衡。会计控制从产生到发展,得益于审计的发展,要优先于管理控制。根据美国著名会计历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所著的《会计思想史》的记载:内部控制是所有古代簿记系统的核心特征,一些审计程序会被用来发现由于不诚实和疏忽所引起的损失。从查特菲尔德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未将控制与审计进行严格的划分,事实上他认为内部控制与审计是相伴而生的。从18世纪二十年代海南公司破产事件开始,直至20世纪末期,人们寄希望于审计在解决公司制代理问题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推动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时,对公司内部控制实行审查被当作是提高审计有效性的一种手段,所以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更多的是限于审计领域,为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会计控制为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1963年在《审计程序说明》第33号中明确:“注册会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对于管理控制,只是在足以影响财务记录可靠性时才予以审计。

会计控制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为了满足企业外部人员,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人的控制需要。而管理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者的控制需要。与会计控制发展所具有的强大的外部推动力相比,管理控制的发展动力更多的来自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缺少了法律强制执行的保驾护航,管理控制的实施是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是否执行管理控制以及执行效果如何取决于企业对于管理控制的认识程度。受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者素质所限,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控制意识尚未存在。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发展不均衡最明显的后果表现在企业把内部控制等同于会计控制。实施内部控制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监管需求、满足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的需求,而不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内部控制的实施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信息不畅,控制不灵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在控制系统中存在着被调节系统和控制器两个基本要素,并通过信息传递将二者相连接。控制器将信息输送到被调节系统,信息反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控制器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对被调节系统的信息再输入,最终使被调节系统产生满足要求的信息,从而达到控制的作用,以取得预定目标。企业中的控制活动依据控制论的最基本原理展开(见图1)。

内部控制的三种基本形式,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对信息有着不同的利用方式。事前控制属于前馈控制系统,是利用所能得到的最新信息,进行认真、反复的预测,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事前控制要求要有大量的、准确的、有代表性的信息以便准确预测。事中控制通常与经济业务处理体系是一体化的,为了有效地对作业活动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需要不断地在业务活动过程中采集相关信息,并更为强调信息的及时性。事后控制属于反馈控制,它将被调节系统输出的执行结果信息与控制标准信息相比较,发现偏差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对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是事后控制的关键。

通过内部控制各要素关系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与沟通是连接各要素的纽带,内部控制各要素将无法聚合在一起,内部控制将无从谈起。信息沟通是否顺畅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良好的控制系统首先必须解决信息保障问题。

目前大家对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的作用认识不足。当由于内部控制失败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发生后,如安然、中航油等事件,我们会从缺乏监督、权利失衡、制度漏洞以及道德风险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极少会提到这些问题是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而不能及时地得以发现并制止。而且根据德勤(2009)的调查显示,有52.94%的企业认为,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雍俊宏(2009)所进行的抽样调查也表明,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方面存在横、纵向以及与外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75%的企业没有一个开放和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三、针对内部控制问题的建议

(一)超越会计控制走向管理控制

根据德勤(2009)的调查研究,仅有29.41%的被访谈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和费用。在管理者看来,为了满足外部要求而实施的内部控制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以及企业的成本和费用。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还可以为“我”所用,健全的管理控制还可能带来经营效率的提升、资产的保全等一系列潜在收益。所以才会出现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企业被动的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不足,控制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形。

如若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纠正内部控制向会计控制一边倒倾向。管理控制同样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管理控制的目标是保证资产安全、提高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所以会计控制“主外”,直接用于满足外部需要;而管理控制“主内”,直接满足内部需要。如果内部控制当中管理控制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同时,也能大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那么管理层执行内部控制时必然会由被动变主动。

当通过严格的会计控制得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之后,并不应该停止,紧接着将其运用到管理控制当中,以其监督与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有效的内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浪费、贪污等行为,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节约企业的成本费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紧密配合,使内部控制不再是企业的额外经济负担,而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

我们相信,大力发展管理控制,通过内部控制效益的显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将不再是一种外部强制,而转化为内生需要,从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加强内部控制实施效果。

(二)打通渠道,加强沟通

鉴于信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特殊地位,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过程当中势必涉及对信息系统的完善或改造。在此过程中应尽可能把内控的流程和风险点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将内控信息化。信息化绝不仅指购买计算机、构建局域网抑或是上马某软件系统,这些仅仅是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实现信息的合理有效流动才是信息化的主旨。如何能够让恰当的信息,以恰当的形式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恰当的地点?这些问题的解决远比创建信息化基础条件要来的棘手。

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是无缝嵌入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当中。所以内部控制所需信息应来源于企业的经营信息系统,其所产生信息也应汇入企业的经营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从控制主体角度可分为董事会控制、管理者控制和员工控制,从而形成三个层级的内部控制:一是以董事会为主体的战略控制;二是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经营管理控制;三是以员工为主体的作业控制。各种内部控制的信息来源可以也必须植根于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

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篇9

一、企业实施内控的因由

一是外部监管的要求。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要求在上市公司施行国资委2007年12月6日发布了《中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 以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二是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压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同台竞技, 处在一个有许多不确定性风险的竞争环境中, 要求管理者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准确做出决策, 一些很小的风险都会影响企业发展, 因此在抓好业绩的同时, 要建立有效的管控体制来规避风险;三是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的战略需求。目前很多国内企业加快了海外业务的开展, 这不仅需要资金, 而且需要应对投资、并购风险的管理机制。另外, 对于要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来说, 国外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企业必须建立内控体系;四是企业借此提高管理水平。很多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依靠经险, 通过指标和结果进行管理, 员工被动执行, 不能发挥主动性, 不利于防范风险, 通过建立内控体系, 可以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财务各方面的目标。

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管理层重视不够, 人员专业性不强

内控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决定此项工作的质量。而在实践当中, 有的企业只有一个内控职能人员在搞这项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 而往往不是专人、专门机构在做这项工作;有的企业认为内控工作劳民伤财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有抵触情绪;内控在梳理业务流程时, 需各部门配合, 但有的企业部门间的协调不够, 人员及时间安排不到位;有的企业效益不好, 人员流失严重, 在职人员积极性不高, 工作推不动;从事内控工作的人员专业性不强。

2、对企业文化重视不够

很多企业制定了各种制度和规范, 但没有创造出良好的执行氛围, 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 使得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不论是美国的COSO内控框架, 还是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都强调了内部环境的重要性。内部环境提供了企业道德观念与组织架构, 塑造了企业文化, 决定了企业的基调, 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许多经历了百年风雨存活下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依靠的就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 并以此为基石, 强化内部控制和基础管理。可见, 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风范,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 提高内控的有效性。

3、企业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监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明确了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 对于公司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管理层承担了不同的责任。但这些要求与企业实际实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有较大的差异。如中航油事件就是公司给于个人的权力过大, 造成高管层逾越了内部控制, 形成巨额亏损。因此只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控结合起来, 进行有效的配合与互动, 才能实现控制权、所有权、监督权的制衡, 从而增强对管理层行为的约束力。

4、有效制度让位于口头管理

有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缺乏体系性和书面化, 而精细化程度不够, 企业管理层和各级员工的内控意识薄弱, 规章制度间不衔接、重叠甚至矛盾, 从而导致对既定制度的执行力不强, 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习惯, 造成人治大于法治的状态, 企业人员的日常工作有章不可循, 这与内部控制的要求是相悖的。

在内控体系中, 通过制度和规范, 明确员工在其职责范围内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从而形成有效控制。在内控建设过程中, 对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将控制要求体系化、制度化, 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和标准, 人们的一切行为以制度为准, 制度执行起来有唯一性, 最终形成不靠人管人, 而是以制度管人。

5、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运营难以有效结合

很多企业缺少的不是制度和政策, 而是贴合日常运营且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流程规范。很多企业在建设内控体系中, 都会遇到降低工作效率和影响业务发展的非议和报怨, 而过于复杂的流程和要求反而影响了员工执行内控的积极性, 又造成了内控执行不利的恶性循环。实施内控是一个从思想到方式的变革, 是一个阵痛的过程, 随着内控对风险化解, 企业利益得以保障, 企业各层次都将接受以内控流程模式实施业务运营。内部控制的构建可能改变企业的原有流程, 这种改变必须结合流程和控制活动执行的效率及效果。只有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 并有机嵌入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中, 才是内控的本质所在。

6、执行内控的力度不够

执行力是影响企业内控效果的关键。由于人治和依习惯办事的观念, 很多企业建立了各项严密的规章制度, 但只针对一般人员, 而涉及到与负责人有关系的家属、亲戚朋友, 就完全随意化, 内控就得不到彻底实施, 其所谓的各项控制目标不可能达成。执行力得不到保障, 所有的内部控制就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贴在墙上的花架子。

7、企业各层面信息沟通不畅

内部控制是涉及企业内外各方面的活动, 不是管理层或者内控职能人员单一的责任和工作, 需要整体的沟通和协调。企业所建立进来的流程和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个专业的日常工作可能发生接口, 如果缺少信息沟通, 必然影响内控实施效果。也许企业已经习惯了各负其责、自管其事, 如果部门主管相互有利益之争或内部矛盾, 那部门间很难共享信息或协调一致, 各自保护自身利益, 不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

8、信息系统控制薄弱

计算机控制能有力支持整个内部控制环境。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多为传统的会计控制及管理控制, 对计算机控制缺少系统的考虑。每个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些计算机制度, 比如机房管理规定、操作手册等, 但这些制度不同于控制体系, 它们可能不太规范或不成体系, 控制程序也不够完善。计算机控制制度一般存在于系统安全和变更管理等一般控制领域, 缺乏从公司透明角度出发、结合支持业务战略和业务流程的完整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篇10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战略, 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从单纯依靠末端治理逐步转向过程控制的一种转变。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 从源头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对生产过程, 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淘汰有毒原材料, 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 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 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1] 。传统上环保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内容是治理污染、达标排放, 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突破了这一界限, 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提倡并实施将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模式统一协调, 将环境保护与生活和消费模式同步考虑。2003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推行清洁生产已从鼓励和提倡性的一般要求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企业的清洁生产往往是从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开始的, 清洁生产审核是我国过去几年间最主要的清洁生产工具之一, 是对企业现在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程序, 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1] 。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程序, 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 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 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 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 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清洁生产审核包括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重点或有些环节、工序产生的污染进行定量监测, 找出其中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因, 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方案, 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降低费用, 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 清洁生产内部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不够重视, 员工对清洁生产的认识不清

在整个清洁生产内部审核过程中, 取得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清洁生产内部审核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过程, 需要企业内部各个专业部门人员的相互配合, 必要时还需要进行一定资金的投入和工艺设备的改进, 这就需要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必要时作出有利于清洁生产的决策。同时, 在企业内部员工中也存在着对清洁生产认识不清的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把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混为一谈, 认为只有能够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才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 未能建立从源头起预防及削减污染物产生的概念。企业内部全员参与的风气尚未形成。

2.2 内部审核方法不够科学

在企业内部审核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单位只是生搬硬套审核过程, 没有结合本单位内部生产工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在预评估及评估阶段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很多装置中都没有实测数据只是用原有的数据进行估计, 造成结果误差较大, 导致审核重点确定不合理。另外受惯有思想影响, 在进行企业内部审核的时候很容易依据经验确定出清洁生产审核部位, 却很少关注那些时有生产波动的部位, 不能从波动中分析到原因, 减少了发现问题的机会。

2.3 内部审核中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一些在企业内部明显存在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解决技术及必要的资金支持, 或是由于国内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或是由于投入太大, 企业没有能力担负改造所需的费用, 这些问题被搁置无法得到解决。

2.4 方案的产生、筛选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内部审核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加上部分员工的思想比较有局限性, 造成产生的方案过于单一, 且多半是从管理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日常生产中寻找到的针对本企业、本装置的方案很少, 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中高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是审核中的薄弱环节, 没有能够对方案中的环境、技术、经济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预测, 且在审核过程中通常没有财务专业的人员参与, 因此, 在方案的经济评估方面相对欠缺。方案的论证、筛选和实施过程不完整。方案实施后, 未能在企业内部对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做广泛的宣传, 致使广大的员工不能切身了解到清洁生产带来的好处, 没有借此机会积极的推进清洁生产的宣传。

2.5 内部审核过程中缺乏外部专家的支持

在审核过程中, 必要时可寻找外部专家的支持, 其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人员通常对于企业的有些问题习以为常, 忽视了问题的存在, 外部专家能够比较敏锐的发现此类问题, 寻找到清洁生产的机会;同时外部专家对于同行业中先进的技术比较了解, 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现有的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可现在一般在内部审核中企业由于不够重视或是资金的限制往往都未能聘请外部专家参与清洁生产审核的过程。

2.6 内部审核的验收标准不完善

在一轮清洁生产完成后, 企业内部会组织一些人员对于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装置进行验收, 但在验收过程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验收体系, 没有对清洁生产装置进行有效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未对目标的设置和数据的合理性做深层次的考核和评价。存在着走过场的弊病, 未能发挥出验收应有的作用。

2.7 持续清洁生产未能起到作用

在审核的最后都要求进行持续清洁生产, 对于未完成的及其下一轮的清洁生产工作做出安排和部署, 是体现清洁生产持续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企业内部的很多人都认为一次审核过了以后就不用再持续改进, 认为持续进行就是重复工作, 只有形势主义没有实质内容。

3 对策和建议

3.1 改进培训方法, 提高培训效果

充分取得企业领导的支持, 并且要在领导的支持下做出实效, 以取得领导的进一步支持。企业清洁生产的培训不能只采用讲课、考试这种单一的方法, 要通过多种途径, 及时将清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中、高费方案实施后产生的效益通过案例的方式总结下来, 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宣传, 让员工充分感受到清洁生产切实带来的好处, 充分意识到清洁生产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达到调动大家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的效果。

3.2 改进审核方法

对于企业中的管理技术人员, 要提高其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进行物料衡算时尽量使用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实测数据, 坚决杜绝在每年的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都采用一份数据进行估算的情况。另外, 很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数据收集到后的分析方法不掌握, 对于常用的跟踪绩效的累计和技术不了解[2] 。因此, 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强学习, 对数据进行较好的分析, 同时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 专业技术人员也应该做好相应的观察和积累工作, 以便及时地发现生产中有波动的环节, 寻找到清洁生产机会。

3.3 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对于缺乏技术支持的工作可由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将攻克技术难题的重点放在本企业内部, 依据本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技术力量, 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实现清洁生产的技术创新; (2) 加强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 多汲取同类型生产装置的清洁生产先进技术, 改进自身的工作; (3) 通过各种渠道总结同行业中已有的清洁生产技术, 并编写成为技术小手册下发并组织学习, 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企业应当以技术改造措施的形式实施清洁生产中、高方案, 以便解决资金短缺的现状。

3.4 内部审核过程务求实效

审核过程中, 尤其对于那些刚开始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企业, 应该尽量聘请外部专家进行指导, 以利于更好的掌握审核方法, 找出清洁生产机会, 积累审核经验。在验收时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验收审核标准, 并于每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结束后组织专门人员对审核情况进行验收检查, 验收过程中一定要对重点数据进行仔细的核查, 对于实施的方案进行重点检查, 对其方案实施效果应从现场和数据核算两方面进行检查, 防止走过场的情况出现。

3.5 扎实做好持续清洁生产工作

由于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对于持续清洁生产了解不够深入, 造成在审核过后便无人理会的尴尬局面, 针对这一情况应该继续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此外, 还应在管理层面上加强对持续清洁生产的关注程度, 不能将注意力一味地只放在首次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中, 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达到持续清洁生产的目的。清洁生产不能流于形式, 不能为清洁生产的审核而审核。在开展清洁生产的过程中, 要遵循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的原则, 从深层次查找分析原因, 注重实效。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应遵循先易后难, 先低费或无费, 后中费或高费的原则。清洁生产方案要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相结合, 在企业的技改措施中实现清洁生产。要树立清洁生产是一项持续、不间断的工作观念, 清洁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清洁生产只有更好没有最好[3] 。

4 结语

随着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加大,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已经刻不容缓。尽管推行清洁生产工作以及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确有一定难度, 但是只要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的内涵, 把握好环境影响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优先使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品无害化等五项原则, 就一定能够使企业将末端治理改为源头控制, 极大地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 而且也使企业生产过程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摘要:阐述了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的内涵和作用, 并针对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清洁生产内部审核过程中存在的认识不清, 审核方法不科学、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内部审核,问题,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徐宗明, 黄丽珠, 廖联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J].Ch ina P lup&Paper Industry, 2005, 26 (3) :25-28.

[2]李庆华, 尚艳红.清洁生产审核中绩效评价方法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8) :192-194.

上一篇:美术课堂的导入设计下一篇:系统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