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战略

2024-08-04

中国海洋战略(精选十篇)

中国海洋战略 篇1

一、21世纪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战略意义

海洋战略是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保障国家海洋权益、统领国家海洋事务全局的总体方针和策略, 它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制定和实施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 既是顺应全球开发海洋大潮、建设海洋强国、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也是维护海洋权益、保卫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举措”。[1]

1. 海洋重要的政治意义

海洋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海域面积广阔, 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 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历史事实表明, 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与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民族独立及经济繁荣息息相关。海权与海洋权益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 各国都高度重视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峡、港湾的控制权, 如果哪些国家掌握了这些海洋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就会自然而然的提升了该国在世界上的政治话语权, 所以海洋地缘战略能够决定海洋国家的政治力量。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强国, 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制定科学的海洋战略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2. 海洋重要的经济意义

广阔的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目前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 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以上, 海洋运输量占全国对外贸易运输总量的90%;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 有15个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 经济社会活动十分活跃。”[2]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急剧增长。“2013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2005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达到3.1吨, 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9.6%。”[3]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 进口原油大部分来自中东, 需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的海洋运输通道来运输, 这一重要国际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

3. 海洋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 随着海洋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 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 日益影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的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 而且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 海洋对于国家的安全显得格外重要。从相当程度上来说, 100多年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频频从海路侵略、掠夺中国的历史。欲维护中华民族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抵御外敌的入侵、避免历史的重演, 要求我国必须打造一只强大的海军作为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增强国防实力、建设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捍卫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 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顺利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走上海洋强国的道路。

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发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我党海洋战略思想在党前几代领导集体海洋战略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总体来说, 十六大以来我党的海洋战略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以后三个阶段。

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思想

2002年11月, 中共十六大隆重召开。在大会报告中, 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重大战略。4个月后的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 “实施海洋开发”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几个月, 同样的表述先后在党和政府重要报告中出现, 国家最高决策层把海洋开发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3年5月, 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制订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 管辖海域广阔, 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加快发展海洋产业,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对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4]这一纲要也成为了我国首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从此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有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规划》确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海洋区域开发原则和海洋产业布局, 以及相关支持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措施。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有“护和开发海洋资源”的专门一个小节, 强调要“强化海洋意识, 维护海洋权益, 保护海洋生态, 开发海洋资源,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思想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召开。十七大报告对海洋开发战略做出了具体安排, 提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思想, 把海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六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第十七条写道:“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5]

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发展有了全面的理解和部署, 实现了重大战略思维的转变。2012年6月1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16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11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 希望两院院士积极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 对两院院士提出了几点希望, 内容包括“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 提高我国海洋经济水平, 保护海洋航运安全, 开发深海资源”。[6]

3.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十八大以后, 党的海洋战略思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做了“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十八大政治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概念的明确提出, 说明“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被纳入国家大战略中, 海洋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海洋强国战略”。中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在国防白皮书中得到了体现。“2013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首次设立‘维护海洋权益’专节。中国海上维权执法力量进行了整合, 并开始以中国海警的名义活跃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中国海军有针对性的海洋维权实战训练越来越多”。[7]

2014年3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 要坚持陆海统筹, 全面实施海洋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大力建设海洋强国。[8]这是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的概念, 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三、十六大以来我党海洋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1. 海洋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战略的内容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这一举措充分说明了海洋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随即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3年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我党的海洋战略思想, 党的海洋强国战略思想与时俱进, 海洋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地位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中国东海和南海领海争端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化认识海洋问题、思考海洋出路敲响了警钟。”[9]2013年7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专题, 这还是10余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共85次集体学习的首次, 体现了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高度重视。

2. 海洋战略注重全局的宏观规划及陆海统筹

十六大以来, 我党的海洋战略思想始终注重海洋战略全局的宏观规划, 力求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实施海洋事务的综合管理。

特别是“坚持陆海统筹”战略作为重要内容载入了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标志着党中央对海洋的认识及海洋战略思想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十八大以后, 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思想继续秉承战略全局的宏观规划和陆海统筹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正如学者刘中民所说, “平衡陆海两个发展方向始终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同时也要求国家决策者拥有高超的战略统筹智慧”[10]。

3. 海洋战略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和构建和谐海洋

目前中国海洋权益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 围绕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海洋通道安全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为此, 在海洋军事和安全保障、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比以前更为重要和紧迫。中国一贯主张维护海洋和平、倡导构建和谐海洋的思想。2009年在我国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和谐海洋”的倡议, 以共同维护海洋持久和平与安全。2014年6月, 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纪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20周年特别会议上, 中国代表王民表示,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倡导构建和维护和谐海洋秩序。[11]构建和谐海洋是我党海洋战略始终不渝的目标。

结论

十六大以来我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 适时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的道路, 需要全党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欲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 不仅要有政府宏观的海洋战略规划, 还要有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必须在广大群众中不断强化现代海洋意识, 大兴海洋文化, 拓宽、加深群众对海洋的全面理解, 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打牢思想根基。只有这样, 在党的海洋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

参考文献

[1]王历荣, 陈湘舸.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J].求索, 2007年, (7) :33-36.

[2]2014年能源进口创近十年新高对外依存度逼近60%.[EB/OL].http://www.gmw.cn/ny/2015-01/21/content_14590647.htm.

[3]宁吉.充分认识海洋的战略意义.[EB/OL].http://www.hprc.org.cn/gsyj/yjdt/zdgz/201011/t20101101_114626.html.

[4]国务院关于印发海洋经济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56.htm.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文)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10/28/content_21216295_4.htm.

[6]胡锦涛在中科院第16次、工程院第11次院士大会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2-06/11/content_2158332.htm.

[7]贾秀东.中国发出海洋维权最强音.[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8/04/c_125112395.htm.

[8]李克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40305/101618410928.shtml.

[9]郭玉华.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战略的历史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 2014年, (9) :19-22.

[10]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J].太平洋学报, 2013年, (8) :74-83.

当代中国的蓝色海洋战略 篇2

早在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文末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那时的我还不甚理解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意味着什么。直到后来高中,大学时期接触到的史料越来越多,才逐渐认识到大国崛起的步伐往往是从海洋之路上兴起的,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洋之路也是我们必须发展的道路。

历史之鉴,大国崛起从海洋之路开始

在央视大国崛起系列片中详细讲述了,对于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最先征服世界的居然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小国,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5月,经过四年的生死考验,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这也正是七十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国德威的地方。与郑和不同,葡萄牙人这次带来的不只是友好的问候,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传教和商贸,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恩里克王子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欧洲航海家几十年知识和勇气的积累开始转化为耀眼的财富。

大英帝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的霸权国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之后,英国相继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打败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取得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全世界大约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大国兴衰的历史证明,在海洋贸易日渐兴盛的世界里,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国家富强的道路。最开始的航海大发现主要是想通过开辟航运路线打通亚洲和欧洲的连接。陆地上的丝绸之路经过战乱繁多的中东地区,贸易往来经常中断。但是航海大发现除了开辟了新航道之外,更拉近了世界各地区人民的距离,使地球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整体。从此海上航运日益兴盛,给开辟航路的国家源源不断的带来黄金、香料、资源甚至人力。在今天的世界地理版图上,这种航海大发现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仍含清晰可见。葡萄牙语区除了传统的葡萄牙地区外,还在非洲的莫桑比克、安哥拉、几内亚比绍、赤道几内亚、佛得角,南美洲的巴西,亚洲的东帝汶等国家广泛使用。西班牙语是拉丁美洲第一语言。北美三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中有墨西哥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在新墨西哥州具有事实上的官方语言地位。中美洲除伯利兹外的所有国家都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南美除巴西、圭亚那和苏里南外的所有国家都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而英语更是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语言,在联合国,国际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组织和协会中广泛运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海洋之路是大国崛起必须要走的道路,中国要实现国家腾飞和民族崛起,只依靠陆地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重视海权,拓展海洋道路迫在眉睫。

海洋权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上说中国是一个并不重视海权的国家,我们的黄河文明发源于内陆,具有发达的农耕文明体系,稳固的封建社会制度延续了几千年。自从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之后,近代中国再也没有类似强有力的海外拓展运动。到了清朝时期甚至闭关锁国,主动切断了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因此对于海洋的利用和重视是显然不够的。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约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我国还拥有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3。海权紧密地联系着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安全。

在经济方面,海洋是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空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地球的陆地资源不断被消耗,因此海洋资源显得特别重要。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对海上通道有控制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潜力和势头强劲。中国也不例外,海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地位上升。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GDP 5%以上,海洋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还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进口的主要通道。我国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90%以上依赖海上运输。不论是传统的渔业资源,还是现代工业日益依赖的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海下能源资源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政治方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国家领土分为领陆、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3个部分。领水附随于领陆。海洋属于领海,坚决捍卫海权,是捍卫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体现。领土完整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维护正当的海洋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为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海洋战略,致力于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从而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军事安全方面,海权紧密地联系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只有捍卫我国合法的海权,才能保卫我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才能防御敌对国家从海上的打击和入侵;只有维护我国正当的海权才能营造和平、良好的地区海上安全秩序,如打击海上恐怖主义、海盗、走私和跨国犯罪等问题;才能维护我对外贸易海上航运通道、石油航线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

国家复杂现实环境下的海洋发展之路

我国处理与海洋周边国家的关系,遵循的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共同开发”的本意是搁置争议、缩小分歧、互利合作,从而取得双赢的举措。但是现在现实情况的发展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个原则。演变成我们国家搁置争议,别的国家共同开发。我国正面临严峻的海上挑战。

东海问题: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台海问题: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现实情况是美国在二战后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实施管辖,美军撤走后日本接管了这一区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挑战,对此问题我们唯有以事实和历史为依据,严格捍卫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其中牵扯到各方面政治力量的斡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虎视眈眈,以日本为首的国际势力浑水摸鱼,对此我们必须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争取和平统一的大业。我们爱好和平,但我们也绝不畏惧战争。台海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是重视海权的发展道路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南海问题:近代史上中国的南海九段线一直没有太大的争议,直到七八十年代后,南海地区探明了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南海各个国家分别开始占岛划地,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中国地图的右下角,都附有一个南海诸岛的小地图,这个被海洋工作者常常提起的“九段线”分布着南海周边国家争夺的岛屿和海域。南沙群岛陆地面积虽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个海域面积达八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现在南海各方面势力混杂,“九段线”名存实亡,好岛屿已被瓜分殆尽。在南沙群岛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9个,其中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占1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45个。

西太平洋与南印度洋的远洋局势:一直以来中国海洋力量担负的是防御性的任务,是一直不折不扣的近水海上力量。但是现代航运的发展急需一支可以投送到蓝色大洋的海上力量。着眼现在与未来,西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是国家海洋力量的重点发展方向。虽然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仔细观察世界版图可以发现,我国并不具有直接进入大洋的便捷通道。进入西太平洋我们要越过三大岛链的重重封锁,而这里早已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势力范围。进入南印度洋,我们需要穿越南海、马六甲海峡,这里分布着美国与印度的海洋力量。虽然发展远洋海上力量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我们却要清醒地认识到,近海浅滩只是眼下迫在眉睫的任务,更广阔的远海大洋才是发展海上道路的目的与意义。

个人情怀与国家道路的结合

作为一名材料人,投身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显得更加具体和现实。现代工业技术和国防力量的瓶颈中很多方面就是因为我们制备和利用先进材料的科技不够强大。

在军用技术领域,我们还有较多的科技瓶颈需要突破。比如最新进的四代战斗机歼—20,其上面运用的先进复合材料占整机比重的50%以上。机身表面涂装的隐身材料使战机可以躲过敌方雷达的探测,高强度金属材料的运用使机体力学性能和气动性能上升一个新的台阶,超音速巡航也不再是梦想。但是歼—20身上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自主研发的喷气发动机性能一直达不到要求,具体到材料设计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高温合金的研发没有达到要求。现代喷气发动机的推重比和燃油效率与发动机内部高温气体的温度有非常大的关系,简言之就是更高的燃烧温度可以获得更大的推重比和更高的燃油效率。这就需要超高温合金的开发。另一个方面是航母特种钢的开发和研制。航母甲板用钢具有极高的要求,耐受飞机高温尾气的侵蚀,耐受海水的高盐高碱腐蚀,耐受战机不断起飞降落的冲击,甚至要求具有一定的抗导弹轰击能力。能够满足这样的使用性能的特种钢技术现在只有日美欧等极少数国家,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多的路要走。

在民用技术方面,我们材料人也有很多的领域需要突破。中南大学的黄伯云教授研究的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成功应用于民航客机的制动系统,打破了欧美的垄断,并因此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进步一等奖。LNG(Liquefied Natural Gas)船是在零下163摄氏度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是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是一种“海上超级冷冻车”。LNG船的储罐是独立于船体的特殊构造。在该船舶的设计中,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能适应低温介质的材料,对易挥发或易燃物的处理。殷瓦钢是一种常用的低温防护材料,其开发利用和焊接问题都有较大的困难。总的来说,国内LNG船制造技术与韩日等先进LNG船制造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努力突破并掌握LNG船核心技术,才是在日益激烈的全球LNG船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的法宝。

总结

中国海洋战略应有新思维 篇3

海洋问题是事关中国能否强盛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尤其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的时候,来审视在海洋问题上遇到的各种技术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理论研讨和解决,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重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之外,今天我想特别强调海洋文化与海洋战略。海洋文化涉及国家与民族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以及对外关系原则。

对海洋文化的重视不仅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还体现在整个国家与民族对海洋权益、海洋诉求等迫切性的建立培养上。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中国的海洋文化,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海洋文化。这是事关全民族生存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大事,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什么样的海洋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海洋意识、海洋理念。有了这样的意识和理念就决定了你的行为模式,最后你的行为就决定了你的强弱成败。

曾经,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所乘海船已达到万吨之巨,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强盛的海洋实力,到鸦片战争时,中国在海洋上一败涂地。

读读马汉的《海权论》,再对比世界历史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明代郑和下西洋看似强盛的背后,其实整个国家和民族对海洋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认识。对海洋的探求并没有跟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很遗憾的是,正是这种缺乏对海洋重要性认识的文化,即使有远抵非洲强大的郑和下西洋船队也只能成为一个满足皇帝私欲的孤立事件。

从历史看,中国败从海上开始败。甚至在清末时期,国力如此贫弱,左宗棠在新疆抚敌平叛尚能取得胜绩,海上反倒被几艘英国过来的战舰打得落花流水。接下来中日甲午战争时,历史资料表明,当时北洋水师的军力配置并不差,但还是输给了日本。背后固然有体制、腐败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根源在于当时国家的决策层面和民众海洋意识不强,对海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因此,历史上种种教训表明:在海洋问题上必须重建我们的海洋文化,确立我们新的海洋战略。

我们固有的海洋文化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里?是对它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从经济到资源,再到立体型开发等这些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对海洋文化的认识没有到达一个战略高度,几千年来,中国人习惯了在陆地发展的小农意识所带来的陆境依赖占主导地位。我们从现在起,应该在学校和媒体上加强海洋领土意识和海洋主权意识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海洋文化观。

经济学家们曾经分析,在地图上北起漠河南至腾冲从北到南进行划线,中国70%的人口都集中在东部沿海。而国际上美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也是如此,70%的人口与经济布局都是在沿海。甚至日本这样一个岛国也是如此,地中海沿岸国家更是如此。

可以说,从过去到现在,从近代到现代,依托海洋所带来经济社会的重大布局是有内在规律可以遵循的。海洋的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要不要把它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的问题。假如说,我们失去海洋,中国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全球化的生产、进出口贸易等将是无法想象的。

再次,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海洋文化观念之后,就要建立正确的海洋战略思维。充分认识到海洋在资源配置功能上的重要性,发展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的紧迫性。

海洋最重要的战略性就是它的资源配置功能。正是因为有了海洋,没有的东西可以变有,有的东西可以拿出去和别人分享。反之,如果失去海洋,所有的资源配置都将大大提高经济的成本,缺乏竞争性。

正因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维护海洋主权的对外原则,确保海洋不被侵占、掠夺。

当下,南海局势进一步严峻。本次论坛的关键词是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我觉得文化强国要看你用什么文化,海洋强国要看你用什么战略。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但是在追求和平的手段和方法上也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文化。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正确的文化去对付现在在中国周边不讲道理、欺人太甚的那种行为。

在海洋争议问题上,过去我们一直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但是从逻辑上讲,如果不强调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被默认为主权存在争议。“共同开发”,本意是双方商量好再来开发,可是某种程度上,你开发你的,我开发我的,容易被误解为共同开发。

因此,应该提倡:“主权在我,协商开发”。这样就做到了既坚持原则,又有协商的余地。

在海上对外原则上,中国应该大力加强海监力量,着手成立具有海军实力的海岸警卫队。凡是进入我海域的,将其逼走、将其顶住,封锁其补给线,干扰其正常经济活动,报复其抓捕我渔民行为,同时武力保护我渔、油业活动。我们的方针应是:不求战,不畏战,有作为。

目前,维护海洋主权,决策层似乎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战争,要么让步求和。前者不符合战略,后者又如鲠在喉。其实我们完全有第三种选择:即强而不战,用军事行动阻止非法占有。他们有动作,我们就有反应,不轻易开战,但不畏战。我们不能依赖抗议,抗议是弱者对强者无奈的选择。我们要用警告行动证明:底线不能碰。

最后,我们呼吁全社会有一个正确的海洋文化、海洋理念;决策层有一个正确的海洋战略;同时,建议国家仿效美国、日本成立政府决策层面的海洋对策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该是跨国防、外交、情报、农业、渔业以及气象等多个部门。此外,亟须尽早建立专门研究海洋战略的研究机构。

(本文系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在2012年3月23日“中国(广东)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与《海洋社会学》首发论坛”作为协办方致辞基础上整理而成)

中国海洋战略 篇4

恪守职责、不辱使命, 坚持开展海洋发展战略研究

坚持不懈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重大问题研究。2008年, 中央赋予国家海洋局“加强海洋战略研究和对海洋事务的综合协调”的职责。作为国家海洋局直属的事业单位,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在海洋战略研究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紧密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形势需要, 战略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战略研究工作。2009年, 组织开展了“2010-2020年中国海洋战略研究”专项课题研究, 形成了《2010-2020年中国海洋战略研究——建设中等海洋强国》的研究报告;本课题以全面开展海洋强国建设为主线, 研究未来十年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指导原则、战略任务和重大战略举措。2010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做出了“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为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战略所在以往相关工作的基础上, 深化战略研究工作, 完成了《中国海洋发展战略路线图研究——2020-2050年》;报告针对海洋重点领域的重大问题, 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主线, 系统研究和分析了世情、国情与海情, 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和原则、战略目标和指标、战略领域和发展重点, 构想了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路线图, 提出了把海洋科技工程列入国家重大专项的建议。2011年12月20日, 战略所组织召开了“中国海洋发展战略高层论坛”, 来自全国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交部、国土部、中科院、海军和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学者, 围绕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展开讨论, 就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主要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狠抓专项课题和研究任务, 针对海洋热点问题开展对策研究。近年来, 战略所狠抓专项课题和研究任务, 特别是针对海洋热点问题重点开展对策研究。2011年, 针对国际国内的海洋形势和海洋热点问题, 及时完成向中央领导和中央领导机关上报的关于南海热点问题的战略、政策和对策措施等一系列建议报告, 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同时, 在国家海洋局党组和有关业务司的领导和指导下, 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中心, 举全所之力, 研究编制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十二五”规划;稳妥组织实施和推进一系列维护海洋权益的专项研究工作,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相关外交斗争中发挥了支撑作用。在服务海洋经济方面, 完成了908专项涉及海洋经济的“海水利用战略和政策研究”“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同时, 深化陆海统筹和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完成了“海陆统筹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报告。

清醒认识海洋事业发展形势,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清机遇与挑战, 加快研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研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提升海洋工作的影响和地位。当今国际海洋的发展处于竞争与合作并存时代, 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研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的过程中, 要认真做好理论与基础研究, 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和服务。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时代, 也是海洋世纪, 海洋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利用海洋通道进入全球经济体系, 海洋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空间。纵观世界发展史, 世界强国的崛起无一不始于海洋, 海洋是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走向海洋”的国家战略是当今海洋强国和地区走向成功的共同经验。

从地理位置看,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周边有多个海上强邻, 面临严峻的海洋安全挑战。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大国, 但所处的海洋地理条件相对不利, 发展空间有限, 需要关注世界海洋, 谋求全球海洋的支撑。从资源环境看, 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有三分之二是西部高原区域, 开发成本高, 生态环境脆弱, 高效国土面积较小, 国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海洋是富饶的资源宝库, 是人类可共享的区域和财富,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陆海兼备的大国, 理应分享较多的海洋利益, 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海洋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当前, 国家正在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 沿海地区步入新型工业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海洋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非常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海洋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这是顺应新的形势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专章列入, 突出强调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 从战略高度对“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 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力做好海洋工作必须牢牢遵循的指导方针, 对我国未来拓展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海洋历来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走向海洋, 大力开发和利用海洋已成为普遍共识。当今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许多沿海国家把海洋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陆续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和政策。近年来, 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战略争夺不断加剧:2007年, 越南公布国家海洋战略, 内容涵盖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防卫和海洋政治等诸多方面;同年, 日本国会众、参两院审议通过了“海洋基本法”;2009年11月, 英国批准颁布了“英国海洋法”;2010年7月19日, 美国总统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强美国海洋工作的最终建议”。由此看出, 各国在把本国主权管辖海域作为“蓝色国土”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和大洋的勘探开发, 向富饶的海洋索取陆地衰竭和缺乏的战略资源, 争夺在海洋上的有利态势和战略利益。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是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最重要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全球海洋领域有广泛的战略利益, 同时也还面临着各类严竣的海洋安全威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亟须研究制定一个通盘考虑、贯彻始终、适应国情的海洋发展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 只有走向海洋、成为海洋强国, 才有可能分享海洋利益、实现民族复兴。

我们要从国家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海洋的重要性, 认清海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建立新的海洋发展观, 研究解决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和政策性的海洋问题。在此基础上, 研究拟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动员全国力量, 全面开展海洋强国建设, 使中国成为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力量强大的海洋强国, 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 实现以海富国、以海强国, 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认真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为海洋事业发展做好支撑与服务

作为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的科研单位, 战略所2012年的工作仍然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中对海洋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大局, 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工作会议精神, 切实加大推动重点工作开展力度,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继续深化细化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在2011年工作的基础上, 持续开展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在中国海洋发展战略“路线图”报告的基础上, 开展专题化、精细化研究, 为国家制订海洋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是加强开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研究。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跟踪研究, 发挥决策咨询和服务的重要作用, 认真组织实施各项维权专项的研究工作, 及时提交维权和外交斗争需要的成果, 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法律武器。

三是认真做好海洋立法的研究支撑工作。继续做好“大洋资源勘探开发立法”等立法研究工作, 做好相关专题的研究, 为启动国家立法程序打下扎实的基础, 提供坚实的支撑。

四是继续开展“海洋专题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围绕年度出现的海洋热点问题, 2012年继续跟踪和开展海洋领域重大和紧迫问题的“海洋专题研究”工作, 为国家海洋局党组和中央决策海洋领域重大和紧迫问题提供参考。

中国海洋战略 篇5

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起,海权就与强国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再也看不到成吉思汗时代仅仅凭借陆地单元力量问鼎世界权力颠峰的壮举。现代战争已经从以前的陆地单一的平面战场转化为海、陆、空、电、天五维一体的立体战争。空、电两维战场属于人类的概念战场。现有的科技条件下,空、电两维中并没有太多人类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天这一维中存在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人类希望加以利用却碍于技术手段的不足而无法进行大规模利用。对比海、天两维,海的利用难度要远远低于天。现在谈航天时代完全到来还太早。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对于陆地的利用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海洋开发则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人类对于海洋的开发还集中于沿海大陆架范畴内的少量资源。处于深海中的大量资源仍然有待开发。对比开发难度与开发成本,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争夺的重点仍然是陆地与海洋而不是外太空。

世界范围内的海洋霸主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将是美国。美国海军的强大绝对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一个问题,而涉及到了综合国力、科学技术、国家目的、地缘政治等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即便在未来某一个时刻,中国拥有了比美国更为庞大的经济规模,那也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按照自己单方面的意愿不顾客观条件去建立一支匹敌甚至超越美国的海军力量。加入了“有所作为”方针的中国国家政策中仍然没有删除“韬光养晦”。中国仍然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因素将在很长时间内制约中国主动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经济上的差距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体经济规模上,中美之间的差距还很大。美国高盛公司预测,按照美元汇率,中国的经济体规模达到美国的水平将在2039 年。按照购买力来计算,中国要实现对于美国的超越也还需要若干年。中美经济最大的差距还不在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水平的差距才是中美经济差距的最关键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等东部城市的经济水平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保障海外利益的同时,照顾到中国经济水平较落后区域及人群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问题。

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仍然是很明显的。近些年来,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效应随之显现。以168舰和170舰为代表的新一代海军主战装备的背后是海军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看到希望的同时,认清差距同样重要。美国的新一代航空母舰CV-21与新一代驱逐舰DD(X)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美技术差距缩小也意味着追赶难度的进一步加大。技术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还任重道远。在技术差距仍然比较大的条件下,强行进行全面的海洋军备竞赛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恰恰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美国所面临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美国的陆地邻国只有加拿大与墨西哥。这两个国家在人口和资源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其挑战美国的可能性。同时,美国的周边地区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海洋上对美国形成挑战。中国所面临的周边情况则完全不一样。由于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原因,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潜在的冲突与矛盾,不得不从攻守两个方面来考虑国家军事力量的建设。美国在这方面则简单得多,其国家军事力量已经形成了以攻代守的完整体系。

海外利益是海洋建设的原始驱动力量。美国的海外利益在其国家利益中所占的比重和绝对值都还远远高于中国。中国的海外利益还在增长中,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比值还需要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在国内经济建设不充分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额度并不特别大。陆地上与资源富集地的距离比较近也不免加深中国的惰性。

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海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目的是有限的。有限目的下的海洋战略应该与国家目的相适应。将海权的建设纳入国际关系的体系中来考虑正是为了有目的地建设海权。历史上的德国与苏联海权建设目的和国际关系体系的脱离是其国家崛起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海权建设将英国推向了对立面却并没有依靠强大的海洋力量获得足够的利益。苏联的海权建设则更是因为地理因素的不利加之缺乏足够的海外利益支撑而功亏一篑。

国力的上升改变了中国的竞争对手。美国将中国定位于利益攸关方。其实美国何尝不也是中国

的利益攸关方。作为唯一可能在常规条件下动摇中国整体实力结构的国家,将对美摆在中国对外关系的最重要位置无可厚非。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实力存在。美国的存在是现有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确立有限海权目标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则是中国自身的种种不足。

中国海权的有限目的应该有个明确的定位。很多人对于中国的海权的目的很朦胧,更没有时间段的规划。太平洋与印度洋对于中国都很重要,重要性却有所不同。如果说印度洋是一根重要的支血管,那么就可以认为太平洋是心血管。孰重孰轻不言自明。至于太平洋地区,则以西太平洋地区为国家利益之根本。一方面,西太平洋是我国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屏障,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密集海域之一。包括日本、韩国与美国等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较大分量的国家都有主要航道经过西太平洋。从地理距离上来看,西太平洋也远比印度洋更适合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显然更能够接受一个称雄西太平洋的中国。西太平洋还不能让中国的锋芒逼到美国身边。

太平洋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协调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关系是必要的。印度洋沿岸只有印度具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可以说,印度洋于印度就相当于西太平洋之于中国。印度这个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会是中国的主要威胁。其外在原因在于实力流的漂移阶段目的地在中国,其内在原因在于印度自身的种姓制度等等不合理的因素。欧洲衰落的背后是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个核心去掉一个,实力中心一方面向欧洲回转,另一方面也向中国漂移。无论实力的转移方向如何,印度都将不是直接的接受者。印度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庞大的人口规模加之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实力的新一个的转移让印度越来越接近其世界大国的目标。印度也非常重视海洋方向的发展,希望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人的印度洋。印度未来必然会与印度洋较为强大的区外海军力量存在冲突。很显然,现在在印度洋地区能够对印度形成足够威胁的海洋力量便只有美国海军。

其实,印度与中国的矛盾也并非决定性的。中国和印度的陆地冲突规模并不会太大。喜马拉雅山系的阻隔是技术短期内不可克服的障碍。当年中国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主动撤退与喜马拉雅山系对于后勤保障所带来巨大阻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中国在陆地上的实力向外扩展还有比较大的空间的话,那么印度明显处于一个陆地机会不大的状态。在整体经济水平和人均经济水平都不如中国的情况下,印度海军已经在朝着拥有三条航空母舰的目标前进。即便印度的海军技术水平不高,在规模效应之下,未来也将对美国在印度洋的海军存在形成威胁。美国现在的确希望挑动印度加入其对中国的围堵。未来事态如何发展,得看中、美、印三方互动的结果,尤其是看中国未来的方向。印度在快速发展,海洋对于印度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同样对于自身的印度洋航线尤其重视。大西洋上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海洋权益形成足够的威胁。欧洲一体化路还长,其军事力量离整合在一起也还很遥远。印度洋的安全就成为波斯湾到美国航线是否畅通的关键。一支能够对于美国最关键的航线形成致命威胁的海洋力量必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致命的影响。美国人不会拱手让出自己的利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为了保障自身在波斯湾地区的利益曾经两次对伊拉克用兵。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用兵之后,现在都没有从伊拉克脱身。其间冒了巨大风险。由此可以肯定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巨大利益存在。

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确是可以保障中国的海洋航道。可是,在不适合的时机进入印度洋未必与整体国家目的相适应。太阳王路易十四就是败在这个问题上。当年的法国与荷兰、英国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英国还是荷兰,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与法国都有不小的差距。法国人能够从本土获得足够的利益,因此其海外利益存在远远不如英国与荷兰。海外利益方面的差距又直接作用于海洋文化。路易十四为了实现自己的霸权,同时发展陆军与海军。的确,法国的舰队足够庞大和先进。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人没有足够优秀的水手和后备力量。路易十四的行为直接让英国和荷兰两个敌对的势力出现结为盟友的极大可能性。原本同为海洋国家的英国与荷兰应该是对手的。可见,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一支强大的海洋力量都可以带来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实现与英国海军相似的水平并非是在直面英国的较量中。《华盛顿海军条约》中,美国实现了与英国相同条约吨

位的目标。这一目标实现的背景是英国在 本利用海洋的手段之能力。日本的存在也是中国加强在西太平洋军事力量的手段。反而是在印度洋,中国缺乏足够的理由。无变则难进,不必强求。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和资源背景,相信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都不希望给中国一个进入印度洋的借口。

中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在海洋 篇6

海洋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海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1世纪可谓是人类“耕海牧洋”的时代。目前中国12个沿海省份,陆地面积占全国的14%,人口集中了全国的41%,工农业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实现了年均22.2%的增长率,但目前海洋经济总值在全国GDP中只占3.4%,低于目前世界4%的水平,与西方海洋强国的差距则更大。

中国“外向型经济”高度依赖海洋。以石油为例,中国石油高度依赖进口。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以上,2030年将激增到80%以上。而中国进口石油的90%依靠海运;从生产资料和产品来讲,中国40%的生产资料来自海外、65%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而中国经过海洋走向全球的贸易往来占中国经贸总量的90%左右,其中,通过南海—印度洋走向中东、非洲、欧洲的占56%,通过太平洋走向南、北美洲的占31%。

海洋给中国经济发展和崛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南海为例:国际能源组织认为南海有大量的油气资源,相当于第二个波斯湾,保守估计大致有230亿~300亿吨,可燃冰预计达到500亿~70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开采上百年。而中国海域蕴藏的其它资源,更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

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正阔步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也正面临着主要来自海上的严重威胁,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必须从战略上重点对待和解决。

美国自从2009年正式吹响了重返亚洲的号角后,不断非难与挑战中国。它无理指责中国南海主权缺乏国际法依据,支持菲律宾就南海问题提起所谓仲裁,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袒护与中国有海洋争端的国家,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频繁在中国家门口举行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在亚洲加强军队及武器装备部署,多次把军舰、飞机开进中国南海,等等。凡此种种,严重威胁着中国的海洋安全。

日本与中国有东海划界争端,主张中间线划界,企图将东海一半归入其版图,并加剧争夺我钓鱼岛的动作,不断进行针对我钓鱼岛的夺岛演习。它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加紧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修改并实行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对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权益构成了严重的直接威胁。

越南与菲律宾在南海频频侵害中国海洋主权和权益。越南声称南海的西沙群岛及海域都是属于它的领土,还在南沙非法占领了中国29个岛礁。菲律宾占了中国南沙9个岛礁,并就中国南海海域及岛屿主权问题要求联合国仲裁法庭作出仲裁,企图永久占有中国的海洋岛屿。越南、菲律宾等还在南海与其他国家联合钻探了1500多口油气井,其中300多口在中国的南海九段线内,中国平均每年约有5000万吨油当量的油气资源被掠夺。

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印度开始实施“东进战略”,一方面宣扬“中国威胁论”,针对中国大力发展军事能力,从美国和俄罗斯大力引进先进武器;一方面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同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合作,并与越南联合在南海勘探石油资源,极力插手中国的南海事务。

中国必须改变不利的海洋环境

中国应在海洋环境方面趋利避害,寻求改变。

中国海洋环境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海域面临三大岛链封锁。这不仅是天然的地理障碍,更是地缘政治障碍和军事枷锁,迫使中国要发展经济和军事上能维护自身的海洋安全与权益,必须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并至少要走向第二岛链。但现在美国正在收紧这根锁链,策动印度和日本对中国进行东西战略夹击、澳大利亚和越南配合。其次,中国海域是有海无洋。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但如果按照可管辖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来看,世界沿海国家平均数是0.94,中国仅为0.3,不及平均数的1/3,况且还有约一半的主张管辖海域存在争议。这迫使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维护好有限的管辖海域,然后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及大西洋、北冰洋拓展利益。第三,中国有海而无纵深。中国近海是一个南北跨越38个纬度的狭长海域,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只能算是中国大陆的一条“护城河”。黄海和东海东西向最宽处不到400海里,历史上外敌从海上入侵中国,稍有动作即可直逼国门。南海总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南北长3100多公里,东西宽2200多公里,约200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的南海九段线内,算是有较大的战略纵深,是中国海洋方向突围的最主要的方向。尤其是南沙群岛与多国存在争端,如果中国守住了南沙,相当于守住了国家的南大门,不但增加了1000多公里的战略纵深,而且向东可以进入太平洋,向西可以进入印度洋。

中国既有陆海两利,同时也有陆海难以兼顾的问题。《岛屿战争论》指出:“战略上的重点就是要基于国家利益所在。”既然海洋有中国巨大的国家利益,面临的安全威胁又主要来自海洋,那么,中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必然是海洋。这是时代所决定的,也是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责任编辑 王浩钟)

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战略 篇7

关键词:海洋,产业,战略

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世纪, 海洋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空间。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 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 其中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探索、争夺的焦点仍是太空和海洋。人口趋海的趋势将加速, 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资源消耗型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

为实现21世纪海洋发展目标, 建设第五大海洋强国, 韩国提出了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大基本目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经济的比重, 从1998年占GDP的7.0%提高到2030年的11.3%。三大基本目标如下。

第一, 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为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 实现海岸带综合管理计划。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将全国的海岸带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空间, 近岸水质从二级或三级改善为一级或二级, 从而改善海岸带人居环境, 使海岸带居住人口从2000年占全国人口中的33.5%增加到2030年的40.6%。

第二, 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 将海运、港口、造船和水产等传统海洋产业提升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 谋求到2010年实现第五大海洋强国的目标。将1998年相当于发达国家43%左右的海洋科学水平在2010年提高到80%, 在2030年达到100%的水平, 与发达国家同步。引导和培育海洋和水产风险型创新企业、海洋旅游及海洋和水产信息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为在2010年前培育出500家海洋和水产风险创新企业建立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体系。

第三, 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了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将水产品中养殖业产量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34%提高到2030年的45%;启动开发大洋矿产资源, 到2010年达到年300万t的商业生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工程的新物质, 到2010年创出年2万亿韩元以上的海洋产值;到2010年推出年发电87万kW·h规模的无公害海洋能源开发。

1 培育风险型海洋创新企业

随着对海洋、水产资源利用的大力需求, 为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从2000年开始, 韩国政府开始对中小企业进行系统的风险基金支持。目的是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及创新的支持, 为海洋产业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支持先进的海洋技术, 达到高附加值的科技产业化, 培育新型海洋产业。

海洋水产部是培育风险型海洋创新企业的计划主体, 委托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管理计划, 其支持的重要领域有以下几方面。

1.1 海洋生命工程领域

应用生物学体系、遗传基因或相关领域的技术, 开发包括鱼病治疗药物、海洋生物新功能物质、海洋微生物利用技术和海洋生物遗传基因 (DNA) 分析及工程开发等。

1.2 水产 (包括海洋生物资源) 领域

渔业、捕捞、运输业及水产品加工相关联的技术领域。包括海洋牧场技术开发、水产品流通、渔具与捕捞方法、水产品加工及装备开发、尖端养殖装备开发、资源恢复技术和天然及复合饲料开发等。

1.3 海运 (包括造船) 和港口建设领域

与海运、船舶建造和港口建设相关联的技术领域。包括港口自动化、物流系统、海运自动化、电子商务、港口设施和船舶设计、船舶器材和海洋建筑物改善技术等。

1.4 海洋环境领域

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遏止和消除污染对人与自然环境的损害, 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及促使环境恢复等环境保护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包括海洋环境GIS开发和水质净化等海洋环境装备开发技术、赤潮预防及防治技术、海洋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滩涂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技术等。

1.5 海洋调查及海洋非生物资源领域

为探明海洋自然现象, 以海底、上层水域及临近大气层为对象的调查或探查技术。包括矿物、能源和空间资源等海洋非生物资源探查利用技术、海底地形调查技术、海洋观测仪器、深层水开发、海洋能源利用和海洋采矿技术等。

1.6 海洋文化和旅游休闲领域

为海洋旅游、运输、住宿、饮食、运动、娱乐和休闲, 提供承包或与其他旅游设施相关联的技术。包括海洋休闲装备开发、观赏用水草植物的开发、海洋游艇基地、垂钓用品和海洋游嬉等产品的开发。

计划的实施程序是:广告宣传→选定支持项目→接受项目建议书→评价委员会进行技术及项目评价→确定支持项目→签署技术开发项目协议→支付技术开发资金→技术开发→进度管理及年度评价→技术开发完成后报告结果 (1个月内) →最终评价→主管企业缴纳技术费用及成果报告。

对风险型海洋创新企业技术开发支持的期限是2年, 项目费的75%, 最多20亿韩元用于支持技术开发。主管部门项目费的25%以上要用现金或设备等支持, 现金占项目费的10%以上。

2 振兴海洋旅游业

2.1 海洋旅游业推进战略

海洋水产部的海洋旅游工作过去是部内室、局与所承担, 分别推进, 未指定主管部门。缺乏与文化旅游部之间的协商和部内室、局间的协调, 推进体制没有理顺。为了明确和协调部内海洋旅游工作的体制, 海洋政策局被指定为海洋旅游工作的主管部门;为了检查海洋旅游方案的推进情况及提出新课题, 探索海洋旅游领域长期发展方向, 组成了以室、局海洋旅游负责人参加的海洋旅游领导小组, 设立了16个项目 (表1) 。

如上所述, 在已有的组织框架内, 调整了海洋旅游工作推进体系。从长远看, 随着国立海洋博物馆的成立和海洋资源开发等工作的增加, 有必要另行组织包括海洋文化在内的海洋文化管理部门。

2.2 振兴海洋旅游

2000年完成了海洋旅游中长期计划, 以此为中心, 探索今后海洋旅游的政策方向。以海洋旅游方案中所选定的12个重点推进课题和长期推进课题为中心, 推进着海洋旅游工作。

海洋水产部推进的海洋旅游工作如下。

2001年, 制订海水浴场管理指南并下达到各地方自治团体, 其内容主要有:避暑秩序及安全、清洁的保持、海边沙场及松林保护等。通过对海水浴场管理情况的调查, 制订综合改善环境计划, 并制订出项目可行性及环境改善优先顺序年度方案。

突出海洋文化和地区特色来打造旅游名胜。海洋水产部管理的全国49个有人职守灯塔中, 有20处 (陆地12处, 岛屿8处) 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 且周边环境秀丽, 并配有望台、宣传馆、小公园和室外卫生间等设施。2000年6月首次开放10处灯塔设施。2001年有251万余人访问了灯塔, 并有3 000余人利用了灯塔开放宿舍, 均反响较好。完成了韩国唯一灯塔博物馆——浦项灯塔博物馆 (虎尾串) 的扩建。

推动以韩国为中心的东北亚海上旅游航线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 但是实际旅游需求和基础设施很薄弱。釜山多大蒲港和东海港分别承担着临时旅客码头, 釜山东三洞填海地和济洲港等制订了邮轮专用码头建设计划, 但是配套设施不完善, 需要积极扩建。

以帆船、水上冲浪和水上快艇等为主要项目的海洋体育运动, 以海洋少年团联盟为主管, 努力扩大海洋体育、娱乐活动。

此外打造群山港、统营港、长航港的亲水空间, 在釜山港、仁川港区进行打造亲水公园的计划, 努力将港湾打造为市民娱乐空间, 让市民对港口的亲近度有所提高。

2.3 海洋旅游的法规制定

过去海洋旅游业是没有法律支持的。制定的海洋水产发展基本法包含了关于海洋旅游的条款, 作为海洋开发法的替代立法。这为制定和实施振兴海洋旅游 (包括海洋休闲、体育和渔村旅游) 政策打下了法律基础。

海洋水产发展基本法于2002年国会通过。海洋水产发展基本法中有关海洋旅游的条款如下。

第28条 (海洋旅游的振兴) ① 政府要为国民的健康、疗养及休闲生活, 为在海洋中振兴旅游活动及休闲、体育 (以下此条款中称“海洋旅游”) 制定必要的政策并实行之。② 为振兴海洋旅游, 根据总统决定, 海洋水产部部长可将海中景色美丽而生态保护好的海域指定为海上景观地区。如果要指定为海上景观地区的海域属于自然公园法第2条第1号规定的自然公园时, 应事先与环境部进行协商。③ 为提高国民的健康生活情趣、扩大城市与渔村之间的交流及增加渔村收入, 海洋水产部部长应制定并实施特色渔村旅游开发政策。④ 国家依据第3项规定, 为进行特色渔村旅游开发, 必要时可设置文化设施或举办地区文化活动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启动韩国海洋教育基金项目

3.1 背景和目的

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 (Knowledge-based Society) , 国家竞争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发挥、使用、管理这些知识、技术的水平。韩国的海洋科学技术水平仅是发达国家的40%~50%, 为了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需要扩大海洋科学技术的投资与高级人才的培养。采取综合、系统措施, 为海洋领域培养专门人才, 提高海洋科学技术竞争实力。

3.2 分类

韩国海洋教育研究基金项目 (Korea Sea Grant Program) 于2000年设立, 是以支持大学和海洋专家们的优秀思想及研究课题、提高整个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培养海洋和水产专门人才为目的。这个项目基本仿照了美国的国家海洋教育研究基金项目 (National Sea Grant Program) , 作为系统推进海洋开发基本计划——韩国海洋21世纪 (OK21) 的政策手段而实施的。计划的目标是, 通过教育训练培养专门人才, 实施对海洋和沿岸资源的研究与调查、达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 为提高海洋科学技术力量、突破性地提高大学的研究、创新能力。

该项目分为研究开发支持和专门人才培养。初期以研究开发项目为主加以推进。研究开发计划分为, 海洋和沿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的国家战略课题研究。以所在大学为中心, 对提高国民生活及地区经济发展有贡献的地区课题研究给予支持。

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先进、高科技海洋产业的专门人才的计划, 包括聘用临时研究员、博士后海外研修等。但是考虑到预算规模等因素2003年后, 阶段性地推进人才培养计划。

3.3 支持成果

选定并支持了釜庆大学、群山大学和济州大学等12所大学、平均每年支持30个研究课题、100余人次教授和研究生。

到2015年将投入3 837亿韩元。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建设浮动式海上产业基地, 海洋生物遗传资源技术开发、海洋生态公园技术开发和海底水资源开发等。2008年4月确定资金的来源, 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韩国海洋水产部 (表2) 。

为把韩国釜山打造成东北亚海洋科技城, 2012年将把与海洋和水产研究有关的4个国家海洋研究单位将搬迁至釜山, 韩国釜山以此为契机, 计划把釜山建设成为东北亚海洋科学技术中心。2006年、2009年韩国釜山发展研究院和韩国行政部的有关人士几次到中国青岛和日本进行了考察、调研。

韩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4.4万km2, 是韩国陆地面积的4.5倍。韩国位于未来世界经济成长轴东北亚地区的中心点上, 在中国、日本、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围绕的区域内, 可起到人流、物流、资本和技术等流通的枢纽功能, 高附加值物流产业及观光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分析 篇8

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先进性的勘查与开采技术

通过对现阶段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现状的有效分析, 了解到由于受到国家实力、人为素质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勘查与开采技术相对落后, 致使油气资源开采质量与效率不高。我国地产丰富, 海域面积相对较广, 在管辖范围内的海域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 为油气开采提供优质的开采平台[1]。但是, 尤其勘查与开采技术不过关, 是制约油气资源开采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相对落后, 科学技术含量低, 缺乏先进的海洋勘查设备与探测设备, 制约着油气开采的质量, 是当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社会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过大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使得各个领域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 油气资源常常是供不应求, 由于技术的约束, 导致油气开采效率不高, 开采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能源紧张的状态始终未得到有效的缓解。为了维持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 我国不得不采取能源进口措施, 2012年, 我国进口原油达到约2.8亿吨, 越来越依赖于石油进口方式, 致使资金费用大量流失海外, 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性。来自国土资源局的消息, 中国的陆海天然气沉积量为600万km2, 但是三大石油公司在相关数据登记时, 其所登记的数据为435km[2]真实的开采情况要远远低于登记的数据, 使得天然气开采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1.3 油气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恶劣

海洋油气资源开采工作的开展, 除了注重能源结构、经济效益、开采质量等诸多问题外, 生态问题也是一项严峻的问题。然而, 从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现状来看, 石油资源开采的力度越大, 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例如, 在石油开采中, 发生原油泄漏的现象, 石油资源浪费的同时, 海洋环境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 一旦出现原油泄漏现象, 海洋内部的水生动植物会呈现大批量的死亡, 珍稀物种面临着的灭绝的可能性, 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 不可为了油气开采而牺牲海洋环境, 得不偿失, 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缓解当前的海洋环境问题。

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性措施

2.1 制定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 在未来的开展力度在不断增大, 应从长远的角度予以考量, 制定更具规范性战略性目标, 为后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性目标, 应积极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强化对国家石油安全的保护, 强化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资源开发, 实现勘探技术的高效应用, 选择更具我国特色的油田开发方式, 进而达到油田安全、高效开发的目的, 对于我国的油气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南海为例, 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 应根据南海的实际特点, 构建水深300-3000m的深水油气自主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和模式[3]进而形成初步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系列和装备, 为南海区域油气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2 注重勘查与开采技术的不断开发

面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 技术元素占据很大比重, 成为制约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 应强化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优化, 优化海底勘查技术与探测技术, 可将现代化的科技元素与信息技术应用其中, 实现技术的不断改造, 制定更具战略性的措施, 为新时期资源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对油气化探分析技术进行完善, 提高其探测的精确度与分析的准确性, 及时运用更为先进的尤其开采设备, 以提高资源开发水平, 进而提高油气资源开发效率。

在含水油田开采方面, 应充分了解含水油田的油量分布情况、开发的潜力值等, 对整个油田的开采价值予以评估[4]及时对油量、储存位置、油层点等内容予以掌握, 是开采技术开展的重要前提。

在海洋油气的深水开采技术方面, 深水技术开采一直是石油开采领域的重要难题, 技术的要求高, 关键技术仅仅存在悉数的几个国家手中, 我国需要引进先进的深水开采技术, 结合我国的实际海域运行情况进行设计, 及时克服以往开采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在中国, 油气资源的开采, 应根据我国的海域地理位置、原油性质等情况予以考量, 勘探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资源, 实现深水探测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完善, 对于我国油气资源勘探领域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2.3 做好油气开采的环境保护工作

环保是世界发展的重要主题, 通过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努力来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地球, 强化对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不应只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问题, 是当前海洋油气开采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油气开采的环保工作是必然需求, 在运用开采技术时必须将环保问题考虑其中, 尤其是禁止原油泄漏现象, 做好原油开采的技术防护, 以保护海洋内的水生动植物。海洋油气开采技术的开展, 本身就会对海洋环境构成威胁, 扰乱正常的海洋系统, 对于水生动植物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灾难, 若再泄露原油, 会导致大量的生物中毒死亡, 甚至一些珍贵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境况。因此, 开采队必须具备高度的环保意识, 在开采时不要仅仅关注石油开采量, 还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建立专门的环保小组, 就整个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予以监督, 并做好足够的环保措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 了解到在油气资源开发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资源开发技术缺乏先进性, 能源需求量大, 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为满足社会的需求, 加强对海洋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关键, 应大力创新与研发先进的油气资源勘查技术、开采技术等, 进而获取高质量、大量的油气资源,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条件, 是丰富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荷霞, 刘永学, 李满春, 等.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评价[J].资源科学, 2013, 11:2142-2150.

[2]刘慧, 高新伟.国家能源安全视角下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理论探讨, 2015, 6:103-106.

[3]张玲玲, 郭佩芳.再议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J].价值工程, 2012, 22:88-89.

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9

1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的关系

海洋文化是缘于海洋或与海洋有关的文化, 是人类在认识与利用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内陆文化的一种文化体系, 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元性、兼容性、冒险性和神秘性等特点。

文化产业是通过规模化、商品化和科技化等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与“文化事业”相比, 文化产业更注重文化的经济功能和产业性质。

海洋文化产业是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原料, 进行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市场销售, 从消费者手中获取收益的一种新兴行业, 是文化产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 其外延涵盖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发明、商业流通与社会生活, 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形成海洋文化产业的本源和基石。海洋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 其内涵是现代生活方式、民主理念与自由思想, 是一种宛如大海的精神力量或精神生产力, 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历史积淀的时代硕果、是海洋文化传承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基础, 对海洋文化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海洋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而且对海洋文化的内容、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是先进海洋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有力支撑。

2 沿海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经验借鉴

2.1 深圳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深圳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早、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以下经验十分值得借鉴:一是强调市场调节机制, 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充分调动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的积极性。二是研究出台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2020) 》和《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 推动了包括海洋文化产业在内的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多渠道增加文化产业投入, 充分利用海外资金建设文化设施。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 (2009年扶持文化企业86家、资助7 800多万元) , 效果显著, 使文化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四是致力于在高科技土壤上探索“文化+科技”的新路径。“文化+科技”发展模式的完美结合, 成就了深圳文化产业的辉煌[1]。例如, 腾讯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稳居全国互联网行业之首, 进入全球互联网行业三甲之列。五是办好“文博会”, 努力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第五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观众达351.75万人次, 比上届增加83万人次, 海外专业观众超过1.5万人, 比上届增加3 000人, 总成交额达880.69亿元, 比上届增加175.3亿元, 增幅达25.4%, 其中超亿元项目103个。第六届深圳文博会规格更高、国际化更强、效益更好。六是不断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海洋文化产业门类齐全。投资建设深圳海洋文化艺术产业园等一批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加强海洋文化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 培育多门类、多层次的海洋文化市场, 加快了与海洋文化有关的文化娱乐业、演出经营业、电影和音像制品业、广播电视业、培训业、民俗和庙会等各类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2.2 舟山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

浙江舟山是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 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户共3 621个, 从业人数2.51万人, 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4.0%。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为37.81亿元, 年增15.13亿元, 增长率为12.4%。舟山的主要做法是:①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② 出台扶持海洋文化产业优惠政策;③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让民营经济成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主力军;④ 努力打造舟山海洋文化产业精品;⑤ 生产一批具有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⑥ 大力培养和引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紧缺人才[2]。

2.3 连云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

连云港市面向海洋, 有效吸纳融合和贯通各类海洋文化因子;凸显特色, 大胆创新海洋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突出重点, 扎实推进富有连云港特色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其基本思路是:① 始终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开放式互动发展;② 营造城市海洋文化标志系统;③ 加快推进彰显海洋文化特点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④ 打造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⑤ 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产业;⑥ 推进海洋文化研究和国际交流;⑦ 加强海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3]。

3 青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为实现海洋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而配置和使用各类海洋文化资源的基本思路与决策;是全面提升青岛核心竞争力, 带动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殷庆威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兴文战略、科技强文战略、品牌文化提升战略、精品拉动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国际对接战略等七大战略”[4]。笔者提出了以下“立足青岛海洋文化和齐鲁文化实际, 以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为双翼, 以企业文化、大众文化为体魄, 以各项文化产业成要素为羽毛, 以世界文化潮流和打造知名品牌为龙头, 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全面发展青岛海洋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

3.1 立足青岛海洋文化和齐鲁文化实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灵魂和品格, 积淀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海洋文化创作与发展的基础, 是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关键[5]。发展青岛海洋文化产业, 首先要提高岛城公民的海洋意识。

在考虑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 一定要立足青岛海洋文化实际。青岛是中华远古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7 000年前, 东夷先民就创造发明了原始的航海和造船技术。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实施富民强国山海资源开发战略, 成为“海王之国”。青岛是我国的海洋科技中心, 这里聚集着知名的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海洋教育和科研机构, 聚集着一大批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人才, 这是青岛的优势。青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景观、海洋资源和海洋文化遗产, 海洋文化产业将成为青岛的主导产业之一。只要不断弘扬发展海洋文化, 青岛的海洋文化产业一定会以更大的规模和气魄, 驶向海洋, 走向世界。

在考虑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同时, 一定要考虑齐鲁文化。因为齐鲁文化是青岛的传统文化, 已深深融入人民血液之中, 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 与齐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立足齐鲁文化, 努力实现齐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有机融合, 让海洋文化产业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3.2 以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为双翼

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更需要借助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这双有力的翅膀。先进文化与市场经济是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 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富含着对先进文化的需要。先进文化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市场经济这个杠杆, 因此, 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把文化推向市场。海洋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市场经济,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个杠杆。

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市场调节作用是巨大的, 但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政干预也决不可忽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政府不仅要研究制定海洋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规划, 还应该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 督促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总之, 只有插上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这双有力的翅膀, 才能使青岛的海洋文化产业飞得更高, 飞得更远。

3.3 以企业文化、大众文化为体魄

文化建设为了人民群众, 文化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海洋文化产业不是孤立的, 而是融合于企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各类文化之中, 企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各类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肌体与魂魄, 发展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必须强魄健体。强魄健体就是要有效吸收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环保、海洋军事和海洋历史等海洋因子, 把“海之魂”融入各类文化创作之中, 广泛开展海洋文化表演、海洋旅游、海洋休闲、海洋论坛、海洋博览会和祭海庙会等各类海洋文化活动, 把海洋文化节、青岛啤酒节和崂山旅游节等打造成知名的海洋文化品牌。强魄健体就是要把“大海之魅力”充分融入企业文化、大众文化、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之中, 加强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青岛的城市形象。强魄健体就是要把“大海之灵气”“海洋之精华”融入各类文化作品和文化用品之中, 用丰富的海洋文化创意, 创造丰富的海洋文化产品, 服务广大的人民群众, 创造海洋文化产业的最佳效益。

3.4 以各项文化产业要素为羽毛

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概念, 国家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界定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构成要素。该分类先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个大类, 又按层次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划分为9个大类、24个中类和80个小类。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分类完全可以作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构成要素。

以各项文化产业要素为羽毛, 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类海洋文化产业要素。努力做到各类海洋文化产业要素都有人关注和研究, 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努力实现每个文化产业要素都有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 不缺项目, 全面发展, 让青岛的海洋文化产业肌体上长满丰富的海洋文化羽毛。努力争取每个文化要素都能频繁地与青岛的实际相互发生碰撞, 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 为青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并注意用优秀的海洋文化产业精品服务青岛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 把海洋文化产业成果融会贯通于青岛的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之中。

3.5 以世界文化潮流和打造知名品牌为龙头

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 使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文化也越来越全球化。人员在世界各国的广泛流动, 极大地促进了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 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青岛要积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之中, 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海洋文化理念与海洋科学技术,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文化交流与贸易, 不断提高青岛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品牌文化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 海洋文化精品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昨天, 青岛曾经产生过众多文化大家和精品力作, 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今天, 青岛不仅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历史遗产和资源, 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景观和海洋科技优势, 还积累了打造“青岛海洋文化艺术节”和“青岛啤酒节”等品牌文化的丰富经验。明天, 青岛要紧跟世界先进文化潮流, 精心打造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文化精品, 以品牌文化为龙头, 带动青岛各项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3.6 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创意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海洋文化产业崛起的源泉, 不断创造和研发海洋文化新产品是保持青岛文化竞争实力的不竭动力。文化强市需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亟须培养一批海洋文化专业人才、一批现代信息技术力量、一批海洋文化经纪与管理人物, 一批海洋文化名家、大家。要充分发挥驻青高校的作用, 加大教育投入和各类海洋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加大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等科研基金的投入, 加快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新成果和新产品研发。要强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不断提高青岛公民的文化素质, 以全方位的人才培养, 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文化是一项创意事业, 文化产业是一项最需要创新的产业。改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 保持青岛海洋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和活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 使世界文化交流更加直接和频繁, 促使各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得以优化和创新。海洋科技为海洋文化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要用现代信息与海洋科技把海洋文化产业装扮得更加光彩艳丽。

总之, 海洋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行业, 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要不断提高对海洋文化产业的认识, 研究制定符合青岛实际情况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小艳.推广“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模式[N].深圳特区报, 2009-07-22 (A04) .

[2]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版, 2005 (4) :14-18.

[3]谢朝清.海洋文化在连云港城市发展中的战略考量[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3) :114-118.

[4]殷庆威.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 2007 (4) :78.

中国海洋战略 篇10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资源, 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另外, 北极是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全球大气气候系统形成和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大气与海洋间能量、物质的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气、海-冰-气界面上。北冰洋洋流对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和海洋经济渔场有着重要影。北冰洋海盆中由北极过程形成的低温高盐水体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的交换, 严重影响着这些大洋的海洋学环境。

1 全球主要国家北极战略与政策

世界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 尤其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使得许多国家的军事政治领导人意识到, 必须尽快制订有关北极的政策, 并协调所有重要的领域。从对北极水域进行科学研究、和平利用北极地区海洋环境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北极地区推进本国利益的新战略。

1.1 俄罗斯

由于北极地区在军事、航道、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008年9月俄罗斯制定北极战略, 提出120万平方公里的北极领土主张, 组建北极部队, 保卫北极利益。同时, 战略进行能源开发。俄罗斯组建北极部队很可能通过整合在北冰洋沿岸的军事力量, 建立一支以陆军部队为基础, 并吸纳海军的核潜艇和空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参加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 为俄罗斯未来开发北极资源提供安全保证。俄罗斯北极战略引发新一轮国际政治博弈, 北极地区军事化步伐加快, 北极有可能成为新战争的引爆点。

1.2 美国

美国军事政治领导人对北极地区开发的前景极为关注, 倾向于制定使美国在北极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战略。这一方面说明美国正在加深对北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介入, 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正在寻找对其它国家在北极地区的活动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手段。在美国军事政治领导人的支持下, 美国专家提出了北部航道和西北航道必须“最大程度国际化”的口号, 认为通过此举可以获得自由使用这些海上交通要道的可能性。

1.3 加拿大

目前在加拿大负责确定和实施本国在北极利益的机构是联邦北极委员会。在处理北极问题时, 该委员会主席被赋予总理的权力。所有从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科学考察的部门、军事机构和实施国家利益的部门全部接受该委员会领导。通过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工作, 该委员会制订出了《加拿大在北极和极北地区政策纲要》。目前加拿大军事政治领导人希望通过逐步实施该纲要和参与以扩大北极沿岸国家大陆架经济区为目标的计划, 在不远的将来有效强化本国在北极地区的地位。

1.4 西欧国家

就地缘政治学的观点而言, 挪威是北极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首先因为挪威是北约成员国, 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西欧国家和美国北极利益代言人。挪威于1996年率先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06年又向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递交了申请, 要求在北极的第三区域———北冰洋、巴伦支海和挪威海地区扩大自己专属经济区的范围。2006年12月1日, 该国领导人通过了所谓的北部地区发展战略。丹麦军事政治领导人认为, 本国领土完整是保障国家在北极地区利益的基础。

2 北极航线开通预期及其战略思考

2.1 北极航线概述

有专家预测, 最快到2040年夏天北极冰层将融化殆尽, 到时在北极将出现两条可以常年通航, 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这两条航线被称为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西北航道东起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 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 经波弗特海、白令海峡抵达美加太平洋港口, 东北航道西起西欧和北欧港口, 穿过俄罗斯北部沿岸海域, 绕过白令海峡到达中国或日本港口。一旦这两条北极航路常年开通, 将成为联系东北亚和西欧, 联系北美洲东西海岸的最短航线, 可以节约大约40%的海上运输成本。

2.2 北极航线战略意义

如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北冰洋海冰快速消融, “北极航线”逐渐显露真容, 一条沟通亚欧美洲的新“海洋交通大动脉”日益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北极航线”一旦完全开通, 将直接改变世界海运格局, 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产生深远影响, 其战略意义值得深入思考。

2.2.1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北极航线”开通渐成为现实

随着气候变暖, 北极地区在夏季的海冰正在快速消融, “北极航线”愿景离现实越来越接近。前期的许多科学研究表明, 北极夏季海冰将在21世纪末期全部消失。又有一些科学家认为, 北极夏季海冰完全消失的时间将来得更早。美国华盛顿大学NOAA太平洋环境实验室的海洋学家提出北极夏季海冰将在不到30年时间内全部消失。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对“过去100年来北冰洋表层的升温趋势”, 项目的研究表明, 北极的“升温现象从1995年以来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特别显著”, 而且, 北冰洋表层的升温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

2.2.2“北极航线”的开通具有全球性战略意义

“北极航线”一旦贯通, 将发展为沟通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新的海洋交通大动脉。加拿大魁北克学院的拉塞尔教授指出, 随着北冰洋消融和航海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航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

第一, 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将整体全面提升。“北极航线”开通后, 新航路将带动沿线许多产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 巨大地促进一些港口、城市的壮大, 北极地区的人口也将随之增加, 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强。

第二, 世界格局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由于北极地区地处欧、亚、北美三大洲的中心, 北极通航后北冰洋将成为三大洲海洋交通的捷径, 这样, 现在的世界海洋交通格局将被打破。现有的环球海洋运输线位于地球的南北居中位置, 这根世界运输大动脉串起了一连串的战略要地和世界热点, 从马六甲海峡-北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加勒比-巴拿马运河-东南亚, 形成无数战略热点和兵家必争之地, 成为世界海权争夺的重要战略区域。新航线的开通, 原全球航运线的分量和地位有所下降, 航道给航线所在国带来的影响也将随之降低。

第三, 可能引发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国际性的战略调整。一旦新航路发育成熟并确立其在世界海运体系中的地位, 包括国家、政治实体、经济体等在内的诸多国际行为体对它的依赖随即产生。新航路对于海洋军事力量的配置与机动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美国、俄罗斯等海洋军事大国将作出相应的战略反应。

2.2.3“北极航线”开通将对我国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战略影响李振福等人在提出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概念和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趋势研究基础上, 运用能量地形理论和仿真方法预测未来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的3种格局。

为我国获取北极航线权益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理论支持。

首先, 无论如何演变, 最后的格局中, 俄罗斯和美国都会分属两个阵营。这与美国和俄罗斯的现实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策略相符合, 也与两国全球战略相吻合。其次, 在3种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中, 中国所处阵营各不相同, 但是一定会落入或以美国为主的阵营, 或者以俄罗斯为主的阵营;而落入美国为主的阵营可能性会大一些, 落入以俄罗斯为主的阵营格局只有1个。最后, 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也体现以国际争端和国家间关系历史因素的影响。

2.3 目前存在问题

尽管北冰洋航线是北欧、北美与远东地区航运的捷径, 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通航期短、海洋环境恶劣, 巨大的冰盖冰岛冰山浮冰和暴风雪天气不利于船舶的航行。目前, 开辟北极航线的困难是, 缺乏航区相关可靠数据资料如气象和海况资料;航道状况;港口码头状态;陆基支援;环境保护以及通航权和海事管辖权的法律法规等, 都有待进一步深入考证。

结束语

总之, 进入21世纪以来, 北极海洋环境政治格局演变复杂多变。北极地区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 我国有责任, 有义务, 有能力参与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和平利用与保护。面对未来可能的变化格局, 为争取更大的北极地区的海洋权益, 中国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维护和发展我国海权。由于北极问题更多地涉及海权因素, 并且北极权益的争夺主要是海上权益, 所以我国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积极维护和发展我国的海权。

第二, 及时制定北极政治问题危机处置预案。中国对北极海洋环境问题的策略需要统筹规划和深刻思考。必须即刻着手准备应对未来北极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各种局面的出现, 建立有效有力的科学研究, 及时制定北极政治问题的各种危机处置预案。

第三, 巧用国家硬实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 提升我国的政治地位。在国际关系中, 权力只有在争取和捍卫时才会得到彰显。只有公理没有力量, 并不能战胜强权。

摘要:近年来, 北极地区海洋环境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争取我国北极海洋环境利益, 主要介绍北极概况、全球主要国家北极战略与政策和北极航线开通预期及其战略思考。最后, 给出中国针对该问题上具体的建议。本研究为我国获取北极地区海洋环境权益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北极地区,海洋环境,军事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振福.北极航线的中国战略分析[J].中国软件科学, 2009 (1) :1-7.

上一篇:道德与课堂管理之关系下一篇:第5届中国女足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