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

2024-07-29

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精选十篇)

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 篇1

文化自觉性由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 这一理念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 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通过自主的适应, 取长补短, 确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文化自觉性首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并存状态, 同时也是一种平衡状态。通过个人的思维分析, 确定文化不同特征, 从而达到一种个人认同的秩序。在建立文化自觉性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思维分析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建立文化自觉性的快慢, 也是建立高质量文化自觉性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性现状

主要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是被调查的高校大学生主要特点。就被采访的高校大学生而言, 大家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是相对来说比较中庸的, 但就采访的学生而言, 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认同, 也更希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中,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思想哲学内容, 但同时对于旅游, 书法, 喜剧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对于中国思想哲学内容感兴趣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角度考虑的, 从思想史的角度, 学生们比较希望了解战国, 两宋及20世纪初三个阶段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内容。从受访的学生意见反馈上看很多学生对于“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等哲学概念熟悉, 但并不能十分准确地阐述其内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方面, 学生们比较希望了解其系统的表现形式及其和思想哲学之间的联系。学生们也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有必要也很紧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再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的同时, 学生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弊端也提出了质疑, 这是让笔者感到十分欣慰的。学生们列举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在近现代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个问题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希望从文化观的角度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笔者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定要存在文化批判这个学科, 才能不断地完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这种批判也是建立在和其他文化的比较分析上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分析。总之, 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比较认同, 同时也希望在大学阶段通过大人文教育丰富自己文化知识, 增加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代表着当代大学生排斥东方其他国家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一点足够说明当代大学生文化观的中庸性。接受调查的学生们对于西方文化和东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十分感兴趣, 尤其是希腊, 罗马, 希伯来文化, 对于近当代思想文化方面, 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是美国和欧洲大陆从文艺复兴开始到现在的思想文化变迁。同时部分学生也表现出对于亚洲其他国家文化也表现初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南亚的印度, 巴基斯坦等国。从文艺复兴以后, 西方社会思想社会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使得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这种变革是否存在一个西方文化的因素使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对于现当代的西方文化其本身是否也存在着弊端, 这也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从目前学生回馈的调查问卷上看, 学生比较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化观, 也希望老师们能够给他们建立一种科学文化观的框架。这充分的反映了学生们目前的文化观基本上都是多元文化主义, 或者是倾向于多元文化主义的。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于多元东西方文化吸收和批判建立一种科学理性的文化观。

三、如何提高学生文化自觉性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首先要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们对于不同思维方式的运用能力。能够客观地、逻辑地分析文化现象和文化本质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们提高文化自觉性建立一个基础, 目前大学开设思维方面的课程不多,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在课堂渗透思维分析方面的内容。

开设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程。中西文化本身不存在优劣区别。东方文化对于人文方面的研究分析是西方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同时西方文化的注重理性, 注重分析论证的研究方法也是东方文化所不足的。开设文化课程或者开设文化比较方面的课程是提高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必要手段。在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程上, 鼓励学生们阅读不同的读物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知识, 也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课下通过网络收集, 试听各种形式的文化课程, 视频以便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摘要:目前对于高校文化自觉性研究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主要是由于文化自觉性这个概念本身具有的抽象性, 同时也是由于文化自觉性的研究本身处于作为文化研究的边缘领域。但文化自觉性研究, 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性研究却越发重要, 凸显出社会对于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视, 同时也说明文化自觉性在大学生德育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本文以保定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试图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高校学生文化自觉性现状。

关键词:保定市,大学生,文化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孟昭武.实现文化自觉须提升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 (9) .

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 篇2

自信的路径研究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平台,以其信息传播交流的简洁、及时和便捷等优势已深入到社会各领域,满足了高校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微文化推进高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微博

高校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当下,“微博”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满足了大众群体不断提高的网络需求,成为继博客、QQ以及人人网之后的一颗“网络明星”,发展十分迅速。据《XX上半年中国校园微博发展报告》,截止到XX年6月底,新浪微博中可明确识别学生身份的用户,共有在校大学生37,760,362人,大学生用户的增幅、活跃度及总量都明显高于高中生。

高校学生对微博的热衷,其意义不仅限于把它当作一种网络交流工具。研究发现,学生使用微博以休闲娱乐为主,学习、交流、就业等理性、实用、具体性的功能并存。微博还发挥着传播思想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要高度重视微博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积极迎接微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高校推进文化自觉自信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即是对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自知之明”,文化自信呈现的是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种正确态度。高校肩负着引领传承先进文化的重任,更应该具有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微博以其开放性、参与性、平等性、无际性等特点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与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介相比,传统形式上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早已不是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重心。但是,高校网络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存在网络阵地投入少、覆盖面窄、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日渐成为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区的主要群体,其中不乏产生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消极群体。这一部分人群网上网下结合,组织较健全、队伍较稳定,对大学生群体行为以及思想观念容易产生负面影响。而目前很多高校对此问题还没有探索出合理的解决途径,缺乏主动有效的引导方式。

二、微博在推进高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的优势和应用现状

充分认识并利用好微博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优势,是推进高校积极应对“微时代”的到来,着力推进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前提条件。

(一)微博使用便捷且功能强大

微博的登录方式和信息发布都非常便捷。其“关注”、“评论”和“转发”的三大功能可围绕某个话题形成强大的舆论效应,极具效率和互动性。而在微博用途和关注内容的调查中也发现,网民除了关注娱乐明星和社会热点问题之外,关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选择人数也不少。可见,实际上微博可以成为大学生了解各类思想文化、时政新闻、社会热点问题的快捷窗口以及围绕这些主题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微博文化凸显了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主体性和有效性

利用微博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话境,自由交流、畅所欲言。可以在微博上随时随地发感慨、晒心情,关注感兴趣的人与事,分享其所见、所闻、所想。高校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关注”学生微博直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倾向和思想动态,借助微博对学生的巨大吸引力,把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等先进文化巧妙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并进行正确引导,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灌输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三)微博平台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当今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需求和愿望都十分强烈,喜欢追求时尚、潮流与个性,更并且期盼得到别人的尊重。微博的自由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能够“零距离”接触交流。通过自由、开放、互动的微博平台,高校教育者能够及时观察、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把握其心理需求,从而增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教育效果。大学生合理地利用微博,不仅能了解世界,扩展视野,还能培养各类兴趣,丰富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可见,微博平台在推进文化自信方面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交流方式。

(四)微博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很多高校能及时顺应微文化的发展,陆续开通了官方微博,微博甚至已经成为一所高校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的重要参照。微博文化的流行给高校文化自觉自信的推进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多数高校对微博的使用依然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很好地占领微博这一网络主战场。例如,专门开通高校文化类专题微博的学校较少,即使某些高校已经开通了思想政治教育类微博,也未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微博内容较为单调,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广泛的互动和交流,微博的教育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以微博文化推进高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

微博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提供了互相平等、尊重的互动平台。利用微博平台推进高校文化自觉和自信,就是通过交流和思辨发帖、转发和评论,运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切地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文化教育中。进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高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教育功能和优势,研究网络文化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特点,进一步转变高校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理念和策略。目前,众多高校纷纷开通了校园官方微博,以此为契机,搭建新型文化传播平台并努力创建新的微博开发模式。

(一)营造高校官方微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高校官方微博对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正逐渐凸显,但是高校微博的文化引领性、吸引力还不够强,高校应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传统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融入官方微博平台。可以开辟专门的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类官方微博,紧跟时代主题和文化热点,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述形式,辅之以图片、视频和音频,提升微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还应及时更新微博信息,耐心回复学生评论,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拓宽视野、提高情趣、陶冶情操、有益身心,从网络文化感染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高校各部门协同发力,形成微博文化合力

高校各部门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联动互通。通过微博发布本部门相关信息,彰显部门文化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联动,形成微博文化合力。例如学校的纪委部门可以发布关于培养学生廉洁意识和公平意识的微博内容,教务处可以发布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微博内容,这样既能突出部门文化特色,又能从不同角度提升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各部门之间可加强微博信息的整合发布,形成影响合力,在对学生的网络教育中全方位推进文化自觉与自信。

(三)鼓励高校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的“思想领袖”

微博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特点,让其很容易培养大批网络“思想和意见领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和意见领袖”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领航者”,应该积极主动占领微博这一重要阵地,主动开微博发声正能量,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互粉”,在微博内容上着重发表契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特点的文字,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为学生提供有思想教育价值的公共议题,在交流互动中很好地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使正面价值的渗透更加深入人心的同时并主动成为学生的“思想领袖”。

(四)开设学生班级微博,増强团队文化意识

班级是学生活动最频繁、交流最多且感情最深厚的学生组织。根据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愿意关注班级同学的微博。因而,开设学生班级微博对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班级微博内容往往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形式更丰富多彩也更接地气。一条简单的微博“各位加油,曙光即将来临”,都可以激励班级同学积极上进。可以利用班级微博对身边好人好事进行弘扬转发,及时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利用班级微博对时事热点、文化热点问题开展班内讨论,在文化体验活动中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学生友谊,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班级微博发挥的潜移默化影响可以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效果。

自觉面向新挑战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篇3

一、当今中国对于文化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我认为,当今中国对于文化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视文化建设的时期。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文化建设和价值选择。我的看法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主要的类型和阶段。第一阶段是成立以后,主要是革命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抓好枪杆子。第二个阶段,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进了北京主政中国,这段时间主要是抓好印把子,保证新生的政权能够继续存在,能够得到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重点抓经济建设,抓好秤杆子,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使中国强大起来。第四个阶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会讨论文化问题,确立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抓好笔杆子。

我认为,一个没有足够文化品格的政党是不可能执好中国的政、建设好中国的。文化建设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引起高度的重视。到习近平总书记主政以来,对文化问题的关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到了他讲到的“中国梦”,包括今年“五四”在北大座谈时讲到的一系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对于青年的要求,都把文化问题突显出来了。

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教育目标的提升。过去我们一直讲又红又专,然后我们讲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现在把立德树人提到了“根本任务”的高度。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契机,来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

应当说,从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的讲话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突显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新建设。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有三种主要的资源: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西方先进文化,再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三种资源内在地整合起来。记得在2007年,我曾经在《哲学研究》发表一篇文章,叫《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资源选择与价值取向》,其中谈到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这三种文化资源。我个人认为,这三种资源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三种资源中的任何单一资源都不能现成地解决当前中国的问题,而是需要整合。而整合的基础是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推进文化的创新。于是,就有了我们当代中国对于世界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创造,而且,这种文化将会成为中华民族真正安身立命,甚至成为大国的重要基础。

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绝对不仅仅是GDP的问题,因为我们再大再多的GDP实际上都是由13亿人创造的,所以与别的国家比较总的GDP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我们的人比他们多得多,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很低。我们真正能够拿出去的就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正是由此我们的文化建设现在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春天,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正是可以在这样的背景里找到一个特殊的定位。立德树人、文化育人都绝不仅仅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但是文化素质教育在这里面应当承担一些什么任务?很多人都提到,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可能包打天下,解决一切问题。我自己在学校管过一段时间的学生工作,我们深感文化素质教育重要,但它绝不是全部工作。那么,我们能够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承担些什么样的具体使命?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尤其是我们怎样能够承担一些其他人不能承担的使命?如何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这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走进我们大学生的心灵?这是一个非常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是搞哲学的,因此总是有一种比较强烈的忧患意识,总以为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第一个挑战,从宏观上来看,当今中国文化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一样,最大的挑战就是价值多元化的挑战。我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叫《多元化背景中的高校立德树人使命》,是应《中国高等教育》之约写的一篇评论,谈了我对于当今中国面临的价值多元化及其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进步就是多元化,而且这一种多是相当多的“多”。我曾跟一位美国朋友交流,我说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多样的国家,开始他们不同意,后来讨论了一个半小时。最后他说:“欧阳康教授,也许我应该同意你的观点。”无论从所有制,从政治要素,从意识形态,从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从生产方式,到分配方式,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多的。这样一种多,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大进步。正是这样一种多,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的空间。正是这样一种多,使中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鲜活。但是,这种多也一定会挑战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比如说,(1)多的中间有哪一些是合理的多,哪一些是不合理的多?(2)多到什么程度我们仍然是可以掌控的?(3)多的内部,它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进行协调?这么多的所有制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观念,一定要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分配方式,一定要有相应的政策体系,一定会有相应的权利分配。这一切都对中国共产党、对整个的社会管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华中科技大学最近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成立了一个国家治理研究院,由我担任院长,我觉得压力非常大,因为这件事情主要的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和政策问题。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使国家治理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这种多元化既然是对中华民族的挑战,当然同时也是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转型。这个转型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那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已经完成,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的大学如何才能走进世界大学之林,走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前列?这都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度转型。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需要我们去深度认识。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育人,我们的立德树人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

第三个挑战,从我们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来看,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认识不均衡、不统一、不到位。很多同志都谈到,各个高校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单位、建制、人事等其实是五花八门的。一个单位领导重视,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重视,这件事就好做了。如果党政领导不重视,这件事情很难做。重视的党政领导一旦离开了领导岗位,可能这个单位的工作就麻烦了。现在我们很多单位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一项事业会人去政息,这是需要我们来研究的。怎么样让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能够不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体制和机制?这里根本的问题还是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问题和重视程度的问题。

我想借此机会谈谈华中科技大学的情况。大家知道,文化素质教育于1994年发端于华中科技大学。到今年为止,全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了19年,华中科技大学是20年。今年的秋季也许我们将要开一个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启动20年的会议。在此之际,学校党委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恢复成立和加强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杨叔子先生亲自兼任荣誉主任,由校长李培根院士担任主任,由常务副书记丁汉初教授、分管人事的副校长段献忠教授、分管学生工作的周建波副书记来担任副主任,我也在是副主任之一。学校大力加强学校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让我继续兼任基地主任,专门增配了刘金仿同志担任副处级的专职副主任,另外配备了三个兼职副主任:学工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团委书记,还有多年从事此项工作的余东升副主任,给基地三个专职人员的指标,进一步来加强队伍建设。我们想,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家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单位,首先我们自己要加强建设。

第四个挑战,就是组织机构的健全。我觉得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挂靠在什么地方并不太重要,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好的组织机构,有没有好的人。你说挂在团委好,还是学工好,还是教务处好?都可以。关键要有人做事。华中科技大学过去就挂靠在教科院,现在挂在宣传部,因为这里有一个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也是一种加强,关键在于事情要有人做起来。

第五个挑战,就是思路方法陈旧和形式老套。我们全国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经历了这么多年,一些学校率先创立的一些形式已经让大家共享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出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这是需要来探索的。很多高校我都去过,我也知道大家都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但是怎么样出特色可能还是个问题。

第六个挑战,也是最大的挑战,我以为是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进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学生及其心灵深处。我们过去一直研究八零后,现在要研究九零后,研究这一代大学生出现的新的动向,我们如何来适应他们的变化来做好工作?我认为,全部教育的核心是让大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出了一本书,就是当时我主持的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试验区的项目,我当时提到一组概念叫做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而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全员自育。同样的一个学校同样的一套教育体系,为什么在不同的人那里得到了非常不同的反响?我想关键在于他自己的接受、认同和内化的情况。而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到底是做牧师还是做教练。牧师的任务是宣讲,爱听不听由你,而教练的最高标准是运动员出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崇批判性思维,它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进行独立思考。

第七个挑战,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及其素养。周远清副部长曾经非常明确地讲过,当前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文化素质教育队伍的人太少,教师几千人,只有把这几千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了,高校的文化育人才能真正落实。所以,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应该是我们下一步着力的方向。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自觉探析 篇4

一、校报新闻文化自觉的警醒

1.校报文化引领现状低迷。长期以来, 作为高校校园媒体中的主导媒体, 高校校报担当着“传承传统文化, 传播先进文化, 引领健康文化, 宏扬校园文化”的职责。但是, 由于校报反映的社会面较小, 新闻的时效性不强, 报纸的同质化严重, 特别是大学应有的先进文化引领功能低迷, 导致目前许多高校校报影响甚微, 处于“自娱自乐”的境地。解决这些问题, 走出这种低迷的“瓶颈”, 自然靠多方改进和努力, 但对校报新闻文化自觉的警醒, 提升校报的文化价值应是当务之急。

2.校报新闻文化自觉的唤醒。“文化自觉”最初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 确立自己的位置。”[2]校报的新闻文化自觉, 是指生活在校园文化圈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校报的新闻文化自觉其实就是对校园文化的觉醒、使命与担当。

二、校报“新闻文化品”定位

一直以来, 校报在学校校园新闻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 由于定位的偏差和不定性, 高校校报影响力与发展后劲受到极大制约。笔者以为,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 校报应定位为“新闻文化品”,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把新闻传播当成文化传播来操作, 特别是凸现其文化品位, 这样, 校报才能因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而体现其独有价值。

1.校报是一张新闻纸。从传播功能来看, 校报首先是新闻纸。特别是周期相对短的校报, 如周报、旬报, 其功能更明显。作为新闻纸, 就要按新闻规律来办报。一方面, 要在真实性、时效性等方面遵循新闻规律, 符合新闻要求, 追求新闻时效。另一方面, 要按新闻的要求进行采编, 如符合新闻“五要素”, 文头要有“本报讯”, 消息“倒金字塔”写法等等。

2.校报更是一张文化纸。从校报功能定位来看, 校报应是新闻和文化融合体, 是“新闻文化品”。校报的宗旨, 应是传承传统文化, 传播先进文化, 引领健康文化, 宏扬校园文化。没有文化的校报, 充其量是一张校园宣传品, 与市井街头传单、小广告无异。新闻就像中国瓷器, 是“易碎品”, 新闻价值“保质期”短, 读后即弃之。但一旦在上面雕龙画凤、花草虫鱼, 便赋予其文化内涵, 就有文化价值, 成为有保存价值的“文化品”。从校报新闻文化自觉来看, 肩负着价值引领与文化担当。校报既然定位为“新闻文化品”, 就要注意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必须自觉担当起传播知识文化、宣传先进文化的重任, 真正打造自己的一片天空。许多高校校报在新闻版块中, 注重多点“软新闻”和“文化味”;在专题专版中, 围绕一些校园和社会的焦点、热点话题做文章, 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文化味也浓郁;在文化副刊中, 主要突出文学、文艺、文化, 更是大文化的融合。这样便更能体现出校报的文化特质。

三、新闻采编的文化价值

校报的文化价值是体现在具体的新闻采编工作中的。“文化是一个宏大、多绪的观照视野, 它对现代新闻写作的影响是深奥、复杂而隐秘的。作为文化庞杂空间和架构下的一种形式, 新闻写作必然带有深深的文化痕迹和逻辑。”[3]校报新闻写作也必然要因循时代的发展变化, 竭力突显高校校园的文化痕迹和文化价值。

(一) 新闻写作文风规正

1. 新闻采编尽量趋向软新闻。

软新闻形式上更通俗, 更有可读性。特别是校报新闻的时效性不强,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 多属于延缓性新闻, 无时间的紧迫性。若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地借用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 如消息写作的“散文式”、通讯写作的“小说味”、言论及标题的“诗化”等, 就能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2. 端正文风, 忌官话套话。

伴随着新闻业的信息化、市场化, 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观念开始回归。许多党报、社会报刊也在探索新闻写作改革, 进行“走转改”。目前很多高校校报基本处于应付状况, 整体办报水平偏低, 文风也不太正规, “八股文”积弊很深。诸如:隆重、亲自、圆满结束、胜利召开、重要讲话等等字眼仍充斥各个版面,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读者胃口, 令人难以卒读, 应该尽量清除。

(二) 标题要有文化内涵

标题就像人的眼眉, 会给人以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人们读报时, 视线在报纸上停留的时间往往只有几秒钟, 因此标题也被称作“一瞥的艺术”。标题一般具有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意义、吸引读者注意的功能。好的新闻标题, 应该简洁、生动、准确、醒目, 甚至“诗化”一点、内涵一点。例如:《李克强幽默问印度记者:与辛格握手照能否上头条?》 (中新社新德里2013年5月20日电) 、《鲜花葬丽人泪水送王妃戴安娜魂归故里》 (《环球时报》1997年9月7日) 、《一家独大难“恒大”》 (新华网西宁2013年12月18日体育专电) 、《雾霾影响“小蝌蚪”吗?》 (番禺日报2013年12月11日) 等, 都是文采与内涵俱佳的标题。在广东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 也可偶现一些较好的标题。如最近获一等奖的好标题:《一天一块钱就能读大学———153考生入选广外圆梦计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一场戏戏如人生一场梦人生如梦》 (汕头大学) 、《发令枪响青春出膛》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环保花开在服装上》 (深圳大学) 、《低学历≠低能力高职生→高成就梁结流毕业一年闯入CEO》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等, 这些标题还是富含一定的文化内涵的。

(三) 版面体现文化品位

如果说内容是体现文化价值、留住读者的必然要求, 那么版面创新则是突出文化品位、争取读者的重要抓手。要创新版面形式, 融入美学与时尚元素, 凸显时代气息, 让静态文字充满动感和趣味, 让图片视觉冲击力更强。对于高校校报而言, 在难以以文字内容“抓人”的状况下, 多重视版面和图片的“吸睛”作用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1. 体现现代版面要求。

平面媒体现在追求的是现代和时尚。既然叫“版面”, 就应有面、有眉、有眼, 我们可把标题当眉, 图片当眼。校报在新闻综合版面处理上要醒目, 体现出“浓眉大眼”。副刊文化版面要俊秀, 可以做得“眉清目秀”。在版面、图片、标题、文章之间要协调、有呼应, 能“眉目传情”, 体现内在联系和编辑意图。具体要追求:雅 (风格) ———高雅、雅致;美 (形式) ———图美、文美;协 (整体) ———协调、和谐。

2. 重视图片画龙点睛作用。

图片是以图表形式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形象直观的报道。特点是:直观形象、如临其境。目前新闻图片日益成为报纸主角, 报纸发展趋势也走向读图时代, 走向快餐式、网络化。当前许多高校校报也开始重视对图片的“最大化”利用。一般每版至少要有1~2幅以上图片, 而且主体和重点照片都尽量大些、多占空间, 既美化版面, 又吸引眼球, 画龙点睛。据调查, 每年校报好新闻评比中, 获得好版面的图片与文字所占版面比例基本处于均势, 甚至图片还略强。

四、夯实“文化志愿者”队伍

校报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 也应是校园文化推动者。而全校的师生员工读者, 特别是直接参与校报工作的教工通讯员和学生编辑记者, 就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志愿者”。目前, 许多高校都建立并完善了校报“文化志愿者”队伍。笔者所在高校校报就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校新闻中心 (宣传部老师任指导老师) , 两支队伍即:教工通讯员队伍 (三十余人) 、学生采编队伍 (一百余人) , 三个基地:蓝光电视台、校报新闻社、校园广播台。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大家共同集结在校报等校园文化主阵地上, 成为了真正的校园“文化志愿者”。作为以传承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报, 因为有高学历的校园“文化志愿者”参与, 他们为校园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文化资源。同时, 校报也成为学生实习、实验、实训的“演兵场”。校报只有氤氲大学精神的“人文”气息, 强化高校特色的“教化”功能, 彰显高辨识率的“文化”效应, 逐渐达到“人文教化”的最高境界, 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

综上所述, 从当前校园生活的多彩性、受众需要的多重性以及校报自身的局限性来看, 未来的高校校报, 如果没有新闻文化的自觉自信, 就会仅陷于自娱自乐, 工作人员只能自怨自艾, 校报最后走向自生自灭。反之, 如果能提高文化的自觉自信, 校报就会办得有声有色, 读者对它就会有情有义, 在校园内外的地位才能有头有脸。

摘要:作为高校校园媒体中的主导媒体, 校报文化引领面临着低迷“瓶颈”, 因此要有新闻文化自觉的警醒, 明确校报“新闻文化品”定位, 提高新闻采编的文化品位, 夯实“文化志愿者”队伍, 使校报“文化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校报,新闻采编,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2.htm.

[2]费宗惠, 张荣华,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37) .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论文 篇5

高校宿舍是当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宿舍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它除了可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宿舍文化建设成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高校宿舍文化的形成与作用

新生刚进校,新生群体里经常会出现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行动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之间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宿舍成员的个性化差异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不同的成长教育背景、人际朋友圈,加上成员之间的价值观的交织,宿舍风气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如果不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很可能使宿舍风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宿舍文化主要是指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氛围和影响力。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导向作用

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获取知识,宿舍成为每位成员交换信息的重要地方,学生就每天获得的知识进行交换,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加强学生判断是非能力,通过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同学们认识真知,把一些错误的观点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辨识能力和政治素养。

(二)学习交流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教室、自习室之外,宿舍也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场地,宿舍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同学们课下回宿舍后对于新的理论知识,新的书本内容,以及上课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谈论,互相交换学习经验,彼此分享的学习体会,从而极大的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宿舍保持一个整体向上的积极学习氛围。

(三)自我管理作用

大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小团体,每个成员都希望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宿舍环境,和谐的宿舍环境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的宿舍管理制度,所以,每个宿舍的管理都要做到有“法”可依,宿舍管理条例可以根据每个宿舍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个全员参与制定的一个过程,通过宿舍成员参与制定,并对于遵守和违反宿舍规定的成员进行奖罚分明,从而保障宿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制约宿舍成员,使宿舍成员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构建一个和谐的宿舍环境。

二、高校宿舍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根据我从事辅导员的多年工作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目前高校宿舍主要存在几点问题:

(一)宿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现象

由于宿舍成员之间容易形成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对宿舍每个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换句话说主要表现是宿舍成员之间形成默契,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如果一个宿舍出现逃课不上学等较差的学习现象时,则宿舍其他成员都会来效仿,并且宿舍的同学之间最后达成一致行为,逐渐形成不良风气。

(二)以宿舍为单位不允许出现“标新立异”的成员

一旦出现这类宿舍成员,宿舍其他同学会疏远并孤立这个同学,直至将之排斥出本组织,最终使得宿舍成员之间隔阂越来越深,误会也越来越大,引起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最终造成悲剧的发生。

(三)宿舍易于形成“集体思维”的模式

宿舍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但是当这种趋势与学校或者班级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相悖时,将会出现以宿舍为单位违反校纪或班规的行为。

(四)宿舍成员容易形成小团体主义

由于在校的活动基本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并且宿舍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也十分快捷,对各类的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容易产生阻碍作用。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它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今后学生工作管理的一个突破,如何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大类方向去着手考虑:

(一)夯实传统意义上的寝室文化建设,打好宿舍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

1.重视宿舍长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大学宿舍长的这只骨干的培养。目前,我们许多工作都是通过学生干部进行开展,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但宿舍长的作用反而不大,甚至是常常忽略宿舍长的作用,有些宿舍长只是挂名,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效果,宿舍长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在平时日常工作中,集合宿舍长进行培训学习,加大对宿舍长培养的力度,重视这支队伍,同时也可以成为班级学生干部的后备军,定期与宿舍长开展会议,进行宿舍长之间的交流,打破宿舍与宿舍之间的隔阂,使同学们相处的更加融洽,使学生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宿舍的管理制度必须重视起来,每个宿舍在根据学校学生手册关于宿舍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上结合本宿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本宿舍成员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法就是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各宿舍长之间可以对各宿舍制度进行一个交流,从而达成一个主体意识的趋同。宿舍的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共同构建一个有序的宿舍环境。

3.加大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行宿舍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建立,比如定期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由宿舍长进行组织策划,每选择一个主题,活动方式是以宿舍为单位,主要是调动起每个宿舍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开拓寝室文化建设新的发展机制,保持与时俱进的学生工作发展需求。

1.设立楼委会管理机制。每栋楼可以选出楼长,每层楼推选出副楼长,宿舍长作为楼委会主要成员,每月定期开例会,会议模式可以参照听证会的模式,通过宿舍长及时有效的了解同学们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比如用电、用水或者宿舍矛盾等,通过会议直接有效的反应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推动加强宿舍建设与管理,从而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有效机制进行自我维护与管理的良好趋势。

2.创新宿舍分配模式。改变入校前的宿舍分配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宿舍分配上模式主要采取大一进校后的随机分配,换句话说也就是宿舍分配更多存在偶然性,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入校前收集学生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科学分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把性格相似或者生活习惯一样的同学分配在同一个宿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宿舍成员之间因为生活习惯等不同造成的宿舍摩擦;同时对于分配后宿舍建立微调制度,可以针对宿舍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等分配制度的改进。

小结

高校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 篇6

【关键词】宿舍文化、德育功能、途径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在新世纪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宿舍——这个学生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德育工作者的重视,探讨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该文化使宿舍成为学生美化生活、优化环境、独立价格的成长的摇篮。” [1]

“宿舍文化是学生宿舍内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在思想特征、价值取向、行为趋势、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独特属性和功能的文化类型”。 [2]一般来说,宿舍文化基本上可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宿舍物质文化指的是学生宿舍内的物质环境。它包括宿舍的整体布局及硬件设施。比如宿舍各种学习、生活、床上用品、生活用品摆放习惯、宿舍整体的装饰布置、宿舍卫生的定期清扫和保持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去向,体现了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宿舍其他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展现了宿舍的外在形象。

宿舍精神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员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识形态。它包括舍友们在活动中彼此开成的言语及非言语的沟通、宿舍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及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

宿舍制度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员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交往过程中开成的社会关系及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

良好的舍风可以促进校风、学风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宿舍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具有陶冶、激励、规范、辐射、凝聚等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育人功能。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其德育功能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功能

宿舍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同校园其他文化一 样,对宿舍成员的行为具有导向和同化功能,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

众所周知,大学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人的观念意识尚未完全定型,道德觀念尚不完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同化作用,它就像一根无形纽带联结着每一个成员,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其中,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能营造出优美的宿舍环境 、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和生活情操。

(二)心理调适功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自然、社会和心理三者活动的统一体,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会伴有心理现象的出现,大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有很多与心理因素有关。人的心理是需要调节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来自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压力 ,心理较为脆弱,更加需要调节。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有利于宿舍成员间建立和谐愉悦的关系。

(三)规范约束功能

宿舍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这种规范既是一种硬性约束又是一种软约束。宿舍的明文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它不仅影响全体成员的感觉、认识、情绪、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而且从整体上影响全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四)激励功能

宿舍文化具有激励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学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和激励,能促使宿舍成员积极奋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特别是当宿舍成员遇到困难时,宿舍文化会成为学生追求理想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 给学生以信念的支撑。同时.在宿舍中形成的共同需要与目标对每个宿舍成员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宿舍每个人都把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创建良好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一 ,制定和完善宿舍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一套健全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宿舍规章制度,会促进宿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生活环境,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宿舍文化朝着健康文明、规范的方向发展,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打造良好宿舍环境

宿舍环境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宿舍环境会促进宿舍成员身心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环境作用于人的大脑时 ,会产生相关的感觉 、知觉 、表象 、思维 、需要 、意志等 ,从而影响着人的活动。当良好的环境作用于学生时,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得以感化,情操上得以陶冶,精神上得以升华。

第三,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指的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是宿舍德育功能的核心,须着重培养。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戒奢节俭、诚实笃信、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心态。最后要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因为宿舍是大学生思想交流、情感传递和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矛盾易发的集中地。积极引导大学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互包容和理解,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 篇7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构成形式

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 由于对文化涵义尚无定论, 因此, 学者们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仍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这篇论文中, 笔者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定义为:民办高校师生员工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被其成员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以及承载这些理念的校园精神、规章制度、校园活动和校园环境的总和。

2、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形式

依据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我们可以把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社团文化。

民办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它根植于师生的心中, 反映在师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上, 渗透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气氛中, 体现在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上, 表现了学校的个性和风貌。这种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校训、校歌中。比如金城学院的校训是“修学储能, 经世致用”。

民办高校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规范和约束师生员工行为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校规校纪, 主要包括组织机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校规校纪、公约条例等。比如金城学院编写的《学生手册》。

环境文化也称物质文化, 主要通过校园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物质设施、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它的主要形式有硬件文化环境和自然文化环境。硬件文化环境包含学校的基础文化设施和校园建筑, 如体育馆、图书馆、活动室、报告厅、教学楼、学生宿舍、宣传报栏等。自然文化环境指的是校园的美化绿化, 如树木、草坪、雕塑、湖泊、花卉、假山等。

民办高校社团文化, 是指大学的各种社团组织的建立、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态等。社团组织涉及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如学生会、分团委, 以及开展的各类活动, 如辩论会、职场交流会、学生干部培训会、迎新会等, 不仅能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联络, 加强思想、感情的交流, 更能丰富学术的课余生活,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还能促进学术的学术进步和专业兴趣培养。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 由陈丽萍、袁洋、颜沁梅组成调查小组, 对南航金城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学生进行调查活动。问卷设计由我们共同完成, 然后共同展开问卷调查。之后, 有陈丽萍负责整理问卷, 我们一起分析并共同编写调查报告。利用给学生开年级会的时候, 发放问卷, 大二80份, 大三50份。一共发放问卷130张, 回收有效文件120张, 问卷回收率为92.3%。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我们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还是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为题来源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校老师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不足;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组织负责人在开展活动期间遇到困难无法及时解决, 进而导致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高;第三个方面是学生群体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收益度、满意度都并不理想。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对调查文件进行了简要的统计汇总, 其中, 约有63%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热情;72%的被调查者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为一般;5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设施和制度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是较差, 缺少经费支持;78%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是提升自己综合素质能力;6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我们学校的文化活动应该注重特长、能力素质培训;92%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专业方面的素质, 多开展一些跟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活动。

我校特色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形式:一、实践活动。包括暑期企业实践活动, 课程实践活动 (如金工实习) , 志愿者活动等。二、学术人生。学生人生讲座, 专业介绍会等。三、校园活动。如金城学院每年10月份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各具特色的各种比赛, 如:英语口语演讲比赛、汽车维修大赛、PLC编程大赛、寝室文化节、职业规划大赛等。班级各具专业风情的班活动和团组织生活, 例如:外出旅游、联谊活动、西递宏村写生等。各类社团活动, 例如:汽车维修小组、义卖活动、科协义务维修、吉他社演出等,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符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西方文化的涌入带来负面效应

当代大学生处于东西方文化交错、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 东西方文化发生着碰撞和冲突。在传统文化中, 东方人重义, 西方人重利;东方人尚礼, 西方人尚法;东方人重和谐, 西方人重竞争;东方人重群体利益, 西方人重个人利益;东方人重面子, 西方人讲实际;东方人崇尚一个好汉三个帮, 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的选着, 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疑虑和混乱。

2、市场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 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竞争, 每个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和无形的挑战,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竞争与困难, 他们难以冷静应对、积极寻找办法, 这样就使大学生们在心理上陷入空虚混乱、压抑紧张之中,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3、网络环境的发展催生教育难题

任何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创新、文明、民主和自由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虚假、垃圾、色情、反动等不良信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阶段, 他们的思想认识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动摇。由于他们长期接触网络, 好奇心重, 追求个性、崇尚独立与自由, 必将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侵袭、感染, 使其道德责任削弱、自由意识泛滥、法制观念淡薄。

4、对校园文化认识片面

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 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 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四、促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引领学生自觉成才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种功能, 其中教育功能是最核心的功能,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学生成才的关键, 也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金城学院以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创新育人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推动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 (机类、电类工科基础强化班、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丰富知识、培养才干、锻炼能力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舞台。“修学储能, 经世致用”作为金城学院的校训, 激励和劝勉全校师生德智兼修, 知能并重, 志存高远, 学以致用。这既是金城学院办学育人的理想境界, 也是金城学子成长发展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 一方面努力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激发学生自觉成才的方法和途径。

1、思想上加以重视, 工作中作为重点

民办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 真正予以重视, 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毫无疑问,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各个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 而且能使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 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的精神氛围, 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 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具体而言, 校风包括教职工教风和学生学风。教师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群体, 对于学生学风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故要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 助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 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学风是大学校风的重要内容, 一所大学学风好坏, 是该校校风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由于民办高校受市场因素影响很大, 大学学风出现了“危机”, 因而当前很有必要在学生中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2) 强化校训校歌的作用

校训是校风中最主要方面的体现, 校训可以说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所谓校训, 是校长对办学方略和人才培养愿景的高度凝练和表述, 也是对本校师生员工的激励和劝勉。金城学院的校训为:修学储能, 经世致用。作为金城学院的校训, “修学储能, 经世致用”的整体含义是:钻研学问, 修养品性, 增长见识, 积蓄才能, 以求改造自然, 服务社会, 学以致用, 成就事业。这既是金城学院办学育人的理想境界, 也是金城学子成长发展的理想目标。大学校歌是文明大学的标志之一, 不仅代表了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 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历史传统, 更有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向上的积极作用, 并且能多大学校影响, 提高学校的声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歌“志在长空牧群星”影响一代代的学子。所以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应该编写一首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集体的自豪、给人以信心和勇气、能对人进行无形的教育的校歌来加强育人作用。

(3) 加强学校文化传统教育

要将好的学校文化传统传递给大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 学校每年开展包括校情校史教育在内的新生入学教育, 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 学唱校歌, 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校史陈列室、校友会、校庆日等形式, 弘扬文化传统, 振奋大学生爱校精神。如金城学院每年10月份开展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让新生及时的了解金城学院, 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3、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 大学要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 加大投入, 改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首先, 在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时, 要改进校园的规划, 教学区、活动区、住宅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 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也要进行统一规划。且规划时要考虑文化因素和教育意义, 从而为发挥大学校园文化陶冶功能打下良好基础。同时, 还要加强环境建设, 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 时刻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再者, 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创设大学校园景观和雕塑, 从而满足大学生审美等需求。不仅如此, 学校还要挖掘并宣传校园景观和雕塑的文化内涵, 使它们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一定的象征意义, 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教材。

4、加强校园社团文化建设

校园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 名目繁多。但是目前学校社团出现这样一种表现:学术性社团无人光顾, 甚至都没有学术性社团, 兴趣型社团、娱乐性社团只注重娱乐功能, 同时社团活动都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中, 没有与社会联系结合。因此, 民办高校必须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第一、学校要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批准成立相关社团, 社团成立后, 每学期开学时要申报本学期的活动计划, 活动实施后要在期末上交总结报告。在此期间, 学校的管理机构要负责指导、监督社团按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一发现问题即进行纠正和处理。第二、将社团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并保证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第三、培养社团骨干, 重视对社团骨干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 组织协调能力, 沟通管理技巧。在实际工作中, 既要力图保持业余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 又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新人, 不断充实这一队伍, 以保持旺盛的活力。第四、学校管理部门要重视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力求高品位、多层次、重参与、求实效, 同时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分类引导, 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第五、加强社团活动与社会的联系, 为大学生社会化打好基础。如学生社团应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下农村到企业, 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了解社会, 服务基层。其次, 建立勤工助学社团。校内可设置一些勤工助学岗位, 锻炼学生工作能力, 此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各种有偿服务劳动, 如各种形式的课余“打工”和周末“家教”等。

5、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

目前在民办高校, 学生工作队伍一般有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及专兼职辅导员组成。由于工作信纸, 学生工作队伍成员于学生接触最多, 交往最多。学生工作人员的人格魅力和气质风度会吸引学生, 会受到学生的推崇。学生对于老师的这种崇敬, 可能使学生工作人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事半功倍, 因而民办高校很有必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摘要:民办高校自创办以来, 已走过30年的风雨历程,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它既继承了公办高校校园文化的众多优点, 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它受市场因素影响显著, 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使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也有可能使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走向低俗。因此研究民办高校校园文化,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引领大学生自觉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自觉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晓霞.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2]孔靓.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院报, 2008 (2) :114-117.

[3]赵卫平.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2) .

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 篇8

1 文化自觉与大学文化

1997年, 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闭幕发言中首次提出“文化自觉”观点。费老的“文化自觉”观点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 自我觉醒。第二, 自我反思。第三, 自我创建。

大学文化, 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精神家园、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因素的结合体。在当今社会,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需要有一种富有感染力、吸引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注重实效的大学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后盾。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则是反思与重构大学文化的应时之举。

2 文化自觉、大学文化及推进“中国梦”主题活动三者的辩证关系

文化自觉首先体现为文化的自我觉醒。大学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和资源状况, 形成了不同大学各自独特的大学文化。这一过程, 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清晰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生“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支点。经济全球一体化后,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这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也使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趋向扭曲等问题。习总书记谈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 就要从大学文化内涵入手,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在高校推行“中国梦”主题活动, 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的意识, 夯实主流文化的根本。将文化自觉、大学文化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端正大学生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理性思考。

文化自觉其次表现在自我反思。要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首先要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如果忽视本校文化传统, 缺乏对大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塑, 其结果只能脱离实际, 抛弃大学沉淀多年的文化积蓄, 失去大学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最终会导致大学生群体缺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 正是基于文化自觉的思考, 立足于建设和谐大学文化, 化解大学文化中的各种冲突矛盾, 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大学文化, 从而构建起和谐大学文化。

文化自觉最后还体现在自我创建。创新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环节, 大学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文化选择的自觉与文化的创新, “中国梦”就是大学文化创新的精神源泉。当下,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处于全方位交流、碰撞的全新时代, 文化交流、碰撞背后的价值观较量越来越凸显出来, 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 目的就是要大学生在思想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的情况下, 开辟一条与时俱进的寻梦之路, 引导大学生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坚定自己的“中国梦”, 否则, 大学生的思想就有被西方思想消蚀的危险。文化自觉放在青年大学生身上, 即是要求青年一代要有文化自主选择权, 既不能被同化, 也不能关门, 有能力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并作出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理性的认同上, 对历史规律正确的认识上, 对基本国情准确的把握上”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 在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上,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 把握和遵循时代精神, 用“中国梦”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大学生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全体大学生能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脚踏实地、创新理性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3 高校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的路径

3.1 打造特色文化, 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

大学, 是学生感知文化、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就是要正确引领青年大学生正确、清楚地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 正确理解和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 夯实思想根基, 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高校,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联系于具体的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体现。主题活动开展得是否顺利, 效果是否良好, 取决于大学生对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而这直接与他们对本校文化的认同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打造特色文化, 贴近学生、贴近现实,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大学文化, 把握梦想的内涵, 为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找到文化支点。

3.2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 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中国梦”包涵着民族魂, 肩负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主体, 从整体而言是中华民族, 从个体而言是每一个民族成员。中华民族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 我们的少数民族, 甚至一些官方未确定识别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高校, 民族学生作为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特征, 因此, 应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习俗和人格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一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 社会的进步发展, 使这些民族逐渐失去原有的存在条件, 加之国际政治瞬息万变, 在西方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及“文化挑唆”下, 部分民族大学生思想意识不够清晰, 认识比较偏激, 不自觉地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这就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难度。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就是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 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地对待中华文化, 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在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 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 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将自身强烈的本民族自尊心延伸到中华民族的自尊心。“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中华民族的梦想丰富而深远, 离开了少数民族的梦想, “中国梦”也无法称之为“中国梦”。

3.3 注重国际交流, 让“中国梦”与世界握手

大学是跨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在大学生中间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不是让大学生关起门自己做梦, 而是应该走向世界, 与世界一道共同追梦。“复兴”一词, 很好地说明了我们文化过去曾经的繁荣兴盛, 但由于闭门造车, 固步自封, 我们灿烂的文明一度落后。“文化自觉”下, “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他人文化, 大学的跨文化交流这个窗口要帮助学生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加强接触与交流, 逐步消除国家、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对立, 让世界加深对一个真实中国的了解, 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 实现和平共处, 与我们共享“中国梦”。

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 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这一梦想, 靠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 而高校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则是其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因此,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十分必要。本文以大学文化为切入点, 在文化自觉视角下, 从文化觉醒、文化反思、文化创建的角度探讨开展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开展活动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自觉,“中国梦”主题教育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 2003 (7) :6-9.

[2]王俊义.一位世纪学人的文化情怀[J].学术研究, 2003 (7) :9-16.

[3]傅义强.大学文化自觉的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术论坛, 2010 (6) :194-196.

浅析高校宿舍文化建设 篇9

关键词:高校,宿舍文化,措施

在高校校园中,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之一,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对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宿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以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端正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宿舍文化的含义

高校宿舍文化是指在学生宿舍空间范围内, 发生和反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 以宿舍全体成员相近的价值信念为轴心, 涉及到宿舍管理的各方面制度规范以及宿舍成员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等, 对宿舍成员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氛围养成的重要场所。通过大力提倡宿舍文化建设, 可以塑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方式, 使宿舍成为学生成才的摇篮。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对新时期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健全大学生独立人格、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层次低。

目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只是让学生感到宿舍文化建设表层化, 如宿舍环境卫生的清洁, 时尚的室内布置等, 宿舍文化建设层次低, 彰显不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底蕴和内涵。

2.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功能弱。

当前社会大环境复杂多变, 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 再加上宿舍成员之间的性格、成长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不同, 个别宿舍成员之间的向心力、集体感和归属感相对减弱, 高校宿舍文化的凝聚、融合和教育功能也随之减弱。

3.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效果差。

有的高校将宿舍文化建设建立在多搞活动、多搞宣传上, 希望学生在活动的实践中受到教育。但如果把宿舍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开展各种活动上, 未免有点肤浅化, 加上有的活动形式与内容过于简单和表面, 格调不高, 寓意不明等, 反映不出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 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挑战多。

社会环境和思想的多元化, 对宿舍文化建设是一个冲击;不良的网络文化进入宿舍破坏了宿舍文化建设的成果, 造成了部分学生沉迷网络, 脱离现实的交往和交流, 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 使宿舍成员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和感情淡化。

三、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基本措施

1. 加强相关管理制度建设, 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宿舍管理制度和规范, 以制度规范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 使他们树立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宿舍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充分尊重学生意见,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重视学生在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 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宿舍管理者要切实做好管理工作, 树立服务理念, 有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工作方法, 使工作落到实处。

2.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架构模式。

首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坚持不定期地走访学生宿舍和进行宿舍检查,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者, 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异常情况, 能准确及时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提高宿管员素质水平, 要加强宿舍管理员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思想觉悟, 树立宿舍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第三加强学生自治组织建设, 重点加强团委学生会、学生宿舍舍长、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和组织纪律建设,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确实能提高宿舍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 加强宿舍先进文化的倡导, 突出先进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导学生用真、善、美的标准来实现文明习惯和良好风尚的养成, 积极倡导开展具有朴素大方的仪表、丰富多彩的生活、健康高雅的情趣、刻苦求知的氛围、团结互助的风气和不断进取拼搏的精神并富有健康、教育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加强对宿舍文化的引导和对学生宿舍管理, 使学生树立起宿舍是我第二个家的意识, 使宿舍文化建设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如东.德育视野下高校公寓文化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9) .

[2]姜婷.新时期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9) .

[3]孙坤.宿舍文化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10) .

高校宿舍英语文化发展探究 篇10

一高校宿舍英语文化的困境

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开展即能够将课堂上的英语教学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既增加了英语知识的实用性,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当前宿舍英语文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宿舍英语学习尚未形成一个体系

加强理论学习及技能的掌握, 有重点地进行文化学习, 让大学生接受不同地域的文化, 让英语文化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 在大学生身上发展成一种特有的解读英语文化的能力, 是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目前对于宿舍英语文化只是作为一种新的宿舍文化来对待, 并未从英语教育的视角去认识, 缺乏完善的体系, 也未形成一定的制度。

2. 宿舍英语文化学习氛围欠缺

目前, 高校宿舍的英语学习, 还处在简单不成形的初级阶段, 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大多数大学生的交流主要偏向于各种小说、流行音乐、网络聊天、游戏以及睡前卧谈会等。怎样在高校宿舍中形成浓厚的宿舍英语学习氛围, 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宿舍英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隐患。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作祟, 严重影响了宿舍英语文化的建设。如一些大学生不自信, 总认为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不敢开口讲英语, 怕被同学笑话等。

二如何建设宿舍英语文化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 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语言本身的特性。针对英语教育, 如何将语言、文化融合在一起教授, 让学生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值得深思。宿舍英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宝地, 针对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创建宿舍英语学习的合理制度

现在宿舍英语学习主要表现为:闲聊、调侃或者是为了补习课堂知识而相互交往进行交流学习。要想将宿舍英语文化变成同学交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就需要制定一项制度, 去制约、引导、规范、激励宿舍英语文化的发展。

2. 积极开展宿舍英语活动

大学生在宿舍里应积极组织各种英语活动, 以促进宿舍英语文化建设。如互相鼓励听英文歌曲、关注英语电台, 宿舍英语才艺展示, 宿舍之间可以进行PK赛, 以此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促进宿舍英语文化的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安排类似的活动, 逐步形成良好的宿舍英语文化氛围。

3.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一, 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通过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两种方法来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加强知识与生活文化的联系。

第二, 引起注意。将大学生的爱好吸引到学习上, 加强学生对学习的注意。语言的学习比较乏味无趣, 然而将英语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 会为这种语言的学习增添真正的乐趣, 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各高校之间互相学习

目前在中国的大学群中, 互相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 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仍是主流。针对宿舍英语文化的建设, 可以借鉴发展良好的高校的体系、模式、制度等, 当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这些高校的经验, 而是将有效的经验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创建属于自己的高校宿舍英语文化。

5. 矫正不良的英语学习心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勇气, 以及多创造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对那些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些自卑的同学, 同学之间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带领他们一起大声说英语, 在宿舍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对话。只有端正了自己的心态, 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宿舍英语文化的发展。

摘要:高校的宿舍文化对当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宿舍文化一部分的英语文化, 是将宿舍文化与英语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本文主要是探讨高校宿舍英语文化发展的现状, 以及如何加强宿舍英语文化建设, 以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上一篇:抗生素耐药性下一篇:经阴道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