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2024-08-06

手机媒体的影响力(精选十篇)

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篇1

目前我国传统的媒体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手机上网作为网络的延伸, 凭借覆盖范围广, 传播成本低廉, 即时性、移动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 成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有很多表现形态, 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手机电视———与电视的融合

手机电视就是利用具有收看软件和登录服务网页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2004年,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联手广电部门开始推行手机电视业务;2008年,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手机电视大放光彩。手机电视目前的普及率并不高, 但随着业务的逐渐成熟, 它也将成为一种信息的补充渠道。

(二) 手机报———————与报纸的融合

手机报是利用智能手机浏览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提供的报纸。2004年7月1日, 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实现了手机与报纸的融合;2005年Web2.0模式出现, 媒体纷纷进军手机报。如2007年《人民日报》在全国发行手机报。到2008年底全国报业推出手机报约1500种, 全国手机报用户接近5000万。

(三) 手机广播———与广播的融合

手机广播, 就是利用具有收音软件、FM接收模块和浏览服务网页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2007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启动数字多媒体广播业务, 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收听FM广播节目;2005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研发构建“SMG”, 采用流媒体提供语音服务;2007年4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中国联通推出手机广播电视业务。在广播业不断寻求突破的同时, 手机广播将会越来越深入公众的生活, 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

(四) 手机互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

实际上, 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中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的应用都是手机和网络结合的产物。手机利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上网功能后, 手机用户进行手机搜索和浏览综合性网络新闻也是一种应用形式。

二、手机对我国新闻传受机制的改变

手机对我国新闻传受机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生产、传播和接收上。

(一) 人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

传统的新闻生产是由媒体从业人员进行采访、写作 (录制) 、编辑、印刷 (播出) , 具有大众化特征的手机打破这一生产流程。2009年2月9日央视大楼起火, 一名网友于当天20:20用手机拍下照片并上传网络, 另一网友于22:00将手机拍下的视频传至微博。尽管公民的报道在专业性上与媒体还有差距, 但是手机在满足公民了解事实真相的需求上显示出了巨大力量。

(二) 传播渠道多样化

1媒体的传播渠道多样化。

(1) 记者的采编设备更新, 实现多渠道生产。2009年12月, 《南方都市报》给采编人员配备了1000台iphone手机, 让记者适应采访及内容编写对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集合运用及迅速回传。记者在前方采访的同时就可以同步完成后台编辑, 在编辑过程中不断补充汇集各方资讯, 使整个新闻制作流程滚动起来。这对传统渠道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超越。

(2) 媒体实行多媒体战略, 发布渠道多样化。2009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设立3G事业部, 基于手机报纸手机电视进行多媒体即时互动的移动新闻播报。在手机用户快速增长的趋势下, 国内媒体纷纷寻求采集发布的资源共享, 尝试多媒体传播。

2公民的传播渠道多样化。

(1) 公民使用新闻信息不再依赖传统的大众传媒, 开始自发性的传播。如2007年厦门“PX风波”, 以及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生蛆事件, 都是普通民众借助短信参与的大规模信息传播, 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传统媒体掌握新闻报道的权威被打破。

(2) 公民报料渠道多样化。2010年3月, 广东移动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签署协议, 成立了3G报料平台, 市民可以使用手机以短信、彩信、电话、视频的形式第一时间向广州日报报料, 这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热线电话和短信的报料形式。公民可以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将第一现场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提供给媒体。这一方式会大大增强新闻的现场性、时效性、真实性。

(三) 接收机制更加完善

1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传统的媒体依赖纸张、电视机、收音机和电脑进行传播, 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手机以永远在线的状态打破了这些限制, 节约了获取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满足了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2受众以多种媒体形式获取信息

2010年6月苹果发布了i Phone第四代手机, 它可安装十几万个应用软件。手机应用软件丰富了媒体形式, 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态, 用户可以阅读新闻短信、手机报, 观看手机电视, 收听手机广播或者浏览手机门户网站。只要新闻发生采编完成, 用户至少可以以一种形式接收到信息。

3受众互动性增强

手机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 融合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形成一张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特别是终端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提升了受众的积极性, 他们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参考文献

[1]刘瑞生.新媒体发展的态势与基本特征[J].新闻战线, 2010 (11) .

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2

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手机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话,这是手机最初被发明出来时的基本功能,也是其被大众接受的基础,现在随着其功能的增强和移动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还可以读新闻、看电视、写博客、玩游戏、炒股票„„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资讯的重要载体。

手机被视为最有希望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它已经从最初的人际语音通讯工具向综合型媒体发展。具有便携性和移动性的手机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愈发活跃,手机屏幕越做越大,手机的功能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不管是公车上、还是地铁中都不难看到用手机听歌、阅读、看新闻或者是看视频的人们,手机作为“放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满足了移动人群快速阅读的心理, 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手机媒介开辟了人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以之独特和前所未有的优势如移动性、便携性等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和信息操作的主要媒介之一,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个人交往、信息传递、商务活动和社会管理的方式。

手机作为各种应用最终实现的工具,作为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终端,是移动通信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便携性与多功能性的特点甚至让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末,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47.9%。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中国人中约有5人使用手机。今年以来,受手机单向收费的刺激,手机用户数大幅增长。统计表明,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较上年底增加6225.7万户,月均增加691万户左右。手机用户数量的增长带来手机短信发送量的持续增加。2010年1至9月,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4311.6亿条,较上年同期增长38.9%[1]。可以认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它会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3G(第三代数字移动通讯技术)时代的到来,媒体理念和运营模式的逐渐成熟,而成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媒体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实现充分结合,它比任何一个传统媒体更贴近大众生活,这种媒体几乎集合了所有传统媒体的优点,对这种新媒体的深度解读,将有助于推动其在我国的高速发展。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发展

无论你承认与否,手机媒体已渗透进你的生活,成为你日常行为的一部分。1992年,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世界上第一条短信,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自那个时候起手机就开始从“通讯工具”向“媒体”的身份转化了。

在2002年,搜狐CEO张朝阳在“搜狐时尚手机之旅”活动中,首次提出了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概念,自此学界和业界开始了对于“第五媒体”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认为手机媒体即“第五媒体”者居多。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是被称为“第五媒体”专家、中国无线营销理论开创者的朱海松他认为:“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媒体。”[2]在这一定义中,他明确指出了“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

综观手机媒体的历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轨迹。世界第一部手机于1973年在美国纽约诞生,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变迁。手机媒体由最初的单纯移动通信工具,逐步向增值服务(短信、彩信、WAP及多媒体视讯等)多元化媒体转变。去年初,国内3G牌照发放给了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运营商,这标志着我国3G时代的到来。

虽然手机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国内已出现了许多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新闻传播与出版的手机报,并积极实践手机媒体化,“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三、手机媒体的现状

(一)手机已成新型媒体

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的第五媒体已经迅速融入了百姓生活。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让新闻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更高。比起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第五媒体无疑更加快捷和具有互动性和广泛的参与性。而传统媒体也纷纷利用数字传播方式,打造现代传播的新阵地、新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经达到2.77亿,半年新增4334万。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传播载体,其

迅猛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

随着第五媒体受众的飞速增长,手机报、数字报、网络报刊、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态也迅速融入生活,成为影响老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目前,互联网正在从PC向移动智能终端变迁,未来几年中,3G的全面发展及4G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将跨越个人电脑和手机的鸿沟,享受第五媒体带来的新体验。

新闻出版业的兴旺,则为第五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新闻出版署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实现总产出10668.9亿元,全国共出版图书30.2万种,出版期刊9851种,出版报纸1937种,出版录音录像制品25384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3793种,输出出版物版权4205种。数字出版发展迅速。2009年,数字出版总产出达799.4亿元,数字出版经济规模已超过图书出版,而手机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网络游戏,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24.2%。[3]

(二)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

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手机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手机已经不只单纯是个通讯工具,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相互补充,开启了一个移动通信融合与变革的时代,使得手机媒介越来越接近一种新型信息采集、传播和消费样式,手机终端媒介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主要有如下一些形态:

1、手机报

手机报是将纸质报纸、杂志的新闻等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在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国内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据业内人士测算,随着手机报价值链形成,加上三大运营商业务格局的明晰,2009年底,中国手机报业态将超过2亿的规模,其中付费用户将达到8,000万。例如,在我们身边的《齐鲁手机报》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与中国移动集团山东分公司联合创办。截止2010年12月,《齐鲁手机报》在山东省拥有130万左右的固定读者。

2、手机广播

手机广播是手机媒体的一种典型应用,对于广播的不同类型,手机广播也有着双重含义。一是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和完善,依托于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一是在手机中内置了FM广播调谐器,用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的广播节目。

3、手机图书

手机图书是将数字化了的图书利用手机作为终端进行阅读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4]。2008年,中国手机用户继续迅猛增长,随着手机价格和话费进一步下调,大屏幕、智能手机开始大量普及,手机阅读人数和所占比例仍然持续增加,从2007年的5.9%增长到2008年的6.3%,同时,行进中的阅读比例也从2.6%增长到2.9%。虽然所增比例不大,但是考虑到2008年新增加的读者的年纪构成,实际上手机读者的增长是极为迅猛的,这个从手机阅读市场收入的增长上得到了直观体现:手机阅读市场收入由2007年的650万猛增到2008年的3030万,所占比例由3.8%增长到13.4%,增长极为明显和强劲。

4、手机电视电影

手机电视电影是指以手机为终端设备,传输电视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收看实时直播的电视节目、体育赛事,观看最新电影的片花预告和经典影视剧的剪辑、幽默搞笑的短片等等。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手机电视用户占手机网民总数的8%,在3G时代的推动下,预计未来半年手机电视用户的规模将上升至39.2%。

5、手机上网

手机网络是传统电脑网络的延伸和补充。目前手机上网浏览支持两种方式:一种是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方式,一种是NIC数据表明,2009年第三季度的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超过1.8亿,加之3G大规模的推广影响,预计2009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包括2G、3G、移动上网卡等),有望突破2亿人,手机上网用户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6、飞信

飞信是中国移动的综合通信服务,即融合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飞信可以通过PC、手机、WAP等多种终端登录,实现PC和手机间的无缝即时互通,保证用户能够实现永不离线的状态。中国移动2006年开始试商用飞信。凭借着中国移动5亿用户的基础,飞信业务在推出后仅一年,其用户数就已经超过MSN仅次于QQ。据《中国移动飞信业务案例分析报告2009》显示,截至2009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飞信用户到达数达1.84亿,环比增长16.1%,与2008年第2季度的1.12亿用户到 4

达数相比同比增长64.9%,可见飞信用户规模增长的速度十分迅速。

7、移动搜索

移动搜索依赖于手机的平台便利性,在实际使用中用户易于接触到手机平台和移动搜索平台,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移动搜索的频率。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手机搜索的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6.2%,约为4074万人。随着3G的推广和应用,移动搜索成为各移动运营商、搜索引擎厂商关注的重要领域,未来半年手机搜索用户规模将上升至38.3%。艾瑞分析显示:2010年手机搜索用户规模为1.4亿人。据艾瑞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用户每天至少会使用移动搜索2次,使用频率非常高。同时,新闻类信息成为手机网民手机搜索第一需求。

8、微博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随着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手机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目前Twitter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用户已近4000万。虽然twitter现只有英文和日文两个版本,至今没有推出中文版,但是不管是什么语言的版本,都可以在Twitter上说中文,“今天,你twitter了吗?”一度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

(三)手机媒体的特点

1、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以及贴身性

手机媒体相比于其他媒介,更加小巧轻便,正是由于这样的便携性,手机常常被称为“影子媒体”,它的随身性打破了信息接收的时间和地域限制。

2、高效的互动性

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性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单项传输不同,手机平台上的信息传输是双向的,用户不仅可以接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回复并转发信息,同时成为了受众与传播者。

3、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传播时效性,是指商家所传播的内容,传播速度快,被受众阅读的可能性更高,并且更容易对用户产生影响相比与在其他渠道获取信息,通过手机获得信息,能够引起更大观注。例如:在美国“9·11”事件中,恐怖组织袭击世贸大楼之后,最早向外界发布该新闻的媒介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是以反应迅速见长的手机报。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4分,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宣战,打响了伊拉克战役的第一声炮火。事发后,仅1分钟时间,许多手机用户就收到了此消息。而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地震画面都是当事人用手机拍摄再传到互联网上的,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引用了这段视频资料。

4、多媒体性

手机媒体的内容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的,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形式的内容都能从手机上获得。从目前来看,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多媒体形式蕴含着无数商机,另一方面,大众非常喜爱多媒体形式的内容,这点从互联网上此类内容受欢迎的程度就可以得到佐证。

5、高互动性[6]

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与手受众的有效且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直线型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手机媒体被称为“影子媒体”与用户形影不离,这是任何别的媒体都不具备的特点。另外,手机媒体还可以通过通信交流、信息转发、信息评论等形式表现出来,这都表现了手机媒体的高互动性。例如:现在国内很多手机报纸就开通了评论功能,使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和想法。此外,通过反馈和交流,传播者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爱好,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的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节省受众的时间和精力。

6、高科技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媒体,特别是在web2.0的时代背景下,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手机媒体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这是一个可以整合现在所有网络科技的移动媒体。信息的传播、网页的浏览、视频的记录传播、声音的传递等这些功能无一不彰显了现代科技的力量。手机媒体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手机媒体被开发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功能正逐渐代替传统的传播方式。手机媒体正对传统媒体的各项功能进行整合,正带我们走向手机媒体带来的高科技生活。

7、媒体普遍性

手机几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截止2009年,中国的手机 6

用户已经达6亿,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目前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以及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据我针对山东理工大学在校师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全校3万人中,拥有手机率为100%。

也正是因为手机媒体具备了移动性、互动性和传播的时效性等特征,越来越多的商家依靠手机媒体与会员和潜在客户进行互动,增加对客户的粘性,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我国,目前专注于手机媒体服务产品有:12580生活播报、企信通、企业推广手机报、企业内刊手机报、政府部门手机、大学生手机报等。

手机媒体的移动互动性,精准传播的有效性,都逐渐被商家合理的利用。例如:12580生活播报帮企业有效的传播开发新客户,手机报帮企业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企信通帮企业有效的黏在客户。

四、手机媒体在当前运营中的问题

由于手机媒体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下诞生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有着网络媒体的许多不足之处:

(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的发展有着太多的未知数

手机媒体作为一个新兴媒体仍并没有走到一条完全成熟的道路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必然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而受众如何接受,厂商如何发展都未可预知,所以,手机媒体要想传统媒体那样稳固还需要多多努力。

(二)手机承载平台的局限性

现有的手机承载平台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下载速度不过快,手机屏幕过小,流量费用相对过高,这些因素必将影响手机的增值业务的发展。如:对于手机电视来说就受到了终端昂贵、待机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支持手机电视业务的手机种类还相对较少,手机用户如果想使用手机电视业务就必须更换终端,而且现在的手机待机时间一般都在3天到一周的时间,但观看电视节目就会使手机电池的使用时间减少到不足8个小时,甚至更少,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手机用户购买视频手机的欲望。除了终端限制外,各类型播放软件的不统一、手机生产商和业务开发商采用的技术不统一,使得诸多内容彼此不兼容,使得手机用户面对麻烦就望而却步了。

(三)缺乏专业媒体从业人员

手机媒体是个综合媒体,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特点,涵盖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内容,因此对于手机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手机媒体的业务刚刚起步,往往都是临时拼凑的人员,缺乏对手机媒体的深入认识和操作经验,而少了这种综合性的媒体从业人员就为手机媒体真正发挥媒体功能增加了难度。因此应尽早建立健全手机媒体自己的采编系统和运作管理体系。

三、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手机媒体受众的飞速增长,手机报、数字报、网络报刊、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态也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影响老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在未来几年中,3G的全面发展及4G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将跨越个人电脑和手机的鸿沟,享受手机媒体带来的新体验。由于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用户群,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必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体特点和巨大的用户群决定了它必然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们一定会更加深入的走进“手机媒体时代”。本文对手机媒体的发展做出以下展望:

(一)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手机媒体在我国已经有巨大的用户群,而且其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7]在未来几年,随着WEP2.0时代的带来,在我国会有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手机媒体的用户群将会进一步扩大,手机网民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些都必然促使着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手机和互联网必将进一步结合,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吸引更多的人接受手机媒体,成为手机媒体的受众群。因此,在未来几年,在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我国,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

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

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具有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等特性。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被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是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从这些趋势上可以看出人们迫切需要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等特点的媒体,手机媒体完全具备这些特点,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8]。

(三)巨型的信息平台

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成为一个集新闻、资讯、娱乐、互联网、声音、视频等为一体的移动信息平台。它与电脑相比具有移动性的特点,更能够符合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必然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巨型信息平台。

当前存在的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飞信等都依然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集合科技、娱乐、新闻等巨型信息平台。他必然成为一个以海量信息为基础,以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的巨型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移动媒体的商业盈利。

(四)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

由于手机媒体具有独特的媒体优越性,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必将加大对手机媒体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手机媒体。我们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对手机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将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手机媒体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另一方面手机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集合了图像、文字、声音、网络等所有媒体的特点。这些都使手机媒体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手机媒体的发展是对传统媒体形式的整合,这都必然会对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没有的挑战。

四、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本文结合实践对手机媒体的现状做了一点的综述,同时,也对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本课题中明确的总结了手机媒体的特点。

著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手机媒介从诞生到经历模拟通讯时代,到数字移动通信时代,再到后来的3G以至于不久将来的4G时代,正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演变的过程。[9]自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一一出现,历史以来任何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中的一次变革,正是由于一次次的技术创新,一次次的传播媒介的变革,人类信息传播才能永不止步得向前发展。纵观媒介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媒介形态与传播手段的移动化趋势在不断加。手机媒体的发展必将带着我们走进“第五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朱峰.手机广播的现状及发展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1 [4] 吕梁安,周君贤.传播——从烽火传信到第五媒体,东南传播,2005.8 [5]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 崔银河.广告媒体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9

[7] 艾瑞网

[8]《2009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 [9] 汤伟.手机媒体发展探析.新闻前哨,2007,(4)

本论文是在季莉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季莉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季莉莉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季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另外,这篇论文是基于我当前所从事的工作而创作的,在这里也对公司的领导和同事表示诚挚的感谢。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手机媒体 大学生群体 生活学习

随着通讯功能的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超越了最初单一的通讯功能,成为了集通讯、影视、上网、拍摄、家政服务为一体的几乎全能的数字新媒体,这一发展形势使得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越来越受到手机媒体的影响,生活学习全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手机媒体具良好的市场发展性。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异军突起,在与互联网中与其他种类媒体融会贯通,将逐渐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手机,实现了从最初的语音通讯工具向综合型媒体的过渡。正因为其极强的传播性和快捷性、智能化、个人化等特点,很快就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甚广。

二、手机媒体对于大学生正面影响的分析

1.从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来看

手机媒体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通讯工具,在维持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快速便捷等优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会选择电话、短信、微信这些手机媒体来跟朋友保持联系。同时,我们在调查手机媒体在维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发现,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没有了手机,自己与朋友的联系大部分会中断,还有2.86%的人认为会完全中断。可见,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手机媒体让大学生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通过手机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聊天,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网上购物,看电子书等,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一部分同学在手机媒体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已经将自主创业、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等与手机应用平台相结合。有心的同学在这场手机浪潮中抓住机遇,利用手机媒体的普及化来宣传自己。这让现代大学生的创业渠道有了更丰富新颖,广泛宣传的方式。

3.教育方式的改革

相较于几千年传统的纸墨教育方式,飞速发展的科技让我们有了更多便捷有利的电子信息接收方式,这无疑为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对老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上课玩手机一方面减弱了上课的效果,但换位思考何不利用同学们对手机的热衷,制作学习软件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轻松地学习呢。现在不少老师都产生了这一想法,一部分老师甚至已经做出成果供同学们使用。

三、手机媒体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手机原本仅作为人际信息交流中介的载体,逐渐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手机媒体帮助大学生获取渴求的信息,拓宽与社会交流的通道的同时,却也造成了不少弊端。

1.手机媒体信息污染

根据调查统计,学生中有大多数都受到垃圾信息的骚扰,有56%的同学经常受到垃圾短信,有35%的同学偶尔受到垃圾短信,只有9%的同学基本没有收到垃圾短信。这些垃圾短信包括冗余、色情、虚假、广告推销等,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即为有限。信息污染不仅对大学生群体造成潜移默化的精神侵害,有些涉世未深的学生还涉及到人身及财产安全。

2.分散学习注意力

在本次调查中,有65%的同学表示手机对于他们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有点影响或者影响很大。因此,传统书籍是否会被网络文化代替的争议此起彼伏。手机媒体把大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分散出去。课堂上时常响起手机铃声使课堂纪律受到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此外,有些同学利用手机媒体为考试作弊服务,更加注重这一冲击的力度。

3.降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问卷调查中,在“在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短信交流、网络聊天(包括qq、微博、人人等媒体)、其他”这几个选项中,有56%的大学生有选择网络聊天这一选项,而有35%的调查者没有选择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去正面获取信息,而寻求手机媒体的解救。

四、减少手机媒体对于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建议

学校方面应当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理念,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鼓舞,文化功底和文化品位得到提高,自律能力有所增强。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参与户外运动或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使同学们不要一味沉迷于手机世界,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要学会自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眼界,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逐渐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人际交往代替依赖手机媒体进行的情感交流,养成手机媒体健康使用的好习惯。并且有效利用一些方便的学习应用软件,既然无法完全摆脱手机,那就让它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 王 颖.浅论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66-167.

[2]任秀芹.刘颖,颜士科,手机媒体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153-160

[3]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978-7-118。

[4]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罗玉华.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篇4

一、手机作为大众传媒的新特点

1. 商业化

在3G背景下, 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简单来说, 各种信息均可通过数字编码发送至信息终端-手机中去, 与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已没有差别, 因此用户数量正逐年呈井喷式增长。目前全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3.63亿, 知道3G的用户占比为69.5%, 打算使用3G业务的用户占比为26.4%, 正是手机媒体庞大的用户群体, 孕育了广阔的市场商机, 2011年, 手机网站较过去增长了将近29倍, 从2008年的14万家, 增长到410万家。不少用户在手机媒体中在线付费进行信息下载, 将互联网消费模式, 如网购、付费阅读、付费音乐下载、付费收看电影视频等成功延伸至手机媒体中, 并因手机媒体的便捷性还发展出手机钱包、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多种方便用户支付行为的新方式, 从此带动了诸多领域产业链和商家企业的发展。

2. 个性化

手机媒体是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完美结合, 它能够通过各大运营商, 如网络、通信、信息、传媒等, 在信息化基础上, 不仅能实现传统电话、短信方式沟通等大众化需求, 还能依照用户不同需求, 定制出个性化单向功能服务特点, 如彩铃、游戏、微博、移动电子商务等, 真正成为个人移动多媒体智能终端。使得手机媒体既能作为视听享受的娱乐百宝箱, 又能成为商务办公的万能工具箱, 依靠3G技术, 手机已成为有别于四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

二、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优势

1. 信息传播方式的自由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有了巨大改变, 对信息的需求也远远超过以往, 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是人们的生活常态, 但因为硬件过于庞大, 无论是台式电脑还是笔记本, 都无法完成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获取与处理的需求。而3G手机媒体的出现, 将这一问题完美解决, 并依靠手机自身的摄像、文字录入功能, 使用户能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以E-mail、微博、网站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及时掌握信息动态, 自由表达意见建议, 参与到国家和政府工作当中。

2. 传播功能的全面性

手机因为便携性和信息化, 使其具有往多功能全方位方向拓展的可能, 在当前已有手机扫描条码的使用, 只要在有条码的物品或地方, 用手机扫一扫, 即可连上产品网页, 对其信息进行浏览, 实现了解、购买的需求。另外还有手机钱包、手机证件等功能, 前者通过在手机中植入特定芯片, 将银行账户与芯片进行同步绑定, 让用户在购买商品付款时, 把手机一刷, 即可完成支付功能;后者通过将身份证、学生证、驾驶证等证件信息编码录入手机中, 实现手机证件功能, 省去忘记携带证件的后顾之忧。

3. 界面沟通的互动性强

与传统媒体相比, 手机媒体最大特色便是具有良好互动性。传统媒体虽也有交流沟通, 但往往具有滞后性和不充分性, 而手机媒体因为3G等强大技术支持和更低的技术门槛, 只需接入无线信号, 不用网线连接, 即可实现集多种媒体于一身, 在线对新闻消息、突发事件及电视电影等发表评论, 与相关人员实时进行沟通交流, 极大提高用户参与度和反馈效果。

三、3G技术支撑下的手机媒体对于四大媒体的影响与挑战

1. 报纸杂志

3G手机媒体是对传统四大媒体的技术整合, 是一种新型移动传播电子媒介, 具有鲜明的符合媒体特点, 作为“第五媒体”, 对报纸杂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打破报纸杂志采访与报道的时间限制, 由于报纸杂志从发现新闻, 去采访到组稿排版成文, 周期一般在几小时左右, 对于讲究时效性的报纸而言, 时间就是金钱。而手机媒体属于高效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媒介, 新闻记者从发现新闻到采访, 只需直接进行电话或网络连线, 完成一组新闻发布, 并实时记录时间进展, 所有这些在半小时内即可搞定。另外, 加强与读者直接互动, 报纸杂志需要提高发行量, 则必须针对读者需求进行选文组稿, 传统方式只能依靠读者来信、随机采访调查进行这项工作, 而手机媒体则可直接通过电子邮箱和网络通讯工具与编辑进行意见反馈, 更具真实性和针对性。

2. 广播

广播系统属于国有性质单位, 其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与国家进行发言, 与商业媒介要求有一定差别, 但广播媒介的特性仍是单向传播、受时空限制和频道限制, 虽在方式上逐渐呈现多样化, 但限于其职责所在, 依然无法真正做到与读者的真实互动沟通。而手机媒体则可让用户直接在广播系统的官方网站中直接给出自己的评论, 并于主持人进行实时对话, 使得信息传播更具有透明性和广泛性。

3. 电视

电视媒体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丰富业余生活的主要工具, 其多种多样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 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 而同样, 电视媒体需要有广告, 有收视率, 有意义, 这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如何挖掘电视对观众的吸引力, 满足观众对公共信息的传播需求, 传统方式是依靠制片人、电视台导演及众多幕后人员的群策群力, 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争取到有限的观众。手机媒体打破原有电视制作的垄断模式, 依靠实时信息反馈和在线交流, 能不受时空限制, 参与到信息制作中来。

4. 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是上述三大媒体的综合体现, 使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无用甚至无害的垃圾信息。虽然笔记本电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信息处理, 但与手机媒体相比, 其便捷性依然是小巫见大巫。通过3G技术, 手机能高速方便实现信息上传下载, 摆脱以往的龟速移动信息传播时代。

四、传统媒体应当积极将3G技术融入传播过程中来

3G手机媒体的广泛运用, 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 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 与互联网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作为传统媒体, 不能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坐以待毙, 而是积极与之相融合, 在新战场上开辟出另一片天地, 适应用户习惯改变,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结语:

3G时代下, 手机媒体必将迎来崭新的春天, 对传统媒体而言,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传统媒体应据此做出调整与改革, 创造二者双赢局面, 促进传媒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艺多.关于手机媒体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手机媒体的性质、其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及发展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别林娟.手机报现状及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 2009.

[3]黄展.手机媒体的影响力[J].商场现代化, 2012, (24) :80-81.

[4]文闻.地市报如何应对多元化竞争[J].新闻前哨, 2012, (7) :101-102.

[5]钱琦.手机媒体在体育传播中的现状分析及前景研究[D].苏州大学, 2008.DOI:10.7666/d.y1409460.

NOKIA手机广告媒体策划书 篇5

一.前言

音乐手机后市的看好以及较大的市场利润空间使得诸多手机厂商在此领域展开角逐,而消费者对音乐手机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音乐手机在市场上的繁荣。而诺基 亚作为手机行业的佼佼者,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发展的机会,一场轰轰烈烈的音乐手机保卫战就此展开。本次策划从多个媒体组合运用与发布,以提高媒体广告记忆为重点策划目标。

二.内容提要

诺基亚是移动通信的全球领先者,推动着更广阔的移动性行业持续发展。诺基亚致力于提供易用和创新的产品,包括移动电话、图像、游戏、媒体以及面 向移动网络运营商和企业用户的解决方案,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其工作效率。诺基亚股票在全球五个主要证券市场上市,股东遍布世界各地。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诺基亚就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1985年,诺基亚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开始了在华的初期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诺基亚通过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实现本地化生产,并逐步将其发展成为诺基亚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进入新世纪,诺基亚通过加强与中国在最新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密切合作,深入参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将中国打造成为诺基亚全球的研发和人才基地。

所以要建立品牌,就要打入消费者的记忆当中,要让消费者记住广告信息。而我们采取的是使用多媒体组合的策略,适度的广告反复出现于消费者视线当中,统一的品牌识别符号。能更有效的帮助消费者记忆。

三.市场环境分析

(1)市场状况

虽然音乐手机大有超过智能手机等不同形态手机的势头,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但由于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市场多元化需求,使得音乐手机、智能手机、游 戏手机等能够在市场上处于并行不悖的状态。但同拍照手机相比,音乐手机优势明显,且将会比拍照手机更受市场欢迎。其主要原因为:拍照手机的市场发展、普 及、产品的广泛应用,尤其在实用领域需要配套产业如即时打印等方面的支持,但音乐手机作为娱乐性更强的产品类型,其实用价值更容易体现,这是音乐手机与拍 照手机相比最大的市场优势,也是其在市场上的迅速发展、普及的重要原因。

从诺基亚与微软、索爱与索尼、摩托罗拉与苹果的联合中可见,走向联合成为提升在音乐手机市场竞争力的一大手段。而在中国MP3播放器市场,不乏纽曼、爱国者等在数字音乐市场的领先厂商,与他们的合作也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手机市场竞争

在Sony Ericsson成功的利用以音乐播放为主要诉求的Walkman系列手机使得该公司全球市佔率得以提高后,各家手机大厂如Samsung、Motorola等大厂便纷纷投入音乐手机市场的发展。

而音乐之所以能够具有这样的成长爆发力,除了随身听本就是消费者习惯的硬体设备之外,音乐播放功能在电源耗用上是目前手机电池可以接受的范围,且手机与随身听一样是随身携带的物品,而随着手机记忆提的增加,播放音质与播放功能的改善,在2004年后,音乐播放已几乎成为所有中高阶层手机必备的功能。

四.营销提案

1.目标人群

城市年轻人,18-25岁,热爱音乐,喜欢与朋友们分享音乐,音乐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

方式,音乐是他们沟通的语言,快乐、痛苦、高兴… …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现。

2.产品定价

目前,诺基亚的音乐系列手机包括有N5300,N5200,N5500,N3250,其价格从1200到2200之间,适合年轻人这类的消费者,他们经济能力不够,但是追求时尚,消费欲望强,而这个价位也在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之内。

3.广告目标

(1)支持全新系列音乐手机上市信息宣传。

(2)介绍“音乐,让我说”的概念。

(3)建立诺基亚音乐手机品牌的领导地位。

4.产品定位

(1)专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音乐手机。

(2)让你随时随地享受移动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并通过音乐表达情感,通过音乐认识、结交更多的朋友。

5.产品推广

沿用NOKIA的以往的产品推出广告宣传,拒绝采用明星策略.运用时尚元素,张扬青春活力,唤起音乐的力量,吸引年青消费者的眼光.通过对“音乐,让我说”的广告宣传口号的推广,促进诺基亚音乐系列手机N5300,N5200,N5500,N3250的销售.6.媒体选择与宣传

运用多媒体组合策略,在多个媒体上投放相同系列的广告,目的是让标识符号相同或相类似的广告反复出现在消费者视线内,使消费者难以忘却。

以下是几个传统媒体的选择及其原因:

报纸

(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遍及城市、乡村、机关、厂矿、企业、家庭,有些报纸甚至发行至海外。

(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

(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

(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

(6)传播费用较低。

报纸媒体用大版面广告,尽量让消费者感到有视觉的冲击。

杂志

(1)时效性长。杂志的阅读有效时间较长,可重复阅读,它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具有保留价值,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扩大和深化了广告的传播效果。

(2)针对性强。每种杂志都有自己的特定读者群,传播者可以面对明确的目标公众制定传播策略,做到“对症下药”。

(3)印刷精美,表现力强。

杂志媒体则是选择性的投放于一些时尚潮流杂志,科技电玩杂志上面。

电视

(1)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它用形象和声音表达思想,这比报纸只靠文字符号和广播只靠声音来表达要直观得多。

(2)纪实性强、有现场感。电视能让观众直接看到事物的情境,能使观众生产亲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

(3)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它与广播一样,用电波传送信号,向四面八方发射,把信号直接送到观众家里。传播速度快,收视观众多,影响面大。

(4)多种功能、娱乐性强。由于直接用图像和声音来传播信息,因此观众完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适应面最广泛。

电视媒体多选择投放时间在观看高峰时段,即尽可能在吃饭时间17:00-20:00内播放7~8次。目的是让最多的消费者在最大程度上观看该系列广告。

互联网

(1)互联网广告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媒体有发布地域、发布时间的限制,相比之下,互联网广告的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只要具有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浏览到网络的广告信息。

(2)互联网广告可直达产品核心消费群:

传统媒体受众目标分散、不明确,互联网广告相比之下可直达目标用户。

(3)互联网广告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中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而在网络上,受众是广告的主人,受众只会点击感兴趣的讯息,因而增强广告效果。而厂商也可以在线随时获得大量的用户反馈信息,提高统计效率。

(4)互联网广告富有创意,感官性强:

传统媒体往往只采用片面单一的表现形式,互联网广告以多媒体、超文本格式为载体,图、文、声、像传送多感官的信息,使受众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

(5)互联网广告更加节省成本:

在传统媒体做广告费用高昂,而且发布后很难更改,即使更改也要付很大的经济代价。网络媒体不但收费远远低于传统媒体,而且可按需要变更内容或改正错误,使广告成本大大降低。

互联网媒体很广泛,所以投放形式可以有很多种选择。

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篇6

摘要: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手机媒体具有即时性、移动便携性及“去中心化”等独特的传播特点。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从重塑大学生媒介素养、利用手机媒体交互平台,构建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宣传格局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手机媒体 大学生 群体文化认同

一、手机媒体简述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

手机作为媒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手机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形成的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输者、传播机构或组织的总称。狭义上的手机媒体是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第五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1]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手机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它与报纸、广播、电脑、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即时性传播。无线电、互联网等技术的诞生联通了全球信息资源,地球发展成为“地球村”,尽管如此,手机媒体诞生以前一切媒介仍然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通信,手机的出现使信息传播以快速、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2]同时,从手机传播的受限度来看,手机传播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对方手机关机或不在服务区),但只要在网络所覆盖的范围内,手机便会随时有效的接收或发布信息,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性交换。

2、移动便捷性传播。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最神奇的电脑,也分割了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手机是第一个流动家园”。[3]手机作为一种新式媒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移动便捷性,手机使用者只要随身携带手机,就可以随时接受和传递信息。因此,手机使用者借助手机移动性特性,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传递,这种移动与沟通的巧妙结合,突破了时空对信息阻隔的限制,实现了人们空间的释放。

3、互动性传播。就传播科技角度而言,互动性是“新传播系统(通常计算机为其中要件)‘回话给使用者,近似于个人参与对话的能力。”(RogerS,1986∶4)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者是以传播者和参与者双重身份存在的。手机就是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媒体平台,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自己想法主张通过手机再次传输出去,所以手机用户传送双方兼具传、受双重身份,彼此相互转化。受众之间在相互传递过程中,信息变得更加主动清晰。

4、“去中心化”传播。随着手机普及率的迅速提升,手机逐渐成为大众化通信工具,在通过手机媒体实现信息流通过程中,人际参与范围会逐渐扩大,同时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在“人与人直接对话”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沟通与交流,稀释了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信息流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社会信息单一流向的特点。通过手机媒体传播,社会信息不再是沿着社会主导媒体所既定的单一流动方向,而是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这使信息传播转换成“去中心化”传播。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影响

手机在新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运用手机媒体的最广泛群体,易于通过手机媒体接受外来文化思想,但同时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薄,很容易导致他们在纷繁芜杂的文化思想面前无法明辨是非,因此,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手机媒体强化了大学生群体文化的平等话语权观念

传统的大众传媒使精英阶层具有优先话语权,这是由于传统大众传媒容易导致信息垄断,而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只能处于被动阅读地位。手机不同于大众传媒的独特之处在于信息传播不再是主导媒体所既定的单一流向,而是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多向流动,借助手机传媒,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思考和传播系统,这就削弱了大众传媒工具的传播垄断地位。大学生群体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接触大社会的特殊群体,敏锐的政治头脑使得他们非常看重平等的话语权,手机媒体满足他们自身特点,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政治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手机媒体降低了大学生群体文化的自我确认能力

传统的大众媒体能够通过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为信息接收者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信息接收者在通过与自身所建立的参考框架进行比较过程中,反省自身行为,由此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手机媒体由于缺少筛选过滤性功能,多种价值观念和冲突对立思想同时传播,大学生缺少丰富的社会阅历,无法通过自身价值体系筛选信息,这往往导致大学生在纷繁芜杂的信息面前陷入迷茫状态。他们在运用手机媒体过程中,逐渐弱化了大学生自我确认能力,最终将导致他们迷失于繁杂的手机媒体之中。

(三)手机媒体弱化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我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由于灌输组织及教师的权威性,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实现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手机媒体是大学生网络文化中的主要传播媒体,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具有开放性、大众化、平等化等特点,这必然会对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形成一种严峻的挑战,同时手机媒体通过双向互动甚至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提出反对意见,这会使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弱化,甚至会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四)手机媒体增加了大学生群体文化内部的冲突与对立

文化认同是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是相辅相成的,当文化传播与输出呈现多样性和变动性特点时,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快速掌握海量最新信息,信息所传输的思想和价值理念呈现多元性特点,这为大学生群体选择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信仰提供了可能,由于大学生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主体的差异性,大学生进行信息选择与筛选时,呈现个性化特点,这就造成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信仰的冲突与对立。endprint

三、手机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新举措

(一)重塑大学生媒介素养,奠定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基石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4]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将特定的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根植于内心,并自觉地按照这一文化系统标准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批判能力,充分运用手机媒介资源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中,坚定大学生群体主流文化。因此,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建立群体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二)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交互平台,构建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宣传格局

手机媒体的优势特点是大学生可通过对话、交流、互动与参与等方式接受新鲜文化思想和信息。这一特点增加了大学生在文化思想接收与传输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高校教师等施教者可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互动、交流等特点,使施教者与受众者共同参与,从而能够多途径、多角度的向大学生传播、宣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意识,增加主流文化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三)加大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填充力度,增强大学生主流文化的感召力

手机媒体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每个运用手机媒体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改造和杜撰信息,由于主观判断存在差异,信息碎片扭曲现象大量存在,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获得海量信息时,很容易导致其无法判断信息的真伪。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和宣传者不仅要做到在传统课堂上的传道、授业与解惑,还要通过手机媒体增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的传输,增强大学生判断能力,恰当的引导教育学生对手机媒体的正确运用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辨别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丹丹.手机新媒体概论[Ml.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3,261

[2]刘君.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控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8)

[3][美]保罗·莱文森.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4]刘勇,汪海霞. 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66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手机依赖现状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L12DZZ065)研究成果〕

手机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篇7

一生活习惯的改变

手机媒体是个性化信息的载体, 它指的不仅仅是手机短信、语音通话, 还包括手机上网后的一些有个性化的传播功能软件, 如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微信、手机飞信等。手机媒体尚未出现时人们习惯每天记日记, 若干年之后翻出来是一种回忆, 日记不可能时刻都在写, 一些转瞬即逝的事情根本无法记录。手机的出现使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日记模式, 改为日志。手机媒体上传的内容如果选择点对面的传播模式, 那么手机用户的所有好友会在同一时间, 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你的最新状态、生活状况以及心情状态。

二情感表达的改变

“网络沟通脱离了限定的场合, 不用顾忌自己给对方留下的声音、表情、动作, 对双方而言都更为轻松自在。”中国人情感的表达往往很含蓄, 不像西方人那样对待情感直接明了, 直面的表达感情在中国是很难见到的, 手机媒体给受众提供了隐秘的空间, 使人们可以非面对面的交流情感, 转化成文字的感情往往比直面的情感表达更容易说出口。手机媒体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磨砂玻璃似的隔板, 不会隔离声音却模糊了周围环境。人的感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此消彼长, 就如盲人的听觉往往比正常人强大, 没有双手的人为了生存往往双脚的活动能力强于有双臂的人, 与此相类似交往环境的模糊强化了感情色彩, 通过手机媒体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传播亲密感给他人既是通过言语直接地, 也是通过诸如拥抱、目光接触、声调、抚摸、时间分享等行为, 非直接地文字和语言有时很难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感。”

三信息流动方向的改变

手机媒体不是一个单纯的点与点之间的传播途径, 它也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传播, 手机媒体定向功能中的“向”指的是传播者赋予接受权限的一类人而不是指单一的接收者。“每个手机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发送或接收信息, 不仅可以进行人际传播, 还可以进行群体传播。”

四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展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传播途径, 已经逐步取代了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在笔者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中显示, 48.4%的学生主要通过手机与他人交往, 35%的学生通过网络与他人交往, 16.6%的学生通过面对面与他人交往。调查显示, 53%的学生认为手机媒体拓展了他们的交友范围, 11.3%的学生认为手机媒体缩小了他们的交友范围, 35.7%的学生认为无差别或者感觉不到。通过调查报告显示, 大二、大三是学生较为活跃的时期, 他们的交友面较为广泛, 与朋友交往较频繁, 大一仍处于懵懂时期, 主要生活还是适应大学的环境, 交友范围多限制在宿舍和同班同系有接触的同学之间。

五结束语

21世纪的科技进步神速,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最近出现的手机微信、手机微博中的新的交友模式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新渠道。手机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但是无论手机媒体的作用有多大、影响范围有多广, 它都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交往渠道, 我们应该学会掌控这种工具而不是受它的控制、让它掌控我们的生活。由于科技还在不断地发展, 手机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 新鲜事物不断出现, 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郑彤彤.用户创新的网络效应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4 (3)

[2]陈浩天.城镇化布局下的村际治理:论域潜变与构架前瞻[J].湖北社会科学, 2014 (3)

[3]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4]陈浩天.能力本位的参与式案例教学:缘起、过程、检视——基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考察[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篇8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电子媒介, 它基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 依托无线移动通信网络, 以个人移动终端为平台, 以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的互动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 (文本、音频、视频等) 的多向传播为主。[1]手机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创新, 让手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大学生而言, 也是一样的重要。大学生可以通过随时随地的上网, 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给想念的人打电话、发短信和消息;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课堂疑点;大学生可以在空闲时间听音乐、看视频等。

手机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作为比报纸更生动, 比电视更互动, 比广播更形象, 比互联网更便携的新型媒体, 手机媒体还拥有着其他传媒大众媒体所没有的, 并且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那就是庞大的潜在用户。2015年2月3日,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使用率为91.2%。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一部分学生有多部, 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手机的高普及率, 使得它具备任何媒体都不具备的深入性。它拥有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传统四大媒体的所有优点, 并有着独特的随时随地性。手机媒体也被称为“第五媒体”。[2]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对其生活方式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 可以体现大学生一部分的生活状态, 反映他们的生活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按照社会调查方法的要求, 我们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 主要抽样调查了兰州市4所高校, 包括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等300人, 收回有效问卷286份, 有效收回率为95.3%。本次调查包括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两种方式。

(一)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比例与手机消费情况

被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比例为男生48.3%, 女生51.7%。一个月花费支出中, 60元以下的为39.5%, 60元~100元的为38.8%, 100~180元的为19.5%, 180元以上的为2.2%;在手机话费的支出方面, 通话、短信和数据流量所占比重最大, 且数据流量所占比重大于通话、短信。由此看出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具有普遍性。手机在维持和扩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同时, 手机的娱乐及其强大的网络搜索、获取信息的功能也在不断被发掘。同时手机使用的中, 必须承担一定的通讯和数据使用费用, 对于大部分生活费来源依靠家庭的大学生来说, 这增加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二) 手机媒体使用过程中, 对网络依赖度大

随着3G、4G及Wi Fi网络的普及, 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 其在上网在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之外, 由于功能的扩展, 大学生不单单满足于对信息的需求。网络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参与性、互动性、巨大的信息量的虚拟空间, 凭借手机作为承载, 将互联网各类信息整合, 使得信息克服时空的限制真正成为一种掌上的大众媒体。例如, 大部分大学生比较依赖Wi Fi, 但网络海量的信息及其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要求。由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乏使手机在改变人们的视听感受之余, 信息浏览成为占据大学生较长的时间。同时社交媒体模糊了学习、工作和休闲界限, 对一些对社交媒体缺乏自律的大学生来说, 社交媒体更是占用了较大时间。网络的娱乐功能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觉, 网络游戏成瘾不仅仅限于电脑游戏, 手机游戏与电脑端的游戏差异化的缩小, 使手机游戏成瘾成为可能。

(三) 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使用手机, 大部分人表示影响学习成绩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 在上课时间玩手机的比例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7.8%, 认为上课使用手机影响学习的比例占被调查对象的83.3%每天使用手机在两小时以内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5.6%, 两个小时到六个小时的占62.3%, 六个小时以上的32.1%,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睡前玩手机的比例占到了81.1%。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提供了便利, 其便捷的搜索功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不少实惠, 也给上课不认真听讲提供了借口, 这也势必会对讲师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众所周知, 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主要表现为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视力减退等。大学生作为一种手机使用率较高的群体, 手机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手机也在扰乱上课秩序, 影响着学习。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一) 手机媒介技术因素与大学生的使用

在我们的调查就可以发现, 大学生使用手机除了基本的接打电话、发短信, 也形成了对手机媒体浏览新闻和图片、使用社交软件、听音乐、看视频等功能的依赖。网络曾经出现过, 人们出门可以不带钱包, 但是不能落了手机。更有人戏称, 手机是人体的器官。在有了无线 (即Wi Fi) 的覆盖下,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行为越来越严重。而我国的大部分高校, 都已有无线, 部分高校校园已经无线全覆盖。大学生也更青睐这个简单便携的手机, 它确实改变了他们生活方式。早晨听着手机闹钟醒来, 带着手机上课;中午, 用手机与同学朋友联系, 然后一起吃午餐;下午, 带着手机上课, 无聊时偶尔上网;晚上, 用手机给家人、恋人、朋友打电话, 周末也不例外。手机媒体附加功能越来越强大, 他们对手机的依赖逐步加深, 手机媒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

(二) 手机媒介内容因素与大学生的使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想拥有高新产品的欲望强烈。因为他们刚刚从高考中解脱出来, 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对信息渴求。此外, 大学时间相对空闲, 精力旺盛, 思维活跃。他们拥有更多时间来浏览各类信息, 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例如, 网络中各种火爆的电视剧、电影, 大学生是收看的主力军。2014年,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网络平台播出, 朋友圈、微博、QQ空间迅速被刷屏, 而大学生则用手机下载节目来看。同时, 因新技术的发展, 智能手机更新换代快。尤其是今年苹果6和苹果6plus。父母承担大部分的生活费, 大学生经济负担不重, 超前消费的观念和意识比较突出。

(三) 手机媒体社会因素与大学生的使用

(1) 手机媒体传播因其即时性、交互性、多重性等特点, 传播效果良好, 能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 并且占有强有力的地位。只要你将网络打开, 各种消息将会被推送到你面前。新闻资讯、喜爱的节目类型、生活小贴士、笑话等, 就可能被这些内容所吸引。不管是微博、QQ空间、知乎、豆瓣, 都是需要用户名。当你拥有一个身份后, 可以进行上传内容、评论、转发、点赞等。大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晒生活、表达观点, 就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大部分学生每天必须刷朋友圈, 时刻掌握着周围的动态, 就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在这个全民新闻的时代, 每个人可以是新闻当事人, 也可以是记者。例如, 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 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 用手机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一条19个字的讯息:“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这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微博发出的第一条信息。这个网友真名叫王凯, 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学生。那条微博发出后, 他成了一位没有记者证的“记者”, 而且是国内第一个图文“报道”舟曲灾情的人。在舟曲受灾期间, 他的微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另外, 在兰州本地, 有一个名为“兰州校园”的新浪微博, 也被兰州的大学生所熟知。它也是由兰州某一所高校学生自己一手注册并运营的, 目前粉丝量已经达到27万。我们不容忽视手机媒体在其中的影响力。手机媒体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 大学生这一群体发挥着巨大作用。

(2) 手机媒体方便大学生社会交往, 有利于满足其心理需求。大学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习, 大学看到的世界比以前更丰富多彩。大学时期是他们进入社会的一个缓和期, 他们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 那么手机很自然地成为了其间的中介。手机媒体可以用于维护自己的社会交往圈, 同时, 在远离家庭的呵护下, 学生需要与亲朋好友联系, 通过手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是热衷于社交的。据统计分析, 移动互联网中几大热门功能分别是游戏、电子阅读、视频浏览、移动聊天、微信等各种娱乐以及社交工具。其中, QQ、微信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社交平台。从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 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这个过程在大学生同样发生着。

四、结语

手机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成为了人类的“影子媒体”。[3]其传递信息的快捷、便利、准确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体, 实现了精确的分众化传播, 同时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快递者。因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大学生本身所处环境、手机媒体传播等原因, 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影响。手机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出行、购物、饮食等方面, 未来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摘要:随着信息的不断进步, 手机成为了现代网络设备终端, 是各种思潮和各种利益的述求平台, 是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 是这个时代的主力军, 手机媒体在他们身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机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里, 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罗玉华, 黄彦萍, 游敏惠.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2]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

[3]姜岩.影子媒体引领移动互联新时代[D].

[4]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5]秦艳华, 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6]刘滢.手机:个性化的大众媒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7]任红芹, 刘颖, 颜士科.手机媒体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2) :153-160.

[8]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世界, 2009 (5) :33.

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篇9

伴随着手机多媒体化的热潮,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把“手机装进口袋”, 消费愈加大众化, 功能愈加齐全化, 成为一种时尚元素, 推动了手机网络在生活中的深层次渗透。大学生在教室、寝室, 乃至各角落, 可以用手机上网、看电影、玩游戏, 动动拇指就可以接收全方位娱乐性的文化。手机媒体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瞬间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文化的熏陶。手机文化的文明与和谐成为新时代的研究课题。

二、手机多媒体对大学生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个体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可塑性强,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冲击, 因此3G时代手机多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自我文化

手机上网摆脱了传统固网的束缚, 具备“随时随地随身”在线的独特个性和突出优势, 只要有手机信号覆盖的地方, 移动互联网都可能存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无处不在。手机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高速浏览网页、电影、游戏等极大地满足了手机用户的个性追求。处在“潮流”最前端的大学生, 自然成了第一批“受益者”。时刻关注自己的QQ是否有人在线、空间是否有人留言, 小说网页是否更新等, 这些日常网络习惯在“吞噬”着他们宝贵的时间, 使其精神生活逐渐产生依赖性。更有甚者, 在上课期间也投入到网上冲浪的“乐趣”中, 不理会教师授课内容, 手机不能离身, 这种行为容易使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关系淡漠。

2. 时尚文化

手机将形式多样的时尚元素融入到款式、包装、功能上, 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生活美感的渴望。从拍照、音乐等基本功能, 到现在的无线网络等主流功能, 手机已经告别了简单通讯功能的时代。在手机网络的吸引下, 在线看电影、听音乐、网上购物、读新闻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活动。手机网络推出一系列“非主流”文化, 制造出流行性娱乐消费, 如流量包月、Q币、游戏币等, 使得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 出现非理性消费。部分学生群体不顾及家庭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过分地追求时尚的欲望, 形成炫耀性消费。

3. 性感文化

手机的多媒体化发展有利于信息的迅速传播, 但也为网络色情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手机上色情网站防不胜防, 色情信息形式多样, 比如色情文字、图片、视频, 网上“性交流”、“性交易”等。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手机色情借助互联网高科技手段蔓延迅速, 传播已经达到智能化水平, 用户不需点击相关网址, 色情信息也能主动出现在显示屏上。网络色情对性行为的突出描写, 容易唤起学生对性的好奇和关注, 刺激大学生的本能欲望, 为校园恋爱推波助澜。在充斥着色情信息的网络环境中, 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 会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道德伦理问题。

4. 科幻文化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手机多媒体利用了大学生憧憬科幻的猎奇心理, 创造出系列全新的科幻体验, 使得手机网游的应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成为游戏产业新的增长点。在虚拟的手机游戏世界中充斥着虚无空幻之感, 很多手机游戏中使用了大量的未来元素, 充满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比如武侠闯关升级游戏, 能让大学生体会到做侠士的满足感。手机游戏提供了移动中游戏的乐趣, 使得更多的学生投身到游戏痴迷者的队伍中去。部分自律能力弱的大学生, 甚至深陷手机网络游戏和玄幻小说, 导致精神涣散, 意志消沉。

5. 暴力文化

网络暴力是指网络上的暴力行为, 它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通过网民对某一事件发表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言论, 或是在网上散布谣言、歪曲事实真相以及公开当事人个人隐私, 使得很多社会矛盾在网上被扩大化、严重化。网络上先后有“艳照门”、“高跟鞋虐猫事件”、“犀利哥事件”等发生。随着手机网络、手机微博的热化, 网络事件传播速度极为迅速。网络暴力文化容易扩大社会事件的阴暗面, 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趋于极端化和暴力化。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 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 更容易盲从网络舆论, 容易使其产生消极态度, 影响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三、建议与对策

1. 加强学校管理与引导, 倡导手机合理使用理念

学校是大学生收获知识的摇篮, 但是有些大学生沉溺于手机带来的娱乐与猎奇中, 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 这种不和谐的风气需要遏制与疏导。学校可通过强制手段对教室、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学习场合的手机网络进行屏蔽, 可控制屏蔽半径, 创造理性使用手机的客观环境。同时, 学校可通过手机静音的宣传, 在教室、走廊、自习室、图书馆等场合张贴“你的手机静音了吗”等温馨小提示, 让大学生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可开展“合理使用手机”相关讲座, 在班级中举办关于“我与手机”的心理主题班会, 让大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

2.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 引领手机文明建设

随着手机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文化的渗透与影响日益加剧, 大学生应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提高对手机新媒体的理性认识, 加强媒介素质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学校可通过公共选修课, 或是开展有关手机多媒体的个案学习, 肯定其正面作用, 剖析其负面影响, 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对手机媒体的评判性思维, 并培养其合理利用手机资源的能力, 进而倡导文明的手机文化。

3. 发挥主流网站品牌效应, 指引健康网络航线

手机的多媒体化拓宽了信息源的渠道, 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与信息互动的便捷平台。但是面对手机新媒体海量的信息, 大学生显得有些迷茫, 不知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与取舍, 部分不健康的信息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手机主流网站的媒体信用度高, 比如人民网、新华网, 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可靠的代言人, 发挥手机主流网站的品牌的引导作用突显其重要性。当大学生面对手机网络大量信息显得茫然时, 可充分发挥手机主流网站的引导作用, 具有一定权威性, 引领舆论的正确航向。

4. 强化手机媒体社会责任, 打造和谐主旋律

国家各级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的广度和力度, 提倡公民文明上网, 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不文明的言行, 主动屏蔽不健康的网站。各种媒体, 特别是网络媒体应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手机网络准入门槛, 增强社会责任感。各种网站还应该经常性地刊登典型的网络犯罪案例, 一是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 二是对意图利用网络从事犯罪活动的投机分子起到警示作用。同时,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 完善监管体系, 以达到制止和严厉打击网络范围的目的。通过技术手段对手机进行技术监控, 过滤不良信息, 保障手机媒介市场的规范运作, 促进手机媒体的经营模式健全健康发展, 为和谐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手机成为集视听、娱乐、文本于一体的多元化媒体, 手机文化的文明与和谐成为新时代的研究课题。高等院校可通过加强学校管理与引导、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发挥主流网站品牌效应、强化手机媒体社会责任等对策, 构建健康、积极、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手机多媒体,大学生,文化

参考文献

[1]童晓谕, 蔡佶, 张磊.第五媒体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3]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EB/OL].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1-01-18.

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篇10

2007年, 苹果公司推出i Phone手机, 这一产品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手机行业, 随后谷歌公司推出的安卓系统、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 Mobile等, 使智能手机得到了迅速普及。手机最初是作为一种可移动的电话出现的, 是一种人际沟通的工具, 除双向通话外并不具备其他功能。智能手机的滥觞, 让手机彻底换了一种形态示人。智能手机的硬件提供物理平台, 软件 (app) 以及运营商提供内容与服务。手机的发展突破了屏幕小、分辨率低、功能相对简单等不足, 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 而是一台可以打电话的掌上电脑。此外, 自从苹果公司2010年推出i Pad平板电脑之后, 各大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产品, 目前已有了庞大的用户群。这一跨界产品彻底打破了手机与电脑的界限, 有人把i Pad平板电脑称为“不能打电话的i Phone”, 而三星公司也推出了可以打电话的GALAXY系列平板电脑, 这进一步弥补了手机在屏幕阅读面积上的不足, 同时又不失其便携性。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 成为当下一种再常见不过的信息传受行为。可以预见的是, 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移动的, 就像手机逐渐取代固定电话一样, 移动互联网终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工具。

一、手机新闻传播的几种形态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前期阶段, 一些学者认为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是大有可为的“第五媒体”。但是手机短信更多的是人际交流的工具, 利用手机短信传播新闻, 除了在自然灾害预警等特殊情况下, 似乎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手机报利用彩信或WAP方式向定制用户发送多媒体新闻的新形式, 在几年内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一度被寄予厚望。但是手机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手机报的订阅用户迅速萎缩。有学者认为, 手机报只是个过渡产品[2], 前景并不乐观。

当智能手机逐渐普及、3G技术日益成熟、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时, 手机在新闻传播上的属性越发显现, 手机再也不是单纯的人际沟通工具, 而转变为一种大众媒体。目前, 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搜索网站等运营的手机网站已经很成熟, 手机新闻客户端 (app) 也是手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据2013年4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4.2亿。[1]另外, 根据2012年10月发布的《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 通过手机上网, 以获得新闻资讯为目的的手机网民高达58.2%。[3]

手机微博也具有很强的新闻传播特性。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 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亿。[4]在我国, 微博不仅是网络社交工具, 更是新闻资讯传播的重要渠道, 网民不仅在微博上了解新闻, 还能够转发、评论, 表达自己的意见。除此之外, 手机网民最常用也是用户基数最大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 如QQ、微信等, 也都具备新闻推送的功能, 特别是异军突起的微信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 对于4亿手机网民来说, 即使没有主动接触新闻资讯的欲望, 也难逃新闻资讯推送的狂轰滥炸。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完美结合, 只有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 手机的新闻传播属性才会走向成熟。

二、移动互联网拉近了人与新闻资讯之间的距离

针对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5]此次问卷调查采用互联网问卷调查的形式,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问卷样本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 男女比例基本均等, 职业分布以大中专院校学生、公司职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 总共收回621份有效问卷,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情况。

(一) 手机上网成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本问卷设置了“目前你关注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有哪些”问题, 如表1所示, 最多的人选择了电脑网络, 占到访问对象的88.1%;QQ、微博等社交应用比例也较大, 占到76.7%;选择手机互联网的比例也超过70%, 达到70.4%。此外, 传统媒体所占的比例较小, 报纸为23.5%;广播只有13%;电视比例较高, 为42.4%, 但是也没有超过半数。手机新闻客户端也占有一定的分量, 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则较少。选择“其他”的4个访问对象中, 有2人填写了手机报。

从调查问卷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传统媒体获得新闻的人越来越少, 网络媒体则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访问对象中, 电脑网络占接近90%的比重, 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比例也非常大。从QQ、微博等社交应用中获取新闻资讯也成为主流, 而从一些调查数据可以清晰地获知, 手机移动互联网是QQ、微博等社交应用最主要的接入渠道。此外, 手机新闻客户端也有一定数量的用户群。可见, 手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与电脑网络不相上下, 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用户媒介接触习惯的深刻改变可见一斑。传统媒体受网络新媒体的冲击, 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 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虽然网络新媒体能够融合多种媒体形式, 但是内容还是来自传统媒体。人们在获取新闻的渠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内容的生产者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换句话说, 报纸的发行量虽然在萎缩, 但是报纸所生产的新闻并没有因此减弱传播效果, 反而是大大增强了。

(二) 手机上网客观上增加了用户的新闻接触度

在621名受访者中, 有10人未开通手机上网服务, 其余611人开通了手机上网服务, 共占受访者总数的98.4%。在开通手机上网服务的611名受访者中, 回答“在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前, 您是否经常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关注新闻”时, 38%的受访者选择“经常”, 53.3%的受访者选择“偶尔”, 6.6%的受访者选择“不关注”。在回答“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后, 您是否经常通过手机关注新闻”时, 52.8%的受访者选择“经常”, 40.6%的受访者选择“偶尔”, 4.8%的受访者选择“不关注”。通过对比可知, 在开通手机上网前后, 关注新闻资讯等信息的程度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 开通手机上网后, 经常关注新闻的受访者比例由38%上升到52.8%, 上升14.8%;偶尔关注新闻的比例由53.3%下降到40.6%, 下降12.7%;不关注新闻的比例由6.6%下降到4.8%。

另一个更加直观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回答“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后, 您关注新闻的频率是否有所增加”这一问题时, 73.3%的受访者认为如此, 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并没有增加”, 另外5.7%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此外, 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获取新闻财经文体等资讯”是使用手机的目的之一。由此可见, 开通手机上网之后, 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增加了许多。

另外, 从手机用户的主观需求来说, 获取新闻也是使用手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受访者回答“您使用手机希望获得的服务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获取新闻财经文体等资讯”, 另外选择“生活服务指南”的受访者也占到57.6%。虽然与排名前两位的“休闲娱乐” (77.8%) 、“人际交流” (76.4%) 尚有差距, 但是接近60%的比例也能够反映出获取新闻资讯在手机用户使用需求上的重要性。

(三) 分享与互动:传播范围的几何级增长

手机是目前最重要的自媒体平台, 当前最热门的自媒体形式, 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百度贴吧等等, 都可以使用手机轻松访问, 并且界面友好, 用户体验甚至要好于或者是不逊色于电脑。另外, 智能手机所具有的移动性、便携性、触摸屏、可拍照、可GPS定位等优势又是电脑所不具备的。《2012年中国微博蓝皮书》显示, 微博用户开始大规模地向移动端迁移: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微博访问的用户已经达到89.35%, 仅次于PC端的登录情况。[6]

微博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微博粉丝超过100人, 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人, 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人, 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人, 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人, 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人, 你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人, 你就是CCTV。我即媒体, 微博让独立个体有了一个像大众传播媒介一样的传播渠道, 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等终端设备又让这个传播渠道变得随时随地可用。

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新闻发布与传播的重要聚散地, 手机微博、微信等拥有几亿用户的自媒体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特别是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数网民用手机不停地刷屏, 以获取最新消息, 手机成为最迅速的新闻传播渠道。分享与转发功能是目前社交媒体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一条新闻信息经过转发, 就会让更多的用户看到, 不断转发, 再经过“转发的转发”, 传播范围就会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三、冲击:深刻改变媒体产业格局

(一) 手机是网民每日接触最多的媒体

群邑中国互动营销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在睡觉时会将手机放在伸手可及的范围之内;73%的受访者每天通过手机闹铃起床;95%的受访者在入睡前平均要使用手机一个小时, 并因此推迟了入睡时间。”[7]

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传播研究所进行的调查如图2所示, 有62.9%的受访者每天24小时开机, 31.5%的受访者仅在睡觉的时候关机, 开机时间不固定的受访者只占5.6%的比例。另外如图3所示, 问卷设“您是否会把手机经常带在身边”的问题, 有58.3%的受访者表示手机总是带在身边, 39.5%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会经常带在身边, 手机偶尔或者不会经常带在身边的比例只占1.6%和0.6%。可见, 绝大多数手机用户会把手机经常带在身边, 并且除了睡觉时间外, 都会保持开机状态。

早晨上班的人们可能随手拿起一份地铁免费发放的地铁报, 但是愿意去报摊买一份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 守在电视机、电脑旁悠闲地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时间碎片化的生活中, 只有手机是人们不用刻意去接近, 随时随地就能够接触到的媒介, 无论是工作、学习、娱乐, 还是打发时间, 手机都是唾手可得的工具。智联招聘网对全国28个城市白领日均玩手机时间进行了调查, 排名第一的北京白领高达6.72小时, 排名第28位的长春也有1.4个小时。[8]手机已经无时无刻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媒体。

(二) 基于移动互联的手机对媒介产业格局的冲击

近年来, 世界知名报刊停刊或被收购的消息不绝于耳。2013年, 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的《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震惊整个传媒业。紧接着, 《纽约时报》亦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了《波士顿环球报》, 《新闻周刊》也告别了纸质时代, 其他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也没有了纸质版。[9]

我国大多数传统媒体暂时还没有面临关门大吉的厄运, 但是危机感依然强烈, 传统新闻业受到新媒体的强力冲击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向新媒体转型是目前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 媒介性质的改变、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转变, 使得传统媒体受众面缩小, 并且随之带来了广告收入的大幅度下降, 传统新闻业的颠覆性变革已经开始。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未来的报纸可能不再是印刷的形式, 而是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呈现, 好的内容再加上适应时代发展的渠道, 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向其实是很明确的。新闻的生产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强项,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高质量的新闻仍然是只有专业媒体才能够完成的。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 传统媒体适应新的传播媒介的媒介特性, 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未来可能是谷歌眼镜、智能手表, 或者是嵌入人体的芯片, 生产内容、打开渠道、探索盈利模式, 将是未来的趋势。

四、移动互联背景下的“第五媒体”将主宰未来

如今的手机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来曾经对于手机是否能够被称为“第五媒体”、什么才是“第五媒体”有过广泛的讨论。在移动互联背景下,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当之无愧。

我们把报纸称为第一媒体, 把广播称为第二媒体, 把电视称为第三媒体, 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这一分类法基本上是沿着这些媒体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 并且每一种媒介都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出现的, 新闻传播的属性非常明显。沿着这一思路, 只有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够被称为“第五媒体”, 目前看来, 移动互联网最有可能。在移动互联时代, 手机是最重要、使用人数最多、普及程度最高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仅从我国的情况来说, 手机网民的数量就已经超过4亿。如果不是在移动互联背景下, 手机非智能时代, 手机更多的是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 将手机称为“第五媒体”还是值得商榷的。如今, 手机的大众传播属性、新闻传播能力已经毋庸置疑, 那么将手机称作“第五媒体”是合情合理的。

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救性媒介”理论与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保罗·莱文森认为, 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人性化, 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 都是一种补救措施, 都是对过去某一媒介功能的补救与补偿。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 越来越“人性化”[10]。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多媒体数字化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 通过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结合, 能够实现各种媒介的功能。手机可以是一张报纸, 可以收听广播, 可以收看手机电视、网络视频, 还可以享受互联网的各种服务, 可以说是一机在手便拥有了各种媒体。

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生理和心灵的延伸, 手机就像人类的器官一样, 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系统, 其巨大的便携性又让我们从固定的场所解放出来。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智能手机既有报纸的便捷, 又不用守在电视机、电脑前, 就像保罗·莱文森所说的“移动媒介会使每个地方都更加有用”[11]。也有国内学者认为, 手机重新定义了黄金时间。[12]可以看得见的未来是, 未来手机样式的发展肯定是仿生的, 可穿戴式的互联网终端设备已经成为现实, 几乎与智能手机具有同样功能的谷歌眼镜、智能手表已经上市或者已经计划上市, 相信距离像手机这样普及只是个时间问题。未来手机的名称可能再也不叫作“手机”, 但一定是会比手机具有更多功能、更加人性化的媒介技术样式。在信息时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闻传播的趋势必将是以融合了所有媒体形式的“第五媒体”为主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201305/t20130514_39488.htm.

[2]陈国权.手机报只是个过渡产品[J].中国报业, 2012 (7) .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211/t20121116_37222.htm.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

[5]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EB/OL].http://www.sojump.com/jq/2472242.aspx.

[6]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EB/OL].http://www.dcci.com.cn/report/view/cid/10/id/893.html.

[7]姜煜.调查称许多中国人开始和结束一天时都由手机相伴[EB/OL].中国新闻网, 2013-07-11.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3/07-11/5031825.shtml.

[8]洪唯.白领玩手机时间城市排行榜出炉南京排第16位[N].金陵晚报, 2013-05-22.

[9]张敬伟.美国纸媒的救赎和网络时代的省思[N].新加坡联合早报, 2013-08-16.

[10]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1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190.

上一篇:幼儿学习兴趣培养下一篇: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