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硕士

2024-07-25

工科硕士(精选八篇)

工科硕士 篇1

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年限的变化论争已久。早在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属所的高级工程师吴成勋就提出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年限做出一定的调整。接着在198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斗教授又写信给何东昌, 他极力主张缩短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 尤其在工科领域内, 这种改革显得更加迫切。接着在1995年到1998年间, 理论界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文章20余篇。1999年, 本科生招生的幅度提高, 研究生的数量也持续增长。研究生数量的增多, 也让缩短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年限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许多高校也在进行实验性的实践。两年学制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由于培养质量过短而导致的工科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根据这一问题, 又有了弹性学制的变化, 对于能够在两年内毕业的工科研究生, 则让其毕业。对于不能在两年内完成学业毕业的工科研究则可延长其学习时间。

二、变化的原因所在

1.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 我国研究生的数量已是十年前的一倍多。如此庞大的研究生受教育群体, 也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变化。以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数量也比较少。但是当下的研究生数量多, 培养模式也比较多, 有在职研究生, 也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委托培养研究生, 也有自费研究生;有学术型研究生, 也有专业型研究生等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有很多的差别,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工科研究生的数量也在增加, 所以针对工科研究生的特点, 其培养模式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调整。让培养年限变为两年制和弹性制, 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需要。

2.就业市场的需要。因为工科一些自身的特点, 在社会经济大潮中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由于培养年限的限制, 工科的高级人才远远供不应求。我国处于工业化时代, 工程类的高级人才的需求量和培养年限产生了矛盾。我们的经济建设中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科人才, 根据这一需求, 我们调整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年限, 让更有才华的人能早一日走向工作岗位, 早一日用自己所学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建设做贡献。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缩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年限, 是就业市场的需要。这也是一个良好的标志, 表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能和用人市场更好地接轨, 调整自己的节奏以更适应对方的变化。

3.研究生招生扩大, 质量有所下降, 要求学制更自由。随着研究生的扩招, 工科研究生学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两年制在一些高校开始推行起来。但是两年制的推行,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那就是缩减了一年的培养年限, 很多工科研究生基础知识并不牢固, 又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 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前沿理论的多角度关注。同时, 我们要注意到, 因为研究生扩招, 降低了很多标准。这样很多在本科阶段知识掌握并不是很好的学生, 也有机会读研究生。这就造成了一种很不好的现象, 那就是本来本科时基础知识就不扎实, 在两年制的学习中, 又因时间不够, 不但没有时间去弥补过去的知识漏洞, 新的知识的学习也出现很多漏洞。这样在新旧知识的学习中存在过多的盲点, 其实并不能保证这种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科毕业生。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可以推行弹性学制, 就是让一些基础知识扎实, 同时又有实践能力, 能作为一名合理的工科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两年毕业。同时, 针对一些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 可以适当地延长其学习时间, 这样可以充分地让他们去弥补之前知识的漏洞。这种弹性学制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后, 针对生源的质量不同而提出的针对方案, 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 也更有灵活性。

4.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哪些地方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还应该先回答一个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改革主要是针对问题而言的, 所以先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我们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问题有外在的研究生教育投入问题, 也有内在的结构失衡问题。因为外在的投入不足, 造成了很多优秀的寒门学子学业受到影响, 甚至中断研究生教育。也因为外在的投入不足, 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内在的结构失衡也有多方面的表现, 有地域失衡, 有学科失衡等等。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越来越多元化, 所呈现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们要调整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变化, 以适应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三、变化的意义所在

1.标志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接轨的决心。英美国家的在职研究生很多是1.5年或者1年就毕业的。而很多学术性比较强的博士研究生要五年以上才能毕业。我们注意到, 他们的培养年限是很弹性化的, 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在职研究生深造的目的性很强, 就是对职业的一种辅助罢了, 所以如果让他们过长时间待在学校学习, 反倒会延误正常的工作。而学术性的研究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学术研究, 所以需要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力, 让他们待在学校很长的学习时间, 对他们今后的学术生涯有很好的帮助。这些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也越来越引起我国的注意, 在很多的国内高校中, 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的学制已经不同了, 这表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和国际进行接轨。

2.更注重人才与就业市场的接轨。从前文中我们知道工科硕士研究生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减小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年限, 让更多优秀的工科研究生早一日走向工作岗位, 早一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这种调整也说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很敏感的, 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接受之间的接轨。

3.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探索、学习以及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中日渐成熟。我国的研究教育走过的路和西方发达国家比不算长。欧洲早在19世纪就有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 而我国的相关教育起步还比较晚。但是在这不长的历史中, 不管从相关理论界还是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都却经历了许多的探索。在探索中有错误, 有迷茫, 当然更有成长。从工科培养年限的变化中, 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正在摸索中不断成熟。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国际名校比, 在培养模式上, 还很太多欠缺, 但我们要坚信, 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成果, 终有一天会和这些名校一样出色的。

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年限的变化势必造成学生心态的变化。从前的三年学习时间现在变为两年后, 无形中会增加其学习的压力。学生们一定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及时与导师沟通, 增加自己的学习效率和与人协作解决困难的能力。

摘要:随着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其与市场经济轨道更严密的结合,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也发生了调整, 调整的方法主要是缩短和弹性的变化。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工程学研究生培养的效率, 让工程学的毕业生更适应用人市场。但这一调整也会带来多方面的不适应, 应该调整心态更好地适应这种培养年限的调整。

关键词: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反思

参考文献

[1]查建中, 冯磊, 何永汕.中国工程生源的需求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2) .

[2]刘献君.结合社会需求, 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J].中国教育报, 2007, (4) .

浙大一工科硕士的论文致谢 篇2

论文从最初的选题开始到随后的顺利完成查阅、收集信息以及实证调研和数据统计等过程,到最后的撰写与修改,整个过程都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我在此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达出最真挚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本文,从论文选题、文章框架、研究方法等撰写论文的全部过程中X老师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并不断引导和启发我,开阔我的思路,在我出现疑难的问题的时候为我答疑解惑,老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再次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父母的辛勤的付出为我创造出了更好地学习条件,是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取得今天的好成绩,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辜负您们的培养。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爱人,如果不是你默默揽下所有压力,一直以来不懈的支持,我想我可能不会这么安心的学习和书写论文。

工科硕士 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01

一、问题提出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将读研作为将来步入社会的“加油站”,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又创新高,约为176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6.28%[1] 。入学后的研究生学习同样值得关注。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更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本科院校层次、专业背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适应性。适应(adaption)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本质在于获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3]。

现有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极少有人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性问题,CNKI几篇关于硕士生学习适应性的文章只是针对研究生特殊群体,比如跨专业研究生(熊勇清,陈江勇,2011),医科及护理硕士新生(尹翔燕,孙红玉,2012;徐学华,宋广文,2011),没有涉及一般硕士研究生。叶章娟(2013)以南京大学为例对综合大学硕士新生学习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没有关注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适应状况。而工科院校学科设置特色鲜明,学生构成、校园文化、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同处一个校园的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学习上能否适应,他们之间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硕士研究生指的是常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包含在职、委培、留学生等其他类型。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笔者在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公共课上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问卷采用的量表参照冯廷勇[4]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曹丽[5]的《研究生专业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涉及到5个维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共33个问题,各维度总分值分别为25分、20分、25分、55分、40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即完全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反向问题在数值统计上做逆向处理。各维度量表分数越高,相对应的维度适应性越好;量表总分越高,表明整体适应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分析结果

1、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总体

每题均值3.453.323.363.203.183.27

表1硕士研究生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表

表1显示,量表总体和各维度适应性均值均大于中间值3,说明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各方面以及总体适应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比较而言,学习动机均值最高,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均值较低,师生关系均值最低。表明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动机方面适应状况最好,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方面适应状况低于总体适应水平,其中师生关系适应程度最差。如何处理和导师的关系及如何提高科研能力成为影响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因素。

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分析

表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表

学习动机

(25分)学习态度

(20分)培养模式

(25分)科研能力

(55分)师生关系

(40分)总分

(165分)

男生17.1713.3817.0335.9726.01109.56

女生17.413.1216.4835.2324.5105.03

理工科17.2113.4417.2535.6525.91109.46

文科17.3512.981634.4224.52105.27

农村18.5814.2718.2236.3626.11113.55

城镇16.5112.7216.0334.5925.05104.9

211、985高校17.5413.1217.1835.7325.8109.37

一般本科16.8113.5416.2534.4424.86105.92

一志愿16.712.9516.5134.3124.84105.3

调剂18.7114.1717.6437.6427115.17

(1)对于性别差异来说,男生总体得分高于女生,除学习动机维度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余各维度均值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工科院校中女生学习适应水平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工科类专业学习条件和学习要求更适合男生,而女生学习目标明确、勤奋认真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学习动机方面强于男生。

(2)在专业类型上,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均值大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但在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维度上均低于理工科学生。这是由于工科院校中校园文化、教学模式、学科实力等方面更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特点,相比之下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生处于弱势的边缘地位。

(3)来自农村的学生各维度均值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且经显著性检验,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除科研能力外农村与城镇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工科院校中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可能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4)在本科院校层次上,本科毕业于“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的学生除学习态度维度外,总体及其他各维度均值均高于本科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即本科毕业于“211、985工程”院校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本科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这是因为本科毕业于一般院校(下接第8页)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高校152名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水平良好,具体维度上师生关系维度均值最低;生源地及录取志愿对学习适应存在显著性影响,农村学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城镇学生,调剂生高于一志愿考生。建议学校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问题,加强师生交往,关注弱势专业学生,对不同录取志愿学生采取双重培养模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01

一、问题提出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将读研作为将来步入社会的“加油站”,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又创新高,约为176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6.28%[1] 。入学后的研究生学习同样值得关注。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更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本科院校层次、专业背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适应性。适应(adaption)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本质在于获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3]。

现有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极少有人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性问题,CNKI几篇关于硕士生学习适应性的文章只是针对研究生特殊群体,比如跨专业研究生(熊勇清,陈江勇,2011),医科及护理硕士新生(尹翔燕,孙红玉,2012;徐学华,宋广文,2011),没有涉及一般硕士研究生。叶章娟(2013)以南京大学为例对综合大学硕士新生学习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没有关注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适应状况。而工科院校学科设置特色鲜明,学生构成、校园文化、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同处一个校园的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学习上能否适应,他们之间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硕士研究生指的是常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包含在职、委培、留学生等其他类型。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笔者在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公共课上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问卷采用的量表参照冯廷勇[4]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曹丽[5]的《研究生专业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涉及到5个维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共33个问题,各维度总分值分别为25分、20分、25分、55分、40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即完全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反向问题在数值统计上做逆向处理。各维度量表分数越高,相对应的维度适应性越好;量表总分越高,表明整体适应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分析结果

1、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总体

每题均值3.453.323.363.203.183.27

表1硕士研究生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表

表1显示,量表总体和各维度适应性均值均大于中间值3,说明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各方面以及总体适应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比较而言,学习动机均值最高,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均值较低,师生关系均值最低。表明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动机方面适应状况最好,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方面适应状况低于总体适应水平,其中师生关系适应程度最差。如何处理和导师的关系及如何提高科研能力成为影响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因素。

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分析

表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表

学习动机

(25分)学习态度

(20分)培养模式

(25分)科研能力

(55分)师生关系

(40分)总分

(165分)

男生17.1713.3817.0335.9726.01109.56

女生17.413.1216.4835.2324.5105.03

理工科17.2113.4417.2535.6525.91109.46

文科17.3512.981634.4224.52105.27

农村18.5814.2718.2236.3626.11113.55

城镇16.5112.7216.0334.5925.05104.9

211、985高校17.5413.1217.1835.7325.8109.37

一般本科16.8113.5416.2534.4424.86105.92

一志愿16.712.9516.5134.3124.84105.3

调剂18.7114.1717.6437.6427115.17

(1)对于性别差异来说,男生总体得分高于女生,除学习动机维度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余各维度均值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工科院校中女生学习适应水平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工科类专业学习条件和学习要求更适合男生,而女生学习目标明确、勤奋认真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学习动机方面强于男生。

(2)在专业类型上,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均值大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但在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维度上均低于理工科学生。这是由于工科院校中校园文化、教学模式、学科实力等方面更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特点,相比之下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生处于弱势的边缘地位。

(3)来自农村的学生各维度均值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且经显著性检验,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除科研能力外农村与城镇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工科院校中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可能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4)在本科院校层次上,本科毕业于“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的学生除学习态度维度外,总体及其他各维度均值均高于本科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即本科毕业于“211、985工程”院校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本科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这是因为本科毕业于一般院校(下接第8页)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高校152名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水平良好,具体维度上师生关系维度均值最低;生源地及录取志愿对学习适应存在显著性影响,农村学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城镇学生,调剂生高于一志愿考生。建议学校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问题,加强师生交往,关注弱势专业学生,对不同录取志愿学生采取双重培养模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01

一、问题提出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将读研作为将来步入社会的“加油站”,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又创新高,约为176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6.28%[1] 。入学后的研究生学习同样值得关注。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更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本科院校层次、专业背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适应性。适应(adaption)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本质在于获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3]。

现有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极少有人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性问题,CNKI几篇关于硕士生学习适应性的文章只是针对研究生特殊群体,比如跨专业研究生(熊勇清,陈江勇,2011),医科及护理硕士新生(尹翔燕,孙红玉,2012;徐学华,宋广文,2011),没有涉及一般硕士研究生。叶章娟(2013)以南京大学为例对综合大学硕士新生学习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没有关注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适应状况。而工科院校学科设置特色鲜明,学生构成、校园文化、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同处一个校园的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学习上能否适应,他们之间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硕士研究生指的是常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包含在职、委培、留学生等其他类型。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笔者在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公共课上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问卷采用的量表参照冯廷勇[4]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曹丽[5]的《研究生专业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涉及到5个维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共33个问题,各维度总分值分别为25分、20分、25分、55分、40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即完全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反向问题在数值统计上做逆向处理。各维度量表分数越高,相对应的维度适应性越好;量表总分越高,表明整体适应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分析结果

1、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总体

每题均值3.453.323.363.203.183.27

表1硕士研究生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表

表1显示,量表总体和各维度适应性均值均大于中间值3,说明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各方面以及总体适应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比较而言,学习动机均值最高,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均值较低,师生关系均值最低。表明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动机方面适应状况最好,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方面适应状况低于总体适应水平,其中师生关系适应程度最差。如何处理和导师的关系及如何提高科研能力成为影响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因素。

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分析

表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表

学习动机

(25分)学习态度

(20分)培养模式

(25分)科研能力

(55分)师生关系

(40分)总分

(165分)

男生17.1713.3817.0335.9726.01109.56

女生17.413.1216.4835.2324.5105.03

理工科17.2113.4417.2535.6525.91109.46

文科17.3512.981634.4224.52105.27

农村18.5814.2718.2236.3626.11113.55

城镇16.5112.7216.0334.5925.05104.9

211、985高校17.5413.1217.1835.7325.8109.37

一般本科16.8113.5416.2534.4424.86105.92

一志愿16.712.9516.5134.3124.84105.3

调剂18.7114.1717.6437.6427115.17

(1)对于性别差异来说,男生总体得分高于女生,除学习动机维度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余各维度均值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工科院校中女生学习适应水平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工科类专业学习条件和学习要求更适合男生,而女生学习目标明确、勤奋认真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学习动机方面强于男生。

(2)在专业类型上,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均值大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但在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维度上均低于理工科学生。这是由于工科院校中校园文化、教学模式、学科实力等方面更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特点,相比之下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生处于弱势的边缘地位。

(3)来自农村的学生各维度均值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且经显著性检验,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除科研能力外农村与城镇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工科院校中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可能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工科硕士 篇4

目前国内研究生的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我们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掉价贬值很严重, 尽管获得了学位, 但用人单位并不太欢迎, 所以不论是企业还是科研院所, 优秀人才都需要从国外引进。

教育部明确规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是为了培养品德良好,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教育结果并非这样, 没有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究其原因,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再停留在以理论知识学习、研究为主的模式上, 不能再模糊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及工程锻炼环节, 要扎扎实实从科研意识训练、科研方法训练、工程能力锻炼、文献综合训练、实际调研训练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因此本文结合我校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现状及培养过程, 着重探讨如何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等, 以期为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实践、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现状与存在问题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学习能力、课题设计能力、实验操作及组织实施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科研基金获取能力。但近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教育资源发展相对滞后, 以及我国招生制度的特点, 学生基本上是从校门进校门, 很少甚至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及在企业锻炼的机会, 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明显出现不足。而这些能力对于一名工科的研究生来说, 尤为重要。没有亲自实践有些课题或者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会得到更全面的答案和发展。

笔者根据近几年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 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及培养内容设置, 探讨其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实践性内容太少。

工程能力是工科人才的“看家本领”, 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 学生实践教学难, 主要是培养单位大都在培养方案中对理论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而缺少或者模糊了对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具体要求, 这样一来缺少实践是没有好处的。同时研究生教育是个体教育, 高校使得学生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目标无法具体实施。

2. 仪器设备使用太少。

实验仪器的使用是科研的基本手段和必要条件。从我本人接触的研究生来看, 大多数学生对常规的实验仪器的操作不熟悉, 有些学生甚至不会, 而学科的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 基本上不认识, 因此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深入程度及进展速度。所以对于工科的研究生, 要进行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培训, 一些高档的、先进的仪器对学生要开放, 进而培养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 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3. 科研训练太少。

目前研究生的主要精力仍在书本理论上的多, 仅有的科研训练主要在后期学位论文研究, 而工科学生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工程, 就相当纸上谈兵了。

机械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要达到具备一定的工程能力, 能独立从事该行业的科学研究, 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要达到这些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工程锻炼来培养。

4. 工程锻炼少。

前面也提到扩招后学生人数多, 而高校资源有限, 难以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工程锻炼。大多数高校都与一些研究所、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但由于缺少校企合作方面良好的机制, 同时考虑到安全等问题, 据调研省内研究生校外基地的利用均不理想, 学生很难到校外基地进行学习、锻炼和提高。

以上分析了目前工科学生培养过程中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生管理的经验, 提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锻炼和培养。

二、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目前硕士研究生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稀缺, 与本科生一样成为社会发展的大众性劳动力, 所以不管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研究生, 最终都要走上社会岗位, 真正地接触工程, 解决工程问题, 因此不能停留在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构建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设置具体的培养过程,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硕士研究生打下基础。根据广泛的社会与岗位调查, 图1是构建的机械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能力体系。对于一名工科硕士研究生来说, 在毕业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独立科研的能力, 否则难以胜任社会岗位。

研究生学业一般都是在高校完成的, 在校期间主要有理论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在高校, 实验教学是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同时实践教学是在培养理工类研究生, 尤其是工程类人才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探讨实践环节的设置, 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内容的设计对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 要明确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该完成的实践活动及考核标准。目前好多高校也设置了如“企业实习”、“工程实践”、“调研报告”等模糊化的课程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实际操作时, 这些环节往往形同虚设, 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例, 在实践教学方面, 可以针对各个培养方向进行实践环节的设置。随着扩招, 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入校时知识、能力均比较弱, 建议在一些课程中设置一定的基础性实验, 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 进行原理、规律的验证,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时设置多个设计性试验, 让学生自行选择, 自行设计试验内容及试验过程, 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表1是我院机械工程硕士点提供给学生选择的部分综合试验, 这些实验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设备、仪器以及所需的元器件, 由学生创造性地独立完成。

2. 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

工科的学生, 实验仪器的使用是科学研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础。学校在满足科研需求及教学运行的条件下, 应该将学科平台、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实验室资源,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研究能力、科学方法搭建平台, 进而培养优秀的工科硕士研究生。

一方面要求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 协助实验老师完成实验的准备工作;其次在进行设备操作培训时, 研究生务必参加, 熟悉了解新仪器的使用;将研究生学习的地方安排在各个实验室, 通过眼看、脑动达到熟练使用仪器, 可以让研究生负责一两台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只有在熟悉设备性能和使用规范后, 才可以有效地服务于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的研究。

3. 工程综合实验设计能力。

从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看, 一个工科的硕士研究生很难独立设计课题中需要的实验, 导师们一般把实验过程及内容构思制定好, 学生只是遵循导师的思想、验证一下罢了。和本科生不同的是, 硕士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特别是工科的研究生, 参加工作后要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所以在校期间一定要想法设法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 作为高校,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必须设置一定的自学验证环节, 增强学生自行创新实践环节、构思实验内容的一些培养环节。我院在培养机械工程硕士生时, 设置了一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 自行设计题目和内容, 几年下来, 这门课程学生反映效果最好, 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要设计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 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资料文献, 有扎实的理论作为支撑, 构思、创建具有工程意义的实验。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正确认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前期知识积累, 资料查新, 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试验。在了解一些新型的仪器设备后, 通过独立查阅资料, 设计相应的方案和具体的研究过程, 经导师审阅指导后, 进行操作, 并撰写研究报告,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使所学知识得以应用, 理论联系了实际, 学到了很多课程之外的知识,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以将书面知识和实验技能转化为科研能力。

4. 参与科研项目。

参与科研项目,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次, 更深入地了解项目的背景及实施目的, 使学生可以得到综合的训练和工程经验。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自身科研素质的很多不足之处, 在以后的学习中, 更加注重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校自2012年开始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 每年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立项。学生自行选定研究课题, 经专家评审后予以立项, 每个项目给予4000元的经费资助, 先后有12名学生获批, 涉及到60人参与。由于申请课题源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从选题、立项、撰写申请书、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任务, 与导师共同设计和实施技术方案, 到完成科研项目,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实践证明, 对在校硕士生设立基金的方式, 一个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另外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 学生切身经历了科研过程, 体会到什么是科研, 会发现很多不懂的和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科研经历可以使学生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上。而这样的科研经历, 为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使他们在科研的过程中去寻找一种如何能更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科研中的方法, 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

另外一方面, 导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 精心指导,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高校, 导师们的课题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础性研究, 一类是工程技术类。对于基础性的研究, 学生往往要进行多次试验研究;对于工程类的, 大多数都是解决企业难题,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工程, 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不管是哪种课题, 导师都有责任, 有意识地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工作, 学生也应该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接受这样的任务,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得到锻炼。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发展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5. 校企合作工程锻炼。

高校设备数量有限, 通过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一方面助推企业研发能力提升, 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改革开辟了新途径, 有效解决了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落实问题。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高效发展也有利于研究生的锻炼。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 参与企业的科研创新、技术攻关及技术改造。让学生实践操作。

我们与周边企业建立了9个不同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提出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邀请企业导师进行实践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企业某个车间实习, 或者参与企业某项技术改进, 将实践活动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工程思维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在现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学科平台上, 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开展了工程训练, 结合实际操作、现场教学等方式, 使研究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想、现代化工程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同时, 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相互协作意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科硕士生的工程能力、研究能力是其生存的基本技能, 所以各个有硕士点的院校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要开展确实能提高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的环节, 保证我国研究生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 一旦就业, 要能真正地胜任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学艺, 颜凤, 钟佩思.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7) .

[2]吴元欣, 王存文.校企协同, 构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 2013, (03) .

[3]魏永霞.论新形势下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再定位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1) .

工科硕士 篇5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硕士是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侧重于工程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培养是从工程类工学硕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无论从课程的设置还是从培养方式来看, 还都是沿用的工学硕士的教育体系, 虽然最终学生获得的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拉开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之间的距离, 这与企业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 不断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收, 在2010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数达到了11万名, 占全年研究生招生总数的24%。国家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招生人数基本持平[1]。

因此, 在大力提高研究生办学、教育、管理的背景下, 探索新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有助于因材施教, 使得特定人才符合特定需求, 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 明确培养目标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和模式既与常见的全日制工学硕士不同, 又不同于在职的工程硕士。因此, 其培养目标必需区别于这两者, 依自身特色而定。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的主要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对这些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具有可实现性、可见效性, 追求的是效果和效益[2]。

可见,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复合式工程人才。应用型指的是能依据自身能力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复合式指的是良好的专业技能、独立的研究思考能力, 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工程研究与市场开拓能力[3]。

2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现状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虽然表面清楚, 但在实际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直接生源不足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起步较晚, 200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 因此真正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学习方法、考核制度的人并不多, 相应的直接报考人数也很少。学校为了达到预期招生人数, 很多学生都由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调剂过来, 其考试成绩一般均低于工学硕士的入学成绩[4]。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又区别于以往的在职硕士, 对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和在校时间都有严格要求, 在职人员一般不会愿意报考。

2.2 培养模式单一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教育区别并不明显, 在课程设置环节, 工学硕士的课程一般按照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研究实践环节的方式进行, 既所修学分达到要求即可, 这样的设置有着强调理论性、专业性的特点。而我国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育也采用这样的形式, 教育模式相对局限, 学术化、学科化的倾向性明显, 并没有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育和培养方案。

2.3 管理体系缺乏

2009年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第一年, 由于设立此学位的时间短, 还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管理体系。很多高校仍延用了工学硕士的管理方式, 即采用“统一管理”的模式, 即由同一个辅导员统一管理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管理上缺乏区分度, 也就导致学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知不足。

3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路径

3.1 扩大宣传力度

全日制工程硕士直接生源不足的原因, 一部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 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意识, 一部分是顾忌全日制, 想继续入学深造的群体倾向于在职硕士, 归根究底, 是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国家应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相关信息, 尤其是其培养人才的优势和鼓励政策, 首先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概念为大家所接受、了解, 然后再提升大众对其的认知很肯定。

3.2 合理设置课程

高校在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时, 不能照搬现有的工学硕士课程体系, 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培养目标, 敢于创新, 根据工程领域的特色和企业的需求, 强调以下几点: (1) 侧重点, 即课程体系整体上应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例如可以开设专业实践课、工程职业素养课、创新教学方法等。 (2) 先进性, 授课内容不仅要包含先进的理论和理念, 还应包括最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技术[5]。 (3) 知识面, 除定期开展与专业、行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外, 可以特聘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第二课堂”的老师, 分享自己成功的感悟。

3.3 规范管理制度

高校应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与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 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规范化管理。例如: (1) 在入学初就应以集中开会和印发相关管理文件的形式, 详细说明在校期间应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毕业论文要求、学位授予所需的必要条件等; (2) 学生与学院、导师之间签订协议, 明确各方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3) 学生在外出实习时, 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不能因为人不在学校就忽略、放松管理等; (4) 授予学位时应严格按照授予标准, 对要求的论文、专利、课外实践等环节逐一考核, 不能为了保证毕业率就蒙混过关。

3.4 完善评价体系

良好而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教育培养的指挥棒, 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是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6]。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不能照搬一般硕士生的培养准则, 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工程应用的实际标准。尤其是在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评选方面, 不能一味地拿成绩和发表文章来比较, 更应该结合导师的实际评价和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的表现。众所周知, 无论从高校培养的角度还是从硕士生自身的角度, 评价都起着一种导向作用, 有了明确的导向指引, 学习、科研、做项目都将更有干劲且目标明确。

3.5 推进校企合作

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高校的理论研究和科研能力强、教育优势明显, 而企业有着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 因此, 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时, 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 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除此以外, 还可以实行“双导师”模式, 即硕士生由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 弥补传统的单一学校导师在工程实践中经验不足的缺点。

高校在长期有合作的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好的实习锻炼平台, 增加了社会阅历, 提高了专业素养, 还起到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企业而言, 新生力量的加入能够促进生产进步, 此外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硕士生在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方面均有优势,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对高校而言, 研究生经过工作站的实习、锻炼后, 其工程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将有所提高, 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对硕士生而言, 进入工作站无疑是良好的实践机会, 有助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在实际工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结语

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诞生和发展,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 培养出一批专业素养高、实践技能强的工程硕士不仅满足我国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 也是硕士生培养环节自我发展、改革创新的自在需要。在明确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针对当前教育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纰漏, 提出新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培养模式, 结合合理设置的课程、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校企合作实践平台, 旨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复合式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红, 潘紫薇.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4) :132-135.

[2]李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及意义[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2, 12 (2) :51-53.

[3]王钰, 康妮, 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 :5-7.

[4]邵延峰, 任秀华, 马永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6 (3) :99-102.

[5]郭亚平, 姚勇波, 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6 (3) :99-102.

工科硕士 篇6

近年来,随着报考与录取人数的增加,工科类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与质量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能力差、创新不足和实践水平偏低等现象。本文主要针对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提高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的能力。

1 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硕士研究生是高校教育中本科、硕士与博士的第二阶段,但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中间环节。硕士阶段对于大学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它为社会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均高于本科学生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另一方面为高端科学研究提供科研人员储备,因此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对于高等教育具有特别意义,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积极创新的能力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初期学习阶段即出现厌学情结,对所学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不够用心,不仅不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的复习,甚至不完成作业。进入课题阶段,不能主动探索研究方向,不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题进度缓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

经过多年教学研究,笔者认为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我国实行了多年的应试教育, 虽然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教育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由于教育存在传承性、习惯性与滞后性的特点, 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新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旧的教学方式与习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例如从小学到高中的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主, 因此主要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学生能够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小;在进入大学后, 学习环境相对宽松, 教学方式也相对多样, 但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上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学生仍然习惯于等待教师给出答案, 探索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较小, 甚至在课堂上连简单的计算都不会主动完成。在进入硕士生阶段后, 由于沿袭了填鸭式教学的习惯, 因此在学习硕士生课程乃至进入课题后都习惯等待导师选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个别情况即使很简单的基础问题都不能解决, 导致课题进度缓慢, 出现诸多问题[1]。

1.2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与考核方法仍需改进。当前高校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改革方面教学成果丰硕, 但大部分教学成果中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具有严格针对性的研究, 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却相对有限。同时, 由于本科学风建设力度不足, 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下降;相对而言, 高校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重视度更低, 在沿袭本科学习习惯的基础上,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求甚解, 无法掌握书本内容, 自主思考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无法得到提高[2,3]。

1.3学术气氛不浓厚。与本科生不同, 研究生学习习惯以及对科研热情很大程度上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由于本科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基本相同, 因此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 讨论遇到的难题。但硕士生研究课题互不相同, 即使研究同一课题也存在不同方向或侧重点各异的问题, 基本不具备相互学习的先天条件;同时, 由于讨论彼此课题需要首先对对方的研究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这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课题研讨, 但受到主体的耐心程度、个体的性格以及学习动力等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 上述目标很难达成, 甚至根本无法达成。学术气氛的淡漠对于整体课题的协作与个体目标的实现均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进而进一步影响学术研究的效果。

1.4导师制度仍需完善。导师不仅是硕士研究生课题的指导者, 也是其在课题上的合作者, 更是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模板[4]。一个好的导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又要指导学生研究方法, 同时好的导师可以将严谨的研究态度与勤勉的作风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 对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后续的继续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导师还需同时参与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同时还需进行科学研究, 个别导师还兼任行政工作, 因此导师需要合理安排个人时间, 但是大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导师甚至疏于指导与管理, 致使导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 易于使学生产生懈怠心理, 自主学习积极性变差, 进而使课题研究进度受到影响。

2 解决对策与方法

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独解决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关键在于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使学校、导师以及学生重视问题,以期从多方面联合解决,从而使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研究以及完善的科研人格培养上得到大的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如下:

2.1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首先,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题选择。“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要条件在于其是否对于所选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实际中通常是研究生课题通常由导师指定或在导师的研究课题中进行选择,研究生自己探索与选择课题的自由度不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应当摒弃固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具有多重选择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使学生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

其次,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与本科生大班培养模式不同,研究生培养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每个被教育个体的性格、思维模式以及教育背景各有差异,因此个体的研究兴趣与适合的研究方向也各有不同。例如,逻辑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合选择偏重理论分析的研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进行实践应用类的课题,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适合在课题中担任综合与协调的工作等。总之,应当将研究生本人的个性做为选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科与导师均应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前提下,对于课题的选择提出合理的建议,确保学生选择既感兴趣又适合个体的研究方向。

最后,培养计划需要与学生的未来规划相配合。如前所述,硕士研究生一方面为社会提供高端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博士阶段研究型人才的储备,因此培养计划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对于硕士研究生阶段结束后的生涯选择问题。例如可以为将来就业于企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题,使其更多地参与实验或企业的设计与改造项目,提高动手与实践经验,增强对实际应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由于大部分博士研究生的理论与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于有志于进一步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则应更加注重理论基础、逻辑分析与公式推导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

2.2 改革研究生课程教育模式

研究生第一年的课程学习,除了为研究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更是帮助其适应研究生教学与研究特点、实现顺利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课程教学具有与本科教育完全不同的特点。研究生课程学习以迅速提高学生逻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公式推导或整体设计等应从单纯教师讲授实现向教授讲授与学生完成相结合的转变。但由于授课教师不仅仍以本科的教学思维为指导教授研究生课程,而且成绩考核严格程度低于本科生,同时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课题研究,以上问题的叠加导致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大幅降低,影响了专业知识基础,更进一步影响了课题研究。

因此,教师与学生均应从认识上提高课程学习的重视,尤其教师当以身作则,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转换教学思维,积极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备课、授课,通过对于课程内容的难易划分,将相对简单的推导或设计等问题留给学生自行完成;课程中尽量与课题或项目联系,提高课程与后续研究的紧密性;严格考核方式与方法,保持一定的低分或不及格比率,从各方面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改进学术环境氛围

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该能力的培养需要受到周边环境的长期影响才能养成。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需要多年悉心营造才能形成,同时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保持。好的环境不仅可以减轻教育方的工作量,而且对于被教育方的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科与导师,需要认识到:学术氛围的形成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而且学术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入学时开始。例如从入学起,即要求听取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报告,参加学科组织的学术研讨会,扩展知识面,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掌握学科的发展对象,从而对拓宽眼界,帮助完成选题,或延展课题思路都有很大的好处。而通过各种各样的讨论,也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概念的理解力,并且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

2.4 提高导师素质

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多,也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个体。导师应当参与研究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当前硕士生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导师忙于自身教学科研或行政活动,无心研究生的教育,甚至放任自流,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出现懈怠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忙于副业而荒废学业的现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好的导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题、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要能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科研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具有高尚品德与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科研精神,易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协助导师申请课题、完成项目,还可以协助导师指导学生,甚至领导团队,因此,导师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不仅是自身的职责,更是一项可以为带来巨大回报的事业。导师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定期组织学科的研讨会,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监督课题完成情况,还要经常与学生讨论,了解其学业进度,并通过开办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培养其各方面能力;同时要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事自身的学习与科研工作。

3 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重视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体制、培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为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条件,是一项具有重大价值和长远利益的工程。

摘要:本文研究工科类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学术环境以及导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期从各方面入手, 系统地提高研究生探索问题与研究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工科类,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春玲, 王毅超.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 前沿, 2012, No.16, 187-189.

[2]高学金, 王普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10, No.4, 54-55.

[3]韩壮志, 尚朝轩, 何强.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No.1, 90-91.

工科硕士 篇7

一、当前工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 各院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一直在探索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在提高其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 但在新的科技发展的形势下、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 工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领域过窄, 知识结构单一,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当前工科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学习是研究跟踪新理论、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训练新方法的知识储备和智力开发过程。课程学习的知识将直接影响到课题工作的开展, 是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源泉, 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 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专业性, 又要有一定的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但是一直以来, 研究生课程在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 专业基础课达不到“厚”、“实”的要求, 专业课、选修课达不到“精”、“深”、“宽”的要求, 体现不出前沿性, 不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二是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课程教育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尚达不到要求;三是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法等都难以摆脱本科教育的痕迹, 使之在实际上成为了本科教育的延续, 忽略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四是还未形成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机制, 不利于研究生独立性、创新性的培养, 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科研成果的产生。

2.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 科研素质不高。专业学位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 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使他们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锻炼, 在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上一个台阶, 这样才能使他们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环境。然而, 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大都在培养体系中对理论教学和论文研究这两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要求, 而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使得实践性环节的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 由于研究生连年扩招, 造成实验室、设备相对缺乏, 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校企联合培养无疑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但现实是当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追求的是生产利益的最大化。在当前社会诚信缺失、员工跳槽频繁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许多管理者重视的是直接的、看得见的利益, 缺乏人才培养意念和责任以及长效的战略思考, 一般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这项社会责任, 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和精力进行产学合作。研究生到企业实践, 虽然可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 但这种劳动力综合素质还不高, 这大大削弱了企业对他们的认同感, 因此, 在当前市场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 企业对产学合作抱冷淡的态度。基于此, 必须造就一个新型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后获得相应回报, 把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转化为系于企业切身利益的主动行为和自主行为, 才能切实有效地增强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科研素质。

3.师资队伍不尽合理, 难以满足高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近年来, 虽然各高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但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 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际上还普遍采用单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单一导师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 难以培养出综合、交叉学科方向的人才。尤其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这种培养模式更难以造就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 目前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就必须在师资建设和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

二、工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

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按照“产学研用”的原则, 在课程设置、导师配置和科研实践等方面做了改革探索实践。

1.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以机电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要对象, 构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 对原来陈旧、单调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合并、压缩、更新、优化,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题, 形成贯穿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在强调打好坚实基础的前提下, 突出研究方向, 做到基础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 相应减少一些偏冷的课程或内容, 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研究生结合课题和自身特点跨学科选修课程。

开设一门综合实践课程, 由科研和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教学小组承担, 结合实际案例, 传授科研以及产品研发的经验。同时邀请一些有经验的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很多科研和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也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学到很多直接来源于工程实践第一线的经验知识, 有利于将来很快适应工作, 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整体上, 压缩了理论教学课时, 以前需要一个学年上完理论课, 现在一个学期基本上完, 这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企业调研、更早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2.实行导师组培养模式。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教师共同指导研究生, 改变过去单一导师指导所带来的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等缺陷, 使研究生接触到本学科较广的知识领域, 保证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该学科的整体水平, 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某一位导师的研究领域和水平。同时, 导师组制有利于研究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导师组指导一个学科或专业的研究生, 不仅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的惰性, 增大其竞争性和学习压力,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3.采用双导师制。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 实行研究生与学校导师组、企业导师组之间的三方交流机制, 加强指导老师与企业的直接联系,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以现有的校企合作的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为纽带, 深入生产现场, 研究当前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中的管理和技术现状, 以及存在的技术难题, 研究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 掌握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完成科研任务。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了解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 掌握研发和生产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 提高了理论和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产、学、研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而学校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方式, 老师既得到了助手, 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 形成双赢的有利局面。这是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进行的深层次探索, 为优化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我们还将对本项研究持续进行下去, 在新形势下, 不断完善和更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发展专业硕士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

[2]徐志文, 詹伟达, 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2, (3) .

[3]郝秀清, 郭宗和.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

工科硕士 篇8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作为中介语的英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并且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语言之一。全球主要数据库(如SCI,SSCI,ISTP等)收录的期刊绝大部分都是英文出版的,绝大多数的世界性学术会议也用英语进行交流。罗娜(2014)认为英语在学术交流中的霸权地位决定了即便是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研究生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普遍认为理工科研究生比文科研究生更需要使用英语,因为语言的选择受到目标读者群的影响,由于硬科学(理工科类)地域差异小,研究者通常会尽量用英语写作,增加其影响范围,而研究与本地域关系密切软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一般会选择用本族语发表成果,因此,理科研究生对英语读和写的需求都比文科生多(Flowerdew&Li,2009)。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这种英语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如根据学生需求教授医学英语、学术英语、商务英语、英语论文写作等(蔡基刚)。根据英语语言教学树形图的描述,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用英语(EGP)同属于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EFL)范畴。其中ESP还包括EST(科技英语),EBE(经济/商贸英语),和ESS(社科英语)。ESP教学希望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公共英语的同时,学习并提高本专业的相关英语词汇和表达,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专业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并力争达到终身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目标(Hutchinson&Waters,198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国教育部高教司,2007)指出:“大学生应该首先完成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然后进入高级阶段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和高级英语”。为满足高校英语课程的要求,我国许多大学都在尝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ESP与需求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受到了学者持续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如Richterich,Munby等。Hutchinson和Waters(1987)认为“没有需求分析就没有语言教学,如果完全没有需求,学习者为什么要把时间、金钱和精力浪费在英语课堂上?”随着对需求分析的不断深入,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其研究领域从最初的职业英语逐渐转变到学术英语,随后需求分析又被应用到了通用英语领域,最近,其研究重点又回到了专门用途英语上。

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100名理工科研究生为例,通过定量的研究方式来分析理工科研究生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ESP学习,促进其学术发展。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理工科研究生对于自己目前的ESP水平是否满意?

(2)理工科研究生的ESP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工具性还是融合性?

(3)理工科研究生对于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态度如何?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印度,印度人Micheal West将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运用在中学的公共英语学习者上。20世纪60年代,专门用途英语这一概念出现并与需求分析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欧洲委员会在专门用途英语领域正式推出了“需求分析”这一概念。许多学者都曾对其发表过自己的理解。如Munby(1978)认为需求分析的目的是调整语言课程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水平、具有不同目标的学生群体的需求。Richard,Platt&Weber(1985)认为需求分析就是了解并确认语言学习者的需求并按照其重要性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Hutchinson&Waters(1987)认为需求分析包含两个方面:(1)目标需求,及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需要做什么;(2)学习需求,即学习者为了学习需要做什么。West(1994)认为需求分析指在目标情境中学习者对外语的需求程度以及学习者如何才能在学习期间掌握目标语言并达到最佳效果。Iwai et al.(1999)认为需求分析就是收集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则是制定满足特定学生群体需求的教学大纲基础。

Widdowson(1981)认为需求包括两个层次,即:(1)以目标为导向的目标需求;(2)以学习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需求。Hutchinson&Waters(1987)在Widdowson的基础上将需求划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大类。其中,目标需求有包括必备需求,缺失和主观需球。“必备需求”是学习者在目标语言环境虹履行职责时所必备的英语语言技能;“缺失”是学习者个人现有水平与“必备需求”之间的差距;“主观需求”是学习者自我感知的需求,这种需求和教师或雇主等人所认为的需求之间可能会有出入,但如果在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时不理会学生的自我感知需求,其学习动机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罗娜,2013)。Berwick(1989)强需求分为自觉需求和感知需求。自觉需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即学生自我感知的需求。相反,感知需求的主体是其他人(教师、行业专家等),其内容为教师和语言学家经过分析所定位的学生需求。在这些匪类中,Hutchinson&Waters的定义得到了相对广泛的认可。

2研究内容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昆明理工大学2013、2014、2015级全日制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其专业为机械工程。采用整体抽样方法针对ESP课程学习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2.2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即采用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设计问卷。首先,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ESP学习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基于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理论。问卷采取半封闭式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共涉及六个方面: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者现有的ESP水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者学习目标、ESP教材选用以及ESP教师和教学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学习者基本信息,即1-10题。第二部分中,1-4题为学习者现有的ESP水平,5-8题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9-12题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13-17为ESP教材的选用,18-20题为教师和教学方法。问题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回收率为76%。

第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者采用SPSS11.5对文件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理工科研究生对ESP学习需求较强的因素。

3数据统计与分析

学习者现有的公共英语水平:在有效的76个被研究者中,未过四级者人数为6人,占百分比为8%,过四级者人数为39人,占百分比为51%,过六级者人数为31,占百分比为41%。在被研究者中,仅有2人认为其总体英语能力很好,占百分比为3%。24人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偏低,占百分比为31%,50人认为自己英语水平较高,占百分比为66%。词汇量也是评估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标准,其中32人(42%)认为自己词汇量较低,34人(44%)中等,10人(13%)较高。

学习者现有的ESP水平:就ESP听力来说,29人(38%)认为自己听力水平偏低,33人(43%)中等,14(19%)人较高。对于ESP口语“说”,34人(44%)认为自己口语水平偏低,22人(29%)中等,20人(26%)较高。读的能力:32人(42%)偏低,29人(38%)中等,15人(20%)较高。写的能力:37人(49%)较低,25人(33%)中等,14人(18%)较高。

从数据中看出,大部分的学生ESP处于初级水平,被研究者自认为自身写的能力最差,说和读的能力相对较好。

ESP学习兴趣和态度:62%的学生对ESP学习感兴趣,38%不感兴趣。根据数据,69人(91%)学生都表达了自己想要提高ESP的愿望。并且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最有提高自身英语的愿望,占到总比例的34%,水平较高的学生占29%,而较差的学生占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英语水平较高和中等水平的学生愿意不断学习英语提高自己,而英语较差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ESP学习动机:根据数据,29人(38%)学习ESP的最主要动机是未来工作的需要,21人(28%)为了拿学分,13人(17%)为了通过相关考试,13人(17%)单纯对ESP感兴趣。同时,在“ESP能够使我阅读专业文献”,“ESP能够使我了解本专业发展”,“ESP能够帮助我写专业论文”和“ESP是使我参加学术会议”这四个选项中,“ESP能够帮助我写专业论文”这个选项获得了最高的认同,占百分比为34%,而“ESP使我了解本专业发展”这个选项的选择率仅占17%。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ESP学习的工具性动机明显高于融合性动机。

ESP学习目标:对于学习目标来说,被调查者对于ESP水平期望各不相同。在听力方面,59%的学生希望能听懂大部分专门用途英语,能听懂一般ESP的占20%,希望能完全听懂专业英语的学生为15%,剩下的6%的学生认为能小部分听懂专门用途英语就足够了。口语方面,38%的学生希望能够用ESP就专业话题展开一般的讨论,25%的学生希望能和外国人进行专业英语交流,追求能够自如的运用ESP进行交流沟通的学生占20%,17%的学生指要求能用简单的ESP表达自己的思想。阅读方面,62%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阅读绝大部分的专业文章。写作方面,82%的学生都希望能够用ESP进行专业论文的撰写。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ESP的期望较高,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发展。

ESP教材选用:对于现行教材,57%的学生认为正好合适,30%的学生认为较难,而13%的学生觉得容易。但是对于教材的掌握情况来说,虽然认为教材难度适中的居多,但是能够完全掌握教材内容的学生仅占10%。63%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教材的内容,1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不太满意,而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掌握情况很不好。对于教材的形式而言,43%的学生希望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39%的学生认为中文引进教材较好,而剩余的1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同时,有65%的学生支持推行网络版教材。就教材内容而言,54%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应该更加丰富,30%支持保持不变,而1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材能有所改进。

ESP教师和教学方法:相对于单独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而言,学习者更偏爱英语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占百分比的62%。在教学模式方面,25%的学生喜欢以讲授为主,23%喜欢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32%的学生喜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剩下的10%喜欢综合教学模式。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完全用英语讲授”和“老师英汉结合讲授”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多,分别为29人(38%)和32人(42%)。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现有的ESP水平并不满意,并表达了自己想要全面提高的意愿。(2)学生的工具性动机大于融合性动机。(3)学生希望教材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所改进。

所以,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将重点转移到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上来。从师资建设,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全面的改革。

具体措施如下:(1)英语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英语知识技能,对ESP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专业发展具有敏感性。(2)教学对象应该对ESP感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这是ESP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3)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学习者的专业领域有关;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要考虑难易度的问题,不能造成学习者过大的负担。由于当前“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学习者的需求上,并根据学习者需求决定学习的侧重点。

4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对ESP学习存在者水平不高、兴趣不足以及对教材和教法不满意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三点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改进能够帮助理工科学生提高ESP学习水平,增进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术能力发展的目的。

摘要:“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EFL)”的重要分支,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核心。本研究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六个维度: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者现有的ESP水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者学习目标、ESP教材选用以及ESP教师和教学方法来调查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ESP学习。

上一篇:南丰蜜桔下一篇:视频监控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