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2024-07-04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精选十篇)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篇1

我热爱教育事业, 并热烈地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从教育教学的农民论思想到构建原生态的课程生态观, 从创编校本教材《村韵》到形成田园化的教学风格, 一路走来, 我不断地反思、调整、重组、提升自我, 在教育实践中博采众长、探索研究,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田园诗化”教学。它是在农村教育科学实践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乡土教育思想, 其实也是一种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是一种理想的艺术课堂。学生会在这种理想的课堂上享受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课堂关注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关注师生生命的成长。这种原生态的教学不需要教师刻意地雕琢, 它是源于自然的一种灵性的碰撞, 一种生命的交互, 一种思想的共鸣。师生会在课堂上尽情交流学习中的种种收获和快乐, 在师生共建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得以有机整合。学生会在艺术化的教学中享受到文明、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取向, 把握文本的人文导向, 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让孩子们在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的同时享受人格健全、完善带给生命的充实。

追求教学的诗化意境, 让飞跃的思维弧线在思想的王国中自然畅达, 使师生真实的情感在巧妙的导思点拨中尽情流淌, 让朴实的感悟在对话中升华。让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扎实中突出实效, 让语言文字在诗化意境中不断积淀形成厚实的文学岩层, 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让教学回归到广阔的田园沃野之上, 体味教育中原生态课程的生态观, 品味课堂中纯美自然的格调, 感受实践中淳朴殷实的教风, 赏析教育教学的“诗化意境”, 开启师生心灵的智慧, 捕捉灵感撞击的火花, 形成独具风格的“田园诗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品味乡土中感受生活, 在品味生活中感悟文学, 在品味文化中领悟文学, 寻求自身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追求美丽和谐的人生境界, 探求精神深处最积极、最温暖的力量。让生命回归宇宙、回归自然、回归美好的精神栖息地, 回归到黄金建造的最富丽堂皇的灵魂宫殿。

“田园诗化”的教学力量在呼唤中觉醒, 在共鸣中震撼, 它会滋养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它会回眸生命的牵挂, 它会改良心灵的土壤, 它会酝酿甜美的梦幻, 它会孕育生命的奇迹, 它会彰显出文学底蕴的魅力, 它会延续民族的根基。

“田园诗化”的教学语言飘逸潇洒但不乏厚重哲思, 它似一缕清风柔美, 又像一首小诗绮丽;它默默地淌过孩童的心灵, 又能轻轻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回忆;它玲玲盈耳、婉转优雅、扣人心弦……在这种寻根的生命领悟中, 生活的广度在尽情演绎, 生命的韧性在自由锻造, 人性的亮度得到赞美, 道德的高度高声讴歌。“田园诗化”会冲洗出生活中最美丽的灵魂风景, 让人从中认识自我、创造自我……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篇2

一、教材分析

《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的内容,学好本课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早日树立职业理想的自觉性,为学习教材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为学生将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在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烹饪班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东西接受能力强,但同时学习动力和毅力不够,基本上没有对学习本专业的规划,更谈不上职业理想;还有少数同学处于迷茫状态,没有具体的人生方向。

三、教学目标

1、认知:

通过教学,了解职业理想的内涵,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

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并在职业理想的导向下,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相关课程的热情,提高学生培养自身能力的自觉性,达到“知行统一”。

3、运用:

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设定具体而现实的职业理想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

1、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教学法等

2、学法:

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丰富教学过程。

2、搜集相关名人名言和故事,丰富课堂内容,教学更具说服力。

七、课时安排:1学时

八、教学过程

1、视频:《你的梦想是什么?》

教师: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们的梦想编织在一起,就成了伟大的中国梦,正如: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同学们走在美丽的校园里,也都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完成三年的职校学习,我们都将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某种职业,同学们,你们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了吗?今天的德育课,让我们一起来寻一寻同学们的职业梦,探讨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阶段目标:引用两会记者采访视频,创设激情,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与“中国梦”是紧密相连的。明确职业理想在高中阶段甚至是人的一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主题: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情境一:2010年9月,李钦带着中考的失利,来到了我校烹饪专业学习。当时的他,对未来根本没有什么想法,认为不过就是混三年,拿个文凭而已。问:为什么李钦初入职高时,感觉迷茫和失望?

生:他不知道未来应该什么,能干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问:现在的你,是方向明确,学习生活都很有劲呢?还是跟当时的李钦一样失落、彷徨?

生:一部分:

另一部分:

情境二:李钦的表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找他谈心,并对他说,应向班级同学学习,早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但李钦却很茫然,对职业理想一无所知。

问:请你告诉李钦,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职业理想? 【概念解析】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有根据、合理的想象和希望。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知识链接:职业理想的特点——社会性,时代性,发展性,个体差异性

情境三:他开始慢慢关注班级其他同学的表现,发现班上好些同学其实都是很用功地在学习,李钦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浪费青春。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从此,他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变得积极乐观,努力进取。

【合作探究】李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实现这一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你觉得他会遇到哪些挫折和困难?

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发言

问:如果你是李钦,当你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生:回答

问:大家为什么都选择了积极面对,而没有选择逃避呢? 生:因为我要实现自己的厨师梦。

情境四:毕业后,李钦进到了一家酒店当学徒,跟师傅学面点,工作繁重、枯燥,工资收入微薄。但他并没有失落,一直牢记着自己的理想,清醒地告诫自己,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如今的李钦,已经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蛋糕店——“俗大雅蛋糕房”,当起了老板。可他仍坚持每星期参加培训班,他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我热爱我的工作,这是我终身不变的理想!问:入学时的迷茫—理想确定后的努力----克服所有的困难----开店当老板----继续学习,在李钦的巨大转变中,始终有一股力量在支撑他,那就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究竟对李钦的人生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

【寻找身边的榜样】班级同学中,目标明确的人是如何学习、生活的?

问:李钦的变化和身边同学的表现,对你当前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生:

3、心情卡片——书写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写明确立职业理想的依据

4、【分享时刻】名人榜样的力量——马云 “梦想还是要有的,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呢。”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5、【心灵寄语】

同学们,有了梦想,我们的心就有了飞翔。有了飞翔,我们的梦想就不再遥远。从此刻起,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去为之努力奋斗!相信你们会收获别样精彩的人生!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理想教育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 理想教育 小学教育

一、理想教育的基本内涵

理想源于现实,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是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对自己人生充满了好奇心和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又是对学生实施理想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坚定、远大的志向,对学生的未来人生之路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学生描绘未来的美好画面,并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对未来的不同向往有的放矢地点亮学生理想的明灯。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理想教育在小学教育实施中的意义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走。“朝什么方向走”指的就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别放弃理想,奇迹每天都在上演。一个人有了理想,生活和学习才会无时无刻地充满着意义。我们都会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该做的、不该做的、为什么做、如何做,都非常的明朗化与清晰化,更使每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充满生活的激情与学习的动力。挖掘自身的潜能,超越自己,为将来成为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音乐教育中理想教育的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理想教育,主张教育要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理想,追求学生的自我完善,使之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

(一)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理想观

立志当高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广泛进行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和命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个人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为担负起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例如,在欣赏肖邦的作品时,教师可这样引入:肖邦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在学生受感动后,教师应及时点拨:肖邦,是一个爱国的典型范例。每一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祖国。”

(二)追求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立志做大事。小学生喜欢活动而厌说教,但他们又阅历浅,知识面窄,急需提高认识,否则理想无法树立起来。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要寓哲理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例如,《同一首歌》中的“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这里的“甜蜜的梦”就是指我们每个人的理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演唱《同一首歌》,教师则提供钢琴伴奏。学生异口同声地进行多种形式演唱,如领唱、齐唱、男生唱、女生唱、接龙唱。这样,学生能共同体会到友爱、团结、理想的魅力。再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祖国山河的音乐专题片等,使学生通过画面参观、聆听祖国的声音,认识到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灿烂文化,似锦前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教师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启发、诱导学生,才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树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决心。

(三)德、智、体、美齐发展,培养有理想的新时代学生

立志须躬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实现理想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的,不是只想不做就能达到的。所以,教师应把理想教育同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敲起我的小木鼓》歌曲表达了佤族孩子对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美好追求。教师可通过唱、动、听、辩、表演等教学环节展示鼓乐传情,体现德、智、体、美的人文内涵与音乐文化,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成长,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再如,教师可通过开展“放眼未来世界,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利用张海迪、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这样,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的机会,看到了学校给自己开辟的广阔道路,从而对理想充满了信心,激发了求知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学校的理想教育也是一样,务必要在不知不觉中去“渗透”,而不能简单地予以“灌输”。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理想教育转化成学校的文化行为,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实施理想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观察中的敏感、孜孜不倦的耐心与非同凡响的远见卓识。对于社会上与学校内的人和事,不论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智慧将其转化为学生前行的动力。在理想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将学生教育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涛.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J].美与时代,2004(10).

[2]陆颖.让创新思维成为音乐教学中的灵魂[J].音乐天地,2008(01) .

[3]陶海燕.内心听觉在儿童钢琴学习中的训练与作用[J].艺术探索,2007(S2).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篇4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想信念

一、高职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方面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是, 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与其他国家交流逐渐增加, 全球信息化发展迅速, 西方的文化及其他的观念流入中国, 对中国新一代青年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 大学中发生最多的现象如下:某些大学生忽视我国的法律, 做出了违法违纪的行为;大学生的素质逐渐降低, 上课不尊重老师、迟到旷课、作弊等不良行为频繁发生;大学生的意志不坚定还会导致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放弃学业。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十分重要的。

(一) 理想信念不明确

高职学生中的一部分是经历了高考的失利, 他们的心态可能还没有调整过来, 他们觉得现实和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想再一次站起来, 想成功但是没有目标, 他们没有进步的动力。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挺过来, 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 也没有得到知识, 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二) 价值观念

高职学生是新一代的年轻人, 他们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从小就生活在稳定的环境之中, 他们没有危机意识, 所以, 在这样安逸的生活环境中, 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以及享受生活的观念, 这样的观念会导致学生不思进取, 影响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还会导致自己的朋友圈减小, 做事往往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 所以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有待提升。

(三) 缺乏社会责任感

如今高职学生以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集体观念缺乏、没有相应的责任意识, 这可能跟家庭原因有关,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太安逸, 没有一定的危机意识, 对国家的任何事情都不关注, 个人利益永远高于集体利益, 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就是爱国思想的形成。对于高职学生思想理念的培养要先从爱国理念开始, 告诉他们国家之所以称之为国家, 是因为先有国后有家, 要想爱护自己的小家, 必须先学会爱国。只有将爱国、爱社会放在首位, 才能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懂得国家及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社会, 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二)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职学生要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 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要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生目的,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 当代大学生要从理想的观念之中挣脱出来, 多结合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学生要与教师多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及观念, 在根本上去除个人主义和享受主义。高职学生要抓住机遇, 利用当今社会的大好形势,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的素质, 要想提高国人的责任意识就要从当代大学生抓起。首先, 学生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责, 高职学生在父母及长辈的溺爱下长大, 缺乏责任心和独立性。因此, 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刻不容缓;其次, 学生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样可以解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培养自己的集体感。

(四) 增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的进步,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达到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的效果。另一种是多组织一些关于中国国情的分析活动, 增强学生对当前时事政治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国家大事关注的热情。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充分, 精心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力以及理性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 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为了国家的富强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恺, 王臻.职校生德育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10) .

[2]秦娟华, 李杨.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瓶颈及其对策研究: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4) .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篇5

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坚持理想 不断前进.h1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22pt;MARGIN: 17pt 0cm 16.5pt;LINE-HEIGHT: 240%;TEXT-ALIGN: justify }.h2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6pt;MARGIN: 13pt 0cm;LINE-HEIGHT: 173%;TEXT-ALIGN: justify }.h3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6pt;MARGIN: 13pt 0cm;LINE-HEIGHT: 173%;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LINE-HEIGHT: 18px }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步入推广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2004年4月7日至8日,在上海召开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著名特级教师、名校校长以及《光明日报》《课程·教材·教法》和会刊、会报记者四十余人,齐聚一堂,交流近三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初步成果,研究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为深化语文课程及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纠正偏差,谋求发展

会议代表首先听取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关于《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说明。他说,这次修订主要是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实施以来,各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的。主要修订之处有:在“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这一重要提法;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的提法;在“阅读教学”部分,提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以及防止滥用合作学习。课程标准对课改中涌现的各种新的评价方式给予肯定,同时针对一些地方搞得太复杂,使教师负担过重且难以推广的问题,提出“要注重评价的可行性、有效性,力戒烦琐、零碎,防止过于追求形式”等建议。他指出,这次修订约有二百多处作了改动,但实验稿中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没有变,主要是在表述上更加科学、明确,不至于产生歧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着重谈到,课程改革要面对现实,更要着眼未来。他认为当前的课程改革,在理论上是创新的。它不是完全站在学科的角度上,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不是理论上的一种刻意求新,而是继承了母语教育优秀传统中的合理部分,并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所做的一定提升。“语文素养”把立人和学文结合在一起,体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的思想,是理论上的突破。同时,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这是由于现实条件和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课程标准在更大程度上是面向未来,培养在未来竞争中有更强适应性的国民。因此,我们的老师要适度地跳出来考虑问题,许多现实矛盾可以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去看待它,解决它。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倪文锦教授针对一些学校和地区在“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和实践上产生的偏差,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需的。“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个性化阅读要尊重文本,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深刻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以课文中人物的高尚精神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学的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如果脱离了文本,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只会得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特级教师沈大安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召开这次研讨会,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改确实有许多困难,但我们要坚持理想,直面现实,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用改革来解决存在的问题,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前进。

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指出,进行课程改革,要有辩证的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课改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在思想上要全面理解,在实践中要大胆探索。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用事实说话。

全国小语会理事、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副主任陆云指出,当前,教学的重要问题是“虚”,表现为“五重五轻”:重自主,轻指导;重感悟,轻训练;重形式,轻内容;重拓展,轻文本;重活动,轻思考。他呼唤语文教学要进行哲学思考,以求得对语文教学规律本质的认识。

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必须坚持

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着重就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作了长篇发言。她说:“近百年来,我国的志士仁人对汉字、汉语及其教学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过。他们留下的语文教学思想、理论、方法是一座宝库,是一种文化传统。我们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总结还很不够,还需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在回顾了语文教育的历史后,田教授认为,当前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一次次学习、借鉴外国的教学理论,对我国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抛弃传统,忽视汉字、汉语特点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扎根传统,面向现代,形成根深叶茂之态势呢?田教授提出了三点希望: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待传统,对待语文教学。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论,但必须要有自主意识,要以“我”为根,以汉字、汉语特点为根基。只有根基打得牢固,才能谈得上发展。斯霞、袁瑢、霍懋征等当代最有影响的语文教师,都是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根上成长起来的参天大树。对传统要扬弃,而不应抛弃。二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渐进的,不要轻易否定以前的成功经验。对符合时代要求的经验,一旦成熟了,就应当推广。三要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要学习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论,还要提高传统文化修养,使语文教学的根扎得牢牢的。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也指出,要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建立了汉字教学体系、文章学教学体系和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体系。前人还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从古到今,我国涌现众多语文教育家,他们有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且完全符合“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善于梳理,为自己所用。我们要以科学的思维、时代的眼光,研究传统语文教学,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关于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就这个问题,山西省教科所副所长李莉莉指出,自从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在教学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但在教学中,一些老师片面理解探究性学习,认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需要探究。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却偏要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陆云也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接受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全国小语会秘书长陈先云认为,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重视打好语文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事倍功半,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这样上课?”“这一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给人的感觉,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适合运用哪种学习方式就用哪种,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代表们关注的又一个热点。全国小语会顾问、著名特级教师袁瑢说,对这个问题,往往由于看法不一样,教学情况就不一样。有的偏向工具性,有的偏向人文性。语文教学要把握好学科的个性,那就是听、说、读、写并重。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呢?全国小语会副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高恒利教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高教授认为,讲究方法,当然需要教师指点和传授,还要有学生积极的自主的练习,只有学生的“练”而缺少教师必要的“训”,或是只有教师的“训”而缺少学生的“练”,都不能称之为训练。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语文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胡富强说:“课改中不少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表演、绘画、唱歌或做科学小实验来体现‘学科渗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处理得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学科渗透要有个度。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学科渗透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语文学科的各项改革,都要切实保证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

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以习作教学为例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既要抓好开放式的“自由习作”,也要抓好有指导性的、按一定序列进行的“训练习作”。习作训练要练好两个基本功:一是搜集习作材料的基本功;二是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首先,习作训练的形式应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习作和童话体习作。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习作。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习作。其次,要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确定各学段习作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低、中、高三个学段应分别侧重于句子、构段和谋篇训练。一定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使习作基础训练项目少而精,有针对性。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副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中对于语言的学习还需要加强。阅读教学如果仅仅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学生“得意忘言”,学到的只是一个个故事,而不是语言。怎么学?首先是积累,要朗读,背诵,要烂熟于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此外,从积累到表达,还要有一个加工、重新组织和构建的过程。因此要安排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就是课标提倡的从实践中学语言的理念。

关于文本学习与其他资源的开发

代表们围绕文本学习与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周光旋说,对文本的学习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学习者要亲历、实践,才能学好语言,亲历阅读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们指出,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开放性,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课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课每课必进行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效果不明显。凡此种种,对课文本身的学习反而削弱了,语言文字训练不扎实、不到位。代表们一致认为,这种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对的,随意提出“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口号是不负责任的。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资源有限的地区,更是如此。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其次,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进相关资源,如,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作品、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相关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关于母语教育的地位问题

研讨会上,母语教育地位的滑坡引起了代表们的极大关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尹超校长呼吁: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轻视语文教育的倾向。小学升初中,中学只看重数学成绩,数学获区级三等奖就有重点中学要,而习作获全国一等奖都不算数。她说:“在与日本、韩国同行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看到他们那么重视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很受感动,而我们倒好像更重视英语的学习。”

崔峦语重心长地指出,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责任重大。基础教育改革,如果母语教育搞不好,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现在有的学校语文课中夹杂英语,这不仅是教学的问题,而且反映出对母语的态度问题。对英语的过度崇拜,容易导致对民族精神的漠视,这是在语言、文化上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表现。他呼吁:“我们一定要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在小学阶段一定要打好学习语文、学习做人的底子。”

香港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副会长梁振威先生经常参加内地举办的有关语文教育的学术活动。他说:“祖国内地和香港的语文教学虽然在目标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体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母语的兴趣,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形成母语使用的能力,这些都是一致的。”他介绍了近年来香港小语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策略。与会代表从他的发言中,深切感受到香港同行在探索母语教学规律方面所做的努力。

关于评价改革

评价已成为课改的“瓶颈”,是当前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李军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们开展“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课题研究的情况。通过课改实验,他们对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认识,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们以师生教与学的实践为重点,努力做到以评促读、以评促说、以评促思、以评促写、以评促议、以评促教,并采用易于学生接受的多种评价方式,如,通过富于形象的图画来评价,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填充评价表来评价,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易进副教授认为,新课程评价着重于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评价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生揭示其发展成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建立自信,由此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愿望。评价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出现的积极变化,以及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独特性;二是对学生在特定领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给以引导。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向他们提示发展目标,帮助他们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行为,并根据相关标准加以改进,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全国小语会理事、河北省教研室陶月华指出,当前语文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即过于随意地夸奖和滥用夸奖,教师不能一味带领同学说“棒,棒,棒,你真棒”,好在哪里?学生不明白。教师应具体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良好表现,以便于本人继续努力,也便于其他学生效仿。

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提交的论文里,就评价的一些难点提出了看法。如,关于人文熏陶效果的评价。她认为,首先可以“嵌入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的表情、语言、行为一系列反应,以及对课文中人物的评判,都可以窥见学生的情感世界。其次,可以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也可以通过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表现,从儿童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结合写感受、写感想进行评价。关于语文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她认为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开放式与封闭式评价相结合,口头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关于名师的导向作用

最近几年,一些名师到各地进行观摩教学愈演愈烈,引起了代表的关注。江苏无锡桥谊实验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顾美云指出,一些名师在各地示范讲学,有的人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一堂课,想上多长时间就上多长时间,有的一节课竟然上了两个小时。浙江象山县教研室唐懋龙也指出,当前一些特级教师的公开课,有的老师就像小品演员,将一篇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许多基层教师在看课时虽然满足了精神和眼球的享受,回到自己的教室却不敢盲目效仿。不少被借班上公开课的班级,课后教师往往要给学生重新补课。

对此,崔峦尖锐地指出,当前,教师的迷失与名师的公开教学不无关系,希望教育报刊在宣传上要适度。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四有”:一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二有开阔的课程视野;三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四有远大的职业境界。

研讨中,代表们从名师的导向作用,谈到了一节好课的标准。浙江温州实验小学校长白莉莉等同志提出,语文课标颁布以后,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容易把握,究竟什么课是体现新理念的、实实在在的好课?围绕这一问题,代表们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形成了初步的、比较一致的意见。

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明确、恰当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条件。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出。教师要能深刻地理解、正确地把握教材,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为标准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就广度而言,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看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师是否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紧张、有趣的生成过程。其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恰当、适度。

教学效果要好。包括教学气氛要和谐,师生关系要融洽,训练要扎实有效。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学有所得,哪怕是一课一得。

这次研讨会时间短,收获大。代表们普遍反映,通过研讨对搞好语文课程改革的决心更大了,方向更明了,问题更清楚了,心里有底了。大家希望,在理论层面上,全国小语会继续引领全国小语界同仁开展语文课程及教学的研究工作,努力构建我们自己的有序、高效的语文教学体系;在实践层面上,在引导教学方向和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多做扎实的工作。代表们一致认为,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我们不回避问题,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课程改革、语文教学一定会迈着坚实的步子,一直向前。

2004年4月

本文由郑宇、陈先云、崔峦执笔。

变教育理想为理想教育 篇6

北海国际学校2011年8月30日正式开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而像卞淑美一样为了教育理想而到该校任教的老师却有很多。他们当中不乏“海归”、重点大学的教授以及来自各省的中小学特级教师。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之所以选择北海国际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的缔造者文元林校长致力于“让学生享受理想的教育,让教师实现教育的理想”,希望能“让学生得到更为自主、更个性化的成长空间”。秉承“成长、健康、快乐”的校训,沿着高标准、现代化、民族性、国际化、小班化的办学思路,以“让每年孩子都成为值得社会尊重的人”为育人目标,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重点,以养成教育、扬长教育、国际教育为办学特色,这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正为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而努力。

“感受不到教育的教育”

4月30日下午,北海国际学校召开了小学部家长会。在会上,文元林校长为家长们作了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报告。会议结束后,该校各班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与所带班级的学生家长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通过交流,家长们获得了许多操作性较强的家庭教育方法。

文元林校长告诉记者,这种大规模的家长会该校每学年至少举办3次。他说:“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一种‘感受不到教育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受不到教育的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该校采取多项措施,为学生创造养成教育的大环境,家校合作便是其中一项。除了召开家长会,该校还经常开展开放日活动,方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此外,据六(2)班李婷婷的父亲李先生说,学校的生活老师每周都会主动给家长打电话,告知学生的在校情况。

为了给学生创造“感受不到教育”的养成教育大环境,该校还突出文化熏陶和浸染,倾力打造校园文化,包括国学文化、制度文化、诚信文化等。

该校在每一幢教学楼的教室外墙粘贴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文段,在每班教室、学生寝室设立全开放的“悦读吧”,根据学生年段阅读特点配备相应的图书,让每个学生随手都能取到、读到好书,方便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该校着力打造制度文化,建立了一整套养成教育规范,如“十字”“六不”礼貌规范,“五按时”守时规范,“四勤、五不、六要”个人卫生规范,“三不”“三净”就餐规范等,并将规范条文张贴于教室、食堂的墙上。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该校还制定、实施“三查、三评、三奖”制度,要求学生每日、每周、每学期自查,学校同时对学生作出日评、周评、期评,期末再评出“文明学生”奖、“文明班级”奖、“文明宿舍”奖予以表彰。

办学以来,北海国际学校实施了“诚信教育工程”,以形成开放型的和谐校园。文元林校长告诉记者,在北海国际学校,配有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和功能室平时都不锁门,学生可自由出入;体育器材放在运动场敞开的器材栏里,学生可随时取用;学生就餐采用自助餐形式,吃什么、吃多少由学生自主决定,但是不能铺张浪费。“诚信教育工程”让学生严于律己,更懂得珍惜、爱护公共物品,同时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该校还经常举办与养成教育相关的活动,如叠被子比赛、文明礼仪展示会、感恩晚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2013年3月,该校初中部、宿管部联合举办了叠被子比赛,参赛学生个个身手不凡,叠被子的动作规范有序,一床床凌乱的被褥转眼间就被叠成了四四方方的“豆腐块”,体现出学生训练有素的内务整理水平。

在“感受不到教育的教育”中,北海国际学校的学生得到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上文所述的学生李婷婷表示,在还没转来该校前,她一点家务也不会做,现在她会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如洗碗、洗衣服等,她的成长让父母深感欣慰。

“让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

2013年11月底,北海国际学校为学生争取到了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嫦娥三号”发射实况的两个名额。经过班级竞选和全校演讲,八年级的郭依贝、六年级的尤欢两位学生获得了参观的机会。尤欢告诉记者,在该校,学生有许多像这样增长见识、发挥特长的机会。

文元林校长说,北海国际学校是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拥护者与践行者,学校秉持全面质量观,以发现并培养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为己任,“让合适的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为此,该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特长。

为了更好地挖掘、培养学生的特长,在副校长戴臣军的提议下,该校摒弃了枯燥刻板的辅导班模式,引进了国际上流行的俱乐部模式。俱乐部模式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由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教师担任俱乐部教练,重视通过演出与比赛锻炼学生,强调在玩中练、在做中学,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免费加入社团和参加社团活动。这种充分尊重个性化选择与自主性发挥的俱乐部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人人都参与俱乐部活动。目前该校已组建了艺术、科技、外语与体育4个中心,每个中心分管不同门类的特长俱乐部,如艺术中心下辖儿童合唱团、少年合唱团、钢琴演奏团、健美操表演队、书法协会等。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俱乐部活动课程现已增至44门,教练由原来的18位增至36位,辅导教室由原来的14间增至25间。

钢琴演奏团负责人吴梅青老师向记者介绍了该俱乐部的发展过程。作为该校最早成立的俱乐部之一,演奏团设施先进,拥有专门的钢琴室,还配备有20多台电钢琴和一台用于演出的星海钢琴,目前拥有86名学员。自成立以来,演奏团培养和发展了多名具有钢琴特长的学生,学生多次在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赛事中获奖。2012年11月,“高雅艺术进校园”北海站活动在该校举行,演奏团的部分学生与广西交响乐团同台献艺;2013年2月,演奏团的5名学生参加北海市第十二届青少年键盘大赛获得两金三铜。

除了钢琴演奏团,北海国际学校其他俱乐部的教学活动也卓有成效。2012年7月,该校小发明家协会选送5项小发明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分别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2013年7月,在辅导教师陈婵的组织下,摩登舞团的学生参加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凭借舞蹈《蓝韵中国》荣获国家级金奖;2013年8月,由书法教师谢德欢辅导的学生参加首届广西青少年“江南水街”杯琴棋书画才艺大赛,3名学生荣获省级奖项,14名学生荣获市级奖项。今年5月,该校学生又在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中勇夺金奖。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悉心培养。作为北海国际学校的书法教师,谢德欢在教学中总结出一套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硬笔与软笔齐头并进、考级与创新相融合的书画教学方法。他告诉记者,平时他会通过观察、测试等途径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在一次校内随机听课时,谢德欢发现上黑板做题的学生黄玉莹对汉字构架及空间的感觉不同于其他学生,便立即把她吸收为书法协会成员。经过悉心培养,黄钰莹在北海市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了提升俱乐部教师的专业技能,北海国际学校对俱乐部的任课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2013年3月11日,在该校综合楼学生活动中心,著名歌唱家、作曲家、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宁林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与教师互动,其让人耳目一新的发声方法与教学方式让参与培训的教师获益匪浅。该校声乐教师林雪华说:“宁教授的教学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法,很符合当前新课标的要求。”舞蹈教师陈婵说,类似这样的培训活动有很多,学校每学期都会请专家来校做讲座,并派教师外出取经。

为了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2013年春季学期以来,北海国际学校正式启动了课间“精彩五分钟”活动。该项活动在每天课间操后的5分钟进行。学生以班为单位,每组次4~6人轮流到学校的主席台上展示自己的特长,一个学期内人人都有这样的展示机会。学生的展示形式多样,可以演讲,可以表演话剧或小品。该校副校长戴臣军说,该活动旨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展示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语言表达能力。

“打造北部湾国际教育高地”

今年以来,该校离“办学国际化”的理想又近了一步。3月1日,北海国际学校国际部组建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万寿宾馆会议室举行,这标志着该校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校。3月19日,该校通过了由北海市人社局引智办、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区教育局、北海市外事侨务办涉外科、港澳事务办等部门组成的评审团的评审,获得了聘请外国专家的资格。5月18日,该校成功举办了KAPLAN(楷博)赴美留学项目启动仪式。

自成立之日起,北海国际学校就一直在探索最佳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在办学理念上,该校与世界接轨,提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值得社会尊重的人”的育人目标,并着力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师配置上,该校加重英语课的课时比重,小学每周至少5个课时,中学每周至少7个课时,全学段配备外籍教师,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课堂。英语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师生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教学和交流。在校际交流方面,该校与辽宁省实验中学国际部结为兄弟单位,经常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在学生活动方面,每天晨练后,“晨喊”俱乐部的成员们都会大声地朗读英语,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标准的发音;课余时间,英文话剧社的成员们积极编排节目,用英语创作、表演;学生还经常参加国家级英语竞赛,如2013年2月傅可妮、胡聪等学生到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剑桥国际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并获得小学低年级组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戴臣军副校长告诉记者,今后该校还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如让学生组成“游学团”到国外考察学习等。

作为挂靠于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的民办学校,北海国际学校在升学上与中央民族大学直接挂钩,通过中央民族大学出题考核的少数民族学生可直接升入中央民族大学。创校以来,该校一直坚持兼顾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办学思路,既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民族学生,又致力于培养国际精英人才。

在北海国际学校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建筑面积为4 500平方米的国际部教学楼和建筑面积为9 000平方米的国际公寓已经完成设计工作,该校副校长戴臣军告诉记者,报批和基建工作有望在3年内完成,在搬入新楼前,国际部的学生将暂时在科技楼学习。文元林校长说,为了满足国际部的办学需要,除了进一步提供硬件保障,该校国际部还将积极引进更多的资深外籍教师和世界名校留学回国人员,为培养国际精英人才提供软件支持,以实现“打造北部湾国际教育高地”的目标。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篇7

理想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是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树立的人生的短暂或长远的目标, 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集中表现。本文认为中学生的理想教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有效的方法途径、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中学生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培养与树立所实施的教育。

2. 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

语文囊括的内容很多, 它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思维开拓、情操陶冶、价值观导向、行为导向、意志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拓展于一体。正确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丰富学生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开拓学生的人文情怀, 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内在品质, 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树立积极的健康的理想, 让学生对不良风气、不良诱惑产生抗体, 对正确的个人行为及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一定认识。就以我自身在中学时代所受到的初中语文教育为例,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老师讲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那一课。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经过“十年文革”后重见紫藤萝的盛开, 而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慨, 文章最后由个人的情感抒发上升到了对生命本质的探讨。老师让我们自己对这篇文章进行探讨, 并设置一个情境,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自己的心情, 然后与作者比较。最后让我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并总结出来。生命长河奔流不息, 途中所遇到的短暂的坎坷, 更像是对生命的点缀。这一点影响我至今, 我的人生理想中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短暂的挫折或许会是理想实现的铺路石。由此可见, 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理想教育不仅起着启蒙作用, 对中学生以后理想成熟后的落实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

3. 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已经开始脱离童年时代稚嫩懵懂的外壳, 年轻稚嫩的外表下内心已经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识, 这种独立意识的萌发为理想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而理想可能影响其一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并决定未来个人的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 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都十分重要。而中学生平均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在学校度过,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很具有影响力。但是之前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 普遍把初中语文教学当作一种教学任务, 即使在上课教学时讲解到一些人道主义精神、个人理想、励志故事, 或是人物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 也只是一提而过, 并没有将其提升到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高度。

4. 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学生理想教育的有机融合的具体实践

(1) 课堂情境的设置。这一点我在上文中也提到过,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用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每一篇都蕴含着人生哲理或人文精神或人格素养。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 学生听, 并不能很好地将文章的内在人文底蕴传授给学生, 并在他们的人格形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课堂情境的设置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 与文章本身有了情感的交流互动, 这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文章的内在精髓, 并把这种文化精神映射到自己的理想树立上。

(2) 设置创新性问题,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国的中学生缺乏创新性, 当询问到学生的理想时, 回答是千篇一律的科学家、医生、教师等, 学生的理想被限制在一个框架里, 被固定了一个模板, 这大抵是受到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而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打破学生对理想树立的思维定式, 积极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理想形态。

(3) 从课堂内到课堂外, 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内的传授结合课堂外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刺激与冲撞。就比如杨绛的《老王》, 在课堂内讲解以后, 可以带领学生去课堂外与三轮车夫近距离接触, 了解他们的生活, 感受那份艰辛, 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社会更真实的一面, 对于理想便不再设立得过于抽象和不具体, 对于自己的理想有更深的感悟, 对于人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高艳秋.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篇8

一、课程教学安排概述

教学安排是一个重要术语, 指教师与某群特定的学习者共同创造、体现和经历的实践, 是由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互动, 以及每个个体的个人行动一起形成的过程。从理论上讲, 任何教学安排都会包含教育目标、知识的本质 (知识的类别和特性) ——学习的对象、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和关系、学习目的、学习和评估活动、话语等六个维度。因此, 为确保教学安排的六个维度相互关联, 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度的转变。

(一) 丰富教学内容

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总课时为32学时, 至今没有教学大纲作为指导。为确保授课的连贯性和内容的完整性,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了《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十四讲——致师弟师妹们的十四封信》, 从意识、品格、学习、细节、写作、口才、礼仪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教学视角和教学空间。

(二) 教学目标调整

调查显示, 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 但期待教师指导他们顺利就业, 因此将此课程定位为技能课程似无不妥。但限于课时的缘故和学生的现状,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 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是必要的, 因为, 意识的教育更胜于技能的培训, 所以,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定位为意识教育, 其次是技能培训。因为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积极性, 即便教给了他们就业的技巧, 那他们只是一个工作的工具。

(三) 改变教学形式

传统的授课内容太过注重技能培训, 所以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 而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教师照本宣科或者脱离实际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形式, 如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并形成互动;通过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启发和引导他们。

(四) 更新学习评估

评估是要启发学习表现而不是测量学习表现, 有效教学取决于能否了解学生如何运用他们既有的知识, 以及怎样发展新的知识。对于教和学的评估要思考教学是否引起学生重视,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否得到持续改进。譬如, 通过模拟招聘会来判断学生的就业技能娴熟度, 体现了在真实的环境和实践中学习的观点;再如, 布置课题, 使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社会实践报告, 体现了协作学习的理论观点, 尊重个体的需要与差异,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 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为何如此安排教学

以上教学安排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的, 目的在于突出学习的有效性才是教育者应当把握的永恒主题, 如何安排教学, 帮助、协助学生有效乃至高效地掌握知识才是教师的第一目标。

(一) 充分应用情境化教学

莱夫与温雅在《合法理的周边参与》一文集中阐述了“从做的过程中学习”和“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的观点。他们认为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 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所以, 教学内容的转变不仅要循序渐进, 还要在不断创设的情景的过程帮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

(二) 高效传授知识在于启发思考

尽管知识与活动越紧密, 学习的成效就越高, 但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主体性得到发挥, 学习的建构才是有效的。可见, 知识传授是否高效主要体现在教学是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并使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

(三) 建构良性的互动关系

教学应被视为教师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旅程, 而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以分析的态度考察自己在实践背后所持的自我知识和信念。所以, 采用何种理论指导教学, 是与教师探索的范围相关联的。采信理论、实践理论和反思理论的过程给理论建构者或者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具体实例, 可以帮助其丰富和完善教学理论或者作出决策。

三、理想目标实现条件

任何学习和教学都不能脱离真实环境, 但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愿景应当在必要条件下得到体现。

(一) 体现“三互原则”

师生之间是“互动、互补和互惠”的关系。互动说明课堂不是填鸭式的,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学习;互补说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互惠说明教学相长。布鲁纳就曾提出“互惠社群”的概念, 并说“互惠社群会提供工作或者学习的典范以及竞争的机会, 并且做出即时的评价。”

(二) 学习是高效率的

人本主义教学论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教师信任学生, 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才会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他们的学习才是高效率的。

(三) 教学方式是多样的

西蒙和舒尔曼视教学为科学, 柏金斯、舍恩和史点豪等学者则视教学为一种艺术, 强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论哪种观点, 其实质都在为学习的有效性而争议, 但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及随即进入教学都以情景的进入、创设和呈现为第一要件, 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因此, 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R·P·麦克德莫特.《被贴上标签——亚当的故事》[M].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http://www.xinli110/xxlp/200711/63492.html, 王文静, 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2014年6月25日读取.

[3]琼·莱夫与艾蒂安·温雅.《合法理的周边参与》[M].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3.

[4]杰罗姆.《布鲁纳, 思想在哪里》[M].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3.

[5]杰罗姆.布鲁纳, 文化、思想与教育[M].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3.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篇9

一、利用远教资源提高个人素养

充分利用时迅直通车资源, 及时了解国内、国外的风云变幻, 时事与政策, 使自己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政策,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定教育信念。特别是教育的专题报道, 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时地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动态和教育的政策与法规, 这样便于自己及时调整教育行为, 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利用教案示例进行备课

现在广大农村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的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虽然大部分教师现在使用互联网来查信息、找资料, 但互联网上的资料不是太集中, 用起来太浪费时间。而远程教育平台上的“教案示例”资源, 能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还能帮助教师走出教学的陈旧圈子, 大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革新, 教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同时, 平台上还有课文背景、作者情况等丰富的辅助资料, 减少了教师在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找过程。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比其他资料快捷、方便、直观, 所以更具有参考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因此, 它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得力助手。

三、利用媒体资源进行上课

首先, 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 将空洞的文字叙述变为精彩的动画展示, 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 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 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倍感亲切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妙不可言, 真想每堂课都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次, 把“同步课堂”中的相关课件稍加改变或者直接使用, 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全体语文教师能够从可转换的教学资源入手, 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再者, 参阅其中的学习目标测试内容, 恰当运用, 以帮助教师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最后是参阅整个课堂设计的思路, 用较新的教学程式组织本课学习。当然, 这些内容的合理使用必须从一种正确的观念出发, 那就是教师是从中“学”而不是“抄”。

四、利用习题精选来做课堂练习

以前在教学中, 老师都得在各种资料上为学生找练习题, 浪费了很多时间。如今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平台中每节课都有内容合适、数量适中的基础知识练习题, 题型有填空、选择、阅读等, 还配有参考答案, 供学生当堂练习使用。

五、利用扩展资料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更渴望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的教学资源和大量的信息知识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积累。因为传统教学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去收集资料, 有时效果却不好。而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中的扩展资料为我们提供的一切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如在《愚公移山》这节课的扩展资料中有列子简介、《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四读《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新编等, 供学生了解、阅读, 开阔视野, 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增长见识。

总之, 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实现了,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尽量让资源直接服务于学生。但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资源, 成为资源的搬运公司, 而应该根据实际对资源进行重新建构。让远程资源、校本资源、人力资源三者整合为一体, 成为最优的课堂资源。我想只要我们适时、适当、科学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一定能提高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摘要:远程教育走进农村课堂, 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技术,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尽量让资源直接服务于学生。

理想教学职业教育 篇10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 教学效果总体上得到了根本保证。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思政课教学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事情。

由于大学生欠缺社会阅历, 思想心智都不够成熟, 极易受到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等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 并由此导致功利性强、疏离社会理想、社会共同价值体验欠缺、诚信意识淡薄等消极现象。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标, 就是要让大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自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思政课承担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途径。所以,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难点, 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部对思政课的学时、学分、相关教学要求都有明确的、统一的规定, 并要求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和保障, 而且高校每年都要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思政课专项巡检, 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要求整改。所以, 思政课占用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生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课程教学理应能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作用。

二、传统“纲要”课教学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尽管近十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教学效果也已有明显改善和提高, 但思政课仍然备受争议, 课程传统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 诸多共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纲要”课教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受到制约。

(一) 以“纲要”课教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

“纲要”课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载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 通过理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认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深刻把握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与命运, 增进大学生的党史、国史和国情知识, 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 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以及怎样做出了“三个选择”。从而使大学生自觉继承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自觉投身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中, 从而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二) 影响“纲要”课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第一, 课程地位低, 教学工作不受重视, 这是影响“纲要”课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虽然思政课表面上看很受重视, 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有限, 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到位, 比如教学时间有的安排在晚上甚至是周末的晚上;多媒体教室优先安排给专业课, 留给“纲要”课的教室设备陈旧甚至有故障, 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等。此外, 与其他几门思政课相比, “纲要”课只有2个学分34个学时, 学生认为课程不重要;课程还常被学生称为历史课, 认为枯燥的历史知识对专业技能培养没有帮助,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程学习态度和投入度, 这种现象在理工科专业尤为常见。

第二, 课程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参与性, 教学分离成为一种常态, 这是影响“纲要”课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尽管高校都在强调和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 但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影响深远, 教学分离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且, 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的特殊性, 教学必须以史带论、与时俱进地回应社会现实, 通过让学生直面当今社会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然而当前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多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 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 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无法保证。

第三, 传统课程教学偏重课堂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学体验, 课程学习显得枯燥而乏味, 这是影响“纲要”课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高校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明确规定了课堂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学时, 但考虑到学生出行安全问题、交通工具不便、相关经费不到位、学生人数多及组织难度大等因素, 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课程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理论讲授, 学生因缺乏实践教学体验难以产生真正的思想认同, 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

三、依托地区红色资源强化实践教学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必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地处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 只有加强“纲要”课实践教学, 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 才能确保课程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效果, 为此“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确保不流于形式。”[3]这就要求学校要利用地缘区位优势, 依托桂西南地方特色资源尤其是丰富的红色资源, 将课程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并形成特色。

第一, 建立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制度, 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加强教学制度化建设, 以实践教学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教学制度应包括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开展形式、学时学分和内容、实践过程管理、实践考核等内容。为此, 要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 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并形成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导向;要积极探索课程答辩、研究性论文或调研报告撰写等实践教学考核形式, 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通过教学制度化建设, 将使实践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课程理想信念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第二, 利用桂越边境地区红色资源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近年来, 桂越边境地区加强了对红色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 已把龙州起义纪念馆、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红八军军部旧址、胡志明展览馆等红色经典资源, 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并发挥着社会德育教育的功能作用。学校可加强与当地纪念馆、展览馆和博物馆的交流合作, 签订校馆共建协议挂牌实践教学基地, 利用课程专项教学经费组织一些教学班分批次到基地参观学习, 通过实地所见、所感和所闻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增进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自觉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 依托地区红色资源创新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实现实践教学所有专业和学生的全覆盖。校内实践教学具有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安全、覆盖面广、寓教于乐等优势, 学校可将桂越边境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联合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开展校园文体活动,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加强课程校内实践教学。比如, 将课程实践教学与文学社、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在龙州起义纪念日或新生军训期间策划红歌大合唱比赛, 在建党节、国庆节举行地区红色主题写作比赛、板画设计大赛,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红色文化绘画展、摄影展等。通过创新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第四, 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 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让学生践行红色精神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为此, 课程实践教学可根据不同系部及专业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 物电系电器工程专业学生可深入社区开展家用电器义务维修活动, 政管系法律专业学生可到车站、广场等地开展免费法律咨询与援助活动;等等。通过以“纲要”课实践教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 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从而增强他们对党和民族的认同感, 自觉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简称“纲要”课) 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实效性不强, 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通过建立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制度, 依托桂越边境红色资源挂牌实践教学基地, 推进红色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 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参加社会实践弘扬红色精神等途径, 可确保课程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想信念,红色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文) [E].2005-02-07.

[2]陈欢.本科生研究型学习力培养视角下的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3) :108-110.

上一篇:我国应用虚拟农业技术下一篇:农机培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