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同行

2024-06-28

结伴同行(精选七篇)

结伴同行 篇1

《甘肃教育》是一本有思想内涵、知识内涵和发展内涵的杂志, 是一本引领今天和明天教育的杂志。在我的记忆中, 她酷似一位古铜色脸庞的标本式“农民”, 肩扛着陇原教育, 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耘, 她所有的重头戏都安排在教育的舞台上, 用优美的“舞姿”演绎着陇原教育的动人故事,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 无论是艰辛与沉重, 她都能以智者的风度和眼光传递陇原教育基层的信息, 传达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展示着甘肃教育发展改革的风采, 甘肃教育的每一个华丽转身都在她的脸上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甘肃教育》每一期都在发声。每当打开她尘封的封面, 首先就会看到令人怦然心动的卷首语, 这个页码承载着教育的沉重与伤痛, 洞察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思考着教育的困惑和问题, 关注着老百姓的所思与所盼, 这几百期杂志的一个页码所展现的魅力空间, 不仅展示了一个资深教育人观察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个性面孔, 而且架设了《甘肃教育》正确引导教育舆论的理性轨道, 正是这种坚守与承载, 打造了《甘肃教育》的品牌栏目, 杂志所承载的信息传递了甘肃教育的正能量。

记得一位同事曾写给教育社编辑的一幅字画上题了“镂月裁云”, 反复咀嚼, 这幅字把编辑比拟为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的确有点出神入化的味道。闲暇之余, 心想文字编辑不仅像裁缝, 而且像手艺超群的厨师, 他们都是拿文字在做“菜”, 先有一道菜的构思创意, 所有的文稿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些原料, 通过筛选原料、加以佐料、把握火候进行烹饪, 最后再做个造型, 从而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形神兼备的美食。

其实众多的读者和作者只能感受到菜的味道, 却不大了解编辑做菜的整个过程以及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甘肃教育》杂志所开设的栏目相对有限, 但稿源十分丰富, 台前幕后, 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所以编辑每天面对的稿件面孔十分相似, 一个栏目的编辑成年累月就是去修改和处理这些稿件, 改稿、校稿、审稿, 反反复复经过三审三校才能定稿, 每个编辑都在如此单调枯燥的面对中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在漫无边际的稿源中淘金掘银, 真心为别人做嫁衣裳。如今, 《甘肃教育》已经出刊500期, 大致算起来是两代人的坚守和苦心经营, 说实话, 杂志的采编力量在同行业中并不具备多少先天优势, 但经过教育社领导的培养和老同志的“传帮带”, 大家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知识结构及专业结构日趋完善, 干事创业的氛围初步形成, 采编队伍实现了新老交替, 这个团队不仅办好了一份杂志, 更重要的是一批能够担当、善于创新的新生代脱颖而出, 给这份杂志注入了新鲜血液, 积攒了发展后劲, 拓展了发展空间, 让人看到了希望, 所以杂志编辑和记者们的工作理应得到读者、作者的尊重和理解。

我是《甘肃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对杂志怀有很特殊的感情, 在和杂志相识相知的日子里, 从没放弃过当初的理想与追求, 从没让浮华的物质沦陷精神的翅膀, 我采写的新闻报道、撰写的论文, 拍摄的新闻图片以及创作的散文作品先后在刊物上发表, 我执著地用眼睛和文笔记录着天水教育的发展, 普通的日子不再寡淡无味, 始终闪烁出温暖的光芒。日月如梭, 不同的时空、相同的虔诚和共同的追求在时光中轮回, 当记忆穿越时间走廊的那一刻, 突然觉得《甘肃教育》和自己都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

一本杂志若有情怀, 永远都会被人记住。《甘肃教育》的编辑、记者们辛勤耕作, 承载了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洗练的文字风格, 深入教育的内核, 引领教育人追求永恒的文化力量, 我想这就是读者喜欢她、追随她的所有理由。我是《甘肃教育》茁壮成长的见证者, 《甘肃教育》也是我人生旅程的最好注脚。在职业生涯中, 能有一个形影不离的专业杂志是上苍对我最好的奖赏。

结伴同行作文 篇2

歪立在我眼前的是一棵不合时宜的树,根部没有了青草的遮掩而裸露在外。在寒冷的空气中不得已以紧缩他的脉络来维持所谓的温暖,泛白的树皮裂开一般,千疮百孔。他被风折磨得不堪重负,露出了一种老树才有的沧桑无奈的形态。周围的树比他看上去更凄惨一些。那些树的叶子被四季的严酷法则审判裁决,摔落在了冰冷的地上,没有水分的滋养变成了和水泥一样的颜色,像一个个干瘪的句号等待着死亡的到来,他们过去的宿主光秃无奈的看着这一地残败,怜惜着自己的命运。

而这颗树,是不同的。我惊讶的发现在他瘦弱的枝干上,还有一簇团的叶子,使这树不那么丑陋。好奇促使我走近,那些叶子的颜色并不那么鲜艳了,但依旧顽强的扛着风没有落下。看着同棵树或其它树的叶子孤零的掉落在摧残下,而他们紧紧抱在了一起。是的!他们紧抱在了一起!他们的根茎从同一个枝干伸出,仅仅纠缠在了一起。一片叶子的茎枝是那么脆弱的不堪一击,无法抵抗肆虐的风刀的收割,而当他们紧紧结伴团结在一起时也许就能抵御这样的进攻了。

一阵猛烈的风再度来袭,我的目光跟随着他们更紧。想看看大自然手中的弱者是否能够存活。狂烈的风刮过,那一团叶子猛力的抖动着,脆弱的叶子如同残破的提线木偶被风不停地摆弄。然而它们的根部却没有丝毫的动摇。他们紧紧盘错在一起,一起走完这个寒冬艰苦的旅程。枝叶抱在一起,坚韧如磐石。何风可催其筋?何风可残其叶?

黑暗终将是会退散的,厚重的云雾被太阳拨开,风也渐渐趋于和缓。地上的枝叶再一次又一次狂风的重抛下苟延残喘。而那一团叶子依旧站在树枝上,偶尔发出沙沙的响声。那也许是团结力量获胜的欢呼,幸存的鼓舞。以及对那些可怜意志的形单影只同类的叹息吧?

语音结伴 你我同行 篇3

摘要: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我国有超过三亿的英语学习者。在中国,英语从小学开始就是必修课。尽管如此,很多人在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仍然觉得“又聋又哑”。为了从根本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系青协在合作院校前进小学进行了随堂听课学习、课下咨询、学生访问等一系列调查了解。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及合作院校的极力配合下,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学年的“志愿活动让英语正规发音进校园”活动。并从中获得许多的收获。

关键词:学院转型,志愿服务,英语发音

【分类号】H3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是建设教育强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21世纪中国人才大量外流,需要大量培养复合型高等人才的时代,学院为响应国家号召,逐步进入了从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时期。学院也在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技术复合型人才而做着不懈努力。英语系为配合学院转型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着学院办学宗旨“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大力支持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加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为配合学院转型工作的顺利召开,英语专业的志愿者们逐渐开始利用专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创新型志愿实践活动。在合作院校前进小学发现已开设英语课程班级的学生在英语发音存在问题时,志愿者们旁听学习了多位英语老师的课程,发现老师们在课堂上不太重视语言环境,几乎采用全汉文授课,只会教读单词、句子,并不纠正发音。回学校后青协召开了内部会议,交流了想法,做出了活动策划。经系内批准后,在与前进小学教务主任认真商议后,我们提交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我们在系内志愿者及志愿者人才库中发出活动征集宣传,邀请英语专业知识基础夯实,英语语音面貌良好,有未来从事英语教育意向及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同学们加入到这个创新型志愿服务项目当中。经过一番严格地评选及系里负责地推荐,最后组成了一个三十人小组。从2014年9月21日正式开始了纠正小学生英语发音的创新型志愿活动。前进小学教务主任根据学生课程安排,将我们以十人一组的形式分别分到了二、三、四年级的一个班级里,一周两个学时的英语发音实验教学,我们正式展开了为期一年的纠正英语发音的教学活动。

根据三个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课程安排,我们做出了更为清楚详尽的教学活动安排。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采取了趣味性英语问答,动画形象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借用日常生活实物,练习日常交流;四年级学生故事角色扮演,视频配音等。在此次实践教学中,我们抛开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脱离开传统教材,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尽量做到让学生们随学即用,增加了学习及生活当中聊天娱乐的话题。课堂上我们统一要求全英教学,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结合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及眼神交流,更为形象活泼的与孩子进行交流,邀请学生进行互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志愿者们的默契配合,管理好班级纪律。

随后,我们便在教学中明显地加入了强调和纠正发音的部分。尤其是中文发音中没有的齿间摩擦音、齿龈流音(l)以及与中文发音习惯不同的唇齿摩擦音(v、f)。为了更好地练习此类发音,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趣味性绕口令,如”There are three thousand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 three ”. “Whether the weather be fine or whether the weather be not. We will weather the weather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等。在志愿者的示范教学后,让同学们进行分组练习,同时纠正发音,然后以清楚流利标准快速为标准进行比赛。对此进行两周的教学之后,学生轻松地记住了15个绕口令并能用较为流利地背诵出来,同时还自己理解其中文意思并与同学老师交流。在进行这类带竞争性教学中发现,同学们明显提高了对学习发音的重视,同时学会了相互学习,互相纠正,并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都在为团队争得荣誉付出努力。

又进行了两周的常规教学之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口语展示公开课作为期末验收,要求是用英语做自我介绍并诠释爱的含义(Have a brief self-introduction and describe what is love for you.)。展示是由大家随机排序,自愿走上讲台展示的。同学们在展示中体现了勇敢自信,并懂得相互谦让。以下是从三个年级中随机挑选记录下来的内容。

”Hi, there. I am Cody, age 8. I have a little brother and I have no idea about why he is crying all day. But I just wanna be with him and share my toys with him. And that is love.”(大家好,我是Cody, 今年8岁。我有一个小弟弟,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哭个不停。尽管如此,我还是会一直陪着他,并且和他分享我的玩具。我想这就是爱吧。)

“Good morning, Miss Chen and my dearest friends. Im Maria. Im 9 years old and I am studying in QIANJING primary school. Love is when you say “hello” to someone, he will greet you with a big smile.”(陳老师以及我最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是Maria,我今年9岁了,现在就读于前进小学。对我而言,爱就是当你向某人说你好时,他也会开心地问候你。)

“Today is my big day because I need to stand in the front of this classroom and show myself to you guys. I am Jim, Im ten. Well, you can see that I am the tallest boy in the class. Love is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no matter how hard it could be, someone will try his every single best to help you out without any payback. Just like Mr Sun(one of our volunteers). That is love and I want to be someone just like him. ”(今天是重大的一天,因为我需要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展示我自己。我是Jim,今年10岁。当然,大家知道,我是班上最高的男生。爱就是当你遇到困难, 无论有多困难,他都会竭尽全力的帮助你,并且不会要求一丝回报,就像志愿者孙老师那样, 同时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另一个他。)

每一个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尽管是口语表达,但从语法上几乎挑不出一点问题。表述流利,真诚自信,虽带有小学生的稚气,同时也远远超过了成年人对爱的诠释和理解。他们的表现让校方对我们的教育实践十分满意,他们的回答体现了国家教育的成功,也让辛苦工作的老师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一个学期的英语发音教育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尽管依依不舍,却阻挡不了告别到来的脚步。实践组在本次创新志愿实践教学中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语言学习小龄化在中国十分普遍,这说明在儿童时期,语言是可以习得的。这充分说明了从小学开始,规范学生英语发音的重要性。学生在一种集体说英语的大环境中是很容易培养语感,形成自我语言方式的,因此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段。

(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想成为优秀的老师就得学会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英语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并非母语,而是为了未来交流不得不学习的重要交流工具。想让学生认真学习英语,首先就得通过形象有趣的情节培养学生兴趣,打开心扉接受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阻止学生对这突如其来的语言当成学科,产生不得不学习的排斥现象。

(三)、英语教育过程中抓住学生注意力是关键。情景交融的课堂,生动形象的内容,视听说结合的形式,让全员参加到课堂的互动当中,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情况,让同桌间相互监督,互动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四)、英语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富有激情。老师在课堂上栩栩如生的演示,生动形象的展示,落落大方的表现,才能顺利吸引学生目光,步步牵引学生的步伐,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激起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欲望。

本次创新型社会实践活动,总体而言是成功的。疲惫的目光掩盖不了志愿者们激动的心情,这是第一次利用专业所学来开展的志愿服务,这是第一次抛开传统的束缚取得的小小教育成果,这是终生难忘同时受益匪浅的一次活动,这也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次活动。年轻的青年志愿者们正在志愿的路上,英语系的青年志愿者一定会做出模范作用,发挥创新思维,发扬良好作风,用创新的志愿活动服务大众,回报社会。

作者简介:陈静,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94年出生,担任系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大学期间,一直致力于发挥专业特长的创新型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地方文化的宣传,带领团队长期担任萧红故居及纪念馆的中英文双语解说员及其他相关活动;同时,一直在前进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主要規范小学生的英语发音,培养良好的语感。

结伴同行 篇4

与一位科学家朋友聊天,谈到“相遇”与成功的问题时,朋友扳着手指, 向我列举成功道路上助过他一臂之力的贵人: 高中的班主任列于榜首, 他说如果当年没有这位贵人,就没有他的今天。那年高考落榜,正是这位班主任,步行了几十里山路, 说服父亲让他返校补习。第二年,他终于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从此,他走出了闭塞的大山, 成就了他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假如没有这位班主任, 他现在可能还守着那个贫瘠的山村。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师生“相遇”而影响和改变学生一生的案例:

一位新来的老教师发现,当他提问时, 班上的一位同学每次都举手, 让他站起来回答时却总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位老教师没有轻率地批评他,而是和他谈心,了解其中的原因。原来,这位同学是这个班里公认的学困生。为了不在新老师面前暴露出自己学习差的事实,因此,当别人举手时,他也跟着举手。

这位老师 没有批评 他不诚实, 反而和他定了一个“攻守同盟”,老师说:“以后,你要是不会回答某个问题时,就举左手;会回答时,就举右手。”有一次,老师发现这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右手,就及时叫他发言, 结果他回答得很好,老师表扬了他。从这以后,这位所谓的学困生, 举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少, 举右手的时候越来越多。

一般情况下, 老师发现学生表现不诚实, 直接批评学生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可是,案例中这位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她没有按常规“出牌”,而是怀着一颗爱心用充满教育智慧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也许,这一“攻守同盟”是这位学生改变命运的开始。这位学生能够遇见这样一位新来的老教师,也许是一种缘分。

另一个案例: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太阳》一课时,一个学生问道:“课文中说‘太阳离我们一万万里远’,这里的‘万万’是什么意思?”这个学生问完,其他学生便笑,有的还在嘀咕:“万万就是一亿呗, 这还不知道,真笨。”那位发问的学生十分尴尬地坐了下来。该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于是,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万万就是一亿, 那为什么不说一亿里远, 而说一万万里远呢? ”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课文中用‘万万 ’这个词是有目的的。一是用‘万万’这个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格外好听;二是表达的感情色彩强烈, 给人的感觉好像格外远。”教师表扬了这个同学创造性的回答。同时,抓住时机,接着问:“大家想想, 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是谁最先提出来的?”所有的学生都用赞许的眼光去看那位提问的同学。

也许, 我们许多教师对课堂上这样的偶发事件不会像这位教师如此细心,如此充满爱心,从而对孩子们的相互“嘲笑”置之不理。但这位老师没有这样做,她的职业敏感迫使她有了这样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式。事实上“如果孩子相遇在嘲笑的环境中, 她就学会自卑; 如果孩子相遇在羞辱的环境中,她就学会自弃”。

与这样的教师相遇, 孩子们是幸运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幸运:

某小学班主任徐某, 当众体罚本班同学侍某, 造成该同学受伤住院。当该生家长状告老师时,徐某不承认体罚了学生。有关人员到班上调查取证时, 该班无一名同学肯作证。当伤愈出院的侍某回到原班后, 该班所有的同学都不跟他玩,一旦有人与他接触,就会有同学报告班主任, 致使侍某不得不转学。

在这个案例中, 侍某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 当一个孩子不被他原来的群体所接纳, 没有小伙伴与他玩耍,这无异于灭顶之灾,他心灵的伤痛远远大于身体的伤害, 也许她幼小心灵的伤痛会成为她今后 成长路上 一辈子的 阴影。

在这个案例中, 受伤害的也绝不仅仅是侍某, 当班主任徐某以某种“专制”的手段制造这种班级恐怖时, 那些生活在侍某身边打小报告的同学, 也许会因此而扭曲了人格。“如果孩子相遇在专制的环境中,她就学会听命;如果孩子相遇在敌意的环境中, 她就学会仇视”。

上边所举的案例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教师一定要带着职业的情感和操守去面对每一位学生, 以较高的师德风范去与同学们“相遇”,因为我们和同学们的“相遇”将会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学生与老师的“相遇”,学生的人生是在怎样的师德环境中起步, 在他们人生中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同时,能与花季少年相遇, 不是其他职业的人都能享有的福分。教师职业使我们能够从花季少年成长的涟漪中反观我们年少时的身影, 教师职业使我们能够不断 复现人生 最美好的 年华,回味最美好的人生体验,珍惜与花季少年相处的岁月和情感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我们与学生的“相遇”常常会呈现三种不同的状况:一是“不遇”,即一些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整天单调和重复地处理教学事务,只见事务,不见学生,与学生往往是一种“不遇”状态;二是“偶遇”, 即一些教师在忙于教学事务时, 因为某种机会与学生偶然发生某种情感上的碰撞; 三是“铭心相遇”, 即一种影响彼此人生的刻骨铭心的相遇, 是彼此成就人生的相遇。

《与诚信结伴同行》教案 篇5

【课程标准】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生活中努力做诚实的人,不说谎话,不做假事,积极践约守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二)知识目标:

1、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诚实与守信的关系、不诚实守信的危害、诚实守信的作用及意义。

2、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在生活中怎样做一个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人。

(三)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能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义取信的能力。

2、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懂得与朋友合作交往要言而有信。

【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 理解诚信无价。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诚信做人到永远”。

本节内容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本节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诚信无价”,帮助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第二层次“诚信做人到永远”,阐明诚信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其次还要做到言而有信,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

如何对他们加以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本节课的根本任务。

【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设计上始终遵循着思想品德课的四个教学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目前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很多行为都足以说明有些中学生缺乏诚信:说谎、抄同学作业、拾到东西不上交、借东西不还、考试作弊、偷偷上网吧等,所以明确诚信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落实诚信的基本要求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结果。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案例讨论法、信息技术教学法(即使用多媒体课件)。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体验性学习。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内容,收集身边有关诚信的实例。讲述自己的诚信故事。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以及诚信的状况,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收集有关诚信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情景呈现

学生阅读后谈感悟。(导入并板书课题):与诚信结伴同行

二、学习过程:

(一)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先自己找,再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目标答案):

1、什么是诚信?

2、为什么说诚信无价?(为什么要讲诚信?)

3、怎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生找出问题答案,组内交流。

(二)教师结合课件,和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理解和交流:

再现生活,认识诚信

1、诚信之旅的第一站就是欣赏小品:《打工奇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小品中打工者送给酒店老板的秘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秘方:货真价实。也就是告诫他要诚信经营,要讲诚信。那么什么是诚信?怎样理解诚信呢?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4页第一段,理解什么是诚信?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简单讲解诚信的含义及诚实和守信之间的关系: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诚实是基础,守信是表现,一个不诚实的人,是很难做到守信的。

走进生活,感悟诚信

1、课件展示:求职启示录:

一位在德国名牌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是热门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但在德国却找不到工作。他每到一个企业应聘,主管看了他的材料都很满意,但一打开电脑查询他的信用记录,马上表示“很遗憾,我们不能用您”。原来这位博士生初到德国时因经济紧张,坐车有过3次“逃票”。因为德国的公交车不查票,只是偶尔有稽查员上车检查,被查到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这位高材生居然被抓住三次逃票,哪怕他学历再高技术再精也没有企业会用他。

2、课件展示《是谁推倒了“三鹿”?》。看图片,思考:三鹿奶粉事件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对个人:害人害己,失去别人的信任.;对企业:丧失了良好的信誉和竞争力.;对国家:影响社会稳定,损坏国家形象.。3、课件展示:海尔集团的发展——学习的榜样。

海尔集团由1984年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发展到现在,成为拥有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702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靠得就是一种“真诚到永远”的经营理念。也希望我们能够“真诚到永远”。

4、课件展示:阅读思考

看了德国留学生、三鹿集团和海尔集团的事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意见后回答。

教师总结,得出结论(课件展示):(讲诚信的意义)①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不讲诚信,短期内会带来利益,但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自己,不诚信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③诚信是金,是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通行证。④诚实守信是是为人之本。

体验生活,践行诚信(课件展示)鲁东的【生活剧场一】

1、课间时:鲁东急着出去玩,不小心摔坏了同桌最心爱的钢笔,他看了看同学,没有人在意,赶忙跑出来教室。回来后,面对着伤心哭泣的同桌,鲁东犹豫了… …

请问:你认为鲁东应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后)教师总结:主动道歉,勇于承担,赔偿损失。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生活剧场二】

2、午饭时:同学们都商量着要去医院看望某身患绝症的同学,鲁东想: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该不该跟他说实情呢?说了怕他受不了,不说又怕不诚实… …?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根本上说,“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道德。诚信的核心是善!【生活剧场三】

鲁东在生活中遇到了让他进退两难,非常尴尬的事情。下面我们进入生活剧场三:

3、要进行单元测试了。考试前,好朋友小飞要求鲁东考试时向他传递答案,鲁东犹豫了一会就答应了他。结果考场上鲁东没有帮他作弊。考完试后,小飞生气地说:“你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算什么好朋友” ?

你认为:鲁东是否是个不守信用的人?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结合课件展示结论,教师讲解原因和注意事项。——许诺要慎重,切勿信口开河。——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信守诺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做出的不合理不正确的承诺就不能去履行)。【实话实说】

课件展示:我们学校就要进行期中考试了,好朋友李明跟你打招呼,让你帮他一把,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后教师小结:委婉拒绝,并向他说明作弊的危害,要诚信答题。【交流探讨】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所遇到的诚信或不诚信现象?对不讲诚信行为应怎样纠正?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诚信宣言】

希望通过这节课学习之后,每位同学能告别不诚信行为,做一名诚信中学生。下面由班长带领全班同学做出承诺。(课件展示:《诚信宣言》)

为了打造诚信校园,构建和谐即墨,我们决心做到:(学生齐读)

1.真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有责任感,不弄虚作假,不隐瞒事实真相。

3.不说谎话、不欺骗师长、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

4.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5.信守诺言,言必行,行必果。

(三)收获平台:引导学生谈收获、感想。

(四)课堂小结

1、课件展示:“知识结构示意图”。师总结提升:诚实和守信好比人的两条腿,没有它你将寸步难行。

2、课件展示:我们用一生去完成的作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五)课堂巩固与检测:

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关于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诚信是一种美德 ②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 ③诚信是为人之本 ④是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通行证。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轻诺必寡信”,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轻易许诺必然会缺少信义 ②不轻易许诺是守信的重要保证③在合作中许诺要慎重 ④ 在合作中尽量不要许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帮我出主意: 想想在下列情况下自己会怎么办?(1)上课时老师要检测作业,我才发现晚上因为看精彩电视节目忘记做作业了„„(2)课间活动,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我不小心摔坏了同桌的钢笔,当同桌回来时„„

(3)发现送牛奶人员把邻居家的那份牛奶错投到自己家的奶箱里了„„(4)当得知某同学身患绝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他尚不知自己的真实情况时

教师提问学生做检测题„„

(六)拓展作业:

1、自己有哪些不诚信的表现?请列举出来,并加以改正。

2、自己写一条诚信名言,警示自己做诚信公民。

【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以情景教学为轴心,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情景、案例的选取、环节的设计都力求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的原则,力求做到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比如设置了“阅读感悟”、“生活启迪”、“交流探讨”、“ 实话实说”等活动,给出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比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1、成功之处: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制定三维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巧妙设置教学情境,设计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形成正确价值观;精选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领学生成长。

让科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篇6

一、源于生活环境巧引导——选择生活化的环境,充分挖掘科学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活环境,引导幼儿萌发对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想象。

最近连续几天的阴雨,戏水池里注满了水。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尊重他们对水的兴趣,使他们对水有更多的了解,我没有阻止他们玩水,而是鼓励他们发现水的奥秘。“啪!啪!啪!”一只又一只的海洋球落到水中。红的,绿的,黄的,蓝的……微风吹过,五颜六色的海洋球跳起了“水上芭蕾”。“啪!”我将一块小石子抛向水中。“啪!”配班的王老师将一块小积木抛向水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我问。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海洋和积木球浮在水面上,石子沉在水底”;有的说:“只要我们向水中抛东西,水面上就会晃动”;有的说:“水一动,我们的影子也在动。”……小朋友们的讨论进入了高潮,沉浮现象、水污染问题都没有痕迹地进入其中。

就这样,在“水上芭蕾”的自然活动环境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使幼儿主动地探索了科学现象,获得了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幼儿科学能力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创设一个能让他们积极探索的氛围,鼓励他们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在随后一系列的生活中,有时孩子们能将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使它鼓起来,有时孩子们在电动玩具中装上电池使其转动起来,每当那时他们都显得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因为他们是如此喜欢生活,喜欢探究。

二、源于生活游戏巧启发——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运用游戏化的教育策略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周围现实生活的环境中蕴含了大量的自发的或者偶然的科学信息,教师应通过游戏化的教育组织和敏锐的教育机制将科学教育有意无意地渗透其中,让幼儿感受科学的有用和探索的兴趣

吃完午饭后照例和孩子们一起户外散步,毛毛小朋友一边走一边说:“奇怪,我的影子怎么一会儿长、一会儿短,还一会儿没有啊?”别的小朋友听到他这样说也纷纷找自己的影子,这时我没有阻拦幼儿,而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组织大家一起玩起了“找影子”游戏:“找个朋友站在一起,比比、看看你们的影子,你发现了什么?”“我的影子比他的长、我的影子胖、老师的影子大、我的影子也扎着小辫儿……”“你影子会变吗?怎么变的?”“我跑影子也跟着跑、我动影子也跟着动、影子也会跳舞……”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和兴趣,但这种好奇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往往也是无意识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影子虽然常伴随着我们,但怎样才能让幼儿对影子有着科学的认识呢?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依旧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着影子的秘密,引导他们发现影子和光的关系,记录一天里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孩子们在老师支持、鼓励、引导中发现了很多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

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最能发展其科学探究能力。这次找影子的游戏活动,虽然没有精心设计,没有任何前期准备,但它源于幼儿生活,源于幼儿兴趣,因为“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通过类似的活动中诞生的科学游戏,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知道在自己的身边蕴藏着这么多的科学奥秘,这样更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

三、源于生活兴趣巧拓展——利用幼儿的兴趣点挖掘生活化的科学教育素材。

生活是教育内容的源泉。正如杜威所说:“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欢乐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因此凡是幼儿感兴趣的,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内容。也就是说在幼儿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材料,都可以生成为适合孩子生活和经验的科学教育素材。

在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零食结伴分享,但是发现许多孩子不会打开包装袋,纷纷寻求老师的帮忙。于是我就巧妙利用这个生活中的“包装袋”激发幼儿探究兴趣:首先在教室里展示幼儿收集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引导幼儿观察其材质和设计“这些包装袋上面都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兴趣盎然的孩子们找到了包装袋上各种各样的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名称、条形码、净含量、生产厂家等。首先,通过讨论让他们知道,尽量要选择有包装、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标注齐全的产品。这样的科学小常识也增添了孩子不少的生活经验。其次,探索打开包装袋的方法:怎样打开时不让袋子里的东西出来?有没有不同的打开方式?也正是在这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总之,生活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好奇和探究欲望的来源。所以科学教育更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激发幼儿广泛的探索兴趣和认识欲望。让我们一起拥抱生活,发现科学吧!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篇7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生活化课堂氛围,通过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沟通起来,以便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增进对文章的深刻理解。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陶醉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吃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笔者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并通过视频向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这样,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学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二、依托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文教材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可以举一反三。”生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教好语文教材,执着于文本,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或利用身边的景物,或捕捉具体的生活现象,或借助鲜活的现实案例,或采用语言再现、实物演示等手段,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朱自清的《背影》抒发了爱子深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要想让学生理解感受文中的深情,获得人生的启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笔者认为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则:课堂要顺应学生的情感脉络,贴近学生的生活。依据这样一个原则,笔者有以下几点考虑: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亲情方面的名言佳句,鼓励大家在课堂上展示。2.课堂中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父亲对于自己的深情和关爱,并讲给大家听。要想达到那种预想的效果,要靠个别程度好的同学的带动,教师也要有点煽情的本领。3.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帮助大家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4.满文军的那首《懂你》饱含深情,很多同学都喜欢,可能会感染学生,触动他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部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会像火炬一样,一下子被点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其乐学。

三、拓展贴近生活的教学时空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我们应该给学生的手脚松绑,让他们“随时随地”去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汲取营养。校外远足,可以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可以激发生活热情;民间采风,可以了解风情民俗;劳动实践可以获取真才实学……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大众话题评说,社会热点关注,往往都会在学生看似平静的心田激起微波巨澜,联系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让他们学会用疑问的眼光来辨别和选择眼前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内容。在开学初,笔者就会给他们列出一张“生活营养菜单”。

1.欣赏、描述、评论各省卫视台标,并设计本班班徽;

2.看《电视散文》节目,并模仿其形式进行一次配乐朗诵会;

3.看《新闻联播》,笔录你认为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并在全班交流;

4.观察你喜欢的某位明星,描述他(她),并说说喜欢他的原因……

语文教师更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尽量满足各种学生的不同爱好、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给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例如:办黑板报;办校园广播;办文学社团;模拟法庭;向报刊投稿;走向街头、农村搞宣传、搞咨询、做广告;练习新闻采访等。只要我们组织得当、得力,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实际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样,纳课上、课下为一体,熔学校、社会于一炉,我们的语文训练即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只有扎根生活这片沃土,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那就让我们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教学与生活牵手,让生活与教学拥抱吧!

上一篇:初中英文报刊阅读下一篇:物质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