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

2024-07-21

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精选十篇)

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 篇1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与工具课,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因素自然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教材的选用,二是教法的运用。

长期以来通行的教材,是由王力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汉语》,全四册。这套教材又先后经过两次校订重排,印刷达三十多次,至今仍然是众多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学的不二首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王力2000:凡例)这样的内容安排,非常适合初学者的学习,也极大地便利了教学者的讲授。

然而,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毕竟针对的是古代典范的文言文。作为教学者,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还在于通过语言词汇、语法现象等的讲授,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任务,“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王力2000:1)。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往往还是不甚理想,这在很多高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涉及大量的诸如古代汉语常用词、古代汉语理论等知识,这些相关知识往往是机械、死板、僵化、枯燥的,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其怀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所以,如果教学者不尝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得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以致“谈虎色变”,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笔者在高校长期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普遍反映,认为“既有才学,又显得非常幽默”(1)。笔者反思古代汉语教学的经验,认为学生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一方面,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随时根据内容和教学需要,穿插大量相关的各种知识,力求突破教材所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此即所谓“才学”者。同时,在讲授古代汉语的文选、常用词乃至理论知识时,为避免枯燥和呆板,信手拈来相关各种幽默的话题和知识,从而化枯燥为有趣,化呆板为生动,此即所谓“幽默”者。当然,笔者对学生的赞誉,实感受之有愧,尤其是所谓“才学”者。但毕竟得到了学生一贯的支持和肯定,也算是对为人师者的极大安慰和勉励。尤其是所谓“幽默”教学法,正是笔者长期努力尝试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促进与广大古代汉语教学者的交流,笔者不揣冒昧撰写此文。至于不足之处,只能“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幽默教学法举隅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幽默教学法值得努力尝试和大力提倡。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根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三个内容,分别列举数例,仅供参考。

一、文选

文选部分是学习材料的载体,大多是一些名著名篇。这些文选涉及大量古代的人物、故事及文化、思想等,在讲授的时候,间以幽默化之,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均会深刻鲜明,乃至历久弥新。

例一:第一单元的文选是《左传》,在讲授“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人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时,除了给学生详细介绍《十三经注疏》尤其是其中的《左传注疏》的相关知识外,还需重点介绍杜预、孔颖达二人,这里仅以杜预为例。杜预(222-285),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造诣非凡的学者,在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乃至工程学方面均有建树,时人誉为“杜武库”。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尤为人所称道,后收入《十三经注疏》,至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说,杜预和《左传》有着不解之缘,据《裴子语林》载:

王武子性爱马,亦甚别之,故杜预道:“王武子有马癖,和长舆有钱癖。”武帝问杜预:“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本传亦载:

当时论者谓预文义质直,世人未之重,唯秘书监挚虞赏之,曰:“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这里所载,本来也是一个幽默典故,诸如王济的“马癖”、和峤的“钱癖”,甚者如杜预的“左传癖”。在介绍时,教学者可进一步联系现实,引申发挥。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癖”的人还为数不少,有些人专好偷窥别人的隐私,名曰“偷窥癖”;有些人专好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干净,名曰“洁癖”;有些人专好抽烟,以致上瘾,名曰“烟癖”;有些人专好女色,但往往“有色心而没有色胆”,不妨名之曰“色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问题,还可适当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从而使同学明白,“癖”和病有关,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疾病的人还真多咧。

这样就不仅将杜预乃至《左传》相关知识幽默地传授给学生,他们在以后还会经常开心地谈论起某同学的这个“癖”,某同学的那个“癖”,不亦乐乎,成为他们持久而愉快的心理体验。

例二:第三单元的文选是《论语》,在讲授《公冶长》篇“宰予昼寝”时,也可联系现实,糅入幽默元素。比如,可举一些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的实例,即在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容易在课堂上睡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所谓“昼寝”,即大白天睡觉,孔子对学生宰予“昼寝”的行为表示了极大不满,进行了尖锐乃至刻薄批评,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而这种学生在课堂上大白天睡觉的现象,至今仍然是教学者颇感头疼的问题,屡禁不止,无可奈何。那么,在教学中以此事为例,对学生进行幽默生动的教育,不失为效果极佳的方式。还有些学生,爱在课桌上和教室墙壁上乱写乱画,这也是最常见的不良现象,可幽默地警告这些学生,不要随意“涂脂抹粉”,尤其是那些女孩子。学生有的“污墙”、“污桌”,这都是很不好的习惯,不要学人家陆游和唐婉那样在沈园题词,不要学钱钟书那样在图书馆藏书上到处乱涂乱写,还可顺便还可讲授陆游、钱钟书的相关逸闻趣事。

这样的幽默教学,效果非常良好,不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其他课程的课堂上,一旦学生睡觉,教学者一句“昼寝”,学生们哄堂大笑,而睡觉的学生警醒之后自然也是羞愧难当,再也不敢随意睡觉了。这样一来,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

再如讲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对其母姜氏所发断绝母子关系的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时,可幽默地联系学生们在谈恋爱时常见的情况,很多学生恋人在分手时,女孩子往往会对男孩子说:“你走吧,这辈子我不想再见到你!”但她们很快常常会为此而后悔,也正如郑庄公那样“既而悔之”。又如在讲授《左传·晋灵公不君》时,针对“无道为灵”的君王恶谥,还可举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墨子》云:“楚灵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后汉书·马廖传》又云:“楚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人。”李商隐《梦泽》诗亦云:“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刘学楷、余恕诚1998:611-614)在此基础上,大可联系当今女性尤其是女学生减肥的普遍情况,形象幽默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对这种不良的现象予以告诫。又如,在讲授《左传·晋灵公不君》中士季进谏晋灵公时,步步紧逼,“三进及溜,而后视之”,迫使晋灵公不得不“承认”错误:“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此时,不妨顺便联系大学生中男孩子追求女孩子的常用方法,即穷追猛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往往最终获得芳心。还可顺便联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公木2006:136)

在讲授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时,幽默教学法的运用随处可以尝试,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常用词

常用词是古代汉语学习中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点滴积累的非常零散、琐碎的知识,因此也极易造成时间一长而忘却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令古代汉语教学者经常感到头疼,怎么样才能使得这些常用词为学生所乐于去学并且经久记忆呢?笔者觉得尝试运用幽默教学法,效果是非常良好的。

例一:在讲授“花”字时,首先要写出其小篆字形,使得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原来是一个完整的一朵花的形状,有花蕊、花瓣、花茎、花叶。花在古人的眼里是最美的,后来引伸出美丽、华丽、壮丽等意思。在此基础上,可幽默地举一些例子来生动、形象地说明。比如,对于女性,人们常说“面如桃花”、“花季少女”,李白还描述杨贵妃如“梨花一枝春带雨”,崔护还形容中意的女子为“人面桃花相映红”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她们的美。像这样对于美丽的女性,古人往往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和描绘,古往今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仅如《诗经·卫风·硕人》而言,其云: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样的描写,历来认为所称道,“《诗经》的语言,在描写方面,表现了很高的技巧……在这些诗句中,人物的形态与性情,一齐涌出,把作为古代妇女的美的特征也刻画出来了”。(刘大杰1998:66)

这样讲授,不但使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的知识,还被惹得哄堂大笑,变枯燥的文字学习为愉悦的趣味性学习,对古人的造字也有了深刻认识和体会。古人造字,是颇具匠心的,甚至是煞费苦心的,对一切美好的事物,以“花”概之,此亦可谓善于“炼字”也。

例二:古代汉语常用词还有“也”字,一般是作为无实义的语气词。但是,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讲授“也”字时,就必须对其本义加以明确介绍,并且告诫要学生恰当运用,否则极易搞出笑话。因为《说文》中“也”字的本义是“女阴也”,即指的是女性生殖器,从整体字形看,像一个女阴的外形,上面像是女性的阴毛,下面像是女性的月经,而后来作为语气词,是其假借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不知其意,运用不当,则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尤其是用作为女性的名字,其尴尬、搞笑的程度,不亚于《红楼梦》刘姥姥对自己姓“刘”的解释,真可谓令人啼笑皆非:“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汉字的理解,还懂得了以后如何审慎对待汉字并且恰当运用。

再如讲授“奔”的“私奔”之义时,除了幽默地讲授卓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外,也可联系学生中间的例子形象、幽默地引申。又如讲授“贱”字时,除了讲清楚其本义“贾少也”外,还可幽默地联系古今,讲其引申义“低贱”、“下贱”、“卑贱”等义,如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男子常以“贱人”斥之,还往往在别人目前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而妇女自己也不争气,常自称“贱妾”,而如今很多女子尤其是女大学生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身体,呜呼,亦可谓自贱者乎!而自贱之“传统”,古今可谓“一脉相承”者乎!又如讲授“拊”字时,除了明确其义为“揗(xún)也”,即以手抚摸,以示安慰,还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幽默生动地进一步解释,如我们常见小孩子走路不稳或不小心跌倒,大人往往就会抱起来摸一下孩子的头,安慰到:“乖乖,别哭!”

古代汉语中的幽默教学法,在常用词方面可以说运用最普遍,俯拾皆是。这里也是略举数例,仅供参考。实际上,古代汉语的教学,时刻离不开常用词,而常用词数量又非常巨大,所以也为幽默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部分,是一些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由于理论性极强,往往显得更为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努力尝试一些幽默的教学方式,则可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例一:在讲解“汉字的构造”部分时,可专门针对一些汉字,幽默地穿插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如“咥”字(díe),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大笑也”,并举例云:“诗曰:‘咥其笑笑。’”这是其一。实际上,“咥”字还有另外一义,即咬、吃等意思,《说文解字注》:“周易”:‘履虎尾,不咥人。’”马云(2):‘龁也,此别一义。’可见,“咥”的这一义项起源甚早,还在《诗经》之前,也就是说,这很可能是其最初的本义。我们还可举现实中的例子,即这个义项至今还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庆阳、平凉、天水一带的口语中遗存。比如在农村,人们见面时,往往互相随便地寒暄问候说:“你咥了没?”、“咥的啥?”而对方则回答说:“咥得美得很!”、“才把我咥了个舒坦!”、“我今天给咥了三碗长面(3)”。有时候人们碰见猎狗等时,还提醒小孩或其他人说:“小心咥你呢!”这里的“咥”是当地的方言,意即“吃”,而且是美美地吃。或许由于吃饱了、吃足了之余,人们往往感到高兴,所以后来出现了《说文解字》所云“大笑”的义项。陇东尤其是庆阳和平凉地区,曾经是周先民活动的核心区域,所以在这一带的方言中,上古汉语的遗存是非常丰富的,值得语言文字工作者不断去挖掘。

例二:在讲授古代汉语的各种句式时,结合教材所列的例句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些例句往往是从相关文章中截取而来,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教学者也应积极尝试幽默教学法,效果还是非常良好的。比如“否定句”部分,在其句式定义之下,教材罗列了八个例句来说明,这些例句,有的学过,有的没有,且孤立地理解不易明白。比如,怎么理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呢?这时,就有必要首先将原文较为完整地补充给学生: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原来,在孔子看来:“管仲纵是‘有反坫’‘有三归’,却帮助齐桓公使天下有一个较长期的、较安定的局面,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而这就是仁德!”(杨伯峻1980:17)所以,政治家管仲这样能成就大事的人,不应该“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杨伯峻1980:152)因为假如那样自杀,生命就显得毫无价值。而从这里,可引申出学生对生死观、价值观的认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在大学期间,因为考试不过关、恋爱不和谐,或受到别人的嘲笑、老师的责骂等各种原因,随便跳楼的、跳河的、上吊的,屡见不鲜。这样的轻易放弃生命的行为,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难道值得吗?

这样的幽默式教学,可谓一举几得,既疏通的句意,又学到了相关知识,还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古代汉语的理论虽然显得枯燥,但幽默教学法的介入,使之变得一下子活跃起来,兴趣盎然,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随之显著提高。

余论

通过上述举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课程并非单纯的语言课,其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幽默教学法的普遍和灵活运用,使得古代汉语并非枯燥乏味,也不令人生畏。在幽默的同时,学生还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并受到很大程度的启发和教育。所以,幽默教学法的运用,是古代汉语教学中值得提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当然,幽默要与所授内容具有联系性,不能离题;同时,还要具有恰当性,不能牵强附会;另外,还要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不能生搬硬套,刻意为之。可见,古代汉语的幽默教学法,需要教学者储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能量,也需要讲究艺术技巧,这样才能见“才学”、“幽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力2000《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

刘学楷、余恕诚1998《李商隐诗歌集解》第二册,中华书局。

公木2006《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

刘大杰1998《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东汉·许慎196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清·曹雪芹2008《红楼梦》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清·段玉裁1988《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篇2

摘 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

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发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

1.适用对象不同

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但不同的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

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从行为动作着眼,是“扩”;从行为动作的结果着眼是“充”。“大”着重强调发扬光大。《孟子·齐宣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远,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说文》无“扩”字,本字作《说文·弓部》“扩,满弩也”。段注“满弩者,张而满之„„”。师古云:“引满曰扩”表示“扩大”义。“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腾文公章句下》孟子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匹夫之勇,故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孟子·齐宣王》)3.词义使用的范围大小不一样

如“官”和“吏”,在作为“官员”、“当官的”意义上是一致的,但具体使用时词义范围不一样。《书·武成》:“建官惟贤,位事惟能。”礼·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唐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可见,“官”指的是在官署、官府里作官的一般官员。吏,汉以前,是百官的通称。《书·撒征》:“天吏逸德,烈放猛火。”汉朝以后,始称位职低微的官员为吏;至明清则称各衙署之房吏书辩无傣禄而供事龄官的人为吏。可见,汉以后,吏一般指低级官员,也专指官府中的青吏或差役,范围比“官”小。《石壕吏》:“有吏夜捉人。”再如“法”和“律”,二者在法令规则上同义,但范围的大小也不同。“法”,法律,刑法,范围大。《书·吕刑》:“惟作五律之刑龄法。”“律”,法令,法则,多着重在具体的刑法条文上。《汉书·刑法志》:“赞是相国萧何裙披秦法,取其宜龄时者,作律九章。”

4.词义概括的动作方式和时间的久暂有别

如“泣、哭、号、啼”四个词在表示“哭”意义上是一致的,但在词义所表达的动作情状及方式上则不同。无声为“泣”,出声为“哭”。《战国策·赵四》:“媳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可见,泣为无声或低声而哭。《墨子·节葬》:“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所以.“哭”,是悲痛出声。号,大声喊叫。《诗·大雅·荡》:“式号式呼,稗昼作夜。”啼,出声哭。《庄子·骄拇》:“枝龄手者,齿乞之则啼。”《礼·丧大记》: 再比如“居、宿”,在“居住”意义上相同,但二者在时间的久暂上不同。居,蹲也,长时 间地住。《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宿,止也,停下来,留下过夜,多为临时性投宿.《诗·邺风·泉水》:“出宿于姊,饮饯于称。”对于这些在动作情状、方式及时间的久暂上不同的同义词,应认真推敲、琢磨。

5.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征、伐、侵、袭、攻”是一组同义词,皆有出兵攻打对方的意思,区别就在于,“征”是褒义词,一般用于上攻下、天子攻诸侯、有道攻无道、无罪攻有罪、正义对非正义。当然,这里所谓的有罪与无罪、有道与无道的标准,都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力量相当的国家)不相征也。”“伐”,征讨。《左传·庄公二十九》:“凡师有钟鼓曰伐。”可见,“伐”是中性词,是公开宣战的进攻。《曹判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同时,“征、伐”连用时是褒义。“侵”,越境进犯,与“伐”正好相反,无钟鼓,是贬义词.不宣而战,直接兵临其境的进攻。《左传·嘻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袭”,突然进攻,谓军事上乘人不备而进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后泛指侵袭,如空袭、侵袭,故很多人讲“袭”为贬义词,但更严格意义上讲,它只能是一个中性词而已。《李想雪夜入蔡州》:“李想谋袭蔡州”一句中,“袭”不能讲为贬义词。“攻”,中性词,泛指一切军事进攻。《孙子·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6.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例如:恐惧。“惧”在古汉语中是指一般的害怕,程度轻。《论语·颜渊》:“风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恐”则表示大难临头时的惊慌失措。《吕氏春秋·雍塞》:“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在这里,“恐”就表示恐慌、恐怖。再如表身体有病痛的一组同义词是“疾、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便可见其程度不同。二者连用或对用时,词义更清楚,“疾”指一般性的病,而“病”则是指病入膏育,临进死亡。“疾病”连用,则指病得厉害。《韩非子·喻老》:“君之疾在滕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再如《左传·宣公十五》:“初,魏武子有娶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以上我们只是从几个小的方面对部分同义词进行归纳和总结,古代汉语同义词语义的差异还表现在词义的主、客观性不同,语法功能上不同等等,在此不一一加以举例辩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揭示出同义词的部分特点,便于与大家一起对古汉语中的同义词进行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研究古代文献资料,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 篇3

摘要:古代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授怎样的内容,教授这类知识的意义以及怎样使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汉语,这是关键。本文从古代汉语的汉字与词汇,语法,文选阅读这三方面来出发,对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古代汉语 教学内容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学习并掌握一些基础汉语之后,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他们希望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自己的口语以及书面语的能力。且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就是源与流,具有传承的关系。要想在一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汉语口语能力以及书面语能力,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的基础是很必要的。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通论和文选两个部分,通论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到:“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使学生扩大文言词汇量,初步了解文言的句法结构,使学生能读懂选注本和借助工具书读懂比较浅显的中国古代作品”。所以,针对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要与中国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有所区别,主要讲授汉字与词汇、语法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文选作品。一、古代汉语的汉字与词汇知识汉字与词汇的教学是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现今,留学生最常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主要有两本,即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以及王海棻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在古代汉语汉字与词汇讲解方面,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关于汉字与词汇的讲解不是很详细,每课除了课文,课后基本都是讲解古代汉语语法,汉字与词汇只是在课文中稍有涉及。而王海棻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在这方面比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详尽,王海棻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不仅讲解了汉字的结构,且运用了大量的有译文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古今字的异同。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汉字是音义文字,讲解汉字主要讲解字的结构和字的形音义。而古汉字多为单音词,一个字便是一个词,只要理解了字义,相应地词义就容易理解了。留学生学习古汉字主要是为了能正确的认读和理解字义,以达到能正确使用汉字的地步。古汉字的书写是不要求留学生掌握的,只是適当的学习古汉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以及记忆汉字。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纯词与合成词构成,单纯词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两类。古代汉语词汇多数为单音词,而现代汉语词汇多数为双音词,现在的双音词大多代替了古汉语中的单音词,所以,留学生学习好古汉语词汇中的单音词,对他现代汉语词汇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对留学生而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別不大。留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语法,不仅仅只是学习古代汉语语法,同时在学习中还能再次复习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以达到对整个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而且留学生学习了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在阅读古文时能够更全面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寓意。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一般包括古代汉语虚词、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以及词类活用等。虚词包含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副词以及助词,特殊句式包含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倒装句,词类活用包含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以及形容词的活用。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关于古代汉语语法的介绍就很详细,其第一册主要就是介绍古代汉语语法。该书在每课的课文之后都会有比如常用虚词、固定格式、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等语法知识的讲解,虽有些课后的语法只是会出现知识讲解的重复现象,但总体而言,《古代汉语课本》关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讲解是很好的。三、文选阅读的内容讲授黄爱华在《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提出:“从留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出发,以至今还活跃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词语、成语、句式的篇章,从短小精悍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和一些篇幅不太长的散文为主。”说明在选材的时候,要以选文为主,并对文章的题材、文体、长度以及难度加以限制,且最好要与现代汉语密切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其文化价值。留学生学习古汉语文学作品时,最开始的几篇课文最好是成语故事或者是神话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渐地讲解一些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的词语、成语及句式的文章,培养且巩固留学生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古汉语文学作品应该以散文为主,每篇文章的字数最好在三百字到六百字之间,使得文章不会太短也不会太长,难易程度也要适中。徐宗才的《古代汉语课本》所编选的基本上都是内涵丰富的历代佳作,文章的难易程度也是循序渐进的,最开始先讲解一些成语、俗语故事以及一些古代的笑话,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成语、俗语的比喻义及象征义,然后可以正确运用这些成语或俗语。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也会逐渐的加深,会讲解一些历代散文名篇、诗、词、赋、戏曲以及小说。如:《论语》、《周易》、《爱莲说》、《阿房宫赋》等等。讲解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是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让留学生更加的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参考文献:[1]苏瑞卿.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材的革新.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院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3]徐宗才.古代汉语课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4]王海棻.古代汉语简明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朱瑞平.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汉语”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几点考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6]胡安顺.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7年.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4

一、改革教学内容

1. 注意将通论、文选、常用词三者结合起来。

这一做法也是各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做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一段通论知识后适当学习几篇文选, 在文选中印证所学的通论知识。也可先学几篇文选后讲一段通论知识, 以文选中的有关例子说明有关通论知识, 这样可使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 应加强常用词学习, 在每学完一篇文选后强调学生理解几个重点词, 使学生逐渐积累词汇量, 能区别古今词义的不同, 这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一般通论知识或者通论知识教学时数稍多一些, 文选教学时数则不能少于总时数的三分之一, 而常用词的学习, 一般让学生课后自学。王力《古代汉语》在几篇文选后均有一些常用词的详细分析, 一般只需要在讲文选时讲授到相关内容时加以点拨即可。

2. 打通古今汉语, 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

古今汉语年代相隔较长, 语言三要素中, 词汇的变化是最大的, 其次是语音, 相对来说, 语法的变化是最小的。古今汉语虽然有很大的差异, 但毕竟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 与现代汉语有一致的地方, 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贿赂”一词的词义, 古代汉语是指因行请托而私赠的财物;现代汉语是指用财物买通别人, “贿赂”的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古代汉语中为中性词, 现代汉语中为贬义词。而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贿”义的词是“赇”。

另外, 也要让学生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例如:“脚/足”演变的更替。上古汉语中“足”的本义是脚, 而“脚”的本义是小腿。到了中古, “脚”在基本词汇中已经代替了“足”, 而“足”在语言的发展中已不再使用, 只保留在古籍资料中了。

又例如:常用词“几/桌”演变的更替。上古汉语中“几”是案几的意思, 是古人日常吃饭时, 存放餐具的家具。到了魏晋时, 从西域传入了“桌”、“椅”, 于是“桌”替代了“几”, 而“几”在语言的发展中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只保留在古籍资料中了。此外, 在文字、语法等教学方面, 采用打通古今汉语的教学法, 让学生把割裂的古今汉语知识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3. 利用考古资料, 直观形象地再现古代文化知识。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难理解、有争议的内容, 可以用一些考古资料来加以佐证。例如:《鞌之战》中“不介马二驰之”的“介”, 王力《古代汉语》的解释:“介, 甲, 这里用如动词。不介马, 不给马披上甲。古代车战, 马要披甲。”有学者认为:“介”通“馬介”。《说文·马部》:“馬介, 系马尾也。”不介, 就是不把马尾巴系起来, 古代打仗前, 战马的尾巴要编成辫子, 用皮袋子装起来, 以免战马跑时, 马尾巴太长, 步调不一致。秦始皇的兵马俑中的战马, 唐代狩猎图等考古资料中的战马都给马编尾巴。这些考古资料直观地展示了“介”的含义,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晋灵公不君》中“三进及溜”的“三进”, 书上的的解释:“往前走了三次”, 这一解释值得商榷。这涉及古代宫室制度, 通过展示古代宫室资料, 知道古代“三进”为入门、入庭、登阶, 而非往前走了三次。这样直观地展现古代文化知识, 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 古代汉语教学方法大都采用讲授法, 由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部分时间对一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讲授。这种教学方法易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但同时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能顾及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 我们先要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再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这一特点, 让古代汉语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先秦古文中经常出现鼎、鼐、爵、旦、笾等器物, 仅靠语言的描述, 往往会产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结果。将这些器物精美的图片诉诸于视觉, 再加上简洁的说明, 那么学生对这些器物形制、大小、功用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又如:在纸质原版古籍缺乏的状态下, 通过扫描的古籍资料, 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堂上直接观察古籍的原貌, 对古代经典产生感性的认识, 而且能了解古籍版本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 学生可以利用未经断句标点的古籍进行句读练习,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文诵读能力、理解能力。

2. 电子资源快速查询相关内容。

随着电子资源的普及, 许多尘封在图书馆中的珍贵古籍通过扫描, 制作成电子文档, 一些历来只有图书馆和少数专家级研究者拥有的大型工具书, 通过电脑程序或电子文档的形式得以充分使用, 成为我们改进教学方式重要的工具。我们把自己拥有的电子版《说文解字》、《汉语大词典》等电子资源与学生进行共享, 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子资源进行资料查询。例如:我们在讲解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时, 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 让他们用电子版《说文解字》快速查询的功能, 查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并结合《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等相关古籍和学术研究成果去研究、探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从而比较全面地理解这个通论的相关内容和学术研究状况。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 我们还把许多学术性网站提供的网络版查询工具介绍给学生, 如“东方语言学”网站提供的《广韵》电子查询、“异体字字典”网站提供的异体字查询、国学网站提供的“国学宝典”等电子资源, 提高了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古文阅读中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的能力。

3. 利用网络资源延伸教学。

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先进的远程延伸教学和辅导方式。我们主要采用“天空教室”进行网上延伸教学。经过两、三年的努力, 我们建设了学校的“天空教室”, 这里有聊天、发邮件、布置作业、答疑、测试、考试等栏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快速、有效地解决。布置作业时, 只要将作业放到“布置作业”栏目, 然后发一个通知, 学生只要进入天空教室, 就能够看到“天空教室”里布置的作业。答疑这个栏目, 学生只要将遇到的难题, 放到“答疑”这个栏目, 教师就会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其他的学生只要进入这个栏目, 也就可以看到教师的答疑。“天空教室”所有的内容大家都可以共享, 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天空教室”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延伸、扩展, 也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的古代汉语考试, 一般采用闭卷的方式, 强调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这种考试模式过于单一,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

在考试内容上, 以偏重理解的主观题和阅读题、论述题等为主, 以偏重记忆的客观题 (如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 为辅, 着重考查学生的领悟能力, 分析、理解能力等。

在考试方式上, 开卷、闭卷相结合;用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用开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古籍的阅读、句读能力, 理解能力;形式上, 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不同, 分别采取笔试、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总之, 古代汉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种艺术。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 以现代科技手段吸引学生, 以教师的博学感染学生, 用学术魅力带动学生, 这样不仅会上好一堂课, 而且会上好每一堂课。有效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古文理解的能力, 古代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修养, 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瑜.创新型古代汉语课教学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2]农莉芳.改革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 .

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 篇5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课程 实践教学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迅速扩大,国外了解、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有力推动了世界范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由此促进了国内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1983年试办,1985年正式设立,至今已走过三十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400多所。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系统掌握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史素养和英汉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和在外事、外贸、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胜任汉英双语工作及其他相关职业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向外国学生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的使命,但现在国内该专业课程建设几乎都是“中文加外语加教学法”这种简单的模式。古代汉语属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该专业古代汉语的课程目标等同于纯中文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更进一步只是培养学生将来教学中学语文文言文的能力。国内不少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等同于纯中文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应该有该专业自身的实践性、师范性和促进对外交流的实用性特点。

尽管纯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国内已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继推出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武汉大学也从甲金篆文鉴识、繁简字转换、学音韵听方音证古音、读古书看古注、脱离古人句读为古书加标点、学训诂为古书加今注、文言教学、古典诗词吟诵、对联创作与展出等方面展开《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但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特点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特别是实践课程建设及具体的实践方法,目前国内鲜有人探索。

基于以上思考和语言教学理论、实践教学理论,我们在《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提高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需要的实际教学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古代汉语课程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同时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我们把具体实施方式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

1.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指按照教材《古代漢語》(1-4冊,王力主編)中的文选顺序和学生学号顺序,训练学生课下独立准备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课上进行实际教学,教师补充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态等方面予以综合讲评,以此既帮助学生实现古代汉语课程文选的学习目标,又有效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概括教材、语言表达及以后实习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讲授文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班级)和中国文化的能力。

2.科研实践。古代汉语课程的科研训练指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要求和本专业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课程知识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初步尝试,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选题可以是教师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古代汉语听课或阅读过程中及汉语国际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因为对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感兴趣而自己拟定的。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包括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课外实践。

1.校内课外实践。校内课外实践主要指结合课内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内容和文选进行校内实践。古代汉语课上系统讲授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同时精讲部分文选;学生课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以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6冊,上、中、下三编各分两冊)为依托,每周深入读懂一篇(主要为先秦部分)古诗文,以此培养古代汉语知识素养及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每周熟读5篇、背诵5篇古诗文(篇目由学生任选,但要求每周不一样),这样一个学年下来,40多个周次,学生脑海里可积累400多篇古诗文,古代汉语语感迅速提高。

2.校外课外实践。校外课外实践主要指利用桂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利用桂林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中繁体字甚多的特点,指导学生结合古代汉语课程所学的汉字造字原理和繁简字知识,以桂林市各主要景点为考察对象,对繁体字在景点或碑刻中的使用情况和中外游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以后的工作对象是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来中国不但学汉语,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希望多进行一些文化考察,旅游景点是他们了解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对繁体字的认知情况做深入调查分析,既调查已开发的主要景点,又特别注意调查有文化意蕴但未得到重视和开发的景点,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繁转简的工作,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或编写《桂林旅游景点碑帖用字繁简对照手册》,或建立大学生创新网站(刊录各个景点的繁简对照,或每个学生最新的调查报告),或从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交流一些识繁写简的知识。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我们进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对该课程教学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拓展等方面。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之根,有了很好的古代汉语基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播中国文化的的兴趣更浓厚,实习中向外国学生解释中国汉字的理据和字源等更深入浅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轮流讲课,搜集资料、分析概括教材、语言表达等初步教学能力在还未见习和实习之时已初步具备;另外,古代汉语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初步尝试,鼓励学生参与校外课外实践,大大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拓展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1-4冊).中華書局,1999,5校訂重排本.

[2]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第1版).

[3]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6冊,上、中、下三編各分兩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6(2002年6月).

如何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越来越少,语言缺乏感染力。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古代汉语教师的综合素养方面有所欠缺、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水平,教师就应该不断融合传统文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1 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缺乏学习的兴趣

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要了解古代词语、古代文献等相关内容,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并且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又用不上,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要想学好古代汉语,学生需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但是,目前由于社会条件的影响,从而使得很多学生都没有定力,没有办法对古代汉语知识细细品味。

1.2 古代汉语教师的综合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系统的课程,其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由此可见,这给古代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师自身都没有重视古代汉语教学,也缺乏熟练的地理、天文、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得古代汉语教学水平比较低下。与此同时,很多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也没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最终导致了古代汉语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古代汉语教师,才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外,部分古代汉语教师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综合素养欠缺,同时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

1.3 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死板单一

古代汉语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如果教师还是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古代汉语教师没有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学内容,没有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由于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古代汉语知识,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部分古代汉语教师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懂得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比较枯燥,造成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但是学生在下面疲惫不堪的局面,从而降低了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2 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都有哪些:

2.1 激情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面对古代汉语的枯燥乏味,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学生定期做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施展自身才华,做教材的主宰者,不断充实自身的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讲解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还应该用激情去灵活讲解,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真实地感受到古代汉语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坚持实用性原则,不断挖掘多种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要探索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动态,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相仿类通,系统教学

古代汉语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言距今年代久远,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古代汉语知识也比较少,因此,要想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应该提高学生对它的好感,引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点面俱到,为学生营造一个创造性思维练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古代汉语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唯”的语法时,如果只是根据“唯”的字面意思进行讲解的话,那么学生就只能够理解“唯”字的表面意思,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还是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再如,“维”和“惟”两字的字形比较相近,学生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它们的意思,那么就无法对其进行分辨。因此,在具体的讲解中,教师应该讲授更加深层次的意思,“维”和“惟”字在“虽然”、“只”意思上都是通用的,但是在作实词时大不相同,这样的讲解会让学生能够更加明了其中的意思。

2.3 融合传统文化,感性古文

古代汉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传承了民族的风情、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内容,它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如果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的选材,比如对于篇幅长的古代汉语,就应该根据需要以节选的形式选入。同时,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原则,灵活选材,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我国的历史,充分了解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明,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比如,在讲解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在语法功能的不同时,教师就应该灵活取材,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行莫丑于辱先”、《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句子来一一讲解,让学生萌购充分理解“耻”和“辱”两个字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再如,在讲授《孟子?告子下》这篇文言文时,要把其中非常出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句式拿出来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树立勤劳勇敢意识,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充分认识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4 多媒体教学,现代技术生动课堂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多媒体教学,很多专业都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学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教学主要是以板书而闻名,在翻译古代文字时消耗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繁体字。因此,教师应该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调动课堂的气氛,节省课堂的板书时间,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用视频、动画的效果等方法来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古代汉语知识的精髓,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既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理解和消化古代汉语知识的时间。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具有民族风格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减退,因此,高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的古代汉语知识,多采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祝兵,王绍峰.古代汉语教学质量提高刍议[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3-126.

[2]王珏.试论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36-38.

[3]张素凤,郭万青.提高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55-157.

[4]华敏.试论如何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效果[J].淄博师专学报,2015,01:16-18.

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 篇7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现状,改革探索

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古代汉语作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其重要性也与日俱增。然而, 由于古今汉语在音形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致使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和提高。于是, 探索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

(一)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 多数教师采用较为单一的讲授法, 在教学中, 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使得教师讲得汗流浃背,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学习效率不高。虽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 教学内容陈旧

虽然历经多次改革, 但目前的古代汉语教学仍然沿用的是通论和文选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通论理论性偏强, 文选与通论结合关系不够明显, 使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

(三) 忽略能力培养

由于古代汉语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 学生觉得学了也没用, 实用性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是会什么教什么, 常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学一篇只会一篇,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一) 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方法

针对古代汉语的课程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 如课常提问、课堂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克服学习古代汉语的畏难感,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二) 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一、二年级面临着巨大的课程压力, 课程多, 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太少。这相对于理想的课上课下1:3的时间比来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基本上学生每上2节课, 课下需要拿出3倍的时间来补充、消化和复习。所以, 在这种条件下,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方式方法, 创作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可以完全自愿主动地去学习, 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古代文献的白文, 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深切体会到探寻的乐趣, 同时也可以为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三) 利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手段

与传统的粉笔板书相比, 多媒体教学在古代汉语教学活动中的优势确实是非常明显的。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古文字的教学更加简便、使字词意义的讲解更加高效、使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更加直观, 等等。可以说,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把教师从繁重而又耗时的板书中解脱出来, 节约大量的授课时间, 而且可以化呆板为生动, 图文音并茂。然而, 在实际授课中却有一部分教师走向极端, 对网络资源不加甄别, 完全弃用板书, 过于依赖PPT, 授课节奏和步骤完全被PPT限制, 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

我们认为, 虽然现代教学手段以其便捷直观的特点, 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但就古代汉语课程来说, 不能完全将传统板书弃之不用。比如, 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够按照古人自上而下、自右向左的书写习惯, 采用繁体字适量板书, 不仅会增加学生对繁体字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会增加更多的对于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再比如, 在分析词的本义时, 教师如果可以在讲解过程中画出该词的甲骨文或金文形体, 则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义, 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影响, 使他们在掌握词义时充分学会利用汉字的表意功能。由此可见, 古代汉语的教学确实需要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不能以今非古。

另外, 多媒体的使用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上的PPT, 还可以在课外的师生互动上发挥沟通作用, 如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自学和研究古汉语的各种资源, 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体自主性, 自己动手解决疑难问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 网上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从而有效利用课后时间, 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查漏补缺。

(四)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古汉语知识的学以致用。比如,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研究和讨论专题, 使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去分析各种古代语言现象;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所在方言区的语言用语情况调查, 并结合古汉语知识互相印证;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翻阅古代典籍, 缩小与古人之间的时代差距。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8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对策

古代汉语作为阅读古代文献典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工具, 是中文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的专业知识。这门课在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 其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对此, 2012年4月, 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四班的全体成员, 在王春玲老师的带领下, 在我校文学院2010级全体成员、2009级两个班之中展开了针对古代汉语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最终共得到有效问卷350份。下面, 笔者将根据调查结果对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并重点阐述建立有趣高效教学课堂的观点。

一、当前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及原因

当前古代汉语教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量少, 学习主动性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15.12%的同学表示课外偏重于阅读古文经典。此外, 针对古文知识贫乏的原因, 35%的同学认为自己阅读量太少, 19.18%的同学则表明自己兴趣不高、很少主动学习。

2、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单一, 过于依赖课堂教学。

调查显示, 被调查者中, 73.93%的人古汉语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 21.56%的人来源于课外自主学习, 只有不到5%的人借助于网络;更有将近40%的同学反映从来没有借助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古汉语学习。此外, 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自己只买过一两本有关古汉语学习的书籍, 更有31%的人反映, 自己从来没买过。

那么,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笔者认为, 归根到底, 在于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兴趣不高, 积极性不够。调查结果也显示, 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古代汉语感觉一般, 更有将近10%的学生直接表明自己不喜欢。学生不喜欢的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觉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一是由于内容艰涩难懂而产生了畏难心理, 甚至于产生一种恐惧感。其实, 这主要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的。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课, 不像文学课那么生动形象, 又以古代文献书面语为学习对象, 学生学习起来不免会产生时代距离感。

当前, 古汉语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还是应当从根本着手, 培养学生古汉语学习的兴趣。

二、建立活泼、高效的教学课堂

根据前文所述, 当前古汉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以及由此引发的学习被动、过分依赖课堂教学的现状。反过来, 却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活泼而高效的教学课堂的建立, 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方面, 学生知识的获取依赖于课堂教学, 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 传统课堂教学, 其实还是大有可为。另一方面, 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不主动不充分, 必然要求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丰厚、更饱满的内容。但同时, 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必须建立在学生有兴趣去听和学的基础上, 所以课堂教学还必须活泼而富于吸引力。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1) 以文选教学为主, 减少通论知识的灌输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与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是目前国内最权威、使用最广的古代汉语教材。但是, 枯燥、宏观、综合性的理论知识的吸收与记忆, 往往让本就兴趣不足的同学倍加头疼, 让本就不够生动的课堂更添一份沉闷。而文选教学则不同。一则, 文选本身有一定的情节, 学生可以像读散文或小说一样去阅读, 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故事性和趣味性;二则,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 也正是在一定语境下感悟语言规律 (如语法、虚词等) 的过程, 并且这种感受和把握往往来得更直观、更深刻, 也会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

对于中文专业师范生而言, 加强文本为主的教学, 对增强中学文言文教学能力, 无疑是有益无害。

(2) 古今结合, 对比教学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者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渊源关系。在古代汉语的相关学科中, 现代汉语与它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此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要注意古今结合。

同时, 将古今语言对比着学, 一方面使教学更形象、具体, 更具实用性;另一方面, 这个对比中感受差异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极富趣味, 可以使学习的过程事半功倍。

2、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 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革新。首先, 改变一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单向灌输式教学, 多多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设话题, 或者预留疑问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

其次, 增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既可以增强知识的形象性, 又能够增强学生记忆。

第三, 挖掘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古代汉语既是语言课又是工具课, 那么,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 在文选学习之余, 还需要有更多的实践练习。布置练习题的时候, 应该考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实需要。例如, 让学生仿照古人, 用文言文给自己或者给身边的同学写小传;让学生在自己的方言里寻找古音或者古代语法形式等等。

3、加强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

加强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 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依赖, 既要求课堂教学内容更加饱满充实, 又不能灌输太过, 怎么办?网络教学平台, 无疑是一个课堂拓展延伸的最佳选择。

实际上, 开始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提前将课件及相关学习资料放入平台, 由学生进行提前预习, 既有利于学生了解课堂背景资料, 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互动。而课堂结束之后, 学生仍可以就教学内容在平台展开话题讨论及完成相关作业, 既方便老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 又方便同学加深印象及时自测。事实上, 这是将一堂课的时间进行延伸扩展, 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

这里的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 不仅要求学校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 也不仅强调教师的信息更新和维护, 更重要的, 是增强同学网络交流学习的意识。从问卷调查中, 近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一点上, 古代汉语的教学的改革还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圣奎. 试论网络教学平台对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J]. 职业与 教育, 2011 (9) .

[2]王金龙. 教学应以文本为主[J]. 教育探索, 2009 (7) .

[3]薄守生, 赖慧玲.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育, 2007 (7) .

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 篇9

一、古代汉语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与现代汉语、古代文学都有一些联系, 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与之有很大差别。同属于语言学科,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可以说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语法学的成就, 但是从语音、词汇的角度看, 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更大, 难不在于“迥异”, 而在于“微别”。与古代文学一样, 古代汉语要借助很多古代文献材料做研究, 但古代汉语研究的侧重点在于语言文字, 而不是艺术手法, 古代汉语接触的是文献的原始材料, 而非后人的研究成果。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 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宝贵的见解。但是在现代, 如何在教学中让古代汉语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它的新时代魅力, 尤其是在应用型高校中体现学科的应用性, 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非常有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一个专业, 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是为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服务。因此, 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制定教学大纲, 有选择性地讲授突出重点, 在学习中做到讲练结合。现在各大高校普遍通用的古代汉语教材是王力的《古代汉语》, 这部教材经多位专家编纂而成, 采众家所长, 是一部语言学经典著作。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部教材特色不够鲜明, 理论性强实践性较弱, 比如整册书没有附加练习题, 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的方式检测自己的学习程度, 不清楚古代汉语考试的题型, 对考试没有信心等。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应有所调整。

首先, 从第一节绪论课开始, 就摒弃传统的讲授方式, 没有用大量时间介绍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任务等, 而是用一些例子, 从语音、文字、语法、词汇等角度, 让学生对古代汉语有大体的认知。

其次, 调整通论顺序。《古代汉语》教材第一章通论讲述的是词汇。在第一章文选中已经出现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概念。这些问题在初高中阶段统一用“通假字”冠名, 学生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疑问: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它们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在文选中讲耗费时间长又不易懂, 所以把第二章文字部分排到前面来讲, 并且把很多常用字用PPT的方式展示各个时期的书写形式, 让学生猜测这个字是什么。同时, 在授课过程中把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偏误问题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在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更有的放矢。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没有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环节。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的把握, 但是如果学生预习不到位, 课堂上接收的信息量过大, 就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很容易疲劳, 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讲授新课之前会用一点时间让学生做一些“热身训练”, 从而真正做到“讲练结合”。

1. 课上练习, 调动情绪。

比如句读练习是古代汉语考试中的经典题型, 任何等级的古代汉语考试都会选用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练习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语感, 也可以考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选取一些古代的经典小故事, 如师旷论学、老马识途、塞翁失马等, 这样的语篇很有趣味性, 学生对故事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但是对词的含义不完全确定, 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 他们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适当使用英语互译。

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功都很扎实, 恰当地使用英语辅助古代汉语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讲同义词“视”和“见”的区别时, 举英语例子, 英语里强调看的动作会用“look”, 强调看的结果“看见”会用“see”, 视就等同于“look”, 见等同于“see”, 因此有成语“视而不见”。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 纷纷举例佐证,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 运用文化因素辅助教学。

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就是文化教学。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 有时最大的障碍不是语言的差异, 而是文化的隔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身为中国人, 也未必能参透其中奥秘。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辅以文化教学, 会让课程更生动, 也更能突出专业特色。比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简单的一句“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 在讲解时由谥号扩展开来, 又介绍了庙号、年号等指称帝王的称号, 讲解了古代女子称谓的来源, 从而让学生知道在翻译这一句子时, 要译成“后来被称作武姜的”才能体现谥号这一用法。因此, 古代汉语课不能孤立地讲语言知识, 还要还原在时代背景中, 结合文化现象把课讲活讲透。

4. 设置实践环节。

课前演讲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我选择了成语作为课前演讲的对象。让学生讲成语, 不仅能纠正他们对一些成语的误解, 而且能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由于成语有难有易, 为了避免学生逃避困难, 我筛选了几十个成语, 让学生在此范围内按自己的爱好选择。这些成语大多结构特殊, 容易误用。为了避免学生在讲课时偏离主题或无话可说, 我给学生提供了大致的思考方向:成语出处、典故、相关的小故事;意思相同、相近、相反的成语;结构划分;字词解释;错误用例、为何出错。给出大致思考方向之后, 学生意识到, 看起来很简单的成语其实也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 于是自觉地找资料, 查字形, 推求字的本义, 做大量工作, 完成度非常高。配合PPT讲授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都讲得很精彩, 有激情, 听的学生也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这样的环节,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授课效果更好。

5. 运用讨论法。

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积极思考, 得出答案。在学习通论词汇这一章节时, 对词汇的分类问题, 学生一时之间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 将这一类习题布置成作业, 学生在组内各抒己见, 提出自己的论据证明观点, 在交流中自然地巩固转义复音词、加缀复音词等词类的概念, 明确它们的区别。这样的方式比教师直接抛出答案更有意义, 也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本体的认识。

6. 结合现代传媒资料。

讲授《鲁仲连义不帝秦》这一篇章中复音词“玉貌”时, 以往都只是简单地陈述玉在古代的象征意义。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的《君子贵玉》这一短片, 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的玉文化。从中截取其中打碎玉剑璏象征人物品德缺失的一段给学生观看, 以一个反例展现玉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及玉和君子品德之间的关系, 能够使学生对男子使用“玉貌”一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古代汉语这一历史悠久的课程, 与实践相联系也非一日之功。由于没有专属的配套教材, 教学内容虽然注重实践性, 但是考试题目却无法加大应用比重。由于课时的限制, 很难将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 二者并重。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教学创新是多方面的, 为更完善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只有不断地尝试, 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更贴合, 才能使教学改革落在实处, 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薄守生, 赖慧玲.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7) .

[2]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

[3]余霞.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4) .

[4]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7) .

浅析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深入浅出” 篇10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 深入浅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22-01

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因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而感到自豪,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是我国人民的瑰宝,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古典文化的沿袭以及传承,各大高校开设的古汉语专业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我国古典文献。为了减少古汉语学习过中的枯燥和烦闷,古汉语的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深入”和“浅出”。

一、高校古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设立课程的意义

1.古汉语具有丰富的学习体系

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很多,因此古汉语的学习内容也十分丰富,整体体系可分为:语法、词汇、修辞、音韵、文字、古书注解以及训诂等内容[1]。这些丰富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我国古典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探讨,使其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2.古汉语学习是进行古籍整理的需要

要想更好的开展古籍整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合格古文素养的工作者队伍,所以开展古汉语的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籍数量众多,人们对古籍的研究并不是十分的充分,为了更好的开展古籍的整理工作,更优质的继承我国众多的优秀古典文化,各大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古汉语的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3.研究我国各地方言需要开展古汉语的教学

目前人们使用的汉语是对古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很多词汇是对古汉语的继承,有些词汇是根据古汉语演变过来的,可以讲,对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现代汉语的掌握和学习。在对当今方言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很多的方言源于古汉语,现今很多的方言可以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古典文集中查找到。在《红楼梦》中,曾有一句话,“下流的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还打起老婆来了。”这里的挺尸不是指直挺挺躺着的尸体,而是“睡觉”意思[2]。在现今社会中,很多人们对“挺尸”的理解也是直挺挺的尸体,而在四川人中,“挺尸”就是睡觉,是他们的方言之一。在其他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现今方言的踪迹,所以说,研究我国各地方言需要开展古汉语的教学。

二、在古汉语教学中的“深入”

1.在古汉语教学中“深入”的体现

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深入是指要使教学的工作深入到古汉语体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对古汉语有着全面的了解,能够勾画出古汉语的基本框架和面貌。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古汉语的正确知识体系,通过和现代语言比较研究,更好的分析古汉语的文言知识。

2.古汉语的教学要掌握比较教学

人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语法都是从古汉语体系中发展出来的,很多词汇是直接从古汉语传承过来的,所以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现代使用词汇和古汉语的比较。例如在先秦汉语中,“是”这个字是被运用为代词,没有进行判断的意思,而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表示为判断,是一种肯定的语气。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对古汉语的语言和现在人们使用的语言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字词理解,使古汉语的教学工作获得良好的成绩。

3.需要构建丰满的知识结构

古汉语的教学需要讲究循序渐进,要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步骤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讲,教师在古汉语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先从古汉语的文字入手,因为我国的文字多为表意,每个汉字的字形结构都与它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字义的理解可以古汉语教学工作中的第一步。

在掌握文字后,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古汉语词汇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已学文字的本意为基础,掌握词汇的引申方式,争取对古汉语的词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掌握,方便学生对古文的阅读。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后,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习古汉语的音韵以及语法知识,解除学生学习古汉语的障碍,使古汉语的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三、教师在古汉语教学中的“浅出”

1.古汉语的教学要“浅出”

整体来讲,古汉语的学习过程相对其他的课程来讲要更为枯燥和晦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生产低沉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浅出”,可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讲授古汉语知识的过程中传授其他相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举一些让学生容易明白的例子,教学氛围更为趣味化,讲授的知识可以解决现实问题。

2.教师运用新兴媒体增强教学的趣味

前文说过,古汉语的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更为枯燥,所以在教学的工作中,教师可以使用现在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学习的趣味。新媒体可以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在古汉语的学习中,很多器物名称的文字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字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兴媒体对这些文字进行趣味化的处理,找出文字相对应的器物图片,将文字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这些器物名称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这些文字的理解。

3.注重教學例子的通俗性

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例句一些通俗浅显的例子对古汉语的知识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的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请”有两种用法,请对方做什么事情和请对方允许自己做什么事情[3]。可以看出,第一种意思是现在人们使用的意思,第二中的意思主要用于古汉语中,这样的用法较为有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有着深刻的记忆,可以加深学习效果。

结论:教师在古汉语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深入的体系构造,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汉语学习基础,同时要对学生学习古汉语有着逐渐深入的计划,让学生先从文字的基础掌握开始,逐渐学习古汉语的其他知识。同时,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减少学习的枯燥感可以进行“浅出”,用新兴媒体增强教学的趣味,用通俗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古汉语的掌握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亮.试论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3:81-84.

[2]华敏.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深入浅出”[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4:122-124.

上一篇:IC卡读写器下一篇:《中国土地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