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2024-07-18

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精选七篇)

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1

优秀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每个人向职业化发展的必备能力, 出镜记者也不例外。出镜记者的业务能力决定了他的报道水平。伯纳德·肖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的著名战地记者。1991年他参加了第一次海湾战争, 我们从伯纳德·肖简短的现场报道中可以了解到优秀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能力。

一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伯纳德·肖在战争激烈的时刻仍能保持镇定, 用生动的语言向观众展示战争的真相, 其心理承受能力可见一斑。心理承受能力即我们所说的心理素质, 它是作为职业角色必备的一种能力, 也是对优秀出镜记者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出镜记者才能做一个好的“把关人”, 在直播现场临危不惧、沉着应战, 在复杂多变的新闻现场作出迅速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二是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伯纳德·肖在匆忙状态下, 还可以运用“炸弹的爆炸声像波涛一样每15分钟左右席卷一次”、“在我们西南方, 仿佛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飞舞”等生动的语言, 流畅地向观众传达信息, 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值得出镜记者学习。出镜记者的现场口述, 是现场报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现场报道中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它的作用在于, 进一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以及即兴描述现场情景, 以便更好地反映现场、营造气氛。无论出镜记者在前期做多少准备, 最终目的是面对镜头, 手持话筒, 运用有声语言完成新闻叙事。出镜记者及时将新鲜的信息、震撼的画面, 很好地传达给观众, 以实现观众对信息的期待。因此, 优秀的出镜记者, 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语言技巧、语言链条和思维链条, 同步、同时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和新闻现场, 采用与之相协调的语言风格向观众传达信息。

三是快速的新闻判断能力和机敏的现场应变能力。在新闻性判断上, 优秀的出镜记者首先要考虑的是观众的期待:他们会关注这件事吗?他们想知道这件事吗?新闻判断的作用, 表现为为公众提供恰当的、应知和欲知的东西。在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中, 新闻现象可能稍纵即逝, 为保证新闻现场的同步性和现场感, 出镜记者应该有能力透过现场事件, 发现事情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直接感知它的意义, 或者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 看到隐藏在事件背后、决定事件进程的关键因素, 然后迅速决定应该报道什么, 应该重点报道什么。只有不断将最具有价值的新闻现象和报道呈现给观众, 观众观看直播节目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如果只是将一些毫无意义的话语和杂乱无章的画面展示给观众, 那么观众将会选择不收看这个节目。

四是高超的采访能力。并不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都有采访, 但是出镜记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采访能力, 这不仅是节目的需要, 更是传媒沟通观众的需要。优秀的出镜记者能够做到采访视角与观众视角合二为一, 提问出观众欲知未知、想问而没有机会提问的问题, 满足观众的信息期待。优秀的出镜记者在采访时首先会注意语言的应用, 用简单易懂的口语和恰当的态势语, 增加与采访对象的交流感。优秀的出镜记者不仅会“说”, 还会“问”。提问是采访的重要环节, 能够一针见血地提出有针对性问题的记者, 才是好记者。在西方的新闻学里, 提问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在优秀出镜记者应掌握的能力中, 提问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五是熟练的设备使用能力。电视新闻直播现场报道中, 一般会有摄像记者和出镜记者配合。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曾说过, 一线需要的出镜记者除了拥有采编播能力、拥有镜头前的职业性状态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懂得与他人合作。直播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系统中各个环节的配合和相互信任上。直播现场中的出镜记者、演播室主持人以及摄像记者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 现场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共同承担着控制和实现直播节目“总体设计”的形态和节目节奏的任务。因此, 出镜记者的报道首先要与演播室主持人默契配合。同时, 还要与摄像有良好的沟通。往往在现场只有记者和摄像两个人, 两者密切合作, 才能将精彩的报道和适宜的画面呈献给观众。

优秀的出镜记者需要良好的知识素养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即时报道与即时评论结合起来, 做到边播边评、夹叙夹议, 还可以与不同的采访对象对话, 挖掘出具有价值的信息。要做到这些, 就需要记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记者平时的积累不充分, 在进行现场报道时, 就会缺乏可供调用的素材, 缺乏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报道, 不能及时将更真实更广泛的信息传达给观众。

因此, 出镜记者首先要有坚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在我国,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对上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下要了解人民群众的感情、意见和呼声, 也就是常说的“吃透两头”。这样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意识, 不至于出现政治性失误。现场直播中的出镜记者因为工作的特殊性, 更应该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知识。

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2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媒体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新闻记者须在原有职业素养基础上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新闻素养。本文主要对记者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进行浅析,旨在为新闻记者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记者;职业素养

新闻记者为一种通过及时、有效且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实现为大众传播信息的职业,其既是新闻的采访者,同时也是新闻的制造者,既搜集社会信息又传播信息①。在社会发展及进步过程中,新闻记者的工作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新媒体为一种依赖诸多崭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媒体形态。各种媒体形态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提升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媒体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该种媒体形态的新主要体现为技术的创新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新媒体实质上是指网络、手机以及网络和手机的相关衍生品,如微博、微信、社区论坛、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等。新媒体凭借其具有的特点被誉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信息传播速度快速、便捷。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的限制。同时,通过无线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各种海量信息可随时随地发送到大众手中。第二,互动性强。存在互动性为网络明显优于传统媒介的一个主要特点之一。网络是一个动态的媒介,将其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互动②。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时,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将信息“拉”出来,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直接参与到互动中,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信息。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可实现平等交流互动。第三,传播主体具有多元化。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主体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信息传播主体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提升业务素养

第一,提升网络信息传播技能。在新媒体环境中,大众主要应用电脑来进行网络交易、网络创作等具有复杂性的网络应用活动,而不是过去简单的网页浏览、打字等简单的活动。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及时并熟练掌握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崭新事物。例如掌握微博、微信等注册和使用,学会使用4G手机,学会通过wifi收发信息等。第二,提升融合能力。融合能力指的是在媒体融合时代,通过掌握并综合应用相关新技术来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能力。熟练掌握并能够合理应用各种报道工具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一种业务素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要高度重视记者自身融合能力的提升,将记者塑造成为全能型人才。记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新型媒体新闻的采集技术和制作技术,同时还需懂得有效应用相关技术。记者除了掌握新闻采访、信息编辑、新闻评论能力之外,还需加强学习现场抓拍、摄像、剪辑等本领,进而使自身能够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同时,记者还需掌握网页制作、FLASH制作等技术。第三,提升互动沟通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涌现,必须要保持学习热情,努力学习各种新技术,并高度重视互动沟通能力的提升③。因为记者在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可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而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二)提升知识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知法、懂法、守法为新时代对每位公民提出的新要求。新闻媒体是一项产业,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为片面谋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使用不正当、不合法手段,那么新闻报道将会失去其真实性、客观性和正义性,新闻媒体在大众中的公信力便会不断下降,进而对新闻媒体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作为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丰富的.法律知识。记者知法、懂法、守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展相关活动,严格把握法律红线,并坚持不越线进行活动。

(三)提升道德素养

在以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时代中,每日均有海量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些信息中包含众多虚假、垃圾信息,同时存在大量炒作新闻、虚假新闻等谣言传言。作为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辨伪能力,能够科学辨识相关信息的真伪。对海量信息进行去伪存真是对记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记者道德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记者必须要具备极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纸媒时代,以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媒介向受众传播的信息存在一定局限性,各个信息的传达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存在清晰的界限。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可借助多样化的自媒体,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接收。这种信息的发布和接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滋生谣言、虚假信息的温床。这些谣言、虚假信息的存在对网络舆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损害到部分个人及组织的合法利益,对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记者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引领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注释:

①杨威.当代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14):217-218.

②张金文,高延秋.从新闻专业主义看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11(03):445-446.

出镜记者职业素质缺失的现状分析 篇3

1、出镜记者的定义和分类

出镜记者于60年前开始出现在西方新闻界,到上世纪80年代才慢慢活跃于我国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西方媒体并没有对“出镜记者”给出一个标准具体的定义,他们认为记者就应该时刻准备上镜进行新闻报道,而不单单是幕后的新闻工作者。

我国有学者这样定义出镜记者:出镜记者就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这个定义显然有点局限,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出镜记者肯定是不够的。因为“电视采访”还包括访谈节目,比如《杨澜访谈录》》等等,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被称作访谈节目主持人而非出镜记者;另外出镜记者不仅只负责采访的工作,他们还需要根据新闻现场的情况展开描述,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还要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论,这些都应该包含在出镜记者的工作范畴之内。

通过进一步地归纳与总结,笔者认为最为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现场以报道突发事件或新闻事件为目的,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的电视工作者。这个定义正确把握了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即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的电视工作者;“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其实也就包含了具有人情味的个人评论以及客观的新闻事件报道。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日益丰富,出镜记者的分类主要是以下两种。首先是传统的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他们以电视直播连线的形式出现,用简短话语对活动现场进行描述;第二类是专题新闻中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对新闻事件进行梳理、评论的出镜记者,比如《新闻调查》的记者杨春等。

2 出镜记者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无論是时政新闻节目还是民生调查节目,出镜记者的存在都必不可少。然而出镜记者在为电视节目增添亮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出镜记者职业素质缺失的表现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1)提问前准备不充分

出镜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是新闻报道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出镜记者在采访前未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不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没有收集和深入分析相关资料就仓促上阵,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损新闻媒体的颜面的。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结束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一位中国记者一脸认真地向陈副导提问:“请问中国队进场时,姚明身边的那个小男孩儿是谁?”陈副导听到这样的提问,当即一脸尴尬。因为姚明身边的这位小男孩正是在汶川地震中感动国人的救人小英雄一一林浩。在地震发生时,年仅9岁的林浩为了鼓励害怕的同学们,他在废墟下给同学们唱歌,坚持着爬出废墟后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返回远处,救出两位同班同学。这个地震时的小英雄连很多国外记者都熟识,而这位中国记者却提出这样无知的问题,显然是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足。

出镜记者当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至少要去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和背景资料,努力实现良好的双向交流,这是对他人和自己职业的尊重。

(2)采访时情绪控制不佳

出镜记者并不是只顾机械报道的麻木机器,也需要有个人情感的自然表达。但出镜记者情绪失控的现象屡屡发生,情绪的把控与尺度的拿捏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

2010年10月21日,英国广播公司的政治评论员同时也是BBC时事政治记者的尼克·罗宾逊在威斯敏斯特正在进行电视直播,当时一些反战抗议者高举宣传标牌站在尼克·罗宾逊的背后喊口号,他在进行电视直播时似乎瞬间失去了理智,不顾直播镜头转身朝身后的抗议者走去,强行抢下他们手中的标牌并且用力撕扯并与抗议者发生了推搡。

作为面向镜头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合理控制情绪,避免失态,出镜记者要表达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

(3)提问失当缺乏换位思考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出镜记者又是新闻媒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出镜记者无论是进行新闻报道还是采访新闻对象,都必须讲究“恰当”两个字,在提问时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需要慎重考虑,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出镜记者必须丰富自己的阅历,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

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0米手枪慢射的颁奖仪式后,央视记者冬日娜居然在对铜牌获得者谭宗亮的采访时问:“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却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有愧于祖国吗?”每个运动员为了参加比赛、为了为国争光付出了数不尽的艰辛,难道获得一枚铜牌就是“有愧于祖国”吗?对于这些银牌、铜牌甚至是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我们都应该给予其鼓励与理解,因为他们都是英雄。最终谭宗亮逼不得已,悲伤地对着镜头说“是的,我四次参加奥运会,却只得到一块铜牌,对不起祖国的培养。”

(4)语言不够精练流畅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大多是在直播连线中出现,运用有声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报道、评论新闻事件。精练是出镜语基本的外在标准,因此出镜记者无论是在叙述还是在评论时都要保持专业语言的基本流畅,避免停顿,减少无用的语言。

2012年12月8日党的十八大开幕,央视的新闻频道于9日下午进行十八大的特别直播报道,当主播郎永淳连线央视记者冯韵娴,了解当前中东地区的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都做了怎样的关注时,冯韵娴说话一直支支吾吾。在说到中东一系列的主流媒体对党的十八大进行了相应的解读和报道时,冯韵娴就曾顿住,重复两遍相同的话语,介绍到“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令西方羡慕”的这个话题时,更是直接语塞,直愣愣地面对镜头手足无措。这一段直播画面在当时的新闻媒体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冯韵娴紧张忘词非有意为之,在以包容心态对待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反思出镜记者职业缺失的原因以及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办法。

由于出镜记者语言不够精炼、流畅而引发的播出事故还远不止于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仍旧是出镜记者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5)提出的问题缺乏主见

“七分采,三分写”,这是新闻媒体的业内行话,同时也是出镜记者的经验之谈。出镜记者的采访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采访的前期准备;第二步是与受访对象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来获取信息;第三步是根据采访的内容总结归纳,提炼出新闻主题。在这三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运用技巧与知识进行艺术提问。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现在很多出镜记者的工作量较大,每天都忙忙碌碌地跑新闻,为了完成采访任务,部分记者选择草草了事,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考与主见。

例如2010年的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一位记者在灾区现场采访灾民:“地震把你们家的房屋家具全埋了,你心里难过吗?”这位灾民看着记者,又看着镜头没有回答,只是悲伤地点了点头。

再例如 7月的重庆持续高温。某台出镜记者跟随道路执法交警,报道他们在高温下的工作情况,这位记者拿着话筒问正在执法的交警:“这样的天气你站在这里执法,觉得热吗?”此时额头还在不断冒汗的交警回答:“是的,很热。”

媒介融合下城市频道出镜记者的素养 篇4

一、城市电视频道出镜记者面临的媒介融合背景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 媒介融合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 并藉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 打造核心竞争力,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 将新旧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 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2]李奇高登进一步将媒介融合具体形态细分为媒体所有权合并 (Convergence of Ownership) 、媒体战术性联合 (Con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 、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 (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dia Organization) 、新闻采访技能融合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新闻叙事形式融合 (Convergence of NewsStorytelling) 。[3]

媒介融合改变了传播生态环境, 对传统的传媒产业带了巨大冲击。正如学者所言, 媒介融合引发媒介生产方式的巨大革命, [4]导致了信息采集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新闻报道的形式也随之改变。媒介融合必然带来传统新闻工作者生产方式、工作模式、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对这个行业的从业主体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出镜记者是城市电视媒体新闻报道中不可少的要素, 是新闻信息的直接传播者, 许多城市电视频道新闻报道中的出镜记者都成为该报道的主线人物, 兼有报道和主持双重角色。出镜记者这种报道形式, 可以丰富新闻报道、打造名记者、提升城市频道的竞争力。作为内容生产主体之一, 出镜记者自然也成为媒介融合中加以借助的重要方面。

二、媒介融合下城市频道出镜记者的压力

1. 媒介融合下出镜记者信息源无限化带来的压力

自媒体的出现, 传播平台的扩大, 传播意识的增强, 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是信息的发现者、传播者的时代, 记者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以民生新闻为主的城市频道, 记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速度和权威性都面对强有力的竞争者, 信源无限化也意味着新闻源的无限化。

对信息获取的速度决定着新闻价值, 这种压力原来来自于传统媒体的竞争, 而现在更多来自于事件的亲历者和旁观者, 原来属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现场控制权在逐渐削弱。许多新闻信息和事件报道由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出, 城市电视媒体的出镜记者和新闻采集人员在这种背景下, 面临着巨大压力。

2. 媒介融合下出镜记者个人知识内容更新的压力

媒介融合下, 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更加复杂, 这种复杂性来自于环境、技术条件和问题本身。出镜记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报道, 需要更新知识结构, 转换生产和工作模式, 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适应新环境。相对于单一媒体, 媒介融合意味着媒体从业人员的采编意识、知识架构、职业技能等方面要向全媒体拓展。

3. 媒介融合下出镜记者面临受众需求多元化的压力

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 受众媒介消费习性呈现新的特点, 更加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便捷化、规模化、多媒体化、碎片化。媒体如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变化, 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使用者也会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成为传媒产品的消费者, 在这条星星点点消费的“长尾”上, 形成广大的受众和庞大的消费人群。对出镜记者而言, 面临着受众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压力。

三、媒介融合下城市频道出镜记者的素养

1.“名记者”目标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更应该强调出镜记者的品牌化和专业化追求。在自媒体时代, 信源无限化,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教育经历、经验和专业技能不同, 对新信息的传播质量也参差不齐。在这种背景下, 受众更希望看到权威性和专业化的报道, 城市电视频道出镜记者应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

2.“学习型”手段

突破传统记者“只做记者工作, 摄像、主持、编辑等不是份内之事”的传统观念, 实现记者与主持人、记者与摄像、记者与编辑、出镜记者与摄影记者等多种角色的融合, 实现新闻信息“一次性采集, 多格式生成, 多介质发布”的局面, 发挥信息产品可以重复使用的优势。

媒介融合是新技术催生的一种现实选择, 它体现在媒介战略转型、信息资源整合、业务技能更新等诸多方面。[5]出镜记者应不断学习, 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熟练应用跨媒介表达形式。

3.“大传播”策略

新媒体新技术的革新速度快, 运用广, 需要不断去学习。广播电视等媒体过去以节目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在时代背景下, 需要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受众分布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出镜记者要学会运用各种新型的社会化媒体, 如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和微博等, 来传播、包装自己和节目, 扩大影响力。

4.“经营者”素养

如果说出镜记者会影响到媒体内容的吸引力与特色, 那么管理素养和策划能力则从深层影响着出镜记者内容的选择和取舍。CNN的出镜记者维特·费尔德, 也是主持人, 应对多项工作, 每天对新闻都要有自己的预测和判断。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管理素养和策划能力, 是很难做到的。

参考文献

[2][4]孟建, 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 2006-07.

[3]转引自: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01.

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5

杨可

批语:不错,态度认真,写作规范,确实读进去了,颇有收获与想法,值得肯定和表扬!

当然,斯诺及其《西行漫记》是个老问题,老问题如何发现新意自然较有难度。

[摘要]《西行漫记》又译为《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二十世纪二十年到到三十年代采访中国红色根据地后写成的新闻著作。透视这部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和思考。就新闻记者而言,斯诺身上展示的独具魅力的职业素养,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其中包括独到的新闻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怕牺牲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西行漫记》 新闻视角 职业素养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二十世纪外国记者采访中国苏区后所写成的第一本新闻著作,而斯诺本人也是第一个进入中国苏区进行采访的外国记者。可以说这本著作记载了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革命在红军时期的重要信息,令当时全世界都开始关注发生在红色中国上的故事。

毋庸置疑,《西行漫记》是斯诺的一部成功的著作,在这部著作的创作出版过程中,斯诺所表现出来的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一、独特的新闻选材

首先,新闻敏感是必不可少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可以说是华夏大地上发生新闻最多的年代,军阀混战、地方割据、日寇侵华。在如此混乱的社会局面中

寻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情报作为切入点,是一篇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在此情景下,具有灵敏的新闻嗅觉、找寻独到的新闻视角是必不可少的。

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埃德加·斯诺听到蒋介石关于通过五次围剿终于把红军消灭的谣言,立即认识到,这个传闻的真假绝对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爆点。因为当时苏维埃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新闻封锁,中国人和外国人全部都难以分辨这些传闻的真假。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1936 年6 月,我的一位密友带给我一个关于中国西北的惊人的消息,也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蒋介石被捕事件以及中国现代史为之改观乃是这一局势发展的结果。然而对我来说是与这一消息同时传来的另一消息。也就是我知道可能有办法进入红区, 要立刻动身,机会千载难逢,不能失之交臂,于是我决定立刻动身,试图打破持续了几年的新闻封锁。”

正是这种新闻敏感奠定了《西行漫记》的成功的基石。

其次,独特的新闻视角也是很重要的。在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的同时,从何种角度评价看待这种新闻也是决定这个新闻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国民党的统治以及政权是合法的,而共产党属于“共匪”。当时的主流新闻报道无一例外地站在民国政府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但是斯诺在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亲身经历后,认为苏维埃政府是一个真正的穷人的政府。所以他一反西方媒体一贯的一边倒的报道视角,而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评价了红军队伍的情况,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红军队伍与革命队伍。

由此可见,独特的新闻视角往往会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一个新闻事件,从而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事件。这也是成功的新闻报道所应具备的特点。

二、深入基层的采访

深入群众是现今新闻界格外关注的重点。优秀的新闻通讯大都是朴实无华但内涵深刻的。如何做到内涵深刻,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深入基层,了解最广大人民的实际情况。最近中国国内“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口号正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但是生活在在大半个世纪以前的埃德加·斯诺就已经意识到并成功地践行了这一原则。

斯诺从1928年到1936 年在中国进行了七年的生活经验和采访积累,再加上他娴熟的汉语,使他成为首个深入苏区的外国记者,并且成功地采访了大量的红军领导人、战士和当地老百姓。他对当时中国苏区的报道与预见分析正是基于他的深入群众、认真观察和反复的调查采访。在前往苏区的和离开的路上及在苏区遇到的每个人都会是斯诺的采访对象。这使他得以在《西行漫记》中展现不为外界所知的苏区。在此期间,他为了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对同一问题采访了许多人,多方面的采访让他能够有机会整合他所采集到的信息,做到删繁就简、去粗取细、去伪存真,获得对事物本质性的了解和认知。

斯诺的的写作过程告诉我们,在进行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真正地全面了解情况,然后才能做出深入的分析。

三、不怕牺牲的精神

真相也许就在最危险的地方。追求新闻材料的真实性使得无数新闻记者想要进入新闻发生一线来采集信息。在一线,特别是战争年代,这样的渴求与欲望往往会令他们陷入险境、困境,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为了实现新闻人追求真实的目标,他们一定要不怕牺牲,进入事件发生最前线。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这样做要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 我可不知道。但是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交战的这些年月里, 已经有无数人牺牲了生命。那么, 以一个外国人的生命去冒险, 以求得对事实真相的了解, 还有比这更值得的吗?”在进入“红区”之前,斯诺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怀着对新闻事业的无比热爱投入到了他的创作中去。一路上在国民党的重重关卡的阻隔下,他冒着生命危险,把12本笔记,24卷胶卷带出了“红区”。采访过程中,他还遇到了瘟疫,饥荒,还曾亲自到达战争前线,近距离采访红军战士。

凭着这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斯诺完成了异乎寻常艰难的采访,他冒着生命危险掌握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成为《西行漫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西行漫记》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在于埃德加·斯诺所具备的种种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独特的新闻选材、深入基层的采访以及不怕牺牲的的职业精神,不仅奠定了这本著作的成功,而且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树立了新闻工作者崇高的职业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在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充实自我、完善人格、提高认知,努力是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仕生,名记者必备的素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2、吴松江,斯诺精神,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毛新,埃德加·斯诺的成功之因,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6

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概念

近年来,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大多以“与演播室主持人进行视频连线”“对个体人物进行采访”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主持人或者观众报道新闻发生的事实。并且,站在观众的角度向新闻当事人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找出答案。此外,出镜记者所报道的新闻要真实、准确,在报道的过程中,语调准确,评价公正客观。本文所提及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出镜记者,指的就是各大电视台新闻直播节目中进行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

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

2.1 临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而应变能力的提升,则需要长期报道经验的积累。和之前相比,我国出镜记者的应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通过最近几年的新闻直播节目,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就出镜记者群体来说,职业素养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极少一部分记者可以灵活应对新闻直播中的突发情况。但由于工作经验的缺失,新人显示出较弱的应变能力。

不可否认,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不仅要顾及镜头的取景,还必须具有对新闻事实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无疑增加了出境记者的心理压力。对新闻背景真实性的把握,以及对新闻信息的捕捉能力,是出镜记者应变能力的保证。

2.2 提问能力不足

一是提问形式过于模式化。通过观看新闻直播我们可以发现,在新闻提问环节充斥了大量的模式化提问,例如,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对于此事你有什么的感想?此类问题使被采访者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出现这种模式化提问无可厚非。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对新闻现场相关特性缺乏了解。而且,回答者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很难让记者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就失去了新闻采访的价值。

二是提问角色处理不当。有些记者完全没有摆正自己与被访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被访者是官员或名人,就如临大敌、讨好谄媚,把其捧得高高的,自己却畏首畏尾进行出镜采访;因为被访者是平民百姓,就自以为是、居高临下,不顾及被访者的情绪和反应,这会使被访者认为自己不被重视,无法进行心灵沟通;因为被访者是罪犯、犯罪嫌疑人,就满腔愤慨、一腔正义,在采访中轻视被访者,俨然法庭法官,使被访者紧张不已。出镜记者诸如此类表现,采访效果自然不好。

2.3 镜前状态有待调整完善

一是姿势单一。我们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所看到的出镜记者,几乎都是僵硬站立在新闻现场,正对着镜头进行现场报道,无论现场气氛如何,几乎都是同一风格和同一腔调。不少观众对出镜记者毫无新意的镜前形象产生了倦腻感。二是表情及声音呆板。新闻直播中的出镜记者要在短时间内要牢牢把握报道叙述的基调。例如,对无辜者的怜悯、对邪恶的斥责、对喜庆的欢乐、对灾难的哀悼等。记者的表情和声音,要随着自然情感的流露有所变化。就这点来说,我国记者存在很大问题,其个人情感的流露及表情变化过于克制。这种不合适的语气,无法体现出新闻的本质,有时甚至会使观众误读信息。

2.4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有声语言是出镜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的过程中,最有力的信息载体,因为只有有声语言才能对新闻发生的经过做出完整论述。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出镜记者必备技能,但是,就我国出镜记者现场的表现而言,却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重事实,轻描述。在我国,每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记者都知道,新闻必须坚持客观性,注重对事实的叙述,少用形容词等加以主观描述,以致于我们在电视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我现在是在某某地方,在这里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语言极为枯燥无味,容易使观众产生听觉疲劳及厌倦感,大大降低了报道质量。

3 提高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素养措施

3.1 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是自信。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它不能停留在想象上,不能被人“表演”出来。出镜记者的自信,由内而外渗透在神态、语言及形体语言中。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只要稍微留意,就会感觉到有些出镜记者一站出来就给人以信服感。对于新人来说,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对自信心的树立有着绝对的影响。记者只有充分掌握了事件的背景,才能使自己充满信心,因此,记者要把有利局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官员面前不要有任何畏惧,用流利的语言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是冷静。即使在今天,我们仍旧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出镜率很高的记者,被现场的情绪所感染。通过记者的语言、说话表情、说话语调,就能了解新闻现场的氛围,有的记者太过“入戏”,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出镜记者必须保持头脑的冷静。冷静与激情并不矛盾,但绝不等于状态的低迷。出镜记者要学会在新闻现场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在交通意外、自然灾害、比赛现场这些特殊场合,应该跳出混乱的现场气氛,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寻找最佳出镜点,理顺语言逻辑,设想可能会出现的意外,以防不备。

3.2 培养良好的知识素养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即时报道与即时评论结合起来,做到边播边评、夹叙夹议,还可以与不同的采访对象对话,挖掘出具有价值的信息。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新闻记者是“杂家”,因为记者工作要接触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这个社会包括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各种专业领域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记者都必须认真学习并予以掌握。记者只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地工作,也更容易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优秀表现,往往是其平常知识累积的大爆发,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很难面对观众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只有博学谦逊的出镜记者,才能在电视镜头前挥洒自如,才能报道出新闻精品。

3.3 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

出镜记者要有出色的语言组织能力,依据新闻现场的情况,把重点问题提出来。对于新闻事实的报道,出镜记者要反复推敲句子组织是否合理,检查自己的语言是否与新闻主题思想相吻合,避免出现突兀的情况,也避免“标题党”情况的出现,这样也能方便观众理解文章。对于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新闻,出镜记者要做到未雨绸缪,避免当新闻发生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一旦出现突发新闻,记者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即兴”采访能力。所以,这要求记者必须具有口头作文、打腹稿的能力。

此外,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虽然不能用播音员的普通话标准衡量出境记者,但是,记者的每个字都必须经过标准的正音训练。同时,出境记者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学会通过语调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新闻内容。

3.4 注意体态语言

一是身姿。“夸张”是电视媒体的显著特点。即便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太明显的行为,电视媒体也可以把它无限放大,在观众面前呈现出很多细节。比如,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一些记者会不由自主通过手势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在演示实物的过程中,记者往往需要依靠肢体语言传达消息,即便是一个简单的转身,都会反映出出镜记者的动作力度、速度和幅度,记者对这三个“度”的把握,一定要考虑观众对影像画面的接受习惯。

二是服饰。出镜记者的服饰和发型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效果。例如,在报道时政新闻时,记者多以体面的正装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安全事件类新闻中,记者大多会佩戴安全帽;晚礼服是报道娱乐庆典新闻时的最佳选择,但风格不能太过前卫;在一些主题活动报道中,为了增加可看性,记者可以穿着唐装、旗袍或是活动统一的服装。总之,记者的服装必须与新闻报道的内容相符合,此外,记者的发型及化妆不能太过突兀,不然会影响报道的可信度。

4. 结语

就总体情况而言,与之前相比,我国出镜记者的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新闻直播的顺利进行。在专业素养上,我国出镜记者虽然和世界顶级记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是在不断缩小的。此外,为了帮助出镜记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观众应该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更多的包容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徐威.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陈巍.如何做好出镜记者[J].记者摇篮,2008(1).

[4]徐鹦.浅析电视直播出镜记者素养[J].新闻窗,2008(6).

[5]翟延峰.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出镜记者素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6]戴丽岩.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职业素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 篇7

一、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1、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

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是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必须要具备的素质。第一,出镜记者需要对于新闻工作具有永恒的职业追求,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比如: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以出色地完成现场的新闻报道工作。我国的许多电视新闻直播出境记者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与能力。如: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进行现场新闻直播报道,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严寒下进行现场的新闻直播报道。第二,具备出色的业务能力是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比如: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敏锐地把握、对于现场的报道技巧进行深刻的领会、对于语言表达进行准确熟练地运用、对于新闻现场出现的情况具备强有力的心理抗压能力。

2、具备良好的知识底蕴

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必须要具备的另一个素质是良好的知识底蕴。比如: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修养与严谨客观的思维整合能力,对于与新闻行业有关的知识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学习,具有很高的知识文化综合素养[1]。

二、提高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的方法

1、进行实战化的训练与培养

进行实战化的训练与培养是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就电视新闻直播工作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其出镜记者素养的重要方法为进行实战化的训练与培养,从现场工作中进行新闻直播经验的积累与文化水平、现场报道技巧的提升,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品格与修养。比如:积极投身进具有挑战性电视新闻报道工作中,对于自身的意志品质与职业精神进行全面的锤炼,在锤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完善自我[2]。

2、进行自身素养的完善

进行自身素养的完善对于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具体来讲出镜记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首先,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需要对于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广泛的涉猎、学习、研究、分析,如: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更加广泛的进行知识文化的积累,对于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以及涉及到其它领域方面内容时也可以进行有条不紊的学习。其次,进行电视新闻直播前需要对于直播的主题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工作,比如: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现场的实地考察资料等等,这样可以在进行电视新闻直播中更加准确客观的进行新闻报道。最后,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向身边的同事进行学习,学习他们无私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敢于向错误行为进行斗争的勇气;学习他们临危不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3]。

3、经过高校的新闻专业素质培养

进行高校新闻专业的素质培养是许多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质提高的必经阶段。由于新闻直播出镜记者必须要具备综合性的文化素养,比如:掌握播音主持专业的知识、对于新闻具有很强的发现、分析、报道能力。因此,从未来的发展需求来讲,专业院校需要加大对于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的专业课程重视的理论,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人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提升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的质量与水平。第一,专业的院校需要对于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设置出专业的课程培训工作,完善相关工作的体系。比如:对于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专业的教材进行科学、系统的编写工作,加入大量具有实际例子分析的内容,从客观实际的角度提升学习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课程学生的专业素质。重视对于这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敢于对于不公平的现象进行科学、真实的报道工作。运用情景教学法对于学习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课程的学生进行模拟化的仿真教学,提升他们进行现场新闻直播报道的水平。除此之外,学校与教师需要对于这些学习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素养评价与综合训练,运用演讲竞赛、专业理论竞赛、综合知识文化竞赛等等方式全面提升其素养与水平[4]。第二,我国高校进行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的素质培养工作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保障。因此,国家与政府需要对于高校的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的素质培养工作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有利于学校运用大量的教学资金更换教学用具、聘请到大量优秀的教师来校任教,全面提升学习电视新闻直播出镜记者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5]。

三、结论

对于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养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工作,有利于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使他们用专业化的职业素质与精神更好的进行相关新闻直播报道工作,全面为百姓的生活与工作进行电视服务。

参考文献

[1]翟延峰.我国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出镜记者素养研究[D].河南大学,2008.

[2]肇燮.浅析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出镜记者的素质培养[J].大众文艺,2013,08:184+178.

[3]王珍洁.浅析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6,07:150-151.

[4]胡浩,左维芳.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J].电视研究,2016,S1:138-140.

上一篇:Gibbs自由能下一篇:布地奈德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