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2024-08-1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精选十篇)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篇1

鉴于此,试验研究借助农业部资助的草原主要毒草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课题,进行了狼毒对小白鼠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影响的研究,为今后青海省狼毒的有效开发利用和狼毒中毒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1.1 狼毒水煎液

狼毒水煎液,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实验室自制:称取采自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阿柔乡阴干的盛花期狼毒草10 g,加水煮沸30 min后过滤,然后将过滤出的药液浓缩至1 000 m L(青绿色液体带有中草药的气味),保存,备用。

1.2 试验动物

健康昆明小白鼠40只(体重为18~22 g),由青海省地方病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常规饲养7 d,观察无异常者用于试验。

1.3 试剂盒

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试剂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测定试剂盒和丙二醛测定试剂盒(附标准蛋白),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4 主要设备

FSH-2A可调高速匀浆机,购自常州市普达教学仪器有限公司;TD25-WS多管架自动平衡离心机,购自长沙湘仪离心机有限公司;HH-60数显恒温搅拌循环水箱,购自常州市普达教学仪器有限公司;UV-160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购自上海美谱仪器有限公司。以上仪器均由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基础兽医学实验室提供。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选取40只健康小白鼠,适应性饲养7 d后将雌雄分开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每天灌服生理盐水0.25 m L/只,试验组每天灌服自制1%狼毒水煎液0.25 m L/只,连续灌服40 d,并在每天灌服前称重、记录。各组小白鼠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末次灌胃24 h后迅速将小白鼠处死,同时解剖并取出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备用。

2.2 组织匀浆的制备

每个组织块取2 g左右,放在冰冷的生理盐水中漂洗,除去血液并用滤纸拭干;称重,放入5~10 m L小烧杯中;用量筒量取9倍于组织块的预冷匀浆介质(0.86%Na Cl溶液),用移液管将其总量的2/3移至小烧杯中;用眼科剪剪碎,将剪碎的组织块倒入玻璃匀浆杯中,再用剩余的1/3匀浆介质冲洗残留于烧杯壁的组织碎块,一起倒入匀浆杯中用匀浆机进行匀浆(用10 000~15 000 r/min左右研磨,匀浆时间10 s,间隙30 s/次,连续3~5次,在冰水中进行)制成10%组织匀浆;将制备好的匀浆用普通离心机3 5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备用。

2.3 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同时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狼毒草水煎液对小白鼠体重的影响

灌胃前分别称取各组小白鼠体重,然后分别灌服狼毒水煎液和生理盐水,10,20,30,40天时再分别称取各组小白鼠体重,结果见表1。

g

注:组间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

由表1可知,给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体重无明显差异。

3.2 狼毒草对小白鼠各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见表2)

U·m L-1

注:组间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

由表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白鼠各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略有升高。

3.3 狼毒草对小白鼠各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见表3)

U·m L-1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由表3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白鼠脾脏、肺脏、肾脏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其他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3.4 狼毒草对小白鼠各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见表4)

由表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白鼠肝脏、肺脏、肾脏中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4 讨论

小白鼠连续40 d灌服狼毒水煎液,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说明1%狼毒水煎液对小白鼠毒性小,而且对它的食欲、营养吸收、体重增加无显著影响。这显示狼毒草在一定剂量下对动物不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可以作为饲草适当饲喂动物。

μg·m L-1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狼毒植株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二萜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以及黄酮类等化合物。瑞香狼毒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清除能力[3]。狼毒大戟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4],并在临床治疗多种实体肿瘤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5]。瑞香狼毒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也非单方面的,可能的主要机理为:1)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2)免疫调节作用。文献还报道,瑞香狼毒可在体内和体外有效地抑制白血病L1210、P388癌细胞增殖,表明狼毒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有类似的抑制作用[6,7]。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是抗机体脂质过氧化物的2种重要的酶,机体通过酶系统与非酶系统产生超氧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脂质过氧化物,进而生成毒性更大的羟基自由基[8],后者除引发生物膜脂质过氧化作用造成结构和功能损伤外,还可破坏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可能是诱发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有效地清除并阻止超氧自由基引发的自由基连锁反应,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虽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白鼠各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均略有升高。而试验组小白鼠各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升高,脾脏、肺脏、肾脏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性显著升高(P<0.05)。可见,饲喂适当的狼毒水煎液在一定程度上对小鼠组织的抗氧化因子具有促进意义,这与衣乐然等[9]报道的“受L615白血病癌细胞攻击的615小鼠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下降,给大剂量狼毒大戟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水平恢复正常,显示在药物作用下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力得到修复,说明狼毒大戟对L615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至少有部分原因是通过恢复L615白血病细胞破坏的酶活力而起作用”一致。

丙二醛是自由基对不饱和脂肪酸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能与膜蛋白或磷脂的游离氨基交联,使膜的结构破坏,功能减退,最终导致细胞衰老,故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反映机体氧化损伤的程度。据报道,狼毒中所含的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活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10]。另外,苏曼曼等[11]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能降低血清和肝脏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李满妹等[12]、江涛等[13]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小鼠肝脏、肾脏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提高小鼠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肝脏和肾脏中丙二醛含量。本试验结果表明,狼毒能降低小白鼠各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从而减少丙二醛对组织的损伤,但是这种作用是否与狼毒草中的黄酮类物质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了观察狼毒对小白鼠各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的影响,将40只小白鼠分为2组,分别灌服1%狼毒水煎液和生理盐水,剂量均为0.25 mL/只。40 d后末次灌胃,断头处死,取出有关组织脏器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狼毒可以提高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中脾脏、肺脏、肾脏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丙二醛含量降低,其中肝脏、肺脏、肾脏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狼毒具有提高小白鼠抗氧化、抗衰老能力的作用。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篇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硒蛋白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硒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参与形成的蛋白质.近年来对硒蛋白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在机体内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研究较深入的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家族,现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以期为硒蛋白及缺硒性地方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 者:邹秀珍 熊咏民 ZOU Xiu-zhen XIONG Yong-min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地方病研究所,环境与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1刊 名: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英文刊名:FOREIGN MEDICAL SCIENCES(SECTION OF MEDGEOGRAPHY)年,卷(期):30(1)分类号:Q51 O581 R188关键词:硒蛋白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 基因多态性 地方病

健康“防火墙”——谷胱甘肽 篇3

谷胱甘肽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对人体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看本期专家评药——

特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主任药师李中东

沈阳军区总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郭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主任韦企平

整理:杨春霞

谷胱甘肽本是一种人体自有的小分子肽类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中,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3个氨基酸组成。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古特曼教授曾经说,谷胱甘肽在过去只是生物化学界的名词,但相信这个名词很快就会像胆固醇一样深入民心,成为人们衡量健康的指标之一。这绝不是吹牛皮。无数的研究已经证实,谷胱甘肽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并以超强抗自由基能力成为保护人体机能的“防火墙”。

2大作用

让免疫细胞充分活化

人类本身是由大大小小的细胞组成的,可以说人体就是一个细胞王国。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让人体由此具备自发性的免疫能力,既可以对抗外来的致病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入侵,也可以解决体内的异常生理变化,如癌细胞的增殖等,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存秩序,保护身体健康。

然而,要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免疫细胞必须能充分的活化与分化,而谷胱甘肽恰好扮演了这个让免疫细胞充分活化与分化的角色。当细胞内的谷胱甘肽浓度保持或高于正常水平,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免疫细胞得到充分的活化与分化,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肿瘤、心脏病、早衰、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多种慢性病。相反,若细胞内的谷胱甘肽浓度降低到40%,则T细胞(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的活性将完全受到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将大受影响,一些疾病将会趁机“行凶”。

总之,谷胱甘肽对于人体细胞的作用可归结为8个字:抑制、激活、修复、促进。

抑制抑制细胞变化,增强人体免疫力;

激活激活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活化淋巴细胞,分化增殖T细胞与B细胞,以便清除病毒或癌细胞;

修复修复人体变性细胞,稳定内环境;

促进维持、改善并促进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

清除自由基

人体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环境因素也会促进人体自由基生成。因为自由基的氧化能力极强,适量的自由基是人体的卫士,可杀灭细菌、病毒,分解毒物;过量的自由基却会氧化人体正常物质,破坏细胞结构,促使细胞恶变。目前研究发现,自由基与冠心病、肿瘤、衰老等多种疾病都有密切联系。谷胱甘肽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清除掉人体内的自由基,清洁和净化人体内环境的污染,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谷胱甘肽在抗氧化的战斗中极具“牺牲”精神。因为还原型谷胱甘肽含有巯基(-SH),本身易受某些物质氧化,所以它常以“牺牲自己”,即让自己先氧化,来保护体内更多蛋白质和酶等分子中的巯基不被自由基等有害物质氧化,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其生理功能。比如,让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巯基得到保护,红细胞膜保持柔软,有效防止溶血;让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不会因某些因素失去携氧能力,等等。

谷胱甘肽作为人体细胞抗氧化系统中含量最多和最重要的物质,当之无愧成为人体清除自由基的主力军,是“超级抗氧化剂”。以谷胱甘肽为主的抗氧化系统成为人体当之无愧的“谷胱甘肽防御系统”。

小贴士:还原型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有还原型和氧化型两个类型,在人体正常生理条件下,以还原型最多见。还原型谷胱甘肽广泛分布于各器官内的细胞中,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起重要作用,是有良好药理作用的一种活性肽。氧化型谷胱甘肽无抗氧化作用,它是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氧化剂作用后的产物。

8大功效

在保护细胞清除有害物质时,人体内的谷胱甘肽被不断消耗,需要及时补充,才能有足够多的“弹药”击退有害物质的“入侵”。 那么,那怎样才能补充损耗的谷胱甘肽呢?

科学家们想到了从体外补充,可是研究发现,外界供给的谷胱甘肽不能直接吸收进入细胞内,谷胱甘肽只能在细胞内合成。正当科学家们一筹莫展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谷胱甘肽的前体居然能顺利地进入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转化成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前体类药物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准确地说,这类药物不是成熟的谷胱甘肽,而是能在体内构成谷胱甘肽的物质。

随后,围绕谷胱甘肽类药物的研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证实,谷胱甘肽类药物具有解毒、防辐射、护肝、抗过敏、养颜、护肤、抗衰老以及改善某些疾病病程与症状等8大功效。

比如解毒方面,谷胱甘肽类药物对丙烯腈、氟化物、芥子气、一氧化碳、重金属、有机溶剂、砷剂(如中药砒霜、雄黄等)、铅、汞、硫和磷等的中毒,均有解毒作用;防辐射方面,它们能够抗辐射和抗日晒,对受电离辐射影响的人员有预防保护作用等。

相关链接:

能从食物中摄取,但不够

谷胱甘肽除了存在于人体,还存在于食物中。在面包酵母、小麦胚芽和动物肝脏中,谷胱甘肽的含量极高,达100~1000毫克/100克。其他富含谷胱甘肽的食物有西瓜、芦笋、马铃薯、草莓、西红柿、橘子、花椰菜、甘蓝、桃、洋葱、西葫芦、胡萝卜、菠菜等。要注意的是,新鲜的比煮熟的和罐装的含量高。但是,从食物中获取的谷胱甘肽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治疗多种疾病,应用广泛

在临床和生活中,谷胱甘肽类药物正在显示出它们非凡的能力。

肝脏的“创可贴”——辅助治疗各型肝病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其内所含丰富的谷胱甘肽对肝脏的合成、解毒、雌激素灭活等功能起保护作用。当肝脏受到损伤,比如患有各种肝病时,人体将消耗大量的谷胱甘肽来帮助受伤的肝脏进行自我修复和解毒,体内谷胱甘肽将会锐减。而此时,补充谷胱甘肽类药物可以补充体内减少的谷胱甘肽,帮助受伤的肝脏进行自我修复。因而,谷胱甘肽类药物适用于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等)、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脂肪肝等肝脏疾病,是肝病患者的护肝良药。

增强抗癌效果——与肿瘤放、化疗同时使用

放疗肿瘤患者在进行放疗时,人体其他正常细胞也会受到放射线的损害,从而导致一些并发症,包括局部损伤和全身损伤。局部损伤有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骨炎等;全身损伤有消化系统反应和骨髓抑制等。

谷胱甘肽有防辐射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体内其他正常细胞在放疗时的损伤。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谷胱甘肽类药物可治疗放射性药物或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对放射线引起的骨髓组织炎症有改善作用。

化疗由于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影响到正常细胞的工作,因此产生很多不良反应。令医护人员头痛的是,很多肿瘤患者不能耐受这些不良反应,不得不减少或停止使用这些化疗药物,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也降低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应用对抗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就显得特别重要。

肿瘤本身及化疗药物作用人体时均会产生氧自由基,对人体造成过氧化损伤,损伤正常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研究表明,谷胱甘肽类药物能明显减轻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过氧化损伤,提高其抗氧化酶的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能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增强视力、防治眼科疾病

谷胱甘肽可促进眼组织的新陈代谢,抑制晶状体蛋白质巯基的不稳定。因此,谷胱甘肽类药物可用于角膜炎、角膜外伤,防止白内障及视网膜疾病的发展,有预防病变和增加视力的作用。

不过,白内障是指眼球内靠前部的透明晶状体发生混浊,造成视物模糊。虽然谷胱甘肽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能延缓晶体衰老和发生混浊,用来治疗白内障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白内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谷胱甘肽类药物,以及白内停、氨肽碘等药物也无法使其逆转。另外,白内障形成还与紫外线辐射过多、营养失调、眼病促发及其他一些至今仍不清楚的原因有关。因此,谷胱甘肽类治疗白内障药物只能辅助延缓白内障的发展,难以彻底治愈白内障,白内障还是手术治疗为宜。

美容、护肤和抗衰老

体内谷胱甘肽缺乏,人们的皮肤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比如黑色素形成增加,皮肤变得黯淡无光。谷胱甘肽能结合体内自由基、重金属等,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度氧化,减少黑色素的形成,改善皮肤抗氧化能力,维持外周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保持皮肤正常光泽。

同时,体内谷胱甘肽的水平过低,还会导致衰老。而补充谷胱甘肽能减少细胞损伤,保持人体平衡,延缓衰老。所以,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以“谷胱甘肽”为主的化妆品。

除了以上用途外,谷胱甘肽类药物还能消除过敏症状,治疗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关节炎等;还可迅速降低血、尿淀粉酶,治疗胰腺炎。有研究发现,谷胱甘肽类药物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随着更多研究的进行,谷胱甘肽药物剂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除了注射液以外,还有口服型、含片,以及滴眼液。

相关链接:

谷胱甘肽与其他抗氧化剂的区别

谷胱甘肽是内源性抗氧化剂,能清除人体细胞内的自由基,同时抵抗外来自由基对细胞的侵害。

而生物黄酮类物质(如灵芝类、蜂胶、虫草类、海洋生物类、植物参类、植物花粉和豆类等)、维生素族、β-胡萝卜素、硒等属于外源性抗氧化剂。它们也有抗自由基的作用,但这些物质要发挥作用,前提条件必须是人体内谷胱甘肽的含量不能低于正常值的40%。

谷胱甘肽和维生素C:上阵亲兄弟

谷胱甘肽不只自己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它还能够影响一些常见抗氧化剂的活性,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科学家发现,当人体内谷胱甘肽水平低下时,作为常见抗氧化剂的维生素C也会失去活性。而另外一方面,维生素C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它又可以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变为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强谷胱甘肽的作用。因此,谷胱甘肽和维生素C可谓是抗氧化战场上的亲兄弟。

小贴士:

谷胱甘肽使用宜忌

宜——运用谷胱甘肽类药物时,可与维生素C并用,或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提高其功效。

忌——谷胱甘肽不得与维生素B12、甲萘醌、泛酸钙、乳清酸、抗组胺药、磺胺药及四环素等药物混合使用;痛风患者忌用谷胱甘肽类药物。

>>药品橱窗

常见谷胱甘肽类药物

注射液

【药品名称】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商品名】阿拓莫兰

【适应证】

1.化疗患者:包括用顺氯铵铂、环磷酰胺、阿霉素、红比霉素、博来霉素化疗,尤其是大剂量化疗时。

2.放射治疗患者。

3.各种低氧血症:如急性贫血、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等。

4.肝脏疾病:包括病毒性、药物毒性、酒精毒性(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急性酒精性肝炎)及其他化学物质毒性引起的肝脏损害。

5.有机磷、胺基或硝基化合物中毒的辅助治疗。

6.解药物毒性(如肿瘤化疗药物、抗痨药物、抗抑郁药物、扑热息痛等)。

【用法】

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给药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129;国药准字H20040435;国药准字H20040434;国药准字H20051600

含片

【药品名称】谷胱甘肽含片

【商品名】格拉达欣

【适应证】

用于慢性肝脏疾病的辅助治疗,包括病毒性、药物毒性、酒精毒性引起的肝脏损害。

【用法用量】

置于颊黏膜与齿龈间含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0.3克,30天为一疗程。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307;国药准字H20060308

【参考价格】35.8元(0.1克);98元(0.3克)

滴眼液

【药品名称】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

【商品名】天亿

【适应证】角膜溃疡、角膜上皮剥离、角膜炎、初期老年性白内障。

【用法用量】

将还原型谷胱甘肽1片,溶解于所附的5毫升专用溶剂中,即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溶解后的滴眼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是2%。

每日3~5次,每次1~2滴,滴眼用。

【不良反应】

眼睛偶有刺激感、极少数会有瘙痒感、结膜充血,一过性视物模糊等,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即停止用药。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951

口服片剂

【药品名称】还原型谷胱甘肽片

【商品名】阿拓莫兰片

【适应证】

解酒精毒性、保护肝脏;解药物毒性(抗肿瘤药、抗结核药、中枢神经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等中毒),防止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疗放射线损害。

【用法】口服。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667

国内谷胱甘肽研究进展 篇4

关键词:谷胱甘肽(GSH),酵母发酵法,分离和纯化

谷胱甘肽(L-Glutathione),化学名为:N-(N-L-γ-GlutamylL-cysteinyl)glycine,即N-(N-L-γ-谷氨酰-L-半胱氨酰)甘氨酸,它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构成的三肽,其中谷氨酸是以γ-羧基与半胱氨酸形成的肽键,因为它含有游离的-SH基,所以常用GSH来表示,其分子式结构如图1。谷胱甘肽还有一种形式,称为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用GSSG来表示。GSSG是两分子GSH氧化失去H后转变结合成的,在体内起重要作用的是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分子量为307.2,氮量为13.67,硫量为10.44,旋光度α为21.3(27℃,2%水溶液),熔点为189℃~193℃,等电点为5.93,晶体呈无色透明细长拉状。它溶于水、稀醇溶液、液氨,不溶于醇、酶和丙酮[1,2]。

GSH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以动物组织中的含量较高,植物组织中的含量较低。自然界中,GSH主要存在于酵母、谷物种子胚芽、人体和动物的心脏、肝脏、肾、肌肉、眼球和血液的红细胞中[3]。GSH能保护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硫基进而维护蛋白质的正常生物活性,同时它又是多种酶的辅酶和辅基,还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够与多种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结合,因此GSH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不仅能清除体内氧离子及其他自由基,具有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脏酶活性、抗氧化、解毒和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等作用,还具有维持DNA的生物合成、细胞的正常生长和细胞免役等多种生理功能[2,3,4]。

GSH分子小,作为药品或功能性保健品,容易被肌体吸收,不易被消化道酶破坏,比SOD和MT有很大的优越性,在医疗、食品、保健品生产及体育运动和有关生物研究领域有广泛市场,国内外需求量和价格日趋见涨[5,6]。在日本等国家,GSH已作为生物活性添加剂,应用于保健品。下面就国内GSH的研究、生产现状以及市场和发展前景进行浅述。

1 国内GS H研究和技术现状

GSH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直接萃取法、化学合成法、发酵法和酶转化法四种,其中发酵法是生产GSH最具潜力的方法。从酵母中制备GSH最早的专利产生于1938年,数十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发酵法已成为生产GSH的主要方法。日本很早就开始对发酵法生产GSH进行研究,其中酵母发酵法已被日本成功地用于GSH的工业化生产[6]。1995年日本协和发酵株式会社与日本山之内株式会社开始共同研制GSH,70年代GSH注射剂和片剂在日本上市。

国内对发酵法生产GSH的研究甚少,主要报道为酵母菌生物合成,每克干细胞含GSH 1.8%。20世纪80年代末,中山大学卓肇文等人开展过从酵母中提取GSH的研究[7]。随后,浙江大学利用产朊假丝酵母也开展过类似的研究[8,9,10],但结果都不很理想。自90年代中期开始,江南大学开始对GSH的生物合成进行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11,12],但在GSH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和成本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一般微生物细胞中GSH的含量不高(干重的0.5%~1.0%),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实际生产中GSH的提取成本[6]。因此,发酵法生产GSH最关键问题在于提高GSH含量,筛选出高产的菌种,,关于育种研究国内有不少报道。施碧红等[13]、贾建萍等[14]、谭天伟和胡林华[15]、何俊勇等[16],利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60 Coγ射线等诱变剂,结合乙硫氨酸和氧化锌平板筛选,获得了GSH高产稳定的突变株,在诱变育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除此之外,刘娟等[17],将生物量高的酵母菌单倍体与细胞GSH含量高的单倍体进行融合,构建了高产GSH的融合菌株。李华钟等[18],将带有编码GSH合成酶系的基因gshⅠ和gshⅡ的质粒p GH501,转化到野生型大肠杆菌E.coliⅡ中,获得了一株稳定的能合成GSH重组大肠杆菌,经过甲苯处理后,能够在胞外积累4g/L左右的GSH。

提高GSH的产量,除了有GSH高含量的菌种外,还要设法提高培养体系中细胞密度,其中采用流加发酵的培养方式是最主要的解决方法。卫功元等[19],研究了产朊假丝酵母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GSH分批发酵过程,考察了重复补料、恒速流加和指数流加等不同培养方式对GSH发酵生产的影响。综合比较,无论是从细胞还是从GSH的产量、得率和生产强度的角度来看,指数流加都是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经过48 h的指数流加培养,细胞干重达到40.9 g/L,GSH产量和胞内GSH含量分别达到857.2mg/L和2.25%。

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20,21]等人自1999年就开始了发酵法生产GSH的研究,选育得到了GSH高产菌230株,用快中子结合紫外线诱变法,得到高含量假丝酵母,GSH含量达2.4%,开发了酵母发酵平台技术,应用于GSH的发酵生产。在10 L~10000 L的发酵罐中发酵水平达到1800~2000 mg/L,建立了GSH分离纯化工艺,提取率达76%,经分离纯化后,产品纯度在98%以上,符合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的使用标准。国内已有多个企业正进行GSH的中试开发,将其实验成果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中。

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关于GSH分离纯化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见表1。目前分离提纯GSH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铜盐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铜盐法是传统方法,制备GSH所使用的溶剂可以是水、有机酸溶液和稀醇等,有实用价值,但污染较大,提取收率低;离子交换树脂法利用还原型GSH带正电荷可与732阳离子树脂进行交换作用的原理,选用合理的提取工艺和条件,将还原型GSH分离纯化,离子交换树脂法经济效益较高,可望不久完全替代铜盐法。

2 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GSH的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的深入,GSH在医学、食品、保健、防衰老等方面正引起人们日益广泛的注意。

GSH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保健产品,由于在临床上可用于肝脏保护、治愈肿瘤、解除氧中毒、抗衰老和治疗内分泌紊乱等疾病,效果明显且无毒副作用,因此,该产品在国外大量用于医疗、保健品加工行业。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认识和身体保健观念日益提高,GSH作为生物活性物质也已进入医疗保健品行业,同时作为保健抗氧化剂,在食品和日化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作为辅助治疗药物,GSH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该产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国是目前世界肝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在偏远农村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到30%以上,严重地影响了国民身心素质健康。但是作为保肝护肝的首先药物,我国目前还不能大规模自行生产GSH,由于国内市场几乎全部被日本协和集团所垄断,导致国内GSH的价格居高不下,也使该产品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我国每年要花费约4200万美元进口GSH;如果我们将来能大量生产,向制药厂提供生产保肝护肝的原料药,就可以缓解国内原料来源紧张,价格居高不下,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亟待实现GSH的国产化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肝炎大国”。据1998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有1.5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2000万例以上,常言道:人怕伤肝,这些肝病患者在难忍的病痛中煎熬着,其中有部分可以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病人数约28万例。根据20世纪90年代调查结果显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数达3800万例。病毒性肝炎至今发病率居全国传染病之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因此对肝病的治疗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另外,目前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癌症的新发病人数约为200万,国内癌症患者达800万人以上,发病率为0.61%,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化疗和放疗,以GSH为原料制成的松泰斯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毒性,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为放化疗需多个化疗周期,因此松泰斯用量大大增加。据SDA南方医药研究所的数据资料显示,2002年GSH国内市场销售额为8.02亿元;2003年GSH全国市场销售额为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69.05%;2004年上半年(1、2季度)GSH全国市场销售额为8.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1%。预计全年国内销售额为15亿以上。

目前,国内从事药品GSH的生产厂家主要是重庆药友和山东绿叶两家,其原料主要来自进口。2001年已进口食品级GSH 5吨,药用300公斤。据医药经济报2000年全国重点城市典型医院用药金额前100位药品排序中,有6种多肽药物榜上有名,其中GSH名列第93位。

3 问题与展望

国内发酵法GSH的生产仍停留在工业性试验阶段,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为发酵水平较低、后提取工艺收率低(40%以下),致使产品纯度低、质量差、成本高,远达不到医药级GSH的质量要求。还有个别厂家采用化学法生产,如浙江东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汕头化工有限公司用合成法少量生产,但产品品质有待于提高。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篇5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治疗的方法众多,笔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 (甘利欣)治疗此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选择本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的异常改变,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对照组20例,两组在病情、病程、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案 两组均在一般保肝治疗基础上应用下列各药。治疗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8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同时联用甘利欣注射液150mg加入5%葡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葡醛内脂(肝太乐)0.3g、维生素C2.0g、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U,丹参注射液2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 D。均以20~30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规定的慢性肝炎疗效判断标准制定:1)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或缩小,无压痛,肝区无扣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2)有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肝区无明显叩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较原值下降50%以上者。3)无效;自觉症状及肝功能无明显改善者。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 治疗组显效16例(64.0%)有效8例(32.0%),无效1例(4.0%,)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分别为4例(20.0%),11例(55.0%),5例(25.0%)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46.P<0.05)

2.2 肝功能变化比较

3 讨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三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残基组成的。在人体内起活化氧化还原系统,激活SH酶,解毒等重要作用,并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化代谢反应。谷胱甘肽可与乙醇在肝脏内的毒性代谢产生乙醛,氧自由基等结合,从而抑制肝组织内过氧化物的产生及甘油三酯堆积,防治乙醇诱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肝纤维化等损害作用的发生。有文献报道谷胱甘肽具有促进肝脏功能,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脏酶活性,促进肝脏解毒和合成功能;同时对促进黄疸的消退和ALT的恢复均有明显作用。甘利欣的主要成分是从中药甘草根中提取的甘草草胺与L-半胱氨酸,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保护肝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结构,抗脂质氧化及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本品还能明显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脏的形态损伤和改善免疫性因子对肝脏形态的慢性损伤,因其降酶作用明显,早已广泛用于各型肝炎的治疗。本组资料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ATL),及总胆红素(TBIL)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兩组综合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酶,退黄作用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治疗后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Anti-HBc,HBV-DNA)无明显变化。以上资料表明,还原性谷胱甘肽与甘利欣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2(1):56-62.

还原型谷胱甘肽粉针过敏1例报告 篇6

1病例介绍

患者, 女性, 42岁, 10年前诊断为乙肝, 肝功经常出现异常, 未经系统治疗。2009年6月, 病人感觉乏力、腹胀加重, 来我院就诊, 化验肝功ALT 84U/L;做彩超提示:符合肝硬化声像, 胸腔、腹腔积液, 为护肝、降黄采取支持治疗。入院当天为患者静点5%葡萄糖 200ml加还原型谷胱甘肽粉针1.8g。当余液80ml时, 病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冷、寒战、口唇及四肢发绀症状, 测T 36.3℃、P 82次/min、R 20次/min、Bp 100/60mmHg (1mmHg=0.133kPa) , 考虑是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过敏性休克, 立即停止静点, 给予非那根50mg肌注抗过敏治疗, 肌注肾上腺素1mg强心治疗, 0.9%氯化钠100ml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静点抗过敏治疗, 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0min后, 病人症状未缓解, 测T 39.5℃、P 84次/min、R 20次/min、Bp100/75mmHg, 为防止继发感染, 为患者静点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加头孢吡肟粉针4g, 经抢救治疗, 患者3d后病情平稳。

2讨论

患者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该患者体质较弱, 加之肝硬化失代偿, 右胸腔大量积液, 属超敏反应。此例患者的过敏性反应发展快、症状重, 稍一延误必将危及患者生命, 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这些特殊病例, 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立即组织人力进行抢救, 应用各种药物及措施控制过敏反应症状。在临床应用药物上, 应注意个体差异, 使用前应检查药液, 如有浑浊、包装破裂等切勿使用;详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 尤其是过敏体质者, 在输液过程中, 起初滴速宜慢, 要做到观察病人输液过程中的反应, 备好急救设备和药品,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能使病人得到及早的救治。

收稿日期2009-10-30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篇7

关键词:谷胱甘肽,抗结核药,肝损伤

药物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患者常因此而停止化疗。停用抗结核药,不仅使患者得不到充分治疗,而且可增强结核杆菌的耐药性,不利于结核病的防治。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使患者安全渡过抗结核的化疗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笔者采用谷胱甘肽治疗该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未使用抗结核药前肝功能正常,接受以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为主的抗结核药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症状、体征,化验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或总胆红素(TB)在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肝炎病例共221例,分为治疗组121例,男性80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38.2岁;对照组100例,男性6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36.5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基础治疗加用谷胱甘肽1.2~1.8g,静脉滴注,1次/d,共3~4周,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维生素C、肌苷等),两组在治疗期间暂不停用抗结核药物。

1.3 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血清ALT、AST、TB下降至正常值2倍以下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化验ALT、AST、TB持续升高为无效。

2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ALT、AST、TB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有效率92.6%,对照组有效率68.0%,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和表2)。认为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有明显疗效,疗效优于基础治疗组。

注:经t检验,P<0.05。

3讨论

3.1 目前以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为主的联合用药是推荐结核病初治者有效的短程化疗方案。但这三种药物对肝功能均有影响,可导致药物性肝炎,甚至出现致命的急性肝坏死并肝功能衰竭。1997年方毅敏观察531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执行含上述3种药物的方案后,出现肝损害231例,肝损害率达43.5%[1]。对于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肝活检及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以汇管区、小叶中央区为主。正常情况下 ,肝内谷胱甘肽含量从肝小叶周围向中央区呈负的梯度分布,特别是中央静脉周围10μm范围内,谷胱甘肽含量最低,而此处肝细胞P450含量最高,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部位,富含谷胱甘肽的小叶周边区域则不易发生发展为肝坏死[2]。陈志飞研究表明[3],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与体内的脂质过氧化有关。且会消耗体内的抗氧化物质,伴有明显的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下降,特别是谷胱甘肽下降更为明显,这提示谷胱甘肽能有效地治疗药物性肝损害。

注:经χ2检验,P<0.05。

3.2 谷胱甘肽能保护肝内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和酶蛋白分子的巯基不被氧化。当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形成过多时,它与谷胱甘肽结合亦多,导致后者相对缺乏,使药物及代谢产物不能与之充分结合而与肝脏蛋白结合。引起蛋白质的巯基被氧化,从而降低了酶的活性,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使细胞的完整性丧失,继而肝细胞变性、坏死。补充外源性谷胱甘肽则能从根本上逆转上述情况[4]。此外,谷胱甘肽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使肝细胞膜稳定性增加,保护肝细胞膜[3]。

3.3 本次试验显示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疗效确切,且效果优于基础治疗组,121例受试患者中有112例未停抗结核药物,顺利完成了抗结核的强化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组无一例病情加重,无效的9例在停用抗结核药物同时予谷胱甘肽治疗,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且继续抗结核及谷胱甘肽护肝治疗,未再发生肝损害。提示谷胱甘肽不仅能有效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尚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3.4 本次试验主要依据肝功能评价疗效,而未能行活检以了解肝脏药物性病理损害是否完全恢复。邢国 京报告利福平与异烟肼致肝损害经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仍有3例的肝脏病理损害未恢复[5]。因此对于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方毅敏.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对结核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1997,(9):609-610.

[2]张耀铮.肝脏与生物转化.见:林钧材,主编.肝脏与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4-19.

[3]陈志飞.抗结核药肝脏毒性与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的关系(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9,8(3):72.

[4]曲延文.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J).中国防痨杂志,2001,23(1):56-57.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各种病因所致肝损害患者142例, 所有患者均经B超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其中超声示肝脏肿大58例, 肝损伤84例, 所有患者均存在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均不同程度的升高)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为71例。治疗组中男49例, 女22例, 年龄为6~71岁, 中位年龄为29.7岁。病因分别为病毒性32例, 酒精性22例, 药物性8例, 中毒性5例, 其他4例;病程3d~26年, 平均8年。对照组中男56例, 女15例, 年龄为5~74岁, 中位年龄31.2岁。病因分别为病毒性30例, 酒精性21例, 药物性9例, 中毒性5例, 其他6例;病程3d~26年, 平均8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对照组加用谷胱甘肽600mg, 每日2次静脉推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粉针200~400mg, 每日1次静脉滴注, 2组均15~20d为1疗程。

1.3 疗效判断

观察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 (转氨酶恢复时间) 、肝脏大小等指标, 用药20d后判断疗效。 (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正常。 (2)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改善, 但未恢复至正常 (转氨酶下降, 但未下降至正常) 。 (3) 无效:症状改善, 肝脏未缩小至正常, 肝功能改善不明显 (转氨酶无明显下降) [2], 转院。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20d后, 治疗组治愈62例, 显效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治愈54例, 显效14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5.8%,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肝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 (9.4±2.9) d;对照组肝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 (12.8±3.6) d,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损害是临床的一个常见多发综合征, 由多种病因导致肝细胞受损, 从而出现肝细胞水肿, 肝循环障碍, 导致肝脏的解毒及代谢障碍, 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3]。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 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 是细胞内重要的调节代谢物质, 参与体内三羟酸循环, 并促进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保证能量代谢和细胞利用, 对贫血、中毒组织炎症造成的全身或局部低氧血症, 可减轻细胞损伤, 促进修复[4,5,6]。丹参其药理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增加冠脉流量, 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我们用于对肝损害的治疗, 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机制可能是丹参降低血液黏度, 增加血液流量, 从而改善人体血液流变学。两药联用, 一方面丹参改善了肝循环, 另一方面促进谷胱甘肽充分发挥其保护肝脏的合成、解毒, 减轻细胞损伤, 促进修复的作用, 从而大大降低肝损害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 促进机体的早日康复[4]。因此, 笔者认为, 在肝损害的初期, 及早应用丹参粉针和谷纲胱甘肽干预治疗, 肝功能恢复快,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春.药物性肝损害10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 (11) .

[2]汪素文.美他多锌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杂志, 2005, 8 (10) :835.

[3]文立均.脂肪肝的病因与治疗[J].中国误诊学论坛, 2000, 2 (2) :145-146.

[4]密志强.原形谷胱甘肽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7, 6 (6) :373-375.

[5]马品, 路永光.酒精性脂肪肝100例B超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3) :245.

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致不良反应1例 篇9

患者, 女, 23岁, 已婚, 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手抖, 伴怕热、多汗, 伴颈部增粗, 无烦燥、失眠、多梦、头痛等症状, 伴活动后心悸, 偶有胸闷, 无胸痛, 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无大便便次增多, 无腹痛、腹泻, 无双下肢胫前水肿, 未行特殊处理, 发现颈部增粗, 2012年10月22日, 以“甲亢”收入院既往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检:肝病相关抗体 (-) , 标志物 (-) , 血Rt无明显异常, 肝功示:AST:45.2IU/L, ALT:53.0IU/L;甲功示:TT3:>9.24nmol/L, TT4:>304nmol/L, FT3:18.7pmol/L, FT4:49.5pmol/L, TSH:0.120 mu/L, TGAB:41.0%;TMAB:32.2%;肝胆脾B超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入院诊断:甲亢并肝功能损害。于2012年10月23日上午8:30开始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商品名:双益健, 规格:0.9 g/支, 批号:1208458) 1.8 g, 静脉滴注, 1次/d, 于2012年10月25日上午9:35患者诉全身瘙痒, 四肢无明显瘙痒, 遵医嘱立即停止输液, 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 mg, 口服给予西替利嗪片抗过敏治疗, 当日中午患者瘙痒症状逐渐缓解。

2讨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生成的含有巯基 (SH) 的三肽, 由谷氨酸, 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 在多种细胞生化功能中起作用。它是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辅基, 又是乙二醛酶及磷酸丙糖脱氢酶的辅酶, 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它能激活体内SH酶等, 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 还可通过巯基与休内自由基结合, 促进易代谢的低毒化合物的形成, 因此对部分外源性毒性物质有减毒作用。临床上用于①化疗患者;②放射治疗患者;③各种低氧血症;④病毒性、药物毒性、酒精毒性及其他化学物质毒性引起的肝脏损害;⑤用于有机磷、胺基或硝基化合物中毒的辅助治疗;⑥解药物毒性。其不良反应较少, 偶见脸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异常和皮疹等过敏症状;偶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痛等消化道症状及注射部位疼痛。该药不良反应可累及机体多个脏器器官, 临床表现多样复杂, 以皮肤、粘膜、消化系统为主[1]。

本例患者既往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 在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后第三天上午患者自诉出现, 瘙痒症状, 遵医嘱立即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3 h患者瘙痒症状逐渐消退。因患者入院后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 排除了其他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可确定是还原型谷胱甘肽引起的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本品时, 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储存和配制, 初次用药者应缓慢滴注。有报道[2]在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后长达35 d发生延迟性过敏反应, 提示我们临床使用本品时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反应,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洁, 刘幸.还原型谷胱甘肽致过敏反应7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8, 17 (6) :41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无其他合并症。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55~76(65.68±6.59)岁,病程1~11(6.02±1.01)个月。试验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54~76(66.01±7.24)岁,病程1~12(6.55±1.19)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药物包括:口服复明片1.5g/次,tid;维生素C100mg/次,tid;维生素B120mg/次,tid;维生素E 100mg/次,tid。患眼每6h使用白内停滴眼。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口服药物的基础上,不使用白内停滴眼,改用谷胱甘肽滴眼液,每6h滴眼一次,用药后闭目休息5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疗效。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使用视力表对视力进行检查,并检查患者的晶状体情况。显效: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视力提高3行甚至更多,晶状体浑浊有明显吸收。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提高1~3行之间,晶状体浑浊有减轻。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视力无明显变化,甚至有降低,晶状体浑浊无改善、严重者加重[2]。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显示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多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但是作为一种手术治疗的方法,此方法尽管效果好,仍存在有一定的风险。尤其对某些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需要有一种很好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谷胱甘肽滴眼液是谷胱甘肽片剂附加溶剂组成,其主要成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3]。药物使用后可以快速地分布到患者的体内,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使用滴眼液的方法,眼部组织的水晶体、角膜、视网膜、视神经、睫状体内均会有较高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有效地促进角膜、水晶体透明性的维持,并促进组织的再生修复。对浑浊的晶状体来说,使用谷胱甘肽滴眼液后,其能够参与到晶状体的三羧酸循环中[4],激活各种酶,控制晶状体的浑浊化,进而控制白内障的进展,促进晶状体逐渐恢复透明。

从本次试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使用谷胱甘肽滴眼液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且出现2例不良反应仅,为眼部刺痛,均可以耐受且出现在用药初期,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而消失。

综上所述,对白内障患者给予谷胱甘肽滴眼液治疗,效果较好,且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值得应用。

摘要:分析谷胱甘肽滴眼液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供临床治疗白内障予参考和借鉴。选择收治的白内障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谷胱甘肽滴眼液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试验组总有效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白内障患者给予谷胱甘肽滴眼液治疗,效果较好,且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值得应用。

关键词:白内障,谷胱甘肽,滴眼液

参考文献

[1]李湘波.谷胱甘肽滴眼液治疗老年人白内障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70-3771.

[2]李新芳,侯艳宁,吴静安,等.谷胱甘肽滴眼液与乃奇安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随机对照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23(3):224-226.

[3]李志强.谷胱甘肽滴眼液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7):572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相关文章:

还原谷胱甘肽05-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05-03

还原型谷胱甘肽钠08-19

谷胱甘肽含片联合甲硫氨酸维生素B1注射液治疗62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09-12

上一篇:皮肤处理下一篇:非线性稳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