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卵巢癌

2024-07-12

原发性卵巢癌(精选九篇)

原发性卵巢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本院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上皮卵巢癌的57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患者年龄在40~6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2±6) 岁, 其中, 绝经期女性30例, 约占52.63%。患者FIGO分期结果为:5例Ⅳ期, 12例Ⅱ期, 23例Ⅱ期, 17例Ⅰ期。组织学分化结果为:16例低分化, 34例中分化, 7例高分化。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57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观察对象均采集血液样本, 并在-20℃的环境中进行冰冻保存, 后进行病理组织切片检验和血液检验, 分别实施血清p53和CA125检验。在所有观察对象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和3个月、6个月实施检验, 分析对比患者不同时间的检查结果[2]。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CA125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患者例数、正常阳性例数以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p53检查, 而p53检查的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A125检查, 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2.2 随访结果

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6个月的随访, 并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接受复查, 其中, CA125阳性观察对象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任一抗体阳性例数分别为25、21和4, 六种抗体阴性例数分别为18、13、1, 总计为43、34和5;CA125阴性观察对象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任一抗体阳性例数分别为9、14和44, 六种抗体阴性例数分别为5、9和8, 总计为14、23和52。

3 讨论

CA125和p53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卵巢癌实验室检查指标, 其与辅助检查、病史、症状和年龄的联合诊断, 对于患者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卵巢生理位置较为特殊, 因而早期病变的检出率较低, 所以, 患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CA125属于一种糖蛋白复合物, 早期在卵巢癌上皮细胞中被发现, 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黏液般性状, 常被应用于卵巢癌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中。一般情况下, CA125的分泌值较低, 一旦患者出现恶性病变, 则即便其未出现典型的病理特征或是临床症状, 其CA125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CA125水平的变化与卵巢癌细胞的减少和发生存在直接联系, 因而是临床常用的卵巢癌临床诊断依据[5]。血清CA125水平与患者卵巢癌病情的发展直接相关, 但对于发生盆腔炎、盆腔结核、良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基本或是妊娠前期产妇, 其CA125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因而需要与p53检查结果相结合, 对患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手术是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但需要与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方法相结合。

摘要:目的 探讨p53与CA125对原发性上皮卵巢癌患者检验的病情监测价值。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本院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上皮卵巢癌的57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57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p53和CA125检查, 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 p53和CA125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随访证实患者的血清CA125会随病情的改善而逐步降低。结论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 p53和CA125均为较为有效的原发性上皮卵巢癌病情监测指标, 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糖链抗原,原发性上皮卵巢癌,病情监测

参考文献

[1]樊军, 俞军.联合检测TPS和CA125在卵巢癌患者诊疗中的意义.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 (4) :440-442.

[2]李柳霞, 王甜甜, 张建营, 等.联合检测6种肿瘤相关抗原抗体对卵巢癌的价值.癌症进展杂志, 2009, 7 (2) :199-200.

[3]孔繁荣, 王黎明, 戴淑珍, 等.B7-H4、CA125及p5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山东大学学报, 2009, 47 (2) :74-75.

[4]吴福菊, 关爽, 黄冰玉, 等.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及CA125检测的诊断、监测价值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 (9) :1170-1171.

警惕卵巢癌 篇2

患者(家属)问题:这种病恶性程度高吗?病因是什么?应如何治疗?预后怎样?怎样才能提早发现?

专家答疑:我们请北京邮电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赖玲玲和副主任医师孙晓光为您解答。

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血清CA125水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结果,王女士的诊断很明确: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Ⅳ期;肺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卵巢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居我国妇女癌症的第三位,其中上皮癌占大多数,好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发病隐匿,等到病人自己发觉就医时,常常已经进入晚期。卵巢癌发展很快,常通过三个途径扩散到其他部位:(1)广泛种植于盆腹腔;(2)通过淋巴道向主动脉旁、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通过血行途径向肝、肺转移。王女士的情况符合卵巢癌这些特点。

卵巢癌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绝经后妇女,不孕或妊娠次数少者,有子宫内膜癌、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者,有关基因缺陷者,是卵巢癌的好发因素。

目前,对卵巢上皮癌的早期诊断尚缺乏有效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40岁以上的妇女每年做一次定期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会有一定帮助。目前在国外对有卵巢癌、乳腺癌家族史者进行基因检测,已是一项常规措施。凡发现有基因变异者即建议其实施预防性卵巢及乳腺切除。

像王女士这样的绝经后妇女,有卵巢癌家族史,有肺部阴影,就应高度警惕卵巢癌的可能性。如果能及早行妇科检查、盆腔B超或CT扫描,以及血清CA125测定,可大大提前确诊时间。

对于卵巢癌的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细胞减灭术,同时配合以泰素、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和多疗程化疗。即使已经有远处转移,只要有敏感的化疗药物作后盾,也应该给病人以手术机会。单纯手术或单纯化疗均不能有效地治疗晚期卵巢癌。

近年来化疗的进展已使卵巢癌的近期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5年生存率仍未改善,一直徘徊在20%~30%,多数病人因复发或耐药而死亡。病人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预后好的因素包括:病期早,分化程度好,手术后残存肿瘤小,对化疗耐受性好等。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坚强的抗癌意志也是不可缺少的。

库肯勃瘤误诊为原发卵巢癌6例分析 篇3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符合库肯勃瘤诊断标准,其中5例为胃癌卵巢转移,1例为结肠癌(回盲部)卵巢转移。66.7%(4/6)的患者有胃肠道病史,其中慢性胃炎病史3例,慢性阑尾炎病史1例。6例患者年龄23~51岁,中位年龄35岁。首次我院就诊前病程15 d~1年。

1.2发病情况:6例患者首次均就诊于我院妇科,其中3例因盆腔包块、腹水就诊,1例因不明原因腹水、下腹胀痛就诊,1例因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原发不孕就诊,1例要求取环体检时发现卵巢囊实性包块就诊。6例患者B超检查均提示盆腔包块或卵巢囊实性肿物伴不同程度腹水。3例术前胃镜检查活检诊断为印戒细胞癌,1例术前肠镜检查提示“升结肠回盲处肠壁增厚水肿”,活检提示炎症改变,术后病理证实为结肠癌(回盲部)卵巢转移。住院期间追问病史,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消化系统症状,其中3例患者于发病前3个月~1年曾就诊消化科,但均未引起足够重视。

1.3典型病例:【例1】女,23岁。因间断性腹痛1个月余入院。患者曾因痛经、月经紊乱、原发不孕在当地中医诊所就诊,口服中药治疗2个月后出现恶性、呕吐、腹胀、胃疼,停药后未见明显缓解,再次就诊某院消化内科,建议妇科诊治,故来我院复诊。胃镜示胃腔呈皮革样改变,胃壁增厚蠕动差,于胃体后壁可见一巨大溃疡。病理诊断:印戒细胞癌。B超:右卵巢旁中强回声包块,大小2.2 cm×2.2 cm,与卵巢关系密切,盆腹腔大量液性暗区,最深处13.6 cm×5.0 cm。【例2】女,51岁。因腹胀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20 d入院。患者曾于发病前1年因胃部不适就诊,胃镜提示胃体轻度糜烂,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于发病前3周外院因胃部疼痛再次行胃镜检查仍提示炎性改变。遂因腹胀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于我院妇科就诊。B超:盆腹腔大量液性暗区,右卵巢增大。CT:右卵巢内可见一根迂曲的肿瘤血管。术前再次行胃镜定位深挖活检,病理诊断:印戒细胞癌。

2讨论

2.1概述:Krukenberg瘤指来源于胃肠道的卵巢转移性肿瘤,以来源于胃的库肯勃瘤最常见[1]。1896年由德国妇科病理学家库肯勃(Krukenberg)首先发现并命名。1973年,WHO统一了库肯勃瘤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2]:(1)存在卵巢间质浸润;(2)镜下见印戒状黏液细胞;(3)间质内间肉瘤样增生。患者最常见的是临床表现是迅速增长的盆腔包块,多合并腹水,其次为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腹痛、腹胀、呕血、黑便等[3,4,5]。由于库肯勃瘤起病隐匿,原发肿瘤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因而库肯勃瘤预后较差,多数患者于确诊1年内死亡。

库肯勃瘤的发病年龄一般比原发卵巢癌年轻,多见于绝经前妇女,本组患者最小23岁最大51岁(中位年龄35岁),其中5例患者年龄<40岁,国内报道平均患病年龄40~45岁[5]。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有良好的生育能力[6],原因可能包括两点:(1)绝经前生殖期卵巢功能旺盛,提供了肿瘤转移生长的内环境;(2)虽然库肯勃氏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生殖期卵巢血运丰富,排卵时卵巢表面定期破裂,为肿瘤血行转移及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库肯勃瘤的转移途径尚不明确,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研究,倾向于通过淋巴管道转移之说[7]。肿瘤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由于癌细胞阻塞淋巴管的上行道路,造成淋巴引流的逆行,将扩散的癌细胞带到腹主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而卵巢的淋巴管和这些淋巴结的位置非常接近,很容易形成卵巢转移。淋巴转移学说可使得以下几种现象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1)绝大多数卵巢转移瘤是双侧性的;(2)因转移而增大的卵巢常保持原来的形状,肿瘤在包膜内生长而罕见于表面;(3)卵巢常同时有转移,且多表现为镜下淋巴管内瘤栓,外观往往正常。不同国家因种族和地理分布差异发病率差异较大,梅奥诊所收治的1285例卵巢癌患者中,本病的发病率为28%[8]。而国外尸检发现女性胃癌患者卵巢转移率高达33%~38%,提示库肯勃瘤实际发生率高于临床诊断[9]。胃癌卵巢转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策略,预后差,生存期短。

2.2误诊分析及防范措施:(1)对库肯勃瘤的认识不足,诊断缺乏专业性、警惕性,经治医师思路狭窄,考虑局限。本组病例均以盆腔包块、腹胀、月经不调就诊于我院妇科,由于体内原发肿瘤与继发肿瘤同时存在,症状相互干扰,原发肿瘤症状表现轻微,继发肿瘤临床表现常常掩盖原发肿瘤症状,对此我们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尤其是双侧卵巢肿物伴有腹水患者应多脏器症状联合分析不能满足表面现象对疾病的片面解释。(2)询问病史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规范。本组患者经仔细询问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消化道症状,其中3例患者还曾因此就诊于消化内科,但因症状轻微而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误诊,经诊医师应加强责任心,详细询问病史,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对卵巢肿瘤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尤其要追问有无消化道症状。对女性胃肠道肿瘤患者,要询问月经史,仔细进行妇科检查及针对性影像学检查,当发现盆腔肿物时,应高度警惕卵巢转移的可能。对每位患者均应进行详细规范的体格检查,规范的体格检查基本功和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对发现患者新的病情演变也有重要作用。(3)辅助检查不全面,未做进一步检查如胃肠镜检查。本组病例误诊主要原因是未行胃肠镜检查,将检查重点放在转移灶上遗漏胃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其中1例患者虽于发病前一年做过胃镜检查,但由于胃镜表现为“胃体约1 cm抓痕样浅糜烂”仅凭肉眼主观判断未行定位深挖活检导致漏诊,原发胃癌的胃镜特点多为BrrmannⅢ及Ⅳ型等,弥漫性胃癌表现胃镜下可见癌组织弥漫性浸润,胃壁增厚、僵硬、蠕动差、胃腔变窄、胃黏膜粗大呈结节状,可见充血糜烂,易与胃炎混淆,早期印戒细胞癌在黏膜下浸润生长极易漏诊。操作者应全面仔细观察,遇有可疑处不应仅凭肉眼判断,应定位或深挖活检,活检同时宜注重活检的部位、质感及活检组织的观察,避免漏诊误诊,提高胃肠镜诊断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资料,内镜诊断有困难时可结合超声内镜、CT及消化道造影综合考虑。对于女性胃癌、乳腺癌患者应常规定期复查胃肠镜,确诊恶性肿瘤患者常规B超检查,了解肝胆胰盆腹腔淋巴结及卵巢有无转移。对于胃肠道肿瘤高危人群,癌前病变者定期监测复查胃肠镜,必要时黏膜活检,一经确诊立即干预以改善预后。(4)多数患者发病时处于青壮年,无肿瘤晚期症状表现,易被忽视。本组最年轻患者23岁,平均年龄<40岁,6例患者就诊时均无明显恶病质表现如贫血、消瘦等,因此不能因年龄判断患癌概率,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5)宣传、普及消化道肿瘤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时就诊,减少误诊,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库肯勃瘤(Krukenberg tumor)误诊漏诊的常见原因,为降低误诊、漏诊率提供对策。方法 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于胃肠道的卵巢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包括就诊及胃肠镜检查资料等,归纳总结误诊原因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结果库肯勃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转移症状常常掩盖原发症状。接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思路狭窄,考虑局限,诊断缺乏专业性和警惕性是误诊主要原因。结论 在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细致规范的体格检查和常规B超检查基础上,必要时增加内镜检查、定位活检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可提高检出率,降低误诊率。

关键词:库肯勃瘤,卵巢癌,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2]Serov SF,Scully RE.Histologic typing of ovarian tumors[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73:17-18.

[3]Kin HK,Heo DS,Bang YJ,et al.Prognostic factors of Krukenberg's tumor[J].Gynecol,2001,82(1):105-109.

[4]周洁,陈笑雷,朱雪琼,等.胃癌卵巢转移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17(4):110-112.

[5]山雪华,杨婷,陈亮,等.Krukenberg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1):133-140.

[6]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84-591.

[7]Yamanishi Y,Koshiyama M.Pathways of metastases from primary organs to the ovaries[J].Obstet Gynecollnt,2011:612817.

[8]Webb MJ,Decker DC,Mussey E.Cancer metastatic to the ovary[J].Obstet Gynecol,1975,45(4):391-396.

消化不良竟是卵巢癌 篇4

一般人会感到奇怪,为何卵巢肿瘤会表现出腹胀呢?这是因为卵巢肿瘤会使周围的韧带受到压迫、牵拉,加上腹水刺激,导致患者出现胃痛、腹胀等消化道疾病的症状。那么如何区分消化道疾病和卵巢癌所导致的腹胀呢?消化道疾病所导致的腹胀多伴有嗳气、泛酸,且多在饭后出现,服用胃动力药或助消化药后都会得到缓解;而卵巢癌导致的腹胀则是反复服用助消化药都无效,同时伴有腰腹部疼痛,或在腹部有肿块。

卵巢癌生长迅速,易扩散,早期很难发现。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的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但20岁以下的少女也有发生。如果发现得早,90%的病人经过正规治疗后都能获得预期效果。及时手术是治疗卵巢癌的首选方法。

为了早期发现卵巢恶性肿瘤,女性朋友应注意下列几点:月经初潮前和绝经后的妇女,发现下腹部肿物,伴有月经改变,应尽早去妇科检查诊断,排除肿瘤。若发现卵巢实性肿块,或大于6厘米的囊肿时,应及早进行手术切除。若发现盆腔炎性肿块,怀疑盆腔结核或子宫内膜异位性肿块,但是经治疗无效,要考虑肿瘤的可能,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妇女绝经后,若发现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或内膜腺癌,应同时检查卵巢有无肿物。

建议5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最好能每年进行一次妇科常规检查,无病预防,有病早治。

(作者为南京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张子青整理)

原发性卵巢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共收治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患者10例,占同期收治子宫内膜癌的1.1%(10/909),卵巢癌的1.4%(10/714)。10例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44岁(33~56岁),绝经前患者9例(90%),1例55岁患者于44岁已绝经。所有患者均已婚,其中3例(30%)未生育,2例原发不孕。所有患者均无恶性肿瘤家族史。

1.2 诊断标准

双癌的诊断参照Scully和Young在1987年提出的标准[1]:①两个癌灶没有直接联系。②通常没有子宫肌层浸润或仅有浅表的肌层浸润。③没有淋巴或血管的浸润。④肿瘤主要位于卵巢和子宫内膜。⑤两个肿瘤常局限于原发灶或仅伴有小灶转移。⑥常伴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⑦卵巢内有时伴子宫内膜异位症。⑧两个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3 临床表现及术前诊断

异常阴道流血5例,阴道液2例,盆腔包块2例,闭经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清CA125和盆腔超声检查。血清CA125增高者7例,最高值达4611.1 U/ml,中位CA125值为1030.5 U/ml。10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均提示盆腔包块,另发现宫腔内占位1例,宫腔分离1例,内膜增厚1例。6例患者术前行分段诊刮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所有患者术前诊断均未考虑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

2 结 果

2.1 治疗情况

2.1.1 治疗方法

10例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除1例失访外,术后9例辅以化疗,6例行TP方案(紫杉醇+顺铂)化疗,其中1例因子宫内膜癌ⅡB期而加行全盆腔放疗;2例行TC方案(紫杉醇+卡铂)化疗;1例行TP方案化疗4疗程,因不能耐受该方案的副反应,改用TC方案化疗2疗程。见表1。

2.1.2 术中所见

4例术中发现腹水,5例子宫增大,9例术中见卵巢包块,包膜均完整,其中3例双侧卵巢受累。卵巢肿瘤直径最大20 cm,中位值6 cm。术中探查发现盆腔转移灶1例,未见明确的腹腔转移病灶。

2.2 术后病理检查情况

2.2.1 组织学类型

7例组织学类型相同,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合并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3例组织学类型不同,分别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合并卵巢子宫内膜样纤维腺癌1例,合并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腺癌1例,合并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此外,8例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例在肿瘤同侧卵巢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病灶,4例既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又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见表1。

2.2.2 浸润和转移

1例腹腔冲洗液中查见腺癌细胞。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子宫深肌层浸润,其中4例无子宫肌层浸润,6例为<1/2子宫肌层浸润。双癌局限在子宫内膜和卵巢8例。

2.2.3 手术病理分期

子宫内膜癌ⅠA期4例,ⅠB期4例,ⅡA期和ⅡB期各1例;卵巢癌ⅠA期4例,ⅠB期3例,ⅠC期2例,ⅡB期1例。两种癌均为Ⅰ期者8例。见表1。

2.3 随访及预后

失访1例,其余9例患者术后随访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现9例患者均存活,定期复查CA125在正常范围,行盆腔超声或增强CT检查均未提示复发征象。见表1。

3 讨 论

3.1 发病情况

本文结果提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发病率低,占同期收治子宫内膜癌的1.1%,卵巢癌的1.4%。10例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44岁,且大多为绝经前发病,这和Ma等[2]的报道基本一致,而单纯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是60岁,浸润性卵巢上皮性癌的高峰发病年龄在56~60岁[3]。

3.2 诊断

目前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诊断主要依据Scully和Young提出的标准[1],但临床诊断困难。本文中所有患者的术前诊断均未考虑原发性双癌,这可能与临床医师对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缺乏充分的认识有关。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异常阴道流血和盆腔包块,因此,对术前诊断考虑卵巢肿瘤且合并异常阴道流血的患者,应行分段诊刮,以排除子宫内膜癌。术中发现卵巢肿瘤合并子宫增大,且剖视子宫见内膜异常者,应考虑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可能。此外,本文中8例患者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这也与Scully和Young提出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因此,对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子宫内膜和卵巢恶性肿瘤,且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应特别注意排除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对于诊断为子宫内膜或卵巢转移癌,但病理表现却符合Scully和Young提出的标准者,临床医生应特别提醒病理医生,必要时申请病理会诊。需要注意的是,Scully和Young提出的诊断标准也存在局限,尤其是对于期别较高的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依据该标准正确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特别容易误诊为Ⅲ期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转移或Ⅱ期卵巢癌合并子宫内膜转移。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与转移性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4,5,6],但因其诊断效能有限,尚未应用于临床,但有望成为明确诊断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新方法。

3.3 病理特征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病理类型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且常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双癌局限在子宫内膜和卵巢者多见,且通常为子宫浅肌层浸润或无子宫肌层浸润,而腹腔冲洗液中癌细胞阳性和邻近组织或器官蔓延者比较少见。手术病理分期期别较早,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者最常见。本文10例患者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两种癌均为Ⅰ期者8例。

3.4 治疗及预后

目前全世界对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治疗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治疗原则是:手术为主,术后辅以化疗,并根据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等指标决定是否补充放疗。手术方式和单纯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并无差异,主要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必要时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多点活检术、阑尾切除术等术式。术后化疗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方案。国内有报道建议低度危险的早期卵巢癌(ⅠA期,高分化)无需辅助化疗[7],相比之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治疗则相对积极。本研究随访的9例患者,术后均予化疗,包括卵巢癌ⅠA期合并子宫内膜癌ⅠA期且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者。术后严密随访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现所有患者均存活且无复发,提示治疗切实有效且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总体预后较好。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部分病例随访时间短,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坚持长期随访,以期探索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最佳治疗并对其预后做出更加客观、正确的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诊治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异常阴道流血或流液7例。所有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均提示盆腔包块,但无一例术前确诊。术后病理检查提示7例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合并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两种癌分期均为Ⅰ期者8例。10例均行根治性手术,9例辅以术后化疗。1例失访,9例术后随访1~44个月,现均存活。结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不同于单纯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其发病年龄轻,且发现时多为Ⅰ期。术前诊断较困难,以根治性手术结合术后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预后较好。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原发性双癌

参考文献

[1]Young RH,Scully RE.Metastatic tumor of the ovary.Kurman RJ.Blaustein’s gynecologic pathology of female genital tract[M].5th ed.New York:Springer,2002:1063-1101.

[2]Ma SK,Zhang HT,Sun YC,et al.Synchronous primary cancers of the endometrium and ovary:review of43cases[J].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9,8(2):95-99.

[3]Jonathan S,Berek.Berek&Novak’s Gynecology[M].14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7:1347,1457.

[4]Nishimura N,Hachisuga T,Nabeshima K,et al.Synchronous endome-trial and ovarian carcinomas:analysi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the tumors[J].Int J Oncol,2005,27(6):1519-1526.

[5]Irving JA,Catasús L,Gallardo A,et al.Synchronous endometrioid car-cinomas of the uterine corpus and ovary:alterations in the beta-cate-nin(CTNNB1)pathway are associated with independent primary tumors and favorable prognosis[J].Hum Pathol,2005,36(6):605-619.

[6]Ricci R,Komminoth P,Bannwart F,et al.PTEN as a molecular mark-er to distinguish metastatic from primary synchronous endometrioid carcinomas of the ovary and uterus[J].Diagn Mol Pathol,2003,12(2):71-78.

原发性卵巢癌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报告

患者50岁, 孕2产1, 围绝经期, 糖尿病史1年, Lmp:2014年6月13日, 因“发现子宫内膜癌2月, PA化疗2程”于2014年7月7日入本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5/30 d, 经量中等, 痛经 (+) 。因“月经量增多1年余, 阴道大量出血1次”于2014年4月22日入外院, 查HGB 65 g/L, 彩超示:宫内膜不均质增厚, 输红细胞4 U, 行分段诊刮术, 术后病理: (内膜、颈管) 中分化子宫内膜腺癌。2014年5月8日复查彩超示:子宫7.4 cm×7.0 cm×7.0 cm, 宫腔内可见大小约2.6 cm×1.8 cm强回声团, 左附件区可见7.5 cm×7.3 cm×5.2 cm低回声包块, 欠规则, 边界清, 内见少量血流信号, 右附件区未见明显包块, 行MRI示:子宫宫底占位6.3×3.2×3.0 cm, 侵犯宫壁肌层约1/2, 左附件区可见约7.0×5.0×6.7 cm肿物, 右侧盆壁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诊刮术后1周, 患者左下肢肿痛, 双下肢彩超提示:左小腿胫后静脉及肌间静脉血栓, 给予抗凝治疗。外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Ⅲ期, 合并血栓, PA方案化疗2程, 化疗前Ca125:360.6 U/m L, 化疗2程复查Ca125:96.3 U/m L。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不多;宫颈光滑;子宫前位, 增大如孕8周大小, 质中, 无明显压痛;左侧附件区扪及一直径约6 cm大小包块, 边界清楚, 活动欠佳, 无压痛, 右侧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异常。于2014年7月11日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双侧骨盆漏斗韧带高位结扎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术中见:子宫饱满, 表面光滑无粘连, 左卵巢6×7 cm实性肿物, 与左侧盆壁粘连, 右侧卵巢外生型赘生物2×2 cm, 术中考虑为转移病灶未送冰冻病理检查, 双侧输卵管未见异常, 探查膀胱、肠管、肠系膜、阑尾、肝、胆、脾、胃、横膈表面均光滑, 腹主动脉旁及右侧髂总、髂外、闭孔有多个肿大淋巴结。考虑患者为子宫内膜腺癌, 非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 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术, 无残留病灶。术后病理会诊为:中分化子宫内膜腺癌, 肿物大小范围2.5 cm×2.0 cm, 侵及肌层<1/2;左卵巢低级别浆液性腺癌, 肿物大小约5 cm×1.5 cm;右卵巢表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大小1.5 cm×1.0 cm, 双侧输卵管未见黏膜内癌;淋巴结可见癌转移, 盆腔淋巴结 (4/19)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1/3) , 2枚盆腔转移淋巴结直径为1.3 cm及1.5 cm, 其余转移淋巴结直径均小于1.0 cm;免疫组化:内膜部位ER (+) , PR (+) , CA125 (灶状+) , EMA (+) , P53 (-) , 卵巢及淋巴结部位ER (+) , PR (+) , CA125 (+) , EMA (+) , P53 (灶状+) 。结合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 术后诊断: (1) 左卵巢低级别浆液性腺癌ⅢA1 (ii) 期; (2) 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G2; (3) PA化疗2程; (4) 糖尿病; (5)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史。建议术后TC方案化疗6~8程, 目前定期化疗及随访中。

1.2 文献资料

在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检索, 收集国内近10年正式发表的6篇有关此病的报道共83例[1,2,3,4,5,6], 其中患者年龄27~75岁, 已绝经者28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共84例, 83例均记载有详细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盆腔包块 (70.2%) , 阴道出血 (61.9%) , 腹痛、腹胀 (34.5%) , 无症状经体检发现卵巢肿物1例, 详见表1。

2.2 术前诊断

84例患者术前诊断均未考虑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 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物的22例 (26.2%) , 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19例 (22.6%) , 术前诊断为卵巢癌的5例 (6.0%) , 术前诊断为卵巢肿物的9例 (10.7%) , 术前诊断为盆腔包块的28例 (33.3%) , 1例 (1.2%) 因“月经量增多, 经期腹痛”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

2.3治疗方法

8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主要手术方式为子宫全切+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43例 (51.2%) 、子宫全切+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19例 (22.6%) , 具体手术方式见表2。

84例患者中72例术后接受化疗, 紫杉醇+卡铂/顺铂方案者29例 (40.3%) , PAC (顺铂+表阿霉素+环磷酰胺) 或PC (顺铂+环磷酰胺) 方案者23例 (31.9%) , 14例术后行放疗。

2.4 病理及分期情况

84例患者病理中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子宫内膜样癌的52例 (61.9%) , 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混合性上皮癌的1例 (1.2%) ,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的31例 (36.9%) 。两种癌分期均为Ⅰ期者50例 (59.5%) 。

2.5 随访及预后

84例中有3例失访, 81例随访1~168个月, 73例有详细的随访时间, 随访5年以上者55例, 其中死亡13例, 死亡率为23.6% (13/55) , 6例死于肿瘤进展, 7例死于复发。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1% (49/55) 、81.8% (45/55) 、76.4% (42/55) 。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发生率

妇科生殖道肿瘤患者中原发性双癌十分少见, 而其中以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时发生癌变最为常见[7]。最早在1989年Robin等[8]报道的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发生率仅为0.3%。随着对双癌的逐渐认识, Chiang等[9]回顾性分析了1997-2005年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发生率为2.7% (27/1004) , 与2009年Williams等[10]总结的1973-2005年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发生率2.4%接近。

3.2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病因

目前原发性双癌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但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 延伸的苗勒氏管系统:卵巢的表面、输卵管、子宫内膜和宫颈有共同的胚胎起源[11];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学说:在相同致癌或促癌因素作用下, 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可同时癌变, 据报道, 双癌患者中有30%的人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8]; (3) 癌基因突变学说:子宫内膜和卵巢具有相同的对癌基因的易感区域; (4) 性激素的作用:子宫内膜和卵巢均含有较高的雌激素受体, 在雌激素长期的作用下, 子宫和卵巢可能同时发生癌变。

3.3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诊断标准

1985年, Ulbright和Roth[12]提出区别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与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的5项标准: (1) 小卵巢 (直径<5 cm) ; (2) 双卵巢受累, 卵巢呈多结节状; (3) 子宫深肌层浸润; (4) 血管受累; (5) 输卵管受累。如在病理标本中发现以上标准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应诊断为原发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 如上述指标在病理切片中均未发现, 则应诊断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

1987年, Scully和Young[13]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总结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 现已被广泛接受并采用的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诊断标准: (1) 两个癌灶无直接的联系; (2) 通常没有子宫肌层浸润或仅有浅表的肌层浸润; (3) 没有淋巴和血管内的浸润; (4) 肿瘤主要存在于卵巢和子宫内膜; (5) 两肿瘤常局限于原发灶或仅伴有微小转移; (6) 常伴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7) 卵巢内有时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8) 两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可以是相同的, 也可以是不同的。其中前5项为主要诊断标准。

3.4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根据不同的组织类型, 2001年Zaino等[14]将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分为3组, A组: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子宫内膜样癌;B组:子宫内膜和卵巢均为非子宫内膜样癌, 但两者的组织学类型相同 (如透明细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等) ;C组: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83例文献复习显示,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行双癌的病理以两者均为子宫内膜样癌多见 (52/84, 61.9%) , 且发现时多为Ⅰ期 (50/84, 59.5%) 。

3.5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辅助诊断方法

随着肿瘤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 目前双癌的辅助诊断新方法有: (1) 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检查; (2) DNA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3) 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分析法。这些新的诊断方法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与转移性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15], 但是哪种方法是最准确和快捷的, 仍在进一步研究中。当然, 单纯以上任何一种方法均不能对原发性双癌作出准确的诊断,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最终诊断必须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

3.6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治疗

多年来由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国内外没有明确的指南来指导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治疗。由于缺乏诊治经验, 本院1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患者术中未切除大网膜。目前国内外的主要治疗方案仍是手术治疗及术后的辅助治疗[16,17]。北京协和医院的治疗原则是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双附件 (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 大网膜及阑尾切除加盆腹腔淋巴结切除[17]。术后的辅助治疗包括卵巢癌的化疗和子宫内膜癌的放疗等, 化疗和放疗的先后以组织学分级和肿瘤浸润程度为依据。一般以卵巢癌的治疗为先, 低度危险的早期卵巢癌 (ⅠA期, 高分化) 无需辅助化疗;高度危险的早期卵巢癌 (ⅠB、ⅠC和Ⅱ期, 低分化, 透明细胞癌) 和晚期卵巢癌首选联合药物化疗 (铂类+紫杉醇) 。术后放疗的指征为:深肌层浸润, 盆腔淋巴结阳性, 2~3级的内膜癌, Ⅱ~Ⅲ期的内膜癌, 浆液性乳头状癌, 透明细胞癌, 放疗应全盆腔放射。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72例术后接受化疗, 14例接受放疗。

3.7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预后

原发性卵巢癌 篇7

1 病例报告

例1, 患者43 岁, 因“发现腹部肿块2 月”于2011 年7 月18 日收入院。患者2 月前扪及腹部肿块在当地就诊, B超检查提示: 盆腔包块, 考虑卵巢肿瘤, 检测血清CA12583. 48 U / ml。2011 年6 月24 日在当地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 盆腔淡红色腹水100 ml, 子宫增大如孕8+周大小, 左侧卵巢增大15 cm×10 cm×10 cm, 囊实性, 活动, 表面见一破裂口, 右附件及左输卵管无异常, 行左侧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 左侧卵巢移行细胞癌。经我院病理会诊符合卵巢移行细胞癌, 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一般情况可, 既往史无特殊。平素月经规则, LMP 2011 年6 月28 日, G2P2, 均阴道分娩。入院查体无特殊。妇科检查: 子宫前位, 如孕8+周大小, 双附件区未扪及明显肿块, 余无异常。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正常。宫颈人乳头瘤病毒 ( HPV) DNA 93. 78 pg/ml。经阴道彩超检查示: 子宫前壁实质性病灶, 请进一步排除转移癌, 右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肝、胆、脾、胰、泌尿系彩超检查未见异常。于2011 年7 月21 日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检查, 术中见: 子宫增大如孕8+周大小, 左侧附件缺如, 右侧输卵管正常, 右侧卵巢稍大, 表面光滑。留取腹腔冲洗液送细胞学检查后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右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标本肉眼所见: 子宫前后壁均匀性增厚, 肌壁间可见肌瘤结节, 子宫内膜光滑, 厚0. 3 cm, 宫颈管结构稍增粗紊乱, 宫颈与子宫体交界处宫颈管内膜组织呈息肉样增生。病理检查示: 腹腔冲洗液涂片未见癌细胞。镜下所见: 宫颈管内肿瘤, 最大径约1. 2cm, 累及子宫下段, 瘤细胞异型性明显, 核深染; 胞浆极少, 排列呈实性巢片状浸润于宫颈管肌层间, 伴菊形团样结构形成;脉管癌栓易见。双侧宫角、宫旁未见癌; 右侧卵巢未见癌, 大网膜及盆腔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结果: 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 ( CAM5. 2) 、嗜铬粒素A ( Cg A) 、突触素 ( Syn) 、细胞角蛋白7 ( CK7) 、神经细胞黏连分子 ( CD56) 、绒毛蛋白 ( Villin) 均 ( + ++) , 细胞角蛋白8 ( CK8) ( +) , 癌抗原125 ( CA125) 、同源异型框转录因子2 ( CDX2) 、雌激素受体 ( ER) 、孕激素受体 ( PR) 、脂联素 ( S100) 、原癌基因 ( Cerb B2) 、波形蛋白 ( Vimentin) 、细胞角蛋白5 /6 ( CK5 /6) 、细胞角蛋白10 /13 ( CK10 /13) 、细胞角蛋白20 ( CK20) 、甲状腺转录因子1 ( TTF1 ) 、甲状腺球蛋白 ( TG) 均 ( -) 。病理诊断: 宫颈小细胞癌; 子宫平滑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最后诊断: ①卵巢移行细胞癌IC期; ②宫颈小细胞癌ⅠB1 期;③子宫平滑肌瘤; ④子宫腺肌病。术后予紫杉醇+铂尔定化疗6 次, 随即补充放疗, 现正随访中。

例2, 患者48 岁, 因腹胀、腹痛3 月于2012 年12 月11 日收入院。患者3 月前无诱因出现腹胀、腹痛伴纳差, 在我院门诊行阴道彩超检查示: 子宫后方偏右侧附件区见一大小15. 1 cm×10. 7 cm×10. 1 cm肿块, 边界清, 形态不规则, 内回声不均; 盆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前后径约5. 4 cm, 考虑右侧卵巢癌可能, 故收入院。一般情况可, 体重减轻约2 kg, 既往史无特殊。平素月经规律, LMP 2012 年11 月27 日, G3P2, 均阴道分娩。入院查血CA1251245. 00 U / ml, CA19912. 27 U / ml, AFP1. 49 μg / L, CEA 0. 59 μg / L。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HPV DNA 57. 69 pg/ml。阴道镜下多点宫颈活检提示: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胃镜提示: ( 胃窦) 轻度慢性胃炎。肠镜检查: 无异常。患者于2012 年12月18 日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 腹腔内大量淡黄色腹水, 约3000 ml, 探查肝、胆、脾、胰、胃、大网膜、横隔、结肠旁沟无肿物, 盆、腹腔淋巴结无肿大, 肠管表面散在直径约1~ 2 cm结节。右侧卵巢18 cm×16 cm×16 cm, 灰白色、不规则、质脆, 表面可见破裂口, 无活动性出血, 肿瘤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子宫、左侧附件及右侧输卵管外观正常。先切除部分右侧卵巢肿物送冰冻切片检查: ( 右卵巢) 分化差的癌, 考虑为移行细胞癌。遂行腹式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术。标本肉眼所见: 子宫、左附件、右侧输卵管、大网膜、阑尾无明显异常。病理检查示: 腹水涂片未见肿瘤细胞。镜下所见: 右侧卵巢肿瘤组织, 瘤细胞异型明显, 胞浆中等量、红染, 核圆形或卵圆形, 核分裂易见; 肿瘤排列成乳头状, 伴实性结构。间质纤维增生。宫颈组织, 10 ~ 4 点 ( 顺时针) 及6 点鳞状上皮异型增生, 细胞密度增大, 排列稍紊乱, 核深染、核分裂可见, 累及上皮全层, 病变累及腺体。病理诊断: ①右侧卵巢移行细胞癌, 肿瘤最大径无法评估; 左侧附件、右侧输卵管、双侧宫旁及双侧宫角、阑尾、大网膜未见癌; 增殖晚期/分泌早期子宫内膜;②宫颈10 ~ 4 点 ( 顺时针) 及6 点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原位癌。各外切缘阴性。免疫组化结果: CK7、CA125均 ( +++) , 配对盒基因 ( PAX8) ( ++) , 细胞增殖核抗原 ( Ki-67) >80% , CK5 /6 散在 ( +) , S100 ( +) , 抑制素 ( a-inhibin) 、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 ( SMA) 、CK20、CK10 /13 均 ( -) 。最后诊断: ①卵巢移行细胞癌ⅢC期; ②宫颈原位癌。现已行紫杉醇+铂尔定静脉化疗6 次, 现正随访中。

2 讨论

2.1原发性卵巢TCC发病率及临床特点

原发性卵巢TCC的发病率约为1% ~ 2% 。我院收治的5 例卵巢TCC年龄为43~ 55 岁, 发生在单侧者4 例 ( 占4 /5, 左侧、右侧者各2 例) , 双侧者1 例 ( 占1 /5) 。临床症状与其他卵巢恶性肿瘤无异, CA125常被临床用于肿瘤进展及复发的血标志物。

2.2原发性卵巢TCC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卵巢TCC表现为波浪形、弥漫形、岛状或小梁状的生长模式。肿瘤细胞核为椭圆型或圆形, 常有核仁或纵向凹槽, 细胞浆常为灰白色或颗粒状, 少数为透明或嗜伊红染。卵巢TCC的免疫组化特点与与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相似, 而区别于膀胱TCC。前者CK20、P63、血栓调节素阴性, 而后者常CK20、P63 阳性, 部分血栓调节素阳性。Brenner瘤无P53 过度表达, 而卵巢TCC多有异常P53 表达。卵巢TCC常Vimentin、CA125、WT1 阳性。本文2 例患者均CK7 ( +++) , 而CK20 ( -) , 与原发性卵巢TCC的诊断相符。

2.3原发性卵巢TCC治疗及预后

卵巢TCC对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敏感, 即使是对于难治性卵巢TCC, 其化疗敏感性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卵巢上皮性癌, 进展期卵巢TCC较低分化卵巢浆液性癌化疗敏感并有较好的预后, 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进行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对生存有利。与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 临床分期、原发肿瘤中TCC成分所占百分比及二次手术探查的结果; 卵巢TCC P53 的过度表达与预后差有关。肿瘤主要成分是TCC是预后的有利因素。卵巢外小结节型播散而非巨结节播散, 以及较好的手术切除, 源于程度较低的TCC弥漫性浸润性生长, 对患者生存有利。肿瘤复发及对化疗无反应常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改变有关, 这些复发肿瘤中非TCC成分占了优势。

2.4伴发宫颈恶变的发生机制

多数认为, 临近部位的多个原发肿瘤源于同一致癌因素。本文报道了2 例伴发宫颈恶变的卵巢移行细胞癌, 究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和p16-cyclin D1 / CDK4-pRb通道及p14ARF-MDM2-P53 通道异常有关。

2.4.1高危型HPV感染

目前关于高危型HPV感染与卵巢肿瘤关系的研究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Ip等[1]研究发现约10% 的卵巢上皮性癌高危型HPV阳性, 主要为HPV16 感染。国内学者用原位杂交或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36% 卵巢上皮性癌可检测到HPV E6 阳性, 相反用原位杂交的方法仅6. 7% 正常卵巢组织HPV16 阳性[2]。Acien等[3]的研究发现HPV16E6 在卵巢上皮癌的阳性率为36% ~ 52% 。因此, 高危型HPV至少在一部分卵巢肿瘤中扮演了病因学角色。最近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卵巢癌患者HPV阳性率为17. 5% ( 95% CI, 15. 0%~ 20. 0% ) 。亚洲研究中卵巢癌HPV阳性率为31. 4% ( 95%CI26. 9% ~ 35. 9% ) , 比值比为2. 48 ( 95% CI0. 64 ~ 9. 57) , 高于欧洲研究4. 0% 的HPV阳性率 ( 95% CI1. 7% ~ 6. 3% ) [4]。而另一部分研究结果的差异推测可能与研究方法、感染HPV亚型不同有关。高危型HPV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但尚需更大量的研究证实。Lininger等[5]研究了6 例原发性宫颈TCC和8 例原发性子宫内膜TCC, 发现67% ( 4 /6) 宫颈TCC和25% ( 2 /8) 子宫内膜TCC可检测到HPV16, 该发现支持了TCC这类罕见肿瘤可能与相对多见的宫颈鳞癌有着相同危险因素的假设。本文的2 例也似乎印证了促进宫颈恶变的HPV感染, 可能也同时诱导了原发性卵巢TCC的发生。

2.4.2 p16-cyclin D1/CDK4-pRb通道及p14ARF-MDM2-P53通道异常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 (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 CDKN2 A) 为抑癌基因, 编码的周期抑制蛋白p16In K4a, 进而通过p16-cyclin D1 / CDK4-pRb通道发挥细胞周期调控作用, 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在卵巢癌中可能存在P53 等位基因的丢失, 或P53 基因的突变, 抑或两者并存。与妇科其他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相比, P53 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突变率最高, 在卵巢癌各个时期均发现有突变。

综上所述, 对于高度怀疑卵巢恶性肿瘤的围绝经或绝经妇女, 宫颈细胞学及HPV检查同样重要; 对于HPV阳性患者, 尤其是一些罕见的卵巢恶性肿瘤, 应警惕同时伴发的宫颈恶变;治疗以开腹手术为主, 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提示卵巢TCC者, 应仔细排除泌尿系转移癌, 术后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 并辅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

参考文献

[1]Ip SM, Wong LC, Xu CM, et al.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in malignant lesions from chinese women with carcinomas of the upper genital tract[J].Gynecologic Oncology, 2002, 87 (1) :104-111.

[2]Wu QJ, Guo M, Lu ZM, et al.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16in ovarian malignancy[J].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3, 89 (4) :672-675.

[3]Acien P, Abad M, Mayol MJ, et al.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ovary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osis[J].Int J Gynaecol Obstet, 2010, 108 (1) :16-20.

[4]Rosa MI, Silva GD, de Azedo Simoes PW, et al.The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Ovarian Cancer[J].Int J Gynecol Cancer, 2013, 23 (3) :437-441.

原发性卵巢癌 篇8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nanoparticle albumin bound paclitaxel,NAB-P) 是一种全新的纳米微粒紫杉醇,是紫杉醇与人血白蛋白的无溶剂胶体悬浮制剂。与白蛋白结合后,紫杉醇不再需要可导致过敏反应的溶剂即可分布于肿瘤组织。国外研究报道了NAB-P在铂耐药性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腹膜腺癌中的反应率可达23% ,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耐受性[2]。因此,对于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腹膜腺癌患者来说,NAB-P已成为一种可选择的药物。但在国内,目前关于NAB-P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应用NAB-P为基础化疗的21例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腹膜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NAB-P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腹膜腺癌患者共21例。均有可测量的病灶或肿瘤标志物升高,无化疗禁忌,并使用NAB-P或含NAB-P的联合化疗方案化疗。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年龄、肿瘤来源、病理类型、肿瘤分级、临床病理分期、初次减瘤情况以及复发后治疗经过,并收集NAB-P为基础化疗过程中血清CA125检测值、相关临床以及不良反应资料。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9月,随访时间1 ~ 30月( 中位数11月) ,2例患者失访。

1. 2用药方案以NAB-P为基础的用药方案见表1。使用NAB-P前未使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预防过敏的预处理。

1. 3评价标准对于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 1. 0版评估疗效,评价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ompleteresponse,CR) 、部分缓解( partial response,PR) 、疾病稳定 ( stable disease,SD) 和疾病进展( progressive disease,PD) ; 对于CA125升高的患者采用国际妇癌协会( GCIG) 的CA125反应评价标准 ( 简称GCIG CA125标准) 评估疗效,评价疗效也分为CR、PR、SD和PD; CR及PR为有效,SD及PD为未缓解。不良反应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良反应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 0( National Cancer Institu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NCI-CTC 3. 0) 进行评价。通过随访对无进展生存期( PFS) 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一般情况21例的年龄范围为21 ~ 72岁,中位年龄为56岁。除1例患者由于初治时紫杉醇过敏未使用紫杉醇作为一线治疗外,所有入选对象均接受过铂类/紫杉醇联合化疗。2例在既往使用紫杉醇过程中曾出现过皮疹,使用抗过敏药物后缓解。无铂间期 > 6个月者占33. 3% ( 7 /21 ) ,无铂间期 < 6个月者占66. 7% ( 14 /21) 。无紫杉醇间期 > 6个月者占47. 6% ( 10 /21) ,无紫杉醇间期 < 6个月者占52. 4% ( 11 /21) 。 在使用本次治疗方案前,患者平均接受过3. 2种化疗方案,其中接受过2种及以上化疗方案的患者占71. 4% ( 15 /21) ,接受过6种以上化疗方案的患者占28. 6% ( 6 /21) 。患者曾接受的化疗疗程数为3 ~34疗程,中位数为11疗程。CA125升高者18例( 85. 7% ) ,且均 >2倍正常上限,21例患者均具有可测量病灶。

2.2临床病理特征见表2。

2. 3疗效21例患者共接受了55周期的NAB-P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接受疗程数1 ~ 7个。6例采用NAB-P单药方案,7例采用NAB-P联合拓扑替康方案,8例采用NAB-P联合铂类方案。

6例患者在使用NAB-P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后出现疾病缓解,均为PR,有效率为28. 6% ( 6 /21) ; 2例患者疗效评估为SD,占9. 5% ( 2 /21) 。以CA125作为评估标准时,有效率为33. 3% ( 6 /18) ,均为CR。无铂间期 > 6个月者的有效率为42. 9% ( 3 /7) ,无铂间期 < 6个月者的有效率为21. 4% ( 3 /14 ) ,无铂间期 > 6个月者的有效率高于无铂间期 < 6个月者,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无紫杉醇间期 > 6个月者的有效率为50. 0% ( 5 /10) ,高于无紫杉醇间期 < 6个月者的有效率为9. 1% ( 1 /11 ) ,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4 NAB-P治疗后不同疗效患者既往治疗情况比较6例PR患者与15例未缓解患者的既往化疗方案数、既往化疗疗程数、与前次化疗间隔时间、无铂间期、无紫杉醇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3。

注: 括号内数据为中位数

2. 5化疗不良反应21例患者均可评价不良反应。 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Ⅲ ~ 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8. 1% ( 8 /21) ,Ⅲ ~ Ⅳ度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14. 3% ( 3 /21) 。4例患者因Ⅲ度血小板或Ⅲ ~ 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停止化疗,见表4。1例患者因手足麻木更改化疗方案,该患者既往接受过6种化疗方案,本次治疗采用NAB-P单药方案。未发现患者出现对NAB-P的过敏反应,3例曾有不同程度紫杉醇过敏表现的患者亦未发生过敏反应。1例患者经1疗程化疗后疗效评估SD,但因经济原因停止化疗。

2. 6生存情况在可评价近期疗效的21例患者中, 2例患者失访,剩余19例患者可评价生存。随访时间为1 ~ 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6例缓解患者的PFS范围为1 ~ 9月,中位数为4. 5月。

3讨论

NAB-P自2005年在美国问世后逐渐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最初上市时适应证为联合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以及辅助化疗6个月内复发的乳腺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于2009年批准其与卡铂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2013年9月批准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胰腺癌。在日本,本药已被批准用于治疗胃癌。NAB-P纳米粒子的平均直径为130 nm,进入血液循环后,分散溶解为直径约10 nm的NAB-P复合体。 NAB-P复合体主要通过gp60受体介导的胞吞转运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并与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 SPARC) 结合后进入肿瘤细胞诱导凋亡[3]。而白蛋白可促使含SPARC丰富的肿瘤细胞摄取更多的紫杉醇,从而使紫杉醇在肿瘤中的分布浓度明显高于外周血浓度,在增强了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也降低了NAB-P的全身不良反应[4]。NAB-P在体内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使抗肿瘤的活性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5]。且用药前不需要预防过敏反应的预处理治疗,输注的时间短,与传统紫杉醇的3小时相比,该药物仅需30分钟输注。 国外一项关于NAB-P单药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研究中,44例患者采用260 mg /m2的剂量进行单药化疗, 治疗时间为6周期或疾病出现进展。结果显示,NABP在治疗无铂间期 > 6个月的复发卵巢癌患者中反应率可达到64% ,中位PFS为8. 5月,11% 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 Ⅳ 度,13% 患者出现 Ⅱ ~ Ⅲ 度外周神 经病[6]。在另一项关于NAB-P治疗无铂间期 < 6个月的复发性卵巢癌的研究中,47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缓解 ( 1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 ,反应率达到23% ,中位PFS为4. 5月,1例患者出现Ⅲ度白细胞减少,5例患者出现Ⅱ度外周神经病[2]。而NAB-P联合贝伐珠单抗在无铂间期 < 6个月的复发性卵巢癌、原发腹膜腺癌及输卵管癌患者反应率可达到50% ,48例患者中有4例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18. 8% 的患者出现 Ⅲ ~ Ⅳ度的胃肠道反应,8. 3% 患者出现Ⅲ ~ 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6. 3% 患者出现高血压[7]。在我国,因为该药物上市时间短,且价格不菲,在复发性卵巢癌、 原发腹膜腺癌及输卵管癌的治疗方面尚缺乏经验。

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是接受过多个化疗方案及多个化疗疗程的复发患者,接受NAB-P为基础的化疗后有效率为28. 6% ( 6 /21) ,6例缓解患者的中位PFS为4. 5月,与15例未缓解患者既往治疗情况相仿,与既往研究中铂类耐药患者的有效率也相仿[2]。这一结果与本研究患者人群中2 /3为无铂间期 < 6个月者且与已经过多个方案和疗程化疗有关。本研究中的化疗方案包括单药及与拓扑替康、铂类的联合用药, 研究中无铂间期 < 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仅为21. 4% , 是否应对该类患者采用联合方案化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尚待研究。在无紫杉醇间期 < 6个月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仅为9. 1% ,而无紫杉醇间期 > 6月者有效率为50. 0% ,因此在选择NAB-P为基础的方案时是否要考虑无紫杉醇间期还需要大样本资料进一步确认。

鉴于NAB-P相对于传统紫杉醇的各项优势[5],已经有研究对其联合铂类作为卵巢癌的一线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在报道的3例病例中,方案分别为NAB-P联合卡铂、NAB-P联合卡铂随后以贝伐珠单抗作为巩固治疗和NAB-P联合顺铂,3例患者均完全缓解,且耐受性好[8]。对于其是否可替代传统紫杉醇用于卵巢癌一线治疗,尚需大样本量的研究。

国外几项研究中报道的NAB-P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及血液学毒性等,与本研究相似。本研究中患者的总体耐受性较好,仅4例患者因血液学毒性反应停药,考虑与既往已接受多线化疗,骨髓储备功能较差有关。因此,经过多次化疗的复发患者选择NAB-P为基础化疗时,即使是单药治疗,也要关注和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毒性。本研究中使用NAB-P前未使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预防过敏的预处理,未出现对NAB-P的过敏反应。3例既往有不同程度紫杉醇过敏反应的患者亦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紫杉醇的过敏反应多与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等易致敏溶剂有关,而NAB-P则避免了这一致敏原因,因此,紫杉醇过敏史可以不作为应用NAB-P的禁忌。

卵巢癌的蛛丝马迹 篇9

近几十年来,妇科肿瘤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唯独卵巢癌的疗效尚无明显改善。卵巢癌的发病率居妇科肿瘤的第三位,病死率却为首位。造成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由于卵巢癌生长部位隐蔽,无法直接看到,对早期患者仍缺乏简便实用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初诊患者已有盆腹腔转移。目前所采取的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与中药治疗等综合疗法对中、晚期患者的疗效仍然较差,而且难以避免复发。而早期就得到诊治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则大不一样。以卵巢上皮癌为例,据统计,5年存活率,Ⅰ期为80%,Ⅱ期为40%,而Ⅲ、Ⅳ期仅为5%1.2下。可见早发现、早诊治对卵巢癌患者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为增强对卵巢癌的防范意识,现将卵巢癌的常见症状和诊断要点介绍如下:

发病年龄:卵巢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阶段在40~70岁,其中以50岁左右绝经前后的中年妇女最为多见,但20岁以下少女也有发生。进入老年期妇女的卵巢日渐萎缩变小,若妇科检查仍可触及卵巢或肿块者应高度怀疑本病。处于青春期前的幼、少女,卵巢尚未发育成熟,肛查往往摸不到卵巢,如能触及增大的卵巢或B超发现附件肿物,应怀疑本病。

胃肠道不适:早期患者首发症状常常表现在胃肠道。病人几乎都因腹胀、胃纳不佳、饮食减少或明显消瘦而就医。若腹水出现,腹胀将更为明显,也可出现腹痛。

腹部肿物:多数患者在早晨醒来膀胱充盈时无意中摸到下腹部肿物,若肿物生长迅速或出现腹水者应高度怀疑为本病。但当肿物较小时,自己往往摸不到,必须依靠B超检查才能发现,应了解卵巢癌肿物也有小于或等于5厘米者。定期作妇科防癌检查确有必要,如发现5厘米左右的卵巢肿物需定期随访,密切观察。

月经改变:卵巢癌一般不引起月经紊乱,若双侧卵巢均被癌组织破坏,可引起月经失调和闭经。

压迫症状:较大的盆腔肿物常导致明显的压迫症状,并有尿频、便急、肛门憋堵、下腹坠胀或大便不畅等不适。当卵巢癌发生广泛性盆腹腔转移并有大量腹水时,压迫症状也较多见。

妇科检查:若检查发现附件肿物质硬、表面不平、活动度差者应高度怀疑为卵巢癌浸润粘连。若触及5厘米左右偏实性肿物也不能放过。

B超检查:实质性卵巢肿物约70%为恶性,囊性与实性混合型肿瘤也多属恶性。B超检查若发现肿瘤壁厚(实性反射厚度超过2厘米)应高度怀疑恶性。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辅助诊断。

其他检测:阴道后穹隆穿刺冲洗液和胸、腹水的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CA125检测对卵巢上皮性肿瘤、甲胎蛋白(AFP)对内胚窦瘤、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绒毛膜癌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原发性卵巢癌】相关文章:

原发性痛风05-11

原发性甲亢07-26

原发性肝癌试题04-19

原发性纵隔肿瘤05-09

晚期原发性肝癌08-26

原发性骨肉瘤09-14

原发性高血压04-27

原发性食管癌05-15

原发性糖尿病06-27

原发性肝Ca06-29

上一篇:广彩下一篇:制造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