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农户

2024-07-19

不同类型农户(精选四篇)

不同类型农户 篇1

关键词:耕地规模,粮食主产区,粮食经营行为,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基本必需品,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保障粮食安全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消费几个环节, 其中粮食生产是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为主, 农户是粮食生产决策的主体, 是粮食市场的供给者, 农户粮食经营行为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的状况。那么, 不同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经营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1.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上海财经大学2011年展开的“千村调查”项目, 利用在13个粮食主产区所得到的4958个有效种粮农户样本进行研究。各地区样本量占总样本的比例依次为, 江苏:20.8%;山东:12.2%;安徽:10.9%;河南:10.2%;河北:10.1%;四川:6.6%;江西:6.5%;湖南:5.5%;辽宁:4.6%;黑龙江:4.1%;湖北:3.9%;吉林:2.4%;内蒙古:2.2%。

2.农户耕地规模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样本来看, 种粮农户的耕地规模呈现偏正态分布 (见表1) , 在总体上, 农户耕地规模在5亩以下的约占一半, 10亩以下的约为3/4, 反映出我国农业家庭经营模式下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的特点。分地区来看, 各地农户承包耕地规模差别较大, 东北三省耕地资源较为丰富, 农户耕地规模在20亩以上者超过了1/4;南方六省则更为偏向小规模。

单位:%

注:1.表中耕地规模分类中含上界而不含下界, 如“5~10亩”表示大于5亩而小于等于10亩。下同。2.东北三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北方四省包括河北、内蒙古、山东和河南;南方六省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下同。

二、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经营行为的影响

(一) 耕地规模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1. 耕地规模对农户种粮动机的影响。

对于农户种粮的动机是为“满足自家需求”还是为了市场销售以增加收入的“商品性生产”, 确实受到耕地规模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 5亩和10亩是两个临界点, 5亩以下的农户种粮主要是为了获得实物报酬, 供自家消费, 他们选择“满足自家需求”和“商品性生产”的比例依次为62.0%和32.2%;5~10之间的农户表现出“满足自家需求”与“商品性生产”并重, 两者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分别为47.8%和46.7%;10亩以上的农户明显开始注重粮食的商品化, 两选项所占比例依次为37.7%和55.8%。可见, 耕地规模对农户种粮的动机具有显著影响。

2. 农户对未来农地经营方式的态度。

我们调查了农户对今后几年打算以什么方式经营承包地, 以反映农户对未来耕地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 总体上有78.9%的农户打算自己经营, 20.1%的想把土地流转出去, 有1.0%的农户打算撂荒。考察农户耕地规模与打算经营承包地的方式之间的关系 (见表2) , 发现耕地规模越小, 农户打算撂荒和流转出去的比例越高;耕地规模越大, 自己经营的意愿越强。因此, 扩大农户耕地规模有利于农户专心于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单位:%

3. 耕地规模对农户生产投入的影响。

对于不同耕地规模的农户的生产投入情况, 可通过两方面来反映:一是农户贷款用于农耕的比例, 二是农户购置大型农机具的比例。调查发现, 农户贷款用于农耕的比例与农户承包耕地规模正相关 (见表3) , 大规模农户的贷款中用于农耕的比例明显较高。大型农机具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购买大型农机具的情况体现出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 有独立或与人合伙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农户总体占比较小约为1/7, 其中, 东北三省购置比例最高, 接近1/4。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农户是否购置过大型农机具与其耕地规模显著正相关, 农户耕地规模在5亩以下、5~10亩、10~20亩、20~50亩和50亩以上的农户中购置过大型农机具的比例依次为:8.7%、12.2%、25.1%、35.4%和53.4%。综合两方面的情况, 农户耕地规模越大, 进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也越高。

单位:%

注:*东北三省耕地规模在5亩以下农户较少, 有贷款行为的更少, 此处仅为16户的平均结果, 受随机性影响因素较大, 不太具有代表性。

4. 耕地规模对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笔者调查了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后农户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大规模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出现增加的比例明显高于规模较小农户, 5亩以下的农户中出现增加的比例为10.3%, 而20亩以上的则为42.4%。虽然这可能是小农户耕地资源有限所致, 但是从粮食播种面积出现减少的情况看, 可以发现, 小农户中该项比例明显高于大农户, 5亩以下农户中有12.9%的比例出现减少, 而20亩以上的农户中该比例仅为3.5%。从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较低, 这在5亩以下的农户组中尤其明显。

(二) 耕地规模对农户种粮手段的影响

1. 不同耕地规模农户选择种子和化肥存在差异。

不同耕地规模的农户在选择种子时, 作出决策的依据存在显著差异, 耕地规模在20亩以上的农户依据农业技术人员的推荐的比例明显高于20亩以下的农户, 平均比例分别为39.0%和27.1%。

在化肥的选择方面, 同样表现为耕地规模越大依据农业技术人员推荐的比例也越高, 20亩以上和20亩以下的农户, 该比例分别为36.2%和25.7%。由此可见, 农户承包耕地规模越大, 对农业技术的依赖性越强。

2. 不同耕地规模农户对农业科技作用的评价。

根据调查, 总体上认为粮食生产过程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技机构发挥的作用比较大的占26.9%。考察不同耕地规模农户的评价状况, 发现大规模农户对农业技术的评价好于小规模农户, 20亩以上和20亩以下的农户中该项比例分别为39.2%和25.4%。由此, 耕地规模较大农户不仅更加关注农业技术的应用, 对农业技术的认可度也相对较高, 因此, 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3. 耕地规模对农户机械化耕作的影响。

一般认为, 机械化耕作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产与总产、降低农产品成本、缩小工农业差别等。在家庭经营模式下, 农业机械化受到耕地规模的影响, 农户耕地规模越大, 机械化耕作水平越高, 其中, 5亩以下的小规模农户在翻地、播种和收割等方面机械化水平较低, 分别为67.6%、43.5%和70.6%;20亩以上的农户中各项比例分别为86.1%、66.2%和80.5%。

(三) 耕地规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单产水平是一个反映耕地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我国耕地资源非常有限, 提高单产水平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 2010年样本农户小麦、玉米和稻谷的平均亩产分别是414.8公斤/亩、472.3公斤/亩和517.9公斤/亩 (见表4) 。考察耕地规模与单产之间的关系发现, 耕地规模在1~30亩之间, 单产水平基本上随耕地规模的扩大而呈上升态势。但并非耕地规模越大越好, 小麦最高单产出现在20~30亩之间;稻谷的单产最高值均出现在30~40亩之间。玉米单产的最高值虽然出现在50亩以上, 但是与出现在30~40亩之间的次高值相差不大。除了玉米之外, 在耕地规模大于50亩时, 小麦和稻谷的单产均低于平均值, 小麦尤为明显。

因此, 就单产水平变化情况而言, 农户耕地规模不宜太大。调查结果表明, 如果仅考虑单产水平的话, 耕地规模适合维持在20~40亩之间。当然, 各地土壤条件、自然条件、灌溉条件、家庭劳动力情况等条件不同, 适宜耕种的规模会存在一定差异。

(四) 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储备与销售行为的影响

1. 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影响。

在粮食安全系统中, 粮食储备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和内容, 这是因为粮食的生产需要周期, 从生产到消费有一个过程。粮食的储备包括政府储备、市场储备和农户储备三个层面, 农户储备是粮食储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估计, 农户粮食储备量约占年产量的40%~50%。农户储备具有一定的市场调节作用, 可以减轻政府储备的压力和成本, 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调查了农户粮食储备量与5年前相比的变化情况, 发现农户耕地规模对粮食储备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表现为农户耕地规模越大, 粮食储备量有所增加的比例越高, 出现减少的比例也越低, 如5亩以下和20亩以上的农户储备量增加的比例分别为19.8%和30.9%, 出现减少的比例分别为27.5%和18.2%。另外, 考察农户储备时间长短与耕地规模的关系 (见表5) , 也呈现出耕地规模越大, 储备时间越长的趋势。

单位:%

综合来看, 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储粮意识淡化, 这必然会加大市场供应压力;而大规模农户的粮食储备意识较强, 在调节市场供应方面具有较好的稳定功能。

2. 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销售情况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农户承包耕地规模与粮食商品率 (即各农户出售粮食与收获粮食之比) 显著正相关, 规模在1亩以下的农户绝大多数不出售粮食, 平均粮食商品率只有15.7%, 基本上是用来满足自己需求;1~5亩之间的农户平均商品率为41.8%;20亩以上的农户为71.2%。显然, 大规模农户是粮食市场的主要供给者。这与此前所统计的大农户的种粮大多数是为了市场销售的动机是一致的。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粮食生产、粮食储备和流通以及粮食消费多个环节。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户耕地规模对粮食生产效率、农户粮食的商品率、家庭粮食储备量等都有着一定程度影响, 因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必须要考虑农户耕地规模这一因素。普遍来说, 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 尤其是5亩以下的农户, 对粮食安全存在较多的不利影响, 表现在近几年来的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趋势明显, 自己经营耕地和种粮意愿不强, 生产投入较少, 对农业技术的关心程度和依赖程度较低, 粮食商品化率也低, 储备量更多地趋于减少, 储备时间也较短, 加重了市场调节的压力。相比较而言, 耕地规模大的农户由于可以获取规模效益, 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较高,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依赖力量。由此可见, 促进耕地的适度集中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利于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

经验和理论表明, 政府的耕地政策影响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率, 要保障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正确的耕地政策。耕地政策的目标在于提高种粮积极性和粮食生产率, 这需要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耕地资源非常紧缺, 农业的生产经营应以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 采取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以提高耕地的生产率, 不宜过快过大地推广农业企业化模式。应该认识到就我国国情而言, 实现农户耕地规模经营这一目标, 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 如工业的发展, 为转业农民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吸收退地农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以解除退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等等。总之, 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是一项长期工程, 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

参考文献

不同类型牙痛食谱 篇2

【临床表现】牙体不断遭受侵蚀出现蛀孔,饮食时食物嵌塞于龋洞,若受冷热酸甜刺激,可引起牙痛。

【食疗药膳】

1、香蕉盐:香蕉3个(去皮),抹盐少许吃之。每日2次。

2、鸭蛋牡蛎粥:咸鸭蛋2枚,干牡蛎50克,粳米60克。将咸鸭蛋和粳米煮粥,熟时捞起咸鸭蛋去壳,切碎和干牡蛎一起放人粥内,再煮片刻,调味食用。

二、风热牙痛型

【临床表现】牙齿作痛,咀嚼或轻叩时痛甚,牙龈红肿或溢脓;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食疗药膳】

1、香蕉皮炖冰糖:香蕉皮2个,冰糖30克,隔水炖服,每日3次。

2、丝瓜姜汤:鲜丝瓜300克,鲜姜60克,将鲜丝瓜洗净切段,鲜姜洗净切片。上二味水煎1小时,每日饮汤2次。

三、虚火牙痛型

【临床表现】牙齿隐痛或微痛,咬物时疼痛明显,午后疼痛较重,牙龈微红、牙根浮动,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食疗药膳】

1、生地骨碎补猪肾汤:生地30克,骨碎补15克,猪肾1个,加适量盐煎汤,吃猪肾饮汤,每日2次。

2、生地元参鸭蛋汤:生地30克,元参20克,鸭蛋二枚,冰糖20克。用清水二碗浸泡生地、元参30分钟,将鸭蛋洗净后与生地元参共煮,蛋熟后去壳,再放人生地元参汤内煮片刻,服时加冰糖调味,吃蛋饮汤。

3、两冬粥:麦冬50克,天冬50克,大米100克。将麦冬、天冬洗净切碎,同大米加水适量煮粥,每日1次。切碎,同大米加水适量煮粥,每日1次。

不同类型农户 篇3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户;玉米;技术效率;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2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16-04

收稿日期:2013-11-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30315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1YJC630018)。

作者简介:陈素琼(1981—),女,湖南岳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E-mail:aprilsu422@163.com。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实现非农就业,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会对粮食供给和生产效率造成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粮。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一直是农业技术经济领域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不少学者从宏观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如刘树坤等运用Frontier 4.1软件估计了我国玉米生产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效率损失函数[1];陈卫平运用Torngvist-Theil指数法和增长账户法测算了1985—2003年期间我国TFP的变动及其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2];杨春等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玉米生产率的增长状况等[3]。也有学者从省级层面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丁岩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莫氏生产率指数对辽宁、吉林两省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比较辽宁吉林两省玉米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时序变化[4];张越杰采用非参数的Trnqvist指数方法、HMB指数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吉林省玉米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5];赵贵玉等采用非参数HMB指数方法和参数 K-L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6]。从微观层面农户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有代表性的是姜天龙等对不同粮作经营类型的玉米种植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对比分析[7]。从农户角度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规模及其比重不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在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上是否存在差异、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代际差异是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劳动力转移类型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之间的差异,借鉴王春光对不同代际流动人口的划分标准[8],将1980年以后出生的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定义为新生代劳动力转移人口。根据农户家庭不同代际劳动力转移状况将农户分为4类,即无劳动力转移农户、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农户、第1代劳动力转移农户、第1代和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并存的农户,分别简称为第Ⅰ类农户、第Ⅱ类农户、第Ⅲ类农户、第Ⅳ类农户。本研究根据笔者对辽宁省玉米种植户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比较这4种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的农户玉米技术效率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

1数据来源与基本统计分析

1.1数据来源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2012年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主的几大高校的三农协会学员在寒假期间进行了有关非水稻种植农户种植经营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询问了农户外出务工和留守务农人员的自身特征、家庭特征、种植规模状况及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类型与费用等主要内容。最终得到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3份,占问卷总数的96.67%。在203份非水稻种植农户的有效问卷中,玉米种植农户为163户,占8030%,本研究主要针对这163户玉米种植户在玉米生产过程中技术效率进行研究分析。

1.2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2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

2.1模型的选择

技术效率是衡量现有技术水平下,生产者在既定的投入下实现产出最大化,或者既定的产出时实现投入最小化的能力。现有测量效率的方法主要有非参数方法和参数方法两大类。非参数方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而参数方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随机前沿方法(简称SFA)。DEA的本质是用来判断所评价的决策单元是否处于生产前沿函数上,其最常用模型是CCR模型和BCC模型。

2.1.1CCR模型假定n个决策单位(DMU)为DMUi,i=1,2,…,n。每一个DMU在生产过程中均使用m种要素投入,生产s种产出,其中xi=(x1i,x2i,…,xmi)T为 DMUi的输

不同类型农户 篇4

一、基本情况

根据地区分布以及耕地规模, 将样本分为中东西部, 中部地区包括:辽源、榆树、四平、德惠、东辽、农安;东部地区包括:安图、永吉、吉林、磐石、和龙、桦甸、延边;西部地区包括:洮南、乾安、白城、松原、双辽。每地区粮农 (种粮农民中有商品粮出售者即为粮农) 又按粮食种植面积分为5组:A (≤5亩) 、B (5~10亩) 、C (10~20亩) 、D (20~50亩) 、E (≥50亩) 。户级内容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劳动力人口, 受教育程度等) 、耕地基本情况 (经营耕地面积, 自然地块数, 土地流转成本) 、拥有生产性农机具情况、主要农产品生产投入产出以及销售情况。从472户农户中选出满足条件的411个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对处于不同地区的粮农的经营规模和种植收益进行了分析。

二、不同粮食生产经营规模效益分析

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测定这些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基础模型是Cobb-Douglas (柯布-道格拉斯) 生产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Y=ALαKβSγ, 其中, Y为产出, L、K、S分别为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投入, α是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弹性, β为资本的产出弹性, γ为土地的产出弹性。为了研究既定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要素投入下不同经营规模的种植效益, 本文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引入了表示耕地规模的虚变量D, 修改后的模型如下:

其中, Inc为农户粮食作物的收入;Lab为劳动力;Lan为粮食播种面积;Fee为粮食生产支出;D为不同规模组的虚变量。

将D设置为不同规模组的虚变量, 但比规模组的数量少1个, 本文将C (10~20亩) 组作为对照组。α、β、γ分别表示劳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支出的弹性系数;b1、b2、b3、b4分别为虚拟变量D的弹性系数。规模报酬系数 (RTS) 是每个组生产弹性系数的加和。

借助统计学工具计算得出, 除了劳动力人数外的各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都较高, 拟合优度R2达到0.764, 回归拟合较好。回归方程如下:

上述回归方程表明, 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 吉林省农户户均的粮食收入增加0.554%;每增加1%的资本投入, 吉林省农户就会增加0.227%的粮食收入;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021, t检验值不显著, 这是由于劳动用工数据有一定的误差, 收入的增长与劳动力投入量不一定成正比。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出弹性最大, 说明决定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土地, 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依赖于土地的优势;其次是资本的投入, 要进行规模经营就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本储备。

从规模报酬系数来看, A规模组的规模报酬系数为0.474, B规模组为0.781, C规模组的为0.802, D规模组的为0.857, E规模组的为0.918, 全部小于1, 边际收入小于边际投入, 即投入增加大于收入增加的比例, 报酬递减。E规模组的规模报酬要比其他四个规模组的高且接近于1, 所以E规模组投入增加比例与收入增加比例基本持平, 报酬基本不变, 因此吉林省的户均粮食种植规模应向50亩发展。

三、东中西部各地区粮食生产效益分析

为了比较研究吉林省中东西部地区各自的粮食生产效益, 本文在不考虑土地细碎化的条件下对三个地区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 中部地区生产效益回归分析。中部地区除了劳动力外其他各解释变量的t检验得分都较高, 拟合优度R2达到0.642, 回归拟合较好。中部粮食生产效益回归方程为:

中部地区土地是决定要素, 每增加1%的粮食播种面积, 中部农户会增加0.688%的粮食收入;资本产出弹性为-0.116, 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为负, 表示中部地区在粮食作物中的支出已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再投入只会使收益减少。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132, t检验值不显著。

从规模报酬系数来看, 中部地区A规模组的规模报酬系数为0.055, B规模组的为0.521, C规模组的为0.704, D规模组的为0.817, E规模组的为1.100。A、B、C、D组的规模报酬系数均小于1, 表明中部地区在以上四种规模组的边际收入小于边际投入, 报酬递减;E组的规模报酬大于1, 说明在中部地区E规模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因此, 在中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大规模种植业, 以达到报酬的最大化。

(二) 东部地区生产效益分析。东部地区除了劳动力外其他各解释变量的t检验得分都较高, 拟合优度R2达到0.904, 回归拟合很好。东部粮食生产效益回归方程为:

东部地区土地也是决定要素。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 东部地区农户户均的粮食收入增加0.690%;资本投入每增加1%, 东部地区农户将增加0.209%的粮食收入;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062, t检验值不显著, 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为负, 表示东部地区存在劳动力过剩现象, 投入过多的劳动力会对粮食收益产生反向的影响。

从规模报酬系数来看, 东部地区A规模组的规模报酬系数为0.751, B规模组的为0.894, C规模组的为0.969, D规模组的为0.994, E规模组的为0.951, 均小于1, C、D组投入增加的比例与收入增加的比价基本持平, 报酬基本不变, 且D规模组的规模报酬最高, 因此在东部地区应该将粮农的耕地面积规划在20~50亩之间, 以达到东部地区规模报酬最大。

(三) 西部地区生产效益分析。西部地区除了劳动力外其它的解释变量都有较高的t检验得分, 拟合优度R2达到0.788, 说明回归方程拟合较好。西部粮食生产效益回归方程为:

西部地区的决定因素同样是土地。西部地区土地的产出弹性为0.559, 也就是说每增加1%粮食播种面积, 西部地区农户就会增加0.559%的粮食收入;资本产出弹性为0.383, 说明每增加1%的资本投入, 西部地区农户将会增加0.383%的粮食收入;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111, t检验值不显著。

从规模报酬系数来看, 西部地区A规模组的规模报酬系数为0.995, B规模组的为0.961, C规模组的为0.871, D规模组的为0.919, E规模组的为0.849, 均小于1, A、B、D组投入增加的比例与收入增加的比价基本持平, 报酬基本不变, A规模组的规模报酬最高, 因此在西部地区应该发展小规模种植, 应尽量将农户的耕地面积控制在10亩以内, 从而获取最大的粮食收益。

四、对策与建议

吉林中部地区多为平原、台地地形, 吉林省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要稳定高产粮食产区的规模, 并不断改善高质量耕地质量, 稳定耕地数量。

东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山地果木种植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 要继续加强各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标准粮田建设, 加强省内河流流域的土地整治改善工作, 提高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上一篇:安全播出标准规范体系下一篇:消费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