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工程保障

2024-06-01

设备工程保障(精选九篇)

设备工程保障 篇1

1. 设备工程内涵

设备工程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科学技术和方法, 研究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中其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的一门学科。其中, 设备物质运动侧重研究设备的工艺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维修性等内容。

具体讲, 设备工程是从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对设备一生各阶段、各领域进行综合研究, 包括设备规划工程和维修工程, 以及社会公用工程、安全运行工程、资源节约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等, 以达到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 设备工程与安全保障有着紧密、内在的联系, 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 70%的安全事故与设备管理不善有关。

2. 设备安全性内含

一般来讲, 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包括两个范畴, 即设备本身的安全 (即不发生设备故障与事故) 和设备运行现场相关人员 (主要是操作者和维修工) 的人身安全 (即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

3. 设备安全隐患的表现形式

设备安全保障工作就是防止上述两类事故 (故障) 的发生。其主要隐患的表现形式为:

(1) 设备故障与事故。

(1) 机械故障。包括零件断裂、变形、腐蚀、磨损和运行振动等。

(2) 电气故障。电器等零部件失效引发的断电以及线路和电机的烧损等。

(3) 局部温度升高超标。润滑不良加剧摩擦生热;散热不好;隔热缺陷等。

(4) 泄漏。包括气体、液体介质 (原料或成品) 泄漏以及润滑部位密封失效等。泄漏不仅造成介质损失、污染环境, 还可能引发其他事故。

(5) 爆炸。其原因有:可燃介质泄漏遇明火;压力容器材料疲劳、外伤、腐蚀再遇到压力升高;操作失误等。

(6) 倾覆、撞碰、砸伤等。

(2) 人身伤亡事故。

(1) 机械伤害。多数情况是违反操作规程造成。

(2) 炸伤、烧伤、灼热。

(3) 有毒气体引发窒息。

(4) 触电。主要原因是设备电气故障 (电器或电线绝缘损坏) 和操作失误。

(5) 噪声污染伤害。

(6) 放射性或辐射性伤害。

二、涉及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法律、法规

在现代化的国家与社会, 人们的活动应受到符合公众利益的各项强制性规定的约束。在工业领域, 企业生产活动所使用的设备都涉及资源消耗、安全运行、环境保护等多种社会因素, 所以也必须受到法律的指导与监督。

1. 相关国家安全法规概况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制体系, 也包括对工业生产安全性的监管法规制度和技术规定。在这方面, 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工作比较完善、细微, 值得借鉴。

(1) 欧洲的安全技术标准比较完备。仅在《机器安全》标准方面, 就包括“风险评估”、“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控制系统安全部件设计”、“电气安全”、“紧急制动”、“保护装置联锁机构设计与选择原则”、“工件夹紧卡盘设计与制造”, 以及涉及设备制造的“加工中心”、“大型数控机床和车削中心”、“机械压力机”、“液压机”等10余种。

(2) 德国的安全性法规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 它是世界上最早颁布安全法规的。1831年, 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发布了第一部工业安全法——《有关装置和蒸汽发动机使用的最高条例》。1856年又制定了《蒸汽锅炉运行法》;第二个特点是, 其法律体系完整, 即由法律、条例、部令、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5个层次组成。例如:《设备安全法》、《压力容器条例》、《电梯条例》、《蒸汽锅炉监察规程》 (TRD) 、AD规范和DIN标准等。

此外, 美国和日本的安全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也比较规范。

2. 我国关于安全法规的主要内容

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学习苏联的经验, 曾制定了系统的有关规章制度, 包括“安全操作”、“事故处理”等内容, 都起到积极作用。但后来经“大跃进”时期,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开始恢复和建设法律体系。1983年1月, 国家经委印发《国营工业交通设备管理试行条例》;1987年7月, 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 均把设备管理、使用维护、安全运行和计划检修等内容提到重要工作日程上。

近年来,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企业各类设备配置增加, 相应各类设备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为了扼制设备事故对企业财产造成的损失和对企业相关人员的伤害, 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 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涉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现扼要介绍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年6月29日九届人大第28次常委会通过, 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本法全文共7章97条。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坚持安全第一、实行预防为主。

(2)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发生安全事故, 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 生产经营单位要有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包括操作规程、事故处理应急救援预案等。

(5) 设备操作者、维修工必须经过培训达标后, 才能上岗工作。

(6) 生产现场必须设置各类安全设施。如:消防设施、人员撤离通道等, 并保证有效、可靠。

(7)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必须及时、如实报告, 并妥善处理。

(2)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003年3月11日国务院第373号令发布, 内容共计7章91条, 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 新发布的《条例》内容增至103条, 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其主要内容有:

(1) 界定特种设备的范畴, 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 (场) 内专用机动车辆、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 共8类。

(2) 军用装备、核设施、航空与航天器、铁路机车、船舶与海上设施、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工地起重机械和机场专用设备等设施不适用本条例。

(3) 特种设备及其附件的制造、安装、维修、改造单位均应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认可, 方可从事相应活动。

(4)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按规定到监管部门登记。

(5) 使用单位要健全制度管理, 制订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检查记录、技术档案和事故处理规定。

(6) 使用单位要按照规定进行维护、检查工作, 并做记录。例如, 电梯应≤5天进行1次清洁、润滑、调整、检查工作。

(7) 对违反规定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改造单位和使用单位予以处罚, 包括:责令改正、罚款、责令停工 (用) 或限期整改、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停业, 直到追究刑事责任。

(3)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2007年4月9日国务院第493号令发布, 共计6章46条, 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主要内容有:

(1) 根据人员伤亡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程度, 生产安全事故分为4级, 即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2)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 不允许迟报、漏报、谎报或瞒报。各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事故应在1日内报告县级以上安全主管部门;重大、特大事故应立即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

(3) 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单位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事故简要经过;伤亡情况及资产损失初步估算;已采取的措施。

(4) 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行政文件

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安全形势,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印发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行政文件。现扼要介绍2份。

(1) 2004年1月9日, 国务院以国发[2004]2号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 (即23条) , 要求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决定》明确提出:制定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建立企业提取安全费用的制度, 做到自行提取、专户储备、专款用于保障安全的措施;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 切实履行救助与赔偿;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押金制度, 由各地区政府收取, 在发生安全事故时用于抢险救灾和处理善后事宜。

(2) 2008年4月30日,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明电[2008]23号文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重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主为、综合治理”的方针, 明确把安全生产作为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政绩业绩重要考核内容, 重申对事故处理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

此外,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曾发布若干专项设备安全监察规定。例如, 2006年12月29日发布的《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 计46条, 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三、重点行业的重点设备运行状况与安全隐患分析

所谓重点行业是从安全状况的角度, 相比较而确定的, 并且应是动态的。在当前情况下, 它具有3个特点: (1) 具有危险性运行的设备比较多; (2) 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且后果比较严重; (3) 管理比较混乱, 基础差。依此划分, 以下8个行业应列为安全监管的重点行业。

1. 机械行业

不论是设备品种、规格或数量均是比较多的, 其中不少设备安全性较强、隐患较多, 比较突出的有以下4类设备。

(1) 锅炉。多数设备比较陈旧, 故障率较高。从已发生的事故分析, 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仪表与附件 (安全阀、水位计、蒸汽压力表、温度计等) 失灵; (2) 操作失误; (3) 水质处理不达标。

(2) 起重设备。常见事故为砸伤、碰伤, 其安全隐患有: (1) 钢丝绳损坏 (锈蚀、断丝) 导致拉断; (2) 制动器、限位器失灵; (3) 违反操作规程; (4) 露天龙门起重机维护与使用不良。

(3) 金属加工设备。安全隐患较大的设备主要有两类: (1) 冲压设备, 包括冲床、曲柄压力机、锻压机和剪切机等。老式冲压设备结构落后, 安全性差, 容易发生工伤; (2) 高速和多功能金属切削机床, 结构复杂, 容易操作失误。

(4) 电气设备。其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电气技术参数控制不良。例如: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和绝缘电阻等, 可能由此引起故障或事故: (1) 发热、过热乃至火灾; (2) 绝缘失效导致触电或短路; (3) 烧损电气装置。

2. 化工行业

(1) 压力容器与管道。事故多发于泄漏或爆裂, 继而可能引起火灾。主要原因为: (1) 失于定期仔细的检测, 未能发现隐患; (2) 发现故障迹象而未予以及时检修; (3) 防腐措施不利; (4) 安全保险装置失灵。

(2) 储罐。其工作压力可能不高, 但也可能因为冷热应变和腐蚀等因素产生裂纹或蚀孔, 也可能疏于检修发生介质泄漏, 造成火灾或中毒。例如, 1997年6月北京某化工厂罐区发生爆炸、火灾特大事故, 即因罐体泄漏易燃介质造成。

3. 冶金行业

包括钢铁和铝生产企业等相关产业。其重点设备有5类: (1) 冶炼炉; (2) 高压供电装置; (3) 煤气发生装置; (4) 制氧机; (5) 起重机。

4. 煤矿行业

其主要安全事故为瓦斯气引爆、透水和塌方。主要安全事故原因除管理混乱外, 安全设施肯定不足。所以应配齐以下设施: (1) 通风、除尘设备; (2) 采掘支撑装置; (3) 排水机械; (4) 防爆电气装置。

5. 交通运输行业

该行业涉及的设备、设施种类繁多, 有汽车、铁路机车与车辆、飞机和船舶, 以及相关的起重机械与装卸设施。其中与人们接触较多、问题较多的是汽车, 尤其是载重货车。多发的事故有撞车和翻车;撞人;自燃;机械故障造成车辆抛锚等。发生上述事故的原因也很多, 包括: (1) 疏于保养与维修, 造成电线短路、爆胎、漏油、机件损坏等; (2) 更换备件质量差, 造成驾驶失控。如刹车装置失灵; (3) 疲劳驾驶、酒后开车或注意力不集中; (4) 超速、超载行驶。

另外, 铁路机车、车辆故障也可能酿成大事故。例如, 车轴润滑不良或轴承损坏, 致使车辆抱轴, 导致列车出轨;又如, 车轮轮辋断裂, 造成列车倾覆。1998年德国高速列车曾因此发生出轨、翻车并撞桥的大事故。

6. 建筑施工行业

建筑施工使用的各种起重设备都是安全性比较重要的, 主要包括:塔式起重机, 施工用简易升降机和各种移动式起重机。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有: (1) 重物坠落; (2) 起重机倾倒; (3) 起重臂碰触高压电线或其他建筑物、设施。

建筑施工用的专用车辆 (如: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翻斗车和轮胎式起重机等) 在行进途中容易发生多种交通事故。

7. 核电行业

8. 旅游行业

这个行业包括两类特种设备, 即缆车与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尤其是后者, 品种繁多且多为高速运行, 危险性较大。此外, 游客还要乘坐多种交通工具, 行走在各种路况上, 肯定是有风险的。

综上所述, 对于多数行业、企业来讲, 值得格外关注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重点设备 (不仅限于特种设备) , 有以下6类: (1) 承压装置 (含锅炉和压力容器与管道) ; (2) 起重设施 (含起重机和电梯) ; (3) 高压输变电设备与电缆, (4) 汽车; (5) 冶炼设施; (6) 冲 (锻) 压设备。

摘要:从设备工程内涵和国家法律、法规, 以及重点行业的重点设备运行状况与安全隐患, 分析设备工程与安全保障的依存关系:即加强设备寿命周期对策性管理可以保障安全运行;同时只有设备安全运行才能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进而按设备一生各环节提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主要措施。

设备工程保障 篇2

地下工程后勤保障电子设备环境适应性评估

摘要:地下工程后勤保障电子设备环境适应性评估是后勤保障设备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总结地下环境特性及电子设备材料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下工程后勤保障电子设备单环境因素评价方法.利用模糊综合方法构造了多因素环境适应性综合评判模型,为下一代后勤保障电子设备地下环境适应性设计给出了指导意见.作 者:张洪香 刘小方 江良洲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710025期 刊:装备环境工程 ISTIC Journal: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年,卷(期):,7(5)分类号:X820.3 E919关键词:地下工程 电子设备 环境适应性

设备工程保障 篇3

现今, 机械化加工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增加机械在加工制造领域所占的比重, 现今, 机械设备已经成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提高企业的使用效率, 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这些工作是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 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保障。因此, 如何加强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保养工作的力度, 保障企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效能, 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下面将就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说明并提出一些维修保养的方法。

1 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由于长期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并不十分重视, 这就导致了在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下面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说明: (1) 我国由于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大部分还是沿用老的管理规范及管理制度, 这些管理规范以及管理制度有的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的, 完全无法跟上现在的机械设备的发展水平, 与现实严重脱节。 (2) 企业首先将生产经营和生产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上的, 因而, 对于设备的管理以及维修保养工作则成了可有可无的工作, 很对企业对于设备的管理以及维修保养工作不够重视。 (3) 由于现在机械设备升级很快, 大量的新技术、新原件应用于机械设备中, 使很多的维修人员以前积累的经验无法使用, 新进维修人员由于没有实际经验造成维修无法进行等, 这些都会对设备的维护保养造成不利的后果。

2 机械设备管理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提出的机械设备的管理现状, 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1) 由于每一种机械设备其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各不相同, 因此, 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需要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 只有在使用条件范围内, 机械设备才能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因此, 如果能够严格按照使用规定合理使用机械, 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 就能达到合理减少机械设备磨损, 大幅度的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从而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降低由于机械设备损坏导致的设备停工造成的损失, 要强化操作人员的一保工作, 同时做好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二保工作, 解决好生产和保养工作的协调问题。 (2) 对于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特种设备要做好安全检测工作, 在使用特种设备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 需要做好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避免事故的发生, 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3) 在做好以上两点的同时还需要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人员培训是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 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 公开课、内训等均为常见的员工培训及企业培训形式。培训主要内容为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在开展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时需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 对于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要做到持证上岗, 严把操作人员的技术关, 切实做好操作人员的上岗培训工作, 于此同时需要将原有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编制成册, 发放到一线员工手中, 同时开展多种样式的安全讲座业务, 强化对于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将以上这些安全教育工作以信念的形式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 做到不论何人, 只要涉及到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 就应当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建立起安全生产的氛围, 使处在机械设备相关的生产活动的每一个人都受到影响, 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的意义

通过擦拭、清扫、润滑、调整等方法对机械设备进行一般维护保养, 对于维护保养的要求是操作假单、花费少、在维护完成后能立即投入工作, 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如发现磨损严重的零部件需要及时进行更换, 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尤其是一些大型机械, 在维护保养过程中需要做好全面的维护保养工作, 同时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来进行保养作业, 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消除安全隐患。维护保养工作能够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避免因为小的故障演变成大的故障造成对机械设备的严重损害,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即设备初期设备磨合, 运行一定时间后设备进入平稳期, 经过多年使用后进入了故障多发期。而现代的机械设备由于结构复杂, 因此更容易出现问题, 而维护保养工作是为了延长设备平稳期的时间, 使机械设备能够延缓磨损的速度, 能够有更好的使用效率及使用期限。因此, 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4 怎样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在进行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时, 需要做好一保工作, 做好设备的润滑和定期加油换油工作, 同时还要定期调整精度和设备的二、三级保养工作, 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 (点检) 制, 执行“养修并重, 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机械设备的健康状况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通过记录设备的使用时间来对设备的易损及易磨损部件的使用时间进行记录, 掌握好设备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还要建立起定期的设备巡检制度, 对设备进行定期巡检, 每星期一小检, 一个月一大检, 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避免小故障演变成大故障。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 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工期较强的季节性、施工作业的分散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恶劣性。针对设备的这些特点, 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及时维修是强化其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 加强保养, 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 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 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 精心修理, 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 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将对设备保养以规章条例的形式下发到每个操作人员手中, 明确保养范围及职责, 以硬性规定的形式强制保养, 对设备的保养需要按照下发的条例保质保量地完成, 不能因为工作紧张而拖延甚至是不保养。同时需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宣传讲座, 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使用人员明白机械设备的保养的意义以及经济价值。

只有保养做好了, 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 才能降低维修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做好对于设备故障的记录工作, 对于多发故障进行统计, 查找原因, 进行适当改进, 或者是定期进行检查, 找出规律, 方便以后进行维护工作。

5 结束语

各企业要加强做好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 由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需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切实把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维护保养工作结合起来, 要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常抓不懈, 将安全防护意识根植到每个企业员工的脑海中, 避免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 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各企事业单位逐渐都实现了机械化, 做好这些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是事关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 文章将就如何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进行阐述。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保养,措施,意义

参考文献

[1]孝安, 杨申仲.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手册[M].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7 (12) .

医疗设备保障制度 篇4

1、目的为了规范医疗设备规范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满足临床需求,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个部门医疗设备的控制管理。

3、具体内容

3.1 根据主要医疗设备发生故障后或者停机维修时,对医疗诊断治疗影响程度与造成损失的大小,将医疗设备划分为:A、B、C三类:A类为大型医疗设备,是重点管理和维修保养对象,应严格执行按时保养、预防维修;B类为主要医疗设备,也严格实施按时保养,预防维修。C类为一般医疗设备,可实行事后维修。

3.2 医疗设备的管理

3.2.1 所有设备应在医疗设备的明显处设置“医疗设备管理卡”标牌,详细写明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启用时间、负责人、责任人。

3.2.1 对大型医疗设备和主要医疗设备每季度定期保养,适时进行检修,一般设备,每年定期保养,检修次灵敏随医疗设备运行状况而定。

3.2.3 医疗设备的变更和报废。由科主任填写申请表,设备科核准,经院长批准方能生效。

3.3 医疗设备的使用

3.3.1 职设备实行专人专机管理,科主任为主要负责人。

3.3.2 医疗设备更换操作人员时,须进行培训、交接后方可操作设备,并在设备管理卡上变更责任人。

3.3.3 甲乙类医疗设备必须持证上岗。

3.3.4 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规操作。

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篇5

关键词:技术支撑,特种设备,支撑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特种设备的使用也变得愈加广泛, 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特种设备的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 但是一旦这些设备出现问题, 就会引发安全事故, 对特种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因此, 在特种设备使用时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支撑体系为特种设备的安全提供保障。

1 安全现状

1.1 法规体系不完善

就我国现阶段的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 国务院虽然颁发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进行了限制, 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法规支撑,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仍然无法适应行业和社会安全的要求[1]。由于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存在缺陷, 规范体系也不完整, 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管理上缺乏系统性, 导致一些特种设备的使用与法规体系相矛盾的情况出现。

1.2 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近几年我国虽然在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上更加完善, 但是我国对特种设备的监测预警能力仍存在不足。一些单位对特种设备的使用要求并不明确, 在对特种设备的使用监测上存在不足[1]。除了监测系统, 对特种设备使用的预警也存在缺陷, 导致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后期使用, 引起特种设备的安全事故, 最后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1.3 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我国的特种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同时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存在缺陷, 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也就得不到保障, 在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评价、寿命预测、风险评估技术存在基础薄弱等技术问题[3]。

2 技术支撑体系

2.1 风险评估技术平台

在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中, 风险评估技术平台是最为普遍的组成部分, 其主要包括对特种设备的设计评审以及对特种设备使用的寿命预测。设计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评估的数值模拟分析、对特种设备的部件进行动力分析, 这样特种设备的可靠性就可以得到保障, 确保特种设备的后期使用顺利进行。

寿命预测也是风险评估技术平台对特种设备的作用, 实际上特种设备是没有明确的报废标准的, 但是寿命预测又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 因此建设风险评估技术平台是极为有意义的[1]。

2.2 安全监测预警平台

特种设备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的单位配置了故障诊断系统和安全监测预警装置, 导致特种设备的安全事故频发。通过自动诊断以及监测预警, 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可以初步实现特种设备的保障, 从而有效避免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需要监测技术的辅助, 主要是设备缺陷活动状态和运行状态的监测[2]。设备缺陷活动状态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声发射和红外热成像监测方法, 而运行状态的监测则是通过振动监测、速度测试、加速度测试等。

2.3 科技应用服务平台

特种设备需要以科技支撑平台作为基础, 为社会提供检测检验、技术咨询、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这样便可以有效检测特种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提供保障, 从而维持特种设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与此同时, 特种设备的管理人员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检测系统, 这样一旦特种设备出现安全事故, 管理人员也可以尽快做出决策, 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2.4 应急救援技术平台

应急救援技术平台是特种设备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占有主要位置[3]。相关部门需要在出现安全事故前就预先制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于具体设备类型事故进行制定, 这样无论是何种特种设备出现安全事故, 管理人员都可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将由特种设备引起的安全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

3 保障措施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特种设备的使用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 只有从特种设备的设计到使用都提供技术保障, 才可以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加快信息化建设

维护特种设备安全的技术支撑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信息化标准, 建设全国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 监管和使用也可以达到统一, 实现对特种设备的高效监督。通过信息化建设, 特种设备的安全可以通过技术支撑将监管所得到的数据传输给使用人员, 从而建立合理的数据流管理和数据库共享机制, 为特种设备的使用提供保障。

3.3 加强科研力量建设

建设科研基地将优势资源集中在一起, 通过资源共享, 有针对性地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提供保障方式, 从而为特种设备的安全科技发展提供支撑平台[3]。加强科研力量建设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便是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从而提高科研水平, 推动技术支撑作用在特种设备安全上的发展。

4 结语

特种设备的安全需要技术支撑作用的维系, 因此全面提高特种设备的安全保障技术对特种设备的正常使用有重要意义。通过建设特种设备的技术支撑体系, 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就可以明显减少, 因此特种设备的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充分整合科学资源, 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保证特种设备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陶鹏, 孙晓明, 张超.基于神经网络推理策略的电梯故障诊断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9, (06) :37-39.

[2]张广明, 涂善东, 巩建鸣.特种机电设备远程监控若干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06) :14-16.

完善安全评价体系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篇6

1特种设备

1. 1现阶段我国特种设备发展规模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的特种设备使用以及登记的总数量规模已经达到了九百多万台。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就是锅炉、压力容器、电梯以及起重机械等,这些都是我们平常最常接触到的特种设备,其中客运索道有九百多条,大型游乐设施近两万台,压力管道为九十万千米。

1. 2当前我国特种设备的发展情况

特种设备生产规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特种设备的数量从侧面也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我国的特种设备的生产情况也基本上反映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真实水准。 根据2012年全国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广东、山东、 上海、浙江、江苏这五个省市区域内的特种设备数量位于全国前五位,并且占到了全国特种设备总数量的49% 。不仅如此,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特种设备生产与使用大国,在特种设备的增长幅度方面,以每年12% 的速度排在世界各国首位。就以2012年全年度我国在特种设备生产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了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气体充装等,生产单位有56464家,并且形成了一道相对成熟的产业发展链,在2012年全年度的行业产值达到了1. 3万亿元。

1. 3目前我国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监督检测的一次合格率不断提升,在2013年国内的特种设备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7% ,其中安装监检一次合格率也突破了90% ,相比较于前两个五年发展规划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与提升,这足以说明我国在特种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把控、监督与管理。但是,依然不断发生一系列的设备安全事故,纠其故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像维修管理工作不到位、质量安全缺陷、作业或者安装人员的疏忽与操作不当等行为,其中因为一些非法行为而导致的设备事故占到了5% ,主要表现为对特种设备的非法改装、对特种设备的非法修理、对特种设备的非法制造等。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包括:

( 1) 安全科技水平方面相对落后。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应用技术、监督检测技术、特种设备的监督控制预警系统以及安全事故应急技术等。在信息化管理操作技术领域,我国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地区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在这方面,比如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NBBI以及加拿大的TSSA,这些信息化的管理技术都是充分建立在当前知识经济体系下的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包括特种设备管理平台中的内部信息系统的建立、数据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共享机制,它是一种全方面的信息化、数字化动态实时监控系统。

( 2) 责权关系的不明确。责权不清一直都是困扰着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当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再加上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性,因此就会出现各种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出标准化的规范措施。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制造以及经营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企业表面上是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来进行的,可是在生产环节就会出现企业与政府之间无缝连接的现象,往往造成政府的干预机制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极大地造成了成本上的浪费,且工作效率更加低下,说到底就是缺乏一种全体的责任意识,没有一套标准化、完备化的责权关系管理机制。

2完善安全评价体系,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2. 1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目的

笔者根据当前社会实际发展需求以及特种设备安全评价监督机制的现状,就目前进一步强化与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目的,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者的安全决策能力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2通过进一步完善与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化安全;3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能够从根本上促使着企业全面实现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机制。

2.2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机制,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2. 2. 1完善我国的特种设备监督管理体制

在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管理环境,相关人员以及管理部门应当时刻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的基本发展原则。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交通管理部门、旅游、铁道、民航、建设、公安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总局,都要切实发挥自身的能动创新作用,在坚守自身职责范围之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方的责权关系,并依照现行的行业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

2. 2. 2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构建特种设备单位安全主体与政府安全监督关系

包括特种设备生产、特种设备的经验、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都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各个主体单位在其中所要承担的特征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政府通过行政、立法手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标准等,逐步增强企业单位在特种设备的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养成一个责任意识,包括自觉对特种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工作、自行检验与检测设备故障。与此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企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政府监督的作用,包括事故发生前后的紧急调查与处理等工作。

3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特种设备发展现状进行的研究与分析,重点以保障特种设备安全及其完善安全评价体系为探究主题,分别阐述了当前我国特种设备的生产与发展基本情况,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目的,基于以上所述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是围绕着2013年6月29日在十二大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为基本依据, 这也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与制约,尤其是像特种设备这种特殊的行业发展领域,必须严格贯彻与落实政府之间的安全监察与监督管理机制,以及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当前特种设备已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涉及各个领域,并且密切关系着人们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特种设备的类型有很多,包括像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工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还有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电梯、客运索道以及大型游乐设施等;其中,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客设施属于机电类的特种设备,而像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都属于承压类特种设备。文章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在特种设备生产、安装、操作等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重点围绕着如何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来进一步分析如何完善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与评价体系。

业务保障:从设备管理到体验管理 篇7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多种多样的移动数据业务正在成为运营商收入的重要来源, 并成为推动运营商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运营商也在推动自身从通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但是, 运营商在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 相较于话音业务只需要关注网络覆盖及接通率、掉话率等几个主要指标不同, 数据业务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服务压力。某省级运营商数据部门就发现, 虽然除短信外的数据业务仅占其营收的5%, 但是其80%的服务投诉是针对数据业务的。

运营商迫切需要让业务能够可见、可评价、可管理, 需要一整套从用户感知到业务, 再到后端技术保障的端到端保障工具, 而这就是业务保障系统。

之前, 电信业务是完全融合在电信网络里的。从几年前开始, 随着引入业务网络层和增值业务 (VAS) 节点, 这一情况有所变化。运营商和整个行业在网络管理方案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演进, 能够把新技术纳入到管理中来。将业务与网络分隔开可以对业务进行独立管理, 并且支持多种传送渠道模式服务所要求的更快更灵活的生命周期。业务保障的挑战在于要对生命周期流程和系统内的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无法反映用户感知的运维管理

良好的业务体验需要端到端保障能力。以用户上亿的手机报为例。用户发出查看手机报的业务请求后, 需先通过接入网达到核心网, 再和业务层交互, 并进行鉴权、计费, 与CP/SP业务服务器交互, 最终返回, 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业务流。其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运营商也需要作出判断, 哪些问题是可控的, 不会对用户感知造成太大影响;哪些问题会严重损害用户体验。而对于用户来说, 其并不关心后端的技术实现的复杂度, 一旦运营商某个环节处理不好, 就会酿成一次客户服务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 运营商最大的挑战在于, 怎样把用户对业务的感知, 转化为后端从信令到板卡状态的各种技术指标。此外, 由于电信网络网元结构复杂, 各种状态信息数据量极为庞大, 而各个网元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如何判断哪些技术指标和此类业务密切相关, 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而这需要通过针对不同业务的建模来解决。

而目前国内运营商运营支撑系统普遍只是入网设备管理系统, 大致分为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资源管理、配置管理, 其能够通过网管系统查看各种设备是否启动、时隙是否良好, 但是这些却无法直观反映用户对业务的体验。在实际运营中, 各省公司只是根据集团公司总结出的网络运维关键指标, 保证网络设备稳定运行, 而无法有效支撑基于用户体验的企业运营。

此外, 运营商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和设备领域, 如无线、传输、IP承载, 都在使用不同厂商的网管工具。而目前国内运营商上线的所谓综合网管系统, 大多只是针对运营商提出的规范和标准, 进行数据汇总和界面综合, 无法实现基于业务体验的管控。

实现业务保障的关键

所谓业务保障, 是指建立以业务体验可见、可评价、可管理为最终目标的运维管理体系, 从而真正实现对后端系统设备的有效管理, 其指向的对象是用户感知中的业务, 如网络电视、彩铃等, 而不是一次信令交互或呼叫发起等设备概念。

要建立业务保障系统,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理解和实现端到端。开展业务管理, 必须关注最终用户感受, 而这需要针对全程全网进行调整, 也就是实现端到端的业务管理。现在的电信行业, 业务交付链也发生了变化, 很多时候一项业务的交付会涉及到几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这在最初是出于监管规定而建立的, 而后来随着业务需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其次, 业务模型自顶向下进行。所谓顶, 指用户;所谓下, 指网络。在业务保障整套模型建立的时候, 必须从用户业务感知出发建模, 再分解映射到网络上不同的信令、传送。而在目前运营商的网络运维体系中, 所有人都在做实际的工作, 经常面临的问题是, 网络的指标非常好, 但是用户业务体验却不佳。而只有自顶向下建模, 才可能从海洋一样的信令中解放出来。新的设置会产生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SLA (服务级别协议) 的定义, 以及对KPI报告和违反协议代价的定义。商业客户也以类似方式要求服务提供商对其服务交付提供保证。提供商需要更大程度上关注SLA的主动管理, 以将对整个服务交付链的商务影响降低到最小。另外, 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很多利益相关方都对SLA和KPI报告有所需求。

再次, 系统建设循序渐进。国内运营商目前的管理系统和人员是前后端条块分割的, 没有一个机构对全程全网负责, 实施业务保障的一大难点则在于组织机构变革的压力。事实上, 运营商可以从局部开始做起, 如先从无线接入到核心网的业务保障做起, 再着手进行传输、数据等改造;可以先从关键业务建模做起, 逐步增加其他业务建模, 而不需要把所有用户业务都建立起来。

最后, 找到您真正的合作伙伴, 肩并肩。在业务管理建设的过程中, 有真正业务运营经验的合作伙伴尤为重要。由于涉及运营的核心, 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商之间不是单纯的甲方乙方关系, 而需要一同工作, 叠加各自的经验, 从而创造更好的运营环境。

系统、机构、人员, 这是实现一切先进变革的铁三角, 它们之间协调的发展, 一致的目标才能使新的电信管理走向面向用户, 面向业务的新局面。

技术理解、运营经验和方法论

事实上, 业务保障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 但是仍处于长期摸索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 业务保障的目标是让业务可见, 不仅需要对网络技术的深厚理解, 也需要丰富的网络运维实践经验。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和专业服务提供商, 爱立信一直以来都在通过不断的研发积累和创新, 推动移动通信不断演进。

而在网络运营维护的实践经验上, 爱立信为全球7亿用户提供网络运维服务, 并在全球设立了8个网络运营中心。相比系统集成商提供的解决方案, 爱立信的业务保障方案完全基于实际网络运营的经验和能力总结, 具有对运营最终目标极强的针对性, 这在全球独一无二。

围绕教学中心目标做好设备保障工作 篇8

下面我就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要抓住机遇搞好规划,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1 保证教学设施的完善

目前, 教室中配备的教学设备均已长期使用, 之所以还能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主要得益于保障人员的精心保养维护。技术人员为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经常利用假期时间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检查、维修。但是设备不断老化是个客观事实, 对保障工作的影响也将日益扩大。因此硬件设备的采用应做到统筹全局、搞好规划, 本着满足需要、适当超前的基本原则, 科学配备教学设施, 打牢保障“教学”这一院校中心任务的基础。

1.2 使用现代化的保障手段和管理方式

目前, 我们的保障方式还比较落后, 由于缺少现代化的监控、通讯手段, 从故障出现到得到解决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 这样就很难保证在第一时间迅速解决故障。同时, 现在使用的教学设备数量大、种类多, 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 给设备的使用和保管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要切实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 应当采用先进的保障手段, 如现代化的监控方式、通

《临床医学诊疗》丛书招聘启事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和诊疗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了汇集这些宝贵经验, 并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创造条件, 《中外医疗》杂志社、《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社联合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共同编写《临床医学诊疗丛书》, 有意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医务人员请与丛书编委会联系。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zwylbjb@263.ne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054

讯方式等等, 保证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为教学保驾护航。同时, 对于现代化的设备, 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方式和制度去管理、使用, 要做到教学设备管理有档案、使用有记录。

1.3 坚持统筹兼顾, 保障重点的原则

我们的保障工作摊子大、头绪多, 涉及到教学、会议、集会等各个方面。但是, 目前的工作重点尚不突出, 当出现同一时间多项任务时不能抓住中心, 合理调配人力、物力, 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面对这一形势, 应做到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照顾一般, 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

2 提高保障人员素质, 建立过硬的保障队伍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院校建设的推进对教学保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现代化的教学保障需要一支过得硬的保障队伍。当前的情况是, 由于长期以来工作的繁忙, 缺少对外交流学习的时间与机遇, 工作经验的获得主要靠同事们的互相传授和自身摸索, 因此有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保障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保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高, 在服务意识、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及对设备的熟悉程度上还有所欠缺, 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工作的产生了影响。

2.1 合格的保障人员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品

德, 要牢固树立“教学第一”的意识, 要有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2.2 合格的保障人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

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维修等各方面的知识

结合以上两点, 我认为一要加强保障队伍的建设, 应当通过岗位培训、选调人才等方式提高保障人员的综合素质。二要加强对外交流,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其它院校的工作方式、工作理念, 并以此来打造一支思想合格、技术过硬的保障队伍。同时, 在人员的配备上应当做到在不影响工作大局的情况下合理分工, 以做到人尽其才, 为完成保障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学手段也由最初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及早期的幻灯、投影、视听设备等电教设备的使用转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媒体运用, 如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和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以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基础, 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成为保障教学有序、高效开展的物质基础, 但设备的复杂性给使用者造成了很多的困难, 也大大增加了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 成为影响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不利因素。

设备工程保障 篇9

我国对于铁路建设问题十分看重,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应用于铁路建设工程中去。铁路事业的发展历史十分曲折, 一路走来前辈付出了无数的心血。铁路信号设备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前进。电子信息技术与铁路信号设备相融合, 使得铁路信号设备的功能有所改善、可靠性有所增加。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对铁路信号设备的使用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相关维护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1 铁路信号设备组成

现代铁路信号设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信号机。信号机会以固定的信号表达方式向人们传递一定信息。铁路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穿过城市, 与城市的某些街道相交叉, 那么在日后铁路运行过程中就需要建立相应的防护区, 火车运行速度很快, 很难快速进入静止状态, 防护区也成为危险性很高的区域。信号设备能够有效地加强对于该区域的管理, 减少事故的发生, 将防护区的防护作用良好的发挥出来。信号机众多可以根据信号机布置的位置、信号机的基本构造、信号机的主要用途等方式对其进行分类。

转辙机也是铁路信号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辙机设置在道岔位置, 根据实际情况转换到定位或是相反的位置, 能够正确的反映出道岔所在的实际位置, 当道岔出现故障时, 能够及时的发出警报反馈给技术人员, 以便及时对轨道进行维护修理, 确保火车行驶的正确性以及安全性。转辙机的分类方式也有很多, 可以根据转辙机的运行速度进行分类, 可以按锁闭岔道的方式对转辙机进行分类[1]。

轨道电路是现在铁路信号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 轨道电路能够时时检测列车的运行状态、火车在某一时间所处的位置, 然后将所检测到的信息传送给信号机, 通过相应的信号设备将降息传达给铁路工作人员, 以便正确的控制火车运行, 或是对一些事故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

2 现代铁路信号设备性能与故障分析

2.1 信息机故障分析

当发现信号不好没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失去作用时, 需要对信号机及时的进行修理。在正处于降雨季节或是降雨量较多区域, 需要每月对信号机进行机盖拆卸, 查看信号机是否存在漏水的现象, 避免内部结构受雨水的影响造成严重腐蚀或是短路现象, 导致信号机损害。降雨量较少的区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检查周期, 查看信号机内部构件的耗损情况, 查看内部构件是否存在漏电、短路现象。检查工作完成后要注意信号机内部构件所处的位置, 内部导线不能与电阻相接触, 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防止电阻过热使导线发生损坏。

当信号机内部的发光二极管发生严重故障需要及时进行维修时, 只需要对信号机的光源进行更换就能够解除故障, 恢复信号机正常工作状态。更换光源的主要操作为:首先, 要应用工具卸下信号机机盖上的落实, 取下机盖;同时卸下镜框上存有的四个M5-10的螺丝, 将前置镜玻璃压圈和玻璃;同时卸下镜框上的四个M5-20的沉头螺丝, 将镜框拆取下来, 将信号机的后盖打开, 用一字起子将光源连接的电源线取出, 将故障电源拆去换上新的电源。信号机组装完成后需要输入电源进行检验。

信号机可能出现的故障其中包括LED灯源不能点亮、变压器烧坏、信号机内部漏水、信号机工作电流偏低或是信号机工作电流偏高等。LED光源不能点亮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 可能是因为变压器内有输入电压但是没有输出电压, 发光二级管损坏可能是导致该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 同时还不可排除信号机的电源线接触不良。技术工作人员故障排除方法可以对电压器进行更换或是直接更换发光二极管, 将电源线断开后重新连接。铁路信号机维护技术人员如果发现信号机存在漏水状况, 需要检测机箱盖的密封箱是否存在损坏处, 然后查看迹象四周的螺丝有没有拧紧, 如果前置镜的固定螺丝松动也会导致信号机发生漏水现象。技术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各个部位进行检查, 如果密封圈损坏需要及时进行更换, 然后对没有拧紧的螺丝通过特定的扳手对其进行修整, 使信号机维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2 轨道电路维护

轨道电路维护可以主要分为量部分, 第一部分是外部检查, 第二部分是内部检查。外部检查工作内容包括:需要检查塞钉接续线道岔跳线是否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对轨距杆、道岔连接杆进行检查, 查看箱盒内部是否存在漏水现象等众多内容。内部检查工作:内部检查工作较为复杂, 需要工作人员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对箱盒进行拆卸, 对内部的各个构件都要进行仔细的检查, 查看导线绝缘外皮是否存在破损的状况, 如有破损需要及时更换。查看各个部位的螺丝腐蚀情况, 以及连接的紧密程度。对轨道电路的电压进行调解时, 因为轨道电路的受端电压是不能更改的, 所以只能对输入电端的变压器进行调整。以铭牌上的数据为基本, 在一送多受的区域, 每一个受电端点之间的电压不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差距不能超过1V, 然后对轨道受电端点的限流器进行调整, 最终达到调节轨道电路电压的目的。

3 铁路信号设备安全保障分析

铁路作为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因为承载量大、运输速度快等特性, 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 并且应用铁路运输方式满足自身的运输需求。但是经常可以在媒体报道中看到有关铁路事故的报道, 这些事故的发生有很多都是因为铁路信号设备故障造成的, 对此必须要引起高度的反思。要吸取事故教训, 并且引以为戒, 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将安全运输理念作为工作的基准点。首先, 要建立相应的考核部门, 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的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达到工作需求标准。领导人员需要重视管理工作, 集成人员需要配合管理工作, 从而才能够保障工作的质量有所保障。对于铁路信号设备的检查力度无论怎么加强都不过分, 将事故产生的机会扼杀在萌芽中。

4 结语

现代铁路信号设备在铁路运输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只有不断加强对于信号设备的维护, 提升安全保障, 才能够有效的降低铁路运输事故发生的概率, 才能够增加人们对于铁路运输方式的信赖, 才能够不断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摘要: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设施, 铁路也是我国主要的运输方式, 对于增强经济交流,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铁路信号设备是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升铁路运输的安全性、稳定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力。铁路信号设备数量、种类众多, 需要铁路技术人员定期的对信号设备进行维护, 确保信号设备能够一直保持正常运行。

关键词:现代铁路,信号设备,设备维护,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颖.铁路信号设备维护与安全保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24) .

上一篇:务实追求下一篇:克隆动物与克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