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水资源

2024-08-28

管理水资源(精选十篇)

管理水资源 篇1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自主管理,运行机制,绩效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水资源需求日趋紧张,水资源短缺矛盾越来越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农村水资源使用中农民节水能力较差、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导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且缺乏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随着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逐步增强,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在水资源管理上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民自主水资源管理模式,来弥补政府“有形之手”的管理失灵和管理低效。然而这些农民自主水资源管理模式究竟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成功构建和管理组织的有效运作是否有着共性的规律,政府管理部门在推进农民自主水资源管理模式发展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实践上进一步考察和分析。

一、文献回顾

对于在水资源管理上政府和民间所究竟应该扮演的角色的和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用水效率和水资源管理绩效,国内外学者做了不少的研究。许多研究表明把过去由政府包揽的管理职责部分或全部移交给农民协会或其他私人部门,是水资源管理这种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政府管理部门将其原有的权利和责任向农民用水者和一些私人组织移交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利工程的利用效率,缓解农业用水紧张态势。〔1〕〔2〕美国公共政策研究学家Ostrom (1990)在对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水资源管理的案例研究发现,在上述国家的一些地方实施国家统一管理和公司市场化经营都遇到不同程度的失败,而由一些小的农村社区来进行自主管理的水资源却得到了有效利用和治理。Ostrom认为水资源治理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协作,因此发展中国家水资源有效治理的最佳路径应该是选择水资源社区自主管理的形式,即应该建立农民协会等农民自治组织并让他们承担起当地水资源日常管理的责任。〔3〕Ostrom的主要研究观点被后来学者奉为农民自主进行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实施参与式水资源灌溉管理也成为了各国政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共识。然而,农民用水者协会这种制度形式在我国的实践并不成功。〔4〕王金霞等对农民参与及管理者的激励机制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农民参与常常流于形式。〔5〕Uysaletal.(2010)对参与式和非参与式水利管理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参与式管理在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率上均优于非参与式的管理,但农民在参与式管理中常常并不能够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置于”管理体系当中,这仍然需要基层政府的推动和教育。

以上研究现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农业水资源管理中农民参与作用和参与效果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着重考虑参与式管理组织的灌溉管理职能,而没考虑它在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管理等其他职能。现有研究大都仅仅关注农民如何参与灌溉管理,而对于在中国情景下如何成功构建农民自主水资源管理组织,并实现管理组织内部的有效运作研究相对不足。因而,本研究将通过对现有农民水资源管理典型模式的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以期揭示出农村水资源自主管理模式构建和组织运作的一般规律,为政府部门在引导和制定农民开展自主水资源管理政策时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二、三种典型的水资源农民自主管理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断演变,逐步由政府集权和主导的管理模式向农民参与和农民自主的管理模式过度。我国农村地区已出现了多种水资源农民自主管理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模式:第一种是村委集体管理模式;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的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模式;第三种是传统继承型农民自主管理模式。

1.村委集体管理模式

(1)管理模式分析

浙江省温岭市A村采用这种模式。全村有307户,986人,分为12个生产小组,60% 农户为纯农户,30% 为兼业农 户。A村共有285亩水田、290亩山坡旱地、1130亩山林和356亩海涂。A村是典型的农业村,2011年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家庭户均收入约1万元,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户家庭收入一般都在7万元左右。A村现有2座山塘水库、1座泵站和若干河道及渠道。

1组织结构。A村村委会负责全面管理本村水资源管理,并由村委会在全村范围内选聘的水利管理员来执行具体管理工作。按照村委会分工,全村水利工作由一名副村长分管,分管副村长负责协调和解决各种用水矛盾。村委会选聘两名村民作为水利管理员。这二名水利管理人员没有固定的任期,只要工作尽责并且年龄合适,也不随村干部换届而换人,除非本人如因外出打工等 原因主动提出辞职。水利管理员也不随村委会换届而更替。但村委会并没有制定有关水利管理员工作的监督考核办法。全体村民都有权监督水利管理员的工作,如果水利管理员工作失职影响了村民的灌溉和用水,村民就会向村委反映问题。所有水资源管理事务都由村委集体决策,并由水利管理员具体执行。水利管理决策主要涉及农业灌溉放水的时间、水量以及饮用水管线的轮换供水、环境监督和应急抢险等事务。

2运作机制。A村可同时使用水库水源和田间水塘水源进行农田灌溉。灌溉防水时间、使用水量和灌溉顺序原则上由村委会决定。该村田间地头分布一些小水塘,村民农业用水可直接使用自家的小水泵从水塘抽水灌溉。如果水塘水量不够,则由村委实行水库集体放水。村两委决定水库集体放水的时间,并由水库管理员具体执行。水库出口是一条8米宽的溪塘,溪塘有20多个拦水坝,坝间距离约60米,各拦水坝之间形成多个蓄水区段。村委会将各个区段的水源分配给附近的田亩,一般一个坝区对应15亩~18亩农田,需要灌溉用水的村民只能从规定的坝区取水,禁止跨坝取水。拦水坝是一种山区蓄水的独特方式,可以防止水流过快而流失。水库放水一段时间后,各个拦水坝之间即可蓄满水,然后村民用自家的水泵到规定的区段取水灌溉。如果出现用水供应紧张,就由村委安排对各路管线轮流放水,水库管理员来执行具体操作。海涂耕地灌溉用水则由泵站管理员负责从水塘和河道抽水进行灌溉。村民所有的自家水泵灌溉用电均由村集体负担的。调研中发现,这种取水灌溉方式基本没有出现过用水纠纷。目前全村农业灌溉不征收水费,水利设施的运作也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而全村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成本约为3万元/年,其中农电费用为1.2万元,水利工程维护费用和管理人员工资由村委会支付。水利收支一般都在村财务中公开并接受村民监督。

近年来,村里不少农户发展榨菜种植和加工,建立了近十个榨菜加工作坊,污水乱排严重,造成了一定的河水污染。因而水利员的主要工作职责除灌溉管理之外还要负责河道保洁等相关工作。河道保洁工作包括日常性的河道巡查和垃圾清理,也包括半年一次的河道清淤工作。

水利员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奖金和临时工时酬金构成两部分。目前年定额工资为2000元/年。水利员奖金根据灌溉保证率和河道清洁实效决定,每年不高于1万元。河道清淤和应急抢险工作按照工时计酬,每工时工资不超过40元。

(2)管理绩效

A村的由村委集体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模式是我国农村最为常见和普遍的水资源农民自主管理模式。它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相对稳定,管理职责分工明确。村委会根据本村水资源使用特点,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用水制度,能够较为有效地减少村民用水矛盾。在决策方面,村委会具有集中决策权,这也使得村委会在用水协调和解决纠纷问题上具有较高的效率。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经费公开接受村民监督,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村民在用水上也相互监督,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A村的水资源管理组织不但在使用和分配进行管理,还综合了环保监督、环境卫生、应急抢险等诸多公共服务功能,使得农村社区内的水资源得到综合的保护,提高了管理效率。

这种由村集体进行直接管理水资源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简单务实、切实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能较好地保证村民的农业与生活用水的分配和水资源的保护。但同时该村的水资源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村委会包揽全村所有水利管理事务,村民不仅缺乏参与管理的意愿与机会,而且村民对水利设施的建设与水资源管理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水资源的使用难以充分满足村民的意愿,也使得村委会在水资源管理上可能处在越来越孤立的境况。村集体经济负担所有用水费用,缺乏工程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难以保证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效运行。

2.政府主导型的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模式

(1)管理模式分析

浙江省嵊州市B畈区采用这种模式。2002年6月嵊州市政府借鉴国内外农户参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在B畈区成立了“参与式灌溉管理”试点组织。目前,该协会负责管理范围涉及SR水库灌区西干渠以下共7条支渠,灌溉面积1545亩,用水户890户,农村人口2700余人。2011年该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约9000元。目前畈内排灌条件较好,干渠及支渠口量水设施完好,田间渠系配套设施亦由用水户集资投劳完成。畈区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近年来还种植了冷水茭白、花木等经济作物。灌区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11%,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较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明显的兼业化特征。

1组织结构。B畈区所属的SR水库灌区目前实行的是“灌区委员会-水库管理局-渠道管理所-用水者协会-农户”五级管理体系。其中,灌区委员会仅是市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参加的临时协调机构。畈区内的用水户组成农民用水者协会,协会实行代表大会下的执委会负责制,代表大会由各用水小组选举的代表组成。用水者协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后具有法人资格,经济上独立核算。用水小组代表原则上每两年选举一次,各小组选出两名代表参与用水者协会。用水者代表大会是协会的最高权利机构,可选举和罢免执委会成员。用水者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用水者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协会执委会成员 (包括会长和副会长)。执委会是协会的办事机构,设有一名会长,三名副会长 (兼会计和出纳),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会长是协会的法人代表。畈内的受益农户均为用水者协会会员,有权参加本组大会,提出用水申请,并须按时交纳水费,保护、维护协会的水利设施。

2运作机制。SR水库管理局是灌区水工程行政管理的主体单位,其下属的渠道管理所主要负责干渠运行维护和水费收缴等管理工作。干渠更新改造和维修养护由渠管所负责,畈内支渠以下田间工程改造及维修养护由协会自筹解决。协会的财产属村集体或跨村用水户所有,用水者协会 (小组)负责田间渠系的维修养护。

在灌溉管理上,用水户根据用水需求向本用水小组提出申请,经用水小组代表审定后报用水者协会汇总,由用水者协会统一编制供水计划,与渠管所商洽并建立用水契约关系,签订供水合同。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供水时间与数量、灌溉面积、应邀水费和管理责任等,以便消除大水漫灌浪费用水现象。在灌溉执行时,用水者协会按支渠划分为自然村分为四个用水者小组,承担管水放水任务。各用水小组的代表即是该小组的管水员,负责执行用水者代表大会做出的决定,管理本组的水资源使用和灌溉设施维护。

B畈区水费由用水者协会负责收取,用水者协会根据灌溉面积及不同作物的用水量分解到各用水小组,由各用水小组代表向用水户收缴。为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鼓励用水户节约用水,畈内灌溉水价按基本水价及计量水价两部分计收。基本水价为5元/亩,其中按3元/亩上缴渠道管理所,协会留用2元/亩;计量水价为0.015元/方,水费按实用计收,其中按0.009元/方上缴渠管所水费,协会按0.006元/方留用剩余水费。用水者协会每年两次收缴水费,先在灌溉季节预收部分水费,灌溉结束结算年度水费,并向渠管所上缴该年部分水费。用水者协会所支配的水费主要用于管理经费支出和维修支出。渠管所收取的水费主要用于干渠设施维修和按规定发放的工资福利。水费收支预算方案及年终决算报告由渠管所和协会联合编制,渠管所按月向用水者协会通报核实用水情况。

(2)管理绩效

B畈区用水者协会的用水代表及协会会长等均是通过用水户 (农民)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农民“自主参与”的思想,群众参与管理的意识有所增强。同时,用水户之间的矛盾能够在协会内部予以解决,协会运作的好坏与用水户的切身利益相关,这使得损坏侵占水利工程事件和用水纠纷大大减少。灌溉用水由用水协会统一管理,并采用了用水申报制度,使得用水计划性增强,规范了用水秩序。同时,水费实现两部征收制度,体现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有利于节约用水,也保证了管理者和参与者各方的权益。

但在引入和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过程中,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政府干预较多,农民自主管理意识淡薄。同时,村集体之间经济收入差别较大,农民水费分担不均。一些集体经济较好的村,一般都由村集体向用水者协会代交水费;而集体经济不好的村往往拖欠或不交水费,结果造成各村收取水费不均等,农民缴纳水费的意愿逐步降低。而该地区农民多以外出经营或打工为主,人均收入较高,且大多以非农业收入为主,农业收入仅占到了总收入的5%左右,造成农民对交纳农业水费的淡漠。水费收缴困难,造成用水协会经费越来越少,协会无法运行,最终导致用水者协会“名存实亡”。

3.传统继承型农民自主管理模式

(1)管理模式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C湖区采用这种模式。C湖区是诸暨市的一个湖贩区,湖区集雨面积63.74平方公里,跨4镇48个行政村,常住家庭1.6万户,人口5多万人。湖畈区域的土地面积9.56万亩,其中耕地5.5万亩,林地2.9万亩,水域0.6万亩,“四荒地”0.56万亩,其它用地0.1万亩。2012年,C湖畈区域有各类工商企业5000余家,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万元/年,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乡镇达到2.8万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乡镇也超过1.0万元/年。湖域内的主要水利工程包括6700余米防洪标准堤,6500余米防洪标准沿山排涝渠,1座引水排涝闸,1座备用闸和一处电力排涝站。

1组织结构。C湖区水利会是诸暨市农村主要的农民水利水资源自治管理组织,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水利会的组织形式基本 延续传统上的形式,根据自然水域 (而非行政区划)的划分,其中所涉及的用水户通过代表或直接参与水利会管理。水利会是湖民代表大会的日常管理机构,其工作人员由湖民代表会民主选举产生。湖区以受益村为单位选派代表 (村主任),同时邀请主管镇镇长以及受益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组成湖民代表大会。湖民代表每三年进行一次补充和调整,现有湖民代表60人。水利会的现有管理人员有6人,除主任外还包括5名管理人员,分别负责财务主办兼文书、出纳、工程管理、后勤保障和综合管理。水利会按所属地管理原则,行政上接受其所属的多个乡镇的共同领导,业务上接受市水利局的指导。水利会主要负责管理全湖畈区域内水资源利用、协调处理区域内的水事纠纷、负责区域内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维护工作和水利费征收等工作。

2运作机制。在运行管理上,在每年年初由湖民代表大会对本年度水资源使用、水利建设计划、水利费开支和水利会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水利会根据湖民代表大会做出的决定,具体负责水资源利用协调、工程维修、防汛排涝等事务的组织实施。在灌溉管理方面,水利会根据各水源供水水量以及以前各受益村用水量来按照统一配水和统一管理的原则协调管理各受益村的用水分配,同时由各受益村按照传统用水习惯安排本村的灌溉和排水 (排涝)。由于湖畈内农田地势高低不同,造成水资源自然分配不均,并易引起农户之间以及收益村之间的用水纠纷。因而每当旱季用水紧张时,水利会一般都会同各村干部协商,制定各田亩的引水灌溉时间安排表,来保证各村有序用水、节约用水。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处于城市或集镇边缘的湖畈从原来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开始发展“优高农业” (如蔬菜种植和珍珠养殖),由于不同作物和水产养殖对用水要求各不相同,导致排水和灌水矛盾逐步加剧。这些矛盾也要由水利会出面不定期地协调解决。

在工程建设上,水利会担当区域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业主单位的角色,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任务,以保障水利工程设施良性运行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湖畈区内如果需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水利会将会先向湖民代表 (或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并与各村协调并统一意见,初步确定各受益村应当承担的经费额度。然后,水利会将向受益乡镇的分管领导汇报项目计划,邀请上级水利设计人员进行勘测设计,并形成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经上级乡镇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按照水利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对工程施工单位进行招投标。最后,水利会召开湖民代表大会,对设计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表决,并在工程建设实施中由水利会具体负责工程的进度监督和质量监督。

为做好工程维护,水利会会在每年年初对所管辖湖畈区内的水利工程设施作一次实地普查,及时对检查中所发现的存在问题和工程隐患进行解决处理,并组织工作人员对区内标准堤坝进行养护。水利会每月组织一次工程检查,登记汇总检查情况;平时按照既定值班制度巡查,并督促各受益村进行检查养护。对于区域内提防和渠道溪堤的维护,水利会根据水利设施的区域分布情况,按区域划分各受益村的防汛责任埂段并规定相应的养护职责。水利会以湖畈各受益村为单位设立埂长,一般由受益村村主任担任。水利会同各村签订《埂长责任制》,要求埂长来负责本村责任埂断的防洪抢险和每年的维修管理,埂长还需协助水利会征收本村的水利经常管理费 (简称水利费)。

在防洪除涝方面,根据湖畈区域内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的分布情况,合理划分各受益村的防汛责任埂段和防汛职责。水利会在主汛期间安排水利会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按照《埂长责任制》中规定的防汛预案,分埂段落实各自的防洪抢险责任。其中防洪抢险所需物资以水利会储备为主,以受益村储备物资作补充。水利会在全湖畈范围内组成80人左右的抢险突击队,同时各村组建抢险分队,由水利会主任掌握指挥权,来应对湖畈内的突发洪涝。

目前,水利会管理经费主要来源是水利费。水利费征收标准由湖民代表大会审定。水利费目前执行受益农田每亩8元的收费标准。在水利 费收缴上,水利会按照地域分片 (一般以村为单位)落实水费收缴总额,然后向村委 (或埂长)收取该村或该区的水利费。村长 (或埂长)在收取水利费时根据当地实际选取收缴方式。有些地方是由村委会委托村长到户收取,并给予村 长不高于5% 的劳务费;而大多数地方由于到户收费工作繁琐且村水利费总额不大,而由村集体统一代缴。近年来仅有极个别村委会出现欠缴水费的情况。除水利费外,水利会还有渔场、砂场、房屋出租等多种经营收入。对于水利会资金的征收和使用情况,水利会会在每年年终邀请镇农经站审计员及10人湖民代表,对水利会账目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反馈给受益镇、受益村和湖民代表。

(2)管理绩效

C湖畈水利会是一种为利用自然水系、流域或以共同受益的水资源而组织和联合起来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并得到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水利会与相关乡镇长期关系稳定,已成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协调的纽带,缓解了农民对政府包办水利的依赖心理和对立情绪。水利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充分调动了群众自觉参与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使得农民参与水利事务管理成为可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水利会工作提高了组织效率和水资源管理效果。

水利会作为民间水利和水资源管理组织,能够在行政区域间的利益协商中能够保持相对的中立,较好地解决水利工程在跨区域修建和利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域性矛盾,在协调管理跨行政区域水利事务上起到了一定的替代水利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同时,水利会承担了各村镇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利用管理上容易产生交叉的职责范围,减轻乡镇行政机构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区域矛盾和公共水利事务的管理低效。

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湖畈区域内供水已涵盖一些工业企业,但水利会并没有吸纳企业代表的加入,大多企业也不愿意交纳水利费。同时部分地区农田相应减少,原有以农田为收费对象的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水利会正常运转。水利会管理费用日益增加,水费收缴困难和经费不足等问题也已逐渐凸显出来。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上述现有典型农民水资源管理典型模式的案例研究和总结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第一,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承担起原由政府包揽的公共事务 (农村水资源管理)的管理权利和管理责任,利用农民自身对其使用的水资源拥有更充分的信息,可以激发农民更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使农民的目标和管理机构的目标相统一。第二,利用历史传承的水资源管理习惯和制度,可以降低了分散农民之间的合作成本。同时在不同情景下,农民有不同的用水习惯 (或公共资源利用规则),这些习惯和规则形成一定社区内农民合作的社会资本,而充分利用并延续这些习惯和规则,可以减少监督和制裁活动的成本,使得水资源管理运行规则具有可持续性。第三,水资源农民自主管理组织将水资源管理中的多种职能进行整合,整合管理人员和资金的使用,可以精简水资源管理人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的规模化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第四,通过经济激励手段来约束农民对水资源的利用,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有效调节调节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

水资源管理 篇2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

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 F.Najjar 在VILLANOVA 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 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结束语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

管理水资源 篇3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管理模式;探索

一、产生的原由

在水资源短缺及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为主要标志的水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探索和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水问题、应对未来不断加剧的水危机、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东营市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建成较完善配套的水利体系,引水能力达514立方米/秒,建成万亩以上灌溉区17处,设计灌溉面积21.75公顷。修筑水库658座,库容达8.31亿立方米。

(一)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黄河三角洲是全国重点缺水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560毫米,其中在夏秋作物喜温需水的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0%。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3.0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48亿立方米,地下水0.58亿立方米;小清河、支脉河8.6亿立方米;黄河近10年(1989~1998)平均来水量159.4亿立方米,是黄河三角洲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三角洲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99年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多龙管理,影响水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

在我们黄河系统内,“管”水的部门不止一个,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难免有所重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减员增效,有时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推诿,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

(三)水资源管理简单粗放,管理不到位

主要表现有三:第一,行政管理手段比重偏大;第二,基层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第三、黄河部门只管放水,而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标引水以及用水户的节水措施等。

(四)缺乏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导致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加之水价又偏低,加上现实中很多情况下,多用水比搞节水措施费用要低很多。黄河水价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根据不同用水类型、供水对象、用水方式、工程类别等制订不同的水价,不能通过经济杠杆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的节约。黄河水约有78%用于农业灌溉,但目前大部分灌区由于投资不足,配套很差、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灌水技术落后,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五)管理经费不足

水资源管理经费截止2009年以前没有,2010年只有少部分水资源管理经费为,管理机构经费不能保证,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创新实践过程

水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协调好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统一。目前,黄河水资源在管理机制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针对黄河三角洲的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模式。

(一)明确了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二)确立了水资源管理工作调研制度;(三)建立了组织协调,配合默契的工作关系;(四)制定了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办法;(五)细化了水资源管理数据的统计;(六)规范了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

三、主要创新点

(一)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管水就是三件大事,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从水资源的本质属性看,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在充分发挥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三重效益。因此,要尽快明确执法主体地位,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统一管理体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权属管理,做到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管理职责明确,关系协调,管理到位,监督有效。以实现防洪、供水、用水、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一体化管理。在建立这种统一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加强管理力度,完善制约机制,对内要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与闸管所建立组织协调、配合默契的工作关系,真正建立起一个上下理顺、对口管理、职责分明、权限清晰的黄河水资源管理体系。对外要加强用水监督和检查,建立一套需水-供水-取水-用水调查(报告)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缓解水危机的矛盾。

(二)建立有效的节水奖励机制,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

一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及时调处水事纠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二是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三是积极开展灌区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工程,农田兴建喷灌、微灌、滴灌设施,积极推行节水设施及技术。

(三)建章立制,明确管理目标

为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水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提高,制定完善、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及考核机制,使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任务目标化、管理措施制度化、管理手段科学化、应急反应快速化、管理文档格式化、测流计量标准化、监督稽查经常化、资料编报正规化,把工作进行量化,明确管理目标,责任到人,使有关管理人员人人有任务、有指标、有压力、有动力,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四)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机制

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必须加强水资源费使用的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的事项,严格按照规定的支出方向使用。

四、取得的效益

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篇4

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解决水利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经过改革开发后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努力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把握好“十三五”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又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既加强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又要突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着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又要重视城市饮水安全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紧扣影响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地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又要统筹考虑体制改革对不同群体的利益影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更加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协调发展,既提高水利公共服务的能力,又要注重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2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关键是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对井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因地制宜采取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方式。

2.2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

农业水价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应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末级渠系管理体制;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要较大幅度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2.3加大农村饮水安全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未能使用清洁饮用水的现状,要强化水利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采取综合水利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区钉螺面积扩大,优先解决饮用质量问题。

2.4维护农村水生态健康和水环境良好,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相结合,国家投入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逐步扭转我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3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自律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加快建设节水防污性社会,维护河流健康生命,这是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起点,加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科学确定用水定额,认真研究水价形成机制,合理制定水价政策。要强化节约和保护意识,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再利用的原则,鼓励生产和使用节水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水的消费模式。

2)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自身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把保护生态、保护河流放在水利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4保障防洪安全和用水安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法规制度,健全防洪应急调度预案,提高防汛调度指挥能力和防洪减灾管理水平。

2)协调处理好水事纠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过程中,会因权益争端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水事纠纷。调处水事纠纷应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方针,本着互谅互让、团结治水的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兼顾,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协商解决。

3)做好重要水源地保护,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加强水源地保护制度建设,制定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排污口控制和管理,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5继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

1)加快推进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水利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体制建设,必须深化水利改革,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

2)建立和完善以水权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和计划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建立水权转让制度,规范水权转让行为,加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敏,翟卫军.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4):94.

水政水资源管理面试 篇5

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50人以下,其中男50%、女50%,20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68%、理科32%,近几年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5%-100%)、(95%-100%)、(95%-100%)。

水土保持专业就业前景【2】

水土保持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据悉,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林业、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交通、能源、建筑等行业,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行政执法、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造价与招投标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水土保持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工程测量、应用遥感、土壤学基础、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信息与流域管理、水利工程测量实训、地质与土壤实习、树木与生态实习、土壤侵蚀实习、应用遥感实习、水文水资源实习、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设计、果树栽培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水土保持专业培养从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行政执法和进行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水土保持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工程测量、应用遥感、土壤学基础、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信息与流域管理、水利工程测量实训、地质与土壤实习、树木与生态实习、土壤侵蚀实习、应用遥感实习、水文水资源实习、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设计、果树栽培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水土保持专业培养从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行政执法和进行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水土保持专业就业方向

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林业、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交通、能源、建筑等行业,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行政执法、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造价与招投标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水土保持专业就业前景

水土保持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备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行政执法、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造价与招投标和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

水土保持专业知识问答

1、什么是水土流失?

答:是指由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什么是水土保持?

答: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平原区等的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水土流失形式主要有哪几类?

答: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等。

4、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

答:水土流失的危害有:(1)、造成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危胁粮食安全。

(2)、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3)、恶化生存环境,危害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成为制约山丘区和风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危胁。

5、什么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答:按照水土流失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6、水土流失会影响农业生产吗?

答:会,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都同时流掉,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群众生活贫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7、目前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预防监督,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通过强化执法,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二是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紧迫的区域,按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加强以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为建设重点的综合治理。

三是生态修复,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封育保护、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8、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土地扰动、山体开挖、植被破坏和地表裸露等,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诱因。

9、《水土保持法》规定哪些工程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

答:《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等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

10、对未申报水土保持方案或水土保持方案未获批准而擅自动工的,应给予什么处罚?

答:根据《水土保持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由水务主管部门责令其停工并限期补报水土保持方案,并可处以五万元至五十万元罚款。

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1、什么是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答:开发建设项目由于占用、损坏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自然或人工设施而依法缴纳的补偿费用。

12、《水土保持法》对拒不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是怎么处罚的?

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前款所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用水权益的前提下,按照尊重历史、维持现状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予以确认。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工程建设,促进水环境改善。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强化节约用水宣传和教育,全面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水资源规划

第八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流域、区域规划包括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状况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

制定规划,应当进行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第九条流域、区域规划按下列规定进行编制:

(一)钱塘江、瓯江、东西苕溪流域,杭嘉湖地区、萧绍宁地区的综合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省有关部门编制,征求省相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甬江、飞云江、灵江、鳌江流域、舟山本岛的综合规划由所在地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所在地的市有关部门编制,征求同级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其他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由所在地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专业规划由所在地的县(市、区)有关部门编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县(市、区)的流域综合规划或者专业规划,应当由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计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建设等有关部门,根据流域、区域规划和上一级水资源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规划,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改,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三章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水源源头保护,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植被和湿地,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水库库区应当封山育林,逐步减少水库库区居住人口。

禁止在水库库区保护范围内采挖和筛选砂石、矿藏等活动。

禁止向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抛撒垃圾、动物尸体和其他污染水体的物体。

有饮用水供水功能的水库库区的保护,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应当按排污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

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产生的废污水,未经处理达标,不得直接排入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

第十四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十五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做好江河湖库水量水质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质监测数据、资料应当实行共享。水量水质监测结果应当按国家规定向社会公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十六条开发利用地表水,应当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十七条禁止围湖造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有计划地退地还湖。

禁止擅自填埋或者围垦河道、水塘、湿地。确需填埋或者围垦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依法报经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设活动占用水域行为的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条开采地下水应当遵循总量控制、优化利用、分层取水的原则,并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确定的可采总量、井点总体布局、取水层位的要求,防止水体污染、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灾害的发生。

在沿海地带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

在地表水丰富的地区,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下水分布状况及开采情况,划定地下水的超采地区和严重超采地区。

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已开采的应当限期停止。具体期限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征求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意见后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利用水域从事旅游开发的,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的要求,并不得污染水体和影响行洪安全。

第二十一条水电资源的开发应当符合规划。水电资源的开发使用权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取得。

第四章水资源配置和取水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行政区域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本级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江河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跨行政区域的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有关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后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遵循基本生活优先原则,并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

第二十四条水源和引供水工程建设、供水调度应当以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有调蓄任务的水工程,应当按照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蓄水、放水。

第二十五条跨流域及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调配水资源,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利害关系各方的利益以及调出和调入地区的用水需要,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量分配方案、本行政区域城乡用水状况、下一年度水源预测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取水控制总量,制定区域年度用水计划。

第二十七条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和水工程拦蓄的水域内取水,应当办理取水许可,并按照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

下列取水不需办理取水许可: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取用少量地表水的;

(三)在城乡供水管网未覆盖的区域,因家庭生活需要取用地下水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各项取水,妨碍公共用水、环境安全或者损害他人用水合法权益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限制其取水,直至禁止取水。

第二十八条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

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申请;建设项目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该建设项目。其他建设项目应当在取水工程开工前,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

第二十九条水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取水涉及公共利益需要听证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取水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害关系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是否批准取水申请的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第三十条取水许可程序及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取水或者利用水资源发电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但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取水除外。

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水资源费应当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水资源保护、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二条取水许可持证人应当安装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并保证取水计量设施的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更换。农业灌溉应当逐步安装取水计量设施。

取水计量设施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的,应当在三日内向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修复。

第五章节约用水

第三十三条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订行业用水定额,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

用水超过定额的单位,应当进行节水改造,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定额标准。

第三十四条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水单位应当在每年年底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的用水计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用水状况和下一年度水源预测综合平衡后核定。

第三十五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渠系配套改造和建设,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合理调整水库供水功能,增加对城市、工业供水。农业供水水源转向城市、工业供水的,水价中应当附加农业节水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农业节水。

第三十六条省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并公布本省限期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或者生产经营中的使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广节水型生活器具的应用,支持节水技术的开发;加强城乡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逐步推行分质供水,提高生活用水效率;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第三十八条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当对耗水量高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海岛等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

第三十九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已建建设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逐步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

第四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水量和水质,并实行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水价政策。

供水价格应当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

对城市供水价格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和分类水价。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政巡查制度,加强对用水单位取水工程建设情况、取排水情况的检查;其中,对地下水取水工程施工应当进行现场监督。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用水单位未依法办理取水许可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取水条件进行取水设施建设的,应当责令其停止建设;对拒不停止、继续施工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查封、暂扣用于施工的取水工具、取水设备。

查封、暂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因案情重大等原因难以及时处理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履行本条例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时,依法行使调查取证权、现场检查权、制止权、行政处罚权等职权。

第四十三条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水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拖延或者谎报,不得阻碍水政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四十四条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依照法定程序执法。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用水申请单位或者个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故意拖延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水资源费的;

(四)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拒不执行禁止开采期限规定,放任取用水单位和个人在禁止开采区开采地下水的;

(六)拒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和水量调度预案的;

(七)拒不服从水量统一调度的;

(八)有调蓄任务的水工程,未按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蓄水、放水,造成损害的;

(九)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

(二)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的;

(三)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单位超标排放废污水的;

(四)围湖造地或者未经批准围垦河道的;

(五)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六)未按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七)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

(八)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

(九)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水库库区保护范围内采挖和筛选砂石、矿藏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四款规定,向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抛撒垃圾、动物尸体和其他污染水体的物体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打捞、清除,有关单位和个人拒不打捞、清除的,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利用水域从事旅游开发不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取水许可持证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者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不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或者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或者修复,并按工程设计取水能力或者设备铭牌功率满负荷连续运行的取水能力确定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安装或者不修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五十条取水许可持证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拒绝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未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并可提请有关部门对有关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违法审批、越权审批或者错误决定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纠正或者予以撤销。

第八章附则

管理水资源 篇7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实践,管理模式,流域管理,行政区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

0 引 言

水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m3,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1]。目前世界各国都认为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模式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危机的问题的途径之一。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2]。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发展迅速,在体制和法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尽管已有较多的学者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进行了一些总结和展望,但在统筹考虑体制和法制建设基础上对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进行阶段划分的总结较为鲜见,特别是在2011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后,结合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提出的“三条红线”控制,在分析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的研究更为少见。正是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背景,对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发展进行探索性研究,为我国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1 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分析

1.1 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践发展

从全球视角看来,各个国家根据国情建立了不同的管理体制。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以欧盟的一些国家为代表,主要建立了以江河、湖泊水系的自然流域为单元的流域管理体制;以美国为代表,主要建立了以地方行政辖区为基础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3];以我国为代表,建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就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发展历程来说,经历了由“多龙治水”、“多龙管水”逐步转向“一龙管水”的过程。根据1988年制定颁布的《水法》,我国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内都采用了“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农村水、城里水,地表水、地下水,都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因此,2002年颁布的新《水法》根据水资源的自身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经验,按照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管理相分离的原则,确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注重水资源合理配置,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并确立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提出了不断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意见。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是发展方向。至2009年底,全国成立水务局和由水利局承担水务统一管理职责的县级以上行政区1 741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71%[4],其中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海南省、黑龙江省、四川省、甘肃省全面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27个省会城市中有17个组建水务局,5个计划单列市有2个组建水务局。水务局统一涉水事务,统筹考虑水体的综合功能,能优化配置地表水、地下水,能拓展城乡供水工程的投融资渠道,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和环节,提高水行政工作效率。

1.2 水资源管理法制实践发展

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随着水资源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完善。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

美国是较早进行依法管水、依法治水的国家之一。197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清洁用水法》,对水体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水质提出了严格要求。随后,各州也依据此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水资源环保、水排放、地下水开采方面更为严格的地方法规[5]。美国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经历了从制定联邦的框架性法规到制定州地方法规的发展历程,美国有关水资源的法规涵盖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了全面的法律体系。德国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国家制定了《国家水务法》,该法在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方面规定了一个框架和基本原则,联邦各州根据《国家水务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州情况做出详细的规定,作为各州的实施细则颁布执行[6]。而日本的水资源法律体系是以《水资源开发促进法》为龙头,包括《水资源开发公团法》、《水资源地域对策特别措施法》、《河川法》、《工业用水法》、《水道法》、《水质保全法》等项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7]。

目前,我国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已经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国务院已经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等一系列条例。具体来说,水利部颁布了《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文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规章[8]。各地区也已经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

1.3 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阶段划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状况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

(1)分散管理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涉及到水利电力部、地质矿产部、农牧渔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交通部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基本上属于分散型管理体制。而且,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支撑水资源管理。

(2)部门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行业的用水量不断增大,水源地相对集中地大量建设、开发,局部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有所表现,中国北方水资源供需关系出现紧张情况。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法》明确指出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指定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协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管理开始向部分集中管理的方向发展。

(3)严格管理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经济的约束效应越来越凸显,人们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近十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和教训,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经过十几年的水资源管理的实践,逐步构建较完善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水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全国水权制度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这标志着我国的水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水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迄今为止,对水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的研究较多,成果也较为丰富,概况起来,水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供给管理模式、需求管理模式、资源化管理模式、资产化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行政区域管理模式、流域管理模式等,前人对上述几种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内涵、管理手段和功能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9,10,11,12,13,14,15]。下文将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上述8种管理模式分成4个类别,对每个管理模式的利弊进行总结分析。

总体来说,供给管理是一种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意识到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对水资源实行供给管理是不可持续的。相反,需求管理模式考虑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借助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方面的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一种比较主动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目前普遍认为需要推广实施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模式。

资源化管理模式是纯粹将水资源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它忽视了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更多的是强调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直接管理,资源化管理模式较多的依赖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因此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及管理过程中腐败现象的发生。而资产化管理模式是将水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产,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更多的强调了通过市场调控行为形成水资源管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这种管理模式忽略了在现实经济活动并非完全是竞争市场的特点,因此,单纯的采用资产化管理模式会导致管理成本、水市场交易成本过高,从而不能实现水资源高效优化配置。

分散管理模式是相对集中管理模式而言的,分散管理虽然具有决策及时灵活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多头治理的缺点,集中管理模式有利于统筹考虑多方利益和政策方案的实施与推广,但在实行集中管理模式时,需要把握“集中”的尺度,如果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集权专制,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行政区域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水的社会属性,从保持社会水循环系统完整性出发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但是该管理模式往往破坏了水系统的流域整体性,不利于流域内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而流域管理模式是从水的自然属性出发,能较好的维护水的流域整体性,能保持流域水资源的整体生态服务功能,确保流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除了上述提及的8种水资源管理模式外,还有学者基于水市场的生命周期,提出了纯行政、准行政、准市场、纯市场的水资源管理模式[16]。在实际的水资源管理中,需根据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管理需求,结合几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选择适合本国(区)的模式开展水资源管理。

3 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水资源管理模式变迁的主线是围绕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而进行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最佳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17]。但纵观世界各个国家水资源管理的实践,由于受到水资源条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真正做到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几乎没有。

现阶段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相应的控制红线。这为实现水量与水质、治污与节水的统一管理,调节水资源利用方与水资源保护方的利益行为提供了依据。结合《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和《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划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决定了我国未来水资源发展应该走集约型的路子,严格取水管理,控制水资源使用总量。划定的用水效率红线决定了我国未来用水方式不再是粗犷式的,而应当是讲究用水效率的高效用水。划定了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决定了不仅要关注取水,更需要关注排水,形成低污染物排放的低排用水方式。因此,以前的水资源供给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管理要求和形势,必须采用覆盖取、用、排全过程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具体体现在:需依靠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从用水链的前端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分析,控制取用水总量;结合节水“三同时”等制度,对用水过程和效率进行控制,杜绝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控制用水过程需求;结合入河排污口论证制度,对用水链的尾端--排水进行控制,在部分行业努力实现“零排放”,实现排水需求控制。从而形成覆盖取、用、排全过程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而不单是简单的取水总量的需求控制。

从体制实践发展来看,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逐渐加强流域机构的管理职能。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由我国的现行《水法》决定的,同时水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应逐渐加强流域机构的管理职能。水资源与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不同,它是一种动态的、可再生的资源。流域是一个以降水为渊源、水流为基础、河流为主线、分水岭为边界的特殊区域概念。水资源按照流域这种水文地质单元构成一个统一体,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量水质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对水资源只有按照流域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才能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等地区间、部门间的水事关系。水资源的另一特征是它的多功能性,水资源可以用来灌溉、航运、发电、供水、水产养殖等,并具有利害双重性。因此,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项活动需要在流域内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才能兴利除害,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另外一方面,我国重要江河均是跨省区的流域,这一自然特点使得协调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4 结 语

(1)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发展经历了从以行政区管理模式转向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历程,并逐渐实现水务一体化,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发展经历从《水法》的制定到《水污染防治法》等多款法律法规的出台的历程,逐步形成完善的涵盖全国和地方两个层面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因此,建国初期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处于分散管理阶段,以1988年出台的《水法》为标志,表示了水资源管理进入了部门管理阶段,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水资源管理工作已经完全踏入了严格管理阶段。

(2)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有供给管理模式、需求管理模式、资源化管理模式、资产化管理模式等多种类型。从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来看,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下,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全国层面上还将延续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逐步加强流域的管理职能,逐渐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结合划定的“三条红线”,形成覆盖取水总量控制、用水过程控制和排水必要性需求控制的全过程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

水资源管理发展的方向 篇8

我国水资源短缺, 而农业用水在我国的总用水量中,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农业节水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且由于水资源的短缺, 而更加具有紧迫性。而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导致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是农业大国, 十几亿的人口要吃饭, 要解决粮食问题, 就要发展农业, 而农业丰收又取决于水资源供给, 农业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很大, 而我国农业用水仍然处在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 用水浪费严重, 而另一方面又是水资源的短缺, 由此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 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例如, 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极其紧张, 浪费却相当严重, 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约为0.45, 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 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

二、节水农业投入力度不够, 造成了农业用水的严重浪费

我国近年来已经开始重视节水农业, 一些地方已经使用喷灌和滴灌等节水技术, 国家也出台了奖励措施, 鼓励节水农业的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多数的农田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节水措施, 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 水资源管理仍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模式, 例如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 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 水费的多寡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 甚至鼓励多用水, 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 但被无偿地调给其他部门, 无利可图, 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 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国家应该加大对节水设施的投入, 鼓励节水型农业,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同时改进管理方式, 我国农业健康, 高效的发展。

三、不计后果的过度超采, 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005年国家进行了对水资源的“三区划定”, 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 全国出现56个漏斗区, 总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 漏斗的出现, 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 甚至导致海水入侵, 导致地下水污染。

四、水资源管理单位收不低支, 举步维艰

由于水价太低, 全国平均水费为运行成本的50%左右, 导致经营单位亏损严重, 生存处于困境, 甚至难以维持生存。作为水资源管理单位, 也只能靠水资源费维持生存, 有些单位甚至连水质化验经费都无力支付, 而导致多年地下水水质无法化验, 一些必要的地下水观测数据因观测经费问题, 而导致缺测甚至停测。

五、农业与工业水资源利用失调

(一) 水资源管理必须由供水管理保护水资源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 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 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 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在某些地区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紧张, 水资源管理有供水向保护转变,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资源, 要从根本上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鼓励和研发高科技节水设备, 从根本上改变水的利用现状, 应该从保护利用的角度, 对水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系统的管理, 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们的开发应有一定的限度,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 使水资源过度开采而无法补给, 照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 水资源管理必须把以往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水管理。

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 工程难度愈来愈大, 成本也不断增加, 而随着径流开发加大, 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 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 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 只是一味的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 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而使用效能降低。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 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 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需求管理涵盖了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需水管理, 即在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强需水管理, 强调从整个流域的观点出发, 从源头到终端用户全过程对需水进行管理, 达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三) 水资源管理必须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众多方面, 水资源管理本身也涵盖了多种学科, 如水文学、水资源学、及相关的水法规, 使水资源管理在水文观测的基础上, 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 通过建立健全水法规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 为国民经济的健康长远的发展, 发挥其巨大的潜能。同时保障水资源的安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在以往的水资源管理中, 缺乏系统地考虑问题, 其最终的结果是有利则争, 无利则推, 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短期化, 持续发展思想很难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体制、经济效益与调节手段、社会需求与利益相关、机构能力建设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等。这些内容特别需要围绕水权、取水许可制度、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由过去的单向管理转变为系统的综合管理。

(四) 水资源管理要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方式, 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 保障贫困人口的用水需求。

浅谈水资源信息管理 篇9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 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陆地和海洋水文测报预报、水利规划编制和优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减灾预警和指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等各个方面。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河道、水库、灌区、船闸等水文设施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 通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洪水演进来设计防洪减灾预案和完善防洪体系等等。

2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2.1 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是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功能:一是数据的广泛性, 二是数据采集的快捷性, 三是数据存在的应时性。

2.2 信息传输网络

要充分应用现代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组建完整、高效的具有当代特点的水文情报通信网络系统并多层次、全方位提高水雨情信息监测的自动化水平, 提高水情传递的可靠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实现全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和资源共享。

2.3 数据存储、处理及检索服务系统

将信息通过自动采集或信息化处理后, 自动存储并把各种数据库都需要以字段编码的形式按一定的表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 形成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水文综合数据库, 编制水文数据的检索服务系统, 为社会提供成熟的、深层次的水文资料服务。

2.4 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收集并建立洪水预报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预报参数的过滤计算、预报方案的优选比较、专家经验的整合参考、预报成果的综合分析、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预测、预报结果的综合输出以及预报成果的检验分析等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 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

2.5 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

枯水期径流预报是水量分配的重要依据, 也是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的基础。过去, 我们较多地注重汛期洪水预报, 而对枯水期的径流预报考虑得较少。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下大力气开展我省枯水期的径流预报研究, 并将其作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建设。

2.6 地下水观测管理系统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 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必须统一考虑, 要将采集到的分布在这些地区地下水长观井的数据信息及时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 以可视化的形式对地下水位及其变化作出反映。

2.7 水质监控系统

对各断面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并建立实时监测数据库。通过构造河流中污染物的扩散输移模型, 对污染物的扩散及输移进行模拟分析, 进而对河流水质状况及其变化作出预测。

3 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措施

3.1 科学规划是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基础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涉及水文工作的方方面面, 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在建设过程中, 要先急后缓, 急用优先, 逐步建设, 形成体系。要优先建设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和本系统计算机广域网, 形成水文信息化骨干网络;构筑能满足信息传输、储存需求、可扩充升级的、支持多种协议的网络平台, 为信息的充分共享奠定基础。

3.2 增加投入是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保证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科技含量高, 资金投入大。应当纳入各级水利信息化的基本建设计划, 逐年投入, 分步建设, 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等工程带水文的新建和改造项目中, 要将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列入水文基本建设的内容。

3.3 培养人才是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关键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化, 人才是基础。要针对水文水资源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对广大水文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 把其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职工的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林万菁.发电侧电力市场AGC机组调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4.

[2]吴海波.电力市场下AGC机组调配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3.

[3]黄蕾.区域电力市场下AGC控制模式及需求预测[D].浙江大学, 2005.

[4]许卫洪.电力市场环境下AGC服务的评估指标及仿真研究[D].江南大学, 2005.

水政执法与水资源管理 篇10

我国水资源总量很大, 但人均量很小。我区根据国家水资源长期发展规划, 确定我区水资源发展方向和水政执法与水资源管理原则, 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 持续利用地下水, 使淡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1 科学规划、长远发展

2003年齐齐哈尔市被列为地下水超采区。在没有科学规划和发展目标下, 地下水任意开采, 淡水资源被浪费, 水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为此, 依据本区自然情况和水资源现状, 区委区政府根据以上情况和水利专家的建议制定了科学的规划方案和节水措施。

1.1控制水资源。限制耗水大户用水量, 超采的不予办理取水许可证。水是农业之本, 我区是农业区。要想发展农业, 就要加大配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沿江沿河地带, 利用提水灌溉方式, 大力发展水田, 成为规模化优质稻米之乡。

1.2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借国家投入为契机, 积极争取节水灌溉项目。

1.3在全区布设观测井, 为地下水提供可靠资料。

2 水资源法律体系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基石, 以《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出发点, 处理水事案件和征收水资源费。2002年, 江泽民主席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是水利行业的根本大法。大法明确指出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2006年, 温家宝总签署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条例》细化了取水许可的办理和法规责任, 明确了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和法律责任。同年, 我市出台了《齐齐哈尔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进一步强化了水资源的重要性。《条例》给水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划时代的变格。无论法律多么健全, 人们的认识和行动是不一样的。发律、管理、执法、监督构成循环, 管理工作是每个事件的起点和终点。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实为了贯彻实施两个《条例》, 党与政附采取行政手段, 水务局编制了实施方案。借此机会, 水政监察大队开展了以下工作。采取现场办公形式, 经过评价与核算, 为合格取水户办理许可证。严格控制取水口的设置;鼓励开发利用地表水;限制地下水取水口的设置;在取水口安装计量设施。控制耗水大户的开采量, 奖励节水。严厉打击非法取水和不缴费的用水户。给非法取水户下发停水和罚款通知等。按照计量数据, 征收水资源费。只有经过实践, 才能使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得到锻炼。只要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才能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执法队伍建设与加强

2001年, 我区成立了水政监察大队。由于执法队伍刚刚组建, 理论知识缺乏, 工作实践经验不足, 客观上执法与管理工作受到了阻碍。2006年, 两个《条例》的出台, 使执法和管理工作迈入新的阶段。主观上派出人员到各地参加培训学习, 充实了理论基础。到兄弟县区走访, 实践经验得到升华。认认真真抓几个典型案件,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法。设立科室, 分为河道科、水资源科、水工程科等。各负其责, 统一归水务局领导。配制执法工具, 主要有交通车辆和通讯电话。执法中, 严格按照法律程序。首先, 立案。向水行政主管部门递交立案审批表, 主要填写理由。其次, 执法。要坚决度决人情关。官官相互是中国古今最至命的要害。最后执行, 法律诉讼时效过长, 水政队伍没有强力的处罚权。处罚一但做出, 必须接受。像交警罚单一样。

一支强大的执法队伍是拼出来的。水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即平凡又复杂的工作。在工作中, 需要细心、认真地处理每一件水事案件。执法工作程序化, 一环紧套一环。每个程序必须到位, 控制法律实效。执法中最重要一点是不能讲人情。执法工作都要按照法律法规执行,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法和管理任何一项工作都很重要, 管理需要法律支持, 执法靠管理来体现。

我是一名水务工作者, 在岗工作十六年。2004年开始加入水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工作中遇到很多难题。对每项工作都要认真细心的解决。工作中有过烦恼和快乐, 有过艰辛和努力, 只要干好本职水务工作, 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摘要:我国水资源总量很大, 但人均量很小。根据国家水资源长期发展规划, 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 持续利用地下水, 使淡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现就齐齐哈尔市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如下探讨。

上一篇:对策调整下一篇:早产儿的护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