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

2024-08-16

农村土地流转(精选十篇)

农村土地流转 篇1

为了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流转的形式、流转的动因、影响流转的因素等方面, 而鲜少研究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空间差异, 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土地流转在规模、形式、期限、流转主体等方面的不同。本文将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 利用调查的资料对土地流转空间的差异性进行探讨, 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原因。

1 辽宁省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1.1 流转发展历程

农村土地流经营权流转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而产生的。辽宁省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合同自1997年开始相继到期, 各市、县 (区) 相继开展了土地延包工作, 到2002年延包工作基本结束后, 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稳定。但是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辽宁省的情况分析, 土地流转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到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之前。农村开始出现零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象, 流转面积占全省农村家庭耕地面积不足1%, 流转方式主要是转包为主, 并且这种流转多为农民私下地进行, 流转信息也非常隐秘, 处于非公开状态, 土地流转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 从1998年开始实行土地的“二轮承包”到2004实行农业税减免和“三项补贴”政策之前。2001年放开粮食购销之前, 随着农村土地第一轮承包期限的到期, 辽宁省各地在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稳定土地承包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探索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形式, 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2002年底, 辽宁省309万hm2家庭承包土地, 发生流转的约有10万hm2, 流转的范围从水田、旱地拓宽到山林和果园等, 流转方式也逐渐多种多样, 除转包外, 又相继出现了转让、土地入股、返租倒包、互换等流转形式。

第三阶段从2004年到2008年。2004年以后, 随着农业税减免和“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 土地收益明显增加, 原有的流转土地又呈现大量回流、提高价格、缩短期限等新的变化, 土地流转面积有所减少。特别是2004~2007年, 出现连续下降的走势, 同上一年相比, 四年间土地流转面积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8%, -23.6%, -1.5%, -4.5%。

第四阶段从2009年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流转交易大厅) 至今。2009年辽宁省农委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探索为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建立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提出了健全土地中介服务这一体系, 大力扶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交易大厅) 建设, 并在沈阳、大连、抚顺、锦州、朝阳、盘锦、葫芦岛7个市14个县 (市、区) 、40个乡 (镇) 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试点工作, 成效显著。2009年, 土地流转面积比2008年增长了98.8%, 几乎翻了一番。可见土地流转市场带动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发展。

从四个阶段来看,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除在第三阶段农业税减免和“三项补贴”政策出现短时期回流,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加, 土地流转的市场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流转现状

截至2012年底, 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329374.2hm2, 与2002年99480.8hm2相比, 增长了3.3倍, 增长幅度较大, 可见, 流转规模呈增加的态势。

在流转形式上, 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几种, 其中, 转包形式占优势地位, 2012年全省土地转包面积207082.7hm2, 占流转土地面积的62.9%;其次为出租, 占流转土地的22.3%;而转让、互换、股份合作及其他形式的流转相对较为零星。

从流转方向来看, 辽宁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去向仍以流转入农户为主, 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发生流转的土地中, 有68.7%流入到农户, 其余土地则分别流转入专业合作社、企业及其他主体。

在流转土地使用性质上, 多以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居多, 而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的则较少。2012年对流转土地入户调查统计显示, 45%以上流转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 近15%流转土地种植蔬菜作物, 其余用于果树栽培、水产畜禽养殖、建蔬菜大棚等, 也有极少数流转土地被改变农业用途, 建立厂房进行工业生产。

在流转范围上, 绝大多数的农户将土地流转到本村亲戚和邻居手中, 而较少流转到外村农户和其他组织中, 由于农村存在着“熟人社会”的特点, 转出土地的农户出于安全性和便利性的考虑, 更愿意把土地流转给自己熟悉的乡邻, 并且这种现象在较长时间内还会持续下去。

由于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和转出土地农民非农就业状态的影响, 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以5年以下居多。调查表明, 用于种植投入产出回报期较短的粮食、蔬菜的土地流转一般流转期限不会超过5年, 而用于果树栽培、水产畜禽及设施农业生产的土地因为投入产出回报期较长, 土地流转的期限也多以5~10年为主, 甚至在10年以上。如前所述, 辽宁省流转的土地主要为种植粮食作物及蔬菜, 所以总体上土地流转期限较短。同时, 调查也发现, 土地转出农户多数从事非农职业, 如外出务工或者从事服务业、商业, 或者就近到工厂企业打工。非农就业稳定、收益高的农户几乎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 事实或意愿上将土地长期流转出去, 而非农就业不稳定的农户仍出于保障的原因, 不愿意长期失去对土地的掌控。

2 农村土地流转差异比较及分析

2.1 地区概况及数据选择

沈阳、大连、铁岭、丹东为辽宁省管辖的4座主要城市, 在地理位置上, 沈阳、铁岭为内陆城市, 位于辽宁省的中部、中北部;大连、丹东为沿海城市, 位于辽宁省的南部、东南部。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 沈阳、大连为省内较为发达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较为接近, 且一直都位居全省前列;铁岭、丹东2城市经济水平较为接近, 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位于中下游;在经济区域划分上, 沈阳、铁岭属于沈阳经济区板块, 大连、丹东属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板块, 两个经济区域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 4城市在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城市发展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013年3月, 课题组深入沈阳、大连、铁岭、丹东展开调研活动, 掌握4城市土地流转相关统计数据, 并调查有效农户分别为98户、112户、65户和73户, 共348户, 分布在4城市共12个乡镇。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农户的个体特征、农户收入水平、农户流转意愿、土地流转方式、土地流转价格、流入方类型、流转市场建设情况等内容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对4城市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

2.2 流转空间差异

2.2.1 流转规模差异较大。

2012年, 沈阳、大连、丹东、铁岭4城市家庭承包土地面积分别为549961.3hm2、286377.7hm2、173815hm2和455660.7hm2, 沈阳市居首, 但是4城市流转土地面积则以铁岭市为最, 为63631.4hm2, 沈阳、大连、丹东依次排在其后, 分别为41582.3hm2、22710.9hm2和9217.6hm2。从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比例上看, 铁岭市也遥遥领先, 其他3城市与之相比, 差距较大 (见表1) 。分析这种状况的原因, 可能是在4城市中, 铁岭市人均耕地面积较高, 且地处内陆, 经济发展水平与沈阳、大连等城市相比又较低, 一些农民为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外出务工, 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出。在参与土地流转人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 单块流转土地面积较大, 从而流转土地总面积较多, 所占比例较大。

数据来源:2012年辽宁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

2.2.2 流转方式差异存在但不明显。

4城市流转方式中转包占流转土地的65.2%, 其中, 铁岭市转包土地面积占该市流转土地总面积的87.4%, 在流转方式中具有绝对的优势。沈阳、大连转包土地分别以52.4%、43.2%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成为本市土地流转中最为主要的方式。土地流转的另一较为重要的方式为出租, 占流转土地面积的19.6%, 其中, 丹东市土地流转中采用出租的比例最大, 为丹东市流转土地面积的56%, 土地流转最为市场化, 转包则占了28.4%。可见, 4城市流转方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差别并不大。以转包为主要流转方式的原因是流转土地多以种植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为主, 转包价格相对不高, 转入方基本能够负担得起;采用出租方式的土地流转主要是以露天种植蔬菜瓜果或暖棚等设施农业土地为主, 这类土地多为高效农业或收益比较大, 转入方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进行投入并支付较高的租金。其他的流转方式少被采用, 一方面是由于习惯使然, 长期以来转让、互换等方式人们选用的就少;另一方面农民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或存在不安全感。如互换方式由于不能带来现金收益, 故选择的农户较少;土地股份模式, 农户担心入股后收入没保证, 因而加入的农户也非常少。

2.2.3 流转价格存在一定差异。

从对4城市流转土地价格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看, 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流转价格主要集中在20.1~33.5元/hm2的区间, 尤其是铁岭市, 在该市调查样本中83.3%的流转土地处于这个价格区间内, 沈阳市则为59.3%;而大连、丹东流转价格在20.1~33.5元/hm2的分别占本市调查样本的33%和28.3%。土地流转价格在33.5~67元/hm2区间的, 以大连最多, 所占比例为29.5%;其次为丹东, 为26.1%;沈阳、铁岭以14.8%、8.3%居于其后。流转价格在67元/hm2以上的, 4城市排名为丹东、大连、沈阳、铁岭, 分别占各自城市调查样本比例为19.6%、14.3%、7.4%和0。可见流转价格受区位的影响很大。如前所述、沈阳、铁岭为内陆城市, 而大连、丹东为沿海城市, 总体上, 沿海城市流转价格要高于内陆城市。在区位明显影响土地流转价格的前提下, 经济发展水平也导致价格上的差异, 如, 沈阳和铁岭同为内陆城市, 但沈阳为辽宁省省会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前列, 且明显高于铁岭市, 而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 在整体上沈阳市的流转价格显然高于铁岭市。同时, 土地流转价格的高低也同土地利用类型、流转双方讨价还价能力、流转期限长短、土地所处本城市的地理位置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2.4 流转合同形式存在差异。

土地流转的合同形式既反映了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契约化程度, 也反映了农户流转土地行为的约束方式。根据调查, 沈阳、大连、丹东、铁岭4城市土地流转合同形式有口头协议、书面合同和第三方担保等, 其中口头协议、书面合同占90%以上。与书面合同的流转合同形式相比, 口头协议所占比例略高, 占调查样本近50%, 但两者比重相差并不大。而城市间进行比较, 沈阳的土地流转合同形式多为书面合同, 占本市调查样本的76.9%;大连、铁岭则以口头协议为主, 所占比例在60%左右 (见表2) 。因此, 不同城市土地流转合同形式还是有较大的不同。分析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2009年以后, 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设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大厅。其中, 沈阳、大连等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所设立的交易大厅的数量较多, 尤以沈阳居首。在沈阳市, 交易大厅分布于乡镇, 服务于农民土地流转行为, 也指导农民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受此影响, 越来越多的农民渐渐习惯采用土地流转书面合同保障自己的权益。与书面合同相比, 口头协议等形式随意性大, 不能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种土地流转的法律手续不规范的现象会致使农户在维权时缺少法律依据, 从而使其在土地流转中处于弱势地位。

2.2.5 流转意愿几乎不存在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商品, 在承包期范围内可以进行流转, 这是当前我国政策允许并支持的行为。通过土地流转, 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相关政策表明, 农村土地的流转应该是依法、自愿、有偿进行的, 也就是说, 农户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是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凭自己的意愿决定流转和进行流转。是否愿意进行流转, 主要取决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沈阳、大连、丹东、铁岭4城市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都比较强, 在348户农户中, 有227户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基本生活的保障, 不能轻易放弃, 占所调查样本的65.2%, 其中有一半的农民认为土地就是自己的命根子, 也是自己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当问及“什么情况下才会转出所承包土地?”时, 48.7%的农户选择了要有较高的非农收入, 25.3%的农户选择了要有稳定的非农就业门路, 还有较少数的农户选择有劳保福利以及能迁入城镇定居。这说明, 农民对土地的重视及依赖程度还是很高, 土地仍然是农民生存之本, 在当前, 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还不是很强烈。而4城市之间比较来看, 沈阳、丹东、铁岭3城市将土地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 占本城市调查样本的比例都在70%以上, 只有大连为49.4%, 说明大连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要弱于其他城市;而对于进行土地流转行为的必要条件, 4城市被调查农户多数都认为要有较高的非农收入和稳定的就业条件, 认知具有趋同性。可见, 在流转意愿方面, 4城市几乎没有差异。

3 结论

从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分析来看, 4城市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共性,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并非很强烈;土地作为农民生活基本保障的功能还很突出;流转方式中转包仍占据主要地位, 其他流转方式相对较弱。但由于城市区域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流转市场建设情况等条件的不同, 4城市土地流转情况还是有所差异。作为沿海城市的大连市和丹东市, 土地流转价格水平较高, 同为内陆城市的沈阳市和铁岭市比较, 沈阳市流转价格明显高于铁岭市;土地流转交易大厅相对多的沈阳市, 土地流转合同采用书面形式的要多于其他3城市, 从法律的角度看, 也更具有规范性和保障农民合法的权益。

所以, 要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速度,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弱化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 使农民增强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其次要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引导部分农民向其他产业转移, 使其家庭收入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来源, 从而将土地逐渐流转到农业大户中, 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第三, 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给农民创造进行土地流转便捷的条件, 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监管, 积极引导, 及时解决流转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庚.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关中三县为例[J].人文地理, 2012 (1) .

[2]陈立双, 张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沈阳市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12) .

[3]黄祖辉, 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4]孙云奋, 齐春宇.农地类型差异与农地流转困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农村经济, 2012 (1) .

农村土地流转协议 篇2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

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就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出租事宜,订立本协议。

一、租赁标的甲方将其承包经营的位于XX镇XX村组,甲方将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座落在位于的土地(四至为:东至,南至,西至,北至,)共亩以出租流转,流转给乙方用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二、租赁期限

土地租赁年限为10年,即自2014年10月1日起至2024年9月 30日止(出租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年限)。

三、租赁费

土地租金按照每亩土地800斤小麦的价格支付(以当年国家 公布的三级花麦保护价为准)。

四、支付方式和时间

乙方采用现金方式支付租金,支付的时间为每年10月1日前一次性付清本年租金。

五、租赁土地的交付时间和方式

甲方应于2014年10月1日前将出租土地交付乙方。双方提请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发包方、双方指定的第三者中的任一方鉴证,乙方应向甲方出其乙方签名的出租土地交付收据。

六、土地租赁和使用的特别约定

l、乙方获得租赁土地后,租赁期内依法享有该土地的使用、经 营决策、产品处臵和收益等权利。

2、乙方获得租赁土地后,必须按土地亩数承担国家政策规定的 费用和其他义务。

3、乙方必须管好用好租赁土地,保护地力,不得掠夺性经营,并负责保护好承包土地上的林木、排灌设施等国家和集体财产。

4、乙方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5、本协议不改变土地权属,若遇国家开发项目征用土地,土地附着物收益均归乙方所有。

6、乙方租赁期间,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占用被租赁土地(包括坟墓),如果占用必须事先与乙方协商,并由甲方包赔由此造成的所有损失。

7、乙方在租赁限内有权转租承租土地。

七、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在合同生效后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如一方当事人违约,违约方应向对方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具体数额依具体损失情况确定。

八、本协议在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并报土地流转管理部门备案。

九、其他条款

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本合同一式四份,由甲乙双方、发包方和鉴定单位各执一份。合同未规定之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执行。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法定代表人:

农村土地流转 篇3

关键词: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效应影响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一定要研究出更利于农村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产权的农民便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没有财产性收入,在发展成果的共享以及分配的公平性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实现農村土地的确权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实现社会公平,都有着关键性的现实意义。

1 确权对土地流转效应的影响

农村土地确权以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经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基础,依法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土地确权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止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不健全等问题,通过确权能明晰产权归属,土地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更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途径,建立农村土地产权的新模式。

(1)土地的确权能够牢固农户、企业以及政府等市场参与者的契约关系,切实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业规模化以及机械化的要求,但是承包地未经确权,在土地流转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无法稳固农户、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农村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决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必然性,所以稳固市场主体间的契约关系对于保障参与者尤其是农户的利益有着关键的作用。(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强化了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而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有利于农村的大规模机械化的实现,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很难真正实现大规模、连片的土地机械化耕种经营,而流转后的土地则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土地的单产、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就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2 确权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是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增强农业的发展活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2)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能有效降低农业综合生产成本。(3)农村土地的确权利于农村经济的盘活,增加农民收入的多样性。土地确权之后,农民可以选择将土地转让出租或是进行独立经营,实现财产性收益,真正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来。

土地产权的持证者在产权的有效期内可以对土地进行使用、流转甚至转让的处理,作为持证者的一种资产,也可以选择将土地作为入股的资本,进行折价抵押、抵资担保等经营性行为,实现农村的土地流转,繁荣土地产权的交易,增加农民的产权化收益。产权的确定,有利于减少农民在土地流转古城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发生,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要求。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安身立命之所在,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和平的关键,确定农户对土地的产权对于农民的生存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土地的确权为农民在利益纷争面前提供了对土地权益的证明,保证了农民对土地处置的权利,也就很好的证明了侵害权益行为的违法违规性,是农民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自保的有力凭证,不仅保护了农户的经济利益,更肃清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3 流转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政策是根本。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户的流转意愿,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与保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覆盖从市级到乡村在内的多级区域,在关键的地区或是交通的中心建立交易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提供最新信息,为土地流转创造氛围与环境,促进交易的进行,着力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法规是保障。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土地纠纷的案件也逐渐增多,有的是因为协议的签订只限于口头订约的形式,发生违约的时候,无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部分是因为流转合同的不严密,导致企业在市场行情改变的时候普遍违规,损害了农户的利益,挫伤了流转的积极性,造成了交易市场的混乱。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从而规范主体行为,保护农户利益。

市场是手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及合理配置,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农业化同步进行的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充分实现了市场主体的权益,享受到了现代化建设的福利。

4 结语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确定土地的产权无疑是对农民权利的认可与保护,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让农民有了真正脱离土地的选择,对于农村经济的灵活多样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以及深化农村改革,进而推动经济建设都有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篇4

四川省崇州市怡顺土地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10年5月成立, 位于崇州市桤泉镇生建村, 是由生建村3组、8组、12组、14组、20组的22户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入股面积124.79亩。合作社主要从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

一、组织形式

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22户农户自愿将确权后的124.97亩承包土地, 按0.01亩折成一股, 共折股12497股, 组建合作社。

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 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各3人, 设理事长1人、监事长1人。合作社由理事会负责统一组织生产经营, 监事会负责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运行机制

由理事会决定“种什么、如何种”, 现种植模式是:大春种粮食 (富硒水稻) 、小春种经作 (特色蔬菜、食用菌等) 。合作社按照公司质量标准和订单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实行种子、肥料、农药的“三统购”和机耕、机防、机收、田管的“四统一”。

三、利益联结方式

年终经营纯收入按9:1比例按股分红, 即:收入的90%用于土地入股分红, 收入的10%作为公积金、风险金和工作经费。

第二种模式:股份公司 (土地股份公司)

四川省邛崃市汤营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5年10月成立, 位于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公司现有股本金构成为:邛崃市兴农投资公司注资190万元 (占50%股份) , 村集体入股土地60亩与823户农户入股承包土地2010亩 (共占50%股份) 。

一、组织形式

2005年, 汤营村506户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成立了汤营农业有限公司, 初期入股土地1060亩。

2007年, 公司实行增资扩股, 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60亩耕地入股, 入股农户扩展到823户, 入股土地达到2070亩。

公司制定完善章程及财务收支制度, 成立股东代表大会, 由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由董事会负责统一组织生产经营, 镇财政所监督公司财务, 公司实行报帐制, 定期公开财务, 接受监事会监督。

二、运行机制

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经营, 实施职业经理人管理运行机制, 每个项目确定一名项目负责人。实行产销分离, 在用工上全部采用计件制。

统一组织生产。2070亩入股土地中, 有130亩转租给4个业主发展水产养殖、有400亩转租给1家业主发展中药材生产。其余的土地由公司自行组织种养业生产, 兴建有标准化规模猪场 (20亩) 、蔬菜大棚 (60亩) 、食用菌大棚 (50亩) 等。公司的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有西瓜、时令蔬菜、水稻、生猪等, 均实行项目负责制, 由职业经理人负责项目管理, 按项目核算。统一产品品牌。公司产品已注册“汤营”牌商标。统一市场营销。与大型批发市场、批发商、加工龙头企业直接对接, 解决了产品营销问题。

三、利益连接方式

2008年以前, 公司对入股土地实行“保底+分红”, 每亩土地保底收入为800斤黄谷, 除去保底费用后, 公司经营净利润一半留作公司再生产资金, 另一半采取按股分红方式分配给入股股东。

2009年起, 公司对入股土地不再实行保底, 每年经营利润一半留作公司再生产资金, 另一半按股分红。

第三种模式:“土地银行”

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镇皇城农业资源经营合作社。该合作社位于彭州市磁峰镇皇城村, 系借用银行经营理念, 于2008年12月22日挂牌成立的成都市首家“土地银行”, 入社265户, 存地 (入股) 面积965亩, 贷地 (转出) 965亩。

一、组织形式

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 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的方式, 组建“皇城农业资源经营合作社”。由于是按照银行的经营方式,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进行“存贷”经营, 形象称为“土地银行”。

二、运行机制

“土地银行”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需求集中“预存”起来, 统一贷给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经营大户进行规模经营, 发展特色产业。

三、利益联结方式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经存入“土地银行”即产生稳定的利息收入, “土地银行”所获利润的50%根据农民存入面积进行二次分红。

第四种模式:租赁经营 (业主租赁经营)

成都市龙泉惠民草莓合作社。该合作社位于龙泉驿区黄土镇三村村, 成立于2007年4月25日。已有合作社社员168户, 发展无公害草莓生产基地1000余亩。

一、组织形式

龙泉惠民草莓合作社最初由三村村党支部牵头, 18户种植大户采取股份合作的模式集资28万元成立, 合作社以1000元/亩的土地租金价格在当地租赁土地100亩发展草莓种植。

二、运行机制

合作社采用统一生产规程对草莓生产进行管理。实行“六统一”管理运作模式, 即统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统一提供生产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经济信息;统一采购和供应农户的生产资料;统一质量和包装;统一收购和销售。

三、利益联结方式

合作社组织社员开展劳动、技术、资金、营销等合作, 按照入社股份进行分红。

第五种模式:大区小主 (大园区+小业主)

四川省新津柳江蔬菜产业示范园。该示范园是位于新津县普兴镇, 是2008年开始建设的以蔬菜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规划面积3.2万亩, 涉及2个村、7648户农户。园区已建成面积2.3万亩。

一、组织形式

采取“园区+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进行建设。由政府主导在基础设施、品牌建设、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 按照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 以专合组织为联系纽带, 以农户为主体,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二、运行机制

由新津县统筹委、农发局和普兴镇政府联合成立园区管委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推进园区的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生产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制度体系建设等。政府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园区内沟渠、道路进行整治和打造, 提升了园区规划建设品质和园区形象。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10月, 由柳江村蔬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等9人发起, 成立了柳江蔬菜专业合作社, 主要从事蔬菜的生产、收购及销售工作。已有合作社成员300余人。

实行六个统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 统一生产物资供应, 统一生产标准, 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创建和商标注册, 统一市场营销。实行“菜—稻—菜”一年三熟的生产种植模式, 大春抓粮保稳定, 小春抓钱保增收。

三、利益联结方式

农村土地流转讲义-------- 篇5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允许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流转”),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我们举办这次讲课主要是让大家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内容;也是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多更好地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土地流转概述

1、什么是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通俗点讲,就是承包农户对自己家庭所承包的土地,如果自己不愿意直接经营,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协商答成协议,将所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再次转交给其他人耕种,自己可以从中取得一定的利益。

2、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的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土地流转还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有利于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二是有利于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有利于解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说白了,对于咱农民来说,土地流转有利于解放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一是流出方把地流转出去后,可以到外地打工,现在年轻人一个月在外面挣个四五千,像风正那线厂多,妇女一个月也能拿到2000左右。农民从土地上解放,极大的提高了财产性收入。

二是流入方把土地集中提来,成方连片,形成规模经营,像种子、肥料等农资产品在购买过程中能得到优惠,便于大型农业机械操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了收入。

三是对于咱乡镇和村两委来说,村民都富了,老百姓生活条件都变好了,咱村里的矛盾就少了,村子也好管理了,俗话说的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咱成绩也就出来了。)

3、正确把握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按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要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是前提,自愿是核心,有偿是关健。

所谓依法,就是要要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始终坚持土地所有权性质不能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能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能变。要坚持规范的流转程序,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所谓自愿,就是“农民自愿”,就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流转,确实保障农民长远利益。这是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强调的基本精神。能否尊重农民的意愿,是能否顺利推进土地流转的关键。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产与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绝不可以用强制的办法迫使农民离开土地。所谓有偿,就是流转的收益归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

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 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 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4、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有:

发包方,即村民委员会或村民组;

承包方,即从本村(组)承包土地的农户;

受让方,即农村土地流转的流入方,可以是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也可以是其他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组织和个人。

5、农村土地流转有哪些形式

本办法所称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方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灭失。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承包方将土地交他人代耕不足一年的除外。

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

对未进行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水面等应如何流转 对未进行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水面、“四荒”地、林地以及整治开发的农村闲置宅基地等,经村、组会议讨论研究,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协商等方式进行发包,承包方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后,可以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规范流转。

7、转包与出租的主要区别

(1)承包方与受让方建立的关系表达不同,转包收取的是转包费,出租收取的是租金;

(2)选择受让方的范围不同,转包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而出租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8、转让与转包、出租的主要区别

(1)转让时承包户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转包和出租没有此限制;

(2)转让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并经发包方同意,而转包和出租原则上只须到发包方登记备案;

(3)转让后新的承包方应当与发包方建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终止,而转包和出租继续保持原承包关系。

6、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模式

交易平台推动:即政府投资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通过建立流转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体系,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交易程序,从而为农村土地流转供求双方搭建交易平台。

财政扶持促动:即政府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并配合各种政策鼓励农民成片流转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专业大户带动:即种粮能手、种养大户等专业能人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等优势,对农村土地实现集中连片流转和开发,形成规模经营。

龙头企业拉动:即农业龙头企业为保证原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的稳定,从当地农村基础条件出发,以各种方式整合农村承包土地,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动:即以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评估,折合为股份,吸收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统一规模经营,或直接向农户转包、租赁土地,实现规模经营。

湖南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调查 篇6

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也正处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入就业的快速时期,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例正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都表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内在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进行,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变革。目前对现有土地制度的变革主要思路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制度进行变更,即实现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土地承包法》对承包土地的流转作了具体规定。政府文件及法规对土地流转的规定为我国新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政策与法律基础,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具有指导意义。尽管如此,我国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尚未形成规范而科学的运行机制,在一些地区没有有序的进行,其流转方式仍然存在问题。

土地流转进程加快

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之前,土地流转就已经发生,但土地流转的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个别因缺少劳动力而将自家的责任田转包给其他农户,是一种零星、分散式的流转。国家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之后,湖南省于2006年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换发工作。到2012年6月底,全省1385.6万农户,已签订承包合同1348.74万份,占97.34%,二轮土地承包30年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随着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031万亩,占全省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6%,比2008年增长42.1%;林地流转面积62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2%。

在全省流转土地中,有40%以上的面积流转到企业、专业种植大户和现代农庄等。以长沙县为例,全县成片10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面积达16.2万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6%,新增耕地连片100亩以上的流转面积达8.2万亩。其中100~500亩的大户有130家,500~1000亩的有24家,1000~2000亩的有10家,2000亩以上的有5家。

流转形式多样化

全省各地在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是租赁转包。2012年,湖南省租赁转包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1.559万户,与2011年比较,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共增加1.08万户,其中100亩以上大户增加2515户。

第二种是转让。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2012年,全省转让的面积136.8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13%。

第三种是入股、联营。入股联营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2012年,全省入股、联营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

第四种是互换。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主要是发生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

流转范围与去向不断扩大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进程,扩大了农村土地的流转范围。当前土地流转范围主要涉及用地类型和用地主体两类:第一种是土地流转由最早的水田扩展到了山林、旱土、渔塘、集体建设用地等土地;第二种是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已由原来的在亲戚、同村、同组成员为主的农户之间进行,扩展到外乡、外县、外省。农户不仅与农民专业大户,还与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等之间签订了流转合同。

此外,流转的去向也更加宽广。农村土地流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企业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以怀化市为例,全市流入种粮大户、专业大户的面积为18.1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6.6%;全市流入涉农企业的耕地面积有10.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5.8%;全市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面积为10.8万亩,占流转总土地面积的27.7%,

由于受到政策因素的限制,在土地流转用途上仍以农业用地为主。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虽然湖南省土地流转发展向好,但仍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总体规模不大、各地土地流转发展不平衡、流转方式创新不够、流转行为不规范等等。

首先,农民拥有土地的传统观念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主要的保障手段。在一些农村地区,土地仍然是家庭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收益仍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对于他们来说仍然起着生存保障的作用,不愿将土地长期转包或出租;而在城郊和一些富裕的农村,农民收入虽然主要不是依靠土地,但对他们来说,土地也是发展资本,比如土地被征用时,农户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货币补偿,可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存在认识上的误解,认为流转就是失地,失地就是失权,因此不愿流转。在一些村组调研发现,当地土地流转多是农户之间自主无偿流转,但均要求受让方保持原有土地边界清晰不变,避免土地在流转后被人侵占,这严重阻碍土地成片流转开发。在传统观念支配下,要推进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困难不小,因个别农民不愿流出土地而阻碍规模经营的现象经常发生。越是在偏远地区、人多地少地区,这种现象越为普遍。

nlc202309031251

其次,土地流转的服务滞后。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2009年湖南省就明确了发展以县、乡两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为依托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力争到2012年全省2/3以上的县市区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但当前土地供需信息网络平台尚未形成,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缺失,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匮乏,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供需双方信息未能有效沟通,制约土地流转。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想扩大经营的种植大户、企业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对象,流转渠道不畅,流转空间狭窄,增大了流转成本。同时土地流转没有确定可操作的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价格,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而农民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对市场行情不能充分把握,导致流转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土地的价值,造成土地流转市场价格混乱。

此外,受让土地经营承受较大风险也是流转的一大问题。不少种养大户、农业投资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参与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存在不少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尽管近几年农业基础有所改善,但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二是生产风险。突出表现为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农资价格升高、人工成本提高,机械化作业、土地流转等费用也上涨迅速,导致生产风险越来越大。三是资金风险。主要是资金筹措难。一些种粮大户反映,现在种一亩双季稻,物化成本都要500元左右,如果加上请工,费用更高,种100亩田就要投入六七万元,但现在农村贷款非常因难。四是政策风险。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中的经营权问题上。按照国家“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连片流转土地必须做到每家每户自愿同意。但由于农村情况复杂,有些乡村干部在少数村民不同意的情况下“强流硬转”,擅自发包,从而为土地受让大户埋下隐患。一旦遇到诸如2008年金融危机、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农民们手握政策上访,往往使种粮大户损失严重。

另外,土地流转法律政策尚不配套。

突出表现在:首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上,“农村集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含义和权能边界不清,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有乡镇、行政村、村小组经济组织三类,由于他们在土地经营中的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难以承担土地流转的重任。同时,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民,由于没有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不敢轻易流出土地。其次,对土地承包经营者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特别是对造成耕地损害、抛荒、非农化等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责任追究。土地流转后,一些种植大户,尤其是流转期限较短的种植大户只“种”不“养”、掠夺式经营,从而导致地力不断下降。三是法律与政策规定不协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承包期限的最新指导思想;但法律的修改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承包期限仍为30年,《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其他法律也未作相应修订,很多地方二轮延包期限将届满。这使土地流转主体不敢转入也不敢流出,流转机制发育不起来,也限制了对流转土地的长期投资和投入。

(本文节选自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课题组负责人赵亚辉)

农村土地流转分析 篇7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金融,规范经营

1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宣传政策不到位

长期以来, 由于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 农民把土地看成是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因此, 便把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看得格外重要。农民主要是担心转让土地之后就失去了收入的来源, 养老没有保障, 因此, 大部分农民选择在外出打工时托亲戚朋友照看土地, 即使没有人手, 农民也会选择搁置土地, 也不愿意转让。另外, 农民法律知识少, 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了解不多, 不肯轻易将土地经营权转让, 怕一旦转让出去就很难再收回。

同时, 各级组织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和引导不到位, 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方式方法、矛盾问题等研究不深、宣传不够, 导致部分农民对流转政策的精神实质了解不透彻, 部分农民怕丧失土地经营权, 失去生活最低保障, 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 市场前景不佳, 不敢大规模承包开发, 大胆投入, 导致土地流转实行困难。

1.2 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很多农民没有想到或采用法律手段、走法律的程序, 致使已经实现流转的土地程序不规范, 手续不健全, 很多是以口头方式来进行转让与托付, 没有书面的协议或合同。即使有一些签署了有关的协议和合同, 也缺乏必要的公证等手续, 很不规范, 这都是产生土地承包纠纷的缘由。部分乡镇涉农机构违规操作, 在未经农民允许的情况下, 自行将集体土地转让给企业经营或者放任经营者改变土地农用性质而不去追究, 土地流转经费不完全透明。部分土地经营者钻合同的漏洞, 在经营不善时违约逃避责任, 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 过去由于很多地区土地流转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 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 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 土地流转费不好界定, 土地流转无章可循, 导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 损害农户利益, 阻碍土地流转的行为。

1.3 土地流转市场功能不健全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由于信息传递平台或手段相对落后, 土地供求信息不能高效准确的在农户和业主之间传递, 更多的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 但是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为了出租或转让几亩土地而主动寻找大规模需求土地的业主, 而投资规模较大的业主对土地的需求数量通常比较大, 也不可能主动与每个农户进行谈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称, 农民和业主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的中介机构进行衔接, 大部分的信息往往都是通过邻居或是周边村民散发出去的, 传递过程中也会造成信息失真, 从而导致双方需求信息不能很好地传递, 而某些地区虽然已经配置了中介机构, 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服务手段和调控能力, 缺乏必要的经济利益刺激机制, 导致有部分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无法找到合适的业主立即转出, 而业主有土地的需求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卖家同时存在。同时, 由于农村信贷管理比较严格, 涉农机构在审核贷款时, 为避免风险, 往往要求贷款者有足够价值且容易变现的有效抵押物, 削弱了及neon机构对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 这些都制约了土地流转的推进。

1.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以往的土地流转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交纳土地税费而进行的。随着农村税费改革, 农民持有土地成本降为零, 这种流转情况将逐步减少。但是, 从经济角度讲, 农民普遍存在土地增值的预期, 同时将土地看做是养老的唯一保障而拒绝土地流转, 因此在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有效建立起来之前, 农民情愿自己持有土地作为坚实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 因此,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另外, 少数地方涉农机构为了提高政绩和形象工程, 干涉或者强迫农民土地流转, 将流转资金进行截留或者挪用, 用于增加单位的福利, 从而造成农民土地流转的损失;而业主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其他客观原因, 导致投资失败, 造成租金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农民预期受益。

2 对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政策建议

2.1 以乡镇政府为中介, 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范围

土地流转涉及到一国经济的发展, 应该规范有序, 周密详尽, 既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既得利益, 又要安全可靠, 避免产生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这样的机构一般以建立在乡镇一级为宜, 自乡镇以下逐级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集中登记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并及时发布, 定期到村镇走访, 了解农民即时的流转需求, 同时设立电话咨询系统, 随时接受供求双方关于流转的咨询。完善申报、登记、招租、审查、鉴证、监督, 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规范有序的轨道;乡镇涉农机构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负责地对待供求双方提出的问题, 对于常规问题, 要耐心解答并予以解决;对待特殊问题要认真研究并加以指导, 制定一整套的流转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同时要加强管理, 明确流转的范围、方式、原则等, 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流程操作, 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要落实到纸面, 使之具有说服力, 健全和完善合同条款内容, 邀请专家或者法律顾问商讨合同中出现的漏洞或者潜在风险, 本着对农民和业主负责的态度为农业经济服务。要严格处理流转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对于出现的纠纷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解决, 推动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2.2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 土地在农民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低位, 他们将土地看作是目前生活以及日后养老的基本保障。要想转变农民根深蒂固的观念, 只有逐步地将土地同它所代表的保障功能剥离, 让农民将保障的目标从土地转移到社会和制度, 这样农民才能逐步放开思想, 将土地作为真正的生产要素流转起来。因此,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这其中包括建立和健全城乡现有的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将新型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每个乡镇农村, 使每个村民都意识到即使土地流转了, 他们也依然时候保障的,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对农民进行相应的再就业培训, 鼓励农民向其他产业转移。

2.3 加强宣传引导, 增强农民土地流转认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深刻阐述, 农村土地流转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培训班、群众大会、政策讲座等多种形式, 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思想上消除农民的疑虑和抵触, 教育和影响周边的农民, 使他们真实感受到土地流传带来的好处, 从而转变思想观念, 投身非农产业, 加快土地流转。

同时,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本着自愿的原则, 在遵循土地流转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由农民自主决定是否进行流转以及流转的方式, 任何乡镇涉农机构或组织不得干涉或误导农民的意愿, 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区域规划, 指定流转土地的用途范围, 不得擅自挪作他用, 对于违规的涉农机构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切实改变农民的基本权益。

2.4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以农业部为主导, 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引进科学农业化生产, 提高农业产量。同时鼓励农民创业, 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补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和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土地流转, 建立生产基地, 对于规模经营的业主要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优惠;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服务创新力度, 积极开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方式, 满足土地流转双方的合理资金需求。

研究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方法,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将土地以入股方式集中, 统一对外出租和转让, 所得收益按照入股比例划分, 多转多得, 提高农民流转的积极性。同时要促进农村土地集中到规模经营或发展潜力大的业主手里, 保证流转的土地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涉及范围广, 工作量大, 牵扯职能部门多, 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及乡镇集体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 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因此, 在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保障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传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分析[J].江汉论坛, 2011, (6) .

[2]王美青, 卫新.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 2009, (5) :28-29.

[3]施勇杰.我国农地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11) .

[4]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67.

农村土地流转初探 篇8

《决定》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就是农民拥有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自主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土地是否流转?流转多少?何时流转?都必须由农民自己决定。那些自认为可以代替农民作选择的人, 有可能只是在为剥夺农民的选择自由寻找借口。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权必须得到切实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和任何市场主体一样, 具有平等的地位, 不管实力多么强大的企业, 当它需要占用农民承包的土地时, 农民都拥有是否转让的发言权, 必须能够与其面对面讨价还价, 转包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 侵犯农民的权益。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 当农民享有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后, 农民就已经出现自发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在同时也始终伴随着另一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即基层政府、或者村集体拿本来属于农民的土地进行流转, 包括实行规模经营。近几年来, 这种强制、半强制性流转的形式越来越多, 规模也越来越大。包括各地出台的撤村并镇计划、以宅基地换房计划等。表面看起来, 这样的做法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使土地用以更有价值的用途, 增加土地的产出。问题是, 土地如此流转的主体是地方政府或村集体, 它们推出各种各样的土地流转形态, 要求农民参与, 有的时候甚至是强制农民参与。不难理解, 由此所实现的效率与农民无关, 农民没有充分享有效率改进所带来的收益。相反, 很大部分收益被那些积极地推动土地流转的地方政府、村集体占有了。由此可以看出, 必须借助特定的制度安排, 才能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制度创新能够真正具有改进农民福利的效果。这一制度安排其实不难, 就是让农民享有更为稳定、充分的土地权利, 让农民自己来决定怎样利用土地, 让农民自发地创新各种流转土地的新制度。

当然, 农村土地流转可能会受到一些外界力量的挤压。首先是资本利益的挤压, 进入农村土地的资本, 会以占有最大化的利润为根本出发点, 很有可能忽略、伤害农民的眼前、长远利益;其次是使用不当公权力的挤压, 少数地方政府可能因为政绩而盲动, 甚至可能在交易过程中发生“权力寻租”。当二者相结合时, 就很有可能使“根据农民自愿”这一前提大打折扣。再有, 面对资本、权力、自然灾害、人生困境, 个体农民很脆弱, 容易在眼前难题的逼迫下失去根本而长远的利益。作为弱势产业的经营者, 一个农民的一生要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土地是他们最后的生存依赖。只要有土地, 就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就留下翻身的机会, 还从宏观上保证了中国发展的弹性。因此, 在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必须在土地流转中坚持“农民自愿”为前提, 切实将中央关于“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三个“不得”落实到位。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农民自愿。

农村土地流转 篇9

土地股份合作制, 是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广大农民创造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长期稳定, 不断完善, 同时提出了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 经发包方同意, 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 这就导致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从根本上说。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强调的是土地这种资源要素作为股份在股份合作制度中的运用。

2 对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议

当前在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机制, 实现土地经营绩效最优。

2.1 限制集体对土地的处置权力

法律赋予了基层集体组织享有土地所有权能, 但并不是任集体为所欲为。当前我国法律只注重农民这一主体对土地的相关权利内容, 而忽视了对集体组织行使土地权利的界定, 缺乏必要的限制性规定。因此, 在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同时, 进一步界定集体组织对土地的相关权利, 防止基层干部滥用权力, 搞土地权钱交易, 滋生腐败现象:要注重在禁止集体私自处置集体土地、土地资源收益分配不公、强制调整农民土地、征地补偿不合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2.2 增强农民土地处置权能

“处置”即处理的意思, 体现在对某一对象的支配程度。当前, 我国亟待对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加以明确规定, 以发挥土地的使用功能。

第一, 农民土地处置权能不完整。当前, 在农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农民不可能完全享有土地处置权, 只能是依照农村土地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实施, 主要体现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几种流转方式。农民土地处置权能实际上是在集体统一意志支配下的一种附和行为, 处于被动状态。正因为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缺失, 造成了土地征用制度不公平、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护等现象。因此,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要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必须增强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第二, 扩大农民的处置权能范围。目前, 众多学者呼吁要放开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 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事实上确实需要进一步放开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 但其最终目的并不单纯是维护农民的承包权, 而是要让土地能够活起来, 搞活土地经营, 充分体现出土地的资本性。要实现土地资本性功能, 法律应当赋予承包农户享有排他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并且享有包括使用权继承、有偿转让、转包、入股、联合经营、抵押等权利在内的较充分的处置权, 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包含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和抵押权于一体的土地财产权。第三, 建立完善的处置权配套制度。放开土地处置权能会不会导致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农民失地而流离失所?这些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 使农民的土地处置权在充分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稳步实施。

2.3 赋予农民土地资产性权利

土地不仅有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 还具有极强的资本增值功能。如何实现土地资本功能, 维护好农民土地资产性权利, 是完善土地产权功能的重要途径。

第一, 确保农民拥有土地资产性权利。通过界定土地产权关系, 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的前提下, 将土地的物质形式转化成股权化的资本形态, 让合法享有土地产权的农民都能平等分享到土地权益, 以实现土地的资本化。土地股份既可以作为资本, 参与社会资本或市场流动配置, 实现股份合作经营, 也可以兑现成土地资源, 对其直接占有和使用, 实现土地经营效益。第二, 实现土地资产市场化经营。通过健全土地市场机制, 建立起平等的土地产权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切实将土地作为社会生产要素, 鼓励土地在合法前提下自由流通, 提升土地资本增值功能和经济效益。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在稳定承包经营使用权的基础上, 用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经营使用权, 解决人地矛盾。第三, 健全土地资产实现途径。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 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很难实现土地资本增值功能。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土地经营利润有限, 农民要使土地价值变现, 只能通过转让、出租等流转方式, 而不能买卖、抵押。因此, 在产权不完整的前提下土地资产价值并没有完全实现。如何实现土地资产增值功能。除了完善市场机制外。还必须进一步强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建设。通过稳定农民对集体土地的股权, 实现股权收益长期化, 确保农民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另外, 土地地力评估和定价也是农村土地市场化、资本化的一项前提工作, 是健全和发展农村土地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

2.4 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

针对我国农村现实, 农村土地现在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仍然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障。因此, 我国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建设过程中, 不能犯冒进主义错误, 也不要搞一刀切, 而是要按照农村发展实情稳步推进。

第一, 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农村土地调整、承包权利的不稳定性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农民对土地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 需要加快实现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经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指出:“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 也就是永远不变”, 这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土地使用权长期化设置, 逐步实现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物权性质, 稳固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 限制外部主体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第二, 以法律形式固化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性。目前, 我国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方面的法律对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界定为承包关系, 规定了耕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 期满后由承包经营权人继续承包。“承包”是指接受工程、订货或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负责完成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出农民是被动接受集体组织给予的表面性的土地经营权利, 而不是处在真正的主人地位上对土地行使经营权, 造成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 如何实现农民的土地经营长期稳定性, 是摆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面前的最迫切问题之一。当前, 在实现农民土地经营期限长期化的基础上, 加快农民土地使用权立法进程, 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化。从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供法律后盾。在立法过程中, 要注重对土地所有权主体、农民土地经营方式、农民享有的土地处置权能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 并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政策, 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法。

摘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特别是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给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开辟了新的途径, 拓宽了土地流转的形式。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流转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陈海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1]姜爱林, 陈海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2]王玉双.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6 (6) .[2]王玉双.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6 (6) .

农村土地流转 篇10

土地股份合作制, 是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广大农民创造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长期稳定, 不断完善, 同时提出了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 经发包方同意, 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 这就导致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从根本上说,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强调的是土地这种资源要素作为股份在股份合作制度中的运用。

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一)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集体经济

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只是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实现形式, 它的公有制性质没有改变, 仍具有全员入股、合劳合资的特点。“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股份合作制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一, 是以劳动联合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是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一个突破。劳动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尤其要提倡和鼓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质上是一种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集体经济。

(二)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合作制经济

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 任何形式的生产都需要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二者缺一不可, 劳动的联合必然要求以生产资料的联合作为基础。土地股份合作制把生产资料由个人直接占有变为共同间接占有, 由个人支配变为共同支配, 由个人决策变为共同决策, 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工资, 根据所持股份按股分红。这种合作是实实在在的, 个人产权是清清楚楚的, 充分体现出劳动者劳动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因此, 股份合作制本质上是通过合作实现劳动者的收益增长。

(三) 土地股份合作制具有清晰的法律关系

从法律视角来看, 土地股份合作制既带有合作制的特点, 又有股份制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权利义务关系。首先, 从所有制关系上看, 集体财产全部归集体所有, 但归个人占有, 共同使用, 民主管理;其次, 从分配关系上看, 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行按劳动和按股份分配相结合, 留有公共积累;最后, 从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上看, 农民既是劳动者, 又是财产所有者, 通过劳动和资本双重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局限性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创新, 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下, 土地股份合作制还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制度选择。换言之, 土地股份合作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 土地产权不完善影响土地股权稳定性

第一, 土地产权残缺的表现。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所有, 农户家庭只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对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不清晰, 集体概念比较模糊, 农民对其承包的土地只享有经营、收益、流转等权利, 缺乏具有实质性产权的处置权。处置权的缺失使农民对土地长期经营没有足够的预期。《物权法》也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进行了规定, 土地经营权可以采取流转、转让、租赁等方式进行处置, 但没有规定完整的处置权能。

第二, 产权残缺对股权的影响。一是影响土地股权的稳定性。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征用等都牵涉到土地流转, 目前部分地区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 程序和手续都不够完善,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 致使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 土地产权不稳定性导致土地流转不规范, 可能造成农民土地使用权入股后权益有所丧失。二是影响股权保障功能。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民土地集中起来搞统一经营, 虽然农民可以在合作社里务工, 挣取工资收入, 还可以获取土地股权收益分红, 但是农民失去了对自己土地的直接支配权, 实质上是将土地物质权利货币化后的一种股权收益。股权的稳定性深受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状况影响, 合作社运行得好, 农民收益才能得到保障, 一旦发生亏损, 农民既得不到分红, 加之土地产权不完整,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已作为股权加入到合作社中去, 农民想收回自己的承包地也是相当困难的。

(二) 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土地股份合作发展

第一, 效益是土地股份合作的根本。运作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进行规模种植, 实现规模效益;二是进行二三产业开发经营, 获取建设用地的土地增值收益和经营效益。比较这两种方式, 获取土地增值收益能更有效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 依靠纯农业种植的方式所取得的收益并不能满足合作制发展的有效需求。因此, 如果土地没有更高的利润收益, 股份合作社运作就会面临困难, 即便建立起来, 如果仍然从事低水平的农业种植经营, 土地的经济效益不高, 合作社就很难实现分红, 股民也不能通过合作社实现增收, 合作社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二, 制度成本制约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对照部分地区的股份合作社章程等可以看出, 从组建、成立到运作、收益分配等环节, 都有着很强的专业程序和运行机制。比如, 股权设置上, 对土地股的折算、资金技术股的标准及其它股权的衡量都很难准确规定, 对股权分配也很难科学设置。合作社机构组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组织机构顺利运行有一定的影响。另外, 股权收益分配程序比较复杂, 加入或退出合作社的成员, 其股权收益分配及决算等方面更为复杂。许多地区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在股份设置中包含了集体股和个人股、资金股和技术股等名目不一的股份, 各地因地区特点其设置股份的程序、种类和原则也不尽一致。由此可见, 土地股份合作制所追求的多重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运行成本很高。

(三) 土地股份合作制内部机制存在弊端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员享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权利, 虽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所不同, 不受该法的调节, 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也是建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自愿基础上的, 不得强制要求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村土地承包法》也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 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另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经营对象是农产品, 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社员要退出合作社可以以货币形式进行结算, 能将其财产及股权收益从合作社中分割

4北方经济·2009年第12期

出来, 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基础是土地使用权, 农民将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土地股份经营, 一般情况下是集体统一规划经营, 或者由集体统一用于项目开发。由于其不具有分割性, 难以恢复原状, 农民要收回其土地, 该怎么分割?如果不要求收回土地, 那么土地财产到底该怎么核算?这是一个难题。因此,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退社自由其实并不自由, 而且这种行为存在一定的社会风险。

(四) 土地股份合作制缺乏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一种创新, 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土地股份合作社类似于股份合作制企业, 但是现今许多土地合作社不具备企业独立法人资格, 法律和政府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性质没有明确的规定, 定位也很模糊。股份合作社既有企业经营行为, 又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法人登记也很困难, 工商部门认为其不符合企业法人资格而不予登记, 民政部门认为其具有经营行为, 不符合社团要求, 也不予登记。目前已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明确规定, 但是并没有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纳入到合作社范畴, 致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无法可依, 不受法律政策保护和扶持。因此, 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土地股份合作的发展方向比较模糊, 运行环境也不完善。

四、对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议

当前在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机制, 实现土地经营绩效最优。

(一) 限制集体对土地的处置权力

法律赋予了基层集体组织享有土地所有权能, 但并不是任集体为所欲为。当前我国法律只注重农民这一主体对土地的相关权利内容, 而忽视了对集体组织行使土地权利的界定, 缺乏必要的限制性规定。因此, 在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同时, 进一步界定集体组织对土地的相关权利, 防止基层干部滥用权力, 搞土地权钱交易, 滋生腐败现象;要注重在禁止集体私自处置集体土地、土地资源收益分配不公、强制调整农民土地、征地补偿不合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二) 增强农民土地处置权能

“处置”即处理的意思, 体现在对某一对象的支配程度。当前, 我国亟待对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加以明确规定, 以发挥土地的使用功能。

第一, 农民土地处置权能不完整。当前, 在农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农民不可能完全享有土地处置权, 只能是依照农村土地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实施, 主要体现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几种流转方式。农民土地处置权能实际上是在集体统一意志支配下的一种附和行为, 处于被动状态。正因为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缺失, 造成了土地征用制度不公平、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护等现象。因此,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要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必须增强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

第二, 扩大农民的处置权能范围。目前, 众多学者呼吁要放开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 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事实上确实需要进一步放开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 但其最终目的并不单纯是维护农民的承包权, 而是要让土地能够活起来, 搞活土地经营, 充分体现出土地的资本性。要实现土地资本性功能, 法律应当赋予承包农户享有排他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并且享有包括使用权继承、有偿转让、转包、入股、联合经营、抵押等权利在内的较充分的处置权, 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包含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和抵押权于一体的土地财产权。

第三, 建立完善的处置权配套制度。放开土地处置权能会不会导致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农民失地而流离失所?这些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 使农民的土地处置权在充分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稳步实施。

(三) 赋予农民土地资产性权利

土地不仅有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 还具有极强的资本增值功能。如何实现土地资本功能, 维护好农民土地资产性权利, 是完善土地产权功能的重要途径。

第一, 确保农民拥有土地资产性权利。通过界定土地产权关系, 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的前提下, 将土地的物质形式转化成股权化的资本形态, 让合法享有土地产权的农民都能平等分享到土地权益, 以实现土地的资本化。土地股份既可以作为资本, 参与社会资本或市场流动配置, 实现股份合作经营, 也可以兑现成土地资源, 对其直接占有和使用, 实现土地经营效益。

第二, 实现土地资产市场化经营。通过健全土地市场机制, 建立起平等的土地产权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切实将土地作为社会生产要素, 鼓励土地在合法前提下自由流通, 提升土地资本增值功能和经济效益。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在稳定承包经营使用权的基础上, 用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经营使用权, 解决人地矛盾。

第三, 健全土地资产实现途径。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 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很难实现土地资本增值功能。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土地经营利润有限, 农民要使土地价值变现, 只能通过转让、出租等流转方式, 而不能买卖、抵押。因此, 在产权不完整的前提下土地资产价值并没有完全实现。如何实现土地资产增值功能, 除了完善市场机制外, 还必须进一步强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建设。通过稳定农民对集体土地的股权, 实现股权收益长期化, 确保农民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另外, 土地地力评估和定价也是农村土地市场化、资本化的一项前提工作, 是健全和发展农村土地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

(四) 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

针对我国农村现实, 农村土地现在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仍然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障。因此, 我国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建设过程中, 不能犯冒进主义错误, 也不要搞一刀切, 而是要按照农村发展实情稳步推进。

第一, 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农村土地调整、承包权利的不稳定性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农民对土地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 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 需要加快实现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经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指出:“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 也就是永远不变”, 这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土地使用权长期化设置, 逐步实现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物权性质, 稳固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 限制外部主体侵犯农民土地权益。

第二, 以法律形式固化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性。目前, 我国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方面的法律对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界定为承包关系, 规定了耕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 期满后由承包经营权人继续承包。“承包”是指接受工程、订货或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负责完成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出农民是被动接受集体组织给予的表面性的土地经营权利, 而不是处在真正的主人地位上对土地行使经营权, 造成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 如何实现农民的土地经营长期稳定性, 是摆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面前的最迫切问题之一。当前, 在实现农民土地经营期限长期化的基础上, 加快农民土地使用权立法进程, 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化, 从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供法律后盾。在立法过程中, 要注重对土地所有权主体、农民土地经营方式、农民享有的土地处置权能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 并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政策, 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法。

(五) 因地制宜地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 国内统一市场还未形成, 城乡分割体制还未打破, 各地区生产力水平还有较大差异, 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土地经营制度和不同规模经营形式是符合规律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不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土地产权变革的唯一选择, 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只是多种形式中的一种, 并不是唯一模式。选择什么样的土地经营制度和规模经营形式, 要看当地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状况等因素。任何制度安排推行, 其根本目的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要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陈海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2]王玉双.我国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6 (6) .

上一篇:服务注册与发现下一篇:福利机构下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