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变化

2024-08-16

国际市场变化(精选十篇)

国际市场变化 篇1

1 资金来源不同

原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由中央财政政府性基金安排, 现转变为中央财政预算安排, 资金来源更为充裕。

2 政策覆盖中小企业面更宽

支持条件从原来的企业法人上年度海关统计出口总额在1 500万美元以下放宽至进出口额4500万美元以下;中部地区企业项目支持比例由项目所需金额的50%提高至70%;取消了团体项目参加活动的企业必须在10家以上的规定。

3 支持内容更加全面

在原来鼓励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境外投 (议) 标、组织培训与研讨会、境外展览会、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软件出口企业和各类产品认证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境外专利申请、电子商务、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国际市场考察、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等内容。

4 资金管理使用更加科学

市场开拓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商务部采取因素法等方式进行分配, 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支持重点和额度;授权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5 明确规定了财政部门和商务部门共同管理的职责

国际市场变化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面临的是国际间的竞争;产品更新节奏加快;产品开发研制的难度越来越大;产品个性化需求突出;小批量生产占据主流;生产要素流动趋势加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用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然而,我国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科学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慢。在市场上自然不能与其他国际先进企业相抗衡。除此之外,有许多企业管理模式以“纵向一体化”为主,这也导致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在产品开发、加工、市场营销环节的投入比例不协调。这样的企业模式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丧失市场机遇也只是一种必然

加强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发展的第一步,因而管理模式应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形成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链条。核心业务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其做大做强,才能在市场上获得主动权。有话说独木难成周,那么一个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并拥有核心竞争力,单靠企业内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企业资源延伸到企业外部,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才能快速影响市场。

科技的飞速发展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苹果之所以可以抢占国际市场就是因为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新换代的速度迎合了市场需求。由此,我国企业应增加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使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随时掌握产品在市场的反应及需求。以便产品更新换代,同时有利于减少库存,减少浪费,降低企业的风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缺陷会导致企业无法实施有效管理。将企业相关的行为标准化、条文化、法律化是贯彻流程作业的必要保证,也是杜绝中饱私囊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规范的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并有能力在市场立足。

顾客无疑是市场的另一主体,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售后服务也是当今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中国企业中海尔能立足世界,除了产品质量等因素,不得不说的是其优良的售后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使用户放心才能稳固企业在市场的地位,迎接市场环境变动的挑战。

21世纪有一个话题永远不会过时,那就是可持续发展。企业在盈利的同时不能忘记肩负的社会责任,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企业,终究敌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在良好的环境下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可以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关系变化 牵动资本市场神经 篇3

如果只是就经济论经济,就资本论资本的话可能会陷在里面出不来。而站在另一个角度,从国际关系的变化先对资本市场做预判,然后再结合技术分析的方法去做交易和投资,倒是会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美互信 殊途同归

近期全球最核心的事就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次对话对中美双方来说是一个互利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会对资本市场的后期走势有着很关键的影响。比如,美方承诺未来10年内减赤至少5万亿美元,充分考虑中方的关注,努力促进民用高技术产品对华的出口,并欢迎我国企业赴美投资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读,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核心需求是期望经济能软着陆,以及西方的高科技产品对我国出口的限制可以放宽,进而完成国内的产业升级。如果我国能获得美国民用的高科技完成产业升级的话,就会为下次的经济腾飞做好铺垫。

而美国的核心需求,应是尽快完成其债务重置和减赤计划,使得目前庞大的巨额美债不至于拖垮本国经济。美国政府或会仿照当年克林顿时代大力减少联邦财政赤字,同时从中东地区逐步撤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在致力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重建,也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和再工业化的战略。但制造业成本上升和整个产业链的外移,未来要实现出口倍增计划,也面临重重阻碍。

奥巴马提出在2015年达到3万亿的出口规模,谁又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无疑是中国。可这几年,美国对我国的出口管制非但没有放松,反而是在收紧。从前三次的中美战略对话来看,中方承诺的扩大国内的消费、刺激内需、增加进口以及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都基本兑现,但美方所承诺的放松对华的出口管制,以及承诺开放美国的金融市场 ,进展都不是很大。

欧债危机 卷土重来

当前欧债危机仍是资本市场的焦点。而欧盟中最核心的国家德国,自己却不想出钱。笔者觉得,欧元区等国家前期是希望我国能大规模地注资IMF,从而获得外部资金完成对欧元区的救助。

但笔者猜想,除非德国对中国大力放开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否则我国不可能去大规模援助欧洲。从全球产业链的分布来看,美国制定了产业链规则,德国和日本负责高端制造,韩国等国负责中端,中国等国负责低端,澳洲和俄罗斯等国则负责原材料的供应。如果德国对中国大力放开高科技,中国会迅速取代德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德国将很难再具备产业竞争的优势,所以德国不太可能放开这块。

这就导致了欧债问题会出现无解状态,毕竟一个货币发行和财政权分离的欧元区,注定是一个无底洞。外围国家不去救助的情况下,德国就会利用欧债危机,通过财政紧缩的方式收很多欧元区国家的财政权,达成实质上的欧洲统一。所以欧债危机被再度引爆的可能性非常大,欧元的汇率及欧洲各国的股市将会面临趋势大跌的走势。

美元指数 引领方向

由于做期货的缘故,笔者一直关注着美元指数。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他国货币汇率以及股市,长期看是个负相关状态。

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至今,美元一直是先走十年的贬值通道,然后再走五年的升值通道。

1971-1980年美元贬值十年,1980-1985年,里根执政,美元五年上涨;1985-1995年老布什执政,美元再次进入十年的贬值;1995-2001年,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元又出现了五年的上涨;从2001-2011年小布什和奥巴马当总统的这十年,美元恰好再次步入十年的贬值通道。 而这样的一种走法我们很难用技术分析去做解释。

美元贬值的十年,大量美元资本会不断从本土外流到世界各国,推高了他国的经济泡沫,包括黄金、房地产和股票等价格。同时,各国政府在美元的充裕流动性下,大力举债刺激经济,但也催生了大量泡沫,并埋下了债务危机的祸根。

到了美元升值的五年,海外美元就会逐步回流美国本土,全球经济陷入紧缩状态。各国的经济泡沫会被逐步刺破,债务危机显现直至爆发,各国经济要么软着陆要么硬着陆。

笔者认为,随着美国财政减赤和债务重置计划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泡沫不断被挤破,美元在2011-2016这五年左右的时间,再次步入上涨通道的可能性很大。大量美元会循序渐进地回流美国本土,从而化解美国的债务危机以及完成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后市展望 如何应对

现在全球是一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整体上分析,美国期望欧元区有序可控地衰退,而不希望欧洲出现财政统一进而影响到美国在全球的地位,但也不会让欧元区一下崩盘带来不可控的风险。德国则期望能利用这次危机统一欧元区的财政权完成欧洲实质上的联盟。

正如前面预测,欧元汇率和欧洲股市将再次面临大跌走势,同时在美元回流周期的影响下,原油和黄金也将彻底步入熊市。

同时,这十年和黄金近乎绝对正相关的国内商品房价格,也将面临趋势下跌的走势,但暴跌的可能性很小,估计会持续数年才能回归到一个合理价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粮油类等农产品,从图形周期来看,已走出了为期四年的长周期底部,未来数年可能只有粮油类农产品将是一枝独秀的多头行情。

结语

国际市场变化 篇4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理念, 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代替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近百年来, 许多观测资料表明, 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尤其是近年来, 以全球变暖为基本特征的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①温室气体剧增;②温度的升高;③海平面的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环境变化正逐步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 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存。源于对环境的考虑,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在英国被提出, 到今天已经被世界多国所认可并付诸于政策实施。

2 低碳经济的概念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低碳经济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 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3 低碳经济中的环境管制

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许多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以期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我们可称之为环境管制, 英国、德国、美国在制定新时期的低碳经济战略时都把环境管制作为了一项很重要的手段。环境管制的提出不仅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使本国的经济向着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靠拢, 同时也给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从宏观上讲, 环境管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改变了环境资源的相对供给。对东道国而言是调整了其资源禀赋结构, 从而影响到东道国产业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变化, 推动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动, 因而对国际市场会产生调整作用。

第二, 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改变了环境资源的分配方式。对东道国而言, 不管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实行间接的环境管制, 还是实行直接的环境管制, 这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东道国的市场特征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程度。同时环境资源分配方式的改变, 也会使得国际资本的所有权优势发生变化, 如环境管制加强对企业的进入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 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对东道国的相关政策产生影响。在严峻的环境压力下, 东道国政府可能改变其引资政策, 采用非中性政策对严重污染环境的FDI予以限制, 而对环境友好型的FDI予以激励, 从而调整外来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与效率。同样, 东道国的产业政策也会随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而调整, 政府对重点发展产业投资会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 因而构成FDI进入的有利因素, 引导其在不同的产业部门的调整与配置;对于国际市场营销主体而言, 东道国的政策变化意味着区位优势的变化, 不同类型的国际资本受到的影响则不同。

第四, 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对东道国的消费习惯与文化也会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营销的文化环境, 从需求的角度看, 环境管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模式, 使人们更注重于环保节能型的产品, 也引导国内消费者偏向于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促进了本国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从文化的角度看, 环境管制使人们更加关心自身生存的环境, 对各类污染环境的行为起到了隐性的规范作用, 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组织或个体的机会主义和外部性行为。对于国际市场营销主体而言, 东道国的消费习惯与文化的演变不仅改变了营销的区位选择, 同时也影响了其所有权优势。

第五, 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对所在营销地企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对企业而言, 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动力, 也提供了进入新行业的机会, 但是同时也对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营销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营销优势的创造和发挥, 因此环境管制导致的这些变化将对营销主体在技术、企业规模、组织管理以及资本上的所有权优势产生冲击。

综合以上所述, 环境管制通过对东道国的经济环境、体制以及政策产生作用, 从而改变了国际营销主体的相对比较优势, 最终对国际营销的模式产生影响。

4 技术革命保证低碳营销

“波特假说”指出, 一个精心设计的环境政策将有利于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低碳经济的提出, 环境政策的制定改变了国际市场营销环境, 作为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每一个利益集团只有走技术创新道路, 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 才能在低碳经济时代打造的新市场营销环境中生存发展。中国有关学者指出, 目前中国的低碳产业技术尚不成熟, 低端设备产能过剩, 很多人看重这块“潜在的蛋糕”, 看到了巨大的投资机会与投资需求, 却往往忽略了其替代传统能源的原始任务, 忽略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只靠扩大低碳产业来实现, 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的努力方向, 才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低碳时代的竞争, 说到底是低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竞争。只有以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品的发展, 促进能源节约和资源可再生及高效能低碳产品的开发, 才是低碳营销实施的基本物质保证。因此, 企业树立牢固的低碳理念是低碳营销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 企业要加强对低碳消费市场的关注与研究, 根据低碳信息, 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另一方面, 应积极稳妥地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营销之路。低碳营销以满足低碳需求为出发点, 只有将低碳理念引入营销体系, 比如引入设计规范中, 自然就会为消费者提供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防止资源浪费的、有效提高效率的产品, 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5 结论

“低碳经济”已从概念走向现实, 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正逐渐加大, 同时给人类带来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的革命。在“低碳经济”取缔“高碳经济”的环境下, 再由“高碳营销”转换到“低碳营销”的模式中, 这一转变正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低碳经济逐渐形成的驱动下产生的, 由此而催生的“低碳营销”这一概念也必将日益转变成为21世纪的主流营销模式,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 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的经济变革也有着技术革命的支撑。可以相信, 蓄势待发的低碳技术等新经济形态很有可能会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也会迎来其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彬.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 .

国际反恐形势的新变化 篇5

内容摘要

在反恐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联合反恐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美国等应对“伊斯兰国”的措施不力。美国已组成60个国家参与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反恐战略联盟,英、法等国家和欧盟、北约以及阿盟等地区组织均在其中,但由于各国面临的情况不同,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联合反恐的问题上各成员分歧不断。而且,目前各国采取的措施有限,多数只能采取限制入境的对策,但这对于当前国际反恐形势无异于杯水车薪。此外,虽说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反恐问题,但仍然有很多别的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如叙利亚难民危机,伊朗核问题,巴以危机等,分散了部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

关键词:ISIS,基地,东突,“志愿联盟”,反恐

一、国际恐怖组织

(一)、各组织介绍

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国际暴恐的新特点。

欧洲恐怖袭击高发,频发。“独狼式”恐怖威胁上升。外国“圣战”分子跨国流动威胁增大。

即使在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击毙之后,基地组织仍然未灭绝,艾曼扎瓦希里结果组织的大权后仍然蠢蠢欲动。不仅如此在“伊拉克与大叙利亚伊斯兰国”(简称伊斯兰国)的出现时候,世界更是动荡不安。我们都知道伊斯兰国原先是以基地组织伊拉克分部为名活跃在伊拉克地区,组织各种暴力恐怖事件。

该组织正在争夺叙利亚和土耳其的边界地带。它把当地反对派组织“北方暴风”旅赶出了阿扎兹(Azaz),该地是位于阿勒颇市北部的一个补给站。此外,它还把另一个控制中的边境城镇改名为“贾拉卜卢斯酋长国”,并在该地建立了一所学校,同时还在当地宣传女性戴面纱的好处。

其他反对派组织一直提防着ISIS,但是对ISIS的战斗力却十分敬畏。一些组织已经加入了ISIS,为的是与占据了叙利亚东北部的库尔德民兵组织更有效地展开战斗。但是,ISIS的实力和理念已经导致它与一系列反对派组织陷入了冲突之中,不仅是在库尔德地区,在阿扎兹镇以及东部城市代尔祖尔(Deirez-Zor)也是一样。一些小型反对派组织害怕受到ISIS的攻击,所以选择与ISIS合并。拉卡(Raqqa)是唯一一个由反对派控制的省会。在拉卡地区,所有的反对派组织都已经加入了ISIS或努斯拉阵线。努斯拉阵线也是一个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机构,而且与ISIS的实力最为接近。

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恐怖组织。截至2015年12月15日,据报世界各地有34个团体宣誓对“伊斯兰国”效忠,预计2016年“伊斯兰国”附属组织数量将继续增加,其成员还将增多。“伊斯兰国”已成为世界最富有的恐怖组织。2015年,估计该组织仅从石油和石油产品中就获得4亿至5亿美元的收入,从抢劫伊拉克各银行分支获取了10亿美元。

在“ISIS”组织中的高级领导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人物,他使用的名字是巴格达迪(“AbuBakralQurashialHusay-nialBaghdadi”),且被媒体称为“拉登接班人。他是这一组织的第四位领导人;之前的三位前任都死在了办公室中。

巴格达迪在巴格达北部城镇萨迈拉出生,年轻时主要在巴格达生活。巴格达迪曾发布自传,透露他1971年出生于萨迈拉市,声称是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他在巴格达大学获得回教研究博士,于2003年美军出兵伊拉克时加入武装组织,曾为伊拉克“基地”组织分支的头目。巴格达迪的文凭也使得他成为了全球圣战运动中的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2014年7月4日,伊拉克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首次公开现身。其自称“伊斯兰国领袖哈里发”,当天在伊北部城市摩苏尔的清真寺呼吁穆斯林听从他的领导。

(二)、伊斯兰国引起的恐怖事件

1.绑架事件

2014年9月21日,一名法国公民在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遭到恐怖组织绑架,该组织于周一在Youtube上发布影片,要求法国在24小时内停止空袭IS,否则他们将处死这名人质。绑架该人质的组织自称“哈里发战士旅”(Jund al-Khilafah,Soldiers of the Caliphate),原隶属于基地组织北非分支,现宣布效忠于IS。22日,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确认了影片的真实性,并表示被绑架的法国公民为现年55岁的赫维·高德尔(Herve Gourdel)。法国总统办公室发表声明称,总统奥朗德已与阿尔及利亚总理塞拉尔通话,强调将与阿尔及利亚政府“全面合作”寻找并解救人质。

2.屠杀事件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2016年1月16日在叙利亚东部代尔祖尔省一个村庄屠杀约300名平民。遇难者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叙利亚政府对屠杀平民的行径进行谴责。

2016年5月31日报道称,发言人阿里·哈西说,利比亚石油设施护卫队夺取了距苏尔特约130公里的瑙费利耶的控制权,尽管该城城外的激战仍在继续中,并有一些护卫队员负伤。5月30日,经过交战,石油设施护卫队夺取了附近城镇本贾瓦德,战斗中有5名护卫队员战死。

二、应对与志愿联盟

(一)、志愿联盟简介

因为伊斯兰国在世界各地组织的暴力恐怖事件,使得各大国围绕打击“伊斯兰国”的共识有所增加,但未能形成同仇敌忾的共举。美,欧,俄,中东等各方形成的“志愿联盟”犹如九龙治水,均扛着反恐的义旗各有打算,反恐为名,牟利为实,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诛暴救治和治乱行动。

在反恐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联合反恐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美国等应对“伊斯兰国”的措施不力。美国已组成60个国家参与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反恐战略联盟,英、法等国家和欧盟、北约以及阿盟等地区组织均在其中,但由于各国面临的情况不同,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联合反恐的问题上各成员分歧不断。而且,目前各国采取的措施有限,多数只能采取限制入境的对策,但这对于当前国际反恐形势无异于杯水车薪。此外,虽说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反恐问题,但仍然有很多别的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如叙利亚难民危机,伊朗核问题,巴以危机等,分散了部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

即使如此,“志愿联盟”还是对伊斯兰国进行了多次剿灭活动。(二)、志愿联盟反恐行动

2016年3月1日,五角大楼官员表示,美国政府将使用新型数字武器压制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通信、军队控制和财务管理能力,而且还提供了一些网络反恐的细节信息。

2017年1月18日,与俄罗斯联邦空天部队在叙利亚阿勒颇省首次共同进行了打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空中军事行动。针对“伊斯兰国”的空中打击行动与叙利亚方面已协商好,根据协商,参与空中军事行动的有9架俄空天部队飞机,包括4架苏-24M,4架苏-25,和1架苏-34轰炸机;土耳其空军飞机共有8架,包括4架F-16和4架F-4。

叙利亚军方2017年4月13日称,美国领导的反恐同盟当天袭击了一个“伊斯兰国”(IS)控制的化学武器库,导致上百人死亡,包括平民。(三)、反恐根源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欧美必须反思过去这些年在中东北非地区的所作所为不从根源上反思欧洲家门口的中东北非持续**这一诱因,就难以铲除恐怖袭击肆虐这一恶果。

一是要放弃反恐双重标准,真诚反思推进国际反恐合作。二十要在中东北非治乱问题上做文章,发挥大国作用协同努力稳定地区形式。三是要强化国内反恐,打防并重,推动国内去极端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标本兼治。欧美国家如果不拿出点真功夫,恐怖袭击可能从频发变为常态。

三、中国境内的恐怖主义

(一)、东突

即使实在和平发展的中国暴力恐怖组织也有不少,其中最具有代表力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东突势力。如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近年来,中国暴力恐怖时间也时有发生。如新疆7.5打砸抢烧暴力恐怖事件,4.30乌鲁木齐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10.28暴力恐怖袭击案。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以下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

(二)、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

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该团伙共有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落网。此案共造成平民29人死亡、143人受伤。

习近平主席也在讲话中提到“近年来,国际社会加大反恐合作,恐怖组织蔓延势头得到遏制,但恐怖主义的毒瘤并未根除。中方主张建立全球反恐统一战线,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切断恐怖主义利用互联网从事恐怖传播活动。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身处国际反恐斗争前沿。我们将积极参加国际反恐合作,并向其他国家加强反恐能力建设提供支持,共同为各国人民撑起安全伞”。(三)、中国的应对

程怡嘉 跟上变化加强国际化 篇6

对于中国模特的市场以及现状,程怡嘉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十几年,数以万计的时装表演爱好者接受了模特基础培训,各行各业里都有人参加。可以说,在专门的行业培训里,这是人员较多,年龄跨度较大,涉及行业较多的一门培训。它反映出人们对塑造美好形象、塑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正是因为有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才使模特这一职业能够在我们的文明古国里生根,并走向发展。几年前,中国顶级模特大赛还不为世人知晓,如今这已不仅成为老百姓关心、谈论的话题,而且在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等地都有了相应级别的模特大赛。中国模特行业需要严格的市场规范化,特别是模特的演出价格,中国模特的演出价格十年未涨,源于好多模特公司之间相互竞争不惜低价,让模特低价格进入演出市场。所以,中国模特行业模特演出价格一定要规范化,而且要按照价格体系执行。这样才能让经纪公司和模特能向前或者更多进军国外的根本保证。”

“职业素质对模特很重要,一个合格的职业模特应具备一定的模特条件才能展示好设计师的作品,更要有良好的综合适应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养。所以,平时多向前辈学习,利用各种机会展示并且积累更多的职业经验,这些我觉得是每位新入行的模特应该认真学习的经历,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逐渐前进,和逐渐进步。”程怡嘉认为,“作为优秀的职业模特,首先要能很好的演绎每个设计师的作品,经常演著名设计师的时装发布。其次,经常受到一线时尚杂志拍摄的邀请,拍摄时尚大片或者封面。第三,经常受各大品牌邀请担任代言人或者拍摄年度广告。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各大知名品牌,他们在意的是模特本身的条件,然后有没有符合其品牌的风格,只有两者合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经营租赁会计国际准则变化探析 篇7

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交通运输、能源及设施等行业而言,租赁是一种常见的融资形式。经营租赁会计是根据针对企业的经营租赁行为制定的核算和列报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应遵循的原则。在现行会计准则中,经营租赁的承租方只需要在租赁期内按直线法确认租赁费用,未记录的租赁义务游离于表外,其实质是一种表外融资。随着租赁业务规模不断的扩大,复杂性逐渐增加,经营租赁会计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一是经营租赁能够形成真正的负债,但其作为表外事项在表内未能提供真实描述,具有迷惑性,其会计核算未能反映经济现实从而导致信息缺失;二是相对于融资租赁,承租人更愿意选择经营租赁以改善企业财务指标,这为企业的盈余操纵提供了可能性;三是表内融资租赁和表外经营租赁相结合的双重会计模型增加了会计处理的复杂度。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得四大趋同项目之一的租赁项目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加速推动了其全面修订的进程。

相对于其他项目,租赁项目较为复杂,其修订过程较长,各方的关注度也较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6年7月首次发起了租赁准则修订项目,该项目旨在制定一种新的单一租赁会计处理方法,全面完善租赁会计。2009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联合公布了一份意在修订IAS17的讨论稿(DP);2010年和2013年又分别发布了两版征求意见稿(ED),将新的使用权模型纳入准则,其中引发广泛关注的2013版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双模型,由于可能带来复杂的计量和披露要求,其受欢迎程度并不高。结合前述讨论稿和意见稿的回函,2016年1月13日,IASB发布了全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IFRS16(2016))终稿,旨在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公开透明度,标志着历时多年、几经修订的租赁会计终于尘埃落定。

二、IFRS16(2016)主要内容及变化

IFRS16(2016)沿用了现行准则中的出租人会计模型,其会计处理基本没有变化,但新准则一改经营租赁在表外披露的现状,要求承租人使用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内会计模型,对承租人会计处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相比于现行的IAS17,IFRS16(2016)主要有以下的变化:

(一)租赁的范围及分类

根据IAS17,租赁业务以其标的物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为标准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大类,并对其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中经营租赁被认为是一项服务。而IFRS16(2016)对租赁业务的界定标准在于对租赁资产的控制权,更加关注是谁控制了该项资产,对租赁的判断有了更加明确、严格的规定,指出租赁是一个让渡使用权的过程,即认为客户实际控制了资产的使用权并从中获益时应确认为一项租赁业务。由此,若只是借予对方查看或是出租资产的一部分但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则不属于租赁业务。与IAS17相类似,IFRS16(2016)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租赁安排,但以下类型的除外:对于出租人而言是无形资产的租赁;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权的租赁;以及生物资产的租赁。

沿用现行IAS17的会计处理方法,在IFRS16(2016)中出租人将继续区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而对于承租人,新准则要求除特殊情况外,承租人一律采用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内会计模型,不再区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实现了“两租合一”,从而规范和简化了承租人会计,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增强了承租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二)经营租赁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根据IFRS16(2016),经营租赁出租人将继续采用原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于经营租赁承租人,新准则指出,当一项合同建立于使用一项已辨认资产(无论使用条款是否明确),或者当承租人根据合同有权决定该项可辨认资产的使用以及有权获取与使用该项资产相关的几乎所有的经济利益时,承租人可确认为一项租赁安排。考虑到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与完整性,IFRS16(2016)规定,除短期租赁(即期限短于12个月)或小额资产的租赁可按原经营租赁的方式处理(即按直线法确认租赁费用)外,承租人其余的租赁项目均需按照现行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这就意味着承租人现有的大多数经营租赁业务在新准则生效后不再是简单的直线法摊销,而是根据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对标的资产和租赁负债进行初始计量,对其计提折旧并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实际利率法确认相应的租赁负债。由于标的资产以现值入账,资金时间价值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承租人今后实际支付的价款大于资产的价值,新准则规定该部分差异计入财务费用。

(三)经营租赁的列报和披露

现行IAS17规定经营租赁承租人只需要在租赁期内按直线法确认租赁费用,其他相关信息在表外进行披露,为保证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IFRS16(2016)要求承租人除特殊事项的会计豁免外均需在表内列示。具体来说,承租人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内同时确认一项资产和负债,可单独列报;也可与其他类似的资产和负债合并列报,但其金额需单独列示。其中,资产以其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列示,代表该标资产的使用权;负债代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义务,以其未来租金的现值列示,并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实际利率法进行确认。

此外,IFRS16(2016)指出,承租人需按每年的折旧费用与相关的利息支出(即初始确认租赁负债的后续利息)之和在利润表中列示,这与现行IAS17所规定的按每年的租赁费用列示有较大的差异。现行IAS17中,承租人每年的租赁费用基本相同,而IFRS16(2016)中承租人的租赁负债是按摊余成本法核算的,随着剩余租赁期限的缩短,其计入损益的后续利息支出也将不断减少(类似于加速折旧),使得每年计入利润表的金额差异较大、呈现递减的趋势。与IAS17相比,即使企业的现金租金不变,该种列报方式下总租赁费用前高后低、波动性变大。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根据IFRS6(2016),承租人每年计入损益的支出并不会完全等于IAS17下所确定的每年的租赁费用。

三、对租赁双方的影响及启示

据悉,目前世界各地的上市公司开展的租赁业务大约为3.3万亿美元。根据IAS17的要求,这其中85%以上的租赁业务都被归类为“经营租赁”,只在表外披露而并未在表内列示。由此可见,一旦大幅度修订的IFRS16(2016)生效,这将对租赁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IFRS16(2016)提出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内会计模型使得经营租赁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报表及财务指标。经营租赁承租人将同时确认资产和负债,其资产负债表将随着现时经营租赁中的租赁承诺而相应地大幅度膨胀,加之租赁费用对损益的影响,承租人相关的财务指标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承租人所确认的资产在租赁期内直线法下的摊销速度会快于相应租赁负债在实际利率法下减少的速度,使得承租人(尤其是经营租赁依赖度较高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可能会明显扩大。这不利于企业的业绩衡量,从而影响企业与其业务伙伴的合作以及条款的设立,限制了企业的资金借贷行为及其自身的租赁规模。二是业务决策。在现行IAS17中,承租人取得资产一般会选择租赁而非购买的方式,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避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过多的负债。相比于融资租赁,承租人更愿意将其归类为经营租赁从而简化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减少在表内的列示。而IFRS16(2016)提出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经营租赁承租人同样需要在表内确认并详细列示,因此,新准则的生效很有可能会影响承租人“买还是租”的业务决策。

与承租人相比,新准则对出租人的影响较小,但是对承租人会计处理的新规定很可能会影响其重新构架租赁安排,从而影响出租人的业务模式及其与承租人的业务谈判。虽然IFRS16(2016)于2019年1月1日生效,但是许多租赁合同的期限较长而且影响广泛,同时清点以及评价合同耗时耗力,对于租赁双方尤其是承租人而言应该全面评估现有的租赁合同,充分分析新准则对现有合同产生的影响,可对所有的租赁合同或仅对新合同提前应用新的租赁定义、采用新的租赁准则,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新准则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孟晓俊、杨嘉婷:《论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变化影响及在我国的适用性》,《财会研究》2016年第7期。

[2]杨天宇:《国际租赁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影响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3]孟晓俊、杨嘉婷:《论国际租赁会计准则变化影响及在我国的适用性》,《财会研究》2016年第7期。

[4]杨国俊:《(国际会计准则——租赁)的修订进展与前景展望》,《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年第6期。

[5]占美松、田景鲜:《国际租赁准则新变化带来的思考》,《财会学习》2013年第5期。

[6]何敬:《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化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西南金融》2013年第1期。

[7]彭宏超:《浅析国际租赁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及影响》,《财会月刊》2016年19期。

[8]贾丹玉:《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化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9]李雪华:《浅谈国际租赁会计准则新变化》,《金融经济》2012年第2期。

[10]彭洋:《国际租赁会计准则的变化、影响及应对》,《财会月刊》2016年第22期。

[11]何敬:《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化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商业会计》2013年第1期。

国际市场变化 篇8

一、可持续性与档案

为了后代的长远利益而保存档案是档案工作的核心。我们是否拥有履行这个使命的能力和实力?能否让档案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

可持续性既涉及档案馆中传统档案的保存, 也包括档案形成者工作中仍然需要和仍在使用的现行文件的保存。在这个气候变化异常和人为灾难频仍的世界, 对档案保护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巨大。

最后, 可持续性还关系到档案职业本身在信息社会一波又一波技术浪潮的冲击下, 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档案工作者必须显示出他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数字文件管理;数字保护;数字在线访问;标准;预算消减;社会媒体;移动世界;宣传与推广;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二、信任与档案

档案通过提供真实、可靠、值得信赖及有价值的信息, 辅助善治良政和问责制度。档案信息的保管者们, 借助倡导职业道德和程序、制订标准以及创立国际认可的方法和实践, 表明他们对档案科学的承诺。

档案馆怎样做才能确保这种信任?人们有什么样的期待?能否把这些期待上升至更高的标准?如果档案馆未能履行他们的使命将会对治理和问责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道德;档案标准;国际信任;记忆;记录气候变化;良治;问责

三、身份认同与档案

档案不仅以身份证件这种明显的方式提供组织和个人的身份凭证, 还借助其蕴藏的信息提供某个时刻或整个时期的集体记忆、群体故事以及个人身份, 帮助社会与其遗产建立联系, 帮助人们保护自身的权利。

档案工作者自身也有一个由个体背景以及社会对档案工作者的认识而塑造成的身份。随着21世纪档案性质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迁, 传统的东西逐渐演变和消失, 档案工作者的身份, 无论其内在还是外表, 也在经历着变化。我们需要强化档案工作者和信息管理人员的价值和影响力。

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问题探析 篇9

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恒定。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石化燃料大量使用和森林的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了大约30%。过多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物理现象。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预测,到2100年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2001年2月19日,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专家撰写的题为《2001:影响、适应及脆弱的报告》,指出了全球气候变暖给各地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的改变是最直接的证据,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陆地水源盐碱化,局部地区颠风,龙卷风和冰雹现象增多,而许多地区将遭受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干旱。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正逐退化甚至消失,栖息在其中的物种受到生存威胁。受危害最深的是地处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穷国。报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降雨量的改变,给很多地区的淡水供应造成极大困难。”“全球气候变暖还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损失,20世纪50年代全球由于自然灾害而受到的损失每年为40亿美元,而在199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800亿美元。由于气候系统的惯性,这种变化将会持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由于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依靠广泛的国际合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注意到全球变暖的危害性,国际社会开始了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的国际条约和协定的制定工作。

二、控制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简析

1990年政府间控制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次会议的招开标志着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的制定工作全面拉开序幕。1992年联合国第一届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了在控制气候变化领域有着基石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把缔约国区分为两大类,公约在它的附件中列举了41个国家,称为“附件I缔约方”,而世界上其余发展中国家,则统称为“非附件I缔约方”,这一简单的划分将气候利益格局分为两大阵营。

《公约》第三条列举了控制气候变化机制的五项原则来指导控制气候变化的行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开放经济原则,照顾发展中国家及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的利益的原则。五项原则为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发达国家一直有异议,而发展中国家将其奉为黄金原则,每次缔约方会议上据该原则和发达国家据理力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项原则将成为议定书2012年失效后重新规定世界各国减排任务指标的最重要的原则。

公约只是框架性公约,仅规定了原则、目标及协调机制。公约1994年生效后,缔约方便开始马不停蹄的制定后续方案。1997年12月,缔约方会议COP3在日本京都举行并制定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最大的突破是为缔约方规定了具体的减排数额,议定书规定附件I缔约方必须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并且列举了各方的具体减排指标,欧盟减排1990年水平的8%,美国7%,日本和加拿大6%,俄罗斯、乌克兰、新西兰0%。《京都议定书》创造了“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三种域外减排的灵活机制,三个灵活机制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成本完成减排任务,三机制的诞生标志着市场机制将在气候变化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2001年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承担减少和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为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退出将使得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失去“火车头”。幸而,2004年10月俄罗斯批准了《京都议定书》,满足了议定书的缔约国数量要求,才使得议定书于2005年2月生效。

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以气候变化公约为框架,以议定书为核心的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基本形成。缔约方会议(COP)围绕公约和议定书,贯彻公约的五项原则,顺应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新形势,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制定具体协定,1995年起分别达成了《柏林授权》《日内瓦宣言》《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马克拉什协定》《德里宣言》等文件,对完善和丰富议定书做出了巨大贡献。

气候变化问题表面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实质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在气候谈判过程中,形成了欧盟、伞形集团、七十七国集团+中国等三大集团。欧盟核能发电和清洁能源已占相当大的比例,极力要求立即采取激进的减限措施。“伞形集团”多为能源消耗大国,反对立即采取减限排措施。七十七国集团+中国集团庞大,分歧较多。产油国担心减、限排措施会影响其石油生产与出口。以小岛国为首的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欧盟持相似观点。

在机构设计上气候变化机制采用国际条约制定中了比较流行的框架公约,议定书,附件相结合的模式。公约规定原则、目标、协调机制作为框架,议定书做具体补充说明,解释框架。公约形成后,往往通过后续的谈判形成多个议定书。《公约》的第四条二款规定第一次缔约方大会要审评I缔约方采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是否足够,公约生效后缔约方便马上制定《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仅笼统规定了各国的减排义务,《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提供了具体操作细节的时间表。由于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各国政治、经济,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较高,公约议定书附件的渐进方式,有利于促成利益各方就重大问题达成一致,又能使机制的发展随科技的发展及及时做出调整,保持机制的生命力。

三、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履约机制规定的过于简略

《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控制二氧化碳等六种主要的温室气体的时间表,但对不履行承诺的国家,如何确保其遵约却无具体的规则,更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关于不遵守程序,议定书第18条也只是十分粗略地规定: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通过适当且有效的程序和机制用以断定和处理不遵守本议定书的情势,包括就后果列出一个指示性清单,依本条可引起具拘束性后果的任何程序和机制应以本议定书修正案的方式通过。如何制裁没有履行减排承诺的国家是《议定书》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建立和规定对于不履约国家的有意义的制裁措施,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气候变化机制,才能实现控制气候变化的目标。

(二)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义务缺乏刚性约束力

技术转让问题是历次公约和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必谈议题,尽管缔约方会议为此通过了大量的决定,但都因规定过于原则而无法在现实中发挥积极作用。关于资金问题,虽然建立了最不发达国家基金,适应性基金和气候变化特别基金。但其数额都十分有限,对帮助相关国家提高能力,推动各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经济援助或廉价技术转让,实用技术要么不卖,要么让发展中国家买不起,导致《议定书》中的规定形同虚设。

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也将承担减排义务,资金和技术的到位是义务的履行的关键。这一缺陷将严重影响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减排义务的履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呼吁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三)适应措施没有得到相应关注

通常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两种解决方式:减缓措施和适应措施。减缓措施旨在集中降低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减排行动。现有的气候变化机制主要就是建立在减缓政策的基础上。适应政策主要针对气候变化的后果来考虑,减轻发生气候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有效地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荷兰提高拦海大坝的高度,以应付海平面的上升趋势,这种政策就是一种适应行动。

适应和减缓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现行的国际气候变化机制主要注重的是减缓方面的措施。从预防角度出发,减排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些气候变化是无法避免的,就算通过全球的合作把温室气体稳定现在的浓度,气候变化的惯性气温仍将升高0.7℃,不能够完全阻止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升高,也不能阻止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强调具体减排义务的同时,国际社会将更加关注适应措施的实施。

(四)固定排放目标缺乏灵活性

《京都议定书》采用的绝对排放目标缺乏灵活性。发达国家认为这一目标定的太高,美国更是以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为由退出了议定书,导致京都议定书2005年历经九年才生效的尴尬局面。这说明固定排放目标过于僵硬,在政治上难以达成国际共识,导致缔约方会议大部分精力用在政治上的讨价还价,你争我夺,延缓了控制气候的进程。在经济上,全球经济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发达国家抱怨固定排放目标不利于本国制定经济政策。在固定排放目标体制下,一些经济衰退的国家不用做任何行动就有大量热空气可以出卖,这显然不符合议定书的设计初衷。

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也将承担减排义务,面对发展中国家面对未来的经济和排放量具有双重不确定性,绝对排放目标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可能给国家背负极大的包袱。

四、完善控制气候变化法律的对策

(一)设立关于资金技术转让的专门有效机制

发达国家资金、技术转义务的履行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前景和图像。发展中国家采取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每年所需资金在数千亿美元以上。可以建立一个资金筹措机制,如在公约框架下建立一个资金和技术转让委员会,以确保有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长期的资金来源,为发展中国家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七十七国集团+中国”还提出发达国家应拿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5%~1.0%为发展中国家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资金支持。对于控制气候变化的技术的只是知识产权问题,可以设立一个全球基金来买断环保技术的知识产权,然后向发展中国家无偿分配。

资金和技术转让义务的真正履行必须通过制定多边或双边的国际条约,规定明确的义务和责任,制定具体的转让方法和程序。否则议定书的规定将沦为一纸空谈。

(二)增强适应措施的应用

减缓和适应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应当是控制气候变化制度的两个车轮。但目前《议定书》的主要针对减缓气候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一再要求下,国际社会才逐渐提高了对适应问题的重视。一些学者建议达成单独的适应议定书,比照定量减排和灵活机制的制度设计,对各国适用适应措施的时间,金额,方式做出规定;另一种主流的思路是将减缓、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形成一个一揽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协定,将减缓措施和适应措施囊括其中。这样不仅成本低,而且更能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减缓和适应措施同时运作,将最大程度的把全球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

(三)设定二元强度目标

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受到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经济波动就更剧烈了。为了克服固定排放目标缺乏灵活性的缺陷,有学者提出了将动态目标与二元目标结合起来的二元强度目标。所谓二元强度目标就是为一个国家同时制定两个排放强度目标,较低(更为严格)的下限目标为卖出目标,较高的(较为宽松)的上限目标为履约目标或买进目标,在上限与下限之间,作为“安全区”,以降低经济波动性带来的履约风险,也能更好的适应各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四)利用WTO争端解决机构解决气候变化国际争端

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调机制能否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抑制全球变暖的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机制能否被有效的执行,否则,设计得再完美的机制也形同虚设。但从零开始为气候变化制度设计一套争端解决机制成本过高,且还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从WTO成立近10年的实践来看,在涉及发展中国家贸易争端中,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都是较为公平合理的。无论是作为申诉方还是被诉方,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都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世界贸易组织(WTO)已有环境争议解决机制。修改WTO对“类似产品”的解释,允许在环境范畴采取贸易歧视,在某种程度上赋予WTO全球环境标准强制机构的职能。这是以最低成本解决气候变化中的国际争端的一个有效方法。

“第二期减排承诺期”的哥本哈根谈判即将展开,发展中国家将承担减排义务,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中国在这次谈判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次谈判肯定会对现有的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制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笔者希望旧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在这次谈判中能被完善。

摘要: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是极其艰巨复杂的,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国际法律制度。但现行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大国利益妥协的产物,存在很多缺陷,制约着现行机制发挥最大效用。希望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对现行机制能做出相应的改善,使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更加有力有效。

关键词:控制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国青.外国环境法选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陈迎,李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任重道远一全球气候变化课题组专题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3).

顺应国际能源变化 建设新能源基地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建设,高技能型,应用型

1. 新能源基地建设具体问题

(1) 新能源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开发的能源项目, 高新技能型符合人才的培养成为首要任务。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学院更少, 没有成型具有指导性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开发应建立在区域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职业能力和教学等四个分析基础之上, 就高职院校组织开发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3) 新能源属于新兴产业, 尤其在培养新型产业人才时, 没有相应的先进实习实训设备, 且培养培训员工的费用较高, 通过新能源的研究结果推动新能源基地的建设。

2.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意义

(1) 国家政策上的扶持: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确立, 中国迎来了新能源飞速发展的契机。其中优化能源结构, 加快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长期规划中占有重要分量, 同时强调了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的原则。而《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 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偿并网合法化, 这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打开国内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投资第二大热点, 中美在可再生清洁能源领域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对于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与国际接轨带来更大的机遇。

(3)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 (特别是化石能源) 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基于《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大的背景下, 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 (风电方向) 的建立为依据, 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人才需求, 依托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大环境下, 建立新的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基地的建设。

3.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研究价值

(1) 能更好地应对国际能源战略,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

(2) 能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性意见。

(3) 能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基地建设, 提供先进的理念与实操性。

(4) 能为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服务, 使能源企业节省更多的财力物力, 保障企业有更多的经历用在生产和新产品的开发上。

(5) 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能与新能源企业工作岗位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

(6) 本基地一旦使用, 势必更好地解决新能源企业尤其是风能领域的技术应用人才缺乏的情况, 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础。

4.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设想

(1) 主要研究新能源基地建设, 来解决新能源企业在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 同时, 也为全国各高职院校新能源应用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指导。

(2) 由于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较少, 远远满足不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 通过本课题对在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本着产学研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5.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实用特点

(1) 以新能源基地建设方案为主, 依托学院为哈尔滨职教基地, 力求形成黑龙江新能源企业链人才培训基地。

(2) 以新能源人才培养方案为辅,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将以现阶段应用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 面向相关企业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

6.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现状:国内新能源专业及产业都刚刚起步, 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高职院校困惑是如何培养高技能新型人才适应现阶段新能源企业的需求, 而企业也困惑于如何培训企业员工成为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以达到适应企业高新技术的要求。

(2) 国外现状:国外的新能源专业及产业虽然比中国早2~3年, 但是也没有太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所有的也都是在摸索中。如:韩国京畿科学技术大学 (韩国政府设立的产学研合作中心大学) , 它设有新再生能源系, 主要是通过模块化的项目教育, 将属于绿色再生能源领域的风能、太阳能等相关能源变化基本原理及应用实务分门别类地传授学生, 培养学生实操和适应能力, 并就业在绿色能源企业。它主要的专业设置方向是新能源设备制造加工, 而新能源设备维修维护等新技术实训基地没有现成的方案, 一切也都是在逐步的探索阶段。

7.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目标

(1) 主要研究新能源基地建设, 探索解决新能源企业人才需求问题。

(2) 主要研究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新能源企业接轨的有效模式, 期待解决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职业理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要求, 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 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时效性。

(3)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本着产学研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4) 依托国家政策对新能源企业的扶持, 建立新能源企业培训及校企研合作项目, 更好地解决新能源企业人员缺乏的问题。

8. 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内容

(1) 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新能源基地建设方案, 解决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及新能源企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实操能力的培养。

(2) 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的成功经验, 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开发应建立在区域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职业能力和教学等四个分析基础之上, 就高职院校组织开发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 拟将专业教学计划的两个关键部分, 即课程框架结构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桥梁课程的组合) 和专业教学计划的比例关系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 将提出了可行的观点。

(4) 在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本着产学研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5)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将以现阶段应用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 面向相关企业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 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 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 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有助于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

此外, 新能源基地建设以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为主要政策导向, 以新能源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主线, 依托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实习实训基地, 针对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大众化的情况下, 培养目标为新型能源科技技能型职业人才, 有必要对新能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期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打开国内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际市场变化】相关文章:

国际市场09-11

国际市场论文05-28

国际离岸市场08-05

国际法律市场08-19

国际市场论文范文05-10

国际市场论文提纲11-15

国际市场促销策略05-11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07-29

国际会计市场08-29

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论文04-19

上一篇:辣椒无公害栽培技术下一篇:班主任如何布置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