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2024-09-02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1

一.朗读是语文课程纲要的重要规定

2000年1月, 教育部颁布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 (包括初中和高中) 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30种文学名著和中学生诗词朗读背诵篇目。2000年元旦, 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中华文明火炬传递仪式”,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齐诵古典诗词。举办者认为:朗读背诵古诗文, 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 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小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高中的新课程标准, 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板块中指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表达与交流”板块中指出:朗诵文学作品, 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板块中指出: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文化积累, 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中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指导诵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可见, 在各级语文课程标准中, 对朗读也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可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 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就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少教师把“朗读、背诵”与“死记硬背”划上等号, 于是就划清界限, 而加以摒弃, 代之以“提问式”教学法, 于是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大部分花在所谓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提问上”。教者问之不穷, 学生答之不完, 把原来的“满堂灌”改为了“满堂问”;还有的课堂把辅助教学的多媒体作为主导, 可谓喧宾夺主, 使课堂飞花四溅, 让学生眼花缭乱, 而用于训练读背的时间极少, 也大大削减了学生学习的实质性内容。有时虽按课文要求布置了课后读背的任务, 在课堂也不认真去检查落实。学生学完一篇课文, 即便是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 也读得结结巴巴的, 毫无生气, 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 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显而易见,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的。

总之一句话, 这是教师对朗读的功效的认识还很肤浅, 只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其实,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其它训练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 朗读可以丰富学生情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 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新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语言优美、隽永, 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朗读,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学习语文, 和数学最大的不同是语文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 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无数事实表明, 重视朗读会使人知识越来越充实, 积累越来越深厚, 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宋代的司马光, 小时候记忆力不强, 但他听老师的话, 认真朗读、背诵, 将众多的史料记得滚瓜烂熟, 这为他后来写《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文观之》里的两百多篇文章, 巴金经常朗读, 十多岁就能倒背如流。他个人讲, 他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 全靠那两百多篇文章垫底。以国学大师之名誉满海内外的章太炎, 自己所读之书, 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茅盾会背《红楼梦》……可见, 读背对于形成深厚的文化积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作品是诉诸于视觉的, 可以反复看、经常看, 无疑是一种优势, 但从记忆的深刻程度来说, 就远不如朗读了。通过朗读,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学生就会把文章巧妙的构思、精妙的遣词造句、前后照应的逻辑组织在诵读中吸收过来, 在脑海中深刻地储存起来, 从而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成为学生语言和书面表达的一个充足的资源库。伟大领袖毛泽东, 小时候也勤于读诵, 青少年时熟读以至背诵了许多历史、文学、哲学著作。由于他朗读得多, 诵得多, 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 消化吸收, 这使他后来在著述、演讲时, 对所需要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思想学术界“恐龙级的人物”———王元化曾经说过,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 没有什么秘方, 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多背、多写。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写是一个运用过程, “写”必须以“读”为前提, 语文教师必须抓好朗读的基本功训练, 以促进“写”的能力的形成。

第三,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作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在课内即兴发言, 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知道这些规定, 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达到“说”的素质要求, 就必须打好“读”的基础。同样, “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说”又是一个运用过程, “说”必须以“读”为前提。所以中学阶段必须抓好朗读基本训练, 以促进“说”的能力形成。

第四,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曹明海先生指出:“吟诵, 它通过对语言文字按其音韵节奏的吟咏, 由文入情、由物入境, 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效果。”“汉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精神因素是非读不可领受, 非读不可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的。”以获得审美感受为目的的诵读, 被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 他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 不但肯定了朗读在审美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指出了朗读的方法和要则, 成为我们进行朗读教学的重要理论参考。

第五, 朗读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1923年, 国学大师梁启超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 谈到熟读成诵的价值。他认为, 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 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 还需要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 做一个民族的分子, 总该对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 能熟读成诵, 才能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 得着根底, 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 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我们做社会的分子, 总要彻底了解他, 才不至和共同意识产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的时候, 常常仰仗它给我们光明。”意思是说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 灌溉和滋养我们的心灵, 使我们有涵养和情趣, 而圣哲格言, 在为人处世方面, 也给我们以指引, 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中, 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熟读成诵”。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篇2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但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不少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笔者认为,这种为讲而“读”,不是读的训练。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去读、去悟。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二)要引导学生理解地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有学生问:“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站起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黄继光心理活动的那几句话:“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指名读;“战友们在望着他”――小组读;“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读。这样分着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黄继光想到望着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感到给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这种力量来自英雄黄继光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这样分着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扑向敌人火力点的原因。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3

但是,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

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言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可见,朗读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好方法。因此,我主张读的多一些,讲的少一些。

一、在朗读中感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根本,训练感悟。比如在讲《暮江吟》这首诗时,我先出示了挂图,然后配乐范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意境之美,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说说对诗的初步理解,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这过程中,乐曲始终伴随,让学生在读中自悟。例“瑟瑟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江水在晃动,有的说是指颜色,有的说是江水比较凉,这时我就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理解来读,通过自己读,听其他同学读,老师的范读,又看了挂图,学生明白了“瑟瑟”是指颜色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理解了“可怜”的词意。这样主要词语理解了,一幅深秋初夜的美景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时描述诗的意境,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有的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加进自己的一些想象画面,使诗意更加丰满,这首诗便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面。这样既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语言文字,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

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尤其是关键句段,要边读,边思,边议,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古井》一课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古井啊,她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让学生反复读、教师范读、学生轻读,注意适当停顿,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情境,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读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最后点明这篇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是教育人们要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学生只有把握准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这正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地指导。

三、朗读中熏陶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要想有感情的朗读,就要让学生揣摸和领会包含在字里行间的写作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时代背景,让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被充分地表达出来,随之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陶冶了情操。如在讲《囚歌》这首诗时,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叶挺的经历和事迹,课上我又讲了这首诗不平凡的来历,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诗中所说的“狗”、“人”、“门”、“一个声音”、“活棺材”等词语指的是什么,我又让学生反复自由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也理解了“自由”、“地下的烈火”、“得到永生”的含义,都被叶挺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所感动,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便非常有感情,既有对反动派残酷迫害革命者的强烈愤慨,也有对叛徒的蔑视及嘲讽,更多的是对革命者的无限钦佩,尤其是最后一句同学们读得高亢有力,激情澎湃,直到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之中,这样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四、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人十分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作者简介

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篇4

第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作训练对象。

第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第四,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下转第46页)(上接第45页)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还不会运用吗?

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的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初一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教学。学生刚接触英语,对英语的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初二、初三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与在初一没有打好朗读和背诵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初一时不读、不背,导致学过的单词、短语认不得,不会读,上了初二、初三,即使想学好英语,由于大量的单词不会读,而使有的同学对英语望而却步,逐渐丧失信心,终至放弃。现在的初二、初三的学生,有的同学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由于以前学过的单词不会读,课文不会读,而不知从何下手。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5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将军》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们觉的有这样一位将军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注重课内外结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 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奠定了基础。

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篇6

一、朗读训练与语言感悟能力的关系

⒈ 朗读训练促进语言感悟能力的形成。

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积极地采用一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则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英语是节奏感非常强的语言,语音的正确、语调的流畅使英语语言具有一种韵律美。培养语感能力,正是以优美的言语对象作用于人的语言器官,激活人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能力。

⒉ 语言感悟能力的形成可提高朗读质量。

初步的语言感受使学生体会到了英语的美感,体会到朗读训练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使学生鼓足学习英语的劲头。朗读课文时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和连贯并能迅速地捕捉语言信息,感悟到语言信息真切而具体的韵味,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

二、激发朗读兴趣,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激发学生的英语朗读热情与兴趣是探索朗读训练方法的前提,也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与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⒈ 教师正确、良好的示范。

教师的朗读水平对学生的朗读热情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纯正优美的语音、语调及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⒉ 形式多样的课堂朗读训练。

課堂上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开火车”朗读、小老师领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⒊ 多种形式的朗读竞赛和评比。

通过评选班级“勇敢朗读天使”、“英语朗读助教”和“英语朗读明星”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兴趣。如每节英语课上可以评出几名“勇敢朗读天使”,通过“勇敢朗读天使”的评选使很多以前羞于开口、不敢朗读、不敢说英语,怕自己读错、说错被别人笑话的同学,便会放弃思想包袱,张开口,大胆地朗读、说英语。每周我都会评选出两名“英语朗读助教”。这两位“英语朗读助教”就是我的左右手,每天他们带领同学们朗读英语,帮助英语朗读有困难的同学,使全班同学的英语朗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另外,每月开展一次英语朗读比赛,评选出“英语朗读明星”,将照片粘贴在教室里的英语角内。通过这些比赛和评比,学生对英语的朗读有了独特的兴趣,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英语语言感悟能力也逐步形成。

三、提高朗读技巧,诱发语言感悟能力

⒈ 掌握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是英语朗读的基础。但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读出单词的语音。因此,教师要加强语音、语调教学,帮助学生准确地读出单词。在单词读音准确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调朗读句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语调的规律,让他们能正确地运用语调,提高朗读的水平。

第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第二,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第四,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还不会运用吗?

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的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初一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教学。学生刚接触英语,对英语的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初二、初三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与在初一没有打好朗读和背诵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初一时不读、不背,导致学过的单词、短语认不得,不会读,上了初二、初三,即使想学好英语,由于大量的单词不会读,而使有的同学对英语望而却步,逐渐丧失信心,终至放弃。现在的初二、初三的学生,有的同学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由于以前学过的单词不会读,课文不会读,而不知从何下手。

英语学习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篇7

一、英语学习重视朗读和背诵有以下好处

1.朗读和背诵对于缺少自然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单词的拼写不可能完全在交际的过程中完成,必须依赖于日积月累的“背诵”,背诵是一种信息输入,是记忆的过程,背书时输入的“语言形象”和文字符号的形义及已有的各种知识融汇,会共同作用与大脑,并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和思维等。

2.朗读和背诵是说和写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没有熟读而成诵,没有大量基础知识的记忆,任何高层次的能力都无从谈起,“说”的能力除与一个人的个性有关,与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阅历等也有很大关系,朗读和背诵的多了,输入量大,就能引经据典,只有储备的多,才能做到思如泉涌,妙语连珠。

3.朗读和背诵几乎不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比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和满足,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朗读背诵的内容,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不需要再找同伴做朗读背诵的训练对象。同样,朗读和背诵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背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学生都可以自由地朗读和背诵。

4.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和习惯用语;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他们脑海里储存大量的有用的词汇、短语和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里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

5.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重读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初步理解所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理解的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文章要尽量用意义记忆,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

2.分散难点,要把成句、难句先按意群分成短语、断句,熟读后,再整段朗读和背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文章,一起分析文章,教师要注意语音语调要正确,语速要适中,不可太快,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跟上节奏。

3.“领读式”朗读经常化。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锻练的机会,我在教学中实行早读轮流领读制,即每天早读都由预先指定的学生带领全班学生朗读已学过的单词、课文。学生都有自我表现欲,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事先都反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领读时也会全身心地投人。通过这种途经。不但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质量大大提高了,而且改善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环境.克服了学困生的种种困难,如害羞、胆怯、尴尬等,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4.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文章录音,边度文章,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教师也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巩固听课的效果,不要让学生像“和尚念经”一样朗读课文,导致朗读的材料什么内容都不知道。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上书,听一遍录音,然后提出与录音内容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再打开书,边听边跟读,找出答案;或者让学生听录音跟读,通过使用暂停键,要求学生读出下一句,提高听读效果;

5.教师可适当增加趣味背诵。在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和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背诵兴趣。(1)“对歌”式背诵。即由A、B两个人每人一句,轮流背诵。(2)“接力赛”式背诵法,由三个人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3)“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

6.进行听默比赛。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很多学生读不成问题,但是一旦落实到纸面上,就会出现或多或少书写错误,比如少个字母,或者字母颠倒等等的错误,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上选择听默比赛,教师可以读一篇文章,或者用磁带录音的文章,让学生默写自己听到的文章,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在语音语调上出现错误,还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端正学生的字体书写。

7.使背诵课文习惯化。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鼓励学生,教师要亲自为学生树立榜样,与学生共同背诵课文,这样更加有助于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增加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当然背诵课文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暴十寒.一劳永逸是学不好英语的。

重视朗读教学 优化语文课堂 篇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朗读既可以烘托语文课气氛, 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分析, 忽视朗读, 学生上课深感枯燥, 兴趣少的弊端, 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获得是通过朗读、进行品味涵咏而水到渠成地出来, 而不是通过不顾学生和作品实际而东拉西扯生硬分析来得到,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可见,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同时, 朗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品鉴欣赏的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也是间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良好人格的重要手段, 为他们以后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打下良好的基础。脱离了这些特有的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将混同于其他众多学科而失去了学科个性, 并因此走向枯竭和衰微。因此, 重视朗读教学, 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重新恢复语文教学勃勃生机的重要手段。

朗读教学虽然是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 但是对朗读教学的质疑也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而变得越来越尖锐。语文教学书声琅琅, 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 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字面上的阅读的肤浅层次, 而没有走到文字背后体会作者在文本之外的弦外之音, 从而丧失了朗读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当今天我们重新拾起这个话题时, 必然牵扯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比如在课堂上该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该如何具体落实?朗读量多少才恰当?怎样使朗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强迫?

一、利用范读, 创设情境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 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有的老师说, 我的朗读能力不是很好, 怎么办呢?其实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精彩的范读就是对于原作的生动阐释, 善于运用, 会有很好的效果。对学生而言, 能在教师或现代教学媒体的范读中体会原文包含的内容、感情, 把握角色的特点并感同身受, 进入角色, 那就是受到了最好的语感教育。对此, 我的体会也非常深刻。比如在教学《春》《背影》《桃花源记》等课文时, 我就通过自己范读或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范读来实践教学。记得我上朱自清的《背影》时, 铃声响起, 我就播放电视散文的朗读, 凄凉的背景音乐响起, 全场一片寂静, 课堂一下子笼罩在浓浓的感情氛围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非常认真, 而且基本都能初步把握住文章的语言、感情的特点。这对于我的继续教学非常有利, 也可以说是省了不少功夫。

但是,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没有必要把众多的朗读技巧一一灌输给学生, 毕竟, 我们只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而不是如像培养播音员那样训练精湛的朗读技巧。况且, 作为初中学生, 在种种技巧的限制与约束之下, 很难完全忘我地把感情投入到字里行间, 这势必会削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反而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二、适时导读, 感知文本

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更多的是在课文所描绘的生动的形象中, 在对课文语言、内容的体验中理解。语文课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学生只有多读, 才能感受真切, 才能“入境”, 才能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指导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 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抓住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语段指导学生朗读, 就能训练学生的语感, 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特点, 感悟文章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我曾经运用多种方法, 适时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章的精妙所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文章的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收到很好的效果。

1. 想读法。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边读, 一边想象, 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 心理活动或故事场景, 读后让他们尽量地描绘出来。如朱自清的《背影》, 我没有过多地渲染父子之情, 而是让学生朗读感人的细节, 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中人物情感交融在一起, 从他们饱含深情的读书声中我已经知道他们对这种父子情深深有领会。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 扫除障碍 (如读准字音, 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 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 接着浮现形象, 展开想象, 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 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 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 反复吟读, 学生最终领悟文章, 找到美的感觉。

2.变读法。

就是在读的过程中, 适当地对文章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改编, 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力, 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拿《春》这篇课文来说吧, 这篇文章用词是非常准确、优美的, 为了让学生加深语感的体会, 我就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个别段落的句子、词语进行了替换, 如把“偷偷地”换成“悄悄地” , 把“钻”换成“长”, 把“闹”换成“叫” 等,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一读, 比较一下, 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通过我的引导, 让学生感受到底哪个词语用得更好, 更加优美, 符合文意。如此一比较, 学生就能在比较中感知不同句子、词语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 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演读法。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添加适当的表演手段提高朗读兴趣的朗读方法。比如在《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 可以把这篇文章改换成剧本, 以人物对话, 冲突, 化解为内容设计台词, 在班内进行朗读或者表演。在这种表演朗读中, 他们的思维灵感会被激活, 给学生一个创造的“舞台”, 他们自然生成出千百种创意。这样的读法, 让班级的朗读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 在这种意味盎然的表演中, 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 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同时, 教师可以据此考查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等的理解。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 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品味。我们提倡多读, 初衷是把规范的语言模块整体地储藏到学生头脑中去。通过读, 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 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 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 积累语言, 走进语言。

三、加强品读, 传情达意

品读就是在赏析中品味情感意境, 升华对文章的理解。特别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 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 因为情感绝不是靠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 用情去读, 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来的情感。

例如:教学《老王》这篇课文, 我们都知道, 文意的主旨凝聚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由此可以理解整个文本的内容和主题。因此,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所在, 仅仅让个别学生回答, 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是不够的。为突破这个教学目标, 可以设计一个品读环节:

师:可为什么多年之后还会感到“愧怍”呢?

生1:因为他来表示感谢, 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生2:因为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帮助不够。

生3:因为作者不能改变老王的命运。……

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的理解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文章内容, 通过学生用心去读, 用情去读, 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来的情感, 从而理解整个文本的内容和主题。

师:其实“愧怍”的地方在文中是有所体现的, 请同学们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文章, 并找出一些片段来细细品味: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 不知什么病, 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 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 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过了十多天, 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 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因为老王是回民, 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 没多问。……

师点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作者对老王的关心够了吗?还可以怎么做?为什么作者当时没有这样去做呢?

生: (热烈地讨论) 好像还不够, 好像在当时作者不能这样去关心老王……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一家当时的情况来理解。)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作者在字里行间有透露出怨恨之情吗?作者因为什么而愧怍?

生1:作者在字里行间没有透露出怨恨之情, 反而觉得愧怍, 我们看到了老王和作者一家人金子般的心。

生2: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生3:我觉得该愧怍的是那个年代。

这样一来, 不仅师生互动, 而且生生互动, 课堂气氛热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不是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学生通过品读来感悟到的。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9

一、朗读与朗读教学

古人云,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朗读有助于文章理解、语感建立、写作水平提高的精准总结。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朗读有其特殊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课文读通了, 读懂了, 许多课文内涵、词义理解、感情色彩方面的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朗读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对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朗读教学的核心是朗读训练。朗读是一项技能, 对于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初中学生而言, 需要通过不断训练才能够较好掌握。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朗读教学实践中, 通过不断训练逐步提高的。良好充足的朗读训练, 不仅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 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朗读教学, 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本位作用

朗读在教学中的本位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增强、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1.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诵读的作用。如叶圣陶、吕叔湘就十分强调反复诵读, 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范文的意蕴、情趣。这两位老教育家都认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 强调只有通过“反复吟诵, 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

2.朗读有助于增强语感

语感的增强有赖于平时的训练。而朗读则是增强语感的最好方法。反复朗读某一类型的课文, 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同类型课文的语感, 启发他们对于课文的悟性。陶渊明所说:“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意会, 便欣然忘食。”这就是对语感的最好注解。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真正的朗读教学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中领悟作者写作该篇文章的旨趣, 在反复朗读中使自己朗读时的情感与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同步, 力争达到与作者的精神交流。如果达到这一步, 学生对文章就会有独特的感悟和认识。进而, 再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断句、停顿、重读等, 把握语气语调, 处理不同感情的表达, 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3.朗读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高质量的朗读训练, 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经常性地朗读经典文章, 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经典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慢慢吸收、消化从而进入学生知识储备库。这样, 学生在写作文章时就可以很自然地用上这些储备知识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 经常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素材, 但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和所观察的内容毕竟是有局限性的, 许多东西还受农村环境的限制, 农村学生需要通过朗读书本知识来获取对远离自己生活的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这些通过朗读而积累的背景知识, 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基础和保证。

4.朗读可以帮助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受地方方言因素的影响, 广西大部分地区农村基层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大力加强朗读教学, 用标准的普通话录音来纠正学生平时的朗读, 通过反复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语音听感, 进而矫正读音, 达到有意识地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目的。

三、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朗读教学的器材和素材缺乏;二是朗读目的不明确, 要求不够清楚; 三是朗读方式单一, 学生缺乏兴趣。就这三方面的问题, 笔者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1.加强朗读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 广泛地收集朗读教学录音素材

农村初中学校应在教学设备中加大对朗读教学所需的音响器材的资金投入, 多购置一些录音机、MP3和音响设备。在此基础上, 通过互联网的搜索, 尽量广泛地收集互联网上现有的朗读教学录音素材。

2.明确教学目的, 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针对不同的年级, 制定不同的朗读教学计划。在朗读课之前, 提出预期的朗读训练目标;在朗读实践的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指导, 提出改进意见;在朗读课结束之后, 积极总结, 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3.加强自身学习, 丰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作为实施朗读教学的主角,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素质。首先, 要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矫正地方方言口音, 尽可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教学。其次, 要多渠道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朗读教学方式和各种经验, 把它们吸收进自己的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再次, 要大胆摸索符合本地特点的朗读教学方式, 不断改进和创新,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可采用齐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此外, 还有领读、引读、评读、分组朗读、配乐朗读、听朗读、快速读等方式。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适当地表扬, 不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郭致聪.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安徽教育, 2005 (10)

[2]张慧.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 2009 (1)

[3]刘巧华.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几点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 2004 (4)

[4]刘天成.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1 (5)

中职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篇10

所谓朗读, 简单讲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 全面一点讲, “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 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文的再创造活动, 是从事宣传和教学 (特别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手段。[1]”作为一种伴有声音的阅读活动, 其在教学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从教的角度看

朗读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 是一堂有质量的课所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其对于教师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效用。

1.1 朗读能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朗读是一种再创造, 只有深入课文内容, 把握情感脉络, 才能控制语调, 创造性地表情达意, 而课堂的主要活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所以教师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融汇于有声的朗读中, 并利用声音将其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朗读中产生把握文章情感的欲望, 从而自觉地去理解文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机的统一体, 只有教师的积极性, 而没有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是不会很好的, 也是不理想的, 因而教师应把朗读作为自己引发学生思考的手段, 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2 朗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朗读要求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所以它本身就有调节课堂气氛的功能, 而且富有情感的朗读常会感染他人, 因此许多教师用它来营造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的状态。轻快、响亮的朗读能让学生的思维由迟钝变得活跃, 神经由紧绷变得松弛。思维的活跃, 神经的松弛, 必然会使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 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由此引起师生情绪的高涨, 学生学得很轻松, 教师教得很容易, 并且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因而能自觉地、有效地理解课文, 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1.3 朗读也是教师及时调整授课环节和内容的依据

朗读的特殊性, 要求朗读者要抑扬顿挫, 富有表情, 所以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考查他们对文章学习效果的一个尺度。学生理解的怎样, 通过朗读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来;感受的怎样, 通过朗读也能充分地表露出来。因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所反馈的信息来及时调整课堂进度, 选择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教学方式, 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少和难易, 使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 从学的角度看

2.1 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最新的卫生职业教育规划《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激情洋溢, 具有很强的歌颂性, 这从编写体例上可以感受到。新教材以“感悟亲情”、“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励志人生”、“情系和谐”、“审美情思”等主题编选课文, 加上“富有情感的朗读, 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而唤起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体验, 产生共鸣[2]”。所以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陶冶情操, 感染心灵, 启发和丰富思维, 而且其效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净化学生的精神境界,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语感能力和表达能力。人的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交流,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 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任何健康人的交流都要伴随语言来进行, 所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每位称职的教师首先要关心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3]”, 所以学生能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的气、韵, 训练个人的语感强度, 并且触动刺激、表达欲望, 形成外在的言语表达, 提高个人的表达能力。

2.3 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也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所以从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观点讲, “兴趣”是学会一切知识, 掌握所有技术的起点, 而朗读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手段, 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 因为“好的朗读是一种艺术表演和欣赏, 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 诱发学生的直观兴趣, 并逐步形成潜在兴趣, 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另外, 集体朗读能使每位学生都受到锻炼, 人多声浪高, 气氛热烈, 学生之间的情绪互相感染, 兴趣越发浓厚。一位美国学者撰写的题为《对学生大声朗读》的文章指出, “学者教师给学生大声朗读, 既能示范动人的朗读, 又能强调大声的朗读是多么有益和有趣[4]”, 而朗读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消除干扰, 并使神经处于活跃状态, 有助于大脑对阅读材料的识记, 反复朗读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3 从语文本身看, 有助于彰显语文教学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无疑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有效方法, 它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自主地想, 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也更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语文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朗读也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也很有帮助。

汉语富有音乐节奏美, 平仄声韵整齐有序, 易于诵读, 琅琅上口, 同时语言教学的本身就要求强调语言实践, 因为语文是有声的艺术, 不是静寂的字符, 所以无论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还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都应重视朗读。

参考文献

[1]朱以英.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9:5.

[2]罗正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95, 1:32.

[3]李秀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 9:18~19.

上一篇:日记可以这样写下一篇:疏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