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学生

2024-07-19

涉农高职学生(精选十篇)

涉农高职学生 篇1

一、教育背景特点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出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现状和问题。

(一)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缺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部署。在“新四化”中, 农业现代化还是短板, 还是弱项。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梦, 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实现四化协调发展, 四轮驱动。落实中央要求, 农业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

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农村劳动力资源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瓶颈之一。近年来,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 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问题日益突出。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 保证农业发展“后继有人”面临新挑战。

(二 ) 社 会 急 需农 业 科技人 才 , 但 是 农 科 专业学生从 事 农 业甚少。

实现农业现代化, 出路在科技, 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 农业高职院校已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尽管近年来农业高职院校为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但留人乏术。在我国, 传统农业一向被认为是弱质产业或弱势产业, “轻农”理念及长期的投入不足, 使“弱质产业”更加“弱质”, 导致整个农业领域被人们视为“落后”领域, 造成农业领域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大量的农业专业人才流失, 即使坚持干这行的, 大多也从事的是农药化肥销售工作。

二、教育对象特点

(一) 选择涉农高职非学生主观意愿, 非农专业成为首选。

涉农高职院校录取分数远低于非农类高职院校, 家长冷落学生轻视, 很多在省控线以上的低分考生考虑家庭经济因素和学费承担能力, 在无奈和失落中选择涉农高职院校后, 选择一个非农专业成为很多人“身在农校跳出农门”的首选。对于多数人来说, 学农是不得已的选择, 真正立志献身农业, 服务三农者不占多数, 对农业情有独钟的屈指可数。选择农学, 并没想过要回到农村, 涉农高职学生对农村缺乏感情。

(二) 对涉农专业缺乏信心, 学习动力不足。

涉农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 深知父母工作的脏苦累、报酬低, 传统跳农门的思想在很多学生及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 考大学志在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学农积极性不高, 专业思想不牢固, 以至于学习动力不足。加之部分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偏差, 片面理解学以致用, 重现实轻未来, 只要自己认为没用的就不愿意学。因此, 涉农高职学生对农业专业缺乏热情。

(三) 想成就自我, 但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家庭较为贫困, 上高职是希望将来能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他们急于想成就自我, 但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 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层次。由于对职业需求认识欠缺, 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清楚不全面, 加之农业的就业面比较窄, 目前属于艰苦行业, 无论是从家长还是学生角度, 都少有将来从事农业的想法。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专业认同偏颇、贪图城市安逸生活不愿扎根到基层一线等因 素, 造成农学类学生多对农业不感冒, 毕业后多改行。因此, 涉农高职学生对扎根农村、到基层就业没激情。

三、教育目标特点

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 为“三农”服务的重任。因此,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应适应农业高职教育职业性、技能性的特点, 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加强对学生基础政治理论的教育,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从而使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等的关系。涉农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 能吃苦“学农、爱农、奉献农业”的优秀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实用人才作为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 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很急迫的形势, 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 坚定对所学专业的选择,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农业职业技术、立足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

四、教育者特点

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我们经常讲齐抓共管。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两课教师的任务, 所有员工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然而, 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往往被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门工作, 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一) 主体素质差别大。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体的“两课”教师在涉农高职院校普遍偏少, 有些是由忙于行政工作的人员兼任的, 对“两课”教学内容、教学规律根本不熟悉。有些教师理论功底肤浅, 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联系实际不够, 且不能针对学生深层次的问题, 不能贴近现实生活。有些教师知识面偏窄, 缺乏鲜活的事例, 上课信息量不大, 所以提不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 当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要使“两课”思想和观点有说服力, 就必须列举大量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具体材料加以说明和论证。因此, “两课”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 具有较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 有较大的信息量, 在课堂上能旁征博引、充分论证, 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两课”的力量, 对“两课”感兴趣。

(二) 部分专业课教师不认同思政教育, 育人观念不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然而, 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 与己无关, 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因此, 专业课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树立投身农业事业的信心, 消除对“三农”工作的偏见,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三) 辅导员及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 缺乏学科专业支撑。

涉农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辅导员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与坚实的思想基础。刚开始可能还会热情高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就会随之削减, 导致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现状。从工作经验看, 年龄轻、社会经验不足的教师多,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少, 凭经验工作的多, 掌握学生管理教育规律的少。因此, 辅导员应通过自学或进修补上专业知识, 努力扩大相关专业知识面,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五、教育内容特点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除了应具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 还应具有自身特点, 可以概括为:结合学生及专业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从而实现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学农、爱农、奉献农业”优秀实用人才的目标。

(一 ) 思 政课 教学 未 能结合学生 特点和 专业 特点 , 针 对 性 不强, 联系实际不够。

涉农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 与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联系不够, 造成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了没用, 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必须立足于学生特点, 联系学生未来劳动岗位的实际,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中心,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 怎样才能成才, 从而确立学好职业技术、立志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其次应结合专业特点,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献身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心。涉农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 题的重视及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为主要内容, 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延伸, 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正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目前, 我国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回到农村后, 成为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 成为新型业主乃至现代农业中小企业家, 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二) 专业课教师注重职业技能, 忽视职业道德, 应帮助学 生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轻视和专业的不认可, 掣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轻农”思想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瓶颈。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轻农”思 想入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让学生摒弃陈旧观念, 了解三农, 心系三农, 立志三农, 内化为提高服务三农本领的自觉意识。因此, 专业课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 要把理想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尽可能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 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从而增强专业认同, 促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

(三 ) 辅 导员 注 重 管理 , 不 具 体 务 实 , 应以 就 业 为导 向 , 注 重学生实际思想教育。

当前高职类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时代和环境的复杂变化深刻影响着他们。作为学生品德塑造关键人物的辅导员习惯于“保姆式管理”。 涉农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要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 关注和解决涉农高职学生思想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职业教育的主旋律下, 从入学时就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的责任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准确定位自己,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为将来走入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增强自身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学生特点,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拓宽思路, 积极发掘和创造各种实践性教育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理论素养, 在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何跃飞, 刘羽平.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 2011 (5) :13-14.

[2]丁广明.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12) :61-63.

[3]张强, 孟学英.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23-26.

[4]郑柏松.浅谈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17-21.

农村学生为何冷落涉农专业 篇2

【摘要】当今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招生不景气,学生冷落涉农专业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是由于农村农民的收入偏低;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少;打工族较稳定的收入的吸引以及学校缺乏师资、农场造成的教学质量不高,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必须在大力宣传国家扶持政策的同时创办示范性学农基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吸引学生和家长,同时国家应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让学生及家长看到学习该专业前途和希望,才能有更多的学生报读涉农专业。

【关键词】学生;冷落;涉农专业

Why does the countryside student ford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ty desolately?

Sun Jing

【Abstract】Now the countryside Vocational school fords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not to be booming, what does the student ford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reason is desolately?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reason is because the countryside farmer’s income is somewhat low;But the use land resource are few;The working class stable income’s attraction as well as the school lack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hich the teachers, the farm create not to be high, does not have the attraction to the student to create.Must change this present situation school to while propagandize national support policy to organize the demonstration sexology agriculture base vigorously, develops the highly effective agriculture to attract the student and the guardian vigorously, simultaneously the country should gives the support in the fund and the policy, lets the student and the guardian saw studies this specialized future and the hope, can have more student newspapers to read fords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ty.【Key words】Student;Desolate;Fords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ty

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职业学校中涉农专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凡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涉农专业,不仅可享受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而且还可以免交学费,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心。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中的涉农专业招生应该红火。可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以我校为例:我校1995年以前以开办涉农专业为主,当时为社会培养了不少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涉农专业招生逐渐萎缩,最后不得不停止涉农专业的招生。(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招生出现这种局面,就连高等学校中涉农专业的招生也不容乐观,某些大学农学院每年的招生缺额较多,只好降分录取就说明了涉农专业招生困难)。在国家出台免费政策扶持、支助涉农专业后,我校于2009年恢复涉农专业招生,虽然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招生还是不尽人意。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涉农专业还是受到学生冷落。据多方信息反映,这不是某一学校的个别现象,而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普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农民的孩子冷落涉农专业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由于我省农村的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都不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种植、养殖科技含量不高,收入偏低,导致农村学生及家长对涉农专业学习的认识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当农民用得着读那么多书吗?我不读书不是照样能搞农业生产?使很多家长不支持其小孩就读涉农专业。

2、农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少,农民缺乏发展资金,哪怕就是送小孩来职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回家后面对家里那一亩三分地,你又能做出多大规模?创出多大业绩?产生多少效益呢?虽然现在政府提倡土地流转承包,但由于农业种植、养殖的成本逐年增高,体力劳动强度大,农产品价格不稳,风险高等因素,就连学生家长都没兴趣发展农业生产,弃农经商,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他又怎么能支持其子女就读涉农专业呢?

3、农村打工潮的吸引,使学生冷落涉农专业。目前在我省农村,有的地方几乎是村村寨寨年富力强的农民全部到经济发达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务工,留下在家干农活的都是一些老人和没知识不敢出门的妇女。且从农村各家各户经济状况看出,有人出去打工的家庭经济状况要比无人出门打工的家庭普遍要好得多。这就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认识:只有打工,才能致富。打工是不需投入,无风险的致富捷径,使得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一定选择免费的涉农专业,只认准能出去打工赚钱的专业,冷落免学费的涉农专业。

4、教学质量差,使学生冷落涉农专业。目前很多学校开设涉农专业,是冲着国家免学费政策开的,认为不收学费又有生活补助,学生肯定来读,学校根本就没有具备开设涉农专业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无学农基地。学校没有厂场,学生到校天天对着黑板和书本学理论,没有动手实习的机会,学了很快就忘记。有的学校虽有一定的基地,但投入不足,根本就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甚至还不如附近农民用传统方法种植养植的效益高,更无农业生产示范带头作用。这样怎么能吸引学生呢?b、师资条件差。目前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中,教师主要是从各中小学调来的文化课教师,很少到学农高校招聘教师,只是提倡教师自学转型,或极少部分被送到高校走马观花地学习、参观、培训几个月。证书是拿了,可是实习指导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些教师基本上没有实践经验,怎么能胜任教学?当然、这些教师可以从社会上聘请农村科技带头人,种养殖专业户等,但没有高薪恐怕很难请到。学生及家长对老师是否持有什么证书不太在意,在意的是你带领学生种、养或加工出来的产品是否比一般农民的好,是否在当地具有示范带头作用,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大潮的背景下,农村家长送小孩读书的功利性是很强的。读职校必须学到技能,并产生经济效益,才能吸引学生就读涉农专业。

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办好涉农专业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要办好涉农专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虽然目前农村各地家长都知道当地有职业学校,但有的还不太详细知道国家的资助政策以及学习农业技术的益处。急功近利,随大流外出务工。学校必须在创办示范性学农基地(或依托当地示范性厂场)的同时,大力开展招生宣传,要让效益征服家长,用事实吸引学生。要让家长及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真正实力和教师的水平,觉得从事农业一样能致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觉得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的观点。

2、学校的学农基地建设必须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方向,建好收入较高的特种养殖种植基地。涉农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会传统农业的科学养殖种植,更要掌握经济效益较高的特种养殖、种植、园林技术以及反季节蔬菜,紧缺中药材栽培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方向,让学生及家长看到搞农业生产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才能吸引学生就读。否则,哪怕国家有生活补助又免学费,学生看不到学习本专业给今后带来的美好生活,学生也不会选择该专业就读的。

涉农高职学生 篇3

[关键词]高职;涉农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43-03

一、前言

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当代高职教育的重点之一,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研究还不能满足实践需要。[1-3]而高职涉农类专业毕业生因为从业条件艰苦、待遇偏低等诸多原因,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了解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对于更好地在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为此,笔者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2015级高职涉农类专业在校学生和中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情况做了调查,并在调查结果基础上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国内各高职院校更好的开展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高职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合计发放调查问卷307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62份,有效回收率85.34%。调查学生包括2013级88人,2014级145人,2015级60人以及2005级至2012级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14人,涉及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商品花卉以及园林技术等4个专业。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体态度调查

本次针对于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有74.43%的高职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无所谓的学生分别占7.20%和18.18%,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本次调查也显示,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在校期间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一般,这说明现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上与现在学生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落差,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开展涉农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积极开展学生需求调查,多了解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通过提高教学水平等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自我认识的调查

学生的自我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次针对于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自我认识的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的学生分别占了25.19%和55.7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情况有着清楚的认知,但仍有合计19.09%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全面。在对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自我职业选择方面,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从事什么职业的学生分别占了22.90%和46.56%,而了解一点和不了解的学生合计占了30.53%。针对于自我认识不全面、自我职业选择迷茫的这部分学生,就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要主动关怀、加强个别辅导,以便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从而顺利进入社会劳动岗位,实现自我价值。

(三)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调查

本次针对于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有60.31%的学生在就读专业前对专业的情况做过详细了解,但还有39.69%的学生在选择所学专业前没有对于专业情况做过详细了解,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习职业技能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创业意识现象。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不利影响,无形中也为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专业选择方面,虽然有61.07%的学生专业是由自己选择的,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是通过其他被动方式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因单纯外因选择专业的学生往往会在选择专业上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出现职业定位理想化或者职业发展不明确的现象。这就要求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这批学生的自我认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专业喜好度调查方面,有61.83%的学生对就读的专业表示喜欢,有16.7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有61.8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本专业拥有积极心态,另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专业抱有负面态度。专业的喜好程度低的学生往往会由于对专业的认识不到位而直接影响学习态度。这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在课程中体现,更要贯穿在高职三年的全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弘扬正能量,突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放进每门专业理论课以及实践课的教学目标中。

(四)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职业目标追求的调查

学生对职业目标的追求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根基,本次针对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职业目标追求的调查结果(见表4)显示,学生在选择未来从事的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稳定有保障(64.12%)、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63.36%)和适合个人发展空间(52.67%),由此可见目前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呈现出越来越注重发挥自我价值的趋势,同时在农业行业转型升级阵痛形势下,学生对工作的稳定性还是有很高的要求。

对于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调查结果表明,获得快乐的工作(69.47%)和获得较高的收入(60.31%)是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眼中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这一结果显示目前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趋于现实主义和自我实现两种方向,因此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趋势下如何更好地引导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成功的正确认识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培养意义重大。

学生对未来职业有规划调查结果表明,有17.18%的学生表示有详细的规划,有67.18%的学生有粗略的规划,有15.65%的学生没有想过。由此可见目前只有少数同学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就要求在现在的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三年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规划,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建议

(一)开展多元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对人才需求时从单纯的看重专业技能向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和创新创业等软实力方面转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涉农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到整个三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把弘扬正能量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常规课程中,通过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共同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4]同时还要通过课外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元化模式。

(二)立足于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个性化发展。[5]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无论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态度、对自我认识、对所学专业喜好以及对职业目标追求方面均存在多元化特征,显示着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此涉农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从学生个性化层面出发,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

(三)多方努力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加大对于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并从政策方面完善涉农类专业学生就业相关优惠政策。

综上,我们应通过学校与学生家长多种形式的沟通,转变学生家长陈旧观念,力求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共同加强对于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6]

综上,我们应拓展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加强与高职院校紧密型合作企业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感受职业成长的艰辛和乐趣。

[ 注 释 ]

[1] 陈耀.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14:1-4.

[2] 唐萌.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5(20):95.

[3] 刘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1(35):96-98.

[4] 杨爽.浅析农村高等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其破解[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95-96.

[5] 方小英.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4(3):183.

[6] 汤晓滋,马黎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性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4):151-152.

涉农高职学生 篇4

一、学生就业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一种综合的负性情绪, 是人们主观预期有挫折威胁压力等情境来临时, 感到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就业焦虑是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

就业焦虑有三个特点:第一, 有明确的原因, 因择业过程而产生, 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第二, 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相关。大场合的、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择业面试, 使得焦虑程度加重, 持续时间更长长。范围小、对自己影响较小的择业面试, 焦虑程度减轻, 持续时间短;第三, 就业焦虑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障碍, 而焦虑症常有不自主的发抖或震颤的精神运动性不安症状, 也常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 对职业期望值过高。

期望值过高是产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 许多学生都希望能有较高的工作起点, 从而改善经济状况, 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部分学生就业心理和意识或多或少停留在坐等分配和跳出“农门”的层面上, 片面追求专业对口的现象仍存在。有些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 对职业期望值过高。

(二) 涉农专业高职生源素质, 专业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涉农专业生源减少, 质量下降;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 开放型的思维能力较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 生活阅历和见识不广等直接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对职业岗位的决策, 使部分学生就业压力大, 焦虑症状严重。

(三) 家庭及亲友方面。

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发展的变化中, 就业制度还不够完善, 人才市场还不健全,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大学生, 有一部分学生“走后门”、“凭关系”选择到好职业, 导致学优生却找不到好工作的现象。高职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 其家人及亲友的社会地位不高,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亲戚朋友不能帮助推荐好的岗位, 因而忧心忡忡。也有学生觉得无法实现家人的期望, 或与家人的就业观念不一致, 因而引发就业焦虑。

(四) 学校方面。

1.近几年, 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指导方法不够灵活, 满堂灌输理论, 案例运用少,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际训练机会, 因此学生不感兴趣, 教学效果差。尤其对于涉农专业的毕业生, 就业指导明显存在诸多不足, 如就业指导课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开设随意性大, 导致课程内容不完善、单一性和零散性问题突出。

2.毕业生面临就业时, 迫切希望学院帮助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 维护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平衡, 特别是在就业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的形势, 毕业生的上述需求更为迫切。如学院的就业心理指导缺乏针对性,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

(五) 缺少创业资金。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创业, 除具备专业技能以外, 还需要创业资金, 而涉农专业的学生, 大多来自农村, 家庭条件不富裕, 很多学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创业资金。国家虽然有青年创业基金, 但向高职专业学生提供的特别少, 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一) 高度重视, 合理引导毕业生找准定位。

涉农专业高职院校必须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 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好就业心态, 准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 要引导学生坚定就业信心,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认识到自己的素质和技能是就业最有力的保障。其次, 引导毕业生认识自我, 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 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 了解职业需求, 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 缓解就业焦虑。

(二) 健全劳动市场用人机制, 完善农业类就业准入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为实现合理就业提供重要保证。2002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对没有执行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 同时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 确定不同学历的劳动者工资的最低标准, 增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意识, 确保涉农专业高职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应的职业岗位。

(三) 加大扶持力度, 打造“零门槛”、“零成本”的创业实践平台。

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涉农专业高职生的扶持力度, 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为其搭建一座“零门槛”、“零成本”的创业实践平台。例如, 可以集中建立一个孵化基地, 通过整合政府、金融、媒体、企业等各方面资源, 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为涉农专业高职创业者提供创业导航、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创业沙龙等各项服务的非营利性专业组织, 专门为高职涉农专业创业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

(四) 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的心理辅导。

调查发现, 学生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城乡差异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高于本科院校学生, 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学生在复杂的就业过程中, 面对就业的困难、挫折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等, 会出现多种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学院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咨询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 最大限度地降低就业焦虑。

参考文献

[1]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5.

[3]张兰君, 李涛.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结构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涉农高职学生 篇5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

财教[2009]442号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经国务院同意,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现就免学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免学费工作的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低收入和困难家庭。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做起,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鼓励高素质劳动者在农村创业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免学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免学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根据“中央政策引导、地方统筹安排、积极稳妥起步、逐步推进实施”的原则,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三地州农村户籍的学生全部享受免学费政策;其他地区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地区按以下比例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生的2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生的15%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生的5%确定。中央财政参照上述比例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各地可根据实际,合理确定行政区域内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

涉农专业为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中的农林类所有专业,具体包括:种植、农艺、园艺、蚕桑、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野生动物保护、农副产品加工、棉花检验加工与经营、林业、园林、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森林采运工程、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航海捕捞,以及能源类的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和土木水利工程类的农业水利技术专业等2l类专业。

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通过财政给予的补助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获取的收入来解决,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具体办法是:第一、二学年学校因免除学费导致的运转经费缺口,由财政按免除的学费标准给予补助;第三学年学校因免除学费导致的运转经费缺口,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对涉农专业和经认定顶岗实习有困难的其他专业,由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学校顶岗实习补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免学费标准按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其中,西部地区,不分生源,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中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生源地为其他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6:4;东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8:2和6:4,生源地为东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分省(市)确定。免学费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落实。

今年秋季学期前已出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省(区、市),免费标准和免费范围高于本《意见》要求的,可按照本地的办法继续实施;低于本《意见》要求的,应逐步调整,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时要达到本《意见》的要求。尚未实施免费政策的省(区、市),要抓紧组织实施,今年财政确有困难的地方,可视自身财力情况统筹安排资金,但从明年秋季学期开始,要按规定落实地方应承担的补助资金;对未按规定落实地方应承担的补助资金的,财政部将核减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各地要将2009年秋季学期至2011年春季学期两个学年的免学费工作方案,于今年年底前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要在总结2009学年中职免学费工作的基础上,就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和进一步推进中职免学费工作进行研究,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三、实施免学费政策的配套改革措施

在实行免学费政策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多元化办学,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的原则,推进顶岗实习制度的落实。创新教材应用、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使中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多方参与、内外结合的评价机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技能课教师补充机制。探索建立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技术人员担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机制。同时,创新教师教学和综合素质考核制度。

(四)建立健全就业准入的政策法规。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政策;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按岗位实际需要确定用人标准。

在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同时,国务院相关部门将选择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示范。

四、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免学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免学费和深化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将加强免学费和深化改革的指导与协调工作。

(二)落实经费责任,强化预算管理。各省级财政要统筹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应分担的资金,制订本行政区域内各级财政的具体分担办法,完善省对困难市(县、区)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免学费补助资金落实到位。要加强免学费补助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学校预算,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综合预算;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与标准支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确保免学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有效。

(三)严格收费审批,规范收费行为。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培养成本,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不得因免学费而提高其他收费标准,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乱收费。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l3号)的规定,2012年秋季学期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学期相关标准。各地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各项收费的管理。

(四)加强学校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进行全面清查,尤其要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的核查,并定期公布不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名单。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做好免学费对象的认定工作,保证学生基本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五)部门通力合作,狠抓监督检查。各级财政、价格、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与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加强对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免学费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对虚报学生人数,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学校领导的责任。

(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各地要深刻领会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精神实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使党和政府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免学费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免学费工作顺利进行。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涉农高职学生 篇6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货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相当一部分采自低收入和困难家庭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做起,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鼓励高素质劳动者在农村创业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免学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

免学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根据“中央政幕引导、地方统筹安排、积极稳妥起步。逐步推进实施”的原则,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申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三地州农村户籍的学生全部享受免学费政策:其他地区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地区按以下比例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生的2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生的15%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生的5%确定中央财政参照上述比例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各地可根据实际,合理确定行政区域内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

涉农专业为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中的农林类所有专业,具体包括:种植、农艺、园艺、蚕桑、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野生动物保护、农副产品加工、棉花检验加工与经营、林业、园林、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森林采运工程、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航海捕捞,以及能源类的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和土木水利工程类的农业水利技术共21类专业

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通过财政给予的补助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获取的收入来解决,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具体办法是:第一、二学年学校因免除学费导致的运转经费缺口,由财政按免除的学费标准给予补助:第三学年学校因免除学费导致的运转经费缺口,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对涉农专业和经认定顶岗实习有困难的其他专业,由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学校硕岗实习补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免学费标准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 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其中 西部地区,不分生源,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中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生源地为其他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6:4:东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8:2和6:4,生源地为东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分省(市)确定,免学费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落实

涉农高职学生 篇7

1 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

由于家长与广大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偏见, 一心想跳出“农门”, 认为学习农业专业没前途, 不愿读“农”字号专业, 这是影响高职涉农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加之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和不规范竞争等因素影响, 使涉农专业招生困难, 且生源素质急剧滑坡, 办学举步维艰。目前我国已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大中院校农业专业的教学与就业, 譬如优惠农业专业学生学费等, 但仍然难以扭转当前涉农相关专业招生困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据统计, 全国每666.67 hm2土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平均每666.67 hm2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专业人员仅占人口总数的0.01%, 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为0.3%~0.4%。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技术工作者的比例明显偏少。这便造成了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即国家亟需农业人才, 但学生大多不愿学习农科专业;农业方面工作人员短缺, 但很多农科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农村, 发展农业, 构建和谐新农村。因此, 培养现代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当前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推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迎合这一需求,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也是改善农科专业遭受冷遇的有效途径。因此, 必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其中, 校企合作机制的科学构建就是一条保障高职涉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契合, 在复杂的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 高职教育也必然会受到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2]。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差、科研技术转化水平低、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等[3,4]。培养企业文化, 探索“教、学、做”一体化, 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联合研究并改革各实践环节的实践方式及内容, 结合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与企业联合开发与多门课程相关联的实验实训及顶岗实习的实习标准、实训考核标准及实训指导手册等, 突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个性特征, 优化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符合我院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和秦巴区域社会经济及产业群和资源优势, 合作区域骨干企业, 对接产业, 探索建立涉农专业与企业人才共育的有效机制, 以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使其更能体现我院特色[5,6,7,8]。

2.1 各部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 教学、就业等部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高职涉农院校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 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合作企业遴选方式。重点选择重视教育事业, 并对培养专业人才有促进作用的相关企业, 在校企合作进行过程中本着“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原则。学校与合作企业不定期地召开人才培养交流会, 双方交换意见, 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并确定定向发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根据企业专家的指导, 制定既符合学校教学目标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教学实训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实训。企业和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努力培养有岗位经验的优秀农业科技青年学生, 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9]。

2.2 建设科研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搭建科研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一是积极引进企业研究机构, 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二是积极邀请著名的农业专家学者等来园区设立科技支持办事处;三是整合区域科研平台, 与企业实现科研共享;四是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服务于校企合作的管理方式,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 使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与教材, 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搭建符合农学结合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10], 为学生农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人才培养订单、校企文化对接、农学结合交替、顶岗实习轮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推动农业专业实践人才的定向培养。

2.3 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

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工作。高职涉农院校应将服务地方农业作为科研创新的重点, 培养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的实践型技术人才。同时, 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合作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派遣教师为企业新员工开展技能培训,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所具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与企业共同开拓新的合作路径。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涉农专业的发展困境, 指出高职涉农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阐述了高职涉农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 并从各部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建设科研服务平台、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等方面提出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方式, 以期为高职涉农专业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意义,构建

参考文献

[1]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22-24.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56-58.

[3]徐建平.创新机制、建立机制、优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2) :48-50.

[4]傅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1) :90-91.

[5]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 2011 (4) :158-159.

[6]林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7) :87-90.

[7]郭网红.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 :51-53.

[8]邱璐轶, 袁建萍.后危机时代校企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分析[J].继续教育, 2011 (5) :22-24.

[9]俞利荣, 张晓伟.农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0) :58-59.

涉农高职学生 篇8

一、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需求调研分析

为了系统深入分析比较涉农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 我们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任务对湖南省各类型的涉农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4份, 以被调查企业人数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将有效问卷分为两大类:合作社68家, 涉农工厂6家, 其中100人以上的合作社有42家, 100人以下的合作社26家。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涉农企业对市场营销、物流、连锁经营、农产品经纪等专业人才在知识、素质以及态度等方面的需求状况,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一) 不同规模企业对经贸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分析, 见表1。 (表1)

(二) 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在从业经验、文化程度、专业销售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分析。 (图1、图2、图3)

1、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的经验要求

分析:企业对物流、连锁经营、农产品经纪人等四个典型专业的经验要求上几乎都集中在1~2年的经验区间, 3~4年的经验值也被看重, 市场营销则对各个区间一样重视。对院校来讲,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问题解决1~2年的经验要求。

2、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的文化程度要求

分析:从上图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各个专业惊人的统一, 对大专学历的要求占有大多数, 因此涉农经贸类专业高职大有可为。

3、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技能要求中专业销售能力比较

分析:从上图中可以发现涉农经贸类各专业均对销售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将市场营销与推销能力可以作为经贸类专业的通用课程来开设。

二、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需求的共性分析

涉农经贸专业无论是市场营销、物流、电子商务还是农产品经纪与代理、国际贸易专业, 都是面向农副产品贸易流通相关职业岗位来培养对应的人才, 因此职业面向的一致性导致各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上必然会有一定的共性的因素, 作为涉农经贸类专业设置院校, 应该抓住共性因素的培养来凸显特色以及加强专业之间的资源的共享性。

(一) 素质层面上的共性需求。

近年来, 随着对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尤其是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各类专业中, 经贸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量大、专业适应性强等原因, 往往是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人气最旺的部门。但实践中,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经贸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就业压力。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催促着专业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受社会偏见及传统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职经贸类专业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 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意义中,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技能, 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差异、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各类企事业单位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由以往看重人才的学历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 由对人才操作能力的要求转变为对其竞争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的要求。高职教育向求学者提供了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 但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重点包括了该职业所要求从业者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1、诚信经营的道德品质。

近三十年来, 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人们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 各种商业丑闻层出不穷, 屡见不鲜, 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市场经济是促进人们创造财富的发动机, 但是, 这部发动机没有限速器和制动器, 它的安全需要其他系统来保证。人文科学就可以制造安全系统, 哲学、社会学、法学、文学提出了与经济学角度不同的价值准则, 可以弥补经济角度的不足, 可以用道德的力量、理性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来制衡经济学的唯利是图。高职经贸类学生走进社会后一般都会从事商业活动。他们的商业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以后整个社会的商业道德水平。在校期间, 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 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 高职经贸类专业应把学生的道德诚信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项目来抓, 这不仅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2、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高职教育突出的是学生的发展“后劲”, 经贸类专业也不例外, 而且很多涉农企业需要在农村工作, 相对来说条件比较艰苦,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勇于自主创业, 同时还要具有服务基层的思想观点, 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以及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 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坚持工作, 不断前进。

3、热爱农村, 为农服务的价值理念。

凡是与“农”字沾边的专业招生就会有问题, 即使国家采取减免学费、给予更多的奖励等相关支持政策也无济于事, “专业门前学生稀”, 农村对很多来自于农村 (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的生源地) 的学生来说, “农”字就意味着“穷”、“苦”、“没有出息”, 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农村、拥有正确的为农服务的价值理念、愿意为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的同学是不可能在毕业后选择专业对口单位就业, 改行也许成为他的最终选择。

4、敬业、团队合作等职业意识。

指的就是作为职业人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团队精神。据报道, 当下很多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 “现场管理, 责任心、文明生产、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和习惯的缺失。”晋商之所以能成功,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也是职业意识的一部分, 具有控制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目标导向功能。山西商人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 家法宗法、乡里之谊和各地的会馆都是维系他们团结的纽带。他们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 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现在的团队已经不靠宗法来维系, 但是团队精神却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 也是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

(二) 知识层面上的共性需求。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会对懂得经济知识、能应对经济风险、基础宽厚、知识面广且融会贯通的复合型经贸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提升综合能力, 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涉农经贸类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并能熟练地运用, 用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涉农经贸类专业必须要涉及的知识包括以下一些:1、通用基础知识 (政治、数学、语言等) ;2、农副产品商品知识;3、市场营销知识;4、贸易交易知识;5、经营技术知识 (计算机、商品陈列、物流配送) ;6、企业管理知识。

(三) 能力层面上的共性需求。

高素质的人才对应的是较高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经贸类学生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需要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 还要有从事经贸类职业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 更需要具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向上一级再发展的速度和可能性。由此, 综合能力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

根据能力进阶的原理, 涉农经贸类各专业均需具备以下一些能力:1、信息搜集能力;2、商品销售能力;3、沟通与谈判能力;4、文案写作能力;5、创新能力;6、管理能力。

三、高职涉农经贸类学生的特点

目前, 高职院校招收的都为90后的学生, 他们作为新新人类, 有着明显的特点:

(一) 思想活跃,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但定力不足。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 他们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更新成长起来的。此阶段, 社会中普遍的是追求增长速度, 浮躁中缺乏了厚重的底蕴, 新事物、新观念频频出现, 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 思想和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他们跟随着时代变迁, 思想活跃, 但看问题很情绪化, 遇事不冷静。经贸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快速变化的, 他们的思维更是跳跃式的。

(二) 自我意识强, 团队合作意识薄弱。

沐浴着长辈多重关爱目光成长起来的学生,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凡事只考虑自身感受, 缺乏包容和协调的精神。现代社会是要向包容性增长迈进的, 所有的要素全面统筹、互相协调。进入高职后, 学生却在群体生活中表现为个人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 无法和睦相处。

(三) 社会适应能力欠佳, 身体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人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精英教育大众化后, 经管类的本科学生也开始从事一线的工作, 如报关、报检等。与本科生相比, 经贸类的高职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由于基础薄弱, 实践技能的提高存在着困难。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与人交往等问题使有的学生出现了迷茫、苦闷。

(四) 追求大城市生活, 对农村就业有排斥心理。

涉农经贸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突出, 学生中普遍反映出不愿学农和毕业后改行的思想, 学生“召来, 不安心, 学不好, 用不了, 回不去, 留不住”;很多涉农专业的学生本身来自于农村生源地, 考出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也许是几辈子的梦想, 如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去, 不但孩子、孩子的家长也无法接受, 因此大多数学生宁愿选择在城市蜗居、在最底层拼搏, 也不愿意去农村作为企业骨干;甚至有些学生对企业总部在城市但就业岗位在农村的都持有抵触情绪, 如唐人神集团企业在株洲, 但是业务员其工作的地区就在各地州市下属的县乡, 很多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如何让学生接受农村、热爱农村、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就业地域观是重要的课题。

四、对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与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培养。

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 诚信永远是营销人员的首要素养,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 高达90%以上的企业将诚信放在职业道德的第一位因素。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 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借助企业文化的融入提升诚信意识是营销职业教育中永恒的话题。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合作精神”的现状, 团队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与造就不仅仅运用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如何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 (团队学习、小组学习、项目组学习) 、课外兴趣小组 (社团) 设立与活动管理、各种竞赛小组的管理中充分利用平台渗入团队与合作的意识, 甚至拥有为了团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 加强对学生的创新以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根据企业调查, 84.6%的小型企业与71.4%的大中型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76.9%的小型企业以及71.4%的大中型企业对沟通能力比较重视, 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除了开设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之外, 还要运用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提前走出课堂、进入社会, 在企业实践中学会正确的沟通内容与方式。

(三) 降低对英语能力的重视程度。

减少对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数或者剔除专业英语课程, 以便腾出更多的课时用于企业看重的其他知识的教学中, 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储备的需要。有些学校对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 甚至有的把英语过级考试通过与否作为是否毕业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对接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 英语过级可以作为学生语言能力以及素养的辅助课程, 对英语有兴趣或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从事国际贸易倾向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 而没有必要将之作为硬性指标。

(四) 增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根据企业的调研结果, 69.2%的小型规模企业以及42.9%的中型以上规模企业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软件操作以及图文处理能力, 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时量尤其的实训的课时量,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熟练运用word、excel等最常用的办公软件。小规模公司相对大公司来说, 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会稍微低一点, 尤其需要学生会这些现代化的办公工具, 提高企业的管理以及运营效率。如果可以减少英语教学课时的话, 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补充计算机应用课时。

(五) 潜移默化地进行“涉农特色”职业自豪感与接受度培养。

在所有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 重要涉及到“农”字的跟农村、农业挂钩的专业招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基本上处于招不到生源、或者生源不够的状态, 尽管政府给予高额奖学金、助学金、学费上的优惠等一些促使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态, 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三农”性质行业的偏见以及误解是根本性的原因, 有些同学迫于分数不够的原因选择了涉农专业, 但是对涉农行业的兴趣不高对其未来学非所用埋下了伏笔,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上多让学生接触涉农企业、涉农行业、涉农企业的未来的同行, 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改变原有的想法, 真正能够从农村来回到农村去, 在“三农”中寻找到事业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禹明华, 林国安.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5.

[2]易兰华.涉农商贸人才特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4.

涉农高职学生 篇9

1 立足高职生源现状,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

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录取分数更低,多数学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学生理论基础差,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教学难度较大。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感到自卑,面对“高职”二字他们感到迷惑,心理压力和困惑较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1]。

高职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较差,但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2]。加之植物保护课程为了结合植物生长的季节特点和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多数专业都设在第4学期授课,此时的高职学生入校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逐步适应了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及学院的管理模式,也脱离了高考的阴影,独立人格基本定型,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专业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定位,通过对高年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了解,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预期,也开始感受到未来就业的压力,明白自己应当如何去面对,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欲望,这对进行植物保护课教学很有好处。且涉农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有感性上的认识,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记忆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即使理论基础稍差,对学好该门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为植物保护课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性,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第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高技能操作人员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 紧扣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改进授课形式,讲活每一节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带着兴趣去学。

2.1 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

在3—5月不定期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老师跟随指导解疑。如针对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病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黑穗在田间是成丛出现的,为什么非留种田在发病期不进行施药防治。最后让学生明白,小麦散黑穗病是种子带菌,系统侵染,所以发病是成丛的,因为该病只有初侵染,不发生再侵染,所以在非留种田不需要施药防治。通过此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病害和害虫,如小麦的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柑橘炭疽病、水稻烂秧病等,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活跃课堂气氛,穿插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形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实践证明,这种费时、费力的教学方法是讲累了教师,听烦了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启发学生经过自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问题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互动式学习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变“死记”为“活学”。讨论式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涉农类高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相对表现得比较矜持、拘束,不太敢于表达。在讨论中必须营造宽松的讨论环境,使学生突破心理上的障碍。为了防止冷堂或跑题,在讨论前1周老师给学生安排讨论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如在讲授昆虫的习性时,以常见昆虫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教学,讨论昆虫之间的形态区别、生活环境、食性等,许多学生根据自己少年时代捕蝉、捉蝈蝈、养蛐蛐等亲身经历分析这些昆虫生活的场所、生活的习性等,勾起同学们对儿时往事的回忆,也弄清了其中的缘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课后学生还经常自发进行讨论,邀请老师参加“裁判”。

3 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非常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课程[3],在该课程中要给学生讲授昆虫及天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昆虫的分类、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生物等等,涉及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尤其是病原生物属于微生物的范畴,传统板书形式的植物保护教学难以有效表达这些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采用课件教学后,把抽象、微观的东西明了化,把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使学生轻松理解,牢记在心。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课件,老师必须亲自动手搜集素材,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图像逼真。要防止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生搬硬套,也要防止把课件做成电子版的教案。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笔者对植物保护课程系统地制作了课件,收集了大量的该学科最清晰、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600多张,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加工;并利用Allok Video Splitter 1.4.4软件将收集的专业方面的影视资料分割成小的片段插入课件中,或将分割的视频片段再用Ulead GIF Animator 5软件制作成Gif动态图片,插入课件中,如昆虫的孵化、昆虫的羽化、瓢虫捕食蚜虫、食叶性害虫取食、蝗虫的迁飞、病原菌孢子的形成和传播等等,使课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其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课件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并获三等奖。

4 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针对部分学生对植物保护课有浓厚兴趣这一特点,结合老师承担的的科研课题等。可在班上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等拟定2~3个题目,如对校园周边的油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调查、对当地异色瓢虫色斑变化的调查、蝗霉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等,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定调查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由老师具体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实施,期末写出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4]。也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这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地适应新的专业岗位,短期内都能成为技术骨干。

5 改进考核方法,强化技能培养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也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依靠实践环节教学管理中的训练和培养,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主要依据考评学生学习效果,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后抛之脑后。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很难检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植物保护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建立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由学生随机抽签,每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4个操作项目,每个项目10分。如在10 min内完成等量式波尔多液的配制,在5 min内在显微镜下找到某种病害的病原生物等。使学生对平时的实习实验课更加重视,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不少同学都拿到了植物保护高级工证书。

通过对高职《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受到学生和学校的充分肯定。但《植物保护学》课程涉及面广,又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和季节条件限制等,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为此要不懈努力,以探索出《植物保护学》教学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6-27.

[2]曾金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培养[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9-71.

[3]马国胜,周英,吴雪芬,等.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23-11324.

涉农高职学生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1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新颖性不足:方式大同小异

我国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已有一些年头,时至今日大部分院校业已建立了对应的教学考评体系,但究其形式而言,大同小异居多,特色创新较少。具体来说,大多数院校采用“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学院对实习报告进行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甚至采用“实习报告替代毕业论文”的策略,将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作为其毕业考评的重要依据。

1.2 实效性不佳:评价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中,学生主要以深入农林类企业一线岗位从事实践工作为主,在日常的工作中,又可分为园林规划设计员、花卉种植员、农业机械维修员等,整体而言,教学的实践性很强。然而,由于大多数高校针对学生实习的考核以理论总结性的“实习报告”为主,这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平时实习消极怠工,以一纸报告应付考核”的想法,整个教学评价的过程流于形式,实效性不佳,长此以往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1.3 互动性不够:学生处于弱势

在传统“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客体,而校方和企业为主体。因此,整个教学中学生只有“服从安排”,被动的接受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安排。

2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校企生共评管理机制”探析

2.1 校企:“互益型”互管互评机制

高职院校和涉农企业,是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两个主体,在“校企生共评管理机制”中,两者之间应建立起“互益型”互管互评关联,其原则为:通过有效地机制使双方实现对学生实习成绩考评的联手,达到互益效应。例如,校企之间建立起《互益管评监督制度》,由企业和学院各选派2-3名人员组成“互评监督部门”,负责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考评,在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依据制度进行有效沟通,实时地对学生实习的业绩进行联手考评,而考评的权重项目应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内容可包含:学生职业道德、出勤率、技能掌握情况等。总而言之,双方联手动态考评,互管互评,不断提升考评的实效性。

2.2 校生:“互动型”反馈评价机制

美国企业管理学家William Ouchi提出了著名的《Z理论》,认为:在员工培训管理考核中,应积极鼓励员工自身参与考核政策的制定中,体现管理的“人本思想”。为使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校企合作考评实效性获得提升,在具体考评政策的制定中,各级院校亦可以《Z理论》为依据,鼓励学生建言献策,构建符合学情、校情和企情的考评政策机制。此外,在考评过程中,学院应与学生建立起过程性互动模式,学生可以不定时地向学院反映实习情况,而学院也不定时地抽查学生的实习业绩,整个考评注重过程性、互动性和反馈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考评中的能动性。

2.3 企生:“约束型”量化考评机制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考评中,企业理所应当地是考评的主体,在具体的考核中,涉农类企业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建立起“约束型”量化考评机制,所谓的“约束型”量化考评机制,应包含量化考评体系和考评影响体系两个部分,首先,量化考评体系的制定可以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规章制度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情加以调整,着重将职业道德、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等纳入其中,展开过程性和总结性双向考核。其次,考评影响体系的制定则应重点体现出“约束”的效果,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考评结果纳入学生的毕业、就业认定,如此一来,以凸显出考评机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平方.对“校企合作,对等互补”教学模式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6):59-6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涉农高职学生】相关文章:

涉农高职双创人才培养02-23

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学评价机制研究01-28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08-19

涉农专业05-05

涉农企业07-15

涉农补贴06-02

涉农贷款06-04

涉农价格07-26

涉农信息09-14

涉农金融范文05-17

上一篇:汽车企业事业部下一篇:行为转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