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住院患者

2024-07-22

心内科住院患者(精选十篇)

心内科住院患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66 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男144 例,女122 例,年龄49-78 岁,平均为(68.1±8.2)岁,临床资料表明,其中有124 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68 例患者诊断为心律失常,62 例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病,12 例患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所有患者均应用口服药治疗的方式。

1.2 方法

(1)建立起用药管理。在科室之中,成立专门负责对患者给药以及服药治疗的小组,对于科室之中较为常用的口服药进行统计,并对药品的说明书与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在对新药物进行应用之前,小组负责人应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学习,对于新药的不良反应、药理作用等进行了解,严禁护理人员按照自身的经验指导患者服药,应保证遵照医嘱。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要进行了解,并将患者的相关信息反应给主治医生,对于患者口服用药的情况,应定期进行调查,将其中不规范以及不安全的因素进行整理并汇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医疗领域的常识都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对于安全服药的重要程度也很难意识上来,而患者想要获取安全服药的相关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便是通过护理人员进行的健康教育,对于病种、年龄以及病程不同的患者,在用药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的医嘱对患者给药,使得患者了解到安全用药的重要程度,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进行解释,在给药时,护理人员将药单与药物进行再次确认与对比,并对患者解释服药的时间与剂量,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在每一个环节均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得患者真正地认识到安全用药的重要程度,积极地配合医院的治疗[1]。

(3)对给药的方式进行改进。在给药前,护理人员应同患者沟通,确认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同主治医生进行联系并对患者进行检查。例如,对于服用地高辛的患者,若是出现呕吐与恶心的情况,应对患者的脉搏以及心率等进行检测。在给药时,应留意药物的规格,并根据患者服药的秩序将药物分开进行排放,对于具有特殊性的药物,应特别标注[2]。

(4)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将患者服药的药盒放置在床头柜的上面,便于患者与家属进行检查,在给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立即服药,避免延迟服药与漏服情况的出现,对于记忆力较差、年龄较大的患者,服药较为困难,对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协助患者服药,在服药的方法方面,应选择使用温水送服而不应干服,也尽量不应使用冷水服药,避免对于药物的吸收造成不利影响[3]。

1.3 护理评价

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干预前以及经过干预后对于药物的认知程度、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之间等诸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应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计量资料应用(±s)的方式进行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进行对比,并进行 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药物的认知程度、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时间等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3 讨论

当前临床中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措施便是口服用药,而在这一环节之中,对于患者用药进行执行与监督的工作主要通过护理人员来完成,对于患者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服药的效果也是通过护理人员对主治医生进行反馈。可以说,对于患者服药的规范以及安全服药,护理干预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因此,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安全服药能够起到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得患者对于安全用药有着更深的认知程度,了解到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度,坚持安全服药的原则,从而提高自身临床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对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并对患者安全服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择266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保证患者用药的准确性与准时性,并且,对于患者在进行干预前以及经过干预后对于药物的认知程度、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之间等诸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 对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得患者对于安全用药有着更深的认知程度,了解到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度,坚持安全服药的原则,从而提高自身临床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药,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萍珍.探讨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97-98.

[2]曹辉,吕玉玲.心理治疗对心内科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厂[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2):137-140.

心内科住院患者 篇2

宋有娟

(金华广福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WHO总干事在2003年12月所作题为“保健质量:患者安全”的报告中,号召所有成员国家队患者安全问题给予最密切的的关注,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2]。对于这一特殊的高风险群体,着重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旨在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临床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5月入住心内科的老年患者1000余例,男600例,女400例;年龄50-93岁,平均50-70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专科疾病外,合并其他疾病者900例。常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牙列缺失、下咽部吞咽困难等。800例(80%)患者同时接受静脉及口服2种途径给药,200例(20%)患者还通过第3种途径给药,如皮下注射、肠道等方式给药。300例(30%)患者为首次入院,700例(70%)患者为再次或多次入院。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2.1 跌倒 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①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②疾病因素;③药物因素;④感觉功能因素;⑤环境因素。本组老年患者中1例发生过起床时因体位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险些跌倒;1例患者上厕所后,出卫生间时家人未搀扶而跌倒。

2.2 患者不合理干预治疗 本组2例心肌梗死患者、10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氧疗中断、缺氧、呼吸困难加重,经护士说服后重新吸上。20例患者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某些重要用药,有医嘱但属自备药,患者忘记服用,本组有10例患者出现漏服降压药物,护士发现血压波动,经询问后补服。

2.3 健康教育不到位 入院时反复告诉患者便秘、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衰、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脑卒中等,但是有些老年患者仍不注意;有的给药时间不合理;有的饮食管理及活动度指导跟不上。本组有6例患者床上、床旁排便后出现大汗、气憋、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

2.4 诊疗中运送方式不当、等候时间过长 3例心衰患者出科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等候时间过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引起家属不满。

2.5 药物不良反应 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药物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以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刺激血管等。本组2例患者使用静脉给药多巴胺出现静脉炎。对策

3.1 准确评估患者状况 老年人跌倒与体位性低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我们发现,老年患者沐浴后容易出现头晕,加上地面湿滑,容易滑倒。因此,结合科室特点,我们规定对所有新入院70岁以上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陪伴情况,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跌倒危险因素包括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给予跌倒评分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3.2 重视药物护理 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服药后安排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倍他乐克、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3.3 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 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我们制定了危重患者交接本、科间交接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严格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

3.4 严格操作流程,规范巡视签名制度 输液泵可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特别适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如果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签名巡视卡,要求使用者、巡视护士分别签姓名、时间,以示负责,达到自我约束,便于督促检查。

3.5 加强沟通,减少医患纠纷 护理安全措施的执行,取决于医患双方的配合,在平时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有效的安全措施防范宣教。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或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3]。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6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是防治疾病的专家,而老年人则是了解自身的专家,二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能动性,指导老年人进行自护实践。教育因人而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3.7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新入院患者护士长当天必须查房;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建立由护士长、科室安全管理员、护理组长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制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要求护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护士长每日进行晨间提示,对重点环节、重点护理人员、重点时间、重点病员进行安全提示及检查,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科室每月召开一次全科护士工作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对护理安全实现前瞻性和全动态管理。要求严重差错事故必须马上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在2小时内将护理事故上报护理部,严重差错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科室及时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修改不合理流程。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4]。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能较好的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满足病员的需求,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小 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5]。做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尤其重要,我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护理安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所以,要着力改变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的事的错误认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参与安全护理,充分体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6]。参考文献

心内科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疗效观察 篇3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营养治疗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8-01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心内科患者越来越多,因为这方面疾病而致病住院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主要是会有心梗的危险,大部分的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很多心内科疾病患者会反复发作胸闷、胸痛,伴气紧、头昏、四肢无力、冷汗,胸闷、胸骨后剧烈压榨性疼痛、紫绀、呕吐、黑朦、端坐呼吸等。这些症状都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全方位服务,使患者可以尽可能的减少身体不适等症状,增加患者的康复几率。 [1]本院就2012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治疗,为找出进一步治疗该病的方法和护理的措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2013年来我院需住院治疗的患者120例患者,且两组患者是心内科住院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取其中60例最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患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4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42±2.32),病程2-5周。剩余60例患者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33-65岁之间,平均年龄(48.21±4.25),病程2-5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疾病史、身体状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而实验组使用营养治疗,饮食方面要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控制油脂、肉类、盐的摄入量,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补充食物要满足机体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注意各种营养之间的比例合适。食物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果和薯类,吃清淡少盐的膳食,保持营养素平衡,尽量采用容易消化的食品,不采用强烈刺激性的调味品,少采用油炸,促进患者的食欲,多食含钠,铁,钙丰富的食品,如蔬菜,鲜奶,豆制品,蘑菇,木耳,瘦肉,海产品等,尽量避免患者产生饥饿感,多采用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芹菜、南瓜、必需时可用琼脂拌食或制成食品食用。督促患者作息规律,早起早睡,起床后进行轻微运动,穿衣宽松,利于心脏和大脑的血液循环.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洗漱宜用温水,避免冷热刺激引起血压骤然变化.限制过量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2]

(三)判定方法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后,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饮食状况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身体指标变好; ②有效: 饮食状况基本改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身体指标变好; ③无效: 饮食状况并无改善,生命体征不稳定,身体指标未变好。

二、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更具数据反映心内科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疗效观察。p<0.05为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在这12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后,普遍病情都有所好转并且心情愉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在实验组经过营养治疗之后,实验组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40例,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效果更好,病人恢复情况更好,营养治疗对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说明此方式对于此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

表1心内科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疗效观察

四、讨论

饮食习惯不好,长期吃垃圾食物、食物的种类太过单调、经常吃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等。这些食物都会造成人体的热量摄取过度,脂肪的分解利用太少,使血液中的脂肪、胆固醇长期偏高。如果血液中的胆固醇长期偏高,会造成动脉硬化而引起血管弹性变差,从而产生高血压等。患者的饮食营养应着重于补充完全的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钙、镁。临床營养治疗,对患者来说极为重要;合理平衡的营养,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营养日益倍受重视,由于对机体应激状态下营养底物代谢变化特点缺乏足够了解,对各种营养制剂的特点不够熟悉,在制剂种类的选择、剂量以及输注方式等方面往往很不恰当,所以这种方法也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注意。[3]通过对120例患者的治疗中体会到,通过对患者的营养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心内科住院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营养治疗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林峰,赵连成.我国中年人群的营养素摄入状况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

[2]黄承钰,蔡东联.心血管病营养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陆素飞.对240例心内科患者进行营养干预的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

心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对策 篇4

1.1 内源性感染因素

是指来自患者自身的感染因素。

1.2 呼吸治疗器械的污染

氧疗装置、雾化器等器械的污染是引起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文献记载氧气湿化瓶内液体及管道受细菌感染日益增多, 每毫升的细菌含量>20000CFU, 致病菌检出率可达20%。预防对策预防外源性肺部感染:关键在于加强对呼吸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和正确掌握使用消毒灭菌方法。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必须每日更换, 湿化液应用无菌水, 从而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最低限度降低医院感染率。

2 物理性预防措施

2.1 呼吸训练

其方法是患者取立位, 也可取坐位或卧位, 一手放在前胸, 另一只手放在腹部, 选缩唇腹内收, 胸前倾, 由口徐徐呼气, 此时切勿用力, 然后用鼻吸气, 并尽量挺腹, 胸部不动。呼与吸时间之比为2:1或3:1, 每分钟7~8次, 每日锻炼2次, 每次10~20min。这种训练可增强膈肌力量, 减少气道阻力或无效死腔, 增加肺泡通气量, 提高潮气量, 是预防肺部感染的理想措施之一。

2.2 变换体位与体位引流

应鼓励患者多活动, 不能下床活动者可多做床上运动, 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 使痰液在重力作用下, 流人大的气道排出。体位引流有时比应用抗生素治疗更为重要。

2.3 叩击震颤法

翻身与体位引流必须配合叩击与震动, 使分泌物松动, 脱落而排出。震动常在叩击后进行, 多用于年老体弱患者。

2.4 有效咳嗽

以腹式呼吸为基础, 深吸气后, 在呼气约2/3时咳嗽, 反复进行。超声雾化吸入:采用超声雾化吸入进行预防性治疗, 目前已被提到重要地位。其优点在于, 产生的雾化量大, 雾滴细小, 能使药液均匀而缓慢地到达末级支气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了痰液的粘稠度, 促使痰液迅速从气道排出, 减少病菌繁殖的机会。

3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是预防、控制感染的基础操作之一, 合理的口腔护理能使常寄菌减少到最低限度, 防止过度增生, 并能防止口腔黏膜干燥, 提高黏膜吞噬、排除、消灭细菌的能力。正确的口腔护理方法是:使用棉球或纱布浸透0.02%呋喃西林溶液擦洗舌面, 硬腭和牙齿, 擦洗时动作要轻, 心要细, 勿损伤口腔黏膜, 尤需注意止血钳不可触及黏膜, 探舌及软腭时勿过深, 以免引起恶心。定时做好咽部培养, 至少每周做咽部细菌培养1次, 对全身严重感染者增加次数, 并根据细菌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吸痰: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 但也存在着增加感染的潜在危险。因此需要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洗手、备好用物, 自主呼吸, 患者在深呼吸之后进行, 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先给予过度通气2min, 然后左手折住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 快速将导管送至器官导管最深处, 松开折压部, 回抽吸痰, 旋转退出, 1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s, 再次吸引时应重新过度通气或患者深吸气5次后进行, 要求1次1管, 坚持由内到外, 禁忌上下提插。加强病区环境管理, 加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吴超, 张亚英, 沈黎, 等.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 :4~6.

心内科住院病人管理制度 篇5

1、住院病人应遵守住院规则,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与医务人员密切合作,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安心休养。

2、住院病人应遵守病房作息时间,经常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与安静,不随地吐痰,不往窗外倒水,不乱丢果皮、吸烟和喧哗。地面注意防滑。

3、住院病人的饮食应遵守医嘱,由营养室配膳供应。外面带来的饮食须经医师、护士商量同意方可食用。病员饮食应按疾病需要由医嘱规定,特殊病情的饮食,在未征得医师或护士同意时请不要任意更改。

4、住院病人不得自行邀请院外医师诊治,不要随意到院外购药服用,以免影响疗效。

5、住院病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诊疗办公室,不得翻阅病案及其它有关医疗记录,有事可向医生、护士查询。

6、住院病人不得随意外出或院外住宿,如有特殊情况须经医师或值班护士同意方可离开。

7、住院病人应爱护公物,如有损坏须按价赔偿。

8、住院病人可携带必需生活用品,其他物品尽可能不带入病房,贵重物品请勿带入病房,以免失窃。

9、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员请不要乱串病房或自行调换床 位,非探望时间不要会客,上午医疗查房时请不要外出,查房时不高声说话。

心内科住院患者 篇6

心内科患者在群体中属于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心内科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也逐年升高。所以在护理上采取有效干预以提高心内科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即研究对心内科患者如何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现浅述如下:

1患者的心理问题

心内科患者的病种比较复杂化,而且他们的用药时间跟治疗同时比较长,患者在随病痛折磨的同时也不断的增加了心理上的负担。据有关资料表明,冠心病以及高血压患者大部分存在着情绪方面的障碍,心血管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程度会比其他的病种患者要大。

1.1焦虑不安。主要是以急性发作性形式出现的惊恐状态或是持续广泛的焦虑情绪为主要的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症状,患者患有心脏病后,没有做好完全的思想准备,而且对于医院的治疗缺乏信心以及耐心,担心自己的病情会随着时间慢慢地变得严重,心理承受压力不够,产生了紧张和焦虑,经常会变得比较的急躁情绪化。

1.2充满恐惧。大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疾病所造成的后果对日后的工作以及学习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不能够积极正面对待,造成了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加重,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精神紧张,出现了恐惧以及不安的心理,导致病情恶化,形成“病理性的恶性循环”。

1.3轻视心理。部分心内科患者中有些症状在发作的时候并不明显的表现出现。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认为卧床休息并不是非常重要的,缺乏一定的认识,对疾病发作没有重视,产生轻视的心理。

2在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服务

人性化服务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以及人格尊严、个人隐私,给病人在就医过程中营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让病人能够感到舒适方便,最终能够达到无论是在生理或是在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都能够让病人处于一个健康满足状态的目的。其具体实施:

2.1服务环境要体现人性化。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条件,可以给人压力感,也能让人感到舒适,一个好的医院环境对于病人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随时保持病房的清洁安全以及安静舒适,利用新鲜的植物点缀病房,让病人感到精神愉悦。病区设立手术相关知识的宣传栏,心内科疾病的危险因素宣传,这样可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夜间对于持续输液的患者安装一个柔和灯光的床头灯,教会患者使用床头铃,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

还可方便护士对输液的观察,也不会影响病房其他患者的休息。

2.2做好基础护理,规范护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让护士能够完全做到患者所想到的以及所需要的,可以将观察病患的病情以及健康教育跟沟通加入到传统的晨间护理中,不再像以前那种主要以生活护理以及整理病房环境的护理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解除患者家属对传统的那种晨间护理的误会,还能够通过沟通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做好晨间基础护理。当病房有新的患者进入时,护士要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以及病房里的其他患者,减少由于陌生环境所带来的焦虑情绪,护士要做好晨间护理,经常跟患者沟通,随时观察病患的病情,多关心鼓励患者,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尽早进行护理干预。

2.3加强对患者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病房患者的床头卡上,只记录出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保护患者的患病隐私,患者术后的观察、发生暴露身体的情况要及时进行遮挡,减少暴露面积,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选择自己业余爱好的活动,在不会影响到同一病房其他患者的情况下,比如说听收音机、看书等,这样可以让患者放松自己的身心。护士巡视病房的时候要像看望亲友那样,礼貌的与病患打招呼,不能把患者的床号当成是对患者的代号,要多跟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情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在给患者做医疗处理的时候要详细的向患者解释清楚,在每一个服务细节上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和尊敬,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3思考

实施人性化护理主要突出要“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理念,要把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了患者的思想落实到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里,充分调动护士跟病患在疾病护理治疗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取得病患以及家属的信任,遵循“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给所有病患创造一个方便舒适满意的就医环境,而且护士实施人性护理可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素质,更显医护人员“白衣天使”的高大形象,形成医患之间、护患之间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參考文献

[1]符岸秋,程世蓉.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研究,2012,9,(9),126—127

[2]刘桂凤.浅谈对冠心病病人的护理,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29

[3]凌凤娟.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影响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2012,33(6),1302

[4]杜杰,张玉梅.浅谈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学,2009(36)

[5]魏欣,晏妮.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中的应用与体会,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1)

心内科住院患者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46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30例, 其中实验组男128例, 女102例, 年龄67~91岁, 平均76.61岁, 病程2~16年, 平均6.8年;对照组男117例, 女113例, 年龄65~87岁, 平均74.74岁, 病程1~18年, 平均7.2年。所有患者均因心内科疾病收入本病区, 其中包括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两组老年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安全护理方法, 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并进行安全宣教。实验组在传统安全护理方法基础上, 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 进行登记并书写护理记录, 床尾设立防跌倒标识, 加强宣教及管理,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1.3原因分析

跌倒是老年住院患者比较常见的安全问题, 跌倒的因素包括如下原因。

1.3.1环境因素

病区内的环境因素是引起患者跌倒甚至损伤的重要因素。由于老年患者的各项功能逐渐下降, 环境所起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老年患者行动不便, 对所处环境不熟悉, 环境光线差或者过于刺激, 病床的高度不符合患者状况, 病房地面状况差, 地面湿滑, 缺少把扶及呼叫等设备, 座椅不稳等各项因素都可能引起老年患者出现跌倒。

1.3.2生理因素

心内科老年患者年龄偏大, 各项器官的生理机能出现退行性变化, 所以老年患者的反应迟钝, 再加上平衡能力的下降, 导致跌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增加。临床研究表明, 老年女性患者的跌倒几率是男性患者的2倍, 这是由于女性患者绝经后的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 出现骨质疏松及代偿性骨质增生, 极易引起患者跌倒[3]。

1.3.3药物因素

心内科老年患者经常服用药物, 包括各种控制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强心利尿药物等, 有许多药物可影响老年患者的神志状况、精神、听视觉、身体平衡等, 增加了患者跌倒的风险。据研究表明, 老年人的跌倒等危险状况与直立性高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密切相关, 控制血压的老年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几率是健康人的2倍[4]。

1.3.4病理因素

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平衡能力较差, 骨质疏松, 感知觉能力下降, 对外界反应的应激能力降低, 容易发生跌倒骨折;心血管老年患者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会在夜间增强, 夜间变换体位或起床时可能引起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 使患者跌倒[5]。

1.3.5其他因素

老年患者在排便时用力或长时间卧床改变体位, 可能引起一过性脑缺血, 使患者跌倒;部分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较差, 无陪护人员护理极易发生跌倒。

1.4护理对策

1.4.1利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进行有效评估, 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 进行登记并书写护理记录, 在患者一览表、床尾设立防跌倒警示标识, 加强宣教及管理, 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

1.4.2安全的环境介绍病室环境, 在走廊及厕所、浴室设置把手, 厕所安装垂直扶手取代水平扶手或使用坐式马桶更为安全。将患者经常需要的物品放于随手可得的地方。病房内及患者出入场所光线应保证充足, 且有夜间照明设施;地面保持清洁干燥, 防滑无积水, 患者活动场所避免放置危险障碍物;病床的高度符合患者的状况, 适合老年人的起居, 可安装防护栏, 要固定好床脚刹车;病房内容易出现积水的地方放置防滑垫, 并设置提示标志。

1.4.3疾病宣教针对患者疾病, 告知可能会跌到的危险, 如病态窦房结终合征、颈椎病等。让患者了解该疾病会引起跌倒的危险。向生活无法自理患者的家属陪护加强安全教育, 协助患者生活。

1.4.4药物指导特别是镇静催眠、抗忧郁、抗心律失常、血管扩张、利尿、降糖、降压等药物, 易引起跌倒,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告知用药的注意事项, 并注意用药后心率、血压、血糖等情况。

1.4.5活动指导患者在活动、锻炼时, 应有人陪伴。改变体位欲活动时应遵守“三步曲”, 即平卧30 s→双腿下垂30 s→行走, 或者醒后30 s再起床, 起床后30 s再站立, 站立后30 s再行走。长时间休息后应缓慢活动,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排便后缓慢站立等。出现头晕、双眼发黑、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等, 立即原地坐下或靠墙, 呼叫他人帮助。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实验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分数≥10分的老年患者共52例, 占实验组人数的22.61%。

实验组老年患者无一例出现跌倒;对照组230例老年患者中, 有6例出现突然跌倒, 占总人数的2.61%。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中2例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跌倒, 3例因卧床时间过长, 起床时出现跌倒, 1例因陪护原因不慎从病床跌落。6例患者经及时处理后均好转。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 实验组老年患者无一例出现跌倒, 对照组230例老年患者中, 有6例出现突然跌倒, 占总人数的2.61%。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心内科的护理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并对导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各项因素及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制定并执行各种防范患者跌倒的措施, 最大限度保证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 并促进患者的尽快恢复, 保证了患者的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隐患并制定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 大于65岁, 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并进行安全宣教。实验组同对照组方法, 然后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 床尾设立防跌倒标识, 加强宣教及管理。结果:对照组6例发生跌倒, 实验组无一例发生。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使每位护士能关注高危患者, 及时给于有效的护理方法, 可以减少跌倒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分析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隐患并制定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 大于65岁, 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并进行安全宣教。实验组同对照组方法, 然后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 床尾设立防跌倒标识, 加强宣教及管理。结果:对照组6例发生跌倒, 实验组无一例发生。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使每位护士能关注高危患者, 及时给于有效的护理方法, 可以减少跌倒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对策

参考文献

[1]班玲玲.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3) :197-198.

[2]梅静, 郭小平.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 7 (2) :126-127.

[3]马文霞.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原因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1 (10) :231.

[4]潘旭.护理干预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30 (8) :37.

心内科住院患者 篇8

关键词:心内科,食欲下降,原因,护理

食欲下降指的是失去正常的进食欲望, 出现进食量的不同程度的减少, 常常导致出现机体消瘦、体重减轻甚至营养不良的状况[1]。食欲下降的症状在心内科患者中较为常见, 患者食欲下降会导致机体活动耐受力下降, 抵抗力下降等情况,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甚至导致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症状[2], 会加重原发病病情,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食欲下降的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原因及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食欲下降的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 女20例;年龄20~85岁, 平均年龄 (62.6±6.5)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相关检查确诊, 其中心功能不全12例, 冠心病10例, 缺血性心肌5病、风湿性心脏病6例, 先天性心脏病5例, 扩张型心肌病4例。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的食欲下降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分为轻度:患者在7 d内食欲略微下降, 进食量比正常进食量减少25%, 无胃肠道不适症状;中度:食欲较之前明显下降, 时间持续7~14 d, 进食量减少到正常进食量的一半, 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 偶儿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症状, 但无营养不良症状;重度:食欲差情况持续14 d以上, 进食量比正常进食量减少70%。精神萎靡, 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 出现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不良等症状。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食欲下降患者一般会伴有紧张、焦虑不安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根据认识到患者这种心理情况, 积极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所思所想, 向患者讲述进食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护理人员可以介绍相关疾病治疗成功的案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3.2药物治疗

正确指导患者用药, 饭后0.5 h可以服用胃肠道反应性药物, 避免空腹时静脉给药, 适当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给予患有慢性胃炎病史或者高龄患者以减少发生食欲下降概率;给予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动力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对已经发生食欲下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用药宣传, 告知患者要遵医嘱按时、定量服药, 避免多服、少服、误服以及漏服的情况发生。另外, 要叮嘱患者要进行定期血糖、血压检查, 患者稍感不适要及时到院就医。

1.3.3 电解质紊乱的护理

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低钠、低钾、低氯等临床症状, 如消化道功能障碍、机体乏力以及心功能异常等。护理人员要根据该种情况叮嘱患者多食用富含钠、钾、氯的蔬菜与水果, 以对患者胃肠不适等症状加以改善。如有必要可通过静脉渠道补充钠、钾、氯等, 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给予适当药物剂量调整, 确保正确的饮食方案。

1.3.4 饮食护理

在注重营养均衡的情况下尽量根据患者个人口味安排饭菜种类, 注意烹调过程中的作料和调料的作用, 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食欲, 促进饮食量的增加。另外, 在患者进食后要及时让患者漱口, 保持口腔清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 患者食欲明显较护理干预前有所改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心内科患者食欲下降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①老化因素: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一般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其身体机能处于逐渐衰退的阶段, 味觉功能、消化功能等均会逐渐降低, 使得患者进食量明显减少, 造成食欲下降情况。②心血管疾病因素:如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肠系膜动脉硬化等症状, 心排出量在心绞痛等症状发生时会有所下降, 造成供血器官的血液灌注量降低, 当该症状在频繁发作时会引起患者的腹部不适、消化道胀气以及食欲下降等症状。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时会造成恶心、头晕、头痛以及食欲下降等症状[3]。③药物因素:心内科常用药物一般会造成消化道黏膜受损、胃肠胀气、恶心、味觉迟钝等症状, 造成患者的食欲下降。④精神方面因素:心内科患者经常会出现的情绪就是抑郁、悲观、焦虑不安等, 而消化系统的分泌以及运动功能主要是受内分泌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 又情感中枢系统和皮质下整合中心系统同处于一个解剖部位, 因此易受到情绪因素以及内外环境共同刺激影响, 而造成心内科患者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

在对出现食欲下降的心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时, 要全面分析患者出现食欲下降的影响因素, 了解患者食欲下降持续时间、食欲下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人饮食习惯, 并掌握患者出现的伴随症状, 评估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本研究中, 给予心内科患者相应的护理后, 其食欲与护理干预前相比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针对心内科患者出现食欲下降的影响原因实施相应的护理, 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食欲不振症状,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俞静芬.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实用医学杂志, 2010, 4 (25) :121-123.

[2]张秀华.冠心病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3, 8 (10) :156-158.

心内科住院患者 篇9

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6月住院的老年患者52例, 男34例, 女18例, 年龄60岁~86岁, 平均年龄70岁。患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专科疾病外, 合并2个系统 (含2个) 以上疾病者46例, 6例患者无合并症, 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脂血症。常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等。40例患者在院期间同时接受静脉及口服两种途径给药, 8例患者通过第三种途径给药, 如皮下注射、肠道等方式给药, 4例患者单纯口服给药。45例患者为再次或多次入院, 7例患者是第一次入院。入院除疾病因素外, 年龄、多脏器功能减退等因素使患者自护能力受限。

2 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2.1 跌倒

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 (1) 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 (2) 疾病因素; (3) 药物因素; (4) 感觉功能因素; (5) 环境因素。本组老年患者中1例发生起床时头晕 (体位改变) 险些跌例, 1例住单间患者出卫生间时跌倒。

2.2 治疗延误中断, 执行医嘱安全性

本组2例患者给氧过程中发生输氧管脱落、受压、反折, 7例患者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氧疗中断;2例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患者氧气流量供给不当, 缺氧呼吸困难加重。某些重要用药, 有医嘱但属自备药, 患者忘记服用, 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漏服降压药物, 护士发现血压波动经询问后补服。

2.3 缺乏预见性护理, 护理干预滞后

便秘、用力排便诱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给药时间的合理性未能很好体现, 健康教育不到位, 临床常表现在饮食管理及活动度指导方面, 本组有2例患者床上、床旁排便后出现大汗、气憋、呼吸困难, 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

2.4 外出检查时计划不周全, 运送方式不当, 等候时间过长

患者外出检查护送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 等候时间过长, 引起家属不满、护士不安。护送检查前未测生命体征, 护送中, 护士站位偏后, 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动态变化。

2.5 护士依赖仪器、陪侍人

输液泵输液存在安全隐患, 空气险些进入静脉, 输入量超过预置值, 潜在的输液部位皮肤损伤等。此外电源插座未插紧, 储存电源耗尽, 静注药液后未及时开启“启动”键, 液体输入中断等。本组中1例因插座被人误碰出现输液中断。临床甘露醇制剂规格为250 ml/瓶, 护士遵医嘱给予患者静脉输入甘露醇125 ml, 常依赖家属嘱其输到“一半时呼叫护士”导致超量输入。

2.6 药物对老年人造成的伤害

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药物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等。本组1例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致精神障碍。

3 对策

3.1 正确评估患者状况

在临床中发现, 老年患者沐浴后容易出现头晕, 保洁员拖地时地面较湿滑, 容易滑倒。因此, 结合科室特点, 规定对所有≥70岁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 护士应注意既往史及陪侍人代诉情况, 尤其是伴随症状、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 蹲起能否自如, 有无跌倒危险因素包括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 给予记录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 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 家人无法陪护者, 详细说明病情, 并签字为证,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3.2 做好药物护理

老年人由于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影响, 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 如漏服、多服等现象。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泻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嗜睡、精神萎靡不振, 影响判断力, 服药后安排患者卧床休息, 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指导患者起床及必须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使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 以免引起低血糖。服泻药时, 依据患者服用后排便规律, 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 尽量避免晚上排便, 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心得安、洋地黄毒甙、地高辛、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 血药浓度增高, 半衰期 (T1/2) 延长等特点, 在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 如降压药、沙坦胶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糖药阿卡波糖片等一定监督及时用药, 落实好服药到口、下咽方走。

3.3 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

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 虽然时间短, 却存在威胁生命或对病情及预后有不利影响的隐患, 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 制定危重患者交接单、科间交接单, 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 严格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 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 必要时与相关科室预约沟通, 保证患者随到随检。

3.4 严格操作流程, 规范巡视签名制度

输液泵可严格控制输入流量和药量, 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 特别适用于对输液精度及过程控制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如果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 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 可能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制定了仪器操作流程, 要求护士严格按流程完成每一步操作。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 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输液泵的使用方法, 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 并逐一进行考核, 合格上岗。制定签名巡视卡, 要求使用者、巡视护士分别签名并注明时间, 以示负责, 达到自我约束, 便于督促检查。

3.5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老年患者健康教育

心内科住院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0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32例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55.8岁;病程最短为2年, 最长为18年, 平均6.9年;患者基础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

1.2 方法

对本组3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内容主要有患者合并症、住院时间、抗生素及抑酸剂使用情况、患者心脏功能、侵入性操作等。对导致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种常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2.1 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本组300例患者中3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现象, 发生率为10.67%。其中8例患者因侵袭性操作引起医院感染, 占2.67%;9例患者因住院时间较长引起医院感染, 占3.0%;7例患者因不合理的抗生素及抑酸剂应用引起医院感染, 占2.33%;8例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引起医院感染, 占2.67%。

2.2 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

本组32例患者中, 18例患者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 占56.25%;5例患者为消化道, 占15.63%;4例患者为泌尿道, 占12.50%;3例患者为皮肤软组织, 占9.38%;2例患者为口腔, 占6.25%。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调查, 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高达6%~17%, 在危重患者中的发生率则约为25%[1]。其不仅会对治疗造成极大的影响, 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住院时间延长, 使得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同时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及预后[2]。尤其是近些年来, 我国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人数不断攀升,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愈率。因此, 及时探讨导致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及控制, 从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就显得至关重要。我院为探讨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对收治的3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表明导致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高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是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因素, 气管插管、导尿等操作极易破坏患者皮肤黏膜屏障, 引起病原菌感染, 从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2]。 (2) 住院时间较长。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增长, 耐药菌株定值也会不断增加, 从而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3) 合并其他疾病。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年龄往往较大, 其机体抵抗力及各项生理功能逐渐下降;加之老年患者多伴有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3]。 (4)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抑酸剂。长时间给予患者大量抗生素及抑酸剂治疗, 极易导致患者耐药菌株毒性及数量增加, 导致菌群失衡, 从而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以上述因素为依据, 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比如加强对伴有合并疾病患者的重视, 如果需要可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 从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同时还要加强对侵袭性操作适应证的重视, 并且要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以细菌普、抗生素耐药情况为依据, 合理选择抗生素等,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本组300例患者中3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其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67%;其中8例患者因侵袭性操作引起医院感染, 9 例患者因住院时间较长引起医院感染, 7例患者因不合理的抗生素及抑酸剂应用引起医院感染, 8例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引起医院感染;而下呼吸道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最常见的部位, 同时消化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及口腔等部位也较易发生医院感染。这就说明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极易发生医院感染, 临床上应及时对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及处理, 改善患者的基础情况, 缩短住院时间, 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志敏.心内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5) :169-170.

[2]明星.心内科住院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用药信息的主观障碍性因素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4) :56-58.

上一篇:分布式光纤下一篇:集成房屋