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原则

2024-08-05

校本教研的原则(精选十篇)

校本教研的原则 篇1

东湖区校本教研开展得如火如荼, 各校有自己的特色, 如:育新学校的师徒结对, 培养新人;百花洲小学的“沙龙研讨”;豫章小学的专家顾问团、“豫章书吧”等, 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 不断规范校本研训, 在研究中前行。然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状。

现状一:认识表面化, 主动参与少

经历了多年的课程改革, 东湖区的老师对校本教研大多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调查中, 绝大多数老师认为,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已经认识到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希望能改进教研组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尽管有正确认识, 但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老师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并不高。首先表现在教研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教师人数少。在教研活动后能将活动所得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 改进教学的比例少, 即在教研活动后, 教师没有具体的“行为跟进”。

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数教研活动形式化, 主题不明确, 教师无法积极准备;二是缺少相应的教研管理机制, 教研活动前, 只是由负责活动的教师准备, 其他人只需要带个“耳朵”来听, 把自己放在“圈”外, 主动参与性不高;三是就开展教研活动的动机而言, 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解决教学问题而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人数并不多, 从事科研活动多为评职称, 评先进而用。

现状二:内容常规化, 特色研究少

校本教研活动应具备“教学研究”功能, 要以解决本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但我们在查阅各校教研活动记录中发现, 一些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常规化, 年复一年的教研活动模式可以概括为:开学初传达区教研中心大组备课的精神—中间按单元进行集体备课—再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总结。整个过程研究成分偏少, 停留在常规工作上, 没有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问题的功能。

校本教研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开展的集体研讨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 校本活动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校本活动的资源, 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选择的课题或材料 (占被调查者的74%) , 基于学校自身的活动资源很少 (占被调查者的24%) 。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得到的帮助也主要来自于网络信息和教学书刊 (分别占46%、48%) , 来自专业人员和同伴的直接帮助的较少 (分别占20%、26%) 。可见, 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目前校本教研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原因: (1) 学校对自身研究不够, 不能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引发、提炼多数教师共同关注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活动主持者照本宣科、循规蹈矩, 使活动失去活力和真实。 (2) 由于老师们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 往往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视而不见, 见惯不怪, 习以为常。而基层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等事务性工作多, 占了大量时间, 导致老师们得到的专业引领有限。

现状三:研讨形式化, 反思质疑少

公开课对开展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总结传播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等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因此, 该教学研究模式被我区各校广泛使用。据调查反映, 各校每学年都会以各种形式开展公开课及研讨活动。通过参与一些学校的研讨以及查看学校研讨记录, 我们发现, 公开课研讨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位, 研讨力度亟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缺少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公开课。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讨课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验证某种课堂教育教学理论或经验、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某种教育教学新理念等。它关注的是教育教学上的学术问题——通过研究, 获取结论上的普遍性意义 (如某种教学模式能否得以推广、教学中还要进行怎样的修正、某教育理念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等) 。它能发挥备课组、教研组, 甚至整个学校集体的智慧, 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形式。遗憾的是, 我们难觅其踪迹。正因为没有问题中心, 老师们在研讨中缺乏主心骨, 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就课谈课, 无疑可质, 点评一般只是泛泛而谈、空洞乏味。有时是碍于面子, 更多的是由于教师没有深入思考, 不能探究问题的本质。这种“你好, 我好, 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上的,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对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是不大的。

在调研中, 我们还发现, 各校都很重视老师的反思, 可是对反思的要求往往停留在数量上。翻阅老师们的教学反思, 任务型居多, 老师们真正能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的很少。

分析这些现象, 我们认为:其一, 基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有感性认识, 能谈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 但由于平时工作繁忙, 缺少必要的理论学习与思考, 一旦涉及比较深层次的理论化的内容, 就不能从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进行研讨, 因而更愿意“听别人发表意见”, 其主动参与教研过程的积极性就不高;其二, 不善于主动质疑, 创新精神欠缺。不习惯总结和反思他人与自己以往的经验与做法, 教师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解剖自己的意识较弱。因此, 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强质疑的能力也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专业引领时考虑的内容之一。

面对“三化三少”, 我们该如何破解, 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呢?

策略与建议

一、问题研究精准

校本教研的问题性研究始于问题, 有了问题才能研究, 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是功利性的, 也不会收到研究的效果。

问题的来源: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许多真实的问题, 这些问题先由教师个人认真思考与研究, 力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凭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填入“问题记录表”, 提交学校教研组。

问题的汇总与梳理:教研组长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筛选确定拟提交教师集体研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研组长有聚焦问题和细化问题的能力。聚焦问题就是从众多的问题中寻找共同点, 挑选相对重要的问题。细化问题则是对问题内涵进行确切表达的“任务解码”过程, 可以从理论框架构建的角度、从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研究的角度、从工作领域的角度、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必须注意的是, 细化时问题的关键不遗漏, 分解出的小问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有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

教师个人研究:在集体研讨之前, 组长告知组内每位教师下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 教师个人先独立思考、研究、实践, 并形成自己的意见, 以备集体研讨时交流。

集体研讨: (1) 组长 (或主持人) 向组内成员公布本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 (2) 问题的提交者讲述问题提出的背景, 问题的形成与意义, 自己的研究情况等; (3) 每位教师谈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

生成研究成果:主持人总结大家的意见, 集智慧之光并达成共识, 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 使人们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实施系列跟进研究 (或主题研究) , 对价值较大、本校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 实施校际联合教研, 或请有关专业人员指导研究, 或申报课题立项。

二、活动策划科学

教研活动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案例反思、专题研究、教学沙龙、教学比武等, 但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 有效的、有质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 是老师所需要和所期待的。有效的教研活动是需要用心策划的。那么, 怎样策划呢?我们在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后, 归纳出以下几点:

(1) 目标明确:活动策划者要像备课一样, 事先要掌握老师的需求, 精心确定活动目标, 即对老师们通过此次活动可能有的收获做好规划。

(2) 强调互动。要有真实的收获, 必须让参与者融入活动。因此在设计活动环节时, 要考虑老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 让老师的思想动起来。同时要注意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老师都有参与的可能, 使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道理、谈自己的设想, 从而使每一位老师的智慧得以充分体现, 成为研究者、思考者、表达者与实践者, 而不是旁观者与“陪客”。一次令人期待和满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有交流, 有互动, 有知识共享的, 是一种对话。

(3) 鼓励生成。要通过事先提供老师相关资料、运用征求意见表、预先制定一些基本的准则, 巧妙利用参与者自身资源, 让活动既有预设, 也有生成。

三、专业引领及时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汇聚大家的智慧之光, 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然后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 让实践与理论对话。其实质是为大家明方向、指路子并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调查数据显示, 老师们对专业引领的期望值很高。专业引领一方面来自高校专家、教研员等各级专业人员。学校要为专业人员准确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提供信息, 以便在教师需要时, 及时获得他们为教师提供的适时的“引领”机会。另一方面, 专业引领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 本校的骨干教师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他们是教师集体中的业务尖子, 是实践在教改第一线的骨干教师, 他们十分熟悉校本情况, 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改与教学的统一。因而培养这些本土专家, 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是校本教研的首选之策。学校应注重发挥好本校的名师、教学标兵及骨干教师的作用, 让他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主持教研沙龙的交流, 参与备课小组的协作, 肩负起“引领”的重要职责。

四、行为跟进到位

校本教研的收获与成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提高;二是行为上的改进。仅仅停留在认识是不够的, 光说不练未必是有效的教研, 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 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研的目的。

介绍两种行为跟进式校本教研:

(1) “反思跟进”式:它包括“聚焦问题—设计教学—教学行动—教学反思—行为跟进”这样可循环的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不断循环, 构成一个教学问题研究的片段。行为跟进既作为一轮的结束, 同时它又是新一轮的开始, 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改变教师“不在状态”“低水平重复”的途径是实践, 行为跟进课的提出, 它不仅仅是反思后的再教学, 更重要的是引导老师们进入这样的一种状态, 有这样的专业紧迫感支持着, 这样真正把行为跟进当做自己专业成长的事情, 才会推动老师们专业向前不停止。

(2) 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到教研活动的研究中, 倡导用案例的方法研究教研活动的策划思路。老师们既可以从一类活动入手, 总结这一类型教研活动的经验, 也可以从一次活动入手, 反思活动的得与失, 讨论提高活动质量的方法和建议。案例的呈现形式也应特点纷呈, 可以夹叙夹议, 以议论分析为主;也可以叙议结合, 以叙事介绍为主;还可以以教研活动实录的形式来展示。

校本教研的原则 篇2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一、教师队伍的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教师队伍的建设确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我校的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教师的学历有所提高,但实际素质偏低。

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我校教师的学历有了较快提高,但实际素质偏低。目前我校有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 人,中师 人,尽管大家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

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需进行调整培训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

学校在岗的 名教职工中,50岁以上教师 人,占教师总数的 %,40岁以上教师 人,占教师总数的 %,30—40岁的中年教师 人,占 %,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人,占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较为突出。

3、课改意识较强,苦于在黑暗中摸索。

我校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大转变,有一定课改意识。但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虽然大家在积极探讨,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只是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困惑。

二、教师队伍现状的反思及对策措施

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我校本学期以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为重要突破点,在局小学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以局小学教研室2016-2016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继续坚持以“实”字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在原来的基础上反思、改进、深入,切实提高了“教学研一体”的水平和实效,努力开创了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我校的十二字目标“体内涵、高服务、把质量、争一流”而努力。

继续实施校本研修规划

本学期我校重点推进 “行动教育”。确立校本教研的突破点——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校本教研,使教师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行为跃进的全过程反思,同时学校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充分体现了“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相

结合。

拓宽校本教研方式

我校校本教研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教育”为模式,带着问题教研,围绕问题讨论,立足于解决现存的问题。

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校本教研的立足点是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高上。因此,我校校本教研采用了接受性学习教研,指导参与性学习教研和探究性学习教研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校本教研模式。下面把主要工作简述如下:

1、扎实进行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和新教材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校继续围绕新教材执教工作采用集体培训、小组学习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和

“新教材”等内容的多次培训工作。教师们通过观看视频、文本材料等的学习对新教材有了深刻的了解,使教师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技能,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继续组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A、听讲座,加强理论提升

本学期,我校分别组织观看了魏书生、吴宗宪、李烈等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聆听教学专家的理论报告,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B、看录像课例,体会教材、理论、实践有效结合

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分组观看了教师用书中的录像光盘,要求教师认真观看录像及课后专家的评析内容,通过读教材、看录像课、听专家评课和组内教师交流学习体会的学习过程使全体教

师对“教材、理论、实践教学”三者如何有效结合有了更直观的的理解和提升。

C、校领导进行教学专题讲座,用理论引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校教师在教学观、理论知识、技巧等方面虽有了很大提高但经过听课、查作业等调查我们仍发现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教师感觉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是老套套,以讲解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代化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作文批改不规范等等。结合这些实际问题我校习校长、李副校长等高度重视纷纷进行理论引领先后进行了“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五课”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 备好一堂课”、“ 说好一堂课”、“如何评课”、“ 如何写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等专题讲座为教师解疑答惑收到了

校本教研中的主题教研 篇3

正因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题教研”便诞生了。主题教研可以解决以上所述的种种弊端,人们又都开始把眼光从一般校本教研移向主题教研。主题教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主题教研是教研小组把平时校本教研中多次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升到学校层面来,定为学校集体攻关的问题。没有一般的校本教研,就没有针对性强的符合实际的主题教研。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主题教研,这是需要斟酌的,也是需要根据教研情况发展的。搞主题教研,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主题教研是必然要生成的大家都会发现,一般校本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内容常常是方方面面、星星点点。视角是四面八方,发言的根据脱离学生实际,就这堂课论这堂课,无法实现教师的有效进步,经常纠缠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具体细节。尽管我们还有二次听课、评课或者观摩课活动进行再评课、议课,但往往是不少教师在二次听评课之后,会发出“二次听评课还不如第一次”的感叹,大家对“二次听评课”也有了质疑。第一次听评课中那些关于教学技巧和细节处理的方法,在二次听评课的课堂上往往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不再适用。这种零敲碎打、形散神也散的教研,耗时多、收获少,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于是,提出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有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成为必然,进而促进校本教研得到完善和发展。

主题是如何提炼的一般校本教研中的听课评课,对一堂课的内容讨论,不一定就是主题。比如:我们常见到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的点评,但如果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由参与讨论的成员凭借自己的认识评头论足,说是说非,就不能说是有主题,而只能说是有了个话题,或者说是有了个内容。作为主题教研的主题,是应该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有共性、有代表性和目标性。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如:现在的语文教学都说应该强调学生的体验,如果在这方面展开研讨的话,就这一话题。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可以是:形成体验的基本条件;引导体验的有效方式;体验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等等。主题有一定的概括性。不同于具体内容和问题。

主题教研是如何铺开的主题教研也可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是校本、师本的,便于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集中智慧,关注主题内容。所选主题是以教师感兴趣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要以实践性主题为主线,在专题理论的指导下,一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资料学习、交流讨论、模仿操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和示范性演练,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教研者到实践者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和形式。

以听课评课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不同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同伴看同伴,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深度参与,使整个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可以“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管理要注意搜集主题信息。教研组长要注意从平时的教学教研中发现主题信息,搜集主题信息,及时公布主题信息,让主题信息始终保持鲜活的特征,始终在教师间快活地跳动,引导教师对主题信息的特别关注。唯有信息源头不断,兴趣主题才能不散。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各环节中,要坚持课程、课堂、教育技术等系统化运作,捕捉搜集教研主题。特别是带动教师在任务驱动中,有目的地收集源于课堂的教师表现、学生表现的相关信息,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记录在信息卡上,利用办公室、教研活动室、校园的信息栏发布主题信息,吸纳对相同主题信息感兴趣的教研伙伴,初步研究主题信息,为形成主题内容打基础。

校本培训视角下的校本教研 篇4

关键词:校本培训,激励,教师生涯,校本教研

一 校本培训的内涵与优势

所谓校本培训, 就是由学校发起组织, 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具体说, 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培训。“为了学校”, 是指校本培训的目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指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不同于学历教育、在职进修、离职进修等着眼于专业理论修养的提高, 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知识拓展与深入, 校本培训针对的是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学校中”, 是指校本培训不是外在强加的任务, 不是校长、教师被动听从安排与指示所采取的活动, 而是作为学校活动的主体自发地、自主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在活动中, 他们决定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问题。“基于学校”, 是指校本培训大力挖掘学校资源, 利用学校中现有组织、制度、设置、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活动。

从内涵可看, 校本培训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 校本培训的目的与内容不是空泛的, 而是十分明确的。“为了学校”决定校本培训紧紧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教师急需弄明白或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培训使教师深刻理解矛盾, 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关技能技巧。这种培训不是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的培训, 其针对性很强。“培训需求主要是由教师个体根据自身专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 带有内生性、自愿性、提高性和局部性等特征, 因此, 校本培训克服了院校培训共性要求较多、实效性较差、外烁性和强制性所带来的不足, 从而增强了培训需求识别的准确性。”[1]

其次, 校本培训发挥了学校主体的积极性。我国传统的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 学校的自主权较小。在这种背景下, 校长、教师都遵循来自上方的指示开展教育活动, 自主活动的空间很小, 教师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在低水平状态运行。伴随着教育分权、放权改革的推进, 学校在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 教师的主体地位增强, 主体意识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在学校中”的校本培训, 让教师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 这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体验, 满足了教师自主的内在需要, 激发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

再次, 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传统的教师培训, 无论是长期培训还是短期培训, 其方式都是一样的:以大班级教学为其主要组织形式, 以培训者讲授——参训学员接受的单向信息传递为特征, 这种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 能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与优势, 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如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 案例分析, 专题研讨、专题报告, 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 围绕某项技能开展竞赛, 观摩教学与评课, 走出去请进来“取经送宝”式地作讲座和校际交流等等。这些培训形式多样, 方式灵活, 对教师成长很有助益。

二 校本培训的可能缺陷

首先, 校本培训的“经验”存在问题。校本培训强调身边的资源物质、人力、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但有些学校, 尤其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薄弱学校资源十分贫乏, 不仅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所需的优秀师资更是稀缺, 因此, 经验的积累和经验分享难如人意, 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校本培训, 容易陷入低水平经验重复的怪圈;即便物质条件、人力资本较强的学校, 经验积累不少, 但经验的分享效果不佳;教师们天天在同一个年级组、备课组工作, 经验的同质化倾向明显, 特别的、独到的经验相对较少, 经验雷同现象突出。如果只用元初状态的低水平经验作为培训内容, 那么, 由于这些经验缺少进一步的反思提炼, 难以达到让被培训者迁移使用经验的高度。“仅仅停留在对教育教学现象较浅层次的、零碎的、不系统的把握, 很难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这种未经抽象处理的经验, 只能与具体的、相对单一的教学情境捆绑在一起, 只能解决同类情境的教学问题, 不能超越具体情境进行扩展迁移, 当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时, 经验的适应性就会降低甚至不再适用。”[2]如果用同质化的经验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教师由于熟悉甚至习惯这些经验, 失去了反思经验的敏感性, 也难以通过这些经验领悟与提升。

其次, 校本培训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校本培训不是一次或数次即能完成的培训, 它应是跟踪学校及教师的发展阶段而采取的针对性的、系统的、可持续的培训活动。不同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有所不同, 处于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专业基础不同, 专业需要与追求也不同。因此校本培训必须立足当下, 不断识别培训需求、界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评估培训效果和探讨培训成果转化等问题, 只有如此, 才能实现校本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许多学校难以做到在系统规划的前提下实现系统培训, 其培训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研究上或模仿其他学校, 有时还与院校集中培训雷同, 这离校本培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差距很大。

三 依托校本教研提升校本培训

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不仅为校本培训提供内容, 更准确地说, 它是校本培训的动力源, 为教师工作状态的良性循环提供保障;校本教研是为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校本培训提供内容, 有助于学校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 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动力源

根据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可见 (如下图) , 教师教学工作绩效是一个多维变量, 它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1) 教师努力程度。 (2) 教师的能力、素质, 以及对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了解程度。 (3) 教师工作所得到的内外报酬状况。 (4) 教师对内外报酬合理性的感知。

学校要想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教师努力→取得工作绩效→得到内、外的奖酬→实现满意感→更加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 首先, 要确立褒奖教学优秀的教师, 以此激发教师努力提高自己水平的动机。其次, 要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 使教师通过校本培训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其面临的教学工作的复杂性, 提高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力。再次, 在教师感受到提高教学水平带来的成就感时, 学校还应对他通过校本培训取得的教学进步给予对等的肯定, 使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 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中。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中, 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是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只有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 避免低水平经验重复, 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把握, 才能为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绩效提供业务保障, 它是目标激励 (教师努力程度) 的追求, 也是制度保障 (教师工作所得到的内外报酬状况、教师对内外报酬合理性的感知) 的基础。简言之, 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与提高教师的绩效能力有关, 而目标激励与制度保障则与绩效意愿有关。没有绩效能力, 绩效意愿必然落空。所以, 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是提高教师绩效的重要动力。

如何提高校本培训的品质呢?重要的一点是, 不以教师常规、低水平的经验作为校本培训内容, 而是以校本教研的成果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一方面, 通过校本教研提炼蕴含教育教学理念的典型性经验, 或将普适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接近实践、便于应用的结构化、模块化形态, 并以此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这超越了表面化的常规经验的意义, 促进教师经验与理论的融合, 提升了教师的绩效能力, 另一方面, 以校本教研成果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保障了校本培训内容不会停滞不前, 而是不断更新与发展, 这促使教师不断解决新的困惑, 提高绩效能力, 可以说, 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动力源。

(二) 从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看, 建立在校本教研基础上的校本培训可以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多元需要

瑞士学者休伯曼 (Huberman M.) 将教师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职期, 这一时期的教师因为缺少基本的教学经验而对教育教学无所适从, 同时又因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案和已被同行接受等而表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第二阶段训为稳定期, 这一阶段教师逐渐适应和掌握了教学常规, 并形成了初步的教学风格;第三阶段为歧变期, 这一时期的教师积累了相当的专业经验, 并试图对现状有所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 或不断改进使自己更胜任教师职业, 或因为对教师职业的疑虑加重而可能选择离开;第四个阶段是保守期, 这一时期的教师对教师工作越来越轻车熟路而使得专业热情不断消退, 或依靠资历安逸地从事教学工作, 或远离、或抵制变革;第五个阶段是准备退休期, 因为年龄原因面临着专业生涯的结束, 对他们来说, 任何改变都不太现实。在教师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 他所需要的专业帮助与指导是不同的。本文认为, 学校要全面了解教师所处的发展生涯阶段, 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状态, 进行不同层次的校本教研, 并形成相对应的培训内容。对入职期与稳定期的教师, 校本培训主要目的是模防。学校通过“主要研讨”或“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方式, 围绕“分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策略”、“教育管理学生”四个版块进行归纳总结, 并将这一系列内容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 让入职期与稳定期的教师学会教学常规, 即领会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责任。对于歧变期的教师, 校本培训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师教学自主。通过校本教研研究这一主题:如何个性化地理解与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自主的教学风格。然后通过校本培训途径,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中发挥教学支撑作用。对于保守期及退休期的教师, 校本培训的目的是创新。这一阶段的教师处于难以突破也不想突破的高原期, 校本教研为解除教师惰性注入活力。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坚持教育创新, 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模式、学生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 并将这一成果在校内培训与推广, 引领教师突破高原状态。

总之, 以校本教研为基础形成的多层次校本培训, 能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多元需要, 能成就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四 大力发展校本教研

基于校本教研对于校本培训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大力发展校本教研。

(一) 明确校本教研问题

校本教研不是追流行, 不是跟风, 也不是追热点。它是紧密联系学校、教师现实的研究。由于学校的类型、层次、文化、特色和工作重点存在着较大差异, 教师之间的个性特点、教学风格也千差万别, 各校教研观念、可利用的教研资源等各不相同, 校本教研的内容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每个学校要明确自己的校本教研的层次定位、主题内容, 不可千校一面, 千篇一律。

(二) 发挥多种渠道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有多种渠道, 应全面发挥各种渠道的作用。 (1) 专家引领。聘请校外理论专家或校外实践专家, 通过团队项目研究的方式, 引领、培养教师研究身边的问题。 (2) 同伴互助。教师们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讨论进行研究, 实现在互动中发展。 (3) 个人反思。教师只有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校本教研才有成果。因此, 学校应建立多方协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特别应注意与高等学校、教科研部门和同类学校加强联系, 避免自我封闭。

(三) 减轻教师负担推动校本教研

在实践中, 形式主义的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阻碍了教师的校本教研工作。比如开学前, 教育行政部门让老师们写的各种计划:教学计划, 校本开发计划, 业务进修计划, 教育科研计划, 知识讲座计划, 期末要求撰写的各种总结。比如, 一周一次教学心得, 一周一次案例分析, 一周一次教学反思, 一周两次听课, 一周一次校本培训, 两周一次知识讲座, 两个月写一篇论文, 一个月一次的业务笔记检查, 等等, 这些漫天撒网式不计质量只讲数量、不讲效果只讲形式的工作, 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教师难以定下心来, 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并进行扎实的研究。所以, 要推动校本教研工作, 不是尽可能多的给教师布置研究、学习以及工作任务, 相反, 学校要精减形式化的工作, 保障教师真正投入到校本教研中来。

参考文献

[1]肖远军, 张俊珍, 教师校本培训的反思及其改进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0)

校本教研的意义 篇5

一、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校本研究专家认为,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按照他的定义,就是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对四者的关系,专家认为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在这里,本文所提出的“校本教研”基本等同于校本研究。)由此可见,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即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二、校本教研,对学校而言,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

“润”文化的校本教研 篇6

《基于“润”文化建构无痕教育的校本研究》是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于2013年11月批准立项,旨在通过“润”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来建构无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并努力探索“润体活动、润智课堂、润心教育”的最佳实施路径与操作策略,以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诗意理想教育效果。一年多以来,学校扎实地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课题申报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研究,批准立项后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实施方案、修订计划,学习、思考、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过程中提升等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课题组结合实际,在做好每个细节的过程中提升课题研究的品质。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无痕教育,‘润’文化”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无痕教育”是通过有意味的体验式实践活动对学生主体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行为。这里的“有意味”指的是有目的、有情趣、有智慧、有道德,所追求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理想效果;“润”文化是校本文化。20世纪50年代,学校曾用“新沐小学”作校名,当时是从“新华乡”和骨干“张沐乡”中各取一个字,并蕴含以新的思想沐浴学生之义。再者,“沐”乃形声,五行中说水生木、木养水、有木才有水、有水就能滋润木。故产生“润”的想法。本课题结合学校已有的“润”文化,挖掘与丰富了“润”文化的内涵,提炼出了“润体活动、润智课堂、润心教育”三大实践领域:“润体”,用汗水、快乐润泽身体;“润智”,用主动、灵动润泽智慧;“润心”用理想、道德润泽心灵,涵盖学校的体育、智育、德育,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基于校本的“润”文化来建构无痕教育是本课题着力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形成相应的经验与案例,并尝试形成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框架,这就是润泽教育与无痕教育鲜活的样本。

实践研究,浸润智慧

健全组织,有序展开 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组自申报获得批准时就专门召开了主要成员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确定了“基于‘润’文化建构无痕教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研究”“以汗水和快乐润泽身体的体育实践研究”“以主动和灵动润泽智慧的教学实践研究”“以理想和道德润泽心灵的德育实践研究”“基于‘润’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润体活动、润智课堂、润心教育” 六个子课题,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其进行研究。本课题组织管理网络采用多层各级分管制,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子课题负责人负责每一子课题的正常开展。课题组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及时地总结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抓实过程,逐步深入 首先,确保课题组集体研讨的时间。每月课题组用两节课的时间组织活动:第一节课组织一名教师围绕着课题组本阶段专题上教研课,第二节课课题组每位成员参与评课,提出实质性的建议。研讨后,由课题组组长带领所有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教学理论,交流学习资料、实验体会;其次,研讨活动的全员覆盖。研讨活动中,各课题组成员认真地填写评课表,确保了人人研讨、人人发言的准备,打破个别发言多数听的局面,达到教研覆盖全员化;再次,分析、排查问题。在课题研究初期,学校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分析:一是学校分管教学的人员深入课堂进行广泛听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性、智慧性缺乏。二是组织教师广泛讨论,排查学校教育体育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为了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与能力,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强化学习:每月推荐了一本理论专著,强调细读、深读、各子课题组还可以互相阅读,每月研讨活动中学习交流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改经验,做好学习笔记和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学习和培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成果斐然,润泽师生

课题从立项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课题组共进行了十几次研讨活动。这十几次的研讨活动,有理论学习、有专家讲座、有课堂教学展示及课后研讨,也有校园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主题活动,以及与姜堰区检察院共建“润蕾”基地专题活动等等。通过研究,把“润体”“润智”“润心”这三项单个研究整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力,形成相辅相成的合力,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从而寻求“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理想教育效果。

滋润心灵,启迪心智 通过该课题研究,在“润”文化的浸养下,学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在课题研究中,学校编制的一年级“八好润童年,童心乐飞扬”、二年级“文明点亮璀璨童年,文化润泽精彩人生”、三年级“书香书韵润泽智慧,雅言雅行涵养气质”、四年级“博爱滋润心灵,博学启迪智慧”、五年级“德润心田 ,慧启心灵,智开心胸”、六年级“润,泽也、滋也,益也。雨润万物,温润而泽”等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其次,学生个性得到展示。学校开设了体育类和文艺类近二十个学生社团,并以“我的社团我做主”为口号,做到人人进社团、个个有特长。另外,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体育强国梦”的号召,学校“以快乐足球为抓手”,聘请江苏省第一届足球选拔赛冠军队球员柳冬梅担任校足球队专业教练,对学生进行足球训练;再次,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润智”课堂的实践研究下,班子成员从我做起,努力打造快乐课堂,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最后,培养了学生心智。学校注重润体,开展了飞翔篮球、细绳翻动、律动竹竿、毽花飞舞、旋风陀螺、铁环滚滚、快乐足球等二十多个比赛项目,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了浓郁温馨的学习气氛,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心智能力。

nlc202309011333

科研引领,助力成长 “润”文化的课题研究不仅给教师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首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和管理的骨干,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他们先后主持、承担和完成多项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年轻教师的成长更是有目共睹:黄吉俊、王园教师在姜堰区“一三一”教学法赛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张红教师获二等奖,钱玉教师在姜堰区青年教师数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二等奖,秦月红教师在泰州市青年教师数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其次,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得到提高。本课题核心组成员沙华中校长是姜堰区教育局教科室在学校的挂职干部,因此,课题拥有了区教育局教科室经常性指导的丰富资源,通过这次课题的设立和方案设计的教师,理论知识也会更充实。两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各类论文评比活动三十多篇在省、市、区获奖,秦月红教师的论文《数学创意润泽心灵》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基于‘润’文化建构无痕教育的校本研究》给学校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不到位,理论修养必须再加强;让“润智”课堂教学如何更大地焕发活力,让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最快地得以提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如何把“润心”研究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每个环节,需要大家更精心地研究和策划。为此,下阶段学校将明确任务、加强考核,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拓展研究内容,进行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要求实验教师课前集体备课、课后个体反思,加强对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提问质量的自我反思和自主评价,以此来确保最终的研究成果。

“立足高起点,追求高品位,面对新征程,沐浴新曙光。”通过开展“润”文化的校本研究,张沐中心小学实现了“时代与经典、基础与创新、滋润与厚重、理想与追求”的智慧融合,用理想、用灵动、用快乐,演绎着师生共同幸福的人生内涵。从润德走向润智,从润体走向润心,学校将继续丰富、完善“润”文化内涵,探索校园文化最佳的实施路径与操作策略,将无痕教育进行到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寻求一条基于儿童、适合儿童的“润”文化校本教研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沐中心小学)

校本教研的原则 篇7

一、存在问题与相应分析

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校本教研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因此,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大相径庭。但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复杂性认识不足,成效期望过高

一个学校数学教师群体的情况常常是复杂的。如果是18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数学教师的数量在10个左右。但这10个人的情况也相当复杂,他们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往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态度也不同。有积极主动参与的,也有应付了事的,还有消极对待的。如果学校规模超过18个教学班,数学教师人数还会增多,教师之间的差异可能就更大。而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又常常缺少同年级同伴交流与研讨的教研氛围。而对于校本教研的成效,人们常常期望比较高。比如,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也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能够出研究成果并可以获奖的;还有希望能够解决学校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等等。许多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满意度不高,这与他们对校本教研成效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二)思考性启发不强,问题意识匮乏

培养有思考力的下一代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自己具有思考力自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事实上,教师的思考是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思考也是自身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希望思考的是教师职业的一种状态。一个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力。理想的教研活动,不仅能使教师获得某些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启发他们对教学问题的思考。目前许多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思考方面显得启发性不强。一个比较鲜明的现象就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问题意识匮乏,甚至于没有问题。而教育研究是从问题出发的,一个不能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师,不可能进入研究的状态,也不可能增加自己的“学问”。因为,学必始于问,问必增于学。校本教研需要在增强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化大力气。

(三)过程性强调不够,全员参与度低

强调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校本教研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也应该强调过程,而不应该只关注结果,也不应该只关注开展活动时的那一段“过程”,应该十分重视活动的准备过程。目前,比较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展开,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这是这类活动的优点。但常常是上公开课的一个或几个教师比较投入地经历了课前“研究一节课”的过程,如认真研读《标准》与教材,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做已有教学设计综述等等。而其他教师听课前投入比较少,甚至没有投入,有些可能在开始听课后,才知道这次教研活动研究的课例,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开课前“没有过程”,校本教研活动是从开始听课这一刻开始的。而上公开课的教师总是少数,这样就整个活动来说,全员参与程度就比较低。由于听课前对研究的课例没有多少思考,因此,听课后的交流就显得相对肤浅,交流的深度不够,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性较低。

二、策略思考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在秉持“只有不断投入,才能不断发展”的理念下,以课例为载体,建立“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建立这样的范式是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较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精心选择教学课例

精心选择教学课例并进行研究,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对同类课的教学提供参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的设计者要精心选择典型课例,力求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例如,通过对“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研究,不但让教师们明确如何进行“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而且能够提升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概念课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不同的课例进行研究时,会有一些共性,可能会涉及到同一个研究的范畴,如课例长方形认识、与圆的认识都属于概念教学,在讨论与交流时,在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这是正常的,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复习,以达到真正把握一类课的教学方法。

(二)适时提供阅读资料

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就目前的多数教师而言,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多,有阅读数学教学专业期刊或书籍习惯的教师则更少。有些学校也布置教师读书并写出读后感,这些都是好的做法,但仅有这样远远不够。要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应该围绕典型课例,提供资料让教师阅读。资料的提供可以从几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一篇文章,再过渡到专业书籍。不要一开始就提供数学教育的专业书,否则,教师可能因为阅读困难、没有兴趣而不读。校本教研的组织引导者要先行阅读,并有选择地进行提供。如对“圆的认识”教学的课可以有不同的开头,组织者可以在杂志上摘录不同的开头方式提供给教师阅读。这样的短文可读性相对好一些。每次提供给教师阅读的资料,一共多少个字可以有一个统计,以便每个数学教师都清楚一个月的阅读量,这样可以不断强化“阅读数量”的观念,虽然阅读量大的人不一定比阅读量少的人聪明,但对于个体而言,阅读量的大小与他的发展速度自然紧密相关。

(三)恰当设计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多数教师来说,要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在围绕课例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还十分需要紧密结合阅读的资料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在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也要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而设计者提供的这些问题应是教师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是非判断题、论述题等等。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数学、数学教学以及本校教师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可以多一点,以便供教师选择部分解答。问题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不仅可以要求他们想一想,还可以要求他们写一写,这样,参与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每一个人,在集中交流前都已经有了书面的准备,效率也就能提高了。同时也可以要求教师平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提供给全数学组的教师思考。但要提出恰到好处、难度合适的问题,又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不断实践反思每一次校本教研的情况,会对后续的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以便能够真正实现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有效创建交流平台

由于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师都事先进行了准备,并对问题进行了书面解答,因此,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时,可以从书面语言开始,也就是可以先让他们交换资料,阅读其他教师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的。书面语言的交流是进一步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读到同伴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读到自己的同伴怎样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同伴写出的文字可能会更亲切。在书面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根据问题的顺序逐一交流,也可以选择部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对话。如果学校规模比较大,数学组的人数比较多,也可以先分年级组进行口头交流,再大组集中交流;还可以让不同的年级组准备不同的问题,在大组交流时,年级组就报告他们组重点准备的几个问题的解答。在口头交流开始前,要指定一两个人对交流进行记录并随时归纳观点与问题,到活动的最后,记录人要对这次活动进行综述,归纳形成的共性、存在的分歧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不但每个教师的观点要明确,而且还要能够欣赏同伴的不同观点。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有争议,那么这种争鸣的学术氛围教师都要加以珍惜与呵护。唯有这样,学术才能繁荣,教师才能发展。

在阅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也可以围绕所研究的课例进行开课与评课。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指定专人整理资料,并进行归档,作为永久性档案进行保存。这样系列地展开教研活动,可以为学校积淀数学教学的校本课程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教研的有效方略 篇8

突出“问题”意识

研究不深入、浮于形式、走走过场是目前校本教研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不根据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来确定校本教研的主题或内容, 所以, 对校本教研来说, 首先是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来确定研究的主题。

那么如何发现、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条途径:

1. 教学后反思的一些共性问题。

现在都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后进行课后反思, 教后反思的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 可以成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如, 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指导朗读的有效性等。

2. 漫话沙龙中的焦点问题。

经常组织一线老师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沙龙式讨论, 可以三言两语, 可以漫无边际, 在漫谈中会出现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会引起教师们激烈的争论, 这样的问题即焦点问题, 值得成为校本教研的主题。

3.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典型问题。

开展学生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反映上来的问题最具代表性, 最有说服力, 也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题。

4.家长来访时关注的问题。

成立家长委员会, 定期召开座谈会, 倾听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看法、建议以及提出的问题, 家长提出的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 多数是社会反响强烈、影响较大、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 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题。

制定详实的计划

校本教研的实施必须要有计划方案, 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努力做到“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的操作思路。在充分梳理了教师、学生、家长提出的问题后, 结合校情, 研究确定本学期本学年的校本教研的主题, 可以是一个大主题, 也可以由几个小主题构成。再分析一下校本教研的重点、难点, 详细安排每个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细节, 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做到活动前大家充分准备, 自我反思;活动中大家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活动后专家引领, 教师再次反思。学校制定全校性的校本教研实施计划, 各个学科组、课题组在大的计划指导下制定本组的更为细致的实施计划。只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就能未雨绸缪, 校本教研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落实校本教研“三要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而只有注意协调整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有效地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提倡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提高个人的业务修养,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现象进行深入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教师有了一定的看法、观点后, 不应该“单打独斗”, 否则就变成了“师生研究”, 要鼓励教师畅谈自己的观点, 主动地与教学伙伴进行合作性的切磋和讨价还价式的探讨, 可共享经验、可深度会谈、可探讨、可辩论、可质疑、可答疑。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 还必须要有专业人员的引领。专业人员包括各级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 他们是科研的先行者, 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专业引领就形式而言, 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只有注意协调整合三要素的关系, 校本教研才不会偏离研究的方向, 才会有研究的深入, 才会让教师在深入领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反思, 形成校本教研的“螺旋上升”。

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

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评价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 要重视校本教研的过程性检查和评价, 在评价中注重人文关怀, 关注评价背后的人本情感需求。评价以鼓励、表扬、多维为主, 树立典型, 引领教师的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职责, 建立过程评价。

明确提出课题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校本教研管理职责以及参与教师的工作职责, 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于校本教研的管理者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有校本教研计划、教研组内理论学习计划、主题研讨计划、传帮结对记录和教研记录、学期校本教研总结等。对于教师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有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听课评课记录;执教的公开课、观摩、研讨课教案, 及教研组对该课的指导性评价;教师的教后记;参与主题研讨记录等。

2.建立奖惩制度, 进行教研绩效评价。

针对教师校本教研的绩效, 实施奖励办法。教师上教研课、观摩课、赛课按级别、奖次给予奖励;论文发表或获奖按级别、奖次给予奖励;各种教学经验的汇报与交流按级别给予奖励;主持或参与课题按级别、奖次给予奖励等。

3. 自我、他人、学校评价三结合。

首先教师对照职责、教研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再邀请同行评价, 肯定优点, 提出不足;学校参照多方面给出综合评价意见。通过评价的三结合, 努力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4. 专家的评价引领。

音乐校本教研的策略 篇9

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校本管理的重要途径, 应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 反思音乐校本教研活动众要素的价值, 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找准切入点, 找准支撑点, 找准着力点, 提升音乐校本教研的效益。

一、明确主题

教研主题, 具有问题性, 他是真实课堂教学中教师面临的问题。具有目标性, 他是调节教研活动方向, 调控教研主体行为, 检测教研活动程序, 检验教研结果的标尺。在常态的音乐教研活动中, 往往就事论事, 或者单边发言没有研讨, 或者讨论离题万里等等, 都呈现了研讨主题不明, 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为此, 要明确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 并把确定的主题转化为团队成员的个人课题。可以采用“校本教研主题课堂观察记录表”等收集资料, 进行反思, 为后续的校本教研提供丰富和鲜活的素材。

二、公开教学

音乐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的主题来自来教学现场。音乐公开教学研究既是校本教研的形式, 也是课题研究和案例研究的的载体, 是音乐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公开教学研究制度化是使这一教研平台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保证。为此, 可以通过“校校、人人、天天”公开课的形式, 使课堂开放无死角;也可以采用定期的方式, 集中开放, 使开放的针对性更强;还可以采用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课和实验课的方式, 探索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公开教育要与课题研究紧密联系, 倡导教学研究风气, 积极培养研究型的音乐教师。

三、录课反思

音乐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与改进, 既需要同伴的协助, 更需要自我的回顾和审视。为音乐教师实录一节课, 并刻录成光盘, 送给教师, 这是一项重要的校本教研活动。具体流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音乐教师根据教学进度, 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 由学校组织专人, 为其实录, 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 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 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二是音乐教师可以在原课反思改进的基础上重新录制一节满意的课, 交学校教务处。教务处组织同学科教师或学科专家对课进行评价分析, 写出改进建议。

四、课例跟踪

“课例跟踪”这种教研活动形式是就“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方式提出来的。从教学主体上而言, “课例跟踪”多是以教师群体中的一个个体为案例进行研究, “同课异构”一般是从教师的群体中选取出2人以上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时间纬度上, “课例跟踪”一般是以时间为轴的纵向展开, “同课异构”是以时间为轴的纵横交织。两者相生相补, 互为统一, 都具有研究纵向跟踪的意思。为此, 在组织开展音乐教研活动时, 通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形式, 确定研究教师, 确定研究内容, 确定研究方式。在备课的环节可以采用个体与集体想结合的方式;在实验实践环节, 要做好研究分工, 每个参与教师要各司其职, 完成自己的实验观察任务;在反思交流环节, 大家要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资源共享, 生成新的思路、新的策略, 新的方案;再实验实践环节仍然保持好的研究观察状态。如此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产生新的灵感、新的创意、新的观念、新的成果。

五、辩课研讨

“辩课”是音乐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辩”即辩论, “课”即音乐课堂教学, 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维度, “辩课”就是对课进行辩论;是音乐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 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等方面, 提出问题, 展开辩论, 以加深理解, 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辩课时一定要紧扣主题, 这样才能获得形散神聚的效果, 否则既空耗了宝贵的时间, 又丢失了辩课的本义。辩课中应坚持“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的原则, 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 能忘其所属, 追求真理, 从不同角度张扬优点, 指出缺点, 该肯定的肯定, 该否定的否定, 发现问题, 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 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 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辩课中找到课堂的病症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 提出解决策略。多谈谈面对这些问题, 如果是我会怎样做……也许你的策略并不正确, 或许也不可行, 但却能引发其他人的思考, 尤其引起广大听课者的思考,

六、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一种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音乐校本教研方式。从音乐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众多方式方法中, 案例分析法是极受音乐教师欢迎的。案例分析由于具有故事性, 因而易于教师接受。同时, 因为案例的真实性, 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 因而易受教师的认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过程中, 要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媒体资源、远程教育资源, 有针对性地为音乐教师提供有特色、有特点的教学课例。引导音乐教师积极体验, 认真反思。从中学习领悟新的音乐教学思想与方法。

七、问题诊断

校本教研过程中, 要预先设计、发放“教学问题记录表”, “教学生成记载表”, “教学反思体悟表”等等, 要求音乐教师把音乐课程教学遇到的有价值问题、困惑, 及时有效的记载下来。校本教研时, 首先整理问题, 将核心的问题或集中的问题分拣出来, 提请组内的教师进行“问题会诊”, 组内要是要对问题整体“把脉”诊断, 分析“病情”表现, 疏导“病情”成因, 提出“诊疗”方案, 进而破解难题。对于个性化的问题或疑难性的问题, 可以聘请音乐学科专家或教研员进行引领指导。

八、沙龙研讨

沙龙研讨是音乐教师自由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讨论的专题性平台。音乐教学沙龙的形式多种多样, 音乐沙龙的氛围宽松和谐。交流研讨可以采取专题研讨、情景观摩、教案设计分析、教育故事讲演、说课比赛、案例分析、问题答辩等形式。“教学沙龙式教研”旨在开阔音乐教师思路, 引发音乐教师思考, 加深教师对某一音乐教学问题的认识, 寻求更多的音乐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 校本教研已经成为音乐课程思想和音乐课程理念落地的节点。校本教研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落实音乐课程管理等方面, 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明确主题”等八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校本教研的实践策略, 倡导在做中研, 在研中做, 进而提高音乐校本教研的效益。

关键词:校本教研,策略,音乐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朝辉, 王安平.校本教研实施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2)

[2]刘长华.校本教研中应重视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 (06)

[3]梁歆, 王云峰.如何理解校本教育研究[J].天津教育.2004 (Z1)

[4]葛昌明.校本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1 (06)

校本教研的原则 篇10

一、以制度管理人——目标明确、分工合理

针对备课小组“徒有其名”现象、常规教研评课活动质量不高、部分教研“零学习”现象、大多数教师独霸讲坛不以生为本等诸多现状, 学校校务处应该编制《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各个教研组应该坚持课题指导下的规模化校本教研活动, 可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如《关于校级公开课的管理办法》、《学校教研组长职责》、《学校备课组长职责》、《学校课题组长职责》、《学校主研人员职责》、《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及现代教育技术专用考核管理办法》、《学校常规教学要求》。

为增强规模化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各教研组应该配合教务处制定关于课题过程管理的相关制度, 比如:《课题组阶段性研究计划表》、《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手册》、《主研人员阶段性研究计划表》、《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公开课评课记录表》、《语文课前活动记录表》、《课题组成员月工作安排》、《教研组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办法》等。

规范的制度管理能克服课题研究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教师们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 能分工合作, 目标明确, 步步为营,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比如:我校就拟定了《市县级课题上交材料清单》和《课题组成员工作安排》, 将每位主研人员的阶段性任务、应该上交的材料交代得明晰清楚, 保证了课题过程管理的有序推进。

二、以活动锻炼人——群体参加、精细运作

我校对校本教研的定位是:以精品课题研究为抓手, 以活动为载体, 落实全员参与的与教学工作密切联系的行动性研究, 让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科研促进教学, 形成人人都在课题指导下紧张而有序地开展研究工作的良性运作机制。比如, 我校语文组在夯实常规教研的基础上, 科学规划“晨读活动”“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活动”“语文活动课”“周记练笔”“竞赛活动”“专研活动”“古诗文背诵”“社会实践调查”十大活动, 走精细化管理之路, 很好地解决了校本教研“研什么”的问题, 取得了良好成效。十大活动全面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同时对打造名师, 创建名校也产生深远影响。教师们勤于学习, 勤于实践, 产生了许多鲜活的案例。

案例一: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教师们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 再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出现的共向性问题有: (1) 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无效的问答; (2) 如何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兴奋点”; (3) 如何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 (4)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 如何在对话和互动中落实基础知识; (6)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资源; (7) 课堂教学中教学与生活如何链接; (8) 如何在课改环境下落实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 (9) 如何把教学反思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10) 如何增强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11) 教师课前反思, 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应如何操作。

课题组督促教师作好个人观察实录, 或用摄像机全程拍摄, 或用录音笔实况录音, 然后通过回放聆听, 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硬性要求上公开课的教师必须交一份教案和教学实录, 由组长派专人进行评点, 每学年将课堂实录汇编成册, 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研博客上传播。

案例二:教育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善于用钢笔“录像”。其操作程序为:

明确教育叙事的内容: (1) 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2) 教者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3) 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 (4) 产生的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明确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讲故事就是反思, 讲故事就是在做研究, 收集、整理资料、撰写文章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明确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可以是口语化的心得体会, 随意的手记, 也可以是记叙文、散文。要求有波折、起伏、跌荡的故事情节, 有教育意义, 有交流的平台。

案例三:案例研讨

我校语文教研组利用每年3月、10月教研月的契机, 通过案例研讨的形式, 以“打造魅力课堂, 引领专业发展”为主题, 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研讨形式有两种:

一、聘请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工作的教务副主任当教研员, 先由教研员听任课教师上研讨课, 然后庚即召开研讨会, 在各抒己见中统一认识, 发现问题, 任课教师及时消化存在问题, 修改教案。接着使用新教案, 再到平行班上课, 然后再研讨, 总结提炼出成功经验。

二、教研员和备课组一起研讨方案, 再选作课教师去上课, 然后研讨方案是否好、怎样改进, 接着用改进的新方案再到平行班上课, 最后总结提炼。

教研组内的年轻老师很好地承担了案例研讨任务, 通过她们的研究过程, 很好地解决了我校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文本解读不深入, 读书训练不充分, 语言品咂不细腻、师生互动不充分, 小组讨论走形式”等问题, 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以成果鼓舞人:重视交流, 物化成果

学校制订《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对科研成果的奖励范围、奖励办法作了明确规定。周校长情系教育科研, 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学校将重奖科研成果, 每年为教师出论文专集, 对有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师除了给予物质奖外, 在评职、分房、晋升等方面按相关规定予以奖励。

对参加获得校、县、市、国家级课题立项的教职工, 只要完成课题组长下达的任务, 经课题组长考核过关, 均可获得每期不少于100、150、200、400元的奖励。

奖励办法鼓舞人心,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全校教师兴起了总结经验的文风。2006—2007学年度, 共有20位教师在省级以上 (含省级) 发表论文38篇。获得各级论文奖63项 (其中省级一等奖8项) , 教师指导学生在报刊发表习作也蔚然成风, 共有20名学生在县、市、国家级刊物发表习作30余篇。

四、对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应大兴广开言路的学风

反思之二、应大兴“博客教研”之风

反思之三、应大兴朴实扎实的研究之风

上一篇:师生班级文化班级管理下一篇:课件制作的原则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